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李卫东《陶罐和铁罐》课堂实录
参透教材,“搔”到“痒”处
——《陶罐和铁罐》教学实录及设计思路 文/李卫东
《陶罐和铁罐》是一篇寓言故事,讲国王的御厨里,铁罐自恃坚硬,奚落、侮辱、威胁陶罐,陶罐谦和争辩,埋在土里许多年后,陶罐成为文物,铁罐却锈烂为泥土,不复存在。现将我的教学实录和教学背后的思考呈现出来,请大家批评指正。教学实录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师:我们今天学习《陶罐和铁罐》这篇课文。(出示陶罐和铁罐的图片)陶做的罐子和铁做的罐子哪一个更加坚固? 生:铁罐。
师:与铁罐的坚固相对,陶罐有什么特点? 生:陶罐是用泥土制作的,掉到地上就会破碎。师:好,概括为一个词,易碎吧。(板书:铁罐坚固 陶罐 易碎)
师:那么,坚固的铁罐和易碎的陶罐之间将会发生一件怎样的故事呢?我们来看这篇课文。课文是一篇寓言。什么昰寓言?
生:寓言就是一个故事,故事里面包含着一个道理。
师:对,一般来说,这个故事是编造的,寓言就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而编的故事。那么读寓言先要读懂什么,再读懂什么?
生:先读懂故事内容,再读懂故事中的道理。
师:真好!那我们就先来读懂故事内容。课前同学们初读了课文,现在请大家读读课文中的一些词语,要读准字音。(投影出示词语:御厨、奚落、懦弱、轻蔑、争辩、恼怒、羞耻、流逝、宫殿、掘开、朴素、和睦相处、相提并论)(学生练习朗读之后,教师指名请学生朗读,并纠正“懦弱”“奚落”“轻蔑”等词语的读音。)
二、还原情境,品读课文
师:你读课文的时候遇到这些词语也要读得准确,请大家练习朗读课文。(学生练习放声朗读课文,教师巡视并纠正读书姿势。)师:这篇寓言故事里有两个场景,分别是哪两个场景? 生:第一个场景是国王的御厨里,第二个是荒凉场地上。师:那么课文就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了吧。怎么分?
生:第一部分是第一自然段到第九自然段,后面是第二部分。1.品读课文第一部分
师:我们先看第一部分。谁来朗读第一自然段?(指名朗读第一段,全班齐读一遍。)师:骄傲的铁罐对陶罐是什么态度? 生:看不起。生:奚落。
师:哪一个是心里对陶罐的态度? 生:看不起。
师:心里看不起陶罐,表现出来就是常常奚落陶罐。什么是“奚落”? 生:嘲笑,挖苦,讽刺,让它在众人面前丢脸,出丑,难堪。
师:铁罐怎么奚落陶罐?我们看第二至第九自然段,这些都是他们的对话。文章第一部分就是通过对话来写故事。他们说这些话时,语气一样吗? 生:不一样。师:对,每一句都不一样。请朗读这些对话,把描写他们神态、语气的词语画出来,好吗?(学生边读边勾画词语)
生:这些词语是:傲慢,谦虚,轻蔑,争辩,恼怒。
师:请大家再次练习朗读,抓住这些提示语去,体会他们说每句话时的神态和语气。(学生各自试读文句,后举手逐句朗读)(出示前三句对话)“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铁罐傲慢地问。
“不敢,铁罐兄弟。” 陶罐谦虚地回答。
“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铁罐说,带着更加轻蔑的神气。(教师指导朗读,引导学生在朗读、想象、比较中体会“傲慢”“谦虚”“轻蔑”的神态和语气,从这些词语中感受人物的内心)
师:你看,傲慢和轻蔑的意思很接近,但说话是的语气一样吗?
生:不一样。傲慢是高高在上,趾高气扬的语气。轻蔑是别人在自己眼里很小很小,声音不大,不屑一顾的感觉。(引导学生再次朗读体会)生(齐读):“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
师:铁罐明知陶罐不敢还去问,他到底想干什么呢? 生:让别人看不起陶罐,让它难堪,让它受到羞辱。师:这样的行为就叫做什么? 生:奚落。
师:你从这个情景里感受到什么是“奚落”。铁罐奚落陶罐就是想让别人知道陶罐很懦弱。什么叫“懦弱”呢?想想“懦弱”的近义词是什么? 生:弱小。师:“弱小”是“懦弱”这个词里面哪个字的意思? 生:弱。
师:那“懦”是什么意思呢?看这个字是什么偏旁? 生:是竖心旁。“懦”是心小,胆子小,性格软弱。
师:对。就是身体弱力气小。如果一个人天生弱小,天生力气小,会被人看不起吗? 生:不会。师:“弱小”是力量小,力量小不一定被人看不起;胆量小就要被人看不起,“懦弱”就成了嘲笑人的词语。所以铁罐不说陶罐弱小,而是用“懦弱”一词,表示瞧不起。(出示中间两句对话)
“我确实不敢碰你,但并不是懦弱。”陶罐争辩说,“我们生来就是盛东西的,并不是来互相撞碰的。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比你差。再说„„”
“住嘴!”铁罐恼怒了,“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你就会破成碎片,我却永远在这里,什么也不怕。”
(教师指导朗读,引导学生在朗读、想象、比较中体会争辩、恼怒的神态和语气,感受人物内心,学生兴致盎然)
师:铁罐刚才是奚落陶罐,还没有恼怒。可是他听到陶罐说了一句话,立刻就恼怒了,陶罐说的哪些话让他恼怒? 生:陶罐说:“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比你差。” 师:这里面暗含着一个什么样的意思?
生:我和你是一样的,是平等的。这让铁罐恼怒,因为铁罐是看不起陶罐的。生:陶罐敢跟他争辩让他恼怒。师:你看,就是因为陶罐的话暗含着这样的意思,并且跟他争辩,他就恼怒了。有原因才会有结果,句子和句子之间有紧密的联系,你抓住这些联系去读课文就能理解的比较深刻。师:铁罐开始是奚落,后来恼怒,再后来呢?课文还有一段对话,大家看看应该是怎样的语气,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出示投影片)
“何必这样说呢?”陶罐地说,“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有什么可吵的呢!” “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铁罐()地说,“走着瞧吧,总有一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 生(读后):铁罐这话像是在骂别人,诅咒别人,该是咬牙切齿地说。(生练习咬牙切实地朗读铁罐的话)
师:还可以怎么说? 生:火冒三丈地说。(生练习火冒三丈地朗读铁罐的话)生:雷霆大发地说。(生练习雷霆大发地朗读铁罐的话)生:气急败坏地说。(生练习气急败坏地朗读铁罐的话)生:暴跳如雷地说。(生练习暴跳如雷地朗读铁罐的话)生:蛮横、威胁、恶狠狠、气势汹汹„„
师:陶罐说什么了让铁罐这样?你读陶罐的话。生(读后):陶罐说要“和睦相处”,这让铁罐发怒。师:(板书:和睦相处)“和睦相处”是说大家怎么相处? 生:就是和和气气的在一起。生:和平,友好,不要吵架。师:大家说的都是“和”的意思,“睦”呢? 生:在一起。师:真聪明!“睦”就是离的很近,而且有亲近的意思。“和睦相处”就是相处得好,很亲近。你想想,这个铁罐能接受吗,所以他要火冒三丈,再读这段对话。(生再读对话)(引导学生练习分角色朗读第一部分的全部对话,体会铁罐语气变化的过程。)2.品读课文第二部分
师:铁罐认为自己很坚固,不但今天坚固,而且永远坚固。可事实是这样吗?朗读课文中的第二个场景,用自己的话说说许多年代后铁罐和陶罐的下落分别是怎样的。(学生自读课文第二部分)
生:陶罐还是像原来一样,而铁罐却无影无踪了。师:哪去了?
生:他锈烂了,变成泥土了。
师:请你读读课文中描写陶罐和铁罐下落的句子,细细品味。(出示投影片)
捧起陶罐,倒掉里面的泥土,擦洗干净,还是那样光洁,朴素,美观。
人们立即动手,翻来覆去,把土都掘遍了,但是,连铁罐的影子也没见到。
师:先看写陶罐下落的句子。注意“还是”一词。如果说“他是那样光洁,朴素,美观”,那就只是说现在;而加上“还是”,就有了言外之意,暗含着什么意思? 生:以前是这样,现在还是这样,和过去一模一样。
师:再看写铁罐下落的句子。从“连„„也„„”你会联想些什么? 生:原来铁罐是那么的坚固。
生:联想到铁罐原来是那么骄横和不可一世。
师:这样读课文,把词语、句子表面和背后的意思都体会到,细细地品味,你的语感就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敏锐。
三、领悟寓意,多元理解
师:原来的铁罐这样坚固,现在如何?原来的陶罐易碎,现在如何?前后对比,让人感慨万千。课文读到这里,你突然领悟到什么道理?
生:做人不能骄傲。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生:不能用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短处。生:一个人可以骄傲一时,但不能骄傲一世。生:不能看不起比你弱小的人,不能以强凌弱。
生:一个东西的优点有时候也会变成缺点。不是永远是优点。生: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看一个人要全面去看。生:人们应该和睦相处。
四、拓展问题,深层理解
师:如果这个故事不是这样发展,而是铁罐没有被氧化,一直被人们使用。而陶罐却被摔碎了。铁罐可不可以看不起陶罐?
生:不可以。因为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
师:我们假设的是铁罐没有缺点,而陶罐没有优点,那铁罐可不可以看不起陶罐?
生:不可以。因为不能伤害人家的自尊心,每个罐子都有尊严,所有的罐子都是平等的。师:说得好,大家都是罐子,虽然特点不一样,但都来盛东西的,彼此是平等的,应当相互尊重、和睦相处。这样你就读懂了陶罐的话。(出示陶罐的两句话,学生朗读)
“我们生来是盛东西的,并不是来互相碰撞的。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比你差。” “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有什么可吵的呢!”
师:看课题,一个是陶的,一个是铁的,特点各不相同。这个意思能读出来吗?(生齐读“《陶罐和铁罐》”,强调“陶”和“铁”)
师:再看课题,大家都是罐子,相互是平等的,要和睦相处。这个意思能读出来吗?(生齐读“《陶罐和铁罐》”,重读两个“罐”字)
五、布置作业
师:老师留两个作业:1.把课文内容绘声绘色地讲给家长,可以加入自己的想象。2.想想应该怎样对待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和家境不好的同学,写一篇日记,在班会课的时候和同学讨论。[板书设计]
平等 和睦相处
铁罐
看不起 奚落
陶罐 设计思路
一篇课文,可以教的东西很多,但切忌面面俱到。到底哪些东西教,哪些东西不用教,要看教材和学生。上课好比搔痒,要一下搔到痒处才是。要搔到痒处,就要了解痒处在哪里,这就要深入钻研,参透教材。这篇课文的教学我抓住这样几个重点,一是学习书面词语,二是理解句子联系,三是领悟寓意,揭示主旨。
一、在揣摩体会中感受和发现词语
这课需要学习的词语包括:奚落、傲慢、懦弱、轻蔑、争辩、和睦相处、相提并论等,多是书面词语,理解上难度比较大。
怎么办?挑选重点词语重点理解,其余则放在教学中自然渗透。问题是如何确定重点词语。我觉得要考虑三点:一是对学生来说是必须要掌握的新词语,二是对文本表达具有重要作用的词语,三是学生在学习音形义上有困难的词语。由此我确定引导学生重点理解的词语是三个:奚落、懦弱、和睦相处。从文本内容看,这三个词语均含义深刻,并直接影响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怎么教学呢?
“奚落”的教学是两个层次,先是说说意思,这比较抽象;再进入文中体会铁罐为什么明知故问,理解人物内心,这就有了感受。“懦弱”一词,引导学生与“弱小”进行对比进行理解。“和睦相处”一般的理解,重在和平相处,而没有注意“睦”字有亲近的意思,“和睦”正是和平而亲近的意思,这让铁罐无法接受。对于其他词语,则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去理解,教师稍加点拨。
语文教学中的词语教学不是说说大概意思就行了,而是应教师引导学生意识到词语的存在,在词语的表达方式上揣摩体会并确有发现才行。
二、借助情节发展感受句子之间的联系 中年级教学中,读懂段落并运用段落去表达是读写训练的重点内容。这篇课文在三年级上册,我觉得重点是要让学生体会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以后理解和学习段落做铺垫。怎么让学生去感受呢?
课文第一个场景里,铁罐的语气神态变化十分明显,由奚落,到恼怒,再到火冒三丈,程度层层加深,这是许多老师都注意到的,但铁罐为什么如此,却容易被忽略。而这正是要引导学生理解的。我让学生感受铁罐恼怒和火冒三丈之后都会问一句“他为什么这样?”让学生去注意这之前陶罐说了什么话,再读懂是这话里面的哪个词句、哪个意思触怒了铁罐。这就让学生由对铁罐语气的关注逐步过渡到对铁罐语气变化原因的揣摩上来,感受人物心理,理解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回过头来又促进对课文的朗读。我觉得这才是语文课上的阅读,这才是阅读的教学,这也是学生在课前读过许多遍也没有参透的意思。这样教,学生就会在课上对课文有新的发现,新的领悟,同时受到阅读能力的训练。当然这要求教师首先要把教材参透才行。
三、领悟寓意,揭示主旨
每一篇寓言故事都要说明一定的道理,本篇寓言寄托的道理可以理解为这样三个方面:哲理1:事物的强弱或者人的长处和短处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要发展地看问题。哲理2:每个事物或者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全面地看问题。生活启示:不能用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短处,更不能恃强凌弱——要和谐相处。
但是,这篇寓言在说明哲理时对人物的语气、表情、语言都作了生动细致的刻画,从而展现了一幅强势者肆意欺凌弱势者的画面,如铁罐无缘无故地挑衅,侮辱对方时丝毫不留情面,显示自己不可一世,强调自己身份不一般,强调别人没有资格和自己说话甚至没有资格表达观点,直至最后欲将对方置于死地,其描述形象的逼真程度已远远超出了表现寓意的需要,让人不由得去猜测这是否就是一段真实社会生活的记录。而我们的生活中什么时候有这样的人和事?有,是文革。后来,我找到作者黄瑞云的文章《〈陶罐和铁罐〉诞生记》。该文开篇就写到“《陶罐和铁罐》写于1969年,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的高潮时期”,印证了我的猜测。文章表面上是寓言,更深一层是杂文,表达作者对压制欺凌知识分子、拿知识分子不当人的社会现象的厌恶,还预测了社会的变化。尤其是,文本用陶罐的话提出平等、和谐的思想,这是全文的核心思想,而“看不起”三字是理解全文内涵的钥匙。读文至此,我对作者的才思和对世事的洞彻深深佩服。
由此,我除了引导学生领悟寓意之外,又引导学生体会文本隐含的人人平等、和谐相处的思想,并在教学的最后阶段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如果这个故事不是这样发展,而是铁罐永远坚固,他可不可以看不起陶罐?学生充分思考,突破原有认识局限,理解到不能看不起陶罐,不是因为陶罐有优点,而是因为他是罐子,罐子彼此是平等的,应当相互尊重、和睦相处。然后再朗读陶罐的语言“我们生来就是盛东西的,并不是来互相撞碰的。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比你差”。教学到这里,学生受到巨大的震撼。再深入想,这个文本对今天的生活有没有价值呢?当今社会,人们被按照财富多寡、权势大小、户籍不同等标准分为不同阶层,这种影响在校园里已有体现。让每个人有尊严的生活,已经成为这个社会最可贵的一种声音。面对三年级学生,我从学生可接受的程度来选取教学角度。为此,我在作业中设计了那个思考题和写日记。语文教学不单单是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学习,还是学生精神生命的唤醒和激励,这两者其实是一回事。语文教学终究是针对人的,是人的教育,是人的言语生活的教育。这其中,发展言语、滋养心灵、感受文化,三者水乳交融,不可分割。
总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只有深入钻研,并参透教材,才能确定好教学内容。教学前心中有数,教学时就能搔到痒处。另外,语文教师还应该是一个思想者,在解读文本、设计教学的过程中,从社会发展和语文教育的高度审视和完善语文课程、语文教材,和每一堂语文课。
第二篇:《陶罐和铁罐》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学过27课<陶罐和铁罐> 的生字词,并且知道这篇课文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寓言故事.故事有2个主人公,一个是“陶罐”,另一个是“铁罐”。那么今天我们就走进课文,看一看在陶罐和铁罐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引人深思。我们先来看一下陶罐和铁罐的图片,同学们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试着说一说陶罐和铁 罐各自都有什么样的特点。
生:陶罐很容易碎,铁罐很坚硬。
师:嗯,说的很正确,陶罐是一种用黏土或陶土经捏制成形后烧制而成的器皿,它的最大特点就是易碎,比如生活中,我们吃饭用的饭碗、汤碗、盘子,装修时铺在的地上的瓷砖等,都是陶器制品,应该轻拿轻放,以防摔碎。而铁罐是以铁矿石冶炼加工制成的器皿,他的最大特点就是坚硬,抗摔,也因为抗摔这一显著特点,铁器制品广泛应用于我们的生活中,比如炒菜用的铁锅,铲土的铁锹等。
师:其他同学还有补充的吗?老师来引导一下,陶罐虽然易碎,但它容易被腐蚀吗?铁罐虽然坚固,但能长期储存吗?
所以我们还可以补充说陶罐具有抗腐蚀性,铁罐具有易腐蚀性。总结出来,就是这张表: 优点 缺点 陶罐: 耐储存,不受腐蚀;易碎 铁罐:耐磕碰,不易损坏;受腐蚀
那同学们,你说陶罐铁罐又有什么相同点吗? 生:都是器皿,用来盛装物品或作为摆设的。所以,从特点是看,陶罐铁罐各有优缺点,但从作用上看,都是为人们的生活服务的。
师:好,接下来咱们就走进课文,认识一下这两个“会说话”的罐子,看看他们之间都发生了什么事,两个罐子又有着什么样的性格特点。请同学们把书翻到88页,认真地把文章看一遍,开始。师:老师看到大家读得非常认真,有的同学边读边用手指着书,有的同学读完后就端正地坐好,读书习惯非常好。
师:看大家读得这么投入,老师相信大家一定已经知道陶罐铁罐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谁能用一两句话简要概括一下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师: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时间飞逝,王朝覆灭,宫殿倒塌,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
这就是这篇文章的梗概。好,同学们再从文 章中找一找陶罐和铁罐都有哪些对话,用波 浪线把它画出来,体会两只罐子的性格差异。
师:谁想交流一下,有哪些对话呢? 师:从对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经常奚落它。
师:真棒,你知道奚落是什么意思吗? 生:看不起,说难听的话 师:很好,奚落指用尖酸刻薄的话揭人短处,使人难堪。
师:通过结合上下文,你把奚落解释的很正确,真厉害!
师:那谁来说说铁罐为什么要奚落陶罐? 生: 铁罐认为陶罐很容易碎,就瞧不起陶罐。
师:恩,铁罐认为自己很坚硬,瓷罐易碎。所以常常奚落他。这是拿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相比,是一种狭隘的眼光。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那铁罐奚落陶罐,陶罐生气了吗,为什么?是因为陶罐懦弱吗? 生:没有生气,因为陶罐认为罐子生来就是盛东西的,并不是来互相碰撞的。
师:恩,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陶罐谦虚有礼貌,说得不卑不亢,“争辩”一词恰恰体现出陶罐并不懦弱,陶罐有着博大的胸怀,并没有针锋相对地和铁罐打嘴仗,而是深明大意地给铁罐讲道理。甚至在铁罐的挑衅下,陶罐仍然称铁罐为兄弟,可见他的与人为善。
师:那再看看铁罐,你觉得他怎么样呢? 师:铁罐的态度由开始的傲慢到轻蔑再到 恼怒。可见铁罐是一个狂妄自大的性格。
师:同学们,再从文章中找一找,还有没有体现陶罐性格的句子,拿笔画下来。大家把陶罐捧起,把它身上的泥土刷掉,擦洗干净,和它当年在御橱的时候完全一样,朴素、美观、釉黑锃亮。这句话也暗指陶罐的心灵是淳朴的,同他的外表一样,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历久弥香。“一只多美的陶罐!”一个人说,“小心点,千万别把它损坏了,这是古代的东西,很有价值的。” 借助人们的话说明
了陶罐成了珍贵的古文物。“谢谢你们!”陶罐兴奋地说,“我的兄弟铁罐就在我的身边,请你们把它掘出来吧,它一定问得够受了。” 陶罐的话表现出了他宽广的胸怀。铁罐曾经那样看不起他,奚落他,而他在出土以后第一个想到的却是铁罐。人们立即动手,翻来覆去,把土都掘遍了,但,一点铁罐的影子也没有。它,不知在什么年代,就已经完全氧化,早就无踪无影了。这几句话讲铁罐的下场及消失得无踪无影的原因。“翻来覆去,把土都掘遍了”说明找的时间长,找得很仔细,但仍不见铁罐的影子。最后一句,交代铁罐消失的原因。“早已”说明铁罐经不起氧化,早就无踪无影了。和很多的寓言的构思一样,作者移情于物。不直接表现生活中的人性、人情、事理,而是采用“移情于物”的方式,选择具有相似特性的事物作寄托,曲折地表达作者对现实生活的观察思考。本文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陶罐,样子普通而有实用价值,表面脆弱却很耐久,可以象征谦虚宽容,默默工作而与世无争的人。铁罐,躯体坚硬但有不耐腐蚀的缺点,可以象征骄傲尖刻、张扬霸道的人。让它们共处,产生矛盾,充分体现生活中两种人的性格。让它们在历史长河中演变 充分暴露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启示人们要用辨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人和事。
第三篇:李卫东《陋室铭》课堂实录
李卫东《陋室铭》课堂实录
师:不知同学们有没有读过这样一本书,叫《古文观止》,这是清康熙年间编纂的供学塾用的文章读本,此处的“古文”指古代的散文,用“观止”作书名,表明编者的态度是:古文的精品都已选入了,你已经观赏到最好的了,不用再看其他的啦,这当然有点夸张。这本书选了从先秦到明末的222篇古代散文作品,其中有一篇仅仅81个字,这篇文章叫《陋室铭》,为什么仅仅81个字的短文就占有古代散文精品的一席之地呢?让我们带着这种思考一起来学习唐代刘禹锡的散文小品----《陋室铭》。(师板书课题、作者。)
师:我们学习古文应该反复诵读,以至成诵。古人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还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是的,不诵读就不能领会文章的意蕴。这节课我们就通过反复诵读来学习文章。我们的第一遍读,要求结合注释读准音,并大体弄懂文章的意思。如果有疑问,可以和同桌商量,实在解决不了,请提出来。(师板书:一读,读准音,通文意。)
生:“白丁”是什么意思?
师:谁来回答这个问题?
生1:“白丁”是平民的意思。
生2: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
师:简单说一下。在唐朝,穿衣服能体现人们地位的高低,以黄赤最为高贵,红紫为上等,蓝绿次之,黑褐为低下,白色是没地位的,所以,“白丁” 指平民百
姓,这里可以理解为没有学问的人,为什么?
生:因为前文中有“谈笑有鸿儒”的句子,鸿儒指有学问的人,前后对应,后文的“白丁”应指没有学问的人。
师:这位同学能结合语言环境来理解词语的意义,很好。还有问题吗?
生:“何陋之有”的含义是什么?
师:你能说说它的字面意思吗?
生:字面意思是“有什么简陋的呢”。
师:这是一个反问句,它的意思是这个屋子根本就不简陋。你想问这句话的深层意义,是吗?这个问题我们在反复诵读中解决它,如果老师忘了,你可以提醒我。
师:“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中的两个“之”字有什么作用?
生1:代表“的”的意思。
生2:代词“他”的意思。
生3:副词,没有多大作用。
师:从语法角度说,它是助词,没有实在意义,我们朗读时能借它调整节奏,从中传出文章的意蕴就够了。
师:老师提一个词----“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馨”,谁能在黑板上写一下,并注出它的意思。其他同学看课文,加深印象。(生板书,师作评。)
师:字面上还有问题吗?好,下面我们进行第二遍读,这一遍读能不能带上感情,读出感受?(生带感情朗读。)(师板书:二读,带感情,谈感受。)
师:请同学们谈谈你的粗略感受,看看作者传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或者说笼罩全文的是怎样的感情基调。随便说说,没有标准答案。
生1:即便房子很简陋,如果居住的人品德高尚,房子也是美的。
生2:外界环境不重要,重要的是超越自我。
生3:这个房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是一间多么豪华的房子啊!
师:你这里的“豪华”是指----
生3:自由的空间。
师:让我们来小结一下,大家的意思是说,即使居住简陋的屋子,只要品德高尚,学识高超,即德高学富,就能超越自己,就会受人敬仰,就能得到无比宽广的世界。
师:刚才有位同学说,房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什么是素琴?
生:不加装饰的琴。
师:对,不加装饰的琴,它给人一种朴素的感觉。我们甚至由此想到陶渊明的“无弦琴”,没有弦怎么弹?陶渊明自己说“识得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关键在于一个情趣。好,这里谈的是室中之事,(师板书:室中事。)请同学们用一个字来概括它的特点。
生1:好。
生2:馨。
师:老师说一个字-----雅。此外,文中还写了室中人、室中景。(师板书:室中人,室中景。)刚才我们知道了室中来来往往的都是有学问的人,品德高尚的人。接下来看看室中景。请大家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一起来读。(生读: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师:我觉得这句话并不美,草是那么地乱,台阶上还长了青苔。是不是这样呢?
生1:这个景给人的感觉是生机勃勃,永远向上。
生2:绿色给人以清静幽雅的感觉。
生3:我们在生物课上学过,“苔”在清新潮湿的环境中生长,这里突出空气清新。
师:我觉得大家说的都有道理。清雅、清新、清丽、清静,总之,陋室不陋。所以,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是----(生齐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师: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搞清了文章的主旨,下面,我们进行第三遍读。这遍读要求同学们涵泳语言,品味意蕴,比如,哪些字眼的表达突显功力,哪些句子的节奏韵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等等,读完后说说你的体会。(师板书:三读,传蕴味,养语感。)(生大声朗读。)
师:谁来说说读的体会?
生1:“可以调素琴,阅金经”给人一种闲雅的感觉。
生2:文中押ing韵或in韵,读来琅琅上口。
生3:第一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与“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对应,山对水,高对深,对仗工整。
师:这下,问题来了,紧接下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如果改成与上文句式一致的句子不是更好吗?我们大家来改改看。(学生试着改写。)
生1:房不在好,有我则行。
生2:室不在陋,有德则馨。
师:室不在“陋”吗?对,说反了,应是室不在----华,我们可以改成:室不在华,有德则馨。行吗?(意见不尽一致)那么,我们再来看这样一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它的后面几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如果按两两相对的结构,可以改为“ 有苔痕上阶绿,有草色入帘青;无„„,无„„”。同学们试着再加一加。(学生试改:无房子之华丽,无闲人来打扰;无奇花异草,无群蜂群蝶„„师逐一评点。)
师:老师也试着加一句:无名花攀影,无贵木帮衬。改后感觉怎么样啊?老师来读一下„„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室不在华,有德则馨。有苔痕上阶绿,有草色
入帘青。无名花攀影,无贵木帮衬。
生:缺少美的语感。
师:噢,他感觉出来了,结构太一致了,没有变化,一个调子,让人生厌。整散结合,长短结合,读来才会抑扬顿挫、摇曳生姿。我再提一个问题,“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刘禹锡为什么把自己的陋室和诸葛亮、扬雄的房子作比,最后才说“何陋之有”呢?这也是课堂开始那位同学提出的一个问题。
生1:这两个人都立下了赫赫战功,把自己和这两个人并列起来,作者想要表达的是要像他们两个人一样建功立业。
生2:这两个人品德都高尚,放在一起,突出自己的志趣。
师:下面我们进行第四遍读,要求放声来读,读时你对同学或老师的说法有疑问,甚至对课文的写法有疑问,可以谈谈自己的看法。(师板书:四读,放胆评,出口诵。)(生大声自由读。)
生:“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与“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过渡有些突兀,应加个过渡句子,使其连贯。
生:我感觉不该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总写,以下是分写。
师:本文是一篇韵文,不是叙事散文,句意间有一定的跳跃性,类似诗歌,所以,我也觉得不用加,但我赞赏这位同学敢于质疑的勇气。
生:第一句中又是“龙”,又是“仙”,有点迷信思想。
师:这里,作者用了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为引出下句服务。
生:“孔子云”应去掉,因为后一句话最值得回味。
师:这位同学提的问题很有深度。补充一点,“孔子云”一句引用的是《论语·子罕》中的内容,原文是:“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 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老师的问题是:不但不把“孔子云”去掉,而且加上“ 君子居之”,行吗?(生自由发言。师生小结:写文贵在含蓄,“君子居之”还是不加为好,“孔子云” 一句还是不删为宜。)
师:铭,就是古代刻在器物上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相信你们都有座右铭,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啦。请问,你的座右铭是什么?
生1:人生有三部曲:立志,工作,成功。
生2:对于每个人来说,一天都是24小时,善于抓时间的人可以使生命发出无限的光彩。
生3:不负生命。
师:铭,可以刻在任何器物上,有的刻在沐盆上: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有的刻在砚台上:伴我诗,伴我酒,伴我东西南北走,人不嫌我丑。在《十六岁的花季》这部书里,有一篇模仿《陋室铭》写的《课室铭》: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陋室,惟吾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下象棋,寻思看录像。可以打瞌睡,写情书。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形。是非跳舞场,堪比游乐厅。心里云:“混张文凭!”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
生1:它讽刺了那些反叛的学生。
生2:可以把它看作学生课外的闲情逸趣。
师:如果你将它作为讽刺胸无大志、整天无所事事的人的戏文来理解,是可以的;但如果它是因颓废消沉、自轻自践而写,则是不可取的。刘禹锡认为,文章应“以才丽为主,以识度为宗”。即文章应该有文才,更重要的是诗意,即思想境界。你们学习了这篇美文,了解了他对文学的有关主张,也可以模仿本文写一篇铭文,为你的书房,你的铅笔盒,等等。好,下课。
课后执教教师与听课专家、同行的互动评课摘录:
(主持人让执教教师先介绍课堂的设计思路)
李卫东:设计这堂课,我有四点想法:
一、以学生为主体。还学生以调控策划课堂流程的权利,而不止是按教师自己的计划演进。因为,课堂中最精彩的部分应是师生在不可预知的情况下迸发的思维火花,是随着教学环节的调整变化流淌出来饿教学机智。从这点出发,教师备课,应该是备教学资料,备对教材及教学的独特理解。所以,有的老师课后问我要教案,我只能遗憾地告诉他:我只有七、八页的资料和感悟性的东西。
二、以朗读为主线。这堂课我主要设计了四层读:一读疏通字词,二读把握主旨,三读弄明白文章是怎样写的,四读弄明白文章为什么这样写。
三、以体验为核心。引导学生调动语言积累和生活积淀,以丰富语感,提升修养。
四、以运用为旨归。注重语言实践。
张定远(全国中语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李老师的课为我们提供了文言文教学的范例,这堂课以朗读为主线,每读一遍,提出不同要求,由浅入深,由外到里,通过读把感情主旨等主要问题解决了,把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地统一了,美中不足的是没有让学生将课文当堂背下来,如果强调边读边记会更好一点。在生字难词上也要再下功夫,学习文言文,疏通关键。后面的打油诗值得商榷,可介绍可不介绍。
熊芳芳:李老师的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课堂上学生互助互动,像自助餐,老师也很好地发挥了主导作用,紧扣标题,处处围绕“陋室“来引导,调动了学生的智慧和才华,煽动了学生的所有积累,如关于”苔痕上阶绿“一句的理解,有的学生甚至用生物学方面的知识加以诠释。我觉得这篇文章的思想性挖掘得还不够。
湖南岳阳一教师:李老师的教学环节中有四个“读“的环节,但读的方式单调了些,可否考
虑让学生单个来读一读,在个别朗读的指导中将作者高洁傲岸、安贫乐道的古代隐士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塑造起来。
李卫东:感谢老师们提出宝贵的意见。我补充说一说思想方面的问题。我本来想在第四个环节“放胆评,出口诵”中听到学生关于主题的局限性的发问,可惜没听到,后来时间紧了,便没有再做引发。刘禹锡的思想很矛盾,一方面,从“无案牍之劳形”中可以看出他不想混迹官场、同流合污;另一方面,从“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中,又可看出他有大展宏图之志。其实,刘禹锡的这篇文章就是在河南(注:公开课举办的地点)写下的,那时他刚贬谪洛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刘禹锡此时的复杂心境便是儒家人格的生动体现。但因学生的提问没有涉及到,时间也比较紧,就没有深入进行。这真是应了一句话,教学是遗憾的艺术。但我想,《陋室铭》的解读时空是会伴随学生一生的。
第四篇:李卫东作文教学课堂实录
写给谁?为什么写?
执教者 李卫东杭州风帆中学初二学生
开场白中确定 真正的主角是你们。之后明确内容——写给谁,为什么写?
先讲一个故事——荷曼·麦尔维尔的《抄写员巴特利比》原来是专门分发死人的信件的,……后来他当了律师的抄写员……他宁死也不写一个字……——屏幕显示
师:为什么不肯写
生:看了很多悲哀的文字,就伤感不愿意写了。
生:有可能师心里受了刺激,有点害怕了。
生:写了也没有人看吧。
师:没有读者来读,写了什么用呢?文字有什么意义呢?因此,我们要考虑读者,有没有目的价值,这就是我们今天的课题。
屏幕显示给××的一封信
屏幕最想写给谁?可以出现人名,可以出现称呼
2、为什么写?和目标读者之间的关系?
3、为什么写?想达到什么目的?同学们,用笔记录下来,要简单 真实
学生动笔
学生起来回答——爸爸 妈妈妹妹自己同学 缺点 等等
下面 明确目的写作就要要明确目的的师:啤酒瓶打开的样子见过吗?冒泡……下面你们就冒泡吧,用短语将想写的内容一个个记录下来,不停地写
学生写完后,师:将这些事件内容按重要性排列,用数字标好排序,或者删除……同桌之间交流说说意见……看看有没有道理
生:给数学老师的一封信,说那天误解的事情,那天她来给我们讲作业,我们当时很不高兴什么的……
师:用几个相关的短语记下:数学老师作业本生气英语老师 争执
师:如果数学老师看了会怎么样?
生:会很欣慰……
师:在构思作文,批改作文的时候有一个简单的办法,那就是核查……这篇文章有明确的读者吗,有明确的目的吗?有就打√,没有就打×
屏幕:有明确的读者对象吗有明确的写作目的吗有足够的细节描写给读者吗
作者写什么或者不屑什么考虑读者对象和写作目的了吗
作者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详写什么,略写什么考虑读者的需求和感受了吗
作者的语气适合读者对象吗语言表达能让读者明白接受吗
师:下面给老师带来的这篇习作评核一下。
找一个同学来先读一下 《给咪咪的一封信》(一个初一住校生刚入学不久给宠物的一封信)师:请同学们对照打√×,每打一个找一处依据,说说
……学生说完之后
教师出示中考题××,请听我说
杭州今年中考题成长,没有捷径
师:也就是说,可以假定妈妈或一类人看,然后确定内容,不过题目变换而已……以此来构思这
一类文章,假定了读者才能产生共鸣。
写作要解决的问题很多,老师认为这才是核心问题……
第五篇:《陶罐和铁罐》
龙成中学附小09-10学年上学期教研材料
27、《陶罐和铁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龙成附小 林英敏
设计思想: 在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对话、抓住重点语句充分朗读。读出文中人物的语气,体会说话时的心理活动,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在朗读过程中解读文本,感悟文本,再现文本。边读边想像人物在对话过程中的语气、神态、心理,感受铁罐的傲慢、陶罐的谦虚,加深对文章的体会、感悟。
教材简析: 《陶罐和铁罐》一文是第6组的一篇阅读课文,课文讲的是发生在陶罐和铁罐之间的有趣的故事,全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主要讲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第二主要讲许多年过去后,人们发现了陶罐,铁罐却早已氧化。作者告诉人们“不能只看到自己的长处,而看不到自己的短处,也不能只看到别人的短处而看不到别人的长处”这样一个道理。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寓言蕴含的道理。
2、联系已学课文和生活经验加深对寓言的理解。
3、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寓言蕴含的道理
教具准备:陶罐和铁罐图片一个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将带你们乘坐时光隧道车回到许多年前的王宫,去看发生在国王的御厨里的一个有关于陶罐和铁罐的故事。
2、齐读课题
二、学习1-9自然段
1、齐读第一自然段
2、“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奚落”是什么意思?(讽刺、挖苦、讥笑)
3、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呢?课文有很精彩的描写,请你们自学第2—9自然段,把铁罐奚落陶罐的句子用“—”画出来读一读,看谁读得好
4、交流(预设)(1)师: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呢?谁来读? 生:(读)“你敢碰我吗?陶罐子!”
指导读出傲慢的语气。(读—评---再读)
(2)师:铁罐不止一次地奚落陶罐,请你们像刚才这样把铁罐奚落陶罐的句子读给同桌听,每个人都要读一读。读的:要注意提示语,读出语气。听的:要仔细听,认真评,帮助同桌读得更好。
①(同桌交换读)② 师:铁罐还怎么样奚落陶罐的?谁读一读? 交流,指导朗读
(3)师:铁罐就是这样一次次傲慢、轻蔑、恼怒地奚落陶罐,它为什么如此骄傲,看不起陶罐呢?
4、面对铁罐这样一次又一次傲慢、轻蔑、恼怒的奚落,陶罐是什么态度?你从哪里体会到的?(谦虚、争辩、友好、沉默„„)
师:最后,陶罐不再理会铁罐,此时的沉默不是懦弱,而是什么?
5、分角色朗读:
下面请同桌分角色读一读陶罐和铁罐的对话,注意读出陶罐和铁罐不同的语气。读完一边后互换角色,再读一读。
同桌分角色读
男女生分角色读。
三、总结1--9自然段、学习10--17自然段。
铁罐自以为坚硬,瞧不起陶罐,常常奚落陶罐,最后以不欢告终,随着时间的变化,故事又是怎样发展的呢?请大家快速地默读10--17自然段,并思考:
1、许多年过去了,陶罐是什么样子?铁罐呢?(陶罐依旧和以前一样,光亮朴素、美观。)(铁罐被氧化消失得无影无踪。)
2、当人们发现陶罐时,人们的态度怎样?为什么呢?(高兴、惊讶)(它是古代的东西、很有价值)当年被铁罐奚落的陶罐,如今却成了很有价值的文物、古董,(板书:古董)被人们永久的保存下来;而狂妄自大的铁罐却被氧化消失得无影无踪(板书:氧化)。当初铁罐有没有想到会有这样的结果呢?
3、从这则寓言中你们明白了什么道理?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谈一谈。
五、总结
《陶罐和铁罐》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看问题要全面,不能用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比,更不能因此而骄傲。
板书设计:
27、陶罐和铁罐
(古董)陶罐 易碎
(短处)
奚落
忍让
看问题要全面
铁罐(氧化)
坚硬
(长处)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