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追踪氧气的足迹教学设计
追踪氧气的足迹活动设计
淄川实验中学
宋守娟
教材分析:
在学习了氧气的性质用途及水的天然循环以后,本单元探究后动通过模拟实验感知自然界中氧气产生与消耗的具体途径,初步认识氧的循环过程,再通过绘制循环图和讨论等,建立自然界中的氧循环模型,感悟氧循环对人类的重大意义。本节课的设计特色:
在探究活动中,师生之间通过彼此对话,相互交流,以及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共同解决问题,将在教学过程中把多媒体辅助教学,实验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进行结合,营造出师生互动的和谐课堂,并且将三维目标溶于探究过程中,已达到有机的统一。
本节课围绕“氧循环”这一主题,组织了设计实验模拟生物圈的氧循环和绘制氧循环图两部分内容。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亲身实践,切身体验,探究氧气的存在、消耗及产生,激发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2、通过实践,提高学生设计实验,做好科学探究活动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教学重点:探究活动的设计及总结 教学难点:探究活动的实现
活动用品:钟罩、蜡烛、正常生长的植物、小鱼(或虾)、火柴等 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展示生态瓶的图片,提出三个问题:
问题一:在一个晶莹剔透的玻璃球里,盛着清水、绿色的水草和空气,有几条小鱼在水中游弋。这个直径为10厘米的玻璃球己完全封闭,既不能输入氧气,也无法放进食饵。然而,与世隔绝的小鱼仍然像生活在江河中那样游来游去,并不感到缺氧和食物的威胁。有的小鱼已在玻璃球中生活了几月之久。这是为什么呢?
问题二:在自然界中,生物不断地进行呼吸,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那么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是否会因此而增加,而氧气是否会因此而减少呢?自科学家1910年开始测定大气 中的氧的含量以来,至今发生变化了吗? 问题三:一个人平均每天消耗氧气0.8kg,地球上的人有60多亿,每天要消耗多少氧气,产生多少二氧化碳?那么为什么我们没有感到缺氧呢?
让学生带着悬念开始学习。板书课题
追踪氧气的足迹 多媒体出示活动任务:
通过实验模拟氧循环的一种途径
列举自然界中氧气产生和消耗的途径,绘制自然界中氧的循环图
环节二:达成任务
1、绘制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图
引导讨论:鱼缸内养的鱼多了,鱼会因缺氧而上浮,甚至死亡,有什么办法让鱼缸内提供鱼呼吸的溶解的氧气增多呢?
各组讨论,比一比
谁想到的方法最多。总结讨论结果,并多媒体示出:进行换水,使用增氧泵,养水草(绿色植物)…… 进一步讨论:为什么在鱼缸里养一些水草,可以增加溶解氧? 学生自由回答。
引导分析:请同学们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说说:在大自然中,消耗氧气的途经主要有哪些?产生氧气的主要途经是什么?
总结:
氧气产生的途径:
(1)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2)海洋中藻类植物的光合作用(3)地球电厂对水分子的电解(4)岩石的分解 氧气消耗的途径:
(1)燃料的燃烧(2)动植物的呼吸
(3)微生物氧化分解有机物(4)物质的缓慢氧化(5)火山爆发 引导绘制氧循环图:各组回忆自然界中的水循环,并参照它绘制自然界中氧的循环图
学生自由绘图,教师巡视指导。组内交流所绘循环图。
教师多媒体示出氧循环图,让学生与自己所绘图比较,并交流不一致的地方。
大自然的氧循环消耗氧气的途径O生物呼吸大气中的O2光合作用CO22物质的燃烧CO2O2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途径物质的燃烧 2:设计并实施实验模拟氧循环
说明:对照实验是一种常规实验方法。是出了某一因素发生变化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因素。活动用品: 根据实验台上的活动用品设计实验模拟氧循环的一种途径思考: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产物 分组实验:
取A、B两个密闭的钟罩,在A、B钟罩中分别放入植物和蜡烛、然后将两个钟罩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同时点燃蜡烛。
通过观察发现A钟罩内蜡烛熄灭时间要 ___;(填快或慢)而 B钟罩蜡烛熄灭的时间要___;(填快或慢)
你能解释你看到的现象吗?
左边的钟罩内的蜡烛由于消耗了钟罩内的氧气而熄灭。右边钟罩内的蜡烛虽然也消耗了氧气,但同时绿色植物在光照的条件下在进行光合作用放出氧气供蜡烛燃烧,因此维持蜡烛的燃烧时间较长,但由于消耗的大于产生的,故最终也熄灭。从实验结果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能释放氧气。你现在能否通过以上的分析告诉我什么是氧循环吗? 大自然中氧气随着生物的呼吸和物质的燃烧而减少,但随着植物的光合作用而增加,周而复始地进行循环,这就是自然界的氧循环。那你现在对于老师在上课前的两个问题能给出解释了吗? 环节三:小组交流
(1)在屋内可以用什么方法来使空气保持清新?
(2)在塑料大棚里可以用什么方法使农作物增产?
(3)把一定量的水、一条小鱼、水草密封在一透明玻璃球内制成“生态球”,球内的小鱼能生存很长一段时间。生
态球能美化居室,请说说制作生态球的原理。
(4)有的同学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参与了自然界中的氧循环,你同意这种观点吗?假设氧循环被破坏,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发生较大变化,将会产生什么后果?
进一步探索 有人说,空气中氧气含量增大会抑制植物的光合作用。如果你想对此问题进行探究,可设计模拟实验,写出探究方案,然后实施。环节四:牛刀小试
1.大自然中氧气的消耗有多种途径,下列不是氧气在大自然中消耗的途径是()
A、植物的光合作用
B、物质的燃烧
C、合成臭氧
D、生物的呼吸作用
2.当你复印材料时,经常能闻到一股特殊的气味,这种气体就是臭氧,氧气在放电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臭氧,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变化是物理变化
B臭氧与氧气性质完全相同
C臭氧与氧气是同种物质
D该变化是化学变化
3、会养金鱼的人,常在缸内放一些水草,其目的是为了()
A、增加美感 B、增加水中的氧气 C、提供鱼饵 D、增加水中的二氧化碳
4、下列属于光合作用意义的是()
①为动物和人提供了食物来源 ②促进了水分和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③生物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 ④维持了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平衡 A、① ② ③ B、② ③ ④ C、① ③ ④ D、①②④
5、氧气的性质是()
A、能使快要熄灭的卫生香剧烈燃烧起来 B、能使火熄灭
C、能使剧烈燃烧的竹签火苗变小 D、能使熄灭的火复燃 课后探索:古代有“女娲补天”的传说,今天,人类也同样面临着“补天”的问题,试回答:当代的“补天”所指什么? 环节五:总结:
认识到氧循环的过程、实质及意义,使我们对氧气的重要性得到了进一步认识,相信我们以后一定会爱护生态环境,保卫地球,把地球建设成一个漂亮的绿色生态球!教学反思:
第二篇:《氧气》教学设计
《氧气》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
2.观察和描述木炭、硫、铁丝等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3.能说出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定义并会判断。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验现象及结论的分析,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2.通过实验环节,丰富学生在认知过程中所需要的感性材料,提高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动手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和描述木炭、硫、铁丝等燃烧的现象,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二、教学重点
1.观察和描述木炭、硫、铁丝等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2.化合反应、氧化反应概念的建立。
三、教学难点
通过对实验现象及结论的分析,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多媒体课件、集气瓶、燃烧匙、坩埚钳、酒精灯、火柴、小木条、木炭、硫、细铁丝等。
五、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引入2分钟
猜猜看:无影无形摸不着,火焰见它跳得高。呼吸作用它参加,动物生长离不了。(打一物质)
[提问]:氧气是人体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种物质,你对氧气了解多少?它有哪些性质?
答案。
解到的氧气的性质,有的同学还举例说明。
生,进入新课情境。
学生兴趣高涨猜谜语,七嘴八舌地喊着联系什么生活,积极踊跃地抢答自己了 以谜语引课,激发他们的兴趣,抓住学 新课讲授26分钟
[提问]:你面前集气瓶里收集的是一瓶氧气,你能猜测出氧气的物理性质吗?
环节一:氧气物理性质
学生回顾物理性质的概念,总结出氧气的物理性质有:(1)无色、无味的气体;(2)密度比空气大;(3)不易溶于水
使学生明确物质的物理性质通常研究哪几个方面便于今后学习其他物质。
[提问]:如何证明一瓶气体是氧气?
[讨论]:为什么在空气中只能看到火星,而在氧气中却能燃烧?
[追问]:其他物质在氧气中能燃烧吗?
[演示]:硫粉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在演示过程中随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实验前、中、后的现象)。
[提问]:铁丝在空气中能燃烧吗?在氧气中呢?
[演示]:铁丝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
[思考]:实验前为什么在瓶底放一些水或铺一层细沙?铁丝为什么绕成螺旋状?为什么要在下段系一根火柴?
[讨论]:回顾前面几个实验,思考幻灯片上的几个问题。
[提问]:对比木炭、硫、铁丝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环节二:氧气化学性质
根据已有经验,学生不难说出: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看木条是否复燃。
小组分工协作完成木炭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燃烧
液化气、天然气、塑料等等
学生认真观察,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写出文字表达式。
学生异口同声地说:不能,对展示的图片依旧抱怀疑态度。
学生认真观察,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写出文字表达式。
学生认真观察后得知:为了防止燃烧时溅落的熔融物炸裂瓶底,所以在瓶底放一些水或铺一层细沙;绕成螺旋状是为了增大铁丝的受热面积;火柴是为了引燃铁丝。
分析讨论几个问题后得出: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它在氧化反应中提供氧,具有氧化性,是一种常用的氧化剂。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实验,准确描述实验现象。
让学生学会如何全面细致有序地观察
学生在分析比较中获取知识,从而学会从具体到一般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讨论]:分析实验2-
1、2-
3、2-4,填写课本35页表格。
同特征?
什么关系?
烈的发光放热吗?
[思考]:上述三个化学反应有什么共[提问]:化合反应有什么特点?[提问]: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之间有[提问]:氧化反应都是像燃烧那样剧
环节三:寻找共同点
学生认真分析,完成表格,分析三个反应得出:都有氧气参加,都属于氧化反应。都是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概括:“多变一”
讨论分析后得知:有氧气参加的化合反应同时也是氧化反应
学生寻找生活中的例子:食物腐烂、动植物呼吸都是氧化反应,但现象不明显,进而总结出缓慢氧化定义。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关注、探究化学变化,用对比的方法建立概念,寻找概念之间的关系。
调查你家及邻居家在用什么燃料做饭?燃烧过程中能观察到什么现象?分析各种燃料的优缺点,给家长或邻居提出合理化建议。
“指导员”的待遇,很有成就感。
与社会的整合。
环节四:走进生活,学以致用 学生走进社会走入家庭进行调查,享受 走进生活,学以致用,真正体现了化学
课堂小结2分钟
第三篇:《氧气》教学设计
氧气的性质
漳湖中学
阮冰
一、教学设计思路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选自最新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二氧气。本节教材选取了学生身边最熟悉的物质氧气作为学习素材,这些素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生动的感性知识,学生学起来亲切,易于理解和接受。首先从氧气的物理性质入手,通过木条燃烧归纳出氧气的检验方法,进一步通过硫、木炭、铁丝燃烧实验介绍氧气的化学性质,并根据文字表达式讨论总结出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的概念,最后教材还介绍了缓慢氧化。
(二)学情分析
本课题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地学习物质,所以,要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认识物质的一般方法。学生对实验探究还刚起步,需要在老师的不断引导下,逐步增强、提高和掌握。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才刚刚开始,所以让学生通过观察程序,对实验的观察和描述做到系统、准确,是需要老师引导的。
根据学生认识上的特点,本课题分两个课时,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以实验为主,通过实验探索和讨论交流,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第二课时讲述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讲评练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
②观察和描述硫、木炭、铁丝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③通过对已知反应共性的归纳总结,初步建立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概念。并能对已学的典型反应进行分类。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来探讨氧气的化学性质,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语言表达能力; ②观察和分析演示实验,初步学会描述实验过程和现象的方法。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体会实验中的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研究氧气的性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2)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求实、严谨的优良品质;
三、重点难点
重点:①氧气的化学性质
②化合反应,氧化反应概念的建立。难点:①依据实验结果,通过比较和分析,归纳氧气的化学性质。
②氧化反应的理解。
疑点:实验现象不同的原因。
四、实验材料
器材: 集气瓶、燃烧匙、酒精灯、坩埚钳等。药品: 木炭、硫磺、细铁丝、水等。其他: 火柴、木条等。
五、教学方法
探究、归纳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法
六、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氧气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及其用途。
引入新课:既然氧气对我们如此重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氧气的一些性质。[板书]课题2 氧气
讲述:我们研究物质的顺序,一般先介绍它的物理性质再介绍它的化学性质,而对于气体的物理性质我们一般主要从颜色、气味、状态、密度与空气大小比较、溶解性等方面来学习。[板书]
一、物理性质
活动一 出示一瓶氧气,问:这是一瓶氧气,谁来描述一下它的物理性质呢? 提问:鱼儿能在水中存活说明水中溶有氧气吗? 【板书】: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 过渡:接下来我们介绍化学性质 [板书]
二、化学性质
演示实验: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氧气瓶
提问:木条放入瓶中与瓶外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板书]检验氧气的方法: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中,如果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演示实验:硫在空气中、氧气中的燃烧
提问:硫在空气中、氧气中的燃烧现象有什么不同呢?
【板书】硫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淡蓝色,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硫在氧气中燃烧火焰呈蓝紫色,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文字表达式:硫+氧气------二氧化硫
讲述:二氧化硫(化学式为SO2)是污染空气的主要气体之一,燃放烟花爆竹会产生二氧化硫,这就是为什么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原因。[演示实验]木炭在空气中、纯氧中燃烧实验 提问:碳在空气中、氧气中的燃烧现象有什么
【板书】碳在空气中只能发红、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文字表达式:碳+氧气---二氧化碳
讨论:木炭和硫分别在空气和氧气里燃烧的现象不同,这说明了什么? 【讲解】
1、物质燃烧主要是与氧气反应
2、燃烧反应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 演示实验: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展示铁丝并设问:你见过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吗?铁丝在氧气中也能燃烧吗? [板书]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只能发红,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文字表达式: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提问:
1、集气瓶中为什么要放少量的水呢?
2、如果实验观察不到火星四射,你认为可能是什么原因呢? 总结:
1、为了防止燃烧过程中溅落下来的熔融物把集气瓶炸裂。
2、可能原因有:氧气不纯、铁丝生锈、没有等到火柴快燃尽就伸入
提问:通过带火星木条、硫、铁在氧气中的燃烧,我们可总结出氧气有哪些性质呢
[板书]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较活泼的气体,它可支持燃烧,氧气含量越高,燃烧越剧烈。氧气在反应中提供氧,具有氧化性,是常用的氧化剂 讨论:前面几种物质的燃烧的文字表达式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 小结:
1、生成物只有一种
2、反应物都有氧气参加
【板书】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氧化反应: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
讲解:化合反应是多变一,可用A+B=AB表示,氧化反应分为剧烈氧化和缓慢氧化,燃烧属于剧烈氧化,缓慢氧化是不易被人察觉的,如铁生锈、食物腐烂、动植物的呼吸等。剧烈氧化和缓慢氧化的共同点是都属与氧化反应、都会放热。提问:氧化反应一定属于化合反应吗?
讲解:氧化反应不一定属于化合反应,如蜡烛燃烧是氧化反应却不是化合反应。化合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而氧化反应不是基本反应类型。
七、板书设计
氧气的性质
1、氧气的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1)无色、无味的气体
(液态和固态时变为淡蓝色)(2)密度比空气大
(3)不易溶于水
2、氧气的化学性质
(1)检验方法:药品,现象
(2)物质燃烧程度,与氧气的浓度大小成正比。(3)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助燃性,氧化性
八、作业布置:
思考题1:甲、乙、丙是三个实验的示意图,根据图
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现象及化学反应原理,进行总结归纳并回答下列问题:(1)所发生的三个反应有多个共同的特点,分别是: ① ② ; ③ __________ ④(只答四点即可)。
(2)甲实验进行时,燃烧匙中硫的状态是。
⑶若丙实验中未看到“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现象,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有:。
(4)甲、丙两实验都需在集气瓶内放少量的水,但水的作用不同,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题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木炭在充足的氧气中燃烧生成一氧化碳 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三氧化二铁 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
思考题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化合反应一定是氧化反应
B.有氧气参加的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
C.糖和水混合制成糖水是化合反应
D.化合反应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与是否有氧气参加无关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亮点:过渡自然,重点突出,难点落实、课堂气氛活跃、不足:语速过快,课堂时间分配没有预期的好,课堂练习偏少。
第四篇:《追踪日全食》教学设计
《追踪日全食》教学设计
创新整合点
在教学价值取向上,本节课基于辨别“追踪日全食”信息真伪的情境,让学生自主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探究和交流,关注学生解决具体问题时的对话和高层次思维活动。
在教学技术取向上,一方面通过内容的选取,有机地整合了信息素养的培养和基于批判性思维的科学证据意识及能力的锻炼。另一方面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低技术门槛应用,让技术融入学生学习生活的思想。
从探究过程来看,整节课分为问题,推测,明确研究方向和方法,搜寻证据、整合信息、分析,集体论证”等环节,每个环节都充分、有效地将信息技术与学习内容有机结合,既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也符合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体现了科学学科特征。
从时间分配来看,把大部分的时间交给学生自主地运用平板电脑的相关软件进行探究,让生生之间的对话与互动成为课堂的主旋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从学生发展来看,本节课紧密结合学生的前概念,运用前概念迁移应用并辅助信息技术探究本节课的问题,能培养学生迁移应用的能力。同时,本节课中学生利用平板电脑的第 1 页 相关软件找寻科学证据辨别信息真伪,能培养他们自身的批判性思维以及信息素养。
教材分析
本课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第四课《日食与月食》延伸出来的一节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融合的科学探究活动课。教材中的《日食和月食》一课主要是学习日食和月食的成因,而本节探究活动课主要是在教材的基础上运用日食的成因解决问题,是对教材内容的拓展延伸,同时也结合了六年级宇宙单元以及五年级地球运动单元的相关内容。
学情分析
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地球的自转公转、月球的自转公转有了一定了解,并对日食的成因有了一定了解,本节课就是基于学生的前概念设计出的一个让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进行问题探究的内容。情境是让学生通过已学过的知识加上网络查找相关数据,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一步步揭开“追踪日全食”的神秘面纱,这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日食、日全食的形成过程,以及日全食的观测地区。
第 2 页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运用日食的前概念对“追踪日全食”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在辨别“追踪日全食”信息真伪的过程中,不仅能抓住信息中的核心要素获取科学证据并进行相关科学解释,还能够根据自己找到的数据表达相应的观点;在解决辨别“追踪日全食”信息真伪的情境中,能够自主了解全食带以及有关地球自转速度、月球公转速度、月球距离地球距离等天文数据,并能够用相关数据进行换算和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够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体验自由探究的乐趣,形成基于批判性思维基础上的科学证据意识;能够在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形成团队合作的精神;能够在辨别“追踪日全食”信息真伪的情境中,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能够在找寻充足的科学证据的过程中,形成求真、求实的态度。
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活动iPad投影在屏幕上动态展示一个追踪动画,并提问屏幕中大圆片以10厘米/秒的速度沿着固定的轨迹、方向移动,你要怎样移动小圆片才能使它一直待在运动的大圆片里(如下图)?
学生思考问题并回答。
第 3 页
教师活动①追问假如现在小圆片的速度是5厘米/秒或者20厘米/秒,你要怎样移动小圆片才能使它待在大圆片里的时间最长?②请学生小组合作在平板电脑中的Educreation工具里面完成解释问题的示意图。③请学生投影分享示意图。
学生活动①小组讨论。②在平板电脑中的Educreation画板工具上画出示意图。③投影分享自己的示意图。
设计意图①从一个追踪问题的提问导入,希望学生能将问题里面的科学原理迁移应用到后面事件的分析中。②图文并茂地画出来是为了让学生在分享时更加形象直观。
2.探究活动
(1)提出问题
教师活动①用iPad在大屏幕上展示不同寻常的事件请学生阅读1分钟(用iPad计时器进行计时)1973年6月30日日全食期间,一个天文学家团队为了延长日全食的观测时间,乘坐一架协和式超音速客机追踪月球的影子,使得日全食的持续观测时间超过74分钟。②提问你觉得这个事件真的可以做到吗?
学生活动用1分钟的时间在电子书上阅读事件并思考这个事件是否真的可以做到。
第 4 页
设计意图情境性的问题引入可以充分点燃学生的探究热情,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推测
教师活动①请学生在平板电脑iTeach上做出选择,平板电脑自动统计结果。②请学生汇报推测的理由。
学生活动①对事件的可行性做出推测。②陈述推测的理由。
设计意图①正因为学生对此问题存在不同的看法,才使得后面的探究活动显得有价值。②让学生有理由进行推测。
(3)制定研究计划
教师活动①提问如果你想准确地判断这个事件到底是不是可能发生的,你需要找哪些信息来帮助你判断呢?②请学生交流汇报。
学生思考问题并交流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小结和梳理。
设计意图让学生思考从哪些方面找证据,避免了其盲目地查找信息,为他们高水平的思维活动打下了基础。
(4)搜寻证据
教师活动请学生根据自己提供的证据,用平板电脑上教
第 5 页 师自主设计的日食主题网站以及开放的网络查找具体的证据所需要的信息,并图文并茂地显示在Educreation画板工具上。
设计意图给学生自主的时间和开放的空间寻找证据,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5)集体论证
教师活动请学生对事件的真假再次作出判断,学生在平板电脑iTeach上再次做出选择,平板电脑自动统计结果。
学生活动在iTeach上作出判断。
教师活动请同一小组的成员进行证据的交流和梳理。
学生活动小组交流。
教师活动请持不同观点的团队利用投影进行证据的交流汇报。
学生活动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①再次对事件的真假作出判断,有利于前后形成对比,让学生观察到自己观点的变化。②让学生的思维在集体交流中互相碰撞,使自己的观点更加合理。
3.总结与反思
教师活动①教师小结集体论证。②总结本节课。
第 6 页
学生活动倾听与反思。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倾听与反思中体会本节课的真谛。
4.拓展延伸
教师活动①让学生将课上的证据进一步完善并上传到教育云。②课后请学生在日食列表里找到一个即将发生日全食的时间,设计一个自己追踪日全食的独特方案。
学生活动①课后上传资料。②课后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设计意图课后的拓展延伸有利于学生将课上所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做到学科学,用科学。
教学反思
1.教学方式的改变被动接受――主动探究
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不再像传统教学那样被动地接受教师设定好的教学环节进行学习,而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情境,自主地进行团队协作,选择辨别信息真伪所需的证据,利用平板电脑中的日食主题网站和网络搜集证据,利用画板工具整理证据,以及通过无线投影的方式与其他小组进行集体论证式的展示证据。
2.教学取向的改变
(1)科学知识――科学素养
第 7 页
本课在设计上不是单纯地让学生掌握某个科学概念,而是利用科学概念来解决问题。学生在辨别“追踪日全食”信息真伪的情境中,迁移应用“日食”的前概念去解决信息真伪的问题,运用网络上丰富的资源寻找充足的证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的不是某个知识,而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了迁移应用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证据意识以及信息素养,最终在自主探究中体会到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的重要性。
(2)封闭式学习――开放式学习
在以往的探究中,大多数是依托于教材,探究具有一定的封闭性。而在本课的探究中,虽然内容上依托了日食成因的概念,但在形式上利用辨别信息真伪的情境,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上的海量资源进行开放式的探究,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发散。开放性的教学内容、互联网开放性的探究环境,让学生有了更多可以创新的机会。
(3)既得利益――长远发展
学生在本课的探究中,收获的不只是一个小的知识点或者探究问题的方法,还在自主探究和集体论证中,形成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一种批判性思维。并且通过大家的证据展示发现自身证据的不足,从而认识到辨别信息真伪需要充足、第 8 页 有效的证据的信息素养,以及科学研究需要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点评
初次听到熊曳老师的教学陈述就感觉到其课程的含金量不低,而复看课堂实录时,除了惊叹他的课堂设计之精巧外,更惊叹六年级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应该说这是一节接近完美的科学探究课。
在课程设计上,熊老师注重了对学生数学建模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以及研究性(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学习的方式。探究类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综合素养,特别是学生面向未来的关键技能。
本节课探究的过程有两次第一次是在导入环节对数学问题的探究,看似单纯的数学问题,实质是现实问题的数学模型。在成功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后,接着引发第二次探究过程,把看起来纷繁复杂的现实问题又转化为数学问题来研究。这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对学生高级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形成至关重要。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围绕“真假”“能否”“为
第 9 页 啥”等问题适时利用网络和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条件进行信息的搜集、甄别、处理、求证,信息技术成为思维训练、科学探究的有利工具。学生们自主确定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不迷信权威,不迷信网络,不拘泥于现有资料,积极求证,科学论证,完全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则是引领者和指导者。这种课堂是一种有活力的生态课堂,无论是对课程设计理念还是对知识的建构过程,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统编教材的原有知识之外,跨学科整合了天文、物理、数学等多学科知识,其难度和对学生的要求远远超出课标,能在一节课内毫无意外地达成预期目标,虽可凸显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但也要避免用技术手段完全取代学科活动,探究类课堂既要有活动特色,又要有学科特色。
第 10 页
第五篇:氧气课时教学设计
氧气课时教学设计范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氧气课时教学设计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教学设计思路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选自最新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二氧气。本节教材选取了学生身边最熟悉的物质氧气作为学习素材,这些素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生动的感性知识,学生学起来亲切,易于理解和接受。首先从氧气的物理性质入手,通过木条燃烧归纳出氧气的检验方法,进一步通过硫、木炭、铁丝燃烧实验介绍氧气的化学性质,并根据文字表达式讨论总结出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的概念,最后教材还介绍了缓慢氧化。
(二)学情分析
本课题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地学习物质,所以,要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认识物质的一般方法。学生对实验探究还刚起步,需要在老师的不断引导下,逐步增强、提高和掌握。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才刚刚开始,所以让学生通过观察程序,对实验的观察和描述做到系统、准确,是需要老师引导的。
根据学生认识上的特点,本课题分两个课时,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以实验为主,通过实验探索和讨论交流,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第二课时讲述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讲评练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
②观察和描述硫、木炭、铁丝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③通过对已知反应共性的归纳总结,初步建立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概念。并能对已学的典型反应进行分类。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来探讨氧气的化学性质,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语言表达能力;②观察和分析演示实验,初步学会描述实验过程和现象的方法。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体会实验中的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研究氧气的性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2)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求实、严谨的优良品质。
三、重点难点
重点:①氧气的化学性质②化合反应,氧化反应概念的建立。难点:①依据实验结果,通过比较和分析,归纳氧气的化学性质。
②氧化反应的理解。
疑点:实验现象不同的原因。
四、实验材料
器材:集气瓶、燃烧匙、酒精灯、坩埚钳等。
药品:木炭、硫磺、细铁丝、水等。
其他:火柴、木条等。
五、教学方法
探究、归纳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法
六、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氧气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及其用途。
引入新课:既然氧气对我们如此重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氧气的一些性质。[板书]课题2氧气
讲述:我们研究物质的顺序,一般先介绍它的物理性质再介绍它的化学性质,而对于气体的物理性质我们一般主要从颜色、气味、状态、密度与空气大小比较、溶解性等方面来学习。
[板书]一、物理性质
活动一出示一瓶氧气,问:这是一瓶氧气,谁来描述一下它的物理性质呢?提问:鱼儿能在水中存活说明水中溶有氧气吗?
【板书】: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过渡:接下来我们介绍化学性质
[板书]二、化学性质
演示实验: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氧气瓶
提问:木条放入瓶中与瓶外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板书]检验氧气的方法: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中,如果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演示实验:硫在空气中、氧气中的燃烧
提问:硫在空气中、氧气中的燃烧现象有什么不同呢?
【板书】硫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淡蓝色,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硫在氧气中燃烧火焰呈蓝紫色,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文字表达式:硫+氧气——二氧化硫
讲述:二氧化硫(化学式为SO2)是污染空气的主要气体之一,燃放烟花爆竹会产生二氧化硫,这就是为什么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原因。
[演示实验]木炭在空气中、纯氧中燃烧实验
提问:碳在空气中、氧气中的燃烧现象有什么
【板书】碳在空气中只能发红、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
文字表达式:碳+氧气———二氧化碳
讨论:木炭和硫分别在空气和氧气里燃烧的现象不同,这说明了什么?
【讲解】1、物质燃烧主要是与氧气反应
2、燃烧反应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
演示实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展示铁丝并设问:你见过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吗?铁丝在氧气中也能燃烧吗?[板书]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只能发红,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文字表达式: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提问:1、集气瓶中为什么要放少量的水呢?
2、如果实验观察不到火星四射,你认为可能是什么原因呢?
总结:1、为了防止燃烧过程中溅落下来的熔融物把集气瓶炸裂。
2、可能原因有:氧气不纯、铁丝生锈、没有等到火柴快燃尽就伸入
提问:通过带火星木条、硫、铁在氧气中的燃烧,我们可总结出氧气有哪些性质呢
[板书]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较活泼的气体,它可支持燃烧,氧气含量越高,燃烧越剧烈。氧气在反应中提供氧,具有氧化性,是常用的氧化剂
讨论:前面几种物质的燃烧的文字表达式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
小结:1、生成物只有一种2、反应物都有氧气参加
【板书】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氧化反应: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
讲解:化合反应是多变一,可用A+B=AB表示,氧化反应分为剧烈氧化和缓慢氧化,燃烧属于剧烈氧化,缓慢氧化是不易被人察觉的,如铁生锈、食物腐烂、动植物的呼吸等。剧烈氧化和缓慢氧化的共同点是都属与氧化反应、都会放热。提问:氧化反应一定属于化合反应吗?
讲解:氧化反应不一定属于化合反应,如蜡烛燃烧是氧化反应却不是化合反应。化合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而氧化反应不是基本反应类型。
练习:课本56页第一、三题
作业:56页第二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