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课后反思:
我执教的《认识图形》这节课是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四分段)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1课时,是一节翻转课堂的尝试课。之所以选择翻转的形式主要是因为:学生在一年级上学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对于物体上有面已经有了初步的印象,并且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这些平面图形在生活中是大量存在的,学生在不经意间或多或少地已经了解和认识了这些平面图形,稍微陌生一点的是平行四边形,他们基本能分清这五种不同的平面图形。因此认识这些图形的名称已经不成问题。不过,多数学生对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关系还不了解。同时,想培养一年级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由于一年级的孩子认字有限,自己看书自主学习的能力很难培养,但是我们班的孩子家里都有电脑,能上网,孩子们也比较喜欢用电脑看视频,进行翻转课堂的学习学生不仅有必要条件的支持而且乐于接受这种形式。这节课我的安排是这样的:
1、让学生在家里观看老师发布到学校微课网站上的《认识图形》的微视频,认真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家找好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三棱柱等物体,并进行摸一摸、画一画、剪一剪平面图形,把自己的发现与父母分享,然后把准备好的学具带到学校。
2、课堂上我以《自主学习任务单》为主线,引导学生交流自主学习的收获和困惑。由于学生在家已经看了视频,进行了自主学习,在课堂上的交流学生个个胸有成竹,充满自信。在老师和同伴的交流和质疑中,学生进一步内化了有关平面图形的知识,体验、感知了“面”与“体”的关系,体会了“形”“体”间的联系,更好的构建了初步的空间观念。同时让学生在展示自己剪的平面图形的卡片时,不仅进一步认识了图形特征,而且很自然的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一分,很好的渗透了分类的思想。
3、第三个环节是,我是小小设计师。通过让学生欣赏平面图形的拼画,感受图形的美,渗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拼图的兴趣,进一步感悟平面图形的特征。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学生通过合作操作、拼图,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兴致很浓,个个都参与其中,乐此不疲。
4、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同桌互评,课堂总结。在同桌互评中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自己是课堂学习的主人,体会到了主人的乐趣。
本节课改变了传统教学“课堂教师讲授,课后学生完成作业”的教学模式,而是运用翻转课堂的形式,学生通过课前观看教学视频,课上与同学、老师协作讨论建构知识,完成学习任务,将知识的传递放在课前,知识的内化放在课堂。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和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整节课学生都在想学乐学的氛围中轻松地学习、交流,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观察能力、口语表达能力、辨析能力等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课堂上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质疑、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一定提升。更主要的是通过在课堂上交流收获,学生体验到了自主学习给自己带来的信心,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一是在学生交流任务三:如何从周围的物体上把认识的新图形搬到纸上时,学生只交流了两种方法,老师在此基础上又展示了“印”的方法,应在此让学生再交流一下是否还有其他方法,以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维。二是在最后的同桌评价时除了在自主学习任务单上涂星外,最好让学生说说给同桌涂星的理由。三是在小组合作拼图时,小组长的作用没有发挥好,导致有的小组合作不顺利。如何引导小组长充分发挥作用是一个值得我继续思索和努力的问题。
第二篇:青岛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图形》教学反思[定稿]
《认识图形》的教学反思
这节课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等平面图形。教材设计的是“牧童骑牛”的剪 贴画,让学生在美的感受中激起学生认识平面图形的欲望,进而组织操作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画一画、剪一剪、摆一摆,在实践中体会平面图形的的特征。
认识平面图形对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并不难,可难的是与立体图形分清楚。学生在这之前,通过“认识物体”一课已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球和圆柱”这四种立体图形。同时,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或多或少地了解一些,已有初步的感性认识。遵循学生认识几何图形的规律:立体→平面→立体。学生的经验和活动是他们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基础。他们对几何图形的认知是通过操作、实验而获得的。说实话,谈到让一年级的学生动手操作,我真是害怕,一节课要不停的组织教学,调动浑身的解数,全身的细胞,去组织教学。于是我这样设计: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整堂课的教学设计注意在“趣”上下功夫。在课的导入时,引领学生参观“图形王国”,欣赏立体图形,巧妙地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习的立体图形,然后展示学生作品“牧童骑牛”,激励学生想去认识这些平面图形,从而自然地过渡到平面图形的认识。2.电脑演示,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本课教学中,大量使用课件演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探索阶段,先让学生独自想办法怎样从立体图形上得到平面图形,然后用电脑验证从立体图形上得到平面图形的过程,体会面在体上。再用课件演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图形分类等活动,感受平面图形的特征。在自主练习这个环节中,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的平面图形、辨认平面图形,最后欣赏生活中平面图形做的建筑。课堂上学生始终乐此不疲,兴趣盎然。整个数学学习活动充满情趣,学生在趣中悟,乐中学。
3.独立思考,有效合作。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思考”是学生学习数学认知过程的本质特点,是数学的本质特征。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有效的学习就是激励学生勤于思考,自主地思考。本课教学中,我注意把独立思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将电脑操作与思考有机地结合,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验证,获得新知,尤其是特别注重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的时空。教学中,无论是学生“观察、发现”或是“探索创新”或是“巩固深化”或是“联系实际”,都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合作或再组织讨论交流。这样的交流讨论,是在学生独立思考之后进行的,因而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能说,充分发挥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这样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自主探索的能力,也大大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从本节课的教学定位上说,要突出实践性,加强亲身体验。而我本节课的教学,注重的是让学生独立思考,注重用电脑课件给数学课堂带来生机。
第三篇:小学数学一年级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听一年级 周老师课所感
《认识图形》这节课堂教学是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识别这些图形,但不要求学生准确的表述这些图形的特征。“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基于学生在学习以前,对这些立体图形已经有了一些认识,所以在教学时我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动手摸。通过教学活动,加深学生对图形的认识。
本节课的突出特征,主要是通过前置性作业的布置,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动手分类、对各类图形的特征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课上又通过小组合作、概括总结出四种立体图形的名称,使学生更进一步加深了对图形的了解,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象、动手操作和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值得学习推广的方面是:在上课时周老师用学生喜欢的小叮当引入以谈话的形式不知不觉中进入所学内容,设计的情境自然,有吸引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入部分是顺理成章。
通过让学生认识、观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物体动手操作等经常见到的物体根据不同的形状进行了分类。另外能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所分物体的不同概括出了球、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的名称,从现实的生活中引出数学内容。通过教师提供的大量实物有了最直观的感受,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小组合作、动手给物体分类、观察分类后每种物体的特点,抽象概括出了每种立体的名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〇一四年十一月
第四篇:小学数学一年级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一年级《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认识图形这节课堂教学是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
中识别这些图形,但不要求学生准确的表述这些图形的特征。“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基于学生在学习
以前,对这些立体图形已经有了一些认识,所以在教学时我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动手摸
通过教学活动,加深学生对图形的认识。这节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通过让
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动手分类、小组合作、概括总结出四种立体图形的名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象、动
手操作和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本节课教学比较好的方面是:在上课时我在课前的谈话中,设计了情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入部分,我通过让学生认识、观察生活中
经常见到的物体动手操作等经常见到的物体根据不同的形状进行了分类。另外我能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所分物体的不
概括出了球、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的名称,从现实的生活中引出数学内容。通过教师提供的大量实物
有了最直观的感受,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小组合作、动手给物体分类、观察分类后每种 物体的特点,抽象概括出了每种立体的名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于每一种图形的认识都经历了引入—抽象—
给出图形名称三步,帮助了学生在直观的基础上建立球、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的表象。通过,列举生活中见到的
物体,有利于学生把课本上的使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
第五篇: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学生学习“图形与几何”知识的开始,主要是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立体图形。学生在入校前就已经接触过各种形状的物体,因此他们已经有了较多的关于形状感知方面的经验。上小学后,随着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需要将这种感性经验进一步抽象化,形成简单的几何概念,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因此,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拟定为: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并会识别;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本节课教学重点为: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破重难点,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本节课分为五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物品重新认识,导入新课。
(二)动手操作,感知形状。
(三)实践探究,形成表象。
(四)讲解图形,认识特征。
(五)结合生活,体验特征。整节课,我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观察、操作、讨论的机会,通过让学生看一看、分一分、摸一摸、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协调活动起来,让学生在动手、动眼、动嘴、动耳的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学习和运用数学知识,还使学生在玩中进一步巩固了各种物体的特点。
本节课教学我认为比较好的方面是:
1、教学设计思路清晰,教学时使学生对物体的认识能由具体物品逐步抽象为数学上的几何图形,并应用图形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2、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体验,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由浅入深逐步探究图形的特征,使探究活动基本做到了有效。
3、让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是这些形状的。把数学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慢慢学会发散地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加学生用数学的乐趣。
4、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通过观察、操作、发现,用感观来体验不同立体图形有不同的特点,加深对各立体图形的认识,培养学生动手操做,用脑想的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合作与创新。
不足之处:
1、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教师的组织教学不到位,学生不听指挥,随意玩桌上的物品。
2、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求不够明确,学生没有听清楚就操作。
3、没有大胆放手让学生多说说图形的特征。
4、在“说说生活中在哪儿见过这些立体图形”这一问题时,我觉得虽然已经走到这一步,但还不够大胆展开。教学改进措施:
1、课前要加强小组合作的意识,互帮互助的意识,别舍不得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实物放在一起分类,这样也许就不会出现学生各玩各的局面。
2、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3、评价手段不够丰富,评价语言不够生动、灵活。
4、问题的设计要更加的直白,语言儿童化使一年级的学生更容易理解。
5、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待于今后加强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