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昼夜是怎样形成的
《昼夜是怎样形成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科学湘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第三课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了解了地球上昼夜交替出现的现象后,教材设计了“模拟昼夜的形成”、“傅科摆”和“谁先看到日出”共2个活动和1个阅读,指导学生研究昼夜形成的原因。本节课只选择第1活动和1个阅读作为第一课时,通过模拟实验对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提出了假设,然后引导学生在通过阅读资料对假设进行分析,从而建立正确的认识。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能用查阅资料与模拟实验的方法来探究昼夜交替的成因。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尊重不同的意见的存在,并能进行去伪存真的分析与选择。科学知识
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知道地球在不停地自转。
知道昼夜交替是因为地球的自转形成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查阅资料与模拟实验的方法来探究昼夜交替的成因。
教学难点:体验地球的不同转法,会初步解释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教学准备】
头饰太阳、地球、地球仪、及时贴五角星、手电筒(或蜡烛)、实验记录表。【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地球自转形成昼夜交替)
一、导入课题
1.出示视频 :《为什么有白天和黑夜》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个动画片。看动画之前,我有一个要求,请同学们思考动画中提出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
师:刚才动画中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呢?生:为什么有白天和黑夜? 师:你是怎么认为的?这也是我们本节课要探究的目标。
师:这里的白天用一个字表示是(板书:昼)?晚上呢?(板书:夜)师:你们经历过昼夜现象吗?(生:经历过)只要是地球人都经历过。
师:我们经历的昼夜现象的规律是什么呢?白天过去,就是晚上,晚上过去了就是白天,也就是昼过了就是夜,夜过了就是昼,昼夜昼夜„这种现象叫什么呢?就叫做交替。
二、新授:
(一)昼夜形成的猜想与验证 1.前人说法 师:你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经历过的昼夜现象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为什么会产生昼夜交替呢?
师:其实对于这个问题,人们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研究,在公元2世纪托勒密就提出了“地心说”,认为地球是中心,地球不动,所有的星球都围绕着地球转,包括太阳。(板书:地球不动,太阳围绕着地球转)师:为什么会这么认为呢?因为那时他们每天只能站在地球上看见太阳从东边冉冉升起,西 1
边缓缓落下,第二天,又从东边冉冉升起,又从西边缓缓落下,日复一日。你看是不是太阳围绕着地球转呢?是有这种感觉,而且他们相信这种观点相信了一千多年,只要有人反对,还把他拉来处分。他们是不是真的有道理呢? 2.验证: 师:我想请两个同学来模拟一下是不是真的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现在就请两个同学模拟古人的观点。(戴上头饰太阳和地球)
师:你现在模拟的是地球,地球动不动?师:你现在模拟的是太阳,太阳怎么转呢?这样转吗?自己转,那是怎么转呢? 师:那什么时候才是昼呢?是不是地球人看到太阳就是---呢?没看到太阳呢?我们下面的同学和他一起说行吗?
师:产生昼夜交替现象了吗?(生:产生了)3.个人猜想 师:看来古人的观点的确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后来也有人想还有没有别的可能会产生昼夜现象呢?
师:先把你的想法说出来,(板书:)还有什么可能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4.验证
师:我也想请两个同学来模拟一下。
师:看来别的方式也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其实还有很多种可能性都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我想请同学们大胆作出自己的猜想,小组内讨论讨论,并把他们记录在记录表中。(课件出示:实验记录表)
5.小组的猜想。
小组内讨论并把它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中。6.学生汇报。
师:请完成好的小组坐好。都坐好了,哪组的同学想来汇报展示你们的猜想?请拿好你们的实验记录表和他汇报一样的就打一个“√”。(同学说,老师板书)①地球自转。
②地球自转,又绕着太阳转。③地球绕着太阳转。④太阳绕着地球转。⑤地球不动,太阳动 „„
师:还有不同的吗?请补充。
师:同学们果然是非常善于思考,想到了这么多种的可能性。你们和科学家一样面对一个现象的时候,也会做出很多的猜想,看来我们班的同学都有当科学家的潜力。6.模拟昼夜的形成
⑴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是不是这些情况,都能够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呢?我们有什么办法进一步证明呢? 生:做实验。
⑵.共同讨论,引入模拟实验,体会实验材料与模拟对象的相似性。师:把太阳、地球搬到这儿来吗?用什么来模拟太阳? 生:用手电筒。
师:行,因为手电筒能和太阳一样发光,我们就用手电筒来模拟太阳。(出示课件:手电筒)
那用什么来模拟地球呢? 生:地球仪
师:行。(出示课件:地球仪)像这种用模型来模拟的实验我们叫做模拟实验,这是科学家经常用到的一种实验方法。
师:那我们实验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呢?
太阳、地球的位置这样放行不行?太阳、地球在转的时候高度、距离要恰当,这样才有利于我们观察。(出示课件:①调节手电筒跟地球仪的距离,差不多正好能照亮半个地球仪。)师:这样转动行不行?(转动的速度要尽量保持平稳)至少要转一圈(出示课件:②太阳、地球在转的时候尽量保持平稳,至少要转一圈。)
师:地球仪这么大,能不能找一个地方来观察,你们说行不行? 生:行。
师:那找哪里来观察呢? 生:中国。
师:那就把中国作为我们的观察点,我已帮你们在在上面贴上红星,做个标记。
师:五角星被照亮了,就是(昼),没被照亮呢?就是夜。(出示课件:③确定一个点来观察昼夜交替现象。)
老师还有一点要求做完一个实验后,就及时做好实验记录。(出示课件:④当几个同学在做时,其他同学一起来观察能否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并及时做好记录结果)明白实验要求了吗?开始吧!
⑸分组实验,模拟验证:把你的判断记在实验记录表中。5.汇报交流:
师:现在请小组来汇报,演示的时候(出示课件:)①先说明你们演示的是哪种情况?
②怎样操作的?有昼夜交替现象吗?如果有,就用实验器材一边演示,一边及时指出“昼”和“夜”。
③在演示的时候要相互配合。
师:请各小组汇报你们的实验发现。
下面的同学看好红星观测点,跟着做实验的同学指出昼夜。学生汇报。
师:这4个实验都可以让我们看到昼夜交替现象,那么他们都有什么共同点吗? 生1:不是地球在转就是太阳在转。生2:总有一个是在动的。
6.通过实验,你得到了什么结论?
太阳和地球,只要他们相对运动,就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二)地球自传的实证 —— 傅科摆 1.导入:
师:通过刚才的模拟实验,这些猜想都是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那这么多的猜想里面肯定只有一种能做出正确的解释,那么究竟哪一种呢?那么仅仅靠我们今天的模拟实验能不能找到正确的解释呢?不能,因为这个实验的信息和证据不够,所以不能。那去哪里寻找证据呢?师:让我们看看科学家的研究吧!2.课件演示讲解,加深理解。师:现在请同学们看一段视频,看视频的时候请同学们仔细看地面的刻度盘会与摆的摆动方向发生偏移了吗?
师:地面的刻度盘会与摆的摆动方向发生偏移了吗? 师:摆的方向没变,结果却是地面的刻度盘会与摆的摆动方向发生偏移,说明只有什么动了?对,就是地球动了。这就证明地球在自转。傅科用摆的实验的方法进一步证实了。这个观点 3
实际上是在公元15世纪哥白尼就提出来了——认为昼夜的形成就是由于地球自转。只是当时没能去证明。
4.形成共识:师:那昼夜交替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生: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的。
5.问:①地球自转。②地球自转的同时又绕着太阳转。这两种情况情况地球都是在自转,但究竟是哪种更符合真实情况呢?这就需要我们更多的信息和证据,当我们获得的证据越多,我们就越能对这种现象做出更合理的解释,我们就越接近真理。除了用实验的方法,我们还可以用收集资料的方法。老师帮你们还收集到一些证据,你们从资料里可以找到新的证据。看课件:1.当“地球不动,太阳围绕地球转”时,地球上有昼夜交替,但是太阳要绕地球一圈,才会发生一次昼夜交替。太阳离地球1.5亿千米,太阳运行的速度是250千米/秒,照此速度,科学家推算太阳绕地球一圈要花1046.6小时。也就是说约要43天才会发生一次昼夜交替现象,不会24小时内发生一次昼夜交替现象,这显然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2.“太阳不动,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但地球不自转”这种情况下,也会有昼夜交替现象,但要地球绕太阳一圈才会发生一次昼夜现象,也就是说需要约8760个小时的时间,这显然也是不符合事实的。
3.“地球自转,不围绕太阳转”时,地球自转一周就会发生一次昼夜现象。如果是这样,地球上某地的昼夜长短,气候温度就天天一样,不会出现差异。这也不符合实际情况。
4.只有“地球围绕太阳转,同时自转”,才会既有昼夜变化,又有四季变化,才符合实际情况。
三、拓展延伸:
地球是怎样自转的?自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科学探究是无止境的,请不要停止你们的脚步,课后收集有关资料查阅查阅。
第二篇:《昼夜是怎样形成的》教案2
《昼夜是怎样形成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
2、知道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自转一周为一天,需24小时。
3、知道昼夜交替是因为地球的自转形成的。
(二)过程与方法
1、能用不查阅资料与模拟实验的方法来探究昼夜交替的成因。
2、能进行去伪存真的分析与选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尊重不同的意见的存在。
二、教学重点
用查阅资料与模拟实验的方法来探究昼夜交替的成因。
三、教学难点
体验地球的不同转法,会初步解释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准备
地球仪(或大的中国地图);写有“北京”、“乌鲁木齐”的小卡片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我们学习知道了昼夜交替是由于地球的自传形成的。今天我们继续讨论关于地球自转的话题。
新课讲解:
(一)地球怎样自传
1、地球是怎样自传的?自传一周需要多长时间?同学们收集到哪些有关资料?
2、同组交流后集体交流(注意倾听,避免重复发言)
3、教师引导加深理解
(1)根据学生生活经历,简单牵引,理解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太阳东升西落——地球运动的方向:自西向东或逆时针方向。
(2)引导理解:地球绕地轴自转。
① 引导阅读指南车信箱资料——极昼和极夜 ② 补充资料:“不动”的北极星
③学生猜想解释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教师演示:“不动”的北极星说明地球的自转是围绕地轴自西向东运动的。什么情形才会出现极昼和极夜呢?(地轴始终是向一个方向倾斜的。为后面理解四季形成作点铺垫)
(3)地球自传一周约需要24小时。
(二)探究谁先看到日出
1、同一天里,是北京的小朋友和乌鲁木齐的小朋友谁先看到日出?请同学们先在地球仪上找出这两个地区,确定它们的地理位置关系,再进行预测。
2、设计好实验方案,填写在P27面,分小组探究。
3、汇报:哪个地方的人先见到日出?为什么?
根据学生汇报情况,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个演示游戏,加深印象:请几个同学手拉手围成一个圆圈(代表地球),其中两人分别代表北京和乌鲁木齐,另请一名同学代表太阳。所有同学一起逆时针转动,“北京”和“乌鲁木齐”见到太阳就叫一声“亮”。
4、让学生自己在地球仪上找出更多的地点,判断不同地点看到日出前后情况的比较。课外延伸
地球是不是只有自转这种运动方式呢?请同学们课外查阅资料了解。
第三篇:《那么龙卷风是怎样形成》读后感
那么龙卷风是怎样形成的呢?在介绍完现象之后,文章再为我们说明其本质,原来其“多发生于高温、高湿的不稳定气团中,并与其他天气系统给予的激发密切相关”,在受过了现象的感染之后,再说起本质来,会吸引读者有滋有味地读下去,不感到十分晦涩难懂了。也许你也想过超越这种起跑线。就想平时和别人玩笑时的那种肆无忌惮的没有任何羁绊的哈哈大笑。但是最终还是鼓铸勇气问他:你是不是把我当成你的小妹,你最最疼爱的小妹。那么,诗的殿堂里也就不可能有一道美丽的霞光光照千秋,张继也就不可能名垂万世。回眸,你是曾经的沧海,是我漂泊途中无法释怀的思念。长大后的我更加读懂了这两个字的深刻含义!它是一种龙的精神,让全世界的中华儿女同呼吸,共命运,战胜任何艰难险阻,挺进世界强国之林;它是一屡爱的情感,让十三亿中国人手牵手,心连心,昂首阔步向前进,赢得世界瞩目;它更是一股不竭的力量,让伟大的中华民族战风雨,砺沧桑,创造出五千年的文明史,屹立于世界的东方!翻开历史的画卷,中华文明史源远流长。不是怕挨打,是不敢也不知道该怎么面对自己的家人。也不在小镇的繁华地段,所以要走大约2里路那么远的路程才能找到一家网吧。我发现现在的生活便是我所追求的幸福。面对的情况更加恶劣,那位富人就把老人推下河,但他并不会游泳,而老人家已游到岸。教室里散不开一种速溶咖啡与纸墨的味道。这一行脚印,越来越远,脚印的尽头,父亲的背影也愈来愈小„„至今,父亲那脚印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当然,这些幸运儿带给整个家族的荣耀是不可限量的。有的时候,我是很泠漠,我不清楚为什么,只是有时候真的不想说话,可是我又是一个很爱说话的人。或许事情本身就是这样,祖国永远都叫做祖国。公侯政客经磨难而平天下,文人骚客经磨难而响绝唱。春日里,在天晴的时候,该到外面去走走。四什么么时候再来,什么时候离开,岁月的蹉跎,青春早已不再,假若心中充满了爱,我会满怀期待,如果可以,我会努力让一切从头再来。感恩”不一定要感谢大恩大德,“感恩”可以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善于发现美并欣赏美的道德情操。学校和国家的助学政策犹如雪中送炭,为我送来了寒冬里的温暖。滴穿了叶子,擦净了浮华的双眼,知道责任的沉重,踏每一层台阶,迈,每一次步伐。我很期待流星的到来,我满心只只有急切的期盼,然而流星迟迟未曾到来,直到我离开的那一刻。最后一次捧起差盏,感慨内心的缠绵,只是没有人再来抚这感情线。这种人依我看,是最要不得的,然而在现今的中国是太多了。当我们渴望得到幸福,但幸福又迟迟没有来到的时候,试着去渡过这条河。因为我们有青春的活力和朝气。这已经令我非常的满足了。四山抱列如城,缺西南一角,遥见一水浸天,风帆隐隐,即太湖也。为了使我们中国不再落后,不再受外国的欺压,我们要刻苦学习知识,让烈士用鲜血染成的国旗在空中高高飘扬!永不垂下!
人生是一条漫长的旅途。那些,擦肩的缘,路过的份,那些,付出的真情,遇到的真诚,那些,曾经的感动,真情的动容,都是记忆深处一朵清浅的花,即使瞬间绽放,也会暖流满心。等待意味着挥霍,投入在是最好的创造。母亲把父亲过年时候放鞭炮用的一根青青的竹杆砍下一节,削成几根细细的竹丝,把它们曲成一个蝴蝶的形状,用粗麻绳紧紧地缠绕起来,风筝的骨架就做好了。那么多的寂寞,像四月落下的雪花,有十六个棱角。又是一个盛夏,我们分别。我碰见了那个男孩,他当然十分客套地笑话了一下我脸上新长着的疤痕。在他被拖出门的一刹那,他又听到了一个更冷、更恐怖的声音,他觉得他那死了的心开始碎裂,并逐渐融化在空气中。突然,一幕出人意料的场景出现了,绿衣舞者全身亮起了银光,宛如万点繁星,组成了一只仿佛震翅欲飞的和平之鸽,晶莹剔透,夺目耀人!“唰”的一下,眨眼的功夫演员们摇身一变,瞬间搭乘了一个巨大的鸟巢,闪烁着绿银交织的光芒,着一刻声、光、点、在人体上曼妙变化,充满了中国特有的灵性和奇,让人难以忘怀。长大了,一切都不再那么简单。或许,适应与追求,需要时间。我无法探知画面最初的那个人是树还是博子,她是在对往事唏嘘还是寻求解脱。
第四篇:《声音是怎样形成的》教案
《声音是怎样形成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二、教学重点
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三、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四、教学准备
1面鼓、1把钢尺、2根皮筋、1个音叉、装水的水槽
五、教学过程
1、引入:
上节课中,我们已经知道通过不同力量的击打,对不同物体的击打都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声音。那么声音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将作继续的研究。
2、使物体发出声音
1.分组活动:出示鼓、钢尺、皮筋,你能想办法使这些物体发出声音吗?将实验器材用力按压、弯曲、拉伸等或者轻轻击打、拨动 2.记录并交流我们的想法:
为什么我们对物体用力(按压、弯曲、拉伸)后,物体没有发出声音,但是我们对物体进行击打、拨动却使物体发生了声音呢?
3、观察发声物体
1.分组实验1:在水槽里盛约2/3的清水,用轻而短促的力打音叉和用较大的力击打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用一个手指轻轻地接近振动着的音叉,感觉一下音叉的振动。
观察:手指有什么感觉呢?水面有什么变化?水面的变化是怎么产生的?
交流反馈:手指有麻麻的振动感,水面产生了花纹,花纹就是由音叉的振动而产生的。
2.分组实验2:木板上拴着两个皮筋。拨动一个皮筋使它发出声音,另一个皮筋保持不动,不发出声音。
观察:发声的皮筋和不发声的皮筋的不同?如果抓住皮筋,使之不振动,还会发出声音吗?皮筋的振动与发出的声音有关吗? 3.小组交流:
击打鼓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拨动钢尺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
4.小结:当一个物体(如音叉、鼓、钢尺、皮筋、铁钉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声音就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第五篇:昼夜的形成教学设计
《昼夜的形成》教学设计
秦丽平
教学目标
1、会做地球自转形成昼夜现象的模拟实验;
2、能从小组实验中知道地球昼夜形成的原因。教学重点
认识昼夜交替形成的原因及其规律 教学难点
通过模拟实验,认识昼夜交替的成因 教学准备
教师——有关光的教学碟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或者手电筒),地球仪
分组——手电筒,小地球仪 教学时间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在地球仪上找出经线、纬线、赤道、地轴。
2、说一说人们在认识地球时认为地球有哪些形状?
二、导入新课
1、出示教学目标、2、解释课题:“昼(白天)夜(夜晚)的形成”。
3、多媒体演示昼夜交替情景,这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大家知道是什么现象吗?
4、昼夜变化有什么规律呢?(交替进行)。对昼夜交替变化这一规律,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5、学生讨论交流。
6、教师在课件上出示四种假设:
(1)、地球不动,太阳围着 地球转。(2)、太阳不动,地球围着 太阳转。(3)、地球自转。
(4)、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
7、出示温馨提示:(1)、调节手电筒跟地球仪的距离,差不多正好能照亮半个地球仪。
(2)、确定一个点来观察昼夜交替现象。
(3)、有顺序的选择你们要验证的情况,讨论方法后再进行。(4)、当几个同学在做时,其他同学一起来观察能否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并 计录结果.8、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依次合作完成实验。
9、教师运用课件作演示、解释、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