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二使安西教案(公开课)

时间:2019-05-13 01:48: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送元二使安西教案(公开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送元二使安西教案(公开课)》。

第一篇:送元二使安西教案(公开课)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分辨“朝、舍”的读音及含义。

2.能运用平长仄短的规律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3.理解诗句大意并想象画面。

4.初步体会古典诗歌的魅力。

【教学重点】掌握诵读古诗的节奏,理解诗句大意,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悟诗句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诗歌背景资料,了解折柳送别的典故。【教学过程】

一、初读解题

1.直接揭题: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

2.(播放课件)读题,你从古诗题目中读懂了什么?

(1)理解“使”,渗透借助注释学习古诗的方法。

(2)解读“安西”: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在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师补充背景资料:唐王朝出现了**,皇帝派了很多大臣前往各地调兵镇压叛乱。元二奉命出使的地方就是安西。)

(3)理解“元二”的称呼。(师补充:姓元,在家中排行第二,所以叫“元二”)

二、读诗文,识平仄

1.初读:请学生自由朗读古诗。2.个人读,教师在点评中教学多音字“朝”和“舍”(播放课件)。3.正音后齐读。

4.师范读。(读出平长仄短之感)

问:你们觉得老师读的和你们读的有什么不同?

5.结合学生说出的特点,指导何为平仄,如何判断平仄。(板书:平长仄短)6.师结合诗句,指导学生按照平长仄短的规律读诗。

7.请学生在课本上标注出后两句的平仄。(提示最后一行的 “出”字在古代读仄声,所以要读短。)

8.请学生按照平长仄短的规律自由练习朗读这首诗。9.请学生个别读,然后齐读。

三、解诗意,悟诗情

(一)解读前两句

1.师:同学们读得真好,老师相信,理解了诗句的意思,你们会读得更有感情。接下来,请同学们欣赏一下渭城的美景,说说你在图里看到了诗句中的哪些景物。2.交流汇报。

3.师结合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思考柳、尘两种意象的特殊。

(1)柳,在古代柳象征离别。亲朋好友一旦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柳”和“留”谐音,折柳就是希望要走的人留下。师引出: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渭城在黄土高原上,风大,沙尘多。远行的人往往还没出城,就已满身尘埃。所以很多送别的诗里往往会提到路上的尘土,比如杜甫“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 不见咸阳桥”。

4.师小结:所以,这诗里头两句,一句藏着别尘,一句藏着折柳。所渲染的,就是离别的氛围。5.指名读,师指导朗读。

(二)解读后两句

1.师引导:渭城很美,可是元二就要离开了(出示课件)踏上阳关古道,元二走啊,走啊。一路上走过云山浩渺,大漠茫茫,走过荒芜的群山,苍凉的戈壁,有位诗人曾经这样描述这条路: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

师问:谁能说说,你从这几句诗中看出阳关路是一条怎样的路? 2.结合生的回答,强调阳关古道之难行。

师小结:而正是这条崎岖的、布满沙石的、难走的路,元二从渭城到安西整整要走上一百八十多天啊!苦不苦?苦啊!那旅途的终点,安西环境也同样恶劣。(出示渭城、安西对比课件,师生共读)

3.问:元二即将远行,如果你是王维,此时此刻你最想对他说些什么? 4.追问:从这一杯杯酒里,我们品味出了王维和元二之间的感情。你体会到了什么感情?请学生带着感情朗读一遍。(板书:依依不舍)

5.师小结:是啊,这杯酒中,有着祝福,有着不舍,有着伤心,有着担忧,而这些祝福、不舍、伤心、担忧又最终都化作了这一句话——生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6.师小结:同学们,王维在元二离开5年后就去世了,这次告别竟真的成了永别。让我们再一次吟诵这首古诗,铭记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阳关三叠》 音乐起,生诵。)

四、总结学法,学以致用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一首送别诗。让我们来归纳一下学习古诗的方法。出示:(知诗人—读诗文—解诗意—悟诗情)

2.请学生运用以上学习方法,通过诵读,自学古诗《山中送别》。3.读诗文,学生自由读。4.解诗意,生看注释,理解诗意。5.悟诗情,再读诗文,体会诗人感情。

6.师结合《送元二使安西》讲解“借景抒情”(板书:景、情)7.师结合平仄,指导朗读。

8.总结:很好,看来呀,同学们都已经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如果把中国文学比作皇冠,那古典诗歌就是皇冠上最璀璨的一颗明珠。希望你们在以后的日子里,多阅读、多积累古诗,领略古典诗歌的美妙。

板书设计

20送元二使安西

平— 长 依 景 依 情

仄 | 短 不 舍

第二篇:送元二使安西 公开课

《送元二使安西》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2.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3.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了解作者相关资料。

三、教学过程

一、激情入境,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一定有不少知心朋友吧。现在,大家即将毕业了你们可能要分开了,你的心情怎么样? 指名回答。

预设:很伤心,舍不得

2.师:是啊!我们现代人是这样,古人,也是这样。在古时候啊,由于交通不方便,朋友分离之后就很难有再相见的时候,送行饯别就成为表达深厚情谊的一种习俗。于是,在和朋友分离之时,人们就会写一些诗或文章来送给朋友。回忆一下,你都知道哪些送别诗? 生根据自己的积累回答。

3.师:同学们积累真丰富,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板书课题)。

二、学习古诗

(一)学习古诗的方法:

师:这是一首古诗,诵读是学古诗最古老,最传统也是最有效的方法。简单来说,就是这18字的宝典。

1.解诗题,知作者。2.抓字眼,明诗意。3.多诵读,悟诗情。

师:今天,让我们根据这个学法,来学习这首古诗。

(二)解诗题,知作者。

(1)师:通过预习,从题目中你读懂了什么。(指名回答)送:送别

元二:元二,名元常。排行第二。排行第二的意思就是在元二的上面还有一个哥哥。咱们古人重男轻女,女孩子轮不到排辈分,只有男孩之间才可以 使:出使

安西:在新疆库车附近追问:元二去安西干什么呀

生:奉了皇上的旨意去完成任务的。

补充:当时唐朝国力强盛,疆域辽阔,需要大批士兵和官员去镇守边关,保家卫国,元二正是担负这样的使命出使安西。

师:现在谁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生: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

小结:一个小小的标题把人物,地点,事件传达得一清二楚。所以像我们这样细细琢磨诗题对把握诗的主题是有帮助的。出示金钥匙,齐读金钥匙。

过渡:理解了题目的意思,咱们一起来读课题,注意停顿(2)强调题目读法,指导读课题。(3)简介作者

师:谁来介绍下诗人王维

这是老师给王维制作的一张小名片,看,资料通过整理分类是不是更清晰明了呢?

(三)初读诗歌,掌握节奏。

过渡:了解了王维,咱们来读读王维的这首诗。

1、生自由反复地读。

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读的时候注意:第一,字音要读准确;第二,节奏要读清楚。

2、指名读。谁来试试?

注意多音字 :朝 舍

更 尽 预设:发现什么问题了吗?朝应该读作 zhao 什么意思?舍应该读作she 那么客舍是什么意思?(旅店)

师:哇,预习很充分,诗中的几个多音字读得特别准确。谁再来读,指名读

评价:你们是在读诗,但是是用现代的方法来读。

师: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怎么读?在你们的书本上画出朗读的节奏。

2、古人写诗都会遵循一个规律——平仄规律。什么是平,什么是仄呢?现在的一、二声就相当于古时候的——平声;现在的三、四声就相当于古时候的——仄声。遇到平声字,咱们要把字读得长一点,遇到仄声呢?要读短一点。这个规律又叫做平长仄短的规律。老师用蓝色表示平声,红色表示仄声。大家自己练练怎么读。(板书):平长仄短的规律 齐读两遍 请我们班的朗读高手来读读看!

评价:不用我说,大家一定听出了这首诗的节奏。还不够长,再来试试,这回有诗人的感觉了。掌声送给她,好吗

4、师生合作朗读全诗。

师:来!我们换一种读法,我和你们合作读。每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我来读。好,味道出来了。我们再读一次,现在,前后顺序调换一次,我读前四字,你们读后三字。

(四)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师: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感觉来。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表达读完这首诗的感觉,你想到哪个词语?

(伤心、难过、依依不舍、痛苦、忧愁)

(五)品读诗歌,入境悟情。

(一)感受送别景。

1、过渡:我们发现古诗就这么几个字,可是意义却非常丰富。接下来,如果我们展开想象,深入到诗里面去,也许同学们会有更多的发现。哪2句写出了当时的环境。

2、指名汇报并相机出示第一、二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3、细心的同学可能已经发现这2句诗中涉及一些景物,请你圈出来。(1)交流:哪些景物?——雨、轻尘、客舍、柳

板书:雨后渭城(2)想象:

前面我们提过王维作品的特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自由读读这两句,你脑海里浮现一幅怎样的画面?你仿佛听到什么或看到什么?还有吗,大胆说出来。出示句式:我仿佛看到——听到——闻到——

预设:看到绿绿的垂柳和青青的客舍清新的空气在客栈送别 师:想着你脑中的画面读一读。评价:你读出了诗歌的味道

评价:这雨下得淅淅沥沥,再慢点好吗

评价:这柳树真青翠,再试试

(3)师:这么美丽的景色,这么清新的景物,我们不能让它只停留在文字上,要用我们的声音传递出来,一起读。4.介绍折柳送行的习俗。

师引导:听你们朗读,我眼前仿佛出现了飘洒的细雨和随风摇曳的柳条,王维为什么选了雨和柳两样景物,他要向我们传达什么呢?

雨给了你怎样的感受(生:悲伤)师:愁的感觉。而柳在古人眼里更是有含义的。指名读 出示小资料:柳树的“柳”跟“留下来”的“留”音相近。表示挽留的意思。古代有折柳送行的习俗,来到送别的地方,折下柳枝送给行人,表示折柳赠别。从汉魏到隋唐,这一习俗相沿下来。所以,咱们中国的古人每逢写柳写雨的时候都是为了突出不舍之情。

(二)体会送别情。

1、诗中有这么两句直接抒发诗人的离别之情的,读一读 课件出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两个好朋友是否只喝了一杯酒?(不是)你从哪一个词知道?圈出来。(更尽)追问:为什么一杯喝完再来一杯。预设:舍不得。

师:你们知道从渭城到安西多远吗?我们来看地图,从地图上看,只有这么短,而实际距离呢?大概有3000多公里。

古时候没有汽车、火车、飞机,就是用上最快的交通工具骑马去也要用上半年时间。你感受到什么?预设:远。

师:不仅仅是远。从渭城到安西要经过阳关。阳关是什么地方?在今甘肃省敦煌县。它和玉门关都是古时通往西域的必经之路。有位诗人曾经这样描述这条路:(课件出示)齐读: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岑参《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

师:可见这是一条怎样的路?预设:很难走的路,很崎岖,很危险

创设情境,出示图片,配乐引读:瞧,这便是阳关以西。它大漠茫茫,黄沙漫天,土地贫瘠,人烟稀少。

现在你觉得,王维对老朋友出使安西仅仅只有不舍吗?还有什么? 生:还有担忧、关心

师:现在,你就是王维,元二即将远行,此刻你有什么话要对他说吗? 出示:王维举起酒杯,()地对元二说:“()。”

预设:元二啊,你一路上一定要小心身体啊。元兄啊,我真想和你一起走啊。评价:这是一杯关心的酒,你来读: 这是一杯友谊的酒,你来读 这是一杯祝福的酒,你来读

这酒充满了依依不舍之情。你来读:

引读:想到一路上千里迢迢,长路漫漫,王维端着酒杯,千言万语都化作了这一句,读。出了阳关,再也喝不到满是深情厚谊的酒了。再读三、四句。

六、欣赏《阳关三叠》,诵读古诗

师:送君千里,终须一别。这首诗道出了天下离人共有的心情——依依惜别。板书:依依惜别之情

师:这首诗不久就被乐师谱成曲,叫《阳关三叠》,也叫渭城曲。让我们和着这经典的乐曲,一起读全诗。

师:王维的诗不仅打动了乐师,也打动了我们。千百年来,一代代人口中传送着这千古绝唱《送元二使安西》,试着一起背

师:若干年后,当你和好友分别时,你也会想起这首千古绝唱。齐读课题

七、作业设计 1背:背诵古诗

2积累:找下王维的其他诗篇进行阅读积累

板书:写 雨后渭城 之 景

抒 依依惜别 之 情

第三篇:送元二使安西公开课课堂实录(本站推荐)

《送元二使安西》课堂实录——戴建荣

《送元二使安西》课堂实录[戴建荣]

一、导入: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诗。先请大家看我写这首诗的题目,一边看,一边思考,我为什么要这样写?先写一个字(送),接下来写两个字(元二),然后写一个字(使),最后写两个字(安西)。这首诗的作者是——相机板书。

(2)好,我为什么这样写呢?

(3)没错,真好,这个孩子是会思考的。前面是从读的节奏上来说的,而她呢,不仅知道节奏,而且能从字词的意思上来说,了不起。别坐下,对她的发言同意吗?

(4)元二是一个人的名字吗?是在家中排行第二。什么叫排行第二,你知道吗?

(5)真有文化。咱们古人重男轻女,女孩子轮不到排辈分,只有男孩之间才可以,说明在元二的上面还有一个——

(6)不叫元一,叫元大,有个哥哥,而元二恰恰是个男孩,所以就元二了。明白了吗?

二、读诗:

1.使什么意思?奉了谁的命令出使?能不能不去?如果不去?满门抄斩,株连九族。2.安西,是一个?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3.咱们一起看。(出示地图)长安,当时唐朝的首都,王维和他的好朋友元二都在长安居住,有一天,元二接受皇帝的使命去今新疆库车附近,古时称为(安西)。

4.作为好朋友的王维就从长安开始一路西送。往西走啊走啊,走到现在渭河以北,有一座城叫(渭城)所以这首诗也叫《渭城曲》。同学们,唐人相送啊,送到渭城就不能再往西送了,因为渭城以西的路太难走了。但是,在这样一个晚上,这两个朋友是不睡觉的,他们在附近的小旅馆住下,通宵达旦的就是喝酒聊天,聊天喝酒。所以诗中有这样一句话,渭城——(朝雨浥轻尘)。

5.正因为他们没有睡觉,所以才会看到这渭城下了一场朝雨。送到这里,元二就孤身上路了,继续往西走啊走啊,走到现在敦煌的西南,古时候这有一道关,叫(阳关),这首诗中因为出现了“阳关”这个地名,所以又叫《阳关曲》。看到阳关这两个字,有没有想起一句诗,叫秦时(明月汉时关)

6.这个地方从秦朝开始,一直是外来民族侵略我们汉族的必经之地。所以到了汉朝,汉朝的皇帝就在这建起了一道城关,叫(阳关)。

7.出了阳关,就离开了自己的故乡。元二继续往西走啊走啊,走到了安西这个地方。看啊,这个地方,自古至今一直被称为是大风过来烟,也就是大风一起,飞沙走石。当地的百姓、当地的官员要出行都要遮着挡着才可以,元二就是出使到这样一个地方。所以,这样一首送别的诗该怎么读呢?

8.也就是送别诗要读出感情,速度要读得——慢。指名读。

9.你为什么这样读?(因为渭城是一个地方,朝雨可能是清晨的雨。)

10.真想和你拥抱一下,但是男女有别。真好,把刚才咱们解课题时用到的方法融进了现在的朗读里面,这就是学习。好,看来,咱们都是这么读的。

11.其实,在咱们唐朝,唐朝许许多多的诗人,他们写诗也好,作诗也罢,都习惯遵循一种规律,这种规律叫——(师板书:平仄)一起读

12.平其实是一种声调,叫平声,仄也是一种声调,叫(仄声)咱们中华文化,几千年来一脉传承下来,现在我们也有声调,它们是(一声,二声,三声,四声),还有一种特殊的声调,叫轻声。现在的一、二声就相当于古时候的(平声),现在的三、四声就相当于古时候的(仄声)

13.为了好记一点,平声咱们就用一条横线表示,仄声就用一条竖线来表示。遇到平声字,咱们要把字读得长一点,遇到仄声呢?对,大声点,勇敢点。要读短一点。这个规律又叫做平长仄短的规律。一起说

14.在读的时候一般都是两个字两个字的读,而这个平长仄短的规律就落在每两个字中的第二个字上,重复一遍,这个规律看的是每两个字中的第二个字。清楚了吗?

15.先看第一个音节,渭城,看哪个字?“城”字现在是第几声?就相当于古时候的—平声,也就是要把这个字读得(长),指名读。

师:读到这个“城”字,首先想到是(长城),长城那么绵延起伏,能读出来吗?你再来一次

16.了不起啊!长度你读出来了,那么,长城也好,城墙也好,都是(连绵起伏的)能读出来吗?渭城——————(声音有起伏)

17.要跨出这一步多不容易啊!一起。

18.平声会读了,仄声会读吗?看三四两个字,看哪个字?雨,现在第几声?相当于—仄声,仄声读得要短,指名读。

19.你的声音真好,朝雨啊,早上的小雨,能读出来吗?再读一遍。(声音小)

20.连起来读这句话

21.这就是平长仄短的规律读古诗,来,自己往下读读看。

22.你一定发现这里有一个特殊的字(指“出”),因为这个字在古时候被称作“入声”,出入的入,读的时候要比仄声读得更短一些,跟我读(师范读)西出(停顿特别短)阳关—

23.(按平长仄短的规律试读)渭城————朝雨| 浥轻尘————,客舍| 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 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4.苏轼称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让我们闭上眼睛,感受王维诗的特点(师配上《阳关三叠》古筝曲,范读)后,师生合作读前两句。

25.看到渭城这的柳色了吗?谁来说一说。

26.没有一点灰尘。在咱们《诗经》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杨柳依依。”读到“依依”两个字,就想起——依依——不舍

27.所以咱们中国的古人,每逢写柳的时候,就是要表达心中那份依依不舍的情感。所以以后你读到这个“柳”啊,你就要明白,此刻诗人要表达的是心中那份依依不舍。

28.再用心去看,有没有看到渭城这的客舍啊? 生1:我看到上面有小房子,而且还有一些台阶 师:这房子虽然小,但心里明白,这是故乡的—— 生1:房子

师:是啊,温馨吗? 生1:温馨

生2:我看到客舍上面冒着烟,可能是主人在做饭,可能看到诗人正在送别他的朋友 师:闻闻,闻到饭香了吗? 生2:闻到了,米饭的香

师:有没有记起王维写过一首诗:独在—— 生(齐):异乡为异客 师:每逢——

生(齐):佳节倍思亲

师:这首诗也有一个“客”,这就是“客舍”的“客”。王维和元二一样,也曾一度奉旨出使,他最能理解元二这“独在异乡为异客”,他一定是“每逢佳节倍思亲”。

29.所以,这样的一首送别的诗,咱们该怎么读?(配乐笛子曲,师生齐读)

30.这就是阳关的路,这是一条怎样的路啊!有位诗人曾经这样描述这条路:“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唐·岑参)(第一遍师生齐读,第二遍生齐读)师:这是一条怎样的路? 生1:这是一条艰难的路 生2:这是一条惊险的路 生3:坎坷的路 生4:很难走的路

生5:这是一条风不休的路 生6:这是一条充满沙石的路

31.而正是这条崎岖的、布满沙石的、难走的路,元二从渭城到安西整整要走三千多公里啊!如果在当时用最快的交通工具,骑着马去的话,元二也要走上半年多的时间,才能到达目的。

32.你的好朋友元二就是要踏上这样一条路,作为好朋友的你,还有没有想要对他说的? 生1:元二,你一定要安全地回来啊!我等着你。

生2:我亲爱的朋友元二啊,你要赶快回来呀!我们继续聊天吧!

师:走一朝就要半年多,回来又要半年多,更何况他还奉着皇帝的命令去出使,能这么快回来吗?

生2:不能。

师:是,这盼望他早日回来是王维心中那份美好的愿望。

生3:元二,虽然这条路布满艰险,但你一定要勇往直前,我在家等你喝酒。生4:元二,这是一条崎岖、充满沙石的路,你一定要保重啊!

33.五年以后,王维就去世了。他再也没有等到元二回来的那一天,再也没有机会和元二一起聊天,一起喝酒。所以,这样一首分别诗,咱们该怎么读呢?(《阳关三叠》响起,师生深情地朗读整首诗。)

34.读着这样的诗,你有没有感受到王维是一位怎样的故人? 生1:友情胜过亲情。生2:有情有义 生3:友谊第一位

生4:很关心自己的朋友

35.正是这位有情有义的朋友。他们从昨个晚上开始,一直在不断的喝酒聊天,聊天喝酒,到了今天早上,你试想一下,喝了这么多,已经喝不下了,可为何在这一刻,王维还在不断地劝元二再喝一杯,而元二每逢这时总是把这杯酒喝完呢? 生1:这一杯酒是离别酒。生2:因为以后永远喝不到了。

生3:这杯酒印证了元二和王维的友情

生4:喝了这杯酒,元二可能永远都见不到王维了。

36.咱们在读这一句诗的时候,一定要把这一杯的“杯”字延长。师:劝君——

师生(齐):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这有情有义的故人了。那还会有这温馨如家的客舍吗? 生(齐):不会。

师:还会有这代表依依不舍深情的杨柳吗? 生(齐):不会。

师:还会不会喝到这满是深情厚谊的酒啊? 生(齐):不会。

19.师:那么,陪伴元二这一路上真的什么都没有了吗? 生1:还有王维对元二的关心。生2:还有王维对元二的挂念。生3:王维和元二间珍贵的友谊。师:那就是一个字,什么字? 生(齐):情

师:这情谊永远刻在他的心上。

三、唱诗:

师:元二走了,王维在当地读啊读,当读不足以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时候,他就会轻轻地唱起来。(板书:唱)这首诗的唱曲非常有名,叫《阳关三叠》。(音乐响起)第一遍听老师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至亲至敬的深情。

(师和着音乐深情地唱起。同学们仔细聆听。)

师:第二遍,如果你已经能唱,就和我一起唱。如果还不行,就边听边学,千万别着急。(师第二遍唱完)

师:第三遍,咱们不用音乐。看着我的手势,试一试。(师边做手势边唱,学生小声跟着唱。)

四、吟诗:

师:同学们,咱们按照平长仄短的规律来读 师生(齐):渭城朝雨浥轻尘

师:咱们按照《阳关三叠》的曲调来唱 师生(齐):渭城朝雨浥轻尘

师:咱们接下来按照平长仄短的规律来唱这首诗,这又是另外一种,叫——吟(板书:吟)咱们古人善于吟诗,喜欢吟诗,所以留下了四个字,叫吟诗—— 生(齐):作对

师:吟诗作画。会吟诗的人才是咱们中国人,才是咱们中国有文化的人。来,咱们来试试看。两个字两个字来唱,遇到平声字就把这个音唱的长一点。试试看。(师吟诗,学生跟吟)师:这就是吟诗。

师:同学们,这就叫文字啊,它因为饱含了深情,所以咱们就把它称作是诗。这样的诗因为浸润着这样一份情感,所以千百年来,咱们中华民族的人才会代代地—— 生(齐):读啊读,唱啊唱,吟啊吟

师:它们才能传承到现在。咱们今天能够在这节课上这样学习,也是因为有了这一份情,所以也会在这里——

生(齐):读啊读,唱啊唱,吟啊吟。

师:我知道,离开这课堂,以后咱们遇到唐诗也好,其他诗也罢,也一定会对着这些诗—— 生(齐):读啊读,唱啊唱,吟啊吟。师:真的?

生(齐):真的。师:下课。

第四篇:《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是唐朝诗人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他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而喻。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心和祝福。

二、教学目标

知能目标:学会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

过程目标:采用个别读,齐读、赛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中悟情,读中悟美。

情感目标: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

教学重点:感悟诗情、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友人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设计理念

课标指出:“诵读优秀诗文,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本课设计侧重从潜心品析吟诵、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

四、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诵读体会法——课件演示法

五、教学准备: 课件

一、(李叔同的《送别》引入古诗)找地名,初读解题。

1、(课前播放幻灯片《送别》)板书:送

谁能用“送”组个词 ? 能用这个词说句话吗?说到这个词,你想到了一件什么事情,在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是啊,从古至今,“离情别怨”可以说是永恒的旋律。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落寞惆怅,总是特别的伤感难过。刚才,我们欣赏的乐曲是才华横溢的李叔同先生创作的《送别》,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1200 多年前,也有一首著名的送别诗在抒写离情别怨的诗文中尤其脍炙人口,传唱千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见证这段深厚的情谊吧!(出示课题《送元二使安西》)

2、谁会读这个课题?你从诗歌题目中明白了什么?

元二:姓元,排行第二。就是在元二的上面还有一个——

理解“使”:出使。你是怎么知道的?(看下面注释的)表扬学生:真好,学会了看注释,就能学的更快!去哪儿?(干什么?可以不去吗?)

解读“安西”:安西又在哪儿呢?(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在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你又是怎么知道的?表扬:又多了一个会学习的孩子。新疆是中国最西边一个遥远的地方。谁送元二出使安西呢?(板书:王维 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谁了解王维?谁还有补充的? 你来读一读课题?

听老师来把这个课题读一读?送——元二——使——安西 指名读。你来读。表扬:翘起大拇指,我注意到你读得时候脑袋一点一点的,你在感受我们古诗的韵味儿。一起读。别读得那么有力。

二、读全诗,掌握节奏。

1、生自有反复地读。

下面,请大家对照资料、注释,读一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一直读到清爽了、顺口了为止。

2、指名读

读得很专心,很投入,很好!读书要的就是这种状态!谁来读一读这首诗?清清爽爽地读。

3、读得不错!比如:后鼻音读得那么准!“朝雨”的“朝”在这里读“zhao”,“客舍”的“舍”在这里读“she”,真是读得非常准确!谁再来读一读,不但清清爽爽地读,而且有板有眼地读。

4、有味道了。我请你来推荐一个你们班的朗读高手来读读看!

5、师生合作朗读全诗。

不用我说,大家一定听出了这首诗的节奏和韵律。来!我们一起读!怎么读呢?每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我来读。好,味道出来了。我们再读一次,现在,前后顺序调换一次,我读前四字,你们读后三字。

6、生齐读诗歌。

味道更浓了。我们连起来读,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那个节奏,那个味道。

三、知诗人,以画解诗。

1、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画面、读出情绪来。

2、大诗人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3、读王维的这首诗,你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

把手放下,请大家轻轻地读一读,看看注释,看看插图,想想,画面上有些什么?

(板书:雨)什么时候的雨?是怎样的雨呢?

清晨下着小雨,淅淅沥沥,打湿了地上的尘土。“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湿润了路上轻微的浮沉,而不湿路。雨也多情,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

(板书:柳)想象一下,怎样的柳树?平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怪不得说“新”。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柳还是“留”的谐音。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表示依依惜别。

(板书:客舍)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

清朗的天宇,洁净的道路,青青的客舍,翠绿的杨柳,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啊!你能把它美美地读出来吗? 这景真美,你再来读读前两句。谁还能陶醉其中地读一读。

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王维诗中的这幅画。

三、品诗意,三叹“更尽”。

1、可是,就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早晨,好朋友元二就要出使安西了。

同学们请看,当时阳关以西(出示课件)满眼的荒漠,陪伴他的只有无尽的荒草。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西出 阳关——无故——人啊!(板书:故人)

2、这一去,要到哪里呀?(投影出示路线图)渭城在如今陕西省渭河以北,所以称之为渭城。阳关在如今甘肃省敦煌县的西南。再往西走,新疆的库车附近,古时候称为“安西”。这一路上,整整3000多公里啊!

满眼的荒漠,满目的凄凉,有的只有那荒山野岭。如果是照当时元二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去,元二也要走整整半年多的时间。

3、元二即将远行,此刻诗人王维心中该有多少话要对他说呀!孩子们,展开你想象的翅膀,接着“元二呀——”,写一写诗人心中那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情。(播放乐曲《阳关三叠》)学生可能会写:

生1:元二,路上要小心。注意好安全。

师:好朋友,多关心啊。好一个知冷知热的朋友啊!

生2:元二,多带些水去,不要渴了。路上要小心一点。

师:照顾得多么无微不至呀!多么善解人意啊!

……

元二,渭城的风景多么美啊!亲爱的朋友,我多想和你一起天天观赏美景啊,可你却要远行千里,不知何时才能相聚,此刻,只有------

元二,亲爱的朋友啊,你在安西没有亲人,没有朋友相伴,我不放心你啊,却又无可奈何,此刻,只有-------

元二,亲爱的朋友,握着你的手,千言万语,只化作――

4、送君千里,终须一别,门外的马车就要起程了,让我们带着这份不舍,这份依恋,再次举杯——劝君。(板书:依依惜别)生齐读。

5、不知道喝了几杯了,这杯酒喝完了,元二也该启程上路了。来,我们踏歌吟诵全诗,为元二送上一程吧!(播放《阳关三叠》)从大家的声音,我感觉到你们都明白了这首诗,那你们能将这首诗默写下来吗?

四、明古风,体会别意。

1、多情自古伤别离,同学们古往今来送别的诗数不胜数。听,这是李白在目送孟浩然——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听,这是高适在安慰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同学们,人间自有真情在,人间自有知音人!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朋友虽然远去了,但我们更相信:

(课件出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短暂的40分钟到了,老师也要和大家说再见了,真有些舍不得。就让我们一起再深情地吟吟这首诗,作为临别赠言吧!

五、背古诗,课外积累

老师为你们搜集了一些送别诗印在资料的后面,同学们可以好好地读一读,记一记,还可以想象当时的情境编一个故事呢!板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 雨 客舍 依依惜别 柳 故人

第五篇:《送元二使安西》教案(模版)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认识和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朝”“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方法目标:借助注解,想象画面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3、情感态度目标: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重难点: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

情景渲染学习法

对话交流学习法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1、揭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首唐朝的送别诗,指课件:送元二使安西(指名读,指导好停顿:送元二使安西)

2、解释诗题。

读了诗的题目,你明白了什么?(使是什么意思?安西在哪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是谁送元二出使安西呢?)连起来说说意思。再齐读。(评价:读很有节奏。)

3、简介作者。

诗题读懂了,那你对于诗人王维又有多少了解?(学生发言后课件出示王维介简:王维: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师读完苏轼的评价后说:是这样的吗?我们现在就来读读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

【学生自己来介绍作者,可能谈到王维的诗集、书画、古诗。了解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写作特点。】

二、读诗句,晓诗意

1、自由朗读古诗。

打开课文,老师有两个要求:1.自由读。2.反复朗读,直到把诗读正确读的很有味道为止。

2.指名读,正音。

【指读古诗,主要从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入手。读完后让其他学生来评价。注意多音字:朝

尽】

3.初步解释诗意。读了那么多遍古诗,能告诉我你理解了哪句诗?(此处不要求深挖,学生能说多少算多少)

【本首诗的意思并不难懂,教师不用对诗歌的意思做过多的解释,可以让学生对照着文后的注解去理解。】

三、品诗句,明诗意。

1、画中物

1)默读古诗,边读边感受,如果我们为诗配上画,你觉得画面上都有些什么,从诗句中圈出来。

2)你想画些什么?(边交流边板书:朝雨、客舍、柳色、美洒、故人)

2、画中情

预设一:渭城的景

①、过渡语:是呀,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说说你看到的雨是怎样的吗?从哪里读出来的?

②、指导朗读第一句。

③、柳:道路两旁你又看到了怎样的柳树?从哪句话读出来的?柳色为什么是新的?

④、指导朗读第二句。

⑤、雨后,让我们闭目深呼吸!有什么感觉?(清新、清爽)⑥、指名朗读一二句诗。⑦、齐读一二句诗。

⑧、好一幅朝雨客舍柳色图呀!(师补充板书:图)

过渡:杨柳不识人间情,抽枝长叶笑春风。课件出示关于柳的诗句

①、有什么发现?(都有柳)为什么他们的送别诗中都有柳呢?你们猜一猜。

②、你觉得王维看到这青青的柳树,他感受到了什么?读一二两句,谈谈一二句诗的意思。⑨、是啊,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时此刻在王维眼中这绵绵细雨仅仅是雨吗?还是什么? 【体会到因这些景物产生的愁绪后教师又可以采取层进式的引读,古人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而今天看到满目的青青杨柳怎不伤感别离?小雨还在下着,是想挽留友人的脚步吗?而朋友终将离我而去,怎不伤感别离?雨中送客,想想自己也只身飘泊,而今天朋友也将远走他乡,怎不伤感别离?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诗人选取这些景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而进一步借助这些景物,对“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的层层渲染,无疑对诗旨的解读又推进了一步。】 预设二:美酒

故人

①、猜猜看元二要出使安西是怎样的地方?(学生自由发言)③、课件出示地图。

【明确这几个地方的地理位置,在课堂上出示元二出使安西的地图,这距离大概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元二远去千里之外,与王维从此天南海北,诗人怎能不留恋呢?这是地域上的距离带来的离别感伤。】

④、课件出示安西阳关的图片,(师: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看了图片,使你想到了哪些词? ⑤、出示课件。

⑥、对比评读,(课件出示)

【引导学生想象两地生活的差异:也许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呢?黄沙满天!也许渭城这儿生机勃勃,安西那儿呢?满目荒凉!渭城这儿有饮不尽甜甜的故乡水,听不完浓浓的家乡话,安西那儿呢?举目无亲,乡音不再有!由此,教师第三次采用层进式的引读,这样的设计,对安西和渭城作了浓墨重彩的强烈对比。此时,“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⑦、品酒

v 此时此刻,你就是王维,你想对即将远行的元二说什么? v 指导朗读。⑧、这一杯杯喝下去的只是酒吗?是王维跟元二依依相送的情!(板书:相送情)。⑨ 齐读三四句诗。⑩ 解释三四句诗。

四、赏读古诗。

1、就在他们分别六年后,王维去世了,此次分别竟成了永别,让我们铭记这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读全诗(课件配乐)

2、不幸的消息传到元二耳中,元二是怎样的心情?(伤心、痛苦)他一句句吟诵着两人离别时的王维留下的诗句。(师读诗题,学生接下去读。)后人还把这诗谱成了曲子。我们来欣赏课件《阳关三叠》)

【在学生对古诗体会的基础上,教师配上古曲《阳关三叠》,让学生饱含深情地吟颂《送元二使安西》这首古诗,在朗读中再次体会朋友之间的浓浓深情。】

3、听着这伤感的旋律,让我们铭记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静静地抄写一遍。

4、让我们和着音乐一起把它背出来。

五、明古风,体味别意。

1、出示课件。

人生自古重离别,古代社会由于种种原因,人们是重视定居而难得远行的,因为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难预料。老师还搜集了一些送别的诗句。

2、情境运用。

你跟朋友离别的时候,你想告诉友人:人生知己无贫贱,天涯处处有朋友时,你会慷慨激昂地吟上一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朋友的船走远了,孤帆的影子都消失了,只有思念像长江水永远流在心中,你会吟上一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朋友依依惜别,不知何年才能相见,疲此沉溺在离别的感伤之中,你会吟上一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或: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3、教师总结。

送别诗表达了我们离别时的情谊,寥寥几句就流露出友人间真挚的情感,让我们课后关注更多的送别诗。

【“送别诗”这一题材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是比较常见的,教师推荐几首比较有名的诗歌让学生进行课外自学。丰富学生的读诗量。】 教学板书: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朝雨客舍柳色图 美酒故人相送情

下载送元二使安西教案(公开课)word格式文档
下载送元二使安西教案(公开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一、导入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流行歌曲吗?(喜欢)你喜欢什么歌呢?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唐朝时的流行歌曲,想听吗?(放音) 2、知道这首乐曲的名字吗?它叫阳关三叠,是唐朝最流行的乐......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送元二使安西》 一、导入: 同学们,喜欢读故事吗?知道吗,有这样一首古诗,在中国古诗词的浩瀚烟海中独树一帜。这便是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生读、师读、再读) 二、读诗、悟......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送元二使安西 姜川阳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根据“诗中有画”的特点,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3、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咀嚼和体悟“雨”、“柳”、“酒”等重点词语的情味,体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3.感受诗人与好友的深情厚......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公开课)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能分辨“朝、舍”的读音及含义。 2. 理解诗词大意并想象画面。 3.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并背诵、默写。 4. 能抓住“更尽”体会诗人......

    《送元二使安西》公开课教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五篇模版]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朝诗人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王维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小编今天为大家带来《送元二使......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合集15篇)

    篇1:《送元二使安西》教案教学目标1、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拧薄�“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