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面积观课

时间:2019-05-12 18:02: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认识面积观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认识面积观课》。

第一篇:认识面积观课

认识面积观课

常老师这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收获了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观看完她的授课,仔细研读她对课标、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结合她的课件和评测练习,我对小学数学的“教与学”有了许多新的体悟,常老师的教学引发了我许多思考,例如:教师教与学生学在课堂上孰轻孰重?课堂常规教学活动与学生自主练习、活动之间该怎样设计安排等等,但最让我感触的是常老师对教学活动中教师角色的把握与转换做到了胸有成竹,恰到好处,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首先,设计活动,激发灵感,做好教学引导者。

“面积”是一个抽象的数学概念,三年级学生凭借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经验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什么是面,但对物体的面积还没有明确的意识。常老师凭借丰厚的教学经验,转换教师角色,做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通过设计有趣的“涂色”游戏,激发学生动手操作,发现不同,寻找答案,把物体的面的大小变成一个可以对比的简单问题。自然而然引发学生对于物体面的认识,为学习面积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组织课堂,精化环节,做好教学组织者。

常老师精心设计了“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等教学活动,促使学生结合身边实例进一步感知物体的面,丰富学生对于物体面的概念。常老师匠心独运,非常注重教学环节的层层深入,力求学生学习面积的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逐渐深入的过程。先认识物体的面再体会物体面积的大小,进一步感受物体面积的守恒,学习比较物体面积的方法,使得学生加深对面积的理解,建立起度量意识成为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结果,使学生的收获不拘泥于课本知识,而能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能运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重要性。

再次,深度探讨,交流反馈,做好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常教师放低姿态,由教学中的主角转为与学生一起学习的伙伴。她既是学生学习的导师,也成为了学生学习的朋友。常老师教学语言亲切自然:你是怎么想的?你是怎么得出结论的?充分引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多想多说,创设了师生互助,共同合作解决问题的课堂学习氛围,同时注重巡视指导,发现学生问题,及时帮助,实现了师生间的有效沟通,展示了学生学与教师帮之间相互促进的良好教学效果。

总之,常老师这堂课不仅出色的落实了教学目标,营造了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更成功转换教师角色,发扬了教学民主,实现了教与学的双赢,取得了突出的教学效果。更给我上了重要的一课,让我深思,在我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也应像常老师一样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放下手中的权力,走到学生中去,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开发者,研究者,建设者,做自我学习的主人。

数学课应注重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课程改革的重点。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从生活现实出发,加强实践活动,在教学中,自始至终让学生有自由活动的机会,使他们处于积极创新的状态,有进行创造的欲望,才能提高创造能力。实践证明:把“实践活动”渗透于学科之中,能变沉闷呆板、被动的学习为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同时也能使学生创新意识得到提高。实践是创新的基础,没有实践活动,创新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数学教学应从小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实践活动是儿童发展成长的主要途一径,也是学生形成实践能力的载体。那么如何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呢?结合低年级数学,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实践操作是学生活动的源泉

实践操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由于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缺乏兴趣。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一的自觉能动性,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操作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活生生的动作,从感受中获得正确认知。实践操作有利于促进学生左右脑协调发展。脑科学研究表明,大脑的左右半球各有不同的优势功能,右脑以形象的感知,记忆、时间概念、空间定位、音乐、想象和情绪等活动占优势。由于大脑的功能具有整体性,只有左右半球相互配合,协调发展,人的智力发展才能获得最佳效果。数学思维活动主要受左脑支配,而使用直观的教学材料,由于其具有形象的特点,再加上儿童实际动手操作,使多种感官一起发挥作用,从而促使左右脑的协调发展,充分发掘儿童的智力潜能。

例如,教“得数是7的加法”这一课时,教师首先出示一道富有思考性的题目:()+()=7,接着让学生拿出7个圆片和()+()=7在桌上摆,摆一次写一道算式,如摆出OOOOOO+O,便写出6+1=7,然后把圆片依次从一边移到另一边,再写算式,直到全班学生把算式1+6=7,5+2=7,2+5=7,3+4=7,4+3=7,0+7=7,7+0=7都摆出来,教师又结合书上的意图,组织学生讨论每题的意义。这样,学生在操作中思维得到了开发,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发展。

再如《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一课,“32-8”的教学可以分组动手操作小棒,先摆32根小棒,然后四人一组讨论可以怎样从32根里去掉8根,学生通过动脑、动手,从而想出从一捆里去掉8根,把剩下的2根和22合起来,或者先去掉2根,再从一捆里去掉6根,等几种方法„„这样的操作,激活了学生创新灵感,开阔了学生的思维。

二、实践操作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把人类的知识成果转为个体认识的过程,科学家的认识过程是一种生产新知识的过程,而小学生的认识过程则是一种再生产知识的过程。如果教师能为他们创设一个实践操作的环境,让他们动手摆摆、弄弄,加大接受知识的信息量,使之在探索中对未知世界有所发现,找到规律,并能运用规律去解决新问题,这样使他们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学习。例如:“10以内的加减法”是利用数的组成来计算的,数的组成即是数的分与合,在5以内数的分与合教学中先让学生拿出2个木块,分成左右两堆(1,l)。得到并学会用分与合说组成。再让学生拿出4个木块。也要分成左右两堆,想想可似怎么分,要求同桌要分得不一样,通过交流发现有三种:(1,3)、(2,2)、(3,1)。老师提问:“刚才大家每人又摆了其中的三种,谁有本领能把这三种分法一个不漏而且又是很有规律地找出来?”学生们互相讨论,边议边摆摆弄弄。他们想出了好办法,发现可以先把4个木块都放在左边,每次移l个到右边,就(3,l)、(2,2)、(l,3);也有的讲可以先把4个木块都放在右边,每次移1个到左边,这样也是有序地分,就成了(1,3)、(2,2)、(3,l)。两种分法都有道理,教师及时地给予表扬,同学们得鼓励,主动探索的劲头更足了。

三、实践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的关键 操作不是单纯的身体动作,而与大脑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着的。操作中学生不但要观察、分折、比较,还要进行抽象,概括,从中发展思维。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学生用多种方法数出长方体有6个面。这时,老师追问:“为了不重复也不遗漏可以怎样数呢?”“逼”着学生思考,最后得出数面的一般方法是上面和下面、前面和后面、左面和右面共有6个面。学生认识什么是相对面后,再引导观察比较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你发现了什么?再一次“逼”着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有的用手摸一摸,有的用直尺量,有的把两块一样的长方体拼在一起,有的把长方体相对的面沿着外框画在纸上比较,等等。通过动手实际操作初步感知相对的面的大小、形状一样。接着,教师用取下长方体相对面的方法验证大小、形状一样。通过一系列操作、观察、思考,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面的大小、形状一样。这样学生在思维中操作,在动手中思维,并通过语言将操作过程“内化”为思维,使思维得到发展。

四、实践操作是学生创新的灵感

一个人的实践活动能力是其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既需要学生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也需要学生具有应用知识的能力。而知识也只有在能够应用时才具一有生命力,才是活的知识。数学教学要为学生提供摆、弄直观材料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规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在体验中领悟数学、学会想象、学会创造。如教学第一册“数学乐园”时,由于“起立游戏”和学生生活联系紧密,在帮助学生复习基数、序数等知识的同时,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事物。又如,在“拼积木”活动中,让学生把几个相同的长方体或正方体拼成不同的长方体或正方体,学生对此颇感兴趣,学习小组通过合作、交流、讨论,拼成的形状各种各样。教师加以点拨和鼓励,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萌发了创新意识。在“随意拼”活动中,让学生利用各种实物和立体模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拼出自己喜欢的东西,一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拼出了火车、大炮、卡车、坦克、长颈鹿、机器人等物体的形状。这样的实践活动,较好地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和“不同的人学习不同层次的数学”,从而培养了学生创造能力。

五、实践操作是发展学生能力的手段。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操作的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根据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精心组织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理解并建立数学概念,同时灵活运用,使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教师应该将单一的操作演示、学生的简单模仿操作转化为探索性、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剪一剪、摆一摆、拼一拼、搭一搭等实践活动去发现事物的奥秘,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创造性的操作,逐步形成实践求知的意识和实践能力。

例如:在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让学生运用材料自制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模型。在制作的过程中学生既认识到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总之,数学实践活动的开设,有利于学生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到数学的价值,有利于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研究问题的创新方法,相信学生的创新还会源源不断。

第二篇:认识面积观课报告

《认识面积》观课报告

田老师教态自然、语言清晰、数学语言表述准确。对学生的启发、点拨恰到好处,与学生的交流亲切自然,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中的新理念。我觉得这是一堂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从中我得到了一些鲜活的经验和有益的启示。

第一:设计活动,激发灵感,做好教学引导者。面积是一个抽象的数学概念,三年级学生凭借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经验,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什么是面,但对物体的面积还没有明确意识,田老师凭借丰富的教学经验,转换教师角色,做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通过设计面积游戏,激发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第二:组织课堂,精化环节,做好教学组织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田老师创造了诸多的条件:观察、摸、画、比较等等,让学生充分动手、动口、动脑。并设计了多层次的比较活动,教学环节层层深入,使学生学习面积由浅入深。由认识面,到体会物体面积的大小,再到学习比较物体面积的方法,让学生加深了对面积的理解,建立起了度量意识。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发现、认知、交流、创造、发展,课堂教学实现了高效。

第三:深度探讨,交流反馈,做好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田老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为与学生一起学习的伙伴,她既是学生学习的导师,也是学生学习的朋友。她充分引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多想多说,创设了师生互助,共同合作解决问题的课堂学习氛围。同时注重巡视指导,发现学生问题,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实现了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在本节教学中,田老师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素材和活动,搭建了学习的平台,学生一直处在积极地探索和研究中。学生积极参与,亲身动手实践,小组合作探究,实现了学习方式的变革。

把课堂还给学生,实现学生“我要学”、老师“帮你学”的师生共建课堂氛围。田老师一直通过循循善诱,使学生自主探索、互相倾听、彼此交流,从而了解到面积是什么、面积在哪里,体会到面积与周长的区别、掌握面积的比较方法,知识、技能与方法在参与中逐渐形成。但时间布局有点不合理,设计图案时间有点紧,部分学生没有完成。课堂小结最好让学生说一说。

总之,田老师的课堂调动了孩子们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课堂充满了灵动,孩 子们从这样的数学活动中充分地感受着学习的快乐和思考的乐趣。真正体现了该知识是学生学会的,而不是老师教会的!

第三篇:《面积和面积单位》观课报告

《面积和面积单位》观课报告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本节课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理念,教师在教学时充分展现了概念的生成过程,不仅要让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些现成结果,还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学生学习过程。师:现在请同学们观察一下,黑板的面和黑板擦的面哪个大、哪个小呢?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进行教学,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有利于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从中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为理解面积定义做 了铺垫。

感知面积的内涵之后,让学生通过“观察、重叠、数格子”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又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摆学具说面积大小,体验到没有统一的面积单位不便于交流,从而自然地导出面积单位。在面积单位教学过程中通过类推、比较、测量,使学生建立了各个面积单位的表象,形成正确的感性认识,获得了教学的最大效益。

2.在充分的动手操作活动中,理解“面积单位”这一概念。在学习面积单位时,教师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两张纸面积的大小,学生在操作中,用重叠法比较出面积的大小,充分理解测量物体面积要用统一的标准,这统一标准就是要学习的面积单位。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交流中构建知识,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探索规律,有利于学生面积单位这一知识的形成。认识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让学生用1平方厘米这个面积单位进行实际测量1平方分米,有利于学生对各面积单位概念的建立和演算能力的培养。

3.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习是学生的经验体系在一定环境中自内而外的生长,它必须以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来实现知识的建构。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向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以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例如老师在教面积单位之前复习了长度单位,在后来的练习中又让学生巩固长度单位,加深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不同的印象。

本节课王老师设计思路清晰、目标明确,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注重了学习过程的探索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重视了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

第四篇:《认识面积》评课稿

《认识面积》评课稿

《认识面积》评课稿1

一、本节课新课程理念鲜明突出

1、教师像导演。从提出教学目标,到完成教学任务,整个过程,教师始终扮演着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老师出示了“圆”后,启发学生提出学习目标“本节课你们想了解圆的哪些知识?”学生生成问题“什么是圆的面积、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以及怎样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解决有关问题。”在引导学生生成学习目标中扮演好了引导者角色。在学生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老师先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方法,实现知识迁移,然后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把圆剪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进而利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构建新知识。从这个层面来看,老师是一个很好的组织者。在学生剪、拼图形的过程中,老师能够深入每一小组指导学生如何将圆剪拼成长方形,并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困难。从这个层面看老师是一个很好的合作者。

2、学生像演员。在推导圆的面积计算过程中,从学生动手实践剪圆、自拼图形,到学生自主探究和运用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整个过程,学生个个是主体,个个是主角,演的轻松,演的有特色,学的真实,用的灵活、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新理念。

二、本节课重视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本节课学生有四次动手操作的机会:第一次是将圆按照4等份、8等份、16等份、32等份、64等份的要求进行分剪。第二次是学生将剪好的纸片拼成自己熟知的长方形等其他图形。第三次是学生通过展台展示自己的拼图。这既是学生自主探究新知的体现,又是突破难点重点的需要,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能力,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享受数学”。

三、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突出学以致用

数学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本节课中,老师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经验,创设了让学生观察生活环境中自动喷水这一情境,向学生展示了生活中的圆形,从中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从而顺利地引出新课,最后又让学生计算出喷水头喷出的最大面积,即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通过联系实际,计算面积,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应用所学的知识。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本节课也有几个值得商榷和加以改进的方面:

1、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本节课可以引导学生把圆折成三角形,尝试推导圆的面积公式。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而且可以收到殊途同归的效果。

2、创设教学情境要立足于教学内容。总而言之,这节精品课,不仅充分展示了老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风格,而且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探索。

《认识面积》评课稿2

今天在网上观看了著名特级教师俞##在xxxx年上的一节三年级概念课《面积的认识》,底气造就了大气,正是俞老师自身的底气-----对教材的独特见解,深入的挖掘;对学生的了解;对知识建构的把握,造就了这一堂大气的概念课。老师们都知道,概念课好上,但是要把一节概念课上好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俞老师却给我们展示了一节充满大智慧的数学概念课。下面就把我听课的体会与大家分享。

1.俞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一节扎实的课。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说“在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首先必须是有意义的。”这个意义是什么呢?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再进一步是他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了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他愈来愈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去。俞老师从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和学生谈自己理解的“面”;接着是对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引导,过渡到数学学科中所谓的“面”,揭示面积的概念,再接着,组织学生认识面积单位,安排测量身边物体面积的实践体验活动,巩固知识,积淀新经验,内化知识。学生从学到什么是物体的面,到发现面是有大小的,再到主动测量,主动建立测量标准,无不体现这是一节扎实的课。

2.俞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一节充实的课。

整个的教学过程中,俞老师面向全体学生,该动手时全体都动手,该思考时,学生都被俞老师引入深深地思考中,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从这一意义上讲,这是一节充实的课。

3.俞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一节平实的课。

听俞老师的课,没有一点作秀的痕迹,就像他在上一节平时的课。从课的开头就可见得,一般的公开课,上给听课者听的成分居多,总是用一些高科技的多媒体手段吸引听课的老师,总是让孩子们去配合自己的表演。可是俞老师的课时扎扎实实上给孩子们的课,没有用过多的多媒体手段,只是用自己的幽默风趣的语言,简洁明了的带领孩子们去遨游数学的世界,全无他人,这是一节真正的平实的课。

4.俞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一节真实的课。

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从这一意义上讲,有遗憾的课才是一节真实的课,有缺点才能有进步,才能给听课者留下反思的空间,才能与听课者一同进步。俞老师的这节课在开头用了大量的时间在生活中找物体的面,学生面的概念建立的很好,可是正是这一部分用的时间太长了,导致后面学习面积的概念,面积单位用时短,学生的操作稍嫌少了些,如果学生的操作在多一些,学生对面积单位的认识将更加深刻。

扎实、充实、平实、真实的课堂是我们教师对课堂的追求,俞老师正是给我们展现了一堂这样的课。

《认识面积》评课稿3

今天上午听了三年级组吴老师的《认识面积》后感受颇深,认为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重视情景创设。

数学知识的学习有时是枯燥的。特别对于小学生来说,课的开始是否能吸引每一位学生的眼球,抓住每一个学生的心往往对整节课的成功与否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中,老师以神偷奶爸的任务贯穿,使原本枯燥的数学概念课变得趣味盎然,有效驱动并保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探索体验。

活动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也是儿童社会交往的最初方式。切实有效的数学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在本节课中,老师通过导学单的引领,带动学生在自主探索、充分的体验的基础上,运用摸一摸、涂一涂、比一比等各种方法,真真切切地感悟到了面积的实际含义。

在这个环节中,老师为了确实达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经历理解图形面积的含义,探索一般图形比较面积方法的过程。设计了许多活动,比如“直观感知”层面上的说一说、摸一摸;比如从大到小排列5个图形的活动。这些活动都有着明确的目的,同时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体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也为下节课求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做好准备。

三、体现了有意义的学习。

本节课的学习,老师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领悟面积的内涵,概念理解方式灵活,通过实物举例,动手去摸去理解,去把握,而不是让学生背记概念。老师还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帮助学生深化面积的含义,区分周长。比如:让学生在教室里找一找,说一说;再比如提供图片区分周长与面积,既巩固了以前所学,又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面积的理解。不仅注意到了数学知识的连贯性,更是在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中对概念进一步强化。

整节课,学生们学习劲头高涨,探索活动充分到位; 教师教学设计精巧,点拨到位,很好地体现了市局的指导理念,是一节非常成功的课。

《认识面积》评课稿4

“面积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节几何概念教学课,从长度到面积,是空间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为面积单位教学及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提供了思维基础。

本节课上李老师准确地把握了数学课程标准目标要求的内涵,根据学生的实际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实施富有创意的教学活动,课堂教学呈现如下一些特点。

一、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学习数学,建立概念。

本节课上,陈老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和体会,直观地理解面积的含义:首先结合学生自己找的身边的具体实例,通过找一找图片中的物体的面、摸一摸桌子的面的动作等活动,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其次通过找长方形、正方形物体的面积,从而使学生感受面积并认识到平面图形也有面积,又出示角让学生找面积形成对比,使学生理解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使学生完整的认识面积的含义。然后在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实践操作中,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丰富对面积概念的理解,为后继学习面积的度量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在一系列形式多样的练习设计中深化概念。

小学生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过程对具体形象存在着依赖性。李老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一系列的练习,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面积之后,通过比较身边的学习用品的面积大小这一习题,既巩固了面积的概念,又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第二个练习谁的面积比较大,追问学生能不能一下子比出来,再出示1一边是长方形一边是正方形,2大小不一的正方形3用同样大小的正方形,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第三个练习让学生估测图形的面积应该是有多少个小方格,其实是在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思维,理解面积是二维的,通过课件的逐步演示,用小方块填充整个图形,进一步丰富了面积的概念。

三、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本节课上,无论是对“面积”含义的理解还是让学生用不同的面积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李老师都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拼摆等活动进行学习和研究,加深学生对建立统一测量单位重要性的体验。

四、几点不足

1、教师给学生的思维活动空间还太小,没有让学生充分地去挖掘。

2、教师给学生准备的学具(素材)太少,太单一了,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3、“用6个正方形拉出不同的图形”这一练习应该让学生动手拼一拼,摸一摸,得出面,再比较面积的大小。

4、教师总结性的话语太多,提问的学生面不广,回答问题的学生太少。

《认识面积》评课稿5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学习了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来进行学习的。人教版教材将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放在一课时进行课堂教学比较充实。而新课标教材认识面积独立成节。教师必须吃透教材编写意图,利用广泛的课程资源来教学,在学习本课知识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熟识的事例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从而为后续的面积单位的学习和面积计算的学习做好准备。罗老师的课让我回味无穷:

一、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学习数学,建立概念。

本节课上,罗老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和体会,直观地理解面积的含义:首先结合学生自己找的身边的具体实例,通过摸一摸书桌面的动作,找一找身边还有什么有面积等活动,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其次通过找正方形、三角形的面积,从而使学生感受面积并认识到平面图形也有面积,又出示开口图形,学生学生在对比中理解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以完整的认识面积的含义。

二、在一系列形式多样的练习设计中深化概念。

小学生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过程对具体形象存在着依赖性。罗老师根据中段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各种梯度的习题,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面积之后,既巩固了面积的概念,又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在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时,追问学生能不能一下子比出来,在摆铺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第三个练习让学生估测图形的面积应该是有多少个小方格,其实是在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思维,理解面积是二维的,通过课件的逐步演示,用小方块填充整个图形,进一步丰富了面积的概念。

三、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本节课上,无论是对“面积”含义的理解还是让学生用不同的面积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罗老师都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拼摆等活动进行学习和研究,加深学生对建立统一测量单位重要性的体验。

《认识面积》评课稿6

听《认识面积》一课后的想法

我的建议:

1、当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出“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后,我觉得就在这里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再让学生齐读黑板上的板书“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而后再让学生举例说出课本的面积、桌子的面积等。

2、教学桔子的面积时,教师拿着桔子让孩子说出桔子的面积,如果一定要桔子的话我个人觉得就应该让孩子们上台去摸着桔子的面积,让学生新自体验不规则物体的面积。

3、在练习巩固中出示三个省(直辖市)的轮廓图时,里否应该考虑身边的素材,如琼海市、海口市、三亚市来进行比较。

4、在出示两个长方形让学生想办法比较大小时,当学生说出测量出它们的长与宽时,教师只是简单地说出当知道长与宽我们只能算出周长,而不能量出面积。我觉得是否这样处理,当知道长与宽后,学习了面积的计算方法,我们也可以算出面积,但现在还没有学,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呢?

5、在比较大小时,借鉴一下市一小的课例,直观地演示当周长一样时,面积是否一样。

《认识面积》评课稿7

校本教研让我们开展专业引领,同伴互助个人反思等教研活动。

作为年青教师的我从中受益匪浅,现将区教研员韩老师针对我执教的.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认识面积》一课的点评记录如下:

韩老师:你的这节课体现了课改精神。

你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领悟面积的内涵,概念理解方式灵活,可喜的是没有让学生背记概念,而是通过实物举例,动手去摸索理解,去把握。

韩老师:尤其是将手画的黑板上,这个环节的设计处理不仅面积由物体表面大小迁移到图形大小上来,而且让学生明确规则图形有面积,不规则的图形也有面积,而且也有大小。

韩老师:从你的课堂上多次体现课改理念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不论是认识面积,还是比较面积大小都有所体现。

韩老师:课堂上还体现了估算意识,注重引导学生先估算,在进行计算,这种训练培养了学生的估算能力很有帮助。

韩老师:课堂体现了学生主体性。

学生参与知识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经历找面积比较的过程,并体验比较大小的方法的多样化。

韩老师:从你的这节课,让我看到泡崖小学教师的课改理念体现很明显,课堂上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并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但是有优点也有缺点,下面,我就说说这一节课的问题。

韩老师:我觉得你们班的学生平时的训练就不到位,尤其是课堂举手发言直喊老师,不要求举手姿势特别规范,但是不能站着,甚至下地喊。

郭主任:对,这样显得课堂特别乱,再加上你的动作也比较随意,说话,站姿,手势给人感觉很闹。

韩老师:老师的语言要抑扬顿挫,不能总是大声,学生也大声,课堂上你显得躁,正像郭主任说得那样,准备匆忙就显得毛躁。

韩老师:再就是你在课堂上组织教学能力还得加强,如果一个环节结束,马上让学生调整状态,进入下一个环节,不能你光顾着自己的教学任务,而忽略了学生雪地状态。

现在看一节课的好坏,主要是看学生学的状态。

郭主任:教师讲的在好,学生不听,那么也是失败的,你要在组织教学方面多下功夫。

要学生运用各种激励的语言,让每个学生的视线始终跟着老师走,一年级老师在课堂组织教学上就非常值得借鉴,有时间不妨去看看,就“还有一双小眼睛没看我”,“男生中有一个小脑袋没有转过来”……总之,教师鼓励语言要灵活、生动。

韩老师:面积大小比较时反馈要控制速度,课堂教学动作要快,说的也那么快,下面好多学生都没有听明白,这时你要加以控制。

还有有一个学生回报公式法,但是单位你没有及时纠正。

我:对,这个问题我发现了,但是以为以后才认识所以不想浪费时间。

韩老师:这种想法不对,至少得给学生一个准确得知识。

要学会控制课堂,课堂发言也要有所把握,不能有几个举手的都要叫,要灵活处理,再有就是练习反馈要有侧重,不能一个模式。

郭主任:韩老师提了这么多宝贵意见,今后你要努力调整自己的教学,加强学生得训练,我:感谢韩老师这么诚恳的帮助我,我光注重教材的研究挖掘,却忽略了自身素质的培养和学生训练,今后要在这些薄弱环节上努力。

《认识面积》评课稿8

本节课上郑老师准确地把握了数学课程标准目标要求的内涵,根据学生的实际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实施富有创意的教学活动,课堂教学呈现如下一些特点。

一、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学习数学,建立概念。

本节课上,郑老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和体会,直观地理解面积的含义:首先结合学生自己找的身边的具体实例,通过摸一摸黑板面的动作,找一找身边还有什么有面积等活动,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其次通过找正方形、三角形的面积,从而使学生感受面积并认识到平面图形也有面积,又出示角让学生找面积形成对比,使学生理解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使学生完整的认识面积的含义。然后在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实践操作中,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丰富对面积概念的理解,为后继学习面积的度量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在一系列形式多样的练习设计中深化概念。

小学生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过程对具体形象存在着依赖性。郑老师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达标练习,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面积之后,通过广告位招租这一习题,既巩固了面积的概念,又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第二个练习谁的面积比较大,追问学生能不能一下子比出来,再出示1一边是长方形一边是正方形,2大小不一的正方形3用同样大小的正方形,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第三个练习让学生估测图形的面积应该是有多少个小方格,其实是在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思维,理解面积是二维的,通过课件的逐步演示,用小方块填充整个图形,进一步丰富了面积的概念。

三、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本节课上,无论是对“面积”含义的理解还是让学生用不同的面积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郑老师都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拼摆等活动进行学习和研究,加深学生对建立统一测量单位重要性的体验。

《认识面积》评课稿9

宋老师讲这节课,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听了之后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效果。有许多地方设计很是让人耳目一新。

1.激发学生挑战的心理。首先教师给与学生出示例题,学生猜测鸟巢的占地面积大约是20让学生猜测单位。虽然学生用了自己学过知识,进行猜测试填,但是学生们都结合自己的实际掌握的知识,认为自己填的单位不合适。这个时候,老师再适时的给与学生一个没有学过的单位。这样进入新课即使学生感觉有挑战性,又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在已有的知识上进行猜测,这样学生已经有了经验,能够较容易的进行学习。

2.给与学生建立脚手架。学生的学习需要有支撑。在上本课内容之前,教师给与学生进行适当进行复习。这样能够在回顾旧知识的基础上,学生能够较好的进入新知识情景,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的脚手架建立起来,或者是重新树立起来。这样学生们能够更好的去学习和理解本节课的知识。

3.学习和生活结合起来。教师的在教学中举了很多的例子,而这些例子都是学生周围现实世界接触的地方,这样学生能更好形成自己的数学形象,进行更为容易的形象思维,建立学生的表象。

4.本节课,教师在教学中,重在学生感受。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去感受,才能够更好的去理解和掌握。这样非常容易给以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5.建议在最后不知一下作业,学生亲自去体验一下相关的面积,这样学生能够在有意识的观察中,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认识面积》评课稿10

数学知识的学习有时是枯燥的,特别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在本节课中,刘敏老师从学生身边常见的平面图形入手,接着创设了问题情境,驱动了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刘老师的这节课学生兴趣高涨,进行了充分的活动,并且在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等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感悟到了面积的实际含义。教学过程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具体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一、概念的掌握比较扎实

在课的开始,刘老师通过让学生摸数学书、桌子、黑板表面、铅笔盒盖的面,直观感受物体表面的大小,再让学生比较黑板面和数学书面的大小,通过比较引出面积的含义。接着再让学生通过练习说一说什么是数学书、课桌面、铅笔盒盖的大小,巩固学生对面积概念的理解。随后又让学生自己选择周围物体并比较他们面积的大小。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自主说一说周围物体表面的面积,和比较物体面积的大小,让学生充分感知并且初步理解面积的概念。

二、体验策略的多样性,感知用正方形进行测量的优点

刘老师先让学生猜一猜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激发矛盾。再引导学生借助老师提供的学具,同桌合作交流,自主选择工具进行测量比较。让学生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初步感知用正方形进行测量比较的优点。这一环节是整节课教学的难点,这里放手让学生充分自由发挥,学生可以将两个图形重叠后,再进行观察;可以用方格子摆一摆数一数;还可以用长方形纸条摆一摆数一数……最后通过“你觉得哪种方法更好些”的问题的争论,让学生初步感知用正方形摆或画正方形格子的方法比较的优点。

《认识面积》评课稿11

听了张老师的这节课,感觉到张老师对教材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教学环节清晰、完整,教学目标达成情况较好。但整体来看,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想抓的内容太多,一节课40分钟,容量太大。建议:

1、备课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知道什么学生已经知道了,课上就不要再浪费时间,哪些新内容的教学需要用到旧知识,这些知识掌握的怎么样?都要有清楚的把握。

比如:在上课伊始,老师课件出示的这些常见的物品中除了书中的圆柱形物品,还增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物品,个人认为没有必要。六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对于圆柱的初步认识,和长方体、正方体一定能区分开,做如此安排浪费了时间。建议本换节的情境创设可以这样,课前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圆柱形的物品。上课了,先出示书中的情境图,让学生从中找出圆柱,之后,让学生把你课前准备的圆柱形物品高高的举起来,大家互相看看,都是圆柱吗?然后找出不是圆柱的,说说原因,以此来导入新课。

2、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要针对教学目标,要有目标指向,不做无用功。

3、探究侧面积公式环节,这节课看似学生在动手,实际是在教师的牵引下操作,每一步都是按教师的要求去做,缺少独立思考。建议放手让孩子去做,课前让孩子准备圆柱形物品时可以建议他们准备侧面容易剪开的,可以让孩子们自己试着剪,要相信学生的能力,放手让学生去做。

《认识面积》评课稿12

郑洋洋老师所执教的《认识面积》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1——72页内容。

“面积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节几何概念教学课,从长度到面积,是空间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为面积单位教学及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提供了思维基础。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感受到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有大有小,但是要上升到数学的认识,尚需要丰富大量的表象和大量的实践操作,以达到对知识的理解的目的。为此,郑老师较准确的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具体实例和画图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通过探索、交流、比较、评价等学习过程,得到用估测解决问题的经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面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合作交流中,感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索数学的兴趣。

本节课郑老师准确地把握了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的内涵,充分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新课程理念,根据学生的实际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环节。将枯燥的几何概念课上的得生动、有趣。课堂教学呈现如下几个亮点:

亮点一:注重知识性和情趣性的统一

课堂教学必须要传授知识。有的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学生被动接受,而有的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其间的奥妙全在一个“趣”字。为此,我们提倡“知情”统一的课堂,要尽可能选取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学习材料,组织生动活泼、趣味盎然的教学活动。本节课,郑老师在导入环节巧妙的引入学生喜欢的动物,小兔子作为导入手段,通过小兔子比较贪吃想吃更大片的树叶来引出面积这个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这样的导入方式不仅能在课堂的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提高学生学习本节课的欲望。

亮点二:注重“生活味”和“数学味”的统一

如果说生活的“味”是亲切自然、丰富多彩的,那么数学的“味”则是抽象严谨、精炼深刻的。数学教学应使“生活味”与“数学味”有机融合。本节课,郑老师选取了大量生活中的物体(树叶、字典等),并以学生的学习环境为主阵地,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物体,如:黑板,课桌,课本等物体,通过摸一摸这些物体的面感受物体面的存在等活动,把间接的数学知识与直接的生活经验紧密结合起来,初步建立“面”的概念。在这里,生活是形式,数学是本质。

亮点三:注重基础性和发展性的统一

对小学生而言,概念教学可以适当地淡化它的定义,而要注重感知和体验,在丰富和坚实的基础上主动建构。本节课,郑老师首先通过若干个大小区别明显的物体的面,比如课本和课桌的面,给学生的感官以强烈的刺激,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面的大小上来。在学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后引入面积概念,然后通过说一说、找一找、摸一摸等学习活动让学生领悟概念的内涵,拓展概念的外延。郑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运用小组合作等方法,然后通过动手实践、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测,在相互启发、相互碰撞中形成多样化的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如在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大小的时候,让学生自己选择是通过填充三角形,圆形或者正方形来比较两个面积的大小等等,使同学们自己在操作过程中体会到选择正方形是最方便也最容易的一种方法。学生在全面、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的同时,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不同的发展。

亮点四:注重现实性与创造性的统一

在告诉我们两个图形所用的方格个数,猜猜哪个图形面积大这一环节用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当然,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郑老师在课堂教学时,也存在一些不足:

1.作为一名新教师,板书书写欠规范。

2.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以后,应当让学生充分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老师没有把这样的机会放手给学生。

3.本节课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果把重叠法也用到本节课中,那么这节课将更加完美了。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简单评价。如有不妥之处,还请各位领导指正。谢谢。

第五篇:《认识面积》评课稿

《认识面积》评课稿(10篇)

《认识面积》评课稿1

郑洋洋老师所执教的《认识面积》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1——72页内容。

“面积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节几何概念教学课,从长度到面积,是空间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为面积单位教学及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提供了思维基础。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感受到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有大有小,但是要上升到数学的认识,尚需要丰富大量的表象和大量的实践操作,以达到对知识的理解的目的。为此,郑老师较准确的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具体实例和画图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通过探索、交流、比较、评价等学习过程,得到用估测解决问题的经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面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合作交流中,感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索数学的兴趣。

本节课郑老师准确地把握了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的内涵,充分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新课程理念,根据学生的实际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环节。将枯燥的几何概念课上的得生动、有趣。课堂教学呈现如下几个亮点:

亮点一:注重知识性和情趣性的统一

课堂教学必须要传授知识。有的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学生被动接受,而有的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其间的奥妙全在一个“趣”字。为此,我们提倡“知情”统一的课堂,要尽可能选取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学习材料,组织生动活泼、趣味盎然的教学活动。本节课,郑老师在导入环节巧妙的引入学生喜欢的动物,小兔子作为导入手段,通过小兔子比较贪吃想吃更大片的树叶来引出面积这个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这样的导入方式不仅能在课堂的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提高学生学习本节课的欲望。

亮点二:注重“生活味”和“数学味”的统一

如果说生活的“味”是亲切自然、丰富多彩的,那么数学的“味”则是抽象严谨、精炼深刻的。数学教学应使“生活味”与“数学味”有机融合。本节课,郑老师选取了大量生活中的物体(树叶、字典等),并以学生的学习环境为主阵地,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物体,如:黑板,课桌,课本等物体,通过摸一摸这些物体的面感受物体面的存在等活动,把间接的数学知识与直接的生活经验紧密结合起来,初步建立“面”的概念。在这里,生活是形式,数学是本质。

亮点三:注重基础性和发展性的统一

对小学生而言,概念教学可以适当地淡化它的定义,而要注重感知和体验,在丰富和坚实的基础上主动建构。本节课,郑老师首先通过若干个大小区别明显的物体的面,比如课本和课桌的面,给学生的感官以强烈的刺激,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面的大小上来。在学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后引入面积概念,然后通过说一说、找一找、摸一摸等学习活动让学生领悟概念的内涵,拓展概念的外延。郑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运用小组合作等方法,然后通过动手实践、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测,在相互启发、相互碰撞中形成多样化的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如在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大小的时候,让学生自己选择是通过填充三角形,圆形或者正方形来比较两个面积的大小等等,使同学们自己在操作过程中体会到选择正方形是最方便也最容易的一种方法。学生在全面、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的同时,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不同的发展。

亮点四:注重现实性与创造性的统一

在告诉我们两个图形所用的方格个数,猜猜哪个图形面积大这一环节用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当然,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郑老师在课堂教学时,也存在一些不足:

1.作为一名新教师,板书书写欠规范。

2.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以后,应当让学生充分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老师没有把这样的机会放手给学生。

3.本节课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果把重叠法也用到本节课中,那么这节课将更加完美了。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简单评价。如有不妥之处,还请各位领导指正。谢谢。

《认识面积》评课稿2

数学知识的学习有时是枯燥的,特别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在本节课中,刘敏老师从学生身边常见的平面图形入手,接着创设了问题情境,驱动了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刘老师的这节课学生兴趣高涨,进行了充分的活动,并且在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等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感悟到了面积的实际含义。教学过程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具体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一、概念的掌握比较扎实

在课的开始,刘老师通过让学生摸数学书、桌子、黑板表面、铅笔盒盖的面,直观感受物体表面的大小,再让学生比较黑板面和数学书面的大小,通过比较引出面积的含义。接着再让学生通过练习说一说什么是数学书、课桌面、铅笔盒盖的大小,巩固学生对面积概念的理解。随后又让学生自己选择周围物体并比较他们面积的大小。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自主说一说周围物体表面的面积,和比较物体面积的大小,让学生充分感知并且初步理解面积的概念。

二、体验策略的多样性,感知用正方形进行测量的优点

刘老师先让学生猜一猜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激发矛盾。再引导学生借助老师提供的学具,同桌合作交流,自主选择工具进行测量比较。让学生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初步感知用正方形进行测量比较的优点。这一环节是整节课教学的难点,这里放手让学生充分自由发挥,学生可以将两个图形重叠后,再进行观察;可以用方格子摆一摆数一数;还可以用长方形纸条摆一摆数一数……最后通过“你觉得哪种方法更好些”的问题的争论,让学生初步感知用正方形摆或画正方形格子的方法比较的优点。

《认识面积》评课稿3

今天上午听了三年级组吴老师的《认识面积》后感受颇深,认为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重视情景创设。

数学知识的学习有时是枯燥的。特别对于小学生来说,课的开始是否能吸引每一位学生的眼球,抓住每一个学生的心往往对整节课的成功与否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中,老师以神偷奶爸的任务贯穿,使原本枯燥的数学概念课变得趣味盎然,有效驱动并保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探索体验。

活动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也是儿童社会交往的最初方式。切实有效的数学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在本节课中,老师通过导学单的引领,带动学生在自主探索、充分的体验的基础上,运用摸一摸、涂一涂、比一比等各种方法,真真切切地感悟到了面积的实际含义。

在这个环节中,老师为了确实达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经历理解图形面积的含义,探索一般图形比较面积方法的过程。设计了许多活动,比如“直观感知”层面上的说一说、摸一摸;比如从大到小排列5个图形的活动。这些活动都有着明确的目的,同时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体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也为下节课求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做好准备。

三、体现了有意义的学习。

本节课的学习,老师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领悟面积的内涵,概念理解方式灵活,通过实物举例,动手去摸去理解,去把握,而不是让学生背记概念。老师还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帮助学生深化面积的含义,区分周长。比如:让学生在教室里找一找,说一说;再比如提供图片区分周长与面积,既巩固了以前所学,又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面积的理解。不仅注意到了数学知识的连贯性,更是在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中对概念进一步强化。

整节课,学生们学习劲头高涨,探索活动充分到位; 教师教学设计精巧,点拨到位,很好地体现了市局的指导理念,是一节非常成功的课。

《认识面积》评课稿4

本节课上郑老师准确地把握了数学课程标准目标要求的内涵,根据学生的实际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实施富有创意的教学活动,课堂教学呈现如下一些特点。

一、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学习数学,建立概念。

本节课上,郑老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和体会,直观地理解面积的含义:首先结合学生自己找的身边的具体实例,通过摸一摸黑板面的动作,找一找身边还有什么有面积等活动,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其次通过找正方形、三角形的面积,从而使学生感受面积并认识到平面图形也有面积,又出示角让学生找面积形成对比,使学生理解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使学生完整的认识面积的含义。然后在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实践操作中,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丰富对面积概念的理解,为后继学习面积的度量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在一系列形式多样的练习设计中深化概念。

小学生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过程对具体形象存在着依赖性。郑老师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达标练习,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面积之后,通过广告位招租这一习题,既巩固了面积的概念,又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第二个练习谁的面积比较大,追问学生能不能一下子比出来,再出示1一边是长方形一边是正方形,2大小不一的正方形3用同样大小的正方形,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第三个练习让学生估测图形的面积应该是有多少个小方格,其实是在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思维,理解面积是二维的,通过课件的逐步演示,用小方块填充整个图形,进一步丰富了面积的概念。

三、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本节课上,无论是对“面积”含义的理解还是让学生用不同的面积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郑老师都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拼摆等活动进行学习和研究,加深学生对建立统一测量单位重要性的体验。

《认识面积》评课稿5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学习了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来进行学习的。人教版教材将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放在一课时进行课堂教学比较充实。而新课标教材认识面积独立成节。教师必须吃透教材编写意图,利用广泛的课程资源来教学,在学习本课知识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熟识的事例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从而为后续的面积单位的学习和面积计算的学习做好准备。罗老师的课让我回味无穷:

一、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学习数学,建立概念。

本节课上,罗老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和体会,直观地理解面积的.含义:首先结合学生自己找的身边的具体实例,通过摸一摸书桌面的动作,找一找身边还有什么有面积等活动,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其次通过找正方形、三角形的面积,从而使学生感受面积并认识到平面图形也有面积,又出示开口图形,学生学生在对比中理解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以完整的认识面积的含义。

二、在一系列形式多样的练习设计中深化概念。

小学生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过程对具体形象存在着依赖性。罗老师根据中段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各种梯度的习题,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面积之后,既巩固了面积的概念,又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在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时,追问学生能不能一下子比出来,在摆铺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第三个练习让学生估测图形的面积应该是有多少个小方格,其实是在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思维,理解面积是二维的,通过课件的逐步演示,用小方块填充整个图形,进一步丰富了面积的概念。

三、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本节课上,无论是对“面积”含义的理解还是让学生用不同的面积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罗老师都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拼摆等活动进行学习和研究,加深学生对建立统一测量单位重要性的体验。

《认识面积》评课稿6

今天在网上观看了著名特级教师俞##在xxxx年上的一节三年级概念课《面积的认识》,底气造就了大气,正是俞老师自身的底气-----对教材的独特见解,深入的挖掘;对学生的了解;对知识建构的把握,造就了这一堂大气的概念课。老师们都知道,概念课好上,但是要把一节概念课上好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俞老师却给我们展示了一节充满大智慧的数学概念课。下面就把我听课的体会与大家分享。

1.俞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一节扎实的课。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说“在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首先必须是有意义的。”这个意义是什么呢?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再进一步是他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了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他愈来愈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去。俞老师从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和学生谈自己理解的“面”;接着是对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引导,过渡到数学学科中所谓的“面”,揭示面积的概念,再接着,组织学生认识面积单位,安排测量身边物体面积的实践体验活动,巩固知识,积淀新经验,内化知识。学生从学到什么是物体的面,到发现面是有大小的,再到主动测量,主动建立测量标准,无不体现这是一节扎实的课。

2.俞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一节充实的课。

整个的教学过程中,俞老师面向全体学生,该动手时全体都动手,该思考时,学生都被俞老师引入深深地思考中,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从这一意义上讲,这是一节充实的课。

3.俞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一节平实的课。

听俞老师的课,没有一点作秀的痕迹,就像他在上一节平时的课。从课的开头就可见得,一般的公开课,上给听课者听的成分居多,总是用一些高科技的多媒体手段吸引听课的老师,总是让孩子们去配合自己的表演。可是俞老师的课时扎扎实实上给孩子们的课,没有用过多的多媒体手段,只是用自己的幽默风趣的语言,简洁明了的带领孩子们去遨游数学的世界,全无他人,这是一节真正的平实的课。

4.俞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一节真实的课。

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从这一意义上讲,有遗憾的课才是一节真实的课,有缺点才能有进步,才能给听课者留下反思的空间,才能与听课者一同进步。俞老师的这节课在开头用了大量的时间在生活中找物体的面,学生面的概念建立的很好,可是正是这一部分用的时间太长了,导致后面学习面积的概念,面积单位用时短,学生的操作稍嫌少了些,如果学生的操作在多一些,学生对面积单位的认识将更加深刻。

扎实、充实、平实、真实的课堂是我们教师对课堂的追求,俞老师正是给我们展现了一堂这样的课。

《认识面积》评课稿7

校本教研让我们开展专业引领,同伴互助个人反思等教研活动。

作为年青教师的我从中受益匪浅,现将区教研员韩老师针对我执教的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认识面积》一课的点评记录如下:

韩老师:你的这节课体现了课改精神。

你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领悟面积的内涵,概念理解方式灵活,可喜的是没有让学生背记概念,,而是通过实物举例,动手去摸索理解,去把握。

韩老师:尤其是将手画的黑板上,这个环节的设计处理不仅面积由物体表面大小迁移到图形大小上来,而且让学生明确规则图形有面积,不规则的图形也有面积,而且也有大小。

韩老师:从你的课堂上多次体现课改理念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不论是认识面积,还是比较面积大小都有所体现。

韩老师:课堂上还体现了估算意识,注重引导学生先估算,在进行计算,这种训练培养了学生的估算能力很有帮助。

韩老师:课堂体现了学生主体性。

学生参与知识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经历找面积比较的过程,并体验比较大小的方法的多样化。

韩老师:从你的这节课,让我看到泡崖小学教师的课改理念体现很明显,课堂上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并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

但是有优点也有缺点,下面,我就说说这一节课的问题。

韩老师:我觉得你们班的学生平时的训练就不到位,尤其是课堂举手发言直喊老师,不要求举手姿势特别规范,但是不能站着,甚至下地喊。

郭主任:对,这样显得课堂特别乱,再加上你的动作也比较随意,说话,站姿,手势给人感觉很闹。

韩老师:老师的语言要抑扬顿挫,不能总是大声,学生也大声,课堂上你显得躁,正像郭主任说得那样,准备匆忙就显得毛躁。

韩老师:再就是你在课堂上组织教学能力还得加强,如果一个环节结束,马上让学生调整状态,进入下一个环节,不能你光顾着自己的教学任务,而忽略了学生雪地状态。

现在看一节课的好坏,主要是看学生学的状态。

郭主任:教师讲的在好,学生不听,那么也是失败的,你要在组织教学方面多下功夫。

要学生运用各种激励的语言,让每个学生的视线始终跟着老师走,一年级老师在课堂组织教学上就非常值得借鉴,有时间不妨去看看,就“还有一双小眼睛没看我”,“男生中有一个小脑袋没有转过来”……总之,教师鼓励语言要灵活、生动。

韩老师:面积大小比较时反馈要控制速度,课堂教学动作要快,说的也那么快,下面好多学生都没有听明白,这时你要加以控制。

还有有一个学生回报公式法,但是单位你没有及时纠正。

我:对,这个问题我发现了,但是以为以后才认识所以不想浪费时间。

韩老师:这种想法不对,至少得给学生一个准确得知识。

要学会控制课堂,课堂发言也要有所把握,不能有几个举手的都要叫,要灵活处理,再有就是练习反馈要有侧重,不能一个模式。

郭主任:韩老师提了这么多宝贵意见,今后你要努力调整自己的教学,加强学生得训练,

我:感谢韩老师这么诚恳的帮助我,我光注重教材的研究挖掘,却忽略了自身素质的培养和学生训练,今后要在这些薄弱环节上努力。

《认识面积》评课稿8

宋老师讲这节课,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听了之后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效果。有许多地方设计很是让人耳目一新。

1.激发学生挑战的心理。首先教师给与学生出示例题,学生猜测鸟巢的占地面积大约是20让学生猜测单位。虽然学生用了自己学过知识,进行猜测试填,但是学生们都结合自己的实际掌握的知识,认为自己填的单位不合适。这个时候,老师再适时的给与学生一个没有学过的单位。这样进入新课即使学生感觉有挑战性,又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在已有的知识上进行猜测,这样学生已经有了经验,能够较容易的进行学习。

2.给与学生建立脚手架。学生的学习需要有支撑。在上本课内容之前,教师给与学生进行适当进行复习。这样能够在回顾旧知识的基础上,学生能够较好的进入新知识情景,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的脚手架建立起来,或者是重新树立起来。这样学生们能够更好的去学习和理解本节课的知识。

3.学习和生活结合起来。教师的在教学中举了很多的例子,而这些例子都是学生周围现实世界接触的地方,这样学生能更好形成自己的数学形象,进行更为容易的形象思维,建立学生的表象。

4.本节课,教师在教学中,重在学生感受。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去感受,才能够更好的去理解和掌握。这样非常容易给以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5.建议在最后不知一下作业,学生亲自去体验一下相关的面积,这样学生能够在有意识的观察中,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认识面积》评课稿9

一、本节课新课程理念鲜明突出

1、教师像导演。从提出教学目标,到完成教学任务,整个过程,教师始终扮演着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老师出示了“圆”后,启发学生提出学习目标“本节课你们想了解圆的哪些知识?”学生生成问题“什么是圆的面积、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以及怎样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解决有关问题。”在引导学生生成学习目标中扮演好了引导者角色。在学生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老师先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方法,实现知识迁移,然后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把圆剪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进而利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构建新知识。从这个层面来看,老师是一个很好的组织者。在学生剪、拼图形的过程中,老师能够深入每一小组指导学生如何将圆剪拼成长方形,并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困难。从这个层面看老师是一个很好的合作者。

2、学生像演员。在推导圆的面积计算过程中,从学生动手实践剪圆、自拼图形,到学生自主探究和运用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整个过程,学生个个是主体,个个是主角,演的轻松,演的有特色,学的真实,用的灵活、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新理念。

二、本节课重视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本节课学生有四次动手操作的机会:第一次是将圆按照4等份、8等份、16等份、32等份、64等份的要求进行分剪。第二次是学生将剪好的纸片拼成自己熟知的长方形等其他图形。第三次是学生通过展台展示自己的拼图。这既是学生自主探究新知的体现,又是突破难点重点的需要,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能力,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享受数学”。

三、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突出学以致用

数学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本节课中,老师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经验,创设了让学生观察生活环境中自动喷水这一情境,向学生展示了生活中的圆形,从中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从而顺利地引出新课,最后又让学生计算出喷水头喷出的最大面积,即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通过联系实际,计算面积,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应用所学的知识。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本节课也有几个值得商榷和加以改进的方面:

1、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本节课可以引导学生把圆折成三角形,尝试推导圆的面积公式。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而且可以收到殊途同归的效果。

2、创设教学情境要立足于教学内容。总而言之,这节精品课,不仅充分展示了老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风格,而且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探索。

《认识面积》评课稿10

“面积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节几何概念教学课,从长度到面积,是空间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为面积单位教学及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提供了思维基础。

本节课上李老师准确地把握了数学课程标准目标要求的内涵,根据学生的实际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实施富有创意的教学活动,课堂教学呈现如下一些特点。

一、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学习数学,建立概念。

本节课上,陈老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和体会,直观地理解面积的含义:首先结合学生自己找的身边的具体实例,通过找一找图片中的物体的面、摸一摸桌子的面的动作等活动,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其次通过找长方形、正方形物体的面积,从而使学生感受面积并认识到平面图形也有面积,又出示角让学生找面积形成对比,使学生理解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使学生完整的认识面积的含义。然后在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实践操作中,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丰富对面积概念的理解,为后继学习面积的度量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在一系列形式多样的练习设计中深化概念。

小学生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过程对具体形象存在着依赖性。李老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一系列的练习,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面积之后,通过比较身边的学习用品的面积大小这一习题,既巩固了面积的概念,又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第二个练习谁的面积比较大,追问学生能不能一下子比出来,再出示1一边是长方形一边是正方形,2大小不一的正方形3用同样大小的正方形,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第三个练习让学生估测图形的面积应该是有多少个小方格,其实是在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思维,理解面积是二维的,通过课件的逐步演示,用小方块填充整个图形,进一步丰富了面积的概念。

三、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本节课上,无论是对“面积”含义的理解还是让学生用不同的面积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李老师都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拼摆等活动进行学习和研究,加深学生对建立统一测量单位重要性的体验。

四、几点不足

1、教师给学生的思维活动空间还太小,没有让学生充分地去挖掘。

2、教师给学生准备的学具(素材)太少,太单一了,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3、“用6个正方形拉出不同的图形”这一练习应该让学生动手拼一拼,摸一摸,得出面,再比较面积的大小。

4、教师总结性的话语太多,提问的学生面不广,回答问题的学生太少。

下载认识面积观课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认识面积观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认识面积的评课

    《认识面积》评课 听了张老师这节课,我感受较深,张老师的比赛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身边常见的平面图形涂色比赛入手,驱动了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同时......

    《认识面积》评课稿1

    《 认 识 面 积 》 评 课 稿 海宁路小学 杨宝华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海宁路小学的杨宝华,首先感谢北戴河区进修学校给我们搭建这样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

    《面积的认识》说课

    《面积的认识》说课稿 一、 说教材 今天我教学的内容是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面积的认识》。教材中这部分内容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通过让学生观察......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观课报告大全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观课报告 《平行四边行的面积》一课,着重让学生先通过思考想象,再通过在方格纸上数格子和剪、拼、摆等动手操作活动主动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

    认识面积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1—62页。 教学目标 认识面积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理解面积的含义, 2、在具体的操作体验中,探索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能用自选单位测量图形的面积......

    认识面积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认识面积》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面积的含义,知道用正方形作面积单位最合适,能用正方形作单位表征简单图形的面积。 2.经历用不......

    认识面积

    《认识面积》教学设计 明光市逸夫小学张芳 教学内容:苏教版实验教材第七十四页至七十六页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学会观察、重叠、......

    认识面积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认识面积》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面积的大小。 2、学生在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