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表达交流”综合实践《曲折与变化》教案
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表达交流”综合实践《曲折与变化》教案 课前预习:
1.回顾初中所学过的课文中富于曲折、变化的情节。
2.想一想自己生活中发生过哪些曲折的故事。3.探究一些曲折为文的技法。相关课程标准: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教学目标:
1、通过课文例子,感受“曲折”在文章中的具体运用。
2、掌握几种使文章张弛有致、波澜起伏的手法。
3、“曲折”构思比赛,学会运用曲折写作文。
教学重点:通过课文例子,感受“曲折”在文章中的具体运用。
教学难点:掌握几种使文章张弛有致、波澜起伏的手法,学会运用“曲折”写作文。评价任务:
1.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2.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3.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4.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5.掌握几种使文章张弛有致、波澜起伏的手法,学会运用“曲折”写作文。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共一课时)课前交流:讲课前,老师有三句话和同学们共勉。(生齐读)多媒体显示: 勇敢自信的展示自我
虚怀若谷的欣赏别人 团结友爱的合作学习
一、诗句接龙,激趣导入:
一位老太太做寿,她的子孙请来唐伯虎为她题诗。全家大小及亲朋好友争着来看。唐伯虎挥笔写下:
• 这个婆娘不是人 举座皆惊 • 九天仙女下凡尘 喝 彩 • 儿孙个个都是贼 惊 怒 • 偷得寿桃献至亲 拍手叫好 短短四句,跌宕生姿,起起伏伏,吊足胃口
二、重温经典,再现“曲折”
在我们所学的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文中,哪些文章波澜起伏充满了曲折变化?(学生根据自己想到的课文,谈一谈曲折之处?畅所欲言)
小结:南宋朱熹说过:“文须错综见意,曲折生姿”;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说:“文章之妙,无过曲折”;清代的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过“文似看山不喜平”、“凡作人贵直,而作诗文贵曲”,说的都是行文要奇巧多变,曲折起伏跌宕,才能多姿多彩。只有内容生动,而且情节曲折,情感富于变化,看似“山重水复”,忽而“柳暗花明”,文章才会引人,动人心弦、摄人心魄。
我们如何能把事情写的更动人、更曲折呢?有那些可借鉴的方法吗?
三、方法引航,领会“曲折”
(指定每一小组负责一个方法,在小组内合作寻找与这一方法相关的课文内容,举例谈一谈这一方法的作用。)
1.情节突转法(《最后一片叶子》《麦琪的礼物》《项链》……)
突转法,或称之为“翻转法”。所谓“翻转”,是指记叙事件时,顺着一个方向铺陈渲染,把读者的注意力和情感愿望吸引到朝这个方向发展的一种可能性上,层层推向高潮;达到顶点时,笔锋陡然一转,通过另一种结局的突然揭晓,掀起波澜,将读者对事件意义的理解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如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在将菲利普朝思暮想、渴盼兄弟荣归故乡的心情渲染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时,情节突然翻转——在游船上他遇到潦倒落魄的于勒时像逃避瘟神似地摆脱了他。这令读者不胜惊愕,感情骤然跌落,从而更深层次地理解了当时那个社会的人际关系。2.巧留空白法(《艺术品》《项链》《最后一片叶子》《猫的故事》……)
说满说尽,一览无余,不给读者留下任何思考、想象的余地,这是一种常见的文章病。真正的好文章则是,不仅能准确传递作者欲提供的各种信息,而且善于作虚化,省略处理,留下一定的“空白”,给读者的审美心理以驰骋想象的无边空间。如《红楼梦》中写黛玉临终时高叫:“宝玉,宝玉,你好……”,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你好……”什么也没说,然而这留下的空白中,有多少难以言传的东西啊!由引可见,预留空白,是作者有意为之,是为了增强文章表达效果使用的一种手段,其目的在于使“无画处皆成妙境”,做到“此时无声胜有声”,使得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3.巧设悬念法(《梁思成的故事》《猫的故事》……)
悬念,在古典小说里称为“扣子”或“关子”,即设置疑团,不作解答,借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先虚写,后实写,远铺垫,近衬托,疑阵层设,氛围渲染,最后才让所要突出的具体事物露出庐山真面目。通俗地说,它是在情节发展中设置谜面,使读者产生急切的期盼心理,然后在适当的时机揭开谜底。比如《三国演义》中写诸葛亮的出场,刘备三顾茅庐,几经曲折才见着,就是先虚后实的出场亮相法,这样先虚后实,层层烘托渲染,既让读者受悬念所勾引,急切地往下看,又使读者在最后得到极大的满足。4.设置巧合法(《麦琪的礼物》《艺术品》……)
俗话说,“无巧不成书”,没有巧合,就没有故事;要想引人人胜,设置巧 合是一种常用的写作技法。“巧合”首先要合乎生活的真实;其次要巧得合理,合乎情节的逻辑性;第三要巧得新奇。欧·亨利的小说《麦琪的礼物》便是个典范:妻子德拉正巧卖掉自己的美发买回丈夫心爱的金表上需要的表链,丈夫杰姆正巧卖掉金表而买回妻子喜欢的一套梳子。这种巧合巧得新,巧得奇,巧得令人绝倒,又巧得使人心酸落泪。
5.欲扬先抑法(《阿长与〈山海经〉》《猫的故事》……)
这是组织篇章造就转折形成波澜的又一重要技法。抑扬法有先抑后扬,也有先扬后抑。6.对比鲜明法(《范进中举》《我的叔叔于勒》《最后一课》……)
对比法可使人辨真伪,明是非,识好坏,促人冷静地思考,作出正确的判断。吴敬梓在《范进中举》中,着意刻画了胡屠夫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他的前倨后恭、嫌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的性格,跃然纸上。读者就是通过从这些忍俊不禁的丑态的淋漓尽致的描绘中,看到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和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的。
小结: 文章如若平铺直叙、平平淡淡,像一篇流水帐,必然会让读者感到味如嚼蜡。因此要达到曲折起伏的效果,首先要注意选材,要善于利用事件本身的曲折性、复杂性。只要把握好事物的常态、变态,偶然、必然,如实地、有层次地展现事件的矛盾冲突,反映出事件本身的曲折性和复杂性,就能显示出一定的波澜。同时,还可以相应地运用一些兴波澜、生变化的技巧和方法。
一篇文章往往综合运用几种方法。这样容易使文章一波三折、平中见奇。但写作时也应注意以下容易出现的问题:一是将事件描写得繁复曲折,但与突出的中心关系不大,徒使文字冗长拖沓。二是情节构思老套,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事件的走向,达不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三是为了叙事曲折而穿凿附会,破绽百出。文章跌宕昭彰,波澜起伏,可以激发阅读兴味,但一定要适度、自然,不可脱离生活、故弄玄虚,或者节外生枝,故作惊人之笔。
我在前一段时间遇到了一件曲折的小事,同学们想不想听?想听我是有条件的,听时认真,适当记录,便于点评。
[教师下水文展示] 教师口述自己的作文片段。
友
情
冬天的阳光像一床薄毯子,懒洋洋地盖在人的身上,非常温馨。
上课铃响了,我向教室走去。在走廊里,看到别的班级都安静下来了,唯有我上课的班级异常喧闹,大喊大叫声,此起彼伏,真是人声鼎沸呀!我的好心情一扫而光,心想:“我一定得抓两个典型,杀鸡骇猴。”
我飞奔到教室门口,猛地推开门,大吼道:“上课铃都响了,赶快快静下来,你,还有你,乱成什么样子了,下课后去办公室写说明书……”对着全班又训了几句,正要准备上课,这时,我发现还有几个同学在那里偷笑,我心想:“哎呦,这几个同学心理素质挺好的,我先上课,课下再好好教训你们几个。”我说道:“上课。”班长喊道:“起立!”全班齐刷刷地站起来了,异口同声地喊道:“老师,新年快乐!”我先是一愣,然后恍然大悟:明天是元旦,要放假,学生是提前祝我新年快乐。原来刚才他们如此喧闹是为了……难道是我……此时,班长给我送来了一张新年贺卡,上面写满了63个学生的姓名,让我激动不已。紧接着,团支书也出场了,手里拿着一个信封,走到我面前,用双手郑重其事的交给了我,并严肃认真地说:“老师,这是我们全体同学的决定,现在不要看,请下课再看。”我对全体学生表示了歉意和谢意,然后开始讲课了。我带着兴奋激动和疑惑期盼上完了一节课,下课时我在教室里打开信封一看,高兴地笑了,紧接着是无比的感动,因为这是一份“好朋友”证书,上面写着:永哥同志,经过我们全班同学的慎重考虑,决定授予你“好朋友”荣誉证书,望你戒骄戒躁,努力奋斗,变得更好。
学生们早已忘记了我以前的简单粗暴、缺乏耐心,只记得我仍然是他们的好朋友。看看他们灿烂的笑脸,再看看“好朋友”三个字,我倍感自责,同时又感到那么地温馨……
[学生多角度评价老师的下水文] “课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老师的作文算是抛砖引玉,希望引出同学们更好的作品来。
四、思想碰撞,运用“曲折”
以“友情”“成长”“观球(棋、影视、车祸)”为题(选一或自选其它感兴趣的话题),写一篇“曲折”之文。
要求:1.能写出事情或心情的曲折变化。2.写一个200字左右的片段。温馨提示:1.独立构思 2.组内循环 3.选“文曲星” 学生每个小组推荐一篇佳作,选2-3个小组代表读文章后,学生多角度评价,教师适时点拨。
五、学海拾贝,感悟“曲折” 聊着“曲折的故事”,不知不觉已临近下课时间了。请同学们谈谈这节作文课,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提示:可谈知识方面、情感方面、认识方面……)结束语:
古时称高才文人为“文曲星”,这是否跟“文章之妙,无过曲折”有关不得而知,可袁枚曾这样解读:“天上有文曲星,无文直星。”足见“曲”与“星”二者不无关系。——如此看来,若懂得“曲折”为文,大约便离“文曲星”不太远了。
衷心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中,多积累,多训练,多探究,真正懂得“曲折”为文,我相信我们大家中间一定会出现一批妙笔生花、才高八斗的“文曲星”。附:板书设计
曲折与变化
合情合理
突转
悬念
抑扬
适度自然 空白
巧合 对比
波澜起伏
曲折生姿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是“激发兴趣、由浅入深、学以致用”,因此教学过程的设计也是循序渐进的,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部分:诗句接龙,激趣导入; 3 重温经典,再现“曲折”;方法引航,领会“曲折”;思想碰撞,运用“曲折”和学过留痕,感悟“曲折”。整堂课基本上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懂得了曲折为文的重要性,并学会了应用。在“方法引航,领会曲折”这一环节,我总结了六种最常用的“曲折”为文的方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其中一种方法。探究过程中做到两点:一是在初中所学过的课文找到运用这一方法的例子,谈一谈是如何运用的;二是总结归纳这一方法的写作中有何效果。学生探究的较为深入,而且学生以课文当范例,能更好地理解这一方法的运用,有很强的学习和借鉴性。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不足之处:有些环节的过渡还需再细化和自然些;有些教学顺序要稍加调整会更流畅,效果会更好;课堂的预设多、生成少;时间的分配应再合理些。“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感悟。”我在教学中注重了对学生“曲折”为文方法的引领,但在审题、立意、选材和构思等方面没能放手让学生去探究,也没有过多的让学生感悟如何把“曲折”为文的方法真正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在时间的安排上,学生训练和展示成果的时间相对来说太少了,应该更少一些方法的指导,多一些学生的体验、探究、感悟和展示。
简评:本课将课内和课外相连接,引导在应引导之时,恰到好处地激发学生的思考。教师站在新的高度,理论与范例相结合,给学生直观的启发,也给学生直接的引导。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层次清晰,是一篇有深度有层次的优秀教案。
第二篇: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表达 交流”综合实践《通感
通感·表现
1教学目标 1 认识通感。学习使用通感和比喻的修辞 描写声音。3 培养审美能力。2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已经较为全面,读写说背是语文积累的途径,善于倾听是口语交流的第一步,语文学习是启迪悟性与灵性的教学。本节课是对这一单元课文知识的总结和学生描写声音的写作能力培养和训练提升。3重点难点
认识通感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学习使用通感和比喻的修辞描写声音是学习的难点。4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新课 背诵《琵琶行》中声音描写的诗句,总结《琵琶行》中描写声音的方法:运用比喻的修辞,将抽象无形的声音转化为熟悉的实体,具体可感形象生动。3 小练习填空
通过一系列的比喻描写了琵琶音由流畅变为冷涩,由停顿转为雄壮,到最后的戛然而止,充分表达了琵琶女演奏的技艺高超。读着诗句,那琵琶弦上的秋夜诉语似乎顺着时光的流水流进我们的耳中。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此句连用四个比喻,调动读者以往的经验,把山谷里寂静的夜晚里那种相矛盾的、不可捉摸的声响,写得如在耳旁
二 下面我们大家就以《李凭箜篌引》和《老残游记》中的一段为例来再次学习还有什么好的方法来描写声音。1 出示李贺的诗朗读,同学找出69页描写声音很形象的句子。三 合作交流品析 《老残游记》第二回中描写白妞的绝唱中大量运用了通感的修辞,让人深刻的感受到她演唱的精神魅力。如写白妞初唱时不甚大的声音,让人感到舒坦欢畅,“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写白妞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尖细高亢、刚劲有力之声让读者不难想像;写白妞演唱至“节节高起”时,“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千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具体形象地描绘出“愈翻愈险,愈翻愈奇”的歌声;描写白妞宛转千回的歌喉时,“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让读者似乎可手揽黄山的三十六峰,急促变化、回旋激荡的声音让人应接不暇;描写白妞演唱声音渐寂忽起时,“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夜空焰火,火树银花,姿态各异,炫人耳目,似把读者带到济南府的明湖居里,让人浮想联翩。四 佳句赏析积累。
1.我听见了她那闪闪烁烁的笑声
2远处隐约飘来阵阵香味,似有似无,如有悠扬的乐声,时断时续。3天上的星星越聚越多,闪闪亮亮的,特别闹。
4她大大的眼睛忽闪忽闪的,我对她说:“你的眼睛真闹啊,别眨了。”
5夜晚的彩灯亮,这边红、那边绿,这边明、那边暗,整个城市奏响了一曲欢腾的乐曲。6那些芦苇高高低低地晃动着,如同鼓点有节奏的击打。7歌声/象煞黑天上的星星/越听越灿烂.五 听音乐,描写听后感受。学生倾听<高山流水>名曲欣赏并口述。2 情景设置并想象描写。
第三篇: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表达 交流”综合实践《场面与细节》教案1 (新版)北师大版1
场面与细节
1教学目标
1.体会阅读:学习本单元人物描写的精华。
2.写作指导:训练写好人物之间交往交流的场面,学习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个性。2学情分析
场面是一个具体的空间,一个时间的截面和在这特定时空中活动着的人或物的结合体;或者也可以说,“场面是对人或物在特定时空中存在或活动情状的描述。”场面是记叙文的基本构成单位。叙事作品中对形象的刻画,贵在细节的精致。最起码的“形象思维”就是以有特点的细节思维。学生的写作水平的高低,从学生对场面的描写可以略见一斑。鉴于农村学生平时的阅读习惯差,阅读的量较少,积累的阅读体验比较少,因此要细致生动的描写一个场面有一定的难度。3重点难点
1.学习本单元人物描写的精华。
2.训练写好人物之间交往交流的场面,学习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个性。4教学过程
活动1【活动】课前准备(学生)
学生分四组归纳出《范进中举》《孔乙己》《我的叔叔于勒》《乞丐》和《陈小手》中涉及的精彩场面和描写细节。
活动2【活动】课前准备(教师)相关理论储备
(一)关于场面
场面是一个具体的空间,一个时间的截面和在这特定时空中活动着的人或物的结合体;或者也可以说,“场面是对人或物在特定时空中存在或活动情状的描述。” “特定时空”是场面的标志。
一般地说,空间转换了,场面也就转换了,即使时间相同,但那已是同一时间与另一空间的特定组合,属于另一场面了。如《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中,就有两节的小标题是“就在同一个时间内”,而它们无疑都是独立的场面。
时间推移了,空间却相同,算不算场面转换呢?这要看具体情况。场面所包含的时间截面本来就可长可短。诸葛亮舌战群儒,虽然可能舌战了几个小时,也仍然是一个场面,因为其中 1
固然有时间的推移,却是连续的,仍然是这一段时间与某一空间的“特定组合”。但如果有两个老头今天坐在这里钓鱼,明天还坐在同一地方钓鱼,却就是两个场面了,因为空间虽然相同,时间并不连续,那已是同一空间与不同时间截面的“特定组合”。
场面是否转移,还要看人或物的活动有没有内涵的变化。比如,那两个老头在河边垂钓,静等鱼儿上钩,则虽从“晚霞满天”到“暮色苍茫”,也还是同一“垂钓场面”;而如果两个倔老头一言不合,争执起来,终致互奋老拳,打得竿断鱼倾,那就从“垂钓场面”转换为“争斗场面”了。
在实际写作中,有时并不一定面面俱到地交代清楚各要素,而仍不影响其成为场面。如朱自清的《春》,因为是写景抒情的,没有人物事件,所以全篇各个部分都没有具体的时间地点,但仍然是“对人或物在特定时空中存在或活动情状的描述”。它的“时”是泛指的时——春天,大体上有一个从春来了到春意日深的过程,但并没有严格的时间衔接关系;它的“空”也是不确指的空——“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并不限定哪座山,哪道水,只是点出春天大环境的特点;然后,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和春天的人们,“镜头”一个个移过去。每一类事物都在其不确指的时空中显示它鲜明的动态形象,每一个“镜头”就是一个场面。
所以,场面的“三要素”(“人或物”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的存在或活动的情状)是不可缺少的,但它们的具体形态又是因文而异的。
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全文就主要是由六个场面构成的:
(1)可爱而有趣的百草园。这里既有异彩纷呈的静态物象,又有活泼多姿的动态物象和音象,而且字里行间,有一个孩子在活动。(2)长妈妈讲故事及故事所包含的情节。(3)在冬天下雪后的百草园捕鸟。
(4)在三味书屋“肥大的梅花鹿”画前拜师。
(5)在三味书屋因询问“怪哉”这种虫是怎么回事而碰了钉子。(6)在三味书屋的日常念书状况。
本文中,此类非场面的文字还不少。可见,场面是记叙文的基本构成单位,但并非记叙文的全部参见林可夫主编:《高等师范写作教程》,福建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334~337页
(二)关于细节
叙事作品中对形象的刻画,贵在细节的精致。最起码的“形象思维”就是以有特点的细节思维。形象,本来是相对于抽象而言,它不同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逻辑概括。科学以排除
感性的具体形态,综合、概括事物的普遍属性为特点,文学则表现个别的看得见的、摸得着的、具体可感的事和情。例如用抽象的语言来讲,这个人笑得可恶,用形象的语言来讲则可以说,这个人一笑露出了三十二颗金牙。用抽象的语言说,这孩子笑得很可爱,用形象的语言则可以说,这孩子笑起来脸红得像苹果,不过比苹果多了两个酒窝。高尔基说:“真正的语言艺术是非常生动如画的,而且几乎是肉体可以感触得到的。应该使读者看到语言所描写的东西,就像可以看到可以触摸的实体一样。”“可恶”“可爱”,是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缺乏可感性的,而有了“金牙”“酒窝”,就成可看得见、摸得着的了。关键还在于这些细节并不是生活中一切的细枝末节。《苏联大百科全书》中对细节下这样的定义:“细节是整体(这里指艺术作品)的一个小小的部分,是生活中的细枝末节,是局部。”转引自安东诺夫《细节》,见《苏联文艺》1984年第3期。光是生活中的细枝末节还不是艺术的。艺术的细节是带着假定性的,其中交融着生活和作者的感情,不是一般的生活,而是生活的特征。
高尔基还说过:“当他(按:作家)在任何一个人身上,找到指出和强调谈话、手势、姿态、相貌、微笑、眼神等独特特点的时候,这些人物在他笔下就是活生生的。” 《高尔基论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第227页。活动3【活动】预习检查
学生交流课前归纳出的精彩场面和描写细节。
(1)以小组为单位学生组内交流找出的精彩场面和描写细节。(2)小组负责人做好交流记录及发言准备。
(3)小组代表展示本组同学发言精华(两三例即可)。(4)学生探讨特定场面的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活动4【讲授】教师点拨 教师点拨: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有特点的、能细腻展现人物的品质个性的描写。细节描写归根到底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细节描写一般是在场面中出现的。
场面描写是指对人物(往往是众多人物)在一定时间和环境中的活动所构成的画面的描写。场面描写要做到:有条不紊,主次明晰;既有全景的描述,也有细致的特写;要写出特定场合的气氛。
场面描写与环境描写的不同在于:环境描写是描写人物活动的客观环境,是“静态”的描写;而场面描写是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动态”的描写。
活动5【活动】自主探究 探讨细节描写的方法。
(1)学生思考:巴尔扎克说:“当一切的结局都已准备就绪,一切情节都已经过加工,这时,再前进一步,唯有细节组成作品的价值。”那么,我们可借鉴的细节描写常见的方法有哪几种?在进行细节描写时应注意什么?(2)小组讨论。活动6【讲授】教师点拨
常见的细节描写方法有(课件展示要点): a.简笔勾勒。b.动态造型。
c.对比展示。《孔乙己》《范进中举》《我的叔叔于勒》刻画主人公形象的时候都采用了前后对比描写的手法,在前后差异的对比中,读者清楚地了解了人物的内在和文章的主题。d.运用修辞。
进行细节描写时应注意: a.细节描写要真实。b.细节描写要典型。c.细节描写要紧凑。活动7【练习】写作实践
以《课间》《口角》《吹嘘》《优雅》《粗俗》《虚伪》(选一)为题,写一个场面,尽量做到细节逼真、生动,能体现人物个性。要求:写得“丰富一点”,600字左右。
第四篇: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出师表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课题:出师表 课型:鉴赏课时:姓名:孙景浩单位:马兰第一中学日期:
.评论 2课时
2013/3/17 【文本解读】:
《出师表》选自晋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这篇表文针对当时的局势,以诚恳的言辞,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主刘备的遗志,开张圣听,赏罚严明,亲贤远佞,已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兴复汉室”的坚定意志和对蜀汉忠贞不二的品格。【教学设想】:
1、讲解背景 和疏通文意结合,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领会内容大意,不搞逐字逐句翻译。
2、本文结构层次有多种划分方法,教学时不过于纠缠其中,应以理清文章思路为最终目的。
3、“表”这种文体的抒情色彩很浓,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着重体会。【相关课标】: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古汉语知识,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诸葛亮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等进步主张,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学习他的爱国精神
3.学习“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联系具体的语境,通过朴实的语言,理解人物沉深的情感 【评价任务】:
1.学生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准确的翻译课文、疏通文意,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体会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爱国精神。2.积累文言词汇,能够疏通浅易的文言文。【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出示幻灯)
老师: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说“或为出师,鬼神泣壮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二.走进作者
活动一:(我来问,你来答)那位同学了解诸葛亮:
学生:(公元 181—234年)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是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年轻时躬耕陇亩,隐居隆中,刻苦攻读史书,常以管仲、乐毅自比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为其真情所动,出山辅助刘备,联吴抗曹,败曹操于赤壁,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刘备死后,他受遗诏辅助后主刘禅
活动二:大家讨论“表”这种文体
“表”是古代奏议的一种,相当于现代的书信,用于向君王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常用议论、记叙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要求写得辞情恳切,委婉动人。本表是公元277年(蜀汉兴建三年)三月,诸葛亮第一次出兵伐魏是上给蜀后主刘禅的表,为《前出师表》,后在228年(建兴六年)11月,再次出师伐魏时又上书给刘禅,为《后出师表》通常所说的《出师表》一般指《前出师表》我们将要学的也就是《前出师表》《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诸葛亮这篇表文写于蜀汉建兴(后主刘禅年号)五年,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当时蜀汉已从猇亭(现在湖北宜都)战役的惨败中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平定了南方的叛乱,所以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写这篇表文的目的是,希望刘禅任用贤臣,采纳忠言,赏罚分明,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以实现先帝的‘叫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宏大理想 老师补充:
刘禅:刘备长子,小名阿斗刘备死后他继任蜀汉皇帝,昏庸无能,由诸葛亮辅政,“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公元234年,诸葛亮在北伐时,病死于五丈原战场他逐渐信任宦官,朝政腐败公元263年魏军攻成都,他出降,第二年举家迁洛阳,被封为安乐县公
阿斗做皇帝——软弱无能 扶不起来的阿斗——喻人没有出息,难成事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温馨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做到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要求读出人物的语气
3.学生独立学习看注释,借助工具书,译出大意(不懂的地方做记号)7.理清结构:引导学生围绕“出师”二字来分段,提出以下几个问题(1)在国家危急的形势下,作者出师前向后主提出哪几条治国建议?
【明确】学生: 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2)作者采用什么方式向刘禅陈述他出师的理由的?
【明确】学生:追述往事(三顾茅庐——白帝城托孤),来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3)在说明出师理由之后,作为臣下是否还要请求皇上批准他出师并表达这次出师的决心?
【明确】学生:明确各方面的责任,向后主提出恳切的期望,第一部分(1-5)指明危机,提出建议 第二部分(6-7)追忆往事,陈述理由 第三部分(8-9)分清责任,表明决心 四.课堂总结 老师: 实现国家统一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在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决定出师伐魏。但刘后主却昏庸无能,听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顾之忧。诸葛亮在出师前写下这篇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五.布置作业
1.积累相关的文言词语,整理到笔记本上 2.完成课后习题一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积累词语,明确重点
过渡语:请同学们把搜集的词语展示出来。学生展示:
学生甲:(一)通假字
1.必能裨补阙漏:“阙”通“缺”,缺点
2.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有”通“又”,连接整数和零数
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简”通“拣”,挑选、选择的意思 学生已:(二)古今异义
1.诚宜开张圣听 古义: 扩大 今义:指商店开始营业
2.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古义:„„的原因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
3.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今义:现指品质低劣下流
4.猥自枉屈 古义:辱,有降低身份之意 今义:卑鄙下流
5.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古义:痛心遗憾 今义:十分憎恨
6.由是感激 古义:感动振奋 今义:指激动感谢
7.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古义:普通的百姓 今义:用布做的衣服
8.今当远离,临表涕零 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9.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古义:奔走效劳 今义:速度快
学生丙:
(三)一词多义
1.中 而中道崩殂(半,形容词)
宫中府中(内,里,中间,方位名词)2.道 而中道崩殂(路,途,名词)以咨诹善道(道理,名词)
3.分 今天下三分(分开,动词)
而忠陛下之职分也(本分,名词读fèn)
4.然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可是,转折连词)
然后施行(这样,指示代词)
5.遗 以光先帝遗德(遗留,动词)以遗陛下(给予,动词)
6.有 若有作奸犯科(有,与“无”相对,动词)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通“又”用来连接整数与零数,数词)
7.论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判定,动词)
每与臣论此事(谈论,议论,动词)
8.明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严明,形容词)以伤先帝之明(英明,圣明,形容词)
9.行
然后施行(做,执行,动词)性行淑均(品德,品行,名词)
必能使行阵和睦(行列,这里指军队,名词)
10.能
必能裨补阙漏(能够,助动词)
先帝称之曰能(能干,有才能,动词)
11.所
有所广益(„„的动词,特殊的指示代词下文“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此臣所以报先帝”中“所”均为特殊的指示代词,具体的指代对象可以从上下文来体会)
优劣得所(地方,处所,名词)
12.当
咨臣以当世之事(正在„„的时候,介词)当奖率三军(应当,应该,助动词)
13.任
受任于败军之际(任用,委任,动词)则攸之、祎、允之任(责任,职责,名词)
14.临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副词)
临表涕泣(面对动词)
15.效
恐付托不效(奏效,有效果,动词下文“不效则治臣之罪”中“效”同此)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任务,名词)
16.言
进尽忠言(话,言论,名词
不知所言(说,动词)
17.以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介词,把)
先帝不以臣卑鄙(介词,因)
以光先帝遗德(表目的来,用来)以塞忠谏之路也(连词,表结果,以致)
受命以来(连词,表时间以)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因为)
咨臣以当世之事(拿)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因为)
18.为
俱为一体(是)
众议举宠为督(担任)
19.臣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臣子)先帝知臣谨慎(自称,我)
20.良
此皆良实(善良的人)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可靠)
21.于
还于旧都(到)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对)
苟全性命于乱世(在)
22.所以 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表原因)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用来)学生丁:
(四)词类活用
1.亲贤臣,远小人
亲、远:形容词做动词
亲,亲近远,疏远
2.苟全性命于乱世
全:形容词做动词,保全
3.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奸:形容词做名词,奸邪的事忠善:形容词做名词,忠善之事
4.此皆良实
良实:形容词做名词,善良诚实的人
5.优劣得所
优劣:形容词做名词,才能高的人和才能低的人
6.攘除奸凶
奸凶:形容词做名词,奸邪凶顽的敌人
7.陟罚臧否
臧否:形容词做名词,做善事恶事的人
8.以光先帝遗德
光:名词作动词,发扬光大
9.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毛:名词作动词,长草(暗指荒凉)
10.恢弘志士之气
恢弘:名词作动词,扩大、发扬
11.北定中原
北: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
12.恐托付不效
托付:动词作名词,托付的事情
13.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忠:形容词作动词,对„„尽忠
14.志虑忠纯
虑:动词作名词,心思
(师生对于上面给以补充,此环节作为展示环节,不需要做过多的讲解)三.合作探究,品评鉴赏(讨论与交流结合)(一)第一节研讨
1.当时的不利条件是什么?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明确】学生A: 不利——客观——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益州疲弊
有利——主观——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2.本段提出什么建议?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学生B:开张圣听——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3.对国君进行了怎样的规劝?
【明确】学生C: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小结】老师:这一段开篇便说“先帝”,伤痛极深,寄寓极深,由此振起全篇在分析天下形势的基础上,再说群情,提出“宜”与“不宜”作为告诫指出广开明路,继承先帝遗志,并发扬光大,是存亡图强的关键是总的建议全文的主旨就在与此
(二)第二节研讨
1.作者在本段从哪个方面提出建议?从哪几个具体方面提出的?
【明确】学生:从法度方面:①要赏罚公正、内外一体——“宫中府中„„” ②要法纪严明——“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2.提出怎样的劝诫?
【明确】学生:“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不宜偏私”; 3.“内外异法”内外各指什么? 【明确】学生:宫中、府中
【小结】老师:这一段作者表明自己的忧虑在于“作奸犯科”,具体说明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关键在于公正严明的法治精神,是诸葛亮一贯的主张,也是坚持贯彻、行之有效的办法,故着重指出这一段总说宫中、府中,下面是分说宫中、府中
(三)第三、四节研讨
1.这两节从哪一方面提出建议?举荐了哪些人?为什么要举荐这些人?有什么好处?
【明确】学生:从任用人才方面,主要举荐贤人
郭攸之、费棉、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2.概括3、4段的内容?
【明确】学生:述说文臣的安排——举荐贤才,着眼于思想品质 述说武将的安排——举荐武将,赞其德才兼备
【小结】老师:以上两段承上分说宫中、府中,推荐文臣、武将,谆谆劝勉,是怎样“开张圣听”的具体化诸葛亮死后,蜀汉政权还维持了29年(234—263),主要原因是诸葛亮选好了接班人(四)第五节研讨
1.第五段提出什么建议?从具体哪些内容说明的?
【明确】学生:亲贤远佞的历史经验,是国家兴亡的关键所在:①先汉兴隆的原因②后汉衰亡的原因③刘备对此有所警惕④推荐贤臣,并希望亲信他们,以兴复汉室
2.“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 【明确】学生:“亲贤臣;远小人”
【小结】老师:本段总结上两段,提出“亲贤远小”的建议这一段把“亲贤臣,远小人”寥寥数语,提到汉室兴衰的历史经验来总结,也是对前面两段“宫中、府中”分说后的归纳并再举荐贤臣,希望刘禅能亲贤臣,远小人,以求汉室兴隆意味深长,十分得体(五)第六节研讨
1.找出表明作者出身的句子(词语)?
2.当时作者的志趣是什么?“感激”的原因是什么? 3.文中的“卑鄙”是什么意思?具体指什么? 4.哪句话概括了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
【明确】学生:“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中,尔来二十郁一年矣”
【小结】老师:本段述身世,讲经历,以使陛下明白创业之艰难,同时表达自己愿竭忠尽智来报先帝知遇之恩的决心(六)第七节研讨 1.作者夙夜忧叹的原因?
【明确】学生:“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2.“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原因?
【明确】学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3.表明伐魏时机成熟的句子?
【明确】学生;“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小结】老师:本段叙述受命以来的心情及所采取的措施,以表作者忠心不二,尽心尽责辅佐陛下,以报先帝托付之情的决心这一段是为下文“遗诏”张本,为被定中原做准备,上文千回百折的铺垫,至此终于点出“出师”一事,非常有力(七)第八、九节研讨 1.第一句照应上段哪一句?
【明确】学生:“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2.第二句前半句照应上段哪一句?第二句后半句照应第一段哪一句? 【明确】学生:“斟酌损益,进尽忠言” “开张圣听” 3.第八段临行前写了哪些要求和嘱托?
【明确】学生:①要求刘禅委以重任;②交代留守人的职责;③对刘禅的希望;④以感恩做结 【小结】老师:这一段诸葛亮从对自己、对群臣,对后主三方面提出要求:对自己要求着重“讨贼”,对贤臣要求着重“进言”,对后主要求着重“自谋”由己及人,情词恳切,负有责任感 四.自主总结,疑点追踪(交流与质疑)
1.在文中,诸葛亮主要向刘禅提出了哪些建议?提出这些建议的目的是什么?他反复强调的是哪一条?文中诸葛亮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
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治国大计(广开言路、赏罚严明、亲贤远佞),特别是第三条“亲贤远佞”是作者反复强调的
表达了诸葛亮①报先帝,忠陛下 ②“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2.本文上表建议,以议论为主,为什么还要自叙身世?
【明确】这样写,首先是表白自己对蜀汉的一片忠忱,21年如一日辛苦奔走,是感先帝的殊遇,先帝既已“崩殂”,亦当“报之于陛下”这样的表白人情人理,容易打动刘禅,取得信任,以防远离之际,小人妄进谗言,离间君臣而坏大事其次,追述先帝“不以臣卑鄙”,而“三顾”之举,也是启发刘禅能像其父一样任人惟贤,知人善任由谏君突然转入述己,使文章另辟蹊径,起伏有致 3.诸葛亮是在向刘禅提建议,但文中提到“陛下”不过七次,而提到“先帝”却有十三次之多,这是为什么? 【明确】刘备对诸葛亮,可以说是思重如山,“三顾草庐”和“白帝托孤”使诸葛亮终身感激.刘备死后,他就把这种感情报之于刘禅,真心诚意地辅佐他,希望刘禅支持自己,完成大业.从文中可以看出,分析形势和提出建议是议论,自叙身世是记叙,表达自己“报先帝”“忠陛下”的意愿是抒情,三者的有机结合,把道理说明得很透彻,把事情叙述得很清楚,把感情表达得很充分——“受恩感激(‘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贯穿全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刘备父子的无限忠诚 五.概括人物
思考:你对诸葛亮的看法怎样?
【参考】文中体现了诸葛亮 “忠贞不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可以说诸葛亮的一生,为了刘氏父子的江山社稷,可谓呕心沥血,忠贞不二,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在他身上体现的是“鞠躬尽粹,死而后已”的崇高精神
六.课时小结布置作业 老师:
表文第一部分寓情于议论,在分析形势后提出建议中贯穿着一条明显的抒情线索,就是希望刘禅能够继承先帝遗志,完成大业,以振兴蜀汉;还表达了对先帝崇敬、爱戴之情第二部分寓情于叙,字字句句都蕴含着作者对先帝的知遇之恩和无限感激的情怀,也表达了作者竭尽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和知恩图报的心情整篇课文重在“报先帝,忠陛下”六字,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一点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值得我们去学习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也无力挽回刘禅昏庸无能、尽信谗言导致汉室日益倾颓的现状,历史的车轮已经呼唤一个新的时代但是,诸葛亮的人格力量是永远的楷模!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 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 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七.板书设计
出 师 表 诸 葛 亮
千 出
载
广开言路 语重心长 师
谁 兴复汉室
一
堪 严明赏罚 情真意切
表
伯
还于旧都
真
仲 亲贤远佞 质朴无华
名
间
报 先 帝 忠 陛 下
世
教学反思
全文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情真意切,忠心可鉴。全文六百多个字,先后十几次提及“先帝”,多次提到“陛下”“报先帝”“忠陛下”思想贯穿全文,处处不忘先帝“遗德”“遗诏”,处处为后主着想,期望他成就先帝未竞的“兴复汉室”的大业全文既不借助于华丽的词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每句话都不失臣子的身份,又切合长辈的口吻,不卑不亢,极为得体。亮点:
重视文言词汇的积累,并且根据给以分类,利于掌握,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文言文上积累知识。
不足: 教学流程较简单,没有新颖,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够。建议:
教学应该配乐朗读示范,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与作者的情词恳切。学生分组练习朗读,扫除字词障碍,努力做到感情到位,优秀者全班展示并点评。关于三条建议是如何衔接起来的,逐段概括段意,拟列提纲理清文章的思路。
第五篇: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表达 交流”综合实践 “体验 颖悟” 作文教案 北师大版
第三单元 “表达 交流”综合实践 “体验 颖悟” 作文
课前预习:
对本单元所学课文进行再阅读,了解和区分作品中个性化的体验与颖悟。相关课程标准:
“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 教学目标:
1、脱离肤浅的感知,追求一定温度和深度的体验与颖悟。
2、实践在游记写作中体现对景物的个性化体验与颖悟。评价任务:
1.实践体验颖悟在写作中的运用,寻求个体生命的独特。2.互读文章,相互评价,推荐参加班级交流。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名篇名作所写的多是平凡的小人物,平常的小事,常见的景物,为什么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呢?这是因为作者不仅能用智慧的眼光观察生活,而且能用细腻的心灵品味生活。他们能在平凡的小人物身上感受到其独特的个性,或给人以启迪的精神品质;他们能领悟平常的小事中蕴含的深刻的道理;他们能从常见的景物中受到感染和启发。朱自清从父亲爬铁道的背影中体会到了父亲浓浓的舐犊之情。莫顿·亨特从童年爬悬崖的经历中领悟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宗璞从紫藤萝的遭遇中受到了人生的启迪。
如果我们能把这种充满生命智慧的独特感悟表现在我们的作文中,何愁写不出具有丰厚文化意蕴的美文佳作?
二、理解本单元相同景物中所寄予的不同人生境界。本单元的主题是人生境界,选文大多写的是人生体验与感悟,作者在对景物与事物的关照中,融入自己的生命体验,感悟到一种道理或升华出一种境界。
1、回顾本单元课文,说说《岳阳楼记》《登岳阳楼》《游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谈生命》中作者各自的体验和感悟有何不同?为何会有所不同? 示例:《岳阳楼记》表现了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宽阔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政治抱负;《登岳阳楼》表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游岳阳楼记》则表现了袁中道怀才不遇之感和手足相失之痛;《醉翁亭记》表现的是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思想;《谈生命》则表现了冰心老人那种超越生死,超越快乐和痛苦的一中特殊的生命感悟。
各位作者的感悟之所以会有所不同,原因在于他们的人生阅历、生活境遇、思想境界不尽相同,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和阅历,有着自己个人化的独特发现与感悟。因而当他们把自己生命的体验与颖悟投注到作品中时,便形成丰富多彩的千差万别的诗文。
2、试着分析本单元你较有体验的一篇诗文,在小组中交流。示例:感觉较有体验的一篇文章是《谈生命》,生命中不可能只有快乐而没有痛苦,如果人生缺少了痛苦的滋养,也就不可能拥有破茧成蝶的美丽。
三、寻求个性化生命的独特感悟。体验与颖悟都是一种独特的发现,贵在个体生命经验和人生阅历的融入,这种体验与颖悟是个人化的、亲历的、别人无法代替的。优秀的作品中都蕴含了作者自己生命的投入与独特感悟。例如: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 白 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1、试比较这两首诗,都是写秋景,你认为那首诗更能打动人,为什么?
赏析:白诗与马诗的不同就在于,白诗只有物色而无意兴,只有景而没有情,缺乏深远感人的意境,关键在于这境中没有人,没有动人心弦的感情。马诗中“断肠人在天涯”一句融入了作者个体生命经验和人生阅历,蕴含了作者自己生命的投入与独特感悟。这一句使全诗进入了人的心灵,显出情感的的深度。因而马诗对读者的感染程度,对读者心灵的触动都更大。
2、教师归纳:主观的独特情感体验与生命感悟是构成艺术意境的主要因素,否则纯粹的景物描写一旦缺乏个人情感的关照,就会流于肤浅,缺乏艺术生命。许多同学作文有描写有叙事但是依然没有感染力,原因就在于缺少独特的生命体验与感悟,只停留在浅层次的感受上。
四、写出有生命体温的感悟
颖悟必须是自己的,才会动人,感悟要尽量追求深入、具体才能写出有生命体温的作品。初中生在写作中应当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认识,也就是表达对生活的独特感悟。那么怎样才能能把这种充满生命智慧的独特感悟表现在我们的作文中?
1、《以岳阳楼记》或《谈生命》为例,想一想怎样才能使感悟写的深入具体?
明确:以《谈生命》为例,作者借助对一江春水奔流到海,一粒种子成长为树的生命现象的进行想象描写,形象的展现了生命的本质和规律,在此基础上作者融入自己历经百年沧桑,备尝酸甜苦辣的人生体验和独特感悟,升华成一种豁达乐观的人生境界。由此可见用心观察生活,从现象中把握本质;深入体验人生,丰富阅历,拥有自己的发现,如此才能使感悟写的深入具体。
2、写好自己的独特感受的方法点拨
生活是多样化的,每个人眼中、心中的生活更是异彩纷呈的。作文本来就是对认识到的生活的真实的反映,写出真实独特的感受,才是真正的作文。要写好自己的独特感受,就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①用心观察生活,从真实中感受体验。
写作是情感的流入,我们要观察和思考生活,从生活中来,实践中取材,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从中捕捉灵感,形成自己的独特感悟。这样,留心各种各样的事物和社会现象,由此及彼,从而拓展视野,获取丰富感人的生活素材。如杨铭同学的作文《感受生活之美》就是选择生活中真实的事例,读起来我们能从中感受到童年的快乐,成长的精彩,生活的诗意之美,这就是真实的力量。
②深入体验情感,追求独特情愫。罗丹言:“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平常的人在平常的生活中,所经历的大都是小事,因为是细小而琐碎,因此易让人忽视,其实只要我们细心去体会,去挖掘其中的内涵,那些凡人小事一样可以写得真挚感人,让人读了久久不能忘记。情感的体验有深有浅,浅层次的众人皆有;而深层次的,才会有独特的意境。
如《留学巴黎》这篇回忆性纪实散文,文章看上去平淡无奇,几乎都是直白的叙述,但作者以质朴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内心真挚的情感和特有的体验,从这些细小而琐碎的叙述中,读者能时刻感受到作者辛酸屈辱的经历,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以及一颗拳拳爱国之心。原因就在于作者写出了其刻骨铭心的独特的深层的情感体验。
③运用写作手法,提升透彻思考。立意的深刻来自对生活的思考,但是并不意味着只能用生活实事来揭示深刻。寓理于景、寓理于物、寓理于事,是展示思维的重要方式。它是作者先从普遍性的生活存在中提炼出,再寄寓在一事或一物之中,所以它往往比一般记述性、议论性的文章更为集中、更为深刻、更为警策。如《挖荠菜》一文,作者以挖荠菜为线索,运用对比的手法展现了两代人对荠菜的不同情感,从而引发读者思考如何看待过去和现在,怎样珍惜今天的幸福,从而很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作者寓理于物、寓理于事,从生活现象中提炼出深刻的人生思考。
总之,一定要把自己跃然心头的感受真真切切地抒写出来。让自己指尖流出“真心”、“真情”之韵,拨动“个性”、“创新”之弦,弹奏“颖悟独特”、“体验真切”之曲。
3、选一处自己感兴趣的景,在描写的基础上试着融入自己的体验与感悟,进行片段练习。片段一:细雨绵绵时,撑一把油纸伞,穿梭在人群间。去寻一弯流水,去觅一架石拱桥。然后,站在桥上,观纷飞的雨丝,看摇曳的柳条,瞧水面上层层涟漪,瞅池中嬉戏的锦鲤„„这是幸福的。恬淡、自由。伞下的世界,只有自己。伞外,生机无限。那便弃伞吧。沐浴着甘霖,用双手拍打雨丝,不去管旁人错愕的目光。生命嘛,贵在和谐,贵在自由,贵在随心所想,贵在物我合一。
片段二: 菊花点点,在萧瑟的秋风里,舞姿翩然。花之妖娆,瓣之窈窕。凝视,脚步向前,进观。能嗅到那独特的芬芳。乱舞,群花皆独舞,各自循着自己的步伐,扭动„„生命如此,每一个生命,独一无二。孤独吗?是独立。略带枯涩的花香,是独立的代价,生命的乐趣。片段三:静静地坐在春光里,淡淡地观风览物。风从我的耳畔吹过,掠过我的肌肤,拂过我的发丝,飘过我的衣袂。这个春光里,我只是忧伤地坐在春的怀抱里,无力地垂看天光风物。一切都与我远去,一切都不在我的情思中占据一点点的位置。我原来的那份爱与悦早已被搁浅。原来,岁月于我亦有一种叫做厌倦的东西。时时的看,刻刻的等,却原来只是一场清风吹过的风情。轻轻的,轻轻的浮泛在心湖上,便不着痕迹的溜走了。
五、体验颖悟写作实践训练。
写一篇有自己体验和颖悟的散文或游记,不是简单地记录下游览的过程,重要的是要写出个人对景物的感想,要找到景物与个体生命阅历和情怀的相切点,和某种人生况味相结合,是景物与个性化情意的统一。
要求:
1、不少于600字。
2、尽量写出自己独特的感悟 例文: 欣赏阳光 福建省罗源第三中学 周欢
阳光是大自然馈赠给我们最好的礼物。
仰望苍穹时,应放松自己。在阳光的沐浴下,周身舒畅。张开双臂舒张毛孔,让一丝丝、一缕缕阳光进入自己的身体,穿过身体每个阴晦的角落。让灵魂在阳光下自由荡涤,让心情在阳光里轻歌曼舞,心便会开始温暖。这是我最幸福的时刻。
很小的时候,我便开始迷恋阳光。总是会不知不觉地站在家门口那块青石板上,接受阳光带给我的满足,简单而快乐。那时候,只要是心情不好,我便会跑出屋子,待在老地方,感受那一份融融的温度。那样的温度会让我心里涌起一阵暖心的快乐,毫不遮掩地释放出来。晚上,晒过的被子也是我的最爱,那么柔软,那么舒适,阳光的味道,淡淡的,一点一点地从被子中弥散出来。枕着被子的柔软和温热,我会进入一个甜蜜的梦乡。
阳光带给我的幸福是无与伦比的,因此,我实在想不出该用什么样的词汇来形容它。温馨?感动?不,这些词都太肤浅,不能表达我对阳光狂热而执著的爱。直到有一天,我无意中在杂志上看到一个词语——阳光秋千。我的心仿佛被震住了,一下子,一种久违的感动涌上心头——太贴切了,我简直是为它度身定做的。一个小女孩在蓝天下抓住太阳的胡子,荡起了 3
秋千,晃啊,摇呀,头上还有伴随着阳光滑动的蓝天。阳光秋千,你是最幸福的礼物!
我欣赏阳光。当我站在它的身下,我会吐故纳新,慢慢地酝酿一种发酵的情绪。阳光会亲近每个角落,留下幸福的印记。所以,让我们在阳光下奔跑、嬉戏,享受幸福的感觉吧!让我们在它的臂弯下,一起喊——我喜欢阳光!(陈曙兵、郑为宙老师指导。《读写天地》(中学生版)2004年第2期)
[简评]阳光的确很美,但是也太平常了,能像这位同学这样欣赏阳光之美的就很少,能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颖悟的就更少了。一般来说,阳光可以晒物,也可以晒人,它可以使人肌体感觉到温暖,没有听说阳光可以晒“心”的:“张开双臂舒张毛孔,让一丝丝、一缕缕阳光进入自己的身体,穿过身体每个阴晦的角落。让灵魂在阳光下自由荡涤,让心情在阳光里轻歌曼舞,心便会开始温暖。”这种感觉就很自我。——不但感到心的温暖,而且感到无与伦比的幸福。这种温暖和幸福是那样的使人感到震撼。
作者对“阳光秋千”的个性化的体验也是他人所不曾有过的:“一个小女孩在蓝天下抓住太阳的胡子,荡起了秋千,晃啊,摇呀,头上还有伴随着阳光滑动的蓝天。”这是多么的生动而形象,一个多么美丽动人的情景。在她的眼里,阳光不但有温度,而且是人化的有生命的有感情的,可以拽住它的胡子,可以感觉到它的亲近,可以站在它的臂弯下,真切地感悟到了幸福的印记。这些感受都是很美好和私人的。
——体验和颖悟,贵在是一种从生命中自然流泻出来的新鲜的情意,而不是雷同、老化的情意。因此,要逐渐地学会敏锐地省视、感应自己的内心世界微弱的悸动,超乎常人的变异的情感和奇妙的幻觉 教学反思:
结合本单元的课文,引导学生来了解和区分作品中个性化的体验与颖悟。以及如何脱离肤浅的感知,追求一定温度和深度的体验与颖悟。在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单元课文分析和片段写作训练,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和学生参与写作的主动性。一定程度上实现读写说的互动。不足在于对具体的写作缺少过程性指导,如在游记写作中体现对景物的个性化体验与颖悟,未能给学生以更多的示范指导,老师事先设计的范例较少,课堂不够活跃。
天净沙·秋 白 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1、试比较这两首诗,都是写秋景,你认为那首诗更能打动人,为什么?
赏析:白诗与马诗的不同就在于,白诗只有物色而无意兴,只有景而没有情,缺乏深远感人的意境,关键在于这境中没有人,没有动人心弦的感情。马诗中“断肠人在天涯”一句融入了作者个体生命经验和人生阅历,蕴含了作者自己生命的投入与独特感悟。这一句使全诗进入了人的心灵,显出情感的的深度。因而马诗对读者的感染程度,对读者心灵的触动都更大。
2、教师归纳:主观的独特情感体验与生命感悟是构成艺术意境的主要因素,否则纯粹的景物描写一旦缺乏个人情感的关照,就会流于肤浅,缺乏艺术生命。许多同学作文有描写有叙事但是依然没有感染力,原因就在于缺少独特的生命体验与感悟,只停留在浅层次的感受上。病文: 令人陶醉的风景 胡静茹
春夏秋冬四季,最让我无法忘记的便是夏天。(俗话说,开篇如凤头,要精美诱人。如此切入,略显简单)
我陶醉于夏日的阳光,我陶醉于夏日的风,我更陶醉于夏日的雨。几声雷响之后,从天而降,将夏日炎炎的闷热与干燥一扫而净,为成长之中的禾苗又注入了新的活力„„
夏日里,雷雨多。我最喜欢雷雨过后的那番景象,正值雨后天晴,一眼望去,美不胜收。空气中充满了宁静,弥漫着泥土的芬芳。(不能只是简单地叙说雨后的景色“美不胜收”,要写清它究竟美在哪里。描写细腻,景物才会动人)
夏日里,知了们悠闲地躲在树叶里长鸣。人们都在睡午觉,特宁静,而它们的奏乐又恰给午间增添了一份安宁与和谐。人们一上午的劳累便烟消云散。(描写过于简单,无法展示夏天“令人陶醉”的特点)
夏日里,那一片片金黄的稻田,就是一幅幅美丽的画。微风吹过,无边的稻浪便会朝你迎面扑来。面对这风景,你会禁不住感叹:“又是一个丰收年啊!”
夏日里,孩子们放了暑假,一切成了他们的天下。午间,邀几个要好的“哥们”,去湖边划船、游泳,荡呀荡,游呀游,咯咯的谈笑声划破天际。累了,就找一棵大树,在下面躺上片刻。刚才的热气,慢慢化成了凉爽。(小孩的活动,应是这篇文章的一个重点,只有将夏天的这种“乐”事描写得活灵活现,作者的“陶醉”之情才会展示得栩栩如生)夏日里,小男孩穿着短袖运动衫,小女孩穿着漂亮的裙子,我们可以一起踢足球、打乒乓球;可以约上同学到草地上尽情地玩,我们跑来跑去,多像飞舞的蝴蝶啊!
在夜风伴随下,天幕中升起了一弯新月。它成了天幕的主角,群星是它的陪衬,夜风的奏鸣是它的伴乐,而人们则是这“月夜图”的享受者。(夏夜的景色应该是很美的,可这里只是一笔带过,笔墨单薄,内容空洞无物)
哦!炎炎的夏日,在缤纷灿烂里,在无限活力里。我爱夏日,我陶醉于夏日,我陶醉于夏日所有的一切。
四、写出有生命体温的感悟
颖悟必须是自己的,才会动人,感悟要尽量追求深入、具体才能写出有生命体温的作品。初中生在写作中应当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认识,也就是表达对生活的独特感悟。那么怎样才能能把这种充满生命智慧的独特感悟表现在我们的作文中?
1、《以岳阳楼记》或《谈生命》为例,想一想怎样才能使感悟写的深入具体?
明确:以《谈生命》为例,作者借助对一江春水奔流到海,一粒种子成长为树的生命现象的进行想象描写,形象的展现了生命的本质和规律,在此基础上作者融入自己历经百年沧桑,备尝酸甜苦辣的人生体验和独特感悟,升华成一种豁达乐观的人生境界。由此可见用心 5
观察生活,从现象中把握本质;深入体验人生,丰富阅历,拥有自己的发现,如此才能使感悟写的深入具体。
2、写好自己的独特感受的方法点拨
生活是多样化的,每个人眼中、心中的生活更是异彩纷呈的。作文本来就是对认识到的生活的真实的反映,写出真实独特的感受,才是真正的作文。要写好自己的独特感受,就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①用心观察生活,从真实中感受体验。
写作是情感的流入,我们要观察和思考生活,从生活中来,实践中取材,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从中捕捉灵感,形成自己的独特感悟。这样,留心各种各样的事物和社会现象,由此及彼,从而拓展视野,获取丰富感人的生活素材。如杨铭同学的作文《感受生活之美》就是选择生活中真实的事例,读起来我们能从中感受到童年的快乐,成长的精彩,生活的诗意之美,这就是真实的力量。
例文: 感受生活之美 杨铭
时间是挂在枝头的明丽的花瓣,微风一动,在空中跳起好看的舞蹈。忽然想让一切静止为永恒,留住这一瞬间的笑语和温馨。
————题记
托着一支蛋筒冰激凌,小心翼翼的舔奶油。伸长脖子环顾四周的小吃摊,盘算着口袋里可怜兮兮的一点零用钱如何买一杯冰激凌爽爽的珍珠奶茶„„都不记得是什么时候的照片了,照片上的我瘦瘦小小的,小馋猫似的正得意的笑。近来在书上读到一句白话:‘童年的我们都是时间的富翁。”想来一点也没错,是啊,那个时候阳光灿烂,冰激凌还没有化掉,口袋里还有可以解馋的粮票,小吃摊还有那么多没有品尝的食品。想到这就会忍不住很开心的笑,为未完成的和在继续的,还有很多数不清的美好未来。
可是现在呢?曾几何时长长的中午缩成了可怜巴巴的几十分钟,以分钟计时好像有点奢侈,本人已经考虑要不要学某位高考状元把分钟算成妙,听起来好像会多一点点吧。
拼命忍住对于蛋筒、奶茶之类玩意的无限热爱,要不就匆忙买上一个咔嚓咔嚓的吃掉,然后头也不回,大步流星扬长而去,因为要回去写作业。时间好紧呐,不过呢,有时会买个棒棒糖,边吃边写作业,以至于搞得我体重飙升,好后悔呀„„ 可是我还是不会忘记自得其乐的笑,即便只是因为一些很小的事情,谁说生活的轻松和和悠闲被拿走了,我一样可以保持从容的笑脸。我们也可以对忙碌和紧张的一切多一点细心与乐观。我想生活的美丽,一定就藏在这些很小很小的快乐和幸福里。我们还需要一个放大镜,放大每一个点滴的瞬间,就仿佛倾听每一朵花开的声音,轻轻的那么静谧,却又那么喜悦。童年是快乐的,成长是精彩的,生活是美丽的。②深入体验情感,追求独特情愫。罗丹言:“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平常的人在平常的生活中,所经历的大都是小事,因为是细小而琐碎,因此易让人忽视,其实只要我们细心去体会,去挖掘其中的内涵,那些凡人小事一样可以写得真挚感人,让人读了久久不能忘记。情感的体验有深有浅,浅层次的众人皆有;而深层次的,才会有独特的意境。
如《留学巴黎》这篇回忆性纪实散文,文章看上去平淡无奇,几乎都是直白的叙述,但作者以质朴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内心真挚的情感和特有的体验,从这些细小而琐碎的叙述中,读者能时刻感受到作者辛酸屈辱的经历,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以及一颗拳拳爱国之心。原因就在于作者写出了其刻骨铭心的独特的深层的情感体验。
③运用写作手法,提升透彻思考。立意的深刻来自对生活的思考,但是并不意味着只能用生活实事来揭示深刻。寓理于景、寓理于物、寓理于事,是展示思维的重要方式。它是作者先从普遍性的生活存在中提炼出,再寄寓在一事或一物之中,所以它往往比一般记述性、议论性的文章更为集中、更为深刻、更为警策。如《挖荠菜》一文,作者以挖荠菜为线索,运用对比的手法展现了两代人对荠菜的不同情感,从而引发读者思考如何看待过去和现在,怎样珍惜今天的幸福,从而很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作者寓理于物、寓理于事,从生活现象中提炼出深刻的人生思考。
总之,一定要把自己跃然心头的感受真真切切地抒写出来。让自己指尖流出“真心”、“真情”之韵,拨动“个性”、“创新”之弦,弹奏“颖悟独特”、“体验真切”之曲。
3、选一处自己感兴趣的景,在描写的基础上试着融入自己的体验与感悟,进行片段练习。片段一:细雨绵绵时,撑一把油纸伞,穿梭在人群间。去寻一弯流水,去觅一架石拱桥。然后,站在桥上,观纷飞的雨丝,看摇曳的柳条,瞧水面上层层涟漪,瞅池中嬉戏的锦鲤„„这是幸福的。恬淡、自由。伞下的世界,只有自己。伞外,生机无限。那便弃伞吧。沐浴着甘霖,用双手拍打雨丝,不去管旁人错愕的目光。生命嘛,贵在和谐,贵在自由,贵在随心所想,贵在物我合一。
片段二: 菊花点点,在萧瑟的秋风里,舞姿翩然。花之妖娆,瓣之窈窕。凝视,脚步向前,进观。能嗅到那独特的芬芳。乱舞,群花皆独舞,各自循着自己的步伐,扭动„„生命如此,每一个生命,独一无二。孤独吗?是独立。略带枯涩的花香,是独立的代价,生命的乐趣。
片段三:静静地坐在春光里,淡淡地观风览物。风从我的耳畔吹过,掠过我的肌肤,拂过我的发丝,飘过我的衣袂。这个春光里,我只是忧伤地坐在春的怀抱里,无力地垂看天光风物。一切都与我远去,一切都不在我的情思中占据一点点的位置。我原来的那份爱与悦早已被搁浅。原来,岁月于我亦有一种叫做厌倦的东西。时时的看,刻刻的等,却原来只是一场清风吹过的风情。轻轻的,轻轻的浮泛在心湖上,便不着痕迹的溜走了。
五、体验颖悟写作实践训练。
写一篇有自己体验和颖悟的散文或游记,不是简单地记录下游览的过程,重要的是要写出个人对景物的感想,要找到景物与个体生命阅历和情怀的相切点,和某种人生况味相结合,是景物与个性化情意的统一。
要求:
1、不少于600字。
2、尽量写出自己独特的感悟 例文: 欣赏阳光 福建省罗源第三中学 周欢
阳光是大自然馈赠给我们最好的礼物。
仰望苍穹时,应放松自己。在阳光的沐浴下,周身舒畅。张开双臂舒张毛孔,让一丝丝、一缕缕阳光进入自己的身体,穿过身体每个阴晦的角落。让灵魂在阳光下自由荡涤,让心情在阳光里轻歌曼舞,心便会开始温暖。这是我最幸福的时刻。
很小的时候,我便开始迷恋阳光。总是会不知不觉地站在家门口那块青石板上,接受阳光带给我的满足,简单而快乐。那时候,只要是心情不好,我便会跑出屋子,待在老地方,感受那一份融融的温度。那样的温度会让我心里涌起一阵暖心的快乐,毫不遮掩地释放出来。晚上,晒过的被子也是我的最爱,那么柔软,那么舒适,阳光的味道,淡淡的,一点一点地从被子中弥散出来。枕着被子的柔软和温热,我会进入一个甜蜜的梦乡。
阳光带给我的幸福是无与伦比的,因此,我实在想不出该用什么样的词汇来形容它。温馨?感动?不,这些词都太肤浅,不能表达我对阳光狂热而执著的爱。直到有一天,我无意中在杂志上看到一个词语——阳光秋千。我的心仿佛被震住了,一下子,一种久违的感动涌上心 7
头——太贴切了,我简直是为它度身定做的。一个小女孩在蓝天下抓住太阳的胡子,荡起了秋千,晃啊,摇呀,头上还有伴随着阳光滑动的蓝天。阳光秋千,你是最幸福的礼物!
我欣赏阳光。当我站在它的身下,我会吐故纳新,慢慢地酝酿一种发酵的情绪。阳光会亲近每个角落,留下幸福的印记。所以,让我们在阳光下奔跑、嬉戏,享受幸福的感觉吧!让我们在它的臂弯下,一起喊——我喜欢阳光!(陈曙兵、郑为宙老师指导。《读写天地》(中学生版)2004年第2期)
[简评]阳光的确很美,但是也太平常了,能像这位同学这样欣赏阳光之美的就很少,能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颖悟的就更少了。一般来说,阳光可以晒物,也可以晒人,它可以使人肌体感觉到温暖,没有听说阳光可以晒“心”的:“张开双臂舒张毛孔,让一丝丝、一缕缕阳光进入自己的身体,穿过身体每个阴晦的角落。让灵魂在阳光下自由荡涤,让心情在阳光里轻歌曼舞,心便会开始温暖。”这种感觉就很自我。——不但感到心的温暖,而且感到无与伦比的幸福。这种温暖和幸福是那样的使人感到震撼。
作者对“阳光秋千”的个性化的体验也是他人所不曾有过的:“一个小女孩在蓝天下抓住太阳的胡子,荡起了秋千,晃啊,摇呀,头上还有伴随着阳光滑动的蓝天。”这是多么的生动而形象,一个多么美丽动人的情景。在她的眼里,阳光不但有温度,而且是人化的有生命的有感情的,可以拽住它的胡子,可以感觉到它的亲近,可以站在它的臂弯下,真切地感悟到了幸福的印记。这些感受都是很美好和私人的。
——体验和颖悟,贵在是一种从生命中自然流泻出来的新鲜的情意,而不是雷同、老化的情意。因此,要逐渐地学会敏锐地省视、感应自己的内心世界微弱的悸动,超乎常人的变异的情感和奇妙的幻觉 教学反思:
结合本单元的课文,引导学生来了解和区分作品中个性化的体验与颖悟。以及如何脱离肤浅的感知,追求一定温度和深度的体验与颖悟。在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单元课文分析和片段写作训练,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和学生参与写作的主动性。一定程度上实现读写说的互动。不足在于对具体的写作缺少过程性指导,如在游记写作中体现对景物的个性化体验与颖悟,未能给学生以更多的示范指导,老师事先设计的范例较少,现场即兴的示范欠缺,所以课堂不够活跃,师生互动的创新性,课堂原生态程度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