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二使安西》课堂实录

时间:2019-05-13 01:49: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送元二使安西》课堂实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送元二使安西》课堂实录》。

第一篇:《送元二使安西》课堂实录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过程设计

一、谈话入,温故知

同学们,古诗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一座宝库,一首好诗,就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曾学过一首叫《别董大》的诗吗?

二、导新课,明目标

今天,我们就再来学习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们要从这首诗中学到什么呢?同学们请看:

1.认识和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朝”“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借助注解,理解整首诗的意思,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师:同学们都清楚我们的目标了吗?

三、解诗题,知作者

同学们,所谓“万诗题入手”,诗题是诗歌的眼睛,你从课题送元二使安西从中读懂了什么或有什么疑问?

先后引导学生从:

1.元二是谁?2.安西是在哪里?3.什么时候送的? 4.怎么送的?5.谁送元二去安西?

对于元二,史料没有什么记载,但对于作者王维,应该并不陌生,谁来说说你所知道的王维。

下面我们进一步来了解作者王维。

四、多诵读

请同学们先自由朗读古诗,再放音频朗诵,接着自己范读,学生再反复读。

五、入诗境

同学们一边朗读一边找出诗句中描写的景物,想象在你的面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并谈谈自己对景物的感受。

六、悟诗情

淅淅沥沥的小雨还在下着,诗人看到满目青青的杨柳,原来是想挽留友人的脚步。多情自古伤别离,那么诗人王维究竟是怎样表达他对元二这份依依惜别之情的呢?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那么在诗中哪些地方能找到元二和王维是好朋友的依据?请同学们再读一读古诗,同桌相互交流看看诗中哪些地方能找到元二和王维是好朋友的依据。

自读古诗后进行交流„„。(引导可以从以下依据得到证实:)①.从“故人”可以看出他们是好朋友,知己。

②.“劝”,“更”说明他们已经喝了许多杯酒,可见他们的感情很深。③.“尽”,说明两人喝酒都一饮而尽,一般只有好朋友之间才这样。

原来作者与元二之间的友情确实有着深厚的友情啊!然而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那为什么作者面对元二好友的“西出阳关”却如此的伤感呢?

同学们,阳关离渭城路途遥远,安西距离渭城大概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以西还是穷荒绝域,一路荒芜人烟、关山漫漫、黄沙满天,就算按照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元二也要走半年多时间才能到达,更不知何时能回到渭城了,这是距离带来的离别感伤。除此之外,我们再从两地生活的差异来感受这段离别之情:

师:也许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呢? 师:也许渭城这儿生机勃勃,安西那儿呢?

师:渭城这儿有饮不尽甜甜的故乡水,听不完浓浓的家乡话,安西那儿呢? 师: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

师:想到朋友不仅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飘泊,而且前途渺茫,这种难分难舍 的情绪化作——

师:“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连心的酒,志同道合的酒,是情深厚谊的酒—— 是,这 “劝君更尽一杯酒”又是一杯怎样的酒?引导学生从如下品尝: 生1:这是一杯离别的酒,因为喝完这最后一杯,王维和元二从此分别; 生2:这是一杯伤感的酒,好友分隔两地,岂能不令人伤怀? 生3:这是一杯无奈的酒,谁愿意与好朋友分离呢?

生4:这是一杯祝福的酒,诗人王维祝福元二一路平安,在安西生活如意。师: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啊?还有谁愿意朗读这首诗,再送他一程呢?

七、入诗境

然而!历史是真实的,根据史料记载,王维在元二离开后不久就去世了,此次的告别竟成了永别。这首诗蕴含着诗人太多太多的情感,所以不久就被配上音乐,成为当时唐代最流行,也是现在经久不衰的音乐之一《阳关三叠》。接下来,我们就一边欣赏这段音乐一边跟随视频情境,用我们的心来吟诵这首古诗,铭记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

师:同学们都看得很入情,就让我们带着这份真情,合上课本,闭上眼睛,再一起来朗诵这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吧!(学生摇头摆尾地吟诵诗文)

八、拓展延伸

人生自古重离别,老师还搜集了一些送别的佳句和大家一起分享: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王维《送别》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轮台东门送君去。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九、课堂小结

同学们,在这首送别诗中,诗人将写景与叙事相结合,借景抒情,字里行间包含着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是啊,朋友是我们一生的财富,让我们像诗人那样珍惜友情。

十、布置作业

“劝君更尽一杯酒”包含了诗人多少临别的赠言啊!其实王维想对元二说的话真是太多太多了,然而在这个分离在即的时刻却什么都说不出来,似乎一切想说的话都在酒中,酒中含情,酒里有话。请你把王维想对元二说或元二想对王维说却没有说出来的话写下来,然后进行交流。

第二篇:《送元二使安西》课堂实录

《送元二使安西》课堂实录

教材解读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自古人生重离别,自古人生又伤离别,在这浩如烟海的“送别诗”中,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长而独树一帜。

设计理念

借助古诗这一教学平台,通过“读、想、议、写”等行之有效且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懂得诗意,熟悉其他送别诗。

2、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教学准备:含中国政区图、《阳关三叠》的课件。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入诗境

(播放李叔同的《送别》)

师:“相见时难别亦难”同学们,有人说离别是诗,有人说离别是歌,有人说离别是泪水。是呀!人生自古重离别,人生自古也伤离别。特别是古代社会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等种种原因,人们是重视定居而难得远行的,因为一旦离别,人的前途和生命安危都很难预料。相间时难别亦难,所以,以送行饯别表达深厚的情谊便成为一种习俗,送行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我们就曾经学过送别诗,想一想是什么?你知道哪些送别诗?

生:《赋得古原草送别》 生:《别董大》 生:《赠汪伦》

生:《送孟浩然之广陵》 生:《芙蓉楼送辛渐》,师:同学们搜集到的送别诗可真多,从这些千古流传的送别佳句中,我们读出的是古人那浓浓的友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饱含凄凄满别情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

二 解课题

师:读课题,说说你是从哪儿看出它是一首送别诗? 生:送

师:一提起“送别”两字,你有什么样的滋味? 生:伤心 生:难过 生:悲伤 生:„„

师:元二是谁呢?

生:噢,这个人姓元,叫──师介绍: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

师:排行第二的意思就是在元二的的兄弟姐妹,他是排第二个,他上面还有一个──元大。你有兄弟姐妹吗,我们可以称你为„„(吴

二、冯大)比如“董大”。

师:这个“元二”清楚了没有? 师:使的意思是? 生:——出使。

师:安西是什么地方,知道吗?我找了一些图片(课件补充)安西今在新疆库车附近,谁去过新疆?我也没去过,它离我们太远了,我们在中国的东面,而新疆是中国最西边的一个遥远的地方,看了图片,你知道安西是一个怎样的地方?(荒芜人烟,一望无际的沙漠,缺少水的空气是十分闷热的。)

师:再来读一读。元二去干什么呀?(当时的唐朝国力强盛,疆域辽阔,边关延绵数万里,需要大批的士兵和官员去镇守边关,保卫国家。元二正是担负着保家卫国的光荣使命,出使安西的。所以是─王维送别元二出使安西去保卫国家。)

师:带着你自己的理解读题目。

三、知诗意,以画解诗。

师:是谁送元二使安西?关于诗人王维你知道一些什么?

(课件显示)王维: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是唐朝诗坛上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鼎足而立的大诗人,后代学者称其为“诗佛”,赞他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师:读王维的这首诗,你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你是从诗歌的哪几句中看到的?

生:朝雨。

生:客舍:客中送客。

师:正因为老朋友元二出使安西路途遥远,安危难测,所以作者王维才千里迢迢的不辞辛劳的从长安赶到渭城来,来为朋友践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

生:柳:“留”的谐音。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师:我们来读一读王维诗中的这幅画——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四、悟诗情

师:同学们很会读书,你们的想象里也很丰富,你们脑海中所浮现的画面,你们想看一看吗?(播放课件)

师:在画面上我们看到了好友频频祝酒、殷殷话别的情景,不难看出作者王维和元二是挚友。师:读一读古诗,诗中哪些地方,还能找到元二和王维是好朋友的依据? 生:元二,这个名字很特别。听起来非常亲呢,可以推断他们是好朋友。生:我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中读出了他们是好朋友。师:能具体说说吗?

生1:“故人”就是好朋友,知已的意思。

生2:“更”说明他们已经喝了许多杯,可能还要喝许多杯,可见他们的感情很深。

生3:“尽”就是他们都一饮而尽,只有好朋友之间才这样。师:说得真好,你们注意到“酒”了吗? 生:这酒一定是美酒。

师:“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连心的酒,“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的酒是祝福的酒,“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酒是浇愁的酒,那“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一杯怎样的酒?

生1:离别的酒。生2:友谊的酒。

生3:也是一杯祝福的酒。生4:也是一杯连心的酒。

师:元儿啊,这是一杯离别的酒——

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元儿啊,这是一杯友谊的酒——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元儿啊,这也是一杯连心的酒——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元儿啊,这更是一杯祝福的酒——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再 叹

师: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透过窗外,看到窗外的景色,这种难分舍的情绪更为强烈。孩子们,再读读整首诗,看看是哪些景物让元二和王维触景生情,离别的愁绪会更浓?

生1:雨,老天也为他们的分别而伤心。生2:是老天想让元二多留一会儿。

生3:客舍。王维是山西人,他也孤身在外,现在朋友也要离开家乡,他感到更加伤感了。

生4:柳,我知道古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

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风中摇曳的杨柳,总会给人欣欣向荣之感。师:元儿啊,我今天看到满目的青青杨柳怎不伤感别离—— 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元儿啊,小雨还在下着,是想挽留你的脚步吗?而你终将离我而去,怎不伤感别离——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元儿啊,客中送客,想想我也只身飘泊,而今天你也将远走他乡,怎不伤感别离——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三叹

师:真的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也真的记不清说了多少遍祝福的话。此次分别,不知何时相见。时间呀,你能走得慢一些吗,安西呀,你能离我近一些吗?这可能吗?安西有多远?猜一猜

生:3000多公里。

师:3000多公里。是呀,大约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若是元二用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马车,也要半年多的时间才能到安西。

师:自古人生重离别。课始老师说了特别是在古代离别容易想会难,而此次朋友远去不远千里,朋友之间怎不留恋,况且古人说:安知千里外,不有雨间风?从阳关道安西一路是怎样的路况呢?

岑参有一首诗是这样描述的: 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马在碎石中,四蹄皆血流。

师: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 生:黄沙满天!

师:渭城这儿生机勃勃,安西那儿—— 生:满目荒凉!

师:渭城这儿有饮不尽甜甜的故乡水,听不完浓浓的家乡话,安西那儿—— 生:举目无亲,乡音不再有。

师:元二呀,你这一去啊,有多远?有多少坎坷与艰辛?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

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元二啊,你这一去啊,万水千山,你要多久才能到达安西?你在安西要多久才能完成使命?更要多久才能回到朋友的身边?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元二啊,你这一去啊,有多孤单?语言不通,风俗不同,有谁可以与你喝酒,有谁可以与你聊天?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元二啊,这一路啊,有多少风险,你将一个人去经历;而有多少担心,让在长安的朋友们承担?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五、拓诗蕴

师:据史料记载,王维在元二离开5年后就病逝了,此次告别竟成了永别,让我们一起迎送这首古诗,铭记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阳关三叠》音乐起)

第三篇:送元二使安西课堂实录

《送元二使安西》课堂实录

(课前板书课题)师生问好。

一、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想通过一首诗来走近一位诗人,感受他的内心世界。请看黑板。

二、解读诗题、知诗人。(师):(课件出示:诗题)谁愿意大声地念给同学们听呢?你来(生):《送元二使安西》(师):可以,谁再来?声音要更响亮些,你来(请学生)(生):《送元二使安西》(师):非常好。一起读。(生齐):《送元二使安西》(师):从诗歌题目当中你读懂了什么?(生):这是一首送别诗

(师):从哪里看出它是一首送别诗?(生):送:送别(师):谁送呢?又是送谁呢?(生):王维。(师):关于诗人王维,谁愿意向大家介绍一下呢?(出示课件:王维简介)请个同学来读读。(生):使:到、去、出使。(师):送元二去哪呢?(生):安西(师):安西是指唐朝安西都护府,是唐朝在边疆地区设立的最高军政机构。当时元二是去安西镇守边疆的,我们来看看安西的位置。(课件展示安西的地理位置图)

师指着课件向学生解释安西的位置。

师:这就是元二的家乡陕西渭城,从元二的家乡陕西渭城出发,途经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到达新疆的最西部安西,全程三千多公里,气候环境恶劣,千里戈壁、黄沙漫天。

师:好!带着这些理解谁来说说诗题的意思。生发言

(师):让我们再读诗题。注意有节奏的朗读。(课件出示节奏)起!

再读一次!

三、初读古诗、读懂读通、粗知大意。(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一千多年前那个送别的场景吧!(课件出示:全诗)先说说怎么读?请同学们自由读,反复读,注意一定要把字音读准了,把诗句读通顺了为止!(师)开始吧!

学生自由地读诗2分钟左右。

(师):同学们读得可认真了,老师很想听听你们是怎么读的?谁来读一读这首诗?(指名读)(生):读诗

(师):读得不错!谁再来读读这首诗?。(再指名读)(生):读诗

(师):真棒!他把这首诗里要求注意的多音字都读准了,比如“朝”、“舍”、“更”“尽”等字!读得真是一丝不苟。谁再来读?不但要清清楚楚的读,而且还要有板有眼的读,也就是读出诗歌的节奏来。(课件出示节奏指名读)

(生):读诗(师):有味道!聪明的孩子都听出来了这首诗的节奏和韵律。来我们一起读!(生):齐读(师):这首诗讲了什么意思呢?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读懂了哪句,就说哪句。你来!(还有谁愿意说说?谁来补充?)学生自由发言。(谁能连起来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很好!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课件出示整首诗的诗意)

四、赏读诗句,感悟意向,渐入诗境

(一)研读诗歌前两句、感悟诗情画意。

(师)现在,让我们再次走近这首诗。宋代诗人苏轼曾经说过,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读他的诗一定要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读出诗中的诗情和画意。我们来看。(师):(课件展示:“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谁来读一读、其他的同学边听边想,在这两句诗中出现了哪些景物?(生):朝雨、客舍、柳树

(师):“朝雨”怎么理解?(生):早晨的雨(师):这雨下得大吗?(生):不大,是小雨(师):从哪个字可以体现出来?(生):浥(师)“浥”是什意思呢? 生:湿润(师):“浥”字用的很有分寸,小雨落下来刚好打湿路面,轻尘不扬。诗人为什么写雨呢?(生):

师总结:是啊!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铺设了轻尘不扬的道路,请看(课件展示:渭城朝雨图)(师):这样的画面带给最直接的感受是什么?你能用

一、两个词描述它吗?(生):自由回答

(对于学生的回答要善于总结和表扬,有概括性比如:你真善于总结、你真善于观察、)(师):如烟如雾的蒙蒙细雨,瓦楞青青的旅舍,清晰而嫩绿的杨柳,带给我们最直接的感受,一个字,那就是(美)我们怎么读出它的美?谁来试试?(生):“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师):读出一点美感了。谁再来读读?你来!(生):“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师):我已经觉得非常美了。让我们像她这样,美美地来读一读这两句诗。起!(生):“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师):其实细雨也好,客舍也罢,总能勾起离人心中淡淡的愁绪,特别是这依依杨柳更是让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究竟是什么滋味呢?

(课件展示:“折柳赠别”组诗)(师):老师这里有三首诗,请同学们快速、自由的读一读,然后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师):说说你的发现?(生):都是送别诗(师):还有什么发现?(生):这三首诗里出现了相同的景物——柳树(师):为什么这些作者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柳”来表达离别之情呢?(师):柳字和哪个字读音相像呢?(留)(课件出示柳和留谐音)

师:诗人王维写柳树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想挽留元二。(师);他为什么要挽留元二?这是一种怎样的情呢? 生回答(舍不得)板书(师):留得住吗? 生回答:留不住(师):柳树还有一种含义:(课件)那么王维是祝福元二——(师总结):明白了诗人笔下暗藏如此的情意,我们再来读读一、二两句诗。(生):“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五、品读诗句,以读悟情,强化情感(师):老天在留元二,王维也想留住元二,但是元二不能留,必须得走。“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是诗人李白用目光在黄鹤楼送别自己的友人,这首诗王维又是以什么来送别元二呢?(生):以酒送别。(教师板书:酒)(师):你是从哪里读懂的?(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课件出示:后两句诗)师重点讲述(更,君,故人)的意思。(师):元二,请再喝一杯酒吧,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我这个老朋友的陪伴了。唉,在这样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清晨,诗人王维却要送别自己的好友到安西去了,他为什如此伤感?。(师):(课件展示:地图)从渭城到阳关,出阳关到安西整整三千多公里,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即使乘坐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也要足足的走上半年多的时间啊!路途如此遥远,想到这里王维对元二又有什么担心呢? 学生尽情发言

(没有亲人的照顾,孤独寂寞,路途遥远,非常辛苦。)

师:是啊!孤独寂寞、一路颠簸,所以诗人说:——(课件出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生):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师):西出阳关,见不到的只是故人吗?(生):不是(师):还见不到谁?(生):父母、妻儿(师):(非常好!)又只是见不到吗?还听不到什么?或者尝不到什么?(生):听不到家乡话,尝不到家乡菜了(师):所有的一切都浓缩在一个“无”字当中,西出阳关之后元二有的是什么呢?

(课件出示安西风景图)

师:谁能用

一、两个词语描述安西是个怎样的地方吗? 学生发言。(茫茫戈壁、一片荒漠,寸草不生,满目黄沙,寸草不生)师:此时此刻(课件出示)

渭城春雨绵绵,而安西却黄沙漫天。

渭城生机勃勃,而安西却满目荒凉。

渭城这里有饮不尽的家乡水,听不完浓浓的家乡话,而安西却举目无亲,乡音不再有。

师:想到朋友即将远行,陪伴他的,不再有亲人、朋友、渭城的美景,而陪伴他的只有孤独寂寞,满目黄沙。所以诗人说:——(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课件展示说一说教师配乐读(师):西出阳关,满目荒凉,当年张骞出使西域13年,苏武出使西域19年,班超出使西域30年,三十年,人生有几个三十年,而元二这一去何日才是归期啊?此时此刻,就让我们梦回唐朝,如果你是王维,你有什么话想对元二说呢?(生):元兄,你这一走,我们可能很久都不能相见,但我会想你的,你一人孤身在外,一定要注意身体(师);说得真好!还有什么话要对元二说啊?(生):元兄,请再喝一杯酒吧,以后常写信回来,我会照看你的家人的)

(师):想象真丰富!谁再来说?

是啊,说不完的离别愁绪,道不完的深情厚谊,千言万语汇成一句。(引读)(生):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师):“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这是热情的酒,“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消愁的酒,而“劝君更尽一杯酒”,这又是一杯怎样的酒?(生):离别的酒(生):伤感的酒(生):无奈的酒(生):祝福的酒(师):这样的又酒喝过多少杯了?(生):不知道是第几杯了(师):是啊,数不清这是第几杯酒了,送君千里终须一别,今日一别何时才能相见。所以诗人伤感地说——(生):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师):军令如山,无奈朝廷下达的命令难以违抗,所以诗人无奈地说——(生):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师):只知道天色已经不早了,朋友即将启程。来!让我们举起酒杯,把所有的情意融进这酒中,再送元二一程吧!(生):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六、一唱三叹,情感共振

(师):这是一首送别诗,更是一首诀别诗。据史料记载:王维在元二离开的几年后就去世了,此次的送别竟成了永别,让我们一起来铭记这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课件展示齐读)学生读一遍。(师):(课件:背一背)会背了吗?学生背(师):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送别诗,当时曾被人们编成乐曲《阳关三叠》也叫《渭城曲》广为传唱。我们一起来听听。(可以跟着音乐轻轻的哼唱。

(课件播放阳关三叠)

七、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师):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怀,我们学过许多送别诗,老师整理了一部分送给同学们,请看屏幕(课件出示:送别组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声朗读 课件播放:《送别》教师配乐朗读

再过两个月我们就要毕业了,即将告别母校,告别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六年的点点滴滴涌上心头,六年里我们收获了知识,学会了成长,六年里又有着太多太多的回忆。人生聚散无常,我们真的应该常常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好好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最后让我们互道一声:(课件展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生):齐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师):下课!

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

————————

情 朝雨

不舍 柳树

无奈 客舍

祝福

„„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难点:体会作者送别元二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第四篇:送元二使安西公开课课堂实录(本站推荐)

《送元二使安西》课堂实录——戴建荣

《送元二使安西》课堂实录[戴建荣]

一、导入: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诗。先请大家看我写这首诗的题目,一边看,一边思考,我为什么要这样写?先写一个字(送),接下来写两个字(元二),然后写一个字(使),最后写两个字(安西)。这首诗的作者是——相机板书。

(2)好,我为什么这样写呢?

(3)没错,真好,这个孩子是会思考的。前面是从读的节奏上来说的,而她呢,不仅知道节奏,而且能从字词的意思上来说,了不起。别坐下,对她的发言同意吗?

(4)元二是一个人的名字吗?是在家中排行第二。什么叫排行第二,你知道吗?

(5)真有文化。咱们古人重男轻女,女孩子轮不到排辈分,只有男孩之间才可以,说明在元二的上面还有一个——

(6)不叫元一,叫元大,有个哥哥,而元二恰恰是个男孩,所以就元二了。明白了吗?

二、读诗:

1.使什么意思?奉了谁的命令出使?能不能不去?如果不去?满门抄斩,株连九族。2.安西,是一个?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3.咱们一起看。(出示地图)长安,当时唐朝的首都,王维和他的好朋友元二都在长安居住,有一天,元二接受皇帝的使命去今新疆库车附近,古时称为(安西)。

4.作为好朋友的王维就从长安开始一路西送。往西走啊走啊,走到现在渭河以北,有一座城叫(渭城)所以这首诗也叫《渭城曲》。同学们,唐人相送啊,送到渭城就不能再往西送了,因为渭城以西的路太难走了。但是,在这样一个晚上,这两个朋友是不睡觉的,他们在附近的小旅馆住下,通宵达旦的就是喝酒聊天,聊天喝酒。所以诗中有这样一句话,渭城——(朝雨浥轻尘)。

5.正因为他们没有睡觉,所以才会看到这渭城下了一场朝雨。送到这里,元二就孤身上路了,继续往西走啊走啊,走到现在敦煌的西南,古时候这有一道关,叫(阳关),这首诗中因为出现了“阳关”这个地名,所以又叫《阳关曲》。看到阳关这两个字,有没有想起一句诗,叫秦时(明月汉时关)

6.这个地方从秦朝开始,一直是外来民族侵略我们汉族的必经之地。所以到了汉朝,汉朝的皇帝就在这建起了一道城关,叫(阳关)。

7.出了阳关,就离开了自己的故乡。元二继续往西走啊走啊,走到了安西这个地方。看啊,这个地方,自古至今一直被称为是大风过来烟,也就是大风一起,飞沙走石。当地的百姓、当地的官员要出行都要遮着挡着才可以,元二就是出使到这样一个地方。所以,这样一首送别的诗该怎么读呢?

8.也就是送别诗要读出感情,速度要读得——慢。指名读。

9.你为什么这样读?(因为渭城是一个地方,朝雨可能是清晨的雨。)

10.真想和你拥抱一下,但是男女有别。真好,把刚才咱们解课题时用到的方法融进了现在的朗读里面,这就是学习。好,看来,咱们都是这么读的。

11.其实,在咱们唐朝,唐朝许许多多的诗人,他们写诗也好,作诗也罢,都习惯遵循一种规律,这种规律叫——(师板书:平仄)一起读

12.平其实是一种声调,叫平声,仄也是一种声调,叫(仄声)咱们中华文化,几千年来一脉传承下来,现在我们也有声调,它们是(一声,二声,三声,四声),还有一种特殊的声调,叫轻声。现在的一、二声就相当于古时候的(平声),现在的三、四声就相当于古时候的(仄声)

13.为了好记一点,平声咱们就用一条横线表示,仄声就用一条竖线来表示。遇到平声字,咱们要把字读得长一点,遇到仄声呢?对,大声点,勇敢点。要读短一点。这个规律又叫做平长仄短的规律。一起说

14.在读的时候一般都是两个字两个字的读,而这个平长仄短的规律就落在每两个字中的第二个字上,重复一遍,这个规律看的是每两个字中的第二个字。清楚了吗?

15.先看第一个音节,渭城,看哪个字?“城”字现在是第几声?就相当于古时候的—平声,也就是要把这个字读得(长),指名读。

师:读到这个“城”字,首先想到是(长城),长城那么绵延起伏,能读出来吗?你再来一次

16.了不起啊!长度你读出来了,那么,长城也好,城墙也好,都是(连绵起伏的)能读出来吗?渭城——————(声音有起伏)

17.要跨出这一步多不容易啊!一起。

18.平声会读了,仄声会读吗?看三四两个字,看哪个字?雨,现在第几声?相当于—仄声,仄声读得要短,指名读。

19.你的声音真好,朝雨啊,早上的小雨,能读出来吗?再读一遍。(声音小)

20.连起来读这句话

21.这就是平长仄短的规律读古诗,来,自己往下读读看。

22.你一定发现这里有一个特殊的字(指“出”),因为这个字在古时候被称作“入声”,出入的入,读的时候要比仄声读得更短一些,跟我读(师范读)西出(停顿特别短)阳关—

23.(按平长仄短的规律试读)渭城————朝雨| 浥轻尘————,客舍| 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 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4.苏轼称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让我们闭上眼睛,感受王维诗的特点(师配上《阳关三叠》古筝曲,范读)后,师生合作读前两句。

25.看到渭城这的柳色了吗?谁来说一说。

26.没有一点灰尘。在咱们《诗经》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杨柳依依。”读到“依依”两个字,就想起——依依——不舍

27.所以咱们中国的古人,每逢写柳的时候,就是要表达心中那份依依不舍的情感。所以以后你读到这个“柳”啊,你就要明白,此刻诗人要表达的是心中那份依依不舍。

28.再用心去看,有没有看到渭城这的客舍啊? 生1:我看到上面有小房子,而且还有一些台阶 师:这房子虽然小,但心里明白,这是故乡的—— 生1:房子

师:是啊,温馨吗? 生1:温馨

生2:我看到客舍上面冒着烟,可能是主人在做饭,可能看到诗人正在送别他的朋友 师:闻闻,闻到饭香了吗? 生2:闻到了,米饭的香

师:有没有记起王维写过一首诗:独在—— 生(齐):异乡为异客 师:每逢——

生(齐):佳节倍思亲

师:这首诗也有一个“客”,这就是“客舍”的“客”。王维和元二一样,也曾一度奉旨出使,他最能理解元二这“独在异乡为异客”,他一定是“每逢佳节倍思亲”。

29.所以,这样的一首送别的诗,咱们该怎么读?(配乐笛子曲,师生齐读)

30.这就是阳关的路,这是一条怎样的路啊!有位诗人曾经这样描述这条路:“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唐·岑参)(第一遍师生齐读,第二遍生齐读)师:这是一条怎样的路? 生1:这是一条艰难的路 生2:这是一条惊险的路 生3:坎坷的路 生4:很难走的路

生5:这是一条风不休的路 生6:这是一条充满沙石的路

31.而正是这条崎岖的、布满沙石的、难走的路,元二从渭城到安西整整要走三千多公里啊!如果在当时用最快的交通工具,骑着马去的话,元二也要走上半年多的时间,才能到达目的。

32.你的好朋友元二就是要踏上这样一条路,作为好朋友的你,还有没有想要对他说的? 生1:元二,你一定要安全地回来啊!我等着你。

生2:我亲爱的朋友元二啊,你要赶快回来呀!我们继续聊天吧!

师:走一朝就要半年多,回来又要半年多,更何况他还奉着皇帝的命令去出使,能这么快回来吗?

生2:不能。

师:是,这盼望他早日回来是王维心中那份美好的愿望。

生3:元二,虽然这条路布满艰险,但你一定要勇往直前,我在家等你喝酒。生4:元二,这是一条崎岖、充满沙石的路,你一定要保重啊!

33.五年以后,王维就去世了。他再也没有等到元二回来的那一天,再也没有机会和元二一起聊天,一起喝酒。所以,这样一首分别诗,咱们该怎么读呢?(《阳关三叠》响起,师生深情地朗读整首诗。)

34.读着这样的诗,你有没有感受到王维是一位怎样的故人? 生1:友情胜过亲情。生2:有情有义 生3:友谊第一位

生4:很关心自己的朋友

35.正是这位有情有义的朋友。他们从昨个晚上开始,一直在不断的喝酒聊天,聊天喝酒,到了今天早上,你试想一下,喝了这么多,已经喝不下了,可为何在这一刻,王维还在不断地劝元二再喝一杯,而元二每逢这时总是把这杯酒喝完呢? 生1:这一杯酒是离别酒。生2:因为以后永远喝不到了。

生3:这杯酒印证了元二和王维的友情

生4:喝了这杯酒,元二可能永远都见不到王维了。

36.咱们在读这一句诗的时候,一定要把这一杯的“杯”字延长。师:劝君——

师生(齐):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这有情有义的故人了。那还会有这温馨如家的客舍吗? 生(齐):不会。

师:还会有这代表依依不舍深情的杨柳吗? 生(齐):不会。

师:还会不会喝到这满是深情厚谊的酒啊? 生(齐):不会。

19.师:那么,陪伴元二这一路上真的什么都没有了吗? 生1:还有王维对元二的关心。生2:还有王维对元二的挂念。生3:王维和元二间珍贵的友谊。师:那就是一个字,什么字? 生(齐):情

师:这情谊永远刻在他的心上。

三、唱诗:

师:元二走了,王维在当地读啊读,当读不足以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时候,他就会轻轻地唱起来。(板书:唱)这首诗的唱曲非常有名,叫《阳关三叠》。(音乐响起)第一遍听老师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至亲至敬的深情。

(师和着音乐深情地唱起。同学们仔细聆听。)

师:第二遍,如果你已经能唱,就和我一起唱。如果还不行,就边听边学,千万别着急。(师第二遍唱完)

师:第三遍,咱们不用音乐。看着我的手势,试一试。(师边做手势边唱,学生小声跟着唱。)

四、吟诗:

师:同学们,咱们按照平长仄短的规律来读 师生(齐):渭城朝雨浥轻尘

师:咱们按照《阳关三叠》的曲调来唱 师生(齐):渭城朝雨浥轻尘

师:咱们接下来按照平长仄短的规律来唱这首诗,这又是另外一种,叫——吟(板书:吟)咱们古人善于吟诗,喜欢吟诗,所以留下了四个字,叫吟诗—— 生(齐):作对

师:吟诗作画。会吟诗的人才是咱们中国人,才是咱们中国有文化的人。来,咱们来试试看。两个字两个字来唱,遇到平声字就把这个音唱的长一点。试试看。(师吟诗,学生跟吟)师:这就是吟诗。

师:同学们,这就叫文字啊,它因为饱含了深情,所以咱们就把它称作是诗。这样的诗因为浸润着这样一份情感,所以千百年来,咱们中华民族的人才会代代地—— 生(齐):读啊读,唱啊唱,吟啊吟

师:它们才能传承到现在。咱们今天能够在这节课上这样学习,也是因为有了这一份情,所以也会在这里——

生(齐):读啊读,唱啊唱,吟啊吟。

师:我知道,离开这课堂,以后咱们遇到唐诗也好,其他诗也罢,也一定会对着这些诗—— 生(齐):读啊读,唱啊唱,吟啊吟。师:真的?

生(齐):真的。师:下课。

第五篇:《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

《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

说教学理念: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在教学本诗文时,我们四年级组把翻转课堂的理念加入到教学的设计中去,让学生在学习古诗时,成为学习的主人,利用前置性学习单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而老师则起到引领和引导的作用。

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学生提出的阅读要求和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我从以下三个纬度确定了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义、句意,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3、情感态度目标: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在悟诗情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白诗文中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说教学内容组织与处理:

本课诗歌在教学中我主要设计了三个大的环节,明诗意、悟诗情、内化写法训练拓展。

在这三个环节中为了照顾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所以在前置性学习紧紧围绕着课堂教学进行预习,学生会根据自己的能力多少来对资料进行查找,老师也会尽量把学生之间的差异缩小到最少,为本篇古诗的课堂教学打下基础。关于本首诗的内容,诗意的学习较容易,所以时间分布较少,大概在十分钟左右,在悟诗情方面,学生相对较信掌握,所以依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出示了一个补充填空的句子,让学生体会情感,大大减小了本环节的难度,让学生在此环节的学习中有了老师方面的指引,学习起来更加地得心应手。除此之外,还对本诗进行了资料 的补充,学法的引导,让针对性更强,在细节的处理上也体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说教法与学法:

本着翻转课堂中,以生为本的理念,对于学生所学知道:知道的不教、难的知识自己交流探讨的学习方法,除此之外,我还加入了诗句补充、写法指导的环节,结合《新课标》理念,我将采用通过诵读引导学生理解的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读出感情,从而自然而然的就进入到古诗的意境中,以期达到:情,在读中悟;画,在读中呈现的目的,尤其是在拓展学习环节,层进式引读法、情境渲染法,帮助学生把学习到的方法内化为已用,用简笔的画作与文字的基础上升华情感。

说教学程序:

本课诗歌在教学中我主要设计了三个大的环节,明诗意、悟诗情、内化写法训练拓展。《新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我在教学中努力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参与合作的机会。让学生自读自悟,合作交流理解诗句的意思。把握古诗的主要内容。为下面感悟送别情怀奠定了基础。

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为什么能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甚至便被人披以管弦,殷勤传唱,成为送别诗中的极品呢?肯定是有它独树一帜之处。那么诗人王维究竟是怎样表达他对元二这份依依惜别之情的呢?在感悟诗情这个环节我们将解决该问题,这无疑是教学中的难点,我想从如下三个方面引导学生突破这个难点。

1、感悟渭城美景 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美景,指导学生读出景色的美。

2、从美景的背后感受淡淡的忧伤。

(1)、雨,似乎老天也为他们的分别而伤心。

(2)、柳,告诉学生古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

体会到因这些景物产生的愁绪后我又采取层进式的引读,读出这种淡淡的忧伤。为指导学生感悟诗的后两句离别情怀奠定基础。

3、从地域上的距离和差异感受离别之情

而在之其中对于教学环节的创新我们主要设计在“文包诗”的内容中,以前的古诗教学中,我们常常把重点放在让学生体会诗人的写作情感,但是这回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体会情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出整个故事,用自己的语言将这藏情于景的故事叙述出来,体现学生在语用中的收获。

说教学媒体的选择:

本课的多媒体主要是运用PPT来展示诗中地域差异的特色,用图片更加直观地告诉孩子渭城和安西地域环境的千差万别,体会到“劝君更进一杯酒”时诗人的不舍。

说教学评价:

多以鼓励和引导为主,让学生真正进入到开放教学的环境中,让学生能知道自己会说什么,愿意说主动去说自己的学习成果,而不是在以往的教学中,按照老师的提问来回答。

说板书:

本节课,我根据学生发言,相机进行板书: 送元二使安西

以景衬情 依依惜别之情

这样简洁明了,体现出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

设计总结

总之,本课的设计主要针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努力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云无定姿姿万态,教无定法法自在。”在教学中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优化教学过程,是我们每位教师不断探索的目的所在!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希望各位专家领导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下载《送元二使安西》课堂实录word格式文档
下载《送元二使安西》课堂实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是唐朝诗人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

    《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

    一地烟凉,不诉离殇之《送元二使安西》 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沙洋县马良小学的老师——刘婷婷,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一地烟凉,不诉离殇之《送元二使安西》......

    送元二使安西 公开课

    《送元二使安西》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2.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3.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

    《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 摆所中心校陈俊 说教材: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

    《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

    《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古诗语言精练,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习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模版)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认识和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朝”“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一、导入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流行歌曲吗?(喜欢)你喜欢什么歌呢?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唐朝时的流行歌曲,想听吗?(放音) 2、知道这首乐曲的名字吗?它叫阳关三叠,是唐朝最流行的乐......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送元二使安西》 一、导入: 同学们,喜欢读故事吗?知道吗,有这样一首古诗,在中国古诗词的浩瀚烟海中独树一帜。这便是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生读、师读、再读) 二、读诗、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