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氓读书笔记
卫风·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⒀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⒂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⒄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1] 《卫风·氓》出自《诗经》,是一首距今2700余年的民间歌谣,以一个即将被丈夫抛弃的女子之口,率真地述说了其情变经历恋爱、结婚、受虐、被弃的过程和深切体验,是一帧情爱过后生活画卷的鲜活写照,也为后人留下了当时风俗民情的宝贵资料。也同时深刻地反映了古代社会妇女在恋爱婚姻问题上受压迫和损害的现象,读之感人心弦。然而自汉代以来,学者多以此诗为“刺淫奔”之作,宋朱熹甚至说:“此淫妇为人所弃,而自叙其事以道其悔恨之意也。”并进一步引申说:“士君子立身一败,而万事瓦裂者,何以异此?可不戒哉!”(《诗集传》)这是从封建礼教出发,要求妇女以至读书人树立封建的节烈观,今天固不足取。还是清人方玉润比较公正,他在《诗经原始》中说此诗“为弃妇而作也”,并以之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东南飞》)相比,认为“此女始终总为情误”,此说可谓切中肯綮。《氓》诗的结构,是和它的故事情节与作者叙述时激昂波动的情绪相适应的。全诗共六章,每章十句。
一、二两章是追叙,结构严整,形成一首千古动人的诗篇。
《氓》诗在艺术上,也有较高的成就:
(一)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氓》诗是诗人现实生活典型情绪的再现,诗人不自觉地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歌唱抒述自己悲惨的遭遇,起了反映、批判当时社会现实的作用。反映了当时社会道德、舆论,是以夫权为中心的思想和弃妇孤立无援的现实。诗的主要矛盾——封建礼法制度与妇女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的矛盾。这是当时社会中极为显著和普遍的现象。其次,《氓》诗人善于塑造人物现象。《氓》诗中有两个形象比较鲜明。以深情对无情。《氓》的作者不自觉地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二)比兴艺术手法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是起兴,比喻年青貌美的少女初婚的幸福。“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也是起兴,比喻弃妇面容憔悴与被弃的痛苦。“吁嗟鸠兮,无食桑葚”是对喻,喻下两句“吁嗟女兮,无与士耽”。“淇则有岸,湿则有泮”是反比,比氓的变心是无边无际不可捉摸的。这些,对于塑造形象,突出主题,加强诗的思想意义,都起了积极作用。
(三)对比的表现手法
这是由于现实矛盾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其形式有二:1.句法对比者,互相映衬,收到更好地塑造形象、抒发感情的效果。2.前后对比者,如结婚前后氓不同态度互相映衬,描绘出氓虚伪的本质。
(四)借代修辞
诗是形象思维,不是抽象的说教,要用具体的事物,抒写抽象的意境。形象的语言,容易引起读者想象、共鸣,增强诗的魅力。用氓住的地方“复关”代表氓,用“总角”代表幼年。以送行之远、乘垣望关表多情。以车来贿迁表同居,以“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表大归。以“三岁”表多年,以“二三”表反复。收到语言隽永,耐人寻味的效果。
(五)顶真修辞
这种修辞,多见于歌曲。这可能由于集体歌唱,口耳相传,此唱彼和,互相衔接,便于记诵所产生的一种句式。如“抱布贸丝,匪来贸丝”,“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及尔偕老,老使我怨”,“不思其反,反是不思”等,都是《氓》诗中的顶真句加强诗的音乐性。
(六)叹辞的应用 诗人抒发猛烈的感情或深沉的思想的时候,经常用一种呼声或感叹辞来表达。如当她追叙婚前恋爱生活的时候,感情比较稳定,没有使用叹辞。第三章转入抒情,感情激昂,连用两个“于嗟”(哎呀),三个“兮”(啊)字,两个“也”(呀)字。第四章对“桑落”有所感,用了一“矣”字。第五章诉说被丈夫虐待,被兄弟讥笑,情绪最激动,连用六个“矣”字,借表她沉痛的心情和口气。最后一章对氓表示愤慨和决绝,加强了语气,拖长了音调,坚决地唱出“亦已焉哉”(也就算了吧)!“焉哉”二字连用,就像歌剧幕终,使人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之感。
(七)呼告的表现手法
由于诗人感情的强烈,对所爱者或所憎者,虽不在面前,但觉得如在面前,向他陈诉或斥责,这就是呼告的特征。它在抒情诗中用得最普遍。这首诗音调铿锵自然,富有真情实感。诗中用了不少“蚩蚩”、“涟涟”、“汤汤”等叠字形容词,它们不但起了摹声绘貌的作用,且加强了诗的音乐性。《诗经》民歌的章法,多半是叠章复唱的。由于《氓》诗作者感情复杂,叙事曲折,故分章而不复唱,这在《国风》民歌中是少见的。
《卫风·氓》观照当今,仍有启迪。[ 这样一首短短的夹杂抒情的叙事诗,将一个情爱故事表现得真切自然。诗中女子情深意笃,爱得坦荡,爱得热烈。即便婚后之怨,也是用心专深的折射。在婚前,她怀着对氓炽热的深情,勇敢地冲破了礼法的束缚,毅然而然抛弃世俗礼教和自己所爱在一起,这在当时来说,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按理说,婚后的生活应该是和睦美好的。但事与愿违,她却被氓当牛马般使用,甚至被打被弃。原因就是当时妇女在社会上和家庭中都没有地位,而只是的丈夫的附庸。这种政治、经济的不平等决定了男女在婚姻关系上的不平等,使氓得以随心所欲地玩弄、虐待妇女而不受制裁,有抛弃妻子解除婚约的权利。“始乱终弃”四字,正可概括氓对女子的罪恶行为。因此她虽曾勇敢地冲破过封建的桎梏,但她的命运,终于同那些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压束下逆来顺受的妇女命运,很不幸地异途同归了。“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也,不可说也!”诗人满腔愤懑地控诉了这社会的不平,使这诗的思想意义更加深化。诗中女主人公的惨痛经历,可说是阶级社会中千千万万受压迫受损害的妇女命运的缩影,使后世读者以深思。篇二:《氓》教学设计-高一语文
《氓》教学设计
【教学策略】
本案例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操作,共计两课时,第一课时为学生利用自习课自主学习文本,第二课时为针对第一课时的学情设计课堂研讨突破课。自主学习课上,学生利用“自主学习导学
案”、课本、音频、微视频通过自主学习反复诵读文本,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了解有关
《诗经》的常识,掌握常用词语“愆”“乘”“将”“贿”“耽”“ 爽”“靡” “之”“以”等文言
知识。积累重要文言知识的基础上初步感知文本内容。课堂研讨突破课上,学生把自主学习课中
的小组疑问提交课堂解决,教师在批阅学生自主学习导学案后对“自主初探”等环节的问题设计
成“课堂研讨突破学案”,帮助学生解疑答惑,并引领学生细研深剖和品评提升,完成本节课的
教学重难点。
【评价设计】
1.通过收批学生的自主学习导学案,检查学生对文本掌握的情况。2.通过课堂上学生发言和教师提问,了解学生对文本的把握,口头评价学生。3.借助自主学习评价表了解学生对自己知识掌握的情况。(见附件1)4.通过小组评价量规来综合评价小组活动。(见附件2)《氓》自主学习课 【学习目标】 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了解有关《诗经》的常识,掌握常用词语“愆”“乘”“将”“贿”“耽”
“ 爽”“靡” “之”“以”等文言知识。2.通过诵读文本,把握全文的故事情节,理清文章思路。3.借助微视频,掌握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地点】微机室
【学习方法】诵读法 自主思考与合作探究法
【学习过程】 1.课代表出示学习目标,解读本节课的学习规划(详见《氓》学案)。介绍本节课的学习方
法:(1)观看微视频之前,先完成自学学习任务。(2)观看微课视频时,当听到老师要求思考一下
或自己先解答一下时,请按暂停,思考完或写完继续观看视频。(3)观看视频过程中,需要做笔
记的时候可以按暂停键,遇到没有听懂的地方可以返回重复观看。(4)观看视频后,将自学及观 看视频时的疑惑之处先记下,等待课堂上交流、探讨。2.学生利用课本,诵读音频1,微课视频2和自主学习导学案完成第一堂课的内容。
第一环节:资料卡片
了解并熟知学案上的“《诗经》的起源及《诗经》简介”等知识点。第二环节:朗读课文
一读——正字音。结合课下注释自己大声朗读课文,将课下注释中的字音标注到课文中,不会读的做出标记。
二读——读准节奏和押韵。借助微课1,正音顺句,并跟读课文,读准节奏和押韵。
第三环节:知识梳理
首先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疏通文意,先完成确定会的和凭推测可得的,再借助工具书集
中解决不会的字词句;其次小组内交流疑惑之处。其次基础知识过关,检测一下自学的成果,独立完成学案上文言字词句难关。
然后学习微视频2,赋、比、兴是《诗经》中的主要表现手法,这些手法在《氓》中是如何
运用的呢?先自己读文本动脑想一想,然后再结合微视频2,更深入地了解赋比兴的手法。
第四环节:自主初探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梳理文意,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作必要的阅读标记,并完成学案内容,组长收齐上交老师,以备课堂研讨。
问题设计: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理清文章思路。
第五环节:合作互学
学生结合课本、教辅资料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互学的方式独立完成自主学习导学案的内容,借助微视频辅助自学。学习过程中该学习小组的所有人对疑难问题进行讨论、交流、质疑、争辩、解答,争取学生自己解决这些疑难问题。某些疑难问题通过小组的集体讨论和查阅相关资料仍无
法解决的,不能达成共识的由小组长负责整理好交给老师,以备课上研讨突破疑难点。
《氓》课堂研讨突破课
【教学目标】
1.解疑答惑:强化重点词语,加深文意理解。2.深入挖掘:鉴赏形象,探究主题。
【教学方法】诵读法 讨论法 探究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入
首先,老师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什么话题是你们这个年龄段大家最感兴趣的但学校却坚决
制止的?——对,就是爱情。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氓》就是一首有关爱情的诗歌,希望大家在
今天的课堂上能够大胆地各抒己见,畅所欲言,阐释你对爱情的见解。
二、限时检测
★设计思路:针对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疑难点,教师通过设计相应的练习题进一步验证学生的
学习效果,加强知识点的巩固。
★学生活动:力争在5分钟的时间内独立完成学案1-4题。
★学生活动:做完之后,教师找学生当堂出示答案,有疑问争议处其他学生订正或补充;翻
译题找学生上黑板写答案并找学生上黑板批改。
★教师活动:适时对疑难处点拨归纳。教师重点强调:
“屡试不爽”中的“爽”义为“差错”;“夙兴夜寐”中的“夙”义为“早”。
三、解难释疑
★设计思路:教师把自主学习过程中小组悬而未决的问题合并同类项后,在展台上逐条列出 课前整理提交的疑难问题,请做对或会的同学对“自主学习导学案”中的疑难点为不会的同学作
出解释回答。
★学生问题:
1.“乘彼垝垣”中的“乘”什么意思? 2.“载笑载言”中的“载”怎么理解? 3.“秋以为期”“ 以望复关”“ 以我贿迁”中的“以”分别怎样理解? 4.《氓》中女子对男子的称呼为什么不断变化?
★教师的话:请做对或会的同学对“自主学习导学案”中的疑难点为不会的同学作出解释回
答。
★学生活动:到讲台上做具体阐述,其他同学补充或更正,教师随机引导。
四、交流提升
★设计思路:由小组疑难问题——《氓》中女子对男子的称呼为什么不断变化引入,让学生
找出诗歌中女子对男子不断变化的称呼,进而引导学生分析女子对男子感情的变化,从中概括出
男女主人公的形象特点以及塑造人物形象所运用的艺术手法。
★学生活动1:
参照下面的问题思路,在老师的引导下当堂各抒己见。
(1)依据文本,找出女子的情感变化并有感情地品读。
(2)品读文本,鉴赏形象:
我读《氓》中的“ ”(原文引句),从中看出女主人公(或男主人公)(自我概括)的特点。(试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预设成果展示:
婚恋(1、2节)婚变(3、4、5节)决绝(6节)
感情基调 快乐 幸福 悔、恨、悲平静
女子形象 善良 热情 任劳任怨 蒙羞 刚烈、理智
男子形象 憨厚 老实 三心二意 自私 冷酷无情
★ 学生活动2:
小组内探讨交流下面的问题,由小组代表在班上发言。
这样一位可爱、可敬的女主人公为什么会遭受一段不幸的婚姻?跨越千年的时空,你认为
女主人公婚姻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得到怎样的爱情观?
★预设成果展示:
主观原因:女子对男子缺乏必要的了解,种下了婚姻悲剧的种子。
客观原因:(1)为色说:女子容颜衰老导致男子变心。
(2)为财说:女子的陪嫁被男子挥霍后男子变心。
(3)社会根源: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地位。
★教师补充:
《诗经》产生的时代是奴隶社会中后期,是男子为中心的社会。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
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生活的幸福与否不是由自己把握,因此这一婚姻悲剧就具有一 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所以这场婚姻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
【板书设计】
婚恋(1、2节)婚变(3、4、5节)决绝(6节)
感情基调 快乐 幸福 悔、恨、悲平静
女子形象 善良 热情 任劳任怨 蒙羞 刚烈、理智
男子形象 憨厚 老实 三心二意 自私 冷酷无情 《氓》 篇三:《共产主义原理》读书笔记 《共产主义原理》读书笔记
共产主义原理是恩格斯1847年为共产主义者同盟撰写的纲领草案,是一部以问答方式阐述共产主义基本原理的著作。《共产主义原理》通过对25个问题的回答阐述了科学共产主义的基本原理,纲领草案《共产主义原理》是纲领《共产党宣言》的重要准备著作。相比于1848年恩格斯与马克思联合发表的《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原理》对特定问题的阐述更清楚,更具体,更具有针对性。而且,问答的形式也使人觉得亲切,仿如直接与大师对话一般,从认识论的观点出发,这种形式更易于使人理解和接受。
《共产主义原理》首先指出共产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学说”,接着阐明了无产阶级产生的历史、它与其他劳动者的区别、它的阶级地位和历史作用,指出无产阶级是工业革命产生的只有出卖自己的劳动(马克思后来科学表述为“劳动力”)才能维持生存的阶级,同时又是工业革命孕育着的进行社会革命的阶级。恩格斯写到:“无产阶级是完全靠出卖自己的劳动而不是靠某一种资本的利润来获得生活资料的社会阶级。”马克思的《资本论》最后一章“阶级”,仅仅写了几句引言,此后直到去世的整整十年里未再续一字。著名的、人们称之为正统马克思主义思想家的卢卡奇说:“就在马克思要规定什么是阶级的时候,他的主要工作被中断了,这对无产阶级的理论和实践来讲都是一种灾难。因此,后来的运动在这个极其重要的问题上,只能依靠各种各样的解释,依靠把马克思和恩格斯偶尔发表的意见加以归纳,依靠独立地研究和运用他们的方法。多数人将无产阶级划分为普通无产阶级和流氓无产阶级两类,而恩格斯的定义明明白白排斥了流氓无产阶级成为无产阶级的可能。如果将这个定义看作是对普通无产阶级的定义,那么,包括普通无产阶级与流氓无产阶级的“无产阶级”又该如何定义呢? 根据不同谋生方式的收益所占比率的不同,主要依靠谋生资料谋生的就是有产阶级,主要依靠谋生能力谋生的就是无产阶级。也就是说,以“谋生”而不是以“生产”才能概括所有阶级的共同点。
在《共产党宣言》中, 关于经济危机是否是共产主义革命条件成熟的标志毫无疑问,马克思恩格斯都坚信经济危机的暴发是共产主义革命条件成熟的标志。我们不禁要问,经济危机的暴发就标志着资本主义的生产力从此走向衰败了吗?《共产主义宣言》发表近两百年的历史证明:资本主义仍然在蓬蓬勃勃发展、而且呈加速度发展的态势。马克思已经正确指出了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性与其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性这一本质矛盾的必然体现。也就是说,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先天性疾病。正如一位患有先天性癫痫的人,他的癫痫的每一次暴发并不标志着他的生命力的衰减,他一样可以在一次次的周期性癫痫暴发中长大成人、直到老死。所以,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事实上都证明经济危机的暴发并非资本主义濒死的标志。
毫无疑问,如果不是对外殖民、对外贸易,1825年发生在英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一次经济危机会以早得多的时间暴发。如果以第一次经济危机为共产主义革命条件成熟的标志,我们不禁要问,资本主义的寿命就是如此短暂吗?有这么短暂的社会形态吗?那么,共产主义实现条件成熟的真正标志究竟是什么呢?一种社会形态的兴起无疑要以前一种社会形态的衰败为条件,而一种社会形态衰败的起点无疑就是这种社会形态兴盛到巅峰的终点。资本主义发展的顶点何在呢?资本主义从产生到现在,一直保持着前进乃至加速前进的势头、并无停滞不前迹象的事实证明,它的发展并未到头。根据马克思揭示的资本主义资本不断集中的规律,资本集中到了极限就是资本主义的发展极限。当今世界方兴未艾的一体化运动证明资本不断集中规律的客观存在性。
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宣言》的主要观点如下:一,当时革命条件已经成熟;二,最不反对使用和平手段;三,必须帮助资产阶级尽快地取得统治,以便尽快地再把它推翻;四,首先无产阶级革命将在一国建立民主的国家制度,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五,逐步实行国有制、消灭私有制;六,随着无产阶级革命的影响,首先在最文明国家、最终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当时无产阶级革命条件已经成熟,无产阶级革命将在最发达国家产生,首先是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然后在国内逐步实行国有制,消灭私有制;促进世界革命;最后与全世界一起才能进入共产主义。历史证明:最发达国家至今没有暴发旨在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无产阶级革命,甚至连暴发的丝毫迹象都没有;轰轰烈烈暴发的革命倒是有,那就是世界一体化运动,却是地地道道的资产阶级革命。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一两百的事实难道还不足以证明马克思主义在无产阶级革命条件成熟与否问题上的错误吗?
所以,马克思的资本主义必然被共产主义取代的观点并没有错,错的是这一取代只能发生在资本主义世界一体化运动完成之后而非此之前,共产主义只能在全世界范围内同时实现、而且只能是和平实现。篇四:刑法读书笔记
刑法学---leeshang 导语:
【案例分析】
《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故意杀人罪】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由法条分析评判故意伤人罪的基点很清楚是是否故意杀人,而非杀人的数量,往往人们主观上认为一位杀九个的杀人犯被判处死刑且立即执行不为过,而上海复旦大学生投毒案就毒死一人被判处这样的刑罚是太重了,这是不知刑法的无知表现。故意杀人构成是事实,依法条应当先从死刑开始判决再由重及轻的判,复旦大学的投毒案被判处死刑且立即执行更是基于(1)这是一次精心预谋的杀人
(2)投毒者是为专业人士,认识清楚(3)投毒者的主观恶性是非常的大(4)案发后投毒者没有向被害人家属求谅的态度。
【司法背景】
在中国不能够忽视中国的司法背景而盲目的推崇西方式。重庆的遗弃老人案件审理时,中国法官就主动地下乡叫上全村的村民来开庭审理,在西方不良媒体的报道下,似乎中国对司法很随便,但实际上这是十分高效且正确的做法,若是按照正式的审理将全村人民叫到法院去这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行的,这不仅要耗费很多的人力物力也达不到很好的效果,法官下乡,直接对民众进行普法教育,人民不仅知道了这是犯法的而且还提高了法律意识,更加显得官亲民。
【刑法心得】
任何知识终将回头影响处理知识的人,刑法是在恶缘的漩涡里打转的知识领域,这了冷肃如冬日的知识,会映照出刑法研究者独特的心灵。表面上看,刑法及尽所能地约束自由,实际上是靠其独有的威慑力在捍卫着人们的生活,带给我们平静与安宁。
一、刑法的概念、性质、机能、目的、任务、体系 ? 刑法的结构:刑法总则与分则,总则具有简洁性和抽象性的特点。? 刑法的制定根据中国宪法和司法实践
一、刑法的概念
广义刑法:一切有关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法律规范的总和。
刑法渊源:刑法典(含修正案,修正案不具有独立存在的意义,不能直接引用)、单行刑法、与附属刑法(这两者在中国是没有的。附属刑法在日本和韩国有,附属刑法即依附于其他经济行政法规的刑法)
狭义刑法:仅指刑法典
二、刑法的性质
刑法是部门法,刑法具有阶级性质,也具有法律性质如下:
1、规范内容的特定性: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
2、调整社会关系的广泛性:所有的社会关系均纳入刑法调整的范围之中,刑法作为最后一道防线。
3、制裁手段的严厉性:最严厉的强制方法,可以剥夺人的财产、自由、生命。
4、其他法律的保障性:是其他法律的保障,理应不提前介入,但是像如今的借记卡拖欠,信用卡诈骗等老是越级审理,十分的琐碎。
三、刑法的任务--保护法益,保护的方法是禁止和惩罚侵犯法益的犯罪行为。政治:保卫国家安全、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
经济:保护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权利: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
秩序: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
【惩罚与保护的有机结合】
四、刑法的机能:行为规制、法益保护(国家、社会、个人)、人权保障(不能法外用刑)
五、刑法的目的:惩罚犯罪 保护法益
六、刑法谦抑理念 刑法具有滞后性,能够用经济、行政、其他手段解决的不用刑法,在人民的生活中刑法的介入是越少越好。
【案例】处女妓女案 银行贷款案
如今的的犯罪高发,不是因为刑罚不够重,而是因为黑数太大,人们总会存有侥幸的心理去犯罪,刑罚应具有必然性和及时性,往往到达刑罚阶段所罚处的都是以往的事,那当时是做什么了呢,若能即刻马上对犯罪查处,不用很重的刑罚也会起到很好的惩治的效果的。
【思考】刑法对社会生活特别是经济活动的介入度应到何种程度?
七、刑法与道德之界
横观世界法制,在法制程度越高的国家,法制与道德的界线就越不明显,在法制程度越低的国家,法制与道德的界线就越分明
【案例】一厘米自主权--良知准则
德国法官判词:作为警察不执行命令是有罪的,但打不准是无罪的。作为一个心智健全的人来说,此时此刻,你有把枪口抬高一厘米的自主权。这是你该主动承担的良心义务,不能以服从命令为借口而超越一定的伦理道德底线。
二、刑法发展的历史
一、外国
1.巴比伦的汉莫拉比(启蒙时期)2.启蒙思潮与刑法发展
? 格老秀斯自然法精神对后世的影响 ? 【案例】纽伦堡审判
?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三权分立学说 ? 卢梭《社会契约论》 《一个孤独漫步的人》推荐书目 ? 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 3.古典学派 康德 费尔巴哈 黑格尔 边沁 4.近代学派 李斯特 龙勃罗梭 菲利 加罗法洛
二、新中国刑法发展
1.创立、发展时期(1949.10-1957上半年)1)全面介绍、学习苏联刑法理论 2)参与配合刑法典的起草工作 3)死缓制度的提出 4)学术问题开始上升为政治问题,主张反革命罪,有未遂观点的学者后来被打为右派 2.萧条、停滞时期(1957年下--1976.10)3.复苏繁荣时期(1976-)1976-1980 粉碎四人帮
1980-1988 制定宪法之后立刻就制定了刑法刑事诉讼法 1988-1997 单位作为犯罪主体 1997-今 刑法全面修复
【论八大关系】
? 一统天下 分庭抗礼 ? 基础理论 热点问题 ? 刑法理论 司法实务 ? 法学教育 司法考试 ? 法科学生 法官检察官 ? 坚守 变革 ? 国际化 本土问题 ? 刑法学 相关学科
三、刑法解释
一、两个基本问题 1.刑法需要解释吗?
第一,法律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由于生活变迁、观念改变,只有经过解释,才能篇五:《共产主义原理》读书笔记
《共产主义原理》读书笔记
共产主义原理是恩格斯1847年为共产主义者同盟撰写的纲领草案,是一部以问答方式阐述共产主义基本原理的著作。《共产主义原理》通过对25个问题的回答阐述了科学共产主义的基本原理,纲领草案《共产主义原理》是纲领《共产党宣言》的重要准备著作。相比于1848年恩格斯与马克思联合发表的《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原理》对特定问题的阐述更清楚,更具体,更具有针对性。而且,问答的形式也使人觉得亲切,仿如直接与大师对话一般,从认识论的观点出发,这种形式更易于使人理解和接受。
《共产主义原理》首先指出共产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学说”,接着阐明了无产阶级产生的历史、它与其他劳动者的区别、它的阶级地位和历史作用,指出无产阶级是工业革命产生的只有出卖自己的劳动(马克思后来科学表述为“劳动力”)才能维持生存的阶级,同时又是工业革命孕育着的进行社会革命的阶级。恩格斯写到:“无产阶级是完全靠出卖自己的劳动而不是靠某一种资本的利润来获得生活资料的社会阶级。”马克思的《资本论》最后一章“阶级”,仅仅写了几句引言,此后直到去世的整整十年里未再续一字。著名的、人们称之为正统马克思主义思想家的卢卡奇说:“就在马克思要规定什么是阶级的时候,他的主要工作被中断了,这对无产阶级的理论和实践来讲都是一种灾难。因此,后来的运动在这个极其重要的问题上,只能依靠各种各样的解释,依靠把马克思和恩格斯偶尔发表的意见加以归纳,依靠独立地研究和运用他们的方法。多数人将无产阶级划分为普通无产阶级和流氓无产阶级两类,而恩格斯的定义明明白白排斥了流氓无产阶级成为无产阶级的可能。如果将这个定义看作是对普通无产阶级的定义,那么,包括普通无产阶级与流氓无产阶级的“无产阶级”又该如何定义呢? 根据不同谋生方式的收益所占比率的不同,主要依靠谋生资料谋生的就是有产阶级,主要依靠谋生能力谋生的就是无产阶级。也就是说,以“谋生”而不是以“生产”才能概括所有阶级的共同点。
在《共产党宣言》中, 关于经济危机是否是共产主义革命条件成熟的标志毫无疑问,马克思恩格斯都坚信经济危机的暴发是共产主义革命条件成熟的标志。我们不禁要问,经济危机的暴发就标志着资本主义的生产力从此走向衰败了吗?《共产主义宣言》发表近两百年的历史证明:资本主义仍然在蓬蓬勃勃发展、而且呈加速度发展的态势。马克思已经正确指出了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性与其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性这一本质矛盾的必然体现。也就是说,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先天性疾病。正如一位患有先天性癫痫的人,他的癫痫的每一次暴发并不标志着他的生命力的衰减,他一样可以在一次次的周期性癫痫暴发中长大成人、直到老死。所以,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事实上都证明经济危机的暴发并非资本主义濒死的标志。
毫无疑问,如果不是对外殖民、对外贸易,1825年发生在英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一次经济危机会以早得多的时间暴发。如果以第一次经济危机为共产主义革命条件成熟的标志,我们不禁要问,资本主义的寿命就是如此短暂吗?有这么短暂的社会形态吗?那么,共产主义实现条件成熟的真正标志究竟是什么呢?一种社会形态的兴起无疑要以前一种社会形态的衰败为条件,而一种社会形态衰败的起点无疑就是这种社会形态兴盛到巅峰的终点。资本主义发展的顶点何在呢?资本主义从产生到现在,一直保持着前进乃至加速前进的势头、并无停滞不前迹象的事实证明,它的发展并未到头。根据马克思揭示的资本主义资本不断集中的规律,资本集中到了极限就是资本主义的发展极限。当今世界方兴未艾的一体化运动证明资本不断集中规律的客观存在性。
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宣言》的主要观点如下:一,当时革命条件已经成熟;二,最不反对使用和平手段;三,必须帮助资产阶级尽快地取得统治,以便尽快地再把它推翻;四,首先无产阶级革命将在一国建立民主的国家制度,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治统
治;五,逐步实行国有制、消灭私有制;六,随着无产阶级革命的影响,首先在最文明国家、最终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当时无产阶级革命条件已经成熟,无产阶级革命将在最发达国家产生,首先是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然后在国内逐步实行国有制,消灭私有制;促进世界革命;最后与全世界一起才能进入共产主义。历史证明:最发达国家至今没有暴发旨在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无产阶级革命,甚至连暴发的丝毫迹象都没有;轰轰烈烈暴发的革命倒是有,那就是世界一体化运动,却是地地道道的资产阶级革命。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一两百的事实难道还不足以证明马克思主义在无产阶级革命条件成熟与否问题上的错误吗? 所以,马克思的资本主义必然被共产主义取代的观点并没有错,错的是这一取代只能发生在资本主义世界一体化运动完成之后而非此之前,共产主义只能在全世界范围内同时实现、而且只能是和平实现。
第二篇:《氓》
《氓》优秀教案
武汉市第二十三中学语文备课组
补充:历史上典型的负心男子有哪些?
第一,三国时人刘安。刘安本一猎户,某日,他心目中的大英雄刘备兵败,逃跑途中偶然投宿他家。因刘安家贫如洗,又正是兵慌马乱的时候,拿不出什么招待刘备。他就把自己老婆杀了,煮给客人吃。
第二,宋人陈世美,戏剧中的人物,由于他的典型性,在国人心中陈世美三个字几乎就是负心汉的代名词。包公戏《铡美案》使他与秦香莲的故事家喻户晓,这里就不再饶舌了。他为世人所痛恨的主要原因,在于他的普世性。古往今来,男人有钱就变坏,几乎成为一种定律。历朝历代,陈世美们从未断绝,逮至今日,又呈蓬勃之势。从某种意义上讲,陈世美对家庭的背叛,合乎人们内心中的常情,未到不可饶恕的地步。如非他后来利令智昏、狗急跳墙,欲指使别人杀掉老婆孩子,他本来罪不至死,也没有资格列入这个排行榜中的。
第三,明人李甲。李甲与杜十娘之间发生的事,又是一段国人耳熟能详的故事,出于明人小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落魄书生李甲遇到当红妓女杜十娘,两人情投意合,海誓山盟。杜十娘以为遇到知己,遂毅然脱离青楼,随李甲回乡。谁知还在途中,李甲便贪图钱财、背叛誓约,私下将十娘卖给富商,导致十娘投江自尽。妓女从良,自古以来,有好结局的不多。李甲的可恶之处在于,不但贪色,更加贪财,而且他背叛的时间也太快了些,故列为第七。
第四,三国时人刘备。这位刘安心目中的大英雄,与他的先祖刘邦一样,每到危急时候,总是抛下老婆不管,只顾自己逃命。而且,他的那句名言:“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千百年来,流毒甚广,不将他列入,不足以平女民愤。所以,在这里让他屈尊坐了末位交椅。
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篇描写负心汉的课文《氓》
一、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
《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名《诗》,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多为四言诗。
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诗》即被奉为经典,从此称为《诗经》。被列为“五经”之一。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被儒家奉为经典的还有“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诗经》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和屈原的浪漫主义的《离骚》并称为“风骚”。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二.《诗经》的六艺 风雅颂、赋比兴。
风:15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
雅:大雅——天子宫廷乐歌;小雅——诸侯乐歌 颂:宗庙祭祀的乐歌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正如现在的表现方式——叙事 比:“以此物比彼物也。”相当于现在的表现手法——比喻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如: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杏花村里开杏花,儿女正当好年华。注:比和兴常常连用,故称比兴手法。
三、1.读文,正音。学生齐读,进一步熟悉课文。
2.解决文言现象
3.师生逐段就字词疏通提问。尽量结合注解和以前积累的文言文知识疏通文意。
四、共同梳理文章脉络:
(一)、学生复述本文的故事情节
本文讲述的是一个女子被一个青年男子氓所追求,后来两人结为夫妻。婚后,尽管妻子甘心贫困,日夜操劳,多年如一日。但是最终还是被丈夫遗弃的故事。
(二)按照故事的发展,可以分为几部分?三部分 【相恋】
1、男女主人公在恋爱中有怎样的表现?
氓:求--怒--卜--娶
我:送--劝--盼--嫁
2、从中可看出他们怎样的性格?
我:温柔多情,善解人意,天真活泼,真诚热烈,传统,痴情 氓:忠厚老实,急躁,热情,向往,任性
3、用一两个词概括这段恋爱的特点。(这一段的感情基调如何)
热情、幸福。(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4.第一部分采用了什么手法?——赋(直接铺陈叙述,追忆当年恋爱结婚的经过)【婚变】
1.文中男女在婚后有什么表现?
女子婚后表现:境遇悲惨,生活艰辛,但勤劳持家。任劳任怨,专情柔弱。
男子婚后表现:朝三暮四,甚至动用暴力。专横暴躁,三心二意。2.开头几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举例说明。
[明确]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3.文中的比兴有何作用?
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4.第三章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结构上——由叙事转入抒情和议论
内容上——暗示着女主人公悲惨命运已经开始。
5.女主人公用抒情兼议论的方法回顾了自己几年的婚姻生活及婚变,他的情感如何?——悔恨、沉痛
【决绝】
1.女主人公最后做出怎样的选择?
[明确]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2.从诗中可以看出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特点:勤劳 温柔 善良 坚强
3.面对男子的变心,女主人公是什么心态
清醒
刚烈
4.第三部分采用什么手法?——比(“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用河水和洼地有岸和边,反比氓在感情的歧途上越走越远,不知道回头)
五、合作探究:
1.本文几次提到淇水,其用意是什么? 一章: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四章: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六章:淇则有岸,隰则有泮。A。为了给我们提示女主人公的思绪轨迹。淇水是女子这段不幸婚姻的见证。当初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见证我对你的温柔和痴情。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见证我对你的忠贞和专一。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我的忍耐是有限度的,见证了这桩不幸的婚姻。
六、本文在写作上的特色
1、四言诗。
2、赋比兴的手法。
七、如何看待诗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
观点一:他们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这是由社会因素决定。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都很狭小,生活得幸福与否都维系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家庭、对感情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难以避免。
观点二:男女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虽有它的社会原因,但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也是不可忽略的。从他们的恋爱过程看,两人虽是自由恋爱,但女主人对男主人公缺乏必要的了解,被他忠厚的表象所蒙蔽,轻率地答应了他,种下了日后悲剧的种子。
第三篇:《氓》
《诗经·卫风·氓》教学设计
据说,一个人朝另一个人由衷地微笑,需要调动30几块面部肌肉;一个人鼓足勇气对另一个人说声“我爱你”,至少要消耗3只苹果所能提供的热量;而当一个人决意遇见另一个人并与之白头偕老,则需要花费20年左右的时间来等待,还得用掉六七十年的岁月才会最后完成。在这个广大的世界上,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相遇的可能性大约是千万分之一,成为朋友的可能性大约是两亿分之一,而成为终身伴侣的可能性只有50亿分之一…… 氓和女主人公战胜了相遇的第一个难关,但又因为喜新厌旧的氓不懂得珍惜坚贞勤劳的妻子,而把这段姻缘给毁了
《关雎》和《蒹葭》背诵
PPT
一、导入新课
世界上什么东西都可以老去,唯有爱情永远年轻,爱情是文学作品中永远不变的话题。我们曾在《诗经》的关关雎鸠声中感受了一个痴情男子追求窈窕淑女的热烈,也在苍苍蒹葭旁寻过在水一方的伊人倩影。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诗经》,一起聆听一个卫国女子的爱情心声。
下面请听老师朗读。听读过程请大家注意屏幕上的读音,并用心体会老师朗读时的情感变化。(教师配乐朗读)(生鼓掌)
(师)大家听出这是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吗?(生)哀怨、悲伤„„
(师)好,下面请大家认真再次阅读课文,看看能否用一句话来概括情节?(请一学生回答)
(生)这首诗讲述了一个女子和一个男子相恋,但后来男子变心,女子和他决裂。(师)那让我们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是一个女子被品德不端的丈夫抛弃的爱情悲剧。那么根据刚才这位同学的表述,这段情感答题可以分成几个阶段呢?(生)三个:恋爱、婚变、决裂。(教师板书:恋爱——婚变——决裂)
(师)梳理完情节,我们可以看到,这原来是一首叙事诗。那么大家觉得鉴赏诗歌的第一步应该是什么?(生)诵读„„
(师)对,就是诵读。不仅要读而且还要读出味道来。怎样才能读出味道呢?这就需要结合人物的处境去体味其中情感。我们先来看第一部分。这时女主人公正处于恋爱的阶段。恋爱时女主人公的心情应该是„„(生)甜蜜、幸福„„
(师)对,那大家先一起来读一读前2段。看看是否能读出这种感觉?(生齐读)(师)大家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生)没感情„„
(师)书上的文字是平面的,但我们在诵读的时候就要让这些文字立体起来。这就需要我们借助想象,还原一些场景。而这首诗有个意象可以作为我们想象的立足点。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在三部分中,都有一条河贯穿其中。那就是„„(生)淇水。
(师)对,几乎每个场景都是发生在淇水边。请大家先把第一处找出来。(生)“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师)这是怎样的情境呢?子是谁?(生)氓
(师)“涉”又是什么意思呢?(生)渡过。
(师)女主人公送心上人渡过淇水回家去。送走了心上人之后就开始了漫长的等待。我们可以想象到淇水边一个女子站在倒塌的墙壁上,眺望复关。那这一段最能体现恋爱中女子感情微妙变化的应该是哪一句?
(生)“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师)“不见复关,泣涕涟涟”,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情?(生)担忧、焦急。
(师)看不到他来,内心忐忑焦虑啊,他是不是不要我了?是不是遇到什么事情了?而看到了,马上就破涕为笑。让我们试着将女主人公这种患得患失的心情读出来。(生读)
(师)不错。当她再次来到淇水旁她已经世易时移了。请找出第二处淇水的描写。(生)“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师)此时的“淇水”是怎样的?(生)“汤汤”。
(师)“汤汤”是怎样的状态?(生)水势浩大。
(师)水势浩大,把车帷幔都给打湿了。车上坐着谁呢?(生)女子。(师)她要去哪里?(生)回娘家。(师)为何回娘家?(生)丈夫变心了。
(师)在回娘家的路上,这些年来在夫家遭遇的不幸一幕一幕又重新在女子的脑海浮现。她想到了什么呢?
(生)“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一段每一个句子后面都有一个“矣”作为结尾。“矣”,什么样的语气?(生)无奈、叹息„„
(师)女子所有的哀怨化作了声声叹息。并且这一段应该是声声推进。到哪里达到情感的高潮?
(生)“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师)我想这应该是女子最不堪的回忆。从前信誓旦旦的丈夫,婚后竟然对自己拳脚相加。而她的万般痛苦却无人理解,只能一个人默默承受,于是渐渐地冷静下来了。好,请大家一起把她内心情感的起伏读出来。(生饱含深情地朗读)(师)最后她再次在淇水边徘徊时,看到的淇水又是怎么样的情境?(生)“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师)她由此想到了什么?淇水尚且有岸有边,而我的痛苦却是无边无际的。如果在和这个男人过下去那我只会苦海无涯,还是算了吧。这一段所有的情感都集中在哪一句?
(生)“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师)既然你违反誓言不念旧情,那就这样了结了吧。这句话应该读出什么语气?(生)果断、坚定。(师)好,一起读出来。
(生齐读)
(师)通过鉴赏,我们发现这三处淇水贯穿了全文,串起了她感情生活的三个阶段。在这里淇水扮演了一个什么角色?(生)见证者
(师)对,见证她爱情的整个过程。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作用吗?比方说第二次淇水。女子在诉说自己的不幸时为什么要在这里突然插入“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这一句?(生七嘴八舌)写她回家时所看到的情景„„烘托情感„„
(师)景物描写一般是烘托人物的心理。这女子内心的愁思不正像这眼前的淇水一般汹涌澎湃吗?不仅是比喻,还借着淇水来引起下文对自己不幸遭遇的诉说。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写法”,叫做兴。这里既有比,又有兴。这就是诗经常见的比兴手法了。因此淇水不仅暗示了情节的发展,更暗示了人物内心的变化。多么巧妙的写法啊。
接下来我们来总结一下:第一部分恋爱的甜蜜应该用深情、舒缓的语气来读;第二部分婚变的痛苦则应该用哀怨、深沉的语调来表现;最后决绝的清醒应该读出果断、坚决的语气。好,请大家一起来把全诗读一遍。
(学生们一起朗读,感情把握得非常到位。读完,学生们为自己精彩的朗读而鼓掌。)
二、品味诗歌,走进人物
(师)经过了感性的读之后,我们还要进行理性的品。人物是叙事诗的一个核心要素。刚才同学们已经在朗读中和女子同欢喜、共悲伤。那么你们怎么评价这位女子呢?
(生)忠贞、贤惠、坚强„„
(师)老师最近在看一本书,是当代著名学者鲍鹏山所写的《第三只眼看诗经》。刚好看到书上对《氓》这首诗的女主角有这么一句评价,大家想不想看一下(生:想!)他说,“在《诗经》中最完美的女性,我以为便是那位卫国女子。”大家赞不赞同这个观点?不管是赞同还是不赞同,请大家重新回到文本中去寻找依据来佐证你的观点。(学生讨论)
(师)好,那下面就让我们撷取其中的几朵来进行欣赏一下。请这位同学来说说看。(生1)我赞同他的意见。因为女子在面对变心的丈夫时,她表现出坚强的一面。(师)好,不错。还有其他看法吗?(生2)我也赞同。女子对丈夫很忠贞。
(师)从何看出?
(生2)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师)“爽”是什么意思呢?(生2)差错,不专一的意思。(师)好。还有吗?
(生3)我也赞同。她结婚后非常勤劳。“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师)能翻译一下吗?
(生3)多年当你的妻子,没有家务不做。起早贪黑,没有一天不是这样的。(师)很好,还有其他的吗?
(生3)她还很坚强。面对丈夫变心坚决离开,不留恋。(师)好。坐下。问了几个同学都是赞同的。有没有不同意见?(生沉默)
(师)我们班有几个同学啊?(59个!)难道我们59个同学都是一个看法吗?(生)不是啊„„(师)那就来说说看呀。(大家推荐了一位同学)
(生4)我不赞同。我觉得的不完美在于她没有一个完美的人生,也没有很好地看清楚这个男子的本性,被爱冲昏了头脑。
(师)非常好。敢于发人所未发,角度新颖。其他同学怎么看呢?(生5)我也是赞同的。
(师)好,看来大多数同学是赞同鲍鹏山的意见。而刚才说她不够完美的同学主要是把矛头指向她婚前被爱冲昏了头脑。那我们能不能换个角度?作为一个恋人,她在爱情中全情投入,爱他所爱。这难道不值得肯定吗?你看她在恋爱中是如何的?能提炼出一些关键词吗?(生)体贴、温柔、多情。
(师)体现在什么地方?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十八相送,情意绵绵。氓因为她拖延婚期而生气,而她则好意相劝,并且私定了婚期。她的多情还体现在待嫁的等待中,“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何等真率,何等痴情。就算没带眼识人,让爱冲昏头脑,这不也正好说明她爱得纯粹吗?而作为妻子,她是
贤惠、勤劳、忠贞。虽然氓家境贫寒。“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她没有怨言,“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一心一意扑在这个家。而最后遭遇丈夫背弃,作为弃妇,她没有产生仇恨、报复心理,撒泼弄刁,死搅蛮缠。而是在冷静思考后,她选择了离开。体现了她的自尊、自爱、自重。因此,不管是哪个角色她都是做得恰如其分,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他完美不为过。
那既然是《诗经》中最完美的女性。那我们不妨将他和其他一些跟他有类似遭遇的女子来进行比较。我们先来看这首诗。齐读(投影——
《诗经·郑风·遵大路》
遵大路兮,掺(shǎn)执子之祛(qū)兮,无我恶(wù)兮,不寁(jié)故也!遵大路兮,掺执子之手兮,无我丑兮,不寁好也!)(生齐读)
(师)什么意思呢?沿着大路往前走,拉住你的袖口。不要讨厌我,旧情不能断。沿着大路往前走,拉住你的手。不要嫌我丑,旧好不能忘。同样是弃妇,这两位有何区别?
(生)这个还妄想丈夫回心转意。
(师)是的,而《氓》中的女主人公她也有恨也有怨,但她并没有就此沉沦。既然丈夫已经不爱我了,那我又何必苦苦留恋呢?就这样算了把。并且从自己的惨痛经历中得出了一个教训?什么教训?找出来。
(生)“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脱也”
(师)没错,她要用自己的惨痛教训去告诫全天下的女性千万不要在恋爱中迷失了„„(生)自我!
(师)这实际上是这就是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板书)这种女子自我意识的觉醒在当时那个男权社会里显得尤为可贵。所以《氓》这首诗中的弃妇形象已经成为一个典型。甚至对后代的女性和女性形象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怒沉百宝箱自己也投江自尽的歌妓杜十娘,在她们的身上或多或少我们都能看到这位卫国女子的影子。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把最后最能显示她性格光辉的一段来齐读一遍。
(生)及尔偕老„„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师)我们来总结一下叙事诗的鉴赏要点:1.反复吟咏,感受音韵之美。2.结合情节,把握形象特点。老师给大家留个课后作业,并推荐2本书。安意如的《思无邪》和鲍鹏山的《附庸风雅——第三只眼看诗经》。这两个作家都是用现代人的眼光来解读经典,相信同学们会喜欢的。最后用《诗经》中的一句诗来结束今天这节课——“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让我们祝愿每个勇敢追求真爱的女性都能获得属于自己完美的幸福。好,下课!
第四篇:《氓》
《氓》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使学生能够结合注释理解诗作;
2、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和对比手法的使用,体会诗歌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3、把握《氓》的情节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悲剧原因;
4、品位诗歌的语言,体会比兴手法的运用。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品位诗歌的语言,体会比兴手法的运用。2.教学难点
把握《氓》的情节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悲剧原因。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讲解法
四、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初步的学习了《诗经》两首中的《氓》这一课,现在,我想请一位同学用自己的话告诉我,这篇课文讲诉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明确:本文讲述的是一个女子被一个青年男子氓所追求,后来两人结为夫妻。婚后,尽管妻子甘心贫困,日夜操劳,多年如一日。但是最终还是被丈夫遗弃的故事。】
二、回顾所学
1、这篇课文是什么题材?
【明确:长篇叙事诗】
2、作者叙述的结构是什么样的呢?(师生一起回顾)【明确:第一部分:恋爱(一、二章)
1、基调:热情,幸福
2、手法:赋——直接铺陈叙述,追忆当年恋爱结婚的经过。
第二部分:婚变(第三、四、五章)
1、基调:怨恨、沉痛
2、手法:比兴和抒情。以追悔的口吻,发出悲伤的感叹。
第三部分:决绝(第六章)
1、基调:清醒、刚烈
2、内容:女主人公在无法排解的悲伤中表示了自己决绝的态度。
3、手法:比。抒情。】
三、品味课文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
1、女子答应嫁给氓,是不是太草率?
【明确:不。①青梅竹马。②婚前通过氓进行了占卜。】
2、女子被遗弃,责任在氓还是在女子?
【明确: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女子甘心贫困,辛苦操劳,多年如一日。但是最终还是被丈夫遗弃。】
3、氓为什么要遗弃女子?
【明确:色衰爱弛】
4、女主人公从这场失败的婚姻中总结出了什么经验?
【明确:“于嗟鸠兮„„不可说也”:作为女子,千万能沉溺于男女的情爱之中。常言道:“痴心女子负心汉”。男子沉溺于情爱,还可以自我解脱,然而女子一旦沉溺其中,就总是不能自拔。因为女子的感情是专一不二的,而男子却往往朝三暮四。本诗写出了男子的用情不专和女子的痴情专一。】
5、女子最终做出了怎样的抉择?从诗中哪里可以看出?
【明确:清醒果断的决绝。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6、从全诗看,女子内心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明确:恋爱时的热情幸福——婚变中的怨恨沉痛——觉醒后的清醒刚烈。】
7、三次出现“淇水”的作用?这个地点有什么特殊之处?
【明确:三处写淇水,第一段“送子涉淇,至于顿丘”,第四段“淇水汤汤,溅车帷裳。”第五段“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是为了给我们提示女主人公的思绪轨迹,也是展示本文的叙事顺序。淇水是女子这段不幸婚姻的见证。当初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见证我对你的温柔和痴情,反映了婚恋之时的欢乐和热情。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见证我对你的忠贞和专一。虽然婚后生活是贫困的,但当初我冒此深水渐车之难而来,对你是多么的专一,可是你却如此无情。反映了女主人公婚后生活的不幸。因此,淇水是女主人公那段以欢乐始,以悲伤终的生活的见证人。而最后的“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则说我的忍耐是有限度的,既然这样就算了吧!淇水见证了这桩不幸的婚姻,用河水和洼地有岸和边,反比氓在感情的歧途上越走越远,不知道回头。在这里,淇水就是这位负心汉的见证。所以说每次女主人公的思维和情绪发生转变时,淇水的出现就是一个明显的标致,一个永恒的见证人。】
8、女子的痛苦是不是仅仅来自变心的丈夫?
【明确:不是。“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娘家的人的不理解,更能反映出那个时代人的爱情观、婚姻观和女子在爱情中和社会中的弱势地位,更能反映出这场婚姻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
9、这场婚姻失败,除了氓的变心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
【明确:虽然不是很草率,但是对氓的人品还是缺乏深入了解,有点仓促;时代的影响。】
10、仔细阅读课文,通过课文中话来总结,文中男女主人公的性格是什么样的?这种差别有什么作用?
【明确:男女主人公的性格都是在叙事的过程中展现出来的,婚后和婚前更是不同。在恋爱的时候,女主人公温柔多情,善解人意,天真痴情的,她真切的安慰自己的恋人“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她深爱自己的恋人,“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欢乐和悲伤完全的寄托在恋人身上。可是婚后的生活却没有她想象中的美好,勤劳善良的她从不嫌弃夫家的贫困,“夙兴夜寐,靡有朝矣。”然而丈夫却背叛了誓言,伤心的她坚强而决绝“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在恋爱的时候,男子是忠厚老实的,“来即我谋,信誓旦旦。”同时也表现除了急躁、任性,“子无良媒”。婚后男子渐渐的改变,不专一和粗暴的一面渐渐暴露。“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可以说男主人公“氓”可以说是男权社会时的一个代表性的人物。在求婚时,他对女主人公 的感情或许是真挚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女主人公容颜的渐衰,他的爱情也随风而去,全然不念往日的恩爱,无情地遗弃了妻子。通过对比的手法,使读者更能够体会女子心中的悲伤。】
四、艺术手法
1、上节课我们已经解释过了什么是赋比兴,请一位同学起来回忆一下内容。
【明确: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比:“以此物比彼物也。”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2、找出用“赋”的句子。
【明确: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本文通篇用赋。】
3、找出用“比”的句子。
【明确:比:
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以桑树的枝繁叶茂,比喻女子正值青春芳华;以桑树的枝叶枯落,比喻女子红颜已老,青春不再。桑叶的沃若与黄陨的对比,是爱情由盛而衰的象喻。
2、“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桑葚甜美,吃多了会上火,斑鸠贪吃,以致昏醉;甜蜜的爱情就像桑葚,沉湎其中难免伤神。
3、“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用河水和洼地有岸和边,反比氓在感情的歧途上越走越远,不知道回头。】
4、找出用“兴”的句子。
【明确: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都是先说桑树,继而讲述和氓的故事。】
五、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尝试将《卫风· 氓》写成小故事,发挥想象,力求创新。
六、板书设计
结构 恋爱 婚变 决绝
1~2章 3~4章 6章
基调 热情、幸福 怨恨、沉痛 清醒、刚烈 手法 赋 比兴,抒情 比,抒情
第五篇:《氓》教案
《氓》教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请同学们谈谈对《诗经》的了解:
学生可能回答:是第一部诗歌总集也叫“诗三百”(305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关雎》)等。
师及时引导:大家对《诗经》里关于爱情的诗句记得很清楚。其实《诗经》里关于“爱情”的诗歌特别多,因为,爱情生活从来都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先秦的人们把自己的生活咏叹成了歌谣。孔子赞叹《诗经》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极大影响的一首民歌──《氓》。
二、认识《诗经》和《氓》
《诗经》有“风、雅、颂”三个部分,也是三种体制。“风”,有十五国风,是各诸侯国的土风歌谣,我们现在还说“采风”即源于此,指的就是到民间搜集写作素材。“雅”分“大雅”、“小雅”,“大雅”用于诸侯朝会,“小雅”用于贵族宴享。“颂”是统治阶级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氓》选自“卫风”,这指的是它是“卫”地的民歌。
三、明白《诗经》诵读的节拍
让学生跟读,然后总结四言诗的诵读节奏──“二二拍”。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四、解读课文
1、第一章:“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请同学们就着课下注释,将它用自己的话语表达出来。(学生可能用字字对应的方式翻译出来,就让他翻译完,因为一来可能学生不知道意译在这里表达得更恰切,二来也许他们不好意思翻译得太有情感,不强求,也借此教习常见的文言字词。)
教师示范:在这里用意译也许能更好地表达我们对诗歌的理解──记得那时,你一脸憨笑地向我走来,怀抱着布匹来换丝,其实不是真换丝,是来与我谈论婚事,这让我猝不及防,可我还真的喜欢上了你。送你一程又一程,直到涉过了滔滔的淇水,一直到了顿丘,我们是那样的依依不舍。但我不能立即嫁给你,婚姻毕竟是人生大事,你请个好媒人来把我的父母说动吧,不要失了礼仪。希望你不要再生气了,要不,秋天到了你就来迎娶我吧。评说:这一章写的是女子定情。可以概括为“初次相逢──定情相送──约期相别”。在这一章里,女子的纯洁、善良且温婉、体贴,她爱上男子憨厚、直率的品质,面对男子的怒气,她安慰他,不惜许下婚期,好让男子安心。而男子似乎不像女子所认为的那样“蚩蚩”憨厚老实,你看他有“无良媒”、失了礼仪的缺失,却还有理由发火(“将子无怒”),显得急躁、任性。但在对幸福有无限憧憬中的女子,已经散失了判断力,对他们的婚姻现在就可以猜想一二。
提问:
①氓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蚩蚩”,忠厚老实 氓是如何来提亲的?“抱布贸丝”,假借物物交换的买卖来和我谈婚事。
②女主人公怎样对待他?深情远送“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③婉言拒绝“匪我愆期,子无良媒”时氓是什么表现? 生气
④婚事是否谈成? 秋以为期”(问 以字在这里是什么用法?)板书
2、第二章:“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翻译:“复关”大约是男子的居住地。我常常爬上那破土墙,遥向复关凝望出神。复关远在那云雾中,不见情郎泪千行。好容易盼来了情郎从复关来,我有说有笑喜洋洋。这才深深体会到相思之苦,体会到你对我有多重要。我不能再矜持了,不能再等待了,既然你说你占的卜没有凶兆,那么,赶着你的车来接我吧,我带上嫁妆嫁给你。感情热烈、满怀幸福。
评说:这一章写了两人成婚。其中还写到了恋爱中的一个小插曲──别后对男子的朝思暮想,每日痴痴地遥望复关,复关与她所住的地方隔着一条淇水,想必即使望见也只是模模糊糊的影子,但她已经十分满足“既见复关,载笑载言。”那儿是她的寄托所在,住在复关的那个人的身上维系着她那幸福的未来。就在“既见”和“不见”中女子的神态和心情跃然纸上。她爱得那样热烈而痴迷。最后这种想见而不得见的痛苦都化作了对男子的无限信任和对婚姻的急切盼望──“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既然你占卜过了,那我们就结婚吧。
这两章使用的艺术手法使“赋”──直陈其事,依照事情的发展,自然地书写这一对男女从初识到成婚的经过。
我们一起来朗读这两章,读出比较恰当的语气和语调。
提问:
①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她有何表现?
“乘彼”等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现。(问 以字在这里是什么用法?)板书
“复关”大概是男青年的居住地。姑娘一会“泣涕涟涟”一会儿“载笑载言”,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
②结婚前氓做了什么?结果如何?“尔卜尔蓍,体无咎言”
提问:我们来探讨第一个问题:恋爱阶段,男女双方各有何举动?男女主人公反映出什么样的性格?(由学生讨论)
明确:男青年:忠厚老实、急躁、任性、表里不一------尔卜尔蓍说明他刚开始对婚姻的态度很郑重其事,认真。
姑娘 :温柔、情深意重、传统、善解人意、、痴情、天真、活泼------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女主人公最终被氓抛弃,那她认为被抛弃的原因是什么呢? 氓变心
观点: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
3、第三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椹。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翻译:你看,那桑叶未落时,润泽有光缀满枝头。唉,斑鸠呀,千万不要贪恋桑椹的甜蜜而迷醉不省。唉,年轻的女子呀,千万不要贪饮爱情的美酒而耽溺于与男子的感情中。男子若是恋上了你,想丢开便丢开太容易,女子若是恋上男子,要想解脱却难挣脱。
评析:这一段里,诗人流露出的感情沉痛且深情。先用比兴的手法以葱茏茂盛的桑树写照自己的青春,以诱人的桑椹比喻令人沉醉的爱情。谆谆告诫鸟儿不要贪食甜蜜的桑椹,因为那可怕的迷醉能导致鸟儿生命的终结。而爱情之于女子就好比桑椹之于小鸟,同是一种致命的诱惑。因为,“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在男子占支配地位的社会里,男子即使感情上失意,也能在社会的其他角色中成就自己,而女子处于依附地位,在感情生活中寄托着自己全部的生命,假若遇人不淑,那么终生的幸福就会因此而断送。但是,甜美的爱情自然吸引人,爱情不是罂粟花,不会因为曾经的告诫而被抛开,如果逝去的青春能够重来,女子一样沉溺于爱情,之所以痛心地劝诫,实在是因为被伤害得太深。
既然不是爱情的过错,那到底谁的过错?我们一起来看第四、五章。
4、第四章:“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第五章:“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这两章写的是婚后生活以及婚变被弃的经过,因此,我们将他们合着解读。
翻译:时间就这样不知不觉地流逝,桑叶转眼落下了,枯黄憔悴片片陨落。流年带走了我的青春,终至于体衰色减。自从嫁到你家来,多年穷苦受煎熬。浩浩荡荡的淇水打湿了车帘,郁积在心里的泪水也一下打湿了我的心。我反覆地想,作为妻子,我实在没有甚么差错,是你的行为前后不一致了,你的感情没有定准,反复无常,一变再变。
多年为妇,繁重家务不辞劳,起早贪黑不嫌苦,没有一天不这样。谁知,日子好过了些后,你却变得暴戾而残酷。兄弟不了解我,嘲笑我自作自受。我静下心来细细思量,只能自己伤心泪暗抛。
评析:第四章用比兴的手法,写女主人公被弃回娘家的路上,经过淇水,往日熟悉的景色,爱情的见证──浩浩荡荡的淇水勾起了她对自己感情生活的回忆。当年“送子涉淇”的时候,陪送上了自己的真情,而今孑然一身再渡淇水,只是再也没有了那份钟情。心里有无限的委屈,却反复反省,实在想不出自己的错处,只能说声“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接着,用赋的手法补叙了婚后生活的苦楚,多年的辛勤换来的却是丈夫日益狰狞的面目,“暴”字使人很容易想见男子的暴虐和女主人公越来越深重的苦难。雪上加霜的是兄弟不理解的嘲笑,更使她内心孤苦无依,只能自己替自己哀伤“躬自悼矣”。这一章,一连用了六个“矣”,读起来让人感觉凄苦哀怨又无可奈何。
提问:
①女主人公为什么突然写到“桑树”叶落前和叶落后的变化,这是什么手法? 看到桑树想到其荣枯前后,如同自身命运 比兴 ②三四两章有哪些对比、比喻? 桑未落,叶沃若---桑落,黄陨 士之耽可说----女之耽不可说 女不爽---士贰其行(对比)
桑叶鲜嫩而枯黄--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苦
叶沃若----喻女子青春年华 叶黄陨----喻女子年长色衰。鸠食桑葚---喻女子不要对男子过分迷恋 比喻)
5、第六章:“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翻译:你当时说过,要和我一起白头偕老,但现在,一想起这个誓言就让我怨恨。想那浩3
浩荡荡的淇水再宽总也有个岸,广阔连绵的沼泽再大也总有个边,小孩子的玩笑话,自然不能当真。只是不曾想,一个堂堂男子汉的海誓山盟却也能这样轻易地反悔。不,我不再想了,既然你违背了誓言,不念旧情,那就算了吧。这一章,有两个比喻:浩浩荡荡的淇水再宽总也有个岸,广阔连绵的沼泽再大也总有个边,言下之意,为什么我的苦难就没有一个尽头?为了摆脱这些痛苦,她下决心与那男子割断感情上的联系: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从此以后,不再希望他回心转意,算了,算了,不想了。她果真能不想了吗?“口纵言已,心岂能忘?”从她一贯的钟情上看,从她在被休弃回来的路上还不断地想起当年美好幸福的日子来看,她是不可能这么“绝情”,她一定总是不能忘怀。想忘记,却又总是想起,这首《氓》一定是她心里一遍又一遍唱响的心曲。提问:最后一段中女主人公对男子表现出一种什么态度?决绝分离的态度
五、进一步解读
1、淇水:
卫国的淇水,是青年男女游乐的地方。悠悠的淇水水波,秀丽的两岸风景,伴随着这些青过无忧无虑的青少年时代。在这首诗中,淇水见证了女主人公的爱情来了又去了,在“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时,淇水默默地流淌。在女主人公被弃回家时,淇水“渐车帷裳”,在丈夫遗弃,兄弟咥笑的冷漠世界里,只有淇水悲其所悲。从小伴随她长大的淇水成了她的知己,因此也兴起了她内心的感情“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一条“淇水”,在诗中不停地出现,一则说明淇水给她的印象太深,承载着她许多的欢乐和悲伤的记忆;二则我们也可以料想,从今往后,她生活在淇水边上,想要忘记与“氓”的种种,怕是永不能够了。
2、对氓的称呼:
第一章里,先是称“氓”,不知哪儿来的一个野小子,说明女子对他毫无认识。接着称“子”,“子”是对男子的尊称,这时,女子已经把男子当作朋友了看待而尊重他了。
第二章就称“尔”了,这是两人感情很好以后的亲昵的称呼。
第三、四章而称之为“士”,视其为一般的路人,感情上已经淡漠了。
最后两章连“士”也不称呼了,心里积攒的怨气使她连提也不想再提这个人了。
这是女子沉浸在自我的叙述中,由于感情的变化,不自觉地选择、转换指称,从她对男子的称呼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人感情的发展,很有意思,耐人寻味。
3、氓和女子:
导致这场婚姻的悲剧主要责任人是氓。
我们不能说“蚩蚩”一脸憨笑是他的伪装,或别有用心、带着某种卑劣的目的。“哪个少年不钟情”,我们更愿意相信,氓也是带着美好的愿望与少女交往的。在集市上,一位天真纯洁的少女让他怦然心动是真实的,也许“蚩蚩”背后带着一丝的狡猾,但在这一场自由恋爱中,谁也不会一开始就把爱情当作一场阴谋。
但氓的确一开始就表现出他的性格缺陷,他急躁、暴虐“将子无怒”,最后在对女子不满了以后施以暴行是可以预见的,只是天真的女子沉醉在甜美的爱情里,丧失了判断力。(从“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里,我们可以想见这是一个相当有思考能力的女子。)而且他自私自利,在家境渐渐好起来的时候首先遗弃了在辛苦的劳作中渐渐容颜老去的妻子。
女主人公性格的主要特征是天真痴情、温婉顺从。从恋爱时的请求“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到热切地盼望,顺从地听从氓的话──“尔卜尔筮,体无咎言。”接着马上讨好氓──“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即使在埋怨氓的无情、背誓时,也不是怒气冲天,而是一连用了六个“矣”,表示深深的哀叹。
因此,谁该为这场悲剧负责?他们的性格是这场悲剧的根源。
六、写作特色:
经过刚才的解读,带着我们对诗歌的理解再一次诵读《氓》,读出语气、语调。本文在写作上的特色:
1、四言诗。
2、赋比兴的手法。
全篇用赋。“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两处用兴,四处用比。
赋:全文铺陈叙述了女子的婚姻悲剧。
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都是先说桑树,继而讲述和氓的故事。比:
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以桑树的枝繁叶茂,比喻女子正值青春芳华;以桑树的枝叶枯落,比喻女子红颜已老,青春不再。桑叶的沃若与黄陨的对比,是爱情由盛而衰的象喻。
2、“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桑葚甜美,吃多了会上火,斑鸠贪吃,以致昏醉;甜蜜的爱情就 像桑葚,沉湎其中难免伤神。
3、“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七、合作探究:
(1)女子答应嫁给氓,是不是太草率?
答:不。①青梅竹马。②婚前通过氓进行了占卜。
(2)女子被遗弃,责任在氓还是在女子?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女子甘心贫困,辛苦操劳,多年如一日。但是最终还是被丈夫遗弃。
(3)氓为什么要遗弃女子?(色衰爱弛)
(4)女主人公从这场失败的爱情中总结出了什么经验?
“于嗟鸠兮„„不可说也”:作为女子,千万能沉溺于男女的情爱之中。常言道:“痴心女子负心汉”。男子沉溺于情爱,还可以自我解脱,然而女子一旦沉溺其中,就总是不能自拔。因为女子的感情是专一不二的,而男子却往往朝三暮四。本诗写出了男子的用情不专和女子的痴情专一。
(5)女子最终做出了怎样的抉择?从诗中哪里可以看出? 清醒果断的决绝。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6)从全诗看,女子内心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恋爱时的温柔痴情——婚变中的怨恨沉痛——觉醒后的清醒刚烈。(7)女子的痛苦是不是仅仅来自变心的丈夫?
不是。这一婚姻悲剧又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他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再者,娘家的人的不理解,更能反映出那个时代人的爱情观、婚姻观和女子在爱情中和社会中的弱势地位,更能反映出这场婚姻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
(8)这场婚姻失败,除了氓的变心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讨论。虽然不是很草率,但5
是对氓的人品还是缺乏深入了解。有点仓促。在家里太勤劳(9)女主人公婚变后还有没有可能获得幸福?讨论。
(10)男女主人公的性格 女:温柔痴情,清醒刚烈。男:用情不专,没有责任心。(11)本文三处提到淇水,其用意是什么? 一章: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四章: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六章: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三处写淇水,是为了给我们提示女主人公的思绪轨迹。淇水是女子这段不幸婚姻的见证。当初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见证我对你的温柔和痴情。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见证我对你的忠贞和专一。虽然婚后生活是贫困的,但当初我冒此深水渐车之难而来,对你是多么的专一,可是你却如此无情。(郑笺《毛诗正义》)因此,淇水是女主人公那段以欢乐始,以悲伤终的生活的见证人。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我的忍耐是有限度的,见证了这桩不幸的婚姻。用河水和洼地有岸和边,反比氓在感情的歧途上越走越远,不知道回头。在这里,淇水就是这位负心汉的见证。
附录:
补充:历史上典型的负心男子有哪些?
第一,战国时人吴起。吴起为卫国人,妻子为齐国人。鲁国国君看中吴起的军事才能,想拜他为将,但又担心其妻为敌国之女,恐吴起立场不坚定,因此一直犹豫不决。为表心迹,获得自己想要的位臵,吴起竟然伤心病狂地杀掉自己的结发妻子。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吴起杀妻求将的故事。吴起身为一代名将,深通韬略,战功显赫。名气够大,行径又极其恶劣,故排第一。
第二,三国时人刘安。刘安本一猎户,某日,他心目中的大英雄刘备兵败,逃跑途中偶然投宿他家。因刘安家贫如洗,又正是兵慌马乱的时候,拿不出什么招待刘备。他就把自己老婆杀了,煮给客人吃。事出《三国演义》。这小子最不是东西,为了追星,竟干出这等伤天害理之事,本该列入第一,但考虑到他本人身贱名微,所以屈居第二。
第三,战国时人平原君赵胜。赵胜为赵国公子,为增加自己的势力,平时养了一大群门客。某天,他的小老婆在楼上看到一个驼背瘸腿的人从楼下路过,样子很滑稽,就笑了起来。谁知这个跛子,却认为自己受到侮辱,径直找到赵胜要求斩掉美人以谢罪。当时遭到拒绝,后来门下食客越来越少,经打听方知,与门客们认为他在这件事的处理上重色轻士有关。于是平原君下令斩了这个小老婆的头,门客又重新多了起来。这个故事原来是被当作轻色重义的美谈讲的,影响极坏,为正视听,将其列为第三。
第四,唐明皇李隆基。他与杨贵妃之间的感情,几乎被当作自古以来帝王真爱的典范。可是,一旦大祸来临之际,他却为了平息兵变,保护自己,不惜将自己的爱妃交给叛军去处臵,演出了一场“三军不发可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的悲剧。后来的许多文人想以事出无奈为他开脱,杜撰出什么“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尽期”的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但缠绕于杨贵妃颈上的一丈白绫无情地宣示了李隆基极端自私的负心汉面目。因杨李的故事流传千年,影响甚巨,同时杨贵妃之死毕竟不是李出于主动,两相考较,位居第四。
第五,宋人陈世美,戏剧中的人物,由于他的典型性,在国人心中陈世美三个字几乎就是负6
心汉的代名词。包公戏《铡美案》使他与秦香莲的故事家喻户晓,这里就不再饶舌了。他为世人所痛恨的主要原因,在于他的普世性。古往今来,男人有钱就变坏,几乎成为一种定律。历朝历代,陈世美们从未断绝,逮至今日,又呈蓬勃之势。从某种意义上讲,陈世美对家庭的背叛,合乎人们内心中的常情,未到不可饶恕的地步。如非他后来利令智昏、狗急跳墙,欲指使别人杀掉老婆孩子,他本来罪不至死,也没有资格列入这个排行榜中的。
第六,唐人元稹。元稹是中唐时的一位著名诗人,与白居易齐名。他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千古以来被人们引为对爱情忠贞不二的名句。但他在现实中却是一个玩弄女性的浪荡子,欺骗女性感情的负心汉。在他年轻落魄山西时,曾处心积虑地勾引良家少女“崔莺莺”,弄到手后,又将其抛弃。这段经历在他自己撰写的《莺莺传》中有详尽的描写。元人王实甫据此写出了《西厢记》,将原本始乱终弃的一段悲剧(相对崔莺莺来说)演绎成一出“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属”的大团圆式喜剧,从而,开创了中国戏剧舞台上符合市民欣赏习惯的才子佳人戏的传统。《西厢记》里的张生的多情,更反衬出生活中的元稹的无情。鉴于以元稹实事为原型的《西厢记》的影响力,元稹被列为第六位。
第七,明人李甲。李甲与杜十娘之间发生的事,又是一段国人耳熟能详的故事,出于明人小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落魄书生李甲遇到当红妓女杜十娘,两人情投意合,海誓山盟。杜十娘以为遇到知己,遂毅然脱离青楼,随李甲回乡。谁知还在途中,李甲便贪图钱财、背叛誓约,私下将十娘卖给富商,导致十娘投江自尽。妓女从良,自古以来,有好结局的不多。李甲的可恶之处在于,不但贪色,更加贪财,而且他背叛的时间也太快了些,故列为第七。
第八,三国时人刘备。这位刘安心目中的大英雄,与他的先祖刘邦一样,每到危急时候,总是抛下老婆不管,只顾自己逃命。而且,他的那句名言:“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千百年来,流毒甚广,不将他列入,不足以平女民愤。所以,在这里让他屈尊坐了末位交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