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送元二使安西》试讲答辩

时间:2019-05-12 17:39: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语文《送元二使安西》试讲答辩》,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语文《送元二使安西》试讲答辩》。

第一篇:小学语文《送元二使安西》试讲答辩

小学语文《送元二使安西》试讲答辩

为帮助各位考生备战教师资格面试,中公教师网整理了各学科教师资格面试试讲答辩语音示范,以下是小学语文《送元二使安西》试讲答辩,希望对各位考生有所帮助!【面试备课纸】3.基本要求:(1)体现情感目标。(2)讲解本诗大意。【教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舍、君”2个生字;读准古诗中的“朝、舍、更”3个多音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

2.通过结合下文注释,想象画面理解古诗大意。3.体会作者送别友人时依依不舍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教学难点】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情境创设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歌曲导入:老师歌唱《送别歌》。

导入语:同学们这首歌唱的是什么?现在朋友离别的时候我们会唱歌,而古人在分别的时候会折柳相送,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来学习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二)知诗人,解诗题

1.请学生齐读课题两遍,(预设一部分学生节奏出现问题,老师顺势纠错并引导学生解释课题)。

2.指名学生当小老师介绍作者王维并给予评价。

3.请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在读的过程中,查阅不认识的生字词并及时检查,强调多音字“朝雨、客舍、更进”在古诗中的正确读音。

4.老师范读古诗,请同学们划分正确的停顿和节奏,并按照正确的节奏齐声朗读一遍。5.男女生比赛读,看谁读的情感更到位。(三)读诗句,晓诗意 1.大屏幕上呈现古诗前两句,请同学找出其中的景物,老师播放名家泛读,请同学们闭目想象这两句的画面,并请学生描绘画面。

2.讲解古人折柳送别的原因。

3.屏幕出示古诗后两句,展示元二出行的地图和路途周边的环境,请学生小组讨论之后上台画出路程图:

元二出使距离有多远? 路途都有什么? 这体现了什么? 从距离遥远和路途环境恶劣突破了作者送别友人依依不舍情感这个难点。(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告知学生送别之后王维去世的事,使学生对诗歌情感进一步升华,并怀着这种情感配乐让学生深情地背诵古诗。

(五)总结全文,回顾知识

请同学上台当小老师,总结本节课后所学习的内容,可以从字词、情感等方面来谈谈。(六)课后作业

创设元二知道王维不幸去世的情境,让学生以元二的口吻给王维写一段心里话,让学生情感升华的同时锻炼写作能力。【答辩题目及解析】

《送元二使安西》答辩

问题:你是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情感的? 【参考答案】 谢谢考官的提问!诗歌是用自己的方式给后人展示古人的喜怒哀乐,它让快乐、悲伤、思念、欢聚、忧国忧民都穿越时空,从一个时代走向另一个时代,每一个字都是一种心情,每一首诗都是一种灵魂,因此,解读诗歌的情感是学习诗歌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本首诗歌教学中,以一首学生熟悉的《送别歌》开场,一开始就营造一种离别愁绪。在整体感知环节,在学生把握诗歌正确节奏的前提下,通过多种不同的朗读方式,让学生在反复的吟诵中慢慢走近诗人,走进送别的场景。

研读部分,一切景语皆情语,通过前两句诗歌的意象,请学生想象画面、描绘画面,引领他们穿越时空,来到那个下着蒙蒙细雨的早晨,感受浓浓的送别氛围,并利用地图让学生直观感受元二此去路途遥远和艰辛,体会最后两句中“更尽一杯酒”的不舍之情。

最后告知学生王维去世的消息,使学生的情感更进一步升华。

布置作业,让学生以元二的口吻给王维写一段话,学生在写的同时,更能体会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我相信,通过我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引导,学生一定能够拉近和古人的距离,走近诗人心中,感受情感。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谢谢各位考官!

第二篇:《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

《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

说教学理念: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在教学本诗文时,我们四年级组把翻转课堂的理念加入到教学的设计中去,让学生在学习古诗时,成为学习的主人,利用前置性学习单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而老师则起到引领和引导的作用。

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学生提出的阅读要求和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我从以下三个纬度确定了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义、句意,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3、情感态度目标: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在悟诗情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白诗文中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说教学内容组织与处理:

本课诗歌在教学中我主要设计了三个大的环节,明诗意、悟诗情、内化写法训练拓展。

在这三个环节中为了照顾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所以在前置性学习紧紧围绕着课堂教学进行预习,学生会根据自己的能力多少来对资料进行查找,老师也会尽量把学生之间的差异缩小到最少,为本篇古诗的课堂教学打下基础。关于本首诗的内容,诗意的学习较容易,所以时间分布较少,大概在十分钟左右,在悟诗情方面,学生相对较信掌握,所以依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出示了一个补充填空的句子,让学生体会情感,大大减小了本环节的难度,让学生在此环节的学习中有了老师方面的指引,学习起来更加地得心应手。除此之外,还对本诗进行了资料 的补充,学法的引导,让针对性更强,在细节的处理上也体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说教法与学法:

本着翻转课堂中,以生为本的理念,对于学生所学知道:知道的不教、难的知识自己交流探讨的学习方法,除此之外,我还加入了诗句补充、写法指导的环节,结合《新课标》理念,我将采用通过诵读引导学生理解的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读出感情,从而自然而然的就进入到古诗的意境中,以期达到:情,在读中悟;画,在读中呈现的目的,尤其是在拓展学习环节,层进式引读法、情境渲染法,帮助学生把学习到的方法内化为已用,用简笔的画作与文字的基础上升华情感。

说教学程序:

本课诗歌在教学中我主要设计了三个大的环节,明诗意、悟诗情、内化写法训练拓展。《新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我在教学中努力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参与合作的机会。让学生自读自悟,合作交流理解诗句的意思。把握古诗的主要内容。为下面感悟送别情怀奠定了基础。

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为什么能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甚至便被人披以管弦,殷勤传唱,成为送别诗中的极品呢?肯定是有它独树一帜之处。那么诗人王维究竟是怎样表达他对元二这份依依惜别之情的呢?在感悟诗情这个环节我们将解决该问题,这无疑是教学中的难点,我想从如下三个方面引导学生突破这个难点。

1、感悟渭城美景 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美景,指导学生读出景色的美。

2、从美景的背后感受淡淡的忧伤。

(1)、雨,似乎老天也为他们的分别而伤心。

(2)、柳,告诉学生古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

体会到因这些景物产生的愁绪后我又采取层进式的引读,读出这种淡淡的忧伤。为指导学生感悟诗的后两句离别情怀奠定基础。

3、从地域上的距离和差异感受离别之情

而在之其中对于教学环节的创新我们主要设计在“文包诗”的内容中,以前的古诗教学中,我们常常把重点放在让学生体会诗人的写作情感,但是这回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体会情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出整个故事,用自己的语言将这藏情于景的故事叙述出来,体现学生在语用中的收获。

说教学媒体的选择:

本课的多媒体主要是运用PPT来展示诗中地域差异的特色,用图片更加直观地告诉孩子渭城和安西地域环境的千差万别,体会到“劝君更进一杯酒”时诗人的不舍。

说教学评价:

多以鼓励和引导为主,让学生真正进入到开放教学的环境中,让学生能知道自己会说什么,愿意说主动去说自己的学习成果,而不是在以往的教学中,按照老师的提问来回答。

说板书:

本节课,我根据学生发言,相机进行板书: 送元二使安西

以景衬情 依依惜别之情

这样简洁明了,体现出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

设计总结

总之,本课的设计主要针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努力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云无定姿姿万态,教无定法法自在。”在教学中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优化教学过程,是我们每位教师不断探索的目的所在!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希望各位专家领导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第三篇:《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是唐朝诗人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他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而喻。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心和祝福。

二、教学目标

知能目标:学会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

过程目标:采用个别读,齐读、赛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中悟情,读中悟美。

情感目标: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

教学重点:感悟诗情、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友人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设计理念

课标指出:“诵读优秀诗文,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本课设计侧重从潜心品析吟诵、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

四、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诵读体会法——课件演示法

五、教学准备: 课件

一、(李叔同的《送别》引入古诗)找地名,初读解题。

1、(课前播放幻灯片《送别》)板书:送

谁能用“送”组个词 ? 能用这个词说句话吗?说到这个词,你想到了一件什么事情,在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是啊,从古至今,“离情别怨”可以说是永恒的旋律。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落寞惆怅,总是特别的伤感难过。刚才,我们欣赏的乐曲是才华横溢的李叔同先生创作的《送别》,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1200 多年前,也有一首著名的送别诗在抒写离情别怨的诗文中尤其脍炙人口,传唱千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见证这段深厚的情谊吧!(出示课题《送元二使安西》)

2、谁会读这个课题?你从诗歌题目中明白了什么?

元二:姓元,排行第二。就是在元二的上面还有一个——

理解“使”:出使。你是怎么知道的?(看下面注释的)表扬学生:真好,学会了看注释,就能学的更快!去哪儿?(干什么?可以不去吗?)

解读“安西”:安西又在哪儿呢?(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在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你又是怎么知道的?表扬:又多了一个会学习的孩子。新疆是中国最西边一个遥远的地方。谁送元二出使安西呢?(板书:王维 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谁了解王维?谁还有补充的? 你来读一读课题?

听老师来把这个课题读一读?送——元二——使——安西 指名读。你来读。表扬:翘起大拇指,我注意到你读得时候脑袋一点一点的,你在感受我们古诗的韵味儿。一起读。别读得那么有力。

二、读全诗,掌握节奏。

1、生自有反复地读。

下面,请大家对照资料、注释,读一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一直读到清爽了、顺口了为止。

2、指名读

读得很专心,很投入,很好!读书要的就是这种状态!谁来读一读这首诗?清清爽爽地读。

3、读得不错!比如:后鼻音读得那么准!“朝雨”的“朝”在这里读“zhao”,“客舍”的“舍”在这里读“she”,真是读得非常准确!谁再来读一读,不但清清爽爽地读,而且有板有眼地读。

4、有味道了。我请你来推荐一个你们班的朗读高手来读读看!

5、师生合作朗读全诗。

不用我说,大家一定听出了这首诗的节奏和韵律。来!我们一起读!怎么读呢?每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我来读。好,味道出来了。我们再读一次,现在,前后顺序调换一次,我读前四字,你们读后三字。

6、生齐读诗歌。

味道更浓了。我们连起来读,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那个节奏,那个味道。

三、知诗人,以画解诗。

1、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画面、读出情绪来。

2、大诗人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3、读王维的这首诗,你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

把手放下,请大家轻轻地读一读,看看注释,看看插图,想想,画面上有些什么?

(板书:雨)什么时候的雨?是怎样的雨呢?

清晨下着小雨,淅淅沥沥,打湿了地上的尘土。“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湿润了路上轻微的浮沉,而不湿路。雨也多情,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

(板书:柳)想象一下,怎样的柳树?平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怪不得说“新”。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柳还是“留”的谐音。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表示依依惜别。

(板书:客舍)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

清朗的天宇,洁净的道路,青青的客舍,翠绿的杨柳,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啊!你能把它美美地读出来吗? 这景真美,你再来读读前两句。谁还能陶醉其中地读一读。

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王维诗中的这幅画。

三、品诗意,三叹“更尽”。

1、可是,就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早晨,好朋友元二就要出使安西了。

同学们请看,当时阳关以西(出示课件)满眼的荒漠,陪伴他的只有无尽的荒草。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西出 阳关——无故——人啊!(板书:故人)

2、这一去,要到哪里呀?(投影出示路线图)渭城在如今陕西省渭河以北,所以称之为渭城。阳关在如今甘肃省敦煌县的西南。再往西走,新疆的库车附近,古时候称为“安西”。这一路上,整整3000多公里啊!

满眼的荒漠,满目的凄凉,有的只有那荒山野岭。如果是照当时元二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去,元二也要走整整半年多的时间。

3、元二即将远行,此刻诗人王维心中该有多少话要对他说呀!孩子们,展开你想象的翅膀,接着“元二呀——”,写一写诗人心中那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情。(播放乐曲《阳关三叠》)学生可能会写:

生1:元二,路上要小心。注意好安全。

师:好朋友,多关心啊。好一个知冷知热的朋友啊!

生2:元二,多带些水去,不要渴了。路上要小心一点。

师:照顾得多么无微不至呀!多么善解人意啊!

……

元二,渭城的风景多么美啊!亲爱的朋友,我多想和你一起天天观赏美景啊,可你却要远行千里,不知何时才能相聚,此刻,只有------

元二,亲爱的朋友啊,你在安西没有亲人,没有朋友相伴,我不放心你啊,却又无可奈何,此刻,只有-------

元二,亲爱的朋友,握着你的手,千言万语,只化作――

4、送君千里,终须一别,门外的马车就要起程了,让我们带着这份不舍,这份依恋,再次举杯——劝君。(板书:依依惜别)生齐读。

5、不知道喝了几杯了,这杯酒喝完了,元二也该启程上路了。来,我们踏歌吟诵全诗,为元二送上一程吧!(播放《阳关三叠》)从大家的声音,我感觉到你们都明白了这首诗,那你们能将这首诗默写下来吗?

四、明古风,体会别意。

1、多情自古伤别离,同学们古往今来送别的诗数不胜数。听,这是李白在目送孟浩然——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听,这是高适在安慰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同学们,人间自有真情在,人间自有知音人!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朋友虽然远去了,但我们更相信:

(课件出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短暂的40分钟到了,老师也要和大家说再见了,真有些舍不得。就让我们一起再深情地吟吟这首诗,作为临别赠言吧!

五、背古诗,课外积累

老师为你们搜集了一些送别诗印在资料的后面,同学们可以好好地读一读,记一记,还可以想象当时的情境编一个故事呢!板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 雨 客舍 依依惜别 柳 故人

第四篇:《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

一地烟凉,不诉离殇之《送元二使安西》

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沙洋县马良小学的老师——刘婷婷,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一地烟凉,不诉离殇之《送元二使安西》。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重难点——说教学流程——板书”这几个方面来说一说对这节课的设想。

一、说教材

第六单元是一组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的文章。这组文章的主旨力在引导学生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中年段义务教育的要求,我认为古诗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走进丰厚博大的中华文化,探索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加深理解和感悟,接受情感的熏陶或思维的启迪,积累优美的诗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基于这样的认识,结合本组课文的教学要求,我确定了这首诗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技能目标:感悟诗歌的内容,想想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情感目标: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三、说教法、学法、重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还提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感悟。”基于教学目标的制定,结合《新课标》理念,我将采用诵读法进行教学。通过范读、领读、讲读、指名读、离开文本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读得通顺,读出节奏,读出感情,从而让学生自然而然的就进入到古诗的意境中,以期达到:意,在读中明;情,在读中悟;画,在读中呈现;教学目标,在读中完成。

只有让学生自然而然的入情入境,才能够在接受情感熏陶的同时,品味诗歌丰富的语言,于是我把想象意境,体会诗句情意作为文本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四、说教学程序 以上目标具体落实在以下教学流程中。“释题-读诗-解诗意-悟诗情—唱诗—拓诗”

(一)释题,知背景

古诗所涵盖的内容很广,加之古诗与学生的现代生活存在年代的距离,所以教学古诗前师生共同交流诗人的简介、创作的背景资料有助于学生学习古诗,更好地走进诗中的情感世界。因此,在这一环节教学中,我首先写一个“别”字,让学生组词,在学生组的“送别、离别”的词语中,让学生畅谈当时的心情,继而引出音乐《送别》。在哀伤的音乐声中引出课题《送元二使安西》,此教学环节的设计主要是想通过组词说心情、音乐渲染将学生的情感一下子拉进文本,接着我会让学生读诗题。从读中悟事,明白是谁送谁,要送到哪里去。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就学生的回答顺势了解“王维”的相关资料、“王维”与“元二”的关系,以及“元二”所要出使的地方。

(二)初读,悟诗境

语言的品味,必须伴随着大量的诵读、细细的品读。古诗词的诵读,有别于一般课文的朗读。在这个环节中,我将指导学生把“读”放在首位,采用以读代讲,层层推进的形式进行教学。

首先,指导学生初读,读正确,读流利。在这一环节我会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借助学路建议一来完成读。

弄清楚诗歌的正确读音之后再教给学生“平长仄短吟古诗”的方法熟读古诗,学生读出节奏、读出语感、读出韵味,在平仄的音律中,预留下情感的密码。

(三)细读,解诗意

在了解诗歌大意的时候我会出示学路建议二,让学生在学路建议二的指引下通过自主学习、小组交流讨论、全班交流汇报完成这一任务。

(四)精读,悟诗情

多情自古伤别离,那么诗人王维究竟是怎样表达他对元二这份依依惜别之情的呢?这是教学中的难点,教学中我从如下三个方面引导学生突破这个难点。

1、从好友的角度感受离别之情

先让学生读诗找出元二和王维是好朋友的依据?学生自读古诗后得出:

(1)、元二的名字叫起来非常亲昵。(2)、“故人”就是是好朋友。

(3)、“更”说明他们已经喝了许多杯酒,可见他们的感情很深。

(4)、“尽”说明两人喝酒都一饮而尽,只有好朋友之间才这样。

此时我自然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这酒,引导学生品悟“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一杯怎样的酒?我首先出示含酒的诗句,给学生的思维以导向。“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知己连心的酒,“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酒是祝福的酒,“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酒是浇愁的酒,那“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一杯怎样的酒?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了回答:这是一杯离别的酒,伤感的酒,无奈的酒,祝福的酒。然后让学生带着他们的感受反复地朗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一句。这层进式步步引读,使学生体会到了诗句深层蕴涵的真挚情谊。学生每复读一次,感情也随之澎湃。

2、从渭城的景色感受离别之情

这个环节我请学生再读读整首诗,找出元二和王维看到哪了些景物,使得离别的愁绪更浓?学生答出(1)、雨,似乎老天也为他们的分别而伤心。(2)柳,表示挽留之意。体会到因这些景物产生的愁绪后我又采取了层进式的引读。古人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而今天看到满目的青青杨柳怎不伤感别离?小雨还在下着,是想挽留友人的脚步吗?而朋友终将离我而去,怎不伤感别离?雨中送客,想想自己也只身飘泊,而今天朋友也将远走他乡,怎不伤感别离?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诗人选取这些景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而进一步借助这些景物,对“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的层层渲染,无疑对诗旨的解读又推进了一步。

3、从地域上的距离和差异感受离别之情

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我在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明确这几个地方的地理位置,了解了两地的距离大概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这是地域上的距离带来的离别感伤。不仅如此,我还通过灯片让学生感受两地的地域环境的特点,引导学生想象两地生活的差异,由此,我第三次采用层进式的引读。这样的设计,对安西和渭城作了浓墨重彩的强烈对比。此时的这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也包含着对远行者的深情体贴和真挚的祝愿。

在整个悟诗情的环节中,我采用“以读代讲,层层推进”的形式进行教学,尤其是层进式的以情“引读”,可谓一唱三叹,引领学生完全感受了这首诗歌的独特魅力。

(五)唱诗,表诗情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情感是诗的灵魂,要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和情感共鸣,仅有读是不够的。在高声朗诵之后,又通过吟唱的方式,引领学生进一步入诗境、悟诗心、品诗味。因此,情到深处,我将告诉学生王维的这首诗虽然写的是1200年前朋友之间的普通送别,却饱含了朋友之间的真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意味深远而独树一帜,当时被谱曲传唱。《阳关三叠》又称《渭城曲》、《阳关曲》。当读不足以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时候,就可以轻轻地唱起来,然后,播放《阳关三叠》,与学生一起唱诗,使学生再一次领悟诗情,感受到古诗的音韵之美,感受中华经典文化的无穷魅力。

(六)拓诗,情缠绵

前几个环节,通过情景创设、角色体验、拓展想象,带动学生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通过感情诵读、师生共唱千古名曲,让学生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魅力。于是在这一环节我进行了送别情未了的延伸:

1、将高适的《别董大》与《送元二使安西》进行比较,告诉学生我国的古诗文化博大精深,让学生继续积累类似送别诗以带动送别情。

2、口语交际:除了饮酒,他们彼此之间还会说些什么?

3、小练笔:试着把这首诗改成一篇记叙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善于利用文本,充分挖掘教材的有力资源,填充“空白”的过程本身就是让学生驰骋想象,激越创造思维的实际操作行为。设计本环节使学生不仅在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上有所提高,也在精神上与诗人产生共鸣。

五、说板书

除了课题和作者之外,我为本诗设计了这样的板书。

柳 ○情 客舍 酒

故人

这样,抓住诗中关键词:雨、柳、客舍、酒、故人,中间一个情字,学生一目了然,最后,雨、柳、客舍、酒、故人一一擦去,黑板上只留一个“情”字,点明本诗的中心。

第五篇:送元二使安西 公开课

《送元二使安西》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2.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3.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了解作者相关资料。

三、教学过程

一、激情入境,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一定有不少知心朋友吧。现在,大家即将毕业了你们可能要分开了,你的心情怎么样? 指名回答。

预设:很伤心,舍不得

2.师:是啊!我们现代人是这样,古人,也是这样。在古时候啊,由于交通不方便,朋友分离之后就很难有再相见的时候,送行饯别就成为表达深厚情谊的一种习俗。于是,在和朋友分离之时,人们就会写一些诗或文章来送给朋友。回忆一下,你都知道哪些送别诗? 生根据自己的积累回答。

3.师:同学们积累真丰富,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板书课题)。

二、学习古诗

(一)学习古诗的方法:

师:这是一首古诗,诵读是学古诗最古老,最传统也是最有效的方法。简单来说,就是这18字的宝典。

1.解诗题,知作者。2.抓字眼,明诗意。3.多诵读,悟诗情。

师:今天,让我们根据这个学法,来学习这首古诗。

(二)解诗题,知作者。

(1)师:通过预习,从题目中你读懂了什么。(指名回答)送:送别

元二:元二,名元常。排行第二。排行第二的意思就是在元二的上面还有一个哥哥。咱们古人重男轻女,女孩子轮不到排辈分,只有男孩之间才可以 使:出使

安西:在新疆库车附近追问:元二去安西干什么呀

生:奉了皇上的旨意去完成任务的。

补充:当时唐朝国力强盛,疆域辽阔,需要大批士兵和官员去镇守边关,保家卫国,元二正是担负这样的使命出使安西。

师:现在谁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生: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

小结:一个小小的标题把人物,地点,事件传达得一清二楚。所以像我们这样细细琢磨诗题对把握诗的主题是有帮助的。出示金钥匙,齐读金钥匙。

过渡:理解了题目的意思,咱们一起来读课题,注意停顿(2)强调题目读法,指导读课题。(3)简介作者

师:谁来介绍下诗人王维

这是老师给王维制作的一张小名片,看,资料通过整理分类是不是更清晰明了呢?

(三)初读诗歌,掌握节奏。

过渡:了解了王维,咱们来读读王维的这首诗。

1、生自由反复地读。

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读的时候注意:第一,字音要读准确;第二,节奏要读清楚。

2、指名读。谁来试试?

注意多音字 :朝 舍

更 尽 预设:发现什么问题了吗?朝应该读作 zhao 什么意思?舍应该读作she 那么客舍是什么意思?(旅店)

师:哇,预习很充分,诗中的几个多音字读得特别准确。谁再来读,指名读

评价:你们是在读诗,但是是用现代的方法来读。

师: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怎么读?在你们的书本上画出朗读的节奏。

2、古人写诗都会遵循一个规律——平仄规律。什么是平,什么是仄呢?现在的一、二声就相当于古时候的——平声;现在的三、四声就相当于古时候的——仄声。遇到平声字,咱们要把字读得长一点,遇到仄声呢?要读短一点。这个规律又叫做平长仄短的规律。老师用蓝色表示平声,红色表示仄声。大家自己练练怎么读。(板书):平长仄短的规律 齐读两遍 请我们班的朗读高手来读读看!

评价:不用我说,大家一定听出了这首诗的节奏。还不够长,再来试试,这回有诗人的感觉了。掌声送给她,好吗

4、师生合作朗读全诗。

师:来!我们换一种读法,我和你们合作读。每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我来读。好,味道出来了。我们再读一次,现在,前后顺序调换一次,我读前四字,你们读后三字。

(四)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师: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感觉来。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表达读完这首诗的感觉,你想到哪个词语?

(伤心、难过、依依不舍、痛苦、忧愁)

(五)品读诗歌,入境悟情。

(一)感受送别景。

1、过渡:我们发现古诗就这么几个字,可是意义却非常丰富。接下来,如果我们展开想象,深入到诗里面去,也许同学们会有更多的发现。哪2句写出了当时的环境。

2、指名汇报并相机出示第一、二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3、细心的同学可能已经发现这2句诗中涉及一些景物,请你圈出来。(1)交流:哪些景物?——雨、轻尘、客舍、柳

板书:雨后渭城(2)想象:

前面我们提过王维作品的特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自由读读这两句,你脑海里浮现一幅怎样的画面?你仿佛听到什么或看到什么?还有吗,大胆说出来。出示句式:我仿佛看到——听到——闻到——

预设:看到绿绿的垂柳和青青的客舍清新的空气在客栈送别 师:想着你脑中的画面读一读。评价:你读出了诗歌的味道

评价:这雨下得淅淅沥沥,再慢点好吗

评价:这柳树真青翠,再试试

(3)师:这么美丽的景色,这么清新的景物,我们不能让它只停留在文字上,要用我们的声音传递出来,一起读。4.介绍折柳送行的习俗。

师引导:听你们朗读,我眼前仿佛出现了飘洒的细雨和随风摇曳的柳条,王维为什么选了雨和柳两样景物,他要向我们传达什么呢?

雨给了你怎样的感受(生:悲伤)师:愁的感觉。而柳在古人眼里更是有含义的。指名读 出示小资料:柳树的“柳”跟“留下来”的“留”音相近。表示挽留的意思。古代有折柳送行的习俗,来到送别的地方,折下柳枝送给行人,表示折柳赠别。从汉魏到隋唐,这一习俗相沿下来。所以,咱们中国的古人每逢写柳写雨的时候都是为了突出不舍之情。

(二)体会送别情。

1、诗中有这么两句直接抒发诗人的离别之情的,读一读 课件出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两个好朋友是否只喝了一杯酒?(不是)你从哪一个词知道?圈出来。(更尽)追问:为什么一杯喝完再来一杯。预设:舍不得。

师:你们知道从渭城到安西多远吗?我们来看地图,从地图上看,只有这么短,而实际距离呢?大概有3000多公里。

古时候没有汽车、火车、飞机,就是用上最快的交通工具骑马去也要用上半年时间。你感受到什么?预设:远。

师:不仅仅是远。从渭城到安西要经过阳关。阳关是什么地方?在今甘肃省敦煌县。它和玉门关都是古时通往西域的必经之路。有位诗人曾经这样描述这条路:(课件出示)齐读: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岑参《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

师:可见这是一条怎样的路?预设:很难走的路,很崎岖,很危险

创设情境,出示图片,配乐引读:瞧,这便是阳关以西。它大漠茫茫,黄沙漫天,土地贫瘠,人烟稀少。

现在你觉得,王维对老朋友出使安西仅仅只有不舍吗?还有什么? 生:还有担忧、关心

师:现在,你就是王维,元二即将远行,此刻你有什么话要对他说吗? 出示:王维举起酒杯,()地对元二说:“()。”

预设:元二啊,你一路上一定要小心身体啊。元兄啊,我真想和你一起走啊。评价:这是一杯关心的酒,你来读: 这是一杯友谊的酒,你来读 这是一杯祝福的酒,你来读

这酒充满了依依不舍之情。你来读:

引读:想到一路上千里迢迢,长路漫漫,王维端着酒杯,千言万语都化作了这一句,读。出了阳关,再也喝不到满是深情厚谊的酒了。再读三、四句。

六、欣赏《阳关三叠》,诵读古诗

师:送君千里,终须一别。这首诗道出了天下离人共有的心情——依依惜别。板书:依依惜别之情

师:这首诗不久就被乐师谱成曲,叫《阳关三叠》,也叫渭城曲。让我们和着这经典的乐曲,一起读全诗。

师:王维的诗不仅打动了乐师,也打动了我们。千百年来,一代代人口中传送着这千古绝唱《送元二使安西》,试着一起背

师:若干年后,当你和好友分别时,你也会想起这首千古绝唱。齐读课题

七、作业设计 1背:背诵古诗

2积累:找下王维的其他诗篇进行阅读积累

板书:写 雨后渭城 之 景

抒 依依惜别 之 情

下载小学语文《送元二使安西》试讲答辩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语文《送元二使安西》试讲答辩.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送元二使安西》课堂实录

    《送元二使安西》课堂实录 教材解读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自古人生重离别,自古人生又伤离别,在这浩如烟海的“送别诗”中,王维的这......

    《送元二使安西》课堂实录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过程设计 一、谈话入,温故知 同学们,古诗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一座宝库,一首好诗,就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

    《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

    《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 摆所中心校陈俊 说教材: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

    《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

    《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古诗语言精练,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习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模版)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认识和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朝”“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一、导入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流行歌曲吗?(喜欢)你喜欢什么歌呢?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唐朝时的流行歌曲,想听吗?(放音) 2、知道这首乐曲的名字吗?它叫阳关三叠,是唐朝最流行的乐......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送元二使安西》 一、导入: 同学们,喜欢读故事吗?知道吗,有这样一首古诗,在中国古诗词的浩瀚烟海中独树一帜。这便是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生读、师读、再读) 二、读诗、悟......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送元二使安西 姜川阳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根据“诗中有画”的特点,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3、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