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两位数乘整十数》教学设计5则范文

时间:2019-05-12 17:01: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两位数乘整十数》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两位数乘整十数》教学设计》。

第一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两位数乘整十数》教学设计

《两位数乘整十数》教学设计

榆树林中小学

三年级

李美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经历探索两位数乘整十数(各位都不进位)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过程,初步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具体情境中,应用口算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情感态度目标: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自主探索意识和合作交流意识,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应用口算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具学具准备: 口算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我们在上课之前来一个小热身,口算比拼,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出示:

3×10= 2×50= 4×300= 16×20= 7×300= 6×10= 20×5= 200×3= 6×110= 10×10=

(复习一位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一位的口算,为新知做铺垫。)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研究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用多媒体课件或者幻灯片呈现书中邮递员送报纸、送信的情境。

老师提问: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能给同学们讲讲吗?(生:清晨,邮递员叔叔正在挨家挨户送报纸,拿到报纸的一个叔叔非常关心的问邮递员:“你今天要送多少份啊?邮递员说:“我平均每天要送300份报纸和60封信。”)老师引导:同学们,你们根据邮递员叔叔说的话能提出什么问题?(邮递员工作3天,要送多少份报纸?工作十天呢?30天呢?)

老师引导学生探究口算方法并提问:

(1)通过了解图意和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那你能知道解决的方法吗?(300×10,300×30,老师板书)

(2)请同学们读题,并说一说,这两道题是什么样的口算。(这是两道整百乘整十的乘法口算过程)

(3)你们知道如何计算吗?同学们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乘法口算题的方法去想,也可以小组讨论,看看怎样算出得数。各组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的各种口算方法。

设计意图:让同学能够积极参加小组讨论,集思广益,找到解决方法,并且锻炼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老师对学生的口算方法给予归纳总结,并板书在黑板上加以评价,方便全体同学了解不同方法的口算过程。

例如:300×10 300×9+300=2700+300=3000 100×10×3=1000×3=3000 3×1=3再添3个0 300×30 3×3=9→300×3=900→3000×3=9000 300×10×3=3000×3=9000 3×3=9再添3个0 老师点评每一种方法,强化学生对口算方法和计算过程的了解,同时用点评方式给学生以表扬,鼓励,增强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信心。

引导学生从看图中提出的问题找出和信息有关的问题。

(1)让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列出算式。(60×10 60×30老师板书)(2)这两道题又是什么样的计算?(是整十整乘十的题)(3)你们会计算吗?请学生独立在本上计算,让一个学生到黑板上计算。(4)让学生说一说各自不同的口算方法,老师归纳板书。全班学生集体订正。引导学生看板书总结。例1:

30×10=300 60×10=600 300×30=9000 60×30=1800 方法:略 方法:略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整百或整十数的乘法口算,同学们在计算过程中运用了很多方法,你在口算中选择你认为最简便,最不易出错的方法来计算就可以了。例如300×30我们就可以先用3×3=9,再添3个0.即快捷又不易出错。

三、巩固练习,深化提高。让我们来学以致用吧。

1、想想做做第1题。

32×3 4×21 11×5 32×30 40×21 11×50 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集体校对。比较每组两题,你发现了什么?

一个乘数相同,另一个乘数比上面一个乘数末尾多了1个0,积的末尾也多了1个0。再次总结结论:两位数乘整十数,可以先乘十位上的数,再在得到的数后边添写1个0。

2、想想做做第2题。

20×3 3×50 40×5 6×70 20×30 30×50 40×50 60×70 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集体校对。观察上下两题有什么联系?

一个乘数相同,另一个乘数多一个0,那么积也应该添一个0,第二行的结果应该有两个0。学生独立完成后观察,你觉得在做第二行时要注意什么? 通过计算,你能说说整十数乘整十数口算怎么算?

总结:先把两个十位上的数相乘,再在得到的数的后边添写2个0 师总结口算方法。

3、想想做做第4题。

13×20 22×40 60×40 13×30 补充 : 0×20 10×70 74×10 50×20 30×33 同桌互相算一算。集体校对。让学生重点说说口算的方法。

0×20=0,50×20=1000,这两题让你想到什么了?

4、(出示题目)想想做做第5题。

你能算出每种文具各有多少吗?

(如果时间够的话)

5、根据17×5=85定出下面算式的积。

17×50= 1700×5= 170×5= 17×500= 170×50= 1700×500=(设计意图:这题是拓展练习,学生运用今天所总结的两位数乘整十的口算方法,解决一些没有学过的问题,产生很大的成就感,对学数学也更有信心,更有兴趣了。)学生独立完成,说说是怎么想的。集体校对,三、布置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四第1—4题

五、课时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你觉得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时要注意

六、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整十数

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先用表内乘法把两个因数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第二篇:《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教学设计

《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科书P28~29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位数乘整十数(各位都不进位)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过程,初步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2.在具体情境中,应用口算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3.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自主探索意识和合作交流意识,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深刻理解算理,熟练掌握算法,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课前谈话。

师:观看大屏幕,你知道我们今天要学习什么吗? 生:乘法口算。

师:我们已经学过哪些乘法口算?

生:两位数乘一位数、整十数乘一位数、整百数乘一位数。。。师:咱们先来口算几道题目,看看大家掌握的如何。2.口算题1。

400×7= 60×3= 800×5= 师:能说说你是怎么口算的吗?

指出:像这样的乘法计算可以先不看0计算,最后再把0添上。3.口算题2。

32×3= 4×21= 11×5=

师:这三道乘法算式为什么能这么快口算出得数?

指出:这里的每个数为上的数乘后都不进位,所以好口算。4.谈话引入。

师:这些都是我们以前所学的乘法口算,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样的乘法口算呢? 板书课题:乘法口算

师:先来看这样一道题目。

二、新授:

(一)教学例题。

1.课件出示例题情境图,学生读图,理解充分理解图意。师: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生:有10箱牛奶,每箱12瓶。

师:你能仔细观察一下这些牛奶箱子是怎样摆放的吗? 生1:已经摆好9箱还有1箱工人叔叔正在搬。生2:一边摆5箱,两边一共10箱。

2.师:看看这题需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出示问题:三年级有117人,每人一瓶牛奶,搬下10箱够不够? 3.思考:要想知道10箱牛奶够不够,实际上就是要算出什么? 生:实际上就是要算10箱牛奶一共有多少瓶。4.提问:怎样列式解决这个问题?

5.学生说算式,师板书算式:12×10=()

师:观察这道算式,和前面复习的口算题比一比,然后你能猜想一下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乘法口算是什么吗?

生回答师板书课题:两位数乘整十数口算

6.提问:12乘10的积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7.学生讨论,充分交流,全班汇报,教师板书: 师:你能根据图意来说说吗?

想法一:先算9箱有多少瓶,再加1箱的12瓶。

12×9=108 108+12=120 想法二:先算5箱有多少瓶,再算10箱有多少瓶?

12×5=60 60×2=120

想法三:10个10瓶是100瓶,10个2瓶是20瓶,一共是120瓶。想法四:因为12×1=12,所以12×10=120。8.教师小结,完成例题的解答。

(二)教学试一试。

1.出示问题:如果搬下30箱,够分给多少个同学喝?

2.思考:要想知道够分给多少个同学喝,实际上就是要算出什么?怎样列式解决这个问题?

3.学生说算式,师板书算式:12×30=()

4.提问:12乘30的积是多少,你是怎样算的?在小组里先和同学交流。5.学生讨论,充分交流,全班汇报。

三、练习:

1.想想做做1。

1)出示上面三道口算题及结果:这是我们在课前复习时做过的三道口算题。2)出示下面三道口算题并提问:你能很快得出下面三题的结果吗? 3)提问:能说说你是怎么得到下面三题结果的吗?

4)小结:可以先不看0计算,最后再把盖住的几个0添上。2.想想做做2。

1)学生先独立口算完成

2)比较上下两道算式,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以后再遇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你该怎样计算? 3.想想做做4。

1)同桌每人选一道互相口算 2)同桌汇报,集体校队。4.想想做做5。

1)怎样计算15盒铅笔一共有多少枝?实际上就是计算什么?怎样计算? 2)怎样计算10盒橡皮和10盒刨笔刀的一共数?

四、拓展: 1.拓展1。

1)出示两道算式31×20=和60×30=

提问: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点?

指出:都是两位数乘整十数。2)学生口算出结果。提问:比较两题的结果,看看有什么发现?

指出:一个积是三位数,一个积是四位数。3)提问:你能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指出:两位数乘整十数积可能是三位数,也可能是四位数。4)提问:什么情况在积是三位数,什么情况下积是四位数?

生观察回答:看十位,两个数的十位上的数相乘要进位积就是四位数,不要进位积就是三位数。

5)师:能用这种探索出的方法来判断几道题目吗?

出示题目:下面算式的积各是几位数,你会估算一下吗?

27×10 31×60 12×40

30×23 90×40 50×30 2.拓展2。

1)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6道口算题及结果:这是我们刚才做过的6道口算题。2)出示32×300=你能很快得出结果吗?你是怎样想的?

师:根据第二组算式,你能再编一道算式吗? 生编算式:400×21=8400

3)师:观察第一组三道算式,在计算上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指出:都可以先算32×3,不同点是最后的结果有的不添0,有的只添1个0,有的添2个0。

师:那你能根据这种规律,再接着往下编一道算式吗? 生答师板书:32×3000=96000

4)出示:想一想32×31=?你是怎样想的?先在小组内讨论,再汇报。

5)总结:这是我们下一节课要学习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在下一节课中我们再继续研究。

第三篇:《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教学设计

《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位数乘整十数(各位都不进位)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过程,初步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2、在具体的情境中,应用口算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自主探索意识和合作交流意识,获得成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资源:例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我们班的小朋友每天都喝牛奶,今天我们一起到三年级看看他们的牛奶是怎样分配的,好吗?

2、出示例题图及问题:三年级有117人,每人1瓶牛奶,搬下10箱够不够?

二、活动探究

1、教学例题

(1)列算式。

学生讨论并交流,根据问题收集相关信息,注意每箱有12瓶这个信息。板书:要算出10箱有多少瓶? 列式:12×10=

()(2)探讨12×10的算法

谈话:利用学过的知识计算出10箱牛奶一共有多少瓶? 学生可能有的算法:

①先算9箱有多少瓶,再加将要放下的1箱的12瓶。12×9=108

108+12=120

②先算5箱有多少瓶,再算10箱有多少瓶。12×5=60 60×2=120

③把每箱的12瓶分成10瓶和2瓶,10个10瓶是100瓶,10个2瓶是20瓶,一共是120瓶。

④由12×1=12

想到12*10=120

讨论这几种算法,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种,并说说理由。10箱牛奶够不够117人喝,为什么?

2、教学“试一试”

出示问题:如果搬下30箱,够分给多少同学喝? 你是怎样算的?在小组里讨论一下。列式:12×30=

()

学生尝试口算,再在小组里相互讨论,谈出自己的想法。在班内交流,得出最佳方案。

3、归纳两位数乘整十数的方法。

提问:你认为两位数乘整十数怎样口算比较简便?(引导学生认识到两位数乘整十数,可以先乘十位上的数,再在得到的数后边添写1个0。)

三、巩固应用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

相互交流,改正错误。分析每组题之间的联系。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指名回答,讨论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先把两个十位上的数相乘,再在得到的数的后边添写2个0)

3、做“想想做做”第4题

4、做“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算法和得数,并说说题目中有哪三种数量,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四、质疑反思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

2、作业:“想想做做”第3题、练习册 板书:

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例题图

问题:三年级有117人,每人1瓶牛奶,搬下10箱够不够? 要算出10箱有多少瓶? 12×10=

问题:如果搬下30箱,够分给多少同学喝? 12×30=

教后感:

第四篇:《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教学设计

《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教学设计

赣榆县石桥镇第二中心小学

吴凌艳

教学背景:

本节课的学习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表内乘法、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算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而其中的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又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位数乘整十数(各位都不进位)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过程,初步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2、在具体的情境中,应用口算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自主探索意识和合作交流意识,获得成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教学用具:教学挂图、口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交流预习,引入新知。

今天老师要和三年级的同学一起来研究口算,(贴口算)你陌生吗?乘法口算,(贴乘法)你陌生吗?先看预习任务。

1、课前老师给大家布置的预习作业,你完成了吗?我们来交流一下。提问:“这三组口算分别有什么特征?”

明确三组分别是表内口诀、整十数乘一位数、整百数乘一位数,但口算的方法都是一样的,都用表内口诀来计算,然后根据乘法算式中乘数末尾0的情况,在积的末尾添0。

明确复杂的口算,可以转化成简单的表内口诀计算出得数。

2、我们班的小朋友每天都喝牛奶,今天我们一起到三年级看看他们的牛奶是怎样分配的,好吗?看预习第二题,出示例题图及问题:三年级有117人,每人1瓶牛奶,搬下10箱够不够?

二、自主探究,获取知识

1、探究例题(1)列算式。

学生讨论并交流,根据问题收集相关信息,注意每箱有12瓶这个信息。板书:要算出10箱有多少瓶? 列式:12×10=()(2)探讨12×10的算法

谈话:利用学过的知识计算出10箱牛奶一共有多少瓶? 学生可能有的算法:

①从数量关系入手:先算9箱有多少瓶,再加将要放下的1箱的12瓶。12×9=108 108+12=120 ②从数量关系入手:先算5箱有多少瓶,再算10箱有多少瓶。12×5=60

60×2=120(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把两位数乘整十数转化成两位数乘一位数)③从乘法的意义入手:把每箱的12瓶分成10瓶和2瓶,10个10瓶是100瓶,10个2瓶是20瓶,一共是120瓶。

④类推迁移:由12×1=12 想到12×10=120(3)交流深入:交流说说自己的算法,体会各种算法的特点。比较各种算法,找出最喜欢的方法,并说明理由。10箱牛奶够不够117人喝,为什么?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问题:如果搬下30箱,够分给多少同学喝?你是怎样算的?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列式:12×30=()

学生尝试口算,再在小组里相互讨论,谈出自己的想法。

(2)交流算法,将例题和试一试的口算过程进行比较,发现哪种口算方法比较简便?为什么?

3、归纳两位数乘整十数的方法。

提问:你认为两位数乘整十数怎样口算比较简便?(引导学生认识到两位数乘整十数,只要用两位数乘0前面的数,再在得到的数后边添写1个0。)

三、复习巩固,综合应用

1、做“想想做做”第1题——对比练习学生独立完成。

相互交流:a、每组题目有什么特点?

b、说说怎样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你发现了什么?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交流:纵向比,每组题目有什么特点?横向比,每一横排的题目有什么特点?如何口算整十数乘整十数?

指名回答,讨论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先把两个十位上的数相乘,再在得到的数的后边添写2个0)

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与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能总结归纳出含有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吗?

3、口算练习: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4、做“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算法和得数,并说说题目中有哪三种数量,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本课最大的特点是:尊重学生认知,巧妙创设情境,从而达到促进思维发展的目的。

教师没有对教材进行重组,而是在尊重学生认知特点“以直观形象为主”的基础上,将静态的情境图稍作加工,呈现了送奶工搬牛奶的过程,使学生轻松地通过已有经验作为新知生长点,结合动态情境图,探究出了“12×9=108、108+12=120”,“12×5=60、60×2=120”,“12×1=12、12×10=120”等解决问题的新方法。真正实现“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不同的计算方法,倡导算法多样化,发展学生的思考能力”的新课程理念。

在引导学生探索算法的同时,教师不忘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通过逐步呈现情境图,让学生“猜一猜”“想一想”,在得到这几种算法后让学生对给出的新算法进行必要的解释,让学生始终在积极的思维状态中探索算法,而不是被动机械地接受算法,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对学生思维发展有积极的意义。

人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本课有几处细节处理得也相当到位。如:一部分学生同意12×10=120的结果,教者“欲擒故纵”地在120下面用红色粉笔打一个“?”号,并且鼓动地说“是不是120?口说无凭,你得用理由说服人家。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一下,看谁的想法多!”把有可能出现的尴尬场面智慧地过渡到了下一个探究环节;又如当学生想出了3种算法,还有1种算法没人说时,教师不慌不忙地引领“同学们真聪明!有那么多想法和算法,书上还介绍了一种,你们看得懂吗?谁来说说,这种方法是怎样思考的?”引导自学理解,既弥补了学生想不出的尴尬,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可谓„哈到好处,对引领学生思维起着积极的作用!

第五篇:整十数乘两位数的教学反思

整十数乘两位数的教学反思

整十数乘两位数的教学反思1

在这节课中,我始终围绕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理念。从一开始的果园图入手,创设聪聪明明到果园摘果子,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让学生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意在让学生充分观察,发现这里面的数学信息。为接下来的顺利解决问题埋下伏笔。接着我又问:“根据这些信息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这节教材着重解决相同数位的数相加的问题,为了让学生在这一点上真正有所体验,我觉得动手操作这一环节不能省。在学生用小棒帮助计算“35+30=”,学生摆出35根小棒时我问:“再加上的30根小棒,应该放在哪合适呢?”生说:“应该和十位的3捆小棒放在一起。”我又追问:“为什么要和十位的3捆小棒放在一起?”我先让同桌讨论这一问题,接着找同学回答。生说:“拿来的3捆小棒是表示的3个十,所以要和35里面的3个十放在一起”。这个问题的设计,我觉得在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处是十分必要的。

在学生通过摆小棒理解“35+3=”和“35+30=”的算理后,我问:“看着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生1说:“这两个算式里面都有35”,生2说:“第一个算式加的是3,第二个算式加的是30”。我问:“35是几位数?,3是几位数?”生说:“35是两位数,3是一位数”我说:“那也就是说我们学的是两位数加一位数和……”学生马上说:“两位数”。我一听不是自己心里想要的答案,可是又一想学生说的也没错呀,30就是两位数也是我们之前学过的整十数”。学生马上想到是整十数。这样在我的引导下,我们共同完成了本节课的课题。我想这样做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一个简单的梳理概括,也是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一个培养”。

课堂上,同学们精彩的表现,是我所想到的,也是我所没有想到的。

我想孩子们有好的发言和习惯,应该是离不开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们一点点对他们的一些在习惯上、思维上和知识上的点滴渗透,也为今天的精彩做好了铺垫。没想到的是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强,思维那么活跃。看来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要继续大胆地放手相信学生的能力,给孩子们施展他们才能的机会。同时,我们老师才会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学生真实的课堂表现。从而提高我们为学生服务的质量。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继续做好学生的课堂常规教育,加强对新课改理论的学习、实践,、反思,认真做好备课上课工作。并且要把这三方面融为一体。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能有一个更大的提高。

总评:

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简单的问题及时给予解答,并解决问题,一节课完全顺其自然地进行,并没有刻意追求和过分强求。让学生在轻松自然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知识,思考了问题,整节课都围绕学生来进行,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学数学”的思想。

在抓住知识和能力发展的同时,注重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采取合作摆小棒——展示摆法——整理算法——归纳算法的教学层次,引导学生在一系列摆、想、说、议、听的活动中,由具体到抽象逐步深入,使抽象的算理直观形象化。促进学生对算法的掌握和算理的初步理解。这样的教学,既发展了学生思维,又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了实处。

不足:教师的语言不够精炼。各环节结构时间把握不够准确,在提问题过程中,就用时过多,也体现了年轻教师在大舞台上紧张。另外,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关注的不够全面,鼓励性的语言欠缺。

整十数乘两位数的教学反思2

今天我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整堂课教学以三步导学模式进行,在检测导结环节中统计发现孩子们练习的正确率很高,只有个别孩子在个别题目中出错。面对着如此的局面我本应该高兴,可是总感觉好像还缺点什么。下课以后我立即对本节课内容进行了反思,与同行进行了研讨。现将本节课的成功与困惑总结如下:

成功的地方有:

一.上课伊始,通过题组的形式复习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一位数的口算,唤起小朋友对计算的兴趣,同时通过询问“32+4”你是怎么算的,复习算法,为孩子能够把算法迁移到今天的学习中埋下伏笔。

二.数学教学专家经常讲: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出示教学主题图后,我采用了较为开放的方式请孩子自由选择信息进行提问。这一方面训练了孩子选择信息的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孩子的提问能力。小朋友能够全面的提出问题并正确列式。

三.在练习的处理上,“想想做做”2有三组同类练习。我没有一次性的全部出示完毕,而采取分步的策略,先出示第一组4+8,34+8,54+8,84+8,先请孩子轻声的读一读,然后独立计算。计算后,请孩子充分的交流,“通过计算这一组题目,你有什么发现?”刚开始孩子说的比较表层化,比如都是加法,第一个加数个位都是4,第二个加数都是8等等,这些都是从算式本身观察到的。后来有个孩子讲到得数的个位都是2,这实际上已经涉及到了计算过程。我紧接这追问:为什么得数的个位会都是2呢?在这样的引导中孩子回忆到这一组题目都是先把个位相加,都是先算的4+8,所以得数的个位都是2。我认为在计算教学中,通过题组练习引导孩子去发现规律,不是为了发现而发现,而是在发现规律后能够运用所发现的规律去提高运算速度。因此,在接下来的两组练习中孩子完成的很顺利,正确率很高。这也体现了学以致用。

虽然有一些优点,但对于本课的教学仍有一些解不开的困惑。其一:在教学24+6和24+9时对教材进行了一些改动。没有让孩子通过把摆好的小棒圈一圈的操作来理解24+6和24+9的计算方法,以分解式取而代之。通过计算24+6的分解式,在计算24+9时孩子很好的进行了迁移,能够正确的写出分解式并进行计算。可是这样一来,却钳制了孩子的思维。在课前我隐约的认识到了这种教学策略的局限,因此,在教学完24+9时,我又问孩子,除了这样的方法,还有其他的计算方法吗?此时孩子的回答:可以通过使用计数器来计算,可以通过竖式来计算等等,始终没有出现教材中的:先算24+6=30,再算30+3=33。突然想起来郑毓信教授在一本书里举到的一个例子:一个母亲带领幼儿园的女儿和三年级的儿子去吃饭,每位198元,轮到买单时母亲问孩子应该付多少钱?儿子说,“给我纸和笔,我需要通过计算得到”,而女儿通过简单的口算得到答案,可是几年以后同样的场景同样的问题,儿子、女儿的回答却是惊人的一致:“给我纸和笔”!在我心中最优质的教学是要发散孩子的思维。可是在我们现如今的教学,(包括郑教授的例子)通过教学的优化却在紧致、缩小孩子的思维,我今天的教学也是。在我的这样一种引导性教学中,孩子的思维窄化了。面对此种情况,我有些担心,有些困惑,不知道孰对孰错?

其二:摆小棒的价值何在?在教学24+6时,我要求孩子通过摆小棒的方法来求得正确的答案。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有些孩子不会摆小棒,或者不愿摆小棒,摆小棒流于形式,成了教学过程中的花架子,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作用不大。本来,教材设计摆小棒的环节,是希望通过摆小棒来理解24+6的算理与算法。可是,在我们学校绝大部分孩子在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之前都能够熟练的进行计算,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孩子是自觉的迁移了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即采用分解式的方法。孩子已经超越了实物操作的阶段。在这种情况下,摆小棒还有没有必要?如果有必要它的价值何在呢?思前想后,我给自己的教学找了这样一个理由:摆小棒在我的教学中起到一个验证的作用,它的价值就在于检验由已知迁移来的计算方法是否正确有效。小棒的作用由帮助理解变为了帮助验证。

一节看似简单的计算课,却给我带来那么多的疑惑与不解,感叹小学一年级的教学也不简单啊!惟有通过“实践——读书——再实践”来丰富自己,才能变的通达!

整十数乘两位数的教学反思3

本节课是一节平常的计算课。如何在平常的计算课中让学生快乐而有效地学习?如何在平常的计算课中让学生的思维获得发展?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实践,我有如下体会:

一、适当的复习铺垫有助于学生的有效学习

传统教学中的复习铺垫在计算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复习铺垫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是为了通过再现或再认等方式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相关旧知,另一方面是为新知学习分散难点。本课的新知是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一位数(不进位),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中存在着相关旧知,通过适当的`复习和铺垫,能够发挥这些已有旧知的支撑作用,促进新知的生长,这也体现了教学要符合学生的数学现实的基本原则。

二、合理的学习层次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数学是一门讲求逻辑和层次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采用合理的层次,能让学生循序渐进,逐步理解算理和掌握算法,并在不同层次的学习中发展思维能力。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主要结合:小棒操作→计数器拨珠→抽象计算这三个环节,从而让学生经历由具体操作、自主探索到比较归纳掌握算法这样的层次。在课堂学习时学生都能循着感知→理解→掌握→应用的心理规律开展学习,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步得到有效的发展。

三、教具的合理选用帮助学生实现从直观到抽象的过渡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渐向经验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教师在教学中采取直观教学方法是容易得到理解和认可的;在由具体形象向经验抽象逻辑过渡的阶段,学生仍然要借助具体实物,从直观思维引发经验抽象思维。教学的前测表明学生对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都会做,但问学生是怎么算出来的,有一大半的学生说不出来,即使说也说不明白。因此在教学中必须通过学具使学生经历由直观到抽象的过渡。当然计算课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学具上,而是深层次算理的理解。教学中安排了小棒验证和计数器验证,从低层次(小棒的操作)过渡到高层次(计数器的操作)过渡到深层次(算理),这三个层次是密切联系的,逐步过渡深化的。

四、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一堂课下来后我感觉自己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1、教学情境的设计要做到位,不能仅仅就是“拿来”。这节课我选用了教材中发新书的情境,虽然学生对这个情境不陌生,但它却存在着清晰度不够,离学生现在的学习时间也很长这样的局限。因此教学时费时较多。对此我感受到:教材上的情境是专家老师们精心选取的,他们在选材上能关注学生的认知。同样教材是教学的“范本”,但不是“孤本”。可能同样的情境,一些地方的学生很感兴趣,而另一些地方的学生则不然。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大胆地对教材上的情境做适当地改动,或者是如于科长所说的深加工,以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只有重视学生已有的认知,高效才能落到实处。虽然我对学生前测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在教学中考虑到了,但放手的力度不够,如果让学生先来通过说算法,在此基础上通过操作理解算理会更好。像35+3=38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先算5和3相加,再算30和8相加。在引导学生知识内化时,我可以让学生汇报并提出:如何让自己说的更清楚些呢?这时产生对学具的需求,从而摆小棒、拨计数器顺势产生。学生有了一种内在需要,明白为什么要学习的时候,才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有效学习。

整十数乘两位数的教学反思4

首先,复习铺垫

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这一内容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整十数加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的基础上的,于是我通过复习整十数加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的口算,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注重从情境中提出问题

我们的新课标指出:“应选取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学生感兴趣的素材作为教学题材,进而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于是我就通过简单的情境:春天到了,如果我们班要组织一次春游,我们班有45(46)个小朋友还有两个老师,应该怎样坐车去呢?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求知欲望,而且让学生充分地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第三,自主探究、交流合作

新课程指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应该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在本课中,由于个别学生已经能正确地计算出得数了,但是,要说说你是怎样算的,很多小朋友就无法回答了,对于这种情况,我事先要求学生在自备本上画好计数器,当问到你是怎样算的时候,就让学生同桌合作用不同的水彩笔画出两次相加的珠子,大多数学生在掌握了数位后都能把整十数画在十位上,把一位数画到个位上。接着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画的珠子说一说为什么要和十位或个位上的数相加,让学生初步感受整十数和整十数相加,一位数和一位数相加。

第四,通过对比,强化算理

在学完了整十数加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后,首先让学生对45+30和45+3这两道算式进行比较,发现一个加数相同,另一个不同。接着让学生对从计算的方法上进行比较,发现他们虽然都要再拨3粒珠子,可是拨的位置却是不同的,一个要拨在十位上,一个却要拨的个位上,从而进一步明确个位和个位相加,十位和十位相加。同时也很好的培养了学生分析、比较这一数学学习饿方法。

我校数学教研组承担区计算教学,由我执教一年级的《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很是担心理一是总认为计算课比较枯燥,不容易上出“厚度”,二是现在的课堂“长程两段式”、“三放三收”、“教结构,用结构”、“重心下移”等这些词语在教师的对话中现已经常能听到,但如何在自己课堂教学中实践这些理念,我感到还很难落实或心存疑惑。同时家长们也给我出了道“难题”,有些家长已经提前把这部分内容的计算方法教给了孩子,但孩子们并不完全理解算理。怎样上好这节计算课呢?带着上面的那些疑问我开始研究教材内容,用心做好教学设计。

首先我对教材进行了分析,《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是苏教版的第二册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两段式教学长程设计”中的第一阶段,即教学“结构”的阶段。它与后面的《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它们之间的知识点是相似的。抓住知识间的共同点,有利于学生迁移。本课要为学生提供方法和步骤,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时间的保证,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过程我分几大环节:

第一环节常规训练,导入简单。利用几个数让孩子写算式,将算式进行分类,将所学算式前后贯通,由整体进入,也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类的意识.

第二环节,自主探索,领悟算法:这一环节分为三个层次来组织教学:

第一层,教学45+30(两位数加整十数):

在教学45+30时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通过自主探索——同桌交流——全班展示,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积累了合作交流的经验。自主探索这一环节,第一是通过物化活动,用小棒圈一圈、在计数器上画一画获得结果;然后学具操作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由形象到抽象,把新口算转化成已经掌握的口算。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得出计算方法。

第二层,教学45+3(两位数加一位数的不进位加法)

根据刚才的口算,引导学生迁移上面的口算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组织学生互相讨论交流算法,老师协助学生整理并演示思考

过程,帮助学生进行计算方法与策略的迁移,进一步理解了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加,提高了学生的计算类推能力,把握知识呈现的层次性。在细微之处仍然体现出层次性。

第三层,比较45+30和45+3

通过两道题计算方法的对比,使学生能够发现、比较出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计算方法的区别,进一步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的原理,突破了难点,虽然学生语言概括不到位,我认为他说到也够了。

第三环节,巩固深化,应用算法:这里我设计了两个层次的练习,其实在新授中也融入了练习。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激励评价:通过学生谈注意点,不仅使学生对本课所学的知识有一个梳理的过程,而且培养了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尤其是“用这样的方法我们还可以学习怎样的算式”,让学生回顾学习的过程,进一步提炼过程结构。在“教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学习的过程结构,启发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能主动研究相关内容。

上完课感觉这节课还有很多需要商榷的地方,如:

蒋主任说本节课还是重心不够下移,学生的学习是钓鱼式的的确,在教到两位数加整十数要先算什么?学生说来说回答答不到点子上,我很着急,又不知如何引导,就一个劲的一问一答理想想这和我平时在教学中一贯的做法有关,有时害怕学生不会,设计的问题过于细化,学生在老师设计的一个个细小的问题中学会了知识,长期下去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的问题时一定要有让孩子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的感觉。

由于本节课的两个例题很重要,课堂容量比较大。在教学完例1之后,看看时间来不及了,就快速进入例2的学习,因此在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时,没能及时地把习得的算法形成初步技能,也没有沟通与两位数加整十数的相同点,就觉得有些眼花了乱了,真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此外,到结束也没能让学生说说用这样的方法能解决怎样的问题,开始黑板上遗留的45+9就不了了之.要是引导学生说一说,不就是把知识贯通起来了吗.

通过这次教研活动:由第一次执教,再在一起研讨,最后到再一次执教,这一系列活动让我感觉:没有研究之前感觉这内容很简单,没什么好研究的;研究了才发现即使是最简单的内容,也有许多需要研究的地方,只有深入研究了,才有收获!

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的知识生长点是整十数加整十整十数加一位数,所以,这一节我以复习旧知的形式导入,通过复习唤醒孩子头脑中关于100以内数的组成的知识。

对于例题的处理,我直接呈现3辆车的信息,让孩子们根据这些条件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应该说,这样的提问完全难不倒孩子们。对于45+30的计算过程,和我预设的一样,刘远首先站起来回答:“个位和个位相加,十位和十位相加”。的确,这是大部分孩子对45+30计算方法的初始认识,家长们的确是这样教孩子们的。孩子就是孩子,尽管我已经用心良苦地唤醒他们头脑中关于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几个十和几个一相加的旧知,但是他们依然毫不领情地搬出了自己的固有认知。于是,我引导:“这样的计算方法我们还没有学到呢。你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呢?运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是我们数学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方法。”很好,孩子想到了先把45分成4个十和5个一再进行计算。而有了两位数加整十数的计算经历,再计算45+3时,孩子们就很自觉从用数的组成的角度去思考计算方法了。

这节课的难点是比较例题里两道算式在计算方法上的异同,也就是比较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异同。对于这个难点,我一直犹豫的是最后总结学生的发言时我用什么样的语言把它们的异同表述清楚。一开始是这样表述的:都是把两位数分成了整十数和一位数;不同的是,如果加的是整十数,那么整十数就和两位数的整十数先相加,如果加的是一位数,一位数就和两位数的一位数相加,因为在加法计算中,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后来有琢磨了一番,改成了这样的表述:都是把两位数分成了几个十和几个一;不同的是,如果加的是几个十,就和两位数的几个十相加;如果加的是几个一,就要两位数的几个一相加,因为在加法计算中,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为什么要作这样的改变呢?个人觉得,后一种“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加”更贴切一些,因为“十”和“一”是计数单位,只有相同的计数单位才能相加。就在异分母分数的加法,其通分后化成相同分母的分数再相加的缘由就是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才能相加。

看来,数学语言需要三思而后说。

首先,复习铺垫

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这一内容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整十数加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的基础上的,于是我通过复习整十数加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的口算,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注重从情境中提出问题

我们的新课标指出:“应选取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学生感兴趣的素材作为教学题材,进而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于是我就通过简单的情境:春天到了,如果我们班要组织一次春游,我们班有45(46)个小朋友还有两个老师,应该怎样坐车去呢?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求知欲望,而且让学生充分地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第三,自主探究、交流合作

新课程指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应该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在本课中,由于个别学生已经能正确地计算出得数了,但是,要说说你是怎样算的,很多小朋友就无法回答了,对于这种情况,我事先要求学生在自备本上画好计数器,当问到你是怎样算的时候,就让学生同桌合作用不同的水彩笔画出两次相加的珠子,大多数学生在掌握了数位后都能把整十数画在十位上,把一位数画到个位上。接着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画的珠子说一说为什么要和十位或个位上的数相加,让学生初步感受整十数和整十数相加,一位数和一位数相加。

第四,通过对比,强化算理

在学完了整十数加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后,首先让学生对45+30和45+3这两道算式进行比较,发现一个加数相同,另一个不同。接着让学生对从计算的方法上进行比较,发现他们虽然都要再拨3粒珠子,可是拨的位置却是不同的,一个要拨在十位上,一个却要拨的个位上,从而进一步明确个位和个位相加,十位和十位相加。同时也很好的培养了学生分析、比较这一数学学习饿方法。

我校数学教研组承担区计算教学,由我执教一年级的《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很是担心理一是总认为计算课比较枯燥,不容易上出“厚度”,二是现在的课堂“长程两段式”、“三放三收”、“教结构,用结构”、“重心下移”等这些词语在教师的对话中现已经常能听到,但如何在自己课堂教学中实践这些理念,我感到还很难落实或心存疑惑。同时家长们也给我出了道“难题”,有些家长已经提前把这部分内容的计算方法教给了孩子,但孩子们并不完全理解算理。怎样上好这节计算课呢?带着上面的那些疑问我开始研究教材内容,用心做好教学设计。

首先我对教材进行了分析,《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是苏教版的第二册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两段式教学长程设计”中的第一阶段,即教学“结构”的阶段。它与后面的《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它们之间的知识点是相似的。抓住知识间的共同点,有利于学生迁移。本课要为学生提供方法和步骤,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时间的保证,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过程我分几大环节:

第一环节常规训练,导入简单。利用几个数让孩子写算式,将算式进行分类,将所学算式前后贯通,由整体进入,也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类的意识.

第二环节,自主探索,领悟算法:这一环节分为三个层次来组织教学:

第一层,教学45+30(两位数加整十数):

在教学45+30时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通过自主探索——同桌交流——全班展示,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积累了合作交流的经验。自主探索这一环节,第一是通过物化活动,用小棒圈一圈、在计数器上画一画获得结果;然后学具操作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由形象到抽象,把新口算转化成已经掌握的口算。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得出计算方法。

第二层,教学45+3(两位数加一位数的不进位加法)

根据刚才的口算,引导学生迁移上面的口算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组织学生互相讨论交流算法,老师协助学生整理并演示思考

整十数乘两位数的教学反思5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学会口算整十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十数,掌握口算方法,找出计算规律,能正确进行口算。

这节课的教学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主动探索,以合作的方式总结出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方法。学生学习兴趣很高,参与面较广。教学中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教学资源,学生根据画面内容提出数学问题。这样很快唤起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一开始便以一种愉快的情绪进入学习情境,为能主动探索新知打下了基础。当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列出了算式后,我又组织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再班内交流。

通过学生的自由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经历了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不但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的理念,而且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同时将学生置于现实的问题情境之中来学习数学。既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但在本节课的练习中也发现,学生虽掌握了口算的方法,但计算速度、计算的准确率并不是很高。对于整十数乘整十数学生还可以,而遇到整十数乘两位数学生的口算速度明显慢了下来,说明学生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学生还没有达到熟练的程度,在今后的练习中,应加大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练习,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两位数乘整十数的计算速度及准确率。由此也提醒我,数学教学它的衔接性非常强,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时要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这样才能为学生以后学习新知打下结实的基础。

整十数乘两位数的教学反思6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口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本节课的重点是要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而要使学生掌握这节课的重点,对主题图的理解很重要。但是我对学生的引导不够细致,导致学生的思维狭隘。

在新课前先带着学生复习以前的口算,以此唤起学生的旧知。新授部分在算法多样化和优化算法两个环节节奏较慢,层次也有些零乱,主要是对教材的把握还不是很准,对学生引导性的问题提得不够明确,导致学生回答不到位,而我又未能及时、机智地对学生进行再引导,教师的引导作用没有体现。对这部分的教学,可以先让学生汇报出多种不同算法,在学生理解每种算法的算理后,在引导学生进行算法优化,这样教学层次可能会更清晰,教学效果也会更好。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要求。”《课标》又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参与者。”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教师的提问要具方向性,教师的引导要具有效性。

在练习的设计上为了面向全体学生,练习题目设计具有层次性,适合于各层次的学生练习。练习题采用多种形式出现,学生的参与率高,让学生在喜爱的游戏中巩固所学的知识,一下了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非常仔细解答,在这环节,不仅达到了设计目的,学生的参与率高,而且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与生活中的事息息相关。

所以,教师首先要对教材进行钻研,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为学生的思维提供一个可以跳跃的平台,因为学生的思维需要搀扶。

整十数乘两位数的教学反思7

两位数加一位和整十数(不进位加法)的基础是整十数加一位数、整十数加整十数。因此,教学一开始我就设计了口算题,并且说出它们的计算过程,从而帮助学生重温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的认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两位数加一位和整十数,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数位概念,认识相同数位相加。

基于这样的指导思想,在本节课的教学时,我拟订了这样三个教学目标:

1、知道不进位的两位数加一位和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2、能正确地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计算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自主探究计算方法,使学生对计算方法理解。教学过程遵循“问题情景——自主探索——扩展应用”这一主线。

按照我的教学设计实施教学后,感悟如下:

1、这样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了数的形成过程,主动构建数的意义,对新知的认识比较深刻。

2、本节课营造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形中,构建起了枯燥的数学。

3、不足之处,对“动手摆一摆”中的活动,所蕴藏的教学价值还没有深入挖倔。面向全体,关注大多数做得不够。

一些学生思维不够活跃,课上大胆交流的意识不强。这时,教师关注的不够。应该给他们机会,让他们参与进来,与大家共同体验成功的乐趣,成长的快乐。

整十数乘两位数的教学反思8

前不久,参加了学校的“同川之声”课堂教学比赛,跟同年级的何老师同时上了一节《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在何老师的课上,学生在探索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的时候,总共产生了5种不同的方法,而在我的课上,经过学生的探索只产生了两种方法。究其原因是对主题图的处理,何老师是这样来处理主题图的:

师:你从图上知道哪些信息?

生:有十箱牛奶,每箱有12瓶。

师:你怎么看出是十箱?

生:左右各5箱。

生:已经搬好了十箱,正在搬最后一箱。

师: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生:十箱一共有多少瓶?

结果学生在口算12×10时产生了5种方法:①12×5=60,60×2=120。②12×1=12,12×10=120。③12×9=108,108+12=120。④12×1个10=120。⑤2×10=20,10×10=100,20+100=120。

而我是这样来处理主题图的:

师:从图上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生:有十箱牛奶,每箱12瓶。

师:(出示“三年级共有117人,每人一瓶牛奶,够不够?”)怎样知道够不够,怎么想?

生:想十箱共有多少瓶。

学生在口算12×10时只产生了两种方法:①12×1=12,12×10=120。②10×10=100,10×2=20,100+20=120。第三种方法12×9=108,108+12=120是由我提出来的。

感悟与体会:

面对同样的教学内容,学生却有不同的反应,这不得不使我有所想法。是学生之间能力的差异吗?回答是否定的。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与何老师作比较,究其原因,是因为何老师对主题图的诠释更为细道,不放过图上的每一个细,最终使得学生的思维更为广阔。可见,教师的引导是何其重要。本节课的重点是要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而要使学生掌握这节课的重点,对主题图的理解很重要。但是我对学生的引导不够细致,导致学生的思维狭隘。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要求。”《课标》又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参与者。”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教师的提问要具方向性,教师的引导要具有效性。从案例中不难看出,我对学生的引导是粗略的,而何老师对学生的引导是细致的,最终导致的结果也截然不同。

以,教师首先要对教材进行钻研,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为学生的思维提供一个可以跳跃的平台,因为学生的思维需要搀扶。

整十数乘两位数的教学反思9

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最直接的基础,它在整个100以内加减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学生刚学完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再学习这部分知识对多数学生来说应该不算困难。因此在教学预设时,我特别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同时,结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摆一摆、说一说、比一比等活动,引导探索和总结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在教学本课时,我充分利用了教材提供的资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使计算教学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又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遇到问题能够从数量上进行观察和思考的兴趣与习惯,促使学生形成初步的计算意识。

二、动手操作,引导合作探究

新课标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探索两位数加整十数或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这一环节,我让学生通过“摆一摆、说一说、比一比“等活动理解算理。教学这部分内容,我留给孩子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操作与交流,让他们在操作中学会思考、学会比较、学会总结。整节课的设计,我认为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由具体到抽象。

三、投其所好,精心设计练习

计算是枯燥的,如果课后的练习只是一味的计算,一年级的小学很容易疲劳,小学生是非常喜欢新鲜、有趣的活动的,为了再次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后练习时,我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投其所好,精心设计了“夺智慧星”和“摘苹果”这两个游戏,对本课所学知识进行综合练习。这样不仅体现了练习的层次性,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不知道不觉中完成了大量的口算练习,还使学生乐学,愿学。

但是,也存在一些的问题,比如课堂驾驭能力不高,课堂上不能很好地利用学生动态生成的资源,总是想把学生拉到自己预设的情境中来。

整十数乘两位数的教学反思10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比较满意的是:

1、变“数学”为“生活”,实现计算问题生活化。

针对学生好胜的心理特点,创设比赛场境,让学生在比赛中既复习了旧知,使复习这个环节面貌全新,不单调,又为新知探索确定了主题——“谁获胜”,激起探究欲望,致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新知: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并主动探索,实现了改变数学问题为生活问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轻松、愉快的感悟出口算新方法。

2、变“教学”为“互学”,促进师生互动自主化。

“故错”——“故错”是置疑、激疑、制造矛盾达到引思的一种方式,以此活跃学生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我针对知识重难点处故意出错,让学生发现问题,主动纠错,从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如:在教学35+3时,通过帮学生拨计数器时故意把3个珠子拨到十位上,下面的学生表示反对老师的拨法,这时我要学生说出反对的理由。学生经过跟老师的一番“搏斗”,最后战胜老师,“夺取”知识,获取算理。又如:老母鸡不小心把最后一小题给忘带了,让学生猜测,学生就会纵观前五小题,类比推理出忘带的题目,这样既让学生重现新课内容,回顾学习所得,又从中提高了观察能力。

3、变“多样”为“优化”,保证创新活动有效性。

在独立思考和同桌交流的基础上,组织全班交流,学生各抒己见,交流各自不同的计算方法,再通过多方比较,互相验证,真切地感受到新算法比较好,愿意主动地去应用这些方法,达到多中优化的目的。

本人才疏学浅,课堂驾驭能力有待提高,比如这节课时间调控不够到位,导致最后“为算式穿新衣”师生比赛活动草草收兵,下课时看到学生为不能和老师赛一场的原因,个个垂头丧气的样子,我很自责。又由于“下课真好”的缘故,忘记了总结就随意下课。当然本节课的教学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请各位前辈不吝赐教,让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有努力的方向。

整十数乘两位数的教学反思11

?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是以上学期学习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近阶段学习的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知识为基础的,这节课,教学目标基本达到,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探索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口算的方法,基本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会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但是计算速度稍慢,正确率不满意。

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学生必须对基础知识达到很熟练的计算程度。如果20以内进位加和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和整十数没有学好,那么这节课学习会很困难。这部分知识对学生来说很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我是这样设计这节课,首先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上节课学习的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口算,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然后运用情境图导入新课。通过情境图让学生找出数学信息,根据信息提出加法问题,然后让学生解决问题探索计算方法。在这个环节我充分让学生操作小棒理解“满十进位”的算理。再次感悟到了实践出真知的真理。

40分钟学完这节课,时间较紧凑,20以内加法口诀熟练的,计算就又对又快,如果生疏的要掐手指算的肯定是慢的,要提高计算速度和正确率,必须多练习。

教学完这节课,我真正感受到了数学的确是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前后知识点是一条知识链,某一节脱落,直接影响后面内容的学习。

下载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两位数乘整十数》教学设计5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两位数乘整十数》教学设计5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学设计整十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

    整十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69~71页。 二 、教学目的 1.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一......

    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教学反思

    前不久,参加了学校的“同川之声”课堂教学比赛,跟同年级的何老师同时上了一节《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在何老师的课上,学生在探索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的时候,总共产生了......

    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教学反思

    《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的教学反思 泊头市西关回民小学 赵艳 本节课的内容是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这节课的教学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主动探索,以合......

    《两位数乘10、整十数乘整十数口算》教学设计(共五则范文)

    《两位数乘10、整十数乘整十数口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两位数乘10和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口算。 2.经历探索两位数乘10和整十数乘......

    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教学设计

    《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 二次修案 (伊金霍洛旗第一小学 张璐)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69页例1及“做一做” 二、教材分析 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和......

    三年级数学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 文档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教学反思 1、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教学目标基本上达到了。同时渗透了数学中的常用方法转化,通过练习,发现效果还可以。我想这样的计......

    《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教学设计

    《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教学设计 《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一)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二)......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教学设计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 望江县第四小学 陈美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