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与中华文化学习心得范文合集

时间:2019-05-15 14:15: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汉语与中华文化学习心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汉语与中华文化学习心得》。

第一篇:汉语与中华文化学习心得

汉语与中华文化学习心得

这学期选修了汉语与中国文化,起初只是怀着对汉字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好奇才去的,还以为这门课程的学习会枯燥乏味,但是通过这几周的学习和大家在课堂上的讨论,我发现汉语与中国文化的课堂氛围不仅和谐而且活跃。王彤伟老师的授课方式也使我眼前一亮。没有单调的播放幻灯片或者是朗读书上的文字,而是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使每个同学都参与进来,最后再耐心细致的讲评总结、因循善诱的指点下使我们学习和积累了不少经验和知识。

汉语不仅仅是一门语言,更是传承着五千年中国文化的载体。我们从汉语中看中国文化,从中国文化里看汉语,明显语言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而在汉语中,方言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说汉语体现了中国文化,那么方言就是体现的地方文化。我们第一节课就此展开了。那是我印象最深的一个学习过程。

我们学习了方言的概念,方言形成的过程以及方言的分类。然后在方言的分类里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课堂上,老师叫来自不同省份的同学分别起来秀一段自己的地方方言,有个福建同学的闽南话得到大家的广泛赞许。那节课上我们不仅对不同地方的方言有了初步的了解,从他们的发音和停顿上进行了比较,使我对中国的传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作为一个浙江人自然迫不及待的想秀一下我的绍兴话。回去以后更是自己研究了很久。对官话,吴语,客家话,闽语以及粤语都有了稍稍的了解。作为浙江人,我知道我们浙江使用最广泛的是吴语以及少数的客家话和闽语。

我觉得学习这门课程不仅仅是在课堂的参与就足够的,如果真的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后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在课上我们是打开了学习的大门,那么想要深入就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了。

一学期的<汉语与中国文化>的学习都是在轻松愉悦的课题氛围中完成的,在这一学期里我学习了很多关于汉语以及中国文化的知识,虽然不过是浩瀚的中国文化宇宙里的一点皮毛,但是还是很满足,感谢老师这学期得辛苦教学。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洪方园1043094073

第二篇:汉语史学习心得

《汉语史》心得

学了一学期汉语史这门课程,说实话,我本人对语言类的课程有些恐惧,感觉语言类的课程太难了,但通过这一学期对汉语史的学习,虽然没有学的十分好,但我对语言的反感不是那么的强烈了,也对我们汉语从古至今的发展变化有了一定的了解。

汉语史这门课程给我的感觉是语言特别是汉语言是一个很神奇的东西,它会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不断地增加音节,减少音节或者音节永远的消失。通过学汉语史我对一些语言学学家有了比在古代汉语课上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比如古代的学者段玉裁,近代的学者王力、吕叔湘、蒋绍豫、向熹等人,外国的学者太田辰夫。

通过这一学期的上课,我了解了汉语史这门学科的创立的标志是1958年王力先生《汉语史稿》的出版,对于音韵学、训诂学、词汇学、文字学有了比以前跟深刻的理解,虽然这种理解是较浅层的,但是我还是很高兴。而且接触到了《切韵》这本韵书,知道了“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知彻澄娘”等36字母,知道了用反切上字、反切下字来了解声母类别和韵母类比的方法。

总之,通过对三十多节课对汉语史的学习,虽说没有把汉语史学的十分精十分透,但是也是我比较用心学用心听用心记的一堂课,也了解了汉语史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科,它的组成部分,哪些学者对它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最后,还是要谢谢老师的讲授,辛苦了。

第三篇:“汉语课程与教学设计”学习心得

“汉语课程与教学设计”学习心得

——3班胡继昌

3月7日上午,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刘春兰教授在外国语学院209教室给我们做了一次题为“汉语课程与教学设计”的讲座。刘教授主要围绕国际汉语教学课程大纲、课程设计、教学设计以及国际汉语教学技巧等方面问题进行了探讨和知识的传授。

通过这次讲座,我了解到教学大纲的重要性,尤其是作为一名语言教学工作者,深刻领会教学大纲的重要性及如何解读和制定教学大纲尤为重要。教学大纲是教学的指针,使得教学有据可循。而且,作为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赴任前,我们要了解赴任国国民教育体系,所任职学校的教学计划或培养方案等,因为这样,我们才能最大可能得做到“因材施教”、具有针对性的制定教学大纲或教学计划等。

课程设计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包括教学目标的全面性、教学情境的激励性、教学结构的有序性、教学活动的民主性及教学反馈的及时性等。为了更能形象的说明课程和教学计划制定的步骤,刘教授引用了著名的设计方法,即“狄克-柯瑞模型”和“史密斯-雷根模型”。我了解到海外中小学生教学对象的特点,即海外中小学汉语教学对象在学习动机、情感态度、学习策略、认知特点、注意与反应、学习获得方式等方面的特点。同时,我们要做到以《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为参照、了解我们所在的教学机构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把汉语课程的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结合起来编写教学大纲或教学计划,还必须要有国际汉语课程的“目标”、“内容”、“教学难点”和“教学

方法”、“计划”等。

对于国际汉语教学设计,我学到了其一般流程、应明确的内容及教学目标的表达方式。教学设计的一般流程是:

1、分析教学对象;

2、确定教学类型;

3、明确教学目标;

4、选定教学内容;

5、确定教学原则;

6、明确教学途径;

7、明确教师分工。国际汉语课程教学设计应明确的内容有:

1、课程名称;

2、授课班级;

3、总学时数;

4、教科书及参考书;

5、教学目标;

6、教学重点和难点;

7、教学媒体(教具);

8、教学安排(教学步骤)。其中,教学目标有三种,即行为目标、表现性目标、内部心理与外显行为结合的目标。用预期学生学习之后将产生的行为变化来陈述的目标被称为行为目标。教师只需明确规定学生必须参加的活动,不必规定学生在活动中取得什么,象这样表述的目标称为表现性目标。内部心理与外显行为结合的目标是指先用描述心理过程的术语陈述教学目标,再用可观测的行为作例子,使这个目标具体化。无论是哪种教学目标,其内容要包括四要素,即对象、行为、条件和标准,而且要遵循教学目标设计原则:全面(多元化)、具体(可操作性)、恰当(适度性)、差异(层次性)。

此外,我还学到了关于教案编写步骤和内容方面的知识,即:1、教学目标;2、教学要点(重点、难点、关键等);3、教学进程(教学过程或教学流程,包括:教学步骤、教学内容、教学技能与教学手段、时间分配等);4、板书或ppt设计(科学、艺术、清楚、简洁明了,是对本节教学内容的浓缩);5、教学后记(或称教学反思)。

这次讲座使我受益匪浅。虽然刘教授主要是从国际汉语教学的角

度分析课程和教学设计等方面应该注意的环节和内容,但是语言教学有其相通性,这对外语教学工作者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只是机械性接受学校的统一安排,通过此次学习,让我更深入的了解了教学大纲、课程设计、教学设计及教案等方面的相关知识。

第四篇:孙子兵法与中华文化

孙子兵法与中华文化

摘要:《孙子兵法》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体现中华文化,受中华文化影响,又反过来影响着中华文化。

关键词:孙子兵法,中华文化,慎战,辩证思维

《孙子兵法》成书于春秋末期,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军事著作,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军事理论著作,也是中国古籍在世界影响最大、最为广泛的著作之一。《孙子兵法》曾被誉为“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遗孙子”。它所阐述的谋略思想和哲学思想,被广泛地运用于军事、政治、经济等各领域中。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已被译成日、英、法、德、俄等十几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享有“兵学圣典”的美誉。《孙子兵法》不仅仅是一部兵书,不仅止于中华文化中的重要遗产,她更是华夏智慧与朴素思想的象征。它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文化的土壤中,体现着中华文化,又以其独特而强大的能量反哺着中华文化。

《孙子兵法》体现了中华文化中的“非战”、“和”的精神。《孙子兵法》虽然是一本以战争指导为写作目的兵书,但其本质却又是反对战争的。《孙子·计篇》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它强调“慎战”,不轻易发动战争,强调“先胜”,使用“软实力”战胜对手,而避免正面的硬碰硬的战争。《孙子》开篇就指出了“慎战”的重要:“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在《作战篇》和《用间篇》开头,孙子又重复论述了战争对国力的重大消耗以及对国家的潜在危害(“诸侯乘其弊而起”)。这是《孙子》全书的基础。这与道家“不争”的思想有相通之处,老子说:“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争”怎么能善胜?那就是使用“伐谋”、“伐交”的手段了。这种“不争”并非如墨家“非攻”思想一般全面否定竞争,而是指将竞争限制在社会道德所能容纳的范围之内。在这种思想之下,战争仅仅是一种用于解决争端的,与换质、联姻等并列的外交手段。而达到这种目的的方法就是用“礼”“义”来限制战争。强调进行“正义之争”,将战争纳入进步的轨道中去。孙子兵法虽然是战争的学问,但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平。正如武术要讲武德,孙子兵法高深的兵学思想也该被运用于维护和平的事业中,这才是孙子的真正愿望。

正是基于“慎战”的思想,孙子的新式战争观体现了前所未有的实用主义。孙子兵法在具体运用上的核心战争指导思想就是:最小的消耗达成最大效率击败敌军的目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使用“兵以诈立”。这个“诈”除了战术上的欺蒙敌人之外,更多地是从战略的高度上讲的,即在变化中争取战争的主动权(因而也不会对战争的性质——“仁义”与否——产生影响):“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具体说来,“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一是“任势”,二是“诡道”。

实用主义的另一方面是指,《孙子兵法》侧重的不仅是对战争理论的阐述和总结,还包括战争实践的指导。这部兵法对战争实际有着非常强的针对性,在历史上有着非常强的实践价值。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调的“实用理性”。“实用理性”扎根于农耕文明,体现在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文以载道”、“经世致用”,中国人的思想对一切事物的观察都以这些事物对人的关系为基础,看它们有无道德的应用价值,有无艺术价值。孙子兵法也正暗合了这点。《孙子兵法》还有着朴素的辩证思想。如果说,基于对战争现实深刻认识的“慎战”思想更多体现了孙子军事思想的务实的话,他的辩证转化思想则达到了高超的艺术境界。

战争中敌我双方的各种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双方关系的“主、客”,天时地利的“险、易”,士卒状态的“勇、怯”,战争行为上的“进、退、攻、守”,等等。孙子认为,这些矛盾关系都是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战争制胜的根本就在于充分利用各种条件,使这些关系向有利于己方的方向发展。《老子》一书揭示了事物的矛盾性,并认为矛盾对立的双方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孙子的这种兵法上的辩证思维明显受了道家“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的哲学辩证思维影响。

《孙子兵法》深刻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道家和儒家思想。除了上述的“不争而胜”和辩证思维以外,它提倡的“避实击虚”、“以迂为直”等思想,造势、分合、治气等方面,也体现了老子的“以柔克刚”思想。另一方面,孙子提倡的师出有名,强调战争的正义性,“慎战”的思想,也体现了儒家的仁爱与民本思想,这就形成了中国自古以来非扩张性和非侵略性,以防卫与反击为主的战争战略思想。

《孙子兵法》的成书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又反过来影响了中华文化本身。

春秋时期,国与国之间的战争讲究“为战以礼”战争的目的是分出胜负,而非决出生死。往往两军对垒,左军对左军,右军对右军,中军对中军,三站定胜负,击溃对方也不去追杀,败的一方还保有兵力也不再战,这是一种很“骑士”的精神。

公元前589年的齐晋鞌之战,齐国的邴夏请求齐顷公杀死晋国将领韩厥,顷公就以“非礼也”之由未许;而当晋军要俘获齐顷公时,还得拜两拜,向他行稽首礼,以极为委婉谦卑的口气向被俘的尊者解释,说明逮捕他是万不得已的。

公元前638年的泓水之战,宋国因恪守“为战以礼”的原则,不愿趁楚人势弱时进攻,而被楚国击败,面对国人的责怪,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解释说:“君子作战,不再次击伤已经受伤的敌人,不抓敌军中的老人和孩子。要像古代打仗的,不困敌于险形,不击鼓出击还没摆好的阵势。”这场战役可能对孙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宋襄公的做法被后人看作迂腐,然而他却是“为战以礼”的一个典范,这个典范的失败说明,在战争这个残酷的现实面前,很多旧有的军事思想都要改一改了。春秋末期,已经有不少将领贤士从战争实际出发,讲究“以正合,以奇胜”,成为新兴战争观的先声。但直到孙子的“兵者,诡道也”、“兵以诈立”等观念的出现才真正脱出了旧有的战法的桎梏,将新型战争观系统化、理论化。《孙子兵法》在中国被奉为兵家经典,后世的兵书大多受到它的影响,对中国的军事学发展影响非常深远。自成书以来,中国古代的战争一再地向诡诈化,残忍化发展。在孙子后的战国时期,无所不用其极的战争手段愈演愈烈,兵车这种观礼性的打斗模式,也慢慢改成胡服骑射。战争的残忍性在加剧,坑杀四十万赵卒的事情也有了„„当然,这些情况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并不能怪罪于《孙子兵法》,但《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明显催化加速了战争手段的进化。这种进化持续了整个封建王朝时代。《孙子兵法》不仅在军事思想方面十分先进,而关于治军方面的管理思想近年来也受到国内外的重视。老子与孙子被列为几十位有影响的管理思想家之首。在一个企业中如同在一个军队中一样,官兵素质、教育训练、管理协调、赏罚激励等同样构成“企业文化”的要素。在军队中士气的重要不言而喻,在企业和其他单位中,人际关系尤为重要。孙子最早表明,军事除了硬件之外,软件的重要性。

《孙子兵法》同儒家思想共同塑造了中国传统文化,而这种思想完全深入到现代人的思想之中,使得中国人的思维与西方人产生了普遍性的不同。这种不同可以在人们常说的“西方人的思维是直的,中国人的思维是弯的”这句话中看出。严格来说,中国人的思维里有着“计”的烙印,这是几千年来世世代代遗传的结果,中国的文化中本就有着孙子思想的难以抹消的影响。

综上所述,孙子是一位值得我们为之感到自豪的伟人,《孙子兵法》是一部博大精深,恒久不衰的巨著,它体现着中华文化,又以其独特而强大的能量反哺着中华文化。《孙子兵法》是一部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文化,同时又提升中华文化到达一个新的历史高度的不朽著作!

参考文献:

1、蒋玉斌,孙子译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2、潇水,青铜时代,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3、于汝波,孙子兵法研究史,军事科学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4、戚文、周铁强等,孙子兵法十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

5、李小成,《孙子兵法》中的儒家思想,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06期

6、许川川、张清湘,中国文化中的实用理性主义与经世致用思想,《考试周刊》,2010年20期

7、张昌明,《孙子兵法》与中国文化,[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18c7a1f5f61fb7360b4c6504.html

第五篇:中华文化与企业文化教案

中华文化与企业文化

教学目标:

1、理清思路,了解企业文化形成的过程。

2、学习类比写法 教学难点:1.理清文章思路。

2、了解企业文化。

3、类比。教学准备:常规教具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分析课文第一二部分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中华文化和企业文化】我们经常说文化这个词,比如说今天有文化课,文化成绩,你这个没文化的人,那究竟什么是文化?文化就是语文和化学?其实这也不算错,只是不全面,文:本意是纹路,就是交错的网格。如社会关系很复杂,像个交错的网格就成为人文。日月星辰等等天体运行的自然规律也是极其复杂的可以成为天文。

化:就是变化的意思。

在广义上,【广义文化】文化包括了语言、文学、科学、艺术、法律、风俗习惯等等,同学们爱听的流行歌、爱看的电影,刷微博,看小说等等,甚至我们使用的煮饭的锅,喝水的水壶,电视机,再比如说电风扇,比如过年要吃饺子,清明节要扫墓通通包括在文化里面。但是这指的是广义上的文化,人有意识的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包括这个活动的结果,都属于文化。

但是在狭义的文化范围就比较窄了,它包含在广义文化里。【狭义文化】狭义文化则专门只人类精神创造的活动和结果,我们刚才说的语文和化学就是属于狭义文化,书法、音乐美术、文学、科学都可以归为狭义文化。而我们一般口里说的文化,指的就是狭义的文化。

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像英语,吸血鬼,是英国文化,金字塔,木乃伊,楔(xie)形文字是古埃及的文化,寿司、生鱼片是日本文化。我们中国是当然也有自己的文化——中华文化,就是有中华民族创造的文化。

那中国为什么又叫中华呢?其实上古时期,黄河流域有个华夏族【华夏族】,是我们汉族人的祖先。当年他们自以为居住在天下的正中间,所以就称自己国家为中国,称周边地区为四方,所以也称自己为中华民族【中华民族】。“中”就是居于四方之中,“华”就是光辉,辉煌的意思,把自己的民族叫“中华”就是希望自己民族以后兴旺发达。再后来,华夏族人也就是汉族人不断的扩张自己的范围,和许多民族融合,又经过了几千年,更换了很多朝代,建立我们现在的新中国。所以我们现在指的中华民族不仅包括了汉族,还包括居住在现在中国境内的55个少数民族。

回想历史,我们可以说的中华文化,就是指从中华民族也就是华夏族建立中国开始,直到现在,56个民族一代一代传承,物质上、精神上共同创造的文化。

我们再看,企业文化,什么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这是现代才兴起的文化,就是指一个企业中形成的统一的价值观、精神、信念、处事方式、比如说工作作风、行为规范、管理方法等等。大家以后要进企业工作,或者是要管理企业,你怎么建设企业文化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同走进课文。

二、整体感知

把书翻到第九十页,首先请一个同学为大家朗读一下第一二自然段。这两段话可以说是全文的一个中心,总起全文。

作者说,事物都是有共同性的,你要是想建设好企业文化可以从中华文化中寻找答案。作者说中华文化和企业文化很多有相似的地方。整个中国可以看作一个大企业,而中华文化文化就像是这个大企业的企业文化。那我们中国这个五千年的大企业【千年大企】,究竟是怎样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呢?我们把中国比喻成一个大企业,一边回顾历史,一边梳理中华文化。想想以后我们要管理企业,可以从这五千年里的历史里面找到哪些秘籍。【历史 企业】

三、具体分析课文第一二部分

1、首先给同学们五分钟时间阅读课文第一第二两个部分。

看到文章第一部分,繁荣与混乱。【繁荣与混乱】

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也就是上古时期。在那个时期,有很多小部落并存【上古部落】,黄帝统领的部落在现在的陕西省中部渭河流域。每个部落虽然都有自己处事的方法,自己崇拜的图腾,但只能说他们有了文化的种子,还远远构不成文化。

作者把这些个小部落比做小作坊【小作坊】,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

黄帝【黄帝】是我们的宗祖神,也就是我们的祖先。黄帝教人们播种粮食,还制造生产工具,创造文字,制造衣服帽子,建造舟车,发明指南车,发明算术,创造音乐,创造医学,像现在传世的《黄帝内经》【黄帝内经】,虽然还不能确定作者是不是黄帝,但是可见黄帝对中医的影响很大的,就算不是他的书也要写他的名字。

黄帝的部落在他的带领下文化越来越先进,力量越来越强大,就开始吞并周边的小部落。那个时候,渭河边上还有一个强大的部落,首领是炎帝【炎帝】,与黄帝有血缘关系,是同父母所生的亲兄弟。为了得到适合耕种放牧的中原地区,黄帝就联合炎帝建立了一个部落联盟,一起攻打蚩尤【蚩尤】,蚩尤这个部族的人个个勇猛彪悍,而且还擅长利用天气来作战。炎帝先与蚩尤交战,被打败了,蚩尤一直追杀他到涿鹿【涿鹿之战】,黄帝为了使用骄兵之计,默默的布好战局,等蚩尤骄傲了自动上钩,所以就没有出手救援,所以炎帝就怀恨在心。等蚩尤攻打黄帝的时候,炎帝就屯兵在阪泉旁观【阪泉】,涿鹿之战,蚩尤专门挑了一个浓雾的天气来围困黄帝,前面我们说到黄帝是个很有文化的人,他发明了指南车【指南车】,所以他冲破了迷雾重围,一举击败了蚩尤。

蚩尤和炎黄部落联盟都是为了争富饶的中原,所以我们现在也通常把两家实力庞大的公司竞争或者两人间的对决用“涿鹿之战”来形容,来彰显或比喻竞争目标的重要性。后来炎黄的部落联盟就在中原定居了,也就成了华夏族的祖先,所以我们现在说自己是炎黄子孙。

小小作坊之间也有联合,吞并和争夺市场的现象,也像是这些小部落一样,炎黄结成联盟,吞并了蚩尤部族,野蛮的文化与先进的文化起冲突,野蛮文化都往往处在下风。

前面说黄帝在涿鹿打仗的时候,他的盟友炎帝屯兵在阪泉,按兵不动。因为炎帝为之前被蚩尤追杀,黄帝没有救援他怀恨在心,积怨已久,就是想等着黄帝因为和蚩尤交战疲惫不堪的时候,将黄帝一举打败,即使是亲兄弟也要反目成仇,已雪前耻。所以炎帝与黄帝相约在阪泉开战,【阪泉之战】五千年前阪泉之战可谓是历史书最重要的一战,它开启了中华文明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第一次大一统的战争,不过现在阪泉这个地方已经不能考证了,有的说是山西运城,有的说是河北涿鹿,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在找找资料。我们说黄帝聪明睿智,而且有很多大将在身边,而且还有先进的武器,涿鹿之战发明了指南车来打败蚩尤挽救了许多将士的性命,保卫了自己的族人,就自然而然的得到更得到了众多部族支持,人们常说得人心者的天下。而炎帝的军队都是些老弱妇孺,所以经过三次交战后,炎帝的军队最终溃败,炎帝不得不率全族投降,而黄帝就被众人推举为天子,从此以后黄帝开始建立了自己的王国【王国】,建立自己的秩序。

小作坊相互吞并融合,就有一些粗具规模的公司【粗具规模的公司】出现了,这些公司也就相当于上古时期的“王国”。

这些上古部落打来打去,最后一个叫夏的部族取得了天下,建立我国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夏朝】。国王把自己的王位传个儿子就是从夏朝开始,我们都听说过“大禹治水”,【大禹治水】禹就是夏朝开国的国君,他没有像以前的人一样把王位让个有才能的人坐,而是把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启,然后王位就这样一代一代的传递下来了。夏朝建立了刑罚制度,编了军法,奴隶刑法,还建立纳税制度,建立了国家官僚体系,有自己的军队,可见夏朝开始,中华文化已经有了一个明确的轮廓,虽然不完善,但是确确实实影响了人民的生活。国家制度日益明确,人民的穿着礼仪、行为规范、思想等等都开始趋向统一,所以文化也开始影响人们的生活了。

这个时候的夏朝就相当于一个企业的初期【初期企业】,虽然没有明显的企业文化,又或者说这个文化不成熟,但是文化已经存在,而起开始管理和影响着这个企业的员工。

夏朝传了472年,禹原以为自己的子孙可以把王位一代代传下去,但是最后一个国君是个暴君,叫“桀”,桀只顾自己享乐,不顾民众疾苦,所以一个叫“商”的部落在汤的领导下开始造反,【商汤灭夏】。随即建立了商朝。

可见一个企业如果不思进取,就会被市场的潮流淘汰,被其他的企业所取代。像夏朝一样,被商朝取代了。

商朝的时候出现了甲骨文,文字的出现,有文字作为载体,使得中华文化的传承变得更加方便。商朝的科学有了很大的进步,比如日历已经有大小月之分,还规定了一年有366天,最大的数字已经算到三万了。而且商朝有了自己的音乐,大量豪华的乐器也相继出现,商朝时候的,可以说商朝时期的中华文化越来越成熟。但是商朝还是毁在自己最后一个国君纣【纣】的手上,就是我们看的《封神榜》里面宠信妲己的暴君纣王。最后周武王姬发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朝。【周】

周朝分两个时期,先是姬发建立的西周,然后就是周平王建立的东周。东周时期又称“春秋战国”【春秋战国】,分为“春秋”及“战国”两部分。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大家还记不记得“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还有一种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宋襄公、秦穆公。后来韩赵魏三家分晋,形成了战国七雄,大家还记不记得战国七雄指哪七个国家?齐楚秦燕赵魏韩。春秋战国分了这么多个政权,社会自然是动荡不安,但就是因为社会动荡,诸侯国都需要人才来发展自己的国力,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反而是我国历史书文化最灿烂的时期。用一个词语形容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可以说是“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很多文化流派,儒家孔子、道家老子、庄子、法家韩非子、墨家墨子、兵家孙子、还有杂家、阴阳家等等都相继出现。

这些文化名人就一个一个的到每一个国家推销自己的文化,而各个国家的国君呢,也不管他的子民们喜不喜欢,就开始挑选一些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可以为自己的统治服务的文化,加入治国中来,于是就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国家文化。

这就正如同这些初期的小企业在发展的岁月里,根据老板的个人喜好,来吸收文化,逐渐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

所以到了战国时期【战国】,你很难找到一种可以代表中华民族的文化,不仅文化派别多,而且很多是起冲突的,像课文里所说的道家清静无为、墨家苦行济世、儒家克己复礼,九十一页注释2,道家说“清静无为”,一个人最好是什么都不要做,“无为”,清心寡欲,而墨家说“苦行济世”,【苦行济世】什么是苦行济世?人活在世上不能贪图享乐,要艰苦修行,要救助世人。而儒家则说“克己复礼”,看到注释3,人要约束自己,只要管好自己就可以了,这些观点都是相互矛盾的。

作者把这个战国时期的中国比做一个企业联合体【企业联合体】,许多诸侯国就想许多有着自己文化的小企业,而整个中国就是一个企业联合,这些个联合的小企业各自的文化都很繁荣,但是很多文化彼此确实矛盾的,又找不到一个主体文化来概括他们,所这个时期的中国,也就是这个企业联合体是个即繁荣又混乱的态势。

2、接下来看到课文第二部分,动荡与持续。

战国七雄最后还是被强大的秦帝国统一了,课文上幽默的说“秦朝经过了一系列眼花缭乱的购并,最终统一了市场。”眼花缭乱【眼花缭乱】,就是形容眼前的景象复杂纷繁,使人感到迷乱不清,这里是指秦始皇吞并六国速度快,气势大,让人眼睛都看不过来。秦朝【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的国家。而且从秦朝开始国君不称王了,改成皇帝,秦始皇【始皇】,始皇就是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嬴政自然希望自己的皇位可以永远传承下去,就规定自己为始皇帝,自己死后皇位传给子孙时,就称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至万世。大家都看过《寻秦记》,知道秦始皇是个叱咤风云很有传奇色彩的人,他22岁当国君,39岁一统天下当了皇帝,至于他世怎么灭六国,君临天下的,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查找资料。

可是谁又难想到天下的霸主秦国却是有一个地处偏僻的小国家发展起来的。看到第二部分的第一句话,“秦国本是偏隅西北的一个小国”。偏隅就是指偏僻的地方。

这时候的偏僻的秦国就像一个小企业,战国时期的社会动荡不安就像市场里面激烈的竞争,所以他迫切希望自己可以强大起来,法家学说的人商鞅上门推销法家文化的时候,秦孝公【秦孝公】没有拒绝。商鞅【商鞅】是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秦国就进行了两次变法,他首先把秦国分了成很多郡县,一级一级的管理,还主张用严刑重罚来杜绝犯罪,残酷的连坐法【连坐法】就是他发明的。什么是连坐法?那个时候商鞅把全国人民变成五个人一个小组,叫“伍”【伍】就是说五个人里面一个人犯罪,其他四个人必须揭发他,否则被政府发现了,五个人一起入罪。比如一个人杀了人要判死罪,其他的人包庇他,五个人就要一起死。后来我们经常听到电视里面诛灭九族什么的都是又连坐法衍生的。

虽然说但是秦国的法律制度很严酷,但是确实是在这样的制度下才使自己存活、强大下来,秦国这个小企业才没有被市场经济所淘汰。所以,企业文化对一家公司的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秦国一统天下,整个中国都变成了秦始皇管理的大企业【大企业】。课文里很形象的说秦始皇担任中国的CEO,看到九十二页的注释,CEO就是首席执行官,是在一个企业中负责日常经营管理的最高级管理人员。秦始皇担任中国这个大企业的CEO以后,就开始建立自己的企业文化。

大家都知道,秦始皇一统天下以后,做了很多强化文化统治的措施,比如说:“书同文”【书同文】规定人民统一是用小篆【小篆】这种字体,后来又简化为隶书【隶书】。“度同制”【度同制】就是统一了货币单位,统一度量衡,在土地上已亩为单位,我们现在说的一亩地,就是从秦朝沿用下来的。“车同轨”【车同轨】那个时候列国没有统一的制度的,各地的车辆大小就不一样,因此车道也有宽有窄。国家统一了,车辆还要在不同的车道上行走,多不方便。秦始皇就规定车辆上两个轮子的距离一律改为六尺,使车道相同。这样,全国各地车辆往来就方便了。还有很多政策就不一一说了,总之秦始皇不仅统一中国的领土,更要在一统中国的文化。

秦始皇这个CEO用法制来治理中国这个大企业,虽然保证了企业高效运作,但是太严苛,太没有人情味。他手下的员工在这样非人性化的管理下积聚了强大不满,后来秦二世派陈胜吴广和900个人去渔阳守边疆,后来在路上一个叫大泽乡的地方下大雨耽误了时间,而秦二世这个CEO规定迟到要砍头,所以陈胜吴广他们没有办法只好揭竿而起,爆发了秦末农民大起义。再后来最终把秦二世这个CEO被赶下了帝位,而汉高祖刘邦登上了CEO的宝座。

所以,一个企业的要想长期发展不能太严苛,要“以人为本”,就是要依靠人民群众,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后我们同学管理企业,一定也要以人为本,否则员工就会爆发起义,推翻你。

【汉朝】汉高祖刘邦【刘邦】接替秦始皇的地位以后,看到的是汉初动荡不安的社会,就像是中国这个千年企业的创业动荡期。人们反对法家反对暴政,而这个时候,董仲舒【董仲舒】像刘邦大力推荐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刘邦正对治理中国这个大企业感到迷茫,但是还是听信了董仲舒的话,选择了儒家,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开始成为中国的主流文化。儒家文化的讲究的就是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其核心就是个“仁”,仁者爱人。【仁者爱人】它对中华民族的凝聚起了功不可没的作用。

中国这个千年企业终于沉淀出自己的,而且便于长久统治的企业文化了,就是儒家文化。

课文告诉我们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就会逐渐显示出它的顽固性,或者是持续性,唐宋元明清,不管朝代怎么更替,CEO换了一个又一个,都没有其他的企业文化来取代它。看到第二部分的倒数第二句话,“文化的持续性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淋漓尽致】,淋漓:形容湿淋淋往下滴,比喻尽情,酣畅;尽致:达到极点。形容文章或说话表达得非常充分、透彻,或非常痛快。这句话是说文化的持续性在两千年里面非常充分的表现出来了。

四、总结

儒家文化的持续性也就是顽固性在历史里究竟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呢?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当年刘邦手中儒家文化这个统一文化的王牌已经变得迂腐不堪,已经没有当年的先进性,处处制约中国的发展,中国这个大企业开始停滞不前,甚至开始出现倒退的现象。那后来的CEO怎样引进新的文化,来改变腐朽的儒家文化,来挽救这个大企业呢?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我们下节课再细说。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二三部分

2、类比的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说到,从汉朝开始儒家文化成了我国的主流文化。也就是说中国这个千年大企业终于完整的呈现出自己的企业文化了。而且这个企业文化还具有持续性、顽固性,一持续就是两千多年。儒家文化的成为主流,是汉高祖刘邦一个人决定的吗?我们接着往下看。

二、具体分析课文

1、把书翻到九十二页,先给同学们五分钟的时间阅读第三第四两个部分。

看到第三部分,自由和责任【自由和责任】。

第三部分第一段第一句话就告诉我们企业文化不是老板文化,不是老板说的算的。这里作者又提到了秦国。大家试想一下,当年商鞅上门推销自己的法家文化被秦孝公拒之门外了,法家文化没有成为秦国的主流文化,换句话说,就是秦国这个小企业没有把法家文化作为自己的企业文化,秦国还会不会强大,还可不可以吞并六国,一统天下?答案是不能啊。幸亏秦秦孝公听了商鞅的建议,才使得秦国变得强大。

所以说,在一个企业里,员工的责任也很大,不能推卸责任,把所有问题都推给老板来解决。要积极的为企业发展思考,向老板推荐适合企业发展的“先进文化”。像商鞅一样,也像汉朝的董仲舒一样,像自己的老板推进“先进文化”,可以让我们的企业发展得更好。

前满我们说到,儒家文化在董仲舒大力推荐下,成功的成为了主流。接下来的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还有宋朝,儒家文化一直稳拿第一,变成了一个庞然大物,谁都撼动不了它的地位。

问大家一个问题,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名族统一了中国,还建立了封建王朝的是哪个少数名族?蒙古族,元朝【元朝】。忽必烈【忽必烈】统一了中国,虽然他们是外族,得到中原以后,因为儒家文化的顽固性,使他们不得不向儒家文化靠拢。儒家开山祖师孔子砸远黛又风光了一把,被封为“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使其美誉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而且元朝还设立一个叫“儒户”【儒户】的阶层,除了平民,贵族什么的之外i,还有这样一个专门保护儒家知识分子的阶层,规定“愿充生徒者,与免一身杂役”,就是说,你要是愿意学儒学,当儒家的学生,就免除你的纳税,参军服役什么的。可见忽必烈作为中国的CEO以后,也不得不继续维持儒家文化这个顽固的企业文化。

元朝最终还是被朱元璋给推翻了,然后建立了明朝【明朝】,然后中国的大权又回到了汉人手上,但是仅仅过了两百七十六年,明朝就变得衰败不堪,再加上年年饥荒,民不聊生,闯王李自成就率兵打进来了,崇祯皇帝【崇祯】就在煤山上一颗歪脖子树上上吊死了。现在北京煤山上那棵歪脖子树还在,可惜不是当年那棵了,是后人为了纪念他重新种植的。就下来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冲冠一怒为红颜,吴三桂【吴三桂】为了美女陈圆圆亲自向想要入侵中原的满族人打开了山海关的 大门,当然,野史是这么说的,吴三桂是不是真的为了一个美女就满族军队引进了,还待考证。中国的政权又到了少数名族手里,于是就到了现在很流行穿越的一个朝代,清朝。清朝不仅继承了儒家文化,还发展出了新儒学。可见,元、清两个朝代的皇帝对儒家文化都无可奈何,谁都不能捍卫儒学的地位。

就如同那些百年企业,不管CEO怎么换,还是秉承自己的企业文化和经营态势不变。比如说中国的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五粮液集团有限公司,还有日本的东芝【东芝】,有了130年的历史,还能繁荣的发展下去,并且是世界上第一台笔记本的制造厂商。他们的文化也是带带相传,但是还是再原有的基础上有了更好的创新,来完善自己的企业文化。所以,作者说,看到第三部分最后一句话,请一个同学读一下这句话。所以我们同学以后管理一个企业,若想企业经营得更久,就一定要建设强有力的适合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并且传承下去【文化传承】。

2、接下来,我们先看课文的第四部分,凝聚与创新【凝聚创新】。

上节课我们说到,儒家文化开始制约中国的发展,他变得腐朽了,不先进了。比如说儒家文化里面有很多糟粕的东西,“别尊卑,明贵贱”【别尊卑,明贵贱】,说人有高低贵贱之分,还有“男尊女卑”【男尊女卑】,摆明了是歧视女性的社会地位,男女各占半边天,女性和男性是享有同等地位的。儒家文化还有很多这样的落后的观点,所以百姓对儒家文化越来越反感。

看到课文的第四部分第一段第二句话,“企业文化如果不吸收新鲜血液,不与时俱进地发展,其必然归于腐朽,不但无助于企业经营,反而对企业产生阻碍作用。”儒家文化也是这样,开始阻碍社会的发展,所以我们以后建设企业文化,一定要积极创新。

但是儒家文化经过两千年多年的桎梏,没人敢对他进行创新。桎梏【桎梏】就是脚镣手铐。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刑具,我们经常看电视看到古装片里的犯人,手少带着手铐,脚上还带着锁链,戴在手上的戴的为梏,戴在脚上戴的为桎。后来也衍生为束缚,压制的意思,这里指的是儒家文化束缚,压制了中国两千多年,没有人敢去推翻它。

课文里接着提到了康熙和乾隆连个皇帝,在一定标准下,可以说他们是明君。在他们的统治下,出现了康乾盛世【康乾盛世】,我们看《还珠格格》里面说“国有乾隆,谷不生虫”,有了乾隆皇帝,稻谷都不会长出虫子,自然这是一句玩笑话,不过还是可以反映出康乾盛世的时候,百姓安居乐业,过得好比较好,所以课文说康熙、乾隆等几个CEO有超强的经营能力,实现了企业暂时的中兴。【企业中兴】但是整个企业还是基于颓势文化下。颓势【颓势】就是指衰败的倾向,趋势。企业也就是我们的中国已经开始走向衰败。

到了清朝末年,中国的国力更加衰微。而西方因为文艺复兴思想繁荣迅速发展起来,而且开始向中国扩张,侵略中国。比如说鸦片战争,使得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还签订了很多不平等条约,比如说,《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等,又是割地又是赔款。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候,英法联军占领了圆明园,进行了疯狂的抢劫和破坏,后来为了掩盖罪行,一把火烧了圆明园【圆明园】,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后来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战败,还赔款白银4.5亿,为什么是4.5亿两?因为当时的中国总人口是4.5亿人,以示每人赔一两,已达到羞辱中国人的目的。4.5亿两白银分39年还清,还要加上利息共计九亿八千万两,是当时中国年总收入的12倍!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

中国这个两千年的庞大企业已经相当落后,差点就要被外企吞并了。

既然西方文化这么先进,所以有很多有识之士开始引进西方文化来救中国,以挽狂澜而即倒【挽狂澜而即倒】,在大浪快要倒下来的时候,去拦住它,比喻挽救事物于极危险的境地。说起学习西方技术来救中国,首先我们肯定第一个想到的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1861的时候清政府内的洋务派兴起了一场改良运动,叫做“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制夷】,夷是对西方的蔑称,就是学习西方擅长的技术来对付西方,学他们的文化、科学、技术、制度等等。但是我们知道洋务派说到底还是清政府的,他的目的不在于救中国而在于救清政府,所以,学来学去,不能推翻清政府腐朽的统治,不能撼动腐朽的儒家文化的地位,思想还处于愚昧迷信,还被封建礼教束缚,得不到什么效果,洋务运动基本失败了。1898年的时候,康有为、梁启超上书光绪皇帝,提出要进行资产阶级政治改革,他们提出了很多能使国家富强的新办法,可是他们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他们竟然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光绪帝手上,我们都知道那时候是慈禧太后把持朝政,康有为他们几个既得不到强有力的支持,有没有势力能发动百姓,所以说他们的戊戌变法简直就是不切实际的空谈,变法仅仅维持了一百零三天还是走向了失败。

像课文里说的,看到第四部分第二段,“文化形成的价值观、思维习惯、行为标准早已深植于每个人,如果不能用一个新的文化体系以及相应的价值观来代替旧的一切,这种更新就注定要失败。”所以在清朝末年,你只是想要在维护封建统治的基础上一点点改革创新,是根本不可能的。中国这个大企业要找的一个新的企业文化成功脱险是非常困难的。

直到1911年,一场伟大的革命运动爆发了,那就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它真正推翻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统治,中国从此走向了民主共和的时代。

正如课文里所说,孙中山是个非常强势的CEO,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一段。

孙中山提出了一个新的文化体系,完全可以替换儒家文化体系。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有同学还记得是哪三民吗?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完整地表述出来有四句话:“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鞑虏就是指满清贵族,驱除鞑虏就是要推翻清朝,恢复中华,恢复汉族人的统治,争取祖国统一,建立一个民主的国家,平均地权,每一个人都能分得土地。三民主义反映出当时各个阶级的愿望,所以提出来的愿景很是诱人,所以中国企业里的大部分员工都认同。愿景【愿景】就是指所向往的前景。

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支持,所以孙中山的革命得到成功,也可以说是对中国企业的改革得到成功【企业改革】。

辛亥革命成功了这个历史事件告诉我们,在一个企业,难免会有些陈旧的腐朽的文化,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不能一味的去破坏它,否则只会导致企业文化没有了,整个企业动荡不安,而是要用新的,可以被大家认可的文化,值得追求的文化区补充它。

回顾推翻封建统治,挽救人民于水深火热的全过程,是中国人推翻低级文化,学习高级文化的过程,以后我们同学们管理企业也要从历史上得到教训和启示,要充分认识到旧文化的顽固性,不断地像新文化学习,从而使我们的企业蓬勃的向前发展。

三、类比及总结。

课文将中国文化和企业文化相对比,他们之间确实存在很多共同点,用中国文化来诠释企业文化,这种由两个对象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性质,推断它们在其他性质上也有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推理形式就叫做类比【类比】。作者就是运用了类比的手法,谈到了企业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为我们同学将来去企业工作,参与企业文化建设有了很大的启发。

四、讨论。你从中华文化里面得到了那些启发,以后你要运用到企业文化建设中去?

下载汉语与中华文化学习心得范文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汉语与中华文化学习心得范文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教案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一、非选择题: 11、2010年9月7日上午,日本海上保安厅巡逻船在钓鱼岛附近海域与我国福建籍渔船“闽晋渔5179号”渔船发生碰撞。随后,日方巡逻船对中......

    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兼容并蓄,和而不同,从洪秀全的金田起义、康梁的维新变法、何子渊的教育革新,再到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无不得益于炎黄子孙始终以国家民族大义为己任、敢......

    中华文化

    2011中华文化人物颁奖典礼在深圳举行 2011年12月15日来源:凤凰网 12月14日晚,由中华文化促进会、凤凰卫视主办,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华侨城集团公司协办,深圳东部华侨城有......

    中华文化与才艺课心得体会

    中华文化与才艺课心得体会 张文博 年幼时起家严、家慈就经常向我讲述许多中国的传统文化故事以及各地的风土人情、才能技艺,而后随着阅历的丰富,学识的增长,对源远流长、浩如......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教学设计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知识与能力目标 使学生了解和理解源源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

    5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教案设计

    课题:灿烂的中华文化 教材分析:本单元“了解祖国、爱我中华”,通过前面学习已了解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等国情;爱我中华,从何唤起学生这种爱国之情?本课从灿烂的中华文化入手。......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活动课(范文)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一、活动主题: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二、活动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提升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考点11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温馨提示: 模拟题库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点击右上角的关闭按钮可返回目录。 【考点11】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一、单项选择题 中国安阳商代遗址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