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部编六上语文俞伯牙坟头摔琴谢知音
俞伯牙坟头摔琴谢知音
俞伯牙在蓬莱仙岛上学到高超琴艺后,被周天子拜为司乐太师之职。他奉命修乐谱,专程去楚地采风。
一天,俞伯牙带着琴僮顺汉水而下来到长江口,突然乌云盖顶,狂风大作。霎时之间,波涌浪翻,惊涛怒吼,将俞伯牙所乘的船颠得起伏摇晃。船夫急忙拉索,降下帆来。不多时,暴雨倾盆,江面上金蛇狂舞。船夫速将船摇到山崖下江湾处抛锚系缆,单等那风雨过后,再行开船。狂风暴雨直到天黑才停。俞伯牙待风住雨停,站在船头一看,只见月儿初升,挂在崖顶,月影沉碧,波澜不惊,杜鹃啼鸣,更添幽静,不禁触动乐思,犯了琴瘾。他便回舱开囊取琴,对着明月和浩荡的江水弹拨起来。他一曲尚未弹完,突然琴弦断了一根,船夫和琴僮从沉醉中醒来,突然见有个樵夫也立在船头听琴。
船夫掂着一把桨喝问:“黑夜上船为的哪般?”
那人答道:“小人打柴贪晚,被暴雨阻于此崖。雨过之后,正要还家,忽听琴声一片,便冒失上船聆听。”琴僮冷笑道:“山野打柴之人,也敢称‘听琴’二字!”
那人非但不走,反诘道:“若欺负山野之中没有听琴之人,那么这夜静更深,荒崖之下,也就不该有弹琴之客了!”
俞伯牙见这位樵夫出言不卑不亢,便问道:“你既然听琴,可知老夫适才弹的是什么曲子?”
樵夫从容答道:“小人若不知,也就不来听琴了。”
俞伯牙听这口气,颇为惊疑,便道:“那就请讲吧!”
樵夫道:“方才大人所弹,乃是雨后江畔,羁旅愁怀,即景生情,随想之曲。其商声悲凉,使人听了后十分怆然,不过照全曲之意,那末尾两声应是怕见秋月才好,可惜琴弦嘎然而断,不知是不是此意?”
俞伯牙一听,连忙说道:“先生所言极是!快别站立,坐下一叙!”
樵夫听了这话,爽然坐下。
琴僮见樵夫不谢而坐,忿然道:“山野粗人,真不知礼数,也不看看眼前是何大官儿哩!”
樵夫白了琴僮一眼,朗声道:“我钟子期有个怪脾气,只看琴艺高低,不问官阶大小。”
俞伯牙见自报家门的钟子期虽身为樵夫,却有一股傲气,便有几分不满。他捋着银须问道:“你既能听得出琴声一二,想必也晓得一点乐理吧?”
钟子期一听这话中有奚落之意,便索性傲然答道:“假若老大人于乐理上有何不明白处,只管发问就是!”
俞伯牙听钟子期口出狂言,便道:“那老夫就彻夜不眠,来个打破沙锅问到底了!” 钟子期点点头道:“大人请随便问!”
俞伯牙想:“若是挑太难的发问,算是欺负这乳臭未干的小儿,只有拣个简单的难住他,才好叫他服气。他略一思忖,便问道:“《礼经》云:‘文之以五声,播之以八音。’《书经》亦云:‘八音克谐。’请问:这‘八音’作何解释?与‘七音’有何不同?”
钟子期随口答道:“所谓‘八音’,乃指八类乐器,金。石。土。革。丝。木。匏。竹是也。而所谓‘七音’,不过是七声音阶。宫。商。角。徵。羽五声外,又加变宫。变徵二声,合为七声。”
俞伯牙想到这一般乐理,只要记忆力好都记得,不足为取。他想了想,又问道:“何者为乐?何为乐之妙境?”
钟子期侃侃答道:“夫乐者,天地之体,万物之性也。合其体,得其性则和;离其体,失其性则乖。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也。且闻乐习乐,可使人精神平和,衰气不入,天地交泰,远物来集。故知圣人之乐,和而已矣!和心足于内,和气见于外,和声成于乐。盖人有喜怒哀乐,声有节奏法度,应时变化,不失其和。以是观之,乐之妙境胜界,唯和谐焉!“
俞伯牙见难不倒钟子期,哪肯罢休,又问道:“同是音乐,何以有动人。不动人之别?”
钟子期微微一笑:“作乐者性情有真假之分,听乐者心弦有动凝之异。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无以动人。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情动于中而神飞于外,外感于人乃复动于中。所以音乐想感动人,其要旨贵在一个真字!” 俞伯牙见钟子期对答如流,暗思道:“老夫琴艺,天下第一。每逢弹出蓬莱自创的琴曲无人可识,现即兴弹出,谅他绞尽脑汁也难猜出!于是,他又问道:“倘若老夫弹琴,眼前虽无其景,心中却有所思,你能猜出来是什么意思吗?” 钟子期笑道:“在下不才,然而只要听到琴音便知雅意,大人且请开弹,在下洗耳恭听。”
俞伯牙十指跳跃,使出浑身解数,弹出一曲。
钟子期听罢,击掌赞叹道:“妙呵,听老大人的琴音是那般昂扬雄伟,就像巍巍峨的高山一样!”
俞伯牙不禁暗自惊奇。他不动声色地又重划快搓,只听那叮叮咚咚,嘈嘈切切,又泻出一支曲子来。
俞伯牙的曲子还没弹完,钟子期又赞道:“妙呵,听老大人的琴音是那样浩浩荡荡,就像滔滔流水一样!”
俞伯牙一听,惊喜万分。他急忙推琴而起,拱手作礼道:“真是荒山藏美玉,黄土埋明珠!老夫遍游五湖四海,今天终于找到知音了!”
钟子期听到这前所未闻的琴音,知道这老大人来历不俗,拜问后,知是大名鼎鼎的当今司乐太师,顿生敬意,便相邀到自己茅舍叙谈。
俞伯牙欣然随钟子期登上岸上山,来到山间茅舍。他在这里看到钟子期所整理的乐谱竹简,那渔歌。牧歌。猎歌。樵歌。祭歌。宴歌。情歌……均分类在册。他大开了眼界,想不到多年忙碌,天下乐谱只记下皮毛,而眼前这小伙子却记下世上难觅的乐谱。他拜谢再三,要钟子期出山辅佐他修乐谱。钟子期道:“我收集的乐谱全在简册之中,老太师可悉数拿去。这些乐谱,能留后世,我这位山野中人就心满意足了。以此去谋个一官半职还显得不够朋友。” 钟子期边说边束起竹简,作为送给俞伯牙的礼物。
俞伯牙见钟子期虽是个樵夫,可是学识渊博,深谙乐理,具有高尚的志趣和情操,便拉他面对青山作拜,结成刎颈之交。
次日,艳阳高照,长江口两人洒泪而别。约定来年春暖花开之际在此聚首,以叙衷肠。
转眼到了约定日期,俞伯牙又驾舟来到钟子期的茅舍,谁知在路口,便见一块墓碑。他上前一看,墓碑上写着:“钟子期之墓”。他顿时热泪长流,捶打着墓碑道:“天不该灭我知音!地不能埋我知音!天下可以无伯牙,不可以无子期啊!可怜我一辈子才遇到这一个知音,竟先我而亡啊!天地不公呀!” 俞伯牙悲恸欲绝。他在钟子期前行了三叩九拜大礼后,一直眼泪长流。琴僮劝道:“老太师,天已不早了,快些下山吧!”
俞伯牙生气道:“我与子期知音一回,怎能如此轻易诀别呢?快把琴取来,待老夫为他再弹一曲《高山流水》吧!” 琴僮无奈,只得取来琴放在钟子期墓前。
俞伯牙跪在琴前,辛酸的老泪洒在琴上。他悲怀难抑,仰天叫道:“子期呀,且听伯牙再为你弹一曲吧……”
俞伯牙泣不成声,只见他双臂大起大落,十指如颠如狂。只听那琴声起初呜呜咽咽,含悲带血;继而又嘈嘈切切,噪响不绝。他悲愤填膺,泪流满面地说:“从此知音绝矣!”说罢,他蓦地抓起琴,对着钟子期墓前的磐石用力一摔,只听得轰然爆响,琴身粉碎,弦轸分离。
从此,俞伯牙终生不再弹琴了,却留下摔琴谢知音的佳话。
第二篇:俞伯牙摔琴谢知音阅读答案
篇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阅读答案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伯牙是个风流才子,那江山之胜,正投其怀。不一日,行至汉阳江口。时当八月十五日中秋之夜,偶然风狂浪涌,大雨如注。舟楫不能前进,泊于山崖之下。不多 时,风恬浪静,雨止云开,现出一轮明月。那雨后之月,其光倍常。伯牙在船舱中,独坐无聊,命童子焚香炉内,待我抚琴一操,以遣情怀。童子焚香罢,捧琴 囊置于案间。伯牙开囊取琴,调弦转轸,弹出一曲。曲犹未终,指下 刮剌 的一声响,琴弦断了一根。伯牙大惊,叫童子去问船头: 这住船所在是甚么去处? 船头答道: 偶因风雨,停泊于山脚之下,虽然有些草树,并无人家。伯牙惊讶,想道: 是荒山了。若是城郭村庄,或有聪明好学之人,盗听吾琴,所以琴声忽 变,有弦断之异。这荒山下,那得有听琴之人? 忽听岸上有人道: 舟中大人,小子乃樵夫也。因打柴归晚,值骤雨狂风,雨具不能遮蔽,潜身岩畔。闻君雅操,少住听琴。伯牙大笑道: 山中打柴之人,也敢称 听琴 二字!此言未知真伪,我也不计较了。左右的,叫他去罢。那人不去,在崖上高声说道: 大人出言 谬矣!岂不闻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门内有君子,门外君子至。大人若欺负山野中没有听琴之人。这夜静更深,荒崖下也不该有抚琴之客了。伯牙见他出言不俗,或者真是个听琴的,亦未可知。走近舱门,回嗔作喜问道: 崖上那位君子,既是听琴,站立多时,可知道我适才所弹何曲? 那人道: 小子 若不知,却也不下来听琴了。方才大人所弹,乃孔仲尼叹颜回,谱入琴声。其词云: 可惜颜回命早亡,教人思想鬓如霜。只因陋巷箪瓢乐,到这一句,就断 了琴弦,不曾抚出第四句来,小子也还记得: 留得贤名万古扬。伯牙闻言大喜道: 先生果非俗士,隔崖遥远,难以问答。命左右: 请那位先生登舟细 讲。左右掌跳,此人上船,果然是个樵夫:头戴箬笠,身披蓑衣,手持尖担,腰插板斧,脚踏芒鞋。手下人那知言谈好歹,见是樵夫,下眼相看: 咄!那樵夫下 舱去,见我老爷叩头,问你甚么言语,小心答应。樵夫却是个有意思的,道: 列位不须粗鲁,待我解衣相见。除了斗笠,头上是青布包巾;脱了蓑衣,身上是 蓝布衫儿;搭膊拴腰,露出布棍下截。那时不慌不忙,将蓑衣、斗笠、尖担、板斧,俱安放舱门之外。脱下芒鞋,漓去泥水,重复穿上,步入舱来。官舱内公座上灯 烛辉煌。樵夫长揖而不跪,道: 大人施礼了。俞伯牙是晋国大臣,下来还礼,恐失了官体,既请下船,又不好叱他回去。伯牙没奈何,微微举手道: 贤友免礼 罢。叫童子看坐的。童子取一张杌坐儿置于下席。伯牙全无客礼,把嘴向樵夫一努,道: 你且坐了。那樵夫亦不谦让,俨然坐下。
伯牙见他不告而坐,微有嗔怪之意,因此不问姓名,亦不呼手下人看茶。默坐多时。怪而问之: 适才崖上听琴的,就是你么? 樵夫答言: 不敢。伯牙道: 我且问你,既来听琴,必知琴之出处。此琴何人所造?抚他有甚好处? 樵夫道: 此琴乃伏羲氏所琢,见五星之精,飞坠梧桐,凤皇来仪。伏羲以知梧桐乃树中 之良材,夺造化之精气,堪为雅乐,令人伐之。其树高三丈三尺,按三十三天之数,截为三段,分天、地、人三才。取中一段叩之,其声清浊相济,轻重相兼。送长 流水中,浸七十二日。取起阴干,选良时吉日,用高手匠人刘子奇制成乐器。此乃瑶池之乐,故名瑶琴。长三尺六寸一分,前阔八寸;后阔四寸,按四时;厚二寸。有金童头,玉女腰,仙人背,龙池,凤沼,玉轸,金徽。那徽有十二,又有一中徽,先是五条弦在上,外按五行:金、木、水、火、土;内按五音:宫、商、角、徵、羽。尧舜时操五弦琴,歌 南风 诗,天下大治。后因周文王被囚于羡里,吊子伯邑考,添弦一根,清幽哀怨,谓之文弦。后武王伐纣,前歌后舞,添弦一根,激烈发扬,谓之武弦。先是宫、商、角、徵、羽五弦,后加二弦,称为文武七弦琴。总之,清奇幽雅,悲壮悠长。此琴抚到尽美尽善之处,啸虎闻而不吼,哀猿听而 不啼。乃雅乐之好处也。
伯牙听见他对答如流,犹恐是记问之学。又想道: 就是记问之学,也亏他了。我再试他一试。又问道: 足下既知乐理,假如下官抚琴,心中有所思念,足下能 闻而知之否? 樵夫道: 《毛诗》云: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大人试抚弄一过,小子任心猜度。若猜不着时,大人休得见罪。伯牙将断弦重整,沉思半晌。其意在于高山,抚琴一弄。樵夫赞道: 美哉洋洋乎,大人之意,在高山也!伯牙不答。又凝神一会,将琴再鼓,其意在于流水。樵夫又赞道: 美哉汤汤乎,志 在流水!只两句,道着了伯牙的心事。伯牙大惊,推琴而起,与子期施宾主之礼。连呼: 失敬!失敬!石中有美玉之藏,若以衣貌取人,岂不误了天下贤士!先 生高名雅姓? 樵夫欠身而答: 小子姓钟,名徽,贱字子期。伯牙拱手道: 下官俞瑞,仕于晋朝,因修聘上国而来。子期道: 原来是伯牙大人。伯牙推 子期坐于客位,自己主席相陪,命童子点茶。茶罢,又命童子取酒共酌。
伯牙开言又问: 先生不知尊居何处? 子期道: 离此不远,地名马安山集贤村,便是荒居。伯牙点头又问: 道艺何为? 子期道: 也就是打柴为生。伯 牙微笑道: 子期先生,下官也不该僭言,似先生这等抱负,何不求取功名,立身于廊庙,垂名于竹帛;却乃资志林泉,混迹樵牧,与草木同朽?窃为先生不取 也。子期道: 实不相瞒,舍间上有年迈二亲,下无手足相辅。采樵度日,以尽父母之余年。虽位为三公之尊,不忍易我一日之养也。伯牙道: 如此大孝,一 发难得。二人杯酒酬酢一会。子期宠辱无惊,伯牙愈加爱重。又问子期: 青春多少? 子期道: 虚度二十有七。伯牙道: 下官年长一旬。子期若不见弃,结为兄弟相称,不负知音契友。子期笑道: 大人差矣!大人乃上国名公,钟徽乃穷乡贱子,怎敢仰扳,有辱俯就。伯牙道: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下官 碌碌风尘,得与高贤结契,实乃生平之万幸。若以富贵贫贱为嫌,觑俞瑞为何等人乎!遂与子期顶礼八拜。伯牙年长为兄,子期为弟。今后兄弟相称,生死不负。拜罢,复命取暖酒再酌,兄弟相称,彼此谈心叙话。正是:
合意客来心不厌,知音人听话偏长。
谈论正浓,不觉月淡星稀,东方发白。船上水手都起身收拾篷索,整备开船。子期起身告辞,伯牙捧一杯酒递与子期,把子期之手,道: 愚兄余情不尽,意欲曲延 贤弟同行数日,未知可否? 子期道: 小弟非不欲相从。怎奈二亲年老,父母在,不远游。伯牙道: 既是二位尊人在堂,回去告过二亲,到晋阳来看愚兄 一看,这就是 游必有方 了。子期道: 小弟不敢轻诺而寡信,许了贤兄,就当践约。万一禀命于二亲,二亲不允,使仁兄悬望于数千里之外,小弟之罪更大 矣。伯牙道: 贤弟真所谓至诚君子。也罢,明年还是我来看贤弟。子期道: 仁兄明岁何时到此?小弟好伺候尊驾。伯牙屈指道: 昨夜是中秋节,今日天 明,是八月十六日了。贤弟,我来仍在仲秋中五六日奉访。若过了中旬,迟到季秋月分,就是爽信,不为君子。子期道: 既如此,小弟来年仲秋中五六日,准在 江边侍立拱候,不敢有误。天色已明,小弟告辞了。伯牙道: 贤弟且住。命童子取黄金二笏,不用封帖,双手捧定道: 贤弟,些须薄礼,斯文骨肉,勿得嫌 轻。子期不敢谦让,即时收下。再拜告别,含泪出舱,取尖担挑了蓑衣、斗笠,插板斧于腰问,掌跳搭扶手上崖。伯牙直送至船头.各各洒泪而别。(选自《醒世恒言》第一卷)
17.下列对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出自我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集 三言 之一,属拟话本,带有民间曲艺特点,情节曲折而充满巧合,如本文中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相遇。b.本文模仿民间说书艺人的口角,比如文中 正是:合意客来心不厌,知音人听话偏长 等,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c.这篇作品中的故事源自一个脍炙人口的典故,《滕王阁序》中就曾用 钟期既遇 来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寂寞。
d.小说的虚构性在这篇作品中体现得很突出,比如俞伯牙和钟子期结拜兄弟这一情节,就是史料中没有记载,而由作者为了表达主题而虚构出来的。
e.文中俞伯牙觉得钟子期是个饱学之士,不应该只做樵夫为生,表现出俞伯牙热衷名利,势利虚荣的一面。
18.结合全文分析钟子期的形象。(4分)19.明代小说中人物往往有着传统文人的精神气质和生活情趣,试说出阅读本文后你能联想到哪个课内学习过的古代文人,并简要说明。(6分)
08/04 08/04 08/04 08/04 08/04 08/04 08/03 08/03篇二:俞伯牙摔琴谢知音阅读答案 俞伯牙是一个琴艺十分高超的人,但真正能听懂他的琴的人没有。直到遇到一个叫钟子期的人,只有他能听懂俞伯牙的琴声,于是两人变成为知己。后来,钟子期不幸得病去世,俞伯牙在他的墓前最后弹奏了一首,然后把琴摔坏,发誓一辈子不弹琴,因为唯一懂得他琴声的人去世了,他也没什么理由继续弹琴了。提问者评价谢谢![原文]语文书版本: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翻译]: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好啊!巍峨得像泰山!”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宽广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宛如一望无际的江河!” 无论伯牙想到什么,钟子期也会想到。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人听得懂他的琴声。于是,他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断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意思]:伯牙绝弦,是讲述知音难求的一个故事,俞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俞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这就是“知音 ”一词的由来。后钟子期因病亡故,俞伯牙悲痛万分,认为知音已死,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所以就“破琴绝弦 ”,终生不再弹琴了。篇三:俞伯牙摔琴谢知音阅读答案
伯牙绝弦阅读题及答案
一、《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1、写_百度作业帮 伯牙绝弦阅读题及答案
一、《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1、写出下列带点的汉字的读音,并填空.孔君平诣其父(),“诣”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为设果(),是__________为 ___________设果;儿应()声答曰().2、“惠”通假字是(),“甚聪惠 ”是说杨氏子_____________从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句话可以看出.3、杨氏子的回答非常巧妙,妙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伯牙绝弦》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1、成语_______________ 出自这个故事.这个故事中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是知音,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可以看出.2、人们常用“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感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高山流水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们把知音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4、你是怎样理解伯牙绝弦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风烈8762014-11-23 孔君平诣其父(yi),“诣”的意思是 __拜见_______;为设果(she),是_____杨氏之子_____为 ____孔君平_______设果;儿应(ying)声答曰(yue).2、“惠”通假字是(慧),“甚聪惠 ”是说杨氏子__非常聪明____从文中____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________这一句话可以看出.3、杨氏子的回答非常巧妙,妙在没有直接反驳,而是用一种委婉的方式告诉孔君平,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那杨梅自然不是我家的果了
二、《伯牙绝弦》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1、成语___高山流水______ 出自这个故事.这个故事中__俞伯牙和_____钟子期__________ 是知音,从___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___________这两句可以看出.2、人们常用“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感叹__俞伯牙和钟子期这对知音___________
3、高山流水比喻__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人们把知音比作__真正了解自己______________的人.4、你是怎样理解伯牙绝弦的:_____伯牙因为钟子期死了,就把琴摔破,再也不弹琴了____ 故事是这样的 以前在各大学校里都流传着这么一个恐怖故事 说是a校有不干净的东西 每当十五的时候 学校门口的鲁迅像的眼睛就会动 所有教学楼都会停电 楼梯会从原来的13阶变成14阶 实验室的水龙头放出来的水会变成红色 还有1楼尽头的那个厕所只要有人进去了就再也出不来了 于是 一群不信邪的孩子们约好15那天去探险 晚上12点...pnsw566 2014-11-23 故事是这样的 以前在各大学校里都流传着这么一个恐怖故事 说是a校有不干净的东西 每当十五的时候 学校门口的鲁迅像的眼睛就会动 所有教学楼都会停电 楼梯会从原来的13阶变成14阶 实验室的水龙头放出来的水会变成红色 还有1楼尽头的那个厕所只要有人进去了就再也出不来了 于是 一群不信邪的孩子们约好15那天去探险 晚上12点 他们准时来到了那所学校的门口 鲁迅像的眼睛望着左边 他们记下了 生怕出来的时候记不得有没有动过 他们来到了教室 打开开关 咦 不是亮着的么? “骗人。”一个男孩发出抱怨 “再看看吧。” 来到了楼梯口 “1 2 3...13没错阿 是13阶阿?” 孩子们有点怀疑传说的真实性了 于是他们又来到了实验室 水龙头打开了 白花花的水流了出来 “真没劲阿 我们白来了!” 刚开始的刺激感都消去了一半。最后 他们来到了那个厕所 女孩子虽然口上说不相信 可是还是不敢进去 于是让刚刚很拽地说不怕的小c进去 看了表 1点整 2分钟后 男生出来了 “切 都是骗人的” 孩子们不欢而散。出门时 一个看门人发现了他们 喝斥他们怎么可以那么晚还在学校逗留。孩子们撒腿就跑 小b特地注意了一下门口的石像 没错 眼睛还是朝左看得 “骗人的”他嘀咕了一声 “喂 小b么?小c昨天晚上和你们一起出去玩 怎么还没回来?”第二天早上 小c的妈妈打电话过来询问。小c也没有去学校上课 孩子们隐约感到不对了 于是 他们将晚上的探险之事告诉了老师和家长 大家在大人的陪同下回到了那个学校。“什么? 我们的鲁迅像的眼睛一直是朝右看的阿。”校长听了孩子们的叙述 不可思议的说。“ 可是我们昨天来的时候是朝左看的阿” 出门一看 果然 是朝右看得...“可是昨天的确有电阿” “昨天我们这里全区停电...你们怎么开得灯?” “还有楼梯!”孩子们迅速跑到楼梯口 “1 2 3...12?” “我们的楼梯一直是12阶的。” “不可能!!” “还有实验室”一个孩子提醒道 “对 实验室” 一行人来到实验室 就在昨天他们开过的那个水龙头下 有一摊暗红色的痕迹。“是血迹。” “那...小c昨天还去过那个厕所...”大家都感到了一阵莫名的恐惧 “走 我们去看看”校长也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推开门...小c的尸体赫然出现在大家的眼前 因为惊恐而睁大的双眼 被割断的喉管血淋淋的 内脏散落在已经干掉的水池里...“阿...”小c的妈妈当场昏了过去 几个老师马上冲出去呕吐...小b也被吓得目瞪口呆 在他晕过去的前一秒钟 他瞥见小c的手表 指针停在了1点...就是小c进去的那个时候...顺便说一下 他们去探险的那天晚上 并没有门卫...将此贴转向5个以上的论坛不会魔鬼缠身且能实现一个愿望。不回帖者晚上凌晨过后往往......对不起,我很不情愿,但是......请各位原谅!篇四:俞伯牙摔琴谢知音阅读答案
(一)文体知识
这是一篇明代话本小说。话本小说,是从说话人(即说书人)所依凭的“文字底本”的形式发展起来的。尽管话本小说到了明代已相当成熟,完全脱离了民间说唱文学而成为专供阅读的文学样式,但它仍保留了“说话”的某些痕迹。比如,在结构上分为“入话”与“正话”两部分。“入话”为引子,可以是一首或几首充满咏叹情调的诗,也可以是一个相关的小故事,意在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正话”是正文,也多间杂韵语格言俗谚来描状情景、评论小说人物、舒缓叙事节奏、抒发情志心声等,但以散文化的句式为主要叙事语体。这篇话本小说是“三言”中的第二部《警世通言》的第一篇,后亦选入署名姑苏抱瓮老人编的《今古奇观》(明末刊行的古代白话小说选本)一书中。小说讲述的是春秋时期(小说中统称为“春秋战国时”)俞伯牙和钟子期偶然相识,成为“知音”的故事。这一故事从战国时代即已广泛流传,《列子》《荀子》《吕氏春秋》等书中都有记述。演变成话本小说后,增加了很多细节,故事更加完整,人物则由传说阶段“进化”到具有鲜明个性的小说典型形象。这个故事歌颂了文人雅士超尘脱俗的友谊,传达出“声气相求”的“知音”的理念,与“三言”中其他写市井交谊的作品相比,具有封建士大夫阶层注重精神交往的空灵特质。
(二)作者介绍
冯梦龙(1574~1646),明代通俗文学家、戏曲家。字犹龙。又字子犹、别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顾曲散人、词奴等。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出身士大夫家庭。兄梦桂,善画。弟梦熊,太学生,曾从冯梦龙治《春秋》,有诗传世。他们兄弟三人并称“吴下三冯”。
(三)课文内容分析
这篇话本小说的“入话”部分先是一首绝句,主要感叹世风不古,用白话来说就是:不要再说管鲍分过什么金,谁还能听出伯牙弹过的琴音?如今交友之道都奸诈似鬼,豪侠之士空悬一片诚心。作者慷慨赋诗之后,接着讲管鲍的故事,进而论述交友的几种境界,即“知己”“知心”“知音”,由此引出正题。小说以说书人的口吻娓娓道来,故事情节比较简单:俞伯牙出使故国后,绕路返回,贪恋“江山之胜”,中秋月夜,泊船荒野,抚琴遣兴。正遇樵夫钟子期避雨听琴,识得伯牙所奏琴曲,与他讲论琴理,谈得非常投缘。子期更能听音知心,猜出伯牙是意在高山还是志在流水。二人相见,谈琴论道,引为知音,相见恨晚,依依惜别。俞伯牙由嗔怪讥笑,转而为赔礼道歉,是最富戏剧性的情节;钟子期论说乐理一段,由天地造化、阴阳五行,讲到历史沿革、抚琴意境,是颇为雅致精彩的独白;而“高山流水”的弹奏与称赏,无论是叙事还是言情,都达到了化境,无以复加。二人因知音而结友,誓言“生死不负”,一片冰心,两相倾慕,不受尘世浸染,可谓高人雅事,奇之又奇。
故事至“洒泪而别”并没有终止,伯牙的赴约和子期的亡故,更演出了“摔琴谢知音”的悲壮一幕。伯牙碎琴绝弦,酬答亡友的知音之谊,寄托永怀之意,非常感人。一曲短歌,一首绝律,道尽心语,可谓“大音希声”,曲外自有深情。
这个故事有它传奇的一面,通过情节的巧合来突出人物的行动和情感,表现了对友情的一种美好而高尚的理解和追求。全篇弥漫着文人士子的高雅情调,又不乏重义轻利的传统美德,是对“欲觅知音难上难”的现世生活的感叹,也是对“势力交怀势力心”的社会风气的批判,传达出更多浪漫的理想主义色彩。
这篇小说在形式上具有话本小说的典型特征,在艺术上也相当成熟。情节既有平稳的展开,逐步的演进,又有突然的变奏和提升,可读性较强。人物形象的刻画,有外貌描写,有心理活动,有精彩的对话,有态度的转变,都生动可感。“知音”的历史故事,因这篇小说的“放大增色”而流播久远,盛传不衰。
(四)故事介绍
俞伯牙是楚国人,但在晋国做大官。有一次,晋君派他出使楚国,他也乐得回乡走走。船行到汉阳江口,正遇中秋之夜,偶然来了一场风雨,船只好泊在山崖之下。不久风雨过了,云散了,一轮明月当空,俞伯牙对着这景色,忽然想弹一弹琴。他弹琴很郑重,先叫童子摆好囊,焚香炉,他情绪饱满之际,才开囊取琴,弹出一曲,曲犹未终,忽然琴弦断了一根。他认为必是有人偷听,或者来了刺客。叫人上岸去搜查。果寻一人,那人说是樵夫,却又说在此“听琴”,俞伯牙觉得是个笑话。大笑道:“山中打柴之人也敢称”听琴”二字!此言未知真伪,我也不计较了。左右的,叫他去罢。” 谁知那个樵夫却很有水平,一句话反驳得很尖锐而有力:“„„大人若欺负山野中没有听琴之人,这夜静更深,荒崖下也不该有抚琴之客了。”这智慧的答语惊动了俞伯牙,于是把那人请上船来。这人就是钟子期。他上得船来,不行跪拜之礼,不卑不亢。这种态度令俞伯牙很不痛快。俞伯牙面对着这个樵夫,一时不知怎样对付才好,便先考一考他对音乐到底懂得多少。不料钟子期把琴的来源与构造原理,说得头头是道,他态度才有些改变了。再进一步,考考他“听琴”的能力:钟子期完全说出了俞伯牙的心思,“美哉洋洋乎,大人之意,在高山也。”“美哉汤汤乎,志在流水。”使他大惊,推琴而起,连呼“失敬失敬”。重新与樵夫行了宾主之礼,以平等的态度对待钟子期了。因为这样的知音人实在很难得,这一夜,两个知音人,谈到了天亮,十分投机。还结拜了兄弟。俞伯牙年二十八,钟子期二十七,俞伯牙做了哥哥。故事中的俞伯牙,发现钟子期是他的“知音”之后,不但放弃了地位不同的优越感,与他长谈到天亮,结拜为兄弟,而且在一年之后,又去探望他。谁知钟子期在这一年中,因得他的赠金,买了好些书,日间采樵,夜间苦读,“心力耗废,染成怯疾,数月之间,已亡故了。”俞伯牙听了,“五内崩裂,泪如涌泉,大叫一声,傍山崖跌倒,昏绝于地。”随后在钟子期墓前抚琴为吊,一曲终了,把琴摔碎。还决定辞官不做了。
【典型例题】
一.这篇话本小说为什么一开始先讲了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事?用一首绝句开头结尾有什么作用?
二.结合上下文分析下列语句所表现出的人物思想情感。1.伯牙大笑道:“山中打柴之人,也敢称听琴二字!„„” 2.伯牙见他出言不俗,或者真是个听琴的,亦未可知。3.伯牙闻言,大喜道:“先生果非俗士„„” 4.伯牙没奈何,微微举手道:“贤友免礼罢。” 5.伯牙全无客礼,把嘴向樵夫一弩道:“你且坐了。” 6.伯牙道:“我且问你,既来听琴,必知琴之出处。此琴何人所造?抚他有甚好处?” 7.伯牙听见他对答如流,犹恐是记问之学。又想道:“就是记问之学,也亏他了。” 8.“假如下官抚琴,心中有所思念,足下能闻而知之否? 9.伯牙大惊,推琴而起,与子期施宾主之礼。连呼:“失敬失敬!„„” 10.伯牙捧一杯酒递与子期。把子期之手叹道:“贤弟,我与你相见何太迟,相别何太早!” 答案:
一.小说一开始先讲了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事作为“入话”,先打开话题,以引起读者的兴趣。管鲍“交情至厚”,已成为流传千古的佳话。作者提到这个故事,是想引出与它类似的“知音”的故事。用一首绝句开头结尾,是说唱文学的遗留形式,起到了点化主旨和总括文意的作用。
二.1.伯牙此言,居高临下,傲慢无理。他不相信山野之人会有音乐素养,是失察之言。2.伯牙听“打柴之人”的辩驳“出言不俗”,已有意搭话,这表现了他实事求是的处事态度。3.伯牙听完“樵夫”解释琴曲,喜出望外,已有相识之意,这表现了他寻觅知音的强烈愿望。4.伯牙没奈何,微微举手道:“贤友免礼罢。”待到与“樵夫”相见,伯牙士大夫的虚荣心又在作怪,所以勉强行礼。5.伯牙会见“樵夫”,直称直呼,不加敬语,较为怠慢。6.伯牙见“樵夫”不拘礼数,有些不高兴,所以说此话为难他,并且试探他学问的真假。7.伯牙虽仍存有疑虑,但终究觉得一个“樵夫”如此广博,已经很了不起,心下暗自有几分叹服。
8.伯牙犹恐“樵夫”是“记问之学”,只会空谈理论,就想实实在在地考考他对音乐的鉴赏水平。
9.子期听曲,知道伯牙心志所在,可谓“知音”。所以伯牙大惊而起,以礼相待,赔礼致歉。10.伯牙与子期结为“知音契友”,而又离别在即,所以执手感叹,发出了惜别的肺腑之言。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0分钟)一.给加点的字注音。
1.廉()洁 2.约()束 3.表彰()4.羡()慕
二.成语填字,并对所填的字加以解释。1.身 力行()2.大声 呼()3.以身作()4.责无旁()5.迫在眉()6.帚自珍()
三.给下面的文字加上标点。
1.所谓精神文明 不但是指教育 科学 文化 这是完全必要的 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 理想 信念 道德 纪律 革命的立场和原则 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 等等
2.现在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时期 有人居然对这些庄严的革命口号进行 批判 而且这种荒唐的 批判 不仅没有受到应有的抵制 居然还得到我们队伍中一些人的同情和支持 每一个有党性 有革命性的共产党员 难道能容忍这种状况继续下去吗
四.辨析下面各组中加点词的语境义。
(一)1.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2.这座电视塔的高度是135米。
(二)1.这种荒唐的“批判”不仅没有受到应有的抵制,居然还得到我们队伍中一些人的同情和支持。
2.鲁迅先生在青少年时期就十分同情被压迫的劳苦大众。
(三)1.在22年的长时间内,蒋介石把中国拖到了绝境。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五.分析下面复句的层次和分句间的关系。
在长期革命战争中,我们在正确的政治方向指导下,从分析实际情况出发,发扬革命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的己的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试题答案】 一.1.lián 2.yuē 3.zhāng 4.xiàn 二.1.体(体验)2.疾(急切,猛烈)3.则(规范,榜样)4.贷(推卸)5.睫(睫毛,眼睫毛)6.敝(破,破烂)7.准(准确,正确)
三.1.,、、(),、、、、,。2.,“”,“”。、,?
四.第一组1句中的两个“高度”,指“程度很高的”;2句中的“高度”,是指“从物体的底面到顶端的距离”。
第二组1句中的“同情”,指“对于别人的行动表示赞成”;2句中的“同情”,指“对于别人的遭遇在感情上发生共鸣”。
第三给1句中“绝境”的意思是“没有出路的境地”;2句中“绝境”的意思是“与外界隔绝的境地”。
五.„„出发,‖发扬„„精神,∣取得„„ 并列 因果 【励志故事】 失去与拥有
有位企业家在商场上有着惊人的成就。当他在事业达到巅峰的时候,有一天陪同他的父亲,到一家高贵的餐厅用餐,现场有一位琴艺不凡的小提琴手正在为大家演奏。这位企业家在聆赏之余,想起当年自己也曾学过琴,而且几乎为之疯狂,便对他父亲说:“如果我从前好好学琴的话,现在也许就会在这儿演奏了。”“是呀,孩子,”他父亲回答,“不过那样的话,你现在就不会在这儿用餐了。”
【心得】我们常为失去的机会或成就而嗟叹,但往往忘了为现在所拥有的感恩。
第三篇:伯牙摔琴——对《小武》的一点补充
其实我也时常在想,作为一个艺术形式而言,是不是其本身的弱点,在某一意义上,也正是它的闪光之处。而它的优势,往往又会成为其致命的缺陷。这个话说起来有点自相矛盾。可是我觉得或许这正是艺术本身所具有的不可消解的内在冲突。任何一种艺术,肯定总在按照它自身的艺术特点,在寻求一种自在完美的存在方式。而这种自在完美,我的直觉告诉我,却总是要不可避免的在最后产生的艺术成品上出现某种缺陷。这种缺陷,这种在寻求完美之中最终出现的不完美,就像一个人的肚脐,一件雕塑的收尾,一块水泥地面最后被摸平的部分,既是整个成品最初得以出现力量来自的源泉,又是它完成之时不可避免要留下的败笔。按照物理学的说法,这是因为一件艺术品既然是由人产生,自然在艺术品的存在本身上也消除不了人的影子。按照艺术家自己的说法,或许这就是艺术家最终没有找到一个最佳的表达方式,将自己心中最原始最本真的想法得以表现出来。按照哲学家的说法,或许这就是艺术家没有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说到《小武》,我也产生过这样的想法。我想,假如让贾樟柯现在去重拍这部电影,其他条件一切不变,就只是把一切硬件换成最好的,比如使用最高级的胶片,使用最高级的摄像机,使用最高级的剪辑设备,同时也使用演技最一流的专业演员,那么一切将又会如何?我的意思是说那么《小武》将会以怎样的一种面目展现在我们面前?究竟会比现在的《小武》好,还是比现在的《小武》坏?好又好在哪里?坏又将坏在何处?
这真是一个叫人难以回答的问题。因为这个假设之中就存在了许多难以达成一致的观点。比如这个问题马上就会让人想起那句大名鼎鼎的箴言:一个人不能再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况且艺术这条河流,比真实的河流更加变幻莫测。一件艺术品的产生,是由无数细小而不可重复演绎的细节所推动产生,而这些细节本身,岂能将之一一复原到原先的状态。贾樟柯今日的心境已经变了。他后来的人生遭遇,已经彻底的改变了他如今对于人生的理解方式。当年拍摄《小武》之时的情绪,恐怕早就是他今日不可准确把握的了。而当时电影拍摄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如今也无法回来了。就像消失在天空中的云烟,如今早就不知去向。就像一座被一颗炸弹炸毁了的大楼,再也不可能用另外一颗炸弹将之炸的恢复原样。这一切就像被热力学第二定律多限定的那样,再也不能可逆。
可是即便如此,我还同时在想,有一件事情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就算姑且承认艺术形式的优缺点就是一对矛盾,就是共同牵制共同成长相互依赖的关系,而非此消彼长,那么我们还是得承认:就同样一个艺术成品的生产来说,在它各种最终可能生成的成品中,总有相对最优美的一种形式。这话细说,那就是:每一部小说,在写成之时,总有更好和更坏的未完成方式,每一副绘画也是如此,每一件雕塑也是如此,甚至每一种人生也是如此。当然,对于每一部已经完成的电影来说,也是如此。我想起之前有一位伟大的小说家曾经夸口说,他的作品之中的每一个字,恐怕都没有修改的余地了。我怀疑这真的是一种极其严重的夸口。因为我实在想不出这样的话可以站得住脚的理由。很多人不是说艺术就是人借以通天的一种方式吗?如果世上真的有这么一件艺术品存在,我的意思是说这件艺术品本身已经如此完美,以至于再也不可修改其中的任何一个细节,那么这个艺术家岂不是真的就已经达到了天的高度,就成为了天本身,成为了上帝本身?当然这时候你或许想起了我之前提到的那个比喻:肚脐的比喻。人就是上帝的艺术品,可是就算人,也终究在身上存在一个肚脐。一个尚不光滑圆润的地方。
那么现在我终于可以如实的表达我对于《小武》的一点意见了。我的意思是:现在我们看到的《小武》,的确是不错,可也的确还存在着尚可改进的地方。
关于影片的胶片,影像,等等硬技术方面的东西,我就不提了。这个或许也没有提及的必要。因为很多人都知道,贾樟柯拍摄《小武》的时候,那就是他能够做到的最好条件。在这里,我只是就演员和剪辑,以及摄像机的用法三方面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首先说演员。很多人认为《小武》的魅力,很大的一方面原因,就是来自于那些非专业演员的表演。对于这一点,我不敢苟同。首先要说明的一点,我想还是电影这种艺术形式本身的一些特点。电影既然是依靠表演来表现真实生活,那么在观众的心中,我想总是有这样一个共识,那就是演员并不是角色本身,演员只是在表演角色而已。那么专业演员和非职业演员的差别就此可以提出了。第一,作为一个专业演员,他的外形总是能够更多的带给观众视觉上的愉悦感。大多知道的电影明星,之所以都是漂亮的,恐怕就能说明这一点。因为即便我们的角色本身并不是一个漂亮的人,可是用一个漂亮的演员去表演,总能让观众更充满耐心,充满美感的看下去。我想观众也不致于糊涂到认为我们的角色就和演员一样漂亮这种地步。这只是电影必不可少的一种技巧而已。这符合人性的原则。第二:专业演员或许会造成影片本身所要求的粗糙感的消失,但是绝对不会造成影片所要求的真实感的消失。如果这样的情形真的发生了,那么我们可以完全肯定的说,那就是这个专业演员不够专业而已。第三,专业演员更能表现出影片所需要的表演。这一点我想无需做过多的解释。因为毕竟我们如今还是认为演员是一个需要很多智力和体力付出,也需要不断磨练不断练习以求上进的职业。
那么就此意义上说,我觉得假如《小武》选用专业演员,或许会比现在的效果好一些。就在保持了片子原先的特点之外,我深信还可以同时做到另外一点,那就是更容易让更多的观众将之饶有兴致的看下去。
其次说剪辑。其实也有很多人对《小武》中的剪辑手法推崇之至。不错,《小武》的剪辑的确有可圈可点之处。最值得一提的地方,或许就是其中的点到即止。一个镜头往往是一闪而过,却给观众留下了许多无限回味的余地。换一种说法,可以说《小武》并没有低估观众的思考能力,冰山一角,厚积薄发。可是我要说的是,难道《小武》之中的剪辑就真的没有商榷的余地了吗?要详细的讨论这个问题,或许我需要的不是短短的几千字,而是一个更为周密的对于整部影片的分析。在这里我也姑且不去说这个问题,留待所有热爱电影的人去一起琢磨吧。尽善尽美,古人是这样说艺术家和艺术的境界的,那么这里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善与美,或者还要加上真,这才是衡量一件艺术品的几个共同牵制的因素。如果一个东西,只是达到了其中的某一点,而在其余方面有所缺失的话,那么这就不能算是一件伟大的艺术品。《小武》或许是尽善至真,可是小武在电影本身所要求的尽美上,是否也达到了同样搞的标准,我们还是需要再度怀疑。我能想象到一个有着小县城生活背景的人,在看到了《小武》的时候所感受到的那种巨大的感动,我本人又何尝不是?可是对于探讨一个电影究竟能够做到多优秀的时候,这些感动却往往会成为一层蒙蔽我们眼睛的面纱,使我们忘记其实这个电影还可以做的更好。其实这才是我最想说的话,我想贾樟柯本人,也肯定在期待着拍出更好的影片,止于至善。而不是就从《小武》开始,也从《小武》结束。
最后说摄像机的用法。这就回到了一个古老的话题:长镜头和蒙太奇的对抗。《小武》中的两个重头戏,一出是小武去和未曾邀请自己参加婚礼的朋友去讨说法,一出是小武去看望生病的梅梅。这两个场景,都是用一个长镜头完成的。很多人说这个长镜头使用的特别好,此时的摄像机,就像一个小心翼翼的观察者,生怕打搅了其中惊心动魄的人物内心激荡。这话不错。其实如果贾樟柯安排小武去手持两把杀猪刀去会见自己的朋友,让他们的会见成为一场类似香港黑社会片中的打斗场面,动感场面,滑稽场面,或许真的会使影片看起来更刺激,也会使观众更清晰的感受到人物之间的冲突,可是这也就在同时要将影片的含蓄给完全丧失掉了(这里姑且不提这样的安排会使小武的人物性格,以及全片的主旨发生影响)。还有小武和梅梅发生感情碰撞的那出戏,那样的安排和前一个场面异曲同工,也自有它如此安排的道理,显得对称,又继续了前面小武的性格连贯。可是这里我要说的是:难道真的不可以不用长镜头,而是用蒙太奇,让这两个重头戏显得更加活泼一点。无法否认的一定就是,长镜头总是在考验观众的耐心,长镜头总是让影片显得呆板,长镜头总在把一个电影变的不好看。当然《小武》里面这两出戏不是很好看的原因,或许还有镜头本身设计的原因,其中对白,情节设计的原因,还有演员表演本身的原因。其实说到这里,我觉得还有一件事情需要澄清。那就是我一直认为一件艺术品,总是希望呈现给大多数人看的,而不是少数人。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我不能说那是一本糟糕的书。因为它毕竟在无趣的语言之下,有着有趣的思想。可是我总觉得,一部电影,我们需要更多的是用有趣的镜头去表现有趣的想法。唯有这样,才可以让更多的受众去欣赏它。这是电影的特点,也是一个电影,一件艺术品所理应追求的最高境界。难道真的不能换用蒙太奇的手法去拍摄《小武》之中的两场长镜头戏,这个才是我最怀疑的地方。
那么到此为止,我对于《小武》的一些补充意见也就要结束了。最后要说上几句闲话。人说,爱之愈深,恨之愈切。其实一个人只有对于自己喜欢的东西,才会苛刻的提出许多意见。对于坏的东西,我们大多沉默不言。对于《小武》,对于贾樟柯,我正是如此。之所以唠唠叨叨的说这许多话,我也无非只是想说:贾樟柯的影片已经拍的很不错了,但是或许还可以拍的更好。关于这个更好,我的理解是能够使更多的人充满乐趣,充满耐心的看下去。可是假如贾樟柯是这样想的:哪怕有一个人喜欢我的影片就好了,我不希罕更多的人观看我的电影,全天下我有一知音足矣。那么我也就无话可说了。那么就当我从来没有说过这些话,或者从来就像《小武》一样,是一部只希望遇见一个知音的电影。
2007.5.27(草)
第四篇:部编六上语文(教学反思参考4)伯牙绝弦
(教学反思参考4)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所以拿到教材,我首先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反复诵读,直到背出为止。然后,我又上网搜索了有关伯牙和钟子期的资料,高山流水的故事等。
在反复研究的过程中,我发现课文的插图,其他教师在上课的时候都没有利用,而这幅插图其实表现的正是伯牙和钟子期相识相知的情景。于是,我就设计了结合插图进行第一句教学的环节。我问:“同学们,大家仔细观察一下课文插图,插图描写了什么情景?谁能从课文中找到这句话?”同学们很快找到第一句话:“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在后面的品句读文中我也多次让学生观察插图。在讲到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里,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共鸣时,我又引导学生观察插图中两人的动作、表情,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之情。一节课下来,这知音间美好融洽的情景也一定能深深地印刻在学生脑海里。
对于如何让学生理解伯牙痛失知音的悲伤,我还是让学生观察插图,体会到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到:“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学生深刻感受到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我又补充了伯牙和钟子期相遇相知的背景资料,并讲述了钟子期死后,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好在八月十五听伯牙弹琴的细节,让学生在高山流水的音乐里诵读伯牙当时的心声:摔断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这样,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体会伯牙当时的痛楚和心碎。哀莫大于心死,伯牙破琴绝弦谢知音的举动就不难理解了。
根据自己的特质,我将自己的课堂教学定位于婉约智慧。但通过上课,发现自己整堂课的节奏没有把握好,前松后紧。在初读课文的环节时,费时较多。加之没有出示课文的节奏,导致学生把握不好。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很有思想,对文本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因为时间的紧张,所以个别学生的发言被我打断。课后,有一学生跑上讲台,给我看他的课本,他写了很多感想,没来得及说。现在反思的时候,我想如果课堂上时间再充裕些,学生能把自己所感悟的当堂表达,才是他最渴望的吧。另外,在全课结束的时候,我安排了背诵环节,因为上课过程中没有任何提示要求记住课文,所以显得有些突兀。最大的遗憾是,做到了婉约,却不够智慧,因此课堂教学缺乏行云流水之感。
第五篇:部编六上语文工作总结4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总结
本学期我担六(2)班的语文教学。执教十多年来,我第一次担任六年级语文的教学,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学习。以下是我在这一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一、运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课堂教学
为了更好地实施新课标要求,我反复学习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认真反思自身教学实际,研究学生,探究教法,逐步树立起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思想,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焕发语文课堂活力,有助于学生能力提高与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模式启发思维,训练方法为主的自读课文阅读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焕发课堂活力
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为此,我们仔细研究教育心理,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探讨的课堂教学方法。例如在处理每单元的重点篇目时,我们始终采用整体 ——感知——合作探究——反思质疑——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组织课堂教学。
这样教学,课堂上感受到的是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已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学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无闻的模范听众。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际互动,环境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质的提高,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
三、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率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要求具有新鲜活力的语文课堂不仅要有教学模式的转变,学生思维的开启,更要有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并获取叩开知识大门金钥匙的课堂教学效果。这是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基本要求,也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集中体现。我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后进生的转化
对于后进生,我采取小组帮,教师带,不断鼓励激发的方式转化。取得明显成效的有李文灿、杨杨、杨政花等几位同学。对于杨晓辉、邰小红、张家宝、邰志、邰光林、等几位同学的进步不太明显,下期需要花大力气帮助转化。中等生中进步明显的有:杨忠花、万江富、李志英。
五、教学效果
在本期全乡统测中,语文人均分:70.04,及格率78.4%,红分率29.4%,居全乡第一名。
六、今后努力的方向和设想
1、熟悉教材,开学初通读教材,抓住重难点,合理组织教学活动。
2、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多了解学生的心理,使学生认清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及趣味性,让所有的学生都觉得学习语文很有意义,语文课很有趣。学习先进的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具,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要努力开发、充分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4、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对课文的重点、难点进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多组织一些班级活动,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表扬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5、多指导学生习作的训练,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教无定法,学无止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努力,争取获得更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