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案 设计比赛
人教版课标实验语文教科书一年级上册
《ai、ei、ui 》教学设计
巴州市巴州区第七小学
贺琼华
教师简介
本人姓贺名琼华,女,生于1980年6月,于1999年7月毕业于巴中师范学校,小学一级教师,工作至今已经14年了,一直从事小学低中段语文教学工作。在教学中,我一直都很注重孩子的能力培养,善于倾听,经常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很受孩子的喜爱。
教材教学简析
本单元有3课汉语拼音和一个复习。汉语拼音部分的教学内容是:学习9个复韵母及声母和韵母的拼音练习,认读生字23个,每课汉语拼音后面安排有一幅意境图和一首儿歌,要认读的生字是从意境图和儿歌中提取出来的。
学习本单元课文,首先要了解教材的编排特点,掌握教材的重难点,然后参照教材的编排顺序进行扎实的教学。本组教材的九个韵母的读音均是从课文的画意中提取出来,所以教学时要充分利用生动、形象的画面入手,首先引导学生看懂图意,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画面的内容,在从简单的话中提取出要学的韵母进行教学,这样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教学目标:
1、学会复韵母ai、ei、ui 及其四声,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正确书写。
2、3、学习声母与ai、ei、ui 拼成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认读7个生字,正确朗读句子和儿歌。
重难点、关键::
1、读准ai、ei、ui 3个韵母的读音,记住字形。
2、练习ai、ei、ui 与声母拼成音节。
3、认读7个生字。课时划分: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学习ai、ei、ui 3个复韵母和它们的四声,能正确书写3个复韵母。教具准备: 1、6个单韵母的卡片。
2、复韵母卡片。
3、一个powerpoin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课件1)
1、宝贝们,我们以前和6个单韵母交上了朋友,现在还能
叫出他们的名字吗?(抽读6个单韵母卡片:a、o、e、i、u、ǖ)
2、老师叙述单韵母的作用。(真棒!在前面,我们通过学习已经知道了:单韵母带调可以自成音节,也可以和声母组成音节。今天,我们将知道它的下一个作用,两个单韵母合在一起组成新的韵母——————复韵母3、4、揭题(出示课件2)老师教学生读课题。
读得真好!(出示课件3)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韵母。我们前面学习了六个韵母,它们是单个的字母,叫单韵母。今天我们要学的韵母是两个单韵母挨在一起组成新的韵母,叫复韵母。
二、学习复韵母ai、ei、ui。
(一)学习复韵母ai。
(出示课件4)问
1、图上画的两人是谁?他们在干什么?
2、对,高矮的“矮”去掉声调就是“ai”的读音。
3这个复韵母是由哪两个单韵母组成的?
4、谁能读一读这个韵母?(抽读
课件教读、学生自读
抽生读
齐读、、、、、、)
5、四声练习。(ai和单韵母一样,也有四声)
(1、)请同学们观察ai。的声调打在哪个字母上的呢?
(2|)请听范读。
(听、跟读、自读、抽读、全班读、、、、、)
6、考考你:能把这个音节拼出来吗?
l—ái→lái
来(全班拼读)
7、学习顺口溜:挨在一起 āi āi āi
(二)学习复韵母ei
(出示课件5)问:
1、图上画的是什么?用劲砍树会发出什么声音?
2、对,用劲砍树发出的声音去掉声调就是“ei” 的读音。
3、这个复韵母是由哪两个单韵母组成的?
4、谁能读一读这个韵母?(抽读
课件教读、学生自读
抽生读
齐读、、、、、、5、四声练习。(“ei”和单韵母一样,也有四声)
(1、)请同学们观察 “ei” 的声调打在哪个字母上的呢?
(2|)请听范读。
(听、跟读、自读、抽读、全班读、、、、、)
6、考考你:能把这个音节拼出来吗?
m—ěi→měi
每(全班拼读)
7、学习顺口溜:用劲砍树 ei ei ei
(三)学习复韵母ui(出示课件6)问:
1、图上画的是什么内容?
2、对,小女孩脖子上的围巾和头上帽子的装饰球
就组成“ui”,其实“ui”就是“uei”的缩写。
3、这个复韵母是由哪两个单韵母组成的?
4、谁能读一读这个韵母?(抽读
课件教读、学生自读
抽生读
齐读、、、、、、5、四声练习。(“ui”和单韵母一样,也有四声)
(1、)请同学们观察 “ui”的声调打在哪个字母上的呢?
(2|)请听范读。
(听、跟读、自读、抽读、全班读、、、、、)
6、考考你:能把这个音节拼出来吗?
h—uí→huí回(全班拼读)
7、学习顺口溜:打电话 ui ui ui
(四)巩固提升(发现规律)同学们学习得真棒!请大声夸夸自己。(出示课件7)
1、问:āi ei ui它们都是复韵母,哪些地方是一样的?哪里又不同呢?
2、说得真好!请给老师一起去看下面的内容。(出示课件8)问:ai
ei
ui
它们的声调都打在哪个字母上呢? •
3、你们的观察真仔细。请与老师一起学习标调规律,只要你记住下面的顺口溜,标调就不会出问题了。(出示课件9)标声调,见a别放过,没a找o、e, i、u 并列标在后。轻声不 标调,i 上标调点去掉。
三、书写指导
1、观察ai、ei、ui这3个复韵母在四线三格的位置,思考:复韵母与单韵母在书写时,有什么不同?2、3、4、老师范写复韵母,学生观察。
老师教学生 写复韵母。学生在语文书上临摹(描红)。指导学生在拼音本上写复韵母。
(指导书写时,强调两个字母不能靠太紧,也不能分太开。)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练习ai、ei、ui与声母拼成音节。扩展拼音练习。
2、认读7个生字,正确朗读句子和儿歌。教具准备: 1、23个声母卡片;
2、3个复韵母卡片;
3、带调的12张复韵母卡片;
4、PPT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抽读23个声母卡片;
2、全班齐读3个韵母卡片(问:叫什么韵母?为什么叫复韵母?)
3、复习标调歌。
(标声调,见a别放过,没a找o、e, i、u 并列标在后。轻声不 标调,i 上标调点去掉。)
二、练习拼读音节。
我一直知道,我们一年级X班的宝贝学拼音很用心,而且学得非常快,所以,给你们3分钟时间,先试着自己拼拼音。
1、学生看书,自读,不会的可以找同学帮忙〉
2、(出示课件10)、(课件11)(先学生自己拼、再抽生 拼、学生教拼、全班拼。)
3、老师遇到了困难,你们愿意帮老师吗?请教老师拼拼音好吗?出示课件12
三、扩展活动,在游戏中拼拼音。1、23个声母分别与复韵母相拼,让学生知道哪些声母不能与ai、ei、ui相拼。
2、让声母与带调的复韵母相拼,并试着说一个词语。
四、学习生字
1、观察课文插图:问,图上画的是什么内容?
2、指导读句子:(你栽树,他培土,我去提水)
(首先指导学生拼拼音,拼出每个字的读音,再把字连成句,指导读句子)
3、生字教学。
(1)找生字。(在句子和儿歌中找出生字,画上圈)(2)把拼音写在生字的头上。(3)利用拼音读准字音。
(4)出示课件13全班学生一起拼拼音,认生字,读词语。
4、指导读儿歌。
五、作业
1、在拼音格里写好三个复韵母;(每一个复韵母写二行,每行8个)
2、在爸爸、妈妈处把今天学习的韵母、拼音读三遍,并让家长签字。
3、为爸爸妈妈读一读今天学习的句子和儿歌,认一认新学的7个生字。
第二篇:《比赛场次》教案设计
《比赛场次》 教学设计
泰华学校 王海蓉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43,44页,《比赛场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从简单的情形开始,找出规律,算出结果”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阅读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会用列表、画图的方式寻找实际问题中蕴涵的简单的规律,体会图、表的简洁性和有效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谈话中,对学生进行爱国,爱体育锻炼的教育。教学重点:
会用列表、画图的方式寻找实际问题中蕴涵的简单的规律,体会图、表的简洁性和有效性。教学难点:
了解“从简单的情形开始,找出规律,算出结果”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体育与数学。(2分钟)
1、同学们,知道中国的国球是什么球吗?(乒乓球)
在2008年第29届北京奥运会上,我国的奥运会乒乓球运动员包揽了乒乓球项目的全部金牌,获得4金,2银,2铜,非常了不起呀!班级里,喜欢打乒乓球的同学请举手?(部分学生举手)喜欢其他体育项目的举手?(其余的学生也举手)什么项目都不喜欢的举手?(没有学生举手)参加体育运动有什么好处?其实体育运动不仅与健康幸福有关,还与数学有关。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数学与体育中的问题:比赛场次(板书课题:比赛场次)
(设计意图:通过热门的奥运话题,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和热爱体育锻炼的教育,并自然导入主题。)
二、联系生活,自主探究。(25分钟)
(一)出示问题一:利用学过的列表法和画图法解决问题。师:为了增强体质,提高国球质量,我校六一班将选出4名同学进行乒乓球比赛,如果每两名同学之间进行一场比赛,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认识“单循环制”:对于这个问题,同学们认为应该抓住什么条件? 揭示这节课主要研究“单循环制”的问题。
(每两个同学之间都要进行一场比赛,我们把这种比赛方式叫做单循环制。)
学生独立解决。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你会采用什么方法? 师引导生交流解决方法:
列表法:表格如何建立?(根据参加比赛的人数列出表格)
表格中的“√”表示什么意思?(打“√”表示进行的一场比赛)
为什么要把表格去掉一半?(去掉部分与打“√”部分重复)画图法:点表示什么意思?(用点表示学生)
两个点之间表示什么意思?(用两个点之间的连线表示两名学生之间的一场比赛)师小结:看来以前学过的列表法、画图法还是非常直观简洁的,能让我们一下子就看清楚比赛的场次了。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和体验,概括出以前的方法,为接下来的新授课作铺垫。)
(二)、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师:如果比赛的人数是8或者更多,我们又该怎样来解决呢?
出示题目:我校8名同学进行乒乓球比赛,如果每两名同学之间都进行一场比赛,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质疑:比较题目前后的变化,什么变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变吗? 学生画图体验:用原来的策略——“直接画图或列表,数出结果”会产生什么问题?(太麻烦、容易数错,数漏。)
仅仅增加了4名队员,用原来的方法有点困难,你有什么更好的方法?(让学生打开书本,阅读书本提供的资料)
(设计意图:通过前后解题策略的对比,激发学生尝试去寻找新的解题策略。安排学生阅读书本,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13、学生回答,教师板书:从简单的情形开始,找出规律
课件出示:书本第43、44页的表和图
学生独立补充完成表和图,然后小组合作找出规律。你发现了什么?指名小组代表发表想法。
引导学生发现:把8名同学的复杂问题,转化为从2名开始研究,到3名,到4名,到5名,找出规律。
相机补充图表中没有填上的算式是:1+2+3+4=10 重点分析:为什么+
2、+
3、+4呢?让学生充分地看图理解,并充分让学生说出从表或图中所发现的规律。
引导学生发现:每增加一名队员,该队员都要分别跟之前的队员进行一场比赛,所以增加的场数应该是(人数-1)还要说明-1是因为自己不和自己比。
概括所有的情况,n个人比赛,规律是: 1+2+3+„„+(n-1)= 比赛场次
引导学生发现解决策略:从简单的情形开始,找出规律,算出结果。(板书)
利用规律学生独立解决问题。1+2+3+4+5+6+7=28(场)
设计意图: 给予学生充分探索规律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动脑思考,动手写出规律,在自主探究中理解“从简单的情形开始,找出规律,算出结果。”的策略,培养学生合作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生活中还有什么问题和这个问题的道理是一样的? 全班交流:握手、拥抱„„ 考考你,课件出示题目,学生独立完成,指名生上台投影答案,讲评。
设计意图:及时联系巩固,培养学生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举一反三的能力。
师小结:我们能成功地解决刚才的问题,主要是因为我们采取了什么策略?
生齐答:从简单的情形开始,找出规律,算出结果。
我们觉得太麻烦的问题不就解决的吗?以后碰到复杂的问题,你会怎么做?
三、体验练习,巩固知识。(10分钟)
1、有比较复杂的问题,敢挑战吗?课件出示题目:书本第44页练一练第2题
“星星体操表演队为联络方便,设计了一种联络方式。一旦有事,先由教练同时通知两位队长,这两位队长再分别同时通知两名同学,依此类推,每人再同时通知两个人。如果每同时通知两人共需1分,6分可以通知到多少名同学?”
教师设计简单的问题,帮助学生读懂题意。
2、教师与学生通过现场演示,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题意。
3、你会采取什么策略解决呢?
指名学生回答:从1分钟开始研究,找出规律,算出结果。
4、学生在书本上独立完成对该问题的探究。
5、指名学生回答。
规律:后一分钟通知的人数是前一分钟的2倍。
5、学生独立解决该问题,指名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 4 + 8 + 16 +32 + 64 = 128(名)
6、用这样的方式,通知我们班的同学,需要几分钟就够了?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解决问题策略的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体会图、表的简洁性和有效性。
四、全课总结。(3分钟)
1、这节课,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2、在什么情况下从简单的情形开始?
总结:在问题比较复杂的情况下,运用直接画图或列表难以解决,且包含某中规律时,我们就采取“从简单的情形开始,找出规律,算出结果”的策略。
(设计意图:及时的课堂总结,既能培养学生对新授知识的梳理能力,并能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
板书设计:
比赛场次
从简单的情形开始,找出规律,算出结果。单循环 1+2+3+„„+(n-1)= 比赛场次 打电话 后一分钟通知的人数是前一分钟的2倍
第三篇:《中国石拱桥》名师比赛教案设计
《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明确本文说明对象(中国石拱桥)的特征,理清本文结构(分为三部分)
2、明确作者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并且运用了逻辑顺序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征(重点)
3、熟知本文运用的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引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重点)教学设想
《中国石拱桥》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是与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有关的说明文。在七年级学生已经学过说明文,对说明文有了初步了解,所以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也无须再反反复复讲授说明文的相关知识。本课是典型的事物性说明文,学生理解起来并无太大难度。我以本课的说明事物的特征为线索,引导学生自主寻找赵州桥和泸定桥运用了何种说明顺序和哪些说明方法体现中国石拱桥的特征,分析本文的语言,让学生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教学课时:2个课时 教学工具
粉笔、黑板、多媒体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提问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桥,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变得随处可见,同学们,你们都见过什么类型的桥呢?(引出石拱桥,出示石拱桥的图片)我国素有“多桥古国”之誉,石拱桥是我国传统的桥梁四大基本形式之一,请同学们看看图片,说说你眼中的中国石拱桥有什么特点呢?
同学们刚刚回答是否正确呢?接下来,我们一起跟着茅以升先生学习第十一课《中国石拱桥》,看看中国石拱桥到底有什么特征,为何能经得起天灾战祸的考验,历千百年而不坏?
二、作者简介
茅以升是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他主持设计的钱塘江大桥,是我国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铁路公路两用桥;他还参加了新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大桥──武汉长江大桥的建造。他积极倡导科普教育,撰写了《桥话》《中国石拱桥》等大量的科普文章。
茅以升一生学桥、造桥、写桥。他在中外报刊发表文章200余篇。主持编写了《中国古桥技术史》及《中国桥梁———古代至今代》(有日、英、法、德、西班牙五种文本)。著有《钱塘江桥》、《武汉长江大桥》、《茅以升科普创作选集》(一、二)、《茅以升文集》、《中国古桥与新桥》等
三、初步感知,理清结构
1、.快速默读课文, 扫清文字障碍,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本文的说明事物是什么?石拱桥?中国石拱桥?赵州桥和卢沟桥?(中国石拱桥,赵州桥和卢沟桥是中国石拱桥的代表)
3、快速默读课文,本文可划分为几个部分?说说每个部分的大意是什么?(全文可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2段):石拱桥的形状、特点:成弧形,历史悠久,结构坚固,形式优美 第二部分(第3—8段):举例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历史悠久,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本部分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3段):概括说明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分布广泛。第二层(第4—5段):以赵州桥为例具体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第三层(第6—8段):以卢沟桥为例具体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第三部分(第9段):分析中国石拱桥有这样光辉成就的原因
第四部分(第10段):我国解放后桥梁事业的发展,并表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无比优越。
4、根据刚刚给课文分层次,可以看出本文的结构特点吗?具体分析。
(总分。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在交通方面发挥作用”这一段,说明了世界桥梁史上所有的石拱桥的一般特点。这是总的方面。入后即说到个别: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再往下说,又以中国的石拱桥为总的方面,以传统的石拱桥和解放后新建的石拱桥为分的方面(两方面)进行说明。这是写《中国石拱桥》的总的思路。)
5、在总分的整体结构中,包含了几个结构的构件,请举例说说。
(第一段:总分事例式。第一句是总写,后面两句是分写,举出两个事例说明桥与“虹”的关系,全段的总说很精练,分说很生动,结构严密,层次分明;第五段:总分要点式。总说句为“这座桥的特点是”,分别用
(一)、(二)、(三)、(四),四个分点来说明赵州桥的特点;第九段:总分主次式。所问为本段的总说,答为分说,分别用首先、其次、再其次说明原因)
6、阅读课文1、2段,总结石拱桥的特点(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7、中国石拱桥和世界普遍的石拱桥的特点一样吗?同学们刚刚看图总结出的特点是否正确呢?同学们在文中找出答案。
(课文第三段。中国石拱桥具有一般石拱桥的特点,即“不仅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此外,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形式多样,有不少惊人的杰作)(板书:中国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形式多样)
8、为什么我国石拱桥会有不少惊人的杰作呢?(课文第三部分)
9、总结这堂课的主要内容。作者是如何说明中国石拱桥特点的呢?下节课我们再一起探讨,请同学们课后继续研读这篇课文。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已经理清了本课的结构,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中国石拱桥具体有什么特征、这节课,老师设计了四个问题,我们一起在文中寻找答案。
一、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 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在介绍时, 应该说清楚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 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 使读者对所要说明的事物获得一个正确的概念。《中国石拱桥》是抓住事物的实质, 有目的地进行说明,我们知道本文说明的中心是中国石拱桥,那重点突出中国石拱桥的什么特征?作者是如何突出的?(中国石拱桥具有一般石拱桥的特点,即“不仅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此外,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形式多样,有不少惊人的杰作。作者通过举例子的方式,选择最具代表性的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顺便复习了上节课内容)
1.试以赵州桥为例,用自己的话说说它是如何体现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的。(课文第四、五段。赵州桥历史悠久,结构特点:①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②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③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④全桥结构均匀。体现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结构坚固、形式优美、大小不一)2.根据四五段的内容,划出赵州桥的示意图,标上相应的数据。3.作者是如何说明卢沟桥的特点的?
(课文6、7、8段卢沟桥的结构特点:由11个半圆形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是一座联拱石桥。)
4.作者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那它们之间除了有中国石拱桥的共同特征外,是否有不一样的地方?
(课文基本上是按照地理位置、修建时间、结构特征的顺序来分别介绍两座桥的。但各自侧重点不一样。)
二、说明文说明事物就是要依据事物本身的条理,有步骤、有层次的逐一说明,采用什么顺序, 主要取决于作者说明对象的特点。《中国石拱桥》它的条理安排是怎样的? 时间顺序:即按照事理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的说明顺序。空间顺序:说明文写作中常见的一种顺序。它是指按照事物空间存在的方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整体到局部来加以介绍。这种说明顺序有利于全面说明事物各方面的特征
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事理的内在逻辑关系来说明的一种顺序。它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由概括到具体;2.由主要到次要;3.从原因到结果;4.从整体到部分;5.从特点到用途;6.由个别到一般;7.由具体到抽象等。(本文是按照由一般到特殊,先概括后具体的逻辑顺序进行说明的。在说明桥梁结构时,又是由整体到局部为序,例如“由一般到特殊”:世界石拱桥的一般特点(概括)→我国石拱桥的特点(概括)→赵州桥的特点(具体)、卢沟桥的特点(具体)。又如“由整体到局部”:“赵州桥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整体);“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大拱由28个拱圈拼成„„”(局部)。再如“由先到后”:“旅人桥”、“赵州桥”、“卢沟桥”、“长虹大桥”(逻辑顺序)。以上说明顺序很多时候不是孤立地进行,而是相互综合运用,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三座桥的说明则以时间先后为序。)
1.作者在介绍赵州桥的特点时,是依照大拱的长度、小拱的作用、大拱拱圈的特点、全桥结构的特色与四周景色配合的顺序写的,为什么不按照由大到小的说明顺序,先把大拱的两个特点介绍完,再介绍小拱的特点呢?
(赵州桥的四个特点中,②、③是不能互换的。因为大拱两肩上的两个小拱既是赵州桥首创肩拱的主要特点,又是从外观上直接可以看到的美观形式。而28道拱圈,则其他拱桥也有并列砌筑的,且需在桥的底部才可以看到。所以作者是按其特点的大小介绍而不是按拱的大小介绍)
三、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要准确地如实地反映所要说明的事物, 就应该做到语言运用上的准确, 遣词造句要实事求是, 恰如其分, 不模棱两可。《中国石拱桥》确实是这样, 有表示估计、表示程度、表示时间等限制作用的词语, 根据这几种类型找出文章中相应的词语, 并说说其为什么具有准确性?(由学生自主寻找,老师补充。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课后习题第二大题答案
1.“比较早”程度较轻,这样表达比较稳妥。
2.“大约”“可能”都表示不确定,只是推测的情况。“有记载的”意思是有文字记录的,使发言的根据增加可靠性。
3.“几乎”这里表示一种约数,强调了石拱桥分布范围很广,但并不排除有的地方没有石拱桥的可能,这样写表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否则就与事实不符。
4.“当时”是从时间上限定,表明这种情况就是在文中所指的时间节点上成立。“可算”是一种推测,是从程度上限定。这样才更符合实际情况。)
1.对于桥,我们首先应该注重它的实际功能。课文中说石拱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这样先说外观,再说功能,是不是主次颠倒?另外,“不但„„而且„„”是不是应该删去?
(对此,作者茅以升的解释是:先写形式,是桥所给人的直观印象,是感性认识。结构坚固,是对桥的进一步理解,亦即理性认识。因此它们之间的关系是递进的而不是并列的,因而“不但”“而且”这两个关联词,不但不可省略,而正要使用它们来确定它们的递进关系)
四、事物的特征往往是比较复杂的, 作为说明文, 要把说明对象的特征说得准确、清楚、具体, 必须有相应的说明方法。采用什么说明方法, 一方面要服从内容的需要, 另一方面作者有选择的自由。是采用一种说明方法, 还是采用多种说明方法;是采用这种说明方法, 还是采用那种说明方法, 可以灵活运用。《中国石拱桥》一文, 主要运用了几种说明方法? 这些说明方法的运用有什么具体作用?(学生自主寻找,教师补充)(部分参考)
(1)列数字: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通过确凿的数据,准确地说明了桥的规模,突出了赵州桥“雄伟”的特点。)(2)打比方:打比方只是一种说明方法,适用于说明文。而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适用于各种文体,如议论文,记叙文,散文,诗歌等文章都可广泛运用。比喻还有明喻,暗喻,借喻之分,而说明多用明喻和暗喻,不宜用借喻。桥洞不是普通的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形象地说明了中国石拱桥形式上的基本特征。)(3)引用。如引用《水经注》里的“旅人桥”,说明我国石拱桥历史悠久;引用唐朝张嘉贞的话“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说明赵州桥设计施工的精巧;引用唐朝张鷟的赞语“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说明赵州桥形式优美,等等。这些引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4)举例子: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作者为了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列举了赵州桥和卢沟桥两个例子。赵州桥是独拱石桥的代表,卢沟桥是联拱石桥的代表,且两座桥都世界闻名,例子具有代表性,典型性,令人信服)
(5)下定义:由于各拱相联,所以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使读者具体直观地认识到联拱石桥的形态特征。)(6)分类别。将被说明的对象,有序地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如赵州桥:“这座桥的特点是:
(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
(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
(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
(四)全桥结构匀称„„”分类说明,条理清楚,使读者对赵州桥的结构特点有了完整而清晰的印象。(7)摹状貌:为了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可以进行状貌摹写,这种说明方法叫摹状貌。如“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用摹状和排比的手法,描绘石刻狮子的“千态万状”,说明了卢沟桥的优美装饰,突出了桥的形式美。
(8)作比较。如“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从没出过事„„”以卢沟桥与两岸河堤相比较,充分说明了卢沟桥十分坚固。
五、有人认为题目应为中国古代石拱桥,你认为呢?(不能。引出文中最后一部分)扩展: 对比课后习题三中的第一篇,多了哪些内容?你是否觉得课文里对卢沟桥的说明不够全面?(让学生知道说明文写作不能面面俱到,要抓住事物特征)
第四篇:诗歌散文朗诵比赛活动课教案设计
诗歌散文朗诵比赛活动课教案设计
准备就绪,只欠月光。今晚天公不作美,没有皎皎的月华,只有秋雨的淅沥。不过学生的热情很高,仍然开展了一次没有月亮的吟诗活动。请诸位发表意见。综合能力训练要点]
1. 把握教学契机,为学生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诗歌的长廊里作一番遨游,在浅吟低唱中接受一次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
2. 通过赏月、听音乐、吟诗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3.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活动组织能力。
[活动方案设计参考] 1.主要内容
本次的活动内容是通过学生对咏月题材的诗作的收集、吟诵及配乐朗诵表演,对中国文化中的“月”之意象的渊源流变作一次梳理,对中国“月”之情结作一次深刻体验,对“中秋”这一民俗作一番探究。但更主要的是“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心态,中国人有中国人的耳朵”,通过创设的美的氛围,在吟诵中进行一次美的洗礼,在吟诵中接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2.主要活动方式
查找资料、收集咏月类诗作和中秋节的相关民俗知识、朗诵、写作论文。
分组活动、竞赛:①②③ 3.大致活动时间
活动课安排2—4次进行。其中1—2次在学校图书馆和阅览室阅读、检索相关资料(2—3课时),1次为活动分工讨论(1课时),1次在2001年9月29日星期六中秋之夜,在学校操场的草坪上举行赏月吟诗朗诵会(3课时)。
4. 活动前准备
(1)查找资料,检索和筛选古今中外咏月类诗作,并每人背诵其中的五首诗。
(2)查询和收集古今中外与月有关的音乐作品,作配乐朗诵音乐背景。
5. 活动后延伸
(1)完成研究性学习小论文:
《月亮与中国人的情感世界》
《中秋节的渊源》
《文化的力量——金坛中秋民俗流变》
《千江有水千江月——同轮明月别样情》
《月亮的典故》
《缕缕清韵月边来——名曲欣赏》
(2)写作此次“中秋赏月诗歌朗诵会”的心得随感,举行相关论文的交流会。6. 自我检测方法
能背诵五首,并能填写咏月名句。
7. 相关资料
美妙的中秋咏月联:
1. 中秋赏月,天月圆,地月缺
游子思乡,他乡苦,本乡甜
2.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
今宵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3. 一夜五更,半夜五更之半 三秋八月,中秋八月之中
4. 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葛亮
风送幽香,郁郁畹华梅兰芳
咏月名句吟对集辑:
1.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2. 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
3. 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
4. 桂宫袅袅落桂枝,早寒凄凄凝白露
5. 上林晚叶飒飒鸣,雁门早鸿离离度
6. 澄江涵皓月,水影若浮天
7.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8.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9.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人初照人?
10.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11. 长安一片月,闺中只独看
12. 山明疑有雪,岸白不关沙
13.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4.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15.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
16. 青天明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17.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18.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层是两乡
19.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20.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咏月诗名篇篇目:
《月出 诗经》
《拟明月何皎皎》 陆机
《咏秋月》 虞羲
《登台望秋月》 沈约
《咏月赠人诗》 王褒
《舟中望月》 庾信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望月怀远》 张九龄
《峨眉山月歌》
《静夜思》
《月下独酌》
《古朗月行》
《把酒问月》 李白
《月夜》
《月夜忆舍弟》
《十六夜玩月》
《月》 杜甫
《夜月》 刘方平
《十五夜望月寄杜朗中》王建 《西楼望月》 张籍
《江楼月》 白居易
《明月三五夜》 元禛
《中秋月》 张祜
《梦天》 李贺
《月》 杜牧
《江楼感旧》 赵嘏
《霜月》 李商隐
《中秋夜对月》 许棠
《中秋月》
《待月台》
《月夜与客饮酒杏花下》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念奴娇 凭高眺望》 苏轼
《念奴娇 断霁虹雨》 黄庭坚
《中秋月》 朱淑真
《鹊桥仙 停杯不举》 完颜亮
《太常引 一轮秋影转金波》辛弃疾
[双调] 折桂令 一轮飞镜谁磨 张养浩
《把酒对月歌》 唐寅
《看月》 方以智
《狱中对月》 宋琬
《满江红 乙巳中秋》 董以宁
《梅花坞坐月》 翁照
《贾雨村咏月》
《香菱咏月》 曹雪芹
古今中外于月相关的名曲
《二泉印月》
《彩云追月》
《梧桐月》
《月儿高》 阿细跳月》
《关山月》
《平湖秋月》
《春江花月夜》
《汉宫秋月》
《花好月圆》
《月光奏鸣曲》
《月光颂》
第五篇:《采薇》区比赛公开课教案设计
《采薇》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而领会诗中浓烈的思乡之情
2.理解诗中保家卫国的情怀
3.了解诗中重章叠句的手法
4.培养学生在了解触摸生活的基础上由此及彼深入品读诗歌的能力
难点与重点:
1.领会无人可委托去打听家中消息对主人公思乡之情的发酵作用
2.领会主人公踏上归途时的沉重心情
教学方法: 1.诵读法2.讨论法3.点拨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领会无人可委托去打听家中消息对主人公思乡之情的发酵作用
2.了解重章叠句的手法
【教学过程】:
一、预习,读准字音,理解生词
二、诵读课文,初步感知抒情主人公的思乡之情
1.听录音,读诗歌1-3章,思考:诗中反复强调的一个动作是什么?
明确:采薇。从“薇亦作止”到“薇亦柔止”到“薇亦刚止”,季节更迁而主人公“采薇”的动作不变。
2.“薇”是一种什么植物呢?为何让主人公如此眷恋反复采集?
明确:是一种野菜。征战连年,粮草不继,所以饥肠辘辘的士兵只得采集野菜充饥。古人闹饥荒时就经常采野菜充饥,红军过草地时亦如此。
3.我们从哪里得到征战连年的信息?
明确:“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前3章后6句讲述的都是因为战争而久久不能归家。
4.此情此境中主人公心情如何?
明确:极度思归。诗人反复咏叹“曰归曰归”,但从“岁亦莫止”到“岁亦阳止”(从年末再到久久的某个阴历十月),诗人始终未得归家,忧心如焚。
5.“不遑启居”“不遑启处”反映了一种怎样的生活状态?这样的情况下,征人一般会产生怎样的心理?
①明确:常年鞍马劳顿,精神和肉体高度紧张。尤其在粮食补给不足的情况下,身体已不堪负荷。
②读诗歌第4、5章,从“岂敢安居?一月三捷”“岂不日戒,猃狁孔棘”等语句中当可获得对紧急战情的体悟。征人一般会渴盼早日获胜以得安居。
三、难点突破
1.枕戈待旦的人必定思念安居生活,这点比较好理解。现在请大家读第2段,思考、讨论:“我戍未定,靡使归聘”对于主人公的思乡之情有何影响?
明确:诗句的意思是因为驻守的地方还不安定,没有人可委托去打听家里的消息。
提示:此时主人公家里可能会有谁呢?他会想知道家里哪些方面的消息?(扎根于生活的实处,则情感方能有真正的体悟)
明确:可能有妻,有儿,有年迈的双亲。
思考:这些人有什么好让他牵挂担忧的呢?他们大抵可以互相照料着的啊。
2.多媒体展示初中学过的课文《观刈麦》及杜甫《兵车行》相关诗句,引导学生诵读并从中得到启发。
明确:“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由《观刈麦》我们可知,中国传统以来就是男耕女织的社会,耕田的主要任务交由丁壮来完成。而下文“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则告诉我们那位家里没有丁壮的妇人,为了交朝廷摊派的赋税无奈地把田地卖尽,只得依靠捡拾别人遗落的麦穗养活她嗷嗷待哺的幼儿。
那么,假若大部分丁壮皆已去服兵役,妇孺们又将如何生活呢?是否可有充足的麦穗可捡?“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从杜甫《兵车行》我们可知,那些体力羸弱的女子勉为其难地进行耕种,最终的结果却也只能是“禾生陇亩无东西”“千村万落生荆杞”。贫瘠的黄土地上,投入大而产出不多,终其一年老百姓基本要“面朝黄土背朝天”却仍然未能保证一年的粮食收入。假如碰上个天灾人祸,青黄不接就是常有的事了。征战之时,碍于体力及各方面因素,大部分良田荒废,杂草丛生。收入本没有保证,而朝廷为保证提供前线军粮征收的确要经常比平时还多。试想,这样的情形下,一家老小的粮食又怎么有保证呢?自古以来战争中饿死的人不在少数,其中儿童比例更高。
战争背景下,一般会先保证前线战士的粮饷。此刻,那正饿着肚肠采集薇菜的士兵,又怎能不牵挂,连他们的补给都没有保证了,家中妻小的情况如何呢?
假若,在出征之前妻子刚好有孕在身,他又怎能不牵挂,妻子是否平安生产,生下来的是男孩还是女孩,他回去的时候孩子是否已经会叫“爹爹”乃至端茶送水了?他又怎能不牵挂,他的孩子是否有足够的粮食喂养安然长大抑或者已挡不过饥饿的侵袭而藏身黄土中?还有他的年老的双亲在与饥饿的对阵中是否胜出,是否依然健在?假若连他们也倒下了,家里一应大小事谁来操持呢?
一个自身经受着饥饿折磨的人,想起比他更脆弱的妻子时内心的种种煎熬,恐非已“忧心烈烈”四个字所能完全传达了!愈是无法托人去打听家中音讯,则其归思愈切。
应该说,“靡使归聘”使得主人公的思归之情愈发的浓烈,也愈显沧桑与沉重。思乡之苦在此可以包含三点:食物匮乏之苦,不得安居之苦,而最让人难以承受的是不知家中的音讯之苦。对家中景象的牵挂,实则为士兵人性美的体现。此刻,他心里想的不尽是家人可以为自己提供舒适的食宿体贴的问候,而更多的可能是他们是否安康自己能为他们做些什么。男儿的担当,人性的良善,生命的艰辛都悄然流淌其中而给人以深刻的触动。
四、了解重重章叠句手法的运用
请大家诵读前三章,思考:前三章在章法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前三章中章与章句型重复,用字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字词,用的是重章叠句的手法。“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中“作”“柔”“刚”的变化,“岁亦莫止”“岁亦阳止”中“莫(暮)”“阳”的变化,体现的是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迭,主人公的炽热的思乡情怀也通过这漫长的等待过程让我们深刻感知。同时,这一唱三叹式的表达,也使得诗歌呈现回环往复的节奏美和音韵美。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理解诗中保家卫国的情怀
2.领会主人公踏上归途时的沉重心情
【教学过程】:
一、诵读课文,在理解保家卫国情怀的基础上深入领悟抒情主人公思乡之痛
既然思归之情如此强烈,那么对于征战,主人公表现如何呢?是否消极以待,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请大家诵读4-5章,探寻答案。
明确:他们极度渴望结束战争,但是他们对于战斗却又是毫不懈怠的。他们意识到正是因为“猃狁入侵”才使得自己“靡室靡家”“不遑启居”。
“四牡业业”“四牡?Y?Y”“四牡翼翼”3个词反复歌颂己方战马的高大雄壮,透露出对己方阵营的自豪感和拥戴感。“四牡翼翼”更是透露主人公作战情态的关键词语。
“翼翼”意为“行列整齐动作熟练的样子”。而马之行列整齐动作熟练,只能源于人的严阵以待反复操练。试想,假若兵士消极以待日日想着“弃甲曳兵而走”,阵容将如何谈得上整齐?他们的战马又何以能动作熟练?
主人公思念故乡、牵挂亲人的情感已经与抵御外敌入侵、保家卫国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分不清孰轻孰重。因为想着保护好大“家”,才能有小“家”的幸福生活,所以他不轻言离阵;而愈是不能轻言离阵,则愈是家中了他对家中景况的牵挂。前线艰苦地征战,最终就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可惜,此刻他连家人之生死都未可知,又怎知“保护”之责是否真正尽到?
(乡思何以美?美在责任,美在担当。若弃阵离家,则无思乡之苦。可是,家园是否得保,则又成了问题。)
生活的苦难中,两种情感执拗地厮缠在一起,将士兵的心房毫不犹豫地刻满沧桑。
二、难点突破
1.读最后1章,思考:战争终于结束了,士兵如愿踏上归途。此刻,他心情如何呢?是否因得以归乡而显得无比激动?
明确:未见激动,而是“行路迟迟”“莫知我哀”。
2.正常情况下,在长久的等待而终能实现一个愿望时,我们的心理应该是无比兴奋与激动的。为什么此刻的士兵没有像一般情况下那样欢欣鼓舞呢?这种表现是否有点让人费解?
明确:①从“雨雪霏霏”“载渴载饥”等描绘中可略知一二。长久的战争已耗尽了主人公的体力,而此刻的他却仍要在纷飞的大雪中载渴载饥长途跋涉,当然步伐轻快不起来。
②也许还有一种可能,我们一起回顾初中学过的《十五从军征》来体悟一下(多媒体投影):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从“‘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等战后景况的描写中,我们可以发现,经过长时间的战争破坏,人口的迁移乃至消逝、房屋的破败、田地的荒芜都是可能的景况。
这位踏上归途的士兵,沿途所见可能尽为屋毁人亡、荒冢与杂草相伴而生之景。如此,则他心中对家人的担忧只能更强烈,大有“近乡情更怯”之感。
③也许途中他想起曾并肩作战的战友。出生入死中他们曾结下深厚的情谊,而今呢?“古来征战几人回!”看着雪地中自己那串孤独的脚印,想着当时一起出征的战友已埋没他乡,叫他心中又怎能不伤悲呢?
三、总结拓展
战争对家园的破坏,我们可有史册为证;而战争对于心灵的摧残,却难以触摸。情感的东西,一向比较抽象,领会诗人战争中征人有关思乡等情感,需要在触摸现实的基础上进行。抽空了“生活”这一土壤,我们对情感的体悟将无所皈依。一般认为读诗可以发展人的性灵,使人对生命的理解和体悟趋于丰厚,而这些都建立在拥有丰富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当生活的苦痛具体展现在眼前时,情感的体认也就有章可循了。假如我们目前的生活阅历较浅,无以让我们从直接的经验中获得启发,那就请大家留意我们学过的相关诗句,在间接的经验里觅得灵光。
诗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两句,已经传为千古绝唱。其用的是以乐
景写哀情的写法,让我们在情与景形成的强烈反差中,去充分体会主人公此刻内心的伤悲。
四、布置作业
熟读杜甫《兵车行》,在充分领悟《采薇》《观刈麦》《十五从军征》所表达情感的基础上,写一篇500字左右的短文,表达你对战争中士兵思乡之情的理解。
五、板书设计:
为何采薇? 载渴载饥
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
战争情势如何?(持续时间长)
一月三捷 岂不日戒
(每日枕戈待旦征战次数多)
载饥载渴
士兵之苦 不遑启居
靡使归聘
【注】:①韦凤娟《赏析》
观刈麦
(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兵车行
杜 甫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教材分析】
《采薇》选自《诗经?小雅》,是人教版高一必修二诗歌单元中的一篇。一般认为《采薇》是一首戍边之歌,比较完整地展示了征人由久戍思归到归时痛定思痛的感情历程。
但是,思乡这种情感又是较为抽象的,对于生活阅历较浅的中学生来说,真切理解存在一定难度。诗中,主人公因日日枕戈待旦而产生的思念安居生活的情感结合生活中紧张劳作的一般经验即能有真切体悟,而不能获悉家中景况为什么使得主人公忧心如焚、久久的思念后终于得以回家时主人公为何未见欢欣鼓舞而是“行路迟迟”“莫知我哀”这两点则往往为中学生所费解。
刘勰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一般文学作品的阅读皆须在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之后完成,以抒情为主体的诗歌阅读尤其如此。假如学生不能充分领悟诗中所抒发的情感,与诗人共鸣,那么再怎么丰厚的情感对他们而言都可能只是一个苍白的概念。如此,教学目的是否充分达成,就有待考证了。
因此笔者授课中拟将上述两个问题作为授课重点,结合初中相关古诗文的解读,帮助学生在充
分触摸生活的基础上获得领悟本诗厚重的情感。
思乡是我国诗歌中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从《诗经》到余光中的《乡愁》,涌动其中的莫不是浓浓的乡思。假若学生可以真正理解本诗中的思乡之情,则以后再读抒写乡愁的作品,当更可体味个中神韵而不流于概念。学生读懂了一篇,当可相引申而读懂多篇,达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效果。同时,初高中课程相互阐发,具有一贯性和发展性,当更可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