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考点11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温馨提示:
模拟题库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点击右上角的关闭按钮可返回目录。
【考点11】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一、单项选择题
中国安阳商代遗址又名殷墟,占地约24平方公里,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区西北小屯村一带,距今已有3300多年历史。殷墟是闻名中外的中国商代晚期都城遗址,是中国历史上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最早的古代都城遗址。河南安阳殷墟由此在2009年成为中国第33处世界遗产。
1、(2010首都师范附中高三月考)甲骨文主要体现了中华文化的()
A.源远流长B. 博大精深C. 包容性D.民族性
解析A。汉字与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故选A。
2、(2010泰州一模)重情义、知感恩、尚坚韧,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正是对这种文化的认同,激发出中华民族克服各种困难的磅礴力量。这彰显了()
A.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B.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C.中华文化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D.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解析D。“对这种文化的认同激发出中华民族克服各种困难的磅礴力量”,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3、(2010三明市联考)2009年6月26日,中国山西五台山在西班牙塞维利亚举行的第3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五台山是佛教圣地,为持续1600余年的佛教文化信仰中心。同样是几千年的文明国,印度的佛教大都失传了,中华佛教却繁荣昌盛,甚至连佛教礼仪服装等细枝末节的元素都保留得非常完整。这说明()
A.我们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B.我们的中华文化独树一帜
C.我们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D.我们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
解析A。中华佛教持续千年延续至今,没有中断,体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
4、(2010金华一模)尽管两岸关系艰难曲折,但面对天灾,两岸同胞总能共同应对。2008年的汶川地震和2009年的台南特大洪灾,都会作为两岸携手共进的生动样本载入史册。这种激荡在两岸同胞心中 1的感情()
①表达了两岸人民热切盼望祖国统一的心情
②表明海峡两岸人民具有共同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③表明海峡两岸的所有人都赞同“一个中国”的原则
④体现出爱国主义深深根植于海峡两岸人民的心中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②③
解析C。海峡两岸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加强了两岸人民间的团结,显示了中华文化的凝聚力。两岸同胞共同应对天灾体现海峡两岸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①不体现,③错在“所有”,故选C。
5、(2010屯溪月考)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
奋进的不竭动力。下列体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是()
①闻名中外的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②今天的汉字由甲骨文演化而来③《资治通鉴》为后世所传,被统治阶级借鉴④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A ②③B ①②③C ②③④D ①②③④
解析A。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见证是汉字和史书典籍。①体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④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故选A。
6、(2010屯溪月考)秦淮河流域哺育出南京最早的文明。大约相当于中原商、周时代,秦淮河流域出现了
青铜文化——湖熟文化,与太湖流域的吴越文化核心区发生交往,而融入了长江下游的吴越文化圈。这体现了()
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②受地理、历史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③不同的区域文化长期相互交流,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特色④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
解析D。材料未提及自然条件的差异,排除①。故选D,7、(2010泰州统考)中国人的饮食有“东酸、西辣、南甜、北咸”之别,在饮食上的差别反映出中华文化的()
A.差异性B.民族性C.区域性D.包容性
解析C。受地理、历史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饮食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体现了文化的区域性。
8、(2010无锡模拟)2009年7月11日至12日,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在长沙隆重举行。论坛形成的“共同建议”揭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在两岸文化交流合作中的核心地位,强调了文化和民族认
同是凝聚两岸同胞共同意志的根基所在。两岸形成“共同建议”说明()
A.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B.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C.中华民族精神植根于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D.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
解析C。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是两岸的合作根基。ABD材料未体现。
9、(2010烟台一模)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一个以各国人民为师,不断学习和创造的过程。汉
朝的张骞、班超出使西域,唐代的玄奘到“西天”取经,明代的郑和下西洋,都带回了其它国家和民族的特色文化。这体现了()
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B.中华文化具有巨大的包容性
C.中华文化一脉相传D.继承性是中华文化的最大优点
解析B。中华文化与各国文化和谐相处,且吸收借鉴其积极成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0、(2010福州二模)“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唐代诗人王勃的这句名言体现的民族精神()
A.团结统一
C.勤劳勇敢B.爱好和平D.自强不息
解析D。此诗反映了人们创业追求永无止境、生生不息的活力,这体现了自强不息的精神。
11、(2010寿光模拟)2009年10月31日,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先生
在北京逝世。钱学森的一生说明,一个科学家,只有为国家和民族贡献自己的智慧,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连在一起,才能赢得国家和民族的最高尊重,才能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这启示我们()
①中华民族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②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③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中国的根本任务
④知识分子是弘扬民族精神的主体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解析A。材料体现了钱学森的爱国主义精神。当代中国的根本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是人民,不仅仅是知识分子。③④错误,故选A。
12、(2010屯溪月考)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要求。这是因为()
①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②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
保证④民族精神是综合国力的基础
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
解析A。经济实力和科技是综合国力的基础,排除④,故选A。
“闯关东”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个独特的现象。电视剧《闯关东》从艺术形式再现了这段历史,成为一部叫好又叫座的主旋律电视剧。
13、(2010深圳二模)《闯关东》之所以吸引观众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弘扬了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
精神。弘扬这些民族精神()
①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和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②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③必须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文化,抵制一切外来文化④应该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A.①④B.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A。思想道德建设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②错。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应汲取世界文化的长处,③错。故选A。
电视连续剧《沂蒙》是临沂继大型红色水上实景演出《蒙山沂水》、电影《沂蒙六姐妹》后推出的一部文艺精品,其播出掀起收视热潮,获第四届CCTV电视剧“最佳热播剧奖”和“最高收视率奖”。
14、(2010临沂一模)《沂蒙》用“红嫂”式的质朴表现“红嫂”的崇高,真实地展示了“爱党爱军、开拓
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又一壮歌。这表明()①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②对于民族精神要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
③作为民族精神核心的爱国主义,在不同时期的具体内涵是相同的④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A.②③B.①④C.①②④D.①③④
解析B。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我们要高举中华民族精神之火炬。爱国主义,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②③说法错误。故选B。
15、(2010烟台一模)从抗震救灾,到北京奥运成功,到神七飞天,再到应对金融危机,无论是面对自然
灾害的严峻考验,还是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新课题、新挑战,世界总能从中国人身上感受到一种巨大的力量,那就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这告诉我们()
①中华民族精神彰显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中②中华民族精神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③中华民族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④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A.③④B.①②④C.②③D.①②③④
解析D。材料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代的巨大作用和与时俱进的时代性。①②③④都符合。
二、非选择题
16、(2010屯溪月考)在我国传统文化的百花园中,有一支四季常青的奇葩“竹文化”。历代文人雅士都被
竹子“未出土便有节,及凌云常虚心”的自然形态及丰富的精神内涵所倾倒,并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书卷与美谈。苏东坡有诗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郑板桥的题竹诗脍炙人口,百读不厌:“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回答:(12分)
(1)有人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坚韧顽强的竹子,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请你说出这一观点的合理性。(4分)
(2)应该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4分)
(3)古人“竹文化”对你有何启示?(4分)
解析:本题以“竹文化”为背景,考察学生分析材料、解读信息、运用知识的能力。第一问考查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第二问考查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途径。第三问古人以竹励志,体现文化对人的影响,以此说明我们应怎么做。
参考答案:(1)竹子虚心而有节,朴实而坚贞,根根相连,生生不息等生命特征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发展中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相吻合。因此,自古以来,人们常常把竹子人格化为中华民族精神。(4分)
(2)发挥主心骨作用;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要正确对待外来思想的影响。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4分)
(3)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要用先进文化塑造我们的人生。先进文化可以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不断提高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4分)
第二篇:考点11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考点十一: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1.《复兴之路》展现了中华民族自1840年鸦片战争至今近170年的革命史、创业史、奋斗史,艺术地再现了中华民族在艰难中奋进、在拼搏中崛起的光辉历程。这体现了中华民族具有()
① 团结统一的精神 ② 崇德尚武的精神③ 勤劳勇敢的精神 ④ 自强不息的精神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2010年9月6日,深圳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纪念大会在深圳隆重举行。多家媒体评论说,敢闯敢试的“特区精神”穿越30年时光,依然具有激荡人心的强大力量。“特区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区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
A.独立性B.时代性C.开放性D.区域性
3.钱学森在美国时一直保留着中国国籍,他说:“因为我是中国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为了新中国,他毅然放弃在美国的一切回到祖国,将国家发展兴盛作为最高目标,倾其所有智慧,与其他老一辈航天人共同开拓了中国航天事业,并由此形成了弥足珍贵的“两弹一星”精神。从钱学森的感人事迹中我们可以看出()
①中华传统文化对人的一生起着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 ②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与高尚的道德情操能够实现完美统一 ③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是老一辈航天人特有的优秀品质 ④中华民族精神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增添着新的时代内容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民族精神。依据教材①③④符合,②未体现,排除②,故选C。
2.【答案】B
【解析】敢闯敢试的“特区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能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故选B。
3.【答案】B
【解析】 ①说法在材料中未体现;③说法片面,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不仅仅是老一辈航天人特有的优秀品质而且是当代中国人的历史使命;②④符合题意。
第三篇: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教案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一、非选择题: 11、2010年9月7日上午,日本海上保安厅巡逻船在钓鱼岛附近海域与我国福建籍渔船“闽晋渔5179号”渔船发生碰撞。随后,日方巡逻船对中方渔船实施拦截。8日,日本海上保安厅逮捕了渔船船长詹其雄,直到9月25日凌晨4时,被日方非法抓扣17天的中国渔船船长詹其雄才回国。面对日本的霸道行为,我国政府保持了最大克制,进行了合法的,有理有节的反制,既回击了日本,又不让局势失控,维护了地区和平。面对日本非法扣押,所谓的非法审判,詹其雄坚持原则,始终坚持钓鱼岛是我们的领土,不向日方妥协,表现出很强的主权观念和民族精神。在9.18当天,我国各地民众和海外华人也纷纷自发到日本使领馆示威,抗议日本企图侵占我钓鱼岛的行为。民间保钓协会甚至准备登岛宣示主权。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我们的民族精神的呢?
1题:⑴ ①、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其基本内容包括: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2分﹚
②、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1分﹚在钓鱼岛撞船事件中,面对日本的非法的、无理的的行为,国民纷纷自发到日本使领馆示威,抗议日本企图侵占我钓鱼岛的行为,体现了空前的爱国主义热情,这正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所在。﹙1分﹚
③、团结统一是我国民族精神基本内容。﹙1分﹚日本撞我渔船,抓我渔民,不仅我国政府反映强烈,而且激起我国民众和海外华人的集体愤慨,这充分体现了我国民族的整体意识即团结统一的精神,这也正是中华民族精神所在。﹙1分﹚
④、爱好和平是民族精神的又一基本内容﹙1分﹚,在钓鱼岛撞船事件中,面对日本的霸道行为,我国政府保持了最大克制,进行了合法的,有理有节的反制,既回击了日本,又不让局势失控,维护了地区和平,这也体现了我国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1分﹚
⑤、勤劳勇敢,其基本内涵包括不畏强暴、英勇顽强的优良品格,﹙1分﹚材料中詹其雄面对日本非法扣押,所谓的非法审判,他始终坚持原则,坚持钓鱼岛是我们的领土,不向日方妥协,这就体现了他不畏强暴、英勇顽强的优良品格,这也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1分﹚﹙注意本题答案不同于选择题9,两者对应的材料有区别﹚
12.材料一:中国廉政网载文指出,我们必须丰富和拓展民族精神的内涵,以有效地抵制西方思想文化的渗透。
材料二:自1840年的鸦片战争以后,近代中国逐步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悲惨境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成为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强盛的精神力量。(1)两则材料共同表明了什么道理?抵制西方思想文化的渗透为什么必须丰富和拓展民族精神的内涵?(2)中华民族精神为什么能成为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强盛的精神力量?。
2.(1)①两则材料共同表明了民族精神对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②当前,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融合、相互激荡。同时,西方一些势力扩大文化霸权,强势推销西方思想文化价值观。我们只有在不断丰富和发 民族精神,才能抵制西方糟粕思想文化和道德价值观的侵袭。(3分)(2)①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无论什么时候,它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②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③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发展,不仅取决于经济、科技发展水平,而且取决于民族的综合素质。民族精神是民族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在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高昂奋进的民族精神能产生巨大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因此,中华民族精神必然成为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强盛的精神力量。(6分)
13、材料一: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这些名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承担起国家民族的命运,为之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义无反顾。鼓舞了中国人民高昂的爱国热情,成就了炎黄子孙顶天立地的方刚血性。
材料二: 在当今复杂的国际社会里,我们当然要有自我保护的智慧,但我们也绝对不能丢掉血性。丧失血性的民族是可怕的,也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刚强正直”的血性,首先是一种态度,一种“勇者不惧”的心理基础。然后是一种行为,一种敢作敢当,敢怒敢言,坚守维护公平,正义、良善、秩序的行动,是当我们面对不平与邪恶时刹孔夫子间勇敢的拍案而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回答: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道理?两则材料共同体现了什么道理?
(2)根据(1)的结论,谈谈你对“丧失血性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的认识。
13、参考答案(1)材料一说明优秀的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熔炼于辉煌的中华文化之中,也玉成于中国人民救亡图存、前赴后继的奋勇抗争之中。两则材料共同体现了必须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为基本内涵的中华民族精神。
(2)中华民族无论在什么时期,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14:郑和七下西洋,祈“和顺万方,共享太平之福”,同时进行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朝贡贸易;林则徐冷眼向洋看世界,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孙中山考察各国兴衰,指出“国力之盛衰强弱,常在海而不在陆”。
早期西方海上列强通过殖民扩张和掠夺性贸易争夺海外市场和资源,大力开发和经营海洋。美国海权论创始人马汉指出:“所有帝国的兴衰,决定性因素在于是否控制了海洋。”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以博大的胸襟面向世界,主张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根据材料所给的信息,请你运用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知识,就树立正确的海洋意识提出建议。14答案: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②要求我们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求同存异,建设和谐海洋,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③要求我们在文化交流中兼收并蓄,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批判地吸收西方海洋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反对海洋霸权主义。
15.材料一:2010年11月12日,第16届亚运会开幕式在广州海心沙广场举行。开幕式以珠江为舞台,以城市为背景,全方位立体展现一个城市的文化脉络。无论是水、船、帆、木棉花等具体的物象,还是歌、乐、舞等艺术表现形式,无不渗透着岭南文化的元素,体现着岭南文化“开放进取、兼容并收”的精神内涵。太极、汉字、巨龙等展现了最富民族色彩的乐章。开幕式的文化定位是“立足中华文化、融合亚洲文化、彰显岭南文化”。材料二:亚运志愿者是亚运会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数十万“绿羊羊”志愿者投身于亚运安保,城市清洁,交通维护等活动中,以他们的微笑和努力,让城市变得更加文明,将文明传遍世界。
(1)请结合材料,分析说明亚运会开幕式的设计所体现的中华文化特征。
15(1)①立足中华文化,用太极、巨龙等展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3分)②彰显岭南文化特色,凸显中华文化的区域性特征;(3分)③开放进取、兼收并蓄,融合亚洲文化,体现充分的包容性;(3分)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研究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
材料一 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的一系列奋斗目标,并号召全党全国要为实现这些目标共同努力,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不断努力。为此,文化部编制了《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的规划纲要》。
简要分析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有利条件,并从文化生活的角度指出其依据。16①我国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依据: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文化的发展需要继承文化传统。②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依据:经济是文化的基础。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大了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依据:文化的发展需要学习和吸收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④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文化建设,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发展。依据:人民群众是文化建设的主体,文化建设要关注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三个方面即可,12分)
二、选择题:
1.2011年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开幕式晚会于2011年11月6日在韶关举行,根据测算,旅游收入每增加1元,第三产业产值就相应增加10.2元。“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的举办有利于()①发挥岭南文化优势,提升旅游的文化品位
②发挥旅游业在广东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中的突出作用 ③发展旅游文化,确保广东经济免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
④推动各民族文化平等交流、相互借鉴,促进广东大众文化的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在我国,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文化遗产日”,这对于增强全体民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将会起到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2010年6月12日正是我国的第五个文化遗产日,主题是“文化遗产与美好生活”。文化遗产()①对于展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 ②对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③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④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民族感情的集中表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其核心思想就是“和”。他以“和”为精神风韵,倾注着对人类自身与发展问题的关心,饱含着对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怀。进入21世纪,我们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也渗透着“和”的文化思想。这说明“和”的传统思想()①具有继承性
②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③是变化发展的,不可捉摸 ④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指导思想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春节是我国十几个民族共同的盛大节日,但各民族过春节的形式各有不同,如汉族在除夕夜要合家吃年夜饭,长辈给未成年的孩童“压岁钱”;布依族的除夕夜,全家人围坐在火塘旁,整夜守岁;藏族则在除夕之夜,举行盛大的“跳神会”,人们戴上假面具载歌载舞,以示除旧迎新,祛邪降福,等等。这表明()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③我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④文化的丰富多彩反映了经济的繁荣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5.在中华文明的历史上,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这些人:仓颉创造了汉字,让文明可以沉淀下来;李斯统一了汉字,让世界文明可以流动起来;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让文明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王选让汉字告别纸与笔、铅与火,让中华汉字文化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说明()A.科技进步能促进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发展 B.科技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C.社会制度的更替可以促进文化的进步 D.传播文化必须做到古为今用
6.现代中医药学在保持独特药方和精选药材等前提下,吸取了西药的一些特点,采取先进工艺,制造成中成药:有瓶装汤药,有冲剂,有药丸等。中成药的制成是对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弘扬和发展。这体现了()A.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B.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源泉 C.西药优越于中药 D.人们的生活节奏在加快 7.下列说法能够证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是 ①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至今仍存 ②今天的汉字是由甲骨文演变而来的 ③北宋时的《资治通鉴》为后世所传播,被统治阶级所借鉴 ④我国民族众多,方言也较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8.“整治网络低俗之风”、“打击手机涉黄信息”、实施“少儿出版精品工程”„„2011年社会各界倍加关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有关部门更是频出重拳,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保驾护航”,这是因为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②人们接受文化的影响是消极被动、无目的的,很容易受外界影响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 ④落后腐朽文化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使人精神萎靡、消极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④
9.我国的都江堰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工程;我国许多少数民族能歌善舞,各民族的歌舞极具特色„„这一切说明了
A.我们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B.我们的中华文化独树一帜 C.我们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D.我们的中华文化异彩纷呈 10.《富春山居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该画在清代顺治年间遭火焚,断为两截,现分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2011年6月1日,该画首次在台北合璧展出。此次历史性的“山水合璧”,深深激荡起两岸同胞的共同民族情怀。这表明()①两岸同胞对同根文明和文化的认同 ②民族精神体现了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品质 ③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④优秀的文化典籍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第四篇: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活动课(范文)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一、活动主题: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二、活动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提升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2、能力目标:了解和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代代相传的传统美德,逐步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归纳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3、知识目标:明确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方法途径及重要意义。
三、教学重点: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代代传承的传统美德是本课的难点
四、活动主体:初三年级全体同学
五、活动背景: 在当代,由于传统价值取向弱化、社会舆论失范、学校道德教育的缺失和家庭教育的失当等原因,中学生传统文化缺失现象比较普遍存在。采取家庭社会参与、强化学校主导、引导学生自律的全方位教育,应是有益中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策略。
六、方法支持:
1.组建维护传统文化志愿者队伍
2.继承学习传统文化宣传活动
3.向全体同学发出学习宣传的倡议
4.举办传统文化知识竞赛活动
5.通过报刊、杂志及网站收集有关信息资料。
七、活动过程:
(一)教师引导学生探讨开展此项活动的意义。
(二)组建“维护传统文化志愿者队伍”,推荐评选活动队负责成员。
(三)、宣誓:
领誓人:班长
(志愿者)誓词:我愿意成为一名光荣的志愿者。我承诺:尽己所能,不计报酬,帮助他人,服务社会。践行志愿精神,传播先进文化,为建设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美好社会贡献力量。
(四)、划分活动小组:
A组:宣传传统文化的常识
组长:课代表
成员:15名学生
B组:筹办传统文化知识竞赛活动
组长:学习委员
成员: 15名学生
C组、组建传统文化校园小卫士队伍
组长:团支部书记
成员:15名学生
注:集体活动由队长总负责。
(五)发出倡议
倡议书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的祖先用劳动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实需要。深入学习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则是我们大学生义不容辞的光荣责任和义务。中国的传统节日可谓五彩缤纷,文化内涵丰厚,留存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但是,曾几何时,长期以来为五千年悠久文化传统而自豪和骄傲的中国人,开始冷落自己的传统节日,热衷于西方的节日。传统节日是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要了解节日的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并将其传承下来。因此,让我们郑重向全体同学们发起倡议:
1、从自身做起,通过图书、网络、长辈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只有熟悉自己民族文化的内涵才能更好地弘扬和保护民族传统文化。
2、多与同学们交流,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节日及各地庆祝节日的方式。在交流中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并且多向亲朋好友宣传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3、同学们可以积极参加或组织关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活动,让我们在校园中形成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氛围。这样既能使我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更好的接受传统文化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宣传传统文化。
4、从各种活动中体会其中的重要意义。同学们可以将自己参加活动的感受发表到人人或微博上,和别人分享。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民族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瑰宝,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最丰厚的礼品,但不可忽视的是我们的民族文化却在正走向非常尴尬的境地,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任务更是迫在眉睫。每个节日期间,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庆祝,纪念我们先辈,纪念祖国的繁荣,纪念祖国悠久的文化!所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行动起来让我们一起加入到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行列中来,为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贡献出我们的一分微薄之力。
全体同学
2012年7月
(六)引导学生“畅谈中华文化”、“品味中华文化”
中华民族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的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七)、利用网络让学生认识:成语典故《苏武牧羊》,引出“传统美德薪火相传”。
(八)活动小结,交流活动感悟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数千年沉淀下来的精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可以增加对历史的了解、对文化的了解,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再者也可以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增加民族凝聚力,第三,万物的发展都有相通之处,数千年的文化史,也是中国人数千年的思想和行为演变史,以史鉴今,可以提高我们的思想深度和广度。
七、活动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切合学生生活实际,我搜集身边文化资源,用好课本资源,从学生熟知的事物引导,创设情景,适时设疑,激励竞赛,让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在语言的表达上还需进一步提高,掌握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教育义不容辞的职责,放眼世界文明的发展,再回首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风雨
历程,历史早已证明:一个国家的强大与发展,往往与民族精神是分不开的。在改革开放,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相互并存、碰撞的今天,“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已成为新时期的重要问题。近些年来,我们的传统文化在整个社会中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无论是文化,还是教育,强调学习西方者多,而重视弘扬传统者少。如何保持自我,更好地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青少年的责任感、使命感,在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抢占制高点,激发我们整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是我们需要研究的课题。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的基本素养的培育是民族精神孕育的基石。因此,继承和弘扬民族的精神遗产,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需要从基础教育抓起。把我们的下一代塑造成富有民族精神又能面向世界的一代新人已成为时代对教育的新要求。为此,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信息时代要求学生熟练的掌握信息技术,文化校园的建设搭建了校园网络平台,同时使网络成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工具。有必要让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这一互动平台进行文化宣传。开展这一活动,增强了他们关注社会,关注传统文化的朴素情感,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整合资源、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第五篇:第五课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测评
第五课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测评
一、单项选择题(请选出各题中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并将其序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礼记》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句格言说明()A.中华民族富有创新的文化传统 B.不创新,中华文化就会失去生命力 C.创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在组成部分 D.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2.“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句诗体现了()A.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 B.爱国主义精神 C.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D.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
3.北京申奥成功当晚,无数的国旗把长安街映得通红,无数的人纵情高呼:“中国万岁!”这集中体现了()
A.申奥成功对中国的意义重大 B.人们激动万分 C.中华民族大有希望
D.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精神力量 4.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
A.团结统一B.勤劳勇敢C.爱国主义D.自力更生
5.“定于一”、“尚同一”、“一天下”等格言,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A.爱好和平B.求同存异C.诲人不倦D.团结统一 6.中华文化的基本特点是()A.开拓创新B.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C.蕴涵传统美德D.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7.中华文化的精髓是()A.爱国主义精神B.民族精神
C.高尚的民族品格D.“和为贵”的精神
8.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华文化正日益走向世界。这说明()A.中华文化具有巨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