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火山爆发是怎样形成的”后感[合集5篇]

时间:2019-05-14 03:58: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火山爆发是怎样形成的”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火山爆发是怎样形成的”后感》。

第一篇:读“火山爆发是怎样形成的”后感

读“火山爆发是怎样形成的”后感

今天,我又读了我最喜爱的书DD《十万个为什么》,今天读的内容是火山爆发是怎样形成的。

我对这部分的内容非常感兴趣,我知道了造成火山爆发的原因是:地球内部充满着炽热的的岩浆,在极大的压力下,岩浆便会从最薄弱的地方冲破地壳,喷涌而出,造成了火山爆发。除此外,我还知道,火山有三种:活火山、死火山和休眠火山。火山爆发时会释放巨大的能量,会吞噬、摧毁大片土地,把大批生命、财产烧为灰烬,真是可惜呀!但是,有火山爆发的地方,风景奇特,往往成为旅游胜地,比如日本的富士山就是风景优美的地方。

虽然火山非常可怕,但是人们可以观察它的活动,预测它的爆发,我想,如果人类可以控制火山的活动,那将可以避免多少灾难啊!

第二篇:《那么龙卷风是怎样形成》读后感

那么龙卷风是怎样形成的呢?在介绍完现象之后,文章再为我们说明其本质,原来其“多发生于高温、高湿的不稳定气团中,并与其他天气系统给予的激发密切相关”,在受过了现象的感染之后,再说起本质来,会吸引读者有滋有味地读下去,不感到十分晦涩难懂了。也许你也想过超越这种起跑线。就想平时和别人玩笑时的那种肆无忌惮的没有任何羁绊的哈哈大笑。但是最终还是鼓铸勇气问他:你是不是把我当成你的小妹,你最最疼爱的小妹。那么,诗的殿堂里也就不可能有一道美丽的霞光光照千秋,张继也就不可能名垂万世。回眸,你是曾经的沧海,是我漂泊途中无法释怀的思念。长大后的我更加读懂了这两个字的深刻含义!它是一种龙的精神,让全世界的中华儿女同呼吸,共命运,战胜任何艰难险阻,挺进世界强国之林;它是一屡爱的情感,让十三亿中国人手牵手,心连心,昂首阔步向前进,赢得世界瞩目;它更是一股不竭的力量,让伟大的中华民族战风雨,砺沧桑,创造出五千年的文明史,屹立于世界的东方!翻开历史的画卷,中华文明史源远流长。不是怕挨打,是不敢也不知道该怎么面对自己的家人。也不在小镇的繁华地段,所以要走大约2里路那么远的路程才能找到一家网吧。我发现现在的生活便是我所追求的幸福。面对的情况更加恶劣,那位富人就把老人推下河,但他并不会游泳,而老人家已游到岸。教室里散不开一种速溶咖啡与纸墨的味道。这一行脚印,越来越远,脚印的尽头,父亲的背影也愈来愈小„„至今,父亲那脚印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当然,这些幸运儿带给整个家族的荣耀是不可限量的。有的时候,我是很泠漠,我不清楚为什么,只是有时候真的不想说话,可是我又是一个很爱说话的人。或许事情本身就是这样,祖国永远都叫做祖国。公侯政客经磨难而平天下,文人骚客经磨难而响绝唱。春日里,在天晴的时候,该到外面去走走。四什么么时候再来,什么时候离开,岁月的蹉跎,青春早已不再,假若心中充满了爱,我会满怀期待,如果可以,我会努力让一切从头再来。感恩”不一定要感谢大恩大德,“感恩”可以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善于发现美并欣赏美的道德情操。学校和国家的助学政策犹如雪中送炭,为我送来了寒冬里的温暖。滴穿了叶子,擦净了浮华的双眼,知道责任的沉重,踏每一层台阶,迈,每一次步伐。我很期待流星的到来,我满心只只有急切的期盼,然而流星迟迟未曾到来,直到我离开的那一刻。最后一次捧起差盏,感慨内心的缠绵,只是没有人再来抚这感情线。这种人依我看,是最要不得的,然而在现今的中国是太多了。当我们渴望得到幸福,但幸福又迟迟没有来到的时候,试着去渡过这条河。因为我们有青春的活力和朝气。这已经令我非常的满足了。四山抱列如城,缺西南一角,遥见一水浸天,风帆隐隐,即太湖也。为了使我们中国不再落后,不再受外国的欺压,我们要刻苦学习知识,让烈士用鲜血染成的国旗在空中高高飘扬!永不垂下!

人生是一条漫长的旅途。那些,擦肩的缘,路过的份,那些,付出的真情,遇到的真诚,那些,曾经的感动,真情的动容,都是记忆深处一朵清浅的花,即使瞬间绽放,也会暖流满心。等待意味着挥霍,投入在是最好的创造。母亲把父亲过年时候放鞭炮用的一根青青的竹杆砍下一节,削成几根细细的竹丝,把它们曲成一个蝴蝶的形状,用粗麻绳紧紧地缠绕起来,风筝的骨架就做好了。那么多的寂寞,像四月落下的雪花,有十六个棱角。又是一个盛夏,我们分别。我碰见了那个男孩,他当然十分客套地笑话了一下我脸上新长着的疤痕。在他被拖出门的一刹那,他又听到了一个更冷、更恐怖的声音,他觉得他那死了的心开始碎裂,并逐渐融化在空气中。突然,一幕出人意料的场景出现了,绿衣舞者全身亮起了银光,宛如万点繁星,组成了一只仿佛震翅欲飞的和平之鸽,晶莹剔透,夺目耀人!“唰”的一下,眨眼的功夫演员们摇身一变,瞬间搭乘了一个巨大的鸟巢,闪烁着绿银交织的光芒,着一刻声、光、点、在人体上曼妙变化,充满了中国特有的灵性和奇,让人难以忘怀。长大了,一切都不再那么简单。或许,适应与追求,需要时间。我无法探知画面最初的那个人是树还是博子,她是在对往事唏嘘还是寻求解脱。

第三篇:昼夜是怎样形成的

《昼夜是怎样形成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科学湘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第三课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了解了地球上昼夜交替出现的现象后,教材设计了“模拟昼夜的形成”、“傅科摆”和“谁先看到日出”共2个活动和1个阅读,指导学生研究昼夜形成的原因。本节课只选择第1活动和1个阅读作为第一课时,通过模拟实验对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提出了假设,然后引导学生在通过阅读资料对假设进行分析,从而建立正确的认识。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能用查阅资料与模拟实验的方法来探究昼夜交替的成因。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尊重不同的意见的存在,并能进行去伪存真的分析与选择。科学知识

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知道地球在不停地自转。

知道昼夜交替是因为地球的自转形成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查阅资料与模拟实验的方法来探究昼夜交替的成因。

教学难点:体验地球的不同转法,会初步解释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教学准备】

头饰太阳、地球、地球仪、及时贴五角星、手电筒(或蜡烛)、实验记录表。【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地球自转形成昼夜交替)

一、导入课题

1.出示视频 :《为什么有白天和黑夜》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个动画片。看动画之前,我有一个要求,请同学们思考动画中提出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

师:刚才动画中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呢?生:为什么有白天和黑夜? 师:你是怎么认为的?这也是我们本节课要探究的目标。

师:这里的白天用一个字表示是(板书:昼)?晚上呢?(板书:夜)师:你们经历过昼夜现象吗?(生:经历过)只要是地球人都经历过。

师:我们经历的昼夜现象的规律是什么呢?白天过去,就是晚上,晚上过去了就是白天,也就是昼过了就是夜,夜过了就是昼,昼夜昼夜„这种现象叫什么呢?就叫做交替。

二、新授:

(一)昼夜形成的猜想与验证 1.前人说法 师:你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经历过的昼夜现象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为什么会产生昼夜交替呢?

师:其实对于这个问题,人们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研究,在公元2世纪托勒密就提出了“地心说”,认为地球是中心,地球不动,所有的星球都围绕着地球转,包括太阳。(板书:地球不动,太阳围绕着地球转)师:为什么会这么认为呢?因为那时他们每天只能站在地球上看见太阳从东边冉冉升起,西 1

边缓缓落下,第二天,又从东边冉冉升起,又从西边缓缓落下,日复一日。你看是不是太阳围绕着地球转呢?是有这种感觉,而且他们相信这种观点相信了一千多年,只要有人反对,还把他拉来处分。他们是不是真的有道理呢? 2.验证: 师:我想请两个同学来模拟一下是不是真的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现在就请两个同学模拟古人的观点。(戴上头饰太阳和地球)

师:你现在模拟的是地球,地球动不动?师:你现在模拟的是太阳,太阳怎么转呢?这样转吗?自己转,那是怎么转呢? 师:那什么时候才是昼呢?是不是地球人看到太阳就是---呢?没看到太阳呢?我们下面的同学和他一起说行吗?

师:产生昼夜交替现象了吗?(生:产生了)3.个人猜想 师:看来古人的观点的确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后来也有人想还有没有别的可能会产生昼夜现象呢?

师:先把你的想法说出来,(板书:)还有什么可能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4.验证

师:我也想请两个同学来模拟一下。

师:看来别的方式也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其实还有很多种可能性都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我想请同学们大胆作出自己的猜想,小组内讨论讨论,并把他们记录在记录表中。(课件出示:实验记录表)

5.小组的猜想。

小组内讨论并把它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中。6.学生汇报。

师:请完成好的小组坐好。都坐好了,哪组的同学想来汇报展示你们的猜想?请拿好你们的实验记录表和他汇报一样的就打一个“√”。(同学说,老师板书)①地球自转。

②地球自转,又绕着太阳转。③地球绕着太阳转。④太阳绕着地球转。⑤地球不动,太阳动 „„

师:还有不同的吗?请补充。

师:同学们果然是非常善于思考,想到了这么多种的可能性。你们和科学家一样面对一个现象的时候,也会做出很多的猜想,看来我们班的同学都有当科学家的潜力。6.模拟昼夜的形成

⑴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是不是这些情况,都能够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呢?我们有什么办法进一步证明呢? 生:做实验。

⑵.共同讨论,引入模拟实验,体会实验材料与模拟对象的相似性。师:把太阳、地球搬到这儿来吗?用什么来模拟太阳? 生:用手电筒。

师:行,因为手电筒能和太阳一样发光,我们就用手电筒来模拟太阳。(出示课件:手电筒)

那用什么来模拟地球呢? 生:地球仪

师:行。(出示课件:地球仪)像这种用模型来模拟的实验我们叫做模拟实验,这是科学家经常用到的一种实验方法。

师:那我们实验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呢?

太阳、地球的位置这样放行不行?太阳、地球在转的时候高度、距离要恰当,这样才有利于我们观察。(出示课件:①调节手电筒跟地球仪的距离,差不多正好能照亮半个地球仪。)师:这样转动行不行?(转动的速度要尽量保持平稳)至少要转一圈(出示课件:②太阳、地球在转的时候尽量保持平稳,至少要转一圈。)

师:地球仪这么大,能不能找一个地方来观察,你们说行不行? 生:行。

师:那找哪里来观察呢? 生:中国。

师:那就把中国作为我们的观察点,我已帮你们在在上面贴上红星,做个标记。

师:五角星被照亮了,就是(昼),没被照亮呢?就是夜。(出示课件:③确定一个点来观察昼夜交替现象。)

老师还有一点要求做完一个实验后,就及时做好实验记录。(出示课件:④当几个同学在做时,其他同学一起来观察能否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并及时做好记录结果)明白实验要求了吗?开始吧!

⑸分组实验,模拟验证:把你的判断记在实验记录表中。5.汇报交流:

师:现在请小组来汇报,演示的时候(出示课件:)①先说明你们演示的是哪种情况?

②怎样操作的?有昼夜交替现象吗?如果有,就用实验器材一边演示,一边及时指出“昼”和“夜”。

③在演示的时候要相互配合。

师:请各小组汇报你们的实验发现。

下面的同学看好红星观测点,跟着做实验的同学指出昼夜。学生汇报。

师:这4个实验都可以让我们看到昼夜交替现象,那么他们都有什么共同点吗? 生1:不是地球在转就是太阳在转。生2:总有一个是在动的。

6.通过实验,你得到了什么结论?

太阳和地球,只要他们相对运动,就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二)地球自传的实证 —— 傅科摆 1.导入:

师:通过刚才的模拟实验,这些猜想都是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那这么多的猜想里面肯定只有一种能做出正确的解释,那么究竟哪一种呢?那么仅仅靠我们今天的模拟实验能不能找到正确的解释呢?不能,因为这个实验的信息和证据不够,所以不能。那去哪里寻找证据呢?师:让我们看看科学家的研究吧!2.课件演示讲解,加深理解。师:现在请同学们看一段视频,看视频的时候请同学们仔细看地面的刻度盘会与摆的摆动方向发生偏移了吗?

师:地面的刻度盘会与摆的摆动方向发生偏移了吗? 师:摆的方向没变,结果却是地面的刻度盘会与摆的摆动方向发生偏移,说明只有什么动了?对,就是地球动了。这就证明地球在自转。傅科用摆的实验的方法进一步证实了。这个观点 3

实际上是在公元15世纪哥白尼就提出来了——认为昼夜的形成就是由于地球自转。只是当时没能去证明。

4.形成共识:师:那昼夜交替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生: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的。

5.问:①地球自转。②地球自转的同时又绕着太阳转。这两种情况情况地球都是在自转,但究竟是哪种更符合真实情况呢?这就需要我们更多的信息和证据,当我们获得的证据越多,我们就越能对这种现象做出更合理的解释,我们就越接近真理。除了用实验的方法,我们还可以用收集资料的方法。老师帮你们还收集到一些证据,你们从资料里可以找到新的证据。看课件:1.当“地球不动,太阳围绕地球转”时,地球上有昼夜交替,但是太阳要绕地球一圈,才会发生一次昼夜交替。太阳离地球1.5亿千米,太阳运行的速度是250千米/秒,照此速度,科学家推算太阳绕地球一圈要花1046.6小时。也就是说约要43天才会发生一次昼夜交替现象,不会24小时内发生一次昼夜交替现象,这显然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2.“太阳不动,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但地球不自转”这种情况下,也会有昼夜交替现象,但要地球绕太阳一圈才会发生一次昼夜现象,也就是说需要约8760个小时的时间,这显然也是不符合事实的。

3.“地球自转,不围绕太阳转”时,地球自转一周就会发生一次昼夜现象。如果是这样,地球上某地的昼夜长短,气候温度就天天一样,不会出现差异。这也不符合实际情况。

4.只有“地球围绕太阳转,同时自转”,才会既有昼夜变化,又有四季变化,才符合实际情况。

三、拓展延伸:

地球是怎样自转的?自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科学探究是无止境的,请不要停止你们的脚步,课后收集有关资料查阅查阅。

第四篇:《声音是怎样形成的》教案

《声音是怎样形成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二、教学重点

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三、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四、教学准备

1面鼓、1把钢尺、2根皮筋、1个音叉、装水的水槽

五、教学过程

1、引入:

上节课中,我们已经知道通过不同力量的击打,对不同物体的击打都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声音。那么声音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将作继续的研究。

2、使物体发出声音

1.分组活动:出示鼓、钢尺、皮筋,你能想办法使这些物体发出声音吗?将实验器材用力按压、弯曲、拉伸等或者轻轻击打、拨动 2.记录并交流我们的想法:

为什么我们对物体用力(按压、弯曲、拉伸)后,物体没有发出声音,但是我们对物体进行击打、拨动却使物体发生了声音呢?

3、观察发声物体

1.分组实验1:在水槽里盛约2/3的清水,用轻而短促的力打音叉和用较大的力击打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用一个手指轻轻地接近振动着的音叉,感觉一下音叉的振动。

观察:手指有什么感觉呢?水面有什么变化?水面的变化是怎么产生的?

交流反馈:手指有麻麻的振动感,水面产生了花纹,花纹就是由音叉的振动而产生的。

2.分组实验2:木板上拴着两个皮筋。拨动一个皮筋使它发出声音,另一个皮筋保持不动,不发出声音。

观察:发声的皮筋和不发声的皮筋的不同?如果抓住皮筋,使之不振动,还会发出声音吗?皮筋的振动与发出的声音有关吗? 3.小组交流:

击打鼓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拨动钢尺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

4.小结:当一个物体(如音叉、鼓、钢尺、皮筋、铁钉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声音就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第五篇:读什么是科学问题后感

读什么是科学问题后感

爱因斯坦说过: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新课改中,教师经常把启发学生提出问题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但往往启发不得法,往往上课没几分钟,在提供了一些材料后,就逼迫学生要提出问题,然后以此问题作为教学的导入材料。这个场景想必老师都熟悉。但我们是否思考过什么是真正的科学问题呢?在教学中应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呢?

张红霞老师在《科学究竟是什么》一书中提出:科学家与艺术家、工程师解决问题的目的有差异,科学家是为了认识和解释已有的客观世界。艺术家是为了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而工程师是为了创造一个尚不存在的物质世界。科学问题都是些“脱离实际”的问题,这些问题最初产生于实际问题,但最后都演变为纯理论的问题。

科学家与艺术家、工程师研究方法或过程不一样,成果形式也不一样。科研成果是对世界的一种纯理性的解释,因而它是无形的,而艺术家,工程师的成果往往是有形的。科学家解释世界是基于事实,而宗教解释世界是基于幻想。科学家具有独特的品格。第一是“好奇心”,第二是“有闲”,第三是“自由的灵魂”。

就什么是科学问题,张老师提出,首先要区分科学问题与假科学问题。假科学问题是那些脱离了解释世界的目的,或是没有足够的活动或情境准备的,或相对于孩子们的认知能力过分开放性的无的放矢的问题。科学问题只能由学生在活动中遇到不解和矛盾时自己提出来,不应该,也不可能在教师的追问下“逼”出来。其次是区分开放性问题与封闭性问题,开放性问题往往暗含有多个“变量”,而封闭性问题只有两个以下的“变量”。开放性的科学问题无边无际,封闭性的科学问题往往指向确定的答案。真正的“科学问题”是一个暗含着理论假说的问题,是启发学生提出更多问题和假说的梯子。第三要正确使用“是什么”和“为什么”问题。在低年级,孩子要先进行“是什么”问题的观察和训练,然后再进行“为什么”的解释性思考,学习“为什么”的主题,要有足够的对“是什么”问题的思考和观察训练的基础。第四要认识到矛盾是产生问题的母体。但是矛盾和困惑也不能太多,对小学生,一般不要涉及超过两个变量的问题。

就教学中注意的问题,张教师提出:

1、科学问题宜小不宜大,宜少不宜多。

2、让学生自己从活动中提出问题。在教师追问下“逼”出来的问题都是些脱离学生实际体验的问题,不是由学生们在活动中遇到过的困惑和矛盾而自然产生的。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只有通过科学探究实践,刻意设计很多现存的问题,或在活动前“逼”孩子们提问题,是没有成效的教学设计。

3、让学生明确要探究的科学问题。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信息过多过杂,教学目标多而笼统。

所以科学问题是为了寻找一种解释,而不是最终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学目标设计是以发现科学问题,回答科学问题,形成科学概念为目的,问题要具体,尺度要小且贴近孩子们的经验。

下载读“火山爆发是怎样形成的”后感[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火山爆发是怎样形成的”后感[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制度是如何形成的》有感

    读《制度是如何形成的》有感 《制度是如何形成的》一书听来是很久前的事了,好友看后觉得甚好,推荐我去看一看,因琐事牵绊,一直没有沉下心来好好阅读,前段时间看到此书,便翻看起来,......

    《昼夜是怎样形成的》教案2[最终定稿]

    《昼夜是怎样形成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 2、知道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自转一周为一天,需24小时。 3、知道昼夜交替是因为地球的自转......

    读《宽容是金》感(合集五篇)

    读《宽容是金》感 大家应该还记得2004看在雅典奥运会吗?可能记住了刘翔这个为亚洲赢的自信与骄傲的一代伟人,记住了姚明在赛场上努力的身影,可你们记住了男子单杠决赛中的俄罗......

    新员工读《怎样客户才能满意》后感

    《怎样客户才能满意》读后感说态度话责任--读《怎样客户才能满意》一书有感最近,我读了美国著名作家克里斯.德诺夫和詹姆斯.戴维.鲍尔四世著的一本名叫《怎样客户才能满意》......

    读书笔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后感[范文]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后感初次看这本的时候是在初中的时候,当时看这本书的时候只是说要完成老师的任务,并没有去细细品味这本书所带来的真正意思。但是时过境迁,当我再次看这本......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怎样形成的(精选)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怎样形成的 作者:施芝鸿 来源:《北京日报》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有目标又有举措......

    良好班风是怎样形成的之

    良好班风是怎样形成的之--为什么把握不住班风的发展的方向 如果教师不负责任,放任自流,班级风气向不良方向发展可以理解,为什么许多认真负责,勤勤恳恳的老师,也把握不住班级发展的......

    观《物业管理是怎样形成的--磨合》有感

    观《物业管理是怎样形成的--磨合》有感自从看了电视剧《物业管理是怎样形成的》之《磨合》篇,使我本来不怎么了解的物业管理有了一个深层次的认识,进一步加深了我对物业管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