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与社会教案

时间:2019-05-12 17:50: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技术与社会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技术与社会教案》。

第一篇:技术与社会教案

2、技术与社会

在当 代,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更加巨大。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丰富了社会文化的内容,改变了社会生活的方式,是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主发动力之一。

技术是社会财富积累的一种形式,对社会生产具有直接的经济意义。它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增长,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并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案例分析

福特t型车的生产流水线

1908年,福特汽车公司吸取了流水线和互换性设计与制造 的新思想,推出了t型车。t型车利用新的制造技术和新材料,大大简化了生产过程,降低了生产成本,并使新型汽车能适应乡间交通的条件,而且易于维修。从此,汽车脱下了高贵的外衣,开进了成千上万的寻常百姓家,美国变为“车轮上的国家”,福特也成了汽车的代名词。

1914年,福特在装配过程中按加工对象的特点来设置机器,并 遵循科学管理的原则,把制造技术和复杂工作的规范进行分解,创立了世界上首条汽车生产流水线,首次实 现了汽车大批量、高效率、低成本的生产,使汽车市场大大扩展。1903年,福特公司初建时,汽车的年产量仅为1700辆;1908年推出t型车时,年产量为1万辆;1914年采用流水线生产汽车,年产量猛增到30万辆;1923年达190万辆,占世界汽车总产量的44%。讨论

技术对企业的发展具有什么重要意义? 链接

随着技术的发展,劳动力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第一、第二产业从业者数量减少,第三产业从业者数量大幅度增加。同时,劳动者队伍出现了知识化的新趋 势,整体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素质日益提高。辩论

有人认为,技术发展导致失业;也有人认为,技术发展提供了就业机会。请就此问题展开辩论。案例分析

农业技术的发展与劳作方式的变革

传统农业通过发展复种、间种、套种等技术,一定程度上打破了 土地面积的制约,这些技术的运用需要增加单位面积上的劳动投入量,因此,统称为以劳动换取土地的技术。现代农业技术一般可分为现代生化技术和现代机械技术两 大类。现代生化技术被称为节约土地的技术,现代机械技 术被称为节约劳动的技术。思考

采用现代农业技术的农民,其劳作方式将会发生怎样的改变? 技术不仅为生产提供了先进的手段和工具,提高 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而且丰富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使人们的衣、食、住、行、交往、娱乐、教育等方面都发生了改变。

案例分析

相同距离,不同出行方式时间对比图

随着技术进步所带来的交通工具的发展,人们的出行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出行的时间大大缩短,出行的方便程度大大提高。下图是一般情况下采用不同的出行方式从甲地到 乙地的时间对比示意图。讨论

交通工具的新发展给当代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哪些改变? 技术在军事、政治、文化等 领域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现代通信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等的发展,使地球上的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和直接,地球日益成为一个“村落”;高新技术应用于军事系统,使现代武器装备的性能大大提高,对现代战争的作战方式、组织指挥、通信联络等产生了重大影响。技术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和文明程度高低的标志之一。

第二篇:媒介技术与社会

媒介技术与社会

在信息社会,信息是人们做出行动前所必须的条件。而媒介作为信息来源,其重要性自然可见一斑!本文将浅谈媒介技术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分析媒介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先举几个简单的例子说明媒介之于人的重要性。媒介所发布的天气预报是我们每天必须关注的内容之一;当人们想要休闲娱乐时,会留意报纸上电视和电影的预告;当人们要寻找就业机会时,同样也会求助于媒介上的招聘广告。

同时,媒介也是舆论宣传的工具。它能够传播重要信息,促使社会热点与之互动促进社会透明度,让群众了解事实真相,提高了新闻事件的可信度,促进社会进步。让大众在第一时间内看到事件的发生,起因,经过和结果,扬善惩恶,起到舆论监督作用!新闻公开、新闻批评、民意调查实现大众传播媒介舆论监督的主要三种方式。例如:媒体曝光的地沟油事件、食品安全事件、交通事故事件等等,都体现了媒体的这种作用。从人类传播活动的发生和发展历程来看,人类传播活动的发展史,就是人类在生产活动和社会实践的动力推动下不断发展和创造新的传播媒介,不断使社会信息走向发展和完善的历史。媒介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是相互作用的关系。人们通过各种媒介来传递信息,推动社会的发展;而社会的发展又推动了科技的进步,推动着媒介的发展。其中,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主要原因,媒介的发展受人类社会发展的程度决定,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作用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通过使用、控制传播媒介,使人类文化得以传承下去,而传播媒介又以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对传播的信息加以缩减或扩大。

媒介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媒介的演进,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反作用,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具体可以到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

首先,在现在电子传播时代,人类可以实现最短时间内的长距离交流。如此,地域屏障被冲破,商家能够及时把握不同地区经济状况,调整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经济组织的弹性和活力大大整强,整个社会的经济也因此而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而互联网的出现,又使人们能够足不出户购买各种商品,拓展了传统销售渠道外的营销模式!以淘宝、京东为代表的网购网站不仅方便了消费者也方便了许多小商户。

其次,在政治军事领域,媒介技术的作用也愈发明显。当今时代的战争是建立在信息战争的基础上,获取信息渠道的畅通与否能在很大程度上左右战争的局势。某些国家利用先进的媒介技术从事间谍活动,窃取他国国家机密,比如去年被传的沸沸扬扬的“棱镜门”时间!再者,媒介技术对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也产生了很大影响。从报纸到广播到电视再到互联网时代,普通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因为媒介技术的发展得到了极大程度的丰富。而现如今,智能手机的普及又加大了这种影响。人们可以利用手机拍照,录音和摄像,能够及时记录身边的人事,还能通过QQ、MSN、微信、人人、豆瓣等社交软件或网站发布这些信息,实现信息的传播共享。

当然,媒介技术的发展这也为谣言的滋生创造了温床,许多不法分子利用微博,社交网站等工具散布虚假信息,从事诈骗甚至造成社会恐慌,极大地扰乱了社会秩序,希望国家能加大打击力度,遏制网络谣言的蔓延趋势!

媒介技术发展带来的海量的信息良莠不齐,使很多人难以甄别好坏,受到不良影响,黄色、暴力、赌博等负面信息容易诱导尚且缺乏判断力的青少年,使之走上歧途,做出违法乱纪的事!不过,最近国家开展“扫黄打非”的净网活动,这些不法网站似有所收敛。

总的而言,媒介技术的发展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有利有弊,但利大于弊!媒介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已经上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社会发展对媒介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媒介发展对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也是不可否认的,所以说,媒介发展与社会发展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关系。我们应该不遗余力地推动媒介技术发展,同时及时矫正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促其走上正轨!

第三篇:《农业与技术》教案

《农业与技术》教案

《农业与技术》教案

未来农业将是高科技的农业。农业发展将会越来越依赖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本课围绕未来农业发展趋势,设计了2个活动。目的是通过对当地农业技术的调查和比较,帮助学生懂得,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各种技术在农业方面的广泛应用。引导学生在品尝农业技术应用成果的同时,感受到科学技术的魅力,对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科学家产生敬佩之情,激发学生关心科学技术发展的热情和兴趣。

科学探究目标:

能结合自己查阅的资料说明当地农业生产使用了哪些农业技术。

能根据当地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设计一种未来的农业技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能够欣赏到农业技术应用带来的丰硕成果。

能对自己或别人的设计方案进行公正的评价。

意识到农业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科学家的巨大贡献。

科学知识目标:

能列举5种以上农业上使用的新技术的作用。

能举例说出未来农业发展的趋势与特点。

能够用两条以上的理由说明未来农业工厂生产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重点是引导学生调查发现身边的农业技术,体会农业技术应用带来的丰硕成果。难点是设计一种未来农业技术,解决当地农业中存在的问题。

导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要求更高,农业与我们生活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

新课:

1.调查农业技术

教师提问:未来的农业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关于农业问题的社会调查活动。

学生进行想象。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调查当地使用的农业技术,课前进行。

学生对调查的结果进行讨论,最后总结归纳。

此活动是一项开放性活动。学生结合当地实际进行思考,进行分类。

2.畅想未来农业技术

学生看图或教师制作的课件,分析、描述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

引导学生阅读“科学在线”,从中体会未来农业工厂的诱人前景。

设计一种未来的农业技术。

教师帮助学生再次体验设计的基本过程和步骤。

第四篇:科学与技术教案

第一章 绪论 第1节 科学与技术

课时安排:2学时 几百年来,整个人类物质文明的大厦,都是建立在现代科学和技术理论的基础之上的。现代社会科学技术获得了辉煌的胜利,我们享受着这种辉煌,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的生活会更加美好。那么,给我们带来美好生活的科学与技术是什么?它们两者又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一、科学

什么是科学?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并非容易。科学是一个很难界定的名词。以英国著名科学家贝尔纳(J.D.Bernal,1901-1971)为代表的学者认为,科学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会有不同的含义。事实上,科学本身在不断地发展,我们对科学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就很难给科学下一个永远不变的定义。现在,我们沿着历史的轨迹,把众多的科学定义、解释加以概括,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科学的内涵。

(一)科学的内涵

1、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

科学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是历史上一代又一代的许多科学家,不断的探索、努力而形成的知识体系。例如:英国科学家牛顿,他创立的牛顿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典范。这些定律揭示了客观世界物体的运动规律。但牛顿自己说他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因为他是在伽利略等前人的工作基础上,才完成了当时物理学发展史上的第一次大综合,将天上力学和地上力学综合在一起,形成了经典力学体系。

随着人类对自然界事物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认识逐步加深,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水平逐渐提高,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将这些认识综合在一起,通过概念系统形成了一定的知识体系,科学就诞生了。科学是一种探索的过程

科学是一个产生知识和形成知识体系的过程,而知识的发展变化又是不可避免的。例如:牛顿运动定律,其内含的绝对时空观,到了20世纪初就不得不进行修正,被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创立的相对论时空观所取代。

科学是分析、研究事物的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人类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又不断地以事实为依据,用实践检验理论的正确性。科学在不断摒弃错误的认识,建立正确的理论,自我矫正的探索过程中不断前进。

科学是一项全社会的事业

如果说,16世纪科学是以伽利略为代表的科学家的个体活动时代,17世纪是以牛顿为代表的松散的群众组织—皇家学会时代,18世纪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是以爱迪生为代表的集体研究时代,当代科学活动突破了以往的一切形式。人们开始把科学称为“大科学”,认为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是一项国家事业,企业和政府都直接参与了科学事业,在科学活动中实现了科学家与企业家、政治家的结合。

当今科学活动的规模迅速加大,研究的课题领域越来越复杂,而科学研究所需的信息是全球性的,科研耗资也是十分巨大的,不同学科间的联系日益加深,有人说科学进入了国际合作的跨国建制时代。

科学具有社会属性,科学家探究活动的结果,体现了整个人类社会的智慧和劳动的结晶,科学不仅仅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相关活动和科学家的事业,更是一项整个人类社会的事业。

(二)科学认识发展的动因

科学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动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存在于科学外部的,二是存在于科学内部的。

1、科学认识发展的外部动因 恩格斯曾经指出:“经济上的需要曾经是,而且越来越是对自然界的认识进展的主要动力”。科学的发展与社会生产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古代天文学和古代力学就是在古代农牧业和建筑、航海等需要的刺激下发展起来的。

一般地说,在19世纪中叶以前,科学是落后于生产和技术的,它的发展是在生产需要的推动下进行的。那时科学、技术和生产之间的关系,往往是生产实际的需要刺激技术的进步,再促进科学的发展。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生产—技术—科学,生产和技术的实践为科学理论的形成奠定基础。

而从19世纪下半叶以后,这种关系有了微妙的变化。科学理论研究不仅走在技术和生产的前面,还为 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开辟了各种可能的途径,形成了科学—技术—生产的发展顺序。例如,无线电技术就是麦克斯威电磁场理论预言被证实后,才发展起来的。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转变呢?这是因为在十九世纪中叶以前,人们研究的科学领域主要涉及宏观的、低速运动现象。工业技术所利用的,也是人们早已熟悉的自然界的“力”和物质。人们可以依靠经验而不必系统地了解它们的许多特性。并且,当时人们也很难去追索这些实践经验背后所隐藏着的一般规律,所以,实践对于科学的促进作用和决定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进入二十世纪以后,工业生产和技术的长足发展,已经超出了人们熟悉的范围。一些研究甚至一时还看不出,能否直接满足生产需要的前景。科学的任务,就是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快地为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开拓出新的途径。现代科学产生了空前的先行作用,科学变成了超越一般技术进步的因素。

但我们还不能简单的认为,这种变化意味着“决定作用”已经由实践转向了理论,科学在今天之所以超前于技术和生产的发展,正是以现代生产技术的发展为其条件的。现代科学研究仍然要依靠生产技术提供的实验手段,至今仍有不少理论研究的内容也是来源于生产和技术实践之中。因此人类的生产活动仍然是科学发展进步的动力或最终原因。

当然,在现代,基础理论研究超前进行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正如瑞典化学家阿累尼乌斯所说:理论研究可以指出把今后的工作引向什么方向才能获得最大的成就。

2、科学认识发展的内部动因

科学作为系统化的理论知识体系,有其自身的矛盾运动和继承积累关系。科学发展的内部矛盾运动是它的内部动力。它表现为: 新事实和旧理论的矛盾

科学不仅是静态的知识,而且是创造、加工知识的精神活动,科学活动方式是科学实验、理论研究,是人和物组成的动态过程。人类的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是科学理论发展的两个主要源泉,也是验证科学理论的唯一标准。因此,科学实验—科学理论—科学实验的无限循环,构成了推动科学发展的内部矛盾运动。科学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归根到底都是理论和实践不断矛盾斗争的结果。我们在研究和学习科学时,既要重视学习现有理论和研究方法,又要有创新精神,鼓励提出新观点和新预见,并到实践中去检验。各种观点、假说、理论之间的矛盾。

各种不同观点、假说和理论的矛盾

科学理论中经常充满着各种不同观点、假说和理论的矛盾,即使在同一学科中,由于彼此观点和理论的不同,还会形成不同的学派。新旧理论总是不断地进行验证、修改。例如,关于物质可分性问题,有限与无限的争论非常激烈。正是通过争论,人们对于物质世界无限性的理解已经不只是指分割无限,还可指属性、联系、中介、转化等的无限丰富性。现代科学研究和进步,使那些由于历史和认识的局限性,而产生的错误的或片面的理论,不断被更完善的新的学说所代替,从而推动了科学的不断发展。

二、技术

自从有了人类存在,就有了技术,技术成为科学与社会之间架起桥梁。广义地讲,技术是增强了我们改造世界的能力,是人类文明的强大的动力。

(一)技术的内涵

技术作为人类利用、控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与科学概念一样,也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概念。古希腊的阿里士多德把技术看作是制作的智慧。17世纪,英国的培根要把技术作为操作性学问。18世纪末,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在他主编的《百科全书》中,列入“技术”条目指出:“技术是为某一目的共同协作组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体系。”这是较早技术的定义,但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阐明技术概念的这句话须把握五个要点:其一,把技术与科学区别开,即技术主要是以改造世界为前提的,而科学主要是以认识世界为前提的;其二,强调技术的实现是通过广泛的社会“协作”完成的;其三,指明技术的首要表现是生产“工具”,是设备,是硬件;其四,指出技术的另一重要表现形式——“规则”,即生产使用的工艺、方法、制度等知识,这就是软件;其五,和科学一样,把定义的落脚点放在知识“体系”上,即技术也是成套的知识系统。

直到现在,关于技术的定义,基本上没有超出狄德罗的技术概念。我国《辞海》对技术一词的注释是:“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技术同语言、宗教、艺 术等一样,是人类文化系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技术是一项复杂的社会事业,不仅包括研究、设计和技巧,还涉及财政、制造、管理、劳工、营销和维修。

综上所述,技术是人类为了实现社会需求而创造的手段和方法体系;是人类利用自然规律控制、改造自然的过程和能力;是科学知识、劳动技能和生产经验的物化形态。

(二)高新技术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国际上出现了区别于传统技术的高新技术。由于高新技术发展势头非常迅猛,而且涉及面很广,因此,较难对高新技术的概念下一个简单的定义。经济界、政治界、艺术界和科技界都对高新技术有一个界定。但目前多数人赞成两种看法:第一种认为高新技术是对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类产业及其产品的通称,是一个综合的概念。第二种认为高新技术是指那些对一个国家经济、国防有重大影响,具有较大的社会意义,能形成产业的新技术或尖端技术。我国1986年3月制定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即863计划)中被评选列入该纲要的8个技术群是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和海洋技术。高新技术代表着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巨大动力,对增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技术的来源

技术的来源有3条渠道。第一条是生产实践。生产实践是最根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技术源泉,许多技术是生产实践的产物。

技术的第二条来源是科学实践。科学家专门投入到实验仪器和实验技术的研究中,这直接推动了技术的发展。科学实践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形成了良性的循环。

技术的第三条来源是科学理论。20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技术开始来源于科学理论,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科学理论的重要性大大加强,科学理论提供了技术所需要的知识,并指明了技术努力的方向。

三、科学与技术

科学与技术总是共同存在于一个特定的范围内,这是因为两者之间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科学提供知识,技术提供应用这些知识的手段与方法。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会带来社会的整体性变化。科学与技术是辩证统一的整体,科学中有技术,技术中也有科学。

(一)科学与技术的主要区别

1、科学与技术的目的、任务不同

首先,科学的目的和任务在于认识和揭示客观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它侧重回答自然现象“是什么”、“为什么”和“能不能”等问题。技术的目的和任务在于对客观世界的控制、利用和改造,发明世界上尚没有的东西,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它侧重回答社会实践中“做什么”、“怎么做”以及“有什么用”等问题。其次,科学活动的目的是逐步建立知识体系,对某种现象作出解释,为一些事件提供一个真实的描述,判断一些状态的性质;而技术活动的目的是为实现人类的愿望提供便利,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知识得到有益的应用。

2、科学与技术的社会功能与价值标准不同

科学具有广泛的社会作用,具有认识、文化、教育和哲学等多方面的价值,但科学一般并不具有明确的、直接的社会目的;技术则不同,具有明确的、具体的社会目的,如技术是直接追求经济的、军事的和社会的利益。因此,对科学进行评价,追求的是正确性和深刻性;对技术进行评价,追求的是先进性、经济性和可行性。科学的作用是教导人类,技术的作用是用现有的知识去为人民服务。科学需要大量的调查研究,思维的典型方式是纵向的,技术则需要结合知识的创造能力,其思维方式是横向的。

3、科学与技术的成果形式与肯定方式亦不同

科学活动的成果主要表现为知识形态,例如报告、论文、著作等;技术活动的成果主要表现为物质形态,例如产品、装置、设施及控制软件等。在肯定方式上人们通常把科学上的突破叫做发现,而技术上的创新叫做发明。

(二)科学与技术的联系

科学和技术总是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科学是技术发展的理论基础,技术是科学发展的手段。科学常常可以启发我们提出新的、以前没有想到过的事物特性,进而导致新技术的产生。新技术常常需要新见解,新研究也常常需要新技术,人们运用技术,发明了越来越多的新仪器和新技艺,进而推动了各方面的科学研究。

技术不仅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工具,而且还可以激励理论研究动机并提供方向。

随着现代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兴起,科学与技术越来越趋向一体化。技术与科学的联系就越紧密。许多新兴技术尤其是高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就直接来自现代科学的成就。科学是技术的升华,技术是科学的延伸。科学与技术的内在统一和协调发展已成了当今“大科学”的重要特征。34:10

(三)创新是科技进步的核心

马克思关于生产力包括科学技术的论述,开创了科学技术进步在社会制度变化和经济发展中起革命性作用的理论分析的先河。邓小平同志坚持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江泽民同志又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学技术在知识经济社会成为主要推动力量,成为体现国家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我们必须切实推进科技创新,使经济发展真正从资源依赖、劳动依赖、技术依赖转移到知识依赖、教育依赖的轨道上来。树立以创新为价值取向的观念

创新是知识经济社会科技进步的核心问题,科学技术的本质就是创新。我们要树立以创新为价值取向的观念。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自强不息、锐意创新的光荣传统,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更要勇于创新,以崭新的面貌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完善适应新世纪社会发展的科技进步体系

知识经济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科技发展、科技应用,以及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到一定阶段,出现的经济发展的飞跃。

我们要十分重视创新,要树立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建立国家创新体系,要从新世纪中国发展的战略需要出发,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把创新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形成有利于国家科技快速发展的创新体系。建立与创新要求相适应的国家创新体系结构

在信息社会中,信息、技术和学习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新的创新模型已经取代了传统的创新性模型。我们要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促进科研院所与企业结合有效途径。促使产业界、政府、科技界之间建立发展科学和技术的国家创新体系的结构,使科研人员如鱼得水,企业发展如虎添翼,促使科学与技术以及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使企业真正成为科研开发和技术创新的主体。

全面提高科技创新人才的素质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科技和人才的竞争。知识创新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新型人才。

21世纪是高科技发展的世纪,新世纪要求公民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具有勇于进取、积极开拓、善于合作等良好素质,发掘人的潜能去克服物质极限,实现经济与社会以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协调发展。教育必须要为全面提高科技创新人才的素质服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又一代的社会主义新人。

科学发展与技术进步

科学和技术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遥远的原始社会,科学发展与技术进步始终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正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才使人类的生活不断进步。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一般认为,近代自然科学是从14、15世纪文艺复兴开始的,而近代自然科学的全面发展,主要是从18世纪开始到19世纪末,在这200年中,一些近代自然科学的基础理论得到确立,并带动了技术革命的兴起。

(一)细胞学说与生物进化论的确立

恩格斯所说的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中的两项出自生物学领域,即细胞学说和科学进化论。细胞学说和科学进化论都问世于19世纪,它们从不同角度揭示了生命世界的内在联系和有机统一,因而 在近代生物学的发展中占有显著的地位。

1、细胞学说的建立

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说的建立与显微镜技术的发明和改进是分不开的。

早在17世纪,显微镜刚刚问世的时候,物理学家胡克在用显微镜观察软木切片时,发现一种中空的小室结构,并将其命名为“细胞”。

生物学史上公认的细胞学说是由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先后提出的。施莱登认为,无论怎样复杂的植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不仅自己是一种独立的生命,而且作为植物体生命的一部分而维持着整个植物体的生命。1839年,施旺发表了题为《动植物结构和生长的相似性的显微研究》,把细胞学说推广到动物界。

细胞学说认为,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它们之间没有绝对的区别,一切生命有机体都是由简单的细胞分裂、增殖和发展起来的。细胞学说是关于有机体结构的第一个学说,它将形形色色的动植物体的结构统一于细胞,又以细胞为基点来解释一切生命现象,从而揭示了生命世界的内在联系和有机统一。

2、生物进化论的确立

18世纪中叶之前,人们受形而上学世界观的束缚,认为物种不变。18世纪中叶之后,生物进化的观点逐渐被人们接受。进化论真正确立大约经历了100年的时间。

生物进化论的思想最初是由一些博物学家提出来的,如法国的拉马克。

1890年,拉马克出版了《动物的哲学》,提出了关于生物进化的两条原理:一是用进废退,二是获得性遗传。根据拉马克的观点,生物由于环境和行为习惯而导致的体质变化可以遗传。提出并研究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从环境中的改变中寻求生物进化的动力,为达尔文的科学进化论提供了启示。然而,拉马克只是从表面现象中推导结论,缺乏充分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尤其是获得性遗传原理被许多科学证据所否定。

1895年,达尔文出版了划时代巨著《物种起源》,标志着科学进化论的诞生。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思想是自然选择学说。

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如下: 变异的普遍性

达尔文认为,变异是生物的普遍特征。无论是在家养或自然生活条件下,生物界都普遍存在着可遗传的轻微变异或个体差异现象。达尔文认为,正是这类差异,是物种赖以进化的基础。繁殖过剩

达尔文认为,生物普遍具有高度的繁殖能力,在环境条件适宜时,可呈几何级数增加。但是,一切生物的实际生存数远远低于根据其繁殖力推算的数值,这说明,必定存在抑制因素抵消了生物的这种高速率繁殖的倾向,这些抑制因素与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空间等环境条件有关。生存斗争与适者生存

为了争夺食物或适宜的空间,生物界普遍存在生存斗争,即生物与自然条件的斗争,种内斗争,以及种间斗争。在严酷的生存斗争中,凡是对生物生存较为有利的变异都使该生物获得了更好的生存能力,从而被保存下来并遗传给下一代,反之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的实质,适者生存。

达尔文用大量的事实和严密的论证说明了生物物种是由简单的物种发展演变而来,从动态发展的角度阐明了整个生命世界的内在联系和有机统一。

(二)物理学理论的综合

物理学发展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是从16世纪开始的,这时人类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科学实验时代。从17世纪下半叶开始,关于物体的相互作用、运动以及光、电、磁等现象的研究,结出了丰硕的成果,实现了物理学理论的综合,使物理学成为近代自然科学最先成熟起来的一门学科。

1、天上力学与地上力学的综合

1687年,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将前人和同代人的成果加以创造性的综合与发展,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提出了力学三定律——惯性定律、加速度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以及万有引力定律,建立起经典力学体系。

牛顿在伽利略关于落体和惯性的研究、开普勒关于行星运动规律的研究的基础上,融合自己的研究,建立了经典力学体系,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即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的引力,称为万有引力;这个力同两个物体的质量乘积成正比,同物体质点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在物理学史上,有一个为大家所熟知的传说:一只熟透了的苹果从树上落下来,成为万有引定律研究的开端。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已不可考,但牛顿确实想到过重力既支配苹果的下落也支配月亮的运转。这个契机,体现了牛顿完成的一个本质环节——把“天上”和“地上”的事联系在一起考虑,并试图追寻一个对“天上”和“地上”都有效的普遍规律。

牛顿所建立起的经典力学体系把人们过去一向认为互不相干的地上物体运动规律和天体运动规律概括在统一的理论之中,完成了近代科学史上的首次大综合。牛顿的经典力学思想不仅影响到物理学的发展,而且也影响到其他自然科学和技术革命,所以人们也称这次大综合为一场科学领域的革命。

2、不同运动形式的综合统一

19世纪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不仅是物理学史,也是整个科学史上的重大事件,恩格斯把它叫做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并和细胞学说、达尔文进化论一起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对能量守恒单纯从哲学上给以思辨性研究的历史很长,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哲学家,到了笛卡尔,提出了运动守恒,而黑格尔则提出了现象之间互相联系和转化的思想。

到19世纪,在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确立的过程中,迈尔、焦耳和赫尔姆霍兹的贡献尤为突出。

第一个发表论文讨论运动形式转化规律的是德国医生迈尔。迈尔发现,病人的静脉血在热带要比在欧洲更红。迈尔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是这样的,人体消化食物的过程,都要消耗氧气,都能放出能量;热带气温较高,所以消耗的氧气也少一些,这就使人体静脉内剩余的氧气较多,因而静脉血也更红一些。认为,导入人体的“力”和输出的“力” 应该是平衡的。1842年,迈尔发表了题为《论无机界的力》一文,给出了更普遍的“力”的转化和守恒的概念。

第一个用实验来验证能量守恒的是英国的焦耳。他用实验证明由电流做功获得的能量与做同量的机械功所获得的热量相同,并且通过多次实验比较精确地测定了热功当量。

第一个全面阐述能量守恒定律并指出其普遍意义的是德国的赫尔姆霍兹。1847年,赫尔姆霍兹发表了《论力的守恒》,首先,他用数学化方式表述了在孤立系统中机械能的守恒,并把能量的概念推广到热学、电磁学、天文学和生理学领域,提出能量的各种形式相互转化和守恒的思想。

值得指出的是,当时的物理学家大都强调“守恒”的一面,把这条定律称为“能量守恒定律”,而恩格斯则突出强调了“转化”的一面,到了19世纪70年代,恩格斯更是明确把这条定律改称为“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意义在于把表面上形式完全不同的各类运动统一在一个自然规律中,使人们得以科学地从自然界统一的高度来考察整个自然界。

3、光、电、磁的内在联系

19世纪中叶,出现了一些电与磁联系的理论,如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在前人基础上,年轻的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建立了电磁场理论等。

1864年,麦克斯韦向英国皇家学会宣读了《电磁场的动力学》一文。文中不仅给出了被称为麦克斯韦方程的电磁场方程,而且提出了电磁波的概念。他认为,变化的电场必定激发磁场,变化的磁场又激发电场,这种变化着的电场和磁场共同构成了统一的电磁场,电磁场以横波的形式在空间传播,形成所谓电磁波。在麦克斯韦方程中,由于电磁波的传播速度就等于当时测出的光速,麦克斯韦预言,光也是一种电磁波。

1887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用实验证实了麦克斯韦关于电磁波的预言。

麦克斯韦电磁方程在电磁学理论中的地位就像牛顿定律在力学中的地位一样,它是研究一切电磁现象最根本的出发点,电磁场理论是物理学发展史上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二)技术革命的兴起

从18世纪中叶开始,科学的技术化和社会化成为这个历史时期的突出特征。近代自然科学理论的发展转变为技术科学的无比威力,同时,技术的发展与革新也为自然科学的理论研究提出了新课题。

1、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也称产业革命,指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末,欧洲资本主义的机器大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 的革命。

工业革命的标志是蒸汽机的使用。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的仪器修理工瓦特在已有蒸汽机的基础上,发明了高效能蒸汽机。得到了广泛使用。到19世纪40年代,整个欧洲和美国都普遍使用了蒸汽机。蒸汽机带动着纺织机、鼓风机、抽水机、磨粉机,造成了纺织、印染、冶金、采矿和其他工业部门的迅猛发展,创造了人们以前难以想象的技术奇迹。

蒸汽机的出现和广泛使用,推动了其他工业部门的机械化,引起了工程技术上的全面改革。在工业上,初步形成了完整的工业技术体系;在科学上,促进了热力学理论(包括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建立。工业革命是一场以技术革命为中心内容的社会变革,在这场变革中,第一次凸显了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

2、电力革命

所谓电力革命指的是,从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新兴的电能开始作为主要的能源形式支配社会经济生活。

19世纪,伴随着电磁学理论的进展,工程技术专家开始对电力开发、传输和利用方面的研究。

从历史上看,因为意大利物理学家伏打发明的伏打电池已经提供了电能来源。最早发现电流磁效应的那些实验装置,都可以看作是原始的电动机。1834年,第一台实用电动机诞生,电动机进入了实用化阶段,此后,发明家纷至沓来,使电动机研制进入一个高潮。与此同时,发电机也处在研制阶段。电磁感应理论使人们知道动磁可以生电,发电机就是根据这一原理来设计的。

早期的一台发电机基本上只能供一家或几家照明用,后来,发电机的功率越来越大,供电范围越来越广,企业家们便建起了发电站,于是产生了远距离输电的技术问题。1882年,法国的一位电气技师建造了世界上第一条远距离直流输电实验线路。然而,直流电在传输中损耗严重。人们注意到以前未受重视的交流电。交流输电在安全、经济方面比直流输电有着无比的优越性。1890~1891年,从法国劳芬到德国法兰克福架起了世界上第一条三相交流输电线路。随着交流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交流输电为电力工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电力革命是继工业革命之后的第二次技术革命,它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进步。首先,电力革命在工业革命的基础上,再次大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电能为动力,有效促进了生产过程的机械化和自动化,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社会生产力呈直线上升。其次,电力革命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有线电报、电话和无线电通信的先后发明,使人类快速传递消息成为可能;电灯、留声机、电影等发明,更使人们享受了文明生活。电能已经充分渗透到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再次,电力革命在工业革命中建立起来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电力、电子、化学、汽车、航空等一大批技术密集型产业兴起,使生产更加依赖科学技术的进步,技术从机械化时代进入了电气化时代。

(三)近代化学基础理论的建立与化工技术革命

1、近代化学基础理论的建立

17世纪,化学从炼金术中分化了出来,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18世纪,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一系列实验和定量研究,建立了燃烧的氧化学说。1789年拉瓦锡的名著《化学概要》出版标志着化学作为一门学科已经形成。

19世纪,化学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1803年,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了科学原子论,其主要内容包括:元素由非常微小的不可再分的物质微粒——原子组成;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保持其本性不变;同一元素原子的各种性质和重量完全相同,不同元素原子的性质和重量不同;原子的重量是每一化学元素的重要特征。并且,道尔顿把原子量的概念引入化学,使化学真正走上了定量科学的发展阶段。1811年,意大利化学家阿伏伽德罗提出分子概念,认为单质物质的分子是由相同原子组成的简单分子,化合物分子是由不同原子组成的复合分子。分子概念的引入完善了科学原子论。

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编制了一份包括当时已知的全部63种元素的周期表,发现按照原子量大小排列起来的元素,在性质上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并针对周期表中的空格大胆预言了新元素的存在及其性质。元素周期律的重要性不仅在于把许多似乎互不相干的事实用共同的原则联系起来,而且还指明了发现新的化学元素的方向,并成为化学发展的主要基石之一。

近代化学体系的另一个分支——有机化学的研究起步较晚。18世纪后半叶,欧洲的工业发展促进了化 学实验,有机物的化学组成开始被慢慢揭开。1824年,德国化学家维勒把无机物氰酸和氨水混合起来,得到了有机物尿素。尿素的人工合成,也打破了有机物和无机物的界限,证明了无机界和有机界的统一,无机化学的已知规律开始向有机物领域渗透。

19世纪中叶,随着原子——分子学说的形成和有机合成实验研究工作的展开,化学家们探索有机分子结构理论进入了新的阶段。德国的凯库勒把原子化合价的概念引入有机化合物的研究中,首次把原子化合价的概念从平面推向三维空间,发表了原子立体排列的思想,从而开创了立体化学构型的先河。

到19世纪末,近代化学学科体系中的两个基本分支——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迅速的发展。

2、化工技术革命

化学基础理论研究的进展促进了化学工业的崛起和发展,使化学工业与化学科学的关系更趋密切,形成了共存关系。化学基础研究成果在化学工业中的应用,带来了19世纪中后期的化工技术革命。化肥工业的诞生

化学肥料的诞生和德国化学家李比希的名字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是他的毕生研究使世界上产生了一项全新的产业——化肥工业。

李比希致力于研究植物所需要的营养来源问题。1840年,他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矿质营养学说,阐明植物吸收的矿物质元素,是其生长和形成产量所必需。矿质营养学说为化肥工业的兴起奠定了理论基础。化肥工业成为无机化学工业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李比希被称为德国的“化学之父”。在李比希的领导下,德国化学在19世纪中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工合成染料

1856年,年仅十八岁的英国人威廉·亨利·珀金发现了一种合成染料——苯胺紫,它可以把丝绸染成一种红紫色。

新的有机结构理论研究促进了染料工业的发展。珀金的老师,霍夫曼发现了一批至今仍被称之为霍夫曼紫的紫色染料。到了20世纪中叶,商用合成染料的数目已不下3 500种。另一方面,化学家们在实验室中还成功地合成了天然染料的替代品。例如,德国化学家对茜草中的茜素进行研究,以煤焦油为原料,合成了茜素。到19世纪末,合成生产出的染料几乎完全取代了天然染料。这些新的染料比较便宜,而且染色也较快。

制药工业的诞生

19世纪后半叶,化学工业中的重要分支——制药工业诞生了。在这一时期,用化学合成的方法制成了水杨酸、阿斯匹林等药物。

1839年,一位法国化学家首先实现了人工合成水杨酸。水杨酸是一种有效的止痛剂,但对胃粘膜的刺激性太大。后来,德国拜尔药厂的一位化学家研制出了一种经过结构转换的水杨酸类似物,发现它不仅能减轻发热和炎症反应,而且能为关节炎患者止痛。这种药物就是人们熟知的、沿用至今的解热镇痛药阿斯匹林(aspirin)。

19世纪80年代,成批生产的合成药剂进入了市场,进入20世纪以后,合成药物的种类更是迅速增长,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磺胺药物的合成,使有机药物合成迈入了黄金时代,这种特效抗菌药物根本改变了人类无力抵御传染病的被动局面。安全炸药的发明

19世纪化学工业的另一项重要成就是诺贝尔发明了安全炸药。

黑火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俗称火药。火药发明后从中国经阿拉伯传入欧洲,黑火药一直应用到19世纪。人们在使用过程中,发现它有威力比较小,又不易引爆,科学家开始寻求一种新的爆破动力。1846年,意大利化学家索布雷罗制得了硝化甘油,硝化甘油是一种无色油状的猛烈炸药,其爆炸威力比过去的火药强得多。但它不易控制,贮存、运输和使用时都很不安全,无法在生产上得到应用。

诺贝尔进行了几百次实验,改进用硝化甘油作原料的炸药。1867年,他发现硅藻土可以吸收硝化甘油,制成“安全炸药”,用一个雷管就可以引爆。这种安全炸药在采矿、筑路、开挖隧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后,诺贝尔还陆续发明了柔软可塑性极好的胶质炸药和无烟炸药等新型炸药。

整个19世纪是化工技术全面发展的时期。到19世纪末,化工技术已与能源技术、电力技术并驾齐驱,共同成为第二次产业革命的强大动力。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20世纪是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世纪。20世纪初,物理学领域量子理论和相对论的创立,标志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诞生。从20世纪中叶以来,陆续诞生了一批高新技术,人类社会继工业革命和电力革命后,进入了第三次技术革命时代。

(一)现代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的突破

1、物理学革命

量子理论和相对论的创立和发展,突破了经典物理学的框架,使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迈进了一大步。量子理论的创立与发展

从1895年开始,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开始研究热辐射谱中的能量分布问题,和黑体辐射问题。通过实验,普朗克发现黑体辐射谱中的能量分布与经典理论形成尖锐的矛盾。经过几年的研究,普朗克抛弃了经典物理学中的连续性原则,假定物体的辐射能不是连续变化,而是以一定的整数倍跳跃式变化。普朗克将最小的不可再分的能量单元称作“能量子”或“量子”。1900年12月14日,他将这一假说报告了德国物理学会,宣告了量子论的诞生。此后,爱因斯坦于1905年提出光量子概念。1912年,玻尔提出量子化的原子结构理论。此后,德布罗意、薛定锷、海森堡、玻恩、狄拉克等人发展了量子理论,建立了量子力学。相对论的创立与发展

在19世纪末,大多数物理学家仍在力学的框架内讨论电磁场问题。

1905年,爱因斯坦创立了一个全新的力学体系——狭义相对论。狭义相对论给出了全新的时空观念,是对经典时空观念的一场深刻变革。爱因斯坦认为,时间和空间都是相对的概念,不存在所谓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时间与空间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时间尺度的变化必然引起空间尺度的变化。数学家闵科夫斯基形象地用“四维”概念表达了新的时空涵义。

1916年,爱因斯坦又进一步创立了广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认为,时间、空间、物质不仅与运动有关,而且与物质及其分布密切相关,物质分布决定了宇宙的时空特性。例如,物质分布不均必将引起空间弯曲,质量越大,分布越密,空间弯曲就越厉害,时间流逝也就越慢。

量子理论和相对论革新了人们眼中的世界图景。量子理论和相对论不仅成为现代物理学的基石,也为现代其他自然科学提供了全新的理念、理论和方法。

2、自然科学的全面发展

物理学革命不仅使物理学开辟了新纪元,而且带动了自然科学全面的突飞猛进。

在化学领域,有人认为现代化学键理论是继原子论和元素周期律之后化学上的第三次飞跃。现代化学键理论的中心问题是从微观粒子的本性及其量子力学规律出发,研究分子的电子运动与原子核间的相对振动。现代化学价键理论使人们对各种物质的分子结构逐步深入,对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和有机合成的发展都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生物学领域,分子生物学的诞生是20世纪生物学最重大的事件。分子生物学是生物学与化学及物理学交叉的产物,新的物理学、化学研究手段和理论用于生物大分子和生命过程的研究。

在天文学领域,在大量的天文观测资料和现代物理学的基础上,产生了现代宇宙学。1948年,俄裔美国物理学家伽莫夫提出了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起源于距今大约150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目前,“大爆炸模型”为学术界普遍接受,被认为是目前最好的一种宇宙理论。

在地学领域,人们对整个地球的认识无论从深度上还是从广度上都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陆续出现了“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学说”,以及“板块构造理论”,成为现代地球科学的基本理论。

此外,20世纪40年代开始,系统科学兴起。系统科学并不是自然科学的某一分支,而是横断学科,它研究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各类系统的一般规律。在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上,系统科学更新了人们对有序与无序、稳定与不稳定、简单与复杂的理解,对科学方法的转换、科学观念的更新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因而对自然科学各学科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新技术革命

始于20世纪中叶的新技术革命,可称为第三次技术革命,它是在20世纪自然科学理论最新突破的基础上产生的。

1、新技术革命的背景

新技术革命的产生和迅速发展有着多方面的背景。

首先,现代生产迅速发展的需要,以及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多方面需要,是现代高新技术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力。例如,核能(原子能)的发现和利用是继电力技术后的一次能源技术革命。

其次,自然科学的巨大成就为现代高新技术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例如,1905年,爱因斯坦在狭义相对论中提出了质能关系式,从理论上揭示了核能成为新能源的可能性。

第三,战争和国家间的对抗是刺激高新技术产生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例如,由于军事目的,美国、苏联加紧改进火箭技术,到了20世纪50年代下半叶,火箭发展已达到了作为运载工具的水平,从而开创了人类航天的新时代,空间技术也由此而产生。

2、新技术革命的主要内容

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并列入21世纪重点研究开发的高新技术领域包括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

(1)信息技术主要指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等技术,包括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微电子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计算机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核心。在新技术革命中,信息技术处于核心和先导地位。

(2)生物技术是应用现代生物科学及某些工程原理,将生物本身的某些功能应用于其他技术领域,生产供人类利用的产品的技术体系。现代生物技术主要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和蛋白质工程。生物技术,被认为是有可能改变人类未来的最重大的高新技术之一。

(3)新材料技术主要研究新型材料的合成。目前,世界上新材料的品种每年大约以5%的速度在增加。新材料技术在高新技术中处于关键地位,高新技术的发展紧密依赖于新材料的发展。

(4)新能源技术主要进行新能源的研究和开发,从多方面探寻发展新能源的途径。目前正在研究开发的新能源主要有核能(原子能)、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能、氢能等。

(5)空间技术又称航天技术,通常指人类研究如何进入外层空间、开发和利用空间资源的一项综合性工程技术,主要包括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空间站、航天飞机、载人航天等内容。空间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基础工业的高度集成,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

(6)海洋技术包括进行海洋调查和科学研究、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空间利用,涉及到许多学科和技术领域。海洋技术将是大有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

3、新技术革命的意义

新技术革命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对整个社会的影响

信息技术作为新技术革命的先导与核心,对改变整个人类社会的面貌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人类社会推向信息社会,世界变小,成为地球村。

新材料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将加速社会发展的进程;生物技术的进展,使人类获得了主动创造新生物和新生命的创造力;新能源技术将解决困扰人类社会的能源危机;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一个陆海空立体新时期。

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新技术革命对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新技术革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新技术革命通过对社会生产力各要素的变革,充分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另一方面,新技术革命使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新技术革命推动了传统产业部门的改造,使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迅速崛起,并且推动了第三产业(通信、运输、商业、金融等服务性行业)迅速发展。

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新技术革命不仅带来了人类生活方式的现代化,还引发了人的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更新。如:现代交通工具大大缩短了人们交往的空间距离和时间跨度,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

现代传媒手段的普及和推广,加强了人们的社会联系,互联网络更加扩大了人们交往的范围和信息交流的速度,使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关系更加密切并日趋一体化;

第五篇:劳动与技术教案

二年级劳动与技术教案

新的学期开始了,为更快适应新教材、掌握新教材,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和精神,特制定劳技教学计划如下: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安排了十六课教学任务,内容涉及很广。包括有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简单生产劳动和公益劳动。通过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和简单的生产劳动和教育和实践,使学生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劳动知识的技能,逐步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良好的劳动习惯,以及热爱劳动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学生分析:本学期我任教二年级,由于学生年龄较小,自控能力较差,而且每一个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同。针对这种情况,了解学生比较困难,但我力争做每个学生的朋友,了解其素质水平,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应进一步发展他们的特长和兴趣,关心进步慢的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动手能力及学习该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1.教育学生初步懂得劳动创造社会财富、劳动光荣、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道理;从小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遵守纪律、认真负责、耐心细致、不怕困难的劳动态度和勤劳俭朴、爱护劳动工具、珍惜劳动成果等优良品质;初步树立质量观念和环境保护意识。

2.使学生学习一些浅显的手工劳动知识,学会使用一些常用工具。

3.通过劳动课的教学和实践,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并注意培养学生观察、思维、想象的能力和创造精神,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学生基本情况:

本学期我任教二年级,由于学生年龄较小,自控能力较差,而且每一个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同。针对这种情况,了解学生比较困难,但我力争做每个学生的朋友,了解其素质水平,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应进一步发展他们的特长和兴趣,关心进步慢的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动手能力及学习该学科的兴趣。

四、教学措施:

1.根据二年级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年龄特点,充分体现探索的过程、尝试的过程和创造的过程。让他们在活动中多动手实践,多动脑思考和多动口表达。在实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

2.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有充分的自主权利,每个学生自主参与,自我活动。

3.搞好分层教学,及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每个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

4.在活动教学中,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可以充分自由,有广阔的活动空间和灵活的活动时间。解决问题的思路、完成任务的方法和活动成果的呈现,学生可以充分自主、自由开动脑筋,大胆想象,积极创新。5.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观的教育,教育学生积极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和公益劳动,组织学生进行劳动实践。

五、教学进度。

周次

内容

备注 第一周 给桌椅穿新衣 第二周第三周 第四周第五周第六周第七周 第八周第九周 第十周第十一周第十二周第十三周第十四周第十五周第十六周第十七周第十八周美化家居 清洁厨房 VCD机的使用

洗毛衣、绒衣 修理课桌椅 做个上书架 整理房间 洗衣服常识

磁卡、IC卡的使用 种水瓜 制作孔雀花瓶 电风扇的使用 炒饭 打绳结 彩线编织 纸模型飞机

其中考试

第十九---二十周期末考试

第一周给桌椅穿新衣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简单地给旧桌椅进行油漆的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劳动意义的认识。3.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劳动态度。教学重点

学会简单地给旧桌椅进行油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指导学生学习课文,通过设问、讲解、板书帮助学生总结出以下几点:

1.自己动手进行油漆工作有什么作用和意义? 2.油漆的方法与过程是怎样的? ⑴准备好材料和工具。⑵油漆前,要补好洞,打磨平⑶涂漆

3.有哪些要注意的地方?

1)油漆易着火,因此要注意防火

2)滴在地上或衣服上的油漆,可用天那水擦掉。3)不能混合油漆种类 4)注意高处油漆的安全 5)油漆完毕要收拾好物品

二、老师示范

三、鼓励学生在家长指导下学习油漆

第二周 美化家居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习如何进行大搞清洁卫生,布置、美化家居的工作。2.使学生认识清洁、美化家居的意义。教学重点

学习如何进行大搞清洁卫生,布置、美化家居的工作。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学课文。

二、出示挂图让生观看,组织学生讨论“进行大搞卫生、美化家居迎春节的工作有什么作用和意义,怎样进行大扫除的工作,怎样布置充满节日气氛的家居”等问题。

三、分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帮助总结归纳出以下内容: 1.大搞清洁卫生,美化家居迎春节工作的作用和意义有: ⑴彻底清洁家居,使家庭更整洁、干净。

⑵清除昆虫和病菌的产生基地,对家人身体健康有好处。⑶体现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⑷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体现。⑸体现家庭成员合作、互助互爱的精神。2.大扫除的要求和步骤。

四、进行“想想做做”的教学。

第三周 清洁厨房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清洁厨房的一些常识 2.初步学会清洁厨房。3.教育学生在家中主动做家务。教学重点

1.了解清洁厨房的一些常识 2.初步学会清洁厨房 教学过程

一、采用教师讲述、教师设问学生回答、讨论等方法组织学生学习课文。

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明确以下要点: 1.厨房是煮食的地方,要经常保持卫生清洁。2.整洁的厨房是厨具、食具摆放有序,使用方便、清洁。3.厨房的清洁:厨房的门、窗、墙壁上容易沾附上灰尘、油烟,表成污垢。灶台最容易被污染,要常清洁。案台、洗菜池也应及时清扫。

4.平常应在煮食完毕后及时进行厨房的清洁工作。

二、组织学生开展使用清洁剂来清洁厨具的活动。

三、进行活动总结,提高“想想做做”中的问题让学生回答,要求学生在家参加清洁厨房的劳动。

第四周VCD机的使用

教学目标

1.使用学生初步认识VCD机的使用方法 2.此巩固学生已有的使用家用电器的一般常识。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VCD机的使用方法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开始,用VCD机播放一段动画故事或动物生活的资料片给学生观看,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了。

二、了解学生家中有无VCD机的情况,是否懂得使用VCD机的情况。

三、根据学生反馈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

四、利用实物或挂图,通过师生对话,说说以下内容。1.VCD机正面有哪些主要按钮,说说它们的名称和功能。2.了解VCD机与电视机的连接。3.播放VCD影碟时应怎样操作?

五、让部分学生进行操作练习。

六、通过对VCD机的使用方法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出使用家用电器的一般常识。

1.看懂产品使用说明书。

2.按说明书的指示,学习使用方法。3.安全用电。4.爱惜物品。

第五周洗毛衣、绒衣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自己洗毛衣、绒衣等厚衣服 2.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教学重点 学会自己洗毛衣、绒衣等厚衣服 教学过程

一、洗衣物可能手洗也可以用洗衣机洗。但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兴例说明每个人都必须学会用手洗衣,这是一项生活自理的基本功,光是依赖洗衣机不行。

二、认识毛线衣和绒衣的特点和洗涤原理。如果方法不正解会坏衣物。

三、教师利用自备的毛线衣做操作示范,使学生逐一学会开机洗衣、泡洗、漂洗、晾干等各个步骤的操作要

第六周修理课桌椅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掌握一些修理课桌椅的基本知识和技能。2.教育学生爱护公共财物。教学重点

掌握一些修理课桌椅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教学过程

一、学生学习课文,明确修理课桌椅的意义,作用以及修理课桌椅的方法。

1.钉子松对的修理 2.榫口松动的维修 3.榫头断裂的维修 4.横木条断裂的维修 5.油漆脱落笔裂缝维修

二、分配给每个小组的学生一至两张待修的课桌椅,让学生根据“想想做做”提出的问题来思考、讨论、回答。

三、根据小组讲座后汇报的结果,教师进行必要的讲述和示范,着重教会学生怎样选用木料和按需要加木料的技术。

四、分上组进行试修课桌椅的工作。

第七周 做个上书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学习框锯、锤子等木工工具的使用技术 2.学习简易小书架的制作方法

3.在操作中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不怕困难的劳动精神。教学重点

1.使用框锯的动作要领和方法 2.如何使钉子垂直、准确地穿过面板,使书架接牢 教学过程

一、结合读书活动,介绍小书架的制作程序。

1.今天学做的小书架虽然是简易的,但对多数同学来说,亲手制作小书架还是第一次,而且工序还不少,要做得好还是不容易的。因此,操作过程中要认真细致、不怕困难。

2.整个小书架都由板料组合,要注意先画好线,然后再锯,这样才能保证锯成直线。

3.钉钉子是本课的难点之一。选用多大的钉子,要根据板料的厚度而定。

二、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安全,特别是锯的使用,要让学生切实懂使用方法后,再去操作。

第八周 整理房间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整理房间。重点、难点:

学会整理房间。教学过程:

一、基本活动:

说一说:1.你整理过自己的房间吗?

2.你是怎么整理的?

二、拓展活动

自己整理房间:早晨起床先开窗、整理床铺、把物品摆放整齐、洁净窗台、墙壁,擦桌椅、扫地、拖地。

二、探究活动

想一想:早晨起床后为什么要先开窗通风? 怎样才能保持房间的整洁? 设计房间物品摆放。

第九周 洗衣服常识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衣服洗涤标志,了解洗衣服常识,学会洗衣服.重点、难点:

学会洗衣服.教学过程:

一、基本活动:

1.认识洗涤标志,了解含义。2.你知道洗衣服的常识吗?

深浅分开、洗涤剂适量、羊毛衫要用专用洗涤剂 3.学洗衣。

清水浸湿、洗涤剂溶解、浸泡、揉搓、漂洗、挂晒

二、拓展活动:判断正误,说出为什么。

三、探究活动:尝试洗小件衣物。

第十一周磁卡、IC卡的使用

教学目标

1.学习用磁卡、IC卡打话的方法。

2.使学生受到爱护公共设施,珍惜劳动成果的教育。教学重点

用磁卡、IC卡打话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出示磁卡、IC卡实物,让学生认识,让使用这类电话的学生说说自己的使用经历,引入本课的教学。

二、指导学生自学课文。

三、利用扳书帮助深究生总结出使用磁卡、IC卡打电话的方法。

四、制作一些教具,创设模拟利用IC卡打电话的情景,让学生开展分组练习活动。

五、提出问题引了师生之间的对话、讨论,使学生对以下几种情况有所认识:

1.打电话时,插错方向。2.拨号速度过快,出现号码错乱。3.挂回话筒时用力不当,损坏电话机。4.忘记取回IC卡。

六、出示一些卡式电话损坏情况的图片,引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议论,使学生受到珍惜劳动成果,爱护公共设施的教育。

第十二周种水瓜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得到种植水瓜的一些基本知识。

2.让学生尝试自己种瓜,提高学生对劳动意义的认识。教学重点

学会种水瓜的一些基本知识。教学过程

一、向学生展示水瓜,提出本课的学习目的要求。

二、通过指导学生自学、师生对话、教师讲述等教学形式,使学生对种水瓜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1.出未盆栽水瓜,让学生观察,认识水瓜是什么样子的。2.认识种植的有关知识。(1)种植时间(2)选地(3)播种(4)管理(5)收获

三、选合适的时间组织学生在学校的园地种植水瓜。

四、种植水瓜时需搭棚架,应提醒在搭架和采集时注意安全

第十三周制作孔雀花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废旧塑料软瓶制作一个孔雀花瓶。

2.鼓励学生发挥想像力和创造力,用废旧物品做一些新款的工艺品,从而让学生通过自己劳动去体会创造的乐趣。教学重点

废旧塑料软瓶制作一个孔雀花瓶。教学过程

一、学习课文

二、教师讲解示范

三、提醒学生注意安全。(正确使用剪刀,防烫伤等)。

四、学生制作

五、评比活动。

六、鼓励学生创作。请一些同学示范表演他们预先制作好的作品,教师作创作动员,鼓励学生用课余时间制作。

第十四周电风扇的使用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电风扇的使用方法 2.掌握安全使用的一般知识 3.学会自己开、关电风扇 教学重点

学会自己开、关电风扇 教学过程

一、指导学生学习课文 1.电风扇的用途。

2.电风扇的种类:吊扇、楼顶扇、壁扇、落地式风扇、台扇、转页扇

3.电风扇的操纵装置(1)调速开关(2)定时开关(3)摇头装置 4.电风扇的使用方法(1)插电源(2)按开关、选风速(3)使用定时开关(4)使用摇头装置(5)关风扇

二、让学生结合课文中使用电风扇时要注意的问题和有关保养的常识谈谈自己在使用风扇的做法和体会。

三、进行学习总结,鼓励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学习正确使用电风扇的方法。

第十五周炒饭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炒饭.重点、难点:

学会炒饭.教学过程:

一、基本活动: 学习炒米饭:

葱去皮洗净、切碎----搅匀鸡蛋----油加热-----炒鸡蛋-----加葱---加米饭翻炒-----出锅

二、拓展活动:比较鸡蛋炒饭和扬州炒饭的区别。

三、探究活动:设计一种特色炒饭。

第十六周 打绳结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打绳结。重点、难点:

学会打绳结。教学过程:

一、基本活动:

学打绳结:端头结、单活结、双活结。塑料提袋结、晾衣绳结

二、拓展活动: 1.用绳子捆一摞书。2.向别人请教打绳结的方法。

第十七周彩线编织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用彩线编织小饰品。重点、难点:

会用彩线编织小饰品。教学过程:

一、基本活动:学编好宝宝。

二、拓展活动:看图编蜈蚣辫

三、探究活动:试着编一个小饰物。

第十八周纸模型飞机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制作一件纸模型飞机体验飞行的快乐。重点、难点:

学会制作一件纸模型飞机。教学过程:

一、基本活动: 折飞机

二、拓展活动:试飞

特技飞行:筋斗、上升倒转、横滚

二年级劳动

学科教案

时间:

教学内容

四、泥塑小动物

共 1 课时第1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

教学生学会泥塑小刺猬的基本手工技法和制作顺序。

能力

能用学过的泥工技法制作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思想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发展想象和审美情趣。

重点:教学生学习彩塑小刺猬的步骤和方法。

难点:泥塑技法。

教学准备

课件、粘土、刻刀、小线、竹签、竹板(又称竹抹子)、泥工板、泥玩具半成品、水彩、毛笔

实践活动

多只做几个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教学设计

课件展示动物嬉戏玩耍的情景,使学生知道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要保护动物。课件展示几种泥塑小动物,复习学过的几种泥工技法,激发学生的制作欲望。然后用课件演示泥塑小动物的制作过程图,并学习新的泥工技法。最后让学生制作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四、泥塑小动物

泥工技法:揉、搓、压、捏、抻拉、拼接

教师活动时间约15 分

学生活动时间约25 分

教学修改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曲,竖起小耳朵,听听这首歌唱的是谁。(播放音乐)

大家说歌曲中唱的是谁?(小动物)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很多泥塑的小动物,你们看。(播放课件)

二、探究

1你还记得我们学过的泥工技法吗?

板泥工技法:揉、搓、压、捏、抻拉、拼接

请你们拿起手中的泥,和老师共同付息这些泥工技法好吗?

2看我手中的小动物是谁?(课件:小刺猬)

喜欢它吗?想不想自己动手做一个?

3如果让你们做,你打算怎样制作?想一想,并和同组的同学进行交流。

3哪个小组愿意说说小刺猬是怎样制作的?

4看课件,演示制作小刺猬的制作过程。

5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做一只小刺猬。,(1)请小组长带着你们的小刺猬到前面来。

(2)这些小动物,你最喜欢那一个呢?为什么喜欢?

三、操作

1看一只小刺猬多孤单呀,怎么办?(建一座动物园)

就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制作一个小小动物园吧。

要求:方法正确,逼真可爱。

保持卫生,注意安全。

2开始制作。

你喜欢什么小动物就做什么。

(教师巡视)

3在制作过程中你遇到什么困难了吗?

4展示表扬

同学们请看这个组的作品,他们组做的好不好为什么?

谁知道他们是用什么方法制作的呢?

四、拓展

教师活动时间约15 学生活动时间约25 教学修改

教 分分

同学们你们看,通过我们的劳动,使小刺猬不再孤单,多么光荣啊。劳动可以创造幸福、劳动可以创造财富。我相信,大家都会做一个爱劳动的好孩子。

二年级劳动教案

[ 作者:张育新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587

文章录入:张育新 ]

二年级劳动

学科教案

时间:

教学内容

三、泥塑铁锹和镰刀

共1 课时第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

使学生学会泥塑铁锹和镰刀,初步了解泥工的基本技法。

能力

初步认识几种农具。

思想

培养学生尊重农民的情感。

重点:认识几种农具的外形特征、用途;泥塑铁锹和镰刀。

难点:使学生学会泥塑的几种基本技法。

教学准备

粘土、泥工板、湿布、课件

实践活动

学会使用简单的农具。

教学设计

教学时首先运用课件展示一些农具让学生认一认,接着展示用泥塑的铁锹和镰刀,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课件展示泥塑铁锹和镰刀的制作过程图,让学生学习一些泥工技法和制作方法。最后让学生自己制作自己喜欢的农具。

三、泥塑铁锹和镰刀

泥工技法:揉、搓、捏、压、拼接

制作铁锹的方法:揉泥——搓把——捏头——组装 制作镰刀的方法:揉泥——压扁——成型——组装

教师活动时间约15 分

学生活动时间约25 分

教学修改

一、导入

出示泥,问:同学们,你们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

你们玩过泥巴吗?

你对它有哪些了解。

这节课我们就来玩泥,你们愿意吗?

我们都是农村的孩子,你们认识农具吗?农具是进行农业生产所使用的工具。

课件:常见农具

提问:说一说这些农具的名字?

3课件:泥塑铁锹和镰刀 提问:这是什么农具,它是用什么制作的?你想自己动手制作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泥塑铁锹和镰刀。(板课题)

二、探究

1请大家仔细观察铁锹和镰刀,它们有什么特点?

课件:泥塑铁锹和镰刀

2你还记得我们学过的泥工技法吗?

板:揉、搓、捏、压、拼接

谁能演示一下这些技法。

3让我们一起来来尝试制作铁锹。

(1)小组讨论怎样制作铁锹?

(2)哪个组想说说?

板:方法:揉泥——搓把——捏头——组装

(3)教师示范:揉泥、搓把、捏头、组装

4再让我们一起来再来尝试镰刀的制作方法。

(1)小组讨论怎样制作镰刀?

(2)哪个组想说说?

方法:揉泥——压扁——成型——组装

(3)教师示范:揉泥、压扁、成型、组装

三、操作

1我们这就动手制作。

要求:技法正确,形象逼真,保持卫生,注意安全。

2现在开始制作。(教师巡视)3在制作过程中你遇到什么困难了吗?

4做玩的同学可以在设计一个作品或是帮助其他同学

5展示表扬

(1)表扬制作好的同学

教师活动时间约15 分

学生活动时间约 25 分

教学修改

(2)谈谈自己感受

四、拓展

泥塑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让我们来欣赏更多的泥塑艺术吧!

二年级劳动教案

[ 作者:张育新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323

文章录入:张育新 ]

二年级劳动

学科教案

时间:

教学内容

十三、打绳结

(一)共1 课时第1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

使学生学会打绳结的方法。

能力

能正确的打双头结、死结、平结。

思想

培养学生勤劳、节俭的精神。

重点:使学生学会几种打绳结的方法。

难点:学会第三种打结的方法。

教学准备

2~8根塑料捆扎绳子或其它旧绳、打好的绳结

实践活动

学习其它打绳结的方法。

教学设计

教学时先出示打好的绳结导入,激发学生学习打绳结的兴趣。然后以小组为单位研究各种结的的打法,并演示打结的方法。最后以小组为单位练习打绳结。

十三、打绳结

(一)双头结

死结

平结

教师活动时间约 15分

学生活动时间约25 分

教学修改

一、导入

人们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或在日常生活里,需用绳子捆绑系结的东西是很多的,比如物体的连结、悬挂、固定、紧扎以及对牲畜野兽的捕捉等等,都需用到绳子打结。

你们想学习怎样打绳结吗?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板课题:打绳结

(一))

二、探究

1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的绳结。

板:双头结、死结、平结

2请同学每一小组为单位选择桌上你们组喜欢的绳结进行研究。

要求:可以将绳结慢慢拆开,再一点一点打上,恢复原状。

3哪个组愿意说说你们研究的是哪个绳结,如何打这个绳结。

学生演示,教师指导

4我们在以小组为单位复习这几种打绳结方法

要求:互教互学,做到准确、熟练。5每个小组选派一位代表,进行打绳结比赛,看谁打得又快又准。

三、操作

1学习了这些打绳结的方法,你们能自己设计出其他新颖的绳结吗?让我们用平时收集的废旧线来自己创新吧。

要求:结实、美观、新颖

2以小组为单位自己设计绳结。

3你们遇到什么困难了吗?

4展示评比

(1)介绍自己小组的绳结。

(2)表扬打得好的小组。

四、拓展

同学们,你们知道么?小小的绳结在勤劳智慧的人们手里,还变化出了许多造型新颖、美不胜收的艺术品呢!比如:纯欣赏用的中国结、蝴蝶结等(出示)。

下载技术与社会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技术与社会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劳动与技术教案

    六年级上册劳动与技术教案 第一单元家政 家用电器 第一课电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些什么 教学目标: 1、了解电在我们生活中的广泛用途及电的来源。 2、了解日常生活中的家用电器,并......

    劳动与技术教案

    《劳动与技术》五年级下册教案 第1课 茶杯套 教学目标: 1.欣赏用各种材料制作的茶杯套,感受线材料和铜片的特点。 2.巩固结.穿.绕.缠.编.抽等编法技术,学会用云雀编制一个茶杯......

    劳动与技术教案

    种植-花卉使我家更漂亮 教学目标 1、向学生介绍花卉种植的基本知识。 2、了解几种家庭常见的观赏花卉。 3、 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重点难......

    劳动与技术教案

    1.纸杯娃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纸杯娃娃的基本构造; 2.初步掌握分割、组合等基本制作方法; 3.能设计自己喜欢的娃娃,并能按照设想制作。 过程与方法: 能在设计、制作过程中......

    劳动与技术教案

    第一单元家政 烹饪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我家的新厨房 教学目标: 1、了解厨房设备的名称、用途、使用方法及使用时的安全注意事项。 2、学会安全使用灶具和合理选用灶具,学习各类......

    劳动与技术教案

    中国结“基本结”编结 教学目标: 了解各种中国结“基本结”的编制方法,独立编制各类“基本结”,并从中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教学准备: 剪刀,镊子等工具,60厘米和5厘米长的彩......

    我与社会.教案

    我与社会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能清晰地了解自己的属性;能认识现代社会的黑暗与光明;能辨别身边的善与恶;能够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在未来的路上坚强前行。遇......

    品德与社会教案

    6、丰富的思想宝库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为推动人类进步,促进社会变革和科学发展的科学家、思想家。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弄清科学家、思想家在最求真理的过程中所付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