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及反思
8年级数学平均教学设计
本课:
1.通过操纵和思考平均值的平均值来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一个整数)。2.可以使用平均数量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用的问题,进一步积累数据方法的分析和处理,发展统计概念。
3.进一步提高与同龄人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体验使用知识解决乐趣的问题,建立良好的数学信心。
本课的困难:平均的意义和平均的方法。
学习过程
自学准备和知识指导:
1,预览教科书92-93页的内容,不明白标出的地方。2,通过预览,我认为男孩和女孩相比设置了前景,因为
团体交流前学习情况
学习交流和问题研究:
1,确定男装套准或女装套为什么,分别找男人,女孩,每组的平均人数? 2,生产学习菜单:
(1)这本书有几种方法来找到平均学生的表现?谁能介绍介绍?
(2)仔细看图表 变化的过程,思考是如何分裂的?
(3)如何计算计算?
总结:平均数,可以先find()数,然后())。
3,研究的意义平均。
(1)这7分是每个男孩的实际得分?你怎么理解的
(2)请仔细观察与这个组的原始号码的平均值,你发现了什么? 4,计数女生平均分。
(1)首先估计每人每人的女孩数量?你在想什么?
(2)我们不允许估计呢?什么方法来验证什么?
(3)谈谈您的验证方法。
(4)为什么它除以5?
面板讨论在菜单中
奖励:这种方法称为移动多于弥补
奖励:这种方法称为sum equal 集体沟通,教师访问,指导。
实践检测和问题扩展: 1,产生思考做第一个问题
(1)如何在笔筒中移动铅笔?
(2)你有其他方式吗?
(3)如果将第三支笔从第一支笔支架取出到第二支笔支架中,然后将第五支笔从第二支笔支架取出到第三支笔支架中,则每支笔中的平均笔 有多少根棍子?
(4)如果将第三支笔从第三支笔支架取出到第二支笔支架中,然后从第三支笔支架中的第一支笔支架取出到第二支笔支架中,每支笔支架的平均数量是多少?
(5)在钢笔上的三个平均,有一个变化?为什么? 2,想想做第二个问题
谈谈你做什么?
3,小林参加了三环游戏,以下是小林的数量统计: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平均分
小林 12 11 10
小林第三集的数量是多少? 4,第97页的文本你知道吗? 5,检测:想想先做3,4个问题
集团沟通
根据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问题,进一步明确指导。
学生独立完成测试,教师巡逻,给予贫困学生适当的帮助。
课后反思或经验总结:
平均数是统计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对三年级学生非常抽象。在过去,当教授平均概念时,教师倾向于关注法律的平均教学数量。新的教科书对于学生理解平均水平更重要 的意思。基于这样的理解,我在设计的一个实际问题的组合(男孩和女孩环比赛),这个团队会赢?要确定男士套的准女孩套,为什么,分别找男人,女孩,每组的平均人数?指导学生开始沟通,思考。在对学生活动的讨论中,认识到平均值可以代表他们的整体情况,导致平均值,感觉的平均值是对现实生活的需要,以及学习习近平均值的需要。教学只是组织过程,学生对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和作用可以有更深刻的理解,而且面对类似的问题,自然可以将平均值作为一组数据代表,进行比较和分析。
此外,我使用了一组合作,自我调查的方式让学生探索自己的方式来找到平均。一个是移动多于弥补,一个是总和相等。然后引导学生感觉这两种方法的本质是使原始数量的变化数量相同,这就导致了平均值的概念。与此同时作为解释的方法,抓住机会渗透:一组数据中的平均值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可以反映整体水平,但不能代表每个个体的情况。结果,学生平均 理解概念的概念更深刻和全面。
第二篇:八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及反思
八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及反思
八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
本课时学习目标:
1.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本课时重点难点:平均数的意义及求平均数的方法。
学习过程
自学准备与知识导学:
1、预习课本92-93页的内容,不明白的地方标出来。
2、通过预习,我认为男生与女生相比,套得准,因为
小组内交流预习情况
学习交流与问题研讨:
1、要判断男生套的准还是女生套的准,为什么要分别求出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2、出示学习菜单:
(1)书中有几种方法求男生平均成绩的?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
(2)仔细看统计图的变化过程,思考是如何分的?
(3)怎样列算式计算?
归纳总结:要求平均数,可以先求出()数,再()。
3、研究平均数的意义。
(1)这个7分就是男生每人实际得分吗?你是怎么理解的?
(2)请你仔细观察平均数与原来的这一组数,你发现了什么?
4、算女生平均分。
(1)先估计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你是怎么想的?
(2)大家估计得准不准呢?用什么方法验证一下?
(3)说说你的验证方法。
(4)为什么要除以5?
小组讨论菜单中的问题
点拨: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 点拨:这种方法叫:“求和均分”
小组交流,教师巡视,给予指导。
练习检测与问题延伸:
1、出示“想想做做”第一题
(1)怎样移动笔筒里的铅笔?
(2)你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3)如果从第一个笔筒里拿出3枝放入第二个笔筒,再从第二个笔筒里拿出5枝放入第三个笔筒,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枝?
(4)如果从第三个笔筒里拿出3枝放入第二个笔筒,再从第一个笔筒里拿出3枝放入第二个笔筒,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枝?
(5)关于笔筒的三个平均数,有变化吗?为什么?
2、“想想做做”第二题
说说你是怎样做的?
3、小林参加了三场套圈比赛,下面是小林套中个数的统计: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平均成绩
小 林
11
小林第三次套中的个数是多少呢?
4、教材第97页的“你知道吗?”
5、检测:想想做做第3、4题
小组交流、汇报
根据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明确指导。
学生独立完成检测,教师巡视,给予差生适当的帮助。
课后反思或经验总结: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它非常抽象。以往在教学平均数的概念时,教师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平均数的求法上。新教材更重视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基于这一认识,我在设计中结合实际问题(男女生套圈比赛)哪个队会获胜?要判断男生套的准还是女生套的准,为什么要分别求出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思考。在学生的活动讨论中,认识到平均数能代表他们的整体情况,因此产生了“平均数”,感受平均数是实际生活的需要,也产生了学习“平均数”的需求。教学只有组织了这个过程,学生对平均数的统计意义以及作用才有比较深刻的理解,也才能在面临相类似问题时,能自主地想到用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去进行比较和分析。
另外,我采用了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探索出求平均数的方法。一种是移多补少,一种是求和均分。然后引导学生感受到这两种方法的本质都是让原来不相同的数变的相同,从而引出平均数的概念。并在讲解方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渗透:平均数处于一组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能反映整体水平,但不能代表每个个体的情况。这样一来,学生对平均数这一概念的认识显得更为深刻和全面。
第三篇:八年级《平均数》教学反思
平均数是一个统计概念,虽然在旧三年级的教科书中,学生对平均水平有一定的了解,但我认为他们的四年级,平均水平仍然是一个更抽象的概念。在本课中,我们希望引导学生理解平均值的意义,在比较,观察中抓住平均值的特点,然后用平均值求解问题,了解其价值。
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我使用的学生更加熟悉平均身高,平均分数的平均生活数直接进入主题。由于三年级已经学习了平均水平,一些学生已经知道如何使用该方法找到平均数的几个;有一些强烈的感觉的学生,根据一套数据提供感觉平均可能是多少;和总数除以部件数量得到平均值计算,这不难,学生肯定会有这种想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允许学生探索自己,找到平均数的方式,然后在同一张桌子上彼此学习,探讨自己的沟通方式,达成共识。虽然学生找到了平均,但概念很模糊,平均概念更抽象。
然后使用两个判断,一个加强对平均值的理解,第二个导致下一个例子 在例2中,比较两队的结果,两队的数量不一样,冲突,到底是多于总数,还是比平均水平还要好,由于以往的学习经验,大多数人选择多于平均值,但仍然小一些有人选择多于总数,表明这部分同学为什么使用平均值来比较两个队是不是很清楚,所以我会将两个表分成两个标记平均数量的图表,一方面让学生直观地识别出平均值是一个虚拟数,是处理的数量,另一方面也使得学生理解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代表整体水平,所以平均测量两队的水平更好。
最后,当我设计一个第三类二等团体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如何使用不同的方法来找到平均值。
缺点和遗憾的教训:首先,平均教学数量,我专注于平均教学方法的寻求,而平均意义的重点不是一个很好的突破,所以经过课程学习后,学生可以纯粹平均操作的标题很容易找到,但实质上对平均值的意义的理解还有待加强。二,教材设计的材料还没有完成 整个使用相同的材??料在不同方面的教学可以重复使用,所以你可以做回声的效果。三,教学中的团体合作,同一表前的讨论缺乏足够的时间独立思考,学生在团体合作中没有完全平衡的参与度,在开放阶层团体中以这种学习方式合作,以及在十字窗体中,如何实现这种学习方式来优化和发挥最大的功能,这些问题也值得我好好学习和学习。
教导,然后知道穷人,学习,然后知道足够。
第四篇:平均数教学设计及反思
《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P92-94页 导学目标:
1.在丰富具体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问题的需要,体会平均数的意义。2.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3、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根据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培养同学们的策略意识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 点: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难 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教学资源:自制课件、彩笔及笔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同学们,课间休息时玩什么?(丢沙包、踢毽子、跳皮筋、跳绳等)课前让同学们记录自己一分钟跳绳的次数,请一个小组汇报。男生和女生谁获胜了?怎样比较?(求总数)
2、你玩过套圈的游戏吗?三年级第一小组的同学进行了男、女生套圈比赛,(出示成绩统计图),从图中你能获得什么信息?
你觉得男生成绩好还是女生成绩好?比什么?怎样比? A、比男、女生的总数(质疑不公平)B、套的最多的、最少的都是女生,不好比。C、比男生还是女生套的准?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提问:怎样才能说明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呢? 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各组代表向全班学生汇报本组的想法。引出平均数。即:分别求出男生、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2、求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1)◆学生演示移动条形统计图中方块,使4个男生套中的个数变得同样多。
◆移动女生条形统计图中方块,使5个女生套中的个数变得同样多。◆动手操作移动彩笔。(说清移动方法及结果)
◆质疑:移动有局限性,数大或者没图怎么移?(如:求平均身高)(2)通过计算求平均数:
◆求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抽生讲解思路并板书)◆独立计算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抽生板书)◆求丝带的平均数。(P94页2题)◆求平均身高。
小结:求平均数的过程及注意事项。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提问:学校篮球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李强是学校篮球队队员,他身高是155厘米,可能吗?学校篮球队可能有身高超过160的队员吗?(1)在小组内讨论。
(2)指名回答,要求说出理由。
2、河水平均深度110厘米,身高145厘米,下河游泳一定安全吗?(1)在小组内讨论。
(2)指名回答,要求说出理由。
揭示平均数的意义:平均数表示的是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有些数可能比平均数大,有些数可能比平均数小,有些可能和平均数相等。
四、实际应用:
1、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平均数?
2、给本节课打分(提出对老师、同学的建议,进一步渗透平均数的应用意识。)五.课堂总结:今天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与困惑?
教学反思
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实际问题,体验运用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教完这堂课后,觉得有以下收获与困惑:
收获一:情境的成功运用。课一开始,我以学生熟悉而又喜欢的运动会跳绳的录像引入,把学生一下子引入了课堂。这一情境的创设为新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同时也为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法)起到了迁移的作用。在例题教学中,我让学生观看了“套圈比赛”的录象,学生注意力特别集中,兴趣盎然,既而我抛出一个实质的问题:是男生套的准还是女生套的准?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议论纷纷,有的认为男生组,有的认为女生组,学生各抒己见,各自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有的学生用最多个体进行比较,有的学生用最少个体进行比较,有的用总数进行比较,还有的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进行比较。这时候鼓励他们将心中的矛盾展示出来,让他们充分地争论,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合理。当学生感受到要比较谁套得更准一些必须先求出“男、女生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后,我并没有急着让学生讨论或者讲解“平均每人套中个数”的含义,而是让学生用移一移,画一画的,或者用计算的方法求出平均数。在此,我把思考的权利交给学生,不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感受所学知识的价值。
收获二: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教学中,我还结合教材内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把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融进课堂,引导学生领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掘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利用身边有效的数学资源学习数学知识。在我所选取的四个练习,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所选的内容都与学生生活贴近的题材,如:第一题是对平均数的理解;第二题是对平均数的应用,第三题是对平均数的深化认识。这三道巩固练习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数学,生活之中处处用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极大的兴趣,主动地去学数学,用数学。这样的教学实现了数学教育的多重价值,使各学科起到了有效的整合作用。
但在这堂课教学中,我也有困惑:首先问题的设计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行合作讨论、探究,更深层次地理解概念;其次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有流于过场的倾向,怎样实现这一学习方式优化及发挥其最大功用,这些问题仍值得不断探究和实践!
第五篇:四年级数学《平均数》 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学反思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是很广泛的,例如,跟学生息息相关的一项就是平均分问题。而四年级学生已经有了许多机会接触到数与计算,统计初步知识,应用问题等较为丰富的数学内容,已经具备了初步分析推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与能力。因而在本学段的教学中应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注重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主动参与中学会数学思考,在获取基本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及解决数学问题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首先给学生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四(1)班有30人,数学月测试总分是2496,四(4)班有35人,数学月测试总分2687。问通过以上信息哪个班成绩好?为什么?结合教师提出的问题情境,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发现、经历、感悟到了求平均数的重要性,在交流、合作中认识到了平均数的本质意义,这一点我深感欣慰,孩子们在自学的应用数学解决问题。比起以前单纯地教给孩子们解题方法,更让孩子们体会到了数学的价值。
其次,这节课与以往教学平均数的呈现方式不同。在这节课上我注重了让孩子们在数学活动中学习,首先让孩子们产生对平均数的强烈需求,在经历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之中,自然而然地理解了平均数的本质意义,学会了求平均数的方法,然后再去解决问题。
再次,关注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课改提出:“数学要体现生活性”“学有用的数学”。本节课我在设计练习时设计了“小河游泳”:一条小河平均水深110厘米,小明身高150厘米,他下河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使孩子们在讨论中加深了对“平均水深”的理解,从中体会到了应用数学知识要灵活。
本节课的遗憾:课堂上未能对每个学生举出的平均数实例进行探索、拓展应用,课结束时学生回顾整个学习过程时只是泛谈体会和收获。
学有价值的数学,培养孩子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会更深入地投入,因为: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本节课的遗憾:课堂上未能对每个学生举出的平均数实例进行探索、拓展应用,课结束时学生回顾整个学习过程时只是泛谈体会和收获。
学有价值的数学,培养孩子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会更深入地投入,因为: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其次,这节课与以往教学平均数的呈现方式不同。在这节课上我注重了让孩子们在数学活动中学习,首先让孩子们产生对平均数的强烈需求,在经历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之中,自然而然地理解了平均数的本质意义,学会了求平均数的方法,然后再去解决问题。
再次,关注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课改提出:“数学要体现生活性”“学有用的数学”。本节课我在设计练习时设计了“小河游泳”:一条小河平均水深110厘米,小明身高150厘米,他下河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使孩子们在讨论中加深了对“平均水深”的理解,从中体会到了应用数学知识要灵活。
本节课的遗憾:课堂上未能对每个学生举出的平均数实例进行探索、拓展应用,课结束时学生回顾整个学习过程时只是泛谈体会和收获。
学有价值的数学,培养孩子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会更深入地投入,因为: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