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王淑琴
16《社戏》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兰青中学
王淑琴
学习目标:
1、体会重点句子的意义
2、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
3、学习并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点:
1、2 学习难点:3 学习过程:
一、简单复习上节内容,导入新课。
复习内容略。
上节课我们听了课文录音,并自己通读了课文,整体感悟了课文内容,明白了课文的层次,又知道了为什么平桥村是我的乐土。这一节我们来品读赏析景物描写的段落并分析人物性格,“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即为抒情,看看作者从哪几个角度写景,抒发了什么感情,又有什么作用。人物具有什么性格,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探究新知:
(一)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学生跳读课文,找出写景语段,认真体会感悟,讨论探究:
1、去看戏途中,作者通过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夏夜行船的美景的?讨论归纳: ①视觉: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还有几点火,„„
②听觉: 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
③嗅觉:(清香、水气)
④触觉: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
2、这样描写看戏途中的情景,起着什么样的作用?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
作者借助“我”,一路上领略了江南水乡的夜景。这段描写,从感觉入手,描绘了豆麦、水草的清香、淡黑起伏的连山、皎洁的月光、闪亮的渔火、宛转悠扬的笛声、孩子们的欢笑声,写得有声有色有味,然而更有情。写连山,以动写静;写笛声,以声传情;写渔火,由远及近。这样写,既给人一种诗情画意之感,又将社戏在仙境般的景致中呈给读者。同时也表现了我急欲看到社戏的急切心情。
3、为什么说连山像铁的兽脊似的踊跃向船尾跑去?
这样写既形象真切,又突出了船行的快及去看戏的急切心情。
5、至于“深夜归航”的描写又怎样呢?为什么说“航船”像条“大白鱼”呢?
要求同学与上面的写景比较,讨论明确:
从赵庄回平桥村途中的描写以仙境再拟社戏,“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另外,还写得带有童话色彩,如“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烘托出了孩子们看社戏安全归来的愉快场景。
(让学生在品读赏析中体会自然之美和语言之美,领会小说景物描写的特色,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6、看戏回来途中“我”的心情与去看戏时有什么不同?从哪些描写可以看出来?
去时心情很急迫,回来时虽然有点依依不舍、但心情无比欢畅。去时心情很急迫,“我”总“以为船慢”,两崖景物飞一般向后跑;回来时“我”还回望戏台,依依不舍,途中和小伙伴们偷豆吃豆,心情无比欢畅。总结归纳:
这是一段优美清丽的自然环境描写,它写出了农村夜景的清新,写出了行船之快,也很好地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情与景有机的交融在一起。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充分调动多种感觉器官,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融情于景,才能描绘出一幅幅优美的图画。
(二)分析人物形象:
再读课文,体验角色,把握性格。
1、小说描写的主要人物是谁?其他人物有谁?你最喜欢哪个人物?他具有怎样的品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说主要描写了双喜,其他描写的人物有:桂生、阿发、六一公公。
1、参考格式分析双喜这个人物形象。至少说3句话。
参考格式:双喜是个„„的人,因为当„„(什么情况)时,他„„(如何表现)。
① 双喜是个心细如发,聪明伶俐的人,因为当“我”看不成戏,“急得要哭”时,他马上能想出“好主意”,并且能举出让“外祖母和母亲也相信”的理由。
② 双喜是个如大哥哥般亲切体贴的人,因为当铁头老生夜晚不翻筋斗,“我”很失望时,他用“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来安慰“我”。
③ 他能拿主意,当老旦唱个没完没了,大家都已经厌倦但又不好说回去的时候,又是他提议回家。
④回程时大家偷阿发家的豆,双喜又劝大家“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说明他善于为他人着想。
2、文中六一公公是个怎样的人?作者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写他?
六一公公是淳朴乡民的形象。六一公公对于孩子们偷他的豆,只是责备“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庄稼”,听说摘豆是为了请客,马上说“这是应该的”,说明他并不是吝啬的人;只对小伙伴们摘豆“踏坏了不少”表示惋惜,这是劳动人民珍爱劳动成果的本色;他又亲自给“我”送罗汉豆,又表明他的淳朴,好客。后来他又亲自送豆,表现了他热情好客的性格。“我”夸了他一句,“竟非常感激起来”,体现了他的老实厚道的农民本色。至于他夸“我”“读过书”“将来一定要中状元”之类的话,只不过像今日夸某个孩子聪明,将来一定能考上好的大学一样。
课文主要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来写六一公公.桂生:因没有给“我”买到豆浆,要给“我”舀一瓢水来喝;这补偿对“我”的歉意,他还想出了偷罗汉豆的主意。
阿发:建议小伙伴们偷摘自家的豆。他多么纯真无邪,憨厚无私。
(这些人物虽着墨不多,但勾画得颇为准确、生动,也要认真领会。)
3、用“我喜欢——(谁)、因为他——(表现),说明他——(品质),所以——。”的句式,说说你喜欢的人物形象。
课堂总结:(略)
多媒体展示: 板书设计:
①视觉:
船行之快
②听觉:
夏夜行船
{ ③嗅觉:
}愉快心情
④触觉
深夜归航:“航船”像条“大白鱼” 愉快心情
双喜:聪明伶俐、反应灵敏、善解人意、想事周全、体贴、负责人、热情、机灵、能干
六一公公:淳朴、好客、珍惜劳动、果实老实厚道,三、布置作业:
学生片断仿写,体验拓展。
1、找出描写山、戏台、航船的比喻句,并加以进一步体会体会。
2、按照课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仿写一段自己所熟悉的景致。
第二篇:社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
《社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学习分析小说的一般方法,理解文中叙事有详有略的特点。2. 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3. 感悟课文所表达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体会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2、了解人物性格,理解表现劳动人民的纯朴可爱和怀念社戏的关系。教学难点:本文结尾对“豆”与“戏”的评价、赞美的理解。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分析小说的一般方法
2、了解作者的生平简介及社戏的民俗文化
3、理清课文思路,理解叙事详略得当的特点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
学生畅谈:自己家乡的民俗或传统节日习俗 今天我们来学习鲁迅的小说《社戏》,一起去了解小说中“我”的家乡的风俗:看社戏。
二、明确目标(第一课时)生齐读
1、学习分析小说的一般方法
2、了解作者的生平简介及社戏的民俗文化
3、理清课文思路,理解叙事详略得当的特点
三、介绍分析小说的一般方法
1、小说定义及三要素
2、人物描写方法及作用
3、环境描写方法及作用
4、情节由四部分组成
(强调《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
四、作者简介及解题
1、学生根据书下注解介绍作者及社戏
2、师补充鲁迅的代表作
3、检查生字词过关
五、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诵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教师可适当提示: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划分课文部分。)本文的线索是到赵庄看戏。(1)看戏前(1—3段)——(2)看戏中(4—30段)——(3)看戏后(3l一49段)
2、请你根据小说情节设计几个农家一日游的活动项目:
请在文中找出或归纳在平桥村有哪些乐事? 明确:时间:
地点:
人物:
一日游活动:1.掘蚯蚓,2.钓虾、3.放牛、4.去看社戏、5、偷吃罗汉豆 其中去看社戏,又可以分为:戏前波折、月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 这些事情,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明确::1.掘蚯蚓,2.钓虾、3.放牛、罗汉公公送豆(略写),详写的有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头看戏、归航偷豆
3、本篇题为“社戏”,重在叙写去看戏,写这些在平桥村的一般乐事又有什么样的作用?(钓虾、放牛已是乐趣甚浓,“第一盼望”的“看戏”自更乐趣无穷。这样,就为写最大乐事――看戏作了铺垫,吸引读者读下去。)
4、朗读第一部分,小结归纳
六、布置作业:
1、抄写字词
2、预习第二部分,体会月下行船看戏途中的景物描写及作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夏夜航船去看戏途中的景物描写的技巧(重点)
2、背诵11-13段(难点)
一、复习导入
童年对许多人来说,是快乐美好的,是一段难忘的体验,课前,我们通过导学案走进小说《社戏》感受了精彩的故事情节,请同学们回想一下
1、小说《社戏》的线索是什么?
2、小说《社戏》的主要情节有哪些?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学生畅谈,看社戏,吃罗汉豆,放牛,钓虾等)
2、看戏去并不是那么顺利,刚开始我们遇到了哪些波折?后来又出现了什么转机呢? 快速浏览5-9段:看戏前的波折,从文中找出: 看戏前出现了哪些波折?又有哪些转机?
三次波折:叫不到船;怕孩子不可靠;大人又无法同去。三次转机:八叔公的船回来了;孩子识水性;保证不出事
三、品析景物描写
过渡:得去看戏,之前低落的心情顿时变成了轻松、愉快的,不仅体现在小伙伴们的划船技术上,就连去赵庄的路上所看到的风景都不一样了。
1、请仔细聆听,让声音把我们带回那个美丽的江南水乡。(录音范读11—13自然段)边听边把表现“我”所见、所闻、所嗅、所感的美句分别勾画出来并批注。
所见:月色朦胧在水气里;淡黑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依稀的赵庄,还有几点火;果然是渔火;松柏林
所闻: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那声音似乎是横笛,宛转,悠扬。所嗅:豆麦和水草的清香;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
所感: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2、亲爱的同学们,美景要好好读,好好品,请朗读“月夜行船”片段,品味写景佳句。
画出文中的写景佳句并在旁边写下品析文字,说说这些描写有何作用?(自由读 课文→画出有关句子做批注→小组交流→班级展示)
(提示:可以用这样的句式“我觉得写得好,好在它用 写作手法写出了或表现了
。”进行品味、讨论、交流。)
3、多么美的江南水乡啊,那碧绿的豆麦,淡黑的连山,红的渔火光,还有宛转悠扬的横笛,水草豆麦的清香,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把这些景物描写得这么美? 小组合作,讨论:这一部分运用了哪些景物描写的方法
句式:“我觉得
用得好,好在它用
的写景方法,写出了
或表现了
。”
或:从文中“
”的句子中,可以得出,景物描写可以运用…….的方法
举例:从文中“月色朦胧在水气里”和“那声音似乎是横笛,宛转,悠扬”的句子中,可以得出景物描写分别运用了视觉和听觉的多种感官
举例:从文中“淡黑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的句子中可以看出景物描写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连山比作兽脊,向船尾跑去,生动形象地写出船行得快,表现我们急切的看戏心里,以及侧面表现小伙伴们的驾船技术高。举例:从文中“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可以得出,景物描写要融情于景,自失、弥散两个词看出“我”被这美丽的景色陶醉了,仿佛融入这样的美景中。
5、小结归纳:
这是一段优美清丽的自然环境描写,它写出了农村夜景的清新,写出了行船之快,也很好地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情与景有机的交融在一起。(调动多种感官,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按照一定的顺序,融情于景)
四、学以致用
运用了这些写景的描写方法,作者把月下行船和月夜贵行的所见所闻写的可谓是“有声有色有味有形”,同学们,课文11-13段要求背诵,让声音再一次把我们带回到那个美丽的江南水乡吧!(播放背景音乐)
全体同学:深情而投入的读。
1,运用课文写景的方法,写一个片段《冬天的校园》,要求能抓住景物特点,调动多种感官,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多方面的反映冬天这一季节特点。做到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五、布置作业:背诵
按中考标准,用3分钟写一段100字左右的美段。你觉得怎么能表现这种美就怎么写,想用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
写完同桌交互,修改自己的。(2分钟)在小组内交流,共同修改一篇最好的。(3分钟)
全班展示交流
学生评价
老师点讲归纳总结写作要点。
第三篇:《孔子学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孔子学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用稍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抓住描写孔子学琴的语句,理解孔子的琴艺是怎样达到炉火纯青的。
2、学习孔子勤学苦练、精益求精的优秀品质。
3、感受作者通过抓住神态、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和按时间顺序讲述故事的方法。【教学重点】
用稍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理解孔子的琴艺是怎样达到炉火纯青的。【教学难点】
学习孔子勤学苦练、精益求精的优秀品质。【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名言,引出课题。
2、回顾课文内容。
二、学习课文
(一)师生合作学习第2自然段。
1、学生根据学习提示一自主学习。
2、全班汇报交流。引导品读
句子1:他踏着琴声来到孔子的窗前,只见孔子正毕恭毕敬地弹着那首曲子,弹完一遍又弹一遍,丝毫没有厌倦的样子。,(1)理解“毕恭毕敬”的意思,体会孔子练琴时的认真、专注。
(2)品读“弹完一遍又弹一遍,丝毫没有厌倦的样子。”体会孔子学而不厌的优秀品质。
(3)指导观察课文插图,加深体会。(4)指导朗读。
句子1:孔子连忙站起来,诚恳地说:“我只学会了曲谱,还没有真正掌握弹奏得技巧呢!”
(1)体会孔子对待学习不满足的优秀品质。(2)师生分角色朗读对话。
3、小结作者的写法以及整理学法。
(二)学习第3自然段。
1、学生根据学习提示二自主学习。
2、汇报交流。
引导品读句子:孔子的手指运用自如,乐曲弹奏得像小溪流水一样顺畅自然,悦耳动听。
(1)结合插图,理解“运用自如”,体会孔子琴艺的熟练。(2)比较句子,体会比喻句的好处。(3)指导朗读。
(三)学生合作学习第4—6自然段。
1、同桌合作读第4—6自然段。
2、同桌交流学习感受。
引导品读句子:刚一进门,他就被激情洋溢的乐曲声迷住了。师襄听得如醉如痴,仿佛被带到了一个从未到过的境地。一曲弹完,好半天,师襄才醒悟过来。(1)指导朗读。
(2)理解作者“侧面描写”人物的方法。
3、理解“炉火纯青”的意思。
4、探讨“孔子是怎样使自己的琴艺达到炉火纯青的?”。
(1)抓住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感受作者按时间顺序讲述故事的方法和体会孔子经过长时间苦练琴艺的过程。
(2)四人小组合作探讨“师襄惊异什么?又佩服什么?”体会孔子精益求精的优秀品质。
三、谈收获及渗透思想教育
学习课文,你有哪些收获?
四、总结
板书设计:
勤学苦练
29、孔子学琴————————炉火纯青
精益求精
知道作者
神态
领会精神
动作
掌握技巧
语言
学会曲谱
侧面
时间
【设计说明】
《孔子学琴》是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五十岁时向师襄学琴,勤学苦练,最后琴艺达到炉火纯青的故事,表现了孔子虚心好学、精益求精、不断进取的优秀品质。文章语言朴实简练、人物形象鲜明。基于教材以及学生学段的特点,本课教学设计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注重方法引领,让学生习得能力 本课教学中设计的教学环节环环相扣,逐层深入,力求体现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先通过“师生合作学习”习得方法,然后运用到下一步的学习中,整个过程把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教师点拨等有机结合起来,很好地突破了难点,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教学中突出中年级阅读教学的特点及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学习用稍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而且注意中、高年段教学的衔接过渡,适当渗透一些高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例如:初步感悟文章的描写顺序和基本表达方法。
2、读中悟形
本课教学中努力以“读中悟形”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力求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品读描写孔子神态、动作、语言等词句,感受孔子勤学苦练、精益求精的优秀品质,以及通过描写师襄听琴的动作、语言、神态,从侧面表现出孔子高超的琴艺。
3、感受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情感熏陶。
孔子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其教育意义深远。教学中,把孔子的名言、影响渗透到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并从中汲取营养。
第四篇:《社戏》第二课时教案
社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品读课文,赏析文中的景物描写
2、细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3、感受文中浓浓的景物美、人情美。教学重难点:
理清文章的脉络,培养理清复杂结构的能力。教学重点
1、学习小说通过语言行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教学难点
本文结尾对“豆”与“戏”的评价、赞美的理解。
教学过程:
文章结尾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那夜的豆并不好吃,戏也普通,那么难忘的是什么呢? 小组讨论,明确:难忘人美、景美、生活美、人情美。
(一)赏析景物描写。
1、去赵庄看戏的途中,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夏夜行船的美景的? 讨论归纳:嗅觉:(清香、水气)
视觉:(淡黑的起伏的群山,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
听觉:(似乎听到了歌吹)
想象:(„„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
2、这样描写看戏途中的情景,起着什么样的作用?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
作者借助“我”,一路上领略了江南水乡的夜景。这段描写,从各种感官入手,描绘了豆麦、水草的清香、淡黑起伏的连山、皎洁的月光、闪亮的渔火、宛转悠扬的笛声、孩子们的欢笑声,写得有声有色有味,然而更有情。写连山,以动写静;写笛声,以声传情;写渔火,由远及近。这样写,既给人一种诗情画意之感,又将社戏在仙境般的景致中呈给
读者。同时也表现了我急欲看到社戏的急切心情。
3、明确下列几个问题:
(1)“朦胧”在句子里作什么词用?
“朦胧”原来是形容词,现在作动词。(下文中“模糊”也是这种用法。)(2)为什么说连山像铁的兽脊似的踊跃向船尾跑去? 这样写既形象真切,又突出了船行的快。
4、至于“深夜归航”的描写又怎样呢?为什么说“航船”像条“大白鱼”呢? 要求同学与上面的写景比较,讨论明确:
从赵庄回平桥村途中的描写以仙境再拟社戏,“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另外,还写得带有童话色彩,如“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烘托出了孩子们看社戏安全归来的愉快场景。
(二)分析人物。
1.小说描写的主要人物是谁?其他人物有谁?你最喜欢哪个人物?他具有怎样的品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说主要描写了双喜,其他描写的人物有:桂生、阿发、六一公公。2.课文塑造了热情的伙伴和淳朴的乡民形象,用 “我最喜欢文中的xx(人物),因为他(他们)„.(评价其性格、品质),比如„..(举人物表现)”的句式,写三言两语,简笔勾勒人物形象。
(双喜:看戏前,当“我”因为看不到戏感到沮丧,人们都叹息地表示同情时,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提得恰到好处,很容易得到大家的支持。当外祖母和母亲还有些不放心时,双喜马上表示“写包票”,同时提出了几条有力的根据,至使“我”能去看社戏。航船出发了,双喜“拔前篙”,第一个出动,像小伙伴中的领头人。这都表现了他的聪明、热情、机灵、能干。看戏时,双喜告诉“我”铁头老生能连翻八十四个筋斗,这说明他已经来看过戏了,这一次是专意陪“我”的。这表现了双喜对“我”的友爱、热情。那铁头老生没有表演翻筋斗,双喜马上来安慰“我”,“晚上看客少,铁头老生也懈了,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呢?”这表现双喜善解人意,对“我”非常体贴。当大家都不想继续看戏时,双喜说“还是我们走的好罢”,他了解大家的情绪,俨然像一个兄长一样。看戏后,双喜认为多偷阿发家的罗汉豆,阿发的娘若知道了会哭骂的;用了八公公的盐和柴,老头子会骂的。这又表明了双喜考虑周全。)
(对这个人物,作者采用了白描的手法,要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语言,行动来表现人物的性
格特征。)
桂生:因没有给“我”买到豆浆,要给“我”舀一瓢水来喝;这补偿对“我”的歉意,他还想出了偷罗汉豆的主意。
阿发:建议小伙伴们偷摘自家的豆。他多么纯真无邪,憨厚无私。
六一公公:只对小伙伴们摘豆“踏坏了不少”表示惋惜,这是劳动人民珍爱劳动成果的本色;他又亲自给“我”送罗汉豆,又表明他的淳朴,好客。(这些人物虽着墨不多,但勾画得颇为准确、生动,也要认真领会。)
讨论归纳:“我”所难忘的是农村特有的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以及人们朴实、善良的性格。对这段生活的回忆也表达了“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归纳主旨
通过阅读,我们不难看出,《社戏》这篇小说并不是专门为了写看戏的,而是通过“我”与农村孩子看戏前后故事的叙述,赞美农民和农家孩子淳朴的品质和聪明的才干,表现作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小结全文: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我们拥有一颗童心,就能拥有童年般的快乐;看似平凡的生活其实有着美好的情趣,只要我们拥有一颗爱心和一双敏锐的眼睛,你们就能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东西无处不在。
第五篇:乡愁教学设计___仲淑琴
设计理念:文学评论家唐建新说“ 学生处在诗的年龄,他们应该具备诗意表达的能力.”学生对现代诗歌这种纯美文字的渴望,是孩子们的天性,教师们应努力通过合理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打破读书写诗的神秘感,诱发出学生对诗歌之美的感悟和兴趣.乡 愁 教 学 设 计 奇台县第四中学 仲淑琴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音乐美、意蕴美。
2、在品读中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在想象中感受诗歌的图画美、情感美。
3、联系背景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情、爱国情。
4、以《乡愁》为例,仿写诗歌。
教学重点:在品读中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在想象中感受诗歌的图画美、情感美。
教学难点:仿写诗歌。教学时间:1课时
导入:创设情景,激发情感(课前播放歌曲《想家的时候》)同学们都有过离家的经历吧?说说离家的感受,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说,也可以借用诗词名句来表达。(学生自由的说,教师小结)离家的感受有几多惆怅也有几多美丽,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那浓浓的《乡愁》世界,去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
一、朗读吟诵,感受诗歌的意蕴美
(一)、自由朗读,说说感情基调、语速、节奏、重音、滑音。(学生回答后指导、归纳:语速---舒缓,基调---深沉、哀婉。)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二)、教师范读,学生评价、学生美读、互评。
二、美读想象,感受诗歌的图画美。
(一)、乡愁本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情感,李白借“明月”这一意象,因此有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佳句;李煜借“一江春水” 因此有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绝唱。那么,诗人余光中是借哪些意象来表达浓浓的思乡情的呢?四个时间词,代表哪四个人生阶段,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诗的前三节已经写尽了离愁别恨,为什么还要写第四节呢?
(学生讨论回答后 教师补充作者及相关背景介绍,帮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作者思乡盼归之情)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去台湾,当时仅21岁,再还乡时已64岁。他因写乡愁诗而闻名,被称为“乡愁诗人”。他在另一首诗中写到“当我死时,藏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小结板书)
家 生离之愁 少年清愁
夫妻离愁
愁 国
盼归之愁 思归浓愁(情感升华)愁
(二)、诗中每一小节都一副独特的画面,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小节,发挥想象,描绘生动的画面。(先看范例,然后仿写,展示互评)
例:秋风吹落枯黄的梧桐叶,坟墓上的杂草在风中摇曳。在凄风苦雨中鬓发斑斑的诗人久久的跪在坟前,望着那矮矮的坟墓,诗人涕泗横流!当历尽千辛万苦回到家中,却再也听不见母亲急切的唤儿声!“意恐迟迟归”,谁想到这一迟竟是生“死两茫茫,天人两相隔”!
学生展示1:浪花冲击着海岸,也拍打着我的心房,手里攥着早已过期的窄窄的船票,眺望着海那边的家乡,“欲语泪先流”啊,我的新娘,你是否也“独倚望江楼”?是否早已“肠断白蘋洲”?
学生展示2:又是一个黄昏,秋风吹过,落叶飘零,天边那一抹夕阳泛着红晕,挥洒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一叶小舟渐行渐远,也带走了我的心!眺望着、眺望着远方,一行清泪划过我饱经风霜的脸颊。“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那土地爱得深沉!”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我何时才能回到你的怀抱? 死别之愁 丧母哀愁
三、品读回味,赏析诗歌语言
(一)、李清照在《武陵春》中写到“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而作者却说“小小的、窄窄的------”?海峡明明是“深的”,作者为什么说是“浅浅的”? 这首诗的语言还有哪些美点,说说你的理解。
(二)、这么美的诗,我们应该背下来,找找规律。(学生思考、回答,背诵。)
四、牛刀小试,仿写感悟
我们在写作中,表现自己的某种情感时,很容易空洞、抽象、缺乏具体的形象,学了本诗请大家想想,还有哪些形象能勾起人们的思乡之情?
乡愁是
学生展示1:乡愁是一根短短的电话线,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学生展示2:乡愁是母亲盼归时急切的目光,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五、大显身手,我手写我心
同学们想不想尝试着做一次诗人 呢?咱们可以模仿此时来歌咏母爱吗?
学生展示1:
小时候,母爱是一颗甜甜的糖果,吃在嘴里,甜在心里; 长大后,母爱是一声声亲切的嘱咐,话在口中,爱在心里; 而现在,母爱是一句句谆谆的教诲,让我时时刻刻铭记在心 学生展示2:
小时候,母爱是一口口甜美的乳汁,母亲在给予,我在吮吸; 长大后,母爱是一碗碗热腾腾的阳春面,母亲在烹饪,我在享用; 而现在,母爱是一个个关爱的眼神,母亲在奉献,我在感动
六、作业:课下积累有关“乡愁”的诗,下节课开展“乡愁”诗朗诵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