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二年数学上:《长度单位—练习一》教学设计大全
教学内容:课本第6—7页, 教学目标: 巩固厘米和米的认识,它们之间的进率以及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教具、学具准备
尺子、卷尺、三角板及回针,准备一条长十几厘米的纸条。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题
完成课本图中铅笔的长,然后自己量一量自己的铅笔的长度。注意测量的方法是否正确,适当复习。第二题
量一量自己的铅笔,练习本,和准备好的墨水盒。延伸练习,量一量其他的东西。第三、四、五题
第3、4、5题,是实际测量题目,可以让学生根据实际的测量需要选择该用什么工具。第六题
先估测再实测,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长度的观念。第七、八题
根据对线段定义的理解判断图形是否是线段,先让学生复习线段的定义,以便判断。先估测再实测,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长度的观念。第九题
第一次出现带单位计算。计算第一题时,让学生联系实际的例子进行计算,如14厘米的纸条剪去8厘米,还剩几厘米。再类推到第2小题。第十题
利用学生的视觉差,让学生判断。
第二单元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和进位加的笔算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8-1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和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
2、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材的能力、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教学过程():
师:今天我们和全年级的小朋友去郊游好吗?(出示主题图)可是四个班只有两辆车,怎么办呀? 师:你认为哪两个班可以坐一辆车?为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36+30=66,35+34=69,30+35=65,36+34=70)
大家真能干,这些算式我们除了可以用口算的方法计算外,还可以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你会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吗?
二、新授
1、教学例
1、例2(1)让学独立完成
请你从这四道算式中任选一道,用列竖式的方法去计算,不会的小朋友,可以看看课本的第9页,也可以问问旁边的小朋友。
请四个小朋友上黑板板演,其它小朋友在练习本上做 请板演的小朋友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2)小组讨论
在刚才的列竖式计算中,你是从哪一位加起来的,列竖式时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请小朋友自己先想想,然后在四人小驵里说说。学生汇报
2、教学例3(1)36+34=70 这里还有一题,你是怎么算的?(先算个位上的6+4=10,怎么写呢?在个位写几?十位呢?在个位写0,向十位进一,在十位上写个小小的1,表示1个十,再算十位上的3+3=6,6+1=7,合起来就是70。(2)36+35 大家能通过计算帮助学校解决坐车的难题,真了不起,可我还有个难题,就是一班和三班能合坐一辆车吗?为什么?
请你列竖式计算,并与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学生尝试)
你是怎么算的?还有谁想说说自己的算法,为什么这道题,你是都是从个位算起,不是从十位算起?
小结算法:列竖式计算时,除了要注意我们前面说的,还要注意什么?
3、出示课题
师:这三道算式和最后两道算式有什么不同?
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和进位加的笔算,笔算就是列竖式计算。(板书课题)
你认为什么时候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比较好?
全课小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三、练习
1、利用今天学的知识可以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今天,皮卡丘就想请大家帮个忙,它想买两件小家电,我们陪他到家电城看看好吗? 谁为它介绍一下商品?
它只有90元。请你帮宛选两件小商品,用竖式算一下一共用了多少钱?
2、皮卡丘谢谢大家的帮忙,它请我们四人小组每个小朋友轮流提一个用加法解决的数学问题,让其他三个小朋友列竖式计算,提问题材的小朋友还要负责批改,最后还请你们评价一下你们组的小朋友做得怎么样
第二篇:二年数学上: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学设计A-教学教案
课题 长度单位
单元教材分析 主要内容: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认识米、用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地位与作用: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这一部分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和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和1米=100厘米,并初步认识线段。
2、能力目标:会用刻度尺量、画物体的长度及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3、德育目标: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单元教学重点:
1、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3、画和量线段的方法。
单元教学难点:正确的使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工具量和画线段。单元教法设计
1、统一长度单位,用不同的物品做计量单位去测量统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2、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3、关于线段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多补充线段的练习。第一课时: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和争论意识及探索数学的兴趣和感受成功的喜悦。第二课时: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第三课时:
1、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知道量比较长的物体要用米做单位,会用米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第四课时:
1、初步认识线段,会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教学难点:估量物体的长度。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用厘米量较短的物体。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和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教学难点: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和知道1米=100厘米。第四课时 教学重点: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线段的概念。
分课时作业布置 第一课时:
做一做第1、2、3题
第二课时:练习一1~3题,第6题做在课本上。第三课时:练习一4、5题。第8、9题做在课本上。第四课时:练习一第7、8、10题,填在书上。
疑难问题解决办法
1、因为数学是人类经过曲折的探究过争购减起来的,因此,在教学是应该按照儿童学习的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2、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体验到现有方法的局限性,从而产生一种创新工具的欲望。
3、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验、感受学习数学成功的体验,以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一课时 教案设计者:姬王小学——田茂庆 教学内容:统一长度单位。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和争论意识及探索数学的兴趣和感受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教学难点:估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小木块、曲别针、硬币、铅笔盒等。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创设情景
1、同学们我们每天都上数学课,数学课上我们都经常用到些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屏幕上出示:课本、练习本、铅笔、铅笔盒等。
2、我们每天都用它,可以说是在熟悉不过了,可是你知道它们有多长吗?咱们来量一量好吗? 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测量统一长度
(1)我们先来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宽。
2、(屏显数学课本)你们认为该怎样量呢?(学生说说自己的方法),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身边的物品来量。
同学们,别镇、三角形、和小方块,你们任选一种来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宽。学生测量,教师巡视指导。(注意提示学生测量方法)(2全班交流、汇报测量结果 分组汇报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提问
为什么大家量的都是数学课本的宽,而结果却不一样呢?
小组讨论汇报
再次让选用统一物品测量的学生展示测量结果。小组讨论看能得到什么启发。
小结:
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做标准进行测量。测量不同的长度
(1)用你喜欢的方法量你喜欢的物品的长度。小组操作,教师巡视。
(2)全班汇报交流,提出质疑。启发学生根据汇报结果提出为题。如:为什么数学课本的常识5个别针长、铅笔盒是5把小刀长,都是5但它们并不一样长呢? 小组讨论。
总结:因为选用不同的物体做标准去量,他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和实际不服,应该选用统一物品计量单位去量。
(3)单项练习课本与铅笔盒哪个更长一些,请同学们用小木块测量一下。汇报测量结果 练习
1、做一做第1题:提示学生:上面的集中可以用小刀等东西对准各自的竖线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题: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的测量。
3、做一做第3题:
用正方体测量的过程让学生在脑子里完成。
第三篇:二年数学上: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学设计B-教学教案
教案设计者:姬王小学——田茂庆 教学内容: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教学重点:用厘米量较短的物体。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刻度尺、图钉、各种不同长度、不谈色的纸条。教 学 过 程
步骤师 生 活 动修改意见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让学生用小木块来量一量一张纸条的长度。
2、让学生谈自己在量的过程中的感受。
3、贴在黑板上一张纸条,让学生来量。(很不方便)
4、说明:在日常生活中用木块来量物体的长度很不方便,为了准确、方便的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刻度尺。认识厘米
(1)出示刻度尺,请小组内先说说自己知道刻度尺的那些知识。(2)全班进行交流,教师小结(主
四、要让学生知道尺上的1厘米)。
(3)让学生量一量身边的一些物体,说说那些物体的长是1厘米。(图钉,某个手指等)(4)用自己想的方法表示一下1厘米的实际长度。用厘米量
(1)小组合作,两个小组的纸条,并讨论量的方法。
(2)全班交流,学生总结方法:量时要把持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在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这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
(3)请一名学生量黑板上的纸条,边量边说量的方法。巩固练习练习一第1题
让学生说说量的方法 第2题
量出几厘米,就在纸条上画上竖线,写上几厘米。第3题
练习是,一要学生明确量的地方,二指导学生测量的方法。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反思 第三课时
教案设计者:姬王小学——田茂庆 教学内容:认识米 用米量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知道量比较长的物体要用米做单位,会用米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学重点: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和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教学难点: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和知道1米=100厘米。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绳子、学生尺、等 教 学 过 程
游戏导入,引起认知冲突 请学生用厘米量黑板。(课独自探索,也可与他人合作)展开 认识米
提问:这样测量你感觉怎样?(麻烦)要想方便的测量就要认识另外一种尺子——米尺。介绍米尺
展示米尺,告诉学生从1—100厘米着一段正好是“1米”。建立表象
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获蒋两臂张开伸平庸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用米量
用不同的方法测量1米的绳子长是多少厘米 汇报方法
(得出1米就是100厘米)实践活动
测一测,你跳远的距离是多少米? 四人一组,分组操作。
每人量一物,其他同学监督帮助。
量一量:黑板长、宽,教室长、宽及教室门的高和宽。学会解决实际问题:
1、小华用一根3米长的竹竿量水深,竹竿露出水面1米。水深多少米?
2、找一根绳子和一把米尺,去量一课树干周围有多长。想一想,应该怎样量? 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本领?1米到底有多长?怎样估测物体的长度? 作业安排:略 反思 第四课时
教案设计者:姬王小学——田茂庆 教学内容:认识线段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线段,会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学重点: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线段的概念。教学具准备:尺子、课件等。教 学 过 程 创设情景 同学们,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已经学习了图形的初步认识,你能说出我们学过的哪些图形吗?(随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
我们在画这些图形的时候,他们的边都是由线段组成的。课件演示:将图形分解成线段。
告诉学生上面这些都是线段。测量线段的长度
用尺子量一量课本第五页上面线段的长度,并把两德的结果些在书上。线段与曲线的对比认识 线段“直”的特征。屏显:
在这些图形中哪些是线段?分组讨论 „„
通过刚才的讨论,你多线段有哪些认识? 画给定长度的线段: 在纸上任意画一条线段。
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教师巡视指导。课件出示线段的画法。指导线段的画法 猜一猜游戏
课件出示同一条线段(横着和竖着的)猜一猜哪条线段长一些? 引起学生的争论,争论后课件演
八、示:把两条线段重合比一比。学生操作:
如果你不相信,你就做两张同样长的纸条式一式,要一张横着,一张竖着看。动手做一做
请同学们任选一条铁丝,做成自己喜欢的图形,并量出每条线段的长度。谁能找出我们生活当中物体上的线段。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线段的有关知识,你对线段有了哪些认识?
第四篇:二年数学上:《第二单元—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
二年数学上:《第二单元—整理和复习》教学设
计
二年数学上:《第二单元—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3页。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整理和复习,弄清楚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知识,更牢固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2.培养学生简单的整理、归纳的能力,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学习乐趣。
教具、学具准备:学生每人一张反馈练习题。教学过程设计:
一、小组交流,整理知识
师: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回家对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减法进行整理和复习,现在给大家一段时间,把整理的结果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小组长作好记录。
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巡视,掌握学生整理的情况。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教师针对小组的汇报板书各部分内容,同时对学生予以肯定。
师:同学们都整理得非常全面,有的小组补充的也非常好。接下来,我们就先针对笔算加减法和用数学来进行复习。
二、巩固练习,发散思维 1.尝试编题,抽象法则
师:谁能分别编一道进位加、不进位加、退位减和不退位减的算式?
学生针对每种类型分别编题,教师板书。让学生把编出的题目进行计算。师:笔算加法时应注意什么?减法呢? 它们共同的地方是什么?不同的又是什么? 指名答,教师把要点写在黑板上。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正确。那我们在计算的时候,哪位同学还有特别提醒同 学们注意的地方? 学生自由发表想法。2.反馈测试,灵活掌握
师:接下来我们就做一组题目。老师发个你的练习题第一题,做对一题,就
可以从最上面圈一面小红旗(笔算加法、减法个4题)学生计算,教师巡视,然后集体订正。反馈:得到8面小红旗的请举手。第二题:啄木鸟诊所(4道有错误的竖式)
比一比谁的小医生当得好又快。集体订正,分别说说错在哪。3.应用拓展,解决问题(1)母鸡有45只,小鸡比母鸡多47只,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根据条件提出问题,并独立列式计算。(2)爸爸今年41岁,儿子今年13岁,爸爸比儿子大多少岁?
让学生列式计算:41-13=28(岁)
紧接着出示“10年后”这一条件,让学生思考10年后爸爸比儿子大多少岁?
学生或许会出现两种答案:一种是大38岁,一种是大28岁。放手小组之间互相讨论,解决矛盾。
达成共识:10年后,爸爸仍比儿子大28岁,因为爸爸长10岁,儿子也长10岁。
三、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请大家对自己或自己小组的表现做一个简单的评价。
第五篇:二年数学上:《角的初步认识(一)》教学设计
二年数学上:《角的初步认识
(一)》教学设计
二年数学上:《角的初步认识
(一)》教学设计 课题 角的初步认识
(一)教学目标 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重点
1、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
2、用尺画角
教学仪器与媒体 多媒体课件,角的学具、一张长方形的纸、三角板。教学过程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38—40页中的例题及其练习
一、情景导入:
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并说说都看到了什么。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说完以后,出示红线标出图中的角。由此引出课题:“角”
二、教学例1
1、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有角。学生说完以后从其中的三种实物(吸管、剪刀、水龙头)中抽取出角(锐角、直角、钝角),让学生认识。在此基础上介绍角的各部分的名称: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
2、学生用学具自己动手做角。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学具自己动手做一个角,并指出哪是角的顶点?哪是角的边?师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的纸说:请同学们指出老师手中的纸上的角。
学生指完后师说:其实除了这四个角以外我还可以用这张纸做出其他的角,你能吗?
学生动手操作并出示自己做成的角
三、教学例2 下面咱们一起来研究一下怎么样画角。教师示范。画角时教师要注意强调两边的画法。(方向)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己画一个角。师巡视
四、练习
教科书练习八1、2、3题。小学数学第三册教学案 课题 角的初步认识
(二)课型 新授 案序 8 教学
目标 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重点 直角的认识及角的大小的比较 教学仪器与媒体 一张空白的纸、三角板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内容 师生活动 修改意见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40—41页中的例题及其练习
一、教学例3
1、微机出示例3图。让学生找出图中的角,并观察一下这些角有什么特点?学生边说,教师边用微机把图中的角用红线标出,并在黑板上画出直角。然后再让学生观察。
2、动手操作。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空白纸动手折一下,看怎么样才能折出直角?学生活动
二、教学例4
1、师:请同学们拿出三角板,观察一下三角板上有没有你认识的角。学生观察并指出三角板上的直角。
2、小组讨论:三角板上的直角有什么用途呢?
3、交流汇报。当学生提出用三角板来检验直角时,教师要在学生说完后对于比的方法加以说明。
教学环节内容
师生活动 修改意见
3、让学生用这个方法比一比自己折出的角是不是直角。
4、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比一比自己周围的一些角是不是直角。
5、用三角板画直角。
师:你们能不能用三角板画一个直角?下面自己动手试一试。学生画时,教师巡视并指正画的方法。
三、练习
1、练习八的4—6题。
2、第7、8题
3、生活中的数学。
这里可以学生根据图中的提示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有角?哪些地方用到角?什么时候会用三角板画角?
4、回家以后找一些角,并用三角板量一量是不是直角。课题 直角的初步认识 课型 新授 案序 9 目标
7、让学生认识角的一种特殊形式••••直角
8、使学生初步认识知道有大有小,直观感知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9、使学生初步了解角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0、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重点 直角的认识及角的大小比较。难点
教学仪器与媒体 投影仪、三角板、课件 白纸、三角板、直尺 教学基
本思路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步骤 师生活动 修改意见 创设情景
我们上一节课学习了角知道了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的角。下面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些图中存在角吗? 学生回答新授
1、认识角
师:像这样的角我们叫它直角。我们可以用一种符号把他表示出来。
探究新知,合作交流
1、从生活中找直角
学生分组交流,全班汇报,判断直角,画直角,总结画直角的方法。巩固学习
做一做 小结:
师:我们学习的直角是一种特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