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溶解的快与慢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溶解的快与慢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问题——假设——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
2、亲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知道在实验中其他变量对实验结果的一些影响,会写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并知道实验结果。科学知识:
让学生明白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物体颗粒的大小,水的温度以及混合溶液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善于观察思考的习惯,体验探究影响快慢因素的乐趣。
2、意识到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的重要性和广泛性。
3、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同样多的固体物质放入同样多的水中,用搅拌、加热等促使溶解加快。
教学难点:
对比试验过程中的相同条件,不同条件的控制。
教具准备:大烧杯、搅拌棒、小匙、热水、冷水、记录表一
二、食盐、废物桶。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师: 我们前面学习了溶解这个概念,那么什么叫溶解?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那么肥皂会溶解吗?
生:会。
师:但是溶解的很慢,是吗?想一想有没有办法是肥皂溶解的快点呢?
生1:搅拌
生2:用热水
生3:切碎
生4:把以上3种方法综合起来
(根据学生猜测板书: 搅拌 加热 研碎)
师:非常好,但是这些方法都是我们猜测,怎样证明我们的想法是正确的? 生:做实验
评析:学生的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将学生的思考聚焦到实验上。
二、教师引导,尝试探究
探究活动一:验证搅拌能否加快溶解
师:我们要证明搅拌可以加快溶解,怎样做比较公平合理,有科学性?
生:水量要一样
师:也就是说要有一些相同条件,那么要有哪些相同条件?
生1:相同的水量,相同的水温 生2:肥皂的量和颗粒的大小要相同 生3:搅拌时间要相同
(教师板书相同条件)
师:除了这些相同条件,还有哪些不同条件? 生:一个搅拌,一个不搅拌(教师板书不同条件)
(学生填写实验记录单,写出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
师:由于肥皂切颗粒是不好控制,切出来可能大小不相同,我们今天用食盐来做实验。每包里有3克食盐,同样多的水,每个量杯里都有30毫升的水,待会要检查是否是30毫升,水是常温的,搅拌时间要相同,所以要把食盐同事放到两个量杯里,一个搅拌,一个不搅拌。像这样控制一个变量,其余的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我们叫做对比实验
(教师出示课件)温馨提示:
1、检查量杯里的水是否是30毫升,如果多了用吸管吸出,如果少了就补足。
2、两包食盐要同时放进水里。
3、在规定的时间里搅拌。
4、做完实验,及时做好实验记录。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然后让学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
师:实验说明了什么? 生:搅拌可以加快溶解。
师:恭喜你们都做的很好。在刚才的实验中,要保证实验的科学性,我们就要注意实验时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要相同,才能证明我们的猜测。这种方法叫对比实验。
评析:学生对比实验的感知循序渐进,教师起一个引领作用,让学生明确对比实验应注意进行变量的控制,为后面的实验探究做好铺垫。经由这样的学习过程,一方面学生通过比较建构起“搅拌可以加快溶解的概念”,另一方面通过感受实验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
三、独立探究,形成概念
探究活动二:验证热水能否加快溶解
师:用热水可以加快溶解吗?在实验中,应该有哪几个相同条件,哪几个不同条件?(小组讨论,指生回答)
(课件出示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学生再次明确)(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1、组长到讲台取热水;
2、一生检查常温的水是否是30毫升;
3、一生取两份食盐,打开放到桌子上;
4、准备好后,等待老师发出命令;
5、及时记录发现
师: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交流实验结果,填写“实验记录单”。)师:哪一杯中的食盐溶解得更快一些?
(学生操作实验,教师巡视指导,交流汇报。)师:实验证明:用热水可以加快溶解。
评析:以搅拌实验为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由“扶”到“放”,探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实验,突破重难点。让学生明确对比实验应注意进行变量的控制。在探究实验过程中,注重学生倾听别人的发言。
四、走进生活,寻找科学 吃糖比赛游戏
1、师:同学们今天学习的非常积极,课后老师布置一个作业,回家和家人一起吃一颗糖。这颗糖要按照老师的规定吃。
2、出示要求
糖块要同样种类,同样大小,要同时放到嘴里。
第一人 含在嘴里不动
第二人 用舌头翻动搅拌
第三人 把糖块咬碎
第四人 咬碎并搅拌
要做好记录,下节课做汇报。
评析: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通过游戏的形式调动了他们的情绪,保证了实验效果,实现趣味和有效的统一。
反思:
1.发散思维,大胆猜测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并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所以我学生先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关于溶解的知识,由此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利用香皂溶解的情景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探究活动打下了基础。2.教师引导,尝试探究
实验探究活动是本节课的重点。我由扶到放,梯度设计了三个环节的实验。根据学生的猜测,首先进行搅拌与不搅拌的对比实验,由学生合作完成。试验后再总结结果,让学生有一种自豪感、自信感。在验证搅拌能加速溶解这一探究活动中,我让学生根据总结的对比实验方法,请学生依据所提供的实验材料,进行组内讨论,设计验证搅拌能否加快溶解的实验方案,让学生知道什么条件改变了,什么条件必须相同,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相互交流能力和合作能力。然后放手学生进行探究实验,亲身经历验证的整个过程。同时提醒各小组学生做好实验报
告单,在学生完成实验后,请到前面汇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并对比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使学生学会分析总结。
不足与改进:
由于课容量大,学生好奇心强急于想看到结果,有的同学在取水时,不用量筒,直接用烧杯取水,不精确。由于时间关系我没制止,给以后的实验操作规范造成误区。
毕竟小学阶段做的实验少,有的组加盐的时候,两份盐没有分别同时放到两个烧杯中,一早一晚影响了实验效果。
在第二个实验中只是对比的水温不同,不用搅拌,个别小组也搅拌了,多了一个条件,结果就不好定到底是热水加快了溶解速度,还是搅拌加快了溶解速度,以后在教学中要强调死变量是谁。
针对这几种现象,下课后我不停的在思考,以后在教学中课容量大的,要降低要求,把一二两个环节研究透彻,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有了这节课的反思,是我认识到科学就是大胆的去想象,去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更长远的发展,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在探索中感悟,在探索中创新,较好地实现小学科学课程的培养目标。
第二篇:《溶解的快与慢》教学设计与反思
《溶解的快与慢》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分析】
《溶解的快与慢》是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的内容。本课教学活动可以设计两大环节:第一个环节是探究搅拌能加快溶解的速度的实验方案探讨。这个环节让学生通过对比实验的方法来探究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因素,为加热水和碾碎的实验设计提供示范作用。第二环节是来验证搅拌能加快溶解速度的方案实验操作。整个教学活动中,充分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猜测假设——验证实验——获得结论”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溶解”的生活经验比较丰富,学习兴趣也比较浓厚。对于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现实生活中很常见,学生很自然地会注意到。但是,由于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在学生设计验证方案的时候,教师要使当地点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搅拌、用热水、把要溶解的物体碾成粉末可以加快溶解。过程与方法:
设计“搅拌加快方块糖溶解”的实验为例,亲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活动过程。拓展到加热水和碾碎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活动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与同学合作探究、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科学态度,逐步发展科学探究的乐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对比实验,使学生理解搅拌加快溶解的方法。让学生拓展到加热水和碾碎的对比实验方法。
【教学难点】
对比实验过程中,各种变量与不变量的控制。【教、学具准备】 小组材料: 2个烧杯、1根木棒、冷水、方块糖、记录表。【教学流程设计】: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起探究兴趣
1.老师这里有杯清水,请个同学上来喝一口。2.你觉得味道怎样?(没有味道)
3.如果我把这么大的一块冰糖放到这杯水里你们猜这杯水会有点甜还是很甜?(很甜)4.请这位同学继续喝一口,你现在觉得这杯水甜吗?(还是没有什么味道)5.这是怎么回事啊?为什么感觉不到甜?(冰糖还没有溶解掉)
6.那么有什么办法能让这块糖更快快速地溶解呢?(学生猜测,教师根据猜测板书:搅拌、加热水、切碎糖片)
7.这些方法都是我们的猜想,科学光猜想行吗?(不行)8.那么我们要怎么做?(做实验)
9.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溶解的快与慢”(板书)
二、师生互动合作,开展探究活动
(一)设计实验方案
1.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搅拌和不搅拌的实验方案。2.你们觉得搅拌能加快溶解速度吗?(能)
3.你们是怎么知道的?(我自己在家里做过实验等)
4.哦这些都是你们的生活经验,还有吗?(我妈妈告诉过我等)5.把生活经验当做科学证据科学不科学?(不科学)
6.那么这个实验我们怎么做才科学?(引出2个杯子进行对比)7.对,像这样有对比的进行实验我们称为对比试验。8.这个对比试验该怎么做?要注意些什么?(方块糖大小相同、水量相同、水温相同、同时加入糖片、观察时间相同等)9.实验到底怎么做我们在好好想一想,然后把它写下了。(实验方案记录单在每个同学们的抽屉里了)
10.汇报交流。
(二)探究实验过程
1.现在方案已经设计好了,我们可以开始实验了。
2、请每组派个代表上来领取材料。
3.实验好了请同学们把实验结果记录在最下面的空白栏里。
(三)汇报实验结果
1.哪个小组愿意先来汇报你们的收获?通过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结论?(我们发现搅拌的杯子里的方块糖溶解的快点,搅拌可以加快溶解的速度)
三、课后延伸到家里实验。
1.通过搅拌方案的探讨和研究我们知道了通过对比试验可以明显的观察搅拌可以加快溶解的速度,那么加热和碾碎能否加快溶解速度?
同学们回家后通过今天我们学的对比实验对这个两个方案进行科学的验证。板书设计:
溶解的快与慢
搅拌 热水 切碎
《溶解的快与慢》教学反思
这本节课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为主,让学生在探中发现、探中感悟、探中创新,较好地实现了小学科学课程的培养目标。
本课教学活动可以设计两大环节:第一个环节是 探究搅拌能加快溶解的速度的实验方案探讨。这个环节让学生通过对比实验的方法来探究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因素,为学生回去做加热水和碾碎的实验设计提供示范作用。第二环节是来验证搅拌能加快溶解速度的方案实验操作。
对单个变量进行控制的对比实验活动,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按常理学生不会考虑到要进行对比实验活动。考虑到这个我让学生就按他原有的思维进行解答,抓住学生的问题进行引导。如:这个对比实验我们该怎么做,学生说:用一个棒子搅拌那块糖,看看那块糖的溶解速度加快了。这里我们提出质疑引导学生。你怎么知道加快了?我怎么没觉得它加快速度了?这是学生就会想到要用2个杯子2颗方块糖,一杯搅拌一杯不搅拌进行比较。
这堂课主要通过深入解决,搅拌能加快溶解的速度对比实验例子让学生明白加热和碾碎也可以通过对比实验来验证它们可以加快溶解的速度。
第三篇:《溶解的快与慢》教学设计及反思
《溶解的快与慢》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材内容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溶解的快与慢》
二、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物体颗粒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液体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2科学探究:设计“怎样加快食盐的溶解”的实验,引导学生经历 “ 问题 —假设 —验证 — 证实 ” 科学探究过程和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活动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愿意将对比实验这种科学的方法运用到解决同类科学问题的研究中去,发展公平实验的意识。体验探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乐趣和培养探究的严谨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对比实验,使学生理解搅拌、碾碎、用热水可以加快溶解。难点:对比实验过程中,各种相同条件的控制。
四、教学准备
每小组学生:6个烧杯、2个搅拌棒、放在食品袋中的4份每份5克的红糖、半张硬纸、溶解快与慢的记录表。
教师:水果糖、一壶热水、一袋果汁、盛有半杯水的杯子,溶解快与慢的记录表、多媒体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溶解快、慢的主要因素 好渴呀,冲杯糖水喝一下!
1、演示实验:把一袋5克的红糖放入水中会怎样?溶解了吗?速度慢,怎样做才能加快它的溶解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溶解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板书 溶解的快与慢)
2、学生猜测:搅拌、用热水可以加快溶解。(板书:搅拌、加热)
(二)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探究
1、还是向以往一样,我们用实验来做实验,上面提到这些方法是不是都起作用了呢?所以我们要一种一种分开来研究。单说搅拌的方法可以加快物质的溶解吗?你怎样设计实验来证明搅拌可以加快食盐的溶解呢?一个人跑步能说快吗?缺少了什么条件?和谁比较?没有比较不能得出快与慢。
2、出示“溶解快与慢的比较表一”记录表。小组四人轻声讨论:怎样做才能公平地比较出搅拌比不搅拌溶解得快呢?把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填在表中。(对应“搅拌”板书“不搅拌”)
3、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强调:烧杯、水量(100毫升)、水温、同时放1勺。出示实验记录表后学生实验(强调:先倒水,再同时放5克红糖)。
4、开始实验,提醒学生在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5、汇报实验结果。刚才我们同时做了两个实验进行比较,这两个实验叫对比实验。在对比实验中有两个条件:一个叫相同条件,一个叫不同条件。相同条件可以有很多,但是不同条件只有一个。
6、通过对比实验,我们得出搅拌可以加快溶解。那另外一个方法能加快溶解吗?出示“溶解快于慢的比较记录表二”,小组讨论后把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填在表中。
7、填写好后汇报每个方法的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出示实验记录表。
8、比赛,看哪个组最先完成实验(注意安全)。汇报实验现象和结果:用热水可以加快溶解。
(三)找学生帮老师解决课前的问题,把果汁迅速溶解。(加热并搅拌)
(四)拓展研究
1、我觉得这杯糖水不够甜,加一块水果糖吧,怎样溶解最快?想想还有什么方法能加快水果糖的溶解?
2、学生小组讨论并制定研究计划,汇报后开始实验。
3、得出结论:搅拌、加热、碾碎能使水果糖溶解的很快。六板书: 5 溶解的快与慢
搅拌 不搅拌
相同条件 热水 冷水
碾碎 块状
课后反思 “学起于疑,疑源于思,思能生智”。本开始由生活中的常见事例导入,启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究。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要把思考与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的思想,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和探究的欲望。
在试验探究中,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了2份有梯度的实验单,加大第一个实验的指导力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操作方便,可接受性很强。先扶后放,集体讨论搅拌能加快溶解的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然后根据方案进行实验,得出假设正确。
拓展研究中要在红糖水中加块水果糖,通过这个活动使学生知道不仅搅拌和加热能加快溶解,把固体物质成弄粉末状能很快的溶解。使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应在实践中加以应用,这样不仅使学到的知识得到巩固,同时也让学生受到“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教育。“加快水果糖的溶解活动”不仅让学生刚学到的知识得到巩固、应用和拓展。更主要的是让学生明白多种方法要比一种溶解得快。让学生把对“加快方糖溶解因素”的理解迁移到其它物质中去,激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究。
这节课把课上的很成功,我觉得优点如下:一:把课本中的实验材料“食盐”换成了“红糖”,不仅增加了乐趣,还从颜色上便于学生观察比较。优点二:由“扶”到“放”的教学方法把握很有尺度,鉴于学生的基础,把“搅拌是否能加快溶解”作为指导学生设计对比实验的样本,重在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经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突出如何控制变量和如何设计方案。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合作设计后两个实验方案,再进行验证。优点三:为了突出对比实验的效果,方便学生对变量的控制,使探究更具有科学的严谨性,在课堂的教学实施中用更容易操作、现象明显的袋装5克红糖做搅拌、热水的溶解。优点四:为了拓展学生的多项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用水果糖做竞赛实验,让学生清楚加快溶解的方法不仅可以搅拌加热,还可以研碎,或是用其他的方法,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探索乐趣。
这节课前我做了充分的备课准备,才有了这样的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以后的备课中,我一定要克服惰性心理,一定要“吃”透教材,把握好教学目标,让自己的每一节课都上的科学、生动、精彩。
第四篇:《溶解的快与慢》教学设计与反思
《溶解的快与慢》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物体颗粒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液体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2科学探究:设计“怎样加快方糖、药片溶解” 的实验,亲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活动过程。3 情感态度价值观:愿意将对比实验这种科学的方法运用到解决同类科学问题的研究中去,发展公平实验的意识。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对比实验,使学生理解搅拌、碾碎、用热水可以加快溶解。难点:对比实验过程中的相同条件、不同条件的控制。
三 教学准备
学生:食品袋装有:2袋精制白砂糖(每袋5克)、2片维生素B2(黄色)、2块速溶白方糖、半张硬纸。6个透明杯、1支筷子、一瓶凉水、一保温杯热水、溶解快与慢的记录表。(教师也有一份)教师:水果糖、多媒体教学课件等。四 教学设想
怎样让食盐溶解得快一点?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比较容易想到的是搅拌,因为前面几课的实验中多次使用了搅拌的方法。鉴于学生的基础,本课采用由“扶”到“放”的教学方法,把“搅拌是否能加快溶解”作为指导学生设计对比实验的样本,重在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经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突出如何控制变量和如何设计方案。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合作设计后两个实验方案,再进行验证。为了突出对比实验的效果,方便学生对变量的控制,使探究更具有科学的严谨性,在课堂的教学实施中用更容易操作、现象明显的袋装5克精制白砂糖做搅拌、维生素B2片做碾碎、速溶白方糖做用热水的溶解实验效果更好。使实验结果更真实可信,也让学生体验到更多物质的溶解情况。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溶解快、慢的三个主要因素
1演示实验:把一块白方糖放入水中会怎样?溶解了吗?速度慢,怎样做才能加快它的溶解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溶解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板书
溶解的快与慢)
2学生猜测:搅拌、弄碎、用热水可以加快溶解。(板书
搅拌、碎、热水)
(设计意图:学起于疑,疑源于思,思能生智,从而引发探究。由复习和生活中的常见事例导入,启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究。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要把思考与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的思想。)
(二)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探究
1你是怎样做糖水的?这三种方法是不是都起作用了呢?所以我们要一种一种分开来研究。单说搅拌的方法可以加快物质的溶解吗?你怎样设计实验来证明搅拌可以加快糖的溶解呢?一个人跑步能说快吗?缺少了什么条件?和谁比较?没有比较不能得出快与慢。2出示“利用搅拌加快1袋5克的精制白砂糖溶解的实验”记录表。小组四人轻声讨论:怎样做才能公平地比较出搅拌比不搅拌糖溶解得快呢?把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填在表中。
(板书
搅拌 不搅拌)
3汇报讨论结果,教师随机板书:杯子、水量(半杯)、水温、同时放1袋。出示实验记录表后学生实验(强调:先倒水,再同时放糖)。4汇报实验结果。刚才我们同时做了两个实验进行比较,这两个实验叫对比实验。在对比实验中有两个条件:一个叫相同条件,一个叫不同条件。相同条件可以有很多,但是不同条件只有一个。
(板书
对比实验 相同条件 不同条件)
5通过对比实验,我们得出搅拌可以加快溶解。那另外两个方法能加快溶解吗?出示“利用碾碎加快药片和利用热水加快方糖溶解的实验”记录表,小组讨论后把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填在表中。
6填写好后汇报每个方法的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出示实验记录表。
7比赛,看哪个组最先完成实验(注意安全)。汇报实验现象和结果:碾碎、用热水可以加快溶解。
(三)拓展应用
1我们来吃一块糖,怎样吃最慢?怎样吃溶解更快?课后准备几块糖,你最快多长时间吃完,最慢多长时间吃完,把时间记在书上的表中。
2这三种方法是否也能加快肥皂的溶解呢?录像:欣赏加快肥皂溶解的实验。你认为什么方法能加快食盐的溶解?然后一一加以验证(注意安全)。
3查资料:溶解会给我们带来害处吗?(设计意图: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应在实践中加以应用,这样不仅使学到的知识得到巩固,同时也让学生受到“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教育。“吃糖游戏”不仅让学生刚学到的知识得到巩固、应用和拓展。更主要的是让学生明白多种方法要比一种溶解得快。让学生把对“加快方糖溶解因素”的理解迁移到其它物质中去,同时让学生再次进行自主的对比实验活动。)六 板书 溶解的快与慢
(搅拌
碎
热水)
对比实验
相同条件
不同条件
杯子 水量 水温
搅拌
同时放1袋
不搅拌
七 教学反思
本节课根据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溶解的快与慢 》的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为主,让学生在探中发现、探中感悟、探中创新,较好地实现了小学科学课程的培养目标。
本课教学中考虑到:①学生有丰富的生活积累,为探究搭建了平台。②本课的研究内容源于生活,所以学生有极高的兴趣,容易引发探究。③对单个变量进行控制的对比实验活动,这里再次经历,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巩固也是一种提高,颇具挑战性。基于这样的学情,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法。学生在探究乐园里,积极主动地自主构建,从而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不同的发展!我从以下三方面来突破:1让学生从众多的问题中选择一个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这样避免了学生思维的机械重复,提高了课堂的效益,也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积极性。2让学生在交流中自主修正完善设计。同时暴露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学生在相互交流中逐步学会如何进行对比实验。比如:有的小组认为要来验证搅拌对溶解速度有没有影响,只需一个搅拌一个不搅拌就行了,此时我启发学生展开激烈地讨论,学生在分析中说理,在补充中完善,逐步明白了如何来控制单个变量,使问题迎刃而解。后两次交流是在实验方法设计完善后,目的是让学生发现,尽管研究的问题不一样,但方法却相同,那就是每种对比中只允许一个条件不同,从而更好的理解了对比实验的实质,发现了对比实验的设计技巧,加深了认识。这一过程是学生自主发展的过程,教师花了较大的力气,适时引导帮助,让学生在相互影响中修正自我,完善自我,思维从凌乱到有序,从表面到深刻。3有特色的材料和简单有效课件的利用。在溶解过程中,可以清楚观察到它们的扩散过程,便于学生比较发现,使得“快”与“慢”的过程十分具体形象。如有一个学生观察了碾碎与不碾碎药片变化后说:“碾碎的药片溶了后四处乱窜,一会儿水就变成了黄色。”课件中直观的图示使学生比较快地理解了对比实验的概念及要求,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第五篇:《溶解的快与慢》教学反思
《溶解的快与慢》是科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五课。本节课是让学生研究影响溶解的快与慢这个问题,指导学生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主要因素,让学生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和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形成对比实验的初步概念,同时在实验的过程中体验实验的乐趣以及和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合作的能力。
教学时先启发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接进行猜想,形成假设,再对提出的假设进行验证。验证时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实验方案,只改变一种变量,设计实验,明确各个实验步骤及操作注意点,明确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从实验现象中得出结论。通过动手操作,观察,让学生体验实验的乐趣和在小组合作中合作的意义。
通过教学这一课时,我有以下几点做得较好:
一、我认为我思路清晰,实验组织严密。
二、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
三、让学生也从试验中观察到了现象,得出了结论。
四、学生体验到了实验的乐趣以及和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合作的意义。
不足:
一、在试验时有些学生性子急、积极性高,在搅拌时用力过大,把烧杯弄烂了,幸好没有出现事故。
二、有的学生直接用手去拿食盐。以后要教育学生切不可直接用手去拿是严重的药品。
三、有的小组几人争着去搅拌,这说明事先没有分工好。
在以后的试验前我会注意让学生做好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