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时间:2019-05-15 06:02: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4.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4.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第一篇:4.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爱的海洋精品教案

第四章 细胞的物质输出和输入 第2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简述生物膜的结构。情感态度价值观:

1、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2、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和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解决方法:

1、设计问题串分析讨论后,让学生归纳总结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要点。

2、教师呈现生物膜的结构模型示意图,结合阐述其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解决方法:

用设问法讲解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在层层剥去“笋衣”中显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方法:讲述法、启发式。

五、教具准备:ppt。

六、学生活动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需了解的知识点。

2、讨论回答相关问题。

七、教学程序 [问题探讨]

1、根据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分析,用哪种材料做细胞膜,更适于体现细胞膜的功能?

2、你还能想出更好的材料做细胞膜吗? 学生讨论回答 [讲授新课] 爱的海洋精品教案 爱的海洋精品教案

科学家怀着对物质跨膜运输现象产生的疑问,开始对生物膜结构的漫长探索,让我们重温一下这段历程。

(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设问1:一种物质或物体的结构,实际上是指其组成成分之间的组合形式。比如细胞的结构是指细胞膜、细胞质、细胞器和细胞核之间的组合形式,氨基酸的结构是指组成它的各种原子之间的组合形式。要弄清一种物质或物体的结构,首先要弄清其组成成分。

那么,细胞膜的组成成分是什么呢?(介绍欧文顿的实验和推论)对膜的研究为什么是从生理功能入手呢?(主要是限于当时的条件)设问2:欧文顿的推论是否正确呢?细胞膜中除含有脂质外,还有没有其他成分呢?(介绍科学家的化学分析结果,指出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分析假说是如何提出的,假说与观察和实验证据的关系)

设问3:脂质和蛋白质是怎样形成的呢?(介绍两位荷兰科学家的实验,分析脂双层这一结论的由来)

设问4:蛋白质位于脂双层的什么位置呢?(简介20世纪40年代的推测和罗伯特森1959年提出的“三明治”结构模型)

指出“三明治”结构模型的不足,说明细胞膜不应是静态的刚性的结构,而应当是动态的弹性的结构。

设问5:有什么证据证明细胞膜中的物质是不断运动的呢?(重点介绍荧光标记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指出细胞膜具有流动性;并讨论技术的进步在细胞膜研究中的作用,强化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教师呈现P68生物膜的结构模型示意图,阐述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①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②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双分子层。③在细胞膜的外表有一层糖蛋白,叫糖被。与细胞识别,信息交流有关。④具一定的流动性

(三)总结:重点总结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四)作业布置:P69练习题

爱的海洋精品教案 爱的海洋精品教案

(五)板书设计

第2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1、19世纪末,欧文顿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2、20世纪初,对膜化学分析:膜是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的。3、1925年荷兰科学家提出: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4、1959年罗伯特森提出膜的静态结构。5、1970年提出膜具有流动性。6、1972年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1、膜的成分

2、膜的基本支架

3、膜的结构特点

4、膜的功能特性

爱的海洋精品教案

第二篇: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2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教师:同学们,在制作真核细胞三维结构模型的活动中,某小组同学分别用三种材料做细胞膜:塑料袋、普通布和弹力布,你选用哪种材料呢?为什么?(提示:回顾细胞膜的功能)学生:细胞膜很薄,是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边界。

学生: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能够控制物质的进出,让一部分物质通过,其他物质不能通过。

学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告诉我们,细胞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胀大和缩小,说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弹性。

学生:塑料袋只能满足作为系统边界的要求,普通布能够满足系统的边界和让一部分物质透过这两项功能的要求,只有弹力布能够满足前面提到的三项功能的要求。

教师:大家进行选择的依据是利用了细胞膜的功能,这体现了什么样的生物学思想呢?

学生: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思想。

教师:实际上,弹力布也并不能完全代替生物膜。要找到更好的材料,我们还需要对细胞膜的结构有更深的认识。

(二)师生互动

1、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教师: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有一个过程的,科学家当年正是怀着对物质跨膜运输现象产生的疑问,开始了对生物膜结构的孜孜以求地探索,历经了一百多年时间,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直到现在仍有许多科学家在继续深入研究。让我们一起重温一下这段历史,会让大家对科学过程和本质的理解有所启发。我想让大家穿过时空隧道,回到一百多年前,假想一下:如果你是当时的一位科学家,你会怎样去研究细胞膜的结构?(提示学生,引导他们明白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还不能亲眼看到生物膜,无法想像它的结构是什么样的,通过什么办法进行第一步的探究呢?引导学生看教材后明白当时科学家是从生理功能入手来探究的,通过实验观察,科学家才有严谨的推理,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这一假说,提示学生作出科学探究过程中作出假设后的步骤是什么(通过实验来验证假设),从而进入下面的学习。

学生:可以从现象入手,去进行推测。

教师:这就是生物学研究上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假说法。这也是我们今天探究生物膜的结构的一个重要的方法,下面,就让我们沿着科学家的足迹,和科学家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问题(1):探究细胞膜的组成成分是什么?

展示材料①:欧文顿的实验及其相关的图片

时间:19世纪末

1895年

人物:欧文顿(E.Overton)

实验: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过上万次的实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是不一样的:凡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教师:根据实验,你能提出什么假说?

学生:提出假说:膜是由脂质构成的。

教师:在得出结论之后,还有没有必要对膜的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呢?

学生:有必要,通过鉴定能更准确地说明问题。

教师:那为什么一开始不直接对膜的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呢?

学生:当时的技术不能实现。

教师:如何对细胞膜的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呢?

教师:直至20世纪初,科学家才能第一次将细胞膜从哺乳动物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的确是磷脂和蛋白质。从而以实验说明了欧文顿的假说是成立的。也就是说假说是在实验与观察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同时又需要更进一步的实验来证明。

问题(2):磷脂和蛋白质是通过什么样的排列组合方式参与膜的构建的呢?

展示材料③:戈特 和格伦德对血影的研究

时间:1925年

人物:荷兰科学家Gorter和Grendel

实验:两位科学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好为红细胞的表面积的2倍。教师:假如你是当时的科学家,当你做实验时发现单分子的磷脂分子正好是红细胞的两倍时,大胆地展开你的想象力,你能做出什么假说?

学生:细胞膜中的磷脂是两层的。

教师:那这两层磷脂分子在细胞中又是怎样排布的呢?再分小组讨论。请学生在黑板画出来。学生:分组讨论,共可有六种排布方式,并提出细胞膜应两面都处于水环境中,所以讨论得到正确的排布方式。

问题(3):那蛋白质和磷脂的位置关系又是如何的呢?

展示材料④:罗伯特森的单位膜模型

时间:1959年 人物:J.D.Robertson罗伯特森

实验:用超薄切片技术获得了清晰的细胞膜照片,显示暗—明—暗三层结构。

提出假说:电镜下看到的中间的亮层是脂质分子,两边暗层是蛋白质分子。从而形成蛋白质—磷脂—蛋白质的三层结构,称之为单位膜。他提出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具有相同的膜结构。单位膜模型的主要不足在于:把生物膜的结构描述成静止的、不变的,这显然与膜功能的多样性相矛盾。

单位膜结构模型继承了前人的有关结论,又成功地利用了先进的电子显微镜的观察结果作为证据。但是他将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刚性的结构,这一点很快又被新的技术手段下的实验所否定。

问题(4):有什么证据证明细胞膜中的物质不是静态的呢?

教师放映变形虫的变形运动、白细胞吞噬病原体、细胞分裂的动画,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膜不是刚性结构。展示材料⑤:荧光标记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

时间:1970年

人物:Larry Frye等

实验:将人和鼠的细胞膜用不同荧光抗体标记后,让两种细胞融合,杂种细胞一半发红色荧光、另一半发绿色荧光,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荧光抗体均匀分布。

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教师:很好,在继承前人的结论基础上,结合新的观察和实验证据,又有科学家提出一些关于生物膜的分子结构模型。其中1972年桑格(S.J.Singer)和尼克森(G.Nicolson)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好,学到这里,纵观整个人们对建立生物膜模型的探索过程,我们有些话题想让大家思考讨论。

以讨论小组的形式开展课堂讨论交流。

(1)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不是就完美无缺了呢?请说说你的看法。

学生: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不可能完美无缺。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永无止境,随着实验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改进,对膜的研究将更加细致入微,对膜结构的进一步认识将能更完善地解释细胞膜的各种功能,不断完善和发展流动镶嵌模型。的确,流动镶嵌模型是目前人们普遍认同的,但它无法完美地回答生物膜的所有功能。所以后来不断提出一些新的模型,如Wallach于1975年提出晶格镶嵌模型;Jain和White于1977年提出板块镶嵌模型等,迄今为止,已提出的生物膜结构模型达几十种之多,生物膜的结构模型虽然有很多种,但被广泛接受的结构模型基本内容是趋向一致的。其要点和特点基本相同,主要包括膜的分子组成和结构特征。

(2)纵观整个人们对建立生物膜模型的探索过程,你能谈谈实验技术的进步起到怎样的作用?

学生: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如血影的制取和化学成分的鉴定技术使人们认识膜的化学组成;电子显微镜的诞生使人们终于看到了膜的存在;冰冻蚀刻技术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使人们认识到膜的内外两侧并不对称;荧光标记小鼠细胞与人细胞的融合实验又证明了膜的流动性等。没有这些技术的支持,人类的认识便不能发展。

教师:那流动镶嵌模型的具体内容是如何的呢?

(1)磷脂双分子层是生物膜的基本支架。其中磷脂分子的亲水性头部朝向两侧,疏水性的尾部相对朝向内侧。

(2)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这里体现了膜结构内外的不对称性。

(3)在细胞膜的外侧,有一层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结构合形成的糖蛋白,叫做糖被。糖被与细胞识别、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有密切联系。

(4)磷脂分子是可以运动的,具有流动性。大多数的蛋白质也是可以运动的,也体现了膜的流动性。

[评价反馈]

1、精选练习

(1)变形虫的任何部位能伸出伪足,人体的某些白细胞能吞噬病菌,这些生理活动的完成说明细胞膜具有下列哪一特点

A.选择透过性

B.一定的流动性

C.保护作用

D.细胞识别

(2)1985年 Overton在研究各种未受精卵细胞的透性时,发现脂溶性物质容易透过细胞膜,不溶于脂质的物质透过细胞膜十分困难。这表明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中有___________。

(3)1925年 Corter Grendel用丙酮提取细胞膜的脂,并将它在空气—水界面上展开时,发现这个单层分子的面积相当于原来细胞表面积的两倍。由此可以认为细胞膜由___________组成。

(4)1970年,科学家用不同荧光染料标记的抗体,分别与鼠和人细胞膜上的一种抗原相结合,使它们分别产生绿色和红色荧光。将两种细胞融合成一个细胞时,开始时一半呈绿色,另一半呈红色,但在 37 ℃水浴中保温40 min后,融合细胞上的两种颜色的荧光呈现均匀分布。这个实验说明__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2)脂质

(3)磷脂双分子层

(4)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构成细胞膜的蛋白质分子(抗原)是可以运动的课堂小结

我们这节课就到这里,一方面我们重温了科学家探索细胞膜结构的历程,这是一个在继承中不断验证、修正和完善发展的过程,这段科学史给予我们很多有用的启示,使我们加深了对科学过程和方法的理解。另一方面我们也重点学习了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在众多对细胞膜结构的假说中,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目前人们普遍接受认同的,能较好地解释人们对细胞膜功能的认识,理解和掌握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要点,这对于更好的理解下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有很重要的联系。

布置作业

在引入时,我们问到大家还能想出什么更好的制作细胞膜的材料,你们可以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再结合今天所讲的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利用生活上找得到的废弃物做一个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第三篇: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高一生物必修1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特点。

②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学习做出假设。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生物膜结构的研究是立足于生物膜所具有的功能特点上开展的,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②正确认识科学价值观,理解假说的提出要有实验和观察的依据,需要有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并通过实验进一步验证。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2.教学难点

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三、教学方法 讲述法、探究法

四、课时安排 1

五、教学过程

〖引入〗以上节课所学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引入,设置悬念---“为什么会有这种特性?”教师提示。

〖提示〗生物学中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物膜之所以具有这样的功能,这与它的结构是密不可分的。这节课我们就追寻先人的脚步,一步一步揭开膜结构的神秘面纱。

〖板书〗

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究历程 探究

一、细胞膜的组成成分是什么?

〖问题〗1.欧文顿的推论是否正确呢?(介绍欧文顿的实验及推论,指出水分子不能溶于脂质,但是可以自由通过生物膜,指出欧文顿的实验有点进一步检测)

〖问题〗2.细胞膜中除含有脂质外,还有没有其他成分呢?(介绍科学家实验,引导学生分析指出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从而验证欧文顿的实验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

探究

二、脂质和蛋白质是怎样形成膜的呢?

(介绍两位荷兰科学家的实验,分析脂双层这一结论的由来)〖问题〗3.磷脂分子在生物膜中式如何排列的?

〖学生活动〗结合课本关于磷脂分子的介绍,以及科学家实验的结论,自己在笔记上画出自己认为正确的脂双层结构图。然后进行小组讨论,最终确定一个大家都可以接受的结果。

〖提示〗根据磷脂分子特点,引导学生得出单层磷脂分子在水面排布情况,提醒同学细胞内外都有水环境,进而得出脂双层分布情况。

〖问题〗4.蛋白质位于脂双层的什么位置呢?(简介20世纪40年代的推测和罗伯特森1959年提出的“三明治”结构模型)(指出“三明治”结构模型的不足,说明细胞膜不应是静态的刚

性的结构,而应当是动态的弹性的结构。)

探究

三、生物膜究竟能不能运动?

〖问题〗5.有什么证据证明细胞膜中的物质是不断运动的呢?(重点介绍荧光标记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指出细胞膜具有流动性;并讨论技术的进步在细胞膜研究中的作用,强化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讲述〗在新的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S.J.Singer和G.Nicolson于1972年通过对已有的模型进行修正而提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接下来我们就通过对探究历程的总结来学习一下这个模型。

〖板书〗

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边回忆边讲述〗在回忆探索历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画出流动镶嵌模型的结构图,并在次强调各种化学成分的分布和功能

〖板书〗

1、化学组成:蛋白质、脂质(少量多糖)

2、基本支架:磷脂双分子层。

3、蛋白质分子镶嵌或贯穿于磷脂双分子层中。

4、膜的结构特点:具有流动性。

5、膜的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

6、糖被(识别、保护润滑)〖随堂练习〗

1据研究发现,胆固醇、小分子脂肪酸、维生素D等物质较容易优先通过细胞膜,这是因为()A、细胞膜具有一定流动性 B、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

C、细胞膜的结构是以磷脂分子层为基本骨架 D、细胞膜上镶嵌有各种蛋白质分子 2下列哪种膜结构能通过生物大分子()

A、细胞膜 B、核膜 C、线粒体膜 D、叶绿体膜

3一分子CO2从叶肉细胞的线粒体基质中扩散出来,进入一相邻细胞叶叶绿体基质内,共穿过的生物膜层数是()

A、5 B、6 C、7 D、8 4变形虫的任何部位都能伸出伪足,人体某些白细胞能吞噬病菌,这些生理过程的完成都依赖于细胞膜的()

A、保护作用 B、一定的流动性 C、主动运输 D、选择透过性 5细胞膜上与细胞识别、免疫反应、信息传递和血型决定有密切关系的化学物质是()A、糖蛋白 B、磷脂 C、脂肪 D、核酸 6下列物质中,不能横穿细胞膜进出细胞的是()

A、维生素D和性激素 B、水和尿素 C、氨基酸和葡萄糖 D、酶和胰岛素 〖小结〗

1、膜的组成成分:主要是磷脂和蛋白质,还有少量的糖类。

2、膜的基本支架:磷脂双分子层。

3、蛋白质分子的位置: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4、生物膜的结构特点: 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5、生物膜的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

第四篇:《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教案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教案

【教学名称】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主讲老师】 栾晓娇 【教材分析】

本教学课题选自人教版高中生物教科书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的第二节。与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所反映的生物膜对物质的进出控制具有选择性等知识有一定的联系,又是对第三节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做了知识的铺垫,即是连接这两个重要知识点的关键,对整个章节的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题内容包括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两大部分。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大胆提出实验假设,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实验活动。让学生切身感受科学的魅力,保持强烈的科学探究的激情和兴趣,自然接受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论,从而渗透探究科学的过程和方法。【教学时间】 15分钟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2、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的特点。

3、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

(二)能力目标

1、尝试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2、通过生物膜模型建立过程的一系列实验过程,培养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推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理解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2、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3、体验科学家探索生物膜模型的过程,激励学习科学家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认同科学研究需要大胆推测的同时应该小心求证,懂得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是不断深化和完善的。【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① 概述出科学家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究历程。② 说出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

① 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② 理解生物膜的流动性。【教学策略】

在教学设计中,本着自主学习与引导学习的教育理念,带领学生将旧知识与新知识相联系,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来优化课堂学习与教学,实现课程三维目标。结合图像信息、教具演示等形式,把生物膜模型的探究历程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以感性材料的形式展现在同学们面前。引导学生按照“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再分析”的科学探究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本课的探究教学,自然而然地接受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论。从而增大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使其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养成爱学、会学的学习习惯,让学生自主了解到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教学方法】

讲述法,谈话法,演示法,直观教学法

第五篇: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理综过关课生物教案 教师:凌秋玉

第二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教学目标

1、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2、探讨在建立生物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3、探讨建立生物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

探讨建立生物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三、教学方法

讨论法、比较法、归纳法、讲授法等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细胞膜的化学组成成分和功能,按照生物学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特点导入本节课的学习课题——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二)教授新课

在制作真核细胞三维结构模型时,提供给你制作细胞膜的三种材料:

塑料袋、普通布和弹力布。你们认为选哪种材料最好?(弹力布)资料一

时间:19世纪末

人物:欧文顿(E.Overton)

实验:用500多种物质对植物细胞进行上万次的通透 性实验,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提出假说:膜是由脂质组成的。资料二

时间:20世纪初。

实验:科学家将细胞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发现细胞膜不但会被溶解脂质的溶剂溶解,也会被蛋白酶分解。问题:细胞膜是由哪些化学成分构成的? 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资料三

时间:1925年

人物:荷兰科学家Gorter和Grendel

实验:从细胞膜中提取脂质,铺成单层分子,发现面 积是细胞膜的2倍

提出假说:细胞膜中的磷脂是双层的。资料四

时间:1959年

人物:罗伯特森(J.D.Robertsen)

实验:在电镜下观察到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三层结构

提出假说:生物膜都是有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的静态统一结构。

思考:“三明治”结构模型有什么不足?

答:把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刚性结构,这显然与膜功能的多样性相矛盾。资料五

时间:1970年

人物:Larry Frye等

实验:将人和鼠细胞膜表面的蛋白质用不同的荧光抗体标记后,让两种细胞融合,杂交细胞的一半发红色荧光、另一半发绿色荧光,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荧光抗体均匀分布

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流动性。资料六

时间:1972年 人物:桑格和尼克森 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1、19世纪末,欧文顿的实验和推论:膜是由 脂质

组成的; 2、20世纪初,科学家的化学分析结果,指出膜主要由 脂质

和 蛋白质

组成; 3、1925年,荷兰科学家得出:磷脂分子是 两层 排列的 4、1959年罗伯特森提出的“三明治”结构模型:所有生物膜都由

三层结构;蛋白质—脂质—蛋白质 5、1970年,荧光标记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指出细胞膜具有 流动性

; 6、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了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1、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其中磷脂分子 的亲水性头部朝向两侧,疏水性的尾部朝向内侧)

2、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贯穿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体现了膜结构内外的不对称性)

3、磷脂分子是可以运动的,具有流动性。

4、大多数的蛋白质分子也是可以运动的。(也体现了膜的流动性)

5、细胞膜外表,有一层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结合形成的糖蛋白,叫做糖被。(糖被与细胞识别、胞间信息交流等有密切联系)

课堂练习: 1.下列哪项叙述不是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A.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B.细胞膜由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构成C.细胞膜的分子结构具有流动性

D.有些蛋白质分子可在膜的内外之间移动

2.人体某些白细胞能进行变形运动、穿出小血管壁,吞噬侵入人体内的病菌,这个过程的完成依靠细胞膜的()。

A.选择透过性

B.保护作用

C.流动性

D.自由扩散 3.细胞膜上与细胞识别、免疫反应、信息传递有密切相关的化学物质是()

A.糖蛋白

B.磷脂

C.脂肪

D.核酸

4、下列物质中最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的是()

A.葡萄糖

B.蛋白质

C.甘油

D.无机盐离子

5、据研究发现,胆固醇、小分子脂肪酸、维生素D等物质较容易优先通过细胞膜,这是因为()

A.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B.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C.细胞膜的结构是以磷脂分子层为基本骨架

D.细胞膜上镶嵌有各种蛋白质分子

六、作业布置

画出生物膜的结构模型示意图,并写出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七、板书设计

第二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1、19世纪末,欧文顿的实验和推论:膜是由 脂质

组成的; 2、20世纪初,科学家的化学分析结果,指出膜主要由 脂质

和 蛋白质

组成; 3、1925年,荷兰科学家得出:磷脂分子是 两层 排列的 4、1959年罗伯特森提出的“三明治”结构模型:所有生物膜都由

三层结构;蛋白质—脂质—蛋白质 5、1970年,荧光标记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指出细胞膜具有 流动性

; 6、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了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1、磷脂双分子层构成基本骨架。

2、蛋白质覆盖、部分或全部镶嵌、横跨磷脂双分子层中间。

3、磷脂、蛋白质大都可以运动。

八、教学反思

1、尽量为学生创造机会进行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保护学生的自尊性,培育学生创造的激情。

3、以活动促发现,促进学生知识建构体系的建立。

下载4.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4.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4.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教案

    4.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内容与解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指的是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其核心是生物膜的结构和流动性,理解它关键是理解......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精选合集)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会宁一中 马丽 一、 教学目标 1.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2.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3.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案例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145-01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1第4章第2节内......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课堂实录[精选]

    1、教学实录 1.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展示一首诗)是谁,隔开了原始海洋的动荡,是谁,为我日夜守边防,是谁,为我传信报安康。没有你,我——一个小小的细胞,会是何等模样? 生:(看大屏幕)这里......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反思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反思 本节是人教版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细胞的基本结构,了解到细胞膜、细胞器膜、核膜在组成成分和结构上很相似,在结构和功能上紧......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教学反思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这一节内容,我主要通过前期精心的设计特别是在分析科学家的代表性实验上重点下功夫,使得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共同探讨分析从而得出相关结论,掌握相关知......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教案_生物_教学设计_人教版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 (何一 西北工业大学附中 710072) 【教材版本】 本节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4章--细胞的能量供应与利用 第二节的内容。 【......

    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教学设计 教案[共五篇]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通过分析科学家探索历程,建立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的基本生物学观点。 ②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特点。 ③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