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时间:2019-05-12 17:40: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第一篇: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欣赏中国山水画作品,感受历代画家是如何借山川之景抒画家之情的,是如何在丰富多彩的自然美中表达中国人的自然观和审美观的。初步理解对意境的营造是画家追求的艺术境界,是山水画的灵魂。

能力目标:尝试创作一首小诗或散文,概括的表达出所喜欢的山水画的意境。通过查找、收集有关山水画家及作品的资料,使自己对我国古今著名的山水画家及艺术风格有所了解。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分析、理解,了解山水画的成就及有关画家,使学生热爱中国传统绘画,感受自然与艺术的丰富多彩。教学重点 通过对山水画构图、空白、墨色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是怎样表现意境的。

教学难点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在思想、技巧和形式上的不同点是什么。

教学方法 欣赏法 讲授法 观察法 启发法 练习法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板书设计 :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

一、《平沙落雁》

二、《江山如此多娇》

三、《万山红遍》 教学过程

1、导 入 艺术是文化的产物,故,艺术要与文化相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浩如烟海,而中国画的形式和一般的绘画形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梦溪笔谈》中说到这样一个故事:相传唐代诗人、画家王维得到客人送的《按乐图》很兴奋,王维说这是画的《霓裳羽衣曲》第三遍的第一段,客人不信,请来乐工演奏那段舞曲,这才信服。因此说,图画只能画出一瞬间的演奏活动即“止(只)能画一声”而不是一段舞曲的演奏过程。唐代诗人徐凝在题画诗中这样写道“一水寂寥青霭合,两崖崔萃白云残;画人心到啼猿破,欲作三声出树难”诗的前两句是写画中景,后两句是诗人发出的感叹:画家挖空心思,终究画不出“三声”连续的猿啼,因为他止(只)能画一声,而凄楚动人的猿三声,是画面上表达不出的,此绘画之弊也„„。然诗歌(词、赋)却能做到表现时间、空间、环境、音乐、舞蹈等,人世间的喜、怒、哀、乐及万事万物的刻画等──包罗万象 ;也正好弥补绘画之不足。但诗是含蓄的,不及画的直观通俗易懂。历来有诗、书、画同源之说,三者的最高境界是“诗情画意”;都是写心、写思想、抒发感情的。因此,从根本上说,三者是相通的。激发兴趣,敢于质疑,以达到共同探究的目的。由故事引入。

2、新课

一、分析中国画作品《平沙落雁》。请同学们总结一下画面:溪流、荒滩(荒漠)、弹琴的老人、大雁„„。在一望无垠、贫瘠的荒原上,没有树、没有草,没有野兔的奔跑、也没有牛羊的欢叫;有的只是那寸草不生的戈壁荒漠和那一阵阵卷带着黄沙的寒风掠过„„。屈大夫(我们把画中人看作屈原)在那溪边独自抚奏着古琴,时而委婉忧伤,时而悲怆激昂;陪伴他的只是那涓涓的溪流;荒漠俯首、溪流停吟,仿佛在听他述说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与大丈夫的壮志未酬„„。一群大雁掠过头顶,“呀呀”地自南飞去,屈大夫多么希望那高飞的大雁和潺潺的流水能尽带走自己满腹的哀愁啊。依画之意境作诗:平地风起愁近秋①,沙飞卷带百花休②。落幸③屈子《离骚》④奏,雁去流水《九辩》⑤忧。【解释】①愁近秋:古代不得志的文人对秋天的到来,总觉惆怅悲痛不已。②休:休息,这里指花谢了。③落幸:失落[失去],宠幸。④《离骚》:我国著名诗人屈原所作的文章。骚:即发牢骚。⑤《九辩》:屈原流放时做的第一篇为己辩白的文章。诗的释义: 在戈壁荒漠的平原上,忽然刮起一阵阵寒风„„秋天到了,万物将失去春的生机,是多么令人愁怅呀。秋风吹起黄沙,打在美丽的花朵上,使花儿凋谢,也卷带着许许多多零落的花瓣,飞向天空、漂落远方。正在流放中的屈原面向旷野、溪水,一边弹奏着古筝,一边吟唱着《离骚》、《九辩》曲;他多么希望那南飞的大雁和涓涓的溪流能尽带走自己的满腹愁绪呀。

二、《江山如此多娇》 磅礴旭日升中华,九州沐浴金彩霞。世纪更替逐浪高,国昌民种富贵花。《江山如此多娇》付抱石、关山月

三、《万山红遍》 红遍万山染成林,飞流直下显白练。幽燕大地升紫气,而今华夏小康里。万山红遍 李可染 通过欣赏、观察、讨论,理解画的意境。讨论画的意境。

3、练习

进一步分析中国山水画是如何表现意境的。学生按几个小组分析讨论课本第8—9页的山水画作品,并在班上交流。讨论题:(1)画家生活的背景与时代。(2)画家的风格及著名作品有哪些?(3)你在作品中看到了什么景物?(4)你能通过作品“读出”什么样的意境?(6)这幅作品给你什么感受?

4、小结 通过欣赏中国山水画作品,感受到历代画家是如何借山川之景抒画家之情的,是如何在丰富多彩的自然美中表达中国人的自然观和审美观的。理解了意境是营造是画家追求的艺术境界,是山水画的灵魂。

第二篇: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案例设计)

设计理念:

东方绘画的主导是中国绘画,而中国绘画属于中国传统艺术,而中国传统艺术又递属于中国传统文化范畴。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由语言文字、音乐舞蹈、民俗习惯及表达方式等组成。加之这种文化为“复合型”的,集文字学、古(现代)汉语、诗词格律、书法、中国画等等学科为一体,并且朦胧含蓄、藏而不露;蓄势待发、张而不发;婉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令人遐思无限。水太清则无鱼,画太明(清晰而无隐藏)则无韵(韵味);一揽无余,就缺少美的回味„„。传统的中国画是讲求共性的。所谓“求大同、存小异”、“平常心是道”等都可以看作是针对共性而言的。这就是说画家要有“大同的心界(境界)”──能包容万千、博大宽广的艺术境界;而“平常心”是指在绘画上我们要追求一种“大风格”,而不是狭隘的个性。

宋代评论家邓椿曾说:“画者,文之极也”(《画继》),认为画品的高下,直接取决于画家素养的丰、寡。因此,想在中国画上有所造就者,不能单纯地为学画而学画,一定要注重综合素质的学养,要通过日积月累、对中国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扬进行深刻的体验,提高自己的认识及审美能力。

一音多字(音、韵加上格律)造就中国文化──文学上的诗、词、歌、赋的存在与成就。

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通过节奏、旋律、和声、音色完美的组合,感染欣赏者。那么音乐欣赏的过程也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由于其感情体验是受理性支配的,如果一个人从小就开始接触音乐,那么他未来的情感是丰富的,他的心理素质是趋于完善的。音乐的欣赏不仅能直接体验音乐音响,还可以起到唤起人们的想象联想。提高注意力、记忆力的作用。一般来讲,描绘性、情节性的音乐所引起的联想,可以使人得到“情景交融”的综合感受;从注意力上说,人们在欣赏音乐时,注意力会随着起伏变化的乐曲,始终稳定在几分钟或稍长的音响中,这对稳定自己的注意力是非常有效的。

要想让学生能真正“领略”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教师就必须“全方位”设计教案:即体味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设计参考

(一)教学活动的方式与方法:欣赏讨论与实践课业类型:欣赏+绘画 课时:5节 教学设计

第1节教学过程: 学会欣赏

1.新课导入:激发兴趣,敢于质疑,以达到共同探究的目的。

艺术是文化的产物,故,艺术要与文化相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浩如烟海,而中国画的形式和一般的绘画形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梦溪笔谈》中说到这样一个故事:相传唐代诗人、画家王维得到客人送的《按乐图》很兴奋,王维说这是画的《霓裳羽衣曲》第三遍的第一段,客人不信,请来乐工演奏那段舞曲,这才信服。因此说,图画只能画出一瞬间的演奏活动即“止(只)能画一声”而不是一段舞曲的演奏过程。唐代诗人徐凝在题画诗中这样写道“一水寂寥青霭合,两崖崔萃白云残;画人心到啼猿破,欲作三声出树难”诗的前两句是写画中景,后两句是诗人发出的感叹:画家挖空心思,终究画不出“三声”连续的猿啼,因为他止(只)能画一声,而凄楚动人的猿三声,是画面上表达不出的,此绘画之弊也„„。然诗歌(词、赋)却能做到表现时间、空间、环境、音乐、舞蹈等,人世间的喜、怒、哀、乐及万事万物的刻画等──包罗万象 ;也正好弥补绘画之不足。但诗是含蓄的,不及画的直观通俗易懂。历来有诗、书、画同源之说,三者的最高境界是“诗情画意”;都是写心、写思想、抒发感情的。因此,从根本上说,三者是相通的。历来的书画家,一般都精于诗词创作,如大画家、大文豪苏轼评价唐代的诗、书、画大家王维:“观摩诘画,画中有诗;味摩诘诗,诗中有画”。达·芬奇说:“画是哑巴诗,诗是盲人画”。古希腊诗人西蒙尼德斯说:“画为不语诗,诗是能言画”。清代文学批评家姜夔指出:“舒(抒)写胸臆与发挥景物结合起来”。艺术家完成画的创作后,再作一首题画诗,这样画与诗相互补充,相互辉映,相得益彰;使艺术家的艺术境界(作品),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诗情画意”。

分析中国画作品《平沙落雁》。请同学们总结一下画面:溪流、荒滩(荒漠)、弹琴的老人、大雁„„。

2.讨论法(读画体会意境):

在一望无垠、贫瘠的荒原上,没有树、没有草,没有野兔的奔跑、也没有牛羊的欢叫;有的只是那寸草不生的戈壁荒漠和那一阵阵卷带着黄沙的寒风掠过„„。

屈大夫(我们把画中人看作屈原)在那溪边独自抚奏着古琴,时而委婉忧伤,时而悲怆激昂;陪伴他的只是那涓涓的溪流;荒漠俯首、溪流停吟,仿佛在听他述说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与大丈夫的壮志未酬„„。一群大雁掠过头顶,“呀呀”地自南飞去,屈大夫多么希望那高飞的大雁和潺潺的流水能尽带走自己满腹的哀愁啊。

依画之意境作诗:平地风起愁近秋①,沙飞卷带百花休②。落幸③屈子《离骚》④奏,雁去流水《九辩》⑤忧。

【解释】①愁近秋:古代不得志的文人对秋天的到来,总觉惆怅悲痛不已。②休:休息,这里指花谢了。③落幸:失落[失去],宠幸。④《离骚》:我国著名诗人屈原所作的文章。骚:即发牢骚。⑤《九辩》:屈原流放时做的第一篇为己辩白的文章。

诗的释义:

流放中的屈原面向旷一边吟唱着《离骚》、南飞的大雁和涓涓的溪绪呀。

题《江山如此多娇》 磅礴旭日升中华,九州沐浴金彩霞。世纪更替逐浪高,国昌民种富贵花。

《江山如此多娇》付抱石、关山月 题《万山红遍》

红遍万山染成林,飞流直下显白练。幽燕大地升紫气,而今华夏小康里。万山红遍 李可染 学会比较

在戈壁荒漠的平原上,忽然刮起一阵阵寒风„„秋天到了,万物将失去春的生机,是多么令人愁怅呀。秋风吹起黄沙,打在美丽的花朵上,使花儿凋谢,也卷带着许许多多零落的花瓣,飞向天空、漂落远方。正在野、溪水,一边弹奏着古筝,《九辩》曲;他多么希望那流能尽带走自己的满腹愁进一步分析中国山水画是如何表现意境的。学生按几个小组分析讨论课本第8—9页的山水画作品,并在班上交流。讨论题:(1)画家生活的背景与时代。(2)画家的风格及著名作品有哪些?(3)你在作品中看到了什么景物?(4)你能通过作品“读出”什么样的意境?(6)这幅作品给你什么感受?

学会表现

第2节:组织教学,检查学具

(二)解决重点与难点的要点学会观察,积极参与讨论与实践。1.复习上节内容,根据各人的喜爱,自己临摹一幅山水画; 2.分小组推荐展示、分析、评价作品;

3.教师点评;山水口诀:“树为山之衣,石为山之骨;云为山之气,水为山之血。”

4.作山水技法──树法演示,学生跟进临摹; ①树法:树杆:画杆之法无论中锋。侧锋四笔即成。

②树杆穿插法:画两株以上之树于一从者,切忌平行须分形而或交叉而生。根顶亦须前后参差以免呆板。第一株为主树。较第二株(客树即稍远树而言)略低。以显宾主揖让之势。(如图二)

③露根法:平坡臾土多不露根。但悬崖、临水则露根。分简式、繁式两种。(如图三)④树枝法:由杆生枝。枝须顺杆安(分配)。枝须相互穿插。分鹿角、蟹爪二种(如图四)

务须清晰。不可为叶所掩。

⑤画叶之法分两大种:一曰“点叶”,另一为“夹叶”。(如图

五、图六)

⑥小树法:小树用处最多。或画于较远之山坡,或辅大树之姿势亦由填空补白、助山皱法者。其画法与大树同(如图七)学生练习。教师辅导。

小结。第3节:

1.复习上节内容,作山水技法──山石法演示,学生跟进临摹;

石法:山为石之积。故学画山先学画石。石以轮廓为先。以下圆不方为宜,向阳处笔宜轻,背阴处笔宜重。轮廓之法曰“勾”(如图八)石面之分全赖皱法。由披麻、斧劈、折带、泼墨等等。(如图九)

2.山之轮廓及皱法:山、石之异乃轮廓。形状稍不同。(如图十)坡:土坡:水滨画坡,或生树木或筑亭榭亦可为人坐立之所,画法约同山石。(如图十一)石坡:也是平坡。有高低之分:高者环山低者(临)水(如图十二)。

路径:山水无程径则无生气。路径之意其形式均顺自然之势。曲折掩映不可全露。(如图十三)

第四节 云水法

云烟法:山水苍茫、深远全赖云烟。①遮盖法:先确定所需云烟大小

②勾勒法:先拟定大势,以淡墨勾之,用笔须圆,后辅以远树

水法:

①泉水法:坡或岸近旁之空白处即为水也 ②瀑布:两山中间泻出泉水者曰瀑布

③水口:同瀑布之法一样,长窄为瀑布之水线,宽短为水口之水线

芦苇、水草法

①芦苇:水滨作芦苇,先以墨画杆参差交叉、再淡墨由杆画叶(每株之叶不可混乱),最后画浓墨叶几片于淡墨叶上,其根因近水故要齐。

②水草:水洼坡侧画水草先以淡墨再以浓墨数茎提之。

第五节

独立作业(创作)接前几节内容复习讲授新课

取名为《山行》的范画(诗意画)展示给大家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中国画展示:深秋的石山中,蜿蜒的石玑。火红的枫林,祥云环绕着山林,几间茅屋在云中时隐时现„„杜牧坐在一块小山石上赏秋,一旁站着端者酒具的书童。教师说:“诗意画的创作主要根据诗中说的内容来进行,尽量贴近诗意。用我们的绘画语言,将诗中的描绘的记录下来。

作业:

1.清 王士贞(题画)

一斗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2.元 马致远《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教师辅导:

教案实施后,特别是第一节欣赏课学生有着全新的感觉;他们都被伟大艺术所感染。故整个单元下来学生都非常认真。

作业交上来了,有的同学选择了王士贞的诗:一个身着蓑衣、头带斗笠,手执鱼杆的渔翁,坐在放着酒具的小渔艇上钩。有同学衬以长满枫树的江岸,也有饰以两三行残荷的堤边,还有的在水点缀几片落叶,这些都很好的把握住了诗歌的主题,突出了一个“秋”字,也有的同学选择了马致远《秋思》,斜阳欲坠,黑云蔽日。枯藤在老树上缠绕,有如吐信的长蛇,几根朽木成的小桥,驮着一位身着补丁长袍的书生:系着一匹毛长盖颈,腹瘦骨现的老马无力的走着,一旁是由竹子支撑的茅草屋,秋风卷着落叶吹在树前屋后,几只乌鸦在树梢上“哇”“哇”的叫着。我们仿佛听到书生的哀语自叹:哎!真倒霉,又在这里碰到该死的乌鸦。

第三篇: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山水画的意境

教案

1.把握本文的写作思路,把握文本内容。

2.品味山水画的意境,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中国古典诗词,也屡次提到了“意境”一词,同学们能结合我们所学过的诗词解释一下什么是意境吗?

提示:如《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构成了一种融合人情的雄浑意境。

可以说,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 认识作者,了解其“意境”观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李可染先生曾在他的书中讲到,“意境是什么?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表达出的艺术的境界、诗的境界,就叫意境。”

目标导学二:文章初探,把握文本行文思路

1. 在文中找出作者原话,说说什么是“意境”。

明确: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请你结合全文做简要概括。

明确:首先,要仔细观察对象,深刻认识对象,从而产生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然后将这种思想感情与画作结合在一起,将对象的精神实质表现出来,从而形成意境。

3.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来,请结合最后两段做简要说明。

明确:作者认为除了意境之外,还需要有意匠。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4.结合上述分析,请简述本文行文思路,并为本文划分结构。

明确:全文可划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作者先点出“意境”一概念,并做出解答;第二部分,作者谈及获得意境的方法,即通过深刻观察对象以把握住对象的精神实质,激发出绘画者本身的思想感情并融于画作之中才能创作出有意境的作品。此外,还指出绘画时要站得高于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最后还谈到想要表达出意境,还需要有与其相辅相成的山水画要素,即意匠。

目标导学三:深入探究,理解文本艺术内涵

1.展示山水画图片与山水摄影图片。请同学们结合第一部分内容说说,在摄影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山水画是否会被取代?

明确: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其更重要的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可见,山水画具有其精神实质,这也就意味着它永不会为山水摄影所取代。

2.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要在第一部分大篇幅分析诗歌的意境。

明确:按照作者的观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与朋友的深厚友情。描写自然的景色与绘出景色无异,且作者提到“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可见诗歌中的意境与山水画的意境是相通的,并无二致。因此,作者在这里以已经学习过的诗歌意境为例,也就能更好地诠释山水画的意境。

3.“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作者是如何论述此观点的?你认为这个观点正确吗,请结合你的个人经历做简要说明。

明确:作者以齐白石画虾为例来论证了他的观点。这个观点正确,如我们知道松树的耐寒可以象征它的坚忍,而当我们在雪地里认真观察,会发现只有松树傲然长青,松针贯穿积雪依然向上,此刻,我们会真正感受到这种坚忍的品质是那样真实。

4.请你理解“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一句的深刻含义。

明确:写诗,写的是生活;绘画,绘的是风景;它们都基于现实,以现实为原材料。然而,它们融合了写作者与绘画者自身的情感以及体悟,因此,他们又必然高于现实。这就是说,不论是高明的诗还是绘画,最终都会成为客观的景物与主观情感相融合的意境。

【教学提示】

四个探究题设置均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最后一题,由于大多学生对艺术的鉴赏能力与基本鉴赏理论不足,得出答案并不容易;教学过程中教师宜从各方面引导分析,切勿将答案直接予以学生而达不到教学目的。

目标导学四:赏析山水画,品味意境 展示李可染老师画作《万山红遍》,教师引导做简要赏析。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毛泽东词作《沁园春·长沙》中的名句,描述了深秋时分,湘江之滨的岳麓山漫山古树皆红的壮丽奇景。

“万山红遍”这一题材其实很少有画家敢尝试。一方面,“万山”之意境颇为辽阔深远,极大地考验着画家的空间驾驭能力,若非胸有千山万壑,则根本无法表现“万山”;另一方面,“红遍”给中国传统山水画出了个大难题:历来山水多以水墨描绘,仅作为点缀的红色在使用上可谓慎之又慎。然而李可染先生却迎难而上,开始大胆尝试创作“万山红遍”。其时,李可染先生恰好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1954年李可染踏上写生之旅,从江南到桂林、从中国到欧洲,可谓千山万水走过。1960年先生重回画室时,已然是胸中有丘壑。这时,他动笔做出此画,而“红遍”的问题也在此间解决了。他采取了大面积使用朱砂的方法来表现秋色,红为主调,以墨作底,既强调了“遍”字,同时,也使秋色更红火、更热烈、更带有丰收后喜悦的气氛。

【教学提示】

设置此赏析,并非使学生达到品味山水画意境的高度,而是借此画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三、板书设计

意境概念定义:景与情的结合获得方法深刻认识对象,产生思想感情 写景时写情,源于现实超越现实

苦心经营意匠

可取之处

本文教学注重对课文内容的把握,引导学生认识并体悟中国传统美学的意境理论。教学过程中所设置探究提问,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结合自己的体悟感受绘画理论知识,培养艺术审美能力。

不足之处 课文内容都是艺术上的理论知识,理解起来十分有难度,对于基础较差的及艺术审美不足的学生来说,难以应对本文教学。此外,如何让抽象化的理论更加形象化地呈 现,亦是本教案需要改进之处。

第四篇:中国山水画教案

《中国山水画》教案

一.教学对象

初中二年级八班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对中国山水画有一定的了解,能进行简单的欣赏。

2、技能目标:让学生尝试着山水画的画法,掌握一定的笔墨技巧。

3、情感目标: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感悟中国山水画的能力。

三、教学对象分析

1、学生有一定的欣赏能力和想象能力,有利于学生在观赏作品时体会作品的内涵。

2、学生在审美和造型方面有一定的能力,思维上有一定的逻辑性,有利于在作 品欣赏过程中有自己独特的体会,并通过自我实践感受山水画。

四、教学时间

一节课(40分钟)

五、教学内容及重难点

1、教学内容:(1)通过作品展示激发学生兴趣。

(2)通过现实的景物与图片对比分析,感悟山水画家的内心思想。

(3)通过不同画家的画面,学会画家的绘画技巧。

2、重点:如何分析山水画的构图、笔墨技巧、体会意境

难点:如何进行树的画法。

六、教学学具

山水画作品

七、教学过程

课前,在教室前面展示出山水画。1导言:

先欣赏挂在墙上的山水画,由此引入新课,观赏书上的山水画图片,对画家简单的介绍,体会画家感情。介绍树木是山水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画好山水画先学会画树。

(1)树木的结构:

树木的种类繁多,形状也千差万别,但每株树都是由枝、干、根、叶构成,它们的生长规律是:主干粗、枝干细,枝干越分越细。(2)树干、树枝的画法:

画树的顺序是:先立干,后分枝,最后点叶。

作画步骤:

以一棵树为例,边画边讲解。

画主干。由上起笔向下用中锋画主干(也可先下后上,个人决定)运笔要加强顿挫转折,用墨宜稍淡,画成之后,用浓墨在背阴处略加破醒,树的精神就出来了。画枝干

画枝干,一要注意穿插关系,树枝交叉的最小单位是三根枝条,这三条枝构成的状态以不等边三角形最美。落笔时,从主枝上生出小枝,小枝上又生出小枝,层层生发开去自可收到“齐而不齐,乱而不乱”的效果。二要掌握疏密关系,有收有放,才有风致。

用墨要前枝浓,后枝淡,适当地把空间距离拉开。(3)画树叶

树叶的表现法虽很多,但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即:点染法和双沟法。点叶。

点叶从树端点起,注意疏密、浓淡及树冠的造型。画完后,还可在后面添加丛树和远树。2作业要求

临摹一棵树或多棵树。

要求线条流畅,墨色有浓淡变化,以体现前后关系。3归纳总结课堂的内容,同时对表现好的同学进行表扬。

八、教学策略及设计思路

1、教学策略: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充分地进行图画展示来激发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好奇心,通过集作品、树的图片和现场示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对中国山水画有一定的了解,掌握了画树的技巧。

九、教学总结反思:

本课通过讲解,达到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使其对中国山水画有一定的了解,并体会树的塑造。考虑到中国山水画并不是一下就能学会,所以教师在上课时不能着急,对于学生意象思维的开发重在培养,过度的干涉、强迫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轻松的课堂会让学生的学习更具主动性,通过作品图片引导,老师示范会更容易接受。教学中,要求教师必须有耐心和较强的专业技能。

第五篇:中国山水画教案

中国山水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对中国山水画有一定的了解,能进行简单的欣赏。

2、技能目标:让学生尝试着山水画的画法,掌握一定的笔墨技巧。

3、情感目标: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感悟中国山水画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2、重点:如何分析山水画的构图、笔墨技巧、体会意境 难点:如何进行树的画法。

三、教学过程

课前,在教室前面展示出山水画。

1、导言:

先欣赏挂在墙上的山水画,由此引入新课,观赏书上的山水画图片,对画家简单的介绍,体会画家感情。介绍树木是山水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画好山水画先学会画树。

(1)树木的结构:

树木的种类繁多,形状也千差万别,但每株树都是由枝、干、根、叶构成,它们的生长规律是:主干粗、枝干细,枝干越分越细。(2)树干、树枝的画法:

画树的顺序是:先立干,后分枝,最后点叶。作画步骤:

以一棵树为例,边画边讲解。

画主干。由上起笔向下用中锋画主干(也可先下后上,个人决定)运笔要加强顿挫转折,用墨宜稍淡,画成之后,用浓墨在背阴处略加破醒,树的精神就出来了。画枝干

画枝干,一要注意穿插关系,树枝交叉的最小单位是三根枝条,这三条枝构成的状态以不等边三角形最美。落笔时,从主枝上生出小枝,小枝上又生出小枝,层层生发开去自可收到“齐而不齐,乱而不乱”的效果。二要掌握疏密关系,有收有放,才有风致。

用墨要前枝浓,后枝淡,适当地把空间距离拉开。(3)画树叶

树叶的表现法虽很多,但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即:点染法和双沟法。点叶。

点叶从树端点起,注意疏密、浓淡及树冠的造型。画完后,还可在后面添加丛树和远树。2作业要求

临摹一棵树或多棵树。

要求线条流畅,墨色有浓淡变化,以体现前后关系。3归纳总结课堂的内容,同时对表现好的同学进行表扬。

下载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山水画教案

    中国写意山水画教案(上) 第一节 中国山水画源流 一、教学目的: 通过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史,使学生对山水画在中国绘画史中的重要地位有所感悟,体会山水画悠久的历史,中华民族丰富......

    《中国山水画》教案

    《中国山水画》教案 教学目标: 、简要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概况 2、通过看、听、想、讨论,能用自己的话讲评中国山水画作品的内容与艺术美 3、感受山水画的意境美,热爱祖国艺术......

    《中国山水画》教案

    5、《中国山水画》教案 教 学 过 程 1、创设情景 课件展示祖国各地风光,从名山大川的雄伟到小桥流水的秀美,从滚滚江水的磅礴到江平如镜的娴静,从枫叶如火的热情到枝叶凋零的......

    中国山水画教案

    《中国山水画》教案 江家店镇初中 刘延海 一.教学对象初中二年级八班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对中国山水画有一定的了解,能进行简单的欣赏。 2、技能目标:让学生尝试着山......

    山水画意境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一、课题 我要讲的教学设计的题目是《山水画的意境》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通过山水华作品的欣赏和初步的技法练习,了解山石、树木、云水的构图和中国山......

    中国写意山水画教案

    中国写意山水画教案 课题:中国写意山水画鉴赏与基本技法 上课时间:20xx年xx月xx日 课时:2课时(90分钟) 教学对象:高中普通班学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理论讲解和示......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 教学案例(共5篇)

    教 学 案 例 设计理念: 东方绘画的主导是中国绘画,而中国绘画属于中国传统艺术,而中国传统艺术又递属于中国传统文化范畴。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由语言文字、音乐舞蹈、民俗......

    第2课_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

    第2课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一、教材分析: 追求意境的表现是中国传统教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画的重要特征之一。山水画中高山大川的雄浑厚重,小桥流水的清秀恬淡;山间云雾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