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教案设计(比赛教案)

时间:2019-05-15 06:00: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北京的春节教案设计(比赛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北京的春节教案设计(比赛教案)》。

第一篇:北京的春节教案设计(比赛教案)

北京的春节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深入品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传统文化老北京人热爱生活的情感。

2、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体会语言特点。

重点难点:领悟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课前几分钟:

1.出示童谣,自己读读:(配乐)活跃气氛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一、初二满街走。

一、导入

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大家还记刚才我们唱的那首歌谣讲什么的吗?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老舍笔下的《北京的春节》,我们齐读课题。

上节课我们填写了表格,进行了汇报交流。现在请大家根据表格回忆老舍先生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主要写了什么?

(1.写作顺序:时间顺序。2.主要内容:主要介绍了北京的春节热闹、喜庆的景象。)

二、了解课文结构

师:你的回答真流利,是啊,北京的春节是丰富多彩的,1、我们以前学过详写、略写相结合的课文,你还记得一篇课文什么该详写?什么该略写吗?

作者围绕着北京的春节写了很多事情,那作者对哪些事情作了详细描写呢?请大家现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课文详细的部分,并作上记号。开始!

2、集体交流:明确作者详写的是“腊

八、除夕、正月初

一、元宵”四个部分。(板书)

三、品读体味,感受年味

(一)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这四个部分。我们就按时间先后顺序好吗?

1、腊八

深入地读一读“腊八”部分,勾画出自己印象最深和认为写得好的地方,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做一些批注,准备和大家交流交流。(出示1-2段)

(1)“这不是粥,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师:你真会抓词语,也很会体会句子。

①谁知道做腊八粥要哪些材料?

(2)“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②从“熬”字中,你读懂了什么?

师:你真是有心人啊,读懂了北京人热爱生活,重视春节的情感。③是啊,腊八粥材料真丰富呀,当这么多的农产品在你面前的时候,你会想到什么词儿呢?(放图片)

而老舍先生却用了一句什么话?读(出示句子),生齐读。小结:老舍先生的语言真幽默风趣啊!

(2)“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师:呵呵,看来你对吃很有研究。你看如果老师这样写:

①对比句子:(出示句子)

“到年底,蒜泡得很绿,醋也有了些辣味,味道好,又很好看,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有什么感受?

生:这句话删去了色如翡翠,色味双美,写得就没那么生动,描写不出来它的色泽,写不出原本的美味,就不至于把别人馋得流口水。

生:那样写的话,还比较啰嗦。语言不够简洁,表达意思不够全面。没有色如翡翠那么好。

②指导朗读:

师:哎呀,写作不仅要表达通顺,还讲究语言优美,用词准确,言简意赅的。看来老师还要多学习了。

是啊,只有像老舍先生这样写,才有浓浓的年味儿啊。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种浓浓的年味吧!生齐读“除此之外„„吃饺子”。

看到这腊八有这么多吃的,这腊八真是够(丰盛)了。(板书)

2、除夕

过渡:下面我们该到哪个日子去啦?(除夕)你们喜欢除夕吗?(喜欢)

(1)那就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7自然段吧!并找出这段的中心句。

(2)“除夕真热闹啊!”

(3)找出句中中心词。(板书:热闹)

(4)小结:这段的中心句,也是总述句,有总述,就有分述,文段从哪些地方具体写出除夕很热闹呢?

(5)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赶、到处、都穿起、除非、必定”体会除夕的热闹。

①“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②“除夕夜家家„„不绝。”

③除了鞭炮声,还有什么热闹之处? “ 这天,出门在外的人……”(4)理解“守岁”。(两重意思:岁数大的人在除夕之夜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则是为了给父母延寿。)

师:你真了不起,连我们中华的传统习俗都了解得这么清楚。

现在让我们回到除夕的现场一起来守岁,手拿出来,一起倒数迎接新年。

5、4……(播放新年钟声)

(5)小结:对呀,从零点钟声开始一直到天亮,人们围坐在一起辞旧岁、迎接新年的到来。

(6)延伸:孩子们,除夕夜你们一家在做什么呀?

4(7)小结:是啊,我们的除夕和北京的除夕一样的热闹,也会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守岁。真可谓是热热闹闹辞旧岁。(贴上联:热热闹闹辞旧岁)

(8)那咱们一起走进这热闹喜庆的除夕之夜好吗?(放新年歌)过年喽,爆竹声声迎„„,春风送暖„„,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听着这喜庆的爆竹声,听着这欢快的音乐声,你似乎看见了什么样的场景?

(9)引读:是啊,这真是色香味声形齐全的除夕之夜啊。让我们再来体会体会。这是一种普天同庆的热闹,读 生接读。“家家赶做„„年画。”(看屏幕)师:这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读 生接读。“除夕夜,家家„„都要守岁。” 师:这到底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读 生接读。“在外面做事的人„„”

(6)师:我们一起感受到了„„(“除夕真热闹啊!”)

3、大年初一

过渡:渡过热闹和喜庆的除夕之夜,我们终于迎来了大年初一了。这次老师不陪大家过大年初一了,要同学们通过自己学习去体会了。小结学习方法:我们一起来小结前面用了什么学习方法。

1、找出段的中心句。

2、围绕中心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

(1)下面我们就运用这些方法,自学8—10自然段,做好自学笔记。(2)自读提示:

①这一段围绕哪一句话写? 理解:“截然不同” ②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方面?

③理解:逛庙会、逛天桥、听戏,并出示图片(3)生汇报

(4)小结:除夕与初一有什么不同?(除夕是忙碌的热闹,初一就是另一种休闲的热闹)真是高高兴兴迎新年。

板书:(板书:休闲)贴下联:高高兴兴迎新年

4、元宵

除夕是忙碌的热闹,初一是休闲的热闹,而元宵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元宵的热闹是怎么样的呢?

(1)请大家默读11-12自然段,感受北京的元宵节是怎样的?找出相关的句子。

生汇报(师指导用课文原句回答。)

①“灯的数量多: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水浒传》故事”)出示句子。

②指导学生从“处处张灯结彩”、“ 几百盏灯”、“各形各色”体会数量多。

③引导学生从“有的„有的„有的„有的„”体会种类多。④请大家读读这句子,发现了什么?

⑤这是一种什么修饰手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生:不仅突出灯的数量多,更能突出灯的种类多。)

⑥体会:用词准确性

请同学们自由读这句话,跳过这些括号接着读,试试看。(出示文段)“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是玻璃,有的()是牛角,有的()是纱灯,有的()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大家能读通吗?可是,我们填上了这些词,大家再读,比较一下,作者运用这样的语言表达好在哪里?

“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有的(清一色)是牛角,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好在,更能突出灯的种类多,而且语言更生动,所填词语意思相,用词不一样,体现作者用词的丰富性。)

⑦指导朗读: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边读边体会。

小结:相比初一的闲适,元宵则多了一份红火而美丽。这是灯火通明充满着梦幻色彩的日子,这是小孩子欢天喜地又吃又玩的日子,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啊!(板书:美好快乐)

过渡:真是快乐不知时日过呀,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在这个春节,作者通过详写的描写让我们了解到北京腊八丰盛 的食物,感受除夕忙碌的热闹,看到初一休闲的热闹,领略元宵喜庆的热闹。北京的春节真是分外热闹啊。(指着板书回忆内容)

⑧体会写作特点:北京春节前后这么多事情,作者为什么只详细写了“腊

八、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的事情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老舍在整体介绍春节习俗的同时,着力突出这四天,让春节的风俗习惯给我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这也是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写法的好外。在以后的习作中,我们也可以学习这种写法。)

5、小练笔:

过渡:腊八食品是丰盛,正月初一是截然不同的情景,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家家门前贴着春联,人人穿着新衣裳。春节让我们难忘的。现请大家把春节中让你难忘的一幕快速写下来。(拿出工作纸)

6、春节结束

(1)师:时间过得真快,转眼,春节结束了。这节课,我们感受到北京春节的喜庆吉祥气氛。(贴横联:喜庆吉祥)

(2)师:过了一年,你们又将长大一岁,希望你们在新的一年里努力学习,学到更多的知识。

四、板书:

北京的春节

喜庆吉祥

热 腊八 :丰盛 高

热 除夕:热闹 高

闹 初一:休闲 兴

闹 元宵:美好 兴

五、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以“春节”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内容如下:

1、春节印象:自己修改或可以仿照老舍先生的写法,按时间顺序去写,抓住特点写具体,详略得当,也写一写自己家乡的春节。

2、3、春节花絮:从收集到的关于春节的传说、习俗中选择编写。精彩再现:摘抄自己认为描写得好的关于春节的诗词佳句或优美片段。

4、5、春节建议:春节怎样过,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节日集锦:除了春节,我国的传统节日还有哪些?把你调查的结果记录。

第二篇:《北京的春节》教案设计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2.学习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教学难点

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一说你们是怎么过春节的?

2.师:我们中国有96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有56个民族,是不是每个地方春节的过法都是一样的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北京是怎样过春节的?我们随着老舍先生一起去了解一下北京的春节是怎样过的。

2.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线索

1.认真默读全文,想想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把不懂的词语画下来。(学生可能弄不懂的词语:腊月、初旬、麦芽糖、江米糖、空竹、逛天桥、逛庙会)指名交流,根据学情顺势而导。2.学习词语

3.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北京人过春节哪些地方你最感兴趣? 预设一:生在练习纸上完成表格,师引导理清时间顺序。

预设二:在交流中,学生贴纸条(黑板条)、作记录,师引导理清时间顺序。(根据学生情况选择一种操作策略。)

三、品读关键词句

(1)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2)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xiāo),不许间断(jiàn duàn),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3)元宵(xiāo)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cháo)到了

(4)一眨眼,到了残灯末(mò)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四、分清详略,合作研读

1.引导找出写得详细的部分。(腊

八、除夕、正月初

一、正月十五)2.四人一小组,自选一个部分展开研究,研究问题如下:(1)详细写了什么,说给大家听。(2)哪里写得好,读给大家听。学生合作学习,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3.交流研讨:分为“腊八”队、“除夕”队、“正月初一”队、“正月十五”队展开竞赛。(1)解决第一个问题。

小组派代表复述研讨的部分,组员可以补充。师注意引导学生注意叙述顺序(“腊八”是用并列的方式写的;“除夕”是用总分的方式写的;“正月初一”是用对比的方式写的;“正月十五”是用总分总的方式写的);反馈评分。

(2)解决第二个问题。

生生、师生互动,师注意引导学生品出京味语言的特点,必要时作示范;反馈评分。4.引导学生体会详略处理的好处。

五、拓展延伸,读中学写

1.快速浏览,找出描述小孩过春节的地方,指名读。

2.启发学生谈谈现在北京春节怎么过,其间可让学生采访其他同学。

3.学生写过春节时有趣的地方(片段),教师巡视。指名交流,教师评价时注意学生是否用上了书上的写法,及时点评、表扬。

六、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总结全文。

2.作业:写一篇现代《老龙的春节》,可以学习老舍先生按时间顺序写的方法,注意详略得当。

第三篇:北京的春节的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翡翠、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张灯结彩、有声有光、各形各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教学过程:

一、了解单元内容,导入新课

1.了解单元导语。从今天开始,我们要进入第二组课文的学习了。请同学们读一读单元导语,看看这组课文安排了什么内容?

(1)本组课文主要是讲不同地区的民风民俗。

(2)我们可以结合课文的学习开展调查活动,去了解节日、服饰、饮食、民居等方面的民风民俗。

2.了解课文安排。我们再看看课文的题目,看看围绕“民风民俗”,本组教材安排了哪些内容?

二、默读课文。想一想: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提示:学生可以抓住自己感兴趣的地方谈,也可以抓住课文详细描写的地方谈。

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初读课文后可填写以下表格:

时间

风俗习惯

三、有感悟地朗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课文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这是对课文写作内容与写作顺序的进一步感知,引导学生充分调用以前的知识储备,积极进行思考交流。

本文时间跨度大、内容多,从腊月初写到正月十九,列举了一系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所以,理清写作思路是学好本课的关键。文章按时间顺序安排内容,可分5个时间段来把握:①1—6自然段(春节差不多在腊月初旬开始);②7自然段(除夕);③8—10自然段(正月初一);④11—12自然段(正月十五元宵节);⑤13自然段(正月十九结束)。每部分都以表示时间的词开头,构成各段的总起句、中心句,紧接着围绕中心句列举事例。在教学过程中,初读课文后,可先让学生谈谈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的整体印象,再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结构安排自然流畅、脉络清晰的特点。

课文先写北京春节的开始,比较简略地介绍了人们做了哪些过春节的准备。有的民俗习惯只一句话带过。如,“必须大扫除一次”“店铺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紧接着详细描述除夕、初

一、元宵三个春节高潮。最后简略交代春节结束。这样写的好处是点面结合、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印象深刻。教学中,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自读自悟时间,老师适时点拨,达成这一教学目标。

关于表达方法的领悟,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并着重指导学生领悟作者语言表达特点。比如,“腊七腊八,冻死寒鸦”,引用俗语说明北京的春节从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开始;再如,“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将叙述和描写融为一体夸赞腊八蒜;又如,“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非常自然地用了排比和比喻,把粥比作“小型农业展览会”,说明粥的材料丰富,表达对丰收的自豪和期盼。另外还有: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方法。

附词句理解:

①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农业展览会”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作者用了“打比方”的表达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

②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从第一句话可充分感受到“除夕真热闹”。透过“万不得已”“必定”等词语,可以体验到人们多么重视除夕夜“吃团圆饭”,这里饱含着浓浓亲情,浸润着传统美德。按照老北京的习惯,年三十晚上不能睡觉,要痛痛快快地玩一宿,这叫“守岁”。“守岁”有两重意义:岁数大的人在除夕之夜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则是为了给父母延寿。品读这些句子,不仅了解北京的春节习俗,还要深入领悟传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③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此处元宵如同南方的“汤圆”。“除夕真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初一拜年、逛庙会,虽“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但同样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二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集市上卖元宵、家家户户吃元宵,这是春节的第三个高潮。一个“又”字,表现出作者在结构文章、统筹内容上的匠心独运。

④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这句话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残灯:花灯逐渐少了、熄灭了;末庙:庙会的最后一天。从正月初一人们就开始逛庙会,正月初五又到处张灯结彩闹花灯,到了正月十九,花灯逐渐少了、熄了,庙会也到了最后一天,隆重、热闹的春节结束了。十九天“美好快乐的日子”竟然“一眨眼”就过去了,作者恋恋不舍的心绪跃然句中。这个句子还与课文的首句“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2)对词语的理解。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也兼指正月初一以后的几天。俗称“过年”。

腊月:农历十二月。

腊八粥:腊八即腊月初八。在腊八这一天,用米、豆等谷物和枣、栗、莲子等干果煮成的粥。

空竹:用竹木制作,中空,能发出响声的一种传统健身玩具。

初旬:每月的第一个十天,也称“上旬”。

小年:农历中的节日。在腊月二十三日,旧俗在这天祭灶。

除夕: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也泛指一年最后的一天。

庙会:设在寺庙里边或附近的集市,在节日或规定的日子举行。

娴熟:熟练。

元宵:农历正月十五日夜晚。因为这一天叫上元节,故晚上叫元宵。课文中指元宵节(又称灯节)的一种应时食品,南方称“汤圆”。

截然不同:截然:很分明地、断然分开的样子。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本课指除夕夜的“闹”与正月初一的“静”形成鲜明对比。

万象更新:万象:宇宙间的一切景象。更:变更。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得焕然一新。

四、我们国家有很多传统的节日,它们都有着各自的内涵——即节日所包蕴的意义,你们能说一说春节的内涵吗?

提示:本文有较多的场景描述,有较强的画面感,要指导学生通过有感情朗读,想象画面,领悟表达方法。让学生多联系生活实际,真切地感受到北京的春节不一样的民风民俗,并引领学生理解本课所展示的民俗的内涵——春节代表的亲情、乡情、祝愿、期盼,以及由此反映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和文化传统。比如,“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熟技能。”这一画面可以反映淳朴善良、崇尚劳动、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民族心理特征和文化传统。

还可以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所了解的有关节日的内涵。

五、自读“阅读链接”,说一说在写法上与课文中的相关句子的不同,并说一说对你的习作有什么启发。

目的一是扩展节日习俗信息;二是训练浏览,提高浏览速度,培养捕捉有用信息的能力;三是与课文相关部分比较,学习不同的写法。比如《过年》,“我小时候并不特别喜欢过年”,“天天打扫剩菜”,守岁“困得低枝倒挂,哪有胃口去吃”,写出了与课文不同的另一种感受。再如《除夕》,介绍了南方福建的过年习俗,可以让学生和课文中的除夕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之处。

引导学生体会到老舍爷爷在《北京的春节》里写“做年饭”和“吃团圆饭”都只写了一句话。但梁实秋和斯妤却写得很详细。同时懂得,同样写除夕,可以有不同的写法。在以后的习作中,我们也要善于灵活运用不同的写法,写出个性,写出特色。

板书设计:

腊月初旬开始: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

除夕: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

北京的春节 正月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

正月十五宵节: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

正月十九结束:

春节的内涵:代表亲情、乡情、祝愿、期盼,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和文化传统

第四篇:北京的春节教案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板桥小学 张艳

学习目标 :

1.会写“醋、榛”等 14 个生字,正确读写“初旬、展览、饺子、翡翠、杂 拌儿、榛子、栗子、爆竹、风筝、万象更新、张灯结彩”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 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 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 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学生准备: 读通课文,自学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春节是一个温暖的节日,我们刚过完春节,那么老北京的春节一定充满着浓浓的北京特色。借此 引导学生感受春节是喜庆、团圆的节日。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请同学们赶快打开书来读读课文,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把自己预习时候圈画住的生字新词读准了,遇到难读的句子可以停留多读几遍,争取做到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

1.整体感知。说说老舍写北京的春节抓住了几个点展开的?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时间顺序)

三、再读课文,找出带有京味的词语

1.有的从食品中体现京味,有的从入眼的条件中体现京味,有的从入耳的声响中体现出京味,有的从气味中体现出京味......(课件展示词语)

2.老舍先生把更多的笔墨放在了元宵节上,所以这节课着重讲元宵节(11、12自然段)

3.强调详略得当的写法。曹禺先生曾经说过:老舍先生的作品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句句感动人心,这就是美不胜收之处。

五、走进元宵节,赏万家灯火 1.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认真默读第11.12自然段,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灯特别的多。

(灯的数量多: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要挂出几百盏灯来。

灯的种类多:“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还有„)

2.想象一下,如果你走进了老北京的元宵灯市,都会看到什么灯。(请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尽可能展开想像,如牛角灯、纱灯、玻璃灯、彩绘灯、走马灯、纸灯、冰灯等,来体会老北京处处张灯结彩,灯市如昼的热闹景象。)3.通过朗读,把灯的多和人的高兴表现出来。

4、指导朗读师:各种各样的花灯,加上五彩斑斓的花炮,加上香甜美味的元宵,令人陶醉,谁能不喜欢呢?这么热闹的灯会,你们想不想读一下呢?先自己练习读读。5.指导朗读

自由读——指名读——师范读——生练读——

6.师:读了这一段我们从字里行间中感受到了元宵节的红火而美丽,那么在写法上你有没有发现呢?

总――分――总 四.布置作业

1、小练笔

当时候,当时候,纱灯里的小铃就叮叮地响,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2、作业

学了课文,我们了解到了北京过春节的风俗习惯,课下请同学们搜集了其他地区或一些少数民族过春节的风俗习惯,然后把搜集到的资料整理一下我们在下节课进行交流。

第五篇:北京的春节教案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2.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播放动漫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

一、初二满街走。)说说你的感受。

3.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同桌间互读检查。

2.请13名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3.交流汇报,老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

4.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三、交流探讨,感受年味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中批注。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A.爆竹的声音,是春节特有的声音,文中都有哪些地方写到?(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二件大事就是买爆竹;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天一擦黑,鞭炮就响起来;除夕鞭炮声日夜不绝;正月初一,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正月初一元宵节,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在家有声有光地玩耍。)

B.整个春节都弥漫着爆竹的味道、烟火的味道,过年的热闹、火爆气氛尽在其中,已经与传说中恐吓叫“年”的怪兽无关了。

(2)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A.找读文中描写有关饮食的语句(腊八粥、腊八蒜;杂拦儿;二十三,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准备充足;除夕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在北京,家家过年时都吃饺子;正月十五,这一天,大家必须吃元宵啊。),说说体会(充足、丰盛)。

B.人们一年辛苦劳动之后,对自己劳动所得的展示与享用,洋溢着幸福感与满足感。在香味四溢中,将年过得有滋有味。

(3)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A.正月初一逛庙会,元宵节的灯会。体会人们的轻闲、娱乐、高兴的心态。

B.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文中大人、小孩的快乐。

(4)总结,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是耐得住咀嚼的味道。

四、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正月十五)

2.认真读第七自然段,联系你过年时的感觉,说说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

(是一种普天同庆的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在外边的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3.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今夜无眠。试着用你的朗读来把它表现出来。

4.配《恭喜》乐曲朗读,体现“除夕真热闹”。

五、作业:抄写词语

色味双美 零七八碎 万象更新 男女老少 灯火通宵

日夜不绝 万不得已 截然不同 张灯结彩 各形各色

第二课时

(三)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1.体会年前的忙碌。

①交流节前的年味主要表现在哪?重点交流节前都有哪些重要的日子,在这些日子里人们的主要活动、讲究及人们的心态。

②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关键的词语,读中体会人们忙碌中洋溢着的喜悦和希望:你是从哪些具体的词句中体会到的。

④指导学生抓住学生反馈的词语进行感情朗读。

⑤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在过春节的这段时间都干些什么呢?

2.体会过节的热闹

①交流过节时重点写了哪几个日子?过节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热闹)

②同是热闹,但闹中各有不同,默读思考:除夕、初

一、正月十五这三个日子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抓住文中关键词句反复读一读,想一想。

③交流各自的体会,教师相机引导:

除夕:喜庆、团圆;初一:悠闲、快乐;十五:红火、美丽。

④再读一读,讨论、交流:这些感受你们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到的?

⑤交流反馈“除夕”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喜庆、团圆。

抓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贴上”感受除夕的喜庆、热烈;

抓“除非,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

⑥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二篇短文,比较:同是写除夕,作者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生自由交流,教师及时梳理:老舍笔下的除夕为我们展现的是全景图,抓住除夕人们主要的活动简单勾勒,语言简洁明快;而“阅读链接”短文二由回忆外婆入手,重点写了一家人怎么过除夕的情景,其中细致描写了准备过程和围炉情景。

⑦交流反馈“初一”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初一的悠闲、快乐。

重点指导朗读“逛庙会”时人们的表现来体会悠闲与快乐。

⑧交流反馈十五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十五的红火、美丽。

找出文中描写花灯的句子,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引导想像:还会有哪些花灯呢?除了灯,还有什么?

出示老舍的原文,创设情境:“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十五的红火、美丽。

⑨总结:从腊八到正月十九,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却被作家仅仅用了一千多字就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作者正是抓住每个节日最突出的特点,用极其凝练的语言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幅热闹喜庆,欢乐祥和的春节画卷。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去用心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四、比较阅读,领悟写法。

1.先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①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②再读腊八一段,思考:腊八的活动很多,为什么单写腊八粥、腊八蒜,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种抓主要特点描写的方法文中还有很多,你能再举一例吗?

2.自主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一篇短文,比较:同是写过年,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3.假如此时再请你写春节,你打算怎样写?

引导学生借鉴学到的写法谈,如:选材要详略得当、描写节日要抓最主要的特点、可以加入自己的感受夹叙夹议等。

五、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以“春节”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内容如下:

1.春节印象:自己修改或写一篇关于春节的习作。

2.春节花絮:从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传说、习俗中选择编写。

3.精彩再现:摘抄自己认为描写好的关于春节的诗词佳句或优美片段。

4.春节建议:春节怎么过,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5.节日集锦:除了春节,我国的传统节日还有哪些,把你调查的结果记录下来。

藏戏教案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黑格尔曾经说过:“哪个民族有戏剧,就标志着这个民族走向成熟„„戏剧是一个民族开化的民族生活的产物。”生活在我国西南部青藏高原上的藏族,就是一个古文化十分发达,堪称相当成熟的民族。她所创造的举世瞩目的藏戏艺术之神奇独特、灿烂辉煌,正好印证了世界智者有关民族成熟与否的论述。藏戏是藏族戏剧的泛称。它有着1300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历史最久远的戏剧之一。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去领略有着悠久历史,深受藏族人民喜爱的藏戏。(板书课题)

二、整体阅读,初步感知

1.师: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课前导语。生齐读。

2.师: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注意默读的速度。读后划出文中不懂的词语,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想想意思。3.同桌互相交流自己读懂的词语。出示词语幻灯片,指名学生领读。全班齐读。4.速读课文,思考:课文哪些段讲了藏戏的形成,哪些段介绍了藏戏的艺术特色。读后交流、梳理:4-7段讲的是藏戏的形成,8-20段讲的是藏戏的艺术特色。

三、自主研读4-7段,感受藏戏形成的神奇。

1.自由读4-7段,思考藏戏是怎么形成的,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2.指名说藏戏的形成,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后提出需要补充的内容。

3.这个传奇故事最打动你的是什么?学生自由表达,如唐东杰布为民造福的美好心愿,七位姑娘的义举,„„(师适时板书:唐东杰布 为民造福 开创藏戏)

1)以弱抗强的传奇:年轻的僧人→凶险的自然。结合“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许多试图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灌水吞噬”中带点的词,来体会雅鲁藏布江的凶险,一个年轻的僧人想为百姓造福,要与天抗争。这是勇敢的传奇。

(2)创造奇迹的传奇:一无所有→58座铁索桥。通过7位姑娘组成的藏戏班子,以艺术和善良感召人们,大家由哄笑到献出人力、物力、财力,在江上建了58座铁索桥,来体会这种齐心合力,人定胜天的传奇色彩。

(3)艺术的传奇:僧人→藏戏的开山鼻祖。这人仅由7人组成的藏戏班子,开创了一个新的艺术流派,诞生了一个为人们接受并赞叹的剧种。

4.把你的感受带入文中,有感情地读一读吧。

小结:这个传奇的故事深深扎根在藏民的心中,唐东杰布不愧被誉为藏戏的开山鼻祖,(出示唐东杰布的补充资料)时至今日,在每一个藏戏剧团,都会供奉有他的画像,接受着一代代艺人的膜拜,也让我们顿生出几分神圣和肃穆感。

四、自主研读8-20段,感受藏戏独特的艺术魅力。

1.出示研读主题:①(多样、夸张、形象鲜明)的面具;②(没有固定舞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舞台;③(固定的程式、唱腔及动作丰富、不受时间限制)的演唱风格;要求: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读内容,反复阅读相关段落,把藏戏的主要特点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概括出来。

2.集体交流研读结果,说说你是从哪知道的。①面具:多样、夸张、形象鲜明。

②舞台:没有固定舞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③演唱:固定的程式、唱腔及动作丰富、不受时间限制。3.对照开头,体会写法。

①再读8-20段,请你试着用几句话概括藏戏的特色。

②指名读1-3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概括的?(反问、排比的修辞手法。)师:我们读反问句的时候,哪些地方应该重读呢?作者这样用反问的手法强调了藏戏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大家一起来读读它的与众不同。那么在读排比句的时候,哪些地方应该重读呢?再用上排比的手法写出了藏戏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我们作为中国人应该引以为自豪。那我们带着自豪的语气再来读一读这三句话。

③评一评这样开头的好处。(三个反问句组成了排比,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前后照应也是先概括后具体:用一个故事介绍的方法是故事引入法使文章显得更生动)

4总结: 学习就是为了学以致用,仿照本课的写法你也来介绍你知道的剧种,相信大家也能写出漂亮的文章。板书设计:

6、藏戏

戴面具演出

(多样、夸张、形象鲜明)的面具

没有舞台

(不固定、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舞台

三五天没结束

(固定的程式、唱腔及动作丰富、不受时间限制)的演唱风格

传奇来历:唐东杰布

为民造福 开创藏戏

下载北京的春节教案设计(比赛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北京的春节教案设计(比赛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北京的春节》教案

    《北京的春节》教案 教学目的: 1、会写15个生字,正确读写:翡翠、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张灯结彩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

    《北京的春节》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

    北京的春节教案

    北京的春节教案1 教材简析《北京的春节》是六年级下册第二组的第一篇课文。本文作者──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以时间为经线,......

    北京的春节的教案

    北京的春节的教案 北京的春节的教案1 【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

    北京的春节教案

    北京的春节教案北京的春节教案 篇1教学要求: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老北京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领悟民俗文化的教前丰富内涵。3学习课文......

    北京的春节教案

    《北京的春节》教案 教材分析 《北京的春节》是六年级下册第二组的第一篇课文。本文作者是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以时间为经线......

    北京 教案设计

    设计理念 《语 文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课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合理有效的利用 多媒体,营造......

    6 北京的春节(教案)

    6北京的春节 1 学会读写本课14个生字,并能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节日的热闹、喜庆的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