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是怎样形成的》教案

时间:2019-05-12 17:21: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声音是怎样形成的》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声音是怎样形成的》教案》。

第一篇:《声音是怎样形成的》教案

《声音是怎样形成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二、教学重点

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三、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四、教学准备

1面鼓、1把钢尺、2根皮筋、1个音叉、装水的水槽

五、教学过程

1、引入:

上节课中,我们已经知道通过不同力量的击打,对不同物体的击打都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声音。那么声音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将作继续的研究。

2、使物体发出声音

1.分组活动:出示鼓、钢尺、皮筋,你能想办法使这些物体发出声音吗?将实验器材用力按压、弯曲、拉伸等或者轻轻击打、拨动 2.记录并交流我们的想法:

为什么我们对物体用力(按压、弯曲、拉伸)后,物体没有发出声音,但是我们对物体进行击打、拨动却使物体发生了声音呢?

3、观察发声物体

1.分组实验1:在水槽里盛约2/3的清水,用轻而短促的力打音叉和用较大的力击打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用一个手指轻轻地接近振动着的音叉,感觉一下音叉的振动。

观察:手指有什么感觉呢?水面有什么变化?水面的变化是怎么产生的?

交流反馈:手指有麻麻的振动感,水面产生了花纹,花纹就是由音叉的振动而产生的。

2.分组实验2:木板上拴着两个皮筋。拨动一个皮筋使它发出声音,另一个皮筋保持不动,不发出声音。

观察:发声的皮筋和不发声的皮筋的不同?如果抓住皮筋,使之不振动,还会发出声音吗?皮筋的振动与发出的声音有关吗? 3.小组交流:

击打鼓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拨动钢尺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

4.小结:当一个物体(如音叉、鼓、钢尺、皮筋、铁钉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声音就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第二篇:《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一、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教科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声音>中的第二课。本单元从听身边的声音,到研究声音的产生以及变化,声音的传播,听到声音的原因到最后学会怎样保护我们的听力。将声音由浅至深的研究了一遍。而本课则具体从“使物体发出声音”开始,引导学生思考物体为什么会发出声音,观察物体发声的现象,接下来的活动“发声物体都在振动吗”来引导学生探究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了解声音的产生与振动的关系,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建立“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科学概念。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而且都有一些经验,如果是学习过乐器的孩子可能会对声音更了解,但是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不会花很多时间去探究声音的奥秘,这恰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而且学生对于科学研究的方法也还不明确,本课活动过程中,我将在完成本课预设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培养学生规范的科学研究方法。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震动而产生的,物体不震动就不会发出声音。

(二)能力目标:

1.学生在动手实验过程中,能通过用看、摸、画、说等方法进行实验探究。2.学生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时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

3.学生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声音产生的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

4.学生能学会借助其他物体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在“物体发声原理”的探究活动中能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乐于合作与交流,逐步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通过探究实验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难点:学生进行 “物体发声原理”的探究活动,通过对一系列物体发声的观察,自己观察猜想物体发声的原因。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一把钢尺、一个音叉、1个装有水(占水槽深度的2/3)的水槽。学生准备:1把钢尺、1根皮筋、1个音叉和1个装有水(占水槽深度的2/3)的水槽、试验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

(一)旧识导入,引入新知

师:上节课我们听到也认识了我们身边的各种声音,有风儿吹过树叶的沙沙声,有鸟儿的鸣叫声,还有一些人们用乐器演奏的动听的音乐声,这些声音既丰富多彩,又美妙动听,那么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板书)(老师提问,引出课题)我们的要求不是看谁使它发出的声音大,而是使它发出声音的方法。

学生讨论猜想。

(学生可能有敲、拍、撕、打、喊、叫(随机板书)等不同答案,一些学过乐器的孩子也可能会对振动产生声音有所认识,但并不是太了解更深刻的原因)

师:同学们有这么多不同的答案,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借助一些简单的物体研究研究我们所听到那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二)实验探究,观察发声的物体

学生分组实验,验证猜想。

师:在科学研究中,有了假设,还要通过实验收集证据验证假设(板书:实验验证)自己制造声音。

(呈现材料:橡皮筋、钢尺、试验记录表)

想办法利用桌上的材料,按照刚刚你们猜想的方法自己制造声音。

注意:(1)实验的时候控制你们的声音大小,不要让你们的声音盖住了物体的发声?

(2)注意安全,小心使用钢尺。(3)实验结束将材料放回实验盒。

师:刚才同学们用自己想出的办法让物体发出了声音吗? 生:发出声响了。

师:下面请大家继续做刚才的实验,不过这次同学们不仅要让物体发出声音来,还要仔细观察物体发声前是什么样的?发声时有什么变化?(呈现实验表)

要求:一种物体统一采用一种发声方法,观察变化,作好记录

(教师巡视,引导学生关注物体状态的观察)

(三)交流探究结果,认识声音由振动产生

1.汇报:描述一下实验现象。

2.比较归纳:科学家们十分注意实验后的分析思考,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分析整理一下,比较实验中哪些现象是相似的?

(学生交流)

师:科学上,我们把一个物体如皮筋这样在外力作用下,不断重复的做往返,这种运动称为振动(板书:振动)

师:你们刚刚观察到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特点?根据所观察到的你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学生整理,寻找规律)

学生思考,大致认为物体发声是由振动产生,但对一些物体能发出声音但看不见振动的现象还并不是很明白。3.进一步实验,强化认知。

师:同学们可能在想平时所见到的发出声音的物体并没有都在振动啊,是不是?

生:举例手拍掌发出的声音、人说话时的声音等等。

师:那么下面我们就来进一步研究“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吗?”待会我们就可以解释你们所说的这些看起来似乎没有振动却发出声音的现象。音叉试验。

(1)引发探究问题:(敲击音叉)

师问:听到声音了吗?那你看到它的振动了吗?

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既听到声音,又清楚看到物体的振动?

(2)交流研究方案

(3)分组实验

(4)汇报实验结果:敲击音叉,轻触水面。水面有什么变化?水面的变化是怎

么产生的?

生:水面产生了波纹。(师解释这就是说明了音叉的振动,水面能显现出物体细小的动作。)

师:那么现在就可以解释你们刚刚提出来的那些问题了。拍掌时的声音,你们现在拍拍手试试,有没有觉得手很麻?(生回答)那就是手之间在振动导致的。而人说话的时候其实是因为我们每个人的喉咙那里有一个声带,是由于声带的振动才会发出声音,你们可以用手轻按喉咙处说话感受一下,是否在震动。

(5)师:我们知道音叉是因为振动而发出的声音,那么我们要怎么做声音就会停止呢?

学生探究发现抓住音叉,声音就会停止,是因为音叉停止了振动。

(6)总结:现在我们统一了认识,进一步知道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碰撞、摩擦只是引起振动的外因条件,停止振动声音就会消失。(板书: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停止振动声音消失。)

(7)拓展:我们身上就有一个非常敏感,可以感受振动的器官,你们猜猜它在哪儿呢?

师:(耳膜/鼓膜)。就是由它来让我们能听见声音。剧烈的震动会损伤我们的鼓膜,所以大家记得保护它。

(四)归纳总结,课外拓展

1.学会借助简单的实验研究复杂的生活现象。

2.学生知道了声音产生的原因是由于物体的振动,物体停止振动声音消失。3.关于声音还有很多秘密,我们以后会进一步探索研究。

六、板书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敲、拍、撕、打、喊、叫 振动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停止振动声音消失。

第三篇: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四年级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一课时)

下埠镇长春小学 邓心怡

【教材分析】

声音与日常生活、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科学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科学教学的目标是关注、研究与人类密切相关的自然现象,更好地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重要的意义。《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教科版科学课四年级(上)《声音》三单元第二课时内容。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从中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及创新能力。本课是基于前一节《听听声音》基础上来研究、探索“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与旧教材相比,本课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探究机会,尝试运用科学的探究方法,经历探究过程,逐步形成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对声音产生的学习,为下面学习声音的传播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

由于声音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进行本课学习时,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对声音的产生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物体由于振动产生声音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他们觉得敲打、碰撞、摩擦......是物体发出声音的直接原因,他们关注的是什么动作使物体发出了声音,而不是发声物体的变化,缺乏深入的探究声音现象的本质。所以在设计整个探究活动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理解水平。【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过程与方法: 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教学准备】

1面锣、1把钢尺、2根橡皮筋、一个音叉 一杯水,一个小鼓,一小碟沙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竖起耳朵,听一听。你听到了什么?

师:同学们对声音真敏感,现在请你们站起来,我们配着音乐来产生声音。师:刚刚的声音,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呢?不同的物体能发出不同的声音,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们来做做实验。老师先讲一下实验相关注意。

师:他们是钢尺和橡皮筋,你能让它们发出声音吗? 四人为一小组,请你们来试一试,找出你觉得最简便的方法 师:谁来演示一下,怎么让钢尺发出声音? 师:谁来演示一下,怎么让橡皮筋发出声音?(学生起立演示并讲解)

师:刚才的钢尺子和橡皮筋,为什么可以发出声音?你觉得这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二、讨论发声的原因

板书学生回答中的关键词 教师演示用力按压、拉伸物体并不发声

师:像这样用力去按尺子,弯尺子,拉伸橡皮筋,可是它并没有产生声音啊,到底什么是产生声音的关键呢?

生:„„„„

师边做边讲: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这样做,钢尺在发声时和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 生:尺子在抖动

师:你说抖动,那你可以用手来演一演,尺子刚才是怎么抖动的? 生演示

师:你演的真到位,尺子就像这样在抖动,在我们科学上,把这样不断重复的往返运动,叫做振动。所以,我们听到尺子在发出声音,看到了尺子在振动。

师:那振动停了,还有声音吗? 生:没有

教师出示一面锣,怎样让它发出声音? 生:敲一下

教师演示敲锣:听到声音了吗 生:听到了

师:敲锣之后过一会儿,声音就没有了,那怎么样可以让这个声音快速消失呢? 生:把锣按住 师:这个办法我来试一试。

教师演示敲一下锣,并迅速用手按住锣,声音确实停止了

师:为什么按住可以使锣的声音消失?这说明了什么?

师:所以谁来总结一下,声音因为什么产生的?

生:因为物体振动产生的(板书:振动)

三、验证实验

师:刚才的还只是我们的猜想,关于“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同学们还可以用更多的材料来找出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或者否定自己的原来的观点。刚才的尺子和橡皮筋发出声音的时候,振动看起来都比较明显,可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许多物体在发出声音时,振动得并不明显。师:像老师手中的这个音叉,我敲一下,你能看到音叉的振动吗?老师准备了一根棉线和乒乓球。你能想想办法,让我们看到音叉的振动吗? 问:音叉发声时,乒乓球会有怎么样的变化呢?(总结:是音叉的振动让乒乓球摆动的)

师:今天老师准备了一些实验材料,你们要想想办法,使它们发出声音,并且明显地可以“看到声音”。

出示材料:一杯水,一个小鼓,一小碟沙子。

师:选择你需要的材料,完成实验 生汇报方法 师:总结合师:这里有一段录像,把一个扩音器放在这个盒子边上,盒子上有一层气球的皮,在气球皮上放上一些沙子 播放录像

师:为什么沙子会跳跃起来? 生:

四、延伸: 1.停止对大钟撞击后,大钟仍“余音未止”,这是因为()

A回声

B人的错觉

C撞击虽然停止,但大钟仍在振动

2.我们说话时,是身体哪个部位在发出声音? 敏锐地感受声音的身体部位在哪?

五、总结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第四篇:《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不振动就不会发出声音。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时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声音产生的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能从连续的探究活动中抽象概括出声音产生的原因;能借助别的物体来设计、观察物体的振动。

情感与价值目标:观察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在探究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时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像。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推测和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材料:鼓、小棒、音叉、钢尺、橡皮筋、水槽、绿豆等 其他准备: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准备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在上课前老师想和大家做个游戏,播放音乐课件 师:你们听到什么了吗?

生:鸟叫声,流水声,蛙叫,风声„„

师:除了你们听到的,其实在我们周围还有许许多多的声音

2、制造声音,感受声音,激发探索欲望。

师:既然声音在我们周围,那么同学们能用身边的东西发出声音么?(让学生感受声音就在自己的身边。)

生:同学可以唱歌、读文章、表演口技等,或用纸张、文具盒、笔等制造各种不同的声音。师:同学们制造的声音这么多,那么声音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探索。(板书课题)

3、活动

(一):使物体发出声音

师:老师今天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活动材料,看看你们桌上有些什么?(出示钢尺和橡皮筋)师:要想使钢尺和橡皮筋分别发出声音,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现在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如何制造声音?

学生作短暂讨论,汇报。(激发思考,参与探索)生:敲、打、弹、拉„„都可以产生声音。生: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就能发出声音。生:物体运动就有声音„„

4、活动

(二):这样做,怎么不发声了? 师(演示):用力弯曲钢尺、拉伸橡皮筋。(激发矛盾,引发思考、质疑,层层深入,探索发声的本质)

师:物体受到了力,也发生了运动,为什么没有发出声音? 学生交流,说说各自的想法。生:物体没有上下的动 生:物体没有快速的动„„

师:到底是不是这样呢?请同学们再一次观察钢尺和橡皮筋发声的状态和不发声时的状态,感受发声时和不发声时的区别?老师给大家准备了记录单,希望大家将观察的现象记录下来。师:刚才同学们做了实验并且进行了讨论,那么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物体在上下快速的动,来回的动„„

师:同学们观察到的钢尺、橡皮筋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的做往返运动,在科学上,把这种运动称为振动。现在谁能再把发声的物体的共同特点说得更准确一点呢?

生:发声的物体都在做振动

师:那到底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再来做一下实验。

师:这是音叉,我们用橡皮锤在它的头上敲打一下。摸一摸,感受到了什么?

生:感到手麻麻痒痒

师:说明什么? 生:音叉在振动

师:我们用手能感受到音叉的振动,你用肉眼能观察到它们的振动吗?为了能更清楚地看到音叉发声后的情况,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生:可以放在水槽中

老师示范将音叉放入水槽中,水面出现一圈一圈的波纹

师:(师敲鼓)听到鼓声的同时你们能很明显的看到鼓面的振动吗?为了能清楚看到鼓面的振动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生:在鼓面上放上绿豆

教师将绿豆放到鼓面上,然后敲打鼓面,绿豆随鼓面振动在跳动。

师:(出示锣)我在锣上敲一下就发出了声音,你们知道锣的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吗? 师:为什么我敲了一下马上停止,而锣的声音能响很长时间呢? 师:谁有办法在老师敲完一下在之后让声音也马上停止?

5、活动

(三):巩固理解,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不仅物体能发出声音,我们的身体也有一个发声器官。现在请伸出你们的左手将它放在喉咙上,然后一起大声说:“我爱科学!”感觉到了什么?(声带在振动)

在我们的喉咙处有个发声器官叫声带。当声带振动时,我们就可以发出声音了,当声带受到损伤时,我们的声音就会沙哑甚至不能发声。所以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不要大喊大叫,要注意保护自己的声带。

在我们的身上还有一处非常敏感,可以感受声音振动得器官。同学们知道是什么吗?对,耳朵,更确切地说是耳膜。剧烈的振动会伤害我们的耳膜,大家要小心保护它。

欣赏一首古筝乐曲《高山流水》,体验一下动听的声音。

6、总结

师:学完了这节课,你有收获吗?是什么?(生汇报)

师:还想了解更多的关于声音的知识吗?想知道什么?(生汇报)

师:同学们一定还想探索更多的关于声音的知识,在以后的课堂里,老师会和大家一起探索更多的声音的奥秘!

五、板书设计 :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物体振动

第五篇:《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声音能传向四面八方,声音在气体、固体、液体中都能传播。

②理解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和实验等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知道声音的传播方向和声音能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

②了解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实验及推理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声学道理。

二、学习重点

声音的传播途径。

三、学习难点

声音的传播形式。

四、学习器材

水槽、水、石块若干枚、鼓、鼓糙、拴有泡沫塑料小球的纸屏、“土电话”、带胶管的漏斗。

五、学习课时:

1课时。

六、学习过程:

(一)引入

1、教师介绍器材超市。

2、学生观察、试用器材,对于不知道名称和操作方法的,可以问教师。

3、教师:在研究了声音的产生之后,我们接下来该研究什么呢?

4、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课题: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二)破题

1、教师:要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可以把它分成几个小问题来研究。小组讨论一下,我们可以把这个问题分成哪几个小问题呢?

2、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及提醒学生讨论时要不影响其他小组。)

3、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方向?能在?传播形式?)

(三)选题

1、教师:每个小组选一道问题进行研究,好吗?我觉得在选题时应该选得题要小组同学都有研究兴趣,并注意所选的题我们是否有器材来研究。可以吗?

2、学生小组讨论选题。(教师巡视。提醒学生考虑准备用哪些器材来研究。)

3、教师:各小组根据所选的题选取需要的器材。

4、学生选取器材。

(四)解题

1、教师:选取了器材之后,我们该做什么呢?

2、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开展实验方案的探讨。)

3、教师讲述:研究问题时可以有一个方案,也可以有多个方案。

4、学生小组制定实验方案。(教师巡视、指导。)

5、学生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实验活动。

(五)交流汇报、经验共享

1、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教师扮演主持人的角色。提醒学生汇报时每个小组要有主讲学生,要依据本组的实验计划,汇报全面。开展置疑和答疑。全体学生形成共识。)

(对于学习难点声音的传播形式,教师要参与学生的汇报,讲清这个问题。)

2、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按照先破题,既把一个问题分成几个小问题;再选题,选择愿意研究和可以研究的问题;接着解题,通过选取器材、制定实验计划、做实验、取得发现和结果;最后交流汇报的方式解决了“声音是怎样传播的?”这个问题,今后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解决其他问题。“提问:(出图)请猜测:当玻璃钟罩里的空气被抽空后,我们还能听见闹钟的铃声吗?为什么?

下载《声音是怎样形成的》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声音是怎样形成的》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昼夜是怎样形成的》教案2[最终定稿]

    《昼夜是怎样形成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 2、知道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自转一周为一天,需24小时。 3、知道昼夜交替是因为地球的自转......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案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案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案1 一、教学目标过程和方法:①能根据现有材料对耳的的构造和作用提出假设。②能在已有的资料、经验的基础上对声音的传导......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优秀教案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 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

    《3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

    《3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与实验,知道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2、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案

    课题:第二节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学习目标: 1了解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 2知道骨传导的原理3了解双耳效应及其应用 重点: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 难点:骨传导和双耳效应 课型:新授执笔......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三单元 奇妙的声音王国 3.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学目的:能区分乐音和噪音,了解噪音的危害和防治方法。 过程与技能 1. 能够根据耳朵的构造对怎样......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优秀教案)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材分析】 声音与日常生活、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科学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科学教学的目标是关注、研究与人类密切相关的自然现象,更好地协调......

    教孩子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活动目标: 1、 培养幼儿的探索兴趣,对提出的疑问喜欢动脑筋探究 2、 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去探索发现“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试着总结出“声音是通过物体的震动而产生的”这一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