第一篇:生本教育模式下化学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
生本教育模式下化学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
【摘 要】在教学中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能,必须在课堂提问的艺术性上下一番功夫。营造问题情境呈现教学内容。将问题情境“故事化”、“活动化”、“生活化”;问题的设计要切合教学目标、切合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切合教材所呈现的内容、切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发展水平;要把问题陈述的清楚明白,问题与问题之间要有一定的联系,要有一种逐渐把问题引向深入探讨的梯度。【关键词】
课堂教学
提问
艺术
心理学认为,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才会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入门的向导。”老师在课堂所提的问题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因此,老师所提的问题要与学生的兴趣紧密相连,投其所好,巧妙设计疑问,让他们的好奇心成为课堂教学中事半功倍的催化剂。
爱因斯坦也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丛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和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课堂提问是艺术性很强的教学手段之一。随着对发展智能的日益重视,如何有效地进行课堂提问成为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在教学中要引向地激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能,必须在课堂提问的艺术性上下一番功夫。下面结合本人在化学教学中的体会,对此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营造问题情境呈现教学内容。将问题情境“故事化”、“活动化”、“生活化”。
教师的首要任务就在于唤起学生理智的兴趣,激发对探究的热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问题的情境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源泉。这是因为学生的学习兴趣来自于学习活动本身和学习内容的趣味因素。新教材在阐述教学中的知识点时,都是以一个或多个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来展开的。新教材的问题情境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需要做不同的艺术处理。
1、将问题情境故事化增强趣味性 学生爱听故事,教师要善于将问题情境故事化,把教学内容转化成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情节,让学生在听故事中不知不觉地学到知识。丰富感人的故事情境不仅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九年级《化学之旅》一节时,在讲科学探究的环节前,我讲了“牛顿与万有引力”、“两个铁球同时落地”、“哥白尼与日心说”几个小故事,很自然的提出“科学探究环节第一步是什么?”这个问题,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始于问题,如果没有了问题,科学的发展就走到了尽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对某一个方面的知识感兴趣,他就会自主地、全身心地学习某一知识,而并不感到厌倦。从心理学上讲,当学生有了兴趣,说明他有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产生自觉性的行为。如果教师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在兴趣点加以提问,那么学生的学习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高一学生在观察“氨喷泉实验”时,有学生在讲:“哇,好美啊!”,“水怎么充这么满”,“会不会全充满”,“溶液怎么红起来了”,当看完演示实验后,还有许多学生余犹未尽,“陶醉”在实验情景当中。此时教师马上提问:
①为什么会形成喷泉,原因何在? ②喷上去的水为什么会变红?
③在这个实验中,水为什么没有完全充满整个烧瓶,并分析可能的原因。④你能帮助老师设计一个“全充满”的装置吗?
由于教师问在当问之时,学生思维就会活跃,学生的潜能就会被激发,学生的兴趣就会被调动,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例如,在学生学习完氯气的性质后,将所学知识做小结,可设计以下情景: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国曾经把氯气制成毒气弹,若你身处战场,当这种毒气弹爆炸时,你应该:A站在地势较高处B站在低洼的地方C站在河边或水塘边 ②一般高层水池刚用氯气或漂白粉消毒后,会贴出告示“三天内别用其养金鱼”,你知道为什么吗?
③你学了化学知识后,知道家用洗涤剂,如洗厕净与漂白粉,浴液等能混合使用吗? 这些问题,教师不用讲,学生的兴趣很高涨,其思维进入积极状态。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迁移,实现“由化学走向社会”,使学生真正体验到知识的价值,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体。
2、将问题情境“活动化”,提高有效性 “学生的智慧都集中在他们的指尖上。”儿童的思维是动作开始的,看到的不易记,听到的容易忘,只有动手做才能学的会、记得牢。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和巩固化学概念和理论,并获取化学知识,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和不断探索的科学态度和学习方法,也是提高学生化学技能的重要手段。例如在讲“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创设这样的情境:让学生动手装配用H2O2制取氧气的装置,然后提出这套制氧装置能否用来制取二氧化碳?需要怎样改进装置?这时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得到引发,情绪高涨,思维活动都集中在改装上。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使其对实验制取两种气体的方法理解的更加深刻,实验技能也明显提高。因此只要让学生动手做,才能真正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杜威的“从做中学”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一切真知都源于实践”。
3、将问题情境“生活化”
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问题,是我们传统教育难以解决的问题,“本本主义”的机械唯物论,使我们不敢超越,不能超越。新课程教材不仅重视理论知识的获得源于实践的真理,而且注重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例如在讲《促进燃烧的方法》一节中一氧化碳的中毒及其预防时,设计一些符合生活常识的问题,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达到在积极的求知、思索中牢固掌握知识的目的。如请学生阅读材料后讨论:
(1)煤气中毒的生理过程是怎样的?(2)在什么条件下易发生煤气中毒?怎样预防?
(3)冬天洗澡,能否在浴室用炭火盆烤火?为什么?(4)实验室制取CO应用什么方法收集?
(5)大气正在遭受CO、CO2、NO2、SO2等气体的污染,你有什么好的措施能够缓解这种现象?
在充满愉快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进行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也是和谐感人的,知识走进生活,生活中就有知识,学习知识为生活服务。
二、问题的设计要切合教学目标、切合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切合教材所呈现的内容,切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发展水平。
1、选准切入点,问在知识的关键处 一般地说,讲授新课程时提出问题的切入点应选在知识的重点或关键之处。例如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转化处以及容易产生疑难问题之处。教师在提问前,必须要熟悉教材,还要了解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及可能出现的问题,精心设计问题,既不能不分轻重、漫无边际,也不能蜻蜓点水,一笔带过。一定要针对教学中的重点问题提问,形式应多样,内容应具有典型性,还要新颖别致,使学生听后产生亲近感和浓厚的兴趣,继而积极地进行思考。重难点是一堂课的核心和精华所在,学生往往不容易理解掌握,在此处进行设问,其目的是启发学生思考,解决学习上的疑难困惑,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准确、透彻,从而达到抓住重点,突破难点,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能否抓住重点进行提问是不衡量教师是否真正理解教材的一个标志,也是教师业务水平高低的体现。对于突破重点、难点的方法有很多,有教师讲解、师生共同探究或借助现代教学手段等加以解决。而有的重点、难点通过教师巧妙的提问,学生思考,教师点拨,师生共同讨论来突破。学生不仅可以学的轻松,而且印象深刻、富有情趣。例如,在高中化学“氧化—还原反应”一节中,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电子得失数目与转移方向的判断既是教材的重点,也是教材的难点。尤其是氧化剂、还原剂与电子得失、化合价升降的关系较为复杂,易混淆,甚至引起混乱。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我设计了几个问题:
(1)怎样判断某一反应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2)元素的化合价升降与电子得失有什么关系?(3)怎样判断氧化剂、还原剂?
(4)你能否用一句简洁的语言概括出2、3两问题的要害之处。
通过这些问题的层层展开、讨论,师生共同探究,特别是第4个问题的讨论,全班同学更是积极开动脑筋,畅所欲言。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应用能力,更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信心和兴趣。
2、把握层次,问在学生需要处
研究表明,影响学生积极参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平等的参与机会;良好的师生关系;广阔稳定的学习兴趣。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而学生的素质和基础又各不相同,这就决定了教师不能用一种模式教学,不能用一个标准要求学生。表现在教学提问中,就是要区别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对于不善语言表达的学生要多提一些描述、论述性的问题;对于思维不够严谨的学生要多提一些影响因素复杂的问题;对于缺乏学习自觉性的学生应提一些启发学习方法的问题;对于一些注意力不够集中的学生要适时地提一些吸引其注意力的问题。另外,对学困生不能提难度较大的问题,而对优秀生则不能提太简单的问题。问题的对象找准了,学生就会被问题吸引和激励,从而高效、高质量的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应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有目的的选择提问对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区别的提问。例如提问可分为四个层次:回答“是什么”的判断型;回答“怎么样”的描述型;回答“有什么不同”的比较型;回答“有那些不同见解和思考”的创造型。提问不同水平的学生。
3、把握时机,问在知识伸长点处、模糊点处 有些化学知识在中学课本中是不断延伸出来,受学生水平和学生年龄特点的限制,学生对某些概念多少认识不是一步到位,而是分阶段、螺旋是上升的。比如初中化学中,氧化—还原反应、化合价、燃烧、分子和原子等概念都属于这种概念,因此,教师在教授这些知识时,要注意在这些知识的伸长点处提问,不要把知识讲死,留有余地,为后续的高中学习打下基础,埋下伏笔。在知识伸长点处提问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教师要熟练的把握整个中学化学的知识体系,并非常清楚地知道,那些知识点的伸长是有效的,而不是额外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且不可为伸长而伸长。第二,对于知识伸长点提问的难度把握要适度,可为日后的这一知识强化打下伏笔,却不可随意拔高。第三,教师可以适当鼓励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对伸长点处的知识进行学习与探究,以培养他们的化学兴趣和化学素养。
所谓模糊点,就是似懂非懂,似明非明的地方。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的信息反馈及自身的教学经验,准确的捕捉学生认识上模糊的地方来设计提问,可以有效的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教材,明辨是非,防止产生错误的认识,养成分析思考的习惯,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高三复习气态氢化物稳定性比较时,我问到为什么氟化氢分子的稳定性大于氟化氢和溴化氢?许多学生回答道:这是由于FH分子间存在着氢键。这样的理解显然是错误的,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分子稳定性的大小是与分子内原子间的作用力(化学健)有关还是与分子间作用力有关呢?并引导学生思考:氢键是属于化学键还是分之间作用力?它的大小决定了什么?通过大家讨论,学生弄清氢键是分之间作用力。它的大小决定物质的熔沸点的高低,而与分子稳定性无关。分子稳定性大小是由分子内原子间作用力大小(化学键强弱)决定的。通过这样设问,学生澄清了片面的、模糊的认识,形成清晰的表象认识,提高了学生的识别能力,有利于信息的正确编码,为下一次信息的准确提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从教学角度看,提问的切入点应选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点。从教学的进程看,开始时,为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可及时提问,引入课题、课中,当学生思维发生障碍、产生偏差,或受思维定势干扰时,要及时加以提问;当讲授时间较长、学生产生麻痹思想时,应及时提问;需要注意的是,提问应问在最需要问之处。
三、要把问题陈述的清楚明白,问题与问题之间要有一定的联系,要有一种逐渐把问题引向深入探讨的梯度。
1、表述清楚,学生听得明白
所谓把问题陈述得不清楚,就是问题表述有歧义,导致学生回答失控;问题的表述缺乏思维或行为的定向,学生不知道如何行动;问题的表述过于模糊,学生不知道你在说什么;问题偏离了具体情境或文本内容,学生一下子反应不过来;问题没有针对性,导致问题流于形式;问题的答案指向唯一,是教学活动变成了无目的的活动。
2、拾级而上,学生学的有趣
每一节课的内容知识都是由一系列有内在联系的知识点构成的。如果教师能够挖出学生现有认识结构与新知识之间的衔接点,并在这个衔接点上设疑,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去发现知识间的联系,并通过积极的思维探究,就能形成整体的知识结构。例如:在学习《生活中的酸与碱》一节时,可设计以下几个问题:用“生活中哪些物质曾给你留下过酸的印象?你用过肥皂、洗衣粉吗?它们又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引入课题;用“怎样识别酸和碱?”引导学生实验探究;用“识别酸碱的方法有哪些?”总结归纳;用“为什么不同的酸溶液都能使石蕊试液变色,不同的碱溶液都能使石蕊试液变蓝?物质的酸性和碱性的本质区别是什么?”拓展,使学生学习循序渐进,学的有趣。
另外将几个连贯性的问题由易到难依次提出,就像攀登台阶一样,步步高升,造就学生原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矛盾,就可逐步引导学生探求新知识了。课堂教学提问最忌简单化和抽象化。太简单的问题,比如纯粹识记性的问题、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它使教学停留于简单灌输的低层次上,久而久之,学生对学科兴趣索然,教学质量必然下降。太抽象的问题脱离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学生已有知识跟问题之间的悬殊太大,学生望而却步,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提高教学质量极为不利。为此,教师必须加强教学研究,分析教材,吃透教材,为每一节课设计一些高质量、有能力梯度的系列问题,从而真正实现循序渐进。举个例子来说,学生对甲烷、苯的性质、结构若认识模糊,他就不可能真正理解甲苯分子中基团之间的相互影响。提问还应具有启发性,启发学生发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使学得的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问还应有利于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形成。如“卤素”一章复习阶段可向学生出示下面的问题:指出下面反应中的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并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3CF2=CF2+2OF2→2CF3CF3+2COF2。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创新源于“好奇”与“质疑”,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素质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使学生始终觉得知识的“活水”源源不断。
第二篇:生本教育课堂教学模式
生本教育课堂教学模式
生本课堂就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的课堂。
具体表现形态为——“四突出”、“三转变”和“四个基本程序”。四突出:
1、突出学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完全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
2、突出学习:整个教学过程处处突出学生的学习、质疑和探究。
3、突出合作: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4-6人,无论是课前准备还是上课时的学习,每位学生都必须在小组内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突出探究: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获得知识,形成能力。三转变:
1、变教师灌输式的教为学生自主性的学,使学生获得学习动力。
2、变“听懂了”为“学懂了”、“会学了”,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3、变“他律”为“自律”,使学生获得自信、自尊,激发内在的学习潜能。四个基本流程:
前置性学习---小组交流---班级汇报---总结巩固(延伸拓展)
一、前置性学习,学生先学。
所谓前置性学习,就是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尝试自主学习,了解学习内容。一般是课前预习或前置性作业,不固定,比较灵活。通过前置学习,鼓励学生先学。
关于“前置性作业”的设计,郭教授提出了低入-多做-深思-高出的设计原则。
低入的含义是:简单,根本,开放(可拓展)。起点要低,要求简单,形式开放。
多做的含义是:人人可做,人人多做。
深思的含义是:通过学生自学,使知识扎根心灵,提高学生的智慧。
高出的含义是:例题自己做,难题自己想。
1、“低入” 是指教学的起点要尽量低一些,即教师的设计简单化,让学生的活动容易化。抓住“简单、根本”形成开放空间,容纳学生最广大的活动,是整个生本教学的关键。“低入”,就是要让孩子们在学习时找到成就感。
2、“简单”不是指内容简单或者难度较小,而是设计的环节简单,要留给学生很大空间,让他们去发挥。
3、“根本”就是核心,即重要的、有价值的知识或问题。要求教师抓住知识主线,找准教学重难点。理科学习注重学生的探究,文科学习注重学生的大量阅读。
对语文教学,要问“阅读推进了没有”?对数学或理科教学,要问“根本抓住了没有”?对英语教学,要问“活动形成了没有”?
4、如何寻找简单和根本,就是把它灵魂化,使学生浅池戏水,深池激浪,达到深思高出,是整个备课要注意的问题,这样才产生巨大的学生学习的空间。
▲太阳升起的地方 ▲思想发生的地方
▲新旧结合的地方 ▲引而不发的地方
5、如何做到简单根本:抓住核心。核心指的是:核心内容、核心环节、核心思想、核心技术以及内容、环节、技术、思想的核心——感悟
6、“多做” 多做具有两层含义,其一是人人可做,即教师所组织的教学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二是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多地开展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知识和技能,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探究知识的心理,感受学习的快乐。即通过更多、更有效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大量实践中,通过自己的感悟和思考,从中领悟知识,提升思想。
7、“深思”就是在“多做”中,实现思维的积累和深化。是指学生在多做的基础上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层面、多角度的思考,把知识深化,构建成认知结构。
8、“高出”就是有收获,是前置性学习的质量要求。
二、小组合作学习,4-6人小组,交流讨论,要求教师放弃逐句逐段的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
三、班级交流,交流形式比较灵活,人人参与。有小组代表交流,也有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教师在倾听的基础上引导点拨,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让智慧之火熊熊燃烧。
四、总结和巩固。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延伸拓展,广义探究。
在教学中,教师要明确:“学生会的不教、不会的教他们怎么学,学不会的老师教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汇报、质疑、讨论常规化”。
v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特长、性别等因素,按照“互补互助、协调发展,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灵活分组。常用的分组形式有:
v1.两人互助式。同桌的两个人就是一个自然的互助学习小组。这种方式能迅速覆盖到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获得学习和活动的机会。
v2.四人合作式。这种形式是相对固定的一种组织形式,也是教学活动中较常用的一种方式。通常由四人组成,尽量保证每个小组有一个优等生,两个中等生,一个后进生。
v3.大组竞争式。一般以纵向或横向的一排或两排为一大组,在教学实践中,经常把这种分组形式用于解决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v4.自由组合式。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组合。这样组成的小组,组内的成员大多兴趣爱好相投,感情相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可经常让学生们在课外利用这种方式来互学、互教;或者在课堂上,让学生们在相对固定的四人小组展示汇报之后,再自由组合进行拓展延伸。
v5、注意:①异质分组:好、中、差搭配;②选好组长、明确职责;③培训组员:学会分工,学会表达;④给小组个性化命名;⑤最好语、数、英等学科达成共识,小组固定,给学生学习提供方便。
学习习惯培养
1、学会发言,能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接受他人的意见并改正、补充。
2、学会倾听,乐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勇于作出评价。
3、学会质疑、反驳,敢于提出不同的看法,表达个人观点,听不懂时请求对方再讲一次。
4、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总结性发言。
5、学生会用两种不同的声音说话。即组内声音,15cm以内能听到的声音,称为图书馆声音,保证组内成员听清;再就是全班都能听到的声音(全班声音)。
6、职责轮换。小组成员之间的职责要定期轮换,培养责任意识,体验多种角色,从而进行换位思考,有利于小组合作。
7、机会均等和机会限制。要求人人参与,对发言多的进行次数限制,以便他人也有表达的机会,实现全员参与。
8、合作学习的调控应当注意:抓好常规,树立榜样;充分利用示范效应;健全小组奖励机制(遵循激励性、共同提高、小组奖励的原则);课堂上应该注意恰当运用鼓励语言;让学生学会评价。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握的几个重要环节:
课前:
1、以课标为基准,以教材为学习内容,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案一体设计(即前置性作业)。
2、选择承担研究任务并主讲的学生小组,必要时先培训主讲学生。要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又不能捆绑住教师的手脚,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时刻牢记在心,要做好了一个帮助者、引导者。
3、预设学生可能出现或提出的问题,找到相应解决方案。对于生成性的新问题不能置之不理,这不但是学生也是教师再学习的过程。
4、估计引领学生继续思考的切入点可能有哪些,以便在课堂上根据情况随机应变。
5、准备练习应用或反馈评价所需要的问题,设计一些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能力发展评价项目。
课中:
1、仔细倾听研究小组的讲解思路,观察提问同学的动机情况,仔细做好记录,及时点评。点评要注意即时性,否则不能及时反馈学生展示思路的优点与不足。
2、在学生错讲、漏讲、讲解不透、概念出现模糊的地方,要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3、要提倡学生之间、小组之间相互评价。以鼓励为主。在学生体验成功的同时也要学会感受挫折,这是人生成长必不可少的两面。课后:
1、反思、整理、记录教学反思。对课堂上争执不下的一些问题,查阅资料、寻找思路。
2、准备练习应用专题训练资料;解答学生的质疑或单独培训主讲学生。
课后
1、反思、整理、补充课堂笔记或是错题集。
2、小组内交流心得,完成有关巩固练习并自己批改 生本评研:以学养学,以学养考
评研就是让学生用研究的态度对待考试,把考试作为对知识的再次学习和研究的过程。
“评”是评价,“研”是研讨。“评”要评得实在,评得生动,评出孩子的自信。“研”要研得深刻,研得透彻,研出孩子思维的火花。评研的操作方法
1、教师编制制试题---学生做题---互评研讨(互对答案,研究错题)
2、学生编制试题---同学互考---互评研讨
3、教师再编制制试题---学生再做题---再互评研讨
4、一周一小评,一月一大评,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班级评比,全体学生全方位地参与评研过程
为弘扬中华传统美德,颂扬伟大母爱,增进学生与老师、与家长的情感沟通和交流,从小培养孩子关心他人、尊敬老师和父母、孝敬长辈的意识,在“三八”妇女节到来之际,临城县第一小学开展了以“感谢母亲,感恩亲情”为主题的感恩教育活动。本次活动教育学生利用实际行动向母亲献上最特别的节日礼物:比如给妈妈做一顿饭、帮妈妈做一些家务、揉揉肩、洗洗脚等,体会母亲或长辈对自己的艰辛付出;送妈妈一张贺卡、给妈妈一个拥抱、为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向妈妈大声说一句“妈妈,我爱您!”,并把活动后的感受以书信形式写给妈妈。
本次教育活动,不仅让学生懂得了要感恩母亲、关爱母亲,还使学生意识到了自己在接受爱的同时,要学会关爱,学会付出,学会给予,懂得孝顺,懂得体谅长辈的良苦用心,培养了学生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意识以及关心他人、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
(申彦丽)
第三篇:生本教育课堂教学模式
“生本教育课堂教学模式” 初探
分类:生本教育 | 标签: 高尔基 作业 林冲 前置 小组
这是生本教育实验教师的感悟。想和各位同仁分享。其实,在此诗中也蕴涵了生本教育的内含。
生本教育是广东省教科所所长、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郭思乐教授倡导的立足课堂、改变过去“以师为本”的一种教育方法。学校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而课堂教学是决定教学质量的根本环节和主要途径,又是学生形成正确观念、健康的情感、发展思维、提高综合素质的最根本、最有效的基础。为此,不断探究课堂教学改革,使学生好(hǎo)学、乐学,使老师乐教,从而实现课堂教学中对师生生命的尊重与激扬,这是新课改理念的追求,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责任和追求,更是我们回归教育本真、回归学生学习天性的根本追求。2010年秋季,双城市引进生本教育实验,以课堂为主阵地,抓教研教改,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构建适合生命成长的和谐环境。我们有幸接触了“生本教育”,让我们有了“找到了”的兴奋感觉。找到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正确方向,找到了一种“学生好(hǎo)学、乐学,老师乐教,尊重和激扬师生生命”的有效教学理论和实践方法。下面就浅谈一下生本教育课堂教学模式。
1、生本教育概念
生本教育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这和我们课改的理念是一致的,本次课改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是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
2、生本教育的特点
① 突出学生
② 突出学习教得少 学得多
③突出合作
④突出探究
3、生本教育的课堂教学结构或模式主要有四个教学环节。
一、是课前老师布置前置性作业,学生独立完成,也可以寻求小组帮助解决;
课前,学生先学,是指学生完成前置性学习。前置性学习,又称为前置性小研究或前置性作业,是生本教育理念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它指的是教师向学生讲授新课内容之前,让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所进行的尝试性学习。采取个人独立完成的作业和小组合作完成的作业相结合原则。如字词读写,课文朗读,关于课文内容简单一点的问题,就由学生个人独立思考完成。而部分作业体现开放性, 需要收集资料,增加学生思考问题的多面性,就由小组长分工,每个组员准备一部分,再由记录员或组长整合,综合成文或作品。课前完成了前置性作业, 让学生“各有说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话可说”。具体方法有:1.前置性作业布置学生查找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如在学习《林冲棒打洪教头》时,布置学生查找林冲的资料,学习《在大海中永生》时查找邓小平爷爷的资料等。2.精心设计课前3分钟。如学习《林冲棒打洪教头》时,设计了“猜猜他是谁”的小游戏,让学生了解《水浒传》中人物;在学习《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课时,让学生欣赏高尔基的散文诗朗诵,让学生更多地了解高尔基等。3.把课外阅读融进课堂。在小组展示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联系课外阅读和生活实际谈对课文的理解,课堂上尽量给学生提供展示相关资料的机会。4.每堂课结束时都会给学生推荐书目或文章让学生再阅读。如学习《林冲棒打洪教头》时,激励学生继续读《水浒传》,学习《装满昆虫的衣袋》时,推荐学生阅读《昆虫记》等。
前置性作业的布置
前置性作业的布置的原则,要立足于“低入、多做、深思、高出”。所谓低入是指“根本、简单、开放”,抓住“根本、简单”形式开放空间,容纳学生的最广大的活动,是整个生本教育的关键。如何寻找简单和根本?太阳升起的地方,思想发生的地方,新旧结合的地方,引而不发的地方。前置作业没有固定的格式,教师可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进行设置。前置性作业的设置要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因此,在设计作业时力求做到简单、低入、根本、开放。
1、简单:要求作业的环节要简单,学生能一目了然。比如在学“20以内数的加法”时,有老师布置预习作业“计算6+7”。简单明了,学生课上交流的方法达十几种,学生做在其中,乐在其中。
2、低入:要求设计的作业难度要适中,要照顾全体,保证每个人都能发现一点,体味发现的快乐。比如在学习“溶液“这一节时,教师布置这样的实践作业“在家配制食盐水和油水混合物,并观察混合后的液体”。这样的作业,谁都能做到,只是发现多和少,每个人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都能有所收获,再通过课堂上的相互补充,相信学生记忆一定非常深刻。
3、根本:要求教师抓住知识主线,找准教学难重点,使学生通过预习能够完成大部分的知识点。教师在布置前置性作业前,一定要精心备课,熟悉教材的难重点,抓住知识的“根”,课堂上再举一反三,效果很好。
4、开放:教师可以设计开放性的作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有所收获,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比如语文上课文的学习,教师可以课前布置这样的作业“通过预习课文,找出你不理解的词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一说你喜欢的原因”。这样的作业具有开放性,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能力去完成。学习圆的认识时可以设计这样的前置学习内容:
1、自学课本思考你知道了什么?给大家演示方法来说明
2、你能用你所学的知识解释为什么车轮要设计成圆形的吗?再如《反比例的意义》一课,可以让学生课前研究,1、什么样的两种量是成反比例的量?举例说明
2、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方形的长与宽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3、长方形的周长一定,长方形的长与宽成反比例吗?自学中明白了这几个要点,学生的探究、逻辑能力都会有大幅度的提高,对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活都是有用的。
二是上课时小组讨论解决前置性作业中的问题;
1)为学生提供培养自主创新能力的良好环境。
课堂上,每个小组成员明确了学习任务之后,根据分工进入合作探究阶段。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倾听朗读,互考互教生字词,交流自己对问题的看法,自由争辨,最后形成小组的共同学习成果。学习中,优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并带动学困生多思考、多发言,保证他们达到基本要求;{同时,教师在巡视时,针对各小组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现场指导和帮助。学生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了归属感,亲身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与意义,变得更加愿意主动学习。一些平时胆小,缺乏自信的同学在同组学生的鼓励、帮助下,也尝试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见解,在老师与同学们的掌声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我觉得只要是学生的主动发言,老师千万不要吝惜赞美的语言与掌声。学生的学习环境越是自由宽松,迸发的潜能越是巨大。}
2)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能力。小组合作学习给了学生一些有待研究的开放性的问题,让他们自己去多角度思考。每一位同学的结论都是不同角度思维的结果,同学们辩论得越激烈,思维碰撞得火花越绚烂多彩。例如,学习比喻句,在完成“把花比作什么”这个比喻句时,有个学生说“花是笑脸”。这时,班里的很多学生都觉得不对,有个学生却用欣赏的目光看了看这个同学,然后对这个同学进行一番表扬,也表达了他是如何理解花是笑脸的,“春天,花开了,多么灿烂,像小朋友绽放的笑脸。”正因为同伴间的质疑,交流,欣赏,理解,让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求异思维得到培养。在教学实践中,深刻地体会到,开展了生本小组合作学习的班级,同学们的相互倾听、分享、交流、互助与反思的能力明显很强。
三、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小组研究成果,充分交流学习体会,从而进一步解决问题,内化知识理解和正确思维;
小组合作交流后,由小组成员或小组代表将学习中产生的学习成果,疑难问题展示出来。成果和疑难问题交流中各小组学生之间会有比较鉴别,会互相补充,互相解答。比如:我在讲《温度》一课时,我让学生汇报一下北京的气温,零下2摄氏度到5摄氏度,从这一则信息你知道了什么?
在全班汇报交流中,全班的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为其他小组的一些独特见解而喝彩,为自己小组汇报成功而自豪,提高了学生的自评和他评能力。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四、学生或老师对课堂所学进行反思、归纳和总结。
每一节课结束时,问学生:“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通过对自己所学知识的回顾,对知识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思维更加清晰,也更有成就感,更加乐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生本课堂教学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有效地进行合作学习。学生从中真正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丰富了知识,培养了合作精神,增强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四篇:生本教育课堂教学模式
生本教育课堂教学模式
——生本教育专题讲稿
主讲人:金 瑜
生本课堂就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的课堂。具体表现形态为——‚四突出‛、‚三转变‛和‚四个基本程序‛。
四突出:
1、突出学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完全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
2、突出学习:整个教学过程处处突出学生的学习、质疑和探究。
3、突出合作: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4-6人,无论是课前准备还是上课时的学习,每位学生都必须在小组内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突出探究: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获得知识,形成能力。三转变:
1、变教师灌输式的教为学生自主性的学,使学生获得学习动力。
2、变‚听懂了‛为‚学懂了‛、‚会学了‛,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3、变‚他律‛为‚自律‛,使学生获得自信、自尊,激发内在的学习潜能。
四个基本流序:
前置性学习(5分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15分钟)---班级汇报、展示质疑(20分钟)---总结巩固(延伸拓展)
一、前置性学习,学生先学。所谓前置性学习,就是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尝试自主学习,了解学习内容。一般是课前预习或前置性作业,不固定,比较灵活。通过前置学习,鼓励学生先学。
关于‚前置性作业‛的设计,郭教授提出了低入-多做-深思-高出的设计原则。
低入的含义是:简单,根本,开放(可拓展)。起点要低,要求简单,形式开放。
多做的含义是:人人可做,人人多做。
深思的含义是:通过学生自学,使知识扎根心灵,提高学生的智慧。
高出的含义是:例题自己做,难题自己想。
1、‚低入‛ 是指教学的起点要尽量低一些,即教师的设计简单化,让学生的活动容易化。抓住‚简单、根本‛形成开放空间,容纳学生最广大的活动,是整个生本教学的关键。‚低入‛,就是要让孩子们在学习时找到成就感。
2、‚简单‛:不是指内容简单或者难度较小,而是设计的环节简单,要留给学生很大空间,让他们去发挥。
3、‚根本‛就是核心,即重要的、有价值的知识或问题。要求教师抓住知识主线,找准教学重难点。理科学习注重学生的探究,文科学习注重学生的大量阅读。
对语文教学,要问‚阅读推进了没有‛?对数学或理科教学,要问‚根本抓住了没有‛?对英语教学,要问‚活动形成了没有‛?
4、如何寻找简单和根本,就是把它灵魂化,使学生浅池戏水,深池激浪,达到深思高出,是整个备课要注意的问题,这样才产生巨大的学生学习的空间。
5、如何做到简单根本:抓住核心。核心指的是:核心内容、核心环节、核心思想、核心技术以及内容、环节、技术、思想的核心——感悟
6、‚多做‛ 多做具有两层含义,其一是人人可做,即教师所组织的教学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二是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多地开展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知识和技能,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探究知识的心理,感受学习的快乐。即通过更多、更有效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大量实践中,通过自己的感悟和思考,从中领悟知识,提升思想。
7、‚深思‛就是在 ‚多做‛中,实现思维的积累和深化。是指学生在多做的基础上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层面、多角度的思考,把知识深化,构建成认知结构。
8、‚高出‛就是有收获,是前置性学习的质量要求。
二、小组合作学习。
4-6人小组,交流讨论,要求教师放弃逐句逐段的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
三、班级交流,交流形式比较灵活,人人参与。
有小组代表交流,也有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教师在倾听的基础上引导点拨,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让智慧之火熊熊燃 烧。
四、总结和巩固。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延伸拓展,广义探究。
在教学中,教师要明确:‚学生会的不教、不会的教他们怎么学,学不会的老师教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汇报、质疑、讨论常规化‛。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特长、性别等因素,按照‚互补互助、协调发展,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灵活分组。常用的分组形式有:
1.两人互助式。同桌的两个人就是一个自然的互助学习小组。这种方式能迅速覆盖到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获得学习和活动的机会。
2.四人合作式。这种形式是相对固定的一种组织形式,也是教学活动中较常用的一种方式。通常由四人组成,尽量保证每个小组有一个优等生,两个中等生,一个后进生。
3.大组竞争式。一般以纵向或横向的一排或两排为一大组,在教学实践中,经常把这种分组形式用于解决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4.自由组合式。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组合。这样组成的小组,组内的成员大多兴趣爱好相投,感情相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可经常让学生们在课外利用这种方式来互学、互教;或者在课堂上,让学生们在相对固定的四人小组展示汇 报之后,再自由组合进行拓展延伸。
5、注意:①异质分组:好、中、差搭配;②选好组长、明确职责;③培训组员:学会分工,学会表达;④给小组个性化命名;⑤最好语、数、英等学科达成共识,小组固定,给学生学习提供方便。
学习习惯培养
1、学会发言,能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接受他人的意见并改正、补充。
2、学会倾听,乐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勇于作出评价。
3、学会质疑、反驳,敢于提出不同的看法,表达个人观点,听不懂时请求对方再讲一次。
4、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总结性发言。
5、学生会用两种不同的声音说话。即组内声音,15cm以内能听到的声音,称为图书馆声音,保证组内成员听清;再就是全班都能听到的声音(全班声音)。
6、职责轮换。小组成员之间的职责要定期轮换,培养责任意识,体验多种角色,从而进行换位思考,有利于小组合作。
7、机会均等和机会限制。要求人人参与,对发言多的进行次数限制,以便他人也有表达的机会,实现全员参与。
8、合作学习的调控应当注意:抓好常规,树立榜样;充分利用示范效应;健全小组奖励机制(遵循激励性、共同提高、小组奖励的 原则);课堂上应该注意恰当运用鼓励语言;让学生学会评价。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握的几个重要环节:
课前:
1、以课标为基准,以教材为学习内容,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案一体设计(即前置性作业)。
2、选择承担研究任务并主讲的学生小组,必要时先培训主讲学生。要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又不能捆绑住教师的手脚,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时刻牢记在心,要做好了一个帮助者、引导者。
3、预设学生可能出现或提出的问题,找到相应解决方案。对于生成性的新问题不能置之不理,这不但是学生也是教师再学习的过程。
4、估计引领学生继续思考的切入点可能有哪些,以便在课堂上根据情况随机应变。
5、准备练习应用或反馈评价所需要的问题,设计一些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能力发展评价项目。
课中:
1、仔细倾听研究小组的讲解思路,观察提问同学的动机情况,仔细做好记录,及时点评。点评要注意即时性,否则不能及时反馈学生展示思路的优点与不足。
2、在学生错讲、漏讲、讲解不透、概念出现模糊的地方,要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3、要提倡学生之间、小组之间相互评价。以鼓励为主。在学生体验成功的同时也要学会感受挫折,这是人生成长必不可少的两面。课后:
1、反思、整理、记录教学反思。对课堂上争执不下的一些问题,查阅资料、寻找思路。
2、准备练习应用专题训练资料;解答学生的质疑或单独培训主讲学生。
课后
1、反思、整理、补充课堂笔记或是错题集。
2、小组内交流心得,完成有关巩固练习并自己批改。
生本评研:以学养学,以学养考
郭思乐提出,生本教育不是不要考试,而是在平时的考查中,去掉考试的控制性,保持考试的检查和练习的功能,以良好的素质来迎接社会的检查和评价,解决现行教育中素质教育和考试之间的矛盾。
评研就是让学生用研究的态度对待考试,把考试作为对知识的再次学习和研究的过程。
‚评‛是评价,‚研‛是研讨。‚评‛要评得实在,评得生动,评出孩子的自信。‚研‛要研得深刻,研得透彻,研出孩子思维的火花。
评研的操作方法
生本教育的评价观就是把评价改为‚评研‛。‚在考查中,让学生小组互评试卷,评后进行讨论,接着,由学生再出一套题目进行测试,再‘评研’一次。通过这样‘两评两研’,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和积累更为充分,但其最终结果是柔弱性的,不会产生控制效应,却使他们在实践和创造的气氛中得到激扬,并在相当程度上解决了家长和 老师不放心的问题及学生需要练习的问题。通过‘评研’,评价的主体变了,不是外部而是内部来评了;评价的方式变了,不是可比的而是可研究的了;评价的功能变了,不是控制,而是激励他们进行更多的创造。‛
具体操作:
1、教师编制试题---学生做题---互评研讨(互对答案,研究错题)
2、学生编制试题---同学互考---互评研讨
3、教师再编制试题---学生再做题---再互评研讨
4、一周一小评,一月一大评,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班级评比,全体学生全方位地参与评研过程.二、合理分工,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小组成立后,这只是形式上达到要求,接着下来就是分工。小组内各个成员无论学习还是能力都是有所差异的,那么这个分工就不能随意而为,不能强人所难,同时也不能偏其一方。刚开始的时候,我是这样构想,每个小组分别有一个主组长,是统筹整个小组学习和工作。七年级主科分别是语文、数学、英语和政治四大课,四个人分别负责一科,分为语文组长、数学组长、英语组长和政治组长。但实验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某些同学由于基础薄弱、学习能力低以及自控能差,他们根本就不能胜任科目组长一职。我觉得生本就是要实事求 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当某些学生真的暂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时,我们不要强他们所难,如果我们非得让这些学生去做他们难以完成的事情,这本身就打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面对这样的情况,我进行了调整,让那些有能力的学生多兼任一科学科组长,而原来的同学要协助。同时,让那些不当学科组长的同学当然小组的记录员、纪律员等,当然往后还可以一直做内部调整,这样一来,小组内每个成员就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最充分地运用人力资源。
三、小组准确定位,形成小组文化
框架形成之后,小组要鲜活起来,就必须要有小组灵魂,这就是文化建设。各个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行商议制定:组名、组训、组规、小组公约、奋斗目标等等,先让学生大干特干,再由教师进行把关,把不合实际的成分剔除,并加上教师的建议,然后再返回给学生修改。为了提高学生小组的集体荣誉感,我要求每个组员必须清楚了解自己小组的相关文化建设内容,并把小组文化在班内进行了展示,要求本小组成员对其他同学进行介绍,同时,也可以对其他小组的小组文化‚指手画脚‛,给予建议。我给每个小组发了一本专门记录小组文化的本子,要求各个小组一段时间就进行一些调整、修改,每个月上交一次记录本,让教师能够了解各小组的发展动态,并及时给予指导和肯定。
四、合理规范,形成良好习惯,建立帮扶和竞争制度。小组组成后就必须投入运行,运行过程中不能随意任之,必须有个统一规范,在此基础上再各施己术,共性跟个性统一,达成小组的 合理规范。首先,无规不成方圆,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跃发言,乐于展示的同时,也不能放松其纪律,相反这一切的有序进行必须要建立在良好的纪律上。我给每个小组发了一本纪律记录本,专由小组记录员进行记录,记录好的,如:2012-4-25 周三 语文 刘焯平同学积极投入讨论交流,乐于展示。也可以记录不好的,2012-4-25 周三 数学 刘浩东同学讨论时开小差。组长针对记录情况,结合组员进行监督教育,教师进行把关,并把这些记录与德育评分进行挂钩,这样就能为课堂的纪律做好了保障。其次,生本课堂的核心环节是学生的交流、讨论以及展示,虽然做了不少的思想工作,还做了鼓励工作,但效果甚微,当需要某个同学展示时,他们一般都会扭扭捏捏,学生还没能真正地形成展示自己的习惯。究其原因,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些小组流于形式,表面热闹,却没能真正交流讨论问题,即便有些小组真的讨论了,但要真正上去展示时,又发现没有素材可展示。针对这个问题,我给各小组发了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的交流记录本,学科组长负责调动小组成员发言交流,记录员负责记录,每周教师进行一次把关了解。当然这只是交流讨论的初级阶段,为的是形成学生积极讨论、并做好记录的习惯。当习惯形成后一切就好办了。再次,建立小组的帮扶制度和竞争制度。小组内形成对口的帮扶,一对一,针对情况进行表扬奖励。同时引入竞争机制,小组间进行小组PK,个人也进行PK,可以把竞争进行公开处理,形成竞争氛围。
五、积极鼓励,培养人才,善用人才
分工明确之后,学习工作的真正开展落实才是重点,现今社会需要的人才是能够化知识为能力的人,‚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当组长的学生不是好学生‛。让学生意识到,当组长既能增进知识,同时也能锻炼能力,使得学生心甘情愿地当好自己的职务,做好自己的工作。同时,要及时肯定他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这就需要长期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可以先培养主组长,让他明确当组长的要求、职责,帮助他在小组内先形成威信,培养他组织小组活动的能力,如怎样在小组内进行分工、怎样完成前置作业、怎样组织讨论交流并做好记录,怎样展示成果、怎样评改作业等等,以及要协调小组内的关系,及时实事求是地向教师反馈情况。然后让主组长带领其他学科组长、记录组长、纪律组长做好工作,由点到面进行培养。刚开始时,每周开一次组长会议,后来两周开一次。同时,对那些工作到位的组长,要在班里公开表扬肯定,也可组织‚最好的组长‛评选活动,并作相关奖励,以此来提高组长工作的积极性。刚起步,不能要求面面俱到,也不必操之过急,要给学生成长的时间和空间,静待花开。
六、评价制度和激励方案
评价制度和激励方案是生本实施的润滑剂,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促进良性竞争。评价对象分为个人和小组,评价内容分为前置作业、课堂表现和课后练习,评价方式分为组内评和教师评,前置和课后主要由组内评,课堂主要由教师评,每个月评一次,评出优秀个人和优秀小组。
附小组评比加分、扣分细节:
(一)加分:
1、小组合作愉快(组员都乐于听从组长安排的)每人加2分;
2、小组讨论积极热烈、纪律好(没人讲话、开小差、睡觉、吃东西)的每人加2分;
3、积极主动发言的加2分,声音响亮再加1分,回答正确再加1分;
4、主动评价、补充其它小组(同学)的加2分,评价好的再2分;
5、主动展示交流成果的加2分,展示效果好的再加2分;
6、抢答多、好的加2分;
7、按要求做好笔记的加2分;
8、主动帮助别人的加3分,帮助成功的加2分;
9、每次默写、听写、背书,小组所有组员都过关的,每人加2分;
10、每周所有作业,小组所有组员都按时完成的,每人加5分
11、每次测试,平均分第一名的小组每人加6分,第二名的小组每人加4分,第三名的小组每人加2分,第四名的小组每人加1分;
12、主动承担讲课的加5分;上得好的每人加3分。
(二)扣分:
1、整节课都不回答问题、也不评价他人的小组,每人扣2分;
2、小组不积极交流、纪律差(讲话、开小差、睡觉、吃东西)的,每人扣3分,攻击、讥讽他人的扣3分;
3、没按要求做笔记扣2分,每次不交作业扣3分;
4、每次默写、听写、背书,不过关的扣2分;
5、月考、期中、期末考,平均分倒数第一名的小组每人扣6分,倒数第二名的小组每人扣4分,倒数第三名的小组每人扣2分。
(三)个人、小组评价每月总结一次,(个人评前5人,小组评前2组)下个月从零开始;中组每2个月(每次大考后进行,一学期评四次)评比一次,下个月的评比从零开始;大组每个学期评两次,期中考试后一次,期末考试后一次,下一次从零开始。
(四)小结排后的小组,从下两个周里可以申请一组人帮自己提高,如果下次总结有提高的,本小组加分,进步一名的为小组加5分,进步两名的为小组加10分,如此类推。而另一帮助提高的小组,也会加分,同样是进步一名加5分,进两名加10分。。如此类推。
(五)小组回答不能只是个别同学,如果一个组内的同学第一次是他回答,可以为小组和个人加分;当第二次还是他回答的话,就不能为小组及个人加分。只有组内轮完一圈回答后,那个同学回答的话,就可以重复加分。
附登分表(节选):
附激励方案:
1、免一次搞卫生(由最后一组补上)
2、情况允许的话,奖一节课自由活动。
3、在班公布栏上公布表扬
4、奖笔
5、奖笔记本
6、在学校范围,与自己最喜欢的老师(包括校长)合照一张,并在班公布做留念
7、给家长发喜报,喜报加电话表扬
8、在升旗台上进行全校表扬
9、晚修时间观看一场电影
10、要求家长奖励一本书
11、自己提出合理要求,只有合理,老师全力帮忙配合 以上只是本人对生本小组的建设的肤浅认识,还有很多要完善、改进的地方。生本道路是教育的一条新道路,方向明确,我们不应死守陈旧,应转变观念,承认新事物,接受新事物;同时,生本道路还是一条艰难的道路,由一种教育模式走向另一种教育模式,这本身就不是件易事,它需要我们有走下去的坚定信心,同时教师也需要被鼓励和肯定,毕竟生本是由教师开始的,我们必须上下一心齐走生本路,真心祝愿生本之花在我们学校越开越艳。
第五篇:生本课堂教学模式
丹麻镇中心学校生本课堂实施方案
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最根本途径。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使广大教师进一步适应“生本教育”的要求,引导教师生本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改革行为,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教学水平,结合我校实际,特制订本方案(草案)。
一、全体师生对生本教育要有统一的认识。
教师(方面)——教师是做好生本教育的关键,教导处(年级组、教研组)要帮助指导教师顺利做好改变。在中心学校赴广州培训人员二级培训的基础上,组织教师进一步深入学习生本教育理论,通过观看生本教育课堂实录,开展生本教育教师交流会,使教师深刻领会其理念实质,根本转变观念,进一步思考如何落实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并逐步形成自己的实践思路。
①以学校(或教研组)为单位,全体教师交流讨论、学习生本教育。根据学科特点和具体教学内容,各个学科组探讨如何从“前置作业的设置、导学案的设计、课堂学习的引导组织以及课后巩固题的布置等”环节,稳步、有效、重点突破地推开生本课堂教学实践。
②教师创造性地实践,充分体现生本理念—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抓住生本教育的实施关键----把主要依靠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遵循生本教育的操作原则----把为教师好教转变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教学;掌握生本教育的操作技能——“先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多学少教,及时训练”。
③教师边学习,边实验、边思考,勤总结,促反思。通过不断学习,科学创造地实践,反复总结、讨论研究,不断地提炼改进,逐步走向成熟。
总之,每一个教师在课前必须多研究----研究教材(精选知识),研究学生(精选方法),研究教学(精心设计学生好学的教学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少讲精讲,以趣激学,以疑引学,以生助学,以教促学。课后,根据学科特点和具体教学内容,科学灵活地精选练习,及时检测,并认真批改,精细分析,重点反馈。
学生(方面)——①学生是教育的发生处和最终落脚点,是教育依靠的坚强后盾。我们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培训,如国旗下讲话呼吁,校园环境熏陶,班主任宣传,任课老师引导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让每个学生都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和潜能,为“生本教育”的落实打好基础。
②组织学生讨论,充分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具有语言的、思维的、学习和创造的本能,是天生的学习者,学生必须学会学习”;充分明确生本理念下的学生如何制定学习计划、学习方法,如何调整学习行为、学习习惯,最终实现生命提升和发展。
总之,每一个学生在课前必须自主先学,记录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疑问,以备上课时提问和探讨。在课中必须象考试一样紧张地学习,紧张地思维,积极参与合作,主动探疑解疑,多学多为。在课后必须独立检测,及时梳理重点难点,并做好自我总结。
二、加强教导处(年级组、教研组)的组织管理以分管校长和年级主任为主要负责人,各学科组长为本学科的责任人,以老带新,以强扶弱,层层分包,责任到人,全面彻底的推开“生本”教育。
三、生本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前置性作业-小组讨论-班级汇报-总结巩固。
1、布置前置性。
教师向学生讲授新课内容之前,让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所进行的尝试性学习。采取个人独立完成的作业和小组合作完成的作业相结合原则。如字词读写,课文朗读,关于教材内容简单一点的问题,就由学生个人独立思考完成。部分体现开放性的作业, 需要收集资料,增加学生思考问题的多面性,由小组长分工,每个组员准备一部分,再由记录员或组长整合,综合成文或作品。
①前置性作业布置学生查找与课文有关的资料。
②精心设计课前3分钟。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小游戏、小活动,让学生做好课前热身活动。
③把课外阅读融进课堂。在小组展示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联系课外阅读和生活实际谈对课文的理解,课堂上尽量给学生提供展示相关资料的机会。④每堂课结束时都会给学生推荐书目或文章让学生再阅读。
为保证以上工作的顺利进行,中心学校开展图书进课堂活动,将学生学习活动必备的工具书、与教材内容有联系的所有图书全部搬进课堂,方便学生查阅资料、课外阅读,增加学生信息量。
在设计前置性作业时力求做到简单、低入、根本、开放。①简单:要求作业的环节要简单,学生能一目了然。
②低入:要求设计的作业难度要适中,要照顾全体,保证每个人都能发现一点,体味发现的快乐。
③根本:要求教师抓住知识主线,找准教学难重点,使学生通过预习能够完成大部分的知识点。
④开放:教师可以设计开放性的作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有所收获,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2、小组讨论
①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特长、性别等因素,按照“互补互助、协调发展,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采用四人合作小组,尽量保证每个小组有一个优等生,两个中等生,一个后进生。选好组长,明确职责,培训组员,学会分工,学会表达,给小组个性化命名。
②为学生提供培养自主创新能力的良好环境。课堂上,每个小组成员明确了学习任务之后,根据分工进入合作探究阶段。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倾听朗读,互考互教,交流自己对问题的看法,自由争辨,最后形成小组的共同学习成果。学习中,优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并带动学困生多思考、多
发言,保证他们达到基本要求;同时,教师在巡视时,针对各小组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现场指导和帮助。
③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能力。让学生自己去多角度思考。每一位同学的结论都是不同角度思维的结果,同学们辩论得越激烈,思维碰撞得火花越绚烂多彩。
3、班级汇报。
小组合作交流后,由小组成员或小组代表将学习中产生的学习成果,疑难问题展示出来。各小组学生之间进行比较鉴别,互相补充,互相解答。教师在倾听的基础上引导点拨,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让智慧之火熊熊燃烧。
4、总结和巩固。
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延伸拓展,广义探究。每一节课结束时,问学生:“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通过对自己所学知识的回顾,使知识点有更深刻的认识,使思维更加清晰,使学生有成就感,乐学。
四、具体工作措施:
1、发挥优秀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
学科组长和实验班级教师带头实践生本课堂教学改革,率先达标。优先打造本学科优质的“生本”课堂,在最短的时间内向全年级教师上节示范课。每位教师的课堂都应该是开放课堂,平等交流,创新实践,努力打造优质生本课堂,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教育教学质量。
2、建立督促帮教制度。年级组制定出详细可行的考核制度。把生本教育的落实质量,作为考核的一项内容。年级组每周要组织人员(学校领导和各学科组长和各科生本优秀教师等),对各教师的生本教育情况进行督促帮教,及时总结经验,找准问题,修正方案,对生本教育实践优秀的教师要给以表彰,对于消极应付的教师给以帮教谈话。
3、以生本教育为教学课堂的主要形式,推进生本教育稳步实施。年级组举行的公开课,都要求以践行生本为主旨,每位教师一个学期内至少要上好一次生本公开课。对于生本不达标的公开课,年级组可以要求该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再上一次公开课,直至达标为止。
4、各学科组每周开展生本专题探研。抓好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建设、小组合作、小组交流等方面抓出实效。每天座班时间为各学科组的集体研讨时间,总结当天的教学情况,安排第二天的教学内容。做好前置作业的预置,形成习惯。适应好生本教育的基本环节,能够根据教学内容设置好生本教学课堂流程,较熟练地运用生本教育相关理念与技巧,抓好课堂教学。
5、在开展系列活动中推进生本教育
1)专家引领。在生本课堂实施过程中,邀请西宁十三中教师对我们的生本课堂及时的进行理论引领和实践指导。
2)生本教育课堂教学研究活动。与哈拉直沟、五
十、东沟中心学校开展联合教研,加强生本教育研究。
3)各组每月至少推出一堂“生本教育”课堂教学研究课,组织教师听课观摩,并以对话互动的形式进行研讨分析。
4)生本教育优秀个案和个人随笔评比。每一个教师在学习、实践、思考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及时反思,提炼出成功的优秀的课堂教学案例,或以随笔、论文形式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或改进的措施。
生本课堂教学模式
生本课堂就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的课堂。具体表现形态为——“四突出”、“三转变”和“四个基本程序”。四突出:
1、突出学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完全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
2、突出学习:整个教学过程处处突出学生的学习、质疑和探究。
3、突出合作: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4-6人,无论是课前准备还是上课时的学习,每位学生都必须在小组内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突出探究: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获得知识,形成能力。三转变:
1、变教师灌输式的教为学生自主性的学,使学生获得学习动力。
2、变“听懂了”为“学懂了”、“会学了”,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3、变“他律”为“自律”,使学生获得自信、自尊,激发内在的学习潜能。四个基本流序:
前置性学习---小组交流---班级汇报---总结巩固(延伸拓展)
一、前置性学习,学生先学。
所谓前置性学习,就是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尝试自主学习,了解学习内容。一般是课前预习或前置性作业,不固定,比较灵活。通过前置学习,鼓励学生先学。
关于“前置性作业”的设计,郭教授提出了低入-多做-深思-高出的设计原则。
低入的含义是:简单,根本,开放(可拓展)。起点要低,要求简单,形式开放。
多做的含义是:人人可做,人人多做。
深思的含义是:通过学生自学,使知识扎根心灵,提高学生的智慧。高出的含义是:例题自己做,难题自己想。
1、“低入” 是指教学的起点要尽量低一些,即教师的设计简单化,让学生的活动容易化。抓住“简单、根本”形成开放空间,容纳学生最广大的活动,是整个生本教学的关键。“低入”,就是要让孩子们在学习时找到成就感。
2、“简单”:不是指内容简单或者难度较小,而是设计的环节简单,要留给学生很大空间,让他们去发挥。
3、“根本”就是核心,即重要的、有价值的知识或问题。要求教师抓住知识主线,找准教学重难点。理科学习注重学生的探究,文科学习注重学生的大量阅读。
对语文教学,要问“阅读推进了没有”?对数学或理科教学,要问“根本抓住了没有”?对英语教学,要问“活动形成了没有”?
4、如何寻找简单和根本,就是把它灵魂化,使学生浅池戏水,深池激浪,达到深思高出,是整个备课要注意的问题,这样才产生巨大的学生学习的空间。
5、如何做到简单根本:抓住核心。核心指的是:核心内容、核心环节、核心思想、核心技术以及内容、环节、技术、思想的核心——感悟
6、“多做” 多做具有两层含义,其一是人人可做,即教师所组织的教学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二是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多地开展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知识和技能,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探究知识的心理,感受学习的快乐。即通过更多、更有效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大量实践中,通过自己的感悟和思考,从中领悟知识,提升思想。
7、“深思”就是在 “多做”中,实现思维的积累和深化。是指学生在多做的基础上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层面、多角度的思考,把知识深化,构建成认知结构。
8、“高出”就是有收获,是前置性学习的质量要求。
二、小组合作学习,4-6人小组,交流讨论,要求教师放弃逐句逐段的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
三、班级交流,交流形式比较灵活,人人参与。有小组代表交流,也有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教师在倾听的基础上引导点拨,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让智慧之火熊熊燃烧。
四、总结和巩固。
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延伸拓展,广义探究。在教学中,教师要明确:“学生会的不教、不会的教他们怎么学,学不会的老师教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汇报、质疑、讨论常规化”。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特长、性别等因素,按照“互补互助、协调发展,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灵活分组。常用的分组形式有: 1.两人互助式。同桌的两个人就是一个自然的互助学习小组。这种方式能迅速覆盖到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获得学习和活动的机会。
2.四人合作式。这种形式是相对固定的一种组织形式,也是教学活动中较常用的一种方式。通常由四人组成,尽量保证每个小组有一个优等生,两个中等生,一个后进生。3.大组竞争式。一般以纵向或横向的一排或两排为一大组,在教学实践中,经常把这种分组形式用于解决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4.自由组合式。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组合。这样组成的小组,组内的成员大多兴趣爱好相投,感情相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可经常让学生们在课外利用这种方式来互学、互教;或者在课堂上,让学生们在相对固定的四人小组展示汇报之后,再自由组合进行拓展延伸。
5、注意:①异质分组:好、中、差搭配;②选好组长、明确职责;③培训组员:学会分工,学会表达;④给小组个性化命名;⑤最好语、数、英等学科达成共识,小组固定,给学生学习提供方便。学习习惯培养
1、学会发言,能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接受他人的意见并改正、补充。
2、学会倾听,乐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勇于作出评价。
3、学会质疑、反驳,敢于提出不同的看法,表达个人观点,听不懂时请求对方再讲一次。
4、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总结性发言。
5、学生会用两种不同的声音说话。即组内声音,15cm以内能听到的声音,称为图书馆声音,保证组内成员听清;再就是全班都能听到的声音(全班声音)。
6、职责轮换。小组成员之间的职责要定期轮换,培养责任意识,体验多种角色,从而进行换位思考,有利于小组合作。
7、机会均等和机会限制。要求人人参与,对发言多的进行次数限制,以便他人也有表达的机会,实现全员参与。
8、合作学习的调控应当注意:抓好常规,树立榜样;充分利用示范效应;健全小组奖励机制(遵循激励性、共同提高、小组奖励的原则);课堂上应该注意恰当运用鼓励语言;让学生学会评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握的几个重要环节:
课前:
1、以课标为基准,以教材为学习内容,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案一体设计(即前置性作业)。
2、选择承担研究任务并主讲的学生小组,必要时先培训主讲学生。要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又不能捆绑住教师的手脚,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时刻牢记在心,要做好了一个帮助者、引导者。
3、预设学生可能出现或提出的问题,找到相应解决方案。对于生成性的新问题不能置之不理,这不但是学生也是教师再学习的过程。
4、估计引领学生继续思考的切入点可能有哪些,以便在课堂上根据情况随机应变。
5、准备练习应用或反馈评价所需要的问题,设计一些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能力发展评价项目。课中:
1、仔细倾听研究小组的讲解思路,观察提问同学的动机情况,仔细做好记录,及时点评。点评要注意即时性,否则不能及时反馈学生展示思路的优点与不足。
2、在学生错讲、漏讲、讲解不透、概念出现模糊的地方,要及时组织学生
进行讨论。
3、要提倡学生之间、小组之间相互评价。以鼓励为主。在学生体验成功的同时也要学会感受挫折,这是人生成长必不可少的两面。课后:
1、反思、整理、记录教学反思。对课堂上争执不下的一些问题,查阅资料、寻找思路。
2、准备练习应用专题训练资料;解答学生的质疑或单独培训主讲学生。课后
1、反思、整理、补充课堂笔记或是错题集。
2、小组内交流心得,完成有关巩固练习并自己批改。
生本评研:以学养学,以学养考
郭思乐提出,生本教育不是不要考试,而是在平时的考查中,去掉考试的控制性,保持考试的检查和练习的功能,以良好的素质来迎接社会的检查和评价,解决现行教育中素质教育和考试之间的矛盾。
评研就是让学生用研究的态度对待考试,把考试作为对知识的再次学习和研究的过程。“评”是评价,“研”是研讨。“评”要评得实在,评得生动,评出孩子的自信。“研”要研得深刻,研得透彻,研出孩子思维的火花。评研的操作方法
1、教师编制制试题---学生做题---互评研讨(互对答案,研究错题)
2、学生编制试题---同学互考---互评研讨
3、教师再编制制试题---学生再做题---再互评研讨
4、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班级评比,全体学生全方位地参与评研过程
生本课堂教师、学生用语
一、教师组织教学、激励学生用语 教师组织教学用语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李白)(学生注意力不集中,随意说话时用)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学生贪玩、不学时用)侧耳倾听,洗耳恭听。(提醒学生注意倾听)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孟子)(学生说话,课堂乱时用)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资治通鉴)(提醒学生注意倾听)教师激励学生用语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别人比自己说得好,激励学生时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学生贪玩、不学时用)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鼓励学生,回答好时)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学生回答问题没答到要害和实质时或者换个角度看问题)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新唐书)(学生回答问题没答到要害和实质时或者换个角度看问题)满招损,谦受益。(尚书)(提醒学生不能骄傲)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鼓励学生多讨论、不懂要问)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鼓励学生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宋 罗大京)(鼓励学生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提醒学生加强练习)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激励学生要亲自实践)默读便于思考,朗读便于记忆。(激励学生学习要采用多种方法)
二、课前两分钟主持人语言模式
大家好!今天的课前两分钟由我来为大家主持,我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我给大家带来的是…课前两分钟
到此结束,请大家做好上课的准备,下面把时间交给**老师。
三、班级展示时学生汇报语言模式
大家好!我是--组的1号,我给大家汇报交流的是…下面请我们组的2号给大家汇报交流…(组内成员发 言完毕,可以向现场提出问题)
组长:我们**组发言完毕,还有哪个组进行补充? 我们组发言完毕,哪个组来和我们挑战? 我们组发言完毕,哪个组还有不同的理解?
请大家把目光投向第--自然段或第--页或大屏幕请大家和我一起把课文的--自然段美美地读一读。生本课堂学生精彩用语汇集
1.请同学们坐端正,用心听我发言。
2.我愿意把课文精彩部分给大家读一读。3.我很佩服你的钻劲儿。
4.你特别爱动脑筋,常常一鸣惊人。5.某某同学,我想跟你比一比。
6.谢谢你帮我解答了这个疑问,以后我也要多读书,了解更多的知识。7.我们是一个集体,大家应该团结,互相帮助。
8.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是从读书过程中,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开展了它的意思。
9.你听得真认真,这可是尊重他人的表现呀。10.我的课堂我作主。
11.请你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
12.前面的同学讲得很好,我的观点和他的很接近,或许我的发言更完整。13.你朗读得绘声绘色,我们把掌声送给他。14.这个词不常用,你能解释一下是什么意思吗? 15.请你听我把话说完整,再来给我补充。
16.你很会思考,能够把课文和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我要向你学习。
17.刚才某某同学的发言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18.同学们的看法各有不同,现在我想把大家的看法总结一下。
19.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就让我做一次领头羊,给大伙开好头吧!20.真是英雄所见略同,他的想法与我非常相似,但还有一些不完整,就让我帮他补充一下吧!
21.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虽然这个问题难倒了许多同学,但我还是想尝试一下。
22.他的发言真是令我茅塞顿开,我一下又有了新的想法,就让我和同学们分享我的想法吧。
23.虽然前面的同学发言很踊跃,我想我和后面的同学的发言会更精彩。24.虽然你说得不完全正确,但你有勇气发言,希望你继续努力。25.“所谓学问、学问,勤学好问”。我想请教一下同学们一个问题。26.谢谢你给我的帮助,我听明白了。
27.我不知道我说清楚了没有,说明白没有,如果我表达的不清楚,你可以再问。
28.听你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不但读出声,还读出了情。29.努力改正缺点,你可是个很出色的人。30.说错了没关系,我会帮助你。
31.请你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不要说重复的内容。32.请大家一起分享我们小组的想法。33.这节课你很棒,说得非常好就像陆九渊说的那样“学而疑之,疑而问之,我问而知之”,我要向你学习。
34.自信可以让我们走向成功,请大胆说出你的想法吧!35.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想法和同学们大胆地交流,敞开你的心扉做一个爱发言的。
36.老师,你每次先锋组都是他们组,这次能不能给别的组一次机会呢? 37.思想可以构成一座桥,让我们通向新知,请你用心思考好吗? 38.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求人不如求己”,如果你们小组也出现了争议,不妨可以查查书,书中没有,小组也解决不了,再请求大家的帮助,这样不是更好吗?
39.这位同学朗读得抑扬顿挫,有时如高山流水,有时平静如西湖,我在他的朗读中,仿佛身临其境,细细的领略了其中的美。40.你读得太美了,让我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41.某某同学的朗读很有感情,我被他的朗读感动了。42.你们组汇报得真棒!我们组也要向你们组学习,但希望你们组不要骄傲,俗话说:关羽失荆州——骄兵必败!
43.你们组可真棒呀!个个踊跃发言,虽然答案不正确,可是你们组敢于把自己的意见大胆的说出来,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希望你们组继续努力!
44.这是我们小组共同研究的结果。
45.你的建议很好,我虚心接受。
46.我的解释不知是否令你满意,课后让我们大家再去找有关的书来读读。47.不知道我的解释是否令你满意,大家如果对我的解释有疑议,请及时提出,让我们共同讨论。
48.对于这个问题,我允许我们有不同的意见。
49.关于这个问题,我查到一些资料,大家可以共同研究一下。
50.通过以上小组的讲解与分析,我们已经知道了这道题的正确答案,我们知道学无止境,我们要向以上小组学习,并且将掌声送给他们,谢谢他们为我们解答问题,还告诉我们做题的方法。
51.通过这节生本课,我们组的收获很多,并且我们组平时不敢发言的同学也发言了。
52.我学会了和小组成员和睦相处,相互合作,小组就像一个小家,共同讨论、交流、解决难题,有不同的发现和创造,像一家人团聚一样快乐。53.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课前“多做”,“感悟”才能更深。54.感谢你们组能给我解惑,真是我的良师益友啊!
丹麻中心学校生本教育
课堂教学手册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