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教学设计:月是故乡明

时间:2019-05-12 17:54: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五年级教学设计:月是故乡明》,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五年级教学设计:月是故乡明》。

第一篇:小学五年级教学设计:月是故乡明

本组选编的一首首诗词,一篇篇散文,都是游子们思乡怀乡的绝唱。

1.《古诗词三首》中,《泊船瓜洲》写诗人在瓜洲随船停留时遥望家乡、不知何时能回到家乡的惆怅。

2.《秋思》写了诗人在洛阳城写信给家人,无奈信短情长,无法尽诉。

3.《长相思》写到戍边打仗的南方将士,在北方的风声雪声里因思念家乡,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4.《梅花魂》写了远在异国他乡的老人,把他的相思寄托在梅花身上,表达了对祖国、对家乡矢志不渝的眷恋。

5.《桂花雨》写作者对童年的摇花乐的美好回忆和深深的怀念。

6.《小桥流水人家》则深情地写了留在记忆中的美好的故乡生活。

语言目标

1.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

2.二是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领悟到,思乡的情是一样的,思乡的方式、寄托的对象

3.却是因人而异的,引发乡思的事物也是各不相同的,从而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是通过一些景物或事情表达出来的。

4.引导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5.策划题为浓浓的乡情的活动和写以二十年后回故乡为内容的想象作文。

6.交流表达方法,并引导学生积累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

教师教学时,应整体关照本组的编排特点,把体会感情与领悟写法、读书与表达、语言积累与语言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教学目标。

5.古诗词三首

课文精解与编排意图

《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词,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应召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京口而作。末句感慨仕途多险,前途未测,表示的是再次赴京荣遇之际,对仕途没有足够信心之时,所有的乡情仕意。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抒情的思乡诗。

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小事往往成为绝句的常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长相思》是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它是一首写景叙事抒情的词。

王安石的乡愁是融于满目的春色之中,张籍的乡愁是肃杀的秋风引起,诗人纳兰性德所描写的关外将士的乡愁却是由北方的风雪勾起的。

选编这三首诗词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通过几首诗词的对比体会,揣摩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的;同时,积累古诗词,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厚实文化积淀。

本文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品味诗句,背诵,积累语言上。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路点睛

思路一:三首古诗词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一样的,但是表达的方法各异,《泊船瓜洲》是写景抒情,《秋思》则是叙事抒情,《长相思》则融写景与叙事于一体,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基于这个特点,可以在初读课文、理解内容之后,把三首诗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教学。在体会相同感情的同时,感受语言的各自特点,揣摩表达方法的不同。

思路二:按顺序一首一首地进行教学,要有导有放,以第一首诗为例,学习理解诗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二、三首诗则放手让学生自学,通过交流来理解诗意,通过讨论和教师的点拨来比较写法,通过诵读来积累语言。

第二篇: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

“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

一.单元教学规划

(一)教学重难点

故乡是一个人的根。对每个人来说,不管走到哪里,身在何方,故乡都在他心中,都体现在他的行为方式上,他对故乡都有一种特殊的情感。由于这种特殊关系,故乡常常被人们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家、故乡、故土、家园、家国、归宿等等有时指的都是同一个意思。在比喻的意义上它们往往指向人们的价值取向与精神追求,即人们的精神家园。

学习本单元,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美好的家园情感,应该把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感作为中心。围绕这样一个中心以及语文教学的其它要求,我们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① 通过对文本的反复研习,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及它对人精神世界的滋养。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②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能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③ 进一步认识散文的文体特点。④ 积累一些字词。

(二)教学方法

根据新教材配套教参的建议,本专题的主要学习方式是文本研习,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在对文本的研读中自然而然地获得对家园的体认。语文教学重要的出发点就是文本,不管侧重什么,文本都是重要的一极,除了口语,文本是记载传播交流的符号形式,要提高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水平都需要从研习文本开始。按照阅读与阐释学不断研究的成果,对文本的解读应该是多层次多角度和开放的,而不是想象中的一次性和封闭式的。要实现这种多层次多角度和开放性的文本解读就要依靠“评点”的文本研习方法。评点是读书时常用的方法,古人讲读书不动笔等于不读书。读书不是纯粹单向的被动的接受,同时也是在思考,思考有了心得,就随时记下来,书的天地边角空白处都是记录的地方。因此评点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一种学习习惯,一种读书的好习惯,要提醒学生养成这样的好习惯。在评点的基础上展开学生与作者与文本的其它读者之间的对话。

二.课时分配

《想 北平》2课时

《我心归去》2课时

《乡土情结》1课时

《前

方》2课时

表达与交流的专项训练2课时

专题检测1课时

三.课文教案设计

想 北平

1.反复研读,与文本、编者对话,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思乡

2.了解散文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三、教学方法:

反复阅读,解读原句,加强与文本的对话体验,充分展开师生间、生生间的

2.阅读文章,思考老舍与北平的关系,作者为什么爱北平并把对北平的感情上升到爱母亲的地位?老舍笔下的北平是什么样子的,它有哪些特点?

3.在对话栏中写出自己的

(一)在开始上课之前请同学们来听一段音乐,倾听一首思乡的歌曲。播放满文军演唱的的《望乡》。附歌词: 夕阳河边走举目望苍穹 渺渺炊烟飘来的是乡愁 多少回朝夕枕幕思念着你哟 清清河水是我流淌的泪 窗外明月光映照我脸庞 欲知故乡亲人是否安康 捧一盏乡酒陪伴着你哟 无论我身在他乡与远方

给你我的喜与悲不止为那山与水 分不清梦与醒忘不掉是你身影 穿过岁月春与秋尝尽世间爱与愁 何故此时别离与拥有 „„

几度芳草绿几度霜叶红,他乡山也绿他乡水也清。身在他乡的游子依然忍不住回头把故乡眺望。思乡是一曲永恒的歌谣,尽管忧伤,却不改灿烂。尤其是身在异乡他国,这种思念更是刻骨铭心,销魂蚀骨。

(二)作家作品:

明确: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一位京味很浓的现代作家。解放后,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老舍的作品很多,他一生中创作了800多万字的作品,可以说是一位文学大师,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四世同堂》、《骆驼祥子》、话剧《茶馆》、《龙须沟》等。有人问老舍的儿子舒 乙,能不能用几句话把老舍天生的特质说出来,凭这几句话把老舍和鲁迅、郭沫若、巴金、曹禺等大师区分开来。舒乙想出了这五句话:一是他是北京人;二是他是一个满族人:三是他是穷人出身的一个人;四是他差不多有十年的时间生活在国外;五是他生于十九世纪的最后一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这五个特质里面第一条就说老舍是个北京人而且他有十年国外生活的经历,所以他对北平是有

(多媒体打出作品)

(三)师:北平作为历朝古都,这里有宏伟的故宫,巍峨的长城,美丽的颐和园,温馨的四合院等等(多媒体同步投影相关图片)。可写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那么

(多媒体打出图片,形象直观,具体可感,容易引起共鸣。)

首先请同学们关注一下文章的题目,“想北平”作者为什么不用“写”而用想 ?

明确:除了当时作者不在北平的原因之外,文章一开头,老舍就说“我真爱北平”,“这个爱是几乎想说而说不出的”。“ 说不出”作为导引,在二、三两段文字中出现了四次,表明老舍难以用有限的文字表达出对北平的爱。

同时,“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想”带有浓重的主观情感,而“写”可能只是客观的描述,一个“想”字就暗示出作者不仅要描述北平,而且要把自己对北平的爱与读者分享。

(四)1.请同学朗读第一到三小节,第50页中的对话栏“作者反复说自己对北平的爱说不出来,你能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吗?如果你能感到,就说明作者还是说了的,那作者是怎么说的呢?”

明确:第一小节中作者强调是“我的北平”,表明作者在心理上早已把北平看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了,作者与北平之间是水乳交

第二节中“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在我想作一件事讨她老人家喜欢的时候,我独自微微的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最能体现作者的感情。因为这里作者把我对北平的爱与对母亲的爱相提并论(类比),可见他对北平爱之深!

第三节中“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因为他把那种无法用语言表达只能用心去感受的爱,形象化成像音乐一样动听,像图画一

“我真爱北平,可是我说不出来”这句话在前三小节出现了四次,其实作者这里

第三节中的“它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说明故乡影响了我。我的性格中的很多东西都是故乡带给我的,故乡有我

故乡对我们来说何尝不是这样,我们每个人的记忆中,有故乡的花草、树木,人物、事件,而故乡的花草、树木甚至一处墙角,一块砖瓦,都留存着我们的印

(一)我们继续往下看第四到六小节,对话栏里:“每座城市都有每座城市的特点,人们对城市的印象与记忆也常常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的。只是要把印象与记忆化为准确的文字,往往存在选择与概括的难度。比较则是一中凸现特色的常用方法。《想北平》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那么老舍先生是怎么通过把北平与其他城市比较,来突出北平的特点的呢?从文中找出具体的词语、句子来

“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动中有静。”

这句是讲安适的北平中的热闹,老舍先生将北京城的动中有静比作“太极拳” :太极拳是套拳法,当然有动,但从其姿势、步法来看,又那么安闲、自在,这一特征与北京“静”中的“闹”,的确非常相似。这一比喻既简洁贴切又显得味道

——

“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使他们成为美景。”

“每一个城楼,每一个牌楼,都可以从老远就看见。况且在街上还能看见北山和西山呢!”

——

生5:“但我却喜爱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果子有不少是由西山与北山来的„„ 还不愧杀!”

儿化音中带有很浓的京味,议论中带着京味的俏皮、幽默,显现出对北平物

——

(师生问答中完成了对课文第二部分的探讨。在这一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

小结:作者在这里用最能引人共鸣的方式,通过与巴黎等城市的比较突出北平的特点,表明北平与老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为一体的关系,表达“我 ”的每一个思念中有个北平!

(在完成了对课文一二部分的解读后,再从整体上把握,进一步体悟作者的情感,作者的“矛盾”正体现其故园之思之深刻)

(2)通过与其它城市的比较来突出北平这座城市的特点,老舍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下面我们就通过与我们所熟悉的其它城市比较,来突出句容我们的家乡的特点,请每个同学写一个片段。

城里:具有小城的优点,无高楼,视野极阔,天空一碧万顷之时,还可以看见江南的群山,绵延不绝:夜晚可仰望月中的斑点而不像大城市灯光遮蔽了月光。

农村:村舍房屋更是被自然怀抱,放眼望去,也并不显得空旷,因为一块块

城里:鲜花,只要你想,到处都会有,有院子的不消说:就是住楼房的,早

农村:更是产花、产果的好地方,各种蔬果,应有尽有。在污染严重的今天,(《课程标准》要求课堂要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学生生活。本题的设计恰恰体现了这一点,从对文本的学习迁移到实际生活,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 生的写作兴趣)

3.对故乡的依恋是人类共有的情感,老舍的故乡思念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让

(1)结合文章背景思考作者为什么这么说(理解问中最后一句话的深层含义)?

多媒体打出背景,明确:本文写于1936年,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政府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机、北平危机。而当时作者不在北平,作为一个爱国的知识分子,他思念

(从理解文章的最后一句出发,交代文章的写作背景,进一步体悟老舍对故乡的情感,恰到好处)

(2)拓展:根据文章的背景,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思考问题:如此想念北平的老舍是个怎样的人(从文章中找具体语句分析)?

明确:从第三段的最后一句“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作者强调“我的北平”,最后一句“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表现作者是个感情

他是一个追求恬静、平淡生活的人。文章的第7段“采菊东篱下,在这里确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像我这样一个贫寒的人,或者„„享受一点清福了。”说明他和陶渊明一样虽然国家战争不断,物质生活贫乏,但是无比热爱自由崇尚自然。

他是一个不喜欢刺激,追求平和心态的人易于满足的人。比如:第四段“ 有北平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

(开放式的提问给学生较宽的思维空间,倡导学生探究,鼓励学生发散思维)

经过大家讨论:可以看出老舍是一个不爱战争,感情专一,淡泊无欲无求的学

在《老舍自传》里有一篇《望北平》的文章,其中有这么一段:八年流浪到处为家,反正到哪里我也还是写作。干嘛去挤车挤船的受罪呢?我很想念家乡,这是当然的。可是我既没钱去买黑票又没有衣锦还乡的光荣。那么就教北平先等一等我吧!写了一首“乡思” 七律来结束这段八方之雨。今天就让我们以老舍先生的这首诗结束这节课吧!

(学生齐读,投影打出)

茫茫何处话桑麻?

破碎山河破碎家!

余年心愿半庭花!

师总结:思乡是永恒的主题,这首诗触动了每个游子的心弦,牵动了每个人的魂魄。从这首诗里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北平是老舍的家,更是他永远的精 神家园

我心归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熟读课文,感知文中浓浓的思乡情结,了解文中体现出来的哲理。

2、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过程与方法

1、自主阅读,适时加以评点,记录自己的阅读体会。

2、合作与探究,讨论文中富含哲理的语言,体会作者刻骨铭心的家园之思。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家园之思的人文内涵。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刻骨铭心的家园之思,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教学方法

讨论法;文本研习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当代作家韩少功访问法国圣纳赛尔,一个人身在异国他乡,离开了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离开了自己熟悉的人群,离开了自己的文化,特别是离开了自己的母语,一种巨大的孤独感自然而然地产生。归国后,韩少功将自己在国外那种孤独而又思念故土亲人的独特感受连缀成文,写下了一组散文,总题“访法散记”。《我心归去》是其中一篇。

二、关于作者(投影)

韩少功(1953—)笔名少功、艄公等。湖南长沙人。1969年初中毕业后,下放汩罗县的农村插队。1974年调县文化馆工作,开始发表作品。执笔含有大量史料的传记《任弼时》(与甘征文合作)。1978年考入湖南师范学院中文系。1979年发表短篇小说《月兰》(《人民文学》1979年4月)在文坛崭露头角。1982年毕业后在湖南省总工会的杂志《主人翁》任编辑。1984年调作协湖南分会从事专业创作。1988年到海南后开始主编《海南纪实》杂志。1996年与同仁策划文人杂志《天涯》,任杂志社社长。出版有中短篇小说集《月兰》、《飞过蓝天》、《诱惑》等,文艺理论《面对神秘空阔的世界》。1996年出版的长篇小说《马桥词典》(作家出版社)引起各方争论。对传统文化心理的反思和批判是其创作的一个基本主题,他的《西望茅草地》和《飞过蓝天》分获1980、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是1985年导“寻根文学”的主将,发表《文学的根》(《作家》1985年4期)提出“寻根”的口号,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了这一主张。比较著名的有《爸爸爸》、《女女女》等,表现了向民族历史文化深层汲取力量的 趋向,饱含深逢的哲学意蕴,在文坛产生很大影响。

三、检查字词预习——听写

别墅 熠熠发光 逃遁 惦记 静谧 奇诡 贫瘠 悲怆 幢幢 一幢 烙印 炮烙 矫饰 娇惯 骄傲

四、整体感知课文——自主阅读课文

如果你是一位漂泊异乡的人,文中的哪些语句最能打动你,找出来并加以体会。

1、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

归纳:想家,思念故乡。

2、为什么会思乡?(请用文中的话回答)

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故乡的美丽总是含着悲伤。(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这里的一切声响都弃你而去。(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3、哪些语句最能充分表达出作者浓浓的诗意?

但我相信所有雄浑的男声独唱都应该是献给故乡的。就像我相信所有的中国二胡都只能演奏悲怆,即便是赛马曲与赶集调,那也是带泪的笑。(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我会对故乡浮粪四溢的墟场失望”至“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4、是否每个人都有故乡呢?

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它与出生地不是一回事。只有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五、布置作业:

以“想家”为话题,通过联想和想象,通过具体的意象来抒写你的思乡之情。记住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因为爱家,所以想家。

六、总结

希望每个人都有拥有一块曾经耕种过,流过汗,滴过血的故土; 希望每个人都拥有一个能让自己魂牵梦绕的故土。

乡 土 情 结

一、导入:

提起回家,每个同学都显得特别的兴奋,其实,这就是一种乡土情结。作为一位世纪文化老人,柯灵早年辗转各地,饱受战争与灾难的离乱之苦,对家园之思有特别的体会。因此,在《香港文学》创刊七周年之际,柯灵怀着真挚深厚的情感写下了《乡土情结》这篇散文。

二、题解:

1、何谓“情结”?

明确:心中的感情纠葛,深藏心底的感情。

2、“乡土情结”即埋藏在心底的对乡土的特殊感情。同学们有这种感情体悟吗?(学生自由回答)

指点:对乡土的感情体验人皆有之,虽然我们都不曾离家太远,但偶然出行而引起的短暂分离,也会使我们的心海泛起细细的恋情涟漪,只不过这种恋情未引起我们强烈的心灵振动而已。或许在思家的情怀中曾有祖国的呵护、父母叮咛、玩伴的游戏取乐等,可正是这些构成了特有的乡土血液,在无尽的岁月里,在流转的空间里,它能在我们的胸中涌荡出生命的活力,并且因为它而有了奔波的方向、心灵的归宿和生活的意义。现在就让我们共同走进柯灵乡土情结的心灵世界中去,聆听她对“乡土”的一番告白吧!

三、学生初读课文,找出文中的生字词,并思考:本文抒发的“园之思”与前几课有什么不同?

1、字词 绮窗(qǐ)

魂牵梦萦(yíng)

一饮一啜(chuò)

濡染(rú)

悠邈(miăo)蕞尔(zuì)

烙印(lào)褪色(shăi)

田塍(chéng)

匝数(zā)

铩羽而归(shā)根深蒂固(dì)

缔造(dì)

欷虚欠(xi xū)

含辛茹苦(rú)

发轫(rèn)

2、讨论明确:作者不仅写出了千百年来人们对故乡的思念,更写出了为了保家卫国而舍弃故园之思的高贵品质。

四、文本研读

1、古人讲诗有“诗眼”,文有“文眼”,这些“眼”有的关系到全篇的结构,有的关系到全篇的主旨、感情的转换,甚至是给全篇写作方法和风格定调子的地方,我们在评点时就要注意到。请同学们找找能帮助我们理解该作品的关键段落。

明确:文中第一节。该段提出话题,说明什么是“乡土情结”。该段多处引用古诗,引导读者想像具有特定意义的场景及体现乡土之思的具体行为表现,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思乡情结的久远。

2、乡土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第二节)

明确:“童年的烙印”在人们乡土情结的形成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所谓“童年的烙印”就是童年时代留给人们的那些最深刻的记忆。文中它包括父母亲戚的爱;家乡的山水草木;悲欢离合的家史;邻里乡情四个方面。结尾的两个比喻形象说明了“童年的烙印”与自己不可分割的特点。

3、少年离家的两种情况。(第三节)

明确:第三段从少年离家写起,写了两种情况:不少人富有浪漫气息,为追求理想开创事业;多数人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为维持最低的生活被打发出家门。前一种人是主动出去闯世界;后一种人是被动地被打发出门,是现实的。

4、年少离家的各种可能的遭遇有哪些?(第四节)

明确:紧接第三段按时间顺序写年少离家后的各种可能的遭遇:有的一无所有而回乡;有的流连在外;有的厌倦闯荡、锐气消尽;有的淡薄名利,渴慕归 隐;有的穷困潦倒,有的春风得意。

5、谈谈引用韦庄、孟浩然、项羽等诗文的作用。

韦庄的“未老先还乡,还乡须断肠”写出了离乡闯荡的人怕归乡的心态;孟浩然的“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写出不得志后的思乡之情和少年豪情的消灭;项羽的“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写出闯荡有成者志得意满,意欲回乡炫耀的迫切心情。

6、文中的第五节好像和“乡土情结”关系不大,请谈谈你的看法。明确:第五节写了战争、放逐等灾难引发的超越思乡情结的爱国情怀。这一段写的表面上看不是乡土情结,实质是建立在乡土情结上的,并且是对乡土情结的超越,表现了作者对仁人志士高尚情怀的由衷赞颂。也就是说作者把仅仅只是表现为对家的思念的乡土情结逐渐把升到爱国情怀的高度,是乡土情结新的时代内涵。

7、本文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第六节)

明确: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升华了乡土情结的内涵,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

五、总结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什么是乡土情结。

第二部分(2-6):按人的成长的时间顺序写乡土情结的形成、发展、表现及升华。

第三部分(7):归纳全文,点明主旨,升华主题。一方面强调乡土之恋不会消失;另一方面,又在鼓励祖国强盛的时代应有大展宏图的志向,极富时代气 息。

六、小结:

柯灵是怀着真挚深厚的情感写作这篇散文的,作为一位世纪文化老人,早年辗转各地,饱受战争与灾难的离乱之苦,因此,对家园之思有特别的体会,再加上香港回归这一特殊的背景,作者从家到国展开联想就十分自然了。作品叙古写今,纵横捭阖,元气淋漓,文中征引了大量的诗文,史料和典故,不仅说明了乡土情结的久远、普遍,根深蒂固,而且还通过它们营造了一个个具体的历史场景,使文章显得更加生动、感人。

前 方

一、教学目标: 1.在与文本对话、评点的基础上,体悟文章的立意。2.引导学生学习用“评点”的方法研习文章。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立意上的反弹琵琶。2.学习评点文章。

三、教学方法: 反复阅读,加强与文本的对话体验和师生间、学生间的相互交流。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展示《前方》这幅照片,请同学们认真仔细地观察。问:你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请学生自由发言)我国当代知名作家曹文轩先生看到这幅照片后也想了很多,于是就写下了《前方》这篇文章。(板书课题)

二、文体知识介绍——这篇文章不是一般的散文,而是一种新兴的文体,称之为“摄影散文”(板书)。所谓“摄影散文”,顾名思义,一摄影二散文,兼有摄影和散文两大优势。大家知道,摄影最大的优势是视觉上的直观性,具有冲击力;而散文最大的特点是自由,可以自由地展开联想。摄影散文就把两者的长处有机结合,融为一体。本文就是这样的“摄影散文”。

三、检查预习

1、曹文轩简介(由一名学生宣读查得的资料)。

2、字词练习——注音或写字 迁xǐ()憔悴()()按nà()不住 ..颠簸()惶()惑 温xīn()..

四、文本研读

1、整体感知,理清思路——快速阅读全文,概括回答以下问题: ①找出文中表明作者立意的一句话。明确:“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愿望。”(特点:反弹琵琶)(第二节)

②作者又是如何围绕它展开叙述的?

第三节:人类祖先在没有“家的意识和家的形式之前”就在无休止地迁徙。第四节:写人类有了家后远行的欲望没有寂灭。

第五节:交代人类离家远行的原因之一:外面世界的诱惑。

第六节:交代人类离家远行的原因之二:出自无奈(“家容不得他”或“他容不得家”)。

第七节:交代人类离家远行的原因之三:理想的诱惑,点出了“前方”,前方在这儿更多的不是空间上的概念,而是理想的召唤。

③9-11节作者转入对人生的思考,重在分析人类悲剧性的精神状况。作者认为人类精神状况的悲剧表现为什么?请找出结论性的语句。

明确:“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人无法还家”,“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④文章第一节和最后一节的关系如何?

明确:第一节由摄影作品入手,猜测画面上人物的目的,说明“归家”和“远行”都是“在路上”,都与离家有关。结尾再次猜测摄影作品“前方”中人们的命运,扣住文章的写作缘由。首尾呼应,从浅层次的生活经历入手,上升到深层次的人生哲理的发问。

2、深入研究文本,引导学习评点文章,充实“对话栏”

①第1节中的“他们”是谁?文章为什么要从“他们”写起呢?请联系文体知识在“对话栏”中做点评点。

②第2节是全文的中心,作者说“离家”是人“克制不住”的“欲望”,这和前面几位作家对“家”的感情以及你本人对“家”的感情一致吗?由此可知本文立意的角度如何?请继续写点评点的话。

③第3-7节写了人与家的关系,《乡土情结》中也写了这方面的内容。请在“对话栏”中写下两文立意上的差别吧。

④第8节中的“眼前这辆破旧而简陋的汽车”能告诉我们作者思路的变化吗?再从文体角度想想呢,在“对话栏”中写下你想到的。

⑤第9-11节中反复出现“路”“家”“旅途”“前方”等这样的词语,这些词语有的是本义,有的还可以理解为别的意义。想一想“别的意义”是指什么呢?你可以选择“路”“家”“旅途”“前方”中的任意一两个词语思考,将思考结果写在“对话栏”中。

⑥文末说“这坐在车上的人们,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同学们,你们认为呢?

五、课堂小结并布置作业:同学们,本文作者从摄影作品引出联想,由离家想到人类的精神境遇,充满了悲悯之情和深刻的人文关怀。学过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或者还有什么疑惑,不妨给曹文轩先生写封信,再跟他学习学习、交流交流。另请阅读《今生今世的证据》,阅读时你有什么疑问、看法或者感受都可以随时记在“对话栏”里,然后相互交流交流研究研究。

第三篇:月是故乡明 教学设计(北师)

月是故乡明 教学设计(北师)

月是故乡明

[学习目标]

培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能通过评点的方法与文本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重点难点]

.通过阅读,训练学生运用评点的方法来深入理解课文的能力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2.学生第一次评点课文,有一定的难度。课堂上老师可介绍方法并进行示范,来指导学生评点课文。

[教学时间]:使用一课时

[学习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月是个永恒的母题,伴随着人类的脚步,关注着苍生的冷暖,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在此之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陈风·月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

杜甫有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二、简介作者

季羡林山东清平人。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曾任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等。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秋进人德国格廷根大学学习印度古代语言。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并应聘留校任教。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系主任。他曾长期致力于梵文文学的研究和翻译,翻译了印度著名的史诗《罗摩衍那》。在佛典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领域,创获良多、著作等身,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此外他还创作许多散文作品,已结集的有《天竺心影》、《朗润集》以及《季羡林散文集》等。

三、整体感知课文: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把握内容与特色。

故乡不是一个抽象的语词,而是由许多人、景物、故事和场景构成的,是融汇了许多内容的情感和记忆。所以,思乡类的作品往往都是从一些具体的东西出发,由眼前之景激起乡思之情,即使许多平常的人事景物也会因为融汇了乡思而具有了特别的意味,有的景物因为被反复书写而成为思乡的文学意象,如柳、月、炊烟、乡音等等。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就是以月作为抒情线索,通过对故乡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特别是对故乡月色的动人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

第1小节对“月是故乡明”这句思乡名句作了简单阐释。“月是故乡明”是一句流传很广用以表达故园之思的诗句,它出自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全诗为:“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收兵。”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抒发了杜甫离乱之际对故乡亲人的怀念。对自然事物的感觉有时因主观情绪而改变,在文学作品中,这样的写法特别多,月亮其实无处不明,但杜甫偏说“月是故乡明”,从而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由于杜甫这句诗特别能引发人的乡思共鸣,因而被广为传诵。本文的第一段,实际上就是对这句诗的解释,最后说“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正是说明它表达了一种普遍的感受。

第2、3、4、5节是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第2小节是一个过渡,由月到山,到水,进而过渡到家乡的山水,过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作者对家乡一草一木有着深厚的感情,虽然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但儿时的记忆连同那少年的梦境与感受仍新鲜如昨,数星星,捉知了,看月亮,拣鸭蛋,这些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构成了美丽纯洁的乡村生活图景,经过几十年后一位耄耋老人的的叙述显得更加动人。

第6、7、8三节写作者离开故乡之后的生活,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情感的亲疏深浅只有通过对比才能显现出来,故乡的小月亮为什么那么美,除了亲切而温馨的回忆外,作者还通过与其他场景进行对比来表现,从济南到北京,一直说到世界上三十多个国家,要说景色,比故乡那只有在童年看来才有浩渺之势的苇坑美得多的怕不是一处两处,但在作者看来,哪一处的月都不及故乡,故乡的月亮越美,越发勾起作者的乡思乡愁。作者指出,对一个异乡人来说,对故乡的思念常常构成他不可缺少的精神生活,思乡是他生命的组成部分,有故乡可思,甜,思而不得,苦,正是这种复杂的滋味显示出乡思特有的情感色彩。

最后一小节是对前面的呼应,也是作品在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和在他乡对故乡的思念的记叙与描写之后,情感的自然迸发。虽然短短几句话,却把全文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的风格与一个人的年龄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讲,老年人的都写得古拙、质朴,所谓由绚丽而归于平淡。季羡林的这篇《月是故乡明》就体现了这一点,它写得非常平实,采用的大都是短句子,也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娓娓道来,甚至不时流露出返老还童般的天真,但越是这样的质朴自然,越是能见出作者对故乡的至情至爱。

四、通过评点,研读课文。

.什么是评点?

评点是古人研读的一种重要方法。就是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对的内容(作者的思想、观点、情感等)和写作方法进行评论与分析,从而深入理解内容。

从方法上讲,评点的要义是对话,是交流,是再创造。评点作为对话,是读者与文本、与作者、与想像中的文本的其他读者的交流。文本肯定是对话的第一个对象,与文本的对话是构成其他对话的前提和基础。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要注意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实际上,在阅读中,作品的局部与整体是不可分割的,因为对整体的理解是建立在局部的基础上的,而且,从阅读的过程看,也是由局部到整体次第展开的,有时,一些看上去是局部的地方实际上关系到作品的全局,是理解作品整体的关键。古人讲诗有“诗眼”,文有“文眼”,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些“眼”有的关系到全篇的结构,有的关系到全篇的主旨、感情的转换,甚至是给全篇写作方法和风格定调子的地方,我们在评点时就要注意到。另一方面,对局部的理解又离不开作品的整体,局部只有在整体中才能理解,整体是局部的语言环境,比如《前方》中的“家”、“路”、“眼前与心中”,这些词语,有时是实指,有时又是比喻,有时又是在实指中寄托了另外一些涵义,如果不从全篇的立意出发,不从特定的语境出发,是很难搞清楚的。

与对话的进一步就是与作者对话,孟子讲“以意逆志”,意思就是说可以通过对作品意义的把握去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以《想北平》为例,由就会想到老舍,想到老舍与北平的关系,老舍为什么爱北平?为什么爱到了与爱母亲相提并论的地步?爱到了“说不出”的地步?这就是从过渡到作者了。还有,自己对的看法只是你一个人的一己之见,而是不会只有一种看法的,因此,点评时应该会想到别人怎么看。这实际上就是在与的其他读者展开对话。

2.示例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开篇点题。)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过渡,由月到山、水,从而写到故乡的水。)

至于水……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写童年往事,故乡往往与童年连在一起。下面还有许多充满童趣的细节。)

在济南住了十多年,……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对比,为的是突出故乡月亮之美,同时又是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随着年月的增加,思乡之情更增一番苍茫。)

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这也是对比,又是衬托,朱自清《荷塘月色》的美景也不足以与故乡的“小月亮”相媲美。)

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对故乡的思今是充满了惆怅的,有时甚至是痛苦的,但人有故乡可以思念,并且拥有一份温馨的回忆,又是幸福的。)

3.学生进行评点,小组讨论。然后交流。

五、小结

评点是读书时常用的方法,古人讲读书不动笔等于不读书。读书不是纯粹单向的、被动的接受,同时也是在思考,思考有了心得,就随时记下来,书的天地边角空白处都是记录的地方,因此,评点不仅仅是一种方法,更重要的是一种习惯,一种读书的好习惯,要能养成这样的好习惯。

六、作业

.完成《学习与评价》相关练习。

2.预习。

第四篇:月是故乡明

月是故乡明

——《梅花魂》教学反思

蠡县第二实验小学 张亚芳

《梅花魂》学完了,我心里涌动着一种激动,洋溢着一种感动,为自我,也为学生。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位老华侨十分珍爱墨梅图,在回国之际把墨梅图和绣着血色的梅花手绢郑重地交给外孙女让她好好保存的往事。整篇文章透过赞美梅花来颂扬像梅花一样有气节的中国人,寄托了老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

根据对新《课标》的学习,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思考和尝试。以下就是我对在教学《梅花魂》时的收获。

一、从课题入手,激发兴趣

《梅花魂》一课学生刚看到课题就会自然而然的产生疑问,我顺势以质疑入手,从课题“梅花魂”着眼,以理解“梅花魂”的内涵为突破口,寻找贯串全文的“梅花魂”所在。首先,我提出“同学们见过梅花吗?你们对梅花有哪些了解?”在学生简单回答后,我利用多媒体图片向学生们出示了傲然风雪中的梅花,引出《梅花魂》一课并要求学生自我读课题质疑。学生普遍产生了这样的疑问:究竟“梅花魂”是什么?为什么用“梅花魂”做课题?这就很自然的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带入了作者的回忆当中。

学习是学生的自主行为。我们的教学更重要的是唤醒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使学生产生学习需求。因为兴趣是儿童认知活动的动力,最好的学习是学生对所学资料有内在兴趣。对这课我采用了从课题入手,激发兴趣导入新课,我利用精心设计的导语配合图片的展示让学生了解事件发生的大背景,从而对学生们陌生的时代里产生的英雄产生好奇,激发了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兴趣。

二、体味文意抓主旨,深入学习

课文中的精彩片断,作者借助于语段中委婉含蓄的意思来表达一种情感。教学时我注意抓启发学生用心思维,细细体味语段中含着的弦外之音,一旦学生理解这个意思,就能激发情感。

例如《梅花魂》中,重点是反映外祖父对祖国的思念之情,写爱梅花,是因为梅花是那民族精神的象征,在外祖父心目中,梅花就是祖国的代表,爱梅花和爱祖国是统一的。因此,课文中写的五件事,有的直接写外祖父对祖国的怀念之情,如教小外孙女读唐诗宋词而且读出眼泪来,因不能回国而难过得大 哭起来;有的是透过爱梅花而间接反映外祖父的爱国心的,对一幅墨梅图的珍爱,在离别前把墨梅图送给外孙女,在快在开船时把绣着梅花的乎娟给了外孙女。

在导入新课后,我要求学生“默读课文,你认为文中的哪些资料,能解答刚才的疑问,请把它划下来。划完的同学出声读读你划的语句,你从中感受出什么了,和你周围的同学交流一下。”学生很快找到了第13自然段,在学生简单的说出他们的体会理解后,我结合课件中声情并茂的傲然风雪中的梅花图片引导他们感知梅花的特点。在充分体会了梅花“旁的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的特点后,再读这几句话,想一想这品格,这灵魂,仅仅是梅花的特点吗?由此问题就上升到了文章的主旨:梅花的的特点也就是中华民族的特点,是中国人的特点,是有气节人物的特点。

透过理解“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更进一步的体会了文章的主旨,感受到了外祖父的深深的爱梅情结。在这个环节上,学生又结合古代有气节的人物的事例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同时补充了课外的资料。为了更好的感受外祖父的爱国之情,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请你想象一下外祖父当时说这段话的情绪,你再读读这段话。”这不仅仅体会了外公的感情,也进行了一次有效的词语积累练习。把第13自然段的资料理解体会后,对于其他四件事的理解就相对容易一些了。

在学习第2自然段时,进行了略处理,主要体会着老人的情绪读一读这样思乡的诗句,然后想象一下,外祖父除了给我讲这些诗句,还会给“我”讲些什么,由此又钩连上第7自然段的资料,让学生感受到外祖父是那样的眷恋祖国,“我”提到祖国是那样的自豪。

第3自然段的事件中能够看出外祖父分外爱惜书房里的那幅墨梅图,“我”偶尔摆弄家中的古玩,他也不甚留意,而不留意在墨梅图上方留了个脏手印,慈祥的外祖父竟大发了一通脾气,然后“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透过阅读体会“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用细绸子慢慢抹净”感受对墨梅图的珍爱。“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抓住这句话,问道:到底什么是不能玷污的,再回过头去读一读第13自然段,你对这句话又什么新的理解?实际上这不能玷污的是民族魂,是爱国心,正是这华侨老人对 墨梅图这种特有的感情证明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爱。因为在华侨老人心中,梅花是最纯洁最有品格最有骨气的,它是祖国的象征,不能受到一点玷污。之后老师设计了这样一段过渡语“是啊,再外祖父心中,这梅花就是民族气节的象征,就是祖国的象征,是圣洁的不能玷污的。他是那么的宝贵这幅图,又为什么将她送给我了呢?”引导学生联想外祖父的对我的用心良苦以及深深的眷恋祖国的感情。

“在凉飕飕的腊月天,老人亲自来到码头,泪眼蒙胧地把一个绣着血色梅花的手绢递给了我”,这一情结是透过学生深情地朗读来再现的。

三、创设情境升华情感

当学生感受到外祖父那思念祖国的深情,那热爱祖国的赤诚之心时,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设计了这样一个结尾:“故乡的梅花又开了,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总使我想起--------------。”

这给了学生充分思考想象的空间。设计这以环节使学生积累了语言,同时发散了思维,拓宽了思路。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在这个问题的设计上,充分体现了学生理解的多元性,尊重了他们独特的见解,同时也在这个问题表达的基础上进一步积累了语言。

当然在此次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尝试了对《课标》的运用,但几个环节还有问题。如:在整体把握上,文章可略讲的部分用的篇幅太大了,显得“详略”不是很恰当。在一些细节处理上还应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读的更充分。

总之,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注重对于学习新《课标》的尝试运用,努力营造科学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尊重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的多元性,重点让学生运用“读、找、品、议”的方法学习课文,学生感悟到了“月是故乡明”的含义。对于阅读教学研究和尝试,我还是个初学者,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努力学习继续摸索,使自我的教学水平不断进步。

第五篇:月是故乡明

《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

一、活动背景

背景分析:1.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中秋起源、中秋习俗、月亮传说、诗词歌赋、中秋灯谜等,从中深刻体会中秋节的意蕴,感受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传统观念和意识,重视友情、亲情,理解“团聚团圆”在民族文化中的特殊意义,从而更加珍惜眼前所拥有的幸福生活。

学生现状:随着西方文化对中国本土文化的冲击,国的传统节日在国人面前出现了逐步淡化的趋势,少年儿童对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已表现出严重的“营养不良”;老师对如何利用中国传统节日这一载体,培育队员民族精神的认识尚不足;对如何挖掘资源,组织学生开展传统节日教育活动的能力还不强„„

二、活动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分析课文内容,使学生对明月这一意象有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通过了解中秋的蕴意,培养学生传统观念,重视亲情友情、理解“团聚团圆”在民族文化中的特殊意义,从而热爱和向往美好的生活。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传统佳节中秋文化,月亮传说、中秋习俗、诗词歌赋。参与吟诵、猜谜、唱歌等活动,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社会实践能力目标

通过搜集资料、考察访谈、亲历实践、深度探究、亲身体验,参与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科学态度。

三、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

搜集诗词、月亮传说、中秋习俗等资料做成卡片

播放音乐的录音机

教学环境的布置:黑板明月图画设计 书写“月是故乡明”

2、学生准备

自学课文做好预习布置的问题

搜集资料(与月有关的图片、诗文、音乐)

亲自实践赏月(在周末独自完成)

四、适用年级:三年级4班

活动时间:综合实践课时间、课余时间

五、活动过程

开展“主题一 月是故乡明”活动

第一阶段

自主探究学习(25分钟左右):

三个小组把做成的幻灯片由一位同学有选择地放映,或播放选好的曲目。时间为2-3分钟,展示自己收集来的成果。

(参考内容:三潭印月等图片投影、歌曲《床前明月光》的播放、有关月的歌曲名《月牙泉》《十五的月亮》《月是故乡明》《月亮代表我的心》《二泉映月》《彩云追月》,名家短诗吟诵。)通过这个环节把学生带入情境。

问:谁能告诉我它们共同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思乡之情。

古往今来,思乡的作品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最富有诗情画的思乡之情的散文。第二阶段

解题、分析课文:

问题设计:从本文的题目中同学们有可能联想到其他诗句?三组学生竟答收集来的诗句。

(参考内容: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月儿弯弯照九州等教师搜集资料)

从以上的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到,明月这一灵妙的意象寄托了人们无限的深情。作者季羡林老先生也一样,虽然功成名就,但仍念念不忘那个小山村。

(投影季羡林的有关资料,设计为感动中国2006——季羡林 东方学大师【颁奖辞】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欣赏这篇散文,走进季老的内心世界。大声朗读课文,无论有什么疑问的地方都提出来。(教师整理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回答,教师加以点拨指正。)

指导教师指导重点: 教师设计问题:

1.既然作者如此热爱想念自己的家乡,为什么他不常回家看看呢?

2.为什么除了写故乡的月色,作者还写到了那么多地方的月亮?既然这些地方的月色都很美,岂不让故乡的小月亮相形见绌? 3.思乡到底什么滋味呢? 以学生回答互动为主,教师点拨。

教师总结:有许多事物能唤起我们对家乡的怀念:老树、老街、老房子、门前的池塘、一塘的荷花„„想想夕阳的余晖和袅袅的炊烟,想想母亲呼唤儿女的声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每个人的心底都有一份惦记。在一个个团圆的日子不管如何的万水千山,都要赶回自己可爱的家乡。哪一处的月都不及故乡,故乡的月亮越美,越发勾起人们的乡思乡愁。学了这篇课文,希望我们对明月和家乡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下面我们就针对最能引起乡思之情的“月与故乡”展开第二个环节的活动。

第三阶段

实践活动(15分钟左右):

1.“月亮”与“中秋”知识竟猜:(教师主持,三组学生竟猜。)主要内容设计有嫦娥奔月、后羿射日传说故事,拜月、吃月饼、猜灯谜、观潮等风俗。2.吟诗对联:三组各取一句同学吟诵自己准备的短诗。

中秋对联趣谈介绍师生互动完成(内容设计: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今宵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一夜五更,半夜五更之半/三秋八月,中秋八月之中/冬至冬冬至,每冬先寒节而至/月明月月明,按月以圆时愈明/半夜二更半,中秋八月中。)

教师总结: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是一个人的心灵归属和寄托,是一份无价的财富。愿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们有所收获,对家园有更深的体会与感悟。

开展“主题二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活动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一)、活动目标: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课题探究的兴趣和热情;学习

对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与处理的方法;做好活动的准备。

(二)学生活动内容与方法

(一)启发提问,明确目标

1、分组,确定小组活动子课题。

根据活动课题“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查找相关资料,提出若干研究问题,组建活动小组。全班45人,分成六个小组。

可研究的的问题例如:(1)秋天的节日有哪些?(2)一年之中哪些月份属秋天?(3)口头描述秋天的景色与特点。

(4)讨论区:如何理解“人是故乡亲,月是故乡明”?

2各小组讨论如何开展活动,制定活动方案,填写活动计划表。3组长分工的时候要和组员商量,以免产生抵触情绪影响活动的开展。

(组队的时候要考虑男女比例,还要考虑活动中要采取哪些方式,谁比较适合担任,成果展示可能采取什么形式,谁比较在行等等)

4、明确目标:今天,我们来开展一次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叫《中秋节》。(板书)

(二)活动指导,教给方法

1、我们可以通过调查、统计、参观、访问和查找资料,开展中秋节的课题探究。自主选题,科学分工,小组合作,是有效探究的一个好办法。参考课题:

(1)中秋节的来历;(2)金秋诗词欣赏;(3)中秋节风俗调查;(4)中秋美食;(5)中秋佳果;

(6)月饼的变迁;

4、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制定一个《中秋节》的活动方案吧!

(三)制定方案,布置任务

1、分六组(把观察目标接近的分为一组)安排活动地点,确立分课题,活动目标,活动方法。

小组名:....组 ; 小组分工:小组长:...; 小组成员:......; 探究课题:中秋佳果 ;

探究活动方案:...和...先查找中秋佳果的资料,...和...再带中秋佳果回来,...把雕水果工具带来大家一起雕刻水果图案,...把带来的照相机找出水果雕刻,...来记录过程,最后用找出来的相片剪贴报展示成果;

2、活动步骤:观察,参观,收集资料,记录;

3、口头整理:你看到了什么?收集到了什么资料?你有什么感受和想法?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一)、活动目标:走出课堂,搜集、调查、积累、整理信息资料,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1、学生分组展开实践调查活动,搜集整理信息资料,作好档案记录。

(二)、学生活动内容与方法

(1)为家里设计一个中秋赏月的活动方案,或从外观、色香味角度设计一种月饼。(2)小实践:制作一个中秋花灯。

(3)电脑作画:电脑制作一幅关于秋月的美丽图画,并打印出来贴在下面的画框里。主题:月到中秋分外明。景物要求:月色、山水、楼阁和人物。

(4)秋游登高:有诗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登高望远,写下你的感想。

(5)赏花灯:以小组为单位或在家长陪同下,逛一次花灯游园会。记得搜集花灯的款式和灯谜哟。

(四)、指导教师指导重点

1、跟踪、参与、指导学生的每一个活动实施过程。

2、提醒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收集有关的资料。

3、如何整合收集到的各类资料。

4、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边实践、边反思、边评价。第三阶段(总结汇报)

(一)、活动目标: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以不同的方式展示研究成果,在活动交流中互相学习、发现、反思、改进,促进实践能力的不断

(三)、学生活动内容与方法

一、小组交流:

在这次亲身实践活动中,你们什么收获?

请你们把找到的“中秋节”的材料和组长、组员们商量一下,你们准备与其他小组交流哪些内容?

二、小组汇报:

你们愿意把自己的收获展示出来吗?

1、成果展示展示你所在小组拍摄、制作的图片、灯笼作品。

2、赛诗会与故事会:朗诵小组搜集的有关秋天的诗词,看谁搜集得最多,谁朗诵得最好。

3、集体评议(互相评价),表扬鼓励。

(四)、指导教师指导重点

1、指导学生对活动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形成结论。

2、指导撰写活动交流材料。

3、引导学生对活动过程中的体验、认识、收获进行总结、反思、评价。(包括自评和互评)

3、注意对学生的成果形式进行补充。

六、活动反思:

这次活动是探究性学习的一个尝试,主要目的是改善学生的学习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能展开自主合作学习。学生的表现情感、态度、探究愿望与热情、合作能力、创新能力是很强的。值得思考的是在活动过程中,问题设计的针对性问题,教师的引导应变能力。学生感受到活动带来的快乐和知识的智慧,激励他们以更饱满的激情投入到课堂和社会生活。

下载小学五年级教学设计:月是故乡明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五年级教学设计:月是故乡明.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月是故乡明

    月是故乡明 安振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中秋节的头等大事就是回老家看父母。尽管经常回家,可每次回老家,心里都充满兴奋与激动,与小时候从县城的中......

    月是故乡明征文

    月是故乡明征文月是故乡明,在漂泊的游子眼里是真的。她带着游子的深情与思念、美好的回忆与憧憬,无言地抚慰着游子那颗饱经沧桑的心灵。世态炎凉,许多事情都在改变,只有十五的月......

    月是故乡明说课稿(推荐)

    月是故乡明 ------群文阅读 永城市第一小学 聂喜梅 尊敬的各位评委,你们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从单篇精读课型设计向群文阅读课型设计转变,用群文阅读的方法尝试教学三首古诗......

    月是故乡明 教案

    月是故乡明 一、板块教学目标 1.学生能利用自己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加深对家园的思......

    月是故乡明作文

    【篇一:月是故乡明】开头:时光如流水,一去兮不复返。转眼间二十年过去了。我呢?也完成了儿时的梦想—成了一名小有名气的服装设计师了。目前居住在美国。在2042年的一天,我吃过晚......

    五年级状物作文月是故乡明

    写写帮文秘助手(www.xiexiebang.com)之五年级状物作文:月是故乡明生在故乡,长在故乡,小时侯不懂事故乡的意义也就不懂。 我的家乡虽然说是红木家私生产的基地,但却很少人认识它......

    月是故乡明 单元主题教学设计(推荐5篇)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思乡曲》音乐,教师朗诵《乡愁》,“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

    《月是故乡明》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月是故乡明》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张改霞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第二单元的四篇课文,引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叙事抒情”写法的运用。 2、通过阅读“群文阅读”的5篇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