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华文化与企业文化教案
中华文化与企业文化
教学目标:
1、理清思路,了解企业文化形成的过程。
2、学习类比写法 教学难点:1.理清文章思路。
2、了解企业文化。
3、类比。教学准备:常规教具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分析课文第一二部分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中华文化和企业文化】我们经常说文化这个词,比如说今天有文化课,文化成绩,你这个没文化的人,那究竟什么是文化?文化就是语文和化学?其实这也不算错,只是不全面,文:本意是纹路,就是交错的网格。如社会关系很复杂,像个交错的网格就成为人文。日月星辰等等天体运行的自然规律也是极其复杂的可以成为天文。
化:就是变化的意思。
在广义上,【广义文化】文化包括了语言、文学、科学、艺术、法律、风俗习惯等等,同学们爱听的流行歌、爱看的电影,刷微博,看小说等等,甚至我们使用的煮饭的锅,喝水的水壶,电视机,再比如说电风扇,比如过年要吃饺子,清明节要扫墓通通包括在文化里面。但是这指的是广义上的文化,人有意识的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包括这个活动的结果,都属于文化。
但是在狭义的文化范围就比较窄了,它包含在广义文化里。【狭义文化】狭义文化则专门只人类精神创造的活动和结果,我们刚才说的语文和化学就是属于狭义文化,书法、音乐美术、文学、科学都可以归为狭义文化。而我们一般口里说的文化,指的就是狭义的文化。
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像英语,吸血鬼,是英国文化,金字塔,木乃伊,楔(xie)形文字是古埃及的文化,寿司、生鱼片是日本文化。我们中国是当然也有自己的文化——中华文化,就是有中华民族创造的文化。
那中国为什么又叫中华呢?其实上古时期,黄河流域有个华夏族【华夏族】,是我们汉族人的祖先。当年他们自以为居住在天下的正中间,所以就称自己国家为中国,称周边地区为四方,所以也称自己为中华民族【中华民族】。“中”就是居于四方之中,“华”就是光辉,辉煌的意思,把自己的民族叫“中华”就是希望自己民族以后兴旺发达。再后来,华夏族人也就是汉族人不断的扩张自己的范围,和许多民族融合,又经过了几千年,更换了很多朝代,建立我们现在的新中国。所以我们现在指的中华民族不仅包括了汉族,还包括居住在现在中国境内的55个少数民族。
回想历史,我们可以说的中华文化,就是指从中华民族也就是华夏族建立中国开始,直到现在,56个民族一代一代传承,物质上、精神上共同创造的文化。
我们再看,企业文化,什么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这是现代才兴起的文化,就是指一个企业中形成的统一的价值观、精神、信念、处事方式、比如说工作作风、行为规范、管理方法等等。大家以后要进企业工作,或者是要管理企业,你怎么建设企业文化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同走进课文。
二、整体感知
把书翻到第九十页,首先请一个同学为大家朗读一下第一二自然段。这两段话可以说是全文的一个中心,总起全文。
作者说,事物都是有共同性的,你要是想建设好企业文化可以从中华文化中寻找答案。作者说中华文化和企业文化很多有相似的地方。整个中国可以看作一个大企业,而中华文化文化就像是这个大企业的企业文化。那我们中国这个五千年的大企业【千年大企】,究竟是怎样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呢?我们把中国比喻成一个大企业,一边回顾历史,一边梳理中华文化。想想以后我们要管理企业,可以从这五千年里的历史里面找到哪些秘籍。【历史 企业】
三、具体分析课文第一二部分
1、首先给同学们五分钟时间阅读课文第一第二两个部分。
看到文章第一部分,繁荣与混乱。【繁荣与混乱】
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也就是上古时期。在那个时期,有很多小部落并存【上古部落】,黄帝统领的部落在现在的陕西省中部渭河流域。每个部落虽然都有自己处事的方法,自己崇拜的图腾,但只能说他们有了文化的种子,还远远构不成文化。
作者把这些个小部落比做小作坊【小作坊】,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
黄帝【黄帝】是我们的宗祖神,也就是我们的祖先。黄帝教人们播种粮食,还制造生产工具,创造文字,制造衣服帽子,建造舟车,发明指南车,发明算术,创造音乐,创造医学,像现在传世的《黄帝内经》【黄帝内经】,虽然还不能确定作者是不是黄帝,但是可见黄帝对中医的影响很大的,就算不是他的书也要写他的名字。
黄帝的部落在他的带领下文化越来越先进,力量越来越强大,就开始吞并周边的小部落。那个时候,渭河边上还有一个强大的部落,首领是炎帝【炎帝】,与黄帝有血缘关系,是同父母所生的亲兄弟。为了得到适合耕种放牧的中原地区,黄帝就联合炎帝建立了一个部落联盟,一起攻打蚩尤【蚩尤】,蚩尤这个部族的人个个勇猛彪悍,而且还擅长利用天气来作战。炎帝先与蚩尤交战,被打败了,蚩尤一直追杀他到涿鹿【涿鹿之战】,黄帝为了使用骄兵之计,默默的布好战局,等蚩尤骄傲了自动上钩,所以就没有出手救援,所以炎帝就怀恨在心。等蚩尤攻打黄帝的时候,炎帝就屯兵在阪泉旁观【阪泉】,涿鹿之战,蚩尤专门挑了一个浓雾的天气来围困黄帝,前面我们说到黄帝是个很有文化的人,他发明了指南车【指南车】,所以他冲破了迷雾重围,一举击败了蚩尤。
蚩尤和炎黄部落联盟都是为了争富饶的中原,所以我们现在也通常把两家实力庞大的公司竞争或者两人间的对决用“涿鹿之战”来形容,来彰显或比喻竞争目标的重要性。后来炎黄的部落联盟就在中原定居了,也就成了华夏族的祖先,所以我们现在说自己是炎黄子孙。
小小作坊之间也有联合,吞并和争夺市场的现象,也像是这些小部落一样,炎黄结成联盟,吞并了蚩尤部族,野蛮的文化与先进的文化起冲突,野蛮文化都往往处在下风。
前面说黄帝在涿鹿打仗的时候,他的盟友炎帝屯兵在阪泉,按兵不动。因为炎帝为之前被蚩尤追杀,黄帝没有救援他怀恨在心,积怨已久,就是想等着黄帝因为和蚩尤交战疲惫不堪的时候,将黄帝一举打败,即使是亲兄弟也要反目成仇,已雪前耻。所以炎帝与黄帝相约在阪泉开战,【阪泉之战】五千年前阪泉之战可谓是历史书最重要的一战,它开启了中华文明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第一次大一统的战争,不过现在阪泉这个地方已经不能考证了,有的说是山西运城,有的说是河北涿鹿,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在找找资料。我们说黄帝聪明睿智,而且有很多大将在身边,而且还有先进的武器,涿鹿之战发明了指南车来打败蚩尤挽救了许多将士的性命,保卫了自己的族人,就自然而然的得到更得到了众多部族支持,人们常说得人心者的天下。而炎帝的军队都是些老弱妇孺,所以经过三次交战后,炎帝的军队最终溃败,炎帝不得不率全族投降,而黄帝就被众人推举为天子,从此以后黄帝开始建立了自己的王国【王国】,建立自己的秩序。
小作坊相互吞并融合,就有一些粗具规模的公司【粗具规模的公司】出现了,这些公司也就相当于上古时期的“王国”。
这些上古部落打来打去,最后一个叫夏的部族取得了天下,建立我国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夏朝】。国王把自己的王位传个儿子就是从夏朝开始,我们都听说过“大禹治水”,【大禹治水】禹就是夏朝开国的国君,他没有像以前的人一样把王位让个有才能的人坐,而是把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启,然后王位就这样一代一代的传递下来了。夏朝建立了刑罚制度,编了军法,奴隶刑法,还建立纳税制度,建立了国家官僚体系,有自己的军队,可见夏朝开始,中华文化已经有了一个明确的轮廓,虽然不完善,但是确确实实影响了人民的生活。国家制度日益明确,人民的穿着礼仪、行为规范、思想等等都开始趋向统一,所以文化也开始影响人们的生活了。
这个时候的夏朝就相当于一个企业的初期【初期企业】,虽然没有明显的企业文化,又或者说这个文化不成熟,但是文化已经存在,而起开始管理和影响着这个企业的员工。
夏朝传了472年,禹原以为自己的子孙可以把王位一代代传下去,但是最后一个国君是个暴君,叫“桀”,桀只顾自己享乐,不顾民众疾苦,所以一个叫“商”的部落在汤的领导下开始造反,【商汤灭夏】。随即建立了商朝。
可见一个企业如果不思进取,就会被市场的潮流淘汰,被其他的企业所取代。像夏朝一样,被商朝取代了。
商朝的时候出现了甲骨文,文字的出现,有文字作为载体,使得中华文化的传承变得更加方便。商朝的科学有了很大的进步,比如日历已经有大小月之分,还规定了一年有366天,最大的数字已经算到三万了。而且商朝有了自己的音乐,大量豪华的乐器也相继出现,商朝时候的,可以说商朝时期的中华文化越来越成熟。但是商朝还是毁在自己最后一个国君纣【纣】的手上,就是我们看的《封神榜》里面宠信妲己的暴君纣王。最后周武王姬发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朝。【周】
周朝分两个时期,先是姬发建立的西周,然后就是周平王建立的东周。东周时期又称“春秋战国”【春秋战国】,分为“春秋”及“战国”两部分。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大家还记不记得“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还有一种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宋襄公、秦穆公。后来韩赵魏三家分晋,形成了战国七雄,大家还记不记得战国七雄指哪七个国家?齐楚秦燕赵魏韩。春秋战国分了这么多个政权,社会自然是动荡不安,但就是因为社会动荡,诸侯国都需要人才来发展自己的国力,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反而是我国历史书文化最灿烂的时期。用一个词语形容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可以说是“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很多文化流派,儒家孔子、道家老子、庄子、法家韩非子、墨家墨子、兵家孙子、还有杂家、阴阳家等等都相继出现。
这些文化名人就一个一个的到每一个国家推销自己的文化,而各个国家的国君呢,也不管他的子民们喜不喜欢,就开始挑选一些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可以为自己的统治服务的文化,加入治国中来,于是就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国家文化。
这就正如同这些初期的小企业在发展的岁月里,根据老板的个人喜好,来吸收文化,逐渐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
所以到了战国时期【战国】,你很难找到一种可以代表中华民族的文化,不仅文化派别多,而且很多是起冲突的,像课文里所说的道家清静无为、墨家苦行济世、儒家克己复礼,九十一页注释2,道家说“清静无为”,一个人最好是什么都不要做,“无为”,清心寡欲,而墨家说“苦行济世”,【苦行济世】什么是苦行济世?人活在世上不能贪图享乐,要艰苦修行,要救助世人。而儒家则说“克己复礼”,看到注释3,人要约束自己,只要管好自己就可以了,这些观点都是相互矛盾的。
作者把这个战国时期的中国比做一个企业联合体【企业联合体】,许多诸侯国就想许多有着自己文化的小企业,而整个中国就是一个企业联合,这些个联合的小企业各自的文化都很繁荣,但是很多文化彼此确实矛盾的,又找不到一个主体文化来概括他们,所这个时期的中国,也就是这个企业联合体是个即繁荣又混乱的态势。
2、接下来看到课文第二部分,动荡与持续。
战国七雄最后还是被强大的秦帝国统一了,课文上幽默的说“秦朝经过了一系列眼花缭乱的购并,最终统一了市场。”眼花缭乱【眼花缭乱】,就是形容眼前的景象复杂纷繁,使人感到迷乱不清,这里是指秦始皇吞并六国速度快,气势大,让人眼睛都看不过来。秦朝【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的国家。而且从秦朝开始国君不称王了,改成皇帝,秦始皇【始皇】,始皇就是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嬴政自然希望自己的皇位可以永远传承下去,就规定自己为始皇帝,自己死后皇位传给子孙时,就称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至万世。大家都看过《寻秦记》,知道秦始皇是个叱咤风云很有传奇色彩的人,他22岁当国君,39岁一统天下当了皇帝,至于他世怎么灭六国,君临天下的,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查找资料。
可是谁又难想到天下的霸主秦国却是有一个地处偏僻的小国家发展起来的。看到第二部分的第一句话,“秦国本是偏隅西北的一个小国”。偏隅就是指偏僻的地方。
这时候的偏僻的秦国就像一个小企业,战国时期的社会动荡不安就像市场里面激烈的竞争,所以他迫切希望自己可以强大起来,法家学说的人商鞅上门推销法家文化的时候,秦孝公【秦孝公】没有拒绝。商鞅【商鞅】是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秦国就进行了两次变法,他首先把秦国分了成很多郡县,一级一级的管理,还主张用严刑重罚来杜绝犯罪,残酷的连坐法【连坐法】就是他发明的。什么是连坐法?那个时候商鞅把全国人民变成五个人一个小组,叫“伍”【伍】就是说五个人里面一个人犯罪,其他四个人必须揭发他,否则被政府发现了,五个人一起入罪。比如一个人杀了人要判死罪,其他的人包庇他,五个人就要一起死。后来我们经常听到电视里面诛灭九族什么的都是又连坐法衍生的。
虽然说但是秦国的法律制度很严酷,但是确实是在这样的制度下才使自己存活、强大下来,秦国这个小企业才没有被市场经济所淘汰。所以,企业文化对一家公司的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秦国一统天下,整个中国都变成了秦始皇管理的大企业【大企业】。课文里很形象的说秦始皇担任中国的CEO,看到九十二页的注释,CEO就是首席执行官,是在一个企业中负责日常经营管理的最高级管理人员。秦始皇担任中国这个大企业的CEO以后,就开始建立自己的企业文化。
大家都知道,秦始皇一统天下以后,做了很多强化文化统治的措施,比如说:“书同文”【书同文】规定人民统一是用小篆【小篆】这种字体,后来又简化为隶书【隶书】。“度同制”【度同制】就是统一了货币单位,统一度量衡,在土地上已亩为单位,我们现在说的一亩地,就是从秦朝沿用下来的。“车同轨”【车同轨】那个时候列国没有统一的制度的,各地的车辆大小就不一样,因此车道也有宽有窄。国家统一了,车辆还要在不同的车道上行走,多不方便。秦始皇就规定车辆上两个轮子的距离一律改为六尺,使车道相同。这样,全国各地车辆往来就方便了。还有很多政策就不一一说了,总之秦始皇不仅统一中国的领土,更要在一统中国的文化。
秦始皇这个CEO用法制来治理中国这个大企业,虽然保证了企业高效运作,但是太严苛,太没有人情味。他手下的员工在这样非人性化的管理下积聚了强大不满,后来秦二世派陈胜吴广和900个人去渔阳守边疆,后来在路上一个叫大泽乡的地方下大雨耽误了时间,而秦二世这个CEO规定迟到要砍头,所以陈胜吴广他们没有办法只好揭竿而起,爆发了秦末农民大起义。再后来最终把秦二世这个CEO被赶下了帝位,而汉高祖刘邦登上了CEO的宝座。
所以,一个企业的要想长期发展不能太严苛,要“以人为本”,就是要依靠人民群众,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后我们同学管理企业,一定也要以人为本,否则员工就会爆发起义,推翻你。
【汉朝】汉高祖刘邦【刘邦】接替秦始皇的地位以后,看到的是汉初动荡不安的社会,就像是中国这个千年企业的创业动荡期。人们反对法家反对暴政,而这个时候,董仲舒【董仲舒】像刘邦大力推荐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刘邦正对治理中国这个大企业感到迷茫,但是还是听信了董仲舒的话,选择了儒家,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开始成为中国的主流文化。儒家文化的讲究的就是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其核心就是个“仁”,仁者爱人。【仁者爱人】它对中华民族的凝聚起了功不可没的作用。
中国这个千年企业终于沉淀出自己的,而且便于长久统治的企业文化了,就是儒家文化。
课文告诉我们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就会逐渐显示出它的顽固性,或者是持续性,唐宋元明清,不管朝代怎么更替,CEO换了一个又一个,都没有其他的企业文化来取代它。看到第二部分的倒数第二句话,“文化的持续性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淋漓尽致】,淋漓:形容湿淋淋往下滴,比喻尽情,酣畅;尽致:达到极点。形容文章或说话表达得非常充分、透彻,或非常痛快。这句话是说文化的持续性在两千年里面非常充分的表现出来了。
四、总结
儒家文化的持续性也就是顽固性在历史里究竟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呢?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当年刘邦手中儒家文化这个统一文化的王牌已经变得迂腐不堪,已经没有当年的先进性,处处制约中国的发展,中国这个大企业开始停滞不前,甚至开始出现倒退的现象。那后来的CEO怎样引进新的文化,来改变腐朽的儒家文化,来挽救这个大企业呢?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我们下节课再细说。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二三部分
2、类比的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说到,从汉朝开始儒家文化成了我国的主流文化。也就是说中国这个千年大企业终于完整的呈现出自己的企业文化了。而且这个企业文化还具有持续性、顽固性,一持续就是两千多年。儒家文化的成为主流,是汉高祖刘邦一个人决定的吗?我们接着往下看。
二、具体分析课文
1、把书翻到九十二页,先给同学们五分钟的时间阅读第三第四两个部分。
看到第三部分,自由和责任【自由和责任】。
第三部分第一段第一句话就告诉我们企业文化不是老板文化,不是老板说的算的。这里作者又提到了秦国。大家试想一下,当年商鞅上门推销自己的法家文化被秦孝公拒之门外了,法家文化没有成为秦国的主流文化,换句话说,就是秦国这个小企业没有把法家文化作为自己的企业文化,秦国还会不会强大,还可不可以吞并六国,一统天下?答案是不能啊。幸亏秦秦孝公听了商鞅的建议,才使得秦国变得强大。
所以说,在一个企业里,员工的责任也很大,不能推卸责任,把所有问题都推给老板来解决。要积极的为企业发展思考,向老板推荐适合企业发展的“先进文化”。像商鞅一样,也像汉朝的董仲舒一样,像自己的老板推进“先进文化”,可以让我们的企业发展得更好。
前满我们说到,儒家文化在董仲舒大力推荐下,成功的成为了主流。接下来的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还有宋朝,儒家文化一直稳拿第一,变成了一个庞然大物,谁都撼动不了它的地位。
问大家一个问题,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名族统一了中国,还建立了封建王朝的是哪个少数名族?蒙古族,元朝【元朝】。忽必烈【忽必烈】统一了中国,虽然他们是外族,得到中原以后,因为儒家文化的顽固性,使他们不得不向儒家文化靠拢。儒家开山祖师孔子砸远黛又风光了一把,被封为“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使其美誉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而且元朝还设立一个叫“儒户”【儒户】的阶层,除了平民,贵族什么的之外i,还有这样一个专门保护儒家知识分子的阶层,规定“愿充生徒者,与免一身杂役”,就是说,你要是愿意学儒学,当儒家的学生,就免除你的纳税,参军服役什么的。可见忽必烈作为中国的CEO以后,也不得不继续维持儒家文化这个顽固的企业文化。
元朝最终还是被朱元璋给推翻了,然后建立了明朝【明朝】,然后中国的大权又回到了汉人手上,但是仅仅过了两百七十六年,明朝就变得衰败不堪,再加上年年饥荒,民不聊生,闯王李自成就率兵打进来了,崇祯皇帝【崇祯】就在煤山上一颗歪脖子树上上吊死了。现在北京煤山上那棵歪脖子树还在,可惜不是当年那棵了,是后人为了纪念他重新种植的。就下来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冲冠一怒为红颜,吴三桂【吴三桂】为了美女陈圆圆亲自向想要入侵中原的满族人打开了山海关的 大门,当然,野史是这么说的,吴三桂是不是真的为了一个美女就满族军队引进了,还待考证。中国的政权又到了少数名族手里,于是就到了现在很流行穿越的一个朝代,清朝。清朝不仅继承了儒家文化,还发展出了新儒学。可见,元、清两个朝代的皇帝对儒家文化都无可奈何,谁都不能捍卫儒学的地位。
就如同那些百年企业,不管CEO怎么换,还是秉承自己的企业文化和经营态势不变。比如说中国的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五粮液集团有限公司,还有日本的东芝【东芝】,有了130年的历史,还能繁荣的发展下去,并且是世界上第一台笔记本的制造厂商。他们的文化也是带带相传,但是还是再原有的基础上有了更好的创新,来完善自己的企业文化。所以,作者说,看到第三部分最后一句话,请一个同学读一下这句话。所以我们同学以后管理一个企业,若想企业经营得更久,就一定要建设强有力的适合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并且传承下去【文化传承】。
2、接下来,我们先看课文的第四部分,凝聚与创新【凝聚创新】。
上节课我们说到,儒家文化开始制约中国的发展,他变得腐朽了,不先进了。比如说儒家文化里面有很多糟粕的东西,“别尊卑,明贵贱”【别尊卑,明贵贱】,说人有高低贵贱之分,还有“男尊女卑”【男尊女卑】,摆明了是歧视女性的社会地位,男女各占半边天,女性和男性是享有同等地位的。儒家文化还有很多这样的落后的观点,所以百姓对儒家文化越来越反感。
看到课文的第四部分第一段第二句话,“企业文化如果不吸收新鲜血液,不与时俱进地发展,其必然归于腐朽,不但无助于企业经营,反而对企业产生阻碍作用。”儒家文化也是这样,开始阻碍社会的发展,所以我们以后建设企业文化,一定要积极创新。
但是儒家文化经过两千年多年的桎梏,没人敢对他进行创新。桎梏【桎梏】就是脚镣手铐。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刑具,我们经常看电视看到古装片里的犯人,手少带着手铐,脚上还带着锁链,戴在手上的戴的为梏,戴在脚上戴的为桎。后来也衍生为束缚,压制的意思,这里指的是儒家文化束缚,压制了中国两千多年,没有人敢去推翻它。
课文里接着提到了康熙和乾隆连个皇帝,在一定标准下,可以说他们是明君。在他们的统治下,出现了康乾盛世【康乾盛世】,我们看《还珠格格》里面说“国有乾隆,谷不生虫”,有了乾隆皇帝,稻谷都不会长出虫子,自然这是一句玩笑话,不过还是可以反映出康乾盛世的时候,百姓安居乐业,过得好比较好,所以课文说康熙、乾隆等几个CEO有超强的经营能力,实现了企业暂时的中兴。【企业中兴】但是整个企业还是基于颓势文化下。颓势【颓势】就是指衰败的倾向,趋势。企业也就是我们的中国已经开始走向衰败。
到了清朝末年,中国的国力更加衰微。而西方因为文艺复兴思想繁荣迅速发展起来,而且开始向中国扩张,侵略中国。比如说鸦片战争,使得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还签订了很多不平等条约,比如说,《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等,又是割地又是赔款。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候,英法联军占领了圆明园,进行了疯狂的抢劫和破坏,后来为了掩盖罪行,一把火烧了圆明园【圆明园】,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后来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战败,还赔款白银4.5亿,为什么是4.5亿两?因为当时的中国总人口是4.5亿人,以示每人赔一两,已达到羞辱中国人的目的。4.5亿两白银分39年还清,还要加上利息共计九亿八千万两,是当时中国年总收入的12倍!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
中国这个两千年的庞大企业已经相当落后,差点就要被外企吞并了。
既然西方文化这么先进,所以有很多有识之士开始引进西方文化来救中国,以挽狂澜而即倒【挽狂澜而即倒】,在大浪快要倒下来的时候,去拦住它,比喻挽救事物于极危险的境地。说起学习西方技术来救中国,首先我们肯定第一个想到的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1861的时候清政府内的洋务派兴起了一场改良运动,叫做“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制夷】,夷是对西方的蔑称,就是学习西方擅长的技术来对付西方,学他们的文化、科学、技术、制度等等。但是我们知道洋务派说到底还是清政府的,他的目的不在于救中国而在于救清政府,所以,学来学去,不能推翻清政府腐朽的统治,不能撼动腐朽的儒家文化的地位,思想还处于愚昧迷信,还被封建礼教束缚,得不到什么效果,洋务运动基本失败了。1898年的时候,康有为、梁启超上书光绪皇帝,提出要进行资产阶级政治改革,他们提出了很多能使国家富强的新办法,可是他们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他们竟然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光绪帝手上,我们都知道那时候是慈禧太后把持朝政,康有为他们几个既得不到强有力的支持,有没有势力能发动百姓,所以说他们的戊戌变法简直就是不切实际的空谈,变法仅仅维持了一百零三天还是走向了失败。
像课文里说的,看到第四部分第二段,“文化形成的价值观、思维习惯、行为标准早已深植于每个人,如果不能用一个新的文化体系以及相应的价值观来代替旧的一切,这种更新就注定要失败。”所以在清朝末年,你只是想要在维护封建统治的基础上一点点改革创新,是根本不可能的。中国这个大企业要找的一个新的企业文化成功脱险是非常困难的。
直到1911年,一场伟大的革命运动爆发了,那就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它真正推翻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统治,中国从此走向了民主共和的时代。
正如课文里所说,孙中山是个非常强势的CEO,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一段。
孙中山提出了一个新的文化体系,完全可以替换儒家文化体系。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有同学还记得是哪三民吗?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完整地表述出来有四句话:“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鞑虏就是指满清贵族,驱除鞑虏就是要推翻清朝,恢复中华,恢复汉族人的统治,争取祖国统一,建立一个民主的国家,平均地权,每一个人都能分得土地。三民主义反映出当时各个阶级的愿望,所以提出来的愿景很是诱人,所以中国企业里的大部分员工都认同。愿景【愿景】就是指所向往的前景。
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支持,所以孙中山的革命得到成功,也可以说是对中国企业的改革得到成功【企业改革】。
辛亥革命成功了这个历史事件告诉我们,在一个企业,难免会有些陈旧的腐朽的文化,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不能一味的去破坏它,否则只会导致企业文化没有了,整个企业动荡不安,而是要用新的,可以被大家认可的文化,值得追求的文化区补充它。
回顾推翻封建统治,挽救人民于水深火热的全过程,是中国人推翻低级文化,学习高级文化的过程,以后我们同学们管理企业也要从历史上得到教训和启示,要充分认识到旧文化的顽固性,不断地像新文化学习,从而使我们的企业蓬勃的向前发展。
三、类比及总结。
课文将中国文化和企业文化相对比,他们之间确实存在很多共同点,用中国文化来诠释企业文化,这种由两个对象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性质,推断它们在其他性质上也有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推理形式就叫做类比【类比】。作者就是运用了类比的手法,谈到了企业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为我们同学将来去企业工作,参与企业文化建设有了很大的启发。
四、讨论。你从中华文化里面得到了那些启发,以后你要运用到企业文化建设中去?
第二篇: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教案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一、非选择题: 11、2010年9月7日上午,日本海上保安厅巡逻船在钓鱼岛附近海域与我国福建籍渔船“闽晋渔5179号”渔船发生碰撞。随后,日方巡逻船对中方渔船实施拦截。8日,日本海上保安厅逮捕了渔船船长詹其雄,直到9月25日凌晨4时,被日方非法抓扣17天的中国渔船船长詹其雄才回国。面对日本的霸道行为,我国政府保持了最大克制,进行了合法的,有理有节的反制,既回击了日本,又不让局势失控,维护了地区和平。面对日本非法扣押,所谓的非法审判,詹其雄坚持原则,始终坚持钓鱼岛是我们的领土,不向日方妥协,表现出很强的主权观念和民族精神。在9.18当天,我国各地民众和海外华人也纷纷自发到日本使领馆示威,抗议日本企图侵占我钓鱼岛的行为。民间保钓协会甚至准备登岛宣示主权。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我们的民族精神的呢?
1题:⑴ ①、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其基本内容包括: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2分﹚
②、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1分﹚在钓鱼岛撞船事件中,面对日本的非法的、无理的的行为,国民纷纷自发到日本使领馆示威,抗议日本企图侵占我钓鱼岛的行为,体现了空前的爱国主义热情,这正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所在。﹙1分﹚
③、团结统一是我国民族精神基本内容。﹙1分﹚日本撞我渔船,抓我渔民,不仅我国政府反映强烈,而且激起我国民众和海外华人的集体愤慨,这充分体现了我国民族的整体意识即团结统一的精神,这也正是中华民族精神所在。﹙1分﹚
④、爱好和平是民族精神的又一基本内容﹙1分﹚,在钓鱼岛撞船事件中,面对日本的霸道行为,我国政府保持了最大克制,进行了合法的,有理有节的反制,既回击了日本,又不让局势失控,维护了地区和平,这也体现了我国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1分﹚
⑤、勤劳勇敢,其基本内涵包括不畏强暴、英勇顽强的优良品格,﹙1分﹚材料中詹其雄面对日本非法扣押,所谓的非法审判,他始终坚持原则,坚持钓鱼岛是我们的领土,不向日方妥协,这就体现了他不畏强暴、英勇顽强的优良品格,这也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1分﹚﹙注意本题答案不同于选择题9,两者对应的材料有区别﹚
12.材料一:中国廉政网载文指出,我们必须丰富和拓展民族精神的内涵,以有效地抵制西方思想文化的渗透。
材料二:自1840年的鸦片战争以后,近代中国逐步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悲惨境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成为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强盛的精神力量。(1)两则材料共同表明了什么道理?抵制西方思想文化的渗透为什么必须丰富和拓展民族精神的内涵?(2)中华民族精神为什么能成为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强盛的精神力量?。
2.(1)①两则材料共同表明了民族精神对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②当前,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融合、相互激荡。同时,西方一些势力扩大文化霸权,强势推销西方思想文化价值观。我们只有在不断丰富和发 民族精神,才能抵制西方糟粕思想文化和道德价值观的侵袭。(3分)(2)①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无论什么时候,它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②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③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发展,不仅取决于经济、科技发展水平,而且取决于民族的综合素质。民族精神是民族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在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高昂奋进的民族精神能产生巨大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因此,中华民族精神必然成为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强盛的精神力量。(6分)
13、材料一: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这些名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承担起国家民族的命运,为之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义无反顾。鼓舞了中国人民高昂的爱国热情,成就了炎黄子孙顶天立地的方刚血性。
材料二: 在当今复杂的国际社会里,我们当然要有自我保护的智慧,但我们也绝对不能丢掉血性。丧失血性的民族是可怕的,也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刚强正直”的血性,首先是一种态度,一种“勇者不惧”的心理基础。然后是一种行为,一种敢作敢当,敢怒敢言,坚守维护公平,正义、良善、秩序的行动,是当我们面对不平与邪恶时刹孔夫子间勇敢的拍案而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回答: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道理?两则材料共同体现了什么道理?
(2)根据(1)的结论,谈谈你对“丧失血性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的认识。
13、参考答案(1)材料一说明优秀的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熔炼于辉煌的中华文化之中,也玉成于中国人民救亡图存、前赴后继的奋勇抗争之中。两则材料共同体现了必须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为基本内涵的中华民族精神。
(2)中华民族无论在什么时期,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14:郑和七下西洋,祈“和顺万方,共享太平之福”,同时进行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朝贡贸易;林则徐冷眼向洋看世界,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孙中山考察各国兴衰,指出“国力之盛衰强弱,常在海而不在陆”。
早期西方海上列强通过殖民扩张和掠夺性贸易争夺海外市场和资源,大力开发和经营海洋。美国海权论创始人马汉指出:“所有帝国的兴衰,决定性因素在于是否控制了海洋。”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以博大的胸襟面向世界,主张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根据材料所给的信息,请你运用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知识,就树立正确的海洋意识提出建议。14答案: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②要求我们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求同存异,建设和谐海洋,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③要求我们在文化交流中兼收并蓄,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批判地吸收西方海洋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反对海洋霸权主义。
15.材料一:2010年11月12日,第16届亚运会开幕式在广州海心沙广场举行。开幕式以珠江为舞台,以城市为背景,全方位立体展现一个城市的文化脉络。无论是水、船、帆、木棉花等具体的物象,还是歌、乐、舞等艺术表现形式,无不渗透着岭南文化的元素,体现着岭南文化“开放进取、兼容并收”的精神内涵。太极、汉字、巨龙等展现了最富民族色彩的乐章。开幕式的文化定位是“立足中华文化、融合亚洲文化、彰显岭南文化”。材料二:亚运志愿者是亚运会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数十万“绿羊羊”志愿者投身于亚运安保,城市清洁,交通维护等活动中,以他们的微笑和努力,让城市变得更加文明,将文明传遍世界。
(1)请结合材料,分析说明亚运会开幕式的设计所体现的中华文化特征。
15(1)①立足中华文化,用太极、巨龙等展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3分)②彰显岭南文化特色,凸显中华文化的区域性特征;(3分)③开放进取、兼收并蓄,融合亚洲文化,体现充分的包容性;(3分)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研究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
材料一 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的一系列奋斗目标,并号召全党全国要为实现这些目标共同努力,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不断努力。为此,文化部编制了《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的规划纲要》。
简要分析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有利条件,并从文化生活的角度指出其依据。16①我国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依据: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文化的发展需要继承文化传统。②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依据:经济是文化的基础。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大了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依据:文化的发展需要学习和吸收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④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文化建设,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发展。依据:人民群众是文化建设的主体,文化建设要关注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三个方面即可,12分)
二、选择题:
1.2011年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开幕式晚会于2011年11月6日在韶关举行,根据测算,旅游收入每增加1元,第三产业产值就相应增加10.2元。“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的举办有利于()①发挥岭南文化优势,提升旅游的文化品位
②发挥旅游业在广东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中的突出作用 ③发展旅游文化,确保广东经济免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
④推动各民族文化平等交流、相互借鉴,促进广东大众文化的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在我国,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文化遗产日”,这对于增强全体民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将会起到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2010年6月12日正是我国的第五个文化遗产日,主题是“文化遗产与美好生活”。文化遗产()①对于展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 ②对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③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④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民族感情的集中表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其核心思想就是“和”。他以“和”为精神风韵,倾注着对人类自身与发展问题的关心,饱含着对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怀。进入21世纪,我们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也渗透着“和”的文化思想。这说明“和”的传统思想()①具有继承性
②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③是变化发展的,不可捉摸 ④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指导思想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春节是我国十几个民族共同的盛大节日,但各民族过春节的形式各有不同,如汉族在除夕夜要合家吃年夜饭,长辈给未成年的孩童“压岁钱”;布依族的除夕夜,全家人围坐在火塘旁,整夜守岁;藏族则在除夕之夜,举行盛大的“跳神会”,人们戴上假面具载歌载舞,以示除旧迎新,祛邪降福,等等。这表明()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③我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④文化的丰富多彩反映了经济的繁荣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5.在中华文明的历史上,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这些人:仓颉创造了汉字,让文明可以沉淀下来;李斯统一了汉字,让世界文明可以流动起来;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让文明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王选让汉字告别纸与笔、铅与火,让中华汉字文化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说明()A.科技进步能促进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发展 B.科技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C.社会制度的更替可以促进文化的进步 D.传播文化必须做到古为今用
6.现代中医药学在保持独特药方和精选药材等前提下,吸取了西药的一些特点,采取先进工艺,制造成中成药:有瓶装汤药,有冲剂,有药丸等。中成药的制成是对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弘扬和发展。这体现了()A.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B.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源泉 C.西药优越于中药 D.人们的生活节奏在加快 7.下列说法能够证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是 ①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至今仍存 ②今天的汉字是由甲骨文演变而来的 ③北宋时的《资治通鉴》为后世所传播,被统治阶级所借鉴 ④我国民族众多,方言也较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8.“整治网络低俗之风”、“打击手机涉黄信息”、实施“少儿出版精品工程”„„2011年社会各界倍加关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有关部门更是频出重拳,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保驾护航”,这是因为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②人们接受文化的影响是消极被动、无目的的,很容易受外界影响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 ④落后腐朽文化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使人精神萎靡、消极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④
9.我国的都江堰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工程;我国许多少数民族能歌善舞,各民族的歌舞极具特色„„这一切说明了
A.我们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B.我们的中华文化独树一帜 C.我们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D.我们的中华文化异彩纷呈 10.《富春山居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该画在清代顺治年间遭火焚,断为两截,现分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2011年6月1日,该画首次在台北合璧展出。此次历史性的“山水合璧”,深深激荡起两岸同胞的共同民族情怀。这表明()①两岸同胞对同根文明和文化的认同 ②民族精神体现了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品质 ③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④优秀的文化典籍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第三篇:第五课《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教案
第五课《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教案
一、认清目标
明确要求
知识与技能: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代代传承的中华美德;中华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
过程与方法:查找资料、链接所学历史知识把握中华文化的基本特点,并能以实际行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自觉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二、本课知识脉络
灿烂的中华文化
教学重点:理解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识记中华传统文化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难点: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自觉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三、自主学习
认真准备
课堂预习(15分钟)(阅读教材完成下列预习题,并在教材中做出相应的标记)
(1)提到中华文化,你会想到什么?中华文化是怎样形成的?
几千年来,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绵延不绝,历久弥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
(3)请你介绍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内容。
(4)请你概括中华文化的特点。
(5)中华文化的地位及影响?
(6)请列举中华传统美德。
(7)中华传统美德的特点?
提出质疑:(2分钟)(在预习过程中,你还有那些不懂的或者你发现的问题请写下来)
四、互动交流:(13分钟)
五、课堂检测(10分钟)
(一)填空题
(1)几千年来,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________、___________。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中。
(2)独具特色的_________、浩如烟海的____________,名扬世界的__________异彩芬呈的____________,充满智慧的__________,完备而深刻的_________等,共同组成____________的中华文化。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中华文化,是世界大花园中一朵璀璨的奇葩。
(4)作为传统道德的精华,中华传统美德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二)分析说明题
汉语言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特征,除了其特有的书法,对联、诗词等艺术形式外,还有能极为准确的表达语意的成语,这更是其他语言文化所不能比拟的。
1、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中华文化的特点
2、请说出中华传统美德的特点并列举一些代表中华传统美德的成语(至少三个成语)
3、请说明中华文化的影响
4、你还知道哪些中华文化特有的文化形式,试举二、三例。
第四篇: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复习教案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及其见证与表现;知道如何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及中华文化的力量;理解民族精神的内涵和时代发展丰富,重要性、必要性,以及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途径;理解爱国主义的地位、重要性,理解爱国主义是具体的,明确爱国主义在今天的主题。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和探究,学生对知识的宏观把握能力和微观理解能力得到相应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对知识的分析运用能力得到一定的锻炼。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对我国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对民族精神的感受和理解,进一步提升对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认同和重视。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基本特征;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民族精神的内涵、重要性、必要性及弘扬的措施;爱国主义在今天的时代主题。
2.教学难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基本特征中民族性的内涵和意义;弘扬民族精神的理由和措施。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5分钟)
师:课前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一个作业,请大家把我们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知识框架进行整理,我挑选了几份同学的知识框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展示两到三份知识点框架,请学生加以点评,注意时间控制,有些可以请同学们一起说,特别有争议的请学生评价。)
(本环节主要在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课堂参与度,同时引导同学注意知识整理的有效性和全面度,请生总结知识梳理要注意什么问题。)
师:好的,大家都整理得非常仔细,看来平时做笔记做得很认真,老师把简单的框架结构也罗列了出来,大家可以简单对照一下。(课件显示第三单元框架)2.讲授新课(34分钟)(1)审查明辨(5分钟)
师:好,为了测试一下大家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老师准备了几道题目,考考大家。(课件显示判断题,请一列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开小火车。)
1.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之中,所以民族精神是不变的。民族精神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会随着时代变化不断丰富发展。2.自强不息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勤劳勇敢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3.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4.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可以归纳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2)选择运用(12分钟)
师:好,所以在学习的时候大家要仔细,对于一些概念和内涵的界定范围,一定要有明确的认识。接下来,我们再来做几道各地的期末检测题和高考题,看看以大家的水平能不能做对。
1. [2014·莱芜期末] 针对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依靠键盘书写,汉字书写能力下降的情况,中央电视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办大型电视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下列关于汉字的有关认识,正确的是()①汉字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②汉字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和集中展示 ③汉字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④汉字传承了中华文明,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C [解析] 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和集中展示是民族节日,②错误。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③错误。①④是对汉字的正确理解。
2.(2013·安徽文综·T9)安徽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不同区域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滋养了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和新安文化,三种文化底蕴深厚、影响深远。这体现了()①区域文化各具特色,异彩纷呈 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③不同地域决定不同文化的发展 ④区域文化相互借鉴,融合统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题指南】本题以安徽不同区域的文化为载体,考查中华文化的特点。本题解题的核心在于读懂题意,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
【解析】选A。安徽不同区域条件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是文化地域性的表现,①正确;文化的地域性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安徽三种文化底蕴深厚、影响深远,印证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②正确;经济、政治决定文化,③观点错误;文化融合统一否定了文化的多样性,④错误。因此选A。
3.[2014·天津卷] 印度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后,便与中国固有文化相互影响和融合。在隋唐,外来佛教适应中国的文化习俗,演变为以禅宗为代表的中国化佛教,形成中华文化儒、释、道并存的格局;至宋后,传统儒学吸收佛教的有益成果,衍生出新儒学即宋明理学,使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华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度。这一史实表明()①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②不同文化的融合导致文化差异性的消失 ③学习借鉴外来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文化交流借鉴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0.C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创新和中华文化的知识。材料强调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华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融中不断发展,①③符合题意。②否认了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排除。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是立足实践,④错误。
4.(2013•江苏单科•T32)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是近代以来中华儿女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是中国人民的跨世纪梦想。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这是因为()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③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借鉴 ④中华民族精神是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解题指南】本题以“中国梦”为背景,考查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等知识。抓住题干中的“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进行分析。【解析】选B。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①应选;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因为中华民族精神是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④应选。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具有双重性,②错误。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既相互借鉴,也存在冲突,③不准确,且不符合题意。
(教师在讲解时要启示学生,选择题要注意什么问题,请学生自己总结。)(3)能力提升(17分钟)
师:好,所以大家在审题时要注意„„(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简单总结,比如说注意知识点范围,注意题肢的正确与否,注意是否符合题意等)师: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道材料分析题。(7分钟)(请生看题并分析答题要点。)•
1、广州港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也是今天现代化海运的国际大港。作为水陆交通的重要交汇点,古老的百越文化汇聚了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岭南文化。随着现代化的发展,现在每三个广州人中就有一个外来户,岭南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愈加频繁,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关于中华文化的知识,说明我们应当怎样看待岭南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
• 【答案】①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文化共同熔铸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岭南本土文化具有明显区域特色,它的形成是不同地域文化、各民族文化、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果,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5分)②面对岭南本土文化和其他文化的碰撞,我们应求同存异,与外来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吸收借鉴其积极成分。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文化的理解,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4分)(给学生三分钟时间审题,直接提问。)
师:我们答题一般的思路是怎样的?先看知识范围,通过关键词分析主旨,通过题目类型分析答题方向。一般分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类,常见的问法有哪些?比如体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理由,依据,原因,如何等关键词。
师:那么怎样看待属于哪一类呢?谈看待一个问题或者对一个问题的认识,我们在遇到这一类认识类的题目时可以怎样回答呢?思路有哪些?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师:思路来源,通过关键词岭南文化知道是区域文化,因此,体现了中华文化区域性的特点,同时碰撞体现的是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古老的百越文化汇聚了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汇聚这个词说明了什么?包容性是的,那么我们该怎么做呢?对于这样的碰撞,继续坚持我们的什么原则,包容性。
变式:如果将范围改为文化生活,该答哪些内容?
文化的多样性
文化的交流传播
文化的交流借鉴融合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师:好的,为了验证大家对此类题目有一定的认识,我们再来看一道材料题,这道题请大家小组分析,整理出答案。时间5分钟。(学生小组讨论。)
(教师请两组回答。时间3分钟。)(教师简单点评并呈现答案。时间2分钟。)• 师:材料二: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中华圆了民族独立梦、百年奥运梦和港澳回归梦,也圆了经济富强梦、飞天入海梦和高铁航母梦。伟大的梦想,需要有伟大的精神做支撑。正是以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为核心内容的中国精神,成为我们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正是全国各族13亿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凝聚起的智慧和力量牵引着中国砥砺前行的脚步,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舍生取义”、“自强不息”、“以和为贵”等精神特质,为中华民族自强于民族之林提供有力的精神滋养,最终亿万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共同行动。•(1)结合材料,运用“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知识,谈谈你对“中国梦”成真的认识。(10分)•(2)①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2分)(说明:此点也可以用民族精神的作用、或爱国主义精神的地位替代)• ②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3分)这是“中国梦”梦想成真的文化基础。• ③继续发挥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特点,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3分)• ④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征途中,必须立足实践,继承弘扬民族精神并增添新的时代内容,(1分)我们每个人都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和建设者,共同续写民族发展的新篇章。(1分)
师:知识范围很清楚,问题类型和前一题一样,属于认识类,关键词是中国梦成真,那么什么是中国梦,中国的繁荣和强大,也就是说问题转化为了什么?对中华文化及民族精神在实现中国繁荣强大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但是要注意什么问题?刚才同学回答的有什么问题?知识范围是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也就是要全面,中华文化有涉及吗?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各族人民的归属感,是吗?中华文化的力量,是不可少的。
师:那么还有呢?民族精神的作用,民族精神的发挥,有没有体现,有的民族精神的作用,三精一魂,能体现吗?可以,有没有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民族精神是民族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高昂奋进的民族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有巨大的力量,同时也起了凝聚民族力量的作用。
师:然后呢?民族精神是什么,内涵肯定有体现,作用,必要性都体现了,接下来我们回答怎么做,那么中华文化这一课中我们要怎么做?要实现中华文化新辉煌,也要继续发挥包容性的特点,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对吗?还有呢,民族精神要怎样?要继续培育和弘扬嘛,怎么做呢?主心骨可以有,还有呢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因为传统的精神啊,还有呢要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为什么?看关键词啊,材料第三行,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共同构成了中国精神,支撑起整个民族的复兴,以后要不要继续坚持和发展?当然要对不对^_^ 师:好,同学们,我们看到材料分析题常见的思路,我们要注意什么?范围,主题,类型。还有,在材料中体现出来的什么?关键词,这个帮助我们寻找答题的思路,对不对? 3.课堂小结(1分钟)
教师对本单元重难点进行简单回顾。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请学生回答。
第五篇:孙子兵法与中华文化
孙子兵法与中华文化
摘要:《孙子兵法》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体现中华文化,受中华文化影响,又反过来影响着中华文化。
关键词:孙子兵法,中华文化,慎战,辩证思维
《孙子兵法》成书于春秋末期,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军事著作,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军事理论著作,也是中国古籍在世界影响最大、最为广泛的著作之一。《孙子兵法》曾被誉为“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遗孙子”。它所阐述的谋略思想和哲学思想,被广泛地运用于军事、政治、经济等各领域中。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已被译成日、英、法、德、俄等十几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享有“兵学圣典”的美誉。《孙子兵法》不仅仅是一部兵书,不仅止于中华文化中的重要遗产,她更是华夏智慧与朴素思想的象征。它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文化的土壤中,体现着中华文化,又以其独特而强大的能量反哺着中华文化。
《孙子兵法》体现了中华文化中的“非战”、“和”的精神。《孙子兵法》虽然是一本以战争指导为写作目的兵书,但其本质却又是反对战争的。《孙子·计篇》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它强调“慎战”,不轻易发动战争,强调“先胜”,使用“软实力”战胜对手,而避免正面的硬碰硬的战争。《孙子》开篇就指出了“慎战”的重要:“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在《作战篇》和《用间篇》开头,孙子又重复论述了战争对国力的重大消耗以及对国家的潜在危害(“诸侯乘其弊而起”)。这是《孙子》全书的基础。这与道家“不争”的思想有相通之处,老子说:“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争”怎么能善胜?那就是使用“伐谋”、“伐交”的手段了。这种“不争”并非如墨家“非攻”思想一般全面否定竞争,而是指将竞争限制在社会道德所能容纳的范围之内。在这种思想之下,战争仅仅是一种用于解决争端的,与换质、联姻等并列的外交手段。而达到这种目的的方法就是用“礼”“义”来限制战争。强调进行“正义之争”,将战争纳入进步的轨道中去。孙子兵法虽然是战争的学问,但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平。正如武术要讲武德,孙子兵法高深的兵学思想也该被运用于维护和平的事业中,这才是孙子的真正愿望。
正是基于“慎战”的思想,孙子的新式战争观体现了前所未有的实用主义。孙子兵法在具体运用上的核心战争指导思想就是:最小的消耗达成最大效率击败敌军的目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使用“兵以诈立”。这个“诈”除了战术上的欺蒙敌人之外,更多地是从战略的高度上讲的,即在变化中争取战争的主动权(因而也不会对战争的性质——“仁义”与否——产生影响):“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具体说来,“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一是“任势”,二是“诡道”。
实用主义的另一方面是指,《孙子兵法》侧重的不仅是对战争理论的阐述和总结,还包括战争实践的指导。这部兵法对战争实际有着非常强的针对性,在历史上有着非常强的实践价值。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调的“实用理性”。“实用理性”扎根于农耕文明,体现在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文以载道”、“经世致用”,中国人的思想对一切事物的观察都以这些事物对人的关系为基础,看它们有无道德的应用价值,有无艺术价值。孙子兵法也正暗合了这点。《孙子兵法》还有着朴素的辩证思想。如果说,基于对战争现实深刻认识的“慎战”思想更多体现了孙子军事思想的务实的话,他的辩证转化思想则达到了高超的艺术境界。
战争中敌我双方的各种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双方关系的“主、客”,天时地利的“险、易”,士卒状态的“勇、怯”,战争行为上的“进、退、攻、守”,等等。孙子认为,这些矛盾关系都是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战争制胜的根本就在于充分利用各种条件,使这些关系向有利于己方的方向发展。《老子》一书揭示了事物的矛盾性,并认为矛盾对立的双方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孙子的这种兵法上的辩证思维明显受了道家“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的哲学辩证思维影响。
《孙子兵法》深刻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道家和儒家思想。除了上述的“不争而胜”和辩证思维以外,它提倡的“避实击虚”、“以迂为直”等思想,造势、分合、治气等方面,也体现了老子的“以柔克刚”思想。另一方面,孙子提倡的师出有名,强调战争的正义性,“慎战”的思想,也体现了儒家的仁爱与民本思想,这就形成了中国自古以来非扩张性和非侵略性,以防卫与反击为主的战争战略思想。
《孙子兵法》的成书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又反过来影响了中华文化本身。
春秋时期,国与国之间的战争讲究“为战以礼”战争的目的是分出胜负,而非决出生死。往往两军对垒,左军对左军,右军对右军,中军对中军,三站定胜负,击溃对方也不去追杀,败的一方还保有兵力也不再战,这是一种很“骑士”的精神。
公元前589年的齐晋鞌之战,齐国的邴夏请求齐顷公杀死晋国将领韩厥,顷公就以“非礼也”之由未许;而当晋军要俘获齐顷公时,还得拜两拜,向他行稽首礼,以极为委婉谦卑的口气向被俘的尊者解释,说明逮捕他是万不得已的。
公元前638年的泓水之战,宋国因恪守“为战以礼”的原则,不愿趁楚人势弱时进攻,而被楚国击败,面对国人的责怪,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解释说:“君子作战,不再次击伤已经受伤的敌人,不抓敌军中的老人和孩子。要像古代打仗的,不困敌于险形,不击鼓出击还没摆好的阵势。”这场战役可能对孙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宋襄公的做法被后人看作迂腐,然而他却是“为战以礼”的一个典范,这个典范的失败说明,在战争这个残酷的现实面前,很多旧有的军事思想都要改一改了。春秋末期,已经有不少将领贤士从战争实际出发,讲究“以正合,以奇胜”,成为新兴战争观的先声。但直到孙子的“兵者,诡道也”、“兵以诈立”等观念的出现才真正脱出了旧有的战法的桎梏,将新型战争观系统化、理论化。《孙子兵法》在中国被奉为兵家经典,后世的兵书大多受到它的影响,对中国的军事学发展影响非常深远。自成书以来,中国古代的战争一再地向诡诈化,残忍化发展。在孙子后的战国时期,无所不用其极的战争手段愈演愈烈,兵车这种观礼性的打斗模式,也慢慢改成胡服骑射。战争的残忍性在加剧,坑杀四十万赵卒的事情也有了„„当然,这些情况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并不能怪罪于《孙子兵法》,但《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明显催化加速了战争手段的进化。这种进化持续了整个封建王朝时代。《孙子兵法》不仅在军事思想方面十分先进,而关于治军方面的管理思想近年来也受到国内外的重视。老子与孙子被列为几十位有影响的管理思想家之首。在一个企业中如同在一个军队中一样,官兵素质、教育训练、管理协调、赏罚激励等同样构成“企业文化”的要素。在军队中士气的重要不言而喻,在企业和其他单位中,人际关系尤为重要。孙子最早表明,军事除了硬件之外,软件的重要性。
《孙子兵法》同儒家思想共同塑造了中国传统文化,而这种思想完全深入到现代人的思想之中,使得中国人的思维与西方人产生了普遍性的不同。这种不同可以在人们常说的“西方人的思维是直的,中国人的思维是弯的”这句话中看出。严格来说,中国人的思维里有着“计”的烙印,这是几千年来世世代代遗传的结果,中国的文化中本就有着孙子思想的难以抹消的影响。
综上所述,孙子是一位值得我们为之感到自豪的伟人,《孙子兵法》是一部博大精深,恒久不衰的巨著,它体现着中华文化,又以其独特而强大的能量反哺着中华文化。《孙子兵法》是一部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文化,同时又提升中华文化到达一个新的历史高度的不朽著作!
参考文献:
1、蒋玉斌,孙子译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2、潇水,青铜时代,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3、于汝波,孙子兵法研究史,军事科学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4、戚文、周铁强等,孙子兵法十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
5、李小成,《孙子兵法》中的儒家思想,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06期
6、许川川、张清湘,中国文化中的实用理性主义与经世致用思想,《考试周刊》,2010年20期
7、张昌明,《孙子兵法》与中国文化,[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18c7a1f5f61fb7360b4c6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