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理论授课教案

时间:2019-05-12 17:26: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军事理论授课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军事理论授课教案》。

第一篇:军事理论授课教案

目录

普通高校军事理论基本教案

学习提示:

绪论主要介绍军事理论课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阐述军事教育的意义与作用,提出了学习军事理论的方法与要求,重点掌握开展军事教育的意义与作用,积极参加军事理论学习和军事技能训练,自觉履行法律所赋予每个公民应尽的兵役义务。

主要内容:

一、军事理论课的研究对象及其主要内容

二、学习军事理论的意义与作用

三、学习军事理论的方法及要求

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而开设的。其目的是:通过军事理论的学习和参加军事技能训练,以达到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扩大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之目的。

一、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的研究对象及其主要内容

军事科学是研究战争与战争指导规律的科学,它源于战争,并以战争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极其复杂的战争现象的研究,探索与把握战争的本质与规律。

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主要研究战争、军队和国防建设等军事运动的一般规律以及与其军事运动相关的其他社会现象的一般规律。

主要内容有无产阶级战争观、指导战争的方法论、人民军队建设、国防建设、国家安全环境、军事高技术与信息化战争等。

战争是社会集团之间为了一定的政治、经济目的而进行的武装斗争。用来解决民族之间、国家之间、政治集团之间以及不同阶级和宗教派别之间矛盾的最高斗争形式。

人类对战争及其产生根源有各种不同观点。

无产阶级认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财产和阶级的形成,原始社会逐步为奴隶社会所代替,原始社会的暴力冲突也随之发展为以掠夺为目的的战争。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必将把战争消灭。

军队是战争的产物和宠儿,是国家或政治集团为准备和实施战争而建立的正规武装组织,是国家政权的主要成分,执行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对外抵抗或实施侵略、对内巩固政权的主要暴力工具。

国家或政治集团的阶级性质,决定军队的性质和使命。现代军队已经由原始的单一的兵种发展为若干军种。军队是随着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出现,发展而发展,必将随着阶级和国家的消亡而消亡。国防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出现,伴随着国家的消亡而灭亡。

国防的性质是依照国家的性质而确定,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制度、奉行不同政策的国家,其国防具有不同的特性。

建设现代化的国防是世界各国的宏伟目标和目的。

二、学习军事理论的意义与作用

目录

战争、军队、国防三者是互相联系,互为一体的。人类社会的这种武装对抗,已经延续了5000多年的历史。据统计,从公元前3200年到公元1964年,在这5164年的时间内,全世界共发生了14513场战争,没有战争的年代断断续续加起来也只有329年。这些战争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使得36亿4千万人丧生,损失的物资财富达2150万亿瑞士法郎。若折成黄金,可以围绕地球筑一座长40000千米、宽150千米、高10米的黄金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945年到2005年的60年中,世界上又爆发了500多起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大约有200多万人死于战火,无战争的日子只有26天。

(一)军事教育是维系国家安全的迫切需要 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在其发展的历史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但是归纳起来,它所面临的问题无非是两个:一个是安全问题,一个是发展问题。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保障。

中国早有“畏危者安,畏亡者存”及“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的古训。

1、历史教训:唐朝开国时期,唐太宗李世民内修文德,外治武备,发展生产,奖励耕战,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景。然而到了唐玄宗天宝年间,唐玄宗在盛世中逐渐丧失了御敌卫国之念,“听惯梨园歌管声,不知旌旗弓与箭”,以至于发展到对规模不大的安史之乱也难于应付的地步,强盛一时的大唐王朝由此一蹶不振。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法国面对占明显优势的德国的进攻,实行了全国总动员,军民高呼“德国人不得通过”的口号,在凡尔登防线同仇敌忾,奋力抗击,虽然牺牲了50多万人,但终于顶住了德国的进攻,保卫了国家安全。然而,一战胜利后,法国国内和平主义盛行,忽视了对人民进行强有力的国防教育,结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仅仅40天的时间就演出了一幕军败国亡的悲剧。

当前,和平与发展依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国际形势发展的基本态势保持总体稳定,但不确定、不稳定、不安全因素有所增加。

2、无数历史经验证明,在和平时期,人们的和平麻痹思想容易滋长,国防观念容易淡化。

3、国际不安定因素新趋向:

一是两极格局解体打破了旧的国际力量平衡,使许多原来被抑制的矛盾暴露出来,国际关系中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

二是新老霸权主义的最终野心并没有放弃。

三是一些国家与地区的民族矛盾、领土争端和宗教纷争越演越烈,导致武装冲突,使局部地区战乱连绵、动荡不安,乃至影响整个世界的安宁。

四是以经济科技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成为国防斗争的焦点。

4、中国安全环境存在的不稳定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国外敌对势力利用并制造中国的民族矛盾,借以大搞分裂中国的活动。

第二、一些周边国家妄图霸占我领土和领海,掠夺我资源,企图使某些领土、领海的划分国际化。

第三、霸权主义和反动势力勾结在一起,支持纵容“台独”,妄图把中国台湾省从中华民族中分裂出去。

第四、中国周边仍然存在着直接或潜在的威胁。第五、经济资源的被人蚕食,将导致我自然资源更加短缺。

(二)开展军事理论教育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

1、“综合国力”是指,一个国家所拥有的全部资源以及物质和精神力量,标志着国家的经济、政治、科技、军事、文化等方面发展的总体水平(《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一卷P133)。

国防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的综合国力理论,把国家的国防力量和

目录

经济力量统一起来。通常认为:综合国力既包括军事力量,也包括非军事力量;既包括现实力量,也包括潜在力量;既包括物质力量,也包括精神力量。

2、有关专家提出了一个计算综合国力的数学公式:

综合国力=(基本体积+经济能力+军事能力)×(国家意志+战略目标)式中,基本体积由人口和国土面积构成。人口在2亿以上可得满分为50分;国土面积在800万平方千米以上也可得满分50分。

经济能力由国民生产总值和产业结构组成。国民生产总值以美国当年国民生产总值为1个基数,即100分,其他参照差距评分;产业结构决定战时自给能力,它划分为能源、矿产、工业、农业、外贸等五个部门,每个部门最高为20分,合计为100分。

军事能力是指一个国家拥有战略核力量与常规力量的情况,它从武器效能、指挥员素质、后勤支援、组织品质四方面综合评价,满分为200分。

从综合国力数学表达式中,我们不难看出,前三项综合国力的物质基础能否发挥最大的效益,受到了后二项因素的制约,它可以使综合国力成倍地增大,也可以使之成倍地减小。

3、国家的安全需要以一定的经济、军事实力为后盾。但是,它还要有国民精神为基础。国防教育正具有培养公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国家安危意识的重要使命。

美国政府把国防和教育作为它最庞大的两项工程,1958年就通过了《国防教育法》,同时利用各种场合和条件强化人民的国防观念,甚至诸如球赛一类的场合都要由军队奏国歌,赛前赛后要齐唱《星条旗永不落》,以此来振奋国民的国防精神。

二战后,曾是战败国的日本在战争废墟上建成当代第二经济强国,除了经济政治的种种因素以外,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是日本政府和国民深刻反省战败的教训,认识到日本处于一种“岛国”的位置,从而形成一种强烈的国家安危意识和民族自保意识,大大激发了民族自尊自强的精神。

瑞士是一个中立国,已经很长时间没有打仗了,然而它的国防教育、军事活动是全世界各国之榜样。正是这个国家的军事学家若米尼得出了一个盖世哲理:“一个政府无论用什么借口,而不重视国家军事建设,则从后世的眼光中看来,他们绝对算是民族的罪人。”

对大学生开展和加强军事理论教育,增强他们的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需要,是民族与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三)接受军事理论教育是法律赋予每个公民的神圣义务和职责

1、为了保卫国家的安全,公民必须依法履行对国家的义务。美国政府把广泛动员民族利益视为“社会第一勤务”,采取各种手段向公民灌输“国家至上”的思想。

瑞士是一个180多年没有卷入战争的永久性的中立国,但瑞士公民的国防意识是世界一流的。瑞士政府的法律规定:全体公民从20岁到50岁期间,要分别参加近卫军、卫国军和国民军三种军事组织的军事训练,持续不断,这已经成了瑞士人的第二职业。

挪威的每个青年都要参加为期一年的军事训练,然后与军队保持24年的联系,随时可能应征入伍,到前线打击任何来犯之敌。

2、在中国,国防教育早已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尤其是青年学生,始终是作为教育的主要对象。早在抗战时期,毛泽东就明确指出要加强国防教育,并提出了“国防教育,根本改变过去的教育方针和教育制度”。

全国解放后,中国又掀起了一个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中心内容的国防教育高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十五条规定:“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光荣义务”。

1955年中国通过了第一部《兵役法》,1984年第二部《兵役法》开始实施。

目录

1997年人大再次对第二部《兵役法》作了修改。《兵役法》第四十三条规定:“高等院校的学生在就学期间,必须接受基本的军事训练。根据国防建设的需要,对适合担任军官职务的学生,再进行短期集中训练,考核合格的,经军事机关批准,服军官预备役。”

为了贯彻执行《兵役法》的规定,全国各级地方政府又相继制定了结合本地区特点的国防教育法规。200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用整整一章共五条的条款对学校开展国防教育作了明确的规定。

中国国防是全民的国防,离开了全国人民的关心、支持和参加,我们的国防就不可能巩固。

公民的国防义务,内涵也是十分丰富的。具体说,公民的国防义务,包括接受军事教育、履行兵役的义务,支持和参加民兵、预备役工作的义务,拥军优属的义务,保守军事机密和保护军事设施的义务,增强国防经济实力的义务等。

在大学开设军事课,接受军事理论教育和军事技能训练就是让符合法定年龄而又无条件服兵役的公民接受军事教育和依法服兵役的一种形式,是法律赋予每个大学生的光荣义务和历史使命。

(四)开展军事理论教育是加速国防现代化和落实战时兵员动员的重要措施

1、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个有机的总体。农业现代化是基础,工业现代化是主导,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关键,国防现代化是保证。

2、国防建设涉及的范围很广。凡是国家为了增强国防力量,保卫自己的领土主权,在军事、经济、政治等方面所采取的一系列与防务有关的重大措施,如武装力量建设、战场准备、国防工业建设、国防科学技术研究和进行军事教育等,都属于国防建设的范畴。

3、国防现代化是指国防建设具有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其核心是要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其标志是武器装备现代化。

4、但是,要生产制造出现代化的武器装备,并使现代化的武器装备转化为战斗力,必须与熟练掌握了科学技术和现代化武器装备的人相结合,与先进的思想相结合。

5、在现代战争中,人的因素仍然是第一位的,但是我们对人的因素要作全面的理解。它不仅包括人的勇敢、觉悟和牺牲精神,还包括人的智慧和才能,包括人对科学文化技术的掌握和应用。

6、大学生具有文化程度高、接受能力强、知识更新速度快等特点,对大学生开展国防教育,开设军事理论课和实施军事技能训练,挑选一部分专业对口,适合担任军官职务条件的大学生,再集中一定时间进行专业训练,就可服军官预备役,或充实到部队去弥补我军院校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不足。

(五)开展军事理论教育是全面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

1、高等学校设置军事课,正是为了适应这个总体战略、出于对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和培养“四有”新人的考虑。

2、当代大学生生机勃勃,奋发向上,充满青春活力,接受能力强,思维敏捷,肯于思考,有创新精神,积极进取。但是,他们从小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缺乏艰苦锻炼和社会实践,知识面较窄,知识结构尚不完善,鉴别是非能力有待提高,容易受非无产阶级思想的影响和侵蚀。

3、国防教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集德、智、体教育于一身,因此,对大学生开展国防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才。

首先,军事理论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防观念的教育。

其次,通过军事理论教学,使学生了解最新的军事科学技术的成就,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再次,通过严格的军事技能训练,可以使学生增强体质,磨练意志和毅力,提高自我防

目录

护能力和学习的效率,养成良好行为,有效地加强纪律性和培养勇往直前、团结一致,关心他人的良好的作风和高尚的品德。

中国党和政府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研究生,应当有坚定正确政治方向,爱祖国、爱社会主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应当热心于改革开放,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努力为人民服务,为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献身;应当自觉地遵纪守法,有良好道德品质;应当勤奋学习,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还要从他们中间培养出一批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目前在高校开展的国防教育,包括开展军事理论教育,正是紧紧围绕这一目标而进行的。

进行军事教育,将使人们充分认识到反对和制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对于人类生存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发展经济,增强国防实力对于维护世界和平,保卫祖国安全的意义;认识公民在维护世界和平中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三、学习军事理论的方法及要求

一是要了解事物自身的特点,二是要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首先要掌握大学军事理论课的研究对象。

其次要了解战争、军队、国防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三,要从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入手,掌握基本概念的内涵、基本原理与原则。

第四,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因此,一定要应用所学的知识指导自己的实践,把军事理论的概念、范畴、原理、原则应用到平时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之中,解决实际问题。

在大学开设军事理论课,规定大学生学习军事理论,接受国防教育,不仅是落实国防法规对大学生的法律要求,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形式,达到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保卫者的目的,也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复习题

1.普通高校军事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3.军事理论教育与国家安全有什么关系?

4.军事理论教育具有什么意义?

5.如何学习军事理论?

参 考 文 献

[1]宋时轮等主编.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2001年4月2日九届人大常委会第21次会议审议通过

[3]2004年中国国防白皮书

[4]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增补).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2

目录

第一章

中国国防

教学提示:

本章主要介绍国防的基本要素、简史、国防法规,重点介绍中国武装力量和国防动员的基本情况。要求掌握、理解建设现代国防的基本含义。

教学目的:

了解我国国防的历史和国防建设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熟悉国防法规和国防政策的基本内容,明确我军的性质、任务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掌握国防建设和国防动员的主要内容,增强依法建设国防的观念。

重点:

1、掌握国防的基本要素。

2、理解建设现代化国防的重大意义。

3、领会国防动员和国防法制的主要内容。

难点:

1、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辨证关系。

2、科技动员在高技术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

3、高等学校在建设现代国防的地位与作用。

第一节

国防概述

概念:国防是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颠覆,保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而进行的军事活动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事学术1卷第144页)。

国防是国家的重要职能之一。

任何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国防,就不可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没有一个巩固的国防,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发展就没有保障。

强大的现代国防,是关系到国家安危的大事,关系到经济发展的大事,关系到外交政策的大事。

一、国防基本要素

(一)国防的主体

国防的主体,是国防活动的实行者,通常为国家。

(二)国防的目的

国防的目的主要是捍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

(三)国防的手段

国防的手段是指为达到国防目的而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1、军事

国防的主要手段是军事手段,对付武装入侵和武装**最根本和最有效的手段莫过于采取军事手段。

这是因为:一是军事手段是最具有威慑作用的手段;

二是军事手段是唯一能够有效对付武装侵略的手段; 三是军事手段是解决国家之间矛盾冲突的最后手段。

目录

2、政治

政治手段作为国防手段之一,指的是“与军事有关的”政治活动,而不是政治本身的全部涵义。

3、经济

经济是国防的基础,社会经济制度决定国防活动的性质,社会经济状况决定国防建设的水平。现代条件下,无论是国防建设还是国防斗争,都要广泛采用经济手段,这些手段主要有国防经济活动、经济动员、经济战、经济制裁等。

4、外交

国防外交活动主要是指国家与国家之间为了国防目的而开展的外交活动。由于这种外交主要涉及军事领域,所以又称军事外交。它既有通常意义上外交的一般特征,又具有区别于其他外交工作的特殊规律,是集外交与军事于一体的活动。它的范围很广,领域很多,活动的内容也十分丰富。

除上述因素外,与军事有关的科技、教育等,也是国防的重要手段。

(四)国防的对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的界定,国防的对象,一是“侵略”;二是“武装颠覆”。(五)国防的基本类型

国防的性质是由国家的性质决定的,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其国防性质也不同。世界各国从各自不同的利益和需要出发,其国防也有着不同的内涵。基本类型有以下几种:

1.侵略扩张型

奉行侵略扩张的霸权主义政策,其最大的特点是把本国的所谓安全建立在别国的屈服与痛苦之上,经常高叫本国的国防安全受到了“威胁”,而侵犯他国主权和领土,干涉他国内政,赤裸裸的对他国进行侵略、颠覆和渗透。

2.防御自卫型

其国防政策的最大特点是,主要依靠本国的国防力量防御别国的侵略,维护国家的安全和尊严。其宗旨是决不要别国的一寸土地,不向别国派一兵一卒,但也决不容许别国侵犯其一寸土地。在国际上,实行和平共处,广泛争取各国的同情和支持,从而达到维护本国安全,以及周边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3.互助联盟型

以联盟的形式借助他国的力量进行防卫,以弥补自身力量的不足。这种类型的国防也有侵略扩张型和防御自卫型两种。有的联盟形式是以一个大国为主导地位,其余国家为从属地位;有的联盟形式是各国处于平等地位的伙伴关系,共同协商国家防卫大计。

4.自主中立型

基本奉行和平、中立和自主的国防政策。其中,有的是采取完全不设防的方式,在世界事务中实行中立态度;有的采取全民防卫的武装中立,使侵略者感到得不偿失,从而放弃对该国的侵略。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国防是为了保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世界和平,因而属于防御自卫型的国防。

二、我国国防简史

国防作为一种历史现象,萌芽于部落斗争,后来随着国家的发展而发展。我国国防史是我国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份珍贵遗产。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培育和锤炼了中华民族维护国家和民族统一,勇于抵御外来侵略的优良的尚武精神,形成了习文尚武、文治武攻的优良传统。

我国古代国防意识和国防教育是与战争紧密相联的。

目录

我国最早的国防始于夏朝。

涌现了一批代表新型地主阶级利益的军事家和兵书著作,如《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司马法》、《孙膑兵法》、《尉缭子》、《六韬》等。

秦国粉碎了其他六国,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

(一)先秦时期的国防

1、军事理论日臻成熟。

2、军队建设奠定了基础并得到发展。

3、征兵制度的建立。

4、修筑庞大的国防工程——万里长城。

长城的修筑先后经历了27个世纪,全长5000里,它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象征,也是中国几千年来以土为本的内陆型国防观的标志

(二)秦、汉以来的国防史

1、征服匈奴通西域。

2、吐蕃受封及对西藏的治理。

3、开发西南,建“海上丝绸之路”。

4、巩固东北边陲。

5、军事理论进一步发展。

(三)元末至前清时期的反侵略史

1、元末明初的反倭寇斗争。

2、郑成功收复台湾。

3、抗俄斗争。

(四)晚清时期国防的衰落和近代国防意识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倚仗其船坚炮利,以4000余人的兵力就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清政府被迫与外国签订了1100多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国1.8万公里的海岸线上,没有一个主权属于中国的港口,中国人民倍受外敌凌辱。此时的中国陷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之中。

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1842年)

1840年,英国为扩大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向中国倾销鸦片,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腐败的清政府屈膝求和,在1842年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中国赔款2100万两银元(占清政府当年财政收入的36%),割让香港,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口岸通商,英国还取得了关税、司法特权。《南京条约》开创了帝国主义以条约掠夺奴役中国的“合法化”的先例。从此,各国侵略者接踵而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860年)这是英法在美俄支持下共同发动的侵华战争。1857年12月英法联军攻陷广州,接着进攻白河口、天津,一直侵犯到北京,火烧圆明园,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如1858年同俄国签订《中俄瑷珲条约》、1860年同俄国签订《中俄北京条约》、1864年又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1881年,沙俄先占领我新疆伊犁地区,后迫使清政府签订《中俄伊犁条约》、《中俄谈订条约》等,共占去我151万平方公里土地,并获赔款504万两白银。

目录

英国占我九龙,并获赔款800万两白银,还取得了领事裁判权和最惠国等许多特权。法国获赔200万两白银。美国、法国均同英国一样利益“均沾”。

中法战争(1883年-1885年)1883年,法军攻占河内。1884年 4月,法军舰进犯中国东南沿海。中国损失惨重。1885年,法军进攻驻防凉山清军。清军老将冯子材率军诱敌深入,大败法军,收复凉山,并取得镇南关大捷,中国军队节节胜利,法国内阁因战败而倒台。可清政府投降派在英国操纵下与法国谈判时,竟使法国在战争失利的情况下,达到了发动战争之目的,取得在越南的殖民统治权,并且打开了广西、云南两省的门户,使之成为法国对华扩张的重要地区,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中日甲午战争(1894年-1895年):

中法战争后,帝国主义加强了对中国边疆、邻国的侵略。1894年 7月25日,日军在牙山口海面袭击清军船队,挑起战争。9月,日军舰队又在黄海与清军北洋舰队展开激战。黄海海战后,日军分两路侵入中国,攻占九连城,侵占大连旅顺。1895年初,日军陆海夹击,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澎湖列岛、辽东半岛给日本,另外还赔款2万万两白银给予日本。

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6月-1901年9月)1900年英、美、德、法、俄、日、意、奥的军队攻占北京,镇压义和团运动,并进行疯狂的烧杀抢掠。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赔款4亿5千万两白银,分39年还清,加利息一共9亿8千多万两白银。以海关税、常关税和盐税作抵押。同时划东交民巷作为使馆界,由各国派兵驻扎。外国军队还在北京到山海关一线12个居点驻扎。清政府拆除大沽口及有碍京师至沿海各通道之炮台,永远禁止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之各种组织等。

古代国防的兴衰

春秋末期时,崇尚武力,图强称霸 秦始皇时期,高度集权,固国强边 唐王朝时代,扫灭强虏,万国归附 元王朝时代,疆域广大,威震欧亚 两晋南北朝,战乱四起,山河破碎 宋王朝时代,积贫积弱,内忧外患 明代中后期,长城风化,忧患迭起 清王朝后期,政治腐朽,国防孱弱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进北京的60年间,由于列强的入侵和清王朝的腐败,中国进入了有国无防的时代。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腐败统治,苦难的中华民族有了希望。但是,在短时间里袁世凯窃取了胜利果实,中国的希望又成了失望。1919年,“五四”运动使中国革命出现了新的曙光。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开始领导中国革命,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经过几十年的浴血奋战,前仆后继,打败了内外反动派和侵略者,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先进国家制度的国家,从此,中国人民真正地站起来了,中国的国防才得以建设和巩固,一支强大的铜墙铁壁的现代化的国防力量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目录

第二节

国防法规

国防法规是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用于调整国防体制、武装力量建设、国防科技建设、战争动员体制、国防生产、全民防御和国防教育等方面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一、国防法规的性质与作用(一)国防法规的性质

国防法规是一个国家统治阶级的意志在国防建设领域中的法律体现。国防法规与国家宪法和其他法律一样,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中国的国防法规,除了具有无产阶级的根本性质外,还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国防法规具有很高的权威性。第二,国防法规具有较强的从属性。第三,国防法规具有一定程度的保密性。(二)国防法规的作用

社会主义的国防法规是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制度的产物,是社会主义国家无产阶级本质的反映。国防法规的这种根本性质,决定了它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社会作用。

1.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2.保障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和建设的顺利进行。3.保证国防现代化顺利实现。

二、制定国防法规的等级权限与实施(一)国防法规的制定 国防法规的制定,是统治阶级把自己有关国防建设的意志以及国家的意志,通过具体的规范性文件体现出来的立法活动。

这种立法活动,依据国防法规的不同层次,分属不同的国家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军事机关制定和颁布。

国防法规以国家宪法为基础,由各类法律规范所组成,其范围是十分广泛的,内容也是十分丰富的。

从已经颁布的国防法规来看,基本可分为以下四个等级: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颁布的法规 2.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制定的法规

3.国务院各部、委和军委各总部制定的法规 4.各军兵种、各大军区制定的法规(二)国防法规的实施

国防法规的实施是指国防法律规范在社会生活中的贯彻和实现。法律规范只有当它在实际生活中真正得到贯彻和实现时,它的作用才能显示出来,它的存在才有意义。

中国国防法规的实施大体可以分为两种基本方式。一是由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运用来解决具体问题,即国防法规的适用。国防法规的适用,就是国家机关及公职人员依其职权实现法律对国防建设领域内各种社会关系的调整。

二是由全体公民用国防法规来规范自己的活动和行为,即国防法规的遵守。国防法规的遵守,就是要使一切国家机关、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全体公民都必须遵守法律的规定,严格依法办事。国防法规的许多规定,主要依靠国家机关来贯彻执行。

目录

三、主要国防法规简介

中国历来重视国防法规建设,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就制定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关于战争动员与后方工作的训练》、《红军优待条例》、《红军抚恤条例》、《边区战时勤务人员暂行办法》等多种法规。

建国以后,又依据中国宪法的规定,制定了一系列的国防法规。这些国防法规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中国国防建设走向制度化、法律化、规范化的正确轨道,也标志着中国国防法制体系已初步建成。

(一)我国国防法规的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 1997年3月14日,中国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以下简称《国防法》)。《国防法》的制定和颁布,是中国国防史上和法制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对于加强国防建设和完善中国军事法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体现了党和国家领导国防的一致性 2.体现了中国国防的正义性 3.体现了中国国防的人民性

4.体现了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发展的协调性 5.体现了基本军事法律的综合性

(二)我国第一部全面调整和规范国防教育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以下简称《国防教育法》),经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于2001年4月28日通过,并于同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十二号主席令公布实施。

1.适应了中国的国情和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安全形势 2.规范了学校国防教育的形式

《国防教育法》第二章第十三至十七条专门制定了各级各类学校进行国防教育的形式,强调了学校国防教育在全民国防教育中的地位,说明了国家对学校国防教育重视的程度。《国防教育法》第十三条指出,“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国防教育法》第二章还对学校国防教育的开展作了制度上的规定,对教育行政部门提出“应当将国防教育列入工作计划,加强对学校国防教育的组织、指导和监督,并对学校国防教育工作定期进行考核”的要求,对各级各类学校提出,“应当将国防教育列入学校的工作计划和教学计划,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国防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国防教育法》除了对学校开展国防教育有具体的要求外,还对负责培训国家工作人员的各类教育机构也提出“应当将国防教育纳入培训计划,设置适当的国防教育课程”的要求,说明国家把是否具备国防意识作为干部考察的条件之一。

3.明确了加强国防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职责

4.强调了落实《国防教育法》的保障和违反《国防教育法》的制裁措施

(三)我国兵役法律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 1955年中国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 1984年5月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通过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即第二部《兵役法》,以下简称《兵役法》);

1998年12月29日全国人大九届六次会议进行了修改,对中国的兵役法律制度的基本内容作了详细的规定。

目录

1.我国兵役制度的特点

中国新《兵役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兵役制度”。

上述规定,指明了中国的兵役制度“两个结合”的特点。

首先中国兵役制度是由中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在中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保卫祖国是每个公民的义务,也是神圣的权利。

其次,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是为了保持部队的战斗力的需要。

再次,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是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国的后备兵源的建设。2.中国公民履行兵役义务的形式(1)服现役(2)服预备役(3)学生军训

(4)为服兵役的公民承担一定的优抚义务 3.兵员动员及有关规定 《兵役法》规定:“为了对付敌人的突然袭击,抵抗侵略,各级人民政府、各级军事机关,在平时必须做好战时兵员动员的准备工作”。为此《兵役法》第四十八条规定:“在国家发布动员令以后,各级人民政府、各级军事机关,必须迅速实施动员:

①现役军人停止退出现役,休假、探亲的军人必须立即归队;

②预备役人员随时准备应召服现役,在接到通知后,必须准时到指定的地点报到; ③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负责人,必须组织本单位被征召的预备役人员,按照规定的时间、地点报到;

④交通运输部门要优先运送应召的预备役人员和返回部队的现役军人”。

(四)我国的军事权益保护制度 1.军事设施保护制度 2.军人婚姻保护制度 3.国防专利保护制度

第三节

国防建设

国防的基本内容是国防建设和国防斗争。国防建设是指为国家安全利益需要,提高国防能力而进行的各方面的建设(《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事学术I卷第149页)。

国防建设包括精神建设和物质建设两个方面。

现时国防建设的内容主要有:武装力量建设;战场建设;边防、海防、空防和人防建设;战略物资准备;国防动员;国防工业建设;国防科技研究;对国民进行国防教育;开展国防体育;国防法规建设;后备力量建设;军事科学和军事理论研究;国家战略战术研究以及与国防相关的其他行业等方面的建设。

国防斗争是指为了国家的安全和经济利益,反抗外来侵略,支持正义事业斗争,而采取的以军事为主,包括政治的、经济的、外交的等方面的行动。一个国家以高技术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强弱,将直接关系到国防斗争的效果。

一、国防体制

国防体制是国家防卫机构的设置、管理权限划分以及领导体系的制度。是国家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体制既互相联系又相对独立。(《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二卷170——171页)

目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防体制,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根据1982年宪法规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战争和和平的问题,并行使宪法规定的国防方面的其他职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如果遇到国家遭受侵犯或者必须履行国际间共同防止侵略的条约的情况,决定战争状态的宣布,决定全国总动员或者局部动员,并行使宪法规定的国防方面的其他职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决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决定,宣布战争状态,发布动员令,并行使宪法规定的国防方面的其他职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领导和管理国防建设事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领导全国武装力量。

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全国武装力量的最高军事统帅机构。

(资料:中央军委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1925年10月,党中央决定建立中央军事运动委员会,同年12月改称中央军事部。1926年底,改称中央军事委员会。1949年初,改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军委逐步过渡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同的军事统帅机构。1949年10月19日,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统一管辖和指挥人民解放军及其他武装力量。1982年起,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均设立中央军事委员会。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设一个机构,组成人员和对军队的领导职能完全一致,但是在中国共产党内和在国家机构内同时具有双重地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总部机关、军兵种领导机关、军区领导机关,是根据战略方针、作战任务、军队的现代化程度和国家的行政区划等因素设置的。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总部机关,设有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总装备部。总参谋部是中央军事委员会的军事工作机关,是全国武装力量军事工作的领导机关,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总司令部,在中央军委领导下负责组织领导全国武装力量军事建设和组织指挥全国武装力量的军事行动。

总政治部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领导机关,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政治工作机关。在党中央、中央军委的领导下,负责管理全军党的工作和组织政治工作。

总后勤部是中央军委的后勤机关,中央军委通过总后勤部领导全军的后勤工作。总装备部是中央军委的科技开发研究和部队现代化装备的综合部。其基本任务是:负责我军武器装备现代化的研制、开发和猎装。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兵种领导机关和军区领导机关有海军领导机关、空军领导机关、第二炮兵领导机关、各大军区领导机关。

1997年3月14日,经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武装力量,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部队和预备役部队、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民兵组成。”

二、国防建设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结束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落后的国防,开始了建设无产阶级领导的属于人民的国防新纪元。半个世纪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下,中国国防建设由小到大,由弱到强,逐步完善。强大的国防保卫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的安定生活,目前正向现代化国防迈进。

(一)建立和进一步完善了军事理论 1.制定了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

目录

2.军事科学理论研究不断加强 3.军队院校建设有了一定的规模(二)建设了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长期革命战争中建立起来的人民武装力量,进行了长达22年的革命战争,边打仗边建设。新中国成立后,这支军队从新的历史条件出发,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已由单一的军种发展成为具有一定核打击力量的诸军兵种的合成军队,成为新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

(三)建立了较完善的国防工业体系

中国国防工业是在物质、技术力量十分落后的基础上,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而发展起来的。

1964年10月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6年10月进行了导弹核武器试验; 1967年6月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70年4月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75年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

1980年中国向南太平洋发射远程运载火箭成功; 1981年用一枚火箭发射三颗卫星成功;

1982年成功地进行了潜艇水下发射火箭的试验。

2003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进行了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两弹一星”和“神舟”飞船的研制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了世界上掌握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具有了一定的核反击能力和威慑能力,国防力量极大增强。

(四)建立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国防动员体制 首先,建立了强有力的国防动员机构。其次,储备了一定的国防后备力量和物资。第三,不断完善国防工程和民防工程建设(五)进一步完善了国防法规

依法建军、依法建设国防,是国家实现国防现代化的重要保证。新中国成立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国家立法机关、国家军事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国防法规和军事法规等规范性文件数千件。

纵观中国历代王朝兴盛衰落的历史,我们可以说,凡是注重国防建设和国防教育,崇尚武备,居安思危,民族就能团结和统一,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安宁富强,经济蓬勃发展,反之,则民族分裂,外族侵扰,民不聊生以致最终国破家亡。

三、国防建设目标

中国国防建设的目标是,到建国100周年时,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与国家的国际地位相适应。国防建设的重点是:抓好常备军建设,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加强国防科技的研究,发展高技术和信息技术武器装备;完善国防潜力转化为国防实力的机制。国防现代化是中国国防建设的总目标。

(一)国防现代化的基本含义

国防现代化是指国防建设达到现代先进水平的目标(《中国军事大百科全书》第二卷171页)。

国防现代化是一个与世界各国相联系,相比较的相对概念。它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相联系而存在,是对于特定的时间而言的历史发展过程,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目录

(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1.贯彻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全面提高我军信息化条件下的防卫作战能力。适应国家根本利益的需要,坚持人民战争思想,提高综合国防力量。

2.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3.坚持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实现国防科技、武器装备、国防人才、国防体制现代化。

4.突出重点,以武装力量建设为主,全面提高国防建设的综合效益。

5.遵循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把国防建设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发挥自身的优势,学习、引进和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技术。

6.全国军民共同努力,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统一领导下,党、政、军、民通力合作,齐心协力地进行现代化的国防建设。

(三)国防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1.军事思想的现代化。2.军队的现代化。

3.国防科研和国防工业体系的现代化。4.国防法规体系和国防动员体系的现代化。5.国防基础设施和战场建设的现代化。

四、国防政策

国防政策是国家进行国防建设和使用国防力量的准则。是国防建设和国家安全的保证。国防政策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

中国的国防,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保障。建立强大巩固的国防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目标。

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的国防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维护国家安全统一,保障国家发展利益。

防备和抵抗侵略,确保国家领海、领空和边境不受侵犯。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及其活动,防范和打击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人民解放军坚决履行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不断提高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确保能够在各种复杂形势下有效应对危机、维护和平,遏制战争、打赢战争。

(二)实现国防和军队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使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进程与国家现代化进程相一致。全面加强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深化体制编制和政策制度调整改革,注重解决体制机制上制约军队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着力推进军事组织体制创新和军事管理创新,提高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效益。

(三)加强以信息化为主要标志的军队质量建设。

坚持以机械化为基础,以信息化为主导,推进信息化机械化复合发展,实现军队火力、突击力、机动能力、防护能力和信息能力整体提高。实施科技强军战略,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战斗力生成模式的转变。实施人才战略工程,培养大批适应军队信息化建设、胜任信息化条件下作战任务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提高训练的科技含量,创新训练内容、方式和手段。

(四)贯彻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

立足于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着眼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需要,做好军事斗争准备。创新发展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坚持军事斗争与政治、经济、外交、文化、法律等各领域的斗争密切配合,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和策略,主动预防、化解危机,遏制冲突和战争的爆发。逐步建立集中统一、结构合理、反应迅速、权威高效的现代国防动员体系。以联合作战为基本作战形式,发挥诸军兵种作战优长。

目录

(五)坚持自卫防御的核战略。

中国的核战略贯彻国家的核政策和军事战略,根本目标是遏制他国对中国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中国始终奉行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无条件地承诺不对无核武器国家和无核武器区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中国坚持自卫反击和有限发展的原则,着眼于建设一支满足国家安全需要的精干有效的核力量。中国的核力量由中央军事委员会直接指挥。中国发展核力量是极为克制的,过去没有、将来也不会与任何国家进行核军备竞赛。

(六)营造有利于国家和平发展的安全环境。

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开展对外军事交往,发展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军事合作关系。参与国际安全合作,加强与主要大国和周边国家的战略协作和磋商,开展双边或多边联合军事演习,推动建立公平、有效的集体安全机制和军事互信机制,共同防止冲突和战争。支持按照公正、合理、全面、均衡的原则,实现有效裁军和军备控制,反对核扩散,推进国际核裁军进程。遵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履行国际义务,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国际反恐合作和救灾行动,为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稳定发挥积极作用。

五、武装力量建设

武装力量是国家或政治集团的各种武装组织的总称,是国家或政治集团执行对内对外政策的暴力工具。

土地革命时期建立了主力红军、地方红军和赤卫军、少年先锋队相结合的人民武装力量。抗日战争时期建立了主力军、地方军和民兵、自卫队相结合的人民武装力量。解放战争时期建立了野战军、地方军和民兵相结合的人民武装力量。

1985年后,形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部队和预备役部队、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和民兵相结合的武装力量。

(一)中国人民解放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部队编制体制正朝着更加科学合理,更能适应现代战争要求的方向发展,军政素质、武器装备和现代化训练的水平日益提高,火力、突击力、机动力、防护力、快速反应能力和指挥自动化能力获得很大加强,已经具备了核反击能力,并初步形成门类齐全、技术复杂的合成军队后勤联勤。

1.陆军

陆军是担负陆地作战任务的军种,既能独立作战,又能与海军、空军合同作战。陆军主要由步兵、装甲兵、炮兵、防空兵、陆军航空兵、工程兵、防化兵、通信兵等兵种及电子对抗兵、侦察兵、测绘兵等专业兵种组成。

(1)步兵

步兵的特点:其作战行动受地形、气象的影响较小,既能独立地遂行作战任务,又能在其他兵种的协同下作战。

步兵的任务:进攻时,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夺取被敌人占领的地区;防御时,大量杀伤和消耗敌人,顽强扼守阵地;必要时,还可进行特殊条件下作战。

(2)炮兵

炮兵的特点:具有强大的火力、较远的射程、良好的射击精度和较高的机动力。

炮兵的任务:地面炮兵主要歼灭、压制敌有生力量;破坏敌各种设施和通信、指挥所;摧毁、封锁敌后勤设施和交通要道;与敌空降兵作斗争等。高射炮兵主要与敌空中目标作斗争,保护我军空中安全。

(3)装甲兵

装甲兵陆军中的一支重要突击力量,被誉为“战场之王”。

装甲兵的特点:装甲兵是陆军的重要突击力量,具有快速的机动力、强大的火力和较好的防护力。

目录

装甲兵的任务:突破防御,打开通路;配合步兵作战;扼守要点抗敌反冲击;封锁敌突破口,以及打击空降和担任伏击任务。

(4)工程兵

工程兵是以技术能力和战斗能力紧密结合,并与其他军兵种密切协同,保障部队隐蔽安全、稳定指挥,实施机动,破坏和限制敌人的机动的技术兵种。

工程兵的主要任务:构筑工事、伪装工程、保障我军机动和给水、破坏与限制敌军机动等。

(5)通信兵

担负军事通信任务的兵种。

通信兵的主要任务是保障我军通信畅通,干扰敌方通信,组织导航和观通。通信兵是我军的“顺风耳”和“千里眼”。

(6)防化兵

军队中担负防化保障与喷火、发烟任务的兵种。

防化兵的主要任务是实施核、化侦察和观测;实施喷火和纵火;发烟掩护部队行动以及实施化学反击等。

2.海军

海军是以舰艇部队为主体在海上作战的军种,具有水面、水下、空中单独作战的能力,又可与陆军、空军联合作战;还具有常规作战能力和战略核打击能力。

(资料: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的前身是1949年4月23日组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海军。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4月14日,在北京成立海军领导机关。1955年,成立东海舰队、南海舰队。1960年组建北海舰队)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由潜艇部队、水面舰艇部队、海军航空兵部队、海军岸防兵部队、海军陆战队及其他专业保障分队组成。

海军的任务:保卫海上安全和沿海重要目标;抗击敌登陆,对海面进行封锁。(1)潜艇部队

潜艇部队是海军中遂行水下战斗任务的兵种,既能独立作战,也可与海军航空兵或水面舰艇部队协同作战。

潜艇部队具有隐蔽性好、突击威力大、续航自给能力强的优点,同时也存在水下观察距离近和联络不方便等缺陷。

潜艇部队由鱼雷潜艇部队、导弹潜艇部队、潜艇基地及其他专业保障分队组成。

潜艇部队的任务:消灭敌舰船;破坏敌海军岸上重要目标;进行侦察、反潜、布雷和巡逻等。

(2)水面舰艇部队

水面舰艇部队是海军中在水面遂行作战任务的兵种。水面舰艇部队由导弹艇部队、鱼雷艇部队、驱逐舰部队、护卫舰部队、扫雷舰部队、登陆舰部队及其他保障分队组成。

水面舰艇部队的主要任务:

战时,攻击敌方海上兵力和岸上目标;支援登陆和抗登陆作战;保护和破坏海上交通;进行海上封锁和反封锁作战;运送作战兵力与物资;参加夺取制海权和海洋制空权的斗争等。

平时,保卫海疆安全;根据国家政治、经济和外交政策,保护大陆架、专属经济区;保卫和参加海上科学试验与调查作业、开发海洋资源,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3)海军航空兵

海军航空兵是海军进行空中突击的一个基本兵种,具有远程作战、高速机动和猛烈突击的能力,其战略轰炸机部队是国家战略袭击力量的一个组成部分。

海军航空兵由轰炸机部队、强击机部队、歼击机部队、反潜机部队、侦察机部队和各种

目录

保障分队组成。

海军航空兵的主要任务:夺取海洋战区和滨海战区制空权;歼灭敌空中、海上力量;攻击敌海上目标及海军重要目标;保护我海洋安全和海军各项任务的完成;执行核打击任务。

(4)海军岸防兵

海军岸防兵是海军中部署在沿海重要地段、岛屿,以火力遂行沿岸防御作战的兵种。海军岸防兵由海岸炮兵部队和海岸导弹部队组成。

海军岸防兵的主要任务:保卫沿海主要地段安全,消灭敌舰船;封锁近海交通;支援海岸、岛屿部队作战。

(5)海军陆战队

海军陆战队是海军中担负渡海登陆作战任务的兵种。海军陆战队具有机动性强、反应快和独立作战的特点。

海军陆战队由陆战步兵、炮兵、装甲兵、工程兵、通信兵、侦察兵等部、分队组成。海军陆战队的主要任务:实施登陆,夺取和巩固登陆点和登陆场,海岸防御,还可担任如营救之类的特殊任务。

3.空军

空军是空、防部队合一的以航空兵为主体的军种,它是进行空中、空地、地空斗争,保卫祖国领空的基本力量。它既能协同陆军、海军作战,又能单独遂行空中战斗任务。

(资料:1949年11月1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正式成立。在朝鲜战场上,年轻的志愿军空军击落敌机330架,击伤敌机95架。在国土防空作战中,共击落美国和国民党空军入侵我大陆领空的各型飞机112架)

空军的任务:保卫祖国领空安全;争夺战区制空权;实施空中掩护;支援陆、海军作战;突击敌后方重要目标;实施电子对抗;担任空运、空救等。

空军实行空防合一的体制,由地空导弹兵、高射炮兵、空降兵以及通信、雷达、电子对抗、防化、技术侦察等组成。

4.第二炮兵

我军第二炮兵即战略导弹部队,也称地地战略导弹部队,直属中央军事委员会领导,是实现积极防御战略方针的重要核打击力量。

第二炮兵核力量是防御性质的。

第二炮兵既可独立地行动,也可与海军、空军的战略核力量协调行动,对敌重要战略目标实施核反击。

第二炮兵由地地导弹部队、战役战术常规导弹部队及相应保障部(分)队组成。第二炮兵的战略任务:平时发挥威慑作用和遏制敌人可能对中国发动的核战争;战时遏制常规战争升级为核战争,遏制核战争升级,实施核反击。

中国核战略的特点是:防御性、威慑性、报复性、有限性和有效性。中国核战略的基本点是“威慑”和有限核“报复”。核威慑对维护中国的独立和安全是必要的;报复是被迫的,威慑的基础在于报复的能力,没有报复能力就起不到威慑的作用。

(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是把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担负内卫执勤任务的部队移交公安部门,同公安部门实行兵役制的武装、边防、消防警察统一组建而成。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武装力量中担负国内安全保卫任务的武装组织。隶属于国家公安系统。受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双重领导。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在巩固和加强人民民主专政,维护社会治安,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武警部队的任务:平时维护国家主权、尊严和维护社会治安,打击各种犯罪分子;保卫

目录

党政机关、重要目标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维护中国疆界安全,打击偷渡、越境分子;指导公民进行消防训练。战时,协同人民解放军保卫边防和海防,抗击敌人的入侵;参加城市防卫和保卫重要目标的战斗,组织对空防护;组织重要民用机场、车站、桥梁和隧道的防护;守卫重要的电台、工厂、仓库和科研设施等目标,掩护工业设施和人口疏散;打击敌特和不法分子的破坏活动,保护作战地区的社会秩序和人民群众的安全等。

武警部队由内卫武警部队、边防武警部队、特种武警部队、消防武警部队以及交通、水电、黄金、森林警察部队组成。

(三)民兵

民兵是不脱离生产的群众武装组织,是国家或政治集团的武装力量的组成部分,是常备军的助手和后备力量。

《兵役法》规定,民兵的主要任务是: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头完成生产和各项任务;担负战备勤务,保卫边疆,维护社会治安;随时准备参军参战,抵抗侵略,保卫祖国。

第四节

国防动员

国防动员,是指国家或政治集团由平时状态转换为战时状态的国防行为或国防活动。

一、武装力量动员

武装力量动员是指国家将军队及其他武装组织由平时体制转为战时体制所采取的措施(《军事百科全书》第3卷632页)。

(一)武装力量动员的准备 1.保持一支精干的、具有快速反应能力的常备军,作为战争初期作战和军队扩编的骨干。2.建立健全有权威性的动员机构,平时进行动员准备,战时组织动员实施。

3.建立健全预备役制度,储备大量训练有素的后备兵员,特别是要大量储备技术军官和技术兵员。进行预备役登记,组建预备役部队,加强预备役训练。

4.拟制武装力量动员计划和军队扩编计划,划分兵员补充范围。5.储备相应的武器装备和军需物资,做好登记统计、征用征购计划。6.做好交通运输和通信保障准备.(二)武装力量动员的实施

武装力量动员根据国家发布的动员令,按动员计划组织实施。1.兵员动员。2.科技动员。3.武器装备动员。4.后勤物资动员。

二、国民经济动员 国民经济动员是指,国家将经济部门、经济活动和相应的体制从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所采取的措施(《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2卷181页)。

(一)国民经济动员的准备

1.建立有权威的国民经济动员机构,制定完善的国民经济动员法规和动员计划,实行统一领导,保证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全面实施。

2.合理布局生产力和安排经济建设,对重要工业部门,特别是军事工业部门,以及军用物资、仓库、通信站、试验基地,要采取集中与分散、前沿与纵深、常备与后备相结合的原

目录

则进行配置与建设,以提高战时的生存能力,便于迅速安全地实施动员。

3.实行军民产品相结合的方针,军工企业平时在保证军品生产的前提下,也生产民品;民用企业应建立军品生产线,为战时生产军品做准备。

4.储备一定数量的武器装备和战略物资,保证战争和扩大生产与战时人民生活生产的需要。

5.根据平战结合的原则,加强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设施的规划和建设。6.加强农业、财贸、文教、医疗卫生等建设,以适应战时需要。7.国家在财政预算上应划出一定的比例,保证有关经费的落实。8.加强科研机构建设,研制新式武器装备,为战时大批生产作准备。

(二)国民经济动员的实施 1.工业动员。

2.农业动员。农业动员是指国家战时为保障粮食、副食品和工业原料等需要所采取的措施(《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3卷502页)。

3.财政金融动员。财政金融动员是指,国家为保障战争需要而采取的筹集与分配资金的措施(《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2卷23页)。

4.科学技术动员。科学技术动员是指国家战时统一组织调整科学研究部门和专家、工程技术人员,从事战争所需科学技术的开发研究所采取的措施(《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2卷424页)。

5.贸易动员。

6.医疗卫生动员。医疗卫生动员是指国家战时统一调动使用卫生人力、器材、设备和药品,对军民实施医务保障所采取的措施(《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3卷618页)。

7.人力动员。人力动员是指国家组织调动具有劳动能力的人为战争服务所采取的措施(《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3卷541页)。

三、人民防空动员

人民防空动员是指国家战时发动和组织人民群众防备敌人空袭所采取的措施(《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3卷543页)。

主要任务是,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动员社会力量,进行防空设施建设,组建防空专业队伍,普及防空知识教育,组织隐蔽疏散,配合防空作战,消除空袭后果,保护居民、经济设施及其他重要目标安全,尽最大可能减少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损失,保存战争潜力。

(一)人民防空动员的准备

平时做好人民防空动员的准备,战时才能实施快速动员。

1.制定和完善人民防空动员法规,建立健全各级人防动员领导指挥机构。

2.拟制各项防空动员计划和预案,如人口物资疏散、工业搬迁计划、重点目标防护措施和抢修方案。

3.按照专业对口、平战结合的原则,组织训练抢险抢修、医疗救护、消防、防化、通信、运输等防空专业队伍。

4.组织实施人民防空工程、通信警报等设施的建设与管理。

5.对人民群众进行防空知识教育和训练,掌握防空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自救和互救能力。

6.人民防空的重点城市,根据战时需要,结合平时周转供应,做好粮食、医药、油料等必要物资的储备。

(二)人民防空动员的实施

目录

战时人民防空动员,根据国家发布的动员令,在统一部署、统一组织下实施。

1.按照防空动员计划,组织居民疏散隐蔽和对重要物资、工厂企业、科研单位、机关进行搬迁疏散。

2.对重要经济目标实施防护,减少经济损失。3.扩大防空专业队伍,进行防空袭斗争,消除空袭后果,配合城市防卫和要地防空作战。4.组织和动员人民群众,协助各部门恢复生产和生活秩序。

四、交通运输动员

交通运输动员是指国家在战时统制各种交通运输线、设施和运输工具,保障人员、物资、装备运输的措施(《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2卷298页)。

(一)交通战备动员的准备

1.建立和完善交通运输法规,适应快速动员的需要。2.建立交通运输指挥体系,提高战时运输能力。3.制定交通运输动员计划和各种保障方案。

4.加强交通运输线建设,使交通运输做到立体化、多样化和网络化。5.发展和储备大型和高速的运输工具,改进运输方式,提高运输能力。

6.加强交通运输工程保障力量、防卫力量和技术力量建设,储备各种交通运输保障物资器材。

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发展高速公路、铁路,大吨位船、车、超音速巨型飞机,大口径运输管道,以及集装箱等运输工具,为战时快速实施交通运输动员创造有利条件。

(二)交通战备动员的实施

1.根据国家动员令,交通运输迅速转入战时体制,对运输、修复、防护统筹安排,实行统一计划、统一指挥、统一组织、统一调度。

2.加强交通运输管制,确保军事运输。战争中,交通运输量显著增加,时限迫切,一定要想尽办法解决运力与运量的矛盾、交通运输堵塞的困境。

3.采用多种运输手段,组织综合运输。充分挖掘各种运输潜力,增强快速运输效能,以适应各种复杂情况。

4.严密防护,确保畅通。

五、国防教育

国防教育是为巩固和加强国防而对公民进行的教育,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事业的重要内容(《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增卷136页)。

2001年4月28日,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是中国第一部全面调整和规范国防教育的重要法律。

国防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为适合社会的一定需要而产生的。它是从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领空、领海、领水)的完整,防御外来侵略和颠覆,维护世界和平的目的出发,以一定的战争观、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对全体公民的品德、智慧和体质等施加影响的一种系统的有计划的活动过程

(一)国防教育的内容 1.国防理论教育 2.国防形势教育 3.国防知识教育 4.国防法制教育 5.国防精神教育

目录

6.国防经济教育 7.军事技能教育

此外,还有国防体育教育与训练、国防历史、国防外交、国防战略等方面的教育内容。实施国防教育时,要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精选不同的教育内容,有所区别,有所侧重。

(二)国防教育的特点 一是教育的终身性。二是教育的全民性。三是教育内容的广泛性。四是教育效益的滞后性。

国防教育的上述特点决定了开展国防教育的迫切性、长期性和艰巨性。

(三)国防教育的形式 组织军训。

组织理论研讨班。普及国防教育读物。、开展军事体育运动比赛。、组织英模报告会,建立英雄塑像、纪念碑、纪念馆、烈士陵园,组织公民参观、学习、瞻仰。

在报刊、电台开辟国防教育专栏,利用广播、电视、电影进行宣传。组织党政领导干部参加军事日活动和军事学术交流活动。

开展国防知识比赛、歌咏比赛、演讲比赛,开展国防月、国防周、国防日教育活动,开展军事夏令营,组办少年军校等。

开展拥军优属活动。、开设国防教育课。、国防教育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为适应社会的一定需要而产生的。一定社会的国防教育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国防教育的发展程度又受到经济政治发展程度的制约。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防教育,是巩固和加强国防,促进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和手段,在国家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复习题

1.国防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2.试述中国国防政策的内容? 3.中国国防历史说明什么? 4.中国武装力量建设具有什么特点? 5.国防动员包含那些内容? 6.如何保证国防法规的全面实施? 7.开展国防教育具有什么意义? 8.国防教育具有什么特点?

参 考 文 献

[1]宋时轮等主编.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7 [2]滕纯主编.邓小平军事思想研究.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 [3]张长顺主编.兵员动员学.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87 [4]黄涛主编.国防现代化.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83

目录

[5]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1998年12月29日八届人大常委会第6次会议审议通过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2001年4月2日九届人大常委会第21次会议审议通过

[7]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8]2004年中国国防白皮书

[9]吴子勇主编.战争动员学教程.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1

目录

第二章

军事思想

学习提示

本章主要介绍军事思想的基本含义、地位与作用、基本规律和发展历史,阐述了中国四代领导人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历史地位与作用。要求掌握无产阶级的战争观和方法论,并能运用其认识和分析当前世界战争与和平等基本问题。

教学目的

了解军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熟悉我国现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地位作用及科学含义,树立科学的战争观和方法论。

重点:

1、掌握军事思想的基本概念的含义。

2、理解军事思想对军队建设的指导意义。

3、领会“四代领导人”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

难点:

1、军事思想与哲学的关系。

2、掌握无产阶级战争观和方法论。

3、用无产阶级战争观分析当前国际军事形势。

第一节

军事思想概述

军事思想来源于人类的军事实践,同时又给人类的军事实践以理论指导,并在军事实践中接受检验和发展。军事思想作为一种独立的意识形态是在奴隶社会形成的,它产生于一定的社会物质生产和战争实践基础之上,并且受到其它社会意识形态的制约与影响。

一、军事思想的基本概念

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的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是人们长期从事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军事大百科全书》军事思想卷第1页)。

军事思想的内容大体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一是军事哲学问题。主要内容有战争观、军事问题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二是军事实践基本指导原则问题。军事思想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军事思想具有强烈的时代性 军事思想具有明显的继承性。

军事思想按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划分。

二、军事思想的地位和作用

(一)军事思想为认识军事问题提供基本观点

(二)军事思想为进行军事预测提供思想方法

(三)军事思想为从事各项军事实践活动提供全局性指导

三、军事思想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军事思想的发展以新的生产力和新的社会关系为前提

目录

首先,军事思想的发展史证明,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水平是军事思想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

其次,社会制度的变革促进了一种新的军事思想代替旧的军事思想。

(二)军事思想的发展依赖于军事实践特别是战争实践

军事思想随着战争的产生、战争实践的发展以及人们对战争实践在认识上的飞跃而产生和发展,是人们对战争这一特殊社会现象在认识上不断深化的结果。

(三)军事思想在激烈尖锐的相互对抗竞争中发展

军事思想源于战争实践,而战争是对抗双方大展各自军事思想的舞台。在战争中为了取得胜利,敌对双方总是竞相抢占军事思想的制高点,以便在军事实践的主观指导上高于对手,从这个意义上说,军事思想就是在激烈的相互对抗中发展起来的。

(四)军事思想在继承和借鉴优秀成果中发展

(五)军事思想在与哲学思想的相互促进中发展

第二节 军事思想发展简史

一、古代军事思想

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初期,战争已开始频繁发生,促使了奴隶主阶级军事思想的萌芽和产生。与此同时,战争决策已涉及到了战前力量的组织与准备,并有了心理战和间谍战等。正是这些客观情况的发展变化,以及历次战争经验的积累,使得人们对战争和军队建设的认识由感性逐渐上升到了理性,从而产生了最早的奴隶主阶级军事思想。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战争的频繁发生和改朝换代的加剧,军事方面的许多因素发生了变化。

在军队建设方面,揭示了“以治为胜”和“以教为先”的思想,重视军队的作战训练,重视选拔“将才”。

在作战指挥方面,提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战而屈人之兵”、“兵贵胜,不贵久”(《孙子兵法》)以及“多算胜,少算不胜”(《孙子兵法》)的思想,要求做好充分的战前准备。同时,还提出“致人而不致于人”(《孙子兵法》)的争取主动力避被动的作战思想。

在后勤保障方面,初步建立了经济是战争的物质基础的思想。例如,《孙子》提出“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在古代,世界其他国家的军事思想,尤其是古代希腊军事思想和古代罗马军事思想有了显著发展。例如,希罗多德的《历史》、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色诺芬的《远征》等,都反映出古代欧洲一些国家的军事思想。

二、近代军事思想

近代军事思想发展的总体特征:

一是资产阶级军事思想体系得到确立;

二是以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为代表的无产阶级军事思想宣告诞生。资产阶级军事思想产生于欧洲,并经过三个世纪的时间,随着资产阶级革命战争实践而逐步形成,并随着战争的发展而发展。

在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一批资产阶级的军事思想家和军事思想变革的成果涌现出来,集中体现在拿破仑战争艺术,以及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和若米尼的《战争艺术概论》等著作中。

无产阶级军事思想,作为一种崭新的军事思想体系,也是在近代确立的。

1848~1849年,无产阶级以特殊身份参加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在这场大革命中,无产阶级一方面与资产阶级一道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推翻封建制度;另一方面,在革命

目录

中举行反对资产阶级的大规模起义。为适应当时工人运动发展的需要和迎接即将到来的无产阶级革命,马克思和恩格斯针对这些战争和起义撰写并发表了数百篇文章及评论。系统地阐述关于战争、军队和作战指导方面的基本思想。

中国在1840年的鸦片战争之后,传统兵学受到了西方军事思想的严重冲击。林则徐、魏源是变革传统军事思想的先驱。从1927到1949年,蒋介石及国民党政府引进西方和日本的一些军事技术、体制编制和资产阶级军事思想,按其所需承袭了一些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并与法西斯的军事思想掺杂混用,从而形成其军事思想的政治特征。

三、现代军事思想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标志着人类文明跨入现代史时期。

19世纪中叶之后,德国首相俾斯麦提出,德国的一切重大问题只能通过“铁与血”的手段解决。

日本首相山县有明宣布,以朝鲜和中国等邻国国土为日本的“利益线”; 英国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

德国拉采尔的“强存弱汰”国际生活“自然法则”论; 美国马汉的海权论等。

一战结束后,坦克、飞机、潜艇、航空母舰等机械化兵器大量装备部队,各种新的战争理论也应运而生。

例如,麦金德的“大陆心脏论”、鲁登道夫的“总体战”理论、古德安的“闪击战”理论等。这些理论又在后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和发展。

从19世纪后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是资产阶级军事思想丰富和发展时期。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许多新技术应用于军事。新技术的运用必然导致作战理论和作战原则的重大变革。相继出现了“制空权”理论、“小型职业军队理论”、“机械化战争”、“坦克制胜”理论等。尤其是“总体战”理论为希特勒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奠定了军事理论基础。

美国研制成核武器,并投入使用。核武器的出现使资产阶级军事思想发生了更为显著的变化。认为未来世界战争必然是核战争。

在这一阶段,无产阶级军事思想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

列宁在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和反对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及国内战争中,创立了关于战争与革命、武装起义和建设工农红军、实行全民战争等无产阶级的军事理论和军事思想。

斯大林在反对法西斯侵略,捍卫无产阶级政权和国家现代化建设中,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的军事理论,全面建立了苏联军事思想体系。

毛泽东把马列主义军事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毛泽东军事思想,成为指导中国革命战争、军队建设、国防建设不断走向胜利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

这一时期,中国国防战略思想也发生了阶段性变化:

首先,20世纪60年代核武器试验成功后就宣布,中国发展核武器完全是为了自卫,决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承诺不向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

20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军事思想,提出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两大主流;霸权主义是现代战争的根源;并且把中国在战争指导思想上准备“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临战状态,转到和平时期的经济建设轨道上,明确提出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总目标。

20世纪90年,江泽民提出了“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基层军官理论学习读本》516页)这一军队建设的总要求。人类进入21世纪,胡锦涛根据信息化战争的要求,提出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国防与军队建设的一系列论述。

目录

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胡锦涛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是当今中国军队建设、国防建设和未来反侵略战争的理论基础与行动指南。

第三节

毛泽东军事思想

1945年4月,在延安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在大会上所作的《论联合政府》报告中,总结了抗战以来的对敌斗争的经验,并对我党长期领导军事斗争和军队建设的基本经验进行了理论概括,明确地提出了人民战争、人民军队、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等概念,并作了精辟的论述。在大会上,朱德在所作的军事报告《论解放区战场》中,第一次提出了“毛主席的军事思想”这一概念。

一、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科学含义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战争、人民军队和国防建设以及军事领域一般规律问题的科学理论体系。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战争和国防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及其军队对长期军事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是多方面汲取了古今中外军事思想的精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战争、军队建设、国防建设和反侵略战争的指导思想(《军事大百科全书》军事思想卷207页)。

(一)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战争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二)中国人民革命战争和国防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

(三)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四)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一)在土地革命时期产生和形成

严格地说,毛泽东在青年时期还没有完全认识到军事的重要性。1919年7月,他在《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中,“主张群众联合,向强权者为持续的‘忠告运动’,实行‘呼声革命’,面包的呼声,自由的呼声,平等的呼声,‘无血革命’。不主张起大扰乱,行那没效果的‘炸弹革命’和‘有血革命’”。

但在接受马列主义的暴力革命学说后,毛泽东的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1920年12月,他给蔡和森写了一封长信,系统的批判了社会改良主义,主张俄国式的暴力革命。

1921年,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所通过的第一个纲领中,原则申明用革命手段推翻旧政权的历史任务。

1922年,在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原则。1923年,在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了改组国民党,与国民党联合,共同反对军阀,打倒封建主义帝国主义的纲领。

1924年实现了国共第一次合作。其间,中国共产党掌握了一批工人武装和黄埔军校的国民革命军第4军、第1军。1924年11月,周恩来遵照党的决定出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负责指导党在黄埔军校和国民革命军中的政治工作。在周恩来积极努力的工作下,国民革命军的1、2、3、4、6、8军的政治部主任和党代表都由共产党党员担任。

然而,彻底的认识武装斗争在中国革命中的极端重要性,还是在蒋介石、汪精卫于1927年春、夏相继发动反革命叛变和反革命政变,使大革命遭到失败以后。

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在南昌发动了武装起义,打响了武装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

目录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武汉召开紧急会议,正式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总方针。毛泽东在发言中强调,全党“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毛泽东文集》第一卷47页)。

1927年9月9日,毛泽东领导发动了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在起义遭受挫折时,毛泽东毅然放弃了攻打长沙的计划,率领余部沿罗霄山脉南下,向反动统治薄弱的农村进军。1927年9月29日,队伍来到了江西永新县的三湾,此时队伍已经疲惫不堪,思想混乱,特别是恋家思想严重,天天有逃兵,队伍中打骂士兵的现象也很严重。这一系列的问题严重地影响着这支刚刚诞生的人民武装的前途。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进行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三湾改编”,提出了“支部建在连上”(《毛泽东选集》第一卷64页)的党指挥枪的原则,成立了“士兵委员会”。从此,这支人民武装在政治上有了方向和保障,开创了建立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的新篇章。

1927年10月底,毛泽东率领这支队伍上了井冈山,在井冈山开展游击战争,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工农民主政权,成功地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革命根据地。

在这期间,朱德提出了红军的行动原则: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到1928年5月,毛泽东总结出以“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毛泽东选集》188页)为核心的游击战争的作战原则。“支部建在连上”的建军原则也进一步得到了完善和提高。

红军的任务是打土豪分田地、帮助群众建立红色政权、打仗筹款子。与此同时,毛泽东还制定了三大纪律(行动听指挥;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打土豪要归公)和六项注意(上门板、捆稻草、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

但由于当时红军处在初创时期,其主要成分又是北伐军的雇佣士兵和大量的农民及解放过来的士兵,因而旧军队的作风和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在红军中大量存在,严重地妨碍着党的正确路线的执行。

1929年12月28日,毛泽东在福建上杭县古田镇主持召开了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并在会上作了重要的政治报告,强调要从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把红军建成为新型的人民军队。

在1927年8月——1930年6月这段时间内,毛泽东经过不懈的努力,把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工农红军,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形成了人民军队的建军原则和一整套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

1930年——1931年,在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一、二、三次反“围剿”作战中,毛泽东提出了诱敌深入于根据地,在运动中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接连粉碎了敌人的“围剿”,巩固和发展了根据地。

在这期间,毛泽东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光辉著作,为中国革命指出了正确的方向。

1935年1月,“遵义会议”纠正了王明的“左”倾错误,重新确立了毛泽东所建立起来的一整套作战原则。

(二)在抗日战争时期建立科学体系

1935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此时,正值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中华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全国抗日民主运动出现新的高潮。12月,党中央政治局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会议,提出:以坚决的民族革命战争反对日本帝国主义进攻的总任务。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策略和军事战略方针。

为了指导抗日战争,为了从理论上系统地回答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方法,总结了红军创建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目录

写出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在这篇著作中,毛泽东精辟地分析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和规律,系统地阐述了中国革命战争中战略问题的各个方面,为指导中国革命战争走向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937的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为解决抗日战争中的战略战术问题,毛泽东于1938年相继发表了《抗日战争的战略战术问题》、《论持久战》、《战争和战略问题》等著作。这些著作从战略到战役、战术都作了详细的阐述,丰富和发展了研究战争和指导战争的理论,全面分析了抗日战争的特点和规律,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毛泽东选集》481页),预见抗日战争要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进攻三个阶段。阐述了人民战争思想,指出“战争的威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毛泽东选集》478页),“兵民是胜利之本”(《毛泽东选集》476页),“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使它象一匹野牛冲入火阵,我们一声唤也要把它吓一大跳,这匹野牛就非烧死不可”(《毛泽东选集》479页)。通过对战争进程的分析,得出结论:中国的抗日战争一定是一场持久战。毛泽东还指出人民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武器是重要因素;“战争的目的不是别的,就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毛泽东选集》449页),它也是一切战略战术和技术原则与行动的依据。为此,毛泽东要求八路军、新四军实行“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条件下的运动战”(《毛泽东选集》467页)的方针。强调作战指导上的主动性、灵活性和计划性;尽可能乘敌之隙,执行有利的决战;号召“全党要注重战争,学习军事,准备打仗”(《毛泽东选集》510页)。

1942年开始的整风运动,是一场马列主义的思想教育运动,它使全党全军进一步懂得和掌握了马列主义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1945年在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全面阐述了人民军队、人民战争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军唯一的宗旨,它包含自觉遵守纪律和一整套政治工作原则;我军实行主力兵团与地方兵团、游击队、民兵相结合,武装群众与非武装群众相结合,军事斗争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条战线的斗争相结合的真正的人民战争,从实际出发的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至此,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科学体系已经建立起来了。

(三)解放战争时期达到全面成熟

抗战胜利后,国内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毛泽东同朱德、周恩来等组织指挥了一系列大规模战役。这样,毛泽东军事思想不但有了战略防御的系统理论,而且有了关于战略进攻、战略决战和战略追击的系统理论,标志着毛泽东军事思想有了重大发展,进入了全面成熟时期。

在这场大决战中,我军经历了战略防御、战略进攻、战略决战和战略追击等阶段,采取了以运动战为主并配以攻坚战、阵地战等多种形式,进行了数以千计的战斗,其规模之大,情况之复杂多变是空前的。

毛泽东及时指出:“决定战争胜败的是人民,而不是一两件新式武器”(《毛泽东选集》1091页),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

毛泽东号召全党对敌人要敢于斗争和善于斗争,“在战略上我们要藐视一切敌人,在战术上要我们重视一切敌人”(《毛泽东文集》第七集328页)。

毛泽东把它归纳为“以歼灭国民党有生力量为主,而不是以保守地方为主的正确战略方针”。1946年9月16日,毛泽东又发布了关于《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指示,要求我军“应以集中兵力打运动战为主,以分散兵力打游击战为辅。而在蒋军武器加强的条件下,我军必须特别强调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方法”。

1947年6月30日及时

指示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并取得了成功,将中国革命推向了新的目录

高潮。

1947年12月,提出了著名的“十大军事原则”,全面地总结和概括了我军打歼灭战的特点和规律。

1948年9月在东北发起了辽沈战役,把战争推进到了决战阶段。接着,毛泽东又指挥了淮海、平津战役,消灭了敌人的重兵集团。1949年夏季的渡江战役后,对敌人实施战略追击时,为防止敌人逃往海上和国外,毛泽东又创造性地实行了远距离的大迂回、大包围的战略追击,迅速地将国民党军队消灭于大陆。

在建军方面,为适应战略进攻的需要,毛泽东提出了军队正规化建设的方向,进行了炮兵、工程兵、装甲兵等技术兵种的建设,强调了组织纪律性,规定了城市政策,加强了司令部工作和后勤工作等。为了适应进攻城市,夺取全国胜利的需要,毛泽东还开展了新式整军运动,在进一步发扬三大民主的同时,强调了政策和纪律的教育。毛泽东在解放战争中,以其雄才大略和高超的军事艺术,统率千军万马,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观。

(四)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有了新的发展

全国大陆地区解放后,我们急需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和安定的国内环境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然而,摆在我党我军面前的却是另外两大任务:一是清剿盘踞在深山老林的国民党有计划潜留下来的大批武装特务、土匪;二是抗美援朝。

在清匪作战中,我军遵照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各剿匪部队,在当地党委统一领导下,积极广泛地发动翻身后的人民群众,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贯彻执行:军事清剿与政治争取相结合,镇压与宽大相结合,以及“首恶必办,胁从不问,立功受奖”的方针政策,经过数年的剿匪作战,至1953年取得了歼灭匪特200余万人的重大胜利,在全国范围内基本肃清了股匪和散匪,平息了匪患,保卫了胜利果实,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

为保卫世界和平和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应朝鲜党和政府的请求,中国在百业待兴的情况下,于1950年10月19日,派志愿军入朝作战。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也是同当时具有世界一流武器装备的美国侵略军及其仆从国军队进行的一场现代化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我军仍然是以劣势装备战胜了武装到牙齿的敌军,初步取得了现代条件下作战的新经验。毛泽东根据这场战争的新特点,提出和解决了现代条件下进行国际主义行动的局部战争方针、政策和作战原则。如志愿军出国作战的政策纪律;军事打击与政治斗争紧密配合;利用初战的突然性,夺取先机之利;对战斗力较强的美军实行战术的小包围和打小歼灭战;讲究打坦克、反空袭、反空降、反登陆作战的战法;以“零敲牛皮糖”的原则,不断歼灭和消耗敌人有生力量;依托坑道工事进行坚守防御;以战术、战役的反击,大量歼灭敌人;重视兵力、火力对比和军队的伪装隐蔽;建立强大的后勤保障等等。

夺取全国政权后,毛泽东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及时地提出了建设现代国防、抵御外国入侵的战略任务,并领导我军进行正规化、现代化建设,使我军进入了建军的高级阶段。1949年9月21日,毛泽东指出:“我们将不但有一个强大的陆军,而且有一个强大的空军和一个强大的海军”(《毛泽东文集》第五卷345页)。

在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问题上,毛泽东强调指出,我们的陆军、空军和海军都必须有充分的机械化的装备和设备。要在大力发展国民经济、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的基础上,建立完整的国防工业体系,发展现代化的技术装备,独立自主地建设强大的国防。

在加强我军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同时,毛泽东领导并制定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强调后备力量建设;强调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强调帝国主义是现代战争的主要根源;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和建立反帝统一战线的策略;要求平战结合,加强三线建设,作好长期反侵略战争的准备等。

目录

三、毛泽东军事思想科学体系的构成

(一)战争观和指导战争的方法论

1.无产阶级的战争观

⑴揭示了战争的根源、实质和形式

毛泽东在总结了古今中外一切战争和中国革命战争的经验后,应用马克思主义关于战争理论的学说,对战争下了一个科学的定义:“战争——从有私有财产和有阶级以来就开始了的,用以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式”(《毛泽东选集》155页),这一定义,对战争的根源、实质、形式作了精辟的概括。

首先,它指明了战争的根源是私有财产和阶级,说明战争是一个历史范畴,结论是只要人类存在私有制和阶级,就有发生战争的土壤。

其次,揭示了战争的本质即战争是解决阶级之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政治集团之间矛盾的一种最高斗争形式。

最后,它明确了战争的表现形式是一种暴力行为。

⑵科学完整的阐述了战争与政治的关系

毛泽东明确指出:“‘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在这点上说,战争就是政治,战争本身就是政治性质的行动,从古以来没有不带政治性的战争”(《毛泽东选集》446页)。

同时指出:“战争有其特殊性,在这点上,战争不即等于一般的政治。‘战争是政治的特殊手段的继续’。政治发展到一定阶段,再也不能照旧前进,于是爆发了战争,用于扫除政治道路上的障碍”,“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毛泽东选集》447页)。

由此得出结论一,战争从来就不是一种单纯的军事现象,战争一刻也离不开政治。结论二,战争又不等于一般的政治。当使用另外手段达不到政治目的时,就采用了战争的手段,去扫除政治道路上的障碍,于是和平转化为战争。

结论三,当经过战争达到了政治目的之后,战争便告结束,战争又转化为和平。

结论四,既然战争是政治的继续,那么,从战争的性质来分析就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

⑶说明了战争与经济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战争与经济的关系有三方面的含义: 一是战争作为一种暴力行为,起源于一定的生产方式; 二是战争的目的是为了一定的经济利益;

三是以暴力为特征的战争依赖于社会的经济力量。

⑷论述了人与武器的辨证关系

“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军力和经济力是要人去掌握的”(《毛泽东选集》437页)。

“人是决定的因素”,“武器是重要的因素”

⑸阐明了战争的目的和消灭战争的道路

我们研究和进行战争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消灭一切战争,实现人类永久和平。消灭战争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用战争反对战争。用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用民族革命战争反对民族反革命战争,用阶级革命战争反对阶级反革命战争”(《毛泽东选集》158页),以求得国家的和平,世界的和平,人类永久的和平。

2.研究和指导战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⑴研究和指导战争必须认识和把握战争规律

⑵认识和掌握战争规律的基本方法

首先,应着眼于特点和发展。

目录

其次,要立足全局,掌握重要关节。

再次,要做到“知彼知己”。

最后,要善于学习,勇于实践。

⑶尊重战争的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毛泽东指出:“军事家不能超过物质条件许可的范围外企图战争的胜利,然而军事家可以而且必须在物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争取战争的胜利。军事家活动的舞台建筑在客观物质条件的上面,然而军事家凭着这个舞台,却可以演出许多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活剧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166页)。

3.人民战争思想

人民战争是指被压迫阶级或被压迫民族为谋求自身的解放,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所进行的战争(《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Ⅱ87页)。

人民战争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即群众性、正义性、组织性。

(1)中国革命斗争的主要形式是武装斗争

(2)坚决依靠人民群众进行武装斗争

(3)建立一支以农民为主体的人民军队

(4)建立巩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

(5)确立了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

(6)建立了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4.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思想

(1)在“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原则下,把战争目的与作战手段辩证地统一起来

(2)坚持积极防御,反对消极防御

(3)力求实现歼灭战

(4)采取恰当的作战形式,实行运动战、阵地战、游击战相结合(二)人民军队思想

人民军队是人民群众自发地或在先进阶级领导下建立的并为人民群众利益而战斗的军队。

1.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地位

2.规定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这支军队的唯一宗旨

3.制定了服从于人民根本利益的铁的革命纪律 1927年10月,毛泽东制定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行动听指挥、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打土豪要归公。上门板、捆稻草、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1930年,在瑞金又把六项注意改为十项注意(增加了洗澡避女人、大便找厕所、不搜俘虏腰包、进出要做宣传工作)。

1947年10月10日,重新颁布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一切行动听指挥、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切缴获要归公。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不打人骂人、不损坏庄稼、不调戏妇女、不虐待俘虏)。

4.实行了军队内的民主主义

5.实行了“官兵一致、军民一致和瓦解敌军”的政治工作三原则

毛泽东指出:“八路军的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有三个,即:第一,官兵一致的原则,这就是在军队中肃清封建主义,废除打骂制度,建立自觉纪律,实行同甘共苦的生活,因此全军是团结一致的。第二,军民一致的原则,这就是秋毫无犯的民众纪律,宣传、组织和武装民众,减轻民众的经济负担,打击危害军民的汉奸卖国贼,因此军民团结一致,到处得到人民的欢迎。第三,瓦解敌军和款待俘虏的原则。我们的胜利不但是依靠我军的作战,而且依靠敌军的瓦解”(《毛泽东选集》350页)。

目录

6.规定了人民军队的任务是“战斗队、工作队和生产队”

在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就规定了我军的三大任务:打土豪分田地;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打仗筹款子。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把我军的三大任务称为:打仗;做群众工作;生产。解放战争时期,三大任务发展为:战斗队、工作队、生产队。

7.确定了人民军队的建设方向,要求军队不断加强正规化、现代化建设,不断用现代化的武器装备和新的技术装备部队,提高战斗力

(三)国防建设思想

1.根据国家安全利益的需要,以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为指导,从国际形势和中国的具体情况出发,确立国防建设的目标和方针。

2.国防建设必须与国家经济建设相适用,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军队要积极参加、支援国家经济建设,使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3.国防建设必须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这是现代战争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军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必由之路。国防现代化的最主要标志是武器的现代化、高科技化。必须建立强大的国防。

4.国防建设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我们希望并争取外援,但我们不依赖外援。国防建设的现代化必须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自力更生地解决军队现代化建设所需的武器装备,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防。

5.国防建设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实行精干的常备军与强大的后备力量相结合,搞好军队体制改革和精简整编,加强军队的法制建设,保持武装力量的高度统一和集中。

6.努力做好工作,避免或推迟世界大战的爆发,保持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内政治局面。国防建设要走军民兼容、平战结合、寓兵于民的道路。加强全民国防教育,提高全民的国防观念。发展军事科学,发挥先进的军事理论在国防建设中的先导作用。

7.坚持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保持无产阶级军队的性质,把教育训练摆到战略地位,努力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建设一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化的军队。

8.加强战略后方和战场建设;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坚持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立足现有装备战胜优势装备的入侵之敌。

国防建设理论,是我们进行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做好未来反侵略战争准备的重要理论依据。在应用这个理论于国防建设的实践时,要重视研究新情况,发现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在坚持这个理论的同时,发展这个理论。

四、继承和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

(一)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历史地位

1.毛泽东军事思想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军事理论,树立了无产阶级军事理论发展的新的里程碑

⑴系统地论述了关于研究和指导战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⑵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

⑶系统提出了人民军队的建军原则

⑷系统地制定了适用中国特点的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2.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产生,标志着中国旧的军事观念的终结和无产阶级军事理论的确立

在中国近代史上,只有一种中国历史上最反动最残暴的反人民的统治阶级的军事思想,目录

始终没有形成一个适应于中国人民进行武装斗争并把这场斗争引向胜利的军事理论。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产生,是中国军事思想史上的根本变革,它把中国军事思想的发展推进到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

3.毛泽东军事思想在世界上有着广泛的影响

毛泽东军事思想受到世界各方面人士的重视,许多人对它进行探索和学习,称颂毛泽东是当代最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和军事理论家。有的国家成立了毛泽东思想研究会,出版了《毛泽东思想》月刊,要求军官晋升时必须撰写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论文。毛泽东的军事著作已成为许多国家军事家必读的经典,甚至成为一些国家首脑人物的案头书。毛泽东军事思想在第三世界广泛传播,成了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强大思想武器。毛泽东军事思想已经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财富,在世界军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坚持和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

1.毛泽东军事思想仍是我党我军今后建军和作战的指导思想 2.正确处理坚持和发展的关系

对于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坚持和发展,必须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坚持是发展的基础,发展是坚持的必然趋势。

3.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途径

⑴认真学习毛泽东军事思想,完整、准确地掌握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科学体系。

⑵注重研究国内外军事活动的现状。

⑶注重研究战争史,特别要注重研究革命战争史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世界战争史,尤其是现代高技术战争的特点,探讨现代条件下建军作战的新问题,探索未来反侵略战争的客观规律和与之相适应的战争指导规律。

⑷努力提高我军指战员的军事、政治、文化素质,适应现代信息化战争的需要。

⑸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与军队建设思想,是发展了的毛泽东军事思想。新世纪,必须认真贯彻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与军队建设思想和胡锦涛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统领军队建设和国防现代化建设。

第四节

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

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是指邓小平关于新时期中国军事战略、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问题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发展了的毛泽东军事思想。

一、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无产阶级战争观的新拓展

1.霸权主义是当代战争的根源

邓小平关于“霸权主义是当代战争根源”的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是对马克思主义战争根源理论的重大发展。第一,任何社会制度的国家只要推行霸权主义,都可以成为战争的根源。第二,霸权主义,既有世界霸权主义,又有地区霸权主义,两者侵略扩张本质相同。第三,苏联解体,两霸相争消失,但决不意味着霸权主义消失。

2.如果工作做得好,世界战争是可以避免的

在世界大战问题上,邓小平研究了军事活动的历史和现状得出了一个新的结论:1975年,邓小平讲大仗5年打不起来。1980年,又讲5年打不起来。1984年,邓小平指出,仗打不起来这个话,我们多次讲过,过去讲10年,现在过了几年,还可以说10年。1985年,邓小平明确指出:工作做得好,世界大战是可以避免的。

3.战争不是解决国家、民族、阶级间利益矛盾的唯一手段

国家间的利益冲突,不一定必然导致战争。因为只有当争端一方诉诸武力,战争才可能

目录

爆发,而双方如果都选择政治解决方式,战争就可避免。也就是说,在解决国际争端问题上,军事手段与政治手段都是可能的选择。但问题在于,过去的时代各国在选择解决问题的方式上,更偏重于军事手段,而仅仅把政治手段作为军事手段的补充。因此,政治解决争端没能构成主要的手段。

4.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

(1)现代条件下仍然要坚持人民战争

(2)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思想的新发展

一是强调人民战争要与时代发展的脚步相适应。

二是强调人民战争的内容要与现代军事斗争和国防建设的任务相一致。三是强调人民战争的形式要与现代战争的特点相吻合。

四是强调从事现代战争条件下人民战争的人必须具有很高的素质。

(二)新时期人民军队建设

1.建设一支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化的军队

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化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缺一不可的。革命化体现人民军队的本质、军队的政治素质和传统作风; 正规化体现军队组织、管理和军制水平;

(2)要有合理的编制体制

一是“精兵”原则。二是提高效能的原则。三是合成原则。

四是平战结合的原则。

五是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原则。(3)把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

战争年代是靠“从战争中学习战争”来提高人的能力的,和平时期则主要通过教育训练来实现。军队教育训练不仅是战斗力生成的途径,而且也是培养各种人才、锻炼战斗作风、增强部队凝聚力的重要措施。

(4)加强和改进新时期政治工作

一是为适应军队建设的新形势新情况,必须保证人民军队的性质,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保证我军政治上永远合格,这是军队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

二是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新时期“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教育和统一全军的思想,把忠实维护国家建设和改革开放,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和“和平演变”作为政治工作的重点。

三是把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军人,列为政治工作的目标。

四是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发挥军队内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作为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

五是树立永远是战斗队的观念,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把发扬“五种革命精神”作为政治工作的着眼点。

六是在实践中继承和创新,充分发挥政治工作的优势,作为政治工作的动力。要使我军政治合格,还必须在军队中坚决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紧紧地抓住了这个核心,一切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中国特色的国防

1.国防建设必须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

2.军民兼容、平战结合发展国防工业 邓小平说:“国防工业设备好,技术力量雄厚,要充分利用起来,加入到整个国家建设中去,目录

大力发展民用生产”(《邓小平文选》第三卷99页)。1982年制定了“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发展国防科技和国防工业的方针。

3.引进技术与自力更生相结合发展国防科技

邓小平强调,“过去也好,今天也好,将来也好,中国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里占有一席之地”(《邓小平文选》第三卷279页)。主张“在国民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改善武器装备,加速国防现代化”(《邓小平文选》第二卷395页)。并提出了一系列新时期发展国防科学技术的方针原则。

二、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地位和意义

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在无产阶级军事理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指导新时期我军建设和军事斗争,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二)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新时期军事斗争和军队建设的科学指南

第五节

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

1989年6月,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选举江泽民为党中央总书记。同年11月,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确定江泽民为中央军委主席。这标志着我们党第三代领导集体接班的开始。

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是江泽民关于新时期军事战略、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等基本问题的科学理论体系。她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体现,是第三代领导集体智慧的结晶。

一、江泽民国防与军队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军事战略思想

1.和平仍是主流,战争危险依然存在

冷战结束后,世界总的形势趋于缓和,大战在较长时间内可能避免,但天下并不太平,各种矛盾和斗争错综复杂,地区性动荡加剧,局部战争和军事冲突明显增多。

在新的历史时期,江泽民以敏锐的目光,辩证的思维,对国际环境进行了冷静的观察和科学分析,就战争与和平问题作出了准确的判断。江泽民指出,世界并不太平,导致武装冲突和引发战争的不合理的政治、经济旧秩序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作为现代战争根源“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领土、民族、宗教矛盾错综复杂,世界一些地区发生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不可避免”(《基层军官理论读本》514页)。1991年6月1日,江泽民在观看首都民兵、预备役部队和卫戍部队军事汇报表演时指出:“在战争与和平的问题上,我们从来不去主动挑起战争,我们是爱好和平的,也是致力于保卫和平的,反对一切侵略性的、非正义的战争,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我们真诚地希望世界上有一个和平环境,以便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但是,这也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如果有人一旦把战争强加在我们头上,我们是不惧怕的,中国人民是不信邪的!如果有这种情况出现,我们就以正义的、反侵略的人民战争来对付它,坚决把敢于来犯之敌消灭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2.立足打赢一场高技术局部战争 把未来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放在打赢可能发生的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邓小平新时期建军思想的正确指导下,把积极防御战略同当代军事斗争的最新发展趋势结合起来,提出的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的基本精神。他反映了当今世界形势和战略格局所发生的重大变化,反映了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

目录

战争成为主要作战形式的发展趋势,符合中国国情及面临的主要威胁和周边的实际情况。

首先,坚持军事战略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其次,坚持平时遏制战争与争取打赢战争相统一。第三,坚持灵活正确的战略指导。3.坚持高技术条件下的人民战争

人民战争是我们以劣胜优、克敌制胜的法宝,是我们的传统优势。在新的形势下,江泽民特别强调,应付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现阶段我们确有困难,但我们也有自己的优势,我们真正的优势还是人民战争。

(二)军队建设思想

1990年12月,江泽民明确提出,军队要按照“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总要求进行建设。“五句话”总要求的提出,展现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治军思想和治军方略。

政治合格,就是要解决我军永不变质的问题。军事过硬,就是要解决我军打得赢的问题。作风优良,就是要解决我军永葆本色的问题。

纪律严明,就是要解决新时期军队指挥到位的问题。

保障有力,就是要解决我军在高技术战争条件下供得上的问题

2、坚持和加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立的根本建军原则。

江泽民指出,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是我们建军的根本原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军队特有的政治优势,必须继续保持和发扬。

江泽民特别强调,一个军队要有军魂,我们军队的军魂就是党的绝对领导。要把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提升到我们军队永远不变的军魂的高度。

如何把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落到实处呢? 首先,“严守政治纪律是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保证”。其次,“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再次,“必须搞好军政军民关系和官兵关系,加强军政军民团结和军队内部团结”。最后,“必须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

2、走科技强军和精兵之路

大力加强军队质量建设,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军委在新的历史时期作出的一个最重要的战略决策。

1995年底,在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的同时,中央军委明确提出在军队建设上要逐步实现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转变。他的提出,标志着我军科技强军战略的正式形成。

贯彻精兵的原则,首先就是要正确处理军队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贯彻精兵的原则,关键是要走科技强军之路。第一,科学技术进步是战斗力发展的根本动力。第二,科学技术是解决我军现代化建设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第三,打赢未来可能发生的高技术局部战争,既要依靠现代化的武器装备,更要依靠具有现代科学文化和现代军事技能、思想上可靠的高素质军事人才。

科技强军既不是一种权宜之计,也不是军队质量建设的一种补充,而是军队质量建设的主体。首先,武器装备现代化是军队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也是科技强军的突出标志。其次,要积极稳妥地进行编制体制的调整改革。

3、加强和改进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

目录

加强人民军队的思想政治建设,是人民军队的一个极其显著的特点。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江泽民对加强和改进我军思想政治工作始终给予高度重视和关注,强调必须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全军各项建设的首位。

首先,是保证我军不变质的需要。其次,是为了打得赢的需要。

第三,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合格的军队接班人的需要。

如何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呢? 首先,要抓好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教育。

其次,要抓好优良传统的教育和继承与发扬光大。

第三,要用先进文化教育官兵。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两大课题:一是如何保持军队不变质;二是如何保证打得赢。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造性。第一,创造性必须围绕效益开展。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要及时抓住广大干部战士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并给予科学地回答。第二,创造性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展开。首先要继承我军的优良传统,在此基础上研究与改革创新的统一。第三,要在创新的内容上下工夫。做到内容上不断丰富,形式不断创新。第四,要与解决官兵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这些实际问题包括思想上的认识问题、工作中的苦衷、生活中上的困难等。

4、以训代战,把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高度

和平时期,军事人才的培养和官兵素质的提高,主要靠教育训练。

把人和武器结合起来,要靠训练;培养部队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也要靠训练;提高指挥员组织指挥现代战争的能力,同样靠训练。军事理论的研究成果,武器装备的发展和新型武器的性能状况,部队编制体制的改革成果等,均需要通过训练才能形成现实的战斗力。

紧紧抓住教育训练这根主线,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加大军事院校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力度,使其与时代接轨,与世界接轨。加强高科技知识、新型武器装备知识和现代军事指挥知识的含量,着力培养既懂政治又懂军事,既懂指挥管理,又懂专业技术的复合形人才。二是改革部队军事训练的内容、训练方式和训练手段,大力开展科技练兵,努力提高部队在现代技术条件下特别是在高技术条件下的战术技术水平。江泽民指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军的武器装备整体上还是由少数先进技术装备和大量一般技术装备构成。“立足于现有装备战胜高技术装备的强敌,这是我军训练的基本出发点。我们常讲,要增强立足于现有装备克敌制胜的信心。信心从哪里来呢?归根到底是要通过训练提高战术、技术水平,找到对付高技术对手的办法”。

(三)国防建设思想

1、正确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以江泽民为首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结合新的形势,对正确处理和平时期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又有了新的发展。

国防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依托,服从经济建设大局。江泽民指出:“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依托,服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国民经济发展了,才能为国防现代化提供必要的物质技术基础。”

形势的发展充分说明,如果没有强大的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综合国力,在世界舞台上就没有发言权。近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的实践表明,以经济和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综合国力是赢得搞技术局部战争胜利的物质基础。事实说明,只有一个国家的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综合国力强大,才能为国防建设投入雄厚的资金和技术,才能提高国防的科技水平,才能保证在遭受侵略时,拥有打赢高技术局部战争的物质基础。

目录

江泽民反复强调,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基础,国防建设的发展最终取决于经济的发展;强调军队要服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这是我们在处理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关系上必须始终遵循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强调军队必须积极支持和参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国家的发展和繁荣贡献力量。

强调国防建设要服从国民经济建设的大局,决不是说国防建设就可以无足轻重了,也不意味着国防建设就可以停一停,甚至放在可有可无的地位,而是强调国防建设要与国民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相互促进。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实行两头都要兼顾的方针。国防和军队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2、建设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现代化国防 国防现代化是国家战略目标之一,四化建设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国防现代化,这既是三代领导集体共同的心愿,也是全国人民的心声。建设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现代化国防,首先必须建立现代化的军事理论。

其次,国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武器装备的现代化。第三,建立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现代化国防工业体系。江泽民指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我们不断探索和完善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机制,坚持寓军于民,推动国防科技工业走‘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发展道路。”

第一,坚持寓军于民,形成充满活力的国防科技建设体制。

第二,坚持大力协同,形成推动国防科技建设的社会大协作体系。第三,坚持自力更生,瞄准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加强自主创新。

但自力更生并不排斥国际交流与合作,随着对外开放和国际市场的发展,走出国门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是国防工业在新形势下发展的必然要求。

3、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

1997年3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明确规定:“国家通过国防教育,使公民增强国防观念,掌握国防知识,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自觉履行国防义务”。

但在长期的和平环境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一方面人们容易淡化国防意识,产生和平麻痹思想。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利益主体多元化,容易使局部利益或个人主义倾向得到强化。因此,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发展市场经济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利益关系、价值取向、精神状态带来的负面影响,确实加强国防教育,大力增强全民的国防观念。

首先是战争的根源仍然存在。其次是世界局势并不安宁。

第三是我国周边环境仍存在着某些复杂的不安定因素。第四是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质的需要。

二、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作用

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坚持、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是新时期我军建设、国防建设的理论和行动指南。

一是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坚持用毛泽东军事思想和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指导军队的全面建设。

二是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永远保持我军不变质。

三是强调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全军各项建设的首位,保证我军政治上永远合格。四是提出“五句话”的总要求,全面加强我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五是科学论述现代战争形态,适时制定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

目录

六是实施科技强军战略,加强军队质量建设,实行两个“根本性转变”。七是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江泽民通过自己创造性的实践,坚持、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极大地丰富了无产阶级军事思想宝库。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是我军新时期军队建设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是我军走有中国特色精兵之路的强大的理论武器。

第六节

胡锦涛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

胡锦涛国防与军队建设重要论述是指,胡锦涛关于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军事战略、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思想理论体系。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新世纪新阶段的国际战略格局、国家安全形势和经济全球化趋势,而制定的中国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是继承、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和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成果,是第四代领导集体智慧的结晶。

其主要内容有新世纪新阶段军事战略思想、军队建设思想和国防建设思想。

一、胡锦涛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一)新世纪新阶段军事战略思想

1、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国防和军队建设

科学发展观既是国家发展的指导思想,也是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指导思想。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国防和军队建设。党的十六大以来,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中国经济社会进入了一个健康发展的新阶段。国防和军队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用科学发展观认识国防和军队建设规律。胡锦涛指出,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军队建设的阶段性特点,把军队建设的基础和现状搞清楚,把影响和制约军队建设的重难点问题搞清楚,把军队建设的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搞清楚,不断深化对军队建设规律的认识,正确解决军队建设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把军队建设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使我军建设发展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

用科学发展观凝聚官兵的智慧和力量。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广大官兵的头脑,就能够帮助官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科学的思维模式、工作思路和解决现实问题的科学方法。胡锦涛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坚持以人为本。军队要把以人为本作为重要的建军理念。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军履行历史使命。胡锦涛提出的“三个提供、一个发挥”的历史使命,深刻揭示了军队的职能任务必须与党的历史任务相一致,军事战略必须与国家发展战略相协调,军队建设和改革必须与世界军事发展趋势相符合的客观规律。新世纪新阶段我军的历史使命的确立,是科学发展观在军事领域的具体运用。

2、和平是主流,安全形势严峻

和平、发展、合作是当今时代的主流。目前,中国总体形势处于历史上较好时期之一。中国依然面临着军事安全威胁,同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信息安全、能源安全、海上通道安全等方面面临的威胁也不容忽视。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中国实行西化、分化的政治战略,千方百计从各个方面对中国加以牵制和遏制。美日加强军事同盟关系,联合协调台湾问题,与台湾加紧构建联合军事机制,企图联手军事干预台海冲突。目前,世界主要大国在中国周边的地缘战略竞争不断加剧,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存在着许多隐患。有关邻国与中国之间的岛屿归属和海洋权益之争越来越突出。“台独”分裂势力及其活动也越来越嚣张,仍是中国面临的主要威胁。“藏独”、“东突”、“法轮功”等分裂势力加紧勾结,不断渗透和破坏。

国家安全问题的综合性、复杂性、多变性进一步增强的态势,对国防和军队建设提出了

目录

新的更高的要求。

3、反对“台独”,做好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准备

“台独”就是分裂,“台独”就意味着战争,制止“台独”势力分裂国家,是国家武装力量的神圣职责。

在反对“台独”、反对分裂、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斗争中,要把做好打赢信息化战争准备结合起来。

目前,我军现代化水平与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军事能力与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的要求也还不相适应。2006年3月11日“两会”期间,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强调,坚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努力提高军队应对危机、维护和平,遏制战争、打赢战争的能力。他特别指出,要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围绕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目标,进一步实施科技强军战略。

(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建设思想 1.我军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

第一,为中国共产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

第二,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第三,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

第四,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历史使命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对我军现代化建设、军事斗争和军事力量应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国防和军队建设,建设一支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的军队,才能完成党中央所赋予的新的历史使命。

2、推进我军“三化”建设

胡锦涛指出,加强我军全面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总结长期来的历史经验,军队全面建设的基本内容是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

革命化是军队建设的政治方向,现代化是军队建设的中心任务,正规化是军队建设的重要基础。

我军作为执行党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必须始终把革命化建设放在第一位,革命化是我军建设中长期的重大任务。

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要从中国的国情和军情出发。以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为战略目标,坚持以机械化为基础,以信息化为主导,推进机械化和信息化的复合发展,实现部队火力、突击力、机动能力、防护能力和信息能力整体提高,增强我军信息化条件下的威慑和实战能力。

要加强我军正规化建设,必须要加深对新形势下治军特点和规律的认识,推动正规化建设向更高水平发展。

3、坚持以人为本,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 战斗力是军队履行根本职能的能力。它由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构成。按科学方法编组的、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能反映时代特定科技水平的、具有一定战术技术性能和数量的武器装备,是战斗力的物质因素。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大量应用于军事领域,人的因素在战斗力生成中的作用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更加突出。为此,一方面应增加军队院校信息化教育内容的比重,增大信息化专业建设人才和信息战专业人才的培训员额;另一方面应增加信息对抗训练的课题和内容,以信息知识的学习和信息技能的掌握作为主课,下大力提高官兵的信息化素质,推动部队信息化建设的整体发展。

马克思主义战争观认为,人是战争中的决定性因素,最终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

目录

人是战争中武器装备的使用者、作战方法的创造者、军事行动的实践者,人的素质和精神状态,对战斗力的形成和发挥具有重要影响。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广大官兵的主体体位和创新精神,军队才能充满活力,不断增强战斗力。

胡锦涛要求各部队,要坚定地相信和依靠广大官兵,不断提高官兵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军事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大力培育战斗精神,充分调动官兵练兵积极性,充分发挥官兵在军队建设中的主人翁作用。

4、加强科学管理,落实从严治军,不断提高军队建设质量 在军队建设中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加强科学管理,不断提高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质量和效益。

加强军队建设的科学管理,首先,必须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其次,要坚决贯彻从严治军的方针。第三,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第四,要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第五,要努力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知识。

第六,必须始终坚持党对武装力量绝对领导的原则。

(三)新世纪新阶段国防建设思想

1、国防与经济建设一定要协调发展 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不断增强经济实力,是解决包括国防和军队建设在内的所有问题的重要前提和物质基础。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努力建设一支同中国地位相称、同中国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军事力量。

要正确贯彻执行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就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国防和军队建设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大局的辨证关系。

全军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大局意识,坚决维护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这个大局,有力保障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这个大局,自觉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这个大局下行动。

要依托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把国防建设融入现代化建设全局之中,统筹国防资源和经济资源,注重国防经济和社会经济、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军队人才和地方人才的兼容发展,进一步形成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2、军民结合、寓军于民

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又快又好地发展,必须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方针,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深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

军民结合、寓军于民,需要党和国家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通盘考虑,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和军民通用技术标准,要强化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意识,建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经济社会体系。胡锦涛指出,能利用民用资源的就不自己铺摊子,能纳入国家经济科技发展体系的就不另起炉灶,能依托社会保障资源办的事都要实行社会保障。要尽可能把国防科学技术研究纳入国家科学技术中长期发展规划,广泛吸纳成熟的民用技术,提高武器装备创新发展能力。

胡锦涛特别强调,要加大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和从社会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工作力度,更好地满足军队建设日益增长的高素质人才需求。

国防动员是实现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重要组织形式和桥梁,要通过国防动员推进军队后勤保障和其他社会保障的社会化,大力加强民兵和预备役部队建设,突出抓好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动员和综合保障动员建设,巩固军政军民团结,切实增强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人民战争的整体实力。

目录

二、胡锦涛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的地位和意义

(一)拓展了三代领导人军事思想的内容

(二)为国防和军队建设提供了理论遵循

(三)为解决国防和军队建设与发展的现实问题和矛盾开辟了途径

(四)是我军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的重要保证

(五)为加快我军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胡锦涛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对开创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新局面,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指导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思考题

1.如何理解军事思想的含义、特点和作用? 2.军事思想的发展规律有哪些? 3.如何理解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含义? 4.为什么私有制和阶级是战争的根源? 5.如何理解战争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6.无产阶级对待战争的态度是什么? 7.如何认识战争的规律?

8.为什么要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9.如何理解人民战争思想的基本精神? 10.如何坚持和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

11.如何理解“世界大战可以避免”这一命题? 12.邓小平在哪些方面发展了毛泽东军事思想? 13.试述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14.江泽民军事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5.江泽民“五句话”总要求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16.试述江泽民国防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7.胡锦涛国防与军队建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8.胡锦涛国防与军队建设重要论述具有什么重大意义? 19.“三个提供,一个发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参考资料

[1]宋时轮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I、Ⅱ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2]宋时轮等主编《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事思想卷),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7.[3]郑文翰主编《军事科学概论》,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4.[4]廖国良等主编《毛泽东军事思想发展史》,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1.[5]《毛泽东军事文选》,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出版社,1981.[6]《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7]《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8]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9]《邓小平文选》(第一、第二、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1983,1993.[10]刘继贤主编《毛泽东军事思想原理》,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5.[11]朱梅生主编《军事思想概论》,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97.目录

[12]滕纯主编《邓小平军事思想研究》,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13]《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简编》,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3.[14]邓礼锋编《建国后军事行动全录》,太原;山西大学出版社,1994.[15]温宗仁著《“三个代表”思想与新世纪军队建设》,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1 [16]洪保秀主编《邓小平国防思想研究》,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8 [17]江泽民《论科学技术》,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18]江泽民《论“三个代表”》,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19]江泽民《论党的建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20]总政治部《基层军官理论学习读本》,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5 [21]总政治部《军队高中级干部理论学习读本》,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7

目录

第三章

战略环境

学习提示

本章主要介绍战略与战略环境的基本内涵及其相互关系,阐述了世界战略格局的演变与发展趋势和中国当前的安全环境。重点掌握应用战略与战略环境的基本观点分析当前中国面临的安全环境,强化国家安全意识和忧患意识。

教学目的

了解国际战略格局的现状、特点和发展趋势,正确认识我国的周边安全环境现状和安全策略,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1、掌握战略和战略环境的基本含义。

2、理解战略环境对国家安全的指导意义。

3、领会战略与战略环境的主要内容。

1、辨析影响自己生存与发展的各种环境。

2、战略与战略环境的辨证关系。

3、国际战略格局分析。

第一节

战略环境概述

环境是指事物周边的境况,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要素。

战略环境是指国家或政治集团在一定时期内所面临的影响其安全及筹划、指导战争全局的客观情况和条件。主要包括国内外政治、经济、科技、军事、地理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及由此而形成的战略态势(《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增补580页)。

战略环境是一个动态现象,它随着自然界和人类历史的发展而发展,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演变而变化。

一、战略的基本含义

(一)战略的含义

英国利德尔•哈特指出:“战略是一种分配和运用军事手段以求达到政治目的的艺术”(《战略论》第448—449页战士出版社1981年版)。

毛泽东认为:“战略问题是研究战争全局的规律性的东西”(《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75页)。

前苏联的定义是:“战略是军事学组成部分和最高领域,它包括国家和武装力量准备战争、计划与进行战争和战略性战役的理论与实践”(《苏联军事百科全书》第1卷第342页)。

美国则认为:“军事战略是运用一国武装力量,通过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达成国家政策的各项目标的艺术和科学”(《美国军事战略与政策史》第3页解放军出版社)。

按照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定义:战略是指导战争全局的方略。通常指军事战略,即战争指导者为达成战争的政治目的,依据战争规律所制定和采取的准备和实施战争的方针、策略和方法(《中国大百科全书》简明版6040页)。

从上述各种战略定义来看,尽管战略定义没有一致的相同的语言表述,但是,战略的基

目录

本含义是一样的,即战略是指导全局的一种理论和艺术,目的是为了达成某种政治目的而采取的具有全局性的策略。

(二)战略构成要素

战略的构成要素是战略本质属性的集中反映,也是战略内容和形式的具体展现。1.战略目的

战略目的是战略行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制定和实施战略的出发点与归宿点。战略目的根据战略形势和国家利益的需要确定的。

2.战略方针

战略方针是指导战争全局的方针,是指导军事行动的纲领和制定战略计划的基本依据。3.战略力量

战略力量是战略的物质基础和支柱。它以国家的综合国力为后盾,军事力量为核心,在发展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基础上,根据战略目的和战略方针的要求,确定其建设的规模、发展的方向和发展的重点,并与国家的总体力量协调发展。

4.战略措施

战略措施是为准备和进行实施战略目的而进行的具有全局意义的保障。是战略决策机构根据战略需要,在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科学技术、战略领导和指挥等方面,所采取的各种全局性的确实可行的方法和步骤。

(三)决定战略的基本因素 1.国家利益

国家利益是决定一个国家军事战略走向的基本依据,是国家军事战略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2.政治因素

政治对战略具有统率和支配作用,它将决定战略的性质和目的,赋予其任务和要求,影响战略的制定、实施和调整。

3.战争力量

战争力量指的是战争实力和战争潜力。

战争实力即能够立即用于战争的军事、政治、经济与精神力量的总和。

战争潜力是指上述各要素中平时处于潜在状态而在战争前夕或战时通过动员,挖掘出来以增强战争实力的能力。

4.地缘战略关系

地缘战略关系是指地缘关系和国家间的地缘战略关系。

地缘关系,通常是指在地理环境基础之上,人类在一定的共同地域内从事居住、生活、生产等社会活动而形成的“社会——地理”空间关系。

国家间的地缘战略关系是指相关国家间在自然地理和地缘环境的基础上形成的利益相关的诸种战略关系。

地缘战略关系包括地理位置、国土大小、国土形状、自然资源、国都、边疆国界、国家间的相对距离和战略空间等。

地缘战略关系在制定战略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大国关系形成的地缘战略格局将决定本国的战略定位;现实或潜在威胁的地缘分布,将决定自己的战略威胁方向;地缘战略空间的不同特点,决定本国合理建构和部署战略力量;国家间地缘战略利益,确定相互间战略的性质等。

5.战略文化传统

战略文化传统是一个国家在战略行为上所表现出来的持久性和相对稳定的文化特征。它

目录

是一个民族与文明的历史经验、民族特性、价值追求以及文化心理在战略领域的集中反映。一个国家的战略行为,既反映了它在此时此地的现实需要,同时也深深地扎根于历史的、前期形成的战略文化之中。战略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历史的延续性、文明的关联性和价值观的主导性。

6、国际法

国际法是各国公认的、在国际关系上对国家有法律拘束力的行为规则。国际法既调整和平时期国家之间的关系,也调整敌对状态下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

国际法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揭露敌人,争取国际社会同情支持,争取战略主动地位的有力武器;二是衡量和区分战争正义性与非正义性的重要尺度;三是确定和惩治战争罪犯的主要法律依据。

(四)战略的基本特征 1.全局性 2.阶级性 3.对抗性 4.预见性 5.谋略性

(五)战略的分类

依据不同的战略目的和战略需要,从不同的侧面和不同的个性特征可以将战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按作战行动的性质和样式,可以将战略划分为进攻战略和防御战略两大类,这是最基本的战略划分和类型。

依据作战行动的时间特征,可以将战略划分为速决战略和持久战略两种类型。

根据作战行动的空间特征,可以把战略划分为地面战略、空中战略、海上战略以及外层空间战略等。

根据作战行动的主要手段,可以将战略划分为核战略、常规战争战略和信息化战争战略。根据作战手段的使用方式,可以将战略划分为实战战略和威慑战略两种类型。根据战争规模和涉及的范围,可以将战略划分为全面战争战略和局部战争战略。

以上是从战略的不同特点,对战略进行的纵向区分,也可以对战略进行横向区分,并由此建立起战略的层次结构。

二、战略环境研究的内容

战略环境研究的基本内容是国际战略环境和国内战略环境。

(一)国际战略环境

国际战略环境是指一个时期内由世界各主要国家在战略利益的矛盾、斗争或合作、共处中的全局状况和总体趋势,其中最重要的是时代特征、世界战略格局、主要国家的战略趋向、世界及周边地区战争与安全形势等。

一是时代特征。二是世界战略格局。

三是世界主要国家的战略动向。四是当代世界战争与和平的趋势。五是周边安全形势。

(二)国内战略环境

国内战略环境是指对筹划、指导战争全局有重大影响的国内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主要包括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和地理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国

目录

家的政治环境、经济状况、综合国力等。

一是地理环境。二是政治环境。

三是综合国力状况。

三、战略与战略环境的关系

(一)主观战略是建立在客观战略环境的基础之上

(二)战略对战略环境的发展变化具有能动作用

第二节

国际战略格局

一、国际战略格局概述(一)国际战略格局的基本含义

所谓战略格局,是国际社会中有关国家或力量集团,在一定时期,为了一定的政治、经济、军事利益,相互依赖、相互制约而组合的一种关系和结构,是这些国家或力量集团在斗争中处于相对平衡的发展阶段的关系和结构。

(二)国际战略格局的构成要素 一是政治力量; 二是经济力量; 三是军事力量; 四是科技力量;

五是社会文化力量等。

二、世界战略格局的四次转换

(一)拿破仑战争与“维也纳格局”

1799年11月18日,拿破仑发动了“雾月革命”,推翻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督政府,成立了由三个执政官组成的政府,拿破仑自任第一执政官。

1804年拿破仑在俄、普、英、瑞典和奥地利等国反法联盟的攻击下,法国战败。

1815年3月,拿破仑逃回法国重新掌权,俄、奥、英、普、瑞典等国又迅速组成了第七次反法联盟,于同年6月18日在滑铁卢战役中大败拿破仑军队。

6月9日,盟国在维也纳签署了《维也纳会议最后文件》。维也纳会议之后,纷纷复辟的各国旧王朝,企图联合起来对付主张共和的革命运动和民族独立运动。在这种形势下,1815年9月26日,俄、普、奥三国皇帝发表了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互相援助的共同宣言,即所谓“神圣同盟”。到1815年底,除英国和土耳其外,几乎所有的欧洲国家都加入了这个同盟。在这个同盟中,俄国、奥地利起主导作用。在神圣同盟订立两个月后,英国、沙俄、奥地利和普鲁士四国订立了《四国同盟条约》,规定任何一方在遭到法国的攻击时,缔约国各出6万人给予帮助。后来,四国同盟又邀请法国参加,扩大为五国同盟。

拿破仑曾以法国强大的军事力量横扫欧洲,打破了18世纪欧洲群雄并立的局面。在法国企图称雄欧洲的战争中,形成了英、俄、普、奥联合反法的格局。《维也纳会议最后文件》建立了新的欧洲均势,而神圣同盟和五国同盟的确立则形成了以镇压革命、民族独立运动和维持新的均势为目标的欧洲协调体制。

历史上称以这三个文件为基础达成的一系列安排为“维也纳体系”。由于奥地利总理梅特涅在建立这一体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主谋作用,因此,人们又称这一体系为“梅特涅体系”。这一格局(体系)大体维持了40~50年的时间。

(二)普法战争与“法兰克福格局”

目录

1830年,法国爆发了“七月革命”,推翻了波旁王朝。以1848年1月西西里起义为开端,革命运动席卷欧洲大陆,法国、奥地利、德国、意大利等国先后爆发了起义。

1848年3月维也纳起义后,梅特涅被解职并流放英国,“梅特涅体系”宣告解体。1862年,俾斯麦出任普鲁士王国首相兼外交大臣之后,先后发动了对丹麦、奥地利的战争。

1867年,以普鲁士为首的莱茵河以北22个德意志国家和3个自由市组成了北德意志联邦,并成为法国在欧洲的劲敌。拿破仑三世力图通过战争阻止德国的统一,俾斯麦亦决心通过战争的方式实现德国统一。

1870年7月,拿破仑三世在俾斯麦的挑动下对普宣战。战争开始后,法国接连失利,在9月1日的“色当会战”中惨败,拿破仑三世率10万军队投降。11月,南德意志联邦与普鲁士签订联合条约,条约规定法国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给德国,赔款50亿法郎,三年付清后德国占领军开始撤退。5月,两国正式签署《法兰克福和约》,确立上述内容。为确保对法胜利成果,战后,俾斯麦组织了新的反法联盟,并于1873年建立了德奥俄“三皇同盟”,共同遏制法国。于是在欧洲大陆形成了新的以《法兰克福和约》和“三皇同盟”为基础的新的战略格局,史称“法兰克福格局”。由于俾斯麦在其中起着主谋作用,亦称“俾斯麦体系”。这一格局大致经历了40年。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凡尔赛华盛顿格局”

在“法兰克福格局”形成之后,法国复仇主义和遏制法国的德、奥、俄“三皇同盟”的矛盾不断刺激着欧洲的军备竞赛。由于德国和俄国之间矛盾也不断激化,俄国反对德国对法国挑起战争,而奥地利由于俄国在巴尔干的利益矛盾不断升级,德国便决定建立以打击法俄两国为目标的联盟体系。

1882年建立了德、奥、意同盟,1883年建立了德、奥、罗同盟,1887年又利用英国同法国、俄国的矛盾,指使奥地利、意大利与英国签订了两个分别针对法国、俄国的《地中海协定》。

19世纪70年代以后,工业技术从“蒸汽时代”跃进到“电气时代”,资本主义世界迎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而老牌帝国主义又力图保住既得利益和它们经营多年的殖民地,它们之间的矛盾便急剧发展起来。在这种形势下,便形成了英、法、俄三国捐弃前嫌,组成“三国协约”(协约国)联合抗击德国,而德国同奥地利、意大利则订立“三国同盟”(同盟国),从而在欧洲形成两大军事集团对立的局面。

为战胜对方,双方都在积蓄力量,准备决一死战。最后终因1914年6月奥匈皇储在萨拉热窝遇刺为导火线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历时4年3个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918年11月以同盟国(意大利后来转向协约国)失败而告终,从而使维持了40年的“俾斯麦体系”宣告结束。随着对战败国的处理,一个新的战略格局便开始形成。

1921年底,在美国操纵下召开了华盛顿会议,会议先后炮制了《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和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通过这次会议,美国不仅拆散了英日同盟,挫败了日本独霸中国的野心,而且使英国接受了美国与英国在海上平起平坐的地位,这样便在承认美国实力优势的基础上,划分了战后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范围。最后,战胜国又建立了一个与凡尔赛体系相平行的华盛顿体系,我们称它为“凡尔赛华盛顿格局”。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与“雅尔塔格局”

20世纪30年代,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为代表的科学技术革命开始兴起,推动了各国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营垒的后方,动摇了帝国主义在殖民地和附属国的统治。

1933年希特勒上台之后,开始第三帝国的法西斯统治,扩张野心急剧膨胀,一心想要从英、法手中夺回失去的殖民地和市场。

目录

另一方面,意大利和日本亦先后走上法西斯专制体制的道路。日本于1931年开始侵占中国东北,1937年又全面发动侵华战争。

1939年9月10日德军向波兰发动进攻,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随着战争的发展,先后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和1.1亿的军队卷入了这场战争。战争中有50多个国家结成了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迫使意大利、德国和日本先后投降。

1945年2月4日至2月11日,美、英、苏三国首脑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举行了第二次会晤。会议就对德国的占领与管制、德国的赔偿、改组波兰政府及波兰疆界的确定、南斯拉夫新政府的建立、苏联对日作战等问题达成了一系列协定。秘密签订了《雅尔塔协定》等文件。

1946年3月5日,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富尔敦发表了反共的“铁幕”演说,鼓吹美英合作,建立军事同盟,以对付苏联的威胁。

1947年3月,杜鲁门提出给予希腊、土耳其几亿美元的援助,以帮助希、土重建经济生活,抵制共产主义的扩张,从而正式开始了“冷战”行动。

1949年4月美国同英、法、意、加等欧美12个国家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以建立其控制欧洲的防务体系。“北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各国实现了军事上的战略同盟,是美国推行遏制苏联称霸世界战略的又一重要步骤。

1947年七八月间,苏联先后同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和罗马尼亚签订了贸易协定,西方称为苏联的“莫洛托夫计划”。1949年1月,苏联、保加利亚、匈亚利、波兰、罗马尼亚和捷克斯洛伐克六国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以加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合作。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0年2月中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它对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55年5月,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针对“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在华沙签订了友好合作条约,并通过了建立武装部队联合司令部的协议。至此,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全面对抗的两极战略格局,即“雅尔塔两极格局”,世界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冷战”两极对抗时期。

三、世界新格局展望

(一)两极格局的解体

“雅尔塔两极格局”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两个大的阶段。

第一阶段是60年代以美苏为代表的两个阵营对峙的阶段。在这一时期,帝国主义阵营在政治上打着反苏、反共的旗号,以防止共产主义扩张为幌子,在世界范围内支持反动独裁政治,镇压人民革命运动和民族独立运动。而社会主义阵营则在发展壮大自己力量的同时,坚决支持被压迫民族、被压迫人民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同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并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第二阶段是60年代以后,世界进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的时期。60年代以前正当美国充当世界宪兵,极力推行侵略扩张政策的时候,苏联经济和军事实力得到迅速发展。

在这种形势下,苏联开始了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对抗斗争。随着世界形势的发展,“雅尔塔两极格局”逐渐走向衰落。1989年1月,波兰统一工人党召开十中全会并通过“政治多元化与工会多元化”的决议,承认了波兰团结工会的合法地位。接着,1989年6月的大选,团结工会获胜并上台组阁。1990年1月,波兰统一工人党召开“十一大”,并宣布该党解散。同年11月,瓦文萨在总统选举中获胜,就任该国总统。这样,波兰统一工人党就成为东欧第一个失去国家政权的党。波兰也就成了华沙条约组织中

第二篇:军事理论教案(推荐)

高校军事理论教育课

(教案)

教师:陈德钦 课程简介:

当前,高校的教学手段正在发生一场深刻变革,这就是以数字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多媒体网络教学方式的兴起。可以说,多媒体网络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组织结构与呈现方式,代表了高校教学手段的方向。高校的军事课根据《中华人民暴和国国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和国办发[2001]48号文件精神以及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制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的要求作为必修课纳入到了学校整体教学计划。为落实法律之规、国办发48号文件之精神及《大纲》之要求,适应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我们制作了军事课教学的网络课程。课程性质:

军事课程是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军事课程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国防与军队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按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适应我国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和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需要,为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保卫者服务。

军事理论课大纲: 中国国防:

中国国防概述:国防历史;主要启示

二、国防法规:国防法规体系;公民国防权利和义务

三、国防建设:国防领导体制;国防建设成就;国防建设目标和政策

四、我国武装力量: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中国民兵 军事思想

军事思想概述:形成和发展;体系与内容;主要代表著作

二、毛泽东军事思想:科学含义;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三、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科学含义;主要内容;地位作用

四、江泽民论国防与军队建设:主要内容;指导作用

世界军事

军事高技术概述:概念与分类;发展趋势;对现代作战的影响

二、高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制导技术;隐身伪装技术;侦察监视技术;电子对抗;航天技术;自动化指挥技术 高技术战争

技术战争概述:演变历程;发展趋势

二、高技术战争的特点

三、高技术战争对国防建设的要求

课程目的:

军事理论课以国防教育为主线,通过军事课教学,使大学生掌握基本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达到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后备兵员和培养预备役军官打下坚实基础的目的。详细教案:

第一章中国国防

教学目的:了解国防的含义和我国国防的兴衰及其启示,了解我国的国防建设政 策和国防法规,增强依法建设国防的观念。教学内容:

一、国防概述

二、中国的国防领导体制

三、中国国防建设政策

四、中国国防法规

五、中国人民解放军武器装备 教学时间:4课时

教学方法:集中讲授与答疑相结合

第一节 国防概述

国家的生存与发展,历来与国防息息相关。生存与发展构成国家的两大基本利益,二者互为条件,互相依存。生存是人类繁衍延续的第一需要,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国家繁荣富强的根本途径,是生存的条件,国不可一日无防,国无防不立,国离不开防,防是为国,防是保持国家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安全保障。

现代国防主要包括国防体制、国防战略、国防政策、国防力量、国防科技、国防工业、国防工程、国防经济、国防教育、国防动员、国防交通、国防法规以及与国防有关的其他方面的建设和斗争,国防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国家利益。

一、国防的含义

“国防”一词最早出现于《后汉书孔融传》。孔融在给皇帝上书时说:“臣愚以为宜隐郊祀之事,以崇国防。”这里的“国防”是指为维护国体,严明礼义而采取的 防禁措施。当然,我们现在所说的国防已与古代所说的国防有了根本的变化。也就是说,国防是国家防务的简称,是 国家防务的简称,是为捍卫国家主权、统一、领 土完整和安全,防备和抵御外来侵略、颠覆,而在军事、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活动。

二、中国国防历史

我国的国防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前21世纪,我国就进入了阶级社会,先后经历了二十多个朝代的盛衰更替,国防也经历了几千年的荣耀和屈辱、昌盛和衰败的历史,从而给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国防遗产,积累了极为宝贵的历史经验。具体来讲,可以归纳为:“古代国防的兴衰、近代国防的孱弱、当代国防的振兴”。

(一)、古代国防的兴衰

中国古代的国防从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的建立,至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终结,大约经历了四千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国防历史发展过程中,最终形成了多民族、大疆域的国家。古代国防的兴衰,“兴”是指在这四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可以说是“春秋末期、崇尚武力、图强称霸;秦皇时期、高度集权、固国强边;唐王时代、扫灭强虏、万国归附;元朝时代、疆域广大、威振欧亚”。启示:重视国防,才能国泰民安;崇军尚武,才能固国安邦。

古代国防的兴衰,“衰”是指两晋南北朝、战乱四起、山河破碎;宋王朝时代、积贫积弱、内忧外患;明代中后期、长城风化、忧患迭起;清王朝后期、政治腐朽、国防虚弱。启示:忽视国防,只能山河破碎;穷兵黩武,只能削弱国防。

(二)、近代国防孱弱

中国近代的国防是孱弱、破败和屈辱的。1840年西方殖民主义者利用坚船利炮击破了清王朝紧锁的国门,将殖民主义的枷锁套在了中华民族的头上。

在西方殖民主义者的侵略面前,腐朽的统治者却奉行“居安思奢”、“卖国 求荣”的国防指导思想;“以军压民”、“贫国臃兵”的国防建设思想;“愚兵牧民”、“莫谈国事”的国防教育思想;“不战而败”、“攘外必先安内”的国防斗争策略。结果导致有国无防,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惨遭蹂躏和屠杀。

1644年清军大举入关,定鼎中原。自顺治开始,经康熙、雍正、乾隆和嘉庆五代,历时177年,是清朝的兴盛时期。但是经过 “康乾盛世”之后,政治日趋腐败,国防日益虚弱。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西方殖民势力大举入侵,从此清王朝一蹶不振,每况愈下,有国无防,内乱外患不息,逐步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从道光年间开始,朝政日益腐败,防务日渐废弛。西方殖民者趁虚而入,以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封闭的国门。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1年辛亥革命这70年间,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几百个不平等条约:

1842年与英国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1856年—1860年与英国、法国签订的《天津条约》、《南京条约》、1884至1885年与法国签订的《中法新约》、1895年与日本签订的《马关条约》、1900年与英、美、德、法等八国签订的《辛丑条约》,在这些条约中丧失领土近300万平方公里,共赔款项2700万元,白银13亿多两。如把利息计算进去,仅《辛丑条约》中规定的“庚子赔款”本息就达9亿多两白银。

当时中国18000千米的海岸线上,竟找不到一个中国自己享有主权的港口。国家有海无防,有边不固,绝大部分中国领土成了帝国主义的势力范围:俄国在长城以北,英国在长江流域,日本在台湾、福建,德国在山东,法国在云南。中华民族的国土被蹂躏得支离破碎。

(三)、当代国防的振兴

从1921年开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了20多年的武装斗争,终于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国防开始进入了社会主义新的历史阶段。在37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中国共产党高举团结抗日的旗帜,肩负着民族的希望,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8年艰苦卓绝的抗战,终于取得了抗击外敌侵略的完全胜利。后又经过几年的解放战争,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结束了中国封建地主阶级和外帝国主义统治的历史,标志着中国从此开始了由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纪元,同时也使我国的国防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五十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和政府以及中央军委的领导下,我国国防建设不断发展,国防不断地得到加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国防与军队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不断推向前推进,战斗力有了很大提高,为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保障国家现化化建设、促进世界和平做出了重大贡献。

三、我国国防历史特别是近代国防历史的启示

中国几千年的国防历史经验证明,国防是国家和民族安全的保障,是国家和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国家的强弱是国家和民族兴衰的重要标志,没有巩固的国防就不能成为独立富强的国家。具体地讲,从中国国防历史特别是近代国防历史中,我们可得到如下几点启示:

1、国家利益是国防的根本利益

国防与政治紧密相关,国家的政治性在于国防的最高准则是国家利益。国家的独立、主权的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民族尊严、生存和发展是最大的政 治,是国家的根本利益。我国的国防历史告诉我们,政治修明,政策开明,直接关系到国防能否巩固、国家能否统一、国力能否强大。只有政治的昌明,才能有巩固的国防。与此相反,政治腐败,必然导致国防虚弱、朝代衰败。

2、经济发展是大局,是国防的物质基础

国防建设的规模、质量和速度都要受到经济实力的制约和规定,国防的强大有赖于经济的发展。如果忽视国防发展所必须的经济条件到头来影响国家的经济建设,也会影响国防建设,春秋时期的政治家管仲就提出了“富国强兵”的思想。国防建设要始终服从于经济建设的大局并不是消极等待、无所作为,必须在大局下积极行动,把国防和军队建设好,为经济发展创造稳定的环境,做到富国强兵,居安思危。历史清楚地告诉我们:经济的衰弱导致国防的虚弱,国防的破败致使经济崩溃。

3、建设一支强大的国防军,是国家安全的首要条件

军队建设是国防建设的主体,军队建设的质量是国防建设的指标。军队建设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处理好各种关系,如军队建设与时代发展的关系;军队建设与国家实力的关系;军队建设与社会稳定的关系。1840年西方殖民主义者利用坚船利炮击破了清王朝紧锁的国门,腐朽的统治者却奉行“居安思奢”、“卖国求荣”、“以军压民”、“贫国臃兵”政策,最终不战而败,其根本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处理好军队建设这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

4、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是国防强大的关键

纵观我国几千年的国防史,凡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时期,国防就强大;凡是国家分裂、民族矛盾尖锐的时期,国防就虚弱。

第二节.中国的国防建设

一、中国国防领导体制

(一)中国国防领导体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为使国防领导体制适应国家政治、经济、科技特别是军事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需要,国防领导体制进行了多次调整改革,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1、建国初期的国防体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最高军事领导机关是:中央人民政府人民军事委员会,下设总参、总政、总后三部。毛泽东同志任中共中央主席、国家主席和人民军事委员会主席,是武装力量的最高统帅。另设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一职,由朱德担任。

2、第一部宪法确立的国防体制

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大会通过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设立国防委员会和国防部,撤消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9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成立党的军事委员会的决议》:成立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简称军委)。对内的命令可由军委系统内部下达,需公开的则用国务院或国防部名义下达。毛泽东担任国家主席、中共中央主席、中共中央军委主席、国防委员会主席,是武装力量的最高统帅。彭德怀主持中共中央军委日常工作,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和国防委员会副主席。

3、1959年至1982年间的国防体制

1959年4月和1965年1月召开的第二、第三届全国人民大会上,刘少奇当选为国家主席和国防委员会主席,毛泽东不再担任上述两个职务,但仍担任中共中央主席和中共中央军委主席,统率着全国的武装力量。

1975年和1978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武装力量由中共中央军委主席统率,国家未再设国防委员会。

4、现行国防体制

1982年9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的第四部宪法规定: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领导全国的武装力量,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由全国人大选举或罢免;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继续存在,职能和国家中央军委完全相同。这表明中央军委同时有两个名称:一个是中共中央军委,一个是国家的中央军委。从而确立了党和国家高度集中统一的行使领导职权的国防领导体制。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领导职权

――中共中央

《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令》规定:“中国人民解放军必须置于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之下,其最高领导权和指挥权属于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中央军事委员会。”即:中共中央拥有绝对的国防领导权。

――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

选举权及罢免权;国防法律的制订和修改;决定战争状态的宣布等。

――国家主席

宣布战争状态,发布动员令,公布相关法令等。

――国务院

国防政策的执行机关

――中央军委

最高国家军事机关,负责领导全国武装力量。

二、国防政策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对国内外形势的科学分析,以及根据国防建设的现状和今后的发展,我国的国防政策主要内容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实行积极防御,坚决保卫国家利益

1980年10月在军委召开的一次会议上,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我们未来的反侵略战争,究竞采取什么方针?我赞成就是,积极防御四个字。关于积极防御战略方针的精神实质,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作过精辟的概括,指出积极防御是“攻势防御”、“决战防御”,是“为了反攻和进攻的防御”。邓小平结合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斗争实际,对积极防御的精神实质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我们的战略始终是防御,二十年后也是战略防御„。就是将来现代化了,也还是战略防御。”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江总书记又进一步阐明了这一方针。

在中国革命战争和建国后巩固国防的长期斗争实践中,我们实行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在战略指导上还一直贯穿着自卫战争,后发制人;对待强敌,持久作战;依据人民战争,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立足于复杂困难情况下作战等重要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之所以仍然坚持这一战略方针,是由我国的社会制度和基本政策决定的;是由毛泽东积极防御战略思想本身所具有的长期稳定的科学指导作用决定的;也是由新时期军事斗争的客观需要所决定的。因此,根据和平时期的特点,进一步发展和丰富积极防御战略,实行遏制战争和打赢战争的辩证统一,着重准备对付可能发生的局部战争和突发事件,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处理军事战赂问题,是新时期我国国防战略的根本目标和基本任务。

按照不同的国防概念和标准,当代世界各国的国防归纳起来有以下四种类型。

扩张型:它是指某些经济发达大国,为了维护本国在世界许多地区的利益,奉行霸权主义侵略扩张政策,打着“防卫”、“人道主义”和“维护人权”的幌子,对别国进行侵略、颠覆和渗透,其特点是把本国的“安全”建立在别国屈服的基础上。把“国防”作为侵犯别国主权和领土、干涉他国内政的代名词。如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在世界各地建立了300多个军事基地,把本国的国防延伸到其他国家和地区,为其全球战略服务;

自卫型:在国防建设上以防止外敌入侵为目的,主要依靠本国的力量,广泛争取国际上的同情和支持,以达到维护本国的安全、周边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中国坚持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充分体现了我国的国防属于自卫型。

联盟型:即以结盟形式,联合一部分国家来弥补自身力量的不足。联盟型国防中,有扩张和自卫两种。从联盟国之间的关系来看,还可分为一元体联盟和多元体联盟,前者有一个大国处于盟主地位,其余国家则从属于他。后者基本处于伙伴关系,共同协商防卫大计。

中立型:主要是指中小发达国家为了保障本国的繁荣和安全,严守和平中立的国防政策,制定了总体防御战略和寓兵于民的防御体系。如瑞士,寓兵于民大搞全民皆兵的国防。

(二)、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

国防建设需要强大的经济后盾。现代国防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物资和先进技术,要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支撑和保障。现在世界各国的国防经费之和,高达1万亿美元,相当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七年的总开支。国防经费如此之巨是由于国防建设所需物资之多,对物资质量要求之高所致。据统计,一个士兵战时平均每天消耗的物资,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为6公斤,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为20公斤,印支战争时为43公斤,现在已超过63公斤。前苏联军方估计,未来战争若动员1000万军队参战,每年要消耗钢890万吨、石油1亿吨、粮800万吨。可得出结论,现代战争其实质是经济战。正如思格斯所说:暴力原本的东西是经济力量。又如,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得武器装备更新换代加快,每次换代其性能都有大幅度提高,价格也数十倍、上百倍地增长。如二次大战时的主战坦克每辆约10万美元,到1999年已超过400万美元,战斗机由20万涨到4000万美元,轰炸机则猛涨了500倍。可以看出,不论是打一场现代战争,还是加强现代国防建设,都要花费大量财力、物力和人力,并且要有高科技来保障。也就是说,国防建设的规模、水平、速度都直接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和规定。

经济基础制约国防建设。国防建设要立足于经济建设,这是和平时期国防建设的规律。根据当前我国国情,国防建设更要服从经济建设。新中国建国以来,经过50年的建设,经济取得长足的发展,一些工农业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不少还居首位。但产品和资源按人均计算,我们却远远排在后面。我国的生产能力和科学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即使经过努力,在21世纪中叶我们才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建国100周年时才可望成为世界强国。我们必须抓住大好时机,迎接挑战,把工作做的更好,把经济搞上去。使全国人民的生活达到小康,为经济的更大腾飞打下坚实基础。这就要求我们集中一切力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其它工作都要服从、围绕这一中心,尤其国防建设更应如此,以免经济基础负担加重,影响经济建设的发展速度。

现代国防是综合国力的体现。综合国力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和外交等诸多因素,这其中经济是首要的因素。当今,美国称霸的力不从心,苏联的解体及俄罗斯的困境,日本和德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有所提高和增 大,无不证明这一问题。

机遇与挑战并存,抓住机遇,尽快发展。当今世界正处在向建立新的安全结构过渡,世界各国正力求通过建立和完善各种形式的安全机制,来稳定国际形势,维护地区安全。各种力量正在围绕建立新的全球和地区安全结构进行斗争和协调,每一方都试图使自己在未来新的安全结构中处于较为有利的地位。美国企图在各种新的主要安全结构中取得主导地位,但遭到其它一些国家的抵制。由于各国之间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性正在上升和各国正在将主要注意力转向解决国内经济问题,加快综合国力的发展,因此,正在形成中的各种安全结构与冷战时期的安全结构相比有着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正在形成一种以多边参与、对话合作、相互竞争、相互制约为特征的新关系。

美国“一超称霸”的局面既是两极体制被打破后的必然现象,又是一个终将被多极体制所取代的暂时的历史过程。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所导致的均衡化趋势,是世界战略格局中两极体制解体,并最终走上多极化的根本动因。当前世界战略力量均衡化的发展趋势最突出地表现在经济上。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上所占的比例,已由二战结束初期的46%下降到现在的24%。另一方面,日本和欧共体国家这几十年经济迅速发展,已成为对国际事务有重要影响的经济大国或经济集团。经济力量均衡化的发展必将引起政治、军事力量对比的变化。

日本和德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力图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积极争取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日本已不甘心在国际事务中扮演“小伙计”的角色,在亚太地区与美国争夺主导权的斗争日趋明显,并且正在逐步建立与其经济政治地位相称的军事实力。欧共体已经于1993年1月建立起内部统一大市场,它与美国之间在贸易上的摩擦日益激烈,它们在政治军事上争夺欧洲主导权的斗争也在上升和表面化。俄罗斯作为前苏联的主要继承者,它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相当先进的科技力量和强大的军事力量。即使到2003年,俄罗斯完成与美不对等的第二阶段战略核武器削减后,仍将可以毁灭美国的核武库。从长远看,俄罗斯不可能无限制地削减其军事力量,而放弃其世界大国的地位,它的军事力量仍然是一个可以并可能对世界形势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此外,发展中国家正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在寻求加强经济上的相互合作和政治上的相互支持;一些发展中国家已具有相当的经济实力,正在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中国是发展中的大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充满活力,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在国际事务中有着广泛的影响,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因素。所有这些汇成了世界战略力量均衡化发展的主流。尽管世界战略力量均衡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在短时期还不会引起世界军事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但从长远来看,它对世界军事形势的影响不可忽视。这一趋势的发展正在并将越来越明显地成为制约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世界形势缓和的重要因素。

无论是从国际大环境看,还是从我国周边的环境看,我国都面临着一个“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机不可失!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国防建设必须转变指导思想,由立足于临战状态转到和平时期的正规化、现代化建设上来。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江泽民同志强调,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依托,服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国民经济发展了,才能为国防现代化提供必要的物质技术基础。国家要根据需要和可能,支持和加强国防建设。

(三).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军队努力加强质量建设,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建设一支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的人民军队。控制数量,提高质量,是军队现代化建设的一条基本方针。中国军队实行科技强军战略,实现军队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转变;按照现代战争的特点,努力提高武器装备现代化的水平,改革和完善军队的体制编制,改进军队的训练和院校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四)、独立自主地建设和巩固国防

各个国家都走自己的国防建设之路,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由于选择的道路不同,其结果也不一样。有些国家依附军事强国,靠人家帮助建设国防,也有花钱买国防的,但这往往都要受制于人失去了国防自主权,危及国防的可靠性,甚至会付出惨痛的代价。

中国的国防建设只能走自力更生之路。我国是一个具有尊严的主权国家,是一个不与任何国家结盟的独立自主的国家,这就决定了我国国防建设不会乞求别国的帮助;中国不能像一些小的富有国家那样花钱买现代“国防”,即使我们的经济发达了、富有了,也不能靠买,以免受制于人。因此,中国的国防建设只能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之路。

自力更生是我们的传统。我们在自力更生方面有光荣的传统和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伟大成果。在建国前,我们就靠自力更生达到了丰衣足食和支援战争,最终战胜强敌,推倒三座大山,建立起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为了国家的主权和安全,为了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为了社会主义事业和世界和平,在西方国家对我实行限制、禁运、制裁的环境中,在几乎无援的条件下,我们还是靠自力更生,建起了具有强大威慑和实战能力的国防体系,使得任何敢于冒犯我国的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扩张主义国家,都碰得头破血流,以失败而告终,充分显示了我们的国威和军威。我们的国防威力,来自全国人民的爱国心、凝聚力和众志成城的国防精神;也来自以武器装备为主体的物质基础。在国民党留给我们的几乎连步枪都不能生产的烂摊子上,硬是以自力更生精神,研制生产了坦克、大炮、飞机、军舰、导弹等现代化武器。

1964年我国自己设计制造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从而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1966年,成功发射了中程地地导弹。1967年又爆炸了氢弹,在世界上引起了强烈的震动。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氢弹试验成功,美国用了7年,苏联用了4年,我国只用了2年零8个月。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1980年5月18日,向南太平洋发射的远程运载火箭,准确地命中目标,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技术达到了新水平,说明我国已具备发射洲际导弹的能力。1981年9月20日,我国一箭三星发射成功,这是中国空间技术的一次重大突破。1982年10月7日至16日,我国又进行了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的试验,弹头准确地溅落在预定海区。1999年11月“神舟”号载人航天试验成功,这是中国在尖端科学技术领域里取得的又一新的重大成就。

我国国力的增强,为坚持自立更生提供了更加坚实的基础。自力更生,就是尽自己之力获得新的生机和发展。现在我国经过五十年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国力有了很大增强,不仅我国的工农业生产产值、科学技术水平,都有了大幅度提高,而且自力更生的思想与经验也比过去丰厚的多。尤其经过二十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已打开国门,与不少国家互惠交往,进行合作,使自力更生有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优越条件。在自己力量单薄弱小、经验不足、外部条件困难重重的时期,我们靠自力更生的精神取得一系列丰硕成果。现在力量强了,条件更加成熟了、外部环境改善了,只要坚持、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定会把国防建设搞的更快、更好。

自力更生决非闭关锁国和自大排外。国际社会已进入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任何一个国家的进步与发展,已离不开国际之间的交往和合作,特别是那些处于落后的国家或一个国家的落后领域,要想改变落后状态就须吸收别国的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才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尽快缩小差距。坚持自力更生为主,还要善于学习国外先进理论、技术和适用的经验,这样两条腿走路,才能使国防建设进行得更稳健、快捷,取得高效率、高效益。当然这种学习应结合我国国情,不应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而是以我为主,走引进、吸收、开发、创新之路,以“赶”、“超”的精神,加强国防现代化的建设。

(五)、实现国防现代化

实现现代化是国家对国防建设的总要求。实现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技现代化,是当前及相当长的时期内,全国人民的中心任务。国防现代化是“四化”之一,它是其它三化的可靠保障。这在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扩张主义还存在的当今世界尤为重要。没有国防现代化,在我国实现工农业及科技的现代化是不可能的,这应成为全国人民的共识。实现国防现代化是国家对国防建设的总要求,因此,国防建设一定要以现代化为中心。

现代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概念,总是以世界先进水平为参照,不断追求自己目标的高标准。所以,我国国防现代化应有它的客观标准,那就是向世界先进水平看齐。我国目前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虽然具有不可轻视的综合国力和敌对势力畏惧的国防实力,但与发达 的军事大国相比,在国防现代化方面还有不小的差距,国防以现代化建设作为中心任务,就能缩小或消除与世界军事强国的差距,就能解决与现代战争不适应的主要矛盾。因此,实现国防现代化也是我国的当务之急。

国防现代化的中心是武器装备的现代化。国防力量的主体是军事力量。我军是一支在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其革命化举世无双,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及优良作风和传统,这是我军的优势。但在武器装备上还不如发达国家。这种状况不仅与大国军队的地位不相称,而且与 现代战争的要求也相差甚远。只要我军武器装备实现现代化,用精良武器去装备陆海空军及第二炮兵,则我军就如猛虎添翼将无敌于天下。

(六)、实行军民结合、全民自卫

在和平时期,国防建设要依靠、支援、促进国家及其它战线的建设,并使自身适度发展,而其它战线的建设也要考虑并能满足战时的需要,真正把各行各业各条战线的建设,都统一在经济建设的目标上来,这样到了战时,国防就能显示其固有的威力,并能很快地将经济等实力迅速转化成作战或支援作战的能力。平战结合、军民结合是实现上述设想的最佳途径。所谓平战结合,就是和平时期的各项建设要为战时着想,平时的战备建设要能为国计民生服务。军民结合,就是军工生产和军事科研除为国防服务外还应产出民用产品,为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尽力。但其原则应是军品优先、以民养军;而民用生产或设施主要是为“民”,但也要含有或能体现国防价值,一旦需要就能为国防服务、为战争胜利尽责。

为了真正做到平战结合、军民结合,要从两个方面落实:首先要以两个结合为标准来做,凡有利于结合的就提倡、就坚持;而不利结合或不去结合的就要纠正、克服。这样,时时、事事把握好这个标准,就可保证两个结合的落实,真正做到寓军于民、军民兼容。其次、在法制上、体制上、管理规程上,都要形成军 民双向转换的有效机制。较好地做到两个结合,就能解决好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恰当比例问题,使两者相互渗透和支援,在需要时又可相互转化,这就避免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谁先谁后、孰重孰轻,进而导致争资金、争资源的对立,而是两者混然一体,根据形势需要,使其进入协调发展、灵活调节、有效控制的良性状态。

(七)、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

中国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独立自主地处理对外军事关系,开展军事交流与合作,不搞霸权主义,不搞军事集团,不进行军事扩张,不在国外驻军或建立军事基地。中国反对军备竞赛,主张根据公正、合理、全面、均衡的原则,实行有效的军备控制和裁军。中国支持国际社会采取的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安全、稳定的活动,支持国际社会为公正合理地解决国际争端、军备控制和裁军所做的努力。

中国对外政策的核心是争取世界和平。这也是中国国防政策的一个根本目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争取世界和平,就必须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坚决反对战争政策、侵略政策和扩张政策,坚决反对以任何借口干涉别国内政和侵略、欺负、颠覆别国的行径。对于国与国之间的纠纷和争端,中国历来主张通过协商和平解决。中国不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人,也决不允许别国把它们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中国。历史证明,单纯依靠增加军务和加强军事同盟是不能获得持久和平的。只有在相互信任和共同利益联系的基础上,通过对话与合作,才能营造真正的和平。兵圣孙武指出:“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侍吾有所不可攻也。”现代国防不仅要打赢战争,更要遏制战争。新世纪的中国必将走向大国防。

三、中国国防法规

(一)国防法规体系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基本形成了国防法规体系。既有规范我国国防建设基本任务、方针原则、领导体制及制度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简称《国防法》),也有规范国家兵役、兵役制度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简称《兵役法》),还有规范武装力量作战、训练、管理等内容的行政法规;有规范军官、士兵服役、军衔等内容的国防人事法规,还有规范发展武器装备、保护军事设施的《国防科技法》、《军事设施保护法》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立法权限和立法原则,我国现行的国防法规从纵向结构可划分为以下几个等级: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颁布的基本法律及其基本法律之外的其他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等。这些法律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是国家的基本法。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军官军衔条例》等由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制定颁布,是基本法之外的其他法律。

(2)国务院、中央军委制定颁布的行政法规。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和军事领导机关,也是国家最高权力的执行机关。因此,有关国家的国防、军事行政法规都由他们单独或联合制定颁布。如《军人抚恤优待条例》、《退伍义务兵安置条例》等,由国务院制定颁布;国人民解放军《内务条令》、《纪律条令》、《队列条令》等,由中央军委制定颁布;而《征兵工作条例》、武装警察部队《警官警衔制度的具体办法》等是由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联合制定颁布 的。

(3)国务院各部委和军委各总部制定颁布的法规。国务院各部委、军委各总部都是中央人民政府和中央军委的办事机关。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律规定,各部门在其权限范围内,制定了若干具体的法规和规章。如《应征公民体格条件》、《交通战备科研管理暂行规定》等。

(4)各军兵种和各大军区制定颁布的法规细则。中国人民解放军是诸军兵种合成的军队。为了加强部队建设,坚持严格训练,实施科学管理,提高作战能力,各战略区域、各军兵种根据自身特点,依据基本法律法规,制定具体的法规细则。如陆军颁布的《战斗条令》,海军颁布的《舰艇条令》,空军颁布的《飞行条令》等。下面我们对几个基本法作简要说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于1997年3月14日颁布,它是根据我国宪法而制定的一部综合性的调整和规范国防与武装力量建设的基本部门法。它是指国家立法机关或授权的国家机关制定的一切有关国防工作和国防建设方面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国防法是国防建设的依据,是协调国防建设诸方面关系、保证国家军事利益不受侵害的有力武器。国防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依法固防、依法治军跨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它对加快国防现代化进程,保证国家安全和国际地位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其主要特征有:

(1)明确了中国共产党对武装力量的领导。

(2)完善了我国的国防领导体制。

(3)确立了我国国防的职能任务。

(4)贯彻了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

(5)正确处理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6)对国防建设作了前瞻性的规定。

(以上内容具体可见教材)

――[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

兵役法是加强我国国防和武装力量建设、完善兵役和兵役制度的基本法律,是国家关于公民参加军队和其他武装组织或在军队外接受军事训练的法律。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十五条“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光荣义务”和其他有关条款的规定而制定的。

1955年,我国颁布了第一部兵役法。1984年颁布了第二部兵役法。现行的兵役法是1998年颁布的在第二部兵役法基础上的修改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兵役制度”

(1)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义务兵役制是指公民依照法律规定在一定年龄内服规定期限兵役义务的制度。根据兵役法规定:“义务兵服现向的期限为两年”。志愿兵是公民自愿服兵役的制度。根据兵役法规定:“义务兵服现役期满,根据军队需要和本人自愿,经团级以上单位批准,可以改为志愿兵。志愿兵实行分期服现役制度。期限从改为志愿兵之日算起,至少三年,一般不超过三十年,年龄不超过55岁。根据军队需要,志愿兵也可以直接从非军事部门具有专业技能的公民中招收”。

(2)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民兵和预备役都是国家后备兵员。“民兵是不脱离生产的群众武装组织,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助手和后备力量。”预备役,又称后备役,即武装力量人员在军队外服兵役。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有效地保证 了一旦战争爆发,国家能够迅速集结和补充部队,扩大作战力量,满足战争需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

国防教育是国家为巩固和加强国防而对公民进行的普及性教育,主要包括国防思想、国防知识、国防技能等方面的教育。其教育的核心是爱国主义教育。目的是使公民增强国防观念,发扬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自觉履行国防义务。国防教育是国家和民族必不可少的基本教育,是国防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全民性、长期性和综合性等特点。目前在学校中开展以军事训练、军事理论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国防教育就是根据国防教育法的规定而开展的。

二战中,法国被德国军队占领,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其重要原因是国民在精神上解除了武装。当时的法军总司令甘末林在一份报告中谈到:“今天所动员的人员,在两次战争之间的阶段中并不曾受到爱国的精神教育,所以他们对于决定国家命运的决斗在精神上是毫无准备的。”由此可见国防教育对于一个国家面临战争时的重要性。因此,二战后,不少国家都认真地从战争中吸取了经验教训,非常重视强化国民的国防观念。许多国家领导人都把加强国防教育作为执政期的重要措施,通过多种形式强化国民的国防意识。如美国把珍珠港事件纪念日定为“国耻日”,我国也有一些专家学者和公民希望将“九一八”定为国耻日的强烈呼声。

(二)应届大学毕业生入伍形式

第一种,作为义务兵应征入伍。大学生入伍后,虽享受同其他义务兵一样的待遇,但从军队建设需要高学历人才的发展趋势看,大学生入伍后将大有作为。例如:对适合军队需要的大学生,可以按优秀士兵直接提干,也可以经过短期培训提干;2年服役期满后,根据军队需要和本人自愿,还可以改为士官。大学生作为义务兵退役后,家居城镇的,政府负责安排工作,家居农村的,政府负责妥善安排其生产和生活;对服役10年以上的士官,政府负责安排工作。

第二种,按军官待遇入伍,作为军官培养。基本备件是: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忠于祖国,热爱军队,自愿献身国防事业,符合公民服现役的基本条件,学习成绩平均在良好以上;专科毕业生的年龄不超过23周岁(截止当年8月31日,下同);本科毕业生的年龄不超过25周岁硕士研究生的年龄一般不超过30周岁;博士毕业研究生的年龄一般不起过35周岁,特别优秀的可以适当放宽;身体健康,符合军队院校招收学员体格检查标准。

第三种,作为士官应征入伍。《兵役法》规定,根据军队需要,士官可以直接从非军事部门具有专业技能的公民中招收。按此规定,对于一些学有专长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可以士官的方式参军。

四.中国人民解放军武器装备(本部分内容由学生自学)

(一)陆军武器装备

――步兵武器装备

――装甲兵武器装备

――炮兵武器装备

――防空兵武器装备

――陆军航空兵武器装备

(二)海军武器装备

――海军水面舰艇部队的装备

――海军潜艇部队的装备

(三)空军武器装备

――轰炸航空兵 ――歼击航空兵 ――歼击轰炸航空兵 ――强击航空兵

(四)第二炮兵武器装备 ――地地战略导弹 ――地地巡航战略导弹 ――地地核战略导弹 ――地地常规战略导弹 ――地地远程战略导弹 ――地地中程战略导弹 ――地地近程弹导导弹

第二章 军事思想 第一节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教学目的:熟悉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掌握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脉络,了解外国军事思想。

教学内容:

一、军事思想概述;

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三、毛泽东军事思想

四、邓小平军事思想

五、江泽民军事思想

六、外国军事思想。(略)

教学时间:12课时。

教学办法:课堂讲授与自学相结合。

一、军事思想概述

定义: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的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它揭示的是战争的本质,战争的基本规律以及进行战争的指导规律,阐明军队建设的基本理论和原则,是人民长期从事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

指导作用:军事思想在军事科学体系中占据指导地位,属基础理论部分。军事思想与其它军事学科的关系类似于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军事实践的指南,是研究各门具体军事学科(战略学、战役学、战术学、后勤学、政治工作学等)的理论基础和根本方法,军事思想对其他社会实践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特征:

阶级性:不同阶级、国家或政治集团有不同的军事思想,同一阶级、国家或政治集团的军事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或发展阶段也有区别。

实践性:来源于军事实践,又给军事实践以理论指导,并接受军事实践的检验;它随着战争和军事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继承性:军事思想发展史表明,重视并善于继承前人优秀的军事思想成果,借鉴和汲取异域军事思想中的合理成分,对促进自身军事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首先就是继承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原则,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加以创造性运用;同时也广泛借鉴了来自其他方面的军事思想精华。

创造性:人类军事思想史就是一部在相互对抗竞争中不断创造发展的历史。经验证明,在敌对双方的对抗竞争中,谁的军事思想落后,谁就会在军事斗争中处于被动地位,甚至招致严重的挫折或失败。因此,对于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来说,善于随着情况的变化提出新的军事思想,为正确进行军事斗争提供理论指导,积极探索军事领域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努力使军事思想适应新的历史条件,才能在未来的战争中实施正确指导,立于不败之地。

时代性:各种军事思想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具有各自的时代特征;各种军事思想又都是在一定的民族土壤上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带有明显的民族色彩。

分类:可以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进行分类。如按照国别划分,按照东西方进行划分,按照代表人物划分,按照阶级划分等。通常可在国别基础上按照时代划分,分为古代军事思想、近代军事思想和当代军事思想。

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指中国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时期,各阶级、集团及其军事家和军事论著者对于战争与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也就是从公元前21世纪到1840年这一时期人们对于战争和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内容极为丰富,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历代兵书多达3380部,23500卷。目前尚存兵书仍然多达2308部,18567卷。这些兵书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有关“治军”和“用兵”的基本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体。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与西方古代军事思想相比,起源早、哲理性强,代表了世界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的高峰。

1.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过程

(1)夏、商、西周时期的军事思想。

这一时期形成了国家,建立了军队,出现了真正的战争及与其相适应的军事思想。但此时军事思想不完善、认识不深刻,军事论著非常之少。军事著作有《军政》、《军志》,已失传。这一阶段军事思想的特点:

1、把军事视为对内统治的特殊手段。军事的作用是维系奴隶制国家的统治体系;防御外族侵略和对外侵略扩张;镇压奴隶和平民的反抗。

2、以“礼”和“刑”为治军的基础。在军队中充当军官的是“国人”(贵族),“野人”(奴隶)只能充当徒兵。约束统治阶级内部成员的行动准则称为“礼”,控制奴隶平民的,叫做“刑”。

3、迷信色彩浓重,天命论占主导地位。在军事领域宣扬天命观,除了政治需要外,还因为当时人们对许多军事问题不能做出正确的解释,产生了一种神秘感,认为有外在力量主宰着战争。

4、以车战为主体的作战指导思想。夏、商、周三代,战车是军队的主要装备,车战是主要作战方式。

最突出的特点是,在军队指挥上要统一,并实行严格管理,这些思想贯穿着夏、商、西周王朝的军事斗争。夏商之间的鸣条之战和商周牧野之战,已经开始注意军事谋略的运用。

(2)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思想。(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

春秋战国足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成熟时期。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为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其中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5年)是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是封建社会各诸侯国相继建立并日趋统一的时期。在 这一时期我军古代军事思想取得最为辉煌的成就,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高峰。

军事思想发达的原因:

1、战争比较频繁。在这550年的历史中,有文字记载的战争就达713次,会盟1000余次。这些频繁发生的战争和会盟就为军事思想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源泉。

2、文化普及。私学的兴起,春秋战国打破了奴隶社会“学在官府”的局面,文化教育普及于民间。

3、各诸候国重视和提倡。

这一阶段军事思想的特点:

1、兵书多、兵家多、流派多。汉初张良、韩信整理兵家共182家。

2、经典兵著趋于系统化、理论化。春秋战国时期的兵书,大多比较系统而广泛地从理沦高度,总结军事和战争问题。许多著作分题、分篇,结构合理,哲理性强。最突出的是《孙子兵法》。

3、出现了一批代表性的军事著作。宋代编撰的《武经七书》有五本形成于这一时期。(《孙子》、《吴子》、《司马法》、《尉缭子》、《六韬》、《三略》、《李卫公问对》)

4、礼乐文明式微,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发生明显转折。春秋战国时期,正是中国历史的大转折时期。孔子称这种转折为“礼崩乐坏”。随着整个战争环境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原先反映奴隶制社会军事礼乐文明的“军法”、“军礼”传统渐渐趋于式微,而代表新兴势力兵学诉求的“兵法”则蓬勃兴起,成为军事思想领域中的主导力量。表现在作战思想上,最明显的变化莫过于“兵以诈立”代替了“不相诈”。

战争观念上的“反战”与“主战”之争:

1、“兵凶战危”——儒、道、墨的反战立场

儒家: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都持“非战”的态度。孙子强调以礼乐治国,以仁德服人,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孟子抨击当时的战争:“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志于仁,而求为强战,是辅桀也”。苟子:“仲尼之门,五尺之竖子,羞言称乎五伯”。

道家:老子认为:“兵者不挂之器.非君子之器”,“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过后,必有凶年”。庄子则否定一切战争。

墨家:“古者封国于天下,尚者以耳之所闻,近者以目之所见,以攻战亡者不可胜数。”只有极少数国家得以幸存,这就像医生给人治病一样,医治了一万人,而仅仅有几个人痊愈,这种医生绝不配称良医。同样的道理,战争也绝非安定社会的正确途径,必须予以否定。儒家反对战争主要是反对“不义之战”,而肯定“义战”。公元前486年,齐国犯鲁,孔子闻讯后即号召其弟子挺身而出,共赴国难:“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

2、“厉行耕战”——法家的主战立场

法家的代表人物有商鞅、韩非和管子。“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

(3)秦汉至宋元时期的军事思想。(公元前221年-公元1368年)

秦代至元代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时期。秦始皇统—中国后,虽然历经秦、汉、晋、隋、唐、宋、元等王朝的更迭,但先秦的军事思想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由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这个时期的军事思想也得到 进—步的丰富和提高。汉初的《三略》和后来的《淮南子·兵略训》等,是当时的重要军事著作。唐代的《李卫公问对》一书,结合唐代初期的战争经验,对以往的兵书进行了探讨,对《孙子兵法》提出的虚实、奇正、攻守等原则及其内在联系作了比较辩证的论述;唐代李筌所著《太白阴经》论述了战争的取胜决定于国家政治的优劣、力量的强弱以及谋略的运用。北宋初期,火药、指南针开始用于战争。军事技术的发展对作战思想产生重要影响。北宋前期,编纂出了中国第一部兵书汇编《武经总要》,总结了古今兵法和当时朝廷的方略;宋神宗年间,又将《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司马法》、《六韬》、《尉缭子》、《三略》、《李卫公问对》汇编为《武经七书》,作为武学的经典课程。

A、秦汉时期(公元前221至公元220年)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大一统的战争观,统一的历史时代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决定了战争观必然定位于大一统的思想。反映在军队建设方面,也强调集中统一。在国防建设上,则反映为长治久安。

B、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190至589年)三国时期的混乱局面,使得军事思想出现了以追求实用为以的特点。北方的统一和南北对峙是这个时期军事思想所要探讨的两个重点问题。代表人物曹操、诸葛亮。“弘思远益”的战略思想,两弱抗一强的三角斗争思想和南水北骑的作战思想独具特色。

C、隋唐五代时期(公元581至960年)这一时期处于我国冷兵器时期的末期,在中国军事史上属于承上启下的阶段。在军事思想方面多有创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是这一时期军事思想的代表作。

D、宋辽金元时期(公元960至1368年)宋辽金元是相对动荡的时期,南北方对抗极为激烈。在军兵种建设上呈现出“南船北马”的局面,与三国时期非常相似。而在武器装备方面,则开始出现了火器,出现了炮兵。因此,这一时期冷热兵器并存,城寨防守和江河防御的地位突出。

(4)明至清前期的军事思想(公元1368至1840年)

明代至清代前期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在革新与守旧并存的矛盾中继续前进的时期。

从明朝至清朝前期,封建社会逐步走向没落,不仅有连绵不断的农民起义和民族起义,而且这个时期,西方列强也开始入侵中国。在这样的战争环境下,一方面出现了十分保守的只求守城保寨的单纯防守作战的思想;另一方面一些有识之士也从实践中总结出了带有强烈革新内容的军事思想,明代戚继光的《纪效新书》和《练兵实记》就是这种革新思想的主要代表作。另外,何良臣的《阵纪》,着重记述了军队组洲和战法的革新。孙承宗主编的《车营扣答合编》则重点反映了火器装备部队后,编制和战法的改革。茅元仪编纂的军事百科全书性的著作《武备志》,则是从根本上提出了实行军事改革的依据。到了清王朝时期,统治者局限于骑射为满洲之根本的思想,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在军事上逐渐趋于保守落后,虽然出现一些总结实战经验或论述防务、训练的兵书,但总的讲军事思想趋于陈旧与保守。

2.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内容极为丰富,大致涉及战争观、谋略、战法、阵法、军队组织、训练和纪律,以及将帅修养和作战指挥等主要内容。

(1)探讨战争的性质和作用

古代军事家对战争性质和作用作了许多精辟的沦述。春秋时代的孙武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认为战争是国家的人 事,关系到人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必须认真研究和对待。战国时代的吴起认为,引起战争有五种原因:争名、争利、积恶、内乱、囚饥。《尉缭子》认为战争的作用是镇压**,制止不义行为,“故兵者,所以诛**,禁不义也”。《司马法》提出以战止战的口号,“是故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就是说,杀掉坏人,保护好人,则可以杀人;进攻其国,解放其民,则可以进攻;用战争制止战争,则可以开战。有的把兴师区分为“义兵”与“不义之兵”,“得道”之兵与“失道”之兵。这在一定意义上已经触及到战争的性质。

(2)探讨战争与政治的关系

《尉缭子》提出了“兵者,以武为植,以寒为种;武力表,文为里”的卓见,即在战争问题上,军事是从属的,政治是基本的;军事是现象,政治是本质。《司马法》指出:“正不获意则权,权出于战。”说明在解决国内外矛盾时,若用政治达不到目的,就必须使用战争,已经有战争是政治的继续的意思。

关于政治对战争胜负的作用。《淮南子》说:“兵之胜败,本在于政”,即战争的胜败根本取决于政治;“为存政者,虽小必存;为亡政者,虽人必亡”,即政治开明,国家虽小也能存在;政治腐败,国家再大也会灭亡。《孙子兵法》指出:“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认为明智的战争指导者,修明政治,健全法制,则能够掌握战争的胜利,可见,政治对战争的决定作用及其对战争胜负的直接作用,在古代军事思想中已有足够认识。

(3)阐述作战的指导思想。

●先发制人的思想。古代许多军事家都强调先发制人,认为战场上两军对阵,剑拔弩张,谁能争取先机,便有了主动。《左传》说:“宁我搏人,无人搏我。„„先人有夺人之心,搏之也。”《尉缭子》说:“故兵贵先,胜于此,则胜彼矣”,认为用兵贵在先发制人,靠此才能打胜仗。如何先发制人呢?《百战奇略》主张,“凡与敌战,若敌初来,阵势未定,行列未整,先兵以急击之则胜”。《孙子兵法》提出:“先其所爱,微与之期。践墨随敌,以决战事。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强调以快制敌。

●后发制人的思想。古代军事思想受老子“柔弱胜刚强”思想的影响,出主张后发制人。强调在不利的时机和条件下,允许先退让一步,尔后没法取胜,即老子所谓的“进道若退”。《孙子兵法》提出:“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主张“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唐朝李卫公认为:“后则用阴,先则用阳,尽敌阳节,盈吾阴节而夺之,此兵家阴阳之妙也”,认为后发制人是用潜力,先发制人是用锐气,把敌人的锐气挫折至最大程度,把自己的潜力发挥到最大程度去消灭敌人,这是兵法中运用潜力和锐气的奥秘。

●速战速决的思想。“兵贵神速”乃兵家至理名言,是我国古代军事思想中的精彩之处。历代军事家都十分强调速胜。孙武认为:“兵之情主速”,“久则钝兵挫锐”,“故兵贵速,不贵久”,主张速战速决,反对持久拖延。《登坛必究》说:“兵贵拙速,不尚巧迟。速则乘机,迟则生变”。用兵贵于求实而快,不主张弄巧而迟,快能抓住战机,迟则丧失战机。占代兵家认为,“速”就能使“智者不能为之谋,勇者不及为之怒矣”,这样,谋略高的敌人也无对策,强悍的敌人也来不及逞凶。

●歼灭战的思想。古代军事家较为重视达成歼灭战。《国语·周语》提出了“夫战,尽敌为上”的观点,认为作战最好能干净、彻底地全歼敌人。《孙子兵 法》提出了“全胜”与“破胜”的两种结局,无论是迫敌全军、全旅降服,还是击破敌全军、全旅,均强调达成歼灭。战国后期秦国的作战方针“毋独取其地,而攻其人”,强调不仅要攻占敌人的土地,而且重要的是要歼灭敌人的军队。其理由是孙子所说的“胜敌而益强”,歼灭敌人,能够补充壮大自己的力量,越战越强。综上所述,古代军事家在总结长期作战经验的基础上,探索作战指导的规律,阐述了一些极有价值的作战指导思想,归结起来讲,就是在作战的主动权上强调“争先”;在作战的取胜把掘上强调“持重”;在作战的进程上强凋“速决”;在作战的结果上强凋“歼敌”。

(4)提出作战原则及方法

●集中兵力。《白豪子》指出:“兵之贵合也。合则势张,合则力强,合则气旺,合则心坚。”认为作战最重要的是集中兵力,集中兵力就能大张声势,就能形成强大的力量,就能使士气旺盛,就能使军心坚定。《孙子兵法》提出:“凡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说明力量弱小的一方容易被力量强大的一方所战胜。《删定武库益智录》指出:“兵散则势弱,聚则势强,兵家之常情也。”认为兵力分散,力量就弱;兵力集中,力量就强,这是历代军事家公认的普遍常识。

●小其不意。孙子认为“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认为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情况下采取行动,这是军事家取胜的奥秘,是不可事先规定的。古人认为,出其不意可使敌人“莫识其来,莫知其御,是谓率然之用”。即让敌人不知攻击来自何方,不知如何进行抵御,这是把握了突然性的运用。古代军事思想认为,出其不意的主要办法:一是秘密计划;二是神速行动;三是隐真示假;四是巧妙多变。这样,才能使敌人防不胜防。

●奇正互变。孙子认为:“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孙武把奇正作为作战原则是具有开创性的。此后,奇正范畴成为古代军事思想的重要命题。从中,唐朝李卫公对奇正理论进一步地加以阐述和发挥。他认为:“行兵之要,不外奇正”,即用兵作战的主要问题,不外乎奇正相互配合。他指出:“法云:有正无奇,虽整不烈,无以致胜也;有奇无正,勇锐无恃,难以控御也。”认为作战只有正兵,没有奇兵,虽然整齐,但不猛烈,不可能取胜;如果只有奇兵而无正兵,虽然很锋锐,但没有依靠,就难以控制住敌人。他还说:“故形之者,以奇示敌,非吾正也;胜之者,以正击敌,非吾奇也。此谓奇正相变。”认为欺骗敌人是实施佯动,击败敌人才是真实行动,这就叫奇正的相互转化。

●避实占虚。虚与实山是古代军事思想中的一对范畴。孙子提出:“兵者,诡道山”,“兵以阼立。”认为:“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李卫公问对》开篇就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及孙武十三篇,无出虚实两个字。”善于用兵的将领,“先知攻守两济之法,然后知奇正;先知奇正相变之术,然后知虚实。盖奇正自攻守而用,虚实由奇正而见。”(《十一家注孙子》)李筌说:“善用兵者,以虚为实;善破敌者,以实为虚。”避实击虚的基本方法有:一是明察虚实,通过分析、侦察、试探,察明敌人虚实;二是转换虚实,变敌实为虚,变我虚为实,譬如,“敌逸则劳之,饱则饥之,安则动之”;三是乘敌之虚,即把作战目标和方向选在敌人“不趋”、“不意”、“无人之地”处。

●兵贵其合。古代兵家把协同作战看作是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司马法》说:“凡胜,三军一人,胜。”《左传》讲:“师克在合不在众”,认为军队胜 仗在于协调一致,而不在于数量之多。《吴子》说:“兵贵其合,和则一心。兵虽百万,指呼如一”,强调军队最重要的是团结,团结就能一条心。虽百万大军,指挥起来像一个人那样。如果协同不好,必然失败。《武备集要》讲:“将权不一则败;同役而不同心者亦败”。《司马法》上讲:“兵不杂则不利。长兵以为,短兵以守”,各种兵器互相配合,相互掩护,取长补短,才能协同作战而取胜。

(5)确立治军的主要方略

将帅培养。古代军事家十分重视将帅的地位和作用,把选将的标准,作为治军的主要着眼点。孙武认为:“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并说:“夫将者,国之辅也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强调将帅对国家“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对士二卒要“视卒如婴儿”,“视卒如爱子”;具备“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的品格。其选择标准是:“智”,多谋善断;“信”,赏罚有信;“仁”,爱护士卒;“勇”,勇敢坚定;“严,’,明法申令。他认为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山;忿速,可悔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武经总要》论述选将标准时,除重申“智信仁勇严”外,还要求“五谨”,即“理”,调度有方,指挥若定;“备”,居安思危,常备不懈;“果”,果敢,果断;“戒”,胜不骄,持身严谨;“约”,军令简明易懂,不搞繁文缛节。

●以治为胜。古代军事思想,不仅强调将帅智勇双全,而且把严明军纪作为治军的重要原则。魏武侯曾问吴起:“兵何以为胜?”吴起回答:“以治为胜。”并指出:“若法令不明,赏罚不信,金之不止,鼓之不进。虽有百万,何益于用。”历代兵家都十分注重明法申令和严明军纪。如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岳飞杖责岳云的故事,历来为军纪严明的典范。《陵宣公集·卷’卜九》指出,“驭众而不用赏罚,则善恶相混,而能否莫殊。”《商君书·错法》讲:“功赏明,则民意于功。为国而能使其尽力以竞于功,则兵必强矣。”意思是奖励准确,民众就会受到鼓励而争取立功。治理国家而能使民众努力争取立功,军队就必然强大。《阵纪·赏罚》中讲:“若赏及无功,罚加无罪,行赏于人而心怨恨,加罚于人而心不甘,下将背叛也。”明代爱国名将戚继光更进一步提到“赏不专在金帛之惠,罚不专在斧钺之威”,奖惩都要“申明晓谕,耳提面命,务俾人人知其所以赏与罚之故”,达到“感心发而玩心消,畏心生而怨心止”的目的。

●教戒为先。古代许多兵家把练兵看成是提高军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吴子》的《治兵》篇中说:“夫人常死其所不能,败其所不便。故用兵之法,教戒为先。”认为在实战中人们往往牺牲于本领不高,失败于技术不熟,所以在用兵原则中,教育训练是首要的。《司马法》认为:“士不先教,不可用也。”要求士兵不经过训练,不能够参战。苟子提出:“不教诲,不调一,则人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教诲之,调一之,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缨也。”强调不教育军队,不统一步调,就退不能守,进不能战;教育了,统一了,就能有坚强的军队利巩固的国防,敌因便不敢轻易进犯。以上论述充分说明古代兵家对教育和练兵的意义认识比较透彻。

《孙子兵法》及几个重要观点

(一)《孙子兵法》在国内外的影响

《孙子兵法》在国外的流传:公元735年,日本谴唐使吉备真备回国时,带有《孙子兵法》。《孙子兵法》在日本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称《孙子兵法》为“兵学经典”;“世界第一兵书”,把孙武推崇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十八世纪后,《孙子兵法》传到欧洲。1772年在巴黎出版了《孙子兵法》法译本。据说,拿破仑对这本书推崇备至,常在作战间隙研读。

俄国在1860年由汉学家斯列兹涅夫斯基根据法文版的《孙子兵法》译成俄文,并说:“在军事理论方面,人们奉为泰斗的通常是希腊的军事理论家,但实际上排在最前列的应当是古代中国,中国古代军事理论家中最杰出的是孙子。”

1905年,英国人翻译《孙子兵法》,名为《孙子十三篇》。1910年英国汉学家昂涅尔·贾尔斯重译,在英语国家中,此书流传很广。英国著名战略家利德尔·哈特作说:“《孙子兵法》是研究战争的最佳人门捷径,又是深入全面地研究战争问题时经常要参考的宝贵资料”。1961年,英国蒙哥马利元帅在会见毛主席时建议将孙子兵法作为世界所有高等军事学府的教材。

在克劳塞维茨思想一统天下的德国,1910年在柏林翻译出版《孙子兵法》。据说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德国皇帝威廉二世流亡伦敦时读到《孙子兵法》。当他读到《火攻》篇的名言:“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愠而至战”时,不仅感慨万千,喟然长叹道:“我如果早20年读《孙子兵法》,就不至于饱尝亡国的惨痛了。”

此外还有朝鲜、越南、捷克等文本和众多的外国研究《孙子兵法》的学者。

美国加强对《孙子兵法》的研究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但在20世纪80年代已相当普遍与深入。有资料讲,全美著名大学中,凡教授战略学、军事学课程,无不把《孙子兵法》作为必修课,美军的最高学府国防大学将其列为将军们主修战略学的第一课。

《孙子兵法》在国内更是家喻户晓,推崇备至。历史上曾有二百多位注释家拟文著书,注解《孙子兵法》。“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遗孙子。”可以说《孙子兵法》对中国的军事思想产生了深远而又重大的影响。

(二)孙子的生平

孙武,字长卿,大约为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人,与孔子同代。他的祖先姓陈,是陈国(河南淮阳)人,再往前是尧舜禹的舜。陈厉公的儿子陈完因战乱到齐国避乱,被齐桓公授之以主管手工业的官,后来改名为田完。几代之后成为齐国新兴势力的代表。田完的第五代子孙田书也就是孙武的祖父因为作战有功被齐景公赐姓孙氏,并将乐安封给田书。孙子后来因齐国内乱到吴国(今苏州),经伍子胥七次推荐被吴王委任为将。孙武为将以后,为吴国立下了汗马功劳,据《史记》记载,孙武助吴王“西 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孙子与有力焉”。

吴王夫差当政以后国事紊乱,孙武的事迹已不见史书记载,成为千古之迷。在《越绝书》对孙子的最后归属有段记载,姑苏“巫门外大冢,吴王客孙武冢也,去县十里”,但是没有得到公认。

(三)《刊、子兵法》中的几个重要观点

《孙子兵法》现存13篇,约6000余字,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由《计》、《作战》、《谋攻》、《形》、《势》、《虚实》组成,侧重论述军事学的基础理论和战略问题。第二部分由《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组成,主要探讨战术问题。第三部分由《火攻》、《用间》组成,论述了战争中的两个特殊问题。

1、“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思想。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思想指的是在作.战过程中隐敝自己的作战意图,出其不意地扣·击敌人。语出《孙子兵法》第一篇《计篇》,强调要在敌人没有防备的地方进行攻击,在敌人料想不到的时候采取行动。

《势篇》: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 河。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出奇制胜是军事谋略中一条普遍使用的原则。历史上这样的战例举不胜举。如朝鲜战争中的仁川登陆。

2、“知已知彼,百战不殆”的思想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语出《孙子兵法》《谋攻篇》,“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已,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已,每战必败”。

高技术战争更加重视知已知彼:C4ISR系统即command(指挥)、control(控制)、communication(通信)、computer(计算机)、intelligence(情报)、surveillance(监视)、reconnaissance(侦察)

3、“先胜而后求战”的思想

《孙子兵法》第四篇《形篇》指出:“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战例:吴楚柏举之战。

4、重战、慎战、备战思想 重战。《孙子兵法》第一篇《计篇》第一句话:“兵者,国之大事,死后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能不认真考察的。慎战。《火攻篇》:“主不可以怒而兴军,将不可以愠而致辞战”;“怒可复喜,愠可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慎战不是怯战。

战例:抗美援朝。

备战。《九变篇》:“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5、“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

《孙子兵法》《谋攻》篇:“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就是说胜利的最高境界是使敌我都不受损伤的情况下能使对方屈服。

战例:伊拉克战争。

第二节毛泽东军事思想概述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战争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人民革命战争和国防建设与国防斗争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其科学体系是由关于中国革命战争和国防问题的基本原理、原则而构成的具有不同功能、不同作用,而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

一、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毛泽东军事思想这一科学体系,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长期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革命战争、国防建设和国防斗争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1,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至1935年1月遵义会议前,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产生时期。中共一大通过的第一个纲领,就原则提出了用革命手段推翻旧政权的历史任务。1924年国共两党合作以后,中国共产党派周恩来等人帮助孙中山建立黄埔军校和革命军队,并先后参加了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和北伐战争,这是中国共产党参与组织武装、参加战争的重要尝试。大革命失败后,毛泽 东提出了“上山”以“造成军事势力的基础”的主张。随后,在党的“八七会议”上,毛泽东又进一步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重要论断。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动南昌起义,从此进入了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新时期。9月,毛泽东组织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尔后,在井冈山斗争中,提出了“十六字诀”的游击战争的基本作战原则。1928年至1930年初,毛泽东在他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中,提出了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古田会议又明确了建设新型的人民军队的建军原则。在1930年至1931年的反“围剿”作战中,红军取得了丰富的作战经验,提出了诱敌深入的方针,形成了红军的全部作战原则。这表明,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基本内容已经产生,为其后来科学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遵义会议至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形成完整科学体系的时期。遵义会议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重新肯定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军事路线,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发展的一个新起点。1936年12月毛泽东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书,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深刻地阐明了无产阶级研究战争和指导战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系统地论述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指导问题。抗日战争爆发后,毛泽东相继发表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论新阶段》、《战争和战略问题》等军事著作,系统地论述了人民军队、人民战争、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的理论和原则,以及研究和指导战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这一时期,毛泽东军事思想已发展成为系统的理论,并经受了战争实践的考验。

3,全国解放战争、建国后的抗美援朝战争以及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继续得到全面丰富和发展的时期。在全国解放战争中,毛泽东等老一辈军事家的战争指导艺术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毛泽东军事思想得到极大的丰富。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以自卫的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关于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作战方针等著作和文电中得到充分体现。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现代化战争。指导这场战争取得伟大胜利,为毛泽东军事思想增添了适应现代化战争需要的新内容。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又提出了国防建设理论、制定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出了新时期加强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方针、原则,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军事思想。

二、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科学体系

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观察和分析战争的基本问题,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战争观和方法论。认为,战争是从有私有财产和阶级以来就开始了的,用以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的一种最高斗争形式;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战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战争力量的竞赛;战争是一种物质运动现象,是有规律并可以被认识的。

2,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的建军学说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一整套建军理论和原则。主要包括:规定了人民军队的性质是为了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执行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规定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规定了人民军队必须置于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之下的根本原则;规定了人民军队打仗、生产、做群众工作的三大任务,制 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强调实行政治、经济、军事三大民主,实行官兵一致、军民一致和瓦解敌军的原则,提出了政治工作是我军生命线,总结了一套军队政治工作的制度、方针和方法;强调人民军队在加强革命化建设的同时,要加强现代化建设和正规化建设。

3,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人民战争的理论,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战争思想。它的基本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坚决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充分动员、组织和武装人民群众,实行全面彻底的人民革命战争。以人民军队为骨干,做到正规军、游击队、民兵相结合,主力兵团和地方兵团相结合;武装群众和非武装群众相结合;武装斗争这个主要斗争形式和各条战线各种形式的斗争相结合。

4,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依据中国革命战争的基本特点,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经过长期革命战争实践,总结和提出一整套建立在人民军队、人民战争基础上的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理论。确立了“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战争基本原则;明确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指导思想;确定了运动战、阵地战、游击战等作战形式;适时地进行军事战略的调整和转变;建立了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等作战原则。

5,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立了国防现代化建设理论。其主要内容是:国防建设要根据国家安全利益的需要,以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为指导(包括打破美苏核垄断和核讹诈,保持中国一旦遭受核袭击时,能进行局部反击,确保消灭既定目标一次的核力量。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国防效益);国防建设要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国防建设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在世界大战可能避免的相对和平时期,要实行国防建设指导思想上的战略性转变,等等。

毛泽东军事思想科学体系中的各个组成部分,既具有不同功能、不同作用,又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在这个整体中,无产阶级的战争观和方法论是整个科学体系的理论基础;人民战争思想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核心;人民军队理论是建设人民军队的指南;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是进行人民战争的方式和方法;国防现代化建设理论是进行国防建设,保卫国家安全,防止外敌入侵的指导方针和原则。

三、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特点

1,鲜明的阶级性。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思想,是中国革命的军事理论武器,这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本质特征。恩格斯说过:“无产阶级的解放在军事上同样也将有它自己的表现,并将创造出自己特殊的、新的作战方法。”(《马恩全集》第7卷第562页)中国共产党人及其主要代表毛泽东同志,用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用毛泽东军事思想这个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在中国实现了恩格斯的预言。成为无产阶级、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求解放的理论武器。

2,丰富的实践性。军事史上几乎成为定论的是:著名的军事统帅大都没有系统的军事理论著述,而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又大都没当过统帅。(如世界公认的伟大军事家拿破仑,他一生作战20年左右,打了很多胜仗,数得上的会战就有50多次,胜多败少,成为当时不可一世的世界风云人物。他的建军思想和作战原则对资产阶级军事科学的形成和发展有深远影响,但他自己在理论上留下来的东西不多。再如克劳塞维茨,是著名的资产阶级军事理论家,他的主要著作《战争论》,是他死后由他的妻子整理发表的。在世界特别是西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克劳塞维茨不仅在理论上有值得斟酌之处,他的缺憾还在于长期做军中高 级幕僚,没有当过主官和独当一面地指挥过作战,因而他的军事理论不能不侧重于“哲理推究”的方法。这种局限性使他的战争理论无法与毛泽东军事思想相比。)

只有毛泽东是个例外。从1927年发动秋收起义到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结束,他连续领导进行26年的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和反侵略战争。在世界战争史上,很少有像毛泽东那样集军事统帅与理论家于一身的。这使得他既有可能从亲自领导的战争经验中总结出军事理论,又可以把自己提出的理论付诸实践和反复验证。这个实践的特点是古往今来许多军事家所不具备的。任何一个在军事思想史上有影响的军事人物,不论就其世界观、方法论的科学性和进步性,还是就其战争实践范围的深度、广度和复杂程度来说,都难以同以毛泽东为杰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相比。

3,精妙的军事哲学思维。使毛泽东军事思想超越了军事领域,具有普遍真理的品质。军事哲学是军事领域的认识论与方法论。毛泽东从军事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展现军事哲学的内容。在中国现代史上,当文化和思想战线进行两种哲学论战的时候,在广阔的战场上,毛泽东和蒋介石按照各自的哲学基础所建立的战略思维,指导着两军进行决定中国两种前途、两种命运的一系列决战。结果是毛泽东的军事辩证法战胜了蒋介石的军事唯心论和形而上学。毛泽东的军事哲学概括地说,第一,阐明对战争本质的认识和战争因素内在运动和外部表现形式的关系。包括战争的本质及其主要矛盾;对战争规律的认识与应用;战争中诸因素的相互作用及其转化;战略战术中的相反相成等等。第二,强调在既定的客观物质基础上能动地争取胜利。战争的胜负主要取决于作战双方的军事、政治、经济、自然诸条件,同时还取决于作战双方的主观指导能力。战略上的以弱胜强必须通过战役战斗的以强击弱来取得,这就是通过正确的主观指导,集中兵力、兵器,制造敌人的错觉和不意,形成局部优势,从而具备了在一定时间空间战胜敌人的物质基础。强调在既定客观物质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去夺取胜利。这是毛泽东军事哲学同机械唯物论和唯意志论军事哲学的根本区别。第三,提出研究和指导战争的根本方法,就是“熟识敌我双方各方面的情况,找出其行动的规律,并且应用这些规律于自己的行动。”第四,确立从侦察、判断、决心到部署的一系列互为前提的军事认识与指导战争的逻辑程序。指出:“指挥员的正确的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和必要的侦察,和对于各种侦察材料的连贯起来的思索。”这是辩证法、认识论、逻辑学的统一在战争指导上的体现。第五,强调认识情况的两个过程,即:“认识情况的过程,不但存在于军事计划建立之前,而且存在于军事计划建立之后。”作战发起之后,依据新的情况、新的认识调整甚至改变作战计划。第六,作战计划要建立在能够对付出现最困难情况的基础上。指出:“在研究部署时,除根据当前情况,还要估计到情况的某些可能的变化。要设想敌可能变化的几种情况,其中应包括一种较严重的情况,要准备在这种情况下有对付的办法。”这不仅是部署原则,也具有方法论的意义,是解决主观指导的计划性与客观变化的盖然性(克劳塞维茨语,亦称概然性,指依据大量现象估计偶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在军事上通常指战争中的不确定性或称战争迷雾)之间矛盾的正确方法。第七,研究战争规律要着眼特点和发展,军事领域是继承与变革的统一,在辨证否定中前进。“战胜不复”(孙子兵法语),兵法被认为是一种艺术,创造性运用是它的灵魂。岳飞说“阵而后战,兵法之长,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即是这个道理。第八,战略上藐视与战术上重视的辨证统一。指导战争是胆略与科学、审慎 与果决、勇敢与谨慎、大胆行动与周密部署的统一。

4,毛泽东军事理论的另一个特色是以弱胜强。这既是由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决定的,又是毛泽东令人叹为观止的高超军事指挥艺术的体现。毛泽东的军事生涯始终是同强敌作战,他的军事理论与实践都是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为基点的。在和平建设时期,他始终针锋相对地与大小霸权主义作斗争。抗美援朝战争、援越抗法战争、金门炮战(实际是对美国)、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间接对苏联)、援越抗美战争、珍宝岛自卫反击作战等,都体现了这种战略风格。他做到在没有实力的情况下决不虚张声势;在具备实力的情况下决不犹豫退缩。不打则已,打则必胜。驾驭战争的自由,来自认识战争的必然。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的成功与伟大正在于此。

四、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历史地位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军事理论。它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军事理论。主要体现在:第一,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第二,解决了把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革命军队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人民军队问题。第三,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的人民战争思想。第四,制定了一整套适合中国革命战争特点的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第五,系统地阐述了无产阶级的战争观和方法论。第六,建立了一整套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在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指导下,中国人民取得了土地革命战争、坑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中国革命战争胜利的光辉记录,中国革命战争的伟大胜利,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历史地位。建国以后,它又指引中国人民取得了国防现代化建设、抗美援朝战争和边境自卫反击作战的伟大胜利。毛泽东军事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军事理论。它的基本理论,特别是那些反映了事物本质规律的原理、原则,具有长过的普遍的指导意义。它对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和未来反侵略战争将继续发挥指导作用。毛泽东军事思想从它形成之日起,就受到国外的注意。在中国革命战争取得胜利后,毛泽东军事思想更是受到世界各方面人士的重视。许多人对它进行研究和学习,它已经越出国界,成为世界军事理论研究的重要对象。六七十年代,毛泽东军事思想在第三世界广泛传播,成为许多国家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强大思想武器。毛泽东军事思想在世界军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当代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军事思想。

第三节 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

一、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

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是依据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当今世界战略形势、新时期中国国情、现代战争特点和军队建设的现状,进行深刻分析判断的基础上,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设所作的科学的理论概括。它是对毛泽东军事思想、尤其毛泽东建军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对新时期军队建设规律的科学反映,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军队建设和改革的根本依据和指导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从1975年初邓小平主持军委工作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是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萌芽和初创阶段。在这一阶段,邓小平明确地提出了军队要整顿,拨乱反正,进一步地端正军队建设的思想路线。在军队建设的基本方向和方针政策上,提出了比较系统和科学的理论原则。

2,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5年军委扩大会议的召开,这是邓小平新时 期军队建设思想的形成阶段。在这一阶段,形成了一整套系统、科学的新时期军队建设及军事斗争的指导思想、方针、政策和措施,勾画出了新时期军事工作的宏伟蓝图和未来前景,成为我军新时期现代化、革命化、正规化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

3,1985年军委扩大会议以后,邓小平和中央军委进一步明确了军队的性质、任务、地位和作用,提出了全面建设军队的一系列原则,为今后军队的长远建设和军事斗争的长期指导做出了科学地分析,标志着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在实践中继续地丰富和发展。

(二)、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基本内容

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的思想,内容非常丰富,含义非常深刻,根据中央军委办公厅选辑的《邓小平关于新时期军队建设论述选编》,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精神如下:

1,要争取和维护一个和平的环境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邓小平论述了新时期军队建设面临的国际战略环境,对战争与和平的形势问题做出了正确的判断。邓小平指出,过去我们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认识,一直是战争不可避免,而且是迫在眉睫的。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对国际形势的判断和我们的政策有两个转变:第一个转变,是对战争与和平的认识有转变;第二个转变,就是我们的对外政策有重要改变。邓小平强调,战争仍是有可能的,但制止战争爆发的因素在增长。随着全世界维护和平力量的进一步发展,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据此,他要求我们,一方面要提高警惕,做好战备;另一方面要珍惜时间,发展自己的国家,努力增强综合国力。邓小平还强调,和平与发展是当代的两大主题,但这两个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我们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谁搞战争和霸权就反对谁,要争取和维护一个和平环境来实现四个现代化。军队要服从整个国家建设大局,要在这个大局下面行动。这一条,既是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一个重要依据。

2,军队建设思想。(1)、把我军建设成为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邓小平强调指出: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肩负着保卫社会主义祖国、保卫四化建设的光荣使命。因此,必须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把我军建设成为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这一条,是邓小平为新时期军队建设提出的总目标,是军队建设的主题或主干,是军队建设一系列内容赖以展开的总纲领。(2)、新时期军队建设必须注重质量建设,走精兵之路,切实提高战斗力。他强调要搞好体制改革和精简整编,提高战斗力;加强科学研究,改善武器装备,提高战斗力;把教育训练摆到战略地位,提高战斗力。(3)、贯彻条令,治军要严。坚持依法治军,加强部队的科学化管理。这一条,是推进军队正规化建设的迫切要求。(4)、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邓小平强调指出,选好和培养好接班人是关系到军队建设和未来反侵略战争大局的大问题,是关系到党和国家长远利益的大问题,非解决好不可。这一条,反映了新时期军队建设对干部提出的新要求。能否正确贯彻这一条,关系到干部队伍的素质、稳定和军队建设的长远大计。(5)、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保证军队的高度稳定和集中统一。(6)、加强和改进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恢复和发扬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研究和解决新问题,以保证军队政治上合格。这一条,反映了我军的根本政治优势。(7)、要重视现代战争中的后勤保障。邓小平指出,随着军事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我军装备的逐步改善,随着现代战争对后勤依赖的不 断增强,后勤工作之军需给养、物资储备、战场供应等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应着重研究后勤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

3,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思想。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根据现代战争的特点,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继承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现代条件下人民战争”思想,他强调人民战争的形式要与现代战争的特点相吻合;强调现代条件下人民战争的人必须具有很高的素质;强调在军队精简整编的情况下,尤其要搞好民兵和预备役的建设等等。

4,军事战略思想。邓小平依据20世纪 80年代以后国际战略形势的历史性变化,对国际战略格局和世界战略形势的发展趋势,做出了正确判断,提出了适应当今形势发展的战略思想。主要有:实行积极防御战略方针,把立足点放在遏制战争的爆发上;注重研究现代战争,把着眼点放在打赢现代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军事战略要从维护国家安全利益出发,创造和平方式解决对抗性争端和矛盾;注重发展综合国力,从根本上增强军事实力,提高遏制战争的能力。

(三)、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历史地位 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对于指导新时期我国国防建设、军队建设以及未来作战的实践,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1,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邓小平作为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参与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创立,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和统帅,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主要坚持者和发展者。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内容几乎涵盖了毛泽东军事思想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并且有所创新,有所发展。

2,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是新时期我军军事理论的集中体现。邓小平对新时期军队建设和军事斗争中许多重大问题的研究和探讨,都是以新的认识、新的理论深度,在总结我军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来探索新的建军经验的。邓小平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在当代中国如何建设一支现代化革命军队的重大问题,提出了新时期我军建设中一系列重大方针和原则,形成了新时期我军军事理论的主体。

3, 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是新时期我军建设强大的思想武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用科学的军事理论去指导新的军事实践,不仅关系到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前途,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兴衰。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为我们军队和国防建设的实践提供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它将有效地保证我军沿着健康的轨道前进,使我军战斗力的提高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同步发展。

二、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

江泽民同志担任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15年来,深刻洞察和把握国内外形势的重大变化和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发展趋势,对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新举措,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军事思想和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创立了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领导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军事领域的生动体现,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科学指南。

(一)、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形成 如同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一样,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创立和形成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推进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发展过程。作为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国防和军队建设所形成的最新理论成果,江泽民国防 和军队建设思想所贯穿的根本性指针,就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所贯穿的历史性课题,就是打得赢、不变质;所贯穿的主导性思想,就是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这一思想的形成,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新境界。

江泽民同志担任中央军委主席以来,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所面临的历史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国际战略格局出现重大变化,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成为重要发展趋势,世界新军事变革蓬勃兴起,高技术局部战争登上历史舞台,争夺高技术质量优势成为国际军事竞争的焦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对于新时期的军队建设,江泽民同志最关注的是两个历史性课题:一个是能否跟上世界军事发展的趋势,打赢未来可能发生的高技术局部战争;一个是能否保持人民军队的性质、本色和作风,始终成为党绝对领导下的革命军队。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全部内容,都是围绕着解决打得赢、不变质这两个历史性课题而展开的——

1990年12月,江泽民同志提出全面加强军队建设的“五句话”总要求,强调全军部队必须做到“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这为我军履行打得赢、不变质的历史使命指明了方向。

打得赢,是人民军队的根本职能和神圣使命。江泽民同志深刻洞察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始终从国际战略全局和国家发展大局的高度谋划国防和军队建设,以宽广前瞻的世界眼光,精心构建面向未来的强军方略:海湾战争初露高技术战争端倪,战争形态、战场环境、作战方法、指挥手段等与以往战争大不相同。江泽民同志主持制定新时期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对我军战略指导实行重大调整,把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从应付一般条件下的局部战争转到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来

随着高技术战争的出现和发展,追求军事质量优势,已成为大国军事角逐的潮流。江泽民同志提出把科技强军、加强质量建设作为我军发展大计,要求军队建设实现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转变。

当今,信息化成为世界军事变革的基本特征。江泽民同志强调,要实现我军现代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努力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的双重历史任务,坚持信息化为主导,机械化为基础,以信息化带动机械化,以机械化促进信息化,推进机械化和信息化的复合式发展。

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必须具有前瞻性思想。1997年,在江泽民同志主持下,中央军委提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跨世纪发展“三步走”的战略构想,确定争取到二十一世纪中叶,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2003年,又进一步明确,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基本标志是信息化。

不变质,是对人民军队本质的要求,也是打得赢的根本保证。我军之所以能够从胜利走向胜利,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始终不渝地凝聚在党的旗帜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们党和军队的优良传统和特有的政治优势。面对国际风云变幻和国内改革开放的新形势,面对我军历史任务和人员构成的新变化,江泽民同志把党对军队绝对领导作为军队建设和发展的首要问题,始终予以高度关注。

江泽民同志指出:“一个军队要有军魂。我看,我们军队的军魂就是党的绝对领导。”他反复强调,“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永远不变的军魂”。他把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提到“军魂”的高度,深刻揭示了我军作为党的军队、人民的 军队、社会主义国家军队的本质所在。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必须依靠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建设作保证。江泽民同志要求军队各级党委和领导必须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建设,把它摆在各项建设的首位,贯穿于一切工作之中,落实到军事训练、后勤保障、装备建设等各个方面,为打得赢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为不变质提供可靠的政治保障。

他反复强调思想政治工作要围绕军队中心任务切实发挥服务保证作用,着眼于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这个总要求,充分发挥“生命线”的作用。

思想政治建设的根本,是用党的科学理论教育和武装全军。学习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形势下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注重思想理论建设,这是江泽民同志关于加强军队思想政治建设一个十分重要的思想。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必须保证枪杆子永远掌握在忠于党的可靠的人手里。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要把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鉴于高中级干部是建军治军的骨干,江泽民同志特别强调必须突出抓好高中级干部的教育管理。

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强军治军之道,新的战争形态下的克敌制胜之策。它处处体现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标志着我们党对国防和军队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如果说打得赢、不变质是贯穿于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历史性课题的话,那么,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则是贯穿于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根本性指针和主导性思想——

随着高新技术和武器装备的发展,世界主要军事大国都在不断压缩军队规模,注重提高军队建设的质量。我军虽然经过八十年代的较大幅度的精简整编,但由于历史的原因,规模大、人数多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制约着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江泽民同志洞察世界主要国家军队体制编制的发展趋势,得出一个结论:兵贵精不贵多,必须继续调整体制编制,进一步压缩规模,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军队体制编制是人与武器装备相结合的组织形式,是战斗力构成的重要因素。压缩军队规模,不单纯是减少数量,还要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对此,江泽民同志指出,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必须贯彻精兵、合成、高效的原则,立足于我军的根本职能,深入研究高技术战争对军队体制编制的影响,着重解决领导指挥和管理体制以及部队编成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建立具有我军特色的组织编制体制和领导指挥体制。

15年来,在走精兵之路思想的指引下,我军体制编制进行了一系列以质量建设为目标重大调整改革,使我军不断朝着规模适度、结构合理、机构精干、指挥灵便、战斗力强的方向迈进,为加速我军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条件。

以海湾战争为转折点,世界新军事变革进入一个新的质变阶段。信息化是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核心,人类社会的战争形态正由机械化战争转变为信息化战争,工业化时代的机械化军队正在转变为信息化军队。江泽民同志及时跟踪研究近期每一场局部战争,深刻分析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本质、特点、发展趋势及对我军建设的影响,号召全军以改革创新精神迎接世界新军事变革的严峻挑战,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

江泽民同志指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军事技术形态出现又一轮‘时 代差’。历史上西方列强以洋枪洋炮对亚非拉国家的大刀长矛的军事技术优势,正在转变为发达国家以信息化军事对发展中国家的机械化半机械化军事的新的军事技术优势。”他还尖锐地指出,世界新军事变革既给我们带来了严峻挑战,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历史机遇。要求全军增强紧迫感,牢牢抓住难得的战略机遇期,通过深化改革,实现军队建设的整体转型,建设一支能够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的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

15年来,面对科学技术和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滚滚潮流,江泽民同志始终坚持以开放的世界意识和超前的战略眼光,紧紧抓住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这个主导性思想,认真思考和筹划我军现代化建设——

坚持自力更生方针和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狠抓关键技术攻关,是我军武器装备建设得到长足发展。

坚持人才强军、治军之本。坚持把院校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初步形成具有我军特色的院校教育体系,走开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队干部的路子,一大批新型军事人才走上各级领导岗位。

坚持先进军事理论的指导。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积极探讨新形势下军队建设的特点和规律,深入研究战胜敌人的战法,有力地促进了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军事斗争准备的落实。

坚持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方针,逐步建立和完善军事法规体系。正规化是革命化、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国家和军队先后制定了10多部军事法律、100多件军事法规、2000多件军事规章,国防和军队建设走上了法制化轨道。

(二)、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

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组织编写的《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学习纲要》,结合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形成过程,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概述如下:

要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加强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要按照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总要求,紧紧围绕打得赢、不变质两个历史性课题,全面推进军队建设;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军队各项建设的首位,永葆人民军队的性质、本色和作风;要贯彻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按照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目标,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实现我军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要实施科技强军战略,坚持从严治军、依法治军、勤俭建军,探索新的历史条件下治军的特点和规律,与时俱进地推进军队各项建设;要深化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改革,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走出一条投入较少、效益较高的军队现代化建设路子;要按照平战结合、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方针,提高国防动员能力,发展高技术条件下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巩固军政军民团结。

(三)、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历史地位

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它集中反映了时代和实践发展对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体现了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军事发展规律的敏锐洞察和透彻把握,实现了我们党军事指导理论的又一次与时俱进。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科学回答了紧迫的时代课题,系统总结了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实践经验,形成了科学的军事理论体系,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军事思想和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对于推进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建设和改革、完成我军的职责使命和

各项任务,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是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在新形势下,我军面临着迎接世界新军事变革、打赢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的严峻挑战,面临着国家深化改革开放和加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复杂考验,要有效履行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统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可靠保障的神圣使命,就必须坚持用反映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的科学理论指导新的实践,毫不动摇地把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作为指导统领我们各项工作的根本指针和行动指南。坚持用这一先进思想理论武装官兵的头脑,指导军队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

第三章 国际战略格局与我国周边安全环境(6节)

《左传》有云:“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中国国家安全环境首先存在于世界安全的整体状态之中,国际安全形势的发展变化,世界主要力量间关系的调整及世界军事战略格局走向等构成了影响中国国家安全环境质量的“大气候”。与此同时,作为亚洲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的大国,中国特殊的地缘环境以及与周边国家在历史上和现实中存在的复杂关系也构成了影响中国国家安全环境的“小气候”,美、俄、日、印等周边大国的战略动向,是评估和考察中国国家安全环境必不可少的“参数”。而“9.11”事件及美国对阿富汉和伊拉克的军事打击,又给反恐斗争背景下的中国国家安全提出了新的课题。

通过本章的学习,就是希望同学们从战略的高度分析和把握国际安全形势与军事战略格局对中国国家安全环境的影响,要正确认识中国周边环境的复杂性,尤其要对周边安全环境中存在的挑战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认清我国维稳、反恐、安边形势的严峻性和任务的艰巨性,特别是要看到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形势的严峻性和任务的艰巨性,切实做好对台军事斗争的思想准备。

第一节 国际安全形势与军事战略格局

一、21世纪处国际安全形势走向

新世纪之初,国际安全形势正发生着冷战结束以来最为深刻的变化。一方面,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将来仍打不起来,要安全、求合作、促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不懈追求。但另一方面,世界总体和平与局部战争、总体缓和与局部紧张、总体稳定与局部动荡相伴相生,国际安全形势更加错综复杂,各种不确定因素有增无减,传统安全问题与非传统安全问题相互交织,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着新的考验和新的挑战。

第一、局部战争将成为主要战争形态。进入新世纪后,世界形势总体趋向缓和,世界大战打不起来,但由于民族、宗教、领土、资源等因素引发的各种武装冲突和局部战争不可避免。

第二、军事安全更加突出。冷战结束后,美国等西方国家依仗其经济、科技和军事上的优势地位,在处理国际事务中威胁使用武力和直接进行军事干预的倾向明显加强,霸权主义、强权政治进一步抬头,国际安全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军事安全因素仍会是各国关注的重点。

第三、适应新军事变革,走科技强国之路。世界新军事变革不断深化,打赢现代条件下的高科技局部战争是各国关注的焦点。未来高科技局部战争对军队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一场波及全球的新一轮的军事变革不断深化,依靠科技强军,实行质量建军,已经成为新世纪之初各国军队建设的共同选择。

第四、国际安全问题更趋多元化。传统安全因素与非传统安全因素相互交织,32 使得国际安全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大为增加。“9.11”事件表明,新形势下的安全威胁是全方面的,维护安全也应是全方面的,只依靠传统军事手段已不足以对付变化的安全形势。因此,树立新的综合安全观将是21世纪各国制定国家安全战略时强调的重点。

传统安全威胁因素主要是指国家面临的军事威胁及威胁国际安全的军事因素。

非传统安全威胁因素是相对传统安全威胁因素而言的,指除军事、政治和外交冲突以外的其他对主权国家及人类整体生存与发展构成威胁的因素。

二、世界军事战略格局的特点

1、含义 世界军事战略格局是指在世界军事领域内主要战略力量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通过相互联系,相互斗争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和态势。

2、特点我们知道,从20c90s初,两极政治格局解体,原有的军事格局也彻底瓦解,当前,世界军事战略格局正处于新旧交替并向多极化方向不断发展的历史时期。

(1)从力量结构上看,“一超多强”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世界主要军事力量对比的总体态势和总体特征。“一超”是指美国,“多强”包括俄罗斯、英法为代表的欧洲国家、日本、中国、印度等。

(2)从战略关系上看,冷战结束后,世界军事领域内的各主要力量之间的战略关系经历着深刻的变化与调整。“一超”与“多强”以及“诸强”之间既有竞争又有合作,既相互矛盾,又彼此协调,既存在利益上的冲突,也存在安全上的共同需求。

(3)从发展趋势上看,多极制衡乃大势所趋。从根本上讲,国际关系演变的终极原因在于经济,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正在改变着世界战略力量的对比。因此,经济全球化、经济格局的多极化必将推动着世界政治格局和军事格局的多极化。

总之,21c初,世界新的军事战略格局已初现端倪,目前主要呈现为“一超多强”的结构和态势。而且这种军事格局出现在和平大背景下,它将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存在,并随着各国综合国力的消长而变化。

第二节当前世界主要国家的国防政策

由于美、俄、日、印等周边大国的战略动向,是评估和考察中国国家安全环境必不可少的“参数”,因此,我们主要研究的也就是美、俄、日、印的国防政策。

一、美国的国防政策

二、俄罗斯的国防政策

三、日本的国防政策

四、印度的国防政策

这四个国家在国际政策方面都非常重视军事科研,这对我国的周边的安全环境无疑不是造成一定的不稳定因素。因此,我们既要迎接世界军事变革挑战,也要大力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

接下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背景:

(1)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基本情况。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世界军事领域兴起了一场新的深刻变革,被称之为“新军事变革”。这场新军事变革兴起的主要背景,一是国际战略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冷战结束,两极格局解体,新的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大战在一个较长时期内打不起来,但局部战争仍时起时

伏;二是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武器装备的发展、军事思想和战争形态的变化,以及军队建设及编制体制的调整均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这场新军事变革具有划时代的特征,实质是信息化革命在军事领域的反映。正如江泽民所讲的:“人类战争经过冷兵器战争、热兵器战争、机械化战争几个阶段后,正在进入信息化战争阶段”。

概括起来,这场新军事变革主要具有五个特征,即武器装备智能化、编制体制精干化、指挥控制自动化、作战空间多维化、作战样式体系化。

(2)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变革。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指出,我军要“适应世界军事变革的趋势,实施科技强军战略,加强质量建设”、“创新和发展军事理论,努力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的双重历史任务,实现我军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2003年3月10日“两会”期间,江泽民在参加十届人大解放军代表团讨论时更明确指出,“我们要积极的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使我军适应当代科学技术和新军事变革加速发展的趋势”。

第三节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

一、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基本特点及重要性

1、中国周边环境的基本特点

同世界其他大国相比,中国的周边地缘环境最为复杂。

首先,我国是世界上拥有邻国最多的国家,陆地边界2.2万多千米,海岸线1.8万多千米,周边国家达29个,其中直接接壤邻国就有15个。

其次,我国是历史悠长的文明古国,周边不少国家与我国交往很深,接触很广,历史上的一些恩怨现在仍有影响。

第三,我国周边的多样性突出,各国社会制度不同,发展水平各异,各种文化、民族和宗教聚集在我国周围。

第四,我国周边也是世界各主要大国利益交汇之地,冷战时期曾形成不少“热点”,有些至今尚未彻底解决。

2、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重要性

随着中国自身的发展以及国际和地区形势的变化,周边外交在我国外交全局中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从政治上看,周边是王国维护主权权益、发挥国际作用的首要依托。

从经济上看,周边是我国对外开放,开展互利合作的重要伙伴。

从安全上看,周边是我国维护社会稳定、民族和睦的直接外部屏障。

二、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1、积极发展周边外交

我国的周边外交政策立足于国家的长远战略利益,具有三个基本目标:一是确保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二是维护周边和平与稳定,三是促进地区对话与合作。从总体上服从和服务与经济建设的根本任务,服从和服务与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这个外交宗旨。在与周边各国的交往中,我们注重外交理念的和平性、军事战略的防御性、安全政策的合作性,承认各国的自主性,尊重地区的多样性。

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我国以更加积极和进取的姿态开拓周边,周边外交进入全方位发展的新阶段。我国与周边国家政治互信不断增强,经济合作日益深化,合作形式更加多样,共同利益逐步扩大。我国的周边环境迎来了更加良好和稳定的局面。

在东面,江泽民主席1998年对日本进行国事访问,双方宣布建立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伙伴关系。

在南面,我们与东南亚各国关系连续迈上新台阶。

在西面,中印两国1996年决定建立建设性伙伴关系。

在北面,江泽民主席等中国领导人保持频繁接触,相互理解与信任不断增强。

随着中国的外交舞台不断延伸,多边合作成为周边外交的重要内容。我们通过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深化睦邻友好,通过参与地区安全对话维护周边稳定。

2、力争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1)、和平协商,合情合理地解决边界纠纷。在这个问题上,邓小平指出,一是要尊重历史和现实,和平协商,而不是用吵架的方法,不用武力的方法;二是双方“互谅互让”,尊重双方的利益,照顾各自“人民的感情”;三是在边界问题解决以前,双方都应维持边界的现状,而不采取任何单方面的行动;四是“即使一时解决不了,可以先放一放”,不影响两国发展正常的国家关系。

(2)、“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解决国际的领土争端。邓小平说:“有些国际上的争端,可以先不谈主权,先进行共同开发。”当然,“先不谈主权”,绝不是“不谈主权”,“搁置争议”也绝不是“放弃主权”,而是通过“共同开发”,用经济利益的共同纽带将争议各方连接起来,共同受益,从而最终达到消除争端,维护国家主权和国家的安全与发展利益。

三、应对周边安全环境中主要挑战

1、我国周边安全环境中的不稳定因素

(1)从我们的周边环境看,还存在着一些不确定因素:一是我们国家要进一步的崛起,受到外部地缘环境的强力制约,我们是在亚欧大陆的边缘,在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这样的地缘环境相对来说不太有利;二是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因素,我们和周边国家在领土、边界、岛屿、海域的划分及归属问题上有过节。新中国成立后,台湾问题至今尚未解决,其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美国因素的存在。

(2)从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看,也存在着一些潜在的和现实的矛盾和冲突。

中俄关系政治上趋向成熟,但却缺乏相应的经济内容,其实质,不过是弱者之间的结盟,一旦其中一方崛起,或双方同时崛起,必将引发新的角逐和竞争;朝鲜半岛存在着一系列不确定因素和不稳定因素,中国支持朝鲜半岛的南北对话与和平统一进程,努力发展与半岛南北双方的关系,但与此同时,怎样维持朝鲜半岛的无核化地位,确保东北亚地区战略力量的平衡,防止美、日、韩三角军事联盟对我国安全利益的威胁,则是严峻的现实;中日之间存在着历史问题和台湾问题,还存在着钓鱼岛及东海大陆架的争端,面对日本国内政局发展的右倾化和日益抬头的军国主义扩张势力,我们对日本绝不可以掉以轻心;南海问题面临六国七方之争,国际化趋势进一步发展,而美国等西方势力的介入使南海问题的解决日趋复杂,已成为一个现实的热点;印度在1998年5月核爆炸实验成功后,正积极发展导弹技术,除此以外,还积极支持**集团分裂国家的活动,中印之间还存在着边界领土争议。

2、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中的美国因素

所谓中国周边环境中的美国因素,即是指美国利用中国周边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鼓吹所谓的“中国威胁论”,积极介入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中的一些矛盾和纷争,企图从外部构造一个反华包围圈,从而达到遏制中国的战略目标。

(1)继续实施“两洋战略”,保持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前沿存在。一方面美国强调要进一步增强其远程打击能力。另一方面,美国继续加强其在远东地区军

事基地的建设。与此同时,美国正在积极谋划与日本一道,建立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即所谓的TMD。

(2)鼓吹“集体安全”,构造新的反华包围圈。这个新的包围圈有三个战略支撑点,即日本、东盟和印度。

(3)利用中国周边国家介入未来可能发生的台湾冲突。除了在台湾海峡地区的直接军事介入以及中国大陆地区重要战略目标的有限打击外,还会有在政治上孤立中国、经济上封锁中国、军事上挑衅中国等等。

(4)我们面对美国因素,必须要有相应的应对政策:一是坚持“睦邻”、“安邻”、“富邻”,掌握政治上的主动权;二是要化解矛盾,扫清障碍,减少美国介入的筹码;三是发展自己,增强实力,以不变应万变。

四、与邻为善,以邻为伴

十六大报告中已经提出了“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新时期,我们要以加强睦邻友好和加强区域合作为两大工作方向,不断提出新举措,努力把周边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推向新水平。

首先,坚持睦邻友好。(它是我国周边外交的精髓)

其次,加强区域合作。(它是我国周边外交的重点投入领域)

最后,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当前,中国周边外交既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又有多年打下的坚实基础;既承继了“亲仁善邻”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又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

第四节 维护统一 反对分裂 确保国家安全

一、反恐怖与中国国家安全

1、国际恐怖主义等极端势力已成为威胁国际安全的“毒瘤”。

冷战结束后,国际恐怖主义势力与传统的民族分裂势力以及极端宗教势力等极端势力相结合,对国际社会的安全和秩序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破坏,特别是“9.11”事件的发生,使国际社会认识到国际恐怖主义的极端破坏性和坚决打击国际恐怖主义的极端重要性。

(1)恐怖主义作为“21世纪的瘟疫”,原因有:

首先,从根本上说,国际恐怖主义产生的根源是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存在。

其次,是民族分裂、宗教矛盾、领土争端错综复杂而导致的恐怖活动。

再次,国际恐怖主义与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有组织犯罪、邪教组织、走私、贩毒集团勾结在一起,甚至是依托合法的组织机构从事恐怖活动的现象,增加了反恐斗争的困难。

最后,国际恐怖主义的实力强加、活动方式多样。

(2)由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对待恐怖主义认识上的不一致,美国在对外政策中采取单边主义,提出了所谓的“先发制人”的战略,这不仅引起世界范围内的反战情绪,而且对国际关系民主化和世界新秩序的建立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由此可见,国际反恐斗争将是一场长期艰巨的斗争。

2、坚决打击极端势力,努力维稳安边

国际恐怖活动对世界的和平与安全带来了威胁,也对我国的国家安全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不仅威胁着我国的周边安全环境,而且还将对我国的经济建设,社会稳定,民族、宗教团结,祖国统一等战略目标的实现构成了现实威胁。

(1)影响我国安全与地区稳定的民族分裂与恐怖主义势力。中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不稳定因

素,出现“藏独”、“蒙独”、“东突独”,“藏独”分裂分子破坏西藏的稳定;“蒙独”威胁民族团结;长期以来,泛突厥主义、泛伊斯兰主义是新疆地区发生民族分裂活动的主要根源之一,特别是“东突独”分裂与恐怖主义势力的活动,严重威胁着我国的国家安全与地区稳定。

尤其值得我们关注的是,我国境内民族分裂活动的国际化,一方面是我周边国家的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活动猖獗,对我边境相关地区的稳定和民族团结构成了威胁;另一方面,是我国境内民族分裂活动,有着深远的国际背景。如“东突”势力不仅受到本·拉登的支持,他们还以某些西亚大国为训练基地,以欧美为讲坛,企图把“东突”问题国际化。“9.11”事件之后,美国等西方国家在我打击“东突”恐怖主义的问题上不仅采取双重标准,甚至纵容、教唆、乃至暗中支持他们在我境内继续搞恐怖活动。这就给我们的反恐斗争带来了更大的难度。

(2)反恐怖任重道远。

①具体工作:2003年12月15日,我国公安部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了第一批认定的4个“东突”恐怖组织和11名恐怖分子名单。在国际社会合作方面,由中国首倡,包括中国、俄罗斯及中亚周边国家建立的“上海合作组织”已经成为典范。2003年8月初,“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在中哈边境地区举行了联合反恐军事演习。

②当然,反恐斗争并未结束,在反恐这个问题上,我们应着重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a、抓住契机,对我部分地区存在的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和极端恐怖主义势力进行严厉的打击。

b、对美国要有清醒的认识。

c、加强国际合作和联合国的主导作用,防止美国架空联合国,操纵国际事务。

d、要积极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充分尊重世界发展的多样性。

二、坚决打击“台独”势力,早日完成国家统一大业

1、坚决打击“台独”势力,制止台湾问题国际化企图

(1)近年来,在台湾岛内,出现以李登辉、陈水扁为代表的“台独”分裂分子。可以说,李登辉是最大的“台独”分裂分子,而陈水扁是两岸统一的绊脚石。从陈水扁4年的执政情况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两条结论:

第一,他在“台独”分裂的道路上比李登辉走得更远。

一方面,从陈水扁上台后所说的一些话来看,他拒绝接受“一个中国”的原则,不愿意回到“九二共识”,却在2002年8月3日提出了所谓的“一边一国”论,强调“台湾与对岸中国一边一国,要分清楚”,并积极推动所谓的“公投立法”。

另一方面,从陈水扁上台后所做的一些事情来看,他上台执政后,继续李登辉的“台独”、分裂路线,刻意在岛内制造“统独”之争和“族群”分裂,使台湾岛内陷入新的混乱。

第二,扁搞“台独”分裂的手段更隐蔽、更狡猾、更具有破坏性。突出表现在其积极推动所谓的文化“台独”。这个趋势看,他现在努力追求成过急所谓的“公投立法”。

2004年3月20日,陈水扁一意孤行,终因投票未过半数而宣告无效,遭台湾民众的否定。

(2)众所周知,台湾问题之所以拖到今天未能解决,其最主要的障碍就在于美国因素的存在。美国之所以紧紧抓住台湾问题不放,当然有它的战略考虑。

政治上,能够牵制和影响中国的发展进程;

军事上,台湾具有重要的军事价值;

经济上,台湾经济发达,但其对外经贸往来则主要是在发达国家之间进行;

策略上,美国当然希望尽量维持现在这样一种“分而不离,独而不立”的局面。

2.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努力实现国家统一和维护领土完整。

台湾问题是一个事关全局的战略问题,我们也应该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等,审慎把握,运用综合手段来加以解决。

(1)力争和与立足战

努力争取台湾问题的和平解决。

在政治上,我们要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基础上,积极推动两岸的对话、交流与合作,坚决反对任何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企图。

在经济上,我们一贯积极推动两岸经贸关系的正常发展。

在外交上,我们要坚决打击“台独”、分裂势力的国际生存空间,要坚决揭露台湾当局推行所谓的“务实外交”,“开拓台湾的国际生存空间”,其本质就是制造“两个中国”和“一中一台”。切实做好对台军事斗争的准备。

(2)立足于强敌介入。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在国际空间反“台独”、反分裂斗争的力度,积极争取化解在台湾问题上存在的国际因素,努力遏制台湾问题“国际化”的趋势。

(3)立足于早解决。解决台湾问题,必须立足于早解决,因为台湾问题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系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目标能否实现。因此,解决台湾问题绝不可能无限期拖延,越往后拖,不确定因素越多,变数越多,台湾问题国际化的可能性越大。而台湾问题一旦解决,台湾同胞真正融入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两岸携手,共创辉煌,则中国的发展和崛起进程必将加快,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必将大大提高,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早日实现。

第四章 军事高技术 第一节 军事高技术概述

教学目的:了解军事高技术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特征,以及军事高技术的发展趋势,明确军事高技术对现代作战的影响,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激发学习科学技术的热情。

教学内容:

一、军事高技术概念

二、军事高技术主要特征

三、军事高技术的发展趋势

教学重点:军事高技术对现代作战的影响

教学方法:集中授课与答疑相结合 教学时间:10课时

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回顾世纪之交的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特别是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含战争以及伊拉克战争,人们不难得出结论:科学技术是最重要的军事战斗力。20世纪70年代后一大批高新技术的迅速涌现及其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一方面直接催生出各类高技术武器装备,另一方面又间接从理论报道实践对军事领域产生了全方位的深刻影响。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努力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的双重历史任务,实现我军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当然,38 在军事高技术中,人始终是决定性因素,先进的武装、装备是重要因素。

一、军事高技术概念

(一)定义

“高技术”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包含的内容特别丰富,目前还没有一致公认的定义。

1、高技术的定义

高技术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前沿的,对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文明、增强国防实力起先导作用的新技术群。

2、军事高技术的定义

军事高技术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基础上,处于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对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起巨大推动作用的那部分高技术的总称。

军事高技术的三层含义:

——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基础上

——具有前沿性

——主要目的是推进武器装备的发展

(二)分类

1、按照高技术分类:分为六大技术群

信息技术——军事信息技术

新材料技术——军用新材料技术

新能源技术——军用新能源技术

生物技术——军用生物技术

海洋开发技术——军用海洋开发技术

航天技术——军用航天技术

2、从高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

(1)侦察监视技术,比如:太空——侦察卫星、空中——侦察飞机、地面——雷达、水下——声纳

(2)伪装与隐身技术:比如B-2轰炸机

(3)夜视技术,比如:红外探测器、微光夜视仪

(4)军事激光技术,比如,天莹激光器

(5)电子战技术

(6)军事航天技术

(7)精确制导技术

(8)指挥自动化技术

(9)核武器、化学武器与生物武器技术

二、军事高技术主要特征

(一)综合性。军用高技术是由多种技术组成的一个技术群体。

(二)渗透性。军用高技术的应用不仅遍及整个军事领域,同时还会迅速转为民用。

(三)创新性。军用高技术的创新科技成果具有生命周期短、创新快的特点,同时它还可在军事领域中支援各种创新活动。

(四)增效性。军用高技术能使武器装备的效能大大提高,使部队的战斗能力增强。

(五)时效性。军用高技术发展很快,其阶段性成果只有及时应用与推广,才能发挥巨大的军事效益。

(六)智能性。能提高武器系统自动化、智能化水平。

(七)竞争性。各国军队为了走精兵高效之路,竞相发展军用高技术。

(八)风险性。军用高技术是前沿技术,要进行超前性研究,其结果难以预料。

(九)知识性。军用高技术是以各种科技知识为基础的,其发展更离不开掌握各种知识的高科技人才。

(十)战略性。发展军用高技术是国家的战略决策,它直接关系到一国在世界战略格局中的地位。

三、军事高技术对现代军事的重大影响

(一)新军事变革

军事变革就是先进的军事技术和武器系统与创新的军事学说或军事理论和部队编成及时、正确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引起战争样式的深刻变化和作战效能的极大提高。先进的军事技术与武器系统、创新的军事学说和部队编成是军事变革的三要素,要发生军事变革,三者缺一不可。

(二)军事高技术对现代战争的影响

1、高技术武器装备将明显改变现代战场与作战行动。

2、高技术武器装备将强制性地引起作战方式的变革。

(三)军事高技术对军队建设的影响

1、军队的规模将缩小。

2、军队结构将不断优化,可能出现新的作战部队。

3、军队人员构成和素质将大幅度改善。

4、建立快速反映部队。

5、提高侦察监视系统的生存能力。第四节 伪装与隐身技术2

一、伪装与隐身的基本概念

(一)伪装是指为欺骗或迷惑敌方所采取的各种隐蔽措施。军事伪装就是通过利用电子的、电磁的、光学的、热学的、声学的技术手段,改变目标本身原特征信息,降低或消除目标的可探测特征,实现目标的“隐真”;或模拟目标的可探测特征,仿制假目标以“示假”。

(二)隐身技术,又称隐形技术或“低可探测技术”,是通过降低武器装备等目标的信号特征,使其难以被发现、识别、跟踪和攻击的技术。隐身技术是传统伪装技术走向高技术化的发展和延伸,是Ⅱ战以后军事技术的重大突破之一,它交叉应用了诸如流体动力学、材料科学、电子学、光学、声学等众多学科领域技术。

(三)隐身技术起源于二战,经历探索、发展和应用时期

1、探索时期:二战时,德国设计飞翼式喷气试验机、潜艇上使用吸波材料,是今天雷达隐身技术中的隐身外形和隐身材料技术的首次应用。战后,以美国为中心,开展了隐身技术研究,20世纪50年代起,美国先后研制的几种高低空侦察机,都采用了隐身技术。例如,从1964年以来,一直从事秘密侦察活动的SR-71高空侦察机,就采用了外行整合、蜂窝结构材料、外涂黑色涂料。U-2飞机采用了挡板来改变红外辐射方向,则是红外隐身技术的雏形。

2、全面发展时期:从60年代初开始,美苏有计划地进行隐身技术实验与研究,在基础研究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

3、应用时期:80年代以来,美国列为武器系统战术技术要求的重要组成部

分。美、法、英、瑞典和以色列等国开展了隐身舰艇的研制,美国研制了“海影”号隐身试验艇,瑞典研制了“司米奇”隐身试验艇。美苏开始在坦克上采用隐身技术,现在俄罗斯成功地在现役坦克上采用了毫米波和红外隐身技术。据报道,美国在核弹头上采用了球形身罩和灰体涂层,使弹头在中段和再入段具有多种隐身功能。随后,兴起了隐身兵器热。

(四)隐身技术特点:

1、隐身技术是低可探测技术和反探测技术

2、隐身技术是传统伪装技术的应用和延伸

二、军事伪装与隐身的分类

(一)军事伪装分类

1、按应用范围分分类

(1)、战略伪装:指对军事战略全局采取的一系列伪装措施,通常由最高统帅部组织实施。

(2)战役伪装:指为隐蔽战役企图、战役行动、战役时间等而对兵力兵器部署、配置、调动采取的伪装,通常由战役军团司令部组织实施。

(3)战术伪装:指对战术兵团、部队、分队的人员、兵器、车辆、工程设施和兵力部署、行动、作战企图等实施的伪装,通常由战术兵团、部队司令部和分队指挥员组织实施。

2、按所对付的侦察器材分类

(1)可见光及红外波段伪装

(2)雷达波段伪装

(3)防声测伪装等

3、按被侦察的目标来分类

(1)A级:司令部(指挥中心),远程弹道导弹发射阵地,战略轰炸机等。

(2)B级:战术指挥部,师、军、集团军等。

(3)C级:坦克、火炮、战术导弹发射车等。

(4)D级:运输车辆,后勤保障设施等。

4按伪装技术措施分类

(1)天然伪装技术

充分利用地形、地物、夜暗和能见度不良的天候条件(雾、雨、风、雪等)隐蔽目标或降低目标的显著性。

特点:天然伪装因地制宜,简便、省时,无需更多的材料。

(2)迷彩伪装技术

迷彩伪装利用涂料、染料和其它材料来改变目标、遮障和背景的颜色及斑点图案,以消除目标的光泽,降低目标的显著性和改变目标外形。

伪装迷彩可分为:

◆保护色迷彩,如涂在军事车辆、坦克上的绿色颜料,可减小军车、坦克在绿色植物背景中的显著性。

◆变形迷彩,采用与背景颜色相似的不规则斑点组成的多色迷彩,用于伪装多色背景上的运动目标。

◆仿造色迷彩,在目标或遮障表面仿制周围背景斑点图案的多色迷彩,用于建筑物、永久工事、火炮等。

◆光变色迷彩,根据“变色龙”能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身体颜色的原理。如有一种军服上的防原子变色涂料,在普通光照射下呈军绿色,而在核爆炸

光辐射的照射下,能在0.1秒后变成白色。

◆多功能迷彩,能同时对付可见光、红外、雷达等多种探测器的迷彩。如德国研制的棕、绿、黑三色迷彩伪装涂料,可对付紫外、可见光、近红外波段的侦察,使目标可见度平均减小30%以上。

(3)植物伪装技术

植物伪装技术是利用种植植物、采集植物和改变植物颜色等方法对目标实施伪装的技术。在科索沃战争中,南军利用树叶、树枝将坦克、装甲车整体覆盖,为了避免北约的侦察和监视。

(4)人工遮障伪装技术

利用各种制式伪装器材设置对目标进行遮蔽的屏障,伪装遮障由遮障面和支撑构件组成,有叶簇式薄膜伪装网、雪地伪装网、伪装伞、反雷达伪装网、反中红外侦察伪装遮障和多频谱伪装遮障等。

(5)烟幕伪装技术

利用烟雾遮蔽目标,迷惑敌人。这种无源干扰技术通过散射、吸收的方式衰减光波能量,干扰敌方光学侦察。

(6)假目标伪装技术。

在科索沃战争中,南联盟充分利用地形特点,隐蔽军事目标,欺骗敌人。他们把作战飞机疏散藏在山洞里,在环城公路和高速公路旁,既部署真飞机、真坦克,也混杂有大量的假飞机、假坦克、假火炮、假导弹模型,即使敌人发现了,也真假难辨,不便于集中轰炸。

(7)灯火与音响伪装技术

(二)隐身技术分类

1、雷达隐身技术

(1)外形隐身技术

美国研制的F-117隐形战斗机,采用了隐身外形设计,该机采用多面体结构,整机由多个小平面构成,大多数表面与垂直面积的夹角大于300,以便把雷达波上下偏转散射出去(从高空射来的雷达波向下偏转,从地面射来的雷达波向上偏转)。由于整机基本的反射为上下反射,因而使反射波总是偏离雷达接受机。

(2)材料隐身技术

◆采用具有吸波、透波能力的材料是物体隐身的一个重要技术措施。

◆隐身材料主要分为雷达吸波材料和雷达透波材料两种,雷达吸波材料又分谐振型吸波材料、宽频带吸波材料和综合型吸波材料。

好的吸波材料可以吸收99%以上的雷达波能量。90年代的海湾战争中,美国使用的F-117隐形战斗机和最新研制的F-22隐形战斗机都采用了隐形效果良好的吸波材料。F-117A机体表面使用6种不同的雷达吸波涂层材料,机身上使用了高效磁性—耗能型吸波涂层,这种涂层可以数倍甚至成10倍地减小雷达散射的截面积。驾驶舱的风挡玻璃上采用了介电—耗能型吸波涂层,可使入射的雷达波不能透过风挡玻璃照到驾驶员的头盔上,单从驾驶员的头盔上反射的雷达波所形成的散射截面积就比整个机身的还要大。

在20世纪战场上最出色、最令人刮目相看的非F-117A莫属,人们不会忘记在海湾战争中那44架F-117A隐身战斗轰炸机所演绎的一个个神话。1991年123月17日凌晨,当F-117A飞抵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市的中心大楼上空并投下炸弹的时候,巴格达仍灯火通明,毫无管制迹象,且45分钟后才响起空袭警报。战争期间,设防严密的巴格达市内的95%以上的目标都是由F-117A在夜间进行攻击

的,而自身却丝毫未损。F-117A隐身战斗轰炸机的惊世之举,令人赞叹不已。

◆在减小雷达散射截面积方面,通常雷达透波材料所起的作用不大,主要使用雷达吸波材料。

(3)抑制物体本身的电磁辐射技术

通常采用以下措施来抑制自身的电磁辐射:

◆尽量缩小各种电子设备之间的距离,并用光缆连接各种电子设备;

◆尽量减少无线电设备,避免电子设备无线电波的被动反射;

◆尽量减少电磁信号被截获的机会,采用间隙性发射雷达波等。

2、红外隐身技术

(1)红外隐身技术为了降低或改变目标的红外辐射特征,降低红外探测系统的探测能力。

(2)主要技术措施:改变红外辐射波段;降低红外辐射强度;调节红外辐射传输过程

◆改变红外辐射波段

使目标的红外辐射波段处于红外探测器的响应波段范围之外,或者使目标 红外辐射避开大气窗口而在大气层中被吸收和散射掉,从而达到隐身的目的。具体技术措施:采用可变红外辐射波长的异型喷管;燃料中加入特殊添加剂改变红外辐射波长。

◆降低红外辐射强度

已采用或正在研究的措施:在可能辐红外能量的部位采取遮挡和衰减装置,尽量抑制红外辐射;在物体表面涂敷红外隐身涂料,在涂料中加入隔热和抗红外成分,以抑制目标表面温度和抗红外辐射等。

◆调节红外辐射传输过程

3、电子隐身技术

电子隐身技术是一种重要的为抑制目标本身所发生的电磁信号特征的隐身技术。

飞机、直升机、导弹等目标自身的电磁辐射源主要是其所载的各种电子设备,如雷达、雷达高度表、通信系统、控制系统、电子对抗系统(雷达干扰机、通信干扰机等)、无线电信标等。

常用的抑制目标自身的电磁辐射的主要措施有:

◆减少无线电设备;

◆采用低截获概率技术改进电子设备;

◆减小电缆的电磁辐射;

◆避免电子设备天线的被动反射;

◆对电子设备进行屏蔽等。

在海湾战争中,以美英为首的多国部队共出动飞机数十万架次,对伊拉克实施了连续38天的狂轰滥炸。但据俄电子侦察的情报,在多国部队高强度空袭15天之后伊军仍保存了90%的飞机、99%的坦克,装甲车和大炮几乎没有损失;空袭25天以后,伊军仍保持有80%的坦克、80%的装甲车、80%的大炮;空袭33天之后,伊军仍保持有70%的坦克、65%的装甲车、65%的大炮。面对高强度的长时间轰炸,伊拉克之所以能较好地保存武器装备,主要得力于运用一定的高技术手段,对武器装备进行了相当严密的电子伪装。在战前,从国外进口了几十万平方米性能先进的反雷达、反红外侦察伪装网,对重要目标进行遮蔽,并在目标上方好佛或附近修建其他掩护性建筑物挡住真目标。

4、可见光隐身技术

可见光隐身技术上指对可见光波段的光学探测、跟踪、瞄准系统(如可见光像机、电视摄像机等)进行隐身所采取的技术。

采用反可见光探测隐身技术的目的,就是通过减少目标与背景之间的亮度、色度和运动的对比特征,达到对目标视觉信号的控制,以降低可见光探测系统发现目标的概率。

世界上主要隐身舰艇和飞机都采用了多种隐身技术。飞机例如美国的SR-71高空侦察机、F-117A战斗轰炸机、B-2战略轰炸机、F-22“猛禽”战斗机和俄罗斯的S-37“金鹰”战斗机,F-22具有很好的雷达、红外、可见光和声学隐身性能,S-37和F-22相比,隐身性能稍逊一筹。隐身水面舰艇比较典型的是美国的“海影”它采采取“乌龟壳”式外形设计,外部结构都是平面构成的,从纵向剖面图上看,为下宽上窄的梯形,从正面看整体形状是等腰三角形。只有雷达波垂直照射到舷侧时,才会强烈地反射回发射源,其他角度入射的电磁波均会反射到别的方向。还有英国的“海魂”、法国的“拉斐特”和瑞典的YS200。这些战舰所采用的隐身技术侧重点不同,但没有太明显差距。

三、伪装与隐身对作战的影响

(一)伪装对作战的影响

1、伪装是对付敌方侦察的主要手段。

在现代战争中,伪装的重要性已今非昔比,其应用越来越广泛,作用越来越大。由于海、陆、空、天多维的高技术侦察手段已使整个战场处于“透明”状态,要对付现代高技术侦察,除了伪装之外,暂时还没有更好的办法。

2、伪装在战争中是有力的防御盾牌。

尽管现代侦察手段和打击兵器性能优越,但伪装是进行防御的非常有效的 手段,它能有效地降低敌方的侦察效果和攻击的命中率,减少损失,成为强有力的防御盾牌。

3、伪装在战争中是有效的进攻手段。

例如,在海湾战争大规模空袭之前24小时,美军对伊拉克的防空系统实施欺骗干扰,使伊军雷达丧失分辨真假的能力,确保空袭顺利进行。

隐身技术对作战的影响

1、隐身武器装备突防能力提高,使战争突然性增大。

传统的伪装隐蔽技术大都是被动式的,而现代的隐身技术则是主动式的,主要用于对付敌方防御武器,其结果就改变了袭击兵器的传统的突防方式,使战争的突然性增大。

2、隐身技术对侦察探测及防御提出了更高要求。

为了及早发现隐身目标,必须提高探测系统的性能,增大探测范围。为了防止隐身兵器的突入,防御一方必须加大雷达探测范围和探测密度,或增加预警飞机的巡逻范围和密度,这使得战场范围随之增大。

3、隐身技术使侦察与反侦察及电子对抗更加激烈。

在现代战争中,由于手段越来越先进,交战双方装备的电子器材也越来越多,侦察与反侦察的斗争越来越激烈。一方面,诸如隐身飞机、隐身机器人等用于战场侦察,使空中侦察和地面侦察更加隐蔽;另一方面,隐身技术给伪装增添了新内容,可使电子器材隐去雷达特征,发热器材隐去红外特征,震动设备隐去噪声特征,从而使敌方侦察探测系统更难以进行侦察。

第五章 高技术局部战争(4节)

诸葛亮曾说:“战欲奇,谋欲密,众欲静,心欲一。”

20世纪的战争生动的反映了科学技术的巨大推动作用。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战争的样式、战争的规模、战法、军事理论、军事战略甚至军队的变化,引发了军事领域内的全面变革。在经历了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和阿富汗战争等高技术局部战争的实践后,如何应对高技术局部战争已成为军事领域内人们竞相研究和追逐的对象。进入新世纪之后,我们已在武器技术可能有突破性进展的门槛上,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正深刻的改变着战争的面貌,高技术局部战争将步入新 的发展阶段。如何把握时代的脉动,探索高技术局部战争的规律,研究其制胜之策,是我们必须严肃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通过本章的学习,希望同学们了解什么是局部战争,什么是高科技局部战争,以及局部战争的发展方向;了解新军事变革对作战所带来的重要影响,并结合近期发生的一些战争,全面理解高技术局部战争的特点和规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我国未来可能面对的高技术局部战争的特点,分析未来作战时所面临的一些困难,积极寻求解决这些困难的应对之策,以此增强我们对现代战争的理性认识,提高现代高技术战争意识。

第一节 高技术局部战争概述

一、局部战争的由来与发展

1、局部战争的定义 :局部战争是指一定的地区内,使用一定的武装力量进行的有限目的的战争,它是与世界大战相对而言的。局部战争往往只波及世界某一地区,在一定范围内对国际形势产生影响。局部战争具备四个“有限性”: 第一、战争目的有限 第二、战争规模有限 第三、战争手段有限 第四、战争地域有限

2、局部战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尽管局部战争的形态和样式繁多,但是真正对局部战争展开研究并创建相应理论体系,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始的。

二、现代局部战争的类型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把现代局部战争区分为不同的类型:

1、从原因上分

2、从时间上分

3、从地域上分

4、从规模上分

5、从目的上分

6、从使用武器类型上区分

7、从战争性质上区分

三、新军事革命与高技术局部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大批当代高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使军事高技术迅速发展,世界性的新军事变革方兴未艾。

1、军事技术

军事技术的进步是军事领域一切变革的物质基础,它深刻的影响着武器装备、编制体制、作战理论、教育训练等所有方面的发展变化。

45(1)军事微电子技术(2)军事计算机技术(3)军事光电子技术(4)军事航天技术

2、军事理论

在新军事革命中,军事理论创新的实质,是把以机械化战争理论为核心的工业时代的军事理论发展成为信息化战争理论为核心的信息时代的军事理论。(1)战争动因方面(2)战争目的方面(3)战争内涵方面(4)战场方面

(5)战争一体化方面(6)集中兵力方面

3、军事组织体系

总之,在新军事变革的推动下,局部战争由机械化时代跨进了信息化时代,新技术的内涵越来越丰富。所谓的高技术局部战争的含义就是指大量运用具有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航天技术、海洋技术等当代高新技术水平的常规武器装备,并采取相应的作战方法,在一定地区内所进行的战争。

第二节 高技术局部战争的特点

来讲一下局部战争的特点:

第一、从战争爆发的根源看,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侵略扩张是导致战争爆发的主要动因。

第二、从战争分布的范围看,局部战争主要集中在战略地位重要、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的大国集团势力范围中间地带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第三、从战争类型的区分看,因各种矛盾和情况错综复杂而种类繁多。

第四、从战争形态的演变看,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尖端技术装备的问世,对战争形态转变产生决定性影响。第五、从战争爆发的周期看,国际战略歌剧发生动荡和转换的时期是局部战争的频发期。第六、从战争实施的方式看,战争发动者往往集中使用最先进的武器装备和灵活高效的作战手段,对敌方进行突然打击,力求速战速决。

第七、从战争结束的方式看,在战场较量的基础上多以政治谈判达成停战协议。第八、从战争制约的机制看,战争的爆发、进程和结局都受到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综合因素的制约。

接下来请同学们把书打开到181页,浏览一下书上关于高技术局部战争的特高点。(略)

高技术局部战争的主要特点有:

第一、战争的起因日趋复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霸权主义是战争的主要根源。纵观历史,在整个世界各地发生的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中,几乎到处都有霸权主义的影子。二战后发生的200多场局部战争中,美国直接出兵的就有20多场,间接介入的约有30多场。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让我们看到美国强权政治的进一步扩张。

2、战争爆发的诱因多样化。不仅起因于领土、政治、经济的争夺,民族、宗教纠纷更是屡见不绝:

46(1)领土争端:如印度与巴基斯坦的科什米尔争端,在3次印巴战争后也未能根本解决

(2)资源争夺:1990年爆发的举世瞩目的海湾危机和2003年3月爆发的伊拉克战争,其实质都是有关石油资源的争夺。

(3)民族纠纷:如俄罗斯中央政府与车臣之间、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之间的冲突都是各自的民族利益要求所导致的结果。

(4)宗教矛盾:如中东地区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4次中东战争的爆发,印度境内的伊斯兰教徒与印度教徒频繁的流血冲突都是宗教斗争的结果。(5)恐怖主义:恐怖主义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国际现象,产生的根源和动机也各色各样。2001年9月11日,恐怖主义在美国的所作所为至今令人发指。

第二、信息战是高技术局部战争的发展趋势。

首先来讲一下信息战的由来及其含义。信息战的概念最初是1984年由美国空军提出来的。使用信息战这个名称是出现在1992年发布的美国国防部长命令之中。所谓信息战就是以信息为主要作战手段,通过最终攻击敌方的认知与信息,来迫使对方放弃对抗意愿。从而结束对抗,停止作战。

无论从战争的实践还是发展趋势来看,争夺信息的控制权都是高技术局部战争的焦点所在,信息技术已成为高技术战争的核心技术,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事领域里出现了与传统作战方式根本不同的信息战。作为一种新的作战方式,信息战是利用电子战、计算机病毒、非攻击性武器等手段,直接攻击对方的信息和信息系统,达到减杀敌人战斗力的目的。

2、信息技术把传统的机械化战争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在高技术局部战争中,通过物质能量的释放,以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和摧毁敌人的军事装备,仍然是军事对抗的重要内容,所不同的是传统的机械化战争发生了显著变化。

第三、战场空间的全维一体化。

所谓空间就是指运动的物质伸张性、广延性,它是三维的、对称的。军事上的空间也具有这种性质,表示各种军事事物、物体之间的并存关系和分离状态,说明它们之间的位置、分布、体积形态、规模、范围、纵深、高度、运动方向等。

从历史发展的轨迹来看,每一次重大技术革命,都极大的拓展了战争空间,增加了一个战场领域。如第1次浪潮,增加了海战领域。航海航运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指南针用于军事,海洋成为战争双方争夺的新领域。第2次浪潮,增加了空战领域。1903年美国的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把作战平台的高度升到了30千米,随着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飞艇飞机应用于战场。第3次浪潮增加了电磁战场新领域。

高技术战争战场空间一体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作战空间向高度一体化、全维化方向发展

2、空袭作战已成为独立的重要的作战方式

3、高技术武装装备的强大机动能力,成为夺取和保持战争主动权的重要保证

4、远战也成为一种全新的作战方式

第四、战争的快速机动和高效。

关于这一点内容请同学门自己看书,接下来我们讲第五点。

第五、新的作战样式层出不穷。

高技术局部战争的非线式作战样式在逐步的取代机械化大规模战争的线式作战方式。所谓非线式作战,即是整个战场呈现出一种非规则的非线式状态。主

要体现在4个方面:一是敌对双方不再停留在一条稳定的战线上,没有对峙线和接触线;二是进攻的一方对敌实施全纵深同时出击,战场没有明显的前后方;三是没有作战任务的分界线;四是战场流动性大、范围大,兵力密度小,结构不规则,战场形态无边际线。

从战争实践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作战方式:

1、精确战,它是以精确制导武器为主战兵器,以各种导弹部队为主战兵力,以对敌目标实施精确打击为主要手段的一种作战样式。

2、点穴战,它是高层次的指挥,使用小型特种部队,打击有限要害目标的一种快速作战样式。例如,美国袭击利比亚的“黄金峡谷”行动就是典型的点穴战。

3、瞬时战,它是以闪电般开始、转瞬间结束,依靠机动和攻击距离远、飞行速度快、命中精确高的武器系统与快速反应部队,对敌发动闪电式的攻击。

4、瘫痪战,它是使用高技术装备集中打击对方指挥控制通信系统、侦察预警系统、电子对抗系统、信息化武器系统,以及机场、港口、交通枢纽等重要“关节点”,使对方作战力量瘫痪。

5、电子战,它是战争双方在电磁频谱方面的对抗。

6、全维战,它不仅包括空间的含义,而且包括时间、物质、方式等更为广泛的内容。

7、特种战,它是运用陆海空特种部队,或由经过精心选拔经严格训练的人员组成小分队所实施的军事和准军事行动。

8、反恐战,它是各个国家及其军队与跨国界的恐怖分子之间,在不定的战线和战场,不按一般作战规则进行的战争。

第六、战争消耗巨大化。

高技术局部战争的消耗巨大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武器装备研制、采购、维修费用高昂。

2、人员的培训费增加。伊拉克战争中,参战的美军军官98%是大学生,士兵都是高中以上文化程度。

3、作战消耗巨大。如导弹消耗量,3年朝鲜战争美军共投弹68万顿。

第三节应对高技术局部战争

一、我国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具有的特点。

高技术局部战争是一个崭新的世界性、历史性的军事课题,着眼于已经发生的高技术局部战争,着眼于我国安全环境和军事斗争准备的实际,着眼于世界军事的发展,我国未来该技术局部战争具有以下特点。

1、高技术威胁是最大的威胁。我国面临的战争威胁具有多元性,从威胁程度看,大致有三类:一是某些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军队有可能直接与我国发生军事冲突;二是存在某些与我国存在战略利益冲突、有可能成为我国主要对手的强敌;三是对我国威胁较小,但有牵制作用的对手。从技术水平看,也有三类:一是武器装备技术水平明显高于我国的强调;二是武器装备水平与我国基本相当的对手;三是武器装备水平略逊于我国的对手。其中,最大的威胁是高技术的威胁。

2、直接交战地区有限,涉及空间范围较大。未来战争可能只在局部范围内打,直接参战的人数可能有限,但战争动员在一些特定的意义上将具有前所未有的广泛性、深刻性和持续性。

3、战争胜负主要取决于军事斗争的准备和实施的力量。我们要切实做好新时期军事斗争的准备。

4、国际背景复杂,军事斗争要与政治、外交斗争相配合。

二、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作战指导原则。

高技术局部战争的作战指导,主要是对战争实施过程中作战活动的筹划和指导,同时要求对与作战活动相关的其它问题给予充分的关照。具体而言,主要是把握以下四个原则:

1、打则必胜。为了做到打则必胜,在具体作战指导上,应把握好四个作战环节:

(1)树立先胜而后求战的思想,这种思想对我们指导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很好的加以研究。

(2)正确规定军事行动的目标和规模,这是确保战争必胜的重要关节。至于具体原因,请同学们自己看书。

(3)充分准备,精心设计战局,从精心设计战局的角度来说,应着重把握好以下几点:一要周密制定作战预案;二要反复进行作战进程模拟;三要精心谋划军政配合。

(4)创造进入战争的最有力态势。

2、合力制敌。在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中,我军克敌制胜的法宝仍然是动员和依靠人民群众,实行人民战争。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经验表明,只要我们坚持人民战争,敌人就是现在来,我们以现有武器也可以打,最后也可以打胜”。创造现在人民战争的新形式、新战法,是一项既十分紧迫又及其艰苦的长期任务。(1)建立新形势下的“三结合”战争力量体制。为适应未来军事斗争,尤其是高技术局部战争的需要,应建立精干的常备军、强大的后备力量和群众中的技术群体相结合的新的“三结合”战争力量体制。

(2)实行新条件下的“三结合”军事斗争形式。根据高技术局部战争的基本特点,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应实行威慑方式与实战方式相结合、正规作战与非正规作战相结合、军事系统与民用系统相结合的军事斗争形式。(3)坚持集中统一的战争领导。人民战争说到底是一个把我们的政治 优势转化为军事优势的运动过程。要完成这种转化,坚持对战争 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基本条件。

3、战略速决。在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中,如果我军与强敌作战,对手面对我们这样一个大国,必然要力求速决,力避久拖不决。在实战中,要确保战争速决全胜,防止战争久拖不决,应把握好以下三个主要原则:

(1)集中精兵利器打敌要害。集中精兵利器打敌要害是高技术局部战争的基本作战指导思想。要贯彻这一思想必须力争破坏敌信息保障系统,注意破坏敌人的作战系统结构,积极毁坏敌主要作战兵器,即把打击重点始终放在破“网”、破“阵”、破“器”上。

(2)高度灵活的机动作战。高度灵活的机动作战是高技术局部战争的基本作战方法。实施这一作战方法的核心是创造战机和把握战机。

4、力争主动。主动权是军队行动的自由权,如果失去了主动权,军队就接近于被打败的境地。高技术局部战争中,有了战争主动权并不等于有了战略主动权,要取得战略主动权,还有赖于高效及时的政治外交斗争。为确保夺取和保持战场主动权,在具体作战指导上,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坚决夺取战场制信息权。(2)实施高效的战场指挥控制。

(3)快速转换战局,适时结束战争。

三、加强新“三打三防”研究。

所谓“三打”是指打隐形飞机、打巡航导弹、打武装直升机。所谓“三防”是指防精确打击、防电子干扰、防侦察监视。这一“三打三防”训练是1999年5月军委对全军提出的新的要求。

1、打隐形飞机。打隐形飞机的关键:一是要建立预警时间短、通讯快捷、指挥灵便和火力反映迅速的一体化防空体系;二是灵活运用战法、注重创新,使几方的武器系统发挥最佳效能。

2、打巡航导弹。打航导弹要做到“料敌机先”和“打藏结合”。“料敌机先”是指通过加强预警,尽早发现巡航导弹的行踪,及时部署和调整防空火力将其击落。“打藏结合”是指在寻求战机的同时,加强对重点目标的防护。

3、打武装直升机。打武装直升机的战术要求是:抓住有利时机,速战速决,还要编组反敌武装直升机的预备队,以对付敌可能实施的大规模武装直升机群的连续突击。

4、防精确打击。精确打击的关键在于精确制导武器,而精确制导武器的关键在于精确制导技术。

5、防电子干扰。如何有效的保护己方电子技术装备正常发挥作用,免受敌人的电子干扰,成为高技术局部战争中双方首要关注的问题。

6、防侦察监视。在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中,面对强敌的侦察监视系统,如何采取有效方法防敌,反敌的侦察监视,是我们当前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

第四节 人民防空与防护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人民防空,为什么要进行人民防空?所谓人民防空是指国家根据国防需要,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采取防护措施,防范和减轻空袭危害。它的基本目的是采取各种有效的防护手段,保证城市各种功能正常运行,保护战争潜力,稳定后方,支援前线。

一、防空袭的方式方法。

1、疏散防护。它通常是指战争爆发前后,把城市或重要目标内的人员、物资等有计划的转移到安全地区,以达到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保存战争潜力的目的。疏散防护的时机可分为早期、临战和紧急疏散三种。防空警报可分为:预先警报、空袭警报、解除警报。

2、隐蔽防护。它是指在遭到敌人空袭时,有计划、有组织地将城市的人员、物资、工厂、设施等转入地下隐蔽,对地面的重要目标实施伪装的防护行动。隐蔽防护的方式通常有转入地下、利用地形地物、对重要目标进行伪装等。

3、消除空袭后果。它是指对敌人空袭所造成的直接危害和产生的次生灾害等,进行消除和控制,以保障城市功能的恢复。它的主要手段有消防灭火、抢险抢修、救生医疗、防化洗消、治安保卫。

二、核、化、生武器的防护。

1、核武器及时防护。

核武器是利用原子核反应瞬间放出的巨大能量而起杀伤破坏作用的武器。原子弹、氢弹、中子弹统称为核武器。对核袭击最好防护措施是进入人防工事,来不及进入人防工事的人员应利用地形地物就近隐蔽防护。

2、化学武器及其防护。在战争中,以毒害作用杀伤人畜的化学物质叫毒剂。装有并能释放毒剂的各种武器和器材都叫化学武器,包括装有毒剂的炮弹、炸弹、导弹以及飞机布洒器等。遭到化学武器袭击时,应迅速进入人防工事。来不及进入人防工事的应及时采取个人防护措施。

第三篇:军事理论教案

单元教案

第二章 第一节至第五节(单元)教案 课程名称:军事理论教程 课程性质:公共必修课 授课对象:2013级新生 授课教师:

本课程是大学生公共课,使用的教材是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

一、本章教学目标

1.知识

了解军事理论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熟悉我国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地位作用及科学含义。

2.技能

掌握马列主义军事思想的重要内涵。

3.思想道德

树立正确的战争观,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二、本章的具体内容和学时分配

第一节

军事思想概述

2学时 第二节

毛泽东军事思想

2学时 第三节

邓小平军队建设思想

2学时 第四节

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

2学时 第五节

胡锦涛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论述

2学时

三、本章教学内容的分析

1.重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及主要内容 2.难点:军事思想的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和特征

3.关键点;国防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的实质

四、本章内容的深入和拓展

本章处于全书中的第二个章节,是继第一章国防基础知识之后从指导思想角度对军事发展史的又一次深度阐释和脉络梳理。本章中军事思想的形成过程,贯穿于第一章第一节的中国国防发展史中。本章中的现代军事思想,在第四章军事高技术和第五章信息化战争中均有体现。通过本章的学习,可以进一步了解到我国古代丰厚的文化成果和近现代的军事发展情况。

五、教学过程及教学方式

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了解军事思想的三个发展阶段:古代军事思想——近代军事思想——现代军事思想,阅读教材,找出划分的时间节点和每个阶段的特征。

2.小组讨论,结合中学阶段学习过的政治历史知识,阐释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过程和发展情况。

思考:毛泽东军事思想指导我党我军取得的重大战役胜利有哪些? 3.概况总结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具体内容和历史地位。

4.自行阅读教材,概括阐述邓小平军队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思考:军队和国防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的实质是什么?

(1)世界大战可以避免

(2)我国周边安全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好转,但仍然存在着各种现实的和潜在的威胁。

(3)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

5.观看海湾战争资料视频,分组讨论:在国际战略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形式给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形成带来什么影响?自行总结出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两条主线”。6.在前四节学习的基础上,分组自主学习第五节内容。总结出胡锦涛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论述内容,明确新世纪新阶段军队的历史使命。

六、主要参考书 备课用书

学生课下阅读用书

七、复习思考题 课后作业

1.P76.1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P87.1国防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的实质是什么?

第四篇:军事理论教案

军事理论教案

第 1 页

NIATKBM 普通高等院校军事理论教学多媒体课件(文本教案)

第一章 军事思想

教 学 目 的

通过对军事思想的概念、特点及其发展过程、基本规律的讲解和介绍,重点要求掌握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建军思想和江泽民新时期建军学说的主要内容,学会应用无产阶级的战争观和方法论,正确认识和分析当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一系列问题。

第一节 军 事 思 想 概 述

一、军事思想的基本概念

(一)概念:

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的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是人们长期从事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

军事思想来源于人类的军事实践,同时又给人类的军事实践以理论指导,并在军事实践中接受检验。军事思想随着战争和军事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军事思想作为一种独立的意识形态是在奴隶社会开始的,它产生于一定的社会物质生产和战争实践基础之上,并且受到其它社会意识形态的制约与影响。

(二)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是军事哲学。包括战争观,军事问题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二是军事实践基本指导原则。包括战争指导的基本方针和原则,军队建设的基本方针和原则,国防建设的基本方针和原则等。

(三)军事思想的特点

1、军事思想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军事思想来源于社会实践,为了各阶级的利益,军事家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上,反映各阶级对战争和军队建设的不同看法和认识,奉行和推崇的军事思想带有鲜明的阶级性。

2、军事思想具有强烈的时代性。

军事思想来源于战争实践,不同历史时期的战争有着不同的形态和战略战术,有着不同的军队组织原则和编制。这种不同时代的特征往往最能反映当时的物质生产水平(生产力水平),军事思想所反映的这些特征代表着这一时代的特性。

3、军事思想具有明显的继承性。

战争的特点之一,是强制性的要求人们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相一致,必须按事物的客观规律办事,历史上所形成的具有规律性的军事原则、概念和范畴是人们对战争这一客观事件的总结,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加以丰富和发展。

(四)军事思想的分类

分类的标准不一样,其分类结果也不一样。可按社会历史阶段、阶级、国家和不同历史时期主导性兵器的特征来进行分类。

按阶级划分可分,军事思想可分为奴隶主阶级军事思想、封建地主阶级军事思想、资产阶级军事思想、无产阶级军事思想;

按阶段来划分可分为古代军事思想、近代军事思想、现代军事思想;按国家分可分为中国军事思想、国外军事思想等。

二、军事思想的地位和作用

军事思想是各种军事理论、军事原则的理论基础,对军队建设、作战行动和国防建设起着根本性的作用。

军事思想为认识军事问题提供基本观点。

军事思想为进行军事预测提供思想方法。

军事思想为从事各项军事实践活动提供全局性指导。

三、军事思想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军事思想的发展以新的生产力和新的社会关系为前提

军事理论教案

第 2 页

NIATKBM

1、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是军事思想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

2、社会制度的变革促进了一种新的军事思想代替旧的军事思想。

(二)军事思想的发展依赖于军事实践特别是战争实践

军事思想随着战争的产生、战争实践的发展以及人们对战争实践在认识上的飞跃而产生和发展,是人们对战争这一特殊社会现象在认识上不断深化的结果。古今中外的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的军事思想,或是自身军事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或是从间接的军事实践经验中抽象提炼,或兼而有之。

(三)军事思想在激烈尖锐的相互对抗竞争中发展

军事思想源于战争实践,而战争是对抗双方大展各自军事思想的舞台。在战争中为了取得胜利,敌对双方总是竞相抢占军事思想的制高点,以便在军事实践的主观指导上高于对手,从这个意义上说,军事思想就是在激烈的相互对抗中发展起来的。

(四)军事思想在继承和借鉴优秀成果中发展

要取得军事活动中最高斗争形式战争的胜利,其行动必须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主观指导必须与客观实际保持一致,因此,军事思想不但揭示本时代、本民族、本阶级军事活动的特殊规律,还揭示军事领域中的一般规律和具有稳定性的普遍性矛盾。

(五)军事思想在与哲学思想的相互促进中发展

自从人类社会出现军事活动以来,军事就是按照其自身固有的辩证规律发展的。由于战争的胜负直接关系着阶级、国家、民族和政治集团的生死存亡,所以人们远在军事辩证法这个概念之前就已经辩证地思考军事问题。军事家为了战争的胜利常常寻求哲学的指导。

二、军事思想发展简史

一、古代军事思想

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初期,战争已开始频繁发生,促使了奴隶主阶级军事思想的萌芽和产生。人类进入了奴隶社会后,战争的规模、样式、性质、作用等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战争具有了鲜明的政治目的,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并有了专门的军队组织和相应的军事制度,战争的规模也越来越大。

其主要代表作有《希腊波斯战争史》(希罗多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修昔底德)、《军政》、《军志》、《周易》。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战争的频繁发生和改朝换代的加剧,军事方面的许多因素发生了变化。铁制兵器替代了铜制兵器,实行了征兵制和募兵制,由单一兵种发展到了步、车、骑、水军并进。人们对战争和军队的认识有了更大的提高,其中又以我国古代军事思想更为突出。在战争的认识方面、军队建设方面、作战指挥方面、后勤保障方面等有了新的发展。

其主要代表作有武经七书《孙子》、《吴子》、《尉缭子》、《司马法》、《六韬》、《黄石公三略》、《李卫公问对》等。

二、近代军事思想

近代军事思想发展的总体特征:

一是资产阶级军事思想体系得到确立;

二是以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为代表的无产阶级军事思想宣告诞生。

(一)资产阶级军事思想产生于欧洲,并经过三个世纪的时间,随着资产阶级革命战争实践而逐步形成,并随着战争的发展而发展。

(二)无产阶级思想,作为一种崭新的军事思想体系,也是在近代确立

1848--1849年,无产阶级以特殊身份参加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马克思和恩格斯及时总结了无产阶级斗争的经验,发表文章和评论。在这些文章和评论中,对人民战争、战争与政治的关系、战略战术和武装起义的思想进行了阐述,体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早期的军事思想。

三、现代军事思想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标志着人类文明跨入现代历史时期。

(一)19世纪中叶之后,世界列强竞相利用产业革命所提供的新型的技术、物质手段,在全球加剧争夺势力范围,相应的军事理论开始产生。

(二)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40年代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是资产阶级军事思想丰富和发展时期

(三)二次大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资产阶级军事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四)无产阶级军事思想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

1、列宁在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和反对帝国主义武装干涉战争中,创立了无产阶级的军事理论和军事思想。

军事理论教案

第 3 页

NIATKBM

2、斯大林在反对法西斯侵略和指导国家现代化建设中,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的军事理论,全面建立了苏联军事思想体系。

3、毛泽东把马列主义军事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毛泽东军事思想。

三、军事思想的作用及其发展规律

(一)军事思想的地位和作用

军事思想是各种军事理论、军事原则的理论基础,对军队建设、作战行动和国防建设起着根本性的作用。

(1)军事思想为认识军事问题提供基本观点。

(2)军事思想为进行军事预测提供思想方法。

(3)军事思想为从事各项军事实践活动提供全局性指导。

(二)军事思想发展的基本规律

1、军事思想的发展以新的生产力和新的社会关系为前提

首先,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是军事思想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

其次,社会制度的变革促进了一种新的军事思想代替旧的军事思想。

2、军事思想的发展依赖于军事实践特别是战争实践

军事思想随着战争的产生、战争实践的发展以及人们对战争实践在认识上的飞跃而产生和发展,是人们对战争这一特殊社会现象在认识上不断深化的结果。古今中外的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的军事思想,或是自身军事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或者是从间接的军事实践经验中抽象提炼,或兼而有之。

3、军事思想在激烈尖锐的相互对抗竞争中发展

军事思想源于战争实践,而战争是对抗双方大展各自军事思想的舞台。在战争中为了取得胜利,敌对双方总是竞相抢占军事思想的制高点,以便在军事实践的主观指导上高于对手,从这个意义上说,军事思想就是在激烈的相互对抗中发展起来的。

4、军事思想在继承和借鉴优秀成果中发展

要取得军事活动中最高斗争形式战争的胜利,其行动必须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主观指导必须与客观实际保持一致,因此,军事思想不但揭示本时代、本民族、本阶级军事活动的特殊规律,还揭示军事领域中的一般规律和具有稳定性的普遍性矛盾。

5、军事思想在与哲学思想的相互促进中发展

自从人类社会出现军事活动以来,军事就是按照其自身固有的辩证规律发展的。由于战争的胜负直接关系着阶级、国家、民族和政治集团的生死存亡,所以人们远在军事辩证法这个概念之前就已经辩证地思考军事问题。军事家为了战争的胜利常常寻求哲学的指导。

第三节 毛泽东军事思想

一、毛泽东军事思想科学含义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战争、人民军队和国防建设以及军事领域一般规律问题的科学理论体系。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提出:

1945年4月,在延安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在大会上所作的《论联合政府》报告中,总结了抗战以来的对敌斗争的经验,并对我党长期领导军事斗争和军队建设的基本经验进行了理论概括,明确地提出了人民战争、人民军队、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等概念,并作了精辟的论述。在会上,朱德在所作的《论解放区战场》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毛主席的军事思想这一概念。

1、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2、毛泽东军事思想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战争和国防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3、毛泽东军事思想是多方面汲取了古今中外军事思想的精华。

4、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战争、军队建设、国防建设和反侵略战争的指导思想。

5、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及其军队对长期军事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集体智慧(插入影视资料)的结晶。

二、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它是在中国长期革命战争的发展过程中产生、形成、成熟和发展成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军事思想的理论体系。

军事理论教案

第 4 页

NIATKBM(一)毛泽东军事思想在土地革命时期产生和形成 1、1921年,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所通过的第一个纲领中,原则申明用革命手段推翻旧政权的历史任务。2、1922年,在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原则。3、1923年,在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了改组国民党,与国民党联合,共同反对军阀,打倒封建主义帝国主义的纲领。4、1924年实现了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我党掌握了一批工人武装和黄埔军校的国民革命军第4军、第1军。

5、彻底地认识武装斗争在中国革命中的极端重要性,还是1927年春、夏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发动反革命政变和叛变革命,使大革命遭到失败以后。

根椐党的六大所作的不完全统计,从1927年3月到1928年7月,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被杀害的达31万多人,其中共产党人2万6千多人。党员数量从大革命高潮时的近6万人急速减少到1万多人。党内思想异常混乱,工会农会被查禁,白色恐怖笼罩全国。中国革命已进入低潮,中国共产党正面临被敌人瓦解和消灭的危险。

毛泽东说:“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了。” 和那些在危难时刻脱离党的不坚定分子相反,党外一些坚定的革命者恰恰在这样严峻的时刻参加到共产党的队伍里来,如彭德怀、贺龙等。许多工农群众在党的旗帜下重新集合起来战斗。6、1927年8月1日,我党在南昌发动了武装起义,打响了武装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

南 昌 起 义

南昌起义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开辟了一个新时期。周恩来说:“八一起义在共产党领导下,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第一枪。7、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武汉召开紧急会议,正式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总方针。毛泽东在发言中强调,全党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会议决定进行全国性的武装起义,并占领各大城市,争取革命的胜利。8、1927年9月9日,毛泽东领导发动了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在起义遭受挫折时,毛泽东毅然放弃了攻打长沙的计划,率领余部沿罗霄山脉南下,向反动统治薄弱的农村进军,开创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崭新的一页。

秋收起义(插入影视资料)

三湾改编的内容和意义

改编的内容:

A、精编部队;

B、成立各级党组织; C、成立士兵委员会; D、确立三大纪律等。

改编的意义:

A、明确了党对武装力量的领导;

B、实行了与其他武装力量具有显著区别的三大民主; C、建立了与人民利益相一致的铁的纪律; D、队伍的革命性更强了。9、1927年10月底,毛泽东率领这支队伍上了井冈山,在井冈山开展游击战争,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工农民主政权,成功地创建了我国第一个革命根据地。红军战术

“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

“固定区域的割据,用波浪式的推进政策。强敌跟追,用盘旋式的打圈子政策。”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根据地建设和红军队伍建设(插入影视资料)

毛泽东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以土地革命为主要内容,以武装斗争 4 军事理论教案

第 5 页

NIATKBM 为主要形式,以农村根据地为主要阵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确立了人民军队的建军原则和赤卫队到地方红军再到正规红军的发展路线,并形成了红军的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

井冈山斗争时间表

1927.10 毛泽东率领队伍上山。

1927.11 在茶陵建立第一个县级政权。1928.01 在遂川提出了六项注意。

经过三个月的战斗和工作,井冈山根据地初步建成。袁文才王佐两支地方武装改造成功。1928.03 毛泽东被瞿秋白“左倾”路线所迫害,撤消了前委书记职务。1928.05.04 朱毛红军汇合成立红四军。

1928.7_8 井冈山遭受7月失败和黄洋界保卫战。

1928.01—1929.01 湘、赣、粤敌军向井冈山实施了多次进剿和会剿。1928.12 红五军上山与红四军汇合。

1929.01 朱毛率红四军主力(3600人)向赣南进军,实行“围魏救赵”的策略,红五军留守井冈山。

1929.01.26 湘、赣两省敌人以三个旅的兵力对井冈山实行“会剿”,红五军激战五天五夜,井冈山失守,红五军被迫突围向赣南转移。

10、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

1929.02.10 红四军在瑞金大柏地歼敌两个团,俘敌团长以下800余人。

1929.03.14 又在福建长岭寨歼敌2000余人,击毙敌旅长郭风鸣,并占领长汀。1929.04 红四军第一次统一了军装。

1929.03 蒋桂战争爆发,毛泽东及时抓住机遇,开辟了一大片革命根据地,使赣南闽西连成了一片,为建立中央革命根据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29.6.22 中共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在福建龙岩召开,由于红四军党内和领导者之间内部出现了一些不同的看法,毛泽东没有当选为红四军前委书记,离开了红四军的领导岗位。1929.7.30 红四军在大田与闵敌卢兴邦部一战失利,损失300多人,100多条枪。1929.8 红四军冒险进攻赣州失利,损失1000多人。

1929.9 红四军进攻梅县失利,部队损失1000多人。

1929.9 红四军在上杭召开党的第八次代表大会,但没有解决建军根本的问题。

1929.10 陈毅向中央汇报工作后从上海回到了瑞金,并向红四军前委传达了周恩来的指示。1929.11 陈毅代表红四军前委到福建武平请毛泽东回红四军前委主持工作。

1929.11.26 在陈毅的陪同下,毛泽东回到了红四军支持工作,并决定召开中共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

1929.12.28 经过一个月的调查,中共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在福建上杭县古田镇召开。

会议要解决的问题:

单纯军事观点、流寇思想、军阀主义残余、极端民主化、非组织观点、绝对平均主义、主观主义、个人主义、盲动主义等。

产生问题的重要原因:

一是红军在幼年时期;

二是红军的主要成分是北伐军的雇佣士兵、大量的农民、解放过来的士兵。

古田会议决议的内容

一、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

二、党的组织问题

三、党内教育问题

四、红军宣传工作

军事理论教案

第 6 页

NIATKBM

五、士兵政治训练问题

六、青年士兵的特种教育问题

七、废止肉刑问题

八、优待伤兵问题

九、红军军事系统和政治系统关系问题

古田会议的意义

古田会议决议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建设的纲领性文献,解决了在农村进行战争的环境中如何将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革命军队建设成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这个根本性问题。这个决议,使红军完全建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础上,从根本上划清了我军与旧式军队的界限,形成了我军的建军原则,是我军建设的伟大纲领。

古田会议后,在以毛泽东为首的红四军前委的领导下,中央红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但是,1930年6月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央取得了统治地位。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使党和革命力量遭到很大损失。

1930年9月党的六届三中全会结束了李立三的错误路线。

1931年1月党的六届四中全会确定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统治,长达四年之久,给中国革命带来了巨大损失。

10、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三次反“围剿”。

从1930年10月到1931年6月,蒋介石先后向中央根据地发动了三次反革命“围剿”。中央红军在毛泽东、朱德的领导下,采取“ 诱敌深入、慎重初战、集中兵力、各个歼敌、向外发展” 的作战原则,至1931年9月15日顺利地粉碎了敌人的三次“围剿”。此时,赣南、闽西根据地连成了一片,面积5万平方公里,人口250万,成为中央苏区的全盛时期。(插入影视资料)

1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1931年11月7月在江西瑞金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宣布成立临时中央工农民主政府,选举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63人为中央执行委员,毛泽东为主席,通过了宪法大纲、土地法、劳动法、婚姻法等。中央工农民主政府的成立,使根据地的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政权建设更有了保障,发展了根据地的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

12、王明路线的全面执行和红军长征。

1932年6月,毛泽东被撤消红一方面军总政委职务,离开红军领导岗位主持中央政府地方工作。红军作战失利。

1932年8月,恢复毛泽东在红军的职务,红军又取得了一系列胜利。1932年9月,“左”倾路线认为毛泽东是右倾,再次被撤消职务。

1932年12月,蒋介石调集40万大军向中央根据地发动了第四次“围剿”。

1933年5月,蒋介石调集了100万大军“围剿”革命根据地,其中50万大军进攻中央革命根据地。王明路线的领导者拒绝采取积极防御、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主张消极防御。他们实行的是冒险主义——保守主义——逃跑主义——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万里长征。(插入影视资料)

13、遵义会议召开。

1935年1月,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的领导,重新肯定了毛泽东所建立起来的一整套作战原则,把党的路线转变到了马列主义的正确轨道上来,成为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一个伟大转折点。

主要代表作: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井冈山的斗争》

《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想》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光辉著作

四渡赤水出奇兵

军事理论教案

第 7 页

NIATKBM

1935年1月上旬,中央红军长征到达贵州遵义地区。15~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这时,蒋介石为阻止中央红军北进四川同红四方面军会合或东入湖南同红2、6军团会合,围歼中央红军于乌江西北的川黔边境地区,调集其嫡系薛岳兵团和黔军全部,滇军主力和四川、湖南、广西的军队各一部,向遵义地区进逼。1月中旬,薛岳兵团2个纵队8个师尾追红军进入贵州,集结于贵阳、息烽、清镇等地,先头已进至乌江南岸;黔军以2个师担任黔北各县城守备,以3个师分向湄潭及遵义以南的刀靶水,懒板凳进攻;川军14个旅分路向川南集中,其中2个旅已进至松坎以北的川黔边境;湘军4个师位于湘川黔边境的酉阳至铜仁一线构筑碉堡,防堵红军东进;滇军3个旅正由云南宣威向贵州毕节开进;桂军2个师已进至贵州独山、都匀一线。

中共中央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根据上述情况,决定中央红军由遵义地区北上,在四川省泸州西南的蓝田坝、大渡口、江安一线北渡长江,进至川西北,同红四方面军一起实行总的反攻,争取赤化四川。如渡江不成,则暂时留在川南活动,并伺机从宜宾上游北渡金沙江。1月19日起,红1、3、5、9军团分三路先后从遵义、桐梓、松坎地区出发,向土城、赤水方向前进。黔军随即占领遵义、湄潭;川军以一部兵力防守宜宾、泸州,以8个旅分路向松坎、温水、赤水、叙永等地推进。24日,红1军团击溃国民党军黔军的抵抗,攻占土城。28日,红3、5军团、军委纵队、干部团、红1军团一部在土城、青杠坡地区对尾追的川军2个旅发起猛攻,予以重创。此时,川军后续部队4个旅迅速增援,毛泽东等遂决定,立即撤出战斗,西渡赤水河,向古蔺以南地区前进,寻机北渡长江。演出了一幕军事史上著名战例——四渡赤水。

一渡赤水

1935年1月29日拂晓前,我军除以少数部队阻击敌人外,主力分三路从猿猴场(今元厚)、土城南北地区西渡赤水河,向古蔺、叙永地区前进。川敌立即以8个旅分路向我追截,以4个旅沿长江两岸布防;薛岳兵团和黔敌也从贵州分路向川南追击;滇敌3个旅正向毕节、镇雄急进,企图截击我军。

2月2日,我右纵队红一军团先头第二师进攻叙永不克,后卫第一师在三岔河遭敌截击。3日至6日,我军在继续西进中,一军团又先后在叙永、毛坝、大坝等地遭川敌截击;左纵队红三军团在天堂坝同川敌两个团发生战斗。

这时,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鉴于敌人已经加强了长江沿岸防御,并以优势兵力分路向我进逼,乃于2月7日决定暂缓执行北渡长江的原计划,改取“以川滇黔边境为发展地区,以战斗的胜利来开展局面,并争取由黔西向东的有利发展”的方针;并命令各军团迅速脱离四川追敌,改向川滇边的扎西(今威信)地区集中。

红军在扎西进行了整编。全军除干部团,共编为16个团,红一军团缩编为2个师6个团,红三军团缩编为4个团,红

五、红九军团各编为3个团。为了加强川南的革命力量,党中央派原红五师政治委员徐策、军委纵队干部团上干队政委余鸿泽等组成中共川南特委,率几百人在扎西东南的石坎予成立了中同工农红军川南游击队,积极活动于川滇黔边地区,策应主力红军作战。川南游击队在红军主力转移后,继续在当地坚持斗争。

我军进入川滇边境后,蒋介石重新调整部署,将湘军改为第一路军,在湘西“围剿”红二、六军团,薛岳兵团和滇黔两省敌军组成第二路军,龙云为总司令,薛岳为前敌总指挥,辖4个纵队,以吴奇伟部4个师为第一纵队;周浑元部4个师为第二纵队;滇军孙渡部4个旅为第三纵队;黔军王家烈部5个师为第四纵队,与川军潘文华部一起,企图围歼中央红军于长江以南、叙永以西、横江以东地区。

2月7日,龙云命令第三纵队由镇雄、毕节向扎西以南之大湾子推进;第一、二两纵队主力集中黔西、大定(今大方),一部向叙永推进;第四纵队留赤水河以东之遵义、桐梓、赤水等地区。川军以一部兵力固守叙永、古宋、兴文、长宁等地和长江、横江沿岸,防止我军北进;主力则由高县、珙县、长宁及其以南地区向扎西推进。

二渡赤水

1935年2月9日,中央红军在扎西地区集结完毕。这时,敌人孙渡纵队和川军潘文华部分别从南北西面迫近扎西,周浑元纵队主力正从黔西,大定地区向古蔺、叙永方向追击。为了迅速脱离川、滇 7 军事理论教案

第 8 页

NIATKBM 两敌之侧击,中革军委于10日决定迅速东渡赤水河,向敌兵力薄弱的黔北地区进攻,以开展战局。11日,中央红军分3个纵队由扎西地区东进,经营盘山、摩泥、回龙场,于18日同至21日分别由太平渡、二郎滩东渡赤水河,向黔北的桐梓地区急进,同时以红五军团的1个团向温水开进,以吸引追敌。

我军二渡赤水河,回师黔北,完全出敌意外。川敌3个旅慌忙由扎西附近向东追击,黔敌急忙抽调遵义及其附近的部队向娄山关、桐梓增援,第一纵队之第五

十九、第九十三师由黔西、贵阳地区向遵义开进,企图阻止并围歼红军于娄山关或遵义以北地区。

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决定乘追击之敌大部尚未到达之际,迅速击破黔军的阻拦,占领娄山关及其以南地区,再取遵义,以争取主动。2月24日,红一军团先头团攻占桐梓,迫使桐梓之敌退守娄山关。25日,中革军委决定,以红

五、红九军团在桐梓西北地区阻滞川敌,集中主力进攻娄山关及其以南之黔敌,乘胜夺取遵义。

当晚,红三军团攻占娄山关,歼敌一部。26日,我军在粉碎敌人向娄山关的多次反扑之后,以一部兵力从正面反击进攻娄山关之敌,而以红一军团主力和红三军团1个团从娄山关东、西两侧向敌后方之板桥地区迂回,经激烈战斗,击溃了进攻娄山关之敌,并相继攻占了娄山关以南之黑神庙、板桥、观音阁等地,残敌向遵义逃跑。27日,红

一、红三军团又在遵义以北之董公寺粉碎黔敌3个团的阻击,28日晨占领遵义,并控制了城南的红花岗,老鸦山一线高地,黔敌王家烈率残部两个团逃向忠庄铺。

这时,由黔西、贵阳地区北开之蒋介石嫡系部队,第一纵队第五十九师进至新站,第九十三师进至忠庆铺地区,一部前出至遵义城南五里之枫落桥。中革军委当即决定集中主力,求歼该敌于遵义以南地区。28日上午,敌以第五十九师主力及第九十三师的1个团为左路,经桃溪寺向红花岗、老鸦山进攻,黔敌两个团为右路,由忠庄铺向遵义进攻;第九十三师主力和第五十九师1个团控制于忠庄铺为预备队。11时许,第五十九师攻击我红花岗阵地受挫后,将主力转攻老鸦山并占领了制高点;但右路黔敌观望不前。我红一军团主力乘隙从水师坝地区向忠庄铺猛烈反击,直插敌第一纵队指挥所。吴奇伟慌忙率残部约一个团向滥板凳方向逃窜。红一军团跟踪猛追,并以一部取捷径先敌占领了滥板凳,残敌逃过乌江。此时,滞留在老鸦山地区之敌第五十九师已被迫转入防御。黄昏,我干部团进入战斗,配合红三军团夺口了老鸦山制高点,歼敌第五十九师大部,残敌向八里水、鸭溪方向逃窜。

遵义之战,我军在敌情非常严重的情况下,5日之内,连下桐粹、娄山关、遵义,击溃和歼灭敌人两个师又8个团,俘敌约3000人。这是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充分表现了毛泽东的指挥艺术和红军的英勇善战。这次胜利,鼓舞了全军士气,获得了物资补充,打击了敌人,特别是打击了蒋介石嫡系部队的嚣张气焰,使我军得到了短期休整的机会。

三渡赤水

敌吴奇伟纵队遭到沉重打击后,蒋介石急忙于1935年3月2日由汉口飞往重庆,亲自策划新的围攻以阻止我军东渡乌江。5日,蒋介石发现我军西移后,又改以堡垒主义和重点进攻相结合的战法,实行南北夹击,企图围歼我军于遵义、鸭溪狭小地区。其部署:川军3个旅由桐梓向遵义地区进攻,新调来的上官云相部两个师由重庆向松坎、新站地区推进,支援川军进攻遵义,第二纵队主力3个师进至仁怀、鲁班场地区,第三纵队进至大定、黔西地区防堵;第四纵队一部集结于金沙、土城等地,阻止我军向西发展;第一纵队4个师位于乌江南岸,策应其他纵队作战。此外,蒋介石还命令第五十三师由镇远向石吁推进,湘军3个师沿乌江东岸筑堡,阻止我军东进。

1935年3月5日以后,我军根据中革军委的决定,以红九军团在桐粹、遵义地区吸引川敌向东,主力由遵义地区西进自腊坎、长干山,寻歼敌人第二纵队,未能得手。蒋介石地,乃系大方针未定的表现,遂命令各路军要不顾一切寻找红军决战。11日,川敌3个旅进占遵义,乌江南岸之敌第一纵队也以一部兵力北渡乌江,向鸭溪、遵义推进。根据当时情况,中共中央决定,中央红军仍以黔北为主要活动地区,控制赤水河上游,以消灭薛岳部和王家烈残部为主要作战目标。15日,我军主力进攻鲁班场之敌第二纵队,因敌3个师挤在一起、攻击未能奏效,而援敌第一纵队已进至枫香坝地区。我军遂主动撤出战斗,向仁怀以北的茅台地区机动。

3月16日,中央红军为寻求新的战机,在茅台及其附近西渡赤水河,向古蔺、叙永方向俞进。接着,攻占镇龙山,击溃川敌1个团的拦阻,进至大村、铁厂、两河口地区。

四渡赤水

军事理论教案

第 9 页

NIATKBM

在国民党军重兵再次向川南集中的情况下,毛泽东等决定,乘敌不备折兵向东,在赤水河东岸寻机歼敌。1935年3月20日,为迷惑国民党军,红1军团1个团大张旗鼓地向古蔺前进,诱敌向西;主力则由镇龙山以东地区,突然折向东北,于21日晚至22日分别经二郎滩、九溪口、太平渡东渡赤水河,从敌重兵集团右翼分路向南急进。26日进至遵义、仁怀大道北侧干溪、马鬃岭地区。27日,红9军团由马鬃岭地区向长干山方向佯攻,引国民党军北向;主力继续南进,于28日突破鸭溪至白腊坎间国民党军封锁线,进至乌江北岸的沙土、安底等地。31日经江口、大塘、梯子岩等处南渡乌江。4月2日,中央红军以一部兵力佯攻息烽,主力进至狗场、扎佐地域,前锋逼近贵阳。这时,国民党军在贵阳及其周围地区只有第99师4个团。正在贵阳督战的蒋介石十分惊恐,一面急令各纵队火速增援贵阳,一面令守城部队死守飞机场,并准备轿子、马匹、向导,准备随时逃跑。4月4日,红9军团在打鼓新场以东老木孔地域击溃黔军5个团,歼其2000余人。至此,中央红军巧妙地跳出了国民党军的合围圈,将蒋介石的几十万军队甩在乌江以北。四渡赤水之后,中央红军主力乘滇军东调增援贵阳之机,迅速进军云南,并于5月9日,在皎平渡、洪门渡渡过金沙江。与此同时,活动在乌江以北地区的红9军团,也从会泽以西的树节、盐井坪渡过金沙江。

(二)毛泽东军事思想在抗日战争时期科学体系建立

1935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此时,正值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中华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全国抗日民主运动出现新的高潮。为了指导抗日战争,为了从理论上系统地回答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毛泽东及时总结了红军创建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开始了中国革命的新探索。

人民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武器是重要因素。

1、战争的目的是“消灭敌人,保存自己”,它也是一切战略战术和技术原则与行动的依据。

2、强调作战指导上的主动性、灵活性和计划性;执行有利的决战;号召“全党要注重战争,学习军事,准备打仗”。3、1942年开始的整风运动,是一场马列主义的思想教育运动。

4、1945年在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全面阐述了人民军队、人民战争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军唯一的宗旨,它包含自觉遵守纪律和一整套政治工作原则;我军实行主力兵力与地方兵团和游击队、民兵相结合,武装群众与非武装群众相结合,军事斗争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条战线的斗争相结合的真正的人民战争,从实际出发的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至此,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科学体系已经建立起来了。

主要代表作: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抗日战争的战略战术问题》 《论持久战》

《战争和战略问题》 《关于军队的政治工作》 《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论联合政府》等著作。

(三)毛泽东军事思想在解放战争时期达到了全面成熟

抗战胜利后,国内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毛泽东同朱德、周恩来等组织指挥了一系列大规模战役。毛泽东军事思想不但有了战略防御的系统理论,而且有了关于战略进攻、战略决战和战略追击的系统理论,她标志着毛泽东军事思想有了重大发展,进入了全面成熟时期。

1、解放战争是我军和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大敌人进行的一场大决战。在这场大决战中,我军经历了战略防御、战略进攻、战略决战和战略追击等阶段,采取了以运动战为主并配以攻坚战、阵地战等多种形式,进行了数以千计的战斗,其规模之大,情况之复杂多变是空前的(插入影视资料)。

2、以歼灭国民党有生力量为主,而不是以保守地方为主的正确战略方针。

军事理论教案

第 10 页

NIATKBM

4、“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方法。

5、提出了著名的十大军事原则,全面地总结和概括了我军打歼灭战的特点和规律。6、1948年9月在东北发起了辽沈战役,把战争推进到了决战阶段(插入影视资料)。

接着,毛泽东又指挥了淮海、平津战役,消灭了敌人的重兵集团。1949年夏季的渡江战役后,对敌人实施战略追击时,为防止敌人逃往海上和国外,毛泽东又创造性地实行了远距离的大迂回、大包围的战略追击,迅速地将国民党军队消灭于大陆。

7、在建军方面,为适应战略进攻的需要,毛泽东提出了军队正规化建设的方向,进行了炮兵、工程兵、装甲兵等技术兵种的建设,强调了组织纪律性,规定了城市政策,加强了司令部工作和后勤工作等。

8、毛泽东在解放战争中,以其雄才大略和高超的军事艺术,统率千军万马,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观。

主要代表作:

《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 《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将革命进行到底》

(四)毛泽东军事思想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有了新的发展

全国大陆地区解放后,我们急需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和安定的国内环境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

然而,摆在我党我军面前的却是另外二大任务:

一是清剿盘踞在深山老林的国民党有计划潜留下来的大批武装特务、土匪; 二是抗美援朝。

1、在清匪作战中,贯彻执行军事清剿与政治争取相结合,镇压与宽大相结合,以及首恶必办,胁从不问,立功受奖的方针政策,经过数年的剿匪作战,至1953年取得了歼灭匪特200余万人的重大胜利。

2、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军仍然是以劣势装备战胜了武装到牙齿的敌军,初步取得了现代条件下作战的新经验。毛泽东根据这场战争的新特点,提出和解决了现代条件下进行国际主义行动的局部战争方针、政策和作战原则。

3、夺取全国政权后,毛泽东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及时地提出了建设现代国防、抵御外国入侵的战略任务,并领导我军进行正规化、现代化建设,使我军进入了建军的高级阶段。1949年9月21日,毛泽东指出:“我们将不但有一个强大的陆军,而且有一个强大的空军和一个强大的海军”。

4、在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问题上

毛泽东强调指出,我们的陆军、空军和海军都必须有充分的机械化的装备和设备。要在大力发展国民经济、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的基础上,建立完整的国防工业体系,发展现代化的技术装备,独立自主地建设强大的国防。

5、在加强我军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同时,毛泽东领导并制定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强调后备力量建设;强调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强调帝国主义是现代战争的主要根源;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和建立反帝统一战线的策略;要求平战结合,加强三线建设,作好长期反侵略战争的准备等。

三、毛泽东军事思想科学体系的构成

毛泽东军事思想揭示了中国革命战争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它的主要内容包括无产阶级的战争观和方法论、人民军队、人民战争、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国防建设理论等。

(一)战争观和方法论

1、无产阶级的战争观。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指导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辨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观察和分析战争的基本问题,认识和运用军事领域的辨证规律,深刻阐明了战争起源、战争性质、战争目的、战争与政治、战争与经济、现代战争的根源,以及无产阶级对待战争的态度等问题。A、定义:

战争从有私有财产和有阶级以来就开始了的,用以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10 军事理论教案

第 11 页

NIATKBM 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式。

(1)精辟地阐述了战争的起源、实质和形式

首先,它指明了战争的起源是私有财产和阶级,说明战争是一个历史范畴,结论是只要人类存在私有制和阶级,就有发生战争的土壤。

其次,揭示了战争的本质即战争是解决阶级之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政治集团之间矛盾的一种最高斗争形式。

最后,它明确了战争的表现形式是一种暴力行为。(2)科学完整地阐述了战争与政治的关系。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

战争一刻也离不开政治。

战争不等于一般的政治。

政治目的达到了战争转化为和平。

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

战争不是解决政治问题的唯一手段。(3)准确地说明了战争与经济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战争与经济的关系有三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战争作为一种暴力行为,起源于一定的生产方式;

二是战争的目的是为了一定的经济利益;

三是以暴力为特征的战争依赖于社会的经济力量。

(4)指出了人与武器的关系。

“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军力和经济力是要人去掌握的。”

人是决定的因素

武器是重要的因素

(5)阐明了战争的目的

我们研究和进行战争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消灭一切战争,实现人类永久和平。

消灭战争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用战争反对战争。用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用民族革命战争反对民族反革命战争,用阶级革命战争反对阶级反革命战争,以求得国家的和平,世界的和平,人类永久的和平。”

2、研究和指导战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1)研究和指导战争必须认识和把握战争规律。

毛泽东指出:“战争的规律--这是任何指导战争的人不能不研究和不能不解决的问题”。(2)认识和掌握战争规律的基本方法。首先,应着眼于特点和发展。

其次,要立足全局,掌握重要关节。再次,要做到“知彼知己”。最后,要善于学习,勇于实践。

(3)尊重战争的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毛泽东指出:“军事家不能超过物质条件许可的范围外企图战争的胜利,然而军事家可以而且必须在物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争取战争的胜利。军事家活动的舞台建筑在客观物质条件的上面,然而军事家凭着这个舞台,却可以演出许多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活剧来”。

(二)人民军队思想

人民军队是人民群众自发地或在先进阶级领导下建立的并为人民群众利益而战斗的军队,人民军队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战争实践中。

1、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地位。

中国人民军队从诞生之日起,就置于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之下。

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主要表现在:

首先体现在思想上的领导。

其次是政治上的领导。

再次是组织上的领导,设立了党代表制度。

军事理论教案

第 12 页

NIATKBM

2、规定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这支军队的唯一宗旨。

毛泽东指出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因为,只有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才能得到人民最广泛的同情和支持,这个军队便无敌于天下。

毛泽东还指出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3、制定了服从于人民根本利益的铁的革命纪律。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为了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建立而战斗的,为了保证党的任务的完成,就必须要有铁的纪律作保证。

4、实行了军队内的民主主义。

毛泽东把群众路线系统的运用于军队建设的各个方面,成功地建立了有领导的民主制度,实行政治民主、军事民主、经济民主,保证了官兵一致、上下一致。政治民主以达到政治上的高度团结;经济民主以改善生活,达到激发军人的革命热情;军事民主以达到提高技术和战术水平。

5、实行了 “官兵一致、军民一致和瓦解敌军”的政治工作三原则。

毛泽东指出:八路军的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有三个,即:

第一,官兵一致的原则,第二,军民一致的原则,第三,瓦解敌军和款待俘虏的原则。

6、规定了人民军队的任务 毛泽东指出:“中国的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红军决不是单纯地打仗的,它除了打仗消灭敌人军事力量之外,还要负担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以至于建立共产党的组织等项重大的任务”。

A、在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就规定了我军的三大任务:打仗消灭敌人;打土豪筹款子;宣传群众、武装群众、组织革命委员会。

B、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把我军的三大任务称为:打仗;做群众工作;生产。C、解放战争时期,三大任务发展为战斗队、工作队、生产队。

7、确定了人民军队的建设方向,要求军队不断加强正规化、现代化建设,不断用现代化的武器装备和新的技术装备部队,提高战斗力。

毛泽东指出:“ 我们不但有一个强大的陆军,而且有一个强大的空军和一个强大的海军。”

(三)人民战争思想

人民战争是指被压迫阶级或被压迫民族为谋求自身的解放,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所进行的战争。

人民战争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即群众性、正义性、组织性。

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基本含义是:从广大人民的利益出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人民军队为骨干,充分依靠和动员人民群众,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主力兵团与地方兵团相结合,正规军与游击队和民兵相结合,武装斗争与非武装斗争相结合,并使武装斗争与各种斗争形式紧密配合的全面彻底的人民战争。

(四)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基本精神是:在敌强我弱的条件下,充分利用敌之短处,我之优点,运用唯物辩证法,把劣势转变为优势,充分依靠人民群众,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有什么枪打什么仗,对什么敌人打什么仗,什么时间地点打什么时间地点的仗,不拘一格,扬长避短,力争主动,利用矛盾,各个击破;进攻时反对冒险主义,防御时反对保守主义,退却时反对逃跑主义,有效地达到保护自己、消灭敌人的战争的目的。

(五)国防建设思想

1、根据国家安全利益的需要,以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为指导,从国际形势和我国的具体情况出发,确立国防建设的目标和方针。

2、国防建设必须与国家经济建设相适用,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军队要积极参加、支援国家经济建设,使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3、国防建设必须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这是现代战争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军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必由之路。国防现代化的最主要标志是武器的现代化、高科技化。必须建立强大的国防。

军事理论教案

第 13 页

NIATKBM

4、国防建设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我们希望并争取外援,但我们不依赖外援。国防建设的现代化必须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自力更生地解决军队现代化建设所需的武器装备,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防。

5、国防建设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实行精干的常备军与强大的后备力量相结合,搞好军队体制改革和精简整编,加强军队的法制建设,保持武装力量的高度统一和集中。

6、努力做好工作,避免或推迟世界大战的爆发,保持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内政治局面。国防建设要走军民兼容、平战结合、寓兵于民的道路。加强全民国防教育,提高全民的国防观念。发展军事科学,发挥先进的军事理论在国防建设中的先导作用。

7、坚持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保持无产阶级军队的性质,把教育训练摆到战略地位,努力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建设一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化的军队。

8、加强战略后方和战场建设;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坚持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立足现有装备战胜优势装备的入侵之敌。

四、继承和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一)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历史地位

1、毛泽东军事思想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军事理论,树立了无产阶级军事理论发展的新的里程碑。

A、系统地论述了关于研究和指导战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B、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C、科学提出了人民军队的建军原则。

D、系统地制定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2、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产生,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军事理论的确立。

A、《孙子兵法》是古代军事理论的一颗明珠。然而,孙武毕竟是两千年前剥削阶级的军事家,存有唯心史观和形而上学的思想。

B、在中国近代史上,只有一种中国历史上最反动最残暴的反人民的统治阶级的军事思想,始终没有形成一个适于中国人民进行武装斗争并把这场斗争引向胜利的军事理论。

C、毛泽东运用无产阶级世界观,科学地考察和指导战争,批判地汲收古今中外有价值的军事理论成果,总结自己的丰富战争经验,创立了毛泽东军事思想。中国人民在它的指引下,打败了国内外敌人,创建了人民的新中国。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理论价值和历史地位,已被中国革命战争的伟大胜利所肯定。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产生,是中国军事思想史上的根本变革,它把中国军事思想的发展推进到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

3、毛泽东军事思想在世界上有着广泛的影响。

毛泽东军事思想受到世界各方面人士的重视,许多人对它进行探索和学习。有的国家成立了毛泽东思想研究会,出版了《毛泽东思想》月刊,要求军官晋升时必须撰写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论文。毛泽东的军事著作已成为各国军事家必读的经典,甚至成为一些国家首脑人物的案头书。毛泽东军事思想已经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财富,在世界军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坚持和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

1、毛泽东军事思想仍是我党军队建设、国防建设和未来反侵略战争的指导思想。

2、正确处理坚持和发展的关系。

3、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途径。

军事理论教案

第 14 页

NIATKBM

第三节 邓小平新时期建军思想

一、邓小平新时期建军思想的科学含义

邓小平新时期建军思想是邓小平关于新时期中国革命战争、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问题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毛泽东军事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期我军建设和军事斗争的根本依据和指导思想。

(一)邓小平新时期建军思想,是指导新时期中国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的系统理论。

(二)邓小平新时期建军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毛泽东军事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

(三)邓小平新时期建军思想,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期我军建设和军事斗争的根本依据和指导思想。

二、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形成过程

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形成大体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

邓小平新对期的建军思想,是在科学地坚持以毛泽东军事思想为指导的前提下,为适应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和平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和丰富起未的。

军事思想的显著特点是它的时代性。

马克思主义军事思想史,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5年1月到1976年10月

是从(共产党宣言)到苏联十月革命,时间大约为70年。无产阶级革命迫切需要理论指导,马克思根据无产阶级斗争的特点,创立了一种全新的世界观,提出了一整套无产阶级关于战争、军队、军事艺术、军事历史等方面的理论观点,为无产阶级的军事科学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 :1976年10月到1981年6月

是从十月革命到本世纪70年代末,大致也是70年,这是一个革命和战争的年代。

列宁领导的苏联十月革命,开辟了无产阶级夺取政杈的新纪元。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的成功,展示了以农民为主体的落后的农业国的革命方向。列宁、斯大林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毛泽东使马列军事理论得到了空前的丰富和发展。

第三阶段:1981年6月到1985年6月

80年代之后,这个阶段的基调是和平与发展。

保卫社会主义祖国的稳定与安全,保障当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邓小平新时期建军思想的本质特征。邓小平从世界全局看问题,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军事思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要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内环境。必须要有一个强大的国防和强大的军队给予保障。和平与发展是主流,战争不是解决争端的唯一手段。

邓小平新时期建军思想产生的条件:

1、国际条件: 和平与发展是主流。

冷战结束,多极世界正在形成。科技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2、国内条件: 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军队建设要走质量建军和精兵之路。

三、邓小平新时期建军思想的主要内容

邓小平新时期建军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无产阶级战争观的新拓展、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新时期人民军队建设、中国特色的国防等。

(一)无产阶级战争观的新拓展 1.霸权主义是现代战争的根源。

A、任何社会制度的国家只要推行霸权主义,都可能成为战争的根源。

军事理论教案

第 15 页

NIATKBM B、霸权主义,既有世界霸权主义,又有地区霸权主义,两者的侵略扩张本质相同。C、苏联解体,两霸相争消失,但决不意味着霸权主义消失。2.如果工作做得好,世界大战可以避免。

A、大战可以避免不是无条件的,而是有条件的,前提条件就是如果我们搞得好,就是要争取。B、近年来国际军事运动的新趋势:

世界大战不再以少数几个大国的意志为转移,而是取决于战争力量与和平力量的对比;

无论局部战争还是武装冲突,越来越多地受到国际政治、经济、外交等多种因素的制约。3.战争不是解决国家、民族、阶级间利益矛盾的唯一手段。

A、在阶级社会中,战争绝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战争总是以流血的方式去贯彻政治的意志。B、人类社会的前进,使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战争在使用的选择上,受政治的、经济的制约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多。

C、邓小平应用一国两制的和平方式,创造性地解决了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问题,为国际争端的和平解决做出了典范。

(二)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

1.现代条件下.仍然要坚持人民战争。A、由无产阶级的政治属性决定的。B、由我国的物质条件决定的。

C、由我国军事战略和国防战略的性质决定的。

2、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思想的新发展。

A、强调人民战争要与时代发展的脚步相适应。

B、强调人民战争的内容要与现代军事斗争和国防建设的任务相一致。C、强调人民战争的形式要与现代战争的特点相吻合。

D、强调从事现代战争条件下人民战争的人必须具有很高的素质。

(三)新时期人民军队建设

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化的军队,是邓小平通过对国际形势、我国现代化建设以及我军军情实际,进行科学分析后提出的,是新时期我军建设的纲领和实际工作的指南。

1、建设一支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

革命化体现人民军队的本质、军队的政治素质和传统作风。

正规化体现军队组织、管理和军制水平。

现代化体现军队的武器装备、指挥、作战和协同等方面适应现代高枝术战争的能力。

2、要有合理的编制体制(插入影视资料)。

军队的组织结构,军队的领导和指挥关系,部队的编组等,只有把这四个方面科学地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才能形成现实的战斗力。

科学的编制体制的主要内容: A、“精兵”原则。B、提高效能的原则。C、合成原则。

D、平战结合的原则。

E、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原则。

3、把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

战争年代是从战争中学习战争来提高人的能力和素质。和平时期则主要通过教育训练来提高人和部队的战斗力。

4、加强和改进新时期政治工作。

政治工作是军队的生命线。通过强有力的政治工作,把进步的政治精神融于军队之中,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这支新型人民军队区别于其他军队的显著特点之一。

A、必须保证人民军队的性质,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保证我军政治上永远合格,这是军队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

B、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新时期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教育和统一全军的思想,把忠实维护国家建设和改革开放,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与和平演变作为政治工作的重点。C、把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军人,列为政治工作的目标。

D、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发挥军队内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作为 15 军事理论教案

第 16 页

NIATKBM 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

E、树立永远是战斗队的观念,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把发杨五种革命精神作为政治工作的着眼点。F、在实践中继承和创新,充分发挥政治工作的优势,作为政治工作的动力。

要使我军政治合格,还必须在军队中坚决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紧紧地抓住了这个核心,一切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四)中国特色的国防

1、国防建设必须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

2、军民兼容、平战结合发展国防工业。

3、引进技术与自力更生相结合发展国防科枝。

三、邓小平新时期建军思想的地位和意义

(一)邓小平建军思想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富有时代精神的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

(二)邓小平建军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邓小平建军思想是新时期我军军事斗争和军队建设的科学指南

第五节 江泽民论国防与军队建设

江泽民论国防与军队建设,是指江泽民根据新形势新情况,对新时期我军建设、国防建设和军事战略等基本问题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建军队建设思想的体现;是第三代领导集体根据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新任务,创立的新时期我军建军学说;是第三代领导集体智慧的结晶。

一、江泽民论国防与军队建设思想的形成过程

1989年11月9日,在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上,江泽民当选为中央军委主席并主持中央军委工作。1989年,江泽民明确指出,经济建设、国防建设两头都要兼顾,军队应该吃“皇粮”,军队应该由国家养起来。

1990年,江泽民根据当时的形势,向全军发出号召:按照“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总要求。

1991年,海湾战争后,江泽民严肃地指出,军队现代化建设要重视和依靠科学技术进步。

1992年江泽民在十四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按照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把我军建设成为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化的军队。

1993年,在江泽民亲自主持下,军委制定了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

1994年,江泽民特别强调指出:“全军要重视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知识。”

1995年,江泽民在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指出,要正确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明确提出要科技强军,实现我军建设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转变。

1997年,在党的十五次代表大会上,江泽民向全世界宣布在今后三年内再裁减军队员额50万。1998年,江泽民先后就军队的体制编制调整改革,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军队政治教育和传统教育等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的重大问题做出了重要指示,采取了一系列重大决策。至此,江泽民新时期建军学说形成。

2001年“9。11”事件后,江泽民及时指出,全世界要联合起来打击恐怖主义,但是,打击恐怖主义不能使用双重标准。

回顾十多年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全面推进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发展进程,与时俱进地制定了我国军事战略、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方针原则,丰富了无产阶级军事思想的宝库。

二、江泽民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军事战略学说

军事理论教案

第 17 页

NIATKBM

1、和平仍是主流,战争危险仍然存在。

2、立足打赢一场高技术局部战争。

3、坚持高技术条件下的人民战争

(二)军队建设学说

1、“五句话”总要求的基本含义

政治合格,其核心就是要解决我军永不变质的问题。军事过硬,其关键就是要解决我军大的赢问题。作风优良,其重点就是解决我军永葆本色的问题。

纪律严明,其重心就是要解决新时期军队指挥到位的问题。

保障有力,其要害就是要解决我军在高技术战争条件下供得上的问题。

2、坚持和加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3、走科技强军和精兵之路。

4、加强和改进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

5、以训代战,把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高度。

(三)国防建设学说

1、正确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2、建设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现代化国防。

3、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

三、江泽民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历史地位和指导作用

(一)江泽民论国防和军队建设,继承、坚持和发展了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

(二)江泽民论国防和军队建设是我军新时期建军的行动指南。

(三)江泽民论国防和军队建设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军事思想的宝库。

复习题:

1、理解军事思想的含义、特点、和作用?

2、了解军事思想的发展规律。

3、如何理解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含义?

4、战争的根源是什么?

5、如何理解战争与政治、战争与经济的关系?

8、为什么要坚持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9、如何理解人民战争思想的基本精神?

10、如何坚持和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

11、如何理解“世界大战可以避免”这一命题?

12、邓小平在哪些方面发展了毛泽东军事思想?

13、试述邓小平新时期建军思想的主要内容。

14、江泽民新时期建军学说的主要内容有那些?

军事理论教案

第 18 页

NIATKBM 第二章 战略环境

教学目的

使学生明确我国周边环境;理解国家的安全观;了解国际战略格局的概况;掌握战略基本理论。战略环境是制定战略的客观基础。对环境进行深入的分析是战略谋划的思维的起点。研究国防建设,确定国防发展战略,首先必须廓清环境,辨析影响自己生存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积极因素、消极因素;现实威胁、潜在威胁;谁是朋友,谁是敌人;主要矛盾,次要矛盾;以及各种各样的利益冲突和利益关系等。这样,才能依据客观环境做出正确的决策。

第一节 战略环境概述

一、战略

(一)战略的含义及其分类 1.战略的含义

战略 :是指筹划和指导战争全局的方略。根据对国际形势和敌对双方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地理等诸因素的分析和判断,科学地预测战争的发生与发展,制定战略方针、战略原则和战略计划,筹划战争准备,指导战争实施所遵循的原则和方法。

战略是从全局上对军事领域的活动进行的谋划和运筹。

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战略,有着不同的内容和特点,其决定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战略思想 二是战略环境 三是军事力量。

战略对军事斗争全局的指导是全方位、全过程的指导。它既指导战时,也指导平时;既指导军事力量的使用,也指导军事力量的建设;既指导准备与实施战争,赢得战争的胜利,也指导遏制战争,维护和平。

战略把国家的安全利益作为其基本的历史使命。战略既要为国家的主权、民族的解放而斗争,为国家和民族提供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又要为政权的巩固、社会的稳定而斗争,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和繁荣昌盛提供强有力的安全保证。因此,战略具有对外反侵略、对内反颠覆的双重只职能。

2、战略的分类

(二)战略的构成要素

1、战略目的

战略目的是战略行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国家一定时期内总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军事上的反映,它既是制定战略的出发点,也是实施战略的归宿点。

战略目的是根据国家利益和战略形势的需要确定的。首先,战略目的要体现国家利益的时代特点。其次,战略目的要与战略形势相适应。

2、战略方针

战略方针是指导战争全局的方针,是指导军事行动的纲领和制定战略计划的基本依据。战略方针正确与否,对军事斗争的进程、结局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在和平时期,正确的战略方针可以使国家在复杂多变的国际斗争中站稳脚跟,创造、赢得并保持战略上的主动地位。在战争时期,战略方针则往往决定着战争的胜败。

3、战略力量

战略力量是战略的物质基础和支柱。它以国家综合国力为后盾,军事力量为核心。

4、战略措施

战略措施也称战略手段,是为准备和进行战争而实行的具有全局意义的战略保障措施,是战略决策机构根据战争的需要,在政治、军事、外交、经济、科学技术和战略领导与指挥等方面,所采取的各种全局性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步骤。

(三)战略的基本特点

军事理论教案

第 19 页

NIATKBM

1、全局性

全局性表现在时间上是指战略指导贯穿于军事斗争的各个阶段和全部过程。

战略对军事斗争全局的指导,往往是通过对全局有决定性影响的关键问题的筹划和解决来实现的。

2、对抗性

军事斗争,尤其是战争,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的暴力行为,是敌对双方以军队或其他武装组织为骨干而展开的激烈较量。战略对军事斗争的筹划和指导,是伴随这种较量进行的,因此,对抗性是它的一个显著特点。

战略对抗性具有整体性和连续性的特点。

3、谋略性 运用谋略,重在对战争全局的谋划。要把谋略的重心放在对全局有决定意义的斗争重点和枢纽上,不计较战士的局部得失,从长计议,着眼发展,把夺取全面胜利、作为谋略的目标,做到“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多谋善断,料敌定谋。

4、预见性

预见性是谋略的前提,决策的基础。

二、战略环境

(一)战略环境的基本概念

战略环境是指影响国家安全或战争全局的客观情况和条件。主要包括国际和国内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技、地理等方面综合形成的客观情况和条件,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战略态势,特别是战争和平的总态势。战略环境是动态的,随着国内外形式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一)考察战略环境应重点研究的内容

1、国际战略环境

国际战略环境,是一个时期内世界各主要国家(集团)在矛盾、斗争或合作、共处中的全局状况和总体趋势。

一是 时代特征。二是 世界战略格局。

三是 主要国家的战略动向。

世界各国之间由于战略利益和政策的异同既可能是对手,也可能是朋友。各国的战略动向,既互为条件、互相依存,又相互影响和制约。

四是 当代世界战争与和平的趋势。五是 周边安全形势。

2、国内战略环境

从军事斗争的角度讲,国内战略环境是指对筹划、指导军事斗争全局具有重大影响的国内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

研究国内战略环境应重点把握以下情况。一是 地理环境。二是 政治环境。

国内政治环境,涉及的范围较广,但对战略影响最大的有两个方面:一是国家的政治法律制度与基本国策,二是 政治安全形势。

三 是综合国力状况。

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全部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实力和潜力的总和,它包括国家的人力、物力、财力、军力、科技与生产能力、社会保障与服务能力以及组织动员能力等。

三、略环境与战略

(一)战略环境与战略是客观实际与主观指导的关系

(二)正确认识和分析战略环境是正确制定战略的先决条件

(三)战略对战略环境的发展变化具有重大的能动作用

中国军事战略,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理论、毛泽东军事思想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战略环境和斗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第二节 国际战略格局

一、际战略格局概述

军事理论教案

第 20 页

NIATKBM

(一)国际战略格局的基本含义

国际战略格局,是指国际社会中国际战略力量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具有全球性的、相对稳定的力量对比结构及基本态势。

(二)国际战略格局的构成要素

一个国家的力量或一个国家集团的力量,是由多种力量要素构成的。一是政治力量。二是经济力量。三是军事力量。四是科技力量。

五是社会文化力量。

大国和国家集团

所谓大国,一般指那些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拥有较强的经济、科技和军事实力,对国际事务和地区事务能够施加巨大影响的国家,也就是通常所指的那些能够构成国际战略力量的世界主要国家。

国家集团则是若干国家力量的“集合”,因而它比单个国家力量要强大得多。在新旧格局交替的过度时期,大国和国家集团,乃是推动新的国际占领格局加速形成的重要力量,也是未来新格局得以建立的基本构成要素。

(三)国际战略格局的本质

在当今国际舞台上,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最本质的是它们之间的力量对比关系。因此,国际战略格局本质上就是一种国际战略力量的对比关系。

(四)国际战略格局的结构类型

1、单极格局

即某一个大国在国际战略格局中占据主导地位,形成一国独霸的局面。

2、两极格局

即两个战略力量之间的相互对立和相互斗争,对整个国际事务起着决定性影响的局面。

3、多极格局

即多种战略力量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既相互合作又相互制约而形成的一种相对平衡的战略关系。在多极格局中,作为格局构成要素的战略力量,可以是单个的国家,也可以是国家集团。

4、多元交叉格局

这是一种由两极向多极,或由多极向两极的过渡性格局。

(五)国际战略格局的基本特征

1、国际战略格局总是同一定的历史阶段相联系,与时代的发展密切相关

2、国际战略格局总是同世界经济格局相适应,并以世界经济格局为基础。

3、国际战略格局是同一定形势的国际秩序相互关联、相互作用

4、国际战略的不同层次之间总是既相互独立,有相互影响

二、国际战略格局演变的动因与规律性特点

(一)国际战略格局演变的动因与过程

1、际战略格局的演变,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决定这种格局的国际战略力量及其相互关系的重大改变

2、际战略格局的演变,是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3、国际战略格局演变的过程,反映了国际战略力量之间的矛盾和斗争的发展过程

(二)、国际战略格局演变的规律性特点

1、国际战略格局演变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

国际战略格局演变的必然性,反映了格局发展的一般规律。偶然性因素在国际战略格局演变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2、国际战略格局演变的渐变和突变方式

国际战略格局的演变存在着渐变和突变两种方式。

渐变是格局的局部性变化,是量变中的部分质变,是旧格局逐步向新格局转化的具体表现。就突变的方式而言一般情况下是通过战争方式表现出来的,新格局往往是战略的直接产物。三、二战结束后国际战略形势的特点

(一)美国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正在发展

军事理论教案

第 21 页

NIATKBM 当前国际战略格局框架结构的主要特点是“一超诸强,多元争极”。“一超”指的是美国。

美国的战略意图十分明确,美国在21世纪的首要目标是防止在欧亚大陆出现对美构成炸那里威胁的新对手,从而确保“美在世界的领导地位”和巩固“既定的世界政治和经济秩序”。

所谓“诸强”,指的是一些综合国力较强的国家或国家集团,如欧盟、俄罗斯、中国、日本等。

(二)冷战时期的安全结构已经解体,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正在加紧协调,试图形成一个以它们为主的安全结构

当前,冷战时期以军事集团对抗为特征的安全结构已经解体,世界正处与向建立新的战略格局过渡时期。世界各国正力求通过建立和完善各种形式的安全机制来维护自身的安全利益,各种力量正在围绕建立新的全球和地区安全结构进行着斗争和协调,以使自己在未来新的安全格局结构中处于较为有利的地位

(三)经济因素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在上升,但军事手段作为解决国家争端的重要手段仍然为各国所重视

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注意力都更多地转向国内经济建设。与此同时,随着科技和国际贸易的迅猛发展,各国在经济上的交往大幅度增加,经济上的相互依存程度大大加深。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各国更多地从经济利益这一角度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避免采用极端的军事手段,使矛盾激化。

(四)随着世界大战危险的进一步下降,地区武装冲突和局部战争对国际安全与稳定的影响相应突出

随着美苏冷战的结束,世界大战的危险进一步减少、地区武装冲突和局部战争成为主要的军事冲突形式。

新的武装冲突的频繁发生是有对方面原因的:

第一,许多过去被美苏对抗这一主要矛盾掩盖着的民族、领土和宗教矛盾,随着冷战的结束而爆发出来 ;

第二,旧的世界战略格局的瓦解所带来的动荡,尤其前苏联和前南斯拉夫解体所造成的局部的力量真空和失衡使局部失控;

第三,部分地区过去长期处于经济贫困之中,又受到因世界战略格局变化而带来的西方政治思潮的冲击和外援减少等影响,从而引发了严重的社会**;

第四,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国际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三股恶势力”对国际安全与稳定的影响将更加突出。

总体上说,当前频繁发生的地区冲突主要是新旧战略格局转换时期国际政治秩序失调的表现,有一定的必然性。在旧的国际政治秩序瓦解和新的秩序形成过程中,出现动荡是不可避免的,在局部地区,力量的重新分化组合甚至是以武装冲突的方式表象出来的。与此同时,通过全球和地区性的国际组织间的合作,来控制和解决地区冲突,维持国际形势的和平与稳定,已成为国际政治军事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

(五)发达国家向世界一些重要地区大量倾销先进的常规武器装备,有可能对这些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产生不利的影响

1990年,美国向第三世界的武器出口达185亿美元,比1989年有较大增长,并超过前苏联成为世界最大的军火出口国。1993年,美国向外出口军火进一步增加,达320亿美元(含向发达国家的军火出口)。而且近年来发达国家出口的武器的质量也有很大提高,包括许多最先进的常规武器。发达国家向第三世界国家、特别是向一些重要地区大量销售先进常规武器给这些地区带来了多方面的不利影响:

第一、达国家大量倾销先进武器在一些地区产生了一种“作用与反作用”效应,刺激一些国家竞相购买先进武器,从而造成某种地区性的军备竞赛。这有可能打破现有的地区力量平衡,从而破坏这些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第二、有可能引发新的地区冲突。发达国家大量倾销先进武器可能会使某些国家的军事实力大大超出其自身防务的需要,从而促使它们在处理领土、边界等争端时更愿意诉诸武力。

第三、刺激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一些得到先进战斗机的国家由此具备了核武器的投掷能力,另一些得到较少先进常规武器的国家则企图用核武器来弥补自己在财力和物力用于军事方面,从而影响了它们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速度。

四、未来国际战略格局的发展趋势

(一)“多极化”将是未来国际战略格局的必然趋势

目前,美国不顾及国际战略割据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凭借自己的强大实力,把本国的意识形态、21 军事理论教案

第 22 页

NIATKBM 价值观念、发展模式和社会制度强加于国情不同的世界各国,企图建立美国一家独霸的单极世界。但是,从长远看,世界上从来就没有永远的“霸权”,大英帝国的衰落就是历史见证。

可以预见,美国的单极世界之路也是行不通的,多极化是必然的趋势。美国“一超独霸”的局面既是两极体制被打破后的必然现象,又是一个终将被多极化体制所取代的暂时的历史过程。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所导致的均衡化趋势,是世界战略格局中两极体制解体并最终走上多极化的根本动因。

欧盟简介

欧洲联盟,简称“欧盟(EU)”,是当今世界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政治、经济集团组织。

现有15个成员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创始国)英国、丹麦、爱尔兰(1973年加入)、希腊(1981年加入)、西班牙、葡萄牙(1986年加入)、奥地利、芬兰和瑞典(1995年加入)。

俄罗斯作为前苏联的主要继承者,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相当先进的科技力量,特别是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从长远看,俄罗斯不可能无限地削减其军事力量而放弃其世界大国的地位,它的军事力量仍然是一个可以并可能对世界形势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1994年初以来,俄罗斯对其前一段倒向西方的对外政策进行了调整,其调整的核心内容是:增强独立自主权,把维护民族利益放在首位,努力恢复俄罗斯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

邓小平早在1990年年初就指出:“所谓多极,中国算一极。中国不要贬低自己,怎么也算一极。”他的这个论断,是有充分根据的。

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客观趋势,这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时代的要求。

(二)未来国际战略格局中各方关系将日趋复杂化 在亚洲,着手建立美日之间的新型同盟关系,支持日本在参与亚太事务中承担更多的权利和义务。对中国主张采取“全面接触”战略,使中美关系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俄罗斯也在积极调整对外政策,努力恢复大国地位和作用。坚持俄罗斯在前苏联地区的“特殊责任和特殊利益”。反对北约东扩,并将外交政策的重点逐步转移到亚太地区。

欧盟在积极推进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的同时,也在加强欧洲自身的防务力量,逐步削弱美国对欧洲的控制和影响。

日本为了谋求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地位,一方面加强日美同盟关系,另一方面也积极寻求与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关系,企求在参与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国在加大改革力度、加速经济发展的同时,通过开展灵活的,全方位的外交,明显改善了和周边国家的关系,进一步提高了国际地位和国际事务的发言权。

以上情况说明,随着冷战后国际形势的发展,当今世界五大力量的地位和关系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随着中、俄、日、欧的地位提高,大国间相互制约关系显著增强。今后,维护世界和平和推动经济发展,主要靠这五大力量的协调与合作,其中美、中、俄、的协调与合作尤为重要。将经济实力转化为政治实力的四个条件:

1、辽阔的国土、2、众多的人口、3、强大的军事实力

4、对外政策。

世界五大力量对外政策和战略关系的调整,将使未来国际战略格局呈现新的特征。一是关系复杂化。二是集团松散化。三是外交多边化。四是合作区域化

(三)中国在“多极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将愈显突出

1.在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上起制约作用

中国之所以能去这样的作用,除了中国一贯的的反霸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不短增强的综合国力外,更重要的是中国始终站在第三世界国家一边,永远不称霸,永远不做超级大国,这种正义的立场必将得到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信任和支持,从而使中国有可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2.在经济发展上起示范作用

军事理论教案

第 23 页

NIATKBM 过去十几年,世界的经济增长率为2%-3%,而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大约保持在7%-10%,相当于世界经济增长率的3倍,因此,中国的经济改革经验 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3.在维护世界第三世界权益的斗争中发挥重要作用

江泽民主席1995年10月在联合国成立50周年纪念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提出了建立国际 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五点主张:

(1)即创造安全可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

(2)恪守以主权平等和互不干涉内政为核心的国际关系准则;(3)建立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新型国际经济关系;(4)造成自主选择、求同存异的国际和谐局面;(5)共同对付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的挑战。

这些主张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共同呼声。中国坚决维护第三世界国家权益的主张和行动,受到了第三世界国家和人民的高度赞扬。

第三节 中国周边安全环境 周边安全环境,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国家周边地区对国家安全产生影响的外部及内部条件的总和。周边安全环境是周边地区各种力量长期作用的产物。周边安全环境对国防建设具有直接的影响。

小平同志曾说过:“要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创造一个和平的外交环境,首先是一个稳定的周边环境。”

一、中国地缘环境的基本情况

(一)中国是边界线较长、相邻国家最多的国家之一

中国是个亚洲大国,与周围各国有漫长的边界线。与中国有共同边界线的国家有15个,共有陆地边界线约22000km,这些国家及其与中国的陆地边界的情况如下:蒙古,4670km;俄罗斯,4330km;越南,约2000km;缅甸,约2000km;印度,约2000km;哈萨克斯坦,1700km;尼泊尔,约1400km;朝鲜,1334km;吉尔吉斯斯坦,1100km;老挝,710km;巴基斯坦,约600km;不丹,约550km;塔吉克斯坦,约400多公里;阿富汗,92km;锡金(不详)。中国还隔黄海、东海、南海与韩国、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文莱等国相望。中国有海疆线约32000km,其中大陆海岸线长约18000km,有海岛约7100个,与中国相邻的3个边缘海的总面积为468万平方公里。此外,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有些国家虽然与中国无共同边界或海域,但与中国的关系素来比较密切,如柬埔寨、孟加拉国、泰国等。

(二)中国周边国家人口众多,是世界上大国最集中的地区

世界上10个人口过亿的国家有7个是在这个地区。分别是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俄罗斯,日本、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中国周边地区也是世界上大国最集中的地区。多是大国强国(世界上只有5个国家的军队在100万以上,中国、美国、俄罗斯、印度、朝鲜100万大军也可以算在内)几乎都在我们旁边,或把手伸到了我们周围。

中国周边国家的人口大国有:印度,9.82亿;印度尼西亚,2.06亿:俄罗斯,1.47亿:日本,1.26亿;巴基斯坦,1.48亿;孟加拉国,1.25亿。中国周边国家是世界上拥有上亿人口国家最集中的地区,此外还有越南、菲律宾、泰国、韩国、和缅甸等国,其人口都为4000万——7000万,也是人口相对叫多的国家。这些国家和中国的人口之和,达30多亿,占世界人口的一般以上。

(三)中国周边国政治制度及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很大,民族、宗教矛盾交织,安全环境复杂

(四)中国位于世界两大地远战略区的交接处,既受其他大国关系的影响,又影响其他大国关系

世界可划分为两大地缘战略区,即海洋地缘战略区和欧亚大陆地缘战略区。

二、判断安全环境面临威胁的理论分析

所谓威胁分析,主要是对周边国家或地区客观存在的军事行动危害本国安全的状态进行判定。一

(一)威胁的要素 1. 实力 2. 企图

3. 环境、时机和方式

(二)威胁的类型

威胁的类型:现实威胁,潜在威胁,全面威胁,局部威胁,主要威胁,次要威胁,核威胁,常规威胁,军事威胁,综合威胁。

(三)威胁的转化

军事理论教案

第 24 页

NIATKBM 威胁不是一定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它是可以转化的。因为不是战争,它可以战争转化,也可以向缓和转化。

三、中国周边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祖国统一面临严峻形势

这些不利因素,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台湾政体向“台独”方向转化。1994年7月台“国大”第四次临时会议通过了以“总统直选”为核心内容的《“宪法”增修条文》,并依此为标志,台湾政权体制发生重大变化,所谓“中华民国”实际上已经“台湾化”,其实质是制造事实上的“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全面;1999年7月9日,台湾前任领导人李登辉公然声称将两岸关系定位为“国与国的关系”;2000年5月,陈水扁上台后,不但顽固回避“一个中国原则”,拒不承认“九二共识”,而且大搞“渐进式台独”、“隐性台独”。

二是台湾岛内“台独”活动日益嚣张。台独当局在“一个中国”问题态度上的变化为“台独”的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目前,台湾岛内“台独”组织有20多个,它们公然制定“台湾共和国宪法”,设计和谱写“国旗”、“国歌”,不断举行示威游行,大搞所谓的“台湾正名”和“去中国化”运动,气势十分嚣张

三是台湾当局加紧推行“务实外交”。

四是台湾当局加强了“以武拒统”的军事准备。台军事战略已又过去的“攻防一体”改为“有效吓阻、防卫固守”;陈水扁上台以后,又提出“决战境外”的战略构想,强调台湾最高军事目标是要“防止”中共武力“犯台”。同时,大量采购先进的武器装备,加强军事演习。仅2001年,台湾的各种军事演习就多达300余次,而且规模越来越大,2002年的“汉光18号”军事演习,仅实弹射击打掉的枪炮弹就要花上亿元新台币,其规模之大,分量之重,前所未有。以此来宣泄“以武拒统”的“台独”势力撑腰打气。

五是国际敌对势力阻挠和破坏。二战结束以来,台湾问题一直是以美国为首的外部反华敌对势力干涉中国内政,多中国施加压力的一个战略性的筹码。美国利用各种办法包括台湾问题加紧对中国的牵制,阻止中国强大。

总之,近年来台湾当局在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采取了一些重大行动,其目的在于谋求“独立的政治实体”地位,搞事实上的“两个中国”,台湾岛内的分离倾向和美国等西方国家插手台湾问题的趋势都在发展,祖国统一面临严峻形势。

台湾与中国大陆的完全统一不仅事关中国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事关民族尊严,事关中国在政治上的完全独立,而且事关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事关中华民族在本世纪的伟大复兴。

在中华民族存亡、兴衰、荣辱所系的问题上,中国人民与中国政府没有妥协余地。如果和平之路走不通,就只剩武力解决一途,二者必择其一。“台独”就意味着重新挑起战争,分裂意味着不要两岸和平。尽管这是我们绝不愿意看到的,但又是我们不能不准备面对的。这是21世纪中华民族复兴道路上必须排除的最大的也是最后的一个障碍,是21世纪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的重中之重。

(二)海洋权益存在复杂纠纷

中国是个陆地大国,也是个海洋大国。毗连海域自然延伸面积约有470万平方公里。但是,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我国与海上8个邻国日本、朝鲜、韩国、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均有海域划界和岛屿归属问题之争。关于东海大陆架和钓鱼岛的争议。

过去我们常说,我国的陆地面积是960万平方公里,实际上这个数字是不准确的,根据1982年卫星测量的数据,我国实际的陆地面积是1040万平方公里,这个数据比地面和飞机测量的数据要准确得多,但是我们这么多样来一直习惯于说我国的陆地面积是960万平方公里,所以在官方的材料上仍把我国的陆地面积写成960万平方公里。

我国还有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领土,也叫蓝色领土,这个数据是常常被我们的上代人,上代人的上代人,我们的祖先忽略的数据。

中日在东海还存在着钓鱼岛归属问题之争。钓鱼岛位于台湾东北约120海里处,由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南小岛、北小岛及一些礁石组成。其中最大的岛屿钓鱼岛海拔360余米,面积约3.64平方公里。钓鱼岛群岛历来是中国的领土。

邓小平提出,既然一时无法统一思想,但又不能因为思想不统一我们就要发生流血冲突,我们可以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想必后人会比我们聪明,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

公元1403年(明成祖永乐元年)以前,钓鱼岛即被中国人发现并命名。

军事理论教案

第 25 页

NIATKBM 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2、关于南海海域及南海诸岛的争议 南海总面积约360万平方公里。

南海诸岛包括东沙、西沙、中沙和南沙四大群岛,分布于南海的中心部位,扼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咽喉,不仅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而且蕴藏着丰富的矿产和水产资源。其中南沙群岛是南海诸岛中分布面积最广、岛礁数量最多、位处最南的一组群岛。南沙群岛由230个岛屿、礁滩和沙洲组成,分布在24.4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中。其中露出水面的岛屿25个,明暗礁128个,明暗沙洲77个,太平洋面积最大,约0.5平方公里。

南沙群岛历来是中国的领土。

南沙群岛已形成四国五方控制的局面。除我方控制7个礁和台湾当局占据太平岛外,共有38个岛礁被别国占领。其中越南侵占27个岛礁,菲律宾侵占8个岛礁,马来西亚侵占3个礁。另外,文莱也宣布对南沙的一个礁拥有“主权”,并将该礁周围3000平方公里海域划归其经济区。印度尼西亚也宣布建成了5国6方乃6国7方进行争议的复杂局面。

目前,南海周边国家对南沙的军事控制进一步增强,对南沙资源的掠夺性开发明显加快。越南已同17个国家的近30家公司和国际财团签订了合作开发南海油气资源的合同。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以及文莱等国已在我南还疆域内开采石油和天然气。

(三)边界争端尚未全部解决

(四)影响边疆地区安全的其他不稳定因素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社会注意国家,共有56个民族。由于实行正确的民族、宗教政策,中国各民族人民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共建中华美好家园。

思 考 题

1、理解战略、战略环境、战略格局的含义。

2、正确分析冷战后国际战略形势的新特点。

3、正确分析未来国际战略格局的发展趋势。

4、判断安全环境面临威胁的理论分析要素有哪些?

5、正确分析我国周边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6、什么是国际战略环境?

7、为什么说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8、什么是世界战略格局?

9、当前世界安全形势的总体状况及原因是什么?

10、中国倡导的新安全观的主要内容及精髓是什么? 军事理论教案

第 26 页

NIATKBM

第三章中国国防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国防的重要性。“国无防不泰,民无兵不安”————国防的可靠保证。

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重要的无非两件大事,一个是发展问题,一个是安全问题。国防,是人类社会发展与安全需要的产物,它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荣辱兴衰的根本大计。关系到执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大事,是发展安定团结政治局面的需要,是维护全国人民利益的需要。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关注国防、了解国防、建设国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本课学习目的:了解国防的含义,弄清国防与国家的关系,了解我国国防历史,从中获得启迪;熟悉新中国国防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增强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关心、支持国防建设,为国防建设作贡献。

世界上打了多少仗?

战争究竟起源于何时,世界上究竟打了多少仗?目前尚未发现准确的史料记载,有待继续考察。据英国伦敦泰晤士图书公司1978年出版的《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记载,世界上第一个有城墙的城市——耶利哥城,面积十英亩,建于公元前7350年之前。到公元前5400年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已达32英亩。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文中指出:“用石墙、城楼、雉堞围绕着石造或砖造房屋的城市,已经成为部落或部落联盟的中心;这是建筑艺术上的巨大进步,同时也是危险增加和防卫需要增加的标志。”这就是说,当时的城市和城墙,主要是用于防卫的。城墙的出现,则是城池筑城体系的开端和基础。据此推断,在公元前7350年之前,战争就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了。

据挪威史学家统计,到1982年,在有文字记载的5560年中,世界上共发生过14531次战争,平均每年2.6次。

瑞士计算中心,曾经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了85万次运转计算,计算结果认为,从公元前3200年到现在,在大约5000年的时间里,世界上共发生过14513次战争,夺去了36.4亿人的生命。在这期间,只有292年没有战争。损失的物质财富达2150亿瑞士法郎。若折成黄金,可以围绕地球筑一座长4万公里,宽150公里,高10米的黄金城。

据美国人士统计,从公元前1496——公元1861年,在这3357年中,世界上共发生过3130次战争,只有227年的和平。

据法国史学家统计,从1740——1974年,在这234年中,世界上共发生过366次战争,平均每年1.6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上共发生过多少次战争,由于各国对战争的概念认识不同,故对战争次数的统计数字也不一致。据联合国统计,战后四十年间,世界上共发生过140次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夺去了2100万人的生命。其中规模较大的战争,美国统计为60次,法国统计为70次。我国有的材料统计,1945——1987,世界上共发生过182次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1945——2000年的54年中,世界上又爆发了500多起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大约有200万人死于战火,无战争的日子只有26天。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建设一支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确保国防安全,是党执政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这为我们在新的国内外条件下确保国防安全作出了重要战略部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了“中国必须建立强大的国防军”的思想,并对如何建立强大的国防军提出了基本要求,采取一系列措施和步骤。强大的国防军必须是现代化的诸军兵种合成军队。

——————毛泽东

邓小平指出:现代世界上的问题很多,有两个问题比较突出,一是和平问题,二是南北问题。认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经济问题是南北问题。概论起来,就是东南西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中国共产党的十三大报告 26 军事理论教案

第 27 页

NIATKBM 归纳为“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的观点,并列为构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轮廓的重要内容。

—————邓小平

1989年3月,他在《要切实重视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一文中指出:“越是在和平建设时期,越要宣传国防建设的重要意义,克服和平麻痹思想,增强人民国防观念。”他强调:“只要国家存在,就有国防,国防教育就要长期进行下去,作为公民的终身教育来抓。”之后,他在党的十四、十五、十六大报告中,以及其他重要场合都多次强调要加强国防教育。

————江泽民

中广网北京7月24日消息 中共中央政治局24日上午进行第十五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他强调,必须从确保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安全环境和确保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战略高度,全面贯彻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努力推进国防建设,促进和保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胜利实现。

————-胡锦涛

第一节

国防概述

一、国防的含义

国 防:国防是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而进行的军事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维护国家安全利益是国防的根本职能;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防止外来侵略、颠覆,是国防的主要任务。

国防是阶级斗争的产物,伴随着阶级和国家的形成而产生,只要世界上有国家存在,国防就会存在。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在不同阶级专政的国家中,国防具有不同的特征。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国防的职能是将各阶级维持在一定的“秩序”范围之内;资本主义社会,国防的职能是用军队保护和扩大商品产生与贸易,对外进行疯狂掠夺;人类历史上诞生社会主义国家之后,国防有了新的阶级内涵,其职能是确保各民族的平等生存、发展,抵抗外来侵略,维护世界和平。

衡量一个国家国防力量的强弱,军事力量不是唯一标准,还涉及到这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外交等方方面面。尤其是人类历史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人类社会的一切都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大经济的基础上的,社会诸方面已经成为一个紧密相关的有机整体,国防只有成为这个有机整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才可能具有无穷的威力。因此,我们要树立一个大国防观念,将国防建设放入整个国家乃至人类发展的大环境中进行思考、规划。

现代国防是对传统国防的继承和发展,是一种全新的国防观念和国防实践活动。现代国防绝非单纯的武力较量,而是在综合国力的基础上,以军事手段为主,在政治、经济、科技、外交、文化等多种手段配合下进行的总体较量。

(一)国防基本要素(1)国防的主体

国防的主体,是国防活动的实行者,通常为国家。这就是说,国防是国家的事业,是国家的固有职能。(2)国防的目的

国防的目的主要是捍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A.捍卫国家的主权

国家和主权不可分割,主权是国家存在的根本标志。

B.保卫国家的统一 C.保卫国家的领土完整 D.维护国家的安全(3)国防的手段

国防的手段是指为达到国防目的而采取的方法和措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发》的规定,我国国防的手段包括军事活动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

1、军事

国防的主要手段是军事手段

对付武装入侵和武装**最根本的和最有效的莫过于采取军事手段。军事手段是最具有威慑作用的手段,可以对各种可能的外来侵犯进行有效的阻止或遏止;军事手段是 27 军事理论教案

第 28 页

NIATKBM 唯一能够有效的对付武装侵略的手段;第军事手段是解决国家之间矛盾冲突的最后手段;

同时,军事手段还能够作为各种非军事手段的有力后盾,可以强化各种非军事手段的国防功能。

2、政治

政治手段作为国防手段之一

3、经济

经济是国防的基础

4、外交

国防外交活动主要是指国家与国家之间为了国防目的而开展的外交活动。由于这种外交主要涉及军事领域。

除上述因素外,与军事有关的科技、教育等,也是国防的重要手段。(4)国家的对象

国防的对象是指所要防备、抵抗和制止的行为。这是一个涉及到国家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使用国防力量的重大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的界定,国防的对象,一是“侵略”;二是“武装颠

1、国防要防备和抵抗的是“侵略”

2、国防应把“武装颠覆”作为制止的对象

所谓颠覆是指推翻政府。反颠覆是国家的大事,它不完全属于国防的范畴,但与国防又密切相关,需要进行具体的分析。

把“武装颠覆”作为国防的对象,把“制止武装颠覆”作为国防的一项重要职能写入《国防法》,具有特殊的重要的意义:第一,各种武装颠覆活动,包括分裂国家的“独立”、武装叛乱以及企图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武装**,已构成对我国安全的主要威胁之一。第二,从我国当前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看,武装颠覆并非纯粹来自内部,甚至只要不是来自内部,各种形式的“独立”、武装叛乱和**,一般都有外国势力的职能,具有内外勾结危害祖国的特点。对付这一类“武装颠覆”应该是国防的职能,也就是说,国防实际上是有对内职能的。第三,从苏联分裂成联体各国及南斯拉夫分裂成民族间战争不断、人民生命涂炭、国民经济严重倒退的情况看,它的灾难甚至大于国家间的战争,理应将防止和制止这种现象作为我国国防的职能。

(二)现代国防的基本类型

按照不同的国防概念和标准,当代世界各国的国防归纳起来有以下四种类型。

扩张型: 它是指某些经济发达大国,为了维护本国在世界许多地区的利益,奉行霸权主义侵略扩张政策,打着“防卫”、“人道主义”和“维护人权”的幌子,对别国进行侵略、颠覆和渗透,其特点是把本国的“安全”建立在别国屈服的基础上。把“国防”作为侵犯别国主权和领土、干涉他国内政的代名词。如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在世界各地建立了300多个军事基地,把本国的国防延伸到其他国家和地区,为其全球战略服务;

自卫型: 在国防建设上以防止外敌入侵为目的,主要依靠本国的力量,广泛争取国际上的同情和支持,以达到维护本国的安全、周边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中国坚持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充分体现了我国的国防属于自卫型。

联盟型: 即以结盟形式,联合一部分国家来弥补自身力量的不足。联盟型国防中,有扩张和自卫两种。从联盟国之间的关系来看,还可分为一元体联盟和多元体联盟,前者有一个大国处于盟主地位,其余国家则从属于他。后者基本处于伙伴关系,共同协商防卫大计。

中立型: 主要是指中小发达国家为了保障本国的繁荣和安全,严守和平中立的国防政策,制定了总体防御战略和寓兵于民的防御体系。如瑞士,寓兵于民大搞全民皆兵的国防。

二、现代国防其基本特征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现代国防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

现代国防的主体是军事力量,但它还包括与国防相关的非军事力量,如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文化等等。此外,它不仅依靠国家的现实实力,还依靠国家的潜力,以及将潜力转化为现实实力的能力。诸如国土面积、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生产能力、人口数量和质量、科技和文化水平、交通运输、通信状况、国家政策、管理能力、国际关系和国际地位等。如何充分运用本国所具有的各种条件,并在战时尽快而有效地使其转化为战争能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根本体现。

(二)现代国防既是一种国家行为又是一种国际行为

一个国家想要持续发展,首要的条件是巩固国防,只有国防巩固了,政府才能集中精力制定正确的政 28 军事理论教案

第 29 页

NIATKBM 策,才能调动一切人力物力进行经济建设,人民也才能安居乐业。然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使得一个国家的发展也离不开国际环境,世界的和平与战争、经济的繁荣与衰退,都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相关因素,也也涉及到国防的方方面面,世界尤其是周边国家局势动荡,该国就得在国防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如果别国武力相加,该国就必须进行国防动员,以迎接外来挑战。由此可见,现代国防作为一种国家基本行为的同时,也日益成为一种国际行为。

(三)现代国防具有多层次的目标

国际政治、经济在现代国防上打下的烙印越来越深刻。由于各国的国家利益不同,特别是经济利益不同,因此,所制定的战略也各有千秋,再加上各国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差异,就使得现代国防呈现出多层次的目标体系。

(1)从范围上,可分为自卫目标、区域目标和全球目标。由于本国在国土之外的经济利益有限,加上自身实力不足,因此,只能将国防目标定位于最基本一个层次上,即自卫目标的国防,着眼于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一些国家虽然在世界范围都有自己的经济利益,但不奉行扩张政策,或者军事实力达不到全球范围,所以,将防卫目标锁定在本国及周边区域,也就是说,区域目标国防在维护本国安全利益这个层次上再提高一步,努力为本国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并扩大自卫的纵深和弹性。少数实力雄厚的国家,国家利益遍及全球,或者出于保护本国利益的目的,或者出于称霸世界的企图,将国防的目标对准世界,以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和消除战争危险,或进行侵略扩张,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国。

(2)还可从内涵上对国防的目标层次进行分类。一种是基于保证国家生存、民族独立型的国防,称为生存目标;另一种是国家生存无忧,民族独立无虑,国防的目标在于争取一个适合国家发展的空间,称之为发展目标。

总的来说,国防因国家性质、制度、国力及其推行的政策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征。所有国防的着眼点都是捍卫和扩大国家利益。

三、国防观和国防义务

(一)国防观

是指人们对抵抗外来侵略、保卫祖国的感情以及与次有关的理性认识。他是国家和民族以维护其利益为标志的群体行为观念。(四种)

1、全民国防观;

2、多元国防观;

3、知识国防观;

4、科技国防观

(二)公民国防义务(8点)祥见书56页

四、国防的基本构成要素

(一)疆域要素;

(二)力量要素[

1、人力——国防力量的中坚力量;

2、物力——国防力量的物质基础;

3、科技力——现代化国防的主要标志;

4、精神力——国防力量的精魂。]

(三)组织要素

二、中国国防历史

我国国防的历史源远流长。公元前21世纪,伴随着奴隶制国家夏的出现,作为抵御外来入侵和讨伐他国的工具──国防便产生了。在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中,神州大地先后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国防也经历了无数个强盛与衰落的交替,从而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国防遗产和深刻的历史教训。

(一)古代国防

我国古代的国防是指从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的建立到1840年鸦片战争,共经历了近四千年的漫长历史。其间,中华民族经历了无数次战争的锤炼,形成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培育出了自强不息、前仆后继、不畏强暴、卫国御敌的尚武精神,最终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大疆域国家。

1、古代的国防政策和国防理论 大约公元前21世纪,中国古代社会开始由原始氏族公社制社会进入奴隶制社会,出现了国家。从此,作为抵御外来侵犯和征伐别国的武备——国防的雏形便函产生了。随后的几千年征战中,为保家卫国,逐渐形成了我国古代的国防政策和国防理论。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各诸候国之间连年征战,使国防观念迅速得到强化,虽然当时的诸子百家在政治和哲学主张方面各放异彩,但在国防方面却甚至一致。形成了诸如“义战却不非战”、“非攻兼爱却不非诛”“足食足兵”、“以正治国,以奇用兵”、“富国强兵”“文武相济”、“尚战、善战、慎战”、“不战而屈人之兵”等思想,表明春秋战国时期对武备和国防的重视,而且国防思想已经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全面奠定古代军事思想的基础,标志我国古代军事思想在这个时期已经基本成熟。主要表现体现在:军事学术极为活跃。现存最早、影响最深的奠基之作《孙子兵法》,就是这个时期的杰出代表作。其他影响较 29 军事理论教案

第 30 页

NIATKBM 大的还有《吴子》、《孙膑兵法》、《司马法》、《尉缭子》、《六韬》等十多部。在几千年的军事历史中一直被视为兵学经典的7部著作中,就有5部产生在这个时期。诸子百家的大量的军事论述,共同形成了我国军事学术史上的第一个高峰,为我国国防理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也形成较为完整的战争观,并提出了普遍的战争指导原则。如孙子的“知彼知已,百战不殆”、“示战先算”、“伐谋伐交,不战而胜”、“以智使力”等指导原则。这些指导原则概括精辟,到现在仍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总结出一整套治军方法,形成了比较合理的军队编制结构;重视改善武器装备,研制出种类繁多的兵器装备,明确提出把军队的教育训练当作治军的首要任务,以此来提高部队的素质。

历史进入秦、汉、隋、唐、五代时期,中国国防建设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国经过10年的统一战争,先后兼并六国,结束了历史上的长期分裂局面,第一次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随后的唐、汉两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盛世,军事上也、处于开疆拓土的鼎盛时期。至公元10世纪中叶的近1300年间,中国古代国防政策和国防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开始全面整理兵书,初步形成古代军事学术体系。通过三次大规模的整理,形成了研究军事战略的“兵权谋”,研究战役、战术的“兵形势”,研究军事天文、气象的“兵阴阳”,研究兵器、装备的制造和运用技巧的“兵技巧”,共四大类,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军事学术体系。另外,战略思想趋于成熟,战略防御思想得到进一步完善。

宋朝至清朝前期,是中国封建地主阶级没落时期,但军事上进入冷、热兵器并用时代,因此,国防政策和国防理论上也有相当的发展。武学开始纳入国家教育体系。北宋初期采用了以文制武,将中从御,结果导致了重文轻武,国防衰落。宋仁宗时期,开办了“武学”,后又设武举,为军队培养、选拔了大批军事人才,同时也繁荣了军事学术。明清两朝将武举推向更深层次,甚至出现文人谈兵、武人弄文的局面,大量军事著作面世,军事思想研究向体系化发展。

从总体上来说,我国古代国防理论主要有:“以民为体”,“居安思危”的国防指导思想;“富国强兵”,“寓兵于农”的国防建设思想;“爱国教战”,“崇尚武德”的国防教育思想;“不战而胜”,“安国全军”的国防斗争策略等。在这些思想和策略的指导下,华夏大地消除了无数次外敌入侵带来的战祸,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生存条件,甚至使国防曾出现过“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辉煌。

2、古代的兵制建设

兵制即我们常说的军事制度,也称军制。是国家或政治集团组织、管理、维持、储备和发展军事力量的制度。我国古代的兵制建设主要包括军事领导体制、武装力量体制和兵役制度等内容。

在军事领导体制上,夏、商、西周时期,一般由国王亲自掌握和指挥,没有形成专门的军事领导机构。春秋末期,实现将相分权治国,以将(将军)为主组成军事指挥机构。战国时期,将军开始独立统兵作战。秦国一统天下之后,设立了专门管理军事的机构,太尉为最高的军事行政长官。隋朝设立了三省六部制,设兵部专门主管军事。宋朝则设置枢密院作为军事领导的最高机构,主官用文官担任,主要目的是防止“权将”拥兵自重。枢密院有权调兵却无权指挥,将军有权指挥却无权调兵,形成枢密院和将军的相互牵制的局面。各朝代在军事领导体制方面的做法虽各有千秋,但皇权至上,军队的最终调拨使用大权始终是掌握在皇帝手中的。

在武装力量体制上,秦朝之前武装力量结构单一,一个国家通常只有一支国家的军队。从秦朝开始,国家的政治制度逐渐完善,生产力不断发展,因而,各个朝代根据国家的状况和国防的需要以及驻防地区和担负任务的具体情况,将军队区分为中央军、地方军和边防军三种,并对军队的编制体制、屯田戍边、兵役军赋、军队调动、军需补给、驿站通道、军械制造和配发等都做了具体的规定,并以法律的形式颁布执行,如唐代的《卫禁律》、《军防令》等。

在兵役制度上,随着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人口状况和军事需要而发展变化。奴隶社会时期,生产力低下,人口稀少,战争规模小,主要实行兵民合一的民军制度。封建社会时期,民军制度逐渐演变为与当时历史条件相适应的兵役制度,如秦汉时期的征兵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世兵制、隋唐时期的府兵制、宋朝的募兵制、明朝的卫所兵役制等。

3、古代的国防工程建设

我国古代为抵御外敌的侵犯,巩固边海防,修筑了数量众多、规模庞大的国防工程。如城池、长城、京杭运河以及海防要塞等。

我国古代国工程防建设中,城池的建设时间最早、数量最多。城池建筑最早始于商代,随后,城池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日益完善,一直延续到近代。因此,在我国古代战争中,城池的攻守作战成为主要的样式之一。

长城是城池建设的延伸和发展。春秋战国时期长城的建筑已经开始,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为了 30 军事理论教案

第 31 页

NIATKBM 巩固国防,防御北方匈奴的南侵,于公元前214年开始将秦、赵、燕三国北部的长城连为一个整体,形成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北傍阴山,东至辽东宏伟工程。后经各朝代多次修建连接,至明代形成了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全长12700余里的万里长城。

京杭大运河是我国古代兴建的伟大水利工程。隋炀帝时期,征调大量人力物力,将原有的旧河道上拓宽和连贯,形成运河北起通州(今北京通州区)、南至杭州,全长1794公里的大运河,把南北许多州县连成一线,成为军事交通和“南粮北运”的大动脉,具有重大的军事和经济作用。

古代海防建设是从明朝开始的。14世纪,倭寇频繁袭扰我沿海地区,明朝在沿海重要地段陆续修建了以卫城、新城为骨干,水陆寨、营堡、墩、台、烽堠等相结合的海防工程体系,为抗击倭寇的入侵起到了重要作用。

4、古代国防的兴衰

古代国防的兴衰是与各朝代的政治、经济、军事状况密切相关的。纵观我国几千年的国防史,我们不难发现,当统治阶级处于上升时期,政治开明,经济繁荣,军事强大,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时候,国防就强盛;当统治阶级走下坡路,政治腐败,经济衰落,军事孱弱,民族分裂,国内混乱的时候,国防就削弱,就崩溃。

从整个历史来看,我国古代前期,即从春秋战国到秦汉、盛唐,国防日趋发展,不断强盛以至于发展到鼎盛。其后期,即从中唐到两宋、到晚清,我国国防便日趋衰败,以至于一触即溃,不可收拾。其间,虽然盛唐之前有两晋的糜烂,中唐以后有明清中前期的振作,但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古代国防事业的基本趋势是由弱到强,再从强盛走向衰落。

从汉、唐、明、清等几个大的历史朝代看,国防事业也都是由兴而盛,由盛及衰。其间固然不乏极盛之前的短暂衰落,衰败之后的一时复兴,但终其一朝由盛及衰的基本趋势是没有改变的。

(二)近代国防

我国近代的国防是孱弱、衰败和屈辱的。1840年西方殖民主义者凭借船坚炮利的优势,攻破了清王朝紧锁的厚重国门,对中华民族实行残酷的殖民统治。在西方殖民主义者的侵略面前,腐朽的统治者却奉行的国防指导思想却是“居安思奢”,“卖国求荣”;执行的国防建设思想乃是“以军压民”“贫国臃兵”;倡导的国防教育思想却是“愚兵牧民”,“莫谈国事”;制定的国防斗争策略甚至是“不战而败”,“攘外必先安内”。其结果是有国无防,国家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惨遭蹂躏和屠杀。

19世纪上半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开辟新的销售市场和原材料产地,加紧对外侵略扩张。他们抓住了中国的“国防不固、军队不精”这一致命弱点,开始了对中国赤裸裸的侵略。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一百多年间,由于当时统治阶级的腐败衰落,国力日趋空虚,国防每况愈下,在外国列强弱肉强食的政策下,中华民族屡遭外敌的侵略、欺辱。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1年辛亥革命的70年间,中国5次战败,先后有近20个国家的侵略者践踏过我国的国土,抢掠过我国的财物,屠杀过我们的同胞,参与过损害我过主权的罪恶活动。在此期间,外国侵略者还强迫腐败的清政府签订了500多个不平等的条约。每个不平等条约都是对中国最野蛮的掠夺。香港,被迫割让给了英国;澳门,被葡萄牙霸占;沙俄侵吞了我国东北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日本占领了台湾及澎湖列岛;旅顺、胶州湾、广东湾等地成了帝国列强的租借地。据记载,列强对华的500多个不平等条约,几乎都要求中方支付赔款,少则数十万两、多则千万两白银。列强的军事侵略,一个个强加在中国人头上的不平等条约,一次次的割地赔款,使中国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蒙受了巨大屈辱和损失。当时中国1.8万多千米的海岸线上,竟找不到一个中国自己享有主权的港口;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中国内河、领海任意航行,自由停泊于各通商口岸;外国人在中国境内犯罪,中国人无权审理;外国人在租界地实行殖民统治,形成了“国中之国”,外国人甚至控制了中国的警察权,指挥中国的外交。整个中华民族美丽富饶的国土被帝国主义列强蹂躏得支离破碎。

1、清朝后期的国防

1644年,清军大举入关,问鼎中原,最终建立大清王朝。从顺治开始,经康熙、雍正、乾隆和嘉庆五代,先后177年是清朝的兴盛时期。但是经过“康乾盛世”之后,政治日趋腐败,国防日益疲弱。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西方殖民主义者大举入侵,从此清王朝一蹶不振,江河日下,有国无防,内乱丛生,外患不息,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清朝的武备

清朝的武备包括军事领导体制、武装力量体制和兵役制度等方面。

在军事领导体制方面,1840年以前,大清王朝先后设立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兵部和军机处,作为高 31 军事理论教案

第 32 页

NIATKBM 层军事决策和领率机构。鸦片战争后,开始实施“洋务新政”,成立了总理衙门。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后,清朝统治者深感军备落后,企图通过改革军制来强军安国,遂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撤消原有的兵部,成立陆军部。

在武装力量体制方面,清军入关之前,军队是八旗兵;入关后为弥补兵力的不足,将投降的明军和新招募的汉人单独编组,成立了绿营;1851年以后,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咸丰号召各地乡绅编练乡勇,湘军和淮军逐渐成为清军的主力;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开始编练新军。

在兵役制度方面,八旗兵实行的是兵民合一的民军制。清朝规定:所有十六岁以上的满族男子都是兵丁,不满十六岁的则编为养育兵,作为后备兵源。绿营兵虽是招募而来,但入伍后即编入兵籍,其家属随营居住,实际上是绿营兵是职业兵,直到年满五十岁才解除兵籍。湘军和淮军是由地方乡勇逐渐发展起来的部队。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后,湘、淮军取代八旗兵和绿营兵,成为清军的主力。甲午战争中,湘、淮军大部分溃散,清朝开始“仿用西法,编练新兵”。新军采用招募制,在入伍的年龄、体格及识字程度方面均有比较严格的要求。

(2)清朝的疆域和边海防建设

清朝初期重视边海防建设。在同国内割据势力的斗争中,制止了分裂,促进了国内各民族的团结,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在与外部侵略势力的斗争中,捍卫了国家的领土主权。这一时期疆域西到今巴尔喀什湖,楚河、塔拉斯河流域、帕米尔高原;北到戈尔诺阿尔泰、萨彦岭;东北到外兴安岭、鄂霍茨克海;东面到海,包括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南到南海诸岛;西南到广西、云南、西藏,包括拉达克,建立了一个空前统一、疆域辽阔的多民族的封建专制国家。从道光年间开始,政治日益腐败,边海防逐渐废驰。清军的精华北洋水师“日久玩生,弁兵于操驾事宜全不练习,遇敌之时雇佣舵工,名为舟师,不谙水务”。(《清史稿》)边防废驰,海防要塞火炮年久失修,技术性能落后,炮弹威力很小,而且射程相当近。西方殖民主义者乘虚而入,以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封闭的国门。19世纪中叶以后,香港、澳门、台湾、澎湖被英、葡、日占领,东北乌苏里江以东、黑龙江以北及西北今国界以外的广大地域被沙俄侵占,帕米尔地区被俄、英瓜分,拉达克则被英国属克什米尔所吞并。

(3)“五次”对外战争

1840年,英帝国主义以清王朝禁烟为由,对中国发动了战争,史称鸦片战争。1842年,战败的清王朝被迫在英国的军舰上签订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中国的领土和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56至1860年,英国不满足它已获得的利益,联合法国,分别以“亚罗艇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的清王朝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英《天津条约》,与法国签订了中法《北京条约》,此时的沙俄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了《瑗珲条约》。中国的领土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半殖民地程度加深。

19世纪80年代初,法国殖民主义者在完全占领越南后,开始凯觎我国西南地区。1884年至1885年中法交战。爱国将领冯子材率领的清军奋勇杀敌,在刘永福黑旗军的配合下痛击法军,取得了镇南关大捷,由此导致法国茹费里内阁的倒台。但是腐败的清政府却一味苟且偷安,李鸿章认为法国船坚炮利,强大无敌,中国即便一时而胜,难保终久不败,不如趁胜而和。因此,清政府和法国签订了《中法新约》,将广西和云南两省的部分权益出卖给了法国,使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暴露无遗。

1895年日本以清朝出兵朝鲜为由发动了甲午战争。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被进一步肢解,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加深,民族危机加剧。

1900年,英、美、德、法、俄、日、意、奥八国,以保护在华侨民“利益”为借口,组成联军,发动侵华战争。战败的清政府被迫与八国签订了《辛丑条约》。这个条约从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都扩大和加深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统治,并表明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1年辛亥革命这70多年间,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大大小小数百个不平等条约,割让领土近160万平方公里,共赔款2700万元,白银7亿多两(不含利息)。如把利息计算进去,仅《辛丑条约》中规定的“庚子赔款”本息就达9亿8千多万两。当时,在1.8万多公里的海岸线上,大清帝国竟找不到自己享有主权的港口。国家有海无防,有边不固,绝大部分中国领土成了帝国主义的势力范围:俄国在长城以北;英国在长江流域;日本在台湾、福建;德国在山东;法国在云南。中华民族美丽富饶的国土被蹂躏得支离破碎。

军事理论教案

第 33 页

NIATKBM

2、民国时期的国防

1911年暴发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彻底废除了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但并没有改变中国任人宰割的历史。帝国主义通过扶植各派军阀作为自己的代理人,加紧对中国的控制掠夺;各派军阀争权夺利,混战不已,中国依然是有边不固,有海无防,人民有家难安。

(1)军阀混战与中华民族的觉醒

1911年的辛亥革命,终于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但由于革命的不彻底,仍没有使中国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况,帝国主义依然在华夏大地上横行无忌,他们为维护其在华利益,纷纷扶植自己的代理人:先有袁世凯称帝,后是张勋复辟,各派军阀以帝国主义为靠山,割据称雄,混战不休。直、皖、奉三大派系军阀先后窃取中央政权,贿选国会议员和总统,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二十一条”的签订和“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充分暴露出北洋政府的腐败无能,使中国面临被帝国主义进一步瓜分的命运,激起了中华民族同仇敌忾、共御外侮的决心和勇气。以“五四”运动为标志,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展到新阶段。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把中国人民的救亡图存斗争推向新的阶段,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自觉的姿态登上了历史舞台。

(2)日本的入侵及中国人民的抗战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蒋介石却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一味奉行不抵抗政策,出卖民族利益,使东北大片国土迅速沦陷。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芦沟桥事变”,进一步扩大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高举团结抗日的旗帜,肩负起救民族于危难的神圣使命,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终于取得了我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抗击外敌侵略的完全胜利。

(3)解放战争及新中国的成立

(一)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人民迫切需要一个和平安全的休养生息的环境,中国共产党顺民心,从民愿,不计前嫌,准备与国民党第三次携手,合作建国。但蒋介石背信弃义,妄图消灭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军队,经过四年的解放战争,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蒋家王朝,结束了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有国无防的屈辱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国防的回顾

第一阶段是从1949-1953年。国家处在外御帝国主义侵略,内治战争创伤和恢复经济时期。第二阶段是从1953-1965年。这一阶段是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突飞猛进的重大时期。

1953年12月召开的全国军事系统党的高级干部会议,是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的一个里程碑。这次会议确定了我国国防建设的主要任务是:防御帝国注意侵略,保卫社会主义建设,保卫亚洲也世界和平。

举例:1964年,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第三阶段是从1965-1976年。这一时期。尽管有林彪、“四人帮”的干扰和破坏,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主要领导人仍然警觉地注意维护我国的安全,保持了军队的稳定,顶住了霸权主义的压力。同时对发展国防尖端技术始终没有放松。因而保证了我国氢弹实验和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举例:1966年,成功发射了中程地地导弹。1967年有爆炸了氢弹,在世界引起了强烈的震动。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第四阶段是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在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根据国际形式的不断缓和,特别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观点,从而使全党的工作重点和国防建设的指导思想实行了战略性转变。在这一正确指导思想的指引下,我军现代条件下的作战能力和威慑能力有了新的提高,举例:1980年5月18日,远程运载火箭发射成功。1981年9月20日一枚火箭发射三颗卫星发射成功。1982年10月7日至16日,有进行了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的成功试验。我国不仅拥有了自己生产的坦克、火炮、战术导弹、舰艇和飞机,而且拥有“两弹一星”。

军队和国防建设已逐步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三)国防历史的启示

数千年的国防历史带给我们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点:

1、经济发展是国防强大的基础

军事理论教案

第 34 页

NIATKBM 经济是国防的物质基础,国防的强大有赖于经济的发展。早在春秋时期齐国的政治家管仲就提出“富国强兵”的思想,孙子则更直接地指出:兵不强则不可以摧敌,国不富不可以养兵,富国是强兵之本,强兵之急。这一观点抓住了国防强大的根本所在。我国古代凡是有作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王朝,无不强调富国强兵。秦以后的汉、唐、明、清各代前期国防的强盛,都是与民休养生息、发展经济的结果;与此相反,以上各朝代的衰败,也都由于经济的衰落导致国防的孱弱所至。无数历史史实证明经济发展是国防强大的基础。

2、政治昌明是国防巩固的根本

政治与国防紧密相关,国家的政治是否开明,制度是否进步,直接关系到国防能否巩固,只有良好的政治才是固国强兵的根本。

纵观我国数千年的国防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凡是兴盛的时期和朝代,都十分注意修明政治,实行较为开明的治国之策。原本西陲小国的秦国,从商鞅变法开始,修政治,明法度,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国防日渐强大,为并吞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唐初建之时,满目疮痍,百废待兴,正是由于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开明的政治制度,使国家很快从隋末的战争废墟中恢复过来,很快成为国力昌盛、空前统一的大唐帝国。凡是衰落的时期和朝代,无不因为政治腐败导致国防虚弱。唐朝中期以后,两宋乃至于晚清都是如此。

3、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是国防强大的关键

翻开几千年的国防史,人们都会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凡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时期,国防就巩固、就强大;凡是国家分裂、民族矛盾尖锐的时期,国防就虚弱、就颓败。

晚清时期,在西方列强的进攻面前,不仅不敢发动反侵略战争,不依靠、不支持人民群众进行战争,反而认为“患不在外而在内”“防民甚于防火”。对人民群众自发组织的反侵略斗争实行残酷的镇压,最终造成对外作战中屡战屡败,割地赔款,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我国国防史给予我们的另一个重要启示就是,再面临外敌入侵、危亡的关头,只有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共同抵抗,才能筑起一道坚固的国防长城,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历史证明,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全国军民一致共同抵抗侵略的精神和意志,才是国防的真正的钢铁长城。这是造成淹没一切侵略者的人民战争汪洋大海的基础;这是一切侵略者都望而生畏的真正的铜墙铁壁;这是民族自强的根本,国防力量的源泉。历史的教训最为深刻,经验弥足珍贵,值得我们永远记取。

第二节 中国国防与国家利益 树立新的国家利益观

(一)国家利益结构观念 四种因素构成:(1)政治利益;(2)经济利益;(3)国防利益;(4)文化利益。

(二)国家利益的动态观念

(三)国家利益的关联观念

二、跨世纪中国的国家利益

由要素利益时代进入注重结构利益时代

三、中国国防政策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对国内外形势的科学分析,以及根据国防建设的现状和今后的发展,我国的国防政策主要内容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国防的领导

1997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武装力量受中国共产党这一原则对国防政策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二、贯彻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

1980年10月在军委召开的一次会议上,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我们未来的反侵略战争,究竞采取什么方针?我赞成就是,积极防御四个字。关于积极防御战略方针的精神实质,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作过精辟的概括,指出积极防御是“攻势防御”、“决战防御”,是“为了反攻和进攻的防御”。邓小平结合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斗争实际,对积极防御的精神实质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我们的战

一、34 军事理论教案

第 35 页

NIATKBM 略始终是防御,二十年后也是战略防御„。就是将来现代化了,也还是战略防御。”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江总书记又进一步阐明了这一方针。

在中国革命战争和建国后巩固国防的长期斗争实践中,我们实行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在战略指导上还一直贯穿着自卫战争,后发制人;对待强敌,持久作战;依据人民战争,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立足于复杂困难情况下作战等重要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之所以仍然坚持这一战略方针,是由我国的社会制度和基本政策决定的;是由毛泽东积极防御战略思想本身所具有的长期稳定的科学指导作用决定的;也是由新时期军事斗争的客观需要所决定的。因此,根据和平时期的特点,进一步发展和丰富积极防御战略,实行遏制战争和打赢战争的辩证统一,着重准备对付可能发生的局部战争和突发事件,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处理军事战略问题,是新时期我国国防战略的根本目标和基本任务。

三、以经济建设为依托

国防建设需要强大的经济后盾。现代国防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物资和先进技术,要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支撑和保障。现在世界各国的国防经费之和,高达1万亿美元,相当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七年的总开支。国防经费如此之巨是由于国防建设所需物资之多,对物资质量要求之高所致。据统计,一个士兵战时平均每天消耗的物资,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为6公斤,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为20公斤,印支战争时为43公斤,现在已超过63公斤。前苏联军方估计,未来战争若动员1000万军队参战,每年要消耗钢890万吨、石油1亿吨、粮800万吨。可得出结论,现代战争其实质是经济战。正如思格斯所说:暴力原本的东西是经济力量。又如,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得武器装备更新换代加快,每次换代其性能都有大幅度提高,价格也数十倍、上百倍地增长。如二次大战时的主战坦克每辆约10万美元,到1999年已超过400万美元,战斗机由20万涨到4000万美元,轰炸机则猛涨了500倍。可以看出,不论是打一场现代战争,还是加强现代国防建设,都要花费大量财力、物力和人力,并且要有高科技来保障。也就是说,国防建设的规模、水平、速度都直接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和规定。

经济基础制约国防建设。国防建设要立足于经济建设,这是和平时期国防建设的规律。根据当前我国国情,国防建设更要服从经济建设。新中国建国以来,经过50年的建设,经济取得长足的发展,一些工农业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不少还居首位。但产品和资源按人均计算,我们却远远排在后面。我国的生产能力和科学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即使经过努力,在21世纪中叶我们才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建国100周年时才可望成为世界强国。我们必须抓住大好时机,迎接挑战,把工作做的更好,把经济搞上去。使全国人民的生活达到小康,为经济的更大腾飞打下坚实基础。这就要求我们集中一切力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其它工作都要服从、围绕这一中心,尤其国防建设更应如此,以免经济基础负担加重,影响经济建设的发展速度。

现代国防是综合国力的体现。综合国力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和外交等诸多因素,这其中经济是首要的因素。当今,美国称霸的力不从心,苏联的解体及俄罗斯的困境,日本和德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有所提高和增大,无不证明这一问题。

机遇与挑战并存,抓住机遇,尽快发展。当今世界正处在向建立新的安全结构过渡,世界各国正力求通过建立和完善各种形式的安全机制,来稳定国际形势,维护地区安全。各种力量正在围绕建立新的全球和地区安全结构进行斗争和协调,每一方都试图使自己在未来新的安全结构中处于较为有利的地位。美国企图在各种新的主要安全结构中取得主导地位,但遭到其它一些国家的抵制。由于各国之间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性正在上升和各国正在将主要注意力转向解决国内经济问题,加快综合国力的发展,因此,正在形成中的各种安全结构与冷战时期的安全结构相比有着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正在形成一种以多边参与、对话合作、相互竞争、相互制约为特征的新关系。

美国“一超称霸”的局面既是两极体制被打破后的必然现象,又是一个终将被多极体制所取代的暂时的历史过程。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所导致的均衡化趋势,是世界战略格局中两极体制解体,并最终走上多极化的根本动因。当前世界战略力量均衡化的发展趋势最突出地表现在经济上。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上所占的比例,已由二战结束初期的46%下降到现在的24%。另一方面,日本和欧共体国家这几十年经济迅速发展,已成为对国际事务有重要影响的经济大国或经济集团。经济力量均衡化的发展必将引起政治、军事力量对比的变化。

日本和德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力图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积极争取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日本已不甘心在国际事务中扮演“小伙计”的角色,在亚太地区与美国争夺主导权的斗争日趋明显,并且正在逐步建立与其经济政治地位相称的军事实力。欧共体已经于1993年1月建立起内部统一大市场,它与美国之间在贸易上的摩擦日益激烈,它们在政治军事上争夺欧洲主导权的斗争也 35 军事理论教案

第 36 页

NIATKBM 在上升和表面化。俄罗斯作为前苏联的主要继承者,它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相当先进的科技力量和强大的军事力量。即使到2003年,俄罗斯完成与美不对等的第二阶段战略核武器削减后,仍将可以毁灭美国的核武库。从长远看,俄罗斯不可能无限制地削减其军事力量,而放弃其世界大国的地位,它的军事力量仍然是一个可以并可能对世界形势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此外,发展中国家正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在寻求加强经济上的相互合作和政治上的相互支持;一些发展中国家已具有相当的经济实力,正在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中国是发展中的大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充满活力,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在国际事务中有着广泛的影响,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因素。所有这些汇成了世界战略力量均衡化发展的主流。尽管世界战略力量均衡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在短时期还不会引起世界军事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但从长远来看,它对世界军事形势的影响不可忽视。这一趋势的发展正在并将越来越明显地成为制约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世界形势缓和的重要因素。

无论是从国际大环境看,还是从我国周边的环境看,我国都面临着一个“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机不可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国防建设必须转变指导思想,由立足于临战状态转到和平时期的正规化、现代化建设上来。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江泽民同志强调,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依托,服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国民经济发展了,才能为国防现代化提供必要的物质技术基础。国家要根据需要和可能,支持和加强国防建设。

四、实现国防现代化

实现现代化是国家对国防建设的总要求。实现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技现代化,是当前及相当长的时期内,全国人民的中心任务。国防现代化是“四化”之一,它是其它三化的可靠保障。这在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扩张主义还存在的当今世界尤为重要。没有国防现代化,在我国实现工农业及科技的现代化是不可能的,这应成为全国人民的共识。实现国防现代化是国家对国防建设的总要求,因此,国防建设一定要以现代化为中心。

现代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概念,总是以世界先进水平为参照,不断追求自己目标的高标准。所以,我国国防现代化应有它的客观标准,那就是向世界先进水平看齐。我国目前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虽然具有不可轻视的综合国力和敌对势力畏惧的国防实力,但与发达 的军事大国相比,在国防现代化方面还有不小的差距,国防以现代化建设作为中心任务,就能缩小或消除与世界军事强国的差距,就能解决与现代战争不适应的主要矛盾。因此,实现国防现代化也是我国的当务之急。

国防现代化的中心是武器装备的现代化。国防力量的主体是军事力量。我军是一支在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其革命化举世无双,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及优良作风和传统,这是我军的优势。但在武器装备上还不如发达国家。这种状况不仅与大国军队的地位不相称,而且与 现代战争的要求也相差甚远。只要我军武器装备实现现代化,用精良武器去装备陆海空军及第二炮兵,则我军就如猛虎添翼将无敌于天下。

五、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各个国家都走自己的国防建设之路,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由于选择的道路不同,其结果也不一样。有些国家依附军事强国,靠人家帮助建设国防,也有花钱买国防的,但这往往都要受制于人失去了国防自主权,危及国防的可靠性,甚至会付出惨痛的代价。

中国的国防建设只能走自力更生之路。我国是一个具有尊严的主权国家,是一个不与任何国家结盟的独立自主的国家,这就决定了我国国防建设不会乞求别国的帮助;中国不能像一些小的富有国家那样花钱买现代“国防”,即使我们的经济发达了、富有了,也不能靠买,以免受制于人。因此,中国的国防建设只能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之路。

自力更生是我们的传统。我们在自力更生方面有光荣的传统和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伟大成果。在建国前,我们就靠自力更生达到了丰衣足食和支援战争,最终战胜强敌,推倒三座大山,建立起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为了国家的主权和安全,为了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为了社会主义事业和世界和平,在西方国家对我实行限制、禁运、制裁的环境中,在几乎无援的条件下,我们还是靠自力更生,建起了具有强大威慑和实战能力的国防体系,使得任何敢于冒犯我国的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扩张主义国 36 军事理论教案

第 37 页

NIATKBM 家,都碰得头破血流,以失败而告终,充分显示了我们的国威和军威。我们的国防威力,来自全国人民的爱国心、凝聚力和众志成城的国防精神;也来自以武器装备为主体的物质基础。在国民党留给我们的几乎连步枪都不能生产的烂摊子上,硬是以自力更生精神,研制生产了坦克、大炮、飞机、军舰、导弹等现代化武器。

1964年我国自己设计制造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从而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1966年,成功发射了中程地地导弹。1967年又爆炸了氢弹,在世界上引起了强烈的震动。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氢弹试验成功,美国用了7年,苏联用了4年,我国只用了2年零8个月。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1980年5月18日,向南太平洋发射的远程运载火箭,准确地命中目标,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技术达到了新水平,说明我国已具备发射洲际导弹的能力。1981年9月20日,我国一箭三星发射成功,这是中国空间技术的一次重大突破。1982年10月7日至16日,我国又进行了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的试验,弹头准确地溅落在预定海区。1999年11月“神舟”号载人航天试验成功,这是中国在尖端科学技术领域里取得的又一新的重大成就。

我国国力的增强,为坚持自力更生提供了更加坚实的基础。自力更生,就是尽自己之力获得新的生机和发展。现在我国经过五十年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国力有了很大增强,不仅我国的工农业生产产值、科学技术水平,都有了大幅度提高,而且自力更生的思想与经验也比过去丰厚的多。尤其经过二十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已打开国门,与不少国家互惠交往,进行合作,使自力更生有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优越条件。在自己力量单薄弱小、经验不足、外部条件困难重重的时期,我们靠自力更生的精神取得一系列丰硕成果。现在力量强了,条件更加成熟了、外部环境改善了,只要坚持、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定会把国防建设搞的更快、更好。

自力更生决非闭关锁国和自大排外。国际社会已进入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任何一个国家的进步与发展,已离不开国际之间的交往和合作,特别是那些处于落后的国家或一个国家的落后领域,要想改变落后状态就须吸收别国的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才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尽快缩小差距。坚持自力更生为主,还要善于学习国外先进理论、技术和适用的经验,这样两条腿走路,才能使国防建设进行得更稳健、快捷,取得高效率、高效益。当然这种学习应结合我国国情,不应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而是以我为主,走引进、吸收、开发、创新之路,以“赶”、“超”的精神,加强国防现代化的建设。

六、实行军民结合、全民自卫

在和平时期,国防建设要依靠、支援、促进国家及其它战线的建设,并使自身适度发展,而其它战线的建设也要考虑并能满足战时的需要,真正把各行各业各条战线的建设,都统一在经济建设的目标上来,这样到了战时,国防就能显示其固有的威力,并能很快地将经济等实力迅速转化成作战或支援作战的能力。平战结合、军民结合是实现上述设想的最佳途径。所谓平战结合,就是和平时期的各项建设要为战时着想,平时的战备建设要能为国计民生服务。军民结合,就是军工生产和军事科研除为国防服务外还应产出民用产品,为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尽力。但其原则应是军品优先、以民养军;而民用生产或设施主要是为“民”,但也要含有或能体现国防价值,一旦需要就能为国防服务、为战争胜利尽责。

为了真正做到平战结合、军民结合,要从两个方面落实:首先要以两个结合为标准来做,凡有利于结合的就提倡、就坚持;而不利结合或不去结合的就要纠正、克服。这样,时时、事事把握好这个标准,就可保证两个结合的落实,真正做到寓军于民、军民兼容。其次、在法制上、体制上、管理规程上,都要形成军民双向转换的有效机制。

较好地做到两个结合,就能解决好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恰当比例问题,使两者相互渗透和支援,在需要时又可相互转化,这就避免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谁先谁后、孰重孰轻,进而导致争资金、争资源的对立,而是两者混然一体,根据形势需要,使其进入协调发展、灵活调节、有效控制的良性状态。

兵圣孙武指出:“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侍吾有所不可攻也。”现代国防不仅要打赢战争,更要遏制战争。新世纪的中国必将走向大国防。

七、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扩张行为

中国对外政策的核心是争取世界和平。中国国防政策的根本目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

军事理论教案

第 38 页

NIATKBM

第二节 武装力量建设

武装力量建设,是指为了建立和加强国家武装力量所采取的一系列举措。它以军队建设为主体,是我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提高武装力量的作战能力,为国家的根本利益服务。

国武装力量的体制和编成

(一)我国武装力量的体制

武装力量的体制是构成武装力量战争战斗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体制是是否科 学,将决定着武装力量能否胜任其肩负的使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武装力量,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部队和预备役部队、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民兵组成。

1、国人民解放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武装力量的骨干,是抵抗侵略、保卫祖国、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的力量。中国人民解放军由现役部队和预备役部队组成。现役部队是国家的常备军,由陆军、海军、空军、第二炮兵组成。

中国人民解放军预备役部队组建于1983年

由于解放军主要担负对付外敌入侵的任务,需要统一调动,统一使用,因此,对其必须实施高度集中的垂直领导,由中央军委统一指挥。

2、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是国家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卫社会主义现在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规定,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担负国家赋予的安全保卫任务,维护社会秩序。它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工具之一。人民警察部队的主要职能作用是:第一,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第二,维护社会治安。第三,保卫党政领导机关、重要目标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人民武装部队警察部队的任务决定了它具有军事性、公安性、地方性的特点。

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属于国务院编制序列,由国务院、中央军委双重领导,实行统一领导管理于分级指挥相结合的体制。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依其任务不同分为三类: 第一类,内卫部队。

第二类,列入武警序列由公安部队部门管理的部队。

第三类,列入武警序列受国务院有关业务部门和武警双重领导的部队。

3、中国民兵 民兵制度 民兵的编组 民兵训练

(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组织体制和编成

1、总部体制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

2、军兵种体制及其编成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自1927年8月1日建军以来,陆军部队经历了由单一兵种逐步成为诸兵种合成的发展历程。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 1 水面舰艇部队 2 潜艇部队 3 海军航空兵 4 海军岸防兵 5 海军陆战队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的发展历程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1949年4月23日,根据中央军委的命令,在江苏泰州白马庙乡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部队——华东军区海军。38 军事理论教案

第 39 页

NIATKBM 1950年4月14日,以原陆军第12兵团机关为主建立了军委海军领导机关,人民海军建立以来,在50年的艰苦卓绝的建设过程中,精力了大、小1200次作战,共击沉、击伤和俘虏敌舰407艘,击落、击伤敌机204架;协同陆军解放了除台湾、澎湖、金门、马祖和东沙、南沙以外的全部岛屿;多次完成国家赋予的重大任务,为保卫祖国建设祖国做出了重大贡献。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人民海军已成长为一支兵种齐全、常规和尖端武器兼备、具有现代化作战能力的近海防御力量。特别是核动力进入我国海军装备之中,水下远程导弹试射成功,标志着我国海军已进入了世界少数先进海军的先列。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 1 航空兵。2 地空导弹兵。3 高射炮兵。4 空降兵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的发展里程

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历了艰辛的历程。早在北伐战争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已有一批共产党人学习和从事航空事业。抗日战争时期,又有40多名干部组成航空队,在新疆学习航空。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于1946年在东北建立了第一所航空学校,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培养了 一批飞行干部和技术干部。1949年11月11日,空军正式成立后,以陆军调来的建制部队和优秀指战员以及东北航校的人员为骨干,吸收了一批知识分子和原国民党航空技术人员参加,先办航校、后建部队,在短期内获得迅速发展。到1956年,已组建了一大批航空兵师。地空导弹等部队。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空军已发展成为装备比土防空作战中,共击落击伤各型敌机500多架。同时还参加和遂行了科研实验、空运空投、抢险救灾、飞播造林等任务。为保卫祖国和支援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经过编制体制改革,空军的编成更趋精干合理,已经成为一支既能独立完成国土防空任务,又能协同陆、海军作战的现代化的战斗力量。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

第二炮兵也称地地战略导弹部队,是人民解放军中装备地地战略导弹武器系统,遂行战略核反击任务的部队。这支部队组建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经过了30多年的建设,逐步发展,不断壮大,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实战能力,成为主要的核威慑和战略核反击力量,它对实现积极防御战略方针,加强国防,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起着重要作用。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由地地战略导弹部队和常规战役战术导弹部队组成。

二、我过武装力量建设的目标 武装力量建设的目标,是指武装力量建设在一定时期内所要达到的程度和标准。它决定着武装力量建设的规模和水平。我国宪法第29条规定:“国家加强武装力量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和建设,增强国防力量。”我国国防法又重申了这一规定。我国宪法和国防法把实现“三化”作为整个武装力量的建设目标。这就为加强武装力量建设、增强国防实力提供了最高的法律保障。就武装力量内部而言,军队、武警、民兵,在“三化”建设中的内容和手段上各有不同,程度上也有差异,但都必须为实现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付诸共同的努力。

革命化

我国武装力量的“革命化”,主要是置于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下,坚持无产阶级政治方向,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压倒一切敌人和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精神,使我国武装力量永远成为“党和国家的钢铁长城”,“永远是国家的捍卫者,永远是社会主义的捍卫者,永远是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其中最根本的,就是确保政治上永远合格,绝对听从党的领导于指挥。

现代化

我国武装力量的现代化,主要是指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武器装备的现代化。二是人员素质的现代化。三是人和武器的最佳组合。

人员素质是现代化是武装力量现代化的关键所在。武器装备的对抗和较量,毕竟只是现代战争的表现形式,就其实质而言,现代战争仍然是人的质量竞争。实现“物”的现代化于实现人的现代化相比,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后者比前者更重要,也更困难。

正规化

我国武装力量的正规化,就是要建立与武装力量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和高效周密的运行机制,实行统一的指挥、统一的制度、统一的编制、统一的纪律、统一的训练,增强组织 性、计划性、准确性、纪律性。

武装力量的正规化建设是一个完整有机的系统工程,各个方面既有独立的内容,又有紧密的联系。

军事理论教案

第 40 页

NIATKBM 武装力量的组织性、计划性、准确性、纪律性是一个整体,核心是纪律性。科学的计划、严格的组织、准确的行动,都要有严格的纪律的保障。没有严格的纪律,武装力量就不可能达到高度的集中统一,就不可能真正实现正规化。加强正规化建设,就是要把我国武装力量的纪律提高到整齐划

一、令行禁止的程度。

我国武装力量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是处于一个有机系统中的三个基本要素。首先,革命化规范现代化的政治方向。其次,正规化保障现代化的实现。第三,革命化统帅正规化。总之,“三化”有着共同的出发点和归宿,最终都是为了全面提高武装力量的战斗力。其中,革命化是统帅、现代化的中心、正规化是保障,三者相辅相成,不容割裂,不能孤立、片面、静止地强调某一个方面忽视其他方面。

三、我国武装力量建设与发展的指导原则

江泽民明确提出了军队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既第一步打好基础,第二步加快发展,第三步实现目标。

质量建军的原则

在军队建设的指导思想上,实现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从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两个根本性转变。

科技强军的原则 勤俭建军的原则 依法治军的原则

依法治军是贯彻邓小平法治思想和中共中央“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方针的基本要求,是实现跨世纪军队建设发展目标的重要保证。

深化改革的原则 科学决策的原则

第三节 国防动员

国防动员亦称战争动员,简称动员,是指国家或政治集团又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统一调动人力、物力、财力为战争服务所采取的措施。

一、国防动员的意义

(一)动员是增强国防实力的重要措施

国防实力是指国家防御外来侵略的力量,是国家军事、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力量的总和。

(二)动员是增强国防威慑力的有效手段 一个国家的国防威慑力,不仅取决于常备军的数量和质量,而且还取决于军队后备力量和其他动员潜力,取决于常备军与后备力量动员的有机结合,以及动员机制的完善程度和运行效率。

(三)动员是夺取战争主动权的可靠保障 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后备力量的强弱、兵员质量的优劣以及战时动员准备和实施的好坏,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二、国防动员的分类和内容

(一)国防动员的分类

按规模分为总动员和局部动员两个类型;按方式分为公开动员和秘密动员 1.总动员

总动员亦称全面动员,是指国家采取紧急措施,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战争动员。即将全国军事、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转入战时轨道。

总动员有如下的特征:一是全面性。二是彻底性。三是持续性。2.局部动员

局部动员是指国家在部分地区和部门进行的动员。通常是动员部分武装力量和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战争

局部动员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有限性。二是不稳定性。

实施总动员还是局部动员,是由战争规模和国家战略意图决定的,二者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

(二)动员的内容 1.武装力量动员

武装力量动员是指国家将军及其他武装组织由平时体制转为战时体制所采取的措施。2.国民经济动员

国民经济动员是指国家将经济部门、经济活动和相应体制从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所采取的措施。

军事理论教案

第 41 页

NIATKBM 3.科学技术动员

科学技术动员是指国家战时统一组织调整科学研究部门和专家、工程技术人员,从事战争所需要的科学技术的开发研究所采取的措施,是战争动员的重要组成部分。

4.人民防空动员

人民防空动员是指国家战时发动和组织人民群众防备敌人空袭所采取的措施,也可简称为人防动员,有的国家称为民防动员。

5.国防交通动员

国防交通动员是指在全国过部分地区调集交通力量,全力保障战争需要的紧急行动。6.政治动员

政治动员是指国家从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发动人民和军队参加战争所采取的措施。(1)国内政治动员(2)国际政治动员 国防动员的要求和原则

(一)现代国防动员的要求 1.动员速度要快 2.动员数量要多 3.动员质量要高 4.动员的范围要广

5.动员要力求隐蔽安全

(二)国防动员的基本原则 1.服从大局、长期准备 2.全面规划、统筹兼顾 3.军民结合、平时结合 4.严密组织、快速高效 5.因敌因势、协调灵活 国防动员的准备和实施

(一)动员的准备

1.加强全民国防教育,打牢动员的思想基础 2.发展国家经济建设,打牢动员的物质基础 3.搞好后备兵员储备,打牢兵员动员的基础

4.健全和完善动员体制,打牢动员的组织领导和基础

(二)动员的实施 1.动员实施的时机 2.动员实施的程序(1)发布动员令

动员令是宣布全国或部分地区、某些部门转入战时状态的命令。动员令的发布,关系战争的胜负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各国大都由最高权力机关或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发布。我国根据宪法规定,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人大常委会决定,以国家主席名义发布。发布动员令分公开发布和秘密发布两种。

(2)调整和加强动员机构(3)修订战时动员计划(4)落实动员计划

总之,各行各业都要动员起来,落实战争动员计划,有组织、有计划地转入战时体制,为战争服务。国防教育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的规定,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将每年九月的第三个星期定为“全民国防教育日”。

第四节 国防法制

国防法制是只国防法律规范以及制定、修改、废止和实施国防法律规范的活动的总和,是国防法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内容。国防法制一般包括国防立法、国防法律的实施等主要问题。

国防立法

国防立法是指拥有国防立法权的国家权利机关、行政机关、军事机关以及被授权的其他机关,为规范 41 军事理论教案

第 42 页

NIATKBM 军事活动、调整军事领域的各种社会关系,在其职权范围内依照一定的程序,制定、修改和废止国防法律规范的活动。

(一)国防立法体制 1.国防立法主体 2.国防立法权限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宪法中的国防法条款和基本国防法律(2)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国防法律

(3)中央军委制定军事法规,国务院单独或与中央军委联合制定国防行政法规

(4)中央军委各总部、各种兵种、各军区制定军事规章,国务院有关部门单独或与中央军委各总部联合制定国防行政规章

地方各级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制定地方性国防法规和规章]

(二)国防立法的原则 1.以宪法为依据的原则 2.维护国防利益的原则 3.国防法律从严的原则 4.民主的原则

5、协调统一的原则

二、国防法律制度

我国的国防法律制度,是指国家为进行国防建设和国防斗争而制定或认可的法律制度体系。

(一)军事组织方面的法律制度

军事组织法律制度是指规定各种军事组织体统中体制编制结构、职责权限划分及其相互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二)军事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制度

军事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制度是指调整行政管理活动中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是进行军事行政管理活动的法律依据。具体内容主要有:一是内务制度。二是纪律制度。三是队列制度。四是警备制度。

(三)兵役方面的法律制度

主要内容包括: 1.现役制度

一是现役军官服役制度,二是军官军衔制度。2.预备役制度

一是预备役军官的服役制度;二是预备人员和民兵工作制度;三是学生军训制度,既高等院校和高级中学学生进行军事训练的任务、内容、主管机关、训练方式等方面的法律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对此有专章规定。

3.兵员征集制度

4.对违反兵役法的惩处制度

(四)军事训练方面的法律制度

军事训练方面的法律制度是指调整军事训练活动中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其主要内容是军队的教育训练制度。它既包括中央军委颁布的军事训练法规,也包括军委各总部、各军兵种、各军区制定的军事训练规章。

(五)军队政治方面工作的法律制度

(六)国防后勤方面的法律制度

(七)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方面的法律制度 1.武警部队适用的法律制度

武警部队的专业勤务制度

(八)抚与安置方面的法律制度

(九)防科研生产方面的法律制度

(十)国防动员方面的法律制度

(十一)国防教育方面的法律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 2001年4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主要内容包括总则、学校国防教育、社会国防教育、国防教育的保障、法律责任、附则6章38条。

(十二)军事设施保护方面的法律制度

(十三)安全防卫方面的法律制度

军事理论教案

第 43 页

NIATKBM

(十四)军事刑事法律制度

(十五)对外军事关系方面的法律制度

四、国防法律的实施

(一)行政执法 1.行政检查 2.行政处理

(二)司法

国防法律适用中的司法,特指国家一般司法机关或军事司法机关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运用刑法、民法、行政法处理违反国防法法律规范的刑事、民事、行政案件的专门活动。

(三)国防法律的遵守

普通高等院校军事理论教学多媒体课件(文本教案)

第四章 军事高技术

教学目的

通过对军事高技术的介绍、讲解和学习,是学生明确高技术在军事上应用;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了解军事高技术的概况;掌握高技术、军事高技术的定义以及高技术对未来战争的影响。

第一节 军事高技术概述

一、军事高技术的基本概念

(一)高技术(插入影视资料)

高技术,亦称高新技术,是指科学技术领域中处于前沿或尖端地位,对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增强国防力量有巨大推动作用的技术群。高技术是动态的、发展的概念。当代高技术主要是指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群、新能源技术群、海洋技术群、航天技术群等。

(二)军事高技术(插入影视资料)

军事高技术,是指应用与军事领域的高技术。具体地说,军事高技术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成就基础之上,处于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将对武器装备、军事理论和作战样式的发展起巨大推动作用的那部分技术群的总称。

二、军事高技术的分类

军事高技术包括两个层次,即军事基础高技术和军事应用高技术。

(一)军事基础高技术

军事基础高技术是指武器系统和国防科技装备的研制和生产武器装备的技术,以及军队充分发挥武器装备效能的综合应用技术。军事应用高技术的内容非常广泛,分类方法也多种多样。按其完成的军事任务的性质可分为战略武器装备技术、战役战术武器装备技术、后勤保障装备技术、军事工程技术、军事系统工程技术等;按其研制的武器装备的种类

(二)军事应用高技术

军事应用高技术是利用各种科技成果研制和生产武器装备的技术,以及军队充分发挥武器装备效能的综合应用技术。

分类:按其完成军事任务的性质可分为战略武器装备技术、战役战术武器装备技术、后勤保障装备技术、军事工程技术、军事系统工程技术等;

按其研制的武器装备的种类可分为侦察监视技术、隐身技术、夜视技术、激光技术、电子对抗技术、制导技术、作战平台及常规武器技术、军事航天技术、军用计算机技术、军队指挥自动化技术、43 军事理论教案

第 44 页

NIATKBM 核生化武器技术、新机理武器技术等。

三、军事高技术的构成

军事高技术由10个方面构成,这10个方面同时也是现代化军事高技术争夺的10大“热点”。

(一)军用微电子技术

(二)军用电子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技术

(三)军用信息技术

(四)军用光电子技术

(五)军用核技术

(六)军事航天技术

(七)军用海洋开发技术

(八)军用生物技术

(九)军用新材料技术

(十)军用定向能技术

生物武器技术

生物武器技术(旧称细菌武器)是由生物战剂及其施放装置组成。而生物战剂是指战争中用来杀伤人员、牲畜和毁坏农作物的致病微生物及细菌毒素。生物武器是一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它与常规武器相比有许多特点。

第一,致病力强,传染性大。第二,污染面积大,危害时间长。第三,传染途径多。

第四,生物武器有它的局限性,受气象、地形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四、高技术对未来战争的影响

(一)高技术对武器装备的影响

1、提高了武器的杀伤效能

2、提高了武器系统的综合作战能力和自动化水平

3、提高了武器装备的生存能力

4、提高了武器装备全天候的作战能力

5、提高了武器装备的可靠性和可维修性

6、促使新型武器系统的诞生

(二)高技术对作战理论的影响

1、改变了空间观

2、改变了集中观

3、改变了对时空观的传统认识

(三)高技术对作战方式的影响

(四)高技术对作战指挥的影响

五、打赢高技术局部战争的对策

(一)正确认识高技术武器装备

1、要正确认识高技术武器装备的优长和局限

2、要正确认识人是决定作战胜负的重要因素

(二)要有选择地发展高技术武器装备

(三)研究探索高技术条件下的作战方法

1、要注重以劣胜优战法的研究

2、要在打击敌弱点上寻找对策

3、要注意从技术角度想问题

4、要在重点问题上深化研究(1)电子斗争问题(2)反空袭问题(3)机动问题

(4)近战、夜战问题

第二节 侦察监视技术

军事理论教案

第 45 页

NIATKBM

一、侦察监视技术的基本概念

现代化侦察监视技术是指为发现、识别、监视、跟踪目标,并对目标进行定位所采用的一系列技术措施。在高技术条件下,现代侦察监视技术是获取对方信息的主要技术手段,它可以为指挥人员的决策提供及时、全面、准确的情报信息,是夺取战争胜利的重要保障。

二、影响侦察监视技术的基本因素

(一)目标的特征信息

目标所产生的声、光、电、磁、热、力等信息称为目标的特征信息。

目标的特征信息的主要形式是电磁波和声波。

(二)地形、地物

(三)气象条件

三、现代侦察监视技术的分类

现代侦察监视技术按照各种运载侦察监视技术装备平台的活动区域分为地面侦察、水面侦察、空中侦察、航天侦察;按照侦察任务范围分为战略侦察、战役侦察和战术侦察;按照侦察活动方式分为武装侦察、谍报侦察和技术侦察;按照不同兵种的任务范围分为陆军侦察、海军侦察、空军侦察和战略导弹部队侦察;按照侦察监视所采取的手段分为观察、窃听、搜索、捕俘火力侦察、照相侦察、雷达侦察、无线电侦察、调查询问、搜集文件资料等;按照实现探测和识别的技术原理分为光学侦察、电子侦察、声学侦察。高技术的应用是现代侦察技术的主要手段。

四、高技术侦察监视的主要特点

(一)空间上的立体化

(二)速度上的实时化

(三)手段上的综合化

(四)侦察与攻击一体化

五、现代化侦察监视技术的原理和手段

(一)电子侦察技术

现代侦察监视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多种媒介传感器,探测目标的红外线、光波、声波、应力波、无线电波等物理特征信息,从而发现目标并监视其行动。

(一)电子侦察技术

电子侦察技术是利用已方的电子侦察装备去搜索、截获敌方电子设备的电磁信号,经过分析、识别和定位,以掌握敌方电子设备的有关技术参数、威胁程度、部署情况和行动企图等情报的一种侦察手段。

(二)光电侦察技术

光电侦察技术是利用光源在目标和背景上的反射或目标、背景本身辐射电磁波的差异来探测、识别目标并对它们进行跟踪、瞄准的一种侦察手段。

(三)雷达侦察技术

雷达侦察技术是利用物体对无线电波的反射特性来发现目标和探测目标状态的一种侦察手段。雷达侦察主要探测敌方飞机、导弹、卫星舰船、车辆、兵器,同时还可探测工厂、桥梁、居民点、云雨等。

雷达的基本组成

雷达的工作方式通常分为两大类:一类发射的电波是连续的,称为连续波雷达;另一类发射的电波是间歇的,称为脉冲雷达。广泛应用的是脉冲雷达。

脉冲雷达作为武器系统的重要装备,根据其用途可分为远程预警雷达、警戒雷达、导航雷达、炮瞄雷达、导弹制导雷达、机载截击雷达、火控雷达、侦察雷达等;根据其技术特征可分为破束扫描雷达、单脉冲雷达、相控阵雷达、连续波雷达、脉冲多普勒雷达、电控相扫雷达、超视距雷达、二坐标雷达、三坐标雷达、测高雷达、测速雷达、多基地雷达、被动式多基地雷达等。

常规侦察雷达主要有以下几种:(1)战场侦察雷达(2)警戒雷达(3)超视距雷达(4)测视雷达(5)相控阵雷达

(四)传感器侦察技术

军事理论教案

第 46 页

NIATKBM

1、地面传感器侦察

地面传感器是一种能够对地面目标引起的战场环境的物理变化进行探测的小型侦察设备。一般来讲,地面传感器可以分为以下五类:(1)震动传感器(2)声响传感器(3)磁性传感器(4)红外传感器

(5)应变电缆传感器

2、水下传感器侦察

水下传感器主要是“声纳”。声纳是接收水中声波的装置,主要用于对水下或水面目标的搜索、测定、识别和跟踪,也可以用于水声对抗、水下

通信、导航和对水下武器(鱼雷、水雷)的制导或控制。

(五)其他侦察监视技术

1、战场窃听侦察

2、战场电视侦察

3、炮位声测侦察

六、侦察监视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

(一)航天侦察

(二)航空侦察

(三)地面侦察

(四)海上侦察

七、对抗侦察监视技术的措施

(一)伪装技术

伪装技术就是进行隐真示假,为欺骗或迷惑对方所采取的各种隐蔽措施。是军队战斗保障的一项重要内容。

1、伪装技术措施(1)天然伪装技术(2)迷彩伪装技术(3)植物伪装技术(4)人工遮障伪装技术(5)烟雾伪装技术(6)假目标伪装技术

2、现代伪装在高技术战争中的应用(1)防光学侦察伪装(2)防雷达侦察伪装(3)防红外线侦察伪装

(二)隐身技术

隐身技术又称隐形技术或低可探测技术,是通过降低武器装备等目标的信号特征,使其难以被发现、识别、跟踪和攻击的综合性技术。

隐身技术是传统伪装技术走向高技术化的发展和延伸,它综合了流体力学、材料学、电子学、光学、声学、热学等众多领域的技术于一身。隐身技术包括主动(有源)隐身技术和被动(无源)隐身技术两大类。本节所介绍的主要是被动隐身技术。

1、隐身外形技术

外形是目标暴露的主要特征,现代兵器对外表形状处理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反可见光和雷达侦察效果。

(1)防可见光探测隐身外形技术(2)防雷达探测隐身外形技术

2、隐身结构技术

世界各国对兵器隐身结构的研究,是以整体结构和局部结构为对象,探索其组合规律和合理形式,达到减小目标被探测特征的目的。现代兵器的结构非常复杂,反光、声、电、热、磁探测的隐身结构技术则与之相匹配发展。

军事理论教案

第 47 页

NIATKBM(1)防雷达探测隐身结构技术(2)防红外探测隐身结构技术(3)防电子探测隐身结构技术(4)防可见光探测隐身结构技术(5)防声波探测隐身技术

3、隐身材料技术

隐身材料技术是隐身技术的关键技术。隐身技术的出现并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很大程度上与传统隐身材料的改造和新型隐身材料的研制是分不开的。目前研制出的隐身材料主要有以下几种:

(1)吸波、透波材料

吸波材料是对雷达波吸收能力很强的隐身材料。当雷达波照射到这种材料上时,由于吸收、散射等原因,使电波大量衰减。而透过蒙皮的部分电波照射到目标体内或目标体上后,又经目标体反射到蒙皮上,再次被吸收、散射,最后只有很微弱的一部分反射回雷达。

(2)吸热、隔热材料

吸热材料是指那些热容量较大或能将热能转换成其他能量的

材料。隔热材料是指导热系数小、热阻大的材料。用于隐身兵器的吸热材料,由于热容量大,升高温度所需吸收的热量就较多,目标向外辐射红外线就少;又由于材料能将部分热量转换成其他形式的能量,使目标向外辐射红外线的强度减弱。而隔热材料则可直接隔阻或大大减少目标向外辐射红外线。

(3)吸声、阻尼声材料

使用吸声、阻尼声材料之所以能减弱、消除武器装备(特别是

各类舰船、潜艇)的反射波,降低目标的辐射噪声,是因为这类材料具有优越的吸声性能。用于潜艇的吸声和阻尼声材料有吸声涂料和消声瓦(降噪阻尼吸声橡胶片)两类。

对抗侦察监视技术,除了上述伪装、隐身等技术措施外,还有保密、隐蔽、机动、佯动、干扰、摧毁等战术措施。对付不同的侦察监视手段,应灵活采取不同的对抗措施。

第三节 精确制导武器

一、精确制导武器的基本概念

精确制导武器是指采用精确制导技术,直接命中率在50%以上的

武器。如各类导弹以及制导炸弹、制导炮弹、制导鱼雷等。主要用于攻击坦克、装甲车、飞机、舰艇、雷达、指挥控制通信中心、桥梁、武器库等目标。

二、精确制导武器的作战特点

(一)直接命中率高

直接命中率高,这是精确制导武器名称的由来,也是精确制导武器最基本的特征。目前,一些有代表性的精确制导武器,命中率已达80%以上,激光制导炸弹和电视制导炸弹的圆概率偏差均在2m以内。例如,1991年1月17日凌晨,一架F-117隐形战斗机将一颗重达1t的“宝石路”激光制导炸弹,准确无误地投在了为伊军提供通信服务的巴格达市通信大楼上,从而拉开了多国部队空袭伊拉克的序幕。在38天的对伊空袭中,多国部队使用AIM-7F/M导弹击落25架伊军飞机,多数为首发命中。

(二)具有自主制导能力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高性能的毫米波制导系统、红外探测器以及人工

智能计算机的采用,使精确制导武器不仅具有较高的直接命中率,而且还通常具有“发射后不用管”的自主制导能力,它可以完全依靠弹上的制导系统独立自主地捕捉、跟踪和击中目标,不需要人工或其它辅助设备进行干预。

(三)作战效能好

精确制导武器虽然技术比较复杂,制造成本高,但由于其具有较高的直接命中率,因而作战效能好,消费比较高。同无制导的武器相比,精确制导武器在完成同一作战任务时,其弹药消耗量小,所需作战费用远远低于常规弹药。例如,统计资料表明,在海湾战争中,尽管多国部队所使用的精确知道武器弹药量仅为总弹药量的8%,但其摧毁的预定目标却达80%以上。可见,精确制导武器是一种作战效益很高的武器,其消费比通常为常规弹药的25—30倍。

军事理论教案

第 48 页

NIATKBM 此外,精确制导武器通常具有较高的机动能力和较强的全天候作战能力,射程远、威力大,能有效摧毁攻击目标或大面积杀伤人员。

三、精确制导武器的制导技术

(一)什么是制导技术

制导技术是指按照一定规律控制武器(含导弹)的飞行方向、姿势、高度和速度,引导武器系统战斗部准确(通常单发命中率在50%以上)攻击目标的军用技术,又称精确制导技术。

制导技术是以微电子、电子计算机和光电转换技术为核心,以自动控制技术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高新技术。根据各种制导技术原理研制的控制、导引武器装备自动导向目标的整套装备,被称作武器装备的制导系统,它广泛应用于导弹、航空炸弹、炮弹、鱼雷、地雷等武器系统。

(二)制导技术的种类

按照制导原理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

1、自主式制导

自主制导是根据导弹内部或外部固定参考基准,导引和控制导弹飞向目标的技术。这种制导技术,有关目标的特征信息,也不需要导弹以外的设备配合。惯性、星光、多普勒、程序和图像匹配制导等都属于自主式制导。

2、寻的制导

寻的制导是由弹上的引导系统(导引头或目标跟踪器)感受来自目标的辐射或反射能量,自动跟踪目标并形成制导指令、控制导弹飞向目标的技术。寻的制导通常按有无照射目标的能源和这种能源所处的地点区分为主动寻的制导、半主导寻的制导和被动寻的制导3种基本类型。

2、遥控制导

遥控制导是由设在导弹以外的制导站控制导弹飞向目标的技术。制导站设于地面、海上或空中,其主要功能是跟踪目标和导弹、测量它们的运动参量、形成制导指令或控制导引波束。弹上接收设备以收到的知道指令或者根据导引波束形成的偏差信号为依据,在弹上经过信号变换和功率放大等环节处理后,操作执行机构改变导弹的受力状态,以获得需要的横向加速度,从而改变导弹的飞行弹道,引爆战斗部摧毁目标。

遥控制导有各种不同的分类方法,通常根据所用装置的特点可分为有线指令制导、无线电指令制导和波束制导。

(1)有线指令制导

是指通过连接制导站和导弹的专用导线,传输制导指令的一种遥控制导。(2)无线电指令制导

是指将制导指令经由发射天线电波的形式发送到弹上的一种遥控制导。如英国的“海猫”舰空导弹采用电视跟踪,法国的“响尾蛇”地空导弹采用红外线设备作为测量手段。

(3)波束制导

又称驾束制导,是由制导站发出无线电或激光波束作为制导基准,使设备形成制导指令,控制导弹飞向的一种遥控制导。如美国的“黄铜骑士”英国的“海蛇”等舰空导弹、美国的“麻雀”、英国的“闪光”、前苏联的K—5等空空导弹采用的都是雷达波束制导。激光波束制导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如瑞典的RBS—70小型防空导弹。

4、复合制导

复合制导是采用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制导方式。或在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的制导方式。其目的是提高导弹制导精度,增大制导距离,增强抗干扰能力。常有的复合制导有:(1)惯性—雷达相关末指导。(2)惯性—星光制导。(3)惯性—地形匹配制导。(4)惯性—半主动寻的中制导—主动寻的末制导。(5)遥控—寻的制导。(6)惯性—遥控—寻的制导。

复合制导系统结构比较复杂,弹上设备体积大、成本高,因元器件多而降低了系统的可靠性。1

(二)现代侦察监视系统的工作过程

目标的特征信息(声、光、电、磁、热、力学等)在向外传输时被探测器接受,探测器再对所接受的信号进行加工处理,并进行图像显示或予以记录。

(三)现代侦察监视技术的范围

现代的侦察监视技术已经从古老的单一地面的一个平面发展到了水下、地面、空中、太空等。

军事理论教案

第 49 页

NIATKBM

(四)现代侦察监视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 空中侦察监视技术(插入影视资料):

空中侦察监视是指用航空器在环绕地球的大气空间,对敌方军队及其活动、阵地、地形等情况进行的侦察与监视。空间侦察监视技术:空间侦察监视是利用航天器上的光电遥感器和无线电接收机等侦察设备获取侦察情报的技术。

二、战争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一)战争起源于一定的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矛盾中,生产力是最活跃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

在生产力中,人是最重要的,工具是物化了的第一生产力。

(二)战争的目的推动了科技的发展 战争的目的:消灭敌人,保存自己。要求“稳、准、狠”地消灭敌人。“稳”--可靠性,要做到知彼。“准”--命中率,要能“制导”。“狠”--杀伤效能,弹药威力。于是,战争给科技提出一个个课题

(三)科技发展强制性的改变了战争形态、方法和思维方式 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插入影视资料)结论:体能释放,集团战术。

热兵器时代的战争(插入影视资料)结论:热能释放,散兵线。

热核兵器时代战争(插入影视资料)结论:超饱和核能释放,大规模杀伤。高技术时代的战争(插入影视资料)

结论:五维战场,精确打击,远距离杀伤。

三、高技术战争的形成与发展

(一)形成条件

1、国际条件:

A、各国为了维护本国安全的需要。B、霸权主义争霸世界的需要。C、局部战争推进的结果。D、军火贸易巨额利润的诱惑。

2、国内条件:

A、有强大的以高技术为基础的综合国力。B、有以高技术组合发展的武器装备。

C、有与高技术相适应的以高技术战争理论武装起来的高素质军队。

(二)形成阶段

1、初始阶段----发生了朝鲜战争、越南战争。

表现:

使用了除核武器以外的所有先进武器。

美苏生产了导弹和洲际弹道导弹。

1959年10月,中国创先河的用导弹打下了入侵之敌机。

2、形成阶段----第四次中东战争、英阿马岛战争、以色列入侵黎巴嫩、美军袭击利比亚。

表现:

军事理论教案

第 50 页

NIATKBM 充分发挥了自动化指挥系统的作用; 大量使用了高技术兵器; 海空军联合作战; 传统步兵受到威胁。

3、应用阶段----海湾战争、北约入侵南联盟战争、美国在阿富汗打击恐怖主义分子拉丹。

表现:

大量使用精确制导武器; 电子战频繁;

发挥了自动化指挥的威力;

大量使用高性能的侦察及夜视器材;使用了新的作战平台。

(三)发展趋势

高高度、高速度、高精度、高烈度、高效度、高智能度、高隐蔽度、高合成度。

第二节 高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

一、制导技术

(一)定义

制导技术是一门按照特定基准选择飞行路线,控制和导引武器系统对目标进行攻击的综合性技术。

(二)精确制导武器的特点

一是采用控制系统调整受控对象的运动轨迹;

二是命中精度高;

三是总体效能高。

(三)精确制导武器分类

精确制导武器可分为导弹和精确制导弹药

导弹(插入影视资料)是依靠自身的动力装置推进,由制导系统导引、控制其飞行路线并导向目标的武器。它由弹头、弹体、推进系统、弹上制导设备和弹上电源等部分组成。

精确制导弹药可分为末制导弹药和末敏弹药两类。末制导弹药有制导炮弹、制导炸弹(航弹)、制导地雷等。末敏弹药主要是一些反装甲子弹药。

(四)制导方式

1、寻的制导

寻的制导是通过弹上的引导系统(寻引头或寻的器)感受目标辐射或反射的能量,自动跟踪目标,导引制导武器飞向目标。

2、遥控制导

遥控制导是导引系统全部或部分设备安装在弹外制导站,由制导站执行全部或部分的测量武器与目标的相对运动参量并形成制导指令之任务,再通过弹上控制系统导引制导武器飞向目标

3、惯性制导

惯性制导是利用测量设备测量导弹运动参数的制导技术。惯性制导系统全部安装在弹上,主要有陀螺仪、加速度表、制导计算机和控制系统。

4、全球定位系统(GPS)制导 它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弹上安装的GPS接收机接收4颗以上导航卫星播发的信号来修正导弹的飞行路线,提高制导精度。

5、地形匹配与景象匹配制导

地形匹配制导是指在导弹发射区与目标区之间选择若干特征明显的标志区,通过遥测、遥感手段按其地面坐标点标高数据绘制成数字地图(成为高程数字模型地图),预先存入弹载计算机内。导弹飞临这些地区时,弹载的雷达高度表和气压高度表测出地面相对高度和海拔高度数据,计算机将其同预先存入的数字地图比较,算出修正弹道偏差的指令,弹上控制系统执行指令,控制导弹飞向目标。

第五篇:家长学校授课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家长学校授课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家长学校授课教案1

课题:

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

教学目的:

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创造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

教学重点:

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

教学难点:

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

教学方法:

广播

教学内容及过程:

家长同志们,大家好!首先感谢大家在百忙的工作和生活中,抽出时间参加我校的家长学校的活动。今天主要给大家介绍一下我校开学后半个学期的情况,然后谈谈有关孩子的学习问题。

一、什么孩子的学习成绩总是不够理想?

或许,你会这样说:不愿学,不努力,不懂学习方法,等等,甚至会说:笨。但是,事实上,这一些都只不过是学习失败导致孩子灰心丧气的一种表现,并不是学习失败的主要原因。没有一个孩子是愿意失败的!你是否想过,这些表现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孩子不愿学?为什么不努力?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才是适合他的?把眼光仅仅停留于学习表面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从更深的心理层面和更广的范围来探讨:到底是什么阻碍了学习?到底如何提高学习成绩?

二、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

学习问题研究专家们认为:

1.没有一个孩子是学不好的。每一个都能学好,除非他有天生的智能障碍。学习是一种本能,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生的成功学习者。孩子从来不缺乏学习能力。学习是快乐而有趣的。是后天的不良环境和不适当的教育体制摧残了这种本能,剥夺了这种乐趣。

2.之所以学不好,只是因为:第一、没有发现他的学习模式,没有利用他固有的学习模式去学习,没有找到适合他的学习策略;第二、存在阻碍他学习的因素,心理的,或生理的,或环境的,等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孩子的学习,必须做出全方位的准确地评价,有的放矢地采取措施。影响学习的问题如果是心理问题,要从心理层面上解决才是最彻底的解决。

3.每一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有自己独特的天赋特性、偏好和天生优势,也有不同于别人的弱点。解决孩子的学习问题,应该用个性化的手段去寻找适合孩子本身的个性化的学习模式和学习策略,明确所存在的问题,用个性化的方法去适应学习上的要求。

4.孩子是学习和训练的主体。只有充分调动孩子认知的、情感的、行为的、生理的等诸多因素参与,才能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主动探索与发展,形成积极的自我效能感,达到最佳学习和训练效果。所以,自我管理式训练是一种最佳的训练方法。

5.孩子之间存在智力差异,但这种差异不足以造成成绩差异,因为人的大脑潜能是无限的,只要多发挥一点就可以超过其他人。

6.没有一种学习方法是万能的,只有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不管孩子现在的成绩如何不好,只要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他就能学好。所以,要迅速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必须这样去做:

(1)、发现孩子独有的学习优势(学习偏好)和学习类型,为他构建个性化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

(2)、发现并且彻底解决孩子所存在的学习问题和学习困扰,利用自我管理式训练,提高学习成绩。

(3)、作为家长,你对孩子学习的影响也不能低估。许许多多的研究都证实了这一点:孩子的学习问题与他们和父母的情感联系和亲子关系的质量是密切关联的。因此,我要告诉你们的还有:比我们的帮助更重要的,是你对孩子的爱、支持和鼓励,以及对孩子的欣赏和尊重。不管他现在成绩如何,相信他肯定能学好。

三、来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

1、首先要使孩子尝到学习成功的快乐,增加信心。例如有的孩子语文好、数学差,做功课时让他先做语文,而后才做数学,做数学时也是先让做简易的题目。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增加他的信心,使之获得成功的乐趣.如果程序相反了,不但数学没有做好,连语文也难以做好,一旦灰心失望,所带给孩子的刺激将会影响他的学习兴趣和成绩.

2、要鼓励表扬他每一点学习上的进步,不要过多地批评.做功课的时间要适宜,中间要有休息。

3、要不断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周末节假日带他们参观博物馆、科技馆等.

4、培养孩子独自完成作业的能力、鼓励他克服困难的勇气,不要养成孩子的依赖性,要让他明白做功课是他应独立做的事.

5、学习目标要切合实际,不要好高骛远,这样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情绪,其效果适得其反。

6、如果家里住房条件允许的话.不妨给孩子空出一个房间作为他学习的地方,或是在房间设一个角,放他自用的书桌和椅子,布置成一个读书角,这个角落是“他的”时,孩子有了自己学习的天地,他每天在那里做功课、读书,就会更专心,更爱学习。

7、还有一条很重要的经验是父母要树立榜样。父母爱学习,喜欢读书,对孩子是一个无形的影响力,会提高孩子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家长学校授课教案2

教学内容:

家庭环境对小学生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的:

通过本次活动,让家长们认识到良好的家庭环境气氛,尤其是良好的家庭情感气氛、心理气氛和文化气氛,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很重要的。为了教育好子女,家长应努力把家庭构建成为孩子的乐园。

教学方式:交流讨论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家庭是构成社会的最小单位,是所有人心灵的港湾,是我们每个人走向社会的第一步,更是小学生成长的乐园,不良的家庭环境会给小学生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影响,甚至终身……

二、案例分析:

1、家庭环境对小学生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的影响。

2、家庭环境对小学生基本生活技能的影响。

3、家庭环境对小学生道德情操的影响。

4、家庭环境对小学生理想志趣的影响。

小结:由此可见良好的家庭情环境对孩子的各个方面的发展都有重大影响,每个家长都要充分重视这个问题,努力营造一种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气氛。

三、讨论:

怎样给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1、家长自由讨论。

2、集体交流,教师相机归纳:

A、家长必须注意自身的心理健康,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才能形成良好的家庭心理、文化气氛,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B、家长要多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跟子女心理相通,形成融洽的情感和心理气氛。

C、家长要注意身教,身教和言教并重,才能引导孩子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D、让孩子适当参与家政管理,既能让孩子体恤父母的辛苦,防止其提出过高的物质要求,又为培养孩子勤俭、踏实、坚毅的品质提供了生活感性经验。

E、避免“过度教育”,不要随意干扰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方式,要创造一个民主、和谐、向上的家庭气氛

F、家庭贵有书卷气,建立良好的家庭读书氛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发展.

四、总结:

鉴于家庭环境影响的深刻性和潜移默化性,家长对子女要精心培养,爱而不宠、尊重信任、严而不苛、民主平等,让家庭充满和睦、向上、愉快的气氛。

家长学校授课教案3

教学目的要求:

1、引导家长们学习安全知识。

2、使家长学会怎样对孩子安全常识进行指导。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家中虽安全,也会出危险。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平平安安地成长。为了确保孩子的安全,父母总是不让孩子做这做那,生怕孩子摔着、碰着、烫着、电着。可是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不能总是守护在身边,十来岁的孩子对身边的一切充满了好奇心,总相自己做一做,试一试,为此常与大人发生口角,有的甚至背着大人做。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动作协调性差,毛手毛脚,容易发生事故,更给家长增加了几分担心。看来,随着孩子的增长,对孩子仅仅看护是不够的,还应教会孩子自理、自护。

1、平时注意对孩子进行安全知识的教育,根据孩子年龄的特点,教给孩子怎样防火、防电、防碰、防划伤、防受骗等。

2、对十来岁的孩子,应适当让他们做一些带危险性的事情,如灌暧瓶、端热锅、切菜、削果皮、做饭等,孩子在学做这些事的时候,家长要给以示范和指导,提出注意事项。

3、使孩子了解家中各种设施、电器使用方法和在使用中可能出现的危险情况,以及注意事项。对于不适宜孩子使用启动的东西,要给他讲明危险性,提出要求。

4、如果临时带回危险品,如农药、化学试剂、电动工具等,要及时叮嘱孩子,不要乱动。

二、户外活动,安全第一 。

1、孩子出去玩时要注意给孩子备好便于运动的软底鞋,不要只为漂亮而让孩子穿皮革。并教育孩子不要单独行动,要听指挥,结伴而行。

2、下列场所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要叮嘱孩子别去玩耍。这些地方包括:高压塔下;铁路、公路旁;变压器下;水深的河、潭、坑边;工厂的生产区和仓库;建筑工地;废弃无人居住的房屋;防空洞、地窑;水井、粪坑、沼气池附近;屋顶、树梢、墙头。

3、教孩子认识家庭住址。在孩子开始懂事明理时,家长就要有意识地教孩子认识自己的家庭住址,熟悉周围的社区环境。告诉孩子父母所在的单位名称和电话号码,以防孩子走失。

4、为了保证孩子户外活动的安全,家长应教会孩子怎样过马路,怎样识别红绿信号灯。告诫孩子横过马路一定要走人行横道。

5、教孩子掌握躲避坏人伤害的方法。告诉孩子不要轻意接受陌生人的礼物,除了家长和医生,不要让外人接触自己的身体。遇到存心不良的人纠缠要设法跑到人多的地方或大声呼救。不要让陌生人尾随自己回家。

6、当孩子处于危险之中时家长要冷静,不要惊慌。有的家长遇到紧急情况,自己先惊慌失措甚至吓昏,结果丧失了抢救孩子的良机。 要掌握一些急救的生活常识,如止血、消毒、人工呼吸等常用方法。

三、发生火灾如何脱险 向孩子进行防火教育,使他们牢固树立消防意识,这是每一位家长应尽的责任。此外,我国民法规定:无行为能力人对他人造成的损失,其监护人要给予赔偿。因孩子引起的火灾,家庭将蒙受经济损失。为此家长们平时应做到:

1、经常向孩子讲述火灾的危害,教育孩子不玩火,正确掌握炉火,正确掌握炉火、电器的使用方法。小孩子外出无人监护时,要嘱咐孩子防火事项,并注意孩子身上不能带火种。

2、妥善放置火柴、打火机及一切易燃易爆物品。如果孩子年龄小,可以经常摸摸孩子的口袋,看是否装有火柴、打火机等火种。

3、大人外出时,切莫把孩子锁在屋里,因为当孩子不甘寂寞时往往有可能做一些游戏,引出危险。如果玩火,后果不堪设想。孩子在玩用蜡烛照明灯笼,家长要在一旁照看。

4、带领孩子进入影剧院、餐厅、宾馆、饭店等公共场所,应首先了解若遇意外时,脱险路线和安全门的位置,并要向孩子说明。这样,万一发生危急,大人孩子都可望从容脱离危险。

5、家中各个房间可供脱险的路线,平时要提醒儿童多加留意。居住在二层楼以上的家庭,有条件的应配备绳索、软梯等脱险器材。

四、交通安全 。

1、经常提醒孩子要注意交通安全,要听众学校、老师的安排、指挥,遵守纪律。还要教给他们一些交通安全知识。家长更要以身作则,自觉遵守交通法规。

2、当孩子在马路对面时,一定不要招呼他,最好的办法是您自己走过去。

3、孩子坐在汽车前排时,应为孩子系好安全带。

4、领孩子在没有人行道的马路上行走时,家长应走在靠车行道一侧。

5、外出乘车和船,注意不乘超载和三无车船。切忌酒后驾车。

五、遇到坏人保护自己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与子女是最亲近的,家长对未成年子女负有重要的监护责任,维护子女安全是本分,是当然的职责。为保证子女的安全,家长应注意做到:

1、充分了解子女的性格、爱好、熟知子女的上下学时间和路途。要按时接送。

2、熟记子女经常涉足的游戏、读书、购物地点,尽可能了解子女经常联络的人及电话号码。

3、善于与子女沟通、交流。对子女在校情况、交友情况以及每日心情等要有所了解。

4、帮助子女养成外出办事、游玩告知家长去向、时间的习惯。不轻易允许孩子在外留宿。

5、经常与学校老师保持联系,了解子女在校表现。

6、教育子女不要与陌生人接触和交谈,不接受陌生人送的礼物。

7、一些儿童特别是10岁以下的小孩单纯幼稚、缺乏辨别能力,很容易上当受骗。所以不要单独将他们留在家中或将家中钥匙交给他们。

8、不向外人泄露家中的作息习惯、经济状况等。

9、家中安上防盗门、“猫眼”和设置有金属链的暗锁都是防止盗窃犯强行闯入的一种有效措施。

家长学校授课教案4

教学内容: 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让家长深刻领会责任心的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

2、通过学习,让家长明白孩子缺乏责任心的原因。

3、学习怎样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各位家长,你们好。今天,共同来探讨-------怎样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在家庭,我们不难看到这样的情况:长辈对孩子关心倍致、疼爱有加,可是孩子吃东西时就忘了他们;长辈生病了,孩子却只顾自己玩耍,不去关心他们,有的甚至还吵着要求大人陪他玩。孩子报喜不报犹,在与别人产生矛盾时,先说别人的原因。

在学校,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或听到学生不负责任的事情。如:忘了带学习用品,作业没做完就去玩了;打扫卫生,扫把扔一地就不见人影了;笔、书本摊一桌子,抽屉塞得连书包都放不下等。甚至连语文、数学书也常有人忘带。每当老师帮助教育时,学生们都是一个理由“忘了”。那么是不是我们的学生记性不好,是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得了健忘症呢?答案是否定的。原因是:我们的学生没有被培养起责任心。

可见,当前小学生表现出学习马虎、做事不认真、生活草率、过分关注自我、心中无他人、做事不计后果等一系列责任意识淡薄的现象,责任心不仅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影响到儿童的学习与智力开发,同时,它是一个人日后能够立足于社会、获得事业成功、家庭幸福的至关重要的人格品质。“学会负责”是21世纪教育的主题,是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的关键,也是当前我们学校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孩子责任心缺乏原因分析

家长都希望孩子有责任心,可孩子的责任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能在一定的年龄自动出现。责任感需要在长年累月的生活中去经历和体会不同的情境下才能慢慢觉得的。造成孩子缺乏责任心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第一,孩子没有独立负责的机会。

我们给予孩子过度的保护,致使孩子没有机会独立做本该由他们负责的事,久而久之,孩子的依赖性越来越大。比如:孩子迟到了,家长解释迟到的原因是自己睡过了头,不愿孩子;学生完不成作业,有家长就打电话或者让学生带纸条解释完不成任务的原因,自己承担责任。许多父母把无限的爱都倾注到了孩子身上,对孩子的关怀可以说是无微不至,孩子衣服从来就没有自己洗过,吃完饭就把饭碗推到一边,玩过的玩具随手就扔,被子要让妈妈代叠,洗脚要让妈妈打好温水,写作业要让妈妈给念题目,上学时书包也要让妈妈给背孩子们就这样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养尊处优的生活,本来是他们应该自己做的事情全都由家长代劳了,应该自己负的责任全都由家长承担了。如果小学生想帮家长干点什么,家长便会说把你的学习抓好就行了。父母对回报有错误的想法,

认为孩子成绩好就是对自己最大的回报。渐渐地孩子认为什么事都有与他们无关,唯有学习、读书才是正经事,只要书读得好,成绩好什么事都好说,否则------。因此,他们变得“一心一意,专心致志”,“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不再关心别人,不懂得爱别人,不再“多管闲事”,以至于长大后,孩子们变得无情无能、无责任感、自私自利、唯我独尊,周边的人为他们付出的再多,在他们的眼里也是理所当然的。说实在话,家长替小学生做得越多,照顾得越周到,小学生就越不会料理自己的事情。

第二,我们没有教会孩子如何对自己负责,如何对别人、对社会负责。

父母是孩子终身教育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缺乏责任心,我们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与其抱怨,不如采取措施,教会孩子对自己、对别人、负责。孩子的责任心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培养出来的,它需要我们细心呵护、耐心引导。

三、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1、让小学生懂得什么是责任心

所谓责任心,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责任心是孩子健全人格的基础,是能力发展的催化剂。成就伟大事业的人大都有强烈的责任心,责任心是事业的基础,也是许多高尚精神和良好品德的基础。良好的责任心不是一时一刻的事,不是成人后一蹴而就的,而是从小一点一滴养成的。只有持之以恒才能让孩子具备强烈的责任心。

2、让小学生明白有责任心的人应该承担哪些责任

我们知道:一个对家庭、对社会负责的人,才会让人感到可信任;一个对生活、对事业负责的人,才会不断地进取;一个对民族、对国家负责的人,才会去献身、去贡献。所以,一个有责任心的小学生应该承担以下责任:

(一)对自己负责

1、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明确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端正学习态度,努力学习,自觉认真完成作业,并主动复习功课和预习新课,养成专心学习的良好习惯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2、对自己的健康负责。

健康是学习、成长、生活的基础,要认识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健康的学生应具有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作为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是非常必要的,包括上好每一节体育课,认真做好早操和眼保健操,不做危险的事。

3、对自己的意志、品格负责。

做一个诚实、活泼、合群、谦虚、正直、宽厚、勇敢、自强、自信、自律、不任性、有同情心的人;不怕困难,主动参与有一定难度的磨砺;能恰当地面对各个方面的压力,遇事不过分紧张,能自我调适情绪;具有竞争意识,胜不骄、败不馁。

4、对自己的生活负责。

学会自理、自立,懂得劳动光荣、懒惰可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琐事无须他人督促,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

5、对自己的时间负责。

时间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过去的时间就不在属于自己。“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作为一名小学生应该合理安排学习与娱乐时间,把时间尽可能用在对知识的求索上,不要虚度光阴。

(二)对他人负责

1、礼貌待人,宽容大度,知恩图报,说话文明,不做伤害别人的事,不打扰别人的工作、学习和休息。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关心、共同进步。

2、注意约束自己的言行,诚实不说谎话,做事有始有终,不斤斤计较,答应别人的事要努力做到。

3、懂得为他人着想,有同情心,乐善好施,不歧视弱是群体,能伸出热忱的手帮助他人,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

(三)对学校负责

1、知道自己是学校集体中的一员,要热爱集体,关心集体,积极参加集体活动,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维护学校形象,以学校为容,为学校争光。

2、尊敬老师,尊敬老师的劳动,勇于承担学校、老师教给的各项任务,并负责到底,做好老师的小助手,虚心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育。

3、在学校穿校服,举止文明,把学校、班级当作自己的家,积极创造良好和谐的校园环境,懂得集体的利益高于个人的利益。

(四)对家庭负责

1、知道父母的生日,孝敬长辈,关心父母,热爱家庭每一个成员,主动和父母沟通,多听父母对自己在各个方面的指导和建议,不辜负家长对自己的期望,在家做父母的好孩子。

2、作为家庭的成员要分担家庭的各种苦与甜,勤俭节约、不乱花钱,了解长辈的辛苦、劳累,有一颗感恩的心,主动帮忙承担一定数量的家务劳动,减轻父母的负担,懂得以实际行动回报家人的培养。

(五)对社会负责

1、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树立我是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争做“五好”小公民。

2、遵守社会公德,爱护公共设施,有环保意识。积极参加社会的公益活动,尽自己的力量帮助有困难的人,有一颗热爱、关心社会的心。 3、树立少先队员良好的社会形象,懂得“没有国家,哪有大家,没有大家,哪有小家”这个道理。

3、培养孩子责任心的途径

(1)让孩子学会自我服务,给孩子理智的爱。 培养孩子的责任心首先就要求家长放弃对孩子的溺爱,让孩子去做一些他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孩子学会自我服务,让孩子去为自己多承担一些责任,比如玩完的玩具要自己收拾好,自己的房间要自己打扫,穿脏了袜子自己去洗干净,起床后要自己整理床铺,早晚洗漱要自己照顾自己,家庭作业要自己独立完成,自己说过的话不能食言。 孩子毕竟是孩子,他的手或许很笨,他的动作或许很不麻利,他做事情时或许会经常出错,这些都是很正常的,要不然他就不是孩子了。家长在让孩子做事的时候,一定要沉得住气,一定要学会等待,一定要能够容忍孩子的不完美,决不能因为孩子床铺叠的不整齐、收拾书桌不够利落、袜子没有洗干净、清扫地面丢三拉四而越俎代庖,要知道,孩子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体验才能逐渐提高自身的责任意识,这里最重要的是孩子做事的过程,是孩子通过做事所得到的对“责任”的一种宝贵心里体验,只有这样的心里体验多了,孩子的责任意和转移过来,继续完成他应该完成的任务。如说:“我相信你还会把事情做完做好的”,使孩子相信自己有能力、有责任承担,只要努力去做就能做好,同时要教他今后还应该怎样做就更好,既使他看到自己潜在的能力,又看到不足之处,以利帮助孩子养成积极、认真、严谨的生活、学习习惯,培养孩子对自己言行负责的态度。

人的一生是与人的责任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从幼儿时期起,在家里按父母要求去做,进幼儿园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小学生上学学习,回家帮助家长做家务就是培养一个人责任心的开始。它的训练起点,首先是在人的良好习惯的养成上。小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承担起了一种社会责任。学习是社会、国家与民族赋予他的一种历史责任,而承担起这一责任,就要从良好习惯的养成做起。从小培养自己的事自己做,不但要有始有终,而且要有恒心有自信;今天的事今天做,事事都要对人对己负责任。随着年龄的增长,责任心的范围日益扩大,责任心的含义也就更加深刻。

思考题: 你打算从哪些方面来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如何来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家长学校授课教案5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教学目的:

1、让家长们明确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性。

2、建议家长们如何培养孩子的受挫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家长们们明白应该怎样培养孩子的受挫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尊敬的各位家长们,你们好。首先欢迎你们来参加我们的家长们会。感谢你们在百忙之中来到学校,共同来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关心学生的发展情况。今天我们共同探讨的问题是怎样培养孩子的受挫能力。

二、帮助家长们们明确家长们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性。

要想引导未成年人走正确的人生道路,必须培养孩子做一个健全的人,要具有随时迎接挫折,迎接“丢脸”,经历痛苦的思想准备。这样的教育特别应该从小学生抓起,从小培养孩子们在挫折中成长的能力。因为,现在的孩子都是父母心中的“小皇帝”、“小公主”,他们从小在爷爷、奶奶、父母的精心呵护下长大,生活在太阳底下,吸取着雨露阳光。唯我独尊,娇横跋扈,事事占上风。试想,这样的孩子如果从小不接受正面的引导,能走正确的人生道路吗?他们只会遇到困难退却,受到挫折失去信心和希望,经受不了打击,他们只会顺水推舟,不会逆水行舟。难怪我国每年都会出现因不能正确面对父母的教育而服毒身亡的,因同学的嘲笑而跳楼自杀的,因学习的压力而弃学逃亡流浪街头的,因羡慕而产生妒忌走上犯罪道路的… … 因此,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是极为重要的。作为学校、家庭应责无旁贷加强培养孩子们从对挫折的能力,让他们在风雨中健康成长。

三、建议家长们培养受挫能力的具体做法

(一)、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压力莫过于来自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心理;莫过于学习分数的高低,成绩的好坏;莫过于与同学之间的争吵,意见的分歧;莫过于老师严厉的批评,同学的嘲笑……然而,一个在家被父母娇惯了的孩子怎能一下子承受得了这些压力呢?养成孩子自我教育是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

1、 引导孩子正确地认识自我,了解自我

引导孩子正确地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优点、缺点、爱好、性格、习惯等,学会自我调控、自我反思、自觉学习,找出与别人的差距,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只有他们在了解自我,认识自我的基础之上,才能不断的完善自我:正确的对待自己,与他人友好相处,更好的学习,勇敢的面对失败。特别是班级里的后进生,他们本身缺乏自信心,导致他们形成自卑感,严重的影响着他们身心活动和学习能力,使原有的聪明才智不能正常的发挥。面对这样的孩子,更加要帮助他们认识自我,了解自我,面对现实,找找原因之所在,在认清自己之后,以清醒的头脑,良好的心态,调节自我,战胜自我,树立信心。要以“失败是成功之母”为动力,迎接新的挑战。

2、用典型的事例进行自我能行的教育。

人无完人,各有所长,各有所好,只要有信心,就会体现自我能行的价值。 “相信自己,我并不比别人笨,别人能做到的事,我也能做到。”久而久之,孩子们从小懂得长处要发扬,短处要弥补,这样能促使自己健康成长。

3、亲近孩子,教其反思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们言语难免有可能会伤害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孩子没有健康的思想和承受能力,就不能正确面对,就会导致不良后果。特别是一些性格内向型孩子,他们不善言表,更容易造成不良后果。面对这样的孩子,家长们要多开导他、启发他,鼓励他们自我检查、反思,使他了解自己的不足,认识自我的不对,找出与别人的差距和误区以及自己存在的问题。从小进行了解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教育,养成自我反思的良好生存习惯,他们就会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

(二)、遇到困难,学会解决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行为,言谈举止,道德行为,对孩子成长具有决定的影响,要想让孩子从小健康成长,家长们就得对孩子进行一定的受挫能力的培养,不能迁就孩子、惯养孩子、溺爱孩子。要转变教育观念,不要认为孩子只有一个,事事都要顺从事事都包办。要重视养成教育和习惯教育以及各种能力的培养要从小抓起,从身边的小事抓起。希望家长们随时与教师保持沟通,教育孩子遇到困难不要害怕,要有随时迎接困难的思想准备,要迎难而上,不能遇到困难就退缺。事后我发现这样的情况有所好转了。看来家校坚持配合培养,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我相信具备健康心理和经受过挫折教育的孩子将来他们会成为生活的强者。

(三)、受到打击,学会面对

人生的致命点就是经受不了挫折的打击,有的人一旦遇到一点小麻烦,遇到一点小挫折,就不能接受,不能正确地对待。有的人是想不通,情绪低落,闷闷不乐,沉默寡言,十分无助的样子;有的人是发泄,性格暴躁,把所有的气都往别人身上发…….一个人在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麻烦事,烦心事,总会受到一些大小不同的打击,小学生也不例外。然而多数孩子娇生惯养,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哭哭啼啼,依赖家长们和老师。如何培养孩子面对家庭、学校、社会诸方面带来的打击?这个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

1、学会面对自己

当自己受到打击以后,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多想想造成自己受到打击的原因。如果是自己造成的,就要勇敢的面对自己,敢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告诉孩子:人无完人,孰能无过。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知错就改,才是好孩子。

2、学会面对父母

天下所有的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当家长们看到孩子学习成绩考差时,不懂得教育的父母就会生气地批评孩子,有的孩子不能接受父母的批评教育,与家长们产生抵触,不服从家长们,甚至于向家长们。这样的孩子思想、行为处于危险的边沿,教师应加以正确的引导:一是采取开展活动的方式,使孩子在活动中明理,查找自己的不对;二是采取交流的方式与孩子们沟通,理解父母用心的良苦;三是举生活的实例和现象,明辨对错,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

其实,挫折和打击并不可怕,怕的是遇到挫折和打击不知道想办法应付。我们要学会迎接挫折和打击,也要学会对付挫折和打击,只有那些敢于面对同学,面对教师,面对父母,面对社会,面对困难,面对人生坎坷的人,才是真正勇敢的人,是最了不起的人,是人们最敬佩的人。

(四)、心中不愉,学会交流沟通

交流和沟通使矛盾化解;交流和沟通使人愉悦;交流和沟通使人进步;交流和沟通使人健康。只有善于交流和沟通的人,才能做一个真正健康的人。而有的小学生内向,不善于表达和沟通,受点打击,闷在心里,关在屋里,不愿见人。长期下去,思想压力大,包袱重,使其身心不能健康成长。面对这样的孩子,告诉他,要做一个性格开朗的人,心中有什么不愉快的事找伙伴、信懒的人说一说、摆一摆,在交流中对方会帮助你解决疑难、排除困惑。要学会自我排解,学会交流、沟通,争取别人对你的支持、帮助、理解、排扰。切忌有事闷在心中。本班有个孩子,年龄最小,性格十分内向。父母经商,高龄得子,十分惯养这孩子。父母不敢说他的不是,一旦说他不是,他就跟父母大吵大闹,或者当的一声把门关上,哽咽得说不出话来。我知道此事以后,专门找他谈心,开导他,经过开导,他明白;这样下去不但对自己身心健康没有好处,而且不利于自己健康成长;有什么不愉快的事要主动学会与别人交流、沟通,求得别人的宽恕、原谅、理解、帮助。渐渐的孩子懂事了,学会与父母交谈了,父母一见到我就是一席感激的话。事实证明经过挫折教育的孩子,长大后会成为意志坚强的人。

人活着就是要做热爱生活的人才是强者。只有那些“热爱丢脸,欢迎挫折,经历痛苦”的人,长大后,才能追求成功,铸造人生的辉煌。我希望孩子们在我们老师与家长们的共同努力下都能成为学习生活中的真正强者

家长学校授课教案6

教学时间:

xxx

教学地点:

会议室

教学对象:

三年级学生家长

主讲人:

马俊

教学内容:

让孩子插上文明习惯的翅膀

教学目标:

1、引导家长了解什么是文明礼貌。

2、引导家长了解让孩子从小讲文明懂礼貌是做人的需要。

3、知道培养孩子文明习惯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使家长明确讲文明懂礼貌的相关内容。学习在家庭中培养孩子讲文明懂礼貌的策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尊敬的各位家长,感谢各位百忙之中抽出宝贵的时间来学习。同时让我感受各位家长对孩子的重视。

请家长谈谈自己的孩子在文明礼仪方面的行为。

二、揭示课题

师:听了各位家长的发言,我觉得大家把孩子的成人放在了成才的前面,当然如果能够两者兼而有之应该是大家心目中的理想者。今天,咱们就一起来共同学习让孩子成人的需要即《让孩子插上文明习惯的翅膀》

三、明理,(家长看《家长必读》教材23——37)

(一)什么是“文明”,什么是“礼貌”

“文明”:有广义和狭义之别。我们通常理解为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符合社会公德的行为。

“礼貌”:是文明行为的主要内容,其核心是对他人的关心和尊敬。

文明礼貌是社会生活中通用性最强的行为准则,比如:对人有礼貌、尊老爱幼、遵守社会公共秩序、保护自然环境等等。

(二)进行文明礼貌教育是培养孩子做人的需要

师:清初思想家颜元有句名言:“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修,心尚礼则心泰。”

1、教育孩子讲究文明礼貌,是让他们学会做人的必修课。

原国家教委和全国妇联颁布的《家长教育行为规范》指出家庭教育“重在教子做人”。 这里有个小故事,在诺贝尔学者集会中,有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老学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记者问他:“请您谈谈您是在哪所大学,哪个著名的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这位老学者是这样回答的“在我的童年时光,我学到了最主要的东西: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

情要道歉,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就是这些。”其他学者纷纷赞同。

高山起于垒土,伟大出自平凡,任何伟大的天才,都要从学做人起步。如果说诺贝尔奖的获得者都是人类智慧的参天大树,那么,从幼年开始培养良好的品质与习惯,便是这参天大树得以生长的沃土。

由此可见讲文明懂礼貌是学会做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2、教育孩子讲究文明礼貌,是实现家庭和睦幸福的必要条件。

师: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非常相似,不幸的家庭各不相同。”通俗一点就是家长们应该有这样的体验:见到孩子对祖辈、父辈尊敬爱戴,心里总是乐滋滋的,长幼之间也变得特别的亲密。而相反的,孩子说话粗言恶语,顶撞老人,心里就会觉得烦恼,毕竟现在都只一个孩子不是小皇帝就是小公主,但是不少的家长,烦恼也可能是限于那么一会儿,训斥或者打骂一番就算了事,转身就视为“小事”,有的甚至对孩子在社会生活中不遵守公共秩序也不闻不问,结果只会使孩子变本加厉更加粗野、蛮横。所以这种教训反面告诉我们,教育孩子讲究文明礼貌不仅是他们自身成长的需要,而且也是实现家庭和睦幸福的需要。我想这点家里有老人的家长应该体会更深刻。

3、教育孩子讲究文明礼貌,也是让孩子适应社会进步的要求。

有一位旅行社的导游小姐总结出影响形象的丑陋表现:贪小便宜、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喊叫、为好友抢占座位等等。如果不文明的中国人越来越多,将影响整个中国的形象。

(三)文明礼貌教育包含的主要内容

1、语言文明。与人交谈尽量说普通话,使用文明语言不说粗脏话。

2、生活文明。仪表美,卫生习惯好,饮食习惯好。

3、行为文明。言行举止。

4、交往文明。待人对事。

5、社会文明。遵守公共秩序。

(四)家庭中培养孩子文明礼貌的策略

1、以身作则。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从孩子呱呱落地开始,父母的一言一行就在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孩子。随着年龄增长,这种影响逐渐发展成一种人生方式。

2、讲故事法

3演唱儿歌法。

4、综合实践法。

四、经验交流

五、总结

师:文明礼貌对于提高孩子的素质、启迪他们的心智、塑造成功的人生都有着极大的帮助。真诚的希望能给家长们带来一点启发,让您的孩子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明人、现代人,让我们共同帮助他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与快乐,最后让我们哟还能给一段教育格言与家长共勉:

播种一种习惯,将收获一种行为;

播种一种行为,将收获一种性格;

播种一种性格,将收获一种人生!

家长学校授课教案7

架起沟通的桥梁正确教育孩子

教学目的:

1、通过家长们学校授课,教给家长们与孩子之间沟通的正确方法,从而配合学校作好对孩子的教育

2、教给家长们一些教育孩子的策略,使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和学校对孩子的教育协调一致。

教学内容:

一、家长们应当如何与孩子沟通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一生的发展十分重要。因此家长们与孩子的沟通至关重要。我就如何与孩子沟通说以下几点:

(一)身教重于言教

家长们首先要注重自身的修养,树立自己的威信。一个不爱学习只顾自己吃喝玩乐的家长们,一问三不知的家长们,品行恶劣、行为庸俗、自私自利、不孝敬老人的家长们是不会培养出好孩子的。

(二)要注意亲子教育

孩子非常在乎父母是否全身心投入关注他们成长,有的父母虽然与孩子常年在一起,但不一定经常沟通。大多数父母都是以忙为理由,忽视亲子教育。父母的亲子教育应走在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前面,所以父母应全身心地投入孩子的教育,不断学习,提升教子能力,方可赢得孩子的尊重和爱戴。

(三)营造一种良好的知识环境

孩子学习要有一个好的小环境,不求高档,但求氛围,学生学习的时候要避免不必要的家庭闲谈,朋友聚会等等尽量少在家中接待。还有,就是要创造和睦、祥和、稳定的家庭气氛,父母不要经常打架、吵闹,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发展。

(四)无条件信任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更是孩子的终身榜样。孩子身上的优点、缺点、好习惯、坏习惯基本上来自父母和周围环境的熏陶。所以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首先要做到。对孩子做到最多地欣赏优点,尽量地包容缺点,用放大镜看孩子,要知道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孩子,再完美的孩子都有自己的缺点的。父母无条件信任自己的孩子是与孩子沟通交流的重要基础。

(五)多赞美、少批评

恰到好处的赞美是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润滑剂。家长们对孩子每时每刻的了解、欣赏、赞美、鼓励会增强孩子的自尊、自信。切记:赞美鼓励使孩子进步,批评抱怨使孩子落后。

(六)纠正孩子的关键性缺点时一定要注意考虑成熟,选择最佳地点和时机

最后请家长们们记住以下几句话: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赏识才能成功,抱怨导致失败。

二、家长们应该如何对孩子说“不”

当孩子提出某种不合理的要求时,家长们与其迁就,毋宁说“不行”对他(她)更具有影响力。如今周末无人看管的孩子不知有多少,家长们外出,本想把他们放到爷爷奶奶老人家当中,孩子们稍不满意时,他们便让步说:“那好,你就自己呆在家里吧!”孩子最初似乎得到了一定的满足,但久而久之,便会有被遗弃的感觉。随便对孩子说“可以”,是冷漠与放纵,而酌情说“不行”,才是真正的关心与爱护,父母表现出的坚定绝不容商量,甚至叫着说:“我恨你!”但孩子正是在反抗的同时,也意识到父母的尊严和权威。孩子需要有一个对立面,才能分出美与丑。如果让他们漫无目标地挥动小拳头,他们会因没有信息的反馈而永远也分不清是与非。

如今让家长们们说出“不行”两字,又的确不是件容易事,其难处在于父母过于宠爱自己的宝贝或根本没有时间。而教育专家则坚决主张家长们说“不行”,必要时“还要适当惩罚”孩子。当然,这并非意味着回归旧传统,对孩子实施随意斥责、打骂的专制式管理。现代社会的“不行”,应该是大人与小孩子之间所达成的共识,是他们心与心的交融。对此,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切忌对孩子施以讹诈。

父母在向孩子许诺之前一定要三思,不能言而无信,答应孩子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如果兑现不了,应及时给孩子解释,向孩子道歉,并作自我批评,让孩子从内心理解和原谅父母,事后父母应设法兑现自己的承诺。因为孩子对大人说的话是一向当真的。否则,久而久之,孩子会对父母产生不信任感,并认为说了话可以不算数,慢慢地他们也会学着这样做…… 《答应孩子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

(二)让孩子做某件事时,要讲明道理,是为了孩子好,而不是说些“这样爸爸妈妈会高兴的”之类的话。

孩子如果仅仅知道要讨父母的欢心,可能会撒谎或干出其他的蠢事。

(三)绝对不能对孩子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你不听我的话,好,我也就不满足你的要求!”家长们会因此而失去自己的尊严并诱发孩子的报复心理。

(四)父母一方说“不行”,即使有某些不合理的地方,另一方也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反驳,否则孩子容易养成在双方之间投机取巧的不良习惯。

(五)说“不行”之后,要耐心向孩子解释为什么,让他(她)明白“不行”的道理。

(六)可以与孩子“谈判”,但家长们必须掌握主动权,而且要当机立断,不能无休止地讨价还价。比如在日常生活作息时间的安排上。

签合同也是一种好办法,合同由自我训练项目和每日意志力训练表两个部分组成。父母的职责是监督,如果自我训练项目做得比较好,就打一个钩,如果做得不好,就按合同惩罚……《如何提高孩子的做事效率》

(七)要在融洽的气氛中,从积极的角度给孩子立规矩。挤时间与孩子一起用餐,相互说些有趣的故事,便多了一次寓教于乐的机会。

家庭游戏是使家庭成员达成美好沟通的桥梁。孩子的天性就是喜欢游戏,他们需要在游戏中找到快乐,也许要在游戏中成长,父母们也会在游戏中重新觅回已逝的童心。游戏使家庭成员融为一体,使大家有更多有意思的话题,使沟通更轻松、有趣……《谈亲子沟通有趣的策略》

(八)令行禁止。说“不”后,家长们对孩子的妥协,意味着食言,失去了威信不说,还会使孩子沾染上不守信用的习气。言而无信,是人生之大忌。

一次“不行”或适当的惩罚最初可能会引发一场暴风骤雨,但处理得当,雨过天晴之后,孩子与你的关系和感情将无疑会有一定程度的升华,这也正是说“不行”的意义所在。

家长学校授课教案8

教学内容:

良好的家庭氛围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论阐述与实例分析,使家长了解什么是家庭氛围,认识到家庭氛围与孩子健康成长的密切关系。

2、通过对学生家庭情况进行了解,找出目前我校学生家庭氛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建议,使家长了解如何创造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并能自觉执行。

教学过程:

一、引入主题:

人的未来发展成功与否不是取决于血统,而是取决于良好的家庭氛围和家庭教育。

二、什么是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是指家庭组成的人、物、精神等方面给予人某种强烈的感觉或印象。家庭氛围有物质的、精神的,有显性的、隐性的。环境、氛围本身就是教育,教育必须要重视在一定环境与氛围中进行。良好的教育环境与氛围对于身心均未成熟的孩子的成长有决定性作用。

1、环境氛围:

这里指家庭周围环境(包括邻里关系、居住生活区风气乃至社区的文化层次、居民的职业状况等等)与内部居住环境对子女的影响。

举“孟母三迁”的例子:

2、情感氛围:

指家庭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气氛,是一种精神环境。家庭的组成、结构,家庭人员的意识、作风、气氛和情调都是隐性的家庭环境,对孩子都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研究表明:人的成就至多只有20%归于智商,而80%则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这就是心理学家所谓的“情商”。

3、父母人格氛围:

这里指父母的言行举止、性格、气质能力对孩子的影响。

举“岳母刺字”的例子:

4、文化氛围:

父母的文化素养直接营造着家庭的文化环境,父母对知识渴求的欲望也影响着孩子对知识的追求。

三、目前我校学生家庭氛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过于溺爱孩子

2、爱慕虚荣

3、一味追求学习成绩,忽视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4、忙于工作对孩子放任自流

5、家长望子成龙,但又不掌握教子成龙的方法。

6、家庭结构破损给孩子心理带来压力和创伤。

四、怎样创造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

(一)建立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

(二)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三)尊重、理解、信任孩子:

(四)营造言传身教的氛围:

面对几代人宠爱的独生子女,培养良好心理素质也是家长应努力做到的。教育部门一再重申,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是有其深层原因的。现实中青少年屡见不鲜的自杀案件不能不为我们敲响警钟。家长要教育孩子接受批评,正确面对挫折,于失败面前百折不挠。要帮孩子分析挫折,与他一起笑对挫折,战胜挫折,还可有意识地创设适当的挫折情境,让孩子提前在逆境中锻炼挫折容忍力,使他们在逆境中经受意志品质的磨炼。可以让孩子隔几天过点“苦日子”,吃几餐粗粮咸菜,对孩子买玩具、制新衣等要求不能有求必应,要求他们进行某些难度较大的实验,在比赛中有意识安排与强手交锋,利用寒暑假送他们到艰苦的环境中磨炼……

五、家长畅谈学习感受,交流创造家庭教育氛围的经验。

六、解答家长提出的疑问。

家长学校授课教案9

教育目标:

1、帮助家长教孩子学会合理支配零用钱,学会合理消费。

2、拒绝网络游戏,学会正确利用网络。

教学重点

1、教孩子学会合理支配零用钱,学会合理消费。

2、正确认识网络,拒绝网络游戏,做一个文明有识的小网民。

教材内容:

这一讲主要是从孩子对于零花钱和网络游戏两个方面的管理上给家长朋友们提出的合理建议。

教学时间:一课时(60分钟)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讲授说理法,教材导读法。

教学过程:

(一)阅读教育故事,进入学习情境。

教材情景创设:孩子希望像同桌一样得到更多的零用钱,却遭到了妈妈的拒绝,孩子心理不平衡,爸爸通过耐心的谈话,了解孩子零用钱的去处以及孩子渴望得到零用钱的目的,引导孩子合理支配零用钱。这位父亲的做法是非常值得大家效仿的。

(二)现身说法,分析症结。

首先,请个别家长朋友谈在孩子的零用钱方面自己是怎样做的,孩子又是怎样的表现。然后请其他家长针对教育故事中爸爸的做法和生活中这几位家长的做法展开讨论,寻找关于引导孩子正确使用零用钱方面应该注意的问题。最后,教师总结家长门共同的困惑,一同走进专家课堂。

(三)专家课堂,指点迷津。

这一环节,我们可以和家长朋友一起来阅读。在专家课堂里,首先帮我们分析了孩子不能合理支配零用钱的原因,然后指出家长朋友们应采取的正确做法:

1、确定给孩子零用钱的时间。

2、合理规划合理的零用钱数额。

3、规划零用钱的适用范围。

4、不随便增加或减少零用钱的数额。

5、教会孩子储蓄。

5、鼓励孩子把零用钱捐助慈善事业。

6帮助孩子建立家庭银行卡。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家长要合理监督孩子的零用钱,监督孩子零用钱的去处,当孩子出现零用钱不够用是,家长一定要问明钱的用途去向,帮助孩子分析哪些是正当的花费,哪些是属于不必要的花费,学会合理消费。和孩子一起算好收支帐对家长朋友还是有所启发的。

(四)谈打算,订计划。

在这一环节,教师和家长一起来围绕孩子的领用前的收支状况设计一个表格,并制定出关于引导孩子合理支配零用钱的计划措施。

(五)作业

认真填写设计表格,做好周总结,月总结,季总结,年总结。

就网上游戏真过瘾进行讨论

(一)提出问题,各抒己见。

师:在信息时代,网络游戏以其较强的互动性和引人入胜的情节吸引了很多孩子沉迷于其中。面对这种情形,家长朋友们是如何做的呢?

家长朋友们各抒己见,讲述自己对于这件事情的认识和做法。

教师借机引导家长朋友进入第二环节。

(二)阅读教育故事,评价分析。

和家长朋友一起阅读书中的教育故事,面对沉迷于网络游戏中的孩子,家长的苦恼溢于言表。教育故事中妈妈的软弱和爸爸的粗暴都是不可取的,而教育专家通过和孩子和风细雨的交流,是孩子及时悬崖勒马。那么,在家庭中如何让孩子远离网络游戏,使孩子健康成长呢?进入第三环节。

(三)走进专家课堂,聆听专家教诲。

专家提示,首先要分析孩子迷恋网络游戏的原因,弄清孩子为什么喜欢网络游戏。好玩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在高楼林立的城市,孩子放学后几乎找不到伙伴玩耍,网络游戏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孩子的孤独。另外,在孩子的学习压力逐渐增大的时候,网络游戏使孩子压抑的心灵得到了释放,从中寻找到了自信。其次,家长朋友要采取措施,帮助孩子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健康成长。对于沉迷在网络中的孩子,家长朋友们应该怎样做呢?首先,不要强行禁止,要培养孩子网络之外的兴趣,多创设和小伙伴交往的机会,多表扬鼓励,少批评指责。同时,要做个有心人,为孩子做出表率。在此问题上,家长朋友们一定切记:引导永远比堵截更积极,更有效。

(四)总结

教师针对家长讨论的情况和教育故事给予的启示以及专家课堂,进行总结,引导家长朋友一分为二地看待网络游戏,让网络成为辅助孩子学习,开拓知识的工具。

(五)作业:

1、教会孩子正确上网,引导孩子客观公正地看待网络游戏。

2、和孩子达成共识,控制上网时间和内容。

家长学校授课教案10

教学目的要求:

1、在“三理”教育的宣传和实施中,引导家长们明白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需要搭建家校结合的桥梁。

2、帮助家长学会怎样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家长们明白怎样从认识上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列夫 托尔斯泰说过:“一个人要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感。”因此,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意义重大。然而事实却不尽如人意,有资料显示,在家庭生活中62%的家长包揽了许多本应该孩子去想、去做、去负责的事情,59%的学生不愿主动为父母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更有73%的学生根本不了解什么是家庭责任感。如果这一状况得不到改变观,必然将影响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为家庭责任感是社会责任感的基础,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无论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着眼,还是从整个人类的未来着眼,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势在必行,时不可待!

一、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需要搭建家校结合的桥梁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步入社会的起点,也是每个人在社会上奋斗的港湾,而父母则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就需要所有家长的密切配合与大力支持,不断增强家校联合的力度。学校应该结合实际情况通过开家长会、开办家长学校等活动向家长宣传培养学生家庭责任感的意义所在,与家长及时沟通、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同时,还要以家庭为阵地开展了多种体验活动,来教育和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结合学校培养学生孝心规则,还应大力开展了“当好小家,管好大家”、“假如我是爸爸、妈妈”、“父母一日工作生活调查”等活动,让学生把为家庭生活服务作为一个小“岗位”,把当一天爸爸、妈妈作为扮演的角色,根据家庭生活的实际情况,体验打扫房间、买菜、做饭、洗衣服等家务活,或者跟父母上一天班,体验父母工作的辛劳,获得家庭生活的真实感受,明白孝敬父母的道理,养成热爱劳动的品质,学会为父母排忧解难,学会生活自理。从而更尊敬长辈,尊重父母,培养了“我爱我家”的家庭责任感。

二、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需要从认识上加以引导

学生的家庭是以认识为前提的。孩子没有家庭责任感,是因为他们对家庭责任感缺乏认识,不知道自己应承担什么家庭义务。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经常想一想、说一说“父母辛劳的一天”,体会父母的艰辛,想一想:我应为家里做些什么?已经做了些什么?还能做些什么?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引发学生的家庭责任行为。

三、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需要从情感上加以激发

学生的家庭责任感是以情感为基础的。情感是人行动的动力、毅力的源泉。德育心理学研究表明:现阶段的少年儿童对命令式的方式会促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这点启发我要让学生对家庭负责任看成是一件“我要做的事”、“我愿做的事”。为此,我校组织学生开展“厨艺大比拼”、“拼盘大赛”等活动,以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吸引学生,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增强他们的做事能力,然后引导学生由活动本身的兴趣迁移到对家人、家事关心的“乐趣”,从而更加激发了学生的爱家情感,引发了学生的家庭责任行为。

四、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需要从行为上加以巩固

行为教育的原理告诉我们,良好的心理构建主要通过实践行为来完成。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坚持不懈地实践,需要从行为上加以不断地巩固。

1.要从平时做起。从平时做起,就是要从家中最经常的事做起。如我校开展的“小鬼当家”活动,要求学生每天记家庭日记帐,了解家中一天的收入和支出,使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家中的每一件事,做家庭的小主人。有一位学生在他的体验日记中写道:“当奶奶看到我用‘当家’一月好不容易节约下来的100元为她买来生日蛋糕时,喜得热泪盈眶。而我也深深地感到家的温暖……”这一切都能使学生亲身体会到做家长的辛苦和尽职的快乐。

2.要在困难时表现。每个家庭难免会遇到困难,发生一些令人忧愁的事。这正是培养学生家庭责任感的绝好时机。我们通过家长会要求家长敞开心扉,向学生讲一讲家长的苦恼、家事的烦琐、工作的困惑,使学生懂得父母之不易,生活之艰辛,产生为父母分担忧虑的念头。然后组织讨论:家里遇到困难时,我们应该怎么办?教育学生想父母之所想,急父母之所急,主动为家庭承担责任。

家长学校授课教案11

教学时间:

xxxx

教学地点:

会议室

教学对象:

二年级学生家长

主讲人:张娣

教学内容:

引领孩子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

教学目标:

1、引导家长认识孩子与他人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2、使家长知道“心中有他人”教育的基本要求和要点。

3、向孩子进行“与人和谐相处“的建议。

教学重点:

1、引导家长认识孩子与他人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2、使家长知道“心中有他人”的基本要求和要点,并提出建议。

教学过程:

一、揭示主题。

1、导语:心中有他人,时时处处想着别人,是一种优良的品德,每位家长要及早地教育孩子具有这一品德。

2、举出具体事例引入主题:“心中有他人”。

二、认识“与他人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1、心中有他人的孩子容易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2、心中有他人有助于儿童自身和社会的发展。

师讲述“烂苹果”的故事。家长就此事例进行讨论:是什么导致孩子的这种想法?

3、“心中有他人”的教育对当今独生子女显得尤为重要。

三、“心中有他人”教育的基本要求和要点。

在小学生中进行“心中有他人”的教育要做到以下几点:

1、学会分享。家长必须克制过分溺爱的教育方式,通过日常生活小事,培养孩子分享的习惯。请各位家长从生活中找出能及时培养孩子“心中有他人”的教育契机展开讨论。

2、学会相帮。就是他人有困难,有需要时去帮助他人。

3、学会谦让。谦让就是谦逊礼让,是“心中有他人”的一种表现。

4、学会宽容。宽容就是宽以待人,做到心中有他人,就要有一颗宽容之心。

5、他人在工作休息时不打扰。

6、他人不愿做的事不强加。

四、向孩子进行“心中有他人”教育的几点建议。

1、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2、由近及远,逐步提高。

3、加强指导,积极鼓励。

4、潜移默化,角色置换。

5、创设条件,引导实践。

6、利用移情,由物及人。

五、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希望各位家长能够抓住孩子生活的点点滴滴,及时进行“心中有他人”的教育,及早教育孩子“心中有他人”,才能与他人和谐相处,将对孩子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很大益处。

家长学校授课教案12

尊敬的各位家长:

下午好,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很高兴认识各位家长,也很高兴和大家一起探讨关于家庭教育方面的思考。今天我想谈谈《如何做合格的家长》,在我们学校召开的家长会上,有许多的学生家长曾向我们的老师咨询关于家庭教育方面的问题,家长和教师之间有许多的沟通,他们有很多的困惑,家庭教育问题是个现实的问题、也是个严峻的问题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一、什么是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当中,家长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子女实施的教育和影响。包括家庭环境、心理氛围、长辈语言等对孩子的影响。

二、家庭教育的特点

家庭教育具有很明显的启蒙性、长期性、全面性。

1、启蒙性:孩子在没有上学之前,是在家庭中生活的。早期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思想形成、智力发展、品格形成至关重要。比如说小孩爱发脾气,如果开始引导的好,他就变得比较平和,就会变成他稳定的人格个性,如果启发引导得不好,他就变得脾气暴躁,逐渐形成了这样的性格。

2、长期性:家庭教育的时间最长,远远超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伴随着孩子从出生、上小学、初中、高中、上大学、参加工作,一直在起作用。一个孩子在走向成人、走向社会的过程中和家庭的距离在拉大,但是家庭教育的影响仍然存在,家庭教育从某中意义上来说,所起到的作用要比学校教育还有大得多。

3、全面性:家庭教育涉及到的内容极其广泛。学校要管的,家长要管,学校不管的,家长也要管,孩子的衣、食、住、行、安全、能力、爱好、审美等都离不开家庭对他的教育。

正是因为家庭教育具有这些特点,对一个人的影响非常重大,所以家庭教育就显得更为重要。

三、当前家庭教育的误区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接受的最早的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的品格、情感、思想等影响非常重大,对生活、学习、劳动等各项习惯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但目前我们的家庭教育主要存在以下误区:

1、职责不明确

许多家长认为在家庭教育中自己的角色就是辅导孩子的学习,把孩子培养成有所谓的好学生,那些文化教育程度不高的家长很担心,始终觉得自己帮不上孩子。于是我们常听到这样的话:“老师,我大字不识一个,你多费心了。”“我不识字,没有办法辅导他的作业。”我认为这样的观念是错误的。我们的家庭教育不是让孩子只知道学习,家长的主要责任不是在于帮助孩子补习知识,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方面更多是要孩子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鼓励他主动学习的、树立远大的志向等。

2、期望值过高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所有家长的共同期望。甚至有些家长将孩子的未来与自己年轻时未实现的抱负相联系,认为孩子就是自己理想的延续,学钢琴就一定要成为一个钢琴家,学小提琴就一定要成为一个小提琴家,学美术就要成为画家等。当我们的孩子回到家里兴奋地告诉家长自己考试得了100分,许多家长会很关心“班里有几个得100分呀?”如果孩子得98分,家长也要问:“有没有得100分的啊?”其实家长这种不经意的问在孩子的心灵上会造成很大的伤害。当孩子实现不了自己的理想时,于是“可怜天下父母心”、“恨铁不成钢”的感叹就产生了,家长对孩子有很高的期望,这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我们也希望家长能够给孩子的成长提出一个较高的要求,但是这种要求一定要切合实际。人的成长是一步一步完成的,伟大的人一定是从平凡人中产生的。孩子在学会做大事情前一定要学会做小事情。

3、盲目地攀比

正因为我们的多数家长对孩子有过高的期望值,于是在很多时候我们急于求成,这时就可能产生攀比的心理。“你看他家的孩子多么的听话”、“你怎么不如他”等,这种攀比常常建立在把自己孩子的缺点和别人孩子的优点相比的基础上。造成我们拿别人家孩子身上的某些优点当成目标和偶像,也希望我们的孩子来追求。这样的比较对孩子没有好处,只能让我们的孩子感到自卑并嫉妒仇恨比自己强的孩子,对孩子的心理是一种严重的伤害。我觉得不要盲目的攀比,要注重发现自己孩子身上的优点,但是家长都很难做到这一点。

4、教育方式极端

溺爱型。这类家长对孩子爱得过分,爱得无原则,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是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无限制的爱超过了理智,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就是自私性、依赖性强,不会有什么出息的。家庭教育应该坚持理性,否则孩子就会在父母最好的动机下养成最坏的习性。

专制型。孩子没有自由独立的空间,家长搞一言堂,信奉“棍棒下面出孝子”。这样的家庭培养的孩子不是过于暴力,凡事喜欢暴力解决,就是过于顺从,听人呼来唤去,没有主见。专制型的家长不仅指父母采用行动上的打骂,还指家庭处世态度上的专横,如:“我就是对的,你就得听我的”“我是老子,你必须听从我的”等。

放纵型。有的家长抱着“树大自然直”“水到桥头自转弯”的想法来教育孩子,对孩子听之任之,不加管理。有的确实是家长工作很忙,没有时间来管理孩子,他们嘴上说的是孩子最重要,可是行动上是工作最重要,挣钱最重要。

四、家庭教育的对策

针对以上的误区,下面谈谈如何有效的实施家庭教育。

1、做孩子榜样

在家庭教育的启蒙性中我谈到,早期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思想形成、智力发展、品格形成至关重要。因此家长的言行举止往往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特别是在孩子品德形成的过程中。

这里我想说个故事《爸爸的脚印》:有一个人喜欢喝酒,在每天工作之前,他都会去镇上的酒馆喝酒,一天天下着雪,他和平常一样哼着小曲向酒馆走去,走着走着,他总觉得后面有人在跟着自己,回头一看发现是自己年幼的儿子。儿子顺着父亲的脚印走过来,兴奋的喊到:“爸爸,你看这雪多厚啊,我正在踩你的脚印呢!”儿子的话令父亲一震,他想:“如果我去酒馆,儿子顺着我的脚印也会找到酒馆的。”从那以后,这位父亲改掉了饮酒的习惯,再也没有去酒馆。

目前,我们的许多家长远离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村生活,家长没了土地的烦神,手头宽裕了,时间充足了,于是小区内打牌的、打麻将、游戏室内赌博的多起来了,其中也有许多学生家长。甚至身边有自己的孩子,他们难道不担心孩子去寻找大人的脚印吗?

父母是孩子的领路人,他们的言行举止一定要起到表率作用,这样才不会把自己的孩子引向歧途。

2、多亲近孩子

不少家长都有这样的烦恼,孩子愈大愈难沟通,甚至不知道怎样去和孩子交谈。这里我们家长应反思自己是否亲近了孩子,这里的亲近包括行为上的亲近:每天是否留有足够的时间和孩子在一起、是否花了时间和孩子一起上公园、是否和孩子一起看看书(一家人共同看那带着油墨香的书报,将是孩子童年最幸福、最美好的回忆)等。我们的家长可能过多地忙碌我们的事业,忽视和孩子足够在一起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很难和孩子建立起亲密的关系。因此我建议各位家长在忙碌的同时一定要抽出足够的时间和我们的孩子在一起。

亲近孩子还包括语言上的亲近:家长是否经常倾听孩子一些合理的谈话,家长在和孩子说话的过程中是否能伴有微笑、是否有欢愉平和的语气,是否注意自己的用词。如:大多数家长会说“放学后,你就要马上回家,不允许在外玩。”如果换成这样:“放学后你不马上回家,我很担心你!”孩子应该有所感动的。

3、多信任孩子

没有信任就没有教育。所有父母都喜欢自己的孩子,但能否都信任自己的孩子却不一定。譬如,当您的孩子考试考砸了,您会相信孩子的陈述吗?您会不会怀疑他贪玩不用功?甚至怀疑孩子智力有缺陷。反正,每逢考试过后,常常听到大人训斥孩子:“你这是怎么学的?连这么容易的题都不会,简直是猪脑子!”心理学研究说明,在0岁~14岁的儿童中间,弱智儿童仅占1.07%,而超常儿童则在3%以上。也就是说,98。9%的孩子不存在智力问题,而是爱学不爱学、会学不会学、勤奋不勤奋的问题。

当您的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时,作为父母一定要相信孩子,相信孩子自己也是很痛苦的,相信孩子也是非常愿意学好的,并相信孩子有能力达到自己所期望的目标。这时他需要的是精神上的鼓励和家人的帮助。

4、多和孩子沟通

做教师的都有这样的体会,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我相信各位家长会也都有这样的感觉:孩子不听话,对朋友的话反而听得进去,有心里话总是和小伙伴讲,他们的许多小秘密可以从其它的孩子口中得到。究其原因在于大人总觉自己忙,与孩子缺乏交流。尤其是一些独生子女,天天困在家里,内心更加孤独。因此建议家长应多和孩子说说话、谈谈心。要善于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要学会倾听,让他把话说完。外向的小孩什么都说,内向的小孩沉默寡言,很少说话。所以有的小孩,他不想跟你说话,你也要去主动攀谈。如在睡觉前和他们聊聊天,父母跟他们说工作的事情,或小区里的新鲜事(这里的新鲜事一般来说应该是积极正面的),也让孩子说说学校里的事情,出门和孩子打声招呼,睡觉前和孩子说声“晚安”等。

与孩子沟通,要有平等平和的心态,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声音,不能用命令、指责的口气去和孩子谈话。好的家长和孩子的关系,即是长辈,又是朋友。同时家长要换位思考,有时候要从孩子的角度去想问题,善于发现和肯定孩子想法中的合理因素,不要忽视和小看孩子。

5、多和老师联系

家长会是家庭与学校教育的结合点,也是全面了解孩子、教育孩子的主要渠道。目前我校都要求各班每期召开家长会,有些家长只注意与老师沟通,忽视了对孩子在家情况的观察和交流,这样的家长尽管也准时参加家长会或电话联系教师,了解到孩子在校的表现,但事后只对孩子转达老师对孩子的看法及要求,或是对孩子一顿斥责,很少主动对孩子在家里的表现进行观察和分析。还有的家长认为孩子交给学校,教育就是老师的事了。对学校组织家长会或老师不断的找他反映孩子的问题有厌烦情绪,这反映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负责任。

作为老师来说,我们希望家长在平时就注意与孩子的班主任及各学科老师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各方面详细情况。如:各科的内容要求及进展情况;孩子平时课堂的听课情况(我们的课堂将逐步向家长开放,听取家长对学校教学工作的建议和意见);甚至老师们对孩子近期的看法;并在与孩子相处的时间里,注意倾听孩子关于学校、班级、老师、同学等方方面面的感受和想法,做到了心中有数。然后经常的和老师沟通信息,这样的家校共同教育对孩子来说肯定有一定的作用。

各位家长,整个世界就如桃核,大智大愚就如核尖,凡夫俗子如核的中间部分居多。为人父母不必苛求孩子将来大富大贵,出人头地。如果孩子将来幸福、快乐、自食其力,那么我们就是合格的家长了。

最后,我想给各位家长提10点建议:

1、孩子在场,父母不要吵架;

2、对每个孩子都要给予同样的爱;

3、父母之间互相谦让,相互谅解;

4、任何时候,父母都不要对孩子撒谎;

5、父母与孩子之间要保持亲密无间的关系;

6、孩子的朋友来做客时,父母要表示欢迎;

7、对孩子提出的问题,父母要尽量予以答复;

8、在孩子朋友面前,父母不要讲孩子的过错;

9、注意观察和表扬孩子的优点,不要过分强调孩子的缺点;

10、对孩子的爱要稳定,不要动不动就发脾气。

这些建议也是一位学者针对“孩子对父母究竟有什么要求”这个问题,从十万个孩子中进行了调查得出来的,但愿对各位有点启发。

祝愿每位家长都成为合格的家长!也祝愿每个孩子能健康快乐的成长。谢谢大家!

家长学校授课教案13

主题: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 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这次讲座,帮助家长了解家庭教育的艺术,希望通过这次讲座成为家长的良师益友,共同培育祖国的新一代接班人。

授课时间:20xx年12月24、25日晚5点-6点

方式:讲座

反馈方式:通过反馈表收集家长的想法。

教学内容:

一、重视孩子良好学习品质的培养

学习品质是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态度、思维能力和学习方法的综合体现。培养孩子良好学习品质,可归纳为善于学习、勤于思考、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1)善于学习,重在“领悟”:

学习知识不仅仅局限于具体的知识,要把知识内化成自己的素质。例如:勤于思考的品质,它是学习的法宝。思考的过程,通常表现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上。俗话说,学问千千万,起之一个问。思考过程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不局限于现成学习的答案,在理解现成知识的基础上去探求新知识,发展旧知识的过程,这是学会学习的基本素质要求。有人把会学习的方法概括成“四轮学习法”,即学习任何知识都要思考“是什么,为什么,做什么,怎样做”。“是什么,为什么”是指对学习对象和学习内容的思考,“做什么,怎样做”则是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方法去发现、学习新知识的思考与活动。无论是“是什么,为什么”,还是“做什么,怎样做”,都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发现获得新知识,是在“学会”的基础上,培养“会学”创新能力的过程。这恰恰是初二年级孩子所缺乏的。

(2)善于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对学习的积极情绪和态度。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兴趣可以激发学习热情,使人在乐学中探求知识,学会学习,而会学习又可唤起新的学习兴趣,形成良性循环。兴趣源于对事物的热爱和追求。就学习数学来说:我国20xx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500万奖金的获得者吴文俊院士在拓朴学和数学机械化方面作出开拓性贡献就源于吴老从小就对数学有着深厚的感情和执著的追求,尽管搞数学是很艰苦的。而我们的孩子学数学大多是为了考试,缺乏对学数学的兴趣、动机、情感的培养。因此,家长不能只让孩子单纯地沉浸在做题中,而要以数学的魅力吸引孩子,要让孩子喜欢它。学习兴趣具有明显的自觉性。当一个人明白学习的社会意义与价值时学习兴趣便随之产生,而且能够支配自己刻苦钻研。兴趣激发人的想象力和求知欲。不少孩子之所以厌学,缺少学习兴趣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厌学岂能乐学、会学。学习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做父母的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1. 要教育孩子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知道学习的社会意义,懂得为谁学习和为什么学习的道理。

2. 针对孩子的学习实际,调整好对孩子的学习期望值。孩子学习的好坏受多种因素的制约,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对孩子学习期望值过高,超出孩子的实际情况,孩子再努力也达不到目标,学习积极性必然受挫。对孩子期望值过低,也于孩子不利,因为不经过艰苦努力而得到的东西,是引不起兴趣的。

3. 要珍惜孩子学习上的点滴进步,促使孩子走向成功。孩子学习上的点滴进步,如能得到父母和老师的积极评价,就会在鼓励和赞赏中看到希望,从而奋发向上努力学习。

4. 引导孩子迁移兴趣,学会学习。当前孩子们喜欢看电视、上网……,家长切忌盲目制止,要想办法把孩子的兴趣引到正当的活动中去,引到学习上去,例如:在网上找一份适合自己的题目练一练;买一些辅导学习的光盘看……,要知道“疏”总比“堵”好。

二、优化课堂学习的策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虽然说,学生的课堂学习有许多类型,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讲,听老师的讲解还是一种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因此,我们在这里主要讨论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听教师讲解的策略问题。

听老师讲解的方法和策略:

要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保证能够听好教师的讲解,并掌握教师讲解的内容,一方面应该主动的讲解,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性,另一方面,应该注意运用一些科学的听课方法和策略。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听课的方法和策略的问题。

1、 做好听课的准备

听课准备工作做得好坏,将直接影响听课的质量。听课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

(1)知识的准备

这主要是通过预习的方法,了解自己是否掌握听新课需要的知识,如果发现自己还不具备这种知识基础,便要在听课这前及时补上。这样可以保证在教师讲新课的时候“听得”懂。

(2)、物质的准备

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往往是根据课本的内容来讲解的。另外,学生在具体的听课过程中,对于一些重要的内容还将记录下来。有时,教师讲解需要一定的学习用具相配合。因此,学生在做听课的准备工作时,还应该准备好用的课本、笔记本和其它的学习用具。

(3)精神的准备

听课的精神准备有两方面:一是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二是注意劳逸结合,保证上课前有沛的精力。

2、 集中注意力

阅读、思维和观察等一些学习活都是可以服从个人的意志、能力和愿望进行控制。但听老师讲解这种学习活动就不同它不可能自己进行有效的控制。这是因为,这种学习活动涉及到另外一个人--教师。因此,在准备工作做好的基础上,要听好课,首先集中注意力。

3、 学生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解学习内容,听觉通道的畅通当然是十分重要的。但是仅仅把学习心理活动的主要着眼点放在“听”的方面还是不够的。如果仅仅是“听”,那么,充其量是听懂。听懂不一定是掌握。从听懂到掌握之间不定期存在一个思维过程的问题。因此,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听课的时候,不仅要带耳朵,而且要用“心”想。这也就是说,听课过程中,思维活动一定跟上。

4、 听课要有针对性

听课的针对性是指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安排具体的听课方法。这是听课策略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毫无疑问,要求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真正要符合班级内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这仅仅是一种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因此,学生在具体的听课时,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运用一定的策略,调整自己的听课活动。

5、 积极的回答问题和提问题

教师在讲解教学内容的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了解学生装的学习班情况,一方面会向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会鼓励学生自己提出相关的问题,对此,学生应该积极要回答问题和提出问题。

6、 正确处理处理听讲和笔记的关系

听课的过程中,作一些笔记是必要的,但是,“听”和“记”毕竟是两回事。注意力分配在听课上面,笔记就难以记全,而将注意力分配在记笔记上,听课的质量就要下降。因此,需要正确处理听讲和记笔记的关系我们认为,对于学生的听课来讲,正确性的方法和策略是应该“以听为主,以记为辅”。这也就是说,听课的主要注意力应该集中在“听”的方面。至于“记”的问题,只需要记一些重要的东西。

7、 听课应该注意教师所用的方法

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记住教师给出的结论,更应该注意教师得出这个结论所用的思路和方法,甚至要通过积极的思维,想出比教师更好的方法。这样的听课就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策略水平。那种只知道记“结论”,如词义、写作特点、答案、得数等,而忽视学习思维方法的听课过程是难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

三、小学生厌学症的产生及对策

众多调查资料表明,厌学症是目前小学生诸多学习心理障碍中最普遍、最具有危险性的问题,是少年儿童最为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从心理学角度讲,厌学症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患有厌学症的学生往往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认真听课,不完成作业,怕考试;甚至恨书、恨老师、恨学校,旷课逃学;严重者一提到学习就恶心 、头昏、脾气暴躁甚至歇斯底里。厌学症对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健康具有极大的危害性。

厌学症是由于学生学习行为获得的内外反应不同而造成的,中学生患病率最高。其内在原因是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消极情绪体验和自我认识存在偏差,社会、学校、家庭等外部环境的不良影响也起消极的强化推动作用。有的学生学习基础较差,由于种种原因,经过多次努力却只获得一次次的低分和失败,又长时间受到社会的偏见、家长的漠视、教师的批评、同学的歧视。他们学习中无法满足成功的愿望,生活中又无人能理解关怀,品尝到的只是失败感和乏味感。逐渐形成学习无价值、自己是学不好的“差生”等观念,又反馈到学习行为上,如此的恶性循环,很快就患上了厌学症。作为一名教师,帮助学生消除厌学情绪、根治厌学症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转化差生、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途径。如何有效地矫治中学生的厌学症呢?可试着从以下几点入手。

1.改善环境,愉悦心境。

要改变厌学学生对生活的态度、对学习的认识,首先就必须要改善他们所处的环境。一个好的环境需要社会、家庭、学校之间相互配合。社会的鼓励、家长的关怀、教师的重视、同学的友好都有利于营造一个重学、乐学的氛围,消除厌学学生被抛弃、被歧视的感觉,对学习由厌恶感、恐惧感变为愉悦感、舒适感,从而积极、主动、愉快地开始新环境中的生活、学习。

2.改变观念,接受自我。

让厌学学生重新认识自我价值,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这是变厌学为乐学的重要一环。应认真地发现厌学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良好、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从正面予以肯定,并不断强化,让他在前后比较中接受自我,认识到自己并非无可救药,而是能学好的,相信自己也是一个有能力、有前途、受尊重的以,改变自己无能的观念。当然,对厌学学生的评价必须客观、中肯、善意,不能讽刺偏激,以免增添逆反情绪。

3.培养兴趣,树立信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厌学学生对自我价值有了新的认识后,随即就要开始自我实践,这种尝试结果的好坏是他们能否我彻底转变自己的关键。要尽量创造环境,让厌学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兴趣,品尝到学习的成功感和趣味感,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进而树立信心、坚定信念,彻底矫治厌学的心理障碍。

当然,对于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厌学学生,靠以上常规性的辅导和转化还不能根治的,就必须尽早请心理医生诊断,利用医学手段来治疗厌学症。对患有厌学症的学生进行教育和帮助,切实解决好他们的学习心理问题,才能让每一个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教育的要求。从而顺利走完健康成长的历程。

四.如何克服考试焦虑症:

考试焦虑是当前中小学生中存在的较为普遍的心理问题之一。据调查,大约有10%—15%的学生对考试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焦虑,特别是学习基础比较差、性格比较内向、学习方法不够灵活的学生最容易产生考试焦虑症状,有的学生还伴有失眠和神经衰弱等症状。产生考试焦虑的原因一般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 不能正确对待考试,担心考试不及格。

这类学生主要是基础比较差,学习比较吃力,学习方法不当,把考试看得过于严重,如果考不好,如何向父母、老师交代?如何面对同学?以及这次考试是否会从此决定我的命运……由此,思想上产生压力,又因压力超过心理负荷而造成过度紧张。

第二, 疑虑考试失败。

学习好的同学心理上总想保持住自己原有的优势,担心保不住原来的名次,在心理上出现了自责、自卑和难以服气的精神压力。于是背着沉重而又紧张的思想包袱,每当考试时就会自然产生种种想法,诸如担心再次失败的焦虑情绪等。

第三, 外部压力大。

在考试成绩上,老师父母对学生的过高要求,也是造成心理压力的主要原因。有的学生怕考试出错,把考场纪律也视为一种精神上的“压力”。考试时,明明自己在思考着问题,却不知不觉地担心自己是否违纪了,造成心理障碍。

第四, 大脑休息不足。

有些学生,为了考试拼命复习功课,以致睡眠不足。如果再不注意营养和睡眠,心身需要的能量得不到及时的补充和缓冲,也同样会陷入焦虑之中。考试焦虑主要有两种趋向:一种是临到考试之前开始感到紧张和焦虑;一种是在学习过程中长期存在焦虑情绪,到考试之前则表现得更为强烈。两者都是由考试这一紧张情景直接触发的,但前者的学习成绩有好也有差,后者则基本上是因为成绩一贯不是很好,对自己缺乏信心所导致。

因此,我们首先应该对焦虑本身有一个较为正确的认识。焦虑属于消极的情绪,它是一种能减弱人的体力、精力,干扰人的正常活动的情绪体验,也属于不愉快的情绪。它使人烦躁不安,类似恐惧,但程度不太强烈。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学生在考试前复习期间,适度的焦虑能发挥人的最高学习效率。但是,太高或太低的焦虑都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焦虑程度与学习效率之间可以用一条抛物线的形式来表示,即随焦虑程度的增加,学习效率也随着加快,超过一定的焦虑程度时,学习效率就会随着焦虑程度的增加而随之降低。就情绪不同而言,平时不容易激动,情绪比较稳定的人学习效率比焦虑高者要好。在一般情况下,焦虑情绪低的人可以在有压力时提高学习的效率,而焦虑程度高的人学习效率在有压力时反而会降低。但是实际上,这里的适度、过度之间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衡量界限,往往人们都是以自己一些主观的感受为标准的。所以,要做到对自己的焦虑有一个较为正确的认识。首先承认自己确实存在有某种程度的焦虑,同时也应清楚,焦虑是自己对考试这一紧张情景的一种反应,因此衡量它适不适度的标准取决于自己的认识。我们可以发挥它积极方面的作用,抑制它消极方面的作用。美国有位心理学家早就说过:“焦虑本身毫无可怕之处,可怕的在于我们对它的态度。”要克服考试焦虑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端正对考试的认识。

考试只是检验所学知识的一种手段,对考试结果要正确对待。一般情况下,考试反映了平时学习的状况,是认识自己学习优劣的好时机。因此,要认真对待,尽力发挥自己的水平。同时,又不要把考试的分数看得过重,因为它不是衡量学习质量的唯一标准。所以,就是考试失败了,也不要灰心丧气,要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和经验。

其次,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树立自信心。

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但人绝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现实的影响,主观的积极状态可以减弱和消除消极的影响。考试中要正确对待考场中的各种因素对自己情绪的影响,充分估计自己的才能与知识,相信自己在考试中一定能够取胜,消除不必要的顾虑和担忧,顺利度过考试这一关。

再次,考试前要有充足的休息。

包括生活节律的重新调整,做些喜爱的运动,使自己的心身放松,进入一种“假消极状态”。心理学家认为这种“假消极状态”最有利于激发人的心理潜能,有利于发挥自己的水平。

下载军事理论授课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军事理论授课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就业指导授课教案

    专题一 职业生涯“知”多少 授课时数:2 授课类型:综合课 课程目标 知识层面 1、了解职业及生涯的特性。 2、了解职业生涯、职业规划的内涵,理解生涯规划在生涯发展中的意义。 3......

    家长学校授课教案

    家长学校授课教案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家长学校授课,教给家长与孩子之间沟通的正确方法,从而配合学校做好对孩子的教育。 2.教给家长一些教育孩子的策略,使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和学......

    谢授课教案

    老人与海鸥 南阳市油田第八小学 谢永莲 【教材简说】 本组课文,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发生的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读来令人难以忘怀。......

    授课内容.教案

    授课内容: 看图编写童话故事 教学理念: 对学生来说,这次“会写”,下次还“想写”;对教师来说,“不要太像作文课,要上大家都能上的常态课”。在操作层面,让学生写什么内容不......

    家长学校授课教案

    家长学校授课教案 学校:台前县实验小学 班级:六年级一班 科目:语文 姓名:杨月芹 各位家长:大家好!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来参加这次家长学校授课,也衷心地感谢各位家长在这几年......

    Word授课教案

    Word技巧 Word中用插入符号功能快速输入生僻字 如果某人的姓名包含生僻汉字(如“桝”),用拼音输入吧,不会读音,用五笔输入吧,竟然没有这个汉字!怎么办呢?在Word中,我们可以用可以......

    家长学校授课教案

    家长学校教案 家长学校授课教案 授课人:王卫彬 授课题目:家庭环境对中学生发展的影响 目的: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而发生并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亲属间的社会生活群体。 家庭环......

    家长学校授课教案

    家长学校授课教案 课题:孩子是在生活中塑造的 内容:孩子是在生活中塑造的 (一)关注学生的家庭生活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学校是集中、具体实施教育的场所,但教育的一贯性要求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