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送元二使安西
姜川阳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根据“诗中有画”的特点,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3、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预设:
一、解诗题
知诗人
1、同学们,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另外一首送别诗,谁来读题目? 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作者送元二出使安西)理解“元
二、使、安西”。
预设理解:安西在哪里?(今新疆的库车附近)
安西远在新疆,离渭城那么远,可以不去吗?(不可以,因为使是出使的意思,这是皇上派他取得,不去不行)是的,不去要——杀头、灭九族,看来媛儿此行是一定要去了。
地图出示安西的地理位置。齐读题目
2、大家真会学习,正如你们说的那样,这首诗是诗人王维送元二到安西时写的,对于王维,你们有哪些了解?
相机出示王维的简介,突出他的古诗特点是“诗中有画”。
二、读诗文 知诗意
1、了解学情:这首诗,你们以前接触过吗?都会读了吗?
2、指名读古诗,纠正“朝雨”、“客舍”,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再指名几生读,最后自由读一遍。
在教学中随机用“朝”组词,我们称早晨的太阳为“朝阳”,早晨的云霞叫“朝霞”;平时我们谦虚地称自己的房子为“寒舍”“屋舍”。指导书写“舍”
3、同学们,就这样读着读着,我们就把诗读正确了,还读懂了“朝雨”和“客舍”的意思,进步真不少。让我们再次读读这首诗,一边读,一边想,还有什么词不理解?
相机课件出示“渭城”、“阳关”的地理位置,理解“西出”“轻尘”“更尽”。
我们知道,王维的诗最大的特点就是“诗中有画”,让我们再次走进这首诗,用心地读一读,你能从诗中读出哪些画面呢?
4、学生认真读书
5、学生交流,随机问:你们都欣赏到了哪些画面?你是从诗中的什么地方欣赏到这样的画面的?
在交流的过程中,相机问:你看到了这样的景色,板书“景”,诗中还有一些“景”,你看到了吗?
同学们刚才说的这些景物都是零零散散的,谁能将它们组合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呢?
渭城的早晨,下了一场小雨,刚刚润湿了地面就停止了,使空气变得分外清新。道路两旁,杨柳依依,经过雨水的洗礼,叶子青翠欲滴,格外鲜亮,把旅店也映绿了。
同桌合作准备——指名说
如果用一个词语来形容眼前的景色,你会用什么?(细雨蒙蒙、客舍青青、柳色清新)
板书学生说的词语。
指名读出美景:谁能通过朗读,把这样的美景带到教室里来? 除了看到这些景物以外,你还看到了什么?(人)都看见谁了?他们在干什么? 你又是从哪里感受到这样的画面呢? 频频举杯,会说些什么呢?
是啊,喝完这杯酒,老朋友就要远走他方了,如果你就是诗人,如果要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你内心的感受,你会用什么?
板书学生说的词语
接着学生的词语,总结并指名读书,读出诗人的悲伤。
6、比较,明写法 同学们,让我们来看黑板上的两组词语,一起读 你能从中发现什么问题吗?
既然这样难过,悲伤,为什么诗人偏偏选择写这样美好的景色呢? 交流:
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看到柳树就想到离别的伤心
景色美好,正好与友人把酒言欢,正好和家人共享天伦,可诗人却要和好朋友离别,更加突出作者的伤心。
是啊,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因为感伤,看到花瓣上的露珠,就仿佛是花儿在流泪,听到清脆的鸟鸣声也会心惊肉跳,这是触景伤情啊。这样的美景,作者却要和朋友伤离别,他怎能不更加悲伤,难过呢?
感受到这些,现在谁来读这整首诗。指名读 齐读全诗。
三、悟诗境
吟诗情
1、同学们,就这样读着读着,我们读懂了整首诗的意思,也走进了诗人的内心。此情此景,看着自己的好朋友即将远走他乡,如果你是诗人,你会对你的老朋友说些什么呢?
2、交流
①别走了,注意保重,常回来看看,我会去看你的
是啊,诗人多想他的老朋友多留一会儿啊,哪怕再多喝一杯酒也好,于是他举起酒杯,说:
②但是,能常回来看看老朋友吗?老朋友能常去看看他吗? 你猜猜他从渭城出发到安西,要走多少路程? 3000多公里啊,就是骑上快马,也要走上3个多月。
想到这样的劳苦奔波,想到再次相见遥遥无期,诗人心里又是怎样的? 他不舍得啊,哪怕是再多喝一杯酒也好,于是他举杯,说: ③是啊,西出阳关无故人,有的是什么呢?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元二去安西的一路是怎样的一路? 课件出示:你会用什么词语来形容?
想到这些,诗人的心怎样呢? 他难过,他不舍啊,哪怕再喝一杯酒,那也是无比珍贵的,于是他再次举杯,说:
④到了安西,元二将成为一个驻守边疆的将士,在这平均海拔三四千米高的高原上,在这荒凉的边疆驻守着,又是怎样的呢?
引进边塞诗歌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想到这些,诗人的心又怎样了呢?
随着临别的时间越来越近,他难过,他不舍,多想时间就此停住。但时间又怎能停住呢?哪怕是再喝一杯酒,那也是无比珍贵的,于是他又举杯,说:
2、就这样,朋友一杯一杯的敬着,元二一杯一杯的喝着,真的不知道喝了多少杯了,你觉得他们喝下的仅仅是酒吗?
酒中有什么? 有祝福,有牵挂,有友情,有担忧,有难舍难分,更有悲伤的离别意。此时什么都不用做,所有的都化为一个动作,那就是:举杯 此时,什么都不用说,千言万语都化作一句话:
这句话虽朴实,但内蕴丰富;这句话虽简单,但情感真挚。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此时,元二已经走出门外,这一去不知什么时候能会来,让我们一起再来送他一程,举起酒杯,满含深情地对老朋友说:
这样的画面,感动着我们,也感动着所有的人,当时的人们就用王维的这首诗编了一首曲子,就叫《阳关三叠》,让我们一期来聆听这首曲子。
播放音乐,指名读,齐读,齐背
四、出诗境 写画面
这就是王维,这就是“诗中有画”。这节课,我们走进了他的诗,也走进了当时的画面,让我们拿起笔来,把当时的画面写出来吧。
第二篇:《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是唐朝诗人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他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而喻。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心和祝福。
二、教学目标
知能目标:学会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
过程目标:采用个别读,齐读、赛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中悟情,读中悟美。
情感目标: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
教学重点:感悟诗情、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友人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设计理念
课标指出:“诵读优秀诗文,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本课设计侧重从潜心品析吟诵、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
四、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诵读体会法——课件演示法
五、教学准备: 课件
一、(李叔同的《送别》引入古诗)找地名,初读解题。
1、(课前播放幻灯片《送别》)板书:送
谁能用“送”组个词 ? 能用这个词说句话吗?说到这个词,你想到了一件什么事情,在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是啊,从古至今,“离情别怨”可以说是永恒的旋律。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落寞惆怅,总是特别的伤感难过。刚才,我们欣赏的乐曲是才华横溢的李叔同先生创作的《送别》,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1200 多年前,也有一首著名的送别诗在抒写离情别怨的诗文中尤其脍炙人口,传唱千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见证这段深厚的情谊吧!(出示课题《送元二使安西》)
2、谁会读这个课题?你从诗歌题目中明白了什么?
元二:姓元,排行第二。就是在元二的上面还有一个——
理解“使”:出使。你是怎么知道的?(看下面注释的)表扬学生:真好,学会了看注释,就能学的更快!去哪儿?(干什么?可以不去吗?)
解读“安西”:安西又在哪儿呢?(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在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你又是怎么知道的?表扬:又多了一个会学习的孩子。新疆是中国最西边一个遥远的地方。谁送元二出使安西呢?(板书:王维 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谁了解王维?谁还有补充的? 你来读一读课题?
听老师来把这个课题读一读?送——元二——使——安西 指名读。你来读。表扬:翘起大拇指,我注意到你读得时候脑袋一点一点的,你在感受我们古诗的韵味儿。一起读。别读得那么有力。
二、读全诗,掌握节奏。
1、生自有反复地读。
下面,请大家对照资料、注释,读一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一直读到清爽了、顺口了为止。
2、指名读
读得很专心,很投入,很好!读书要的就是这种状态!谁来读一读这首诗?清清爽爽地读。
3、读得不错!比如:后鼻音读得那么准!“朝雨”的“朝”在这里读“zhao”,“客舍”的“舍”在这里读“she”,真是读得非常准确!谁再来读一读,不但清清爽爽地读,而且有板有眼地读。
4、有味道了。我请你来推荐一个你们班的朗读高手来读读看!
5、师生合作朗读全诗。
不用我说,大家一定听出了这首诗的节奏和韵律。来!我们一起读!怎么读呢?每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我来读。好,味道出来了。我们再读一次,现在,前后顺序调换一次,我读前四字,你们读后三字。
6、生齐读诗歌。
味道更浓了。我们连起来读,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那个节奏,那个味道。
三、知诗人,以画解诗。
1、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画面、读出情绪来。
2、大诗人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3、读王维的这首诗,你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
把手放下,请大家轻轻地读一读,看看注释,看看插图,想想,画面上有些什么?
(板书:雨)什么时候的雨?是怎样的雨呢?
清晨下着小雨,淅淅沥沥,打湿了地上的尘土。“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湿润了路上轻微的浮沉,而不湿路。雨也多情,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
(板书:柳)想象一下,怎样的柳树?平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怪不得说“新”。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柳还是“留”的谐音。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表示依依惜别。
(板书:客舍)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
清朗的天宇,洁净的道路,青青的客舍,翠绿的杨柳,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啊!你能把它美美地读出来吗? 这景真美,你再来读读前两句。谁还能陶醉其中地读一读。
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王维诗中的这幅画。
三、品诗意,三叹“更尽”。
1、可是,就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早晨,好朋友元二就要出使安西了。
同学们请看,当时阳关以西(出示课件)满眼的荒漠,陪伴他的只有无尽的荒草。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西出 阳关——无故——人啊!(板书:故人)
2、这一去,要到哪里呀?(投影出示路线图)渭城在如今陕西省渭河以北,所以称之为渭城。阳关在如今甘肃省敦煌县的西南。再往西走,新疆的库车附近,古时候称为“安西”。这一路上,整整3000多公里啊!
满眼的荒漠,满目的凄凉,有的只有那荒山野岭。如果是照当时元二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去,元二也要走整整半年多的时间。
3、元二即将远行,此刻诗人王维心中该有多少话要对他说呀!孩子们,展开你想象的翅膀,接着“元二呀——”,写一写诗人心中那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情。(播放乐曲《阳关三叠》)学生可能会写:
生1:元二,路上要小心。注意好安全。
师:好朋友,多关心啊。好一个知冷知热的朋友啊!
生2:元二,多带些水去,不要渴了。路上要小心一点。
师:照顾得多么无微不至呀!多么善解人意啊!
……
元二,渭城的风景多么美啊!亲爱的朋友,我多想和你一起天天观赏美景啊,可你却要远行千里,不知何时才能相聚,此刻,只有------
元二,亲爱的朋友啊,你在安西没有亲人,没有朋友相伴,我不放心你啊,却又无可奈何,此刻,只有-------
元二,亲爱的朋友,握着你的手,千言万语,只化作――
4、送君千里,终须一别,门外的马车就要起程了,让我们带着这份不舍,这份依恋,再次举杯——劝君。(板书:依依惜别)生齐读。
5、不知道喝了几杯了,这杯酒喝完了,元二也该启程上路了。来,我们踏歌吟诵全诗,为元二送上一程吧!(播放《阳关三叠》)从大家的声音,我感觉到你们都明白了这首诗,那你们能将这首诗默写下来吗?
四、明古风,体会别意。
1、多情自古伤别离,同学们古往今来送别的诗数不胜数。听,这是李白在目送孟浩然——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听,这是高适在安慰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同学们,人间自有真情在,人间自有知音人!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朋友虽然远去了,但我们更相信:
(课件出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短暂的40分钟到了,老师也要和大家说再见了,真有些舍不得。就让我们一起再深情地吟吟这首诗,作为临别赠言吧!
五、背古诗,课外积累
老师为你们搜集了一些送别诗印在资料的后面,同学们可以好好地读一读,记一记,还可以想象当时的情境编一个故事呢!板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 雨 客舍 依依惜别 柳 故人
第三篇:《送元二使安西》教案(模版)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认识和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朝”“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方法目标:借助注解,想象画面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3、情感态度目标: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重难点: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
情景渲染学习法
对话交流学习法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1、揭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首唐朝的送别诗,指课件:送元二使安西(指名读,指导好停顿:送元二使安西)
2、解释诗题。
读了诗的题目,你明白了什么?(使是什么意思?安西在哪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是谁送元二出使安西呢?)连起来说说意思。再齐读。(评价:读很有节奏。)
3、简介作者。
诗题读懂了,那你对于诗人王维又有多少了解?(学生发言后课件出示王维介简:王维: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师读完苏轼的评价后说:是这样的吗?我们现在就来读读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
【学生自己来介绍作者,可能谈到王维的诗集、书画、古诗。了解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写作特点。】
二、读诗句,晓诗意
1、自由朗读古诗。
打开课文,老师有两个要求:1.自由读。2.反复朗读,直到把诗读正确读的很有味道为止。
2.指名读,正音。
【指读古诗,主要从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入手。读完后让其他学生来评价。注意多音字:朝
舍
更
尽】
3.初步解释诗意。读了那么多遍古诗,能告诉我你理解了哪句诗?(此处不要求深挖,学生能说多少算多少)
【本首诗的意思并不难懂,教师不用对诗歌的意思做过多的解释,可以让学生对照着文后的注解去理解。】
三、品诗句,明诗意。
1、画中物
1)默读古诗,边读边感受,如果我们为诗配上画,你觉得画面上都有些什么,从诗句中圈出来。
2)你想画些什么?(边交流边板书:朝雨、客舍、柳色、美洒、故人)
2、画中情
预设一:渭城的景
①、过渡语:是呀,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说说你看到的雨是怎样的吗?从哪里读出来的?
②、指导朗读第一句。
③、柳:道路两旁你又看到了怎样的柳树?从哪句话读出来的?柳色为什么是新的?
④、指导朗读第二句。
⑤、雨后,让我们闭目深呼吸!有什么感觉?(清新、清爽)⑥、指名朗读一二句诗。⑦、齐读一二句诗。
⑧、好一幅朝雨客舍柳色图呀!(师补充板书:图)
过渡:杨柳不识人间情,抽枝长叶笑春风。课件出示关于柳的诗句
①、有什么发现?(都有柳)为什么他们的送别诗中都有柳呢?你们猜一猜。
②、你觉得王维看到这青青的柳树,他感受到了什么?读一二两句,谈谈一二句诗的意思。⑨、是啊,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时此刻在王维眼中这绵绵细雨仅仅是雨吗?还是什么? 【体会到因这些景物产生的愁绪后教师又可以采取层进式的引读,古人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而今天看到满目的青青杨柳怎不伤感别离?小雨还在下着,是想挽留友人的脚步吗?而朋友终将离我而去,怎不伤感别离?雨中送客,想想自己也只身飘泊,而今天朋友也将远走他乡,怎不伤感别离?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诗人选取这些景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而进一步借助这些景物,对“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的层层渲染,无疑对诗旨的解读又推进了一步。】 预设二:美酒
故人
①、猜猜看元二要出使安西是怎样的地方?(学生自由发言)③、课件出示地图。
【明确这几个地方的地理位置,在课堂上出示元二出使安西的地图,这距离大概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元二远去千里之外,与王维从此天南海北,诗人怎能不留恋呢?这是地域上的距离带来的离别感伤。】
④、课件出示安西阳关的图片,(师: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看了图片,使你想到了哪些词? ⑤、出示课件。
⑥、对比评读,(课件出示)
【引导学生想象两地生活的差异:也许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呢?黄沙满天!也许渭城这儿生机勃勃,安西那儿呢?满目荒凉!渭城这儿有饮不尽甜甜的故乡水,听不完浓浓的家乡话,安西那儿呢?举目无亲,乡音不再有!由此,教师第三次采用层进式的引读,这样的设计,对安西和渭城作了浓墨重彩的强烈对比。此时,“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⑦、品酒
v 此时此刻,你就是王维,你想对即将远行的元二说什么? v 指导朗读。⑧、这一杯杯喝下去的只是酒吗?是王维跟元二依依相送的情!(板书:相送情)。⑨ 齐读三四句诗。⑩ 解释三四句诗。
四、赏读古诗。
1、就在他们分别六年后,王维去世了,此次分别竟成了永别,让我们铭记这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读全诗(课件配乐)
2、不幸的消息传到元二耳中,元二是怎样的心情?(伤心、痛苦)他一句句吟诵着两人离别时的王维留下的诗句。(师读诗题,学生接下去读。)后人还把这诗谱成了曲子。我们来欣赏课件《阳关三叠》)
【在学生对古诗体会的基础上,教师配上古曲《阳关三叠》,让学生饱含深情地吟颂《送元二使安西》这首古诗,在朗读中再次体会朋友之间的浓浓深情。】
3、听着这伤感的旋律,让我们铭记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静静地抄写一遍。
4、让我们和着音乐一起把它背出来。
五、明古风,体味别意。
1、出示课件。
人生自古重离别,古代社会由于种种原因,人们是重视定居而难得远行的,因为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难预料。老师还搜集了一些送别的诗句。
2、情境运用。
你跟朋友离别的时候,你想告诉友人:人生知己无贫贱,天涯处处有朋友时,你会慷慨激昂地吟上一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朋友的船走远了,孤帆的影子都消失了,只有思念像长江水永远流在心中,你会吟上一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朋友依依惜别,不知何年才能相见,疲此沉溺在离别的感伤之中,你会吟上一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或: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3、教师总结。
送别诗表达了我们离别时的情谊,寥寥几句就流露出友人间真挚的情感,让我们课后关注更多的送别诗。
【“送别诗”这一题材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是比较常见的,教师推荐几首比较有名的诗歌让学生进行课外自学。丰富学生的读诗量。】 教学板书: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朝雨客舍柳色图 美酒故人相送情
第四篇: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一、导入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流行歌曲吗?(喜欢)你喜欢什么歌呢?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唐朝时的流行歌曲,想听吗?(放音)
2、知道这首乐曲的名字吗?它叫阳关三叠,是唐朝最流行的乐曲,这首乐曲就是根据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古诗所谱写而成的。这首古诗的名字就叫(板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老师已经放在你们的桌子上了,现在同学们赶快读一读吧。
3、题目是古诗的重要组成部分,谁愿意把题目读给大家听听。抽生读
再读读古诗,边边角角都不要放过,读过诗后,谁再来读读古诗的题目,为什么要这样读?使是出使的意思,所以要停顿,因此这首古诗的题目应该读做送元二|使|安西
4、大家齐读两遍题目。二初读诗文
1、出示古诗,这首古诗连题目带内容共37个字,同学们来读读这首古诗,注意要把字音读准。(生读)
2、谁愿意站起来读给大家听听。纠正舍音
前后鼻韵母的发音
3、咱们一起来读读(生读)这叫字正腔圆开始有味道了。
4、同学们这首诗中有许多表示地名的词语,自己读读古诗并把表示地名的词圈出来。谁来说说你圈出了哪些表示地名的词。(安西、渭城、客舍、阳关)共四个。如果是这是渭城,那么客舍一定在渭城里是吗?阳关和安西在渭城的什么方向,别急在诗中找找看,要有理有据的说。(阳关在渭城的西面,安西在渭城的西北方向。)(板渭城、客舍、阳关、安西)
5、了解了这些地方的位置,你们能用一两句诗来说说这首诗大概讲了什么内容。过渡:这首诗正像同学们说的是一首送别诗,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古老的渭城去感受王维的离别情怀
三、细品诗文
1、请大家把目光投注在一二两句诗上,自由读读这两句诗,看看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生读)答春天
2、面对这样的画面,你有什么样的感受?(生答)这样美的景色,谁愿意来读读这两句话?生读
3、人们都说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看看这两句话中作者抓住了春天的哪两样景物来描写。(柳、雨)他为什么抓住了这两样景物来写,是想向我们传达什么样的情绪呢? 大家看到雨会有什么感受?(愁、忧伤)那么柳呢?(出示柳意)巧的是,柳的音和“留”下的留 的音非常相近,也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元二的依依不舍的心情。
4、同学们,这一雨一柳向我们传递了淡淡的情丝。那我们该怎么读这两句呢?
5、这细细飘洒的春雨和随风舞动的柳丝搅扰了我们的情绪,渭城的春色很美,可这些美景在王维眼中却黯然失色这是为什么呢,(出示后两句)让同学们细细品读后两句诗。
6、生读,再自由读读。
7、你从这两句诗中读懂了什么?理解“更尽”的意思,知道王维舍不得和元二分别。
8、是啊,元二这次远行不是一般的出行,而是出使安西。(出示地图)这是唐朝的疆域图,右边的这个点是渭城,左边的点是安西,两地相距3000多公里。(板书3000多公里)古人出行靠什么交通工具?马车,马车行三千多公里需要近两个月的时间。据史料记载,元二这次远行是徒步,如果步行三千多公里需要走近半年的时间。元二这一去一定是一路的风尘,一路的坎坷。那么安西又是怎样的一个地方呢,同学们试想一下?
9、古时的安西,现在在我们新疆库车境内,(出示景图)我们来看安西到底是个怎样的地方?
10、是啊,渭城的景色是怡人的而相对比安西的景色却是这样的荒凉,贫瘠此时此刻,如果你是王维你会对元二说些什么呢?(出示元二啊句)先自己练习说说 抽生说
11、是啊,王维心中充满了不舍这时你会怎样读这两句?到了安西,连个说知心话的人都没有了,想到这儿王维的心都要碎了,你会怎样读这两句呢?生再读。
三、拓展
1、其实古诗中还有许多表示送别的诗,你知道哪些?(出示)大家看,这三人的送别诗,想想看,你感受到有什么不同? 生讨论讲述
2、同学们,渭城的窗外细雨霏霏,客舍内两人却酒入愁肠。送君千里终需一别,据史料记载,王维自送别元二后不几年就去世了,这一送别竟成永别,谁愿意再来读读这首诗?(生深情读)
3、因为这份动人的友情,有人专门为这首诗谱了曲,使它成了当时最为流行的曲目。今天老师把现代版的阳关三叠也带来了,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4、下面就让我们把这首脍炙人口的千古名诗抄写下来吧。
第五篇:《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送元二使安西》
一、导入:
同学们,喜欢读故事吗?知道吗,有这样一首古诗,在中国古诗词的浩瀚烟海中独树一帜。这便是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生读、师读、再读)
二、读诗、悟诗:
师:“使”谁能给它组个词? 生:使者,出使。(多生回答)
师:好一个出使!元二要出使哪里呢?(安西)师:关于安西你了解哪些?(生答)
师:老师也找了相关资料(出示资料地图)看,这就是唐朝的都城长安。从长安出发,穿过渭城就到了阳关。而阳关是出使西域的必经之地,从阳关要走很远很远才能到安西。
师:通往安西的是一条怎样的路呢?(出示安西图片)师:这是一条怎样的路?生答
师:对于这样一条路,唐代诗人岑参曾经这样描述:“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
师:王维也曾奉命出使过,他深知这其中的艰辛。而今,元二即将踏上的就是这样一条路。作为朋友,王维专程从长安赶到了渭城。这离别的时刻,他将这满腹的祝福挂念化作了这样一首千古诗篇。生:(自由读、2生、齐)
师:此时,你的脑海里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景象? 生说画面,而不是单个的词
师:是啊!此时的柳树经过朝雨的洗涤,变得更加苍翠欲滴。这是我们从词面上理解 的。那同学们想象一下,经过朝雨的洗涤后,渭城里还有哪些事物也是新的? 生:渭城下过小雨后,路被湿润,空气很清新。生:客舍、房屋经过雨水的冲刷更加干净、清新。
生:客舍旁边的花草树木经过雨水的冲刷,它们也焕发了生命力,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师:杨柳青青、细雨蒙蒙,满目生机勃勃。此情此景,王维不由得轻轻吟道: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指三生读、师随机范读)
师:一个“新”字我们就读出这么美丽、清新的画面。(板书:美景)难怪苏轼曾经这样赞叹王维的诗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师:一切景物的描写都是为了表情达意。在中国的诗歌里,提到某些事物就会引起人们的联想。比如(出示图片)一说到月亮,人们就想到了思乡。一说到红豆就想到相思。而提到了杨柳人们就想到送别。如,柳永在《雨霖铃》中这样写道“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王昌龄在《凉州词》这样描绘:“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经》当中又这样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而此时,元二想对王维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而王维也想对元二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师:诗中缠绵的雨丝、依依的杨柳就是在诉说着不舍。而这所有的不舍又都融入了他们的酒杯里。(出示后两句一生读)
师:这酒里包含着什么?(离愁别绪——读,担心——读,祝福——读,不舍——读,挂念——读)
师:多少不舍、多少祝福、多少牵挂都融入了这一杯又一杯的酒里。(齐读)师:离别之后,还会有这温馨如家的客舍吗?还会有这青青依偎的杨柳吗?还会有朋友间促膝长谈的志趣投机吗?还会有举杯相碰的纵情豪放吗?
师:诗句中的一个“无”字便道出了这无尽的悲情啊!(板书:悲情)
师:此地一别,不知何时再见,于是,这朝雨,这清晨,这客舍,这柳色,这景这人,都化作了这样一首诗。(音乐起、生读全诗)
师: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元二启程了。望着他远去的背影,王维期待着他们再次的相逢。然而,谁也没有想到,在与元二分别的五年后,王维就去世了。这一次的分别竟是永别!(音乐、生背全诗)(课件只有题目)
师:同学们,一个“新”字我们读出了美景,一个“无”字道出了这无尽的悲情。这就是反衬的手法。(板书:反衬)
师:用美景和悲情的反衬使送别的情谊更浓了。其实,在古代,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诗人写诗也好,作诗也罢,都习惯遵循一种规律,那就是—(师板书:平长仄短)师:今天的一、二声就相当于古时候的平声,三、四声就相当于古时候的—— 师:在古诗词中,我们用横线表示平声,用竖线表示仄声。读得时候平声字读得长一点,仄声要读得短一点,最末尾的字要读得长一些。
师:和老师一起来试一试,伸出右手。(一句一跟读、自己试一试吧、齐一遍)师:古诗可以读、可以吟、还可以唱。(师唱)
师:这就是著名的《阳关三叠》,也叫《渭城曲》。(小声跟唱、大声唱)
三、拓展
1.王维云游四方,朋友遍天下。所以他的写的送别诗不止这一首。(一生读)
《送沈子归江东》
作者: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1)结合注释读一读(2)一生读再齐读。
(3)这两首诗有什么异同吗?相同的是?
(4)那么不同之处呢?同样是送别诗,送别的方式一样吗?一首是将这所有的情融入了——对,把酒相送,读!而另一首则是将所有的相思托付给江南江北的——对,以景相送,读!
2.亲爱的同学们,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吟咏的一个永恒的主题。(课件单独出最后总的出、生自由读)在李白的诗中,离别是真挚热诚的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在王昌龄的诗中,离别是凄寒孤寂的: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在白居易的诗中,离别是一缕淡淡的忧伤: 南浦凄凄别, 西风袅袅秋。(白居易)而在李叔同的眼里,送别是------(音乐响起,演唱随即开始)这样一首首送别诗穿行在历史的风烟中,于是,中华民族便诞生了如此感人的送别文化。
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