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学案例分析

时间:2019-05-12 17:54: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学案例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学案例分析》。

第一篇: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学案例分析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题旨】

《再别康桥》是20世纪中国最出色的一首别离诗,它犹如一首轻柔优美的小夜曲,诗人的自由天性、潇洒飘逸的风格与康桥宁静优美的自然风景融会成了别具一格诗境之美。一直吸引着无数的读者,让人感慨,引人沉思。本案例研究的主要问题有:

1.教学条件下的诗歌教学应该让学生得到什么?如何得到?

2.教师在学生学习体悟过程中起什么作用?运用教学策略的基本途径有哪些?教学策略对于学生自主学习具有何种意义?

3.如何让学生有效地学习知识? 【案例背景】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运用诗歌的意象和象征这一鉴赏诗歌的入门方法,研究、探讨现代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本课学习目标则定为: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A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B通过教师的指导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优秀文学作品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宝贵结晶。文学欣赏活动是欣赏主客体相互呼唤、适应、契合的结果,一方面欣赏主体有某种精神需求,另一方面欣赏客体对主体具有吸引力。教学条件下的文学欣赏活动有其特殊性,首先是要认识学习者已有的学习基础及知识背景。高二学生已具备相当的鉴赏能力。读解文本的“语表层”几无困难。但正是由于对内容的“粗知”,而容易使他们产生满足感,失去进一步鉴赏的兴趣与动力。因此教学设计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强化并保持学生对鉴赏活动的需求。教学策略之一是使教学内容“陌生化”,即拉开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学生产生少知感甚至未知感,生疑生惑,从而,让距离去调动学生。让学生在鉴赏过程中不断探究并发现文本的魅力。

据此,本案例设计以学生的自我鉴赏为起点,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组织教学内容。以诵读为主,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让学生自主探索理解文本意义,建构知识,最终实现提高鉴赏能力并获得整体发展的目的。课时目标、内容如下:

一课时,以诵读领起,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教会学生诗歌鉴赏方法,通过对意象、意境的具体分析来帮助学生解读作品。【案例实录】

导入新课后,欣赏配乐朗读《再别康桥》,在此基础上提问:《再别康桥》在你的心里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它美在哪里?学生展开讨论,教师引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情感美、意境美、语言美。

片段一:

师: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

生:徐志摩笔下的离别像暮春里牧童的笛声,既让人欣喜又让人伤感。

师:能结合诗歌具体谈谈么?

生:诗歌的感情从惆怅到热烈,在第五节达到高潮,在第六节陡然低落,沉浸于寂然,只能带着无限的怅惘离去。这种感情的变化正是基于对康桥的不可遏制的爱,这种爱让人欢喜让人忧。

片段二:

师:这种感情是直接表达出来的吗?

生(1): 不是。

生(2):感情是蕴含在景物描写之中的。

师: 对,这些景物就是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生(3):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的恋情。他甚至想永远留在这里“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全诗通过这些意象构筑了梦幻般的氛围,如一首小夜曲,让人如痴如醉。

师:意象的组合就是意境,请大家用散文诗般的语言描述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情感。

气氛非常活跃,想象异常丰富,大家沉浸在创造的欢乐和对意境的描述所产生的愉悦中。

这节课结束了,但学生们似乎还沉浸在诗歌优美的意境之中,诗歌像抛向湖面的石子,在每个学生的心中激起了圈圈涟漪。那纯美而又忧伤的旋律与情感感染了每一个人。【案例分析】

本案例力图体现“重在自主,重在发现,重在探究”的教学理念。

首先,学生的鉴赏活动贯穿教学的始终,无论是对文本意义的读解,还是对意境的感悟,都不是(或很少是)由教师传递、告知的,而是由主体通过探究而发现的,在课堂上,鉴赏主体拥有比较充分的鉴赏权、思考权、发言权,这就为主体“发现“提供了保证,学生不再是名义上的、形式上的主体,而是实质性主体——成为学习过程的真正主人。

其次,教学条件下的鉴赏活动,教师的作用主要是策动并促成主体鉴赏。案例中教师始终做到:既不将知识和盘托出、全盘授予,也没有简单地设置学习目标或用指令性任务去驱动学生鉴赏,而是努力将一定的教学内容问题化,用问题驱动学生进行鉴赏实践。以对问题的探究——展开问题或解决问题为途径,从而实现了一定的教学目标。在主体活动过程中,教者以调整难度,提供支持,激励疏导等方式给活动以切实的帮助,这种帮助正如不断地向燃煤鼓风输氧,使煤得以充分燃烧。这样的教学过程使主体情知互补,心智并进,思维、语言、情意、品质得到同步协调发展,为主体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案例中“意象与意境”这一文学知识,教师不是用定论的方式传授,而是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感悟自己去发现知识。这样,学生获得的不仅是某一知识结论,同时经历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切合了“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这一时代要求。与单向且被动参与教学过程相比,这种知识获取过程具有明显的优势:它使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它决不是一知半解的,更无需死记硬背,因而是一种“优质”的知识;学习者亲历知识的发生、创造过程,由此形成并拥有的知识具有极高的迁移价值,因而是一种“活化”的知识;另外,学习者在获取“意象与意境”这一知识的过程中,经历了类似于科学发现的某些思考、分析、概括的过程,而这些方式是解决各种问题以及将来从事探究工作所必需的,因而还是一种极具可持续发展意义的“长效”的知识。

在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的意境这一环节时,学生参与意识积极而强烈,思维活动敏捷而深刻,优美而丰富的语言更是令人赞叹。这一切昭示着这样一个事实:学生有思想的欲望并且能够思考,善于思考。他们的头脑不是一个等待灌装的容器,而是等待点燃的火把。从案例中,似乎还可以看到“燃烧”的实现,这是教师运用开放式的问题,开放式的点拔,以至开放式的评价的结果。开放,使学生拥有一个选择的空间,因而才有一份主动,一份生动。

雕塑大师罗丹说:生活中不时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教学亦是如此

第二篇: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学案例反思

《再别康桥》的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借助鉴赏诗歌的途径及方法继续鉴赏徐志摩的另外两首新诗作品,进而了解徐志摩诗歌的艺术风格。笔者一次课为例谈一谈在有效学习指导上的想法。

一、创设情境,明确学习目标。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充分而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其中一种最常见的方式便是通过设计巧妙而恰当的导语,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调动其学习兴趣。因此,我在教授《再别康桥》这首诗时,便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毛泽东的两首词,初步接触了现代诗歌,也初步掌握了鉴赏现代诗歌的一些方法技巧。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学习诗歌时,应从那些方面入手进行鉴赏呢?”这段导语,以提问的形式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听完这段话后就会立即思考这个问题,并在头脑中归纳出答案并把握了这首诗的风格,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点。这样,这节课的难点便十分明确了,而学生们也更加明确了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巧妙设疑,自主探究。

在初步了解相关内容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巧妙设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探究课堂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在这节课里,我便设置了以下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研究:根据“两名同学介绍的背景,结合这首诗的标题,大家想一想,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作者这种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能不能举例说明?”通过这几个问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把握这首诗的思想情感,欣赏了本诗美的情感,离突破本文难点又前进了一步。

三、理论联系实际,举一反三。

实践是创新的基础,惟有实践,才有创新。所以,这节课突破难点——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点——的创新教学的设计便是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即运用这节课学到的鉴赏诗歌的方法去鉴赏徐志摩的另外两首较有代表性的诗歌,举一反三。这两首诗分别是《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沙扬那拉一首》。在老师引导下,师生共同鉴赏这两首诗,得出如下结论:这两首诗无论是从表达情感上,还是从诗歌的节奏、韵律、结构来看,其风格特点与《再别康桥》大致相同,由此可推断:“《再别康桥》的风格可以代表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至此,本课难点彻底解决。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充分了实施了自主探究式学习方法,独立、自主完成了有效的学习,教师的教学指导也高效实用。

第三篇:再别康桥教学案例

1.教材分析

《再别康桥》教学案例

《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1922年,徐志摩从剑桥进修归国后,有诗《康桥再会吧》;1926年,二次旅游该国后,又有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再别康桥》写于1928年11月6日诗人第三次旅游归国途中,中国海上。这首诗很好地体现了新月诗派的“三美”主张,即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通过典型意象的塑造渲染了优美的意境,抒发了作者对康桥的依依不舍之情。2.学情分析

《再别康桥》被收入高一《语文读本》中,高一学生对现代诗歌的特点及鉴赏方法不太了解,因此如何引导学生鉴赏现代诗歌应该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学生在品读鉴赏的过程中可以受到美的熏陶,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也是新课标关注学生多方位的情感体验的要求。针对高一学生特点,可采用感情朗读和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进行鉴赏。3.教学目标

(1)掌握字词,了解作者。

(2)分析意象的作用。

(3)朗读诗歌,把握作者感情。4.教学准备

(1)研究教材:分析《再别康桥》的诗歌特点,根据高一学生特点初步确立教学目标。(2)网上搜索:搜索英国剑桥简介,徐志摩本人经历简介,本诗写作背景介绍。搜索《再别康桥》的网上课件、教案、视频朗读及朗读的背景音乐,对其进行学习研究之后,确定自己的教学思路,编写学案,制作教学课件,为课堂教学做准备。

(3)组织预习:课前下发学案,包括课前预习案、课中学习案和课后巩固案,引导学生预习课文,完成学案上的预习题目,并写出自己的疑难点或困惑点。

(4)以学定教:教师根据学生学案的预习情况,了解学生的疑难点,最终确定教学目标,完成教案。

5.教学思路

基本以“三步四环节”为主,体现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的自主导引式生态课堂特点: 情境导入,展示目标——检查预习,正音朗读——讨论意象,小组交流——朗读品味,把握情感——巩固训练,写作提升——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6.教学方法

本首诗语言优美,对诗歌语言及感情的赏析是教学重点。为了突出重点,朗读教学贯穿始终,采用了教师范读,视频范读,学生个人配音朗读、齐读,师生合作读,赛读等方式,让学生经历了一个赏析、学读、练读、美读的提高过程,达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对于诗歌的意象赏析,主要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先由小组讨论找出诗歌中描写的意象,再适时通过多媒体出示相关画面,然后讨论分析这些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最后由学生画出作者的感情变化图,通过分析意象进而把握作者感情。7.教学课时:1课时

一、教学步骤

(一)情景导入

学生合唱李叔同的《送别》(配乐)【出示课件】:

李叔同

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离别是个永恒的主题,自古到今,在“长亭外,古道边”流传着多少离别的凄美故事。这节课我们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来感受徐志摩对康桥的别样离情。

(二)展示目标【出示课件】(1)掌握字词,了解作者。

(2)分析意象的作用。

(3)朗读诗歌,把握作者感情。

(三)检查预习

检查预习学案的生字词【出示课件】 给划线字注音:

青荇(xìng)

长篙(gāo)

枯槁(gǎo)

蓬蒿(hāo)

漫溯(sù)

朔风(shuó)

满载(zài)

下载(zài)记载(zǎi)

笙(shēng)箫

(四)指导朗读

1.一学生读。读完后谈体会:为什么这样读?

感情:惆怅、惜别

语调:舒缓、低沉

节奏:轻柔、和谐

2.教师指导朗读方法,范读两小节,由学生继续朗读。读完后学生评价。3.播放视屏朗读【黄磊视频朗读】

学生评价:读的怎样?

找出错字:青荇

似的漫溯

(五)讨论交流,赏析诗歌

思考:你最喜欢诗歌中哪个小节,请从意象、修辞或感情等角度加以赏析。【出示课件】(先自己思考,然后小组讨论,每组推选代表交流展示)

以下是教师提问、点拨及小组讨论展示的主要内容,按诗歌小节顺序记录如下:(1)第一小节

学生赏析:三个“轻轻的”创设了宁静和谐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宁静的基调。在“招手”间透露了对康桥难分难舍的感情。

师:古典诗词中有很多离别诗,离别对象大都是什么?

如: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生:离别的对象大都是人。

师:很多离别诗感情是很悲伤的,《再别康桥》的感情有何特点? 如:

柳永《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杜甫《兵车行》,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生:再别康桥作别的是西天的云彩,没有叮咛嘱托,没有痛哭流涕,没有尘世的嘈杂,是那样宁静和谐,给人清新飘逸的感觉。只有淡淡的忧愁,忧伤中充满美感。

(2)第二小节

师:为什么是金柳?

生:柳树在夕阳笼罩之下,带有了一层金黄色。师:柳树和新娘有什么相似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生:姿态婀娜柔美,温婉多情,有依依不舍之态。作者把无生命的景语比做有生命的活物,表达作者对康桥的爱恋、眷恋。师:你能把这一小节写成情景性描写的句子吗?

生:康桥边的杨柳柔媚无限,在夕阳映衬下,发出灿烂的金光,犹如一位羞涩的新娘。粼粼的波光里映着娇艳的倒影,同样也深深地映在我的心里。(出示相关图片)

师:在古诗中柳树这个意象通常有什么含义?【出示课件】 “柳”与“留”谐音,折柳送行,表达眷眷难舍之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光无故人。

(王唯《送元二使安西》)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确定:柳树表示送别时的难分难舍或者离别后的思念伤感之情。师:送别诗常用的意象还有哪些?

确定:柳树

长亭

酒等,渲染悲伤的氛围。学生朗读这一段,要读出感情。(3)第三小节

师:青荇有什么特点?“招摇”有什么效果? 把它换成“飘摇、晃动”可以吗?

确定:“招摇”有主动的感觉,是拟人的写法。类似“逍遥”的意思,显现出水草在康河的柔波里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情态,很形象很生动。

“油油的”:“油油”是光润的样子,水流的样子,和悦的样子。用它修饰“招摇”,不但增强了水草的自在感,而且还使我们想起了水草得以“招摇”的河水:微风轻拂,水波轻涌,水质清澈,那些像涂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随微波来回轻摆,自在安闲。因此作者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水草。【出示课件:康桥情结】

我不敢说康桥给了我多少学问或者教会了我什么。我不敢说受了康桥的洗礼,一个人就会变气息,脱凡胎,我敢说的只是——就我个人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开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徐志摩《吸烟与文化》)

教师读,然后解释含义。1922年写下《康桥再会吧》,1926年写下《我所知道的康桥》,1928年作者第三次到康桥,在归国途中满含感情的写下了《再别康桥》,这也是作者最后一次到康桥。3年后,作者乘坐的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时年35岁。

一学生朗读这一小节。(4)第四小节

学生赏析: 把潭水比喻成天上虹,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梦指昔日的愿望和理想。师:为什么说“沉淀着”?作者的梦实现了吗?

【出示课件】胡适曾言:“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胡适《追悼徐志摩》)

徐志摩的理想主义和诗化生活在现实生活里不免显得单纯和虚幻,在他回国后不久,便在现实中碰壁,虽然他也悲伤和绝望过,但“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他对爱、自由、美的追求,没法成为现实,在康桥作者对林徽因的爱也未成为现实,所以他的梦碎了。但一直深深的沉淀在自己心里。

这段的感情应该是伤感的。朗读这一段。(5)第五、六小节

学生赏析: 寻梦——漫溯——放歌——高兴、愉悦,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甚至要放声歌唱了。

师:但是诗人为什么又说不能放歌?前后矛盾吗?

讨论后确定:诗人思路急转,由幻想回到了现实,想到今晚要和康桥别离,不仅别情缕缕,离绪重重,消失了的梦永远无法追回,他已不能放歌。不想打破这宁静与和谐

无限依恋、百般珍惜。

夏虫为什么沉默?

夏虫也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怀,为作者的深情而沉默。在此,作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朗读。(6)第七小节

师:作者为什么不带走一片云彩?

生:“不带走一片云彩”,不想破坏康桥的和谐美。作者已把对康桥永远的爱装在心里了。其实本来云彩也无法带走,是夸张的写法。

师点拨: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了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古诗中也叫重章叠唱,叫复沓。这对于表达感情起什么作用?

强调那种难分难舍的离情。

(六)把握感情,朗读品味

师点拨:意象的运用使得文章充满美感,我们眼前宛如出现一幅幅美丽的画面,这画面是黑白的还是彩色的?是静态的还是动静结合的?在这摇曳多姿,宁静和谐的画面里,作者就要离开他深深眷恋的康桥了。(出示相关图画)

赏析时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的感情是起伏变化的,同学们能画出作者的情感变化图吗? 小组讨论后两个小组板书,学生稍作解释。

师:理清了作者的感情变化,我们可以顺着这条线索,更好地朗读品味这首诗。2生配乐朗读【配乐朗读】,全班齐读。

(七)巩固训练,写作提升

师:有人说诗人对康桥的欣赏和赞美,实际上就是对大自然的美和爱、对和谐的欣赏和赞美。我同意,但我同时觉得诗人更爱康桥的博大、包容以及康桥给人的精神濡养。我们铜梁二中同样有容雅文化,包容大度,志趣高雅,同学们也深爱着我们的学校吧? 下面请同学们创作离别诗一首。【出示课件:巩固训练】

4位同学朗读了自己创作的离别诗。教师评价。结束语:

同学们,爱我们的学校吧,做个感恩的人,做个包容大度、志趣高雅的人,那样,铜梁二中也会成为你心中“永远的康桥”!最后送给同学们两句话:让美充满诗的心灵,让诗的心灵充满美。

(八)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完成课后巩固学案题目。

二、教学反思

上完本堂课以后根据实际课堂情况我觉得本节课有以下几个优点:学生合唱送别诗导入,为本节课学习离别诗渲染了浓浓的悲伤氛围,便于学生进入情境;重视诗歌朗读,融入具有画面的视屏朗读和优美的配乐朗读,朗读形式多样化,并且贯穿整节课,有利于学生把 6 握作者感情;插入了许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更能理解诗歌中所传达出来的情感;突出诗歌意象的分析,适时展示相关画面,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学会了赏析诗歌的基本方法;学生活动积极,思考深入,参与面广,师生互动较好;教师板书以意象和感情为主,重点突出,学生板书情感变化图难度较大,但完成得较好,直观醒目。

课讲完之后也发现自己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过分注重意象的分析。面面俱到,导致课堂理性分析较多。对高一学生来说,也许没必要处理得这么深透,而应该拿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阅读体会。

其次,自己设计的问题不够巧妙。没必要让学生赏析每个小节,费时又费力,完全可以选取几个重点段落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在思考这几个问题的基础上完成对这几段的赏析即可。

最后是学生对于诗人本身,诗歌写作背景以及课内延伸的许多有关诗词都不甚了解,导致很多环节都成了老师在灌输,没有发挥出学生课堂中的主体作用。

怎样解决以上问题呢?首先改变自己。可能由于自身特点,导致上课时理性有余,感性不足。其次,大胆取舍教材,取舍得适合高一学生学习。最后,加强学生的课前预习,再预习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对课文所涉及到的相关知识进行了解和积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有话可说,跟得上老师的节奏。

第四篇:语文版九下《再别康桥》教学案例分析

语文版九下《再别康桥》教学案例分析

编辑员:金子明 点击:1213 录入日期:2008/1/9 15:34:00 我要评论

分享到: 【案例题旨】

《再别康桥》是20世纪中国最出色的一首别离诗,它犹如一首轻柔优美的小夜曲,诗人的自由天性、潇洒飘逸的风格与康桥宁静优美的自然风景融会成了别具一格诗境之美。一直吸引着无数的读者,让人感慨,引人沉思。本案例研究的主要问题有:

1.教学条件下的诗歌教学应该让学生得到什么?如何得到?

2.教师在学生学习体悟过程中起什么作用?运用教学策略的基本途径有哪些?教学策略对于学生自主学习具有何种意义?

3.如何让学生有效地学习知识?

【案例背景】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运用诗歌的意象和象征这一鉴赏诗歌的入门方法,研究、探讨现代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本课学习目标则定为: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A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B通过教师的指导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优秀文学作品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宝贵结晶。文学欣赏活动是欣赏主客体相互呼唤、适应、契合的结果,一方面欣赏主体有某种精神需求,另一方面欣赏客体对主体具有吸引力。教学条件下的文学欣赏活动有其特殊性,首先是要认识学习者已有的学习基础及知识背景。高二学生已具备相当的鉴赏能力。读解文本的“语表层”几无困难。但正是由于对内容的“粗知”,而容易使他们产生满足感,失去进一步鉴赏的兴趣与动力。因此教学设计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强化并保持学生对鉴赏活动的需求。教学策略之一是使教学内容“陌生化”,即拉开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学生产生少知感甚至未知感,生疑生惑,从而,让距离去调动学生。让学生在鉴赏过程中不断探究并发现文本的魅力。

据此,本案例设计以学生的自我鉴赏为起点,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组织教学内容。以诵读为主,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让学生自主探索理解文本意义,建构知识,最终实现提高鉴赏能力并获得整体发展的目的。课时目标、内容如下:

一课时,以诵读领起,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教会学生诗歌鉴赏方法,通过对意象、意境的具体分析来帮助学生解读作品。

【案例实录】

导入新课后,欣赏配乐朗读《再别康桥》,在此基础上提问:《再别康桥》在你的心里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它美在哪里?学生展开讨论,教师引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情感美、意境美、语言美。

片段一:

师: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

生:徐志摩笔下的离别像暮春里牧童的笛声,既让人欣喜又让人伤感。

师:能结合诗歌具体谈谈么?

生:诗歌的感情从惆怅到热烈,在第五节达到高潮,在第六节陡然低落,沉浸于寂然,只能带着无限的怅惘离去。这种感情的变化正是基于对康桥的不可遏制的爱,这种爱让人欢喜让人忧。

片段二:

师:这种感情是直接表达出来的吗?

生(1): 不是。

生(2):感情是蕴含在景物描写之中的。

师: 对,这些景物就是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生(3):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的恋情。他甚至想永远留在这里“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全诗通过这些意象构筑了梦幻般的氛围,如一首小夜曲,让人如痴如醉。

师:意象的组合就是意境,请大家用散文诗般的语言描述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情感。气氛非常活跃,想象异常丰富,大家沉浸在创造的欢乐和对意境的描述所产生的愉悦中。这节课结束了,但学生们似乎还沉浸在诗歌优美的意境之中,诗歌像抛向湖面的石子,在每个学生的心中激起了圈圈涟漪。那纯美而又忧伤的旋律与情感感染了每一个人。

【案例后记】

《再别康桥》是说不尽的,尽管在短短的一节课中,学生领略了这一艺术精品的风采,但认识的只是冰山一角。案例的操作必须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主线,努力“删繁就简,避熟就新”,带着教材走向学生,使学生学得乐,学得深。要激发、调动学生思考,关键是要将一定的学习目标转化为问题,通过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将主体鉴赏活动始终置于“最近发展区”,以最终实现有所发现的预期结果。在动态的多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重视对学生思维行为的引导、点拨,进行有效的课堂调控,使鉴赏活动始终围绕一定的目标展开,通过“追问”实现“有效学习”是十分关键的。案例的有效实施,需要教师具有全新的理念,得当的方法和机敏的应变能力。

【案例分析】

本案例力图体现“重在自主,重在发现,重在探究”的教学理念。

首先,学生的鉴赏活动贯穿教学的始终,无论是对文本意义的读解,还是对意境的感悟,都不是(或很少是)由教师传递、告知的,而是由主体通过探究而发现的,在课堂上,鉴赏主体拥有比较充分的鉴赏权、思考权、发言权,这就为主体“发现“提供了保证,学生不再是名义上的、形式上的主体,而是实质性主体——成为学习过程的真正主人。

其次,教学条件下的鉴赏活动,教师的作用主要是策动并促成主体鉴赏。案例中教师始终做到:既不将知识和盘托出、全盘授予,也没有简单地设置学习目标或用指令性任务去驱动学生鉴赏,而是努力将一定的教学内容问题化,用问题驱动学生进行鉴赏实践。以对问题的探究——展开问题或解决问题为途径,从而实现了一定的教学目标。在主体活动过程中,教者以调整难度,提供支持,激励疏导等方式给活动以切实的帮助,这种帮助正如不断地向燃煤鼓风输氧,使煤得以充分燃烧。这样的教学过程使主体情知互补,心智并进,思维、语言、情意、品质得到同步协调发展,为主体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案例中“意象与意境”这一文学知识,教师不是用定论的方式传授,而是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感悟自己去发现知识。这样,学生获得的不仅是某一知识结论,同时经历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切合了“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这一时代要求。与单向且被动参与教学过程相比,这种知识获取过程具有明显的优势:它使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它决不是一知半解的,更无需死记硬背,因而是一种“优质”的知识;学习者亲历知识的发生、创造过程,由此形成并拥有的知识具有极高的迁移价值,因而是一种“活化”的知识;另外,学习者在获取“意象与意境”这一知识的过程中,经历了类似于科学发现的某些思考、分析、概括的过程,而这些方式是解决各种问题以及将来从事探究工作所必需的,因而还是一种极具可持续发展意义的“长效”的知识。

在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的意境这一环节时,学生参与意识积极而强烈,思维活动敏捷而深刻,优美而丰富的语言更是令人赞叹。这一切昭示着这样一个事实:学生有思想的欲望并且能够思考,善于思考。他们的头脑不是一个等待灌装的容器,而是等待点燃的火把。从案例中,似乎还可以看到“燃烧”的实现,这是教师运用开放式的问题,开放式的点拔,以至开放式的评价的结果。开放,使学生拥有一个选择的空间,因而才有一份主动,一份生动。

雕塑大师罗丹说:生活中不时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教学亦是如此 收藏此页 查错挑错 评论 打印 关闭

上一篇:《孔雀东南飞》一文教学个案分析

下一篇:谁说女孩数学能力不如男 研究证女孩具天生优势

站内推广(本站广告位招租,欢迎联系QQ:68851102)

第五篇: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案例分析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案例分析——

让我们同忧喜,共呼吸

——新式周记,新课程语文教学中的红肚兜

山东省临沂第一中学语文组 李艳梅 在诸多语文教学形式与活动中,周记这种形式最容易让老师与学生沟通。所以新课程改革后,我在教学改作业改作文之外,又着重在原先的基础上发展了周记这种形式的“作业”。我让学生把一周发生的有意思的事情或者思绪或者自己的心情感悟或者自己的疑问困惑写出来,学会去发现,去体验,去描述,甚至只是为了发泄情绪来缓解自己的压力。而我则会用心去阅读他们的心灵,用笔做出我们的回应。

虽然以前也有周记这种形式,各个学校。但在新课改的基础上,评价角度要体现多元化,坚持情感评价与知识能力评价并重的原则,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进行整合,制定多元内容融为一体的评价标准。要贯彻共性评价与个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给学生指出发展方向,留出选择余地,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要重视语言文字的灵活运用能力和语言水平发展的评价原则,更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及价值观念,激励和引导学生全面提升人文精神,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我们平时的授课、作业、训练,都分别或全部注意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而这其中,周记是作为语文科目里最能体现这三个维度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维度,而又最受学生欢迎的一种形式。

对我来说,对学生来说,周记,就像是古代女子贴身穿的红肚兜一样,贴心而又温暖。

新方式——小组形式,每日一组

我收周记不再是以前那种每周收一次,一次改上几天。而是每天都收,只不过一天收一个值日组的。正好,从周一到周六,六个组固定交周记的日期,时间长了,他们就会很自觉地在值日那天早晨交到组长那里,组长再拿给我。不出意外的话,每次都是当天改好就发下去,这样周记在学生个人手里的时间几乎是整个周,任何时间想写就可以写了。而如果一下子收上全班的来改,教师本身看着也会有压力,一时不会改完,往往一拖好几天改不完。而值日组形式交上来的,每个组最多十个人,很方便拿,觉得一晌能改完。所以不会有压力。

我们或者在办公室改,或者放在包里拿回家改,一个组的周记放在包里也能装得下。甚至有时去吃饭,我们中的老师也有可能带上。在等菜的时间里,摸出几本来批阅,有时会笑得让旁桌的人莫名其妙,而我们会乐在其中。

这就是这种方式收周记的妙处啊。

新内容——生用心写,师用心批

每天,翻开案头上一本本或大或小,或薄或厚,或简约或华丽,从而显得参差不齐的周记,心便融入其中,与喜爱的学生们一同去体验他们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学习进步了,与他们一同分享成功的喜悦,并继续鼓励他们;成绩下降了,与他们一同总结经验,争取下次取得好成绩;与同学有隔阂,班里发生有趣的故事,情绪上有波动,思想上有压力,甚至对某些老师有看法有意见有建议„„同学们都倾吐于周记中。

他们是信任我们的。但我们知道,作为语文老师,取得学生莫大的信任,这中间是有一个过程的。最初收上来的周记,他们泛泛而谈,与初中时候交的作业无异,但我们的批语却不会像他们见惯了的“阅”或者“甲”或者“优”之类的简短得不能再简短的评语。我们总会认真地做出回应,在指正每个错别字或者病句后,还会写上我们的理解,我们的共鸣之语,甚至是我们自己与之相似的生活经历。并从我们能理解到的角度去安慰或者只是欣喜。也会在不同内容的句子旁边画上各种表情符号来表示我们的理解。文后写给他们的话有时不知不觉间已经比那篇周记还要长。因为我们要说清楚自己想表达给这个学生的话。

时间久了,学生知道了原来周记可以这么随意,老师也会这样,老师也理解自己,自己从老师的批语里能获得很多东西。所以,他们开始用心去写,期待交周记的那一天,交上后期待发下来的时候,期待看到他的语文老师用红色墨水写出的“回声”(我管自己的“批语”不叫“批语”,叫“回声”,因为它不同于给学生作文打的批语),看完自己的也会与同学互换周记看老师又是怎么回应的。

信任就这样产生了,因为语文老师以朋友的立场也对他们付出了真心。即使不当班主任的语文老师,也能了解到他们在想什么了,甚至比班主任更容易了解他们。因为有许多话他们不会同班主任说。

这也符合了新课改的精神,让学生做主。

新作用——安慰心灵,化解矛盾

周记中也常见学生写自己的困惑、痛苦、担心、与同学的矛盾等等,我们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做出分析,做出理解,做出安慰。因此,他们很感激语文老师,并能很快地从中走出来。现在他们的年龄正是敏感多虑的时候,加上学习紧张,压力很容易就产生了,所以,周记也可以说是他们纾解压力的方式。

有一次笔者本人带的班里有个学生写道:“老师,平时同学们是不是有很多在周记中向你诉苦呢?你承担了我们那么多的痛苦与忧虑,你自己的痛苦与忧虑该向谁倾诉呢?”我看了后很感动,学生也会考虑到老师的心情啊。

说到化解矛盾,不只是化解学生之间的矛盾,有时也要去处理师生间的矛盾。在高一刚开始,学生会在周记上写出各科老师留给他们的印象,各科老师都有什么特点。但时间长一些,老师们总会有不尽如学生意的时候,他们便会在周记上写出对某一科老师的意见来,有些是这个老师固定的风格,已难以改变,我们会给学生解释;有些是某某老师于某一时一地的做法,让学生有误解或者是让学生失望了,我们也会在周记上尽量为其做出好的理解,先让学生不致太过难受,另一方面我们会尽快地找到该老师,不提名地提出学生写到的事实,让其尽快做出解释或者补救措施。这样的情况不止一次两次的了。这样的处理既不伤那些老师的面子,又安慰了学生,也有利于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新发现——美文打印,公开“发表”

改周记过程中会经常发现学生自由写作时灵感的外现,或者是诗歌,或者是散文,或者是杂文。语言很美,或者很含蓄,或者是思想深刻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或者是抒情性的很有感染力的文章„„这时我们会在周记上先征求一下这个学生的意见,可否同意打印出来让大家都能看到。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周记毕竟是学生的私人记录,不同于作文。有的内容有的学生不想让别人看到。所以我们一般是先求得同意才会帮其打印出来。

打印出来的文章,或者贴在墙上,或者印一些散发在班里,或者在我主编办的《梅子树下》上发表出来全年级共享。另外,我们也会多打一份给这些作者自己,如果他们想投稿,可以让他们投出打印出来的稿子。

由此,发表作品的学生受到鼓励,没发表过的写周记时会更认真,而个别平时不太用心,只是敷衍塞责写周记的学生也会端正自己写作周记时的态度。

新载体——软性作业,亦在周记

语文科目不同别的科目,我们还肩负着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任,所以有些加强学生这方面的“作业”会时不时地提出来,会布置一些软性作业。这些作业需要平日里的观察,或者某件事后的想法,我们也会让他们写在周记上。

举例来说,我们发觉学生大部分自怨自艾的多,挑自己毛病的多,很容易就否定了自己。所以我们便都给学生布置了一个软性作业,观察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越多越好,写在周记上。每天再收上来的周记,最少一周内每个组我们都会看到他们写到自己的优点,或多或少,但这一行动本身却给了他们不少信心。发现自己竟然还有不少优点。我让他们继续挖掘,什么时候想到什么时候就写到周记上。

每学期我都会组织学生看一两场经典电影(这也是对学生进行的情感教育)。那次放《冰河世纪》(也是笔者看过十几遍的电影),里面从头到尾都很精彩,既让人笑,又有不少感人的细节。在多功能厅集体看时,幽默的地方学生一齐笑,悲伤的地方大家一起落泪。看完后我们照例又布置了一道软性作业:回去后写周记,就写看电影时的感受,看过后的想法,对电影的理解,或者是写影评。其实即使老师不提,学生回去后肯定还是会写这件事的。随后看到的周记,让我们知道他们从这部电影中都感受到了什么。有个学生在周记中说,《冰河世纪》以前就看过,只觉得特别搞笑,没想到这次与同学一起看,竟然流了泪。集体看电影,有那种气氛。几天前又给学生放《人工智能》,到后来我听到学生被感动得哭声一片。随后交上来的影评都写得真挚深刻。

像这样的作业,不一定什么时候,不一定是什么内容,随机命题,学生自会做得很好。

后记——

只要我们一天教语文,我们就不会让周记停一天。因为,它是沟通我们语文老师与学生心灵的桥梁,它是连系着我们语文老师与学生的纽带,它是我们也是学生贴身的小红肚兜,让我们赢得学生的爱与尊敬,也让我们给学生爱与温暖。

新课程,让我们从“心”开始。

(据旧作修改添加)

下载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学案例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学案例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案例分析

    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案例分析 教学课题:《项羽本纪》第三课时教学重点:利用传记材料,写好议论文教学步骤:一、教师导入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是我们都很熟识的荀子名言......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 摘 要:古诗词鉴赏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一个难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立足学生,分析原因,因势利导。鉴于此,本文围绕以下几点展开:探明学生课堂兴趣......

    《再别康桥》教学案例反思

    《再别康桥》教学案例反思 河津中学 杨红英 一、关于教材地位 《再别康桥》这首诗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中国现代诗三首》中的第二首。作为高中阶段语文......

    高中语文教学案例

    高中语文教学案例比较教学事半功倍 ——关于《边城(节选)》教学的思考德兴铜矿中学唐宝元案例背景:本文是对一节语文课的教学艺术的思考,认为教学艺术不是孤立的教授一节课,而应......

    高中语文教学案例

    教学机智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千变万化的教学情景,迅速、敏捷、灵活、准确地作出判断、处理,保持课堂平衡的一种心理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教学机智既体现在解疑释难中,又体现在......

    高中语文教学案例

    高中语文教学案例 品细节,悟真情 ——《项脊轩志》的细节品读 垣曲中学张拥民 《项脊轩志》并不是一篇特别艰涩的文章,其中的情浓、文质朴,曾感动了无数读者。但是作为一篇文......

    高中语文教学案例

    高中语文教学案例 一石激起千层浪 ——一节公开课后的思考 学校为了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每学期都组织“周研究课”活动。2014年10月,我作为高二年级的语文备课组组长, 在这次活动......

    高中语文教学案例

    高中语文教学案例 案例名称: 《归园田居(其一)》 所属课程: 人教版 高中语文 所属专业: 高中语文 授课课时: 1 课时 设计人: 王海侠 工作单位: 河北定州中学 《归园田居(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