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学高效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窑坪中小
小学科学高效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小学科学课有不同类型的课,展示课、资料课等活动课可以使用高效课堂的模式。而实验课、实践课应在课上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因为实验课的课型探究很强,提前预习会影响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大大降低。
展示课、资料课、交流课等课堂实施环节: 环节1:情景导入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所以上课要通过小游戏、小魔术、讲故事、猜谜语、播放多媒体课件等多种形式再现生活场景,为学生创设活动氛围,引领学生进入探究领地,激发探究欲望。
设计一个恰当的情景,通过“新、奇、趣”的创设导入,把学生的思维自然引到新知识当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浓厚的求知欲,使学生愿学、乐学。
教师要明确预习时间要求和预习内容范围。学生根据学习目标结合教材自学完成预习导学的题目。
(要求教师巡回检查学生的预习,针对预习存在的问题,做好记录,留待组内解决或教师点拨)
环节2:合作探究
小组内交流解决在预习中没有解决的问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有疑问的对子之间或小组之间交流解决。能小组解决的不再班上解决。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组内做好记录,留待班上解决或老师点拨。
环节3:展示交流
各小组将讨论的结果形成文字进行交流展示,有疑问有争议的可采取小组间交流合作的形式解决。
环节4:精讲点拨
对于学生合作学习中遇到的有疑义、有争议的问题,教师不要直接告诉他们现成的答案,而是通过教师科学的提示、恰当的点拨,让学生去通过分析、对比、综合、思考解决问题。对于重要的问题,教师要及时的引导、点拨、进行拓展与变化。精讲点拨可以由教师讲,也可以由学生讲,是一个归纳与提升的过程。
环节5:课堂小结
学完相关内容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学习目标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分析本部分知识所涵盖的主要内容,找出知识的联系点。
环节6:当堂检测
针对本节的学习目标,设计题目进行考查。训练设计要围绕教学重点,要注意疑难点、易混点。作业要分层次,作业分为必做与选做,也可以布置探究性作业,为以后的学习发展起作用。当堂反馈结果,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做出评价。(题目可以幻灯片的形式出现,学生的回馈可以在展台和全班交流共享)
当堂检测的目的是“堂堂清”。科学课的这个环节不一定象其他学科一样以做题的形式出现,可以让学生谈谈这节课学到了哪些内容,即知识方面、能力方面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等,既总结了这节课的所得,也检查了学生这节课的学习情况。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可适当纠正补充。
窑坪中小 2017年3月1日
第二篇:小学科学高效课堂基本模式
小学科学高效课堂基本模式(2012-03-02 10:38:53)转载▼ 标签: 杂谈 分类: 他山之石 小学科学课有不同类型的课,展示课、资料课等活动课可以使用高效课堂的模式。而实验课、实践课应在课上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因为实验课的课型探究很强,提前预习会影响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大大降低。展示课、资料课、交流课等课堂实施环节: 环节1:情景导入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所以上课要通过小游戏、小魔术、讲故事、猜谜语、播放多媒体课件等多种形式再现生活场景,为学生创设活动氛围,引领学生进入探究领地,激发探究欲望。
设计一个恰当的情景,通过“新、奇、趣”的创设导入,把学生的思维自然引到新知识当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浓厚的求知欲,使学生愿学、乐学。教师要明确预习时间要求和预习内容范围。学生根据学习目标结合教材自学完成预习导学的题目。(自学的题目可以以小黑板的形式展示)
(要求教师巡回检查学生的预习,针对预习存在的问题,做好记录,留待组内解决或教师点拨)
环节2:合作探究
小组内交流解决在预习中没有解决的问题。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有疑问的对子之间或小组之间交流解决。能小组解决的不再班上解决。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组内做好记录,留待班上解决或老师点拨。环节3:展示交流
各小组将讨论的结果形成文字进行交流展示,有疑问有争议的可采取小组间交流合作的形式解决。
环节4:精讲点拨
对于学生合作学习中遇到的有疑义、有争议的问题,教师不要直接告诉他们现成的答案,而是通过教师科学的提示、恰当的点拨,让学生去通过分析、对比、综合、思考解决问题。对于重要的问题,教师要及时的引导、点拨、进行拓展与变化。精讲点拨可以由教师讲,也可以由学生讲,是一个归纳与提升的过程。环节5:课堂小结 学完相关内容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学习目标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分析本部分知识所涵盖的主要内容,找出知识的联系点。环节6:当堂检测
针对本节的学习目标,设计题目进行考查。训练设计要围绕教学重点,要注意疑难点、易混点。作业要分层次,作业分为必做与选做,也可以布置探究性作业,为以后的学习发展起作用。当堂反馈结果,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做出评价。(题目可以幻灯片的形式出现,学生的回馈可以在展台和全班交流共享)当堂检测的目的是“堂堂清”。科学课的这个环节不一定象其他学科一样以做题的形式出现,可以让学生谈谈这节课学到了哪些内容,即知识方面、能力方面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等,既总结了这节课的所得,也检查了学生这节课的学习情况。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可适当纠正补充。
第三篇:高效课堂基本模式
高效课堂基本模式
课堂流程:
课堂教学基本模式-------三段五步 三个教学阶段
1、自主学习阶段:是学生自主阅读学习,独立思考阶段。要求教师结合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创设一定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此基础上,出示教学目标,明确学习要求,按学案要求进行学习。
2、导学达标阶段:是学习目标的形成阶段。在学生独立学习的基础上,组织小组讨论交流,解决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疑惑,教师巡视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或讲解点拨,帮助学生释疑、解惑,引导归纳提炼方法,总结规律形成知识结构或知识网络,完成学习目标。
3、成果检验阶段:是目标达成检验阶段。通过基础训练,反馈目标完成情况,对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实现知识迁移和能力的提高。-----三个教学阶段是全校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求
五个基本步骤
1、导入新课,出示目标。自然、简洁、导入新课,出示本节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学习内容。
2、学案引领,自学探究。学生根据自主学习学案设计的问题,进行记忆、理解和探究。(此环节是学生学习关键,因为学案是学习纲要,要精心设计学案。学案只有突出“重点、难点、知识点、能力点”等,做到科学、务实,才能使学生有兴趣、全身心去自主学习探究)。
3、分组合作,讨论解疑。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通过分组合作、讨论解决学生自学尚未解决的疑难问题。(此环节高效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走向自主的基础,课堂是否精彩,小组间能否默契合作,关键是小组的建设。所以,平时要注重小组成员的划分,培养小组内成员相互支持、密切配合的团队精神)。
4、展示点评,总结升华。各小组根据讨论情况,由小组代表面向全体学生展示讨论结果,启发学生的思路,其他小组同学进行全方位的点评,使问题得到深化和纠正。教师总结、归纳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概括学习方法,补充知识规律,实现知识的整合和升华。(此环节是课堂的亮点,学生的发言如何、思路是否清楚、问题探讨深浅、知识归纳是否准确,需要教师的总结点评。因此,教师要借助点评升华,使课堂这个舞台亮点百出,精彩纷呈)。
5、当堂检测,及时反馈。设计基础性训练题目,当堂检验学生学习达标情况,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能力,反馈学生存在问题,课后加强辅导或弥补欠缺知识。(此环节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的最后关卡,设计训练题必须符合课标要求,注重双基检查,有梯度、有层次,达到课堂训练和检测的目的)。
详细流程
高效课堂在教学时间分配上虽然各有不同,但在流程设计上都遵循了这样的基本原则:预习、展示、反馈密切相连,课前、课中、课后环环相扣,课前充分预设和预习,课中充分互动和交流,课后认真总结和反思。目标前置、问题前置、方法前置、学习前置、管理前置,学习流程重心的普遍前移,使先学后教思想得到普遍落实。第一部分
“五步三查”模式基本结构说明
一、“五步”:指课堂环节五个基本步骤。1.第一步:独学; 2.第二步:对学、群学; 3.第三步:组内小展示; 4.第四步:班内大展示; 5.第五步:整理学案,达标测评。二、三查:指课堂上的三次关键性的学情调查。
1.一查:在学生独学时;
2.二查:在组内小展示时;
3.三查:在整理学案,达标测评时。第二部分“五步三查”基本操作详解
一、第一步:独学。“独学”指学生个体学习而言。
在独学环节开始之前,通常要进行对上节课有关知识的反馈检查和新课的导入。
(一)检查反馈:从检查内容和检查对象上要注意分层次,并重点关注C层次学生(即潜能生)。是否需要检查或者检查哪些内容和哪些学生可依照上节课学案整理过程中和达标测评过程中暴露的问题或学习组长反馈上来的情况而定。
(二)新课导入:导入虽然不作为课堂的一个基本步骤来看待,但它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三)独学
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只有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到了激发和提高,才会有主动性和创造性。所以教师要高度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而“独学”是针对学习的个体而言的,其字面意思是指学生的独立学习,但并不能表明是自主学习,我们更为关注的是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只有这样其学习效果才能达到最佳。高效课堂下的学生独学,以导学案为抓手,以问题为主线,并运用双色笔就独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好标注,带入对学、群学中解决。1.独学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⑴纪律要求。高效课堂一般不做硬性的纪律要求,以不影响别人的学习为宜。人的心灵只有处在高度自由的状态中,才有可能是思维敏锐的、活跃的,才有可能具备创造力。当然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讲有一个学习习惯养成的问题,这一点可以作为课堂评价的一项来引导促进。另外,对于独学在家庭中完成的情况,往往由于部分学生学习自觉性不强,导致独学效果不佳。遇到这种情况也可以通过有效地课堂学习评价和小组建设来引导促进,加强管理。
⑵问题入手:对照导学案,自己查阅教材或其他文本资料,自主解决导学案中的问题。独学解决的问题一般是导学案中的基础类题目,要求人人过关的题目。这就要求教师在编制导学案时要分层次设计各类题目。
⑶双色笔标注:对于经过独学未能自主解决的问题,用双色笔做好标注,以便带着这些问题通过对学、群学来解决。
⑷向组长汇报。当独学环节完成后要及时告知本组学习组长,由组长向老师报告独学进展情况,便于教师掌握时间。一旦学生的这种学习习惯养成之后,学习时间和学习进程便可以自我控制,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第一步。
2.独学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⑴关注学习状态。在独学阶段,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高度关注各小组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境由心造,相随心生”。真正的入情入境的独学行为,大多表现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悠然心会、深得吾心;表现为怦然心动、浮想联翩、百感交集、妙不可言;表现为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表现为内心的澄明与视界的敞亮。所以教师在巡视时应留心观察学生独学的状态是否投入,是否入情入境,入心入神。而高效课堂上之所以学生自主学习状态普遍较佳的原因之一,是后面的展示环节所创设的学习情境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以便更好地展示自我,为小组争光。从这一点来讲,展示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高效学习的一种有效手段。
⑵尊重个体差异,不搞“一刀切”、“齐步走”。教师要明白,对待同样一个导学案,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每个学生独学的时间有快有慢,独学所完成的内容也有多有少,这一点是不能回避的客观事实,教师要尊重这种差异,搞好分层学习,分层达标,不搞“一刀切”、“齐步走”。
⑶适时点拨指导。考虑到学段的特点和自学能力的差异,教师可以在独学过程中对个别学生尤其是后进生进行学法的指导、点拨。但尽量通过导学案来体现学法指导,以减少对学生独学的干扰和学生对教师的依赖。
⑷点评小结。通过巡查把握学情,在独学环节完成时,可以就学生独学的状态对各组进行即时性点评。达到激励、引导、提高的目的。
二、第二步:对学、群学。
“对学”指两名同等学习程度学生的合作学习;“群学”指小组内不同程度学生的合作学习或具体指“学习对子”间帮扶学习。“学习对子”是指学习小组内相邻层次学生相互结成对子,进行学习帮扶,以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学习共同体。对学、群学环节仍然是以解决问题为主线。
(一)对学生的要求:
1.先对学。首先通过同层次学生的对学力求解决独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后群学。以学习小组为组织单位,由学习组长组织成员对照导学案开展有效的合作、探究、对子帮扶,真正实现“兵教兵、兵强兵、兵练兵”。
3.深入探究。对学、群学的过程,既是解决独学中存在问题的过程,也是发现新问题、探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这一点同传统教学截然不同,在教师的传统观念里往往是教得学生没有问题才算成功。正是这种错误的观念导致了学生缺乏问题意识。“创造始于问题”、“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没有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才是最可怕的事情。所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尤为重要。
(二)对教师的要求:基本上同独学环节的要求。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做好小组学习问题的跟踪调查,并做好必要的问题记录。
三、第三步和第四步:组内小展示和班内大展示。
(一)小展示和大展示的区别。
“小展示”指小组内由学习组长组织的展示,组员将学习成果在小组内进行展示汇报;“大展示”指小组在全班进行展示汇报,一般由教师组织,当然也可以由学生代表组织。二者的区别在于展示的范围不同、问题的共性度不同和内容的层次不同。小展示的目的是一方面展示对学、群学的学习成果,另一方面暴露对学、群学中尚未解决 的问题,并由学习组长将学习成果或暴露问题汇报给老师,便于教师把握学情,进行大展示。
(二)对学生的要求
1.展示的基本要求——展示要体现“四性”。
展示绝不是对导学案上问题答案的重复性讲解。学生已经解决的问题不需要进行展示,无论是组内小展示还是班内大展示一定是“提升”。为此要突出展示的“四性”:即问题性、层次性、互动性、创生性。
⑴问题性:所谓问题性展示是指从展示的内容上来讲,要展示共性度高的问题,或者易错点、重点、难点、焦点等问题。一般在大展示环节不展示导学案中比较基础的内容,这些内容已经在小展示或者之前的学生独学、对学或者群学中解决完成。
⑵层次性。所谓层次性展示是指从展示的分工上来讲。要避免精英展示,增强小组成员的参与度。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尽可能提供展示的机会,满足个体需要,增强自信心,强化团队合作意识与集体意识。比如在分工上可以有人负责解题步骤或基本思路、有的负责解题方法和疑难解析、有的负责规律总结和问题拓展等等。
⑶互动性:所谓互动性展示是指从展示的方式上来讲,要体现出师生、生生的交往。教学的本质就是交往,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可以是疑难求助、质疑对抗、文本批判、合作表演、诗歌朗诵等等多种形式的互动交流。
⑷创生性:所谓创生性展示是指从展示的价值体现上来讲,包括学习的方法总结、规律探寻、学习的新发现、新思考、新感悟或新的成果展示等。这样就避免了展示不高效的情况,也真正体现出展示环节的必要性。这种生成既有预设中的生成,也有课堂即时性的生成,无论哪种生成我们追求的是有效的生成,而不是漫无边际、脱离主题的生成。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是充满了生活性、生成性和生命性的课堂。一堂课缺乏预设是不负责任的课,若没有动态生成,这堂课一定是不精彩的课堂,更不会有“生命的狂欢”和心灵的震撼。
2.展示行为常规要求 ⑴聚焦问题
① 准备动作要快、静、齐。减少准备的时间。无论是展示者,还是听展者,都要迅速进入状态;
②聚焦时要避免学生“平行站位”,要有层次,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站在最佳位置,不影响听课。
③班额较大的班级,由于受空间限制,尽可能减少无谓的走动,前面的同学要做到不遮挡后面同学的视线。
⑵对展示学生的要求
①展示者提前进入预定位置,上组展示评价完,自己迅速到位,不耽误时间。
②展示者面向全体同学,讲解时要用教杆等必要教具,侧身讲解。做好展示的导入,结语及组间过渡。
③展示者准备要充分,对展示内容要熟知,鼓励拓展性展示,不做无效展示,要把展示内容组织成展讲语,展示时尽量脱稿或半脱稿,切忌照本宣科。
④展示者声音洪亮,语言流畅、规范,切忌啰嗦,准确把握展讲时间,避免拖泥带水,浪费时间。
⑤展示者要充分运用展示艺术,善于运用肢体语言,根据学科特点,说、学、演、唱,书写、描绘淋漓尽致,达到既传授知识又感染人的效果。
⑥板书要迅速、工整规范,合理运用双色笔,板面设计要合理、规范、美观。为了节省时间,板书一般可以放在群学或者小展示时进行。
⑶对听展者的要求
站位合理,前后由低到高,保证全员观看、听展。
②坐要端正,不能伏案托腮;站要直立,不能抱膀搭肩,要做到拥而不挤。
③认真倾听,听展时要闭口,切忌中间插嘴,私下议论,嘲讽取笑。④听展者要根据展示及师生补充点拨随时记录,不放过每一个难点、疑点,做好即时性巩固及导学案整理。
⑷展示中的质疑对抗
①展示环节中,在展示者展示完后,听展者如有疑问要及时提出自己的观点,其他同学可以进一步质疑对抗。
②质疑对抗要针对问题,避免不必要的争论。
③听展者主动质疑、补充要做到有抢有让,彰显个性,语言规范,简明扼要。
④进行对抗质疑时无需举手,可直接起立发表自己的观点。⑸展示中的评价
①听展者在补充评价时,要用第二人称,目视被评价者,切忌将征询的目光投向老师。
②不做重复、无意义评价,要积极发现优点,中肯指出不足,语言规范、简明扼要。③大胆鼓励个性化、创新性的观点表露。“水尝无华,相荡乃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才生灵光”。要营造“百家争鸣”的学习氛围,达到质疑对抗、文本批判、个性解读、创新生成的目的。
4被点评同学要认真对待他人评价,及时改进。○
(三)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课堂教学机智(教学机智不是指传统教学中的课堂驾驭能力)将在展示环节受到严峻的考验。这是考量教师综合素质的最关键环节。
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像《学记》中所言:“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也”,这个表达比较贴切。概括地讲,我认为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追问、点拨、引导、启发和评价上。而不是讲解、讲授上。正像叶圣陶先生所言:“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1.学情调查。组内小展示时,进行第二次学情调查,调查的方式可以是教师巡视指导和学习组长的反馈。教师就小展示暴露出来的问题和小组备展的内容,灵活调整预设的时间安排。确定大展示的内容、时间,组织全班进行大展示。
2.适时引导点拨。大展示过程中,学生往往探究不够深入,停留在浅层次的表达上,或者迂回不前的质疑对抗甚至偏离主题的拓展延伸上,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而言这类现象更为普遍。这就要求教师要研究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适时追问、点拨、启发、引导,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在这一环节易犯的错误是缺乏耐心和等待,容易“抢权夺位”,即过早地抢学生的话语权,夺学生的主体地位,走入传统教学的惯性里去。原本即将到来的精彩生成往往被“扼杀”在萌芽状态里。
3.即时性评价。教师及时评价各小组同学展示的情况,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学生在互动过程中也可以进行即时性点评。
4.备课预设很重要。教师通过这一环节的亲身体验,能够感受到课前的预设非常重要。在备课中要针对有关问题作相关的预案准备,预设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尽量做到心中有数,以便能应对突如其来的问题。即使这样,也同样会出现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这些都是很正常的现象。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才更好地促使学生去探究知识的奥秘,去体验学习过程的乐趣。作为教师也不再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讲坛圣人,真正回到学生中间,成为学生学习的共同体,成为学生平等中的首席。真正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也因此得以建立。
四、第五步:整理学案,达标测评。
通过前面的小组学习与展示,学生整理学案而后教师组织达标测评。
(一)对学生的要求
1.整理学案。主要包括对疑难问题的整理、个性化重难点、生成性知识整理、知识系统梳理(画知识树或知识纲目),将这些内容整理在纠错本或者导学案的设定位置,并就重点内容用好双色笔标记。学案整理一方面是为了课堂上问题、生成等有价值知识的落实,另一方面是方便学生以后的复习。
2.对子检查。结为对子的两名同学相互检查,狠抓重难点、疑点的落实。尤其是双色笔标注的问题的落实。
3.学习反思或学后记。让学生养成学思结合的好习惯,在反思中不断感悟,不断提升。
(二)对教师的要求 1.组织达标测评。教师根据导学案最后的测试题(也可以临时添加题目)组织小对子、小组长检查或抽测。题目的设计上要体现分层次的原则,按照基础题、提高题、拓展题,要简而精。达标测试检查的形式灵活多样,教师可以组织小组长之间互查、小组长检查或是抽查部分学生,但最终要达到把握学情,了解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情况,尤其关注潜能生。这也是对下一节课反馈检查的主要依据。
2.学情调查。教师要了解整节课学生掌握的情况,分析不同层次学生存在的薄弱环节,并在导学案的设定位置做好记录,作为下节课课前反馈和单元测试的依据。
第四篇:271高效课堂基本模式
“318”问题导学有效教学模式
庆云县渤海中学
一、模式理念:
没有不学习的学生,没有不会学习(学不会)的学生。通过教师角色的转变,构建以问题为主线,以评价为手段,先学后导,展示提升的有效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来,享受到脑力劳动的快乐。实现“教”的课堂向“学”的课堂转变,打造“亦师亦生、学教合一;亦生亦师、教学相长”的课堂
景观。
二、理论支撑:
(一)、认知主义理论:学习并非是机械的、被动的刺激—反应的联结,学习要通过主体的主观作用来实现。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地形成刺激—反应(S—R)联结,而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学习不是通过练习与强化形成反应习惯,而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期待;有机体当前的学习依赖于他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当前的刺激情境,学习受主体的预期所引导,而不受习惯所支配。
(二)、建构主义理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意义建构过程。根据先前的认知结构主动地、有选择地感知、加工外在信息,从而改变和重组原有的知识结构。每个学生的背景知识的不同,也由于每个学生的情感活动的特殊性,所以每个学生对知识意义的建构也是各不相同的。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知识在学生主体中双向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的,是别人无法替代的。
(三)、合作学习的理论:合作学习论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互动的过程。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依托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取奖励或认可。在教学上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程度地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同舟共济,共同提高。
三、基本内涵
“3”指三个问题单:导学单、生成单、训练(拓展)单,是对学案的再创造,强调“试题化”向“问题化”回归,将文本知识问题化,为知识转化为能力搭桥,经过问题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解决三个阶段的学习,让学生具备掌握文本的基本知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1”指一个“自主合作互动的课堂”,创建一个学习共同体。主要是三个环节即“自主学习、交流展示、当堂达标”三个环节。学生在结构预习、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几个环节的学习过程中完全是主动地参与,能够对学习的效果和过程不断反思、多元评价,最终达到巩固和强化知识技能、梳理知识、拓展提升的目的。人人都能参与,全员完成学习任务,力求人人都能达标。
“8”指8种课型:① 问题发现课
② 问题生成课
③ 问题解决课
④问题拓展课
⑤ 问题综合解决课
⑥ 单元回归评价课(专题复习)
⑦ 能力测试讲评课(四步展评)⑧自主合作探究课
四、基本课型操作流程
318问题导学有效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
1、创设情境,感知目标
2、自主学习,发现生成
3、合作交流,精彩展示
4、当堂训练,巩固提高
5、梳理归纳,拓展延伸
我们通常运用最多的是“问题发现课”、“问题生成课”、“问题解决课”、“问题拓展课”和“综合解决课”是
五种课型。
(一)“问题发现课”课型流程
1、创设情境,呈现目标(1-4分钟)
2、自主学习,问题发现(10-15分钟)
3、合作交流,小组评价(8-10分钟)
4、个性问题,组内解决(5-10分钟)
5、共性生成,展讲评价(3-6分钟)
在实施“问题导学有效教学模式”的过程中,“预习”是不可或缺的学习要求,如何实现“预习”呢?有效教学的思维是,把培养学生学习技能、学习习惯的任务拿到课堂上来,采用结构化预习策略,通过阅读走进文本,保证阅读的遍数(5-10遍),也可采用《有效学习阅读评价表》或“阅读评价章”对学生的预习进行评价,指导学生根据“六字诀”(查、划、写、记、练、思)阅读,完成预习导学单的内容,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课堂培训(训练)后,学生在课堂上实现了习惯的养成和技能的演练,(学生逐步养成了预习的习惯,学会了预习的技能)也可把“预习”任务从课堂移到课外。
“问题发现课”的任务是:通过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并在小组讨论与组间合作中,生成小组问题。
(二)“问题生成课”课型流程
1、创设情境,呈现目标(1-3分钟)
2、自主学习,合作评价(6-10分钟)
3、个性问题,组内展示(10-12分钟)
4、小组问题,组间交流(5-10分钟)
5、共性展示,问题生成(5-10分钟)
“问题生成课”的基础在“问题发现课”基础上。是学生对文本有了深度“预习”之后,通过这一课型实现对文本的更深层解读。任务是在个人问题发现、小组问题生成的基础上,实现对班级问题的生成。这一课型上完成的任务还是生成问题,只是这些问题较之于“问题发现课”的问题层级更高了。本堂课上生成的问题还不是能带入下一节课的问题,这中间还要经过教师对学生上报的问题生成单的问题的进行整理、整合之后
再投放给学生。
(三)“问题解决课”课型流程
1、创设情境,任务呈现(1-3分钟)
2、自主学习,解疑问难(5-12分钟)
3、组内交流,展示解决(5-15分钟)
4、问题训练,补充完善(6-10分钟)
5、总结概括,拓展提升(2-5分钟)
“问题解决课”是“问题导学有效教学模式”中的最重要的课型。上“问题解决课”的前提是“问题生成课”,目的是通过上课,完成学习目标,解决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生成的共性问题或者是寻求帮助的问题。问题的呈现方式可以是《问题生成单》或者是老师整理成多媒体课件展示,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后,定向展示解决问题,注意展示规则,针对展示技能、展示水平、教师恰当的点拨、引领及拓展。最后要在课堂上进行及时有效的针对性训练,综合性、拓展性的训练是实现巩固与迁移的不可缺少的环节。
(四)“问题拓展课”课型流程
1、创设情境,感知目标(1-5分钟)
2、呈现任务,自主归纳(5-10分钟)
3、合作交流,展示提高(5-10分钟)
4、问题训练,抓住关键(5-10分钟)
5、重点展讲,规范指导(3-5分钟)
6、问题归纳(体系构建),拓展体验(1-5分钟)
针对所学知识,我们还要做好复习,“问题拓展课”这一课型也就能得到充分应用。“问题拓展课”是基于“问题发现课”、“问题生成课”“问题解决课”或“综合解决课”的基础上进行的,是以实现对前面所学进行“复习、巩固、拓展、提升”为目的的一种课型。教师可以根据“教”和“学”的需要,对于学过的内容进行复习、巩固,与此同时,实现拓展与提升,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的成功的愉悦,尤其是考前复习,则会实现最大限度的个人成绩的提升,使每一个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成功感。
(五)“综合解决课”课型流程
1、创设情境,呈现目标(1-3分钟)
2、自主学习,发现生成(8-12分钟)
3、合作交流,展示解决(8-15分钟)
4、问题训练,巩固迁移(5-10分钟)
5、(归纳总结)总结概括,提升意义(1-5分钟)
“综合解决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45分钟的时间内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该课型比较适合教学容量少的课程或教学任务较轻的单元。教师设计《问题导读单》,引导学生的自学;同时要设计《问题训练评价单》为学生当堂的训练做好准备;同时还要对课堂做好充分的问题预设,并在课堂上作恰当的呈现,以保证课堂目标的实现。
以上五种不同课型,除了目标任务不同,课堂上教师的导学动作,学生的学习动作都是大同小异,我们完全可以根据不同学科的课堂任务的需要对这些流程做出合理的调整。只要不违背“学”的规律、“教”的规律和知识本身固有的规律,根据学科特点,完全可以做出自己喜欢的调整。比如我校语文学科开发的“问题发现生成课”、“解决拓展课”、“自主合作探究课”、“试题四步展评课”等,还有英语学科的“听说训练课”、“读
写训练课”等。
五、行动策略及辅助工具开发
(一)行动策略
1、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不同内容、不同阶段设计不同的目标进行引领,目标要具体、立体,及时到位。学生自己要有清晰的自我认识,有明确的目标追求,有学习的内在需求和动力,有成长的欲望,大胆质疑提出个人问题,主动探究,能够进行多元化的理解,并能够及时对学习活动进行反思总结,清点学习收获,总结
学习方法,重新认知学习内容。
2、教师要勇于将舞台让给学生,要在学生展示、点评过程中学会沉默,学会倾听,甘当学生,让学生在讨论、交流甚至争论中获得真知,要让“听”的课堂变成“说”的课堂,让“静”的课堂变成“动”的课堂,让“教”的课堂变成“学”的课堂。学生最佳学习状态是自主和自信,学生学习的最佳方式是竞争和合作。
3、要结合有效教学的理论,做好组长、学科长的培训工作,让他们成为老师的好助手,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做好评价,了解老师的整体设计、目标要求,以及如何组织小组讨论,讨论哪些重要问题,小组推选哪位
同学展示和点评等。
4、展讲、点评、补充。问题导学的课堂必须全员参与,切忌让课堂变成优生的独角戏。展示的问题的要求要有所不同,尽可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老师要在课堂上创设一种安全环境,学生来当老师,让每一个学生敢于展示,勇于点评,不怕说错。学生点评补充时,老师要聆听每句话,关注每个细节,根据情况给予恰当帮助,可以采用问题引领的方式引导学生联想质疑,也可以就某个问题启发学生拓展深化并提炼出规律性的结论,还要进行即时性评价,对生成性问题和重点疑难进行启发、引申、拓展、追问,对知识进行
深化、提升。
5、总结反思,当堂训练。要组织学生认真归纳梳理当堂学习内容,构建清晰的课堂知识网络,可以画出知识树。问题训练单不能提前发放,训练时要迅速、(限时)独立完成当堂检测。最后要要及时写教学心得和反思。
6、学习评价,学科长及组长对学习内容和学习小组成员课堂表现进行总结性评价,按照分层原则可以在赋分方面有所区别,优秀学生回答正确可以记1分,中等生记2分,学困生可以记3分,鼓励所有同学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可以适当加分。根据班情在评价时可以当堂统计得分评选出课堂表现最
佳学习小组和最佳个人。
(二)辅助工具的开发
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文本内容和课程目标精心设计教学辅助工具,我们借鉴开发了一系列的有效教学工具。
1、问题导读单
2、问题生成单
3、问题训练评价单
4、问题拓展训练单
5、有效学习评价单
6、小组合作学习记录单
1高效课堂基本模式
一、基本模式
“271高效课堂”的基本操作程序为“三段五步”:三段即课前、课中、课后;五步为读书自学,自主探究——完成学案,训练应用——分组合作,讨论解疑——展示点评、总结升华——清理过关,当堂检测。
1、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2、走入文本、自主探究
3、师生反馈、精讲精练
4、总结提升、重点突破
1、创设情境,呈现目标(1-4分钟)
2、自主学习,问题发现(10-15分钟)
3、合作交流,小组评价(8-10分钟)
4、个性问题,组内解决(5-10分钟)
5、共性生成,展讲评价(3-6分钟)
1、读书自学,自主探究。学生以高效导学案为学习路线图,按图索骥,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探究学习。
2、完成学案,训练应用。学生在根据学案完成自学任务后,完成导学案上的训练题目,以检验自学效果,找疑难,找不足。
3、分组合作,讨论解疑。学生完成导学案训练题目后,小组长组织本组成员先一对一进行AABBCC分层讨论,然后小组内部交流讨论,交流学习中的收获,讨论学习中的疑惑,讨论跟踪训练中的问题。
4、展示点评,总结升华。学生完成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不仅展示本组学习成果、学习心得,同时也将小组共性的学习困惑提交班级讨论。在本环节中,教师要融入学习的展示点评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要善于捕捉时机进行评价、追问、点拨,点拨要“要言不烦”,“不愤不启”,“不排不发”,“点”要收到“画龙点睛”、“点石成金”的效果,“拨”要达到“拨云见日、拨乱反正”的目的,本环节是课堂引向深入,实现高效的关键一环。
5、清理过关,当堂检测。课堂最后5分钟,教师要留出时间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梳理,反思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并且及时进行当堂教学效果的检测,以达到对所学内容的巩固、深化。
“271高效课堂”七条要求
1、导学案要求:高质量导学案是高效课堂的路线图。
按新课标的编制、模块的知识能力要求,重点突出,难易适中,设计ABC分层,切实引领学生的自学、讨论、思考,防止简单化、习题化。
⑴编制按程序,提前一周确定编制人开始编制,中间研究两次,备课组长、包科领导参加组织,研究、修改好,最后定稿印发给每位老师,全部使用电子稿并上传ftp,实现资源共享。
⑵导学案要包括:学习目标、重点难点、使用说明、自学指导、相应练习、当堂检测、学习反思等(不同课型、不同内容的导学案应有所侧重);训练学案要分层设计,有适当迁移拓展、归纳小结。
⑶每个导学要有编制人、审核人、包科领导签字、日期、编号。⑷每个导学案提前一天发给学生,有指导,有要求,有收有批,有评有纠。
2、循环学习要求:整个学习过程的前后循环,使学习更有秩序,更加有效。
⑴前延15分钟,各科教依据课堂内容实际,提前下发导学案,学生在课前用15分钟左右自主学习,完成导学案。搞好预习,要让学生自己探究,小组长也可安排简单的讨论。
⑵后延30分钟:每节课结束前教师都要提出对下节课预要求,布置好任务,知道好方法:有训练学案的科目在每节课后下了训练学案,学生在课后30分钟左右的自主学习时间完成训练学案,搞好巩固,注重学生养成良好的学科答题能力;
3、讨论要求:
每时每刻都在主动参与,在组长组织下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当中去。
⑴学科小组长起立安排本组任务,具体布置每层学习目标并组织组内ABC分层讨论、分层达标。⑵小组长控制讨论节奏,安排组内“兵教兵”,例如可A1准备拓展,A2教C1,B1准备展示,B2教C2。⑶讨论要全员参与,防止假讨论或不讨论。
4、展示要求:展示的准备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给党性提供最大的学习动力。⑴书面展示各小组同时进行,展示要围绕学习目标。⑵展示可提前公布内容,但不能公布由谁展示。
⑶口头展示要指定不同层次的同学进行,要求脱稿。⑷展示要突出重点难点、规律方法以及疑难问题。⑸展示结束都要有掌声鼓励。
5、点评要求:点评的准备和对知识方法的归类拓展是高效学习的有效途径。⑴由学生对展示内容进行点评、拓展,点评时要关注达标和结论生成过程,每个学生点评结束都要问一句“同学们都听明白了吗”“同学们还有补充吗”鼓掌表示赞同。
⑵老师、学生要在点评过程中进行即时性评价,对生成性问题和重点疑难进行启发、引申、拓展、追问,对知识进行深化、提升。
⑶即时评价,一评知识,二评情感态度,三评过程方法及肢体语言、声音洪亮、语言表达,每节课都要有学习班长对学习小组的总结性评价,一定评出最佳表现个人和学习小组。
6、课堂效益要求:高效课堂不只是在知识的掌握上,重点是在学生的参与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上。⑴课堂的意义在于让学生学会其不会的知识,要致力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⑵所有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学进去,并积极地动脑思考主动出击,小组合作效果好,全班处于学习最佳状态。⑶每一个学生都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让每一个学生都尝到学习目标完成的快乐。
⑷老师要组织调控好各小组的讨论、展示、点评,这是无形的指挥棒,是高效课堂的关键。
⑸学科组长和行政小组长的协调能力和组织能力的培养是高效课堂的重点,两个小组长既是小组学习的领袖又是老师课堂教学的助教,老师每周都要对小组长的工作进行总结和评价,做好小组长的培训。⑹高效课堂要最大限度地开放,老师抱得过紧的课堂是假高效课堂。⑺不惟模式惟高效,“271”更多的是一种方向、一种思想指引,老师们要根据学科实际、学生实际、课堂实际,大胆创新,不断完善,让课堂实现真正的高效。
7、课堂文化要求:和谐的班级文化为高效课堂提供较好的心理环境和活跃的学习氛围。⑴班级概念最好的是概括是“家”,师生、学生之间最佳的关系是“家人”,要打造家庭亲情关系班级文化,这就是关爱、信任、支持和欣赏。
⑵构建基于“家人”责任的班规,互教、互助、互帮、互学,共同发展,为“家”而学习,为“团队”而努力。
⑶最大限度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人翁意识,通过对学习过程的科学组织,不断为学生提供立体的学习驱动力。
⑷每一个学生都是教育资源,坚决消灭一刀切的现象,只要我们用心去爱,用心去发现,用心去培养,每个学生就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同时影响着别人的提升。
读书自学,自主探究——完成学案,训练应用——分组合作,讨论解疑——展示点评、总结升华——清理过关,当堂检测。
1、组织教学、2、创设情境、呈现目标
3、走入文本、自主探究
4、合作交流、讨论解疑
5、总结提升、重点突破
6、当堂检测
师生反馈、精讲精练 总结提升、重点突破
1、创设情境,呈现目标(1-4分钟)
2、自主学习,问题发现(10-15分钟)
3、合作交流,小组评价(8-10分钟)
4、个性问题,组内解决(5-10分钟)
5、共性生成,展讲评价(3-6分钟)
第五篇:中川乡中心学校高效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中川乡中心学校高效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一、模式名称
“三环六步五贯穿”学导式课堂
二、模式内涵
“三环六步五贯穿”学导式课堂的基本内涵是:三大环节、六个步骤和五个贯穿。
(一)“三大环节”
自主学习、交流展示、巩固提升。
(二)“六个步骤”
情境创设、自读感悟、合作探究、展示点拨、归纳提炼、检测反馈。
(三)“五个贯穿” 一是独立思考贯穿始终; 二是学法指导贯穿始终; 三是激励评价贯穿始终; 四是习惯养成贯穿始终; 五是自我反思贯穿始终。
三、操作流程和时间分配
1.情境创设:包括新课导入、目标出示、温故互查等内容,具体情况根据教学需要确定,但一般都要求出示教学目标。新课导入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教师可以生活事例导入,也可用已学内容或巧设问题等形式导入。教学目标(明确、具体、可操作、可测评)出示主要是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可以通过导学案直接出示,也可用多媒体展示,还可以书写在黑板左上角(整堂不擦),但一定要让学生以适当方式大声朗读教学目标,以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温故互查主要是了解学情、巩固反馈,以便为新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建议用时3分钟。
2.自读感悟:学生在导学案(指定学习内容、指明学习方法、分解学习任务,起到导学、导思、导练的作用)的引导下认真阅读教材文本(或其他指定材料),经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尽可能多地解决本环节出示的问题。教师要提供相应的学法指导,并且在学生中认真巡查,全面掌握自学情况;学生要动眼、动脑、动手,边阅读边做标记(圈、点、勾、划),理清需要合作交流的问题(包括新生成的问题)。建议用时10分钟。
3.合作探究:各小组成员在组长的带领下,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合作学习,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就上一步骤的学习心得、困惑、疑难等相互交流探讨,通过“一帮
一、兵教兵”的方式解决个性化疑问,如遇到共性化问题,小组成员必须齐心协力、合力攻关。在学生合作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各小组巡查,参与讨论,以进一步了解学情、发现问题、挑起认知冲突,并随机辅导点拨。要鼓励小组中积极的交流、热烈的讨论、适当的辩论,指导学生在争辩中发现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要特别关注那些学困生和性格内向腼腆的学生,防止他们成为被人遗忘“局外人”;要运用各种技巧促进合作交流、激发探究欲望、调控合作氛围,不断提高合作学习的参与面和探究度。建 议用时8分钟。
4.展示点拨:展示是学习成果的最直观暴露,是解决学习内驱力的最好手段,是教师学情调查的最直接途径,是促进学生成长的重要形式,是提升课堂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激发教学智慧的重要源泉,是课堂抵达“知识超市、生命狂欢”的重要保障。
展示又分为“小展示”和“大展示”。所谓“小展示”是指组内展示,是在自学和小组交流探讨的基础上,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并通过互相补充、纠错、质疑解决个性化问题,这种“小展示”要做到个人展示单题化、小组展示全覆盖。所谓“大展示”是指全班展示,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仍然不能解决或存有疑义的有一定代表性的共性问题,尤其是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疑点,就要组织“大展示”。小组讨论最成功的内容、最独特的观点或新生成的问题也可进行大展示。教师要采取适当的方式及时或提前将展示任务合理分配,以便展示者有充分的研究和准备。展示的问题、尤其是组织“大展示”的问题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三个),一定要突出重点、精心筛选,做到“四不”,即:学生都会的不展示、学生都不会的不展示、书本上有现成答案的不展示、生成空间较小的问题(定理、定义等)一般不展示。展示活动的形式应灵活多样,如口头回答、黑板板演、演讲、辩论、图表、实物、实验、歌曲、绘画、小品、相声、表演等。其中,板演是一种较常规、易操作、透明度较高的展示方式,应充分利用教室内外的小黑板、小版面等阵地。
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教师应认真倾听、细心观察,并及时予以 引导、点拨、评价。所谓引导,就是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耐心疏导,当学生出错或展示偏离目标时应及时导入正确轨道,以免学生误入歧途,造成课堂低效或产生负面影响;所谓点拨,就是抓住契机在疑难之处及时点拨,既要善于集中同学们的智慧进行释疑解惑,又要鼓励学生之间、小组之间互相质疑、追问、争辩,引导学生逐步把握问题的实质;所谓评价,就是在学生展示结束后,要及时作出恰当而中肯的评价,通过激励性的语言使学生感到自我价值得到肯定,如果学生展示不理想,也要在不伤害学生自尊自信的基础上提出合理化建议,指明努力方向,以便调动其进一步思考。要坚持先评后点、评中有点、师生互评互点。评要恰到好处、言简意赅、催人奋进,点要入木三分、拨云见日、让人茅塞顿开。
此步骤最显教师功力,也是教师个性化备课的重中之重,传道授业的核心所在。在课堂上,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表现、把握展示的时间,注意展示技巧和规范的训练养成。
本步骤建议用时10至15分钟。
5.归纳提炼:经过自主合作学习、师生互动探究之后,学生可能会沉浸在极度兴奋之中,甚至被“胜利”充昏头脑,这时必须组织引导学生回归学习目标、梳理当堂内容、强调教学重点、总结方法规律。一般应先由学生归纳,如不到位,则由教师予以补充提炼,做到画龙点睛、提纲挈领。建议用时3分钟。
6.检测反馈:教学内容完成后,学习效果究竟如何,还需要围绕目标进行达标测评。此时要组织学生完成导学案中的分层检测和巩固 训练内容,学生必须独立完成,不得互相讨论启发,更不得抄袭。其中基础部分要求人人完成,其余部分要求相应层次的学生能够完成,如果时间不足,能力提升和巩固训练内容可以放在课后解决。完成后还要及时进行评价、反馈、纠错,可以采取组内互评互纠,也可在全班释疑纠错。建议用时6分钟。
四、主要特点
本模式主要有六大特点: 一是以导学案为依托; 二是以问题为主线; 三是以小组为抓手; 四是以自学为基础; 五是以能力为核心; 六是以发展为目标。五、三种课型
本模式各环节、各步骤既可以作为完整的课堂结构来筹划,也可以单独设课,在具体实践中可随教学内容、学习情况所需灵活运用。在此提出三种主要课型供大家参考:
1.自主探究课:学生借助导学案提示,进行自主学习和问题探究,主要适用于预习阶段。
2.交流展示课: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或独特体验,也可以互相质疑、互相解答、分享彼此的成功经验,达到突破重点难点的目的。主要适用于日常课堂教学。3.巩固训练课:针对所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以期达到知识技能化、技能熟练化的目的。主要适用于单元、章节练习或阶段性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