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时间:2019-05-12 17:38: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反思》。

第一篇: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反思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教学反思

王文洁

这是10月25日上的一节区级对外公开课,高一这个时候还没有上到这个地方,犹豫再三,还是挑选了这节课,之所以选这节课来上,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这节课相对独立,前面的知识没学也不妨碍本节课的教学;二是因为这节课是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这是生物学知识的核心观点,有必要浓墨重彩。在上这节课之前,我详细地看了教学参考,网络上的教学设计、教学视频,也看了很多,一时还是有些焦虑,不知如何下手,才能充分体现全程导学,才会避免落了俗套,最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学得快乐又能真正创新课堂。

一开始试上是这样的流程:由探索膜成分入手——探索各成分在膜中的排布形式(学生在学案上先自己画,后组内纠错,再组间展示)——探究排布好的这些分子是静态的还是可以运动的——修正完善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画出完整模型——对模型进行解说——课堂演练。经过反思及组内讨论,发现让学生着手在学案上画效果并不显著,而且很难进行小组间的展示交流,也不便实施纠错修正。思虑再三,对教学设计进行了改进,具体如下:学案呈现科学家实验及相关资料让学生自主探究细胞膜的成分——关于成分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说,学生设计实验验证(或看科学家实验验证)——根据学生得出的成分探究成份之一磷脂在细胞膜中的排布——自制磷脂模型教具分发给每个学习小组各8个,小组活动:在红纸上摆出磷脂分子在空气—水这个界面上以及在细胞膜中的排布,组间展示交流,相互纠错修正,构建正确磷脂分布模型——把另一成分—蛋白质(有模型)也建构到前面的磷脂双分子层上,组间展示交流,纠错修正——根据实验现象探究磷脂和蛋白质是静止还是运动,学习小组模拟——得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与教材模型比对,发现组成膜的新成分—糖类——修正完善模型,并作解说——回顾科学家探究生物膜结构的过程,让学生感悟科学探究过程的严谨、艰辛与持续性,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要体现这种精神。

一节课下来反思不断,这次的课堂有一定的亮点:自制模型发入学习小组充分调动了学生组内辩论与合作的热情,一个学习小组内的学生一起讨论、一起探究、一起修正、一起得出正确的结论,胆子放开了,表现积极了,不再怯于回答(尤其是听课者众多的公开课上),即使自己是错误的,也毫无保留的表达了自己独特的观点,是很好的教学资源,且在其他小组同学的纠正下表示理解并及时修正自己小组的错误。当然,更多的是不足,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值得商榷改进:

1、关于学生构建模型的设计应该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也就是在最后课堂结束时,每个小组应该构建好一个比较完整且正确的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能作为一个作品或成品展示出来给大家看,也就是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最好能固定在红纸上,而不是活动的,否则最后随着课堂的结束,学生在课堂中构建的模型最后全部又恢复成一个个零件,回到了模型袋里,这样,不利于学生在整体上加深对生物膜结构的印象与理解,学生也体会不到制作模型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2、在细节上更应该注重科学性。如在探究蛋白质分子在细胞膜上的排布时,有这样一些形式:镶、嵌、贯穿。而在PPT显示着三种形式时,更好地应辅以科学的解读,如“镶”是整个蛋白质分子附着于磷脂双分子层内外表面;“嵌”是蛋白质分子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贯穿”是蛋白质分子整个横跨于磷脂双分子层间,两头露出于磷脂双分子层。因为课堂上未作适当科学的解读,学生只是看了PPT上的图片留有浅淡的印象,对实际蛋白质的分布还是模棱两可,这是失误的一个地方。

3、最后总结得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后,让学生对照书本上的图片模型进行比较前,应先对各组学生制作的模型进行赏析评价,如很多组的模型中没有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的蛋白质排布等,应其他小组在相互纠错中指出或由老师点评出,加强科学教学。

以上只是个人对本节公开课的一点教学后的感悟,从这次公开课的准备到实践,感受颇深,老师和学生一样,学无止境,只有不断反思,不断修正,不断完善,才能使自己的教学不断发展,学生可以让我们进步。

2012-10-26

第二篇: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反思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反思

本节是人教版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细胞的基本结构,了解到细胞膜、细胞器膜、核膜在组成成分和结构上很相似,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并且学生了解到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结构决定功能,因此本节将深入探讨生物膜的结构,本节的重点是利用资料和模型尝试让学生自己构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过程。

资料一:

欧文顿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过上万次的实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是不一样的:凡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资料二:

20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并且发现细胞膜会被溶解脂质的溶剂溶解,也会被蛋白酶分解。

师:从资料1和2中我们可以知道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生:脂质和蛋白质 资料三:

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

师:通过实验现象可以得到怎样的推论?

生: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教师介绍磷脂分子的结构并且提出问题让学生做一个大胆的推测,并且画出来

师:细胞膜的两侧都有水环境存在,同学们尝试着大胆的推测和想像一下,在这样的环境中,磷脂分子在细胞膜中是怎样排布的呢?

生:

资料四:

1959年,罗伯特森用超薄切片技术获得了清晰的细胞膜电镜下的照片,显示暗-亮-暗三层结构。

资料五:

1970年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

资料六:

蛋白质分子存在形态有有镶在表面、嵌入、横跨三种,外侧的蛋白质分子与糖类结合形成糖被。

师:请学生构建生物结构,并画出来 生:

本节课以资料和问题为纽带,让学生以探索者、研究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学生小组合作,通过思考与讨论,亲身体验科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在科学领域没有终极真理,质疑和争论不仅是正常的,而且能促进科学的进步。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活跃了课堂气氛。将一些本来不太好理解的问题简单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这节课让我深深感到:要转变教学观念与教学模式,真正地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在教师的诱导下,能够独立地完成学习任务。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同时培养立德树人的美育。

第三篇:《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教学反思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这一节内容,我主要通过前期精心的设计特别是在分析科学家的代表性实验上重点下功夫,使得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共同探讨分析从而得出相关结论,掌握相关知识,重点培养学生依据实验现象推理分析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的动态图片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先展示一种常见的材料——弹力布,让学生判断是否可以作为制备生物膜的材料并说明理由。进而再引导其他同学思考“你还能想出更好的制备细胞膜的材料吗?”这么做一方面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同时引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进行更广泛和深入的思考。实践证明,学生能说出鸡蛋的卵壳膜与细胞膜功能相近,可作为细胞膜的制备材料等实例,说明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已经达到了一定层次,作为教师,我们应该适时、恰当地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帮助并使其能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

其次在本节的教学设计上应主要突出科学史实教育。我将多位科学家的实验过程加工成一连串环环相扣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探究,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自动手模拟几个代表性实验的过程,体会从实验现象——提出假说——进一步验证完善——不断发展的科学方法。学生通过体验科学家研究的逻辑性和严密性,认识到科学发现的漫长和不易,进而正确认识实验技术手段的进步在促进科学研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最后学生们将自己亲手制作的静态模型与多媒体动画展示的动态模型结合起来,共同总结并归纳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一静一动,相得益彰。学生们不仅在课堂上展示了自己制作的生物膜模型,还结合多媒体的优势掌握了生物膜的真实结构。既锻炼了自己动脑动手能力又使自己的推理分析能力得到了提高。

这节课的内容较为抽象,高一学生不易理解,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体验科学发现的探索过程,进而在自主探索中获取知识。我在设计时既有小组讨论学习,又注意通过多媒体课件、学生制作模型等手段让学生进行动脑、动手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重在落实新课程标准实现三维目标的要求。课堂上,学生的配合情况让我很满意,只是自己在开头时有点紧张,对于一些问题衔接方面处理的不是很好,最后,由于时间紧张没有来得及处理随堂练习题,课堂环节有所遗漏,下次需要引起注意。

第四篇:“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后反思(精选)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后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3-0041-01

[教学案情]

这是本人在学校教学节时上的一节公开课――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课后我将整节课的教学实录做了整理,然后再进行自我诊断与分析。我从中选取了以下两个教学片段――

片段一(课堂的导入部分)

展示诗歌:(学生朗读)

生:是谁,隔开了原始海洋的动荡,是谁,为我日夜守边防,是谁,为我传信报安康.没有你,我―一个小小的细胞

会是何等模样?

师:同学们猜一猜,这首诗歌离格里面描述的是谁?

生:细胞膜

师:对,是细胞膜,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细胞膜是系统的边界。那么,现在给大家三种材料――塑料布、普通布、弹力布,结合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看看用什么材料做细胞膜更合适呢?

生1:普通布,细胞膜可以控制物质进出。

生2:弹力布,细胞能发生质壁分离,说明细胞膜有弹性。

师:塑料布只能满足作为系统边界的要求,普通布能做边界和让一部分物质出入,弹力布还有弹性,且能满足前二者要求。植物细胞能发生质壁分离,说明细胞膜具有弹性,所以最适合的材料是弹力布。那弹力布是不是完全具有生物膜的特点呢?

生:不是。

师:对,显然弹力布不具有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功能,那么生物膜究竟具有怎样的结构呢?科学家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了生物膜结构的探索。下面我们一起重温探索生物膜结构的历程。

片段二

师:一种物质或物体的结构,实际上是指其组成成分之间的组合形式。要弄清楚一种物体的结构,首先要弄清楚其组成成分,那么细胞膜的组成成分是什么呢?我们来看下面的资料。

师:出示资料,欧文顿的实验,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1:………(回答不上)

生2: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诊断分析]

很明显,我在第一个教学片段中,课堂的导入过于罗嗦。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也是一样。导入适当,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我的这段教学中,首先以一首诗为题导入课堂,这是好的,给学生很新颖的感觉,更想知道后面又有什么新奇的东西。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但后来,在选择什么材料做细胞膜时,显的有些墨迹,就像在原地转圈行走而不继续前进一样。本来通过一首诗已经激起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可由于又在原地打转似乎又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性降低了。原本一节课的时间就是有限的,只有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导入占去了很长的时间,显然是不科学的,而且也会扰乱学生的思维,不知道本节课到底要学习什么。所以今后课堂导入要尽量简短明快,并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

现在想象,自己的导入设计也存在问题,由一首诗导入,自然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也很清楚知道该诗描述的是细胞膜。但我马上就给出材料让同学选择什么材料更适合做细胞膜,似乎有些唐突。如果能给学生一个过度思考的机会,效果应该会不同的。在此之前,可以让同学们谈谈对细胞膜的认识,通过前面的学习应该很容易回答,“细胞膜很薄,可以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又可以发生质壁分离,说明膜有弹性。”这样,在呈现什么材料更适合做细胞膜的问题,便一下子迎刃而解了,只有弹力布能满足这些要求,然后马上切入正题。

片段二中,出示了一份资料,根据资料内容可得出什么结论?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但是第一个同学没有回答上。于是我又叫了一个同学来回答。在课堂上,我有时总是追求表面的流畅,当一个问题提出以后,从内心希望回答问题的学生少出错,不出错,最好能直接给出正确答案,这样可以节省时间,且可以按自己预先设想的程序进行。可是往往不会这样完美的,当学生回答不上来或回答有困难时,我就显得更加急噪了,不愿意等待,马上换人回答,甚至有时自己就回答了。现在想想,如果能在给学生一点时间慢慢思考,或是给学生适当的提示引导,或许学生也可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呢?何必要追求完美?追求教学进度呢?

再作进一步的思考:为什么自己在教学中会出现这样的问题、现象呢?

首先,我认为是自己的教学经验不够丰富,教学基本功不过硬。对于我一个新教师来说,这的确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对教学方针、教学理念了解不透彻,基础的教育理论知识显得苍白,今后要阅读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书籍来充实自己。本学科的专业知识有些贫乏,并不能如鱼得水的应付课堂上学生提出的出乎意料的问题。所以还要继续努力,多看相关的书籍,多做习题,多多钻研。教学方法还不能熟练的综合运用,还需要多听老教师的课,学习其教学设计方法,提问方式以及如何引导学生回答问题的方法等等。总之,自己会加倍努力,继续夯实教学基本功,力争在两年之内,使个人的教育教学的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努力使自己早日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其次,刚刚踏入高中教师队伍的行列,对学生的学情不了解。今后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多多了解他们的心理、兴趣、爱好等,并关心他们,尊重他们,这样师生之间便会充满信任与爱心。真正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所,”对于我来说,刚刚站在人生的又一个起跑线上,前进的路上还充满着荆棘、还会有很多暴风雨,但我会持之以恒不断努力,争取早日达到成功的彼岸。

(作者单位:南通市通州区石港中学)

第五篇:《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案例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145-01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1第4章第2节内容。在本章中共3节内容,前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中主要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膜为什么具有选择透过性?这就与膜的结构有关,膜的结构又是解释后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基础。由此可见,本节内容在第4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有助于学生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在本节的内容编排中,首先回顾了科学家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在此,通过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分析科学家的实验和结论,使学生切身感受科学的魅力,自然而然地接受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加深对科学过程和方法的理解,使其明白科学发现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真理须通过实践验证;科学学说是需要不断修正、发展和完善的;科学技术的进步可以更好地促进科学的发展。其次,阐述了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在众多对细胞膜结构的假说中,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目前人们普遍接受认同的,能较好地解释人们对细胞膜功能的认识。在此,学生必须展开想象力,在头脑中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结构,理解和掌握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要点,继而为理解下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做下知识的铺垫。

二、学情分析

虽然,学生对组成细胞的分子、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是生命系统的边界等知识已有了解,为本节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但是,因为我所教的班级是学校中的平行班,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基础薄弱,学生学习的欲望不强烈,对生物的学习积极性也一般,所以要想唤醒学生沉睡的欲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只能通过提高课堂中活动的交互性,突出课程的趣味性,加强与生活的联系,才能来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

(2)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特点。

(3)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生物膜结构的研究是基于生物膜的功能特点来开展的,此节需要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2)理解假说的提出要有实验和观察的依据,需要有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并要通过实验进一步验证,进而来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3)正确认识实验技术手段的进步在促进科学的发展中的作用。

3.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学习做出假设。

(2)发挥空间想象力,通过制作模型,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五、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回顾上节所学的细胞膜的功能特点,教师引导思考细胞膜的这一特性要求其结构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进而进入今天所学。

(二)构建新知,解决问题

PPT呈现资料,让学生阅读实验资料探究,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实验一:1895年E.Overton用植物细胞研究细胞膜的通透性。他选取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上万次的研究,发现:脂溶性分子易透过细胞膜;而非脂溶性分子则难以通过。

问题:(1)你能推测出什么结论?(2)在推理分析得出结论后,还有必要对膜的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吗?

实验二:20世纪初,科学家将细胞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发现细胞不但会被溶解脂质的物质溶解,也会被蛋白酶(能专一地分解蛋白质的物质)分解。

问题:(1)你能推测出什么结论?(2)在此实验中为什么要选用红细胞膜来进行分析?

实验三: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E.Gorter和F.Grendel作了丙酮抽提红细胞膜脂质实验:将抽提出的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测得其分子所占的面积相当于所用的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

问题:(1)你能推测出什么结论?(2)细胞膜中的脂质为什么会排列为连续两层呢?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会排列成怎样的两层呢?用磷脂分子模型排列出来比较哪种情况膜稳定性强?

教师补充介绍:磷脂分子结构(由亲水的头部和疏水的尾部来构成)

思考:脂质和蛋白质是怎样形成膜的呢?蛋白质位于脂双层的什么位置?

实验四:1959年,J.D.Robertsen根据电镜下观察到的细胞膜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提出单位膜结构模型。

问题:(1)单位膜结构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单位膜结构有什么缺陷?(3)有哪些证据证明细胞膜中的物质是不断运动的呢?教师放映变形虫的变形运动动画。

实验五: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用扫描电镜技术和冰冻蚀刻技术揭示了细胞学说结构中蛋白质颗粒存在的方式。

实验六:展示1970年L.D.Frye和H.Edidin的人――鼠细胞融合实验。

问题:该实验表明什么?

实验七:展示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示意图。

问题:(1)细胞膜的组成成分?(2)细胞膜的基本支架?(3)蛋白质分子在磷脂双分子层上如何排布的?(4)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

(三)手工制作,交流展示

教师提供材料:制作生物膜模型的废旧物品(电线,泡沫,铁丝,药丸的球形蜡壳等),引导同学现场制作生物膜模型,并展示与评价他人作品。

(四)课堂小结:用概念图的形式师生共同进行总结。

(五)布置作业:教材P69练习,《三维设计》本节的随堂基础巩固。

六、教学反思

在本节的教学设计中首先由科学探究史的呈现与环环相扣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探究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其次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流动镶嵌模型的主要内容,并且让学生在学习模型的建构中,充分利用自己身边的材料制作了生物膜模型,使其加深了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同时变废为宝,进而引导学生探索生活中废物的利用和教学资源的开发。

这节课的内容虽然较为抽象不易理解,但在设计时既有资料的探究、小组的讨论学习、又有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学生模型的制作等多种手段来促进学生动脑、动口、动眼、动手,由此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落实了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有效的实现了课程的三维目标,贯彻了新课改的精神。不足之处是在模型的构建中需进一步打开学生的思维。

下载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反思[推荐阅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反思[推荐阅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课堂实录[精选]

    1、教学实录 1.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展示一首诗)是谁,隔开了原始海洋的动荡,是谁,为我日夜守边防,是谁,为我传信报安康。没有你,我——一个小小的细胞,会是何等模样? 生:(看大屏幕)这里......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高一生物必修1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特点。 ②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科学家......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精选合集)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会宁一中 马丽 一、 教学目标 1.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2.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3.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教案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教案 【教学名称】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主讲老师】 栾晓娇 【教材分析】 本教学课题选自人教版高中生物教科书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四章《......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理综过关课生物教案 教师:凌秋玉 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教学目标 1、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2、探讨在建立生物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3、探讨建立......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案例分析

    高中生物《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案例分析 刘 超 [案例题旨]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主要是介绍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在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形成结构和功......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节教学设计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节教学设计 摘 要 从激发兴趣、阅读分析、小组合作、动手模拟、体验技术、归纳创新这几个方面完成“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节的教学过程,通过......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5篇模版]

    第二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李思虎 【教材分析】 人教版必修1第4章共3节内容,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