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四节 电和热教学设计2
《电与热》教案
窝北中学 吴树宽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电流的热效应。知道焦耳定律。知道利用和防止电热的场合和方法。
2.过程和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的热效应与哪些因素有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电热的利用和防止知识的学习,认识科学是有用的。通过讨论和交流培养合作学习的态度和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热效应跟哪些因素有关。.难点: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认真观察、分析,并得出正确结论.三、教学方法
探究法、观察法、讨论法.四、教具准备:烧瓶、温度计、铜丝、电炉丝、导线、煤油、电源.、电炉、电熨斗、热得快等电热器、投影仪.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播放视频:电炉烧水、电热取暖器、电熨斗 [师]这些用电器工作时有一个什么共同特点? [生]都要消耗电能。[生]都会产生热。
[师]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一定能举出许多电流通过导体时,导体会发热的例子
这种现象这叫电流的热效应.板书:电流的热效应
[师]在前面课程小灯泡的发光实验中,同学们曾有意地去触摸过小灯泡,感觉小灯泡(同学们一起说)热.有没有同学触摸过导线,如小灯泡连接的导线热不热.[生]我摸过,没感觉到热.[生]我也在家里摸过做饭的电饭锅,饭都熟了,导线也没感觉到热.[师]同学们有没有考虑过这样的问题:导线和用电器中流过的电流相同吗? [生]相同.[师]导线和用电器中流过了相同的电流,用电器发热而导线却几乎不发热,这是为什么?今天同学们就来一起探讨电流经过用电器时产生的热量与什么有关.(二)、进行新课 1.电流的热效应 [想想做做]方法一:
[师]同学们四人一组,选择你们面前的仪器设计实验,讨论如何做,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可先告诉学生镍铬合金丝的电阻比铜丝的大)[生]为什么要用煤油,用水不可以做吗? [生]为什么是等量的煤油,不等量行吗?
[师]完全可以用水来代替煤油,只不过时间可能要长一些才能从温度计上读出温度值.原因同学们在后续课程中将会找到答案.谁能回答第二个问题? [生]只有等量的煤油,才能通过它们的温度讨论电流产生的热量.这样的方法应该是控制变量法.[师]同学们如果没有什么问题,可以开始实验.(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提醒同学们注意安全)[生]两个瓶中温度不同.[生]浸泡着镍铬合金丝的瓶中温度计指示的温度高.(引导学生分析)[生]煤油温度高,说明煤油中的金属丝产生的热量多.即电阻大的金属丝产生热量较多.方法二:
学生:根据钢丝和铅笔芯上的蜡油熔化的快慢,推断在电流相同的条件下,电流的热效应与电阻的定性关系。
[演示]电热切割(可让1~2位同学演示)
如图,电阻丝和铜丝各一段,在木架上串联后接入电压为4~6 V的蓄电池组上.同时将相同的泡沫塑料板与电阻丝和铜丝接触(过一会).[生]和电阻丝接触的塑料泡沫板被烧熔切开,和铜丝接触的没有切开.[生]这说明电阻丝产生的热量多.[生]就是说在电流相同的情况下,电阻越大,产生的热量越多.[师]大家都同意后一个同学归纳的结论吗?
(同学们开始议论.教师提醒大家:是不是忽视了一个重要条件)[生]电阻丝和铜丝在同一个串联电路中,它们工作的时间相同.[生]应该说,在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电阻越大,产生的热量越多.[生]也可以说在电流相同的情况下,电阻越大,产生热量的功率越大.共同总结出:在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电阻越大,产生的热量越多。[师]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电流的热效应与电阻的关系了,那跟电流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能否设计出实验来验证呢? [生]讨论后得到实验方案 [强调]控制变量的重要。[演示]P49演示实验
[师]这个实验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生]在通电时间一定、电阻相同的情况下,通过电流越大,导体产生的热量越多。
[师] 同学们再来思考一下,电流的热效应还跟什么因素有关? [生]时间,比如电视机通电越久,机身就越热。
[师]刚才我们从第一个实验也可以看到,铜丝或镍铬合金通电时间越久,煤油的温度升高得越多,说明产生的热量也越多。2.焦耳定律
[师]从刚才的几个实验我们知道了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的多少跟导体的电阻、电流和通电时间都有关系。其实早在1840年英国物理学家焦耳就精确地确定了它们的关系,得到了焦耳定律。(学生阅读焦耳定律的内容)板书:Q=I2Rt Q——热量——焦耳(J).I——电流——安培(A)R——电阻——欧姆(Ω)t——时间——秒(s)
U引导学生利用电功率的表达式P=IU和欧姆定律I=R.推导出焦耳定律。[强调]在说到两个物理量“成正比”“成反比”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条件:关系式中其他物理量的大小不变.[投影]
例题:某导体的电阻是2 Ω,通过2 A的电流时,在1min内产生多少热量?(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演算、要求一名学生板演)解:由题知:R=2 Ω I=2 A t=1min=60s Q=I2Rt =(2 A)2×2 Ω×60s =480J(同学们在演算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大家注意:代入计算的时候,要将电流的单位“A”一起平方,同时要注意单位的统一。)
[师]我们通过实验、观察、利用公式推导得出了电流热效应跟什么因素有关.同学们现在能不能回答本节开始时的问题?
[生]导线和用电器(电炉或电饭锅或电灯)中通过的电流相同,但是导线的电阻较小,而那些电器的电阻较大,所以,那些电器发热,而导线几乎感觉不到热.[师]生活中有些电热我们要利用,有些电热我们是要防止的.3.电热的利用和防止
[师]关于电热的利用,同学们已经了解了许多,比如„ [生]电烙铁、电熨斗、电饭锅、电烤炉、电炉„
[师]同学们举出的都是利用电来加热的设备,都是常见的电热器.出示电炉(可用投影仪投影放大)
[师]电热器的主要部分是发热体.同学们观察电炉由什么组成? [生]主要是炉丝即电阻丝.[生]还必须有炉盘,电炉盘是绝缘材料做成的.[师]从实际考虑,电炉丝应该有什么要求?
[生]电炉就是要靠电炉丝发热的,所以炉丝的电阻应该很大.[生]炉丝还应有较高的熔点,这样它在发热时才不容易烧断.[师]同学们以电炉为例说明发热体是什么做的?
[生]发热体是由电阻(率)大,熔点高的电阻丝绕在绝缘材料上做成的.(播放视频:电熨斗开壳看电热体或出示“热得快”、电饭锅等电热器,并能将电饭锅、电熨斗的发热板取出让学生观察,向学生说明,其他的电热器也都需要用电阻大、熔点高的金属导体作为发热体)
[师]我们了解了电热器,大家能不能说说使用电热有什么好处? [生]电热清洁卫生,没有环境污染.[生]热效率高,使用方便.[生]能方便地调节,如控制温度,操作简单.[生]„
[师]同学们知道了利用电热的好处.但有些时候,有些地方的电热我们是不需要的,还要设法防止.有关的内容,大家了解的有哪些呢?
[生]电机使用过程中会发热,如果连续使用时间过长,还会烧坏电机.[生]有些导体上的绝缘材料会因温度过高,使绝缘材料迅速老化,甚至烧坏.[生]电视机开的时间长了会发热.电视机后盖上有许多孔,就是为了能通风散热.[生]电脑中还装有风扇,也是为了散热,减少电热的危害.[生]老师用的投影仪上也装有小风扇,也是为了快点散热.[生]农村抽水、磨面用的电动机连续工作一段时间后要休息一会,等凉了再用,是为了防止电热可能造成的危害.播放视频:电动机散热窗或录音机散热窗,加深学生印象。
[师]同学们对电热的危害及防止了解的还真不少.老师这儿有一份电器的说明书,请大家仔细阅读,并分析说明其中的道理.[投影]
教师引导学生着重注意以下内容:将电器置于通风良好处;勿使电器淋雨或受潮,长期不用的电器隔一段时间应该通电一次.[生]电器工作时,置于通风良好的地方,是为了能使电器更好地散热、防止电热产生的危害.[生]电器淋雨或潮湿会降低绝缘性能,使电路工作失常,影响用电器的使用.长期不用的电器隔一段时间要通电,是为了利用电热来驱潮,是电热的利用.[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大家一起来小结本节内容.(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下知识 1.电流的热效应 2.焦耳定律.3.电热的利用及防止.(四)、板书设计
一.电流的热效应 二.焦耳定律 Q=I2Rt Q——热量——焦耳(J).I——电流——安培(A)R——电阻——欧姆(Ω)t——时间——秒(s)三.电热的利用和防止
第二篇:节水节电教学设计(精选)
创造绿色的生活教案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家乡生态环境中的一些问题产生了兴趣,体会到环保的重要性,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学生的这些感知体验成了继续探究的源泉,但是绿色生活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它给人们的生活到底带来多大的好处?这些深层次的问题学生没有思考过,是很好的教育契机。
[设计思路] 在人和大自然之间,应该以谁为本?如果承认大自然“是一个家庭”的话,那么她不只有人类一个孩子。因此,在“以人为本”的理念面前,我们更倾向于引导学生“以大自然为本”。在保持与自然界的平衡与协调中,实现“注重学生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环境素养及健康理念。我们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程所提倡的“开放性”教学原则,精心挑选、设计生活化的、儿童喜爱的教学内容,巧妙借助竞赛这一学习形式,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了解抽象的“绿色生活”的基本知识。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这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所提倡的“活动性”教学原则。在学生学习新知后既而让他们通过对部分家庭绿色生活行为的调查、汇报、谈体会,使学生产生行动内驱力,促进参与品质的形成,最后让学生对照“绿色行为参照表”,结合自身行为先自我评价,再与同学相互交流,取长补短,这样有利于学生道德环境品质的内化。[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一些有关家庭生活中的环保知识,即“绿色生活”的基本知识,重点了解“绿色消费,环保选购”这一绿色理念。
2、能力目标:发展自主探究,参与实践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家乡美好生态环境的热爱和向往之情,从生活的细微处入手,为着心中的绿色家园不断努力。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绿色消费,环保选购”
难点:能在日常生活中自觉保持环境卫生,不做污染环境的事。
[教学过程]
一、1、背诵一首诗歌:“枯藤老树昏天,小桥黑水人家,路旁钢厂吱哑,断肠人是大家。”
提问:这首诗反映了什么问题? 追问:诗中写到哪几方面的污染问题?
教师补充:其实,在我们生活的周边地区,还存在着许多的污染问题,如,食品污染、光污染、固体污染等。我们应该进一步规范个人生活行为,营造绿色家居,追求绿色生活!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我家的绿色生活”。(板书课题)
二、绿色知识——衣、食、住、用、行知多少
(一)必答题测试。(出示课件),考题是涉及“衣、食、住、用”四个方面的选择题,等下请各组长上来抽题,然后组织同学解答,注意要想好所选的理由并推选好汇报员。题目如下 :
衣:以下哪种服装消费行为是符合绿色生活理念的。()A尽量选棉、麻、真丝类的天然纤维服装 B多买时尚的人造纤维服装 C 购买各种名贵皮衣
食:购买食品时,()是符合绿色生活理念的。A 选购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的食品 B选购好吃的食品 C选购价钱便宜的食品
住: 装修房子时,下列行为中符合绿色生活理念的是()。A 选择便宜的装修材料(较省钱)。
B选择“绿色”建材,如水性涂料、环保复合木地板等。用: 买()符合绿色生活理念。
A 电热水器 B 太阳能热水器 C 燃气热水器
(二)反馈交流。
1、衣(答案要点:时尚的人造纤维服装会刺激皮肤;而购买各种皮衣则间接杀害了动物)师小结:同学们,从中我们知道了绿色生活要求我们穿着要环保,即——“穿绿”,板书:穿绿(贴于绿树上)
2、食(答案要点:因为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的食品叫绿色食品,它不受污染,不使用添加剂)
师引:(面向全班发问)怎样辨认是否是绿色食品?
A、指名回答(绿色食品上贴有绿色食品标志)
师:单单贴有绿色食品标志够吗?(师引导学生观看标志旁的编码,相机点机出示“绿色食品身份证”:瞧,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给每一种绿色食品配了一张“身份证”,身份证上有“绿色食品标志”,还有以“LB”开头的一串编码。)B、大家动动脑筋,想想这枚绿色食品标志有什么特殊含义?
要点:标志上的太阳、叶片和蓓蕾描绘了一幅和谐的生机;它提醒着我们,在饮食方面要保护环境、防止污染,创造自然界新的和谐,即食要绿(板书:食绿)。C、这一串以“绿标”开头的绿色食品身份证号码各表示什么呢?请大家仔细观察(点击逐一出示)
3、住(答案要点:许多人造板材、油漆、涂料、壁纸、家具等质量不合格,伤害到人体健康,严重的会导致死亡,应该选择绿色建材。)
师小结并补充一条信息:装修污染已经被列入对公众危害最大的五种环境因素之一。全国每年因装修污染引发呼吸道感染的儿童高达210万人。
师:210万,多么可怕的数字呀!你们想说什么?是的,我们应该堤防这个“室内杀手”,请同学们提醒家长装修房子时选购带有“绿色建材产品标志”(出示“绿色建材产品标志”)的“绿色材料”,做到“住绿”(板书:住绿)
4、用:(答案要点:我国的水、电、燃气能源非常有限,我们南方日照时间长,太阳能是无污染又无须花钱购买的清洁能源。)
师引:对,太阳能热水器是一种环保型的绿色用品,上面贴有“中国环境保护标志”(出示标志)师:再次动动脑筋,这枚标志想告诉我们什么?(标志外围那十个紧密相扣的环,表示公众要共同参与保护图中心的青山、绿水、太阳等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师小结:从这一题,我们又学懂了生活中要尽量选购绿色用品,做到——用绿,板书:用绿。
师再引:我们的学习伙伴冬冬家是否选用绿色用品呢?(出示课文插图)指答。生1:冬冬家使用无磷洗衣粉,不污染水资源。生2:冬冬家准备购买无氟冰箱,不污染大气。
师小结:是呀,大到热水器、冰箱,小到洗衣粉,我们都要自觉选用绿色用品。
(四)第一轮比赛总结:通过这一轮的竞赛,大家互帮互学,我们懂得了绿色生活要求人们做到:穿绿、吃绿、住绿、用绿,即绿色消费,环保选购,使得我们手中的钞票成为一张张绿色选票。
(五)抢答题测试
1、过度:绿色生活不仅仅是刚才我们所学习的,冬冬的省略号告诉我们绿色生活知识还有很多很多,让我们继续探究。下面进入第二轮比赛——抢答赛,注意哦,看完题目会回答的同学请快速站起来(哪组站起来的同学多那组就优先获得发言权),答对一题就给大组再加30分,答错的倒扣30分,请听题。
2、测试
①行:以下哪种生活时尚属于绿色生活时尚?()A一出门就打的或开私家小轿车。
B 根据实际情况尽量以步当车或骑自行车。理由是: 小结:是呀,交通方面也要“绿”。
②以下哪种行为是绿色生活所不提倡的?()
A.随手关上电源 B.一水多用 C.垃圾混装在一起 D 不用或少用一次性用品 理由是:
(要点:垃圾混装是把垃圾当成废物,而垃圾分装是把垃圾当成资源。)师小结:我们又学懂了绿色生活还要求我们做到举手投足做环保,即个人生活行为也要绿。板书:行为绿
3、小结:“绿色生活知识竞赛”到此结束,公布各组得分并总结通过学习后自己对绿色生活的理解。(“绿色生活”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要时刻注意保护环境,做到穿绿、食绿、住绿、用绿、行为绿。)
师引: 同学们,今天我们只是借助几道竞赛题从这五个方面初步地了解了绿色生活,今后随着你们知识面的增长,对绿色生活的认识将会更加完整、丰富。
三、绿色行动 ——调查家庭绿色生活
1、过度: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如果以上几点我们在座的几十个家庭都做到了,就好比给我们的生活,给地球妈妈涂上了一层淡淡的、舒心的绿!(二次贴题:于课题处覆盖上浅绿色的“绿色”二字)
2、汇报:那么,究竟目前我们每一个家庭的生活属不属于绿色生活呢? 老师同样急切地想知道这一问题。课前你们已分成这样四组(“绿色食品” “节约水电” “垃圾处理”“使用一次性用品”)对全班同学的家庭生活进行调查,下面请各小组上台汇报。(各种调查表附后)首先请绿色食品组: ① 组长汇报调查表。
② 老师知道你们组还收集到一些绿色食品的实物和包装袋,给大家展示一下吧。③分别请“节约水电”、“垃圾处理”、“一次性用品”组介绍,提醒大家注意每个具体数据。
3、小结:看来各组都认真地开展了调查活动,收获真不小(酌情给各组加分)。
4、听了以上调查报告,你想说什么?
预设:人们的绿色生活意识不够高,离绿色生活的差距还很大;已经做到生活绿色化的家庭应该坚持下来;还没做到的家庭应该赶快行动起来,从我们每个人做起!
四、绿色希望——来自孩子的声音
1、提供人手一份“绿色行为参照表”,学生对照交流,商议将来自己努力的方向。(“绿色行为参照表”附后。)
2、交流反馈:
五、总结、延伸 同学们,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让我们行动起来!(点击出示“家庭绿色生活指南”表)请同学们回家后带领全家人制定一份绿色生活指南,并且边实践边丰富你们的“绿色生活指南”内容。老师还有一个小小的建议:把你们的“家庭绿色生活指南”表张贴在客厅最显眼的地方,这样还可以向来你家做客的亲朋好友作个广告,让更多的家庭生活绿色化,让我们的地球呈现更耀眼的绿!(第三次贴题:浓浓的“绿色”二字)最后,让我们共同期待——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居更适!”
第三篇:节电小贴士教学设计-副本资料
《节电小贴士》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节电小贴士是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综合实践四年级的主题三的活动二,本活动是在上节活动课家庭用电情况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本活动通过学生的实践探究活动让学生知道电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节电。并通过实践,增强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增强学生运用学科的能力,并借此使学生发现学科学习在生活中是非常重要,非常有用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观察,了解家中电器的使用情况,发现使用过程中的一些弊 病,从而得出一些使用电器的正确、合理方法。能力目标:
能收集相关的节电小知识,并进行整理、分类,在此基础上设计节电小贴士。
情感目标:
树立节电意识、环保意识,养成善于与家人沟通的习惯,树立爱家意识。
教学重点:节约用电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小贴士的内容的编写 教师准备: 节电小窍门的知识。学生准备
收集一些节电小窍门,准备制作小贴切士的材料。活动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每天当夜幕降临时,漆黑的夜晚我们是靠什么来照明的?(电灯);那么电灯又是靠什么发光的呢?(电)如果没有电将会是一番怎么样的情形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没电给人们的生活带来那些不利影响吧!出示课件
结合画面上的情形和我们的生活实际来说一说没电会给我们带什么样的影响呢?(夜晚不能照明,工厂不能正常开工,人们的生活不能正常进行。通过上面的内容我们知道:电是一种宝贵的有限的资源,用一度少一度那么我们在用电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呢?(节约用电)。你回答的真好,是的,电是人类宝贵的资源,我们每时每刻都需要它。它关系到每个人及千家万户能否正常进行生活的问题,而且现在提倡“低碳环保生活”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其中节电环节就是影响环境的一个方面。所以节约用电人人有责。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节约用电呢?这节活动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好吗?板书课题。节电小贴士(齐读课题)那么小贴士是什么意思呢?(温馨提醒、提示别人的信息)。设计理念:通过课件和设疑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真正意识到电对于我们人类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更好的参与到节约用电的行列中,同时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
二,活动流程: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家庭用电情况调查?现在谁来说一说你家里都有哪些电器?同样的人口同样的电器并结合教材40页下面的内容和你家里实践用电的情况回忆一下家人平时使用电器时,有没有浪费使用电的现象呢?你能举例说明吗?
家里有的有电视机,有的有电脑,有的有冰箱,有的有空调机,还有台灯等等。通过统计可以看出,我们的用电量很大,而且经过大家的回忆发现有的家庭有严重的浪费电的现象(看看电视睡着了电视没关,晚上家里没人还开着灯,饭跳闸了还不拨电源,电脑不用了也不关机。。。),电资源是有限的,用一些就少一些,所以我们在用电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呢?谁来说一说?
用电时我们要节约用电,有效用电,养成良好的用电习惯。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节约用电呢?请同学们根据课前预习的内容和我们平时的生活实践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以小组为单位然后汇报给大家。
小结:同学们说的真好,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成为节约用电小能手。
设计理念:先让学生明白平时不良的浪费电的现象,从而明确怎么样去节约用电,学生节电意识得到提高,更好地采取解决节约用电的措施和方法,并付诸于行动,真正达到节约用电的效果,也为后面制作小贴士提供了内容和保障。学生解决问题的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在节约用电方面,还有很多节电小窍门,你们课前搜集的有关节电小窍门都带来了吗?
谁愿意把你们小组的节电小窍门搜集的情况汇报给大家呢?边汇报边整理分类。
照明灯节电小常识:
冰箱节能小窍门:
怎么样使用电饭锅省电?
怎么样使用洗衣机省电?
电脑节电小窍门:
电视节电小窍门:
热水器节电小窍门: 空调节电小窍门:
设计理念:通过学生实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学生的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得到提升,增强了学生探究和创新意识,用科学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同学你们搜集的相关资料可真多呀,你是怎么知道的呀?通过网上查询,还有的是爸爸妈妈说的。老师这里也有一些节电的小窍门,我们一起来看看,我们今天共同发现了许多节电的小窍门,那么有的家里不知道节电知识你打算怎么样把这些节电小常识告诉给家里人,让全家人都行动起来一起节电呢?做一些小贴士把这些内容写进去。提醒家人节约用电,制作小贴士要注意什么呀?能有针对性地帮助家人改掉不好的用电习惯,语言明了,表述清楚,小贴士造型设计独特,美观,大小要合适;好吧现在就根据我们的温馨小提示开始制作你的小贴士吧!用课前准备好的材料以小组为单位用你灵巧的小手和智慧的头脑设计出最有创意的小贴士吧,看哪组做的好,我们将要评出最佳小作家呀,大家加油呀!老师相信你们都是最棒的!
温馨提示:制作小贴士的步骤:
要有针对性,图案漂亮,大小适宜,材料质量恰当好处,内容语言简洁,表意清楚)
老师巡视,必要时适当给予适当的指导.
同学们你们都做完了吧,那么谁愿意来把你们的成果展示给大家呢?通过投影仪把同学们制作的小贴士展示给大家并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正确的评价。
同学们你们可真聪明制作出这么多形状不同,各具特色的小贴士,真漂亮,那就让你们今天制作的小贴士发挥它的作用吧,回家后把他们贴在合适的地方,给小贴士找个家吧!小贴士要贴到什么样的地方比较有效果呢?位置醒目,摆放方式合理。
设计理念: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更加深了对节电问题的重视,同时也通过自已的努力,帮助身边的人节约用电,他们自已也有一种成就感,培养了他们为社会做贡献的意识。提高开展活动的有效性,增强了社会责任感。三:感悟升华:
同学们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汇报交流。
电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节电小贴士 节约用电,人人有责 制作小贴士
设计理念:此板书设计更能醒目地体现出本活动课的主要内容,使人看了一目了然,更好地理解本节活动课的宗旨。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节电意识。
《节电小贴士》反思性说课:
尊敬的领导同事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小学四年级综合实践下学期主题三的活动二,我的说课将按照认识电的重要性,寻找节电小窍门,宣传节电知识,怎么样宣传这节电知识这样的思路进行的。我的说课一共分为五部分:教材简析、教学目标、教学材料、教学过程、反思升华。
一、教材简析:《节电小贴士》是我们本学期四年级主题三的活动二,本主题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创设情意导入新课活动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电对于我们的重要性,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节约电,寻找一些节电的小窍门,并号召全社会的人携起手来共同节电。保护我们的环境,做到低碳环保,树立爱家意识。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了解家中电器的使用情况,发现使用过程中的一些弊病,从而得出一些使用电器的正确、合理方法。
科学探究目标:能收集相关的节电小知识,并进行整理、分类,在此基础上设计节电小贴士。
情感目标:树立节电意识、环保意识,养成善于与家人沟通的习惯,树立爱家意识。
教学重点:节约用电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小贴士的内容的编写
三、教学材料: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准备以下教学材料: 教师准备:节电小窍门的知识。学生准备:收集一些节电小窍门,准备制作小贴切士的材料。
四、教学过程
根据对教材内容特点的理解,本课科学探究实践主线为:创设情境让学生认识到电的重要性导入新课——回忆寻找节电小窍门——制作小贴士来号召大家节电——展示小贴士同学们共勉——概括总结。根据探究主线,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观察研究,探索新知;
(三)综合分析,实施落实
(四)展示作品,拓展延伸。具体流程如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学实践证明,创设良好的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手段。于是上课伊始,我根据教材内容出示一些相关课件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学效果:这个问题一提出,同学们很感兴趣,都争先恐后的发表起自己的意见,达到了创设情境的目的。
究其原因:四年级的学生还处在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对于形象化的图片是非常感兴趣的。因此,在这一环节当中激发了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创设情境的目的。
(二)观察研究,探索新知
学生的画带着好奇心进入到第二个环节:观察研究,探索新知。
本环节的教学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1、小组观察,讨论问题;
2、集体交流,分析新知;
3、教师引导,学生实践。
实际效果:在这一环节当中,学生在小组学习效果明显,能够及时完成小组内的学习任务,说明学生对其学习材料的兴趣是非常浓厚的。学生受到教材及图片的引领,认识到电的重要性,从而善于发现身边的一些节电小窍门。
究其原因:简单的图示,精炼的文字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加上老师有层次的问题链,有效地帮助了学生进行新知的形成,起到了知识升华的思维引领作用。
(三)综合分析,收获概念
通过对教材的解读和学生搜集整理资料能力的认知,我安排本环节的教学分为以下几个小环节:
1、小组整理,分析讨论;
2、集体交流,比较异同;
3、教师引导,抽象概念。
实际教学:首先提出引导性问题:电对于我们人类的重要性,从而学生的节电意识增强了,由于课前已经布置学生进行这方面资料的查找,学生能够对这一问题进行较为有效的回答。之后,提出整理资料的要求,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对搜集来的资料进行分析和整理。
资料分析整理要求:
1、小组成员交流一下你搜集到的资料。
2、分析你们小组内搜集的有关节电的小窍门
3、怎么样进行宣传节电的知识?在小组合作学习后,进行全班性的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我提出引导性的问题链:小组内搜集的资料中,通过一系列的问题链,从而总结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教学效果:学生在小组合作愉快、有效,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通过教师引导,帮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的思维方法总结出了本节课的重 点,突破了本课的设定的教学难点。
(四)列举实例,拓展延伸。
通过实践的一些例子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小贴士起到的作用。从而让学生走入社会,让全社会都行动起来一起来节电保护我们的家园地球。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增强学生运用学科的能力,并借此使学生发现学科学习在生活中是非常重要,非常适用的。
五、反思升华
总之,通过这节课创设的情境给学生了一个适宜的学习探究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学生充分发挥了自身的能动性,顺利地完成了本课教学内容。通过这次课后型反思说课为自己教师专业化成长开辟了一条有效途径。同时,也给我留下了一些想要继续探讨的问题:有效问题链的结构应该是怎样的?如何处理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也真心的希望各位领导和同仁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
《节电小贴士》说课教案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小学四年级综合实践下学期主题三的活动二,我的说课一共分为三大部分:教学背景分析:教学过程展示,反思升华。
一、教学背景分析:
学情分析:节电小贴士是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综合实践四年级的主题三的活动二,本活动是在上节活动课家庭用电情况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本活动通过学生的实践探究活动让学生知道电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节电。由于本校学生大部分都是单亲家庭,而且大部分都是姥姥爷,爷爷奶奶们管,个别家长在家的也根本不负责任,而且他们也根本就不懂得怎么去教育孩子,这样孩子的思想比较复杂,有些孩子思想严重的扭曲,思想根本就不健康,思想的不健康造成有些孩子生理和心理不能健康的成长,针对这些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程度,因材施教让他们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实践,增强不同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增强学生运用学科的能力,并借此使学生发现学科学习在生活中是非常重要,非常有用的。
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当前家庭有严重的浪费电的现象,为了更好地节约用电保护环境我确定了《节电小贴士》这个主题。这都是学生身边的实事,而且是有效的课程资源,让学生通过实践真正地知道浪费电的后果,明白电的使用常识。为此我把节约用电的重要性列为本课的教学重点,那么怎么样才能做到节约用电呢?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家中电器的使用情况,有个别同学不能独立完成的可以是小组的形式进行观察,通过观察发现使用过程中的一些弊病,从而得出一些使用电器的正确、合理方法。学生能收集相关的节电小知识,并进行整理、分类,在此基础上设计节电小贴士。树立节电意识、环保意识,养成善于与家人沟通的习惯,树立爱家意识。
二、教学过程展示
1、通过课件和设疑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解题并板书课题: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没有电我们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和为便,然后通过回忆上节课的家中使用电路的实际情况了解到我们每天的用电量特别大而且发现有的家庭有严重的浪费电的现象,电资源是有限的,用一些就少一些通过统计可以看出,所以我们在用电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呢?从而导出节约用电的内容,又怎么样才做到节约用电呢,而有的人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已在浪费电怎么办呢?从而导入课题《节电小贴士》解题并板书课题,进入主题活动。通过课件和设疑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真正意识到电对于我们人类的重要性,从而更好的激发学生参与到节约用电活动中的热情,也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实践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
2、制作小贴士
那么怎么样制作小贴士呢,小贴士都需要写哪些内容呢?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然后汇报给大家老师给予正确评价,鼓励表现好的小既电的小窍门,然后老师也称热打铁播放一些节电的小窍门,结合学生的相关知识进行我们的小贴士制作过程,在制作前用激励性的语言出示制作小贴士的温馨提示:“要有针对性,图案漂亮,大小适宜,材料质量恰当好处,内容语言简洁,表意清楚”。然后学生把准备好的制作小贴士的材料拿出来根据我们的前边介绍的知识开始制作,在制作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学生都各有分工。然后老师巡视加强个别生的指导工作。通过学生实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组活动更能调动个别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学生的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得到提升,增强了学生探究和创新意识,用科学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作品展示:
通过投影仪把同学们制作的小贴士展示给大家并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正确的评价。先学生之间互评,然后再用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进行鼓励和鞭策:“同学们你们可真聪明制作出这么多形状不同,各具特色的小贴士,真漂亮,那就让你们今天制作的小贴士发挥它的作用吧,回家后把他们贴在合适的地方,给小贴士找个家吧!”同时温馨提示:“小贴士要贴到什么样的地方比较有效果呢?位置醒目,摆放方式合理。”通过展示学生能在自我发展的前提下借鉴他人的长处,相互激励,调动学生的活动积极性,更好地为以后的实践课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反思升华: 四.同学们你们今天学到了什么,回顾一下,你有哪些地方做得特别满意,哪些地方还存在不足,今后打算怎么样来改掉自己的不足,更好地进行以后的实践活动呢?启发学生各抒己见既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大家集思广义共同探索综合实践课的未来发展方向,更有利于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究与发展。
总之,通过本次说课为自己教师专业化成长开辟了一条有效途径。同时,也给我留下了一些想要继续探讨的问题:有效问题链的结构应该是怎样的?如何处理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等一系问题
我的说课完毕,这是我几年来的实践摸索出来还不够成熟的较有效果的活动过程,虽然还存在很多不足,但我坚信只要我不断的研究,探索,我的实践课一定会越来越精彩,孩子们也会越来越酷爱这一学科的。
也真心的希望各位领导和同仁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
《节电小贴士》教学反思
一、本活动是在上节活动课家庭用电情况调查的基础上进行 的,本活动通过学生的实践探究活动让学生知道电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节电。并通过实践,增强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增强学生运用学科的能力,并借此使学生发现学科学习在生活中是非常重要,非常有用的。
二、通过观察,了解家中电器的使用情况,发现使用过程中的一些弊病,从而得出一些使用电器的正确、合理方法。能收集相关的节电小知识,并进行整理、分类,在此基础上设计节电小贴士。树立节电意识、环保意识,养成善于与家人沟通的习惯,树立爱家意识。
三、但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存在很多不足,比如说有的学生没有真 正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有的同学没有加入到小贴士的制作中。。。这些问题都有待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的改进,扬长避短,更好地提高综合实践的教学水平,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达到预设的效果
《节电小贴士》反思性说课:
尊敬的领导同事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小学四年级综合实践下学期主题三的活动二,我的说课一共分为五部分:教材简析、教学目标、教学材料、教学过程、反思升华。
一、教材简析:《节电小贴士》是我们本学期四年级主题三的活动二,本主题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创设情意导入新课活动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电对于我们的重要性,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节约电,寻找一些节电的小窍门,并号召全社会的人携起手来共同节电。保护我们的环境,做到低碳环保,树立爱家意识。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了解家中电器的使用情况,发现使用过程中的一些弊病,从而得出一些使用电器的正确、合理方法。
科学探究目标:能收集相关的节电小知识,并进行整理、分类,在此基础上设计节电小贴士。
情感目标:树立节电意识、环保意识,养成善于与家人沟通的习惯,树立爱家意识。
教学重点:节约用电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小贴士的内容的编写
三、教学材料: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准备以下教学材料: 教师准备:节电小窍门的知识。
学生准备:收集一些节电小窍门,准备制作小贴切士的材料。
四、教学过程
根据对教材内容特点的理解,本课科学探究实践主线为: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寻找节电小窍门——制作小贴士来号召大家节电——展示小贴士同学们共勉——概括总结。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学效果:这个问题一提出,同学们很感兴趣,都争先恐后的发表起自己的意见,达到了创设情境的目的。
究其原因:四年级的学生还处在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对于形象化的图片是非常感兴趣的。因此,在这一环节当中激发了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创设情境的目的。
(二)观察研究,探索新知寻找节电小窍门:
学生的画带着好奇心进入到第二个环节:观察研究,探索新知。实际效果:在这一环节当中,学生在小组学习效果明显,能够及时完成小组内的学习任务,说明学生对其学习材料的兴趣是非常浓厚的。学生受到教材及图片的引领,认识到电的重要性,从而善于发现身边的一些节电小窍门。
究其原因:简单的图示,精炼的文字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效地帮助了学生进行新知的形成,起到了知识升华的思维引领作用。
(三)综合分析,收获概念
通过对教材的解读和学生搜集整理资料能力的认知,我安排了:小组整理,分析讨论;集体交流,比较异同;教师引导,抽象概念。
实际教学:首先提出引导性问题:电对于我们人类的重要性,从而学生的节电意识增强了,由于课前已经布置学生进行这方面资料的查找,学生能够对这一问题进行较为有效的回答。之后,提出整理资料的要求,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对搜集来的资料进行分析和整理。
教学效果:学生在小组合作愉快、有效,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通过教师引导,帮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的思维方法总结出了本节课的重 点,突破了本课的设定的教学难点。
(四)列举实例,拓展延伸。
通过实践的一些例子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小贴士的制作过程。从而让学生走入社会,让全社会都行动起来一起来节电保护我们的家园地球。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增强学生运用学科的能力,并借此使学生发现学科学习在生活中是非常重要,非常适用的。
五、反思升华
总之,通过这节课创设的情境给学生了一个适宜的学习探究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学生充分发挥了自身的能动性,顺利地完成了本课教学内容。通过这次课后型反思说课为自己教师专业化成长开辟了一条有效途径。同时,也给我留下了一些想要继续探讨的问题:有效问题链的结构应该是怎样的?如何处理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也真心的希望各位领导和同仁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
《节电小贴士》教学反思
铁东小学 曲淑萍
一、本活动是在上节活动课家庭用电情况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本活动通过学生的实践探究活动让学生知道电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节电。并通过实践,增强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增强学生运用学科的能力,并借此使学生发现学科学习在生活中是非常重要,非常有用的。
二、通过观察,了解家中电器的使用情况,发现使用过程中的一些弊病,从而得出一些使用电器的正确、合理方法。能收集相关的节电小知识,并进行整理、分类,在此基础上设计节电小贴士。树立节电意识、环保意识,养成善于与家人沟通的习惯,树立爱家意识。
三、但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存在很多不足,比如说有的学生没有 真正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有的同学没有加入到小贴士的制作中。这些问题都有待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的改进,扬长避短,更好地提高综合实践的教学水平,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达到预设的效果。
第四篇:《赤壁赋》教学设计【热】[范文模版]
《赤壁赋》教学设计【热】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赤壁赋》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赤壁赋》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⒈体会苏轼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⒉学习本文融情于景、融情于事的特点。
教学时数:2
第一教时
明确目标:
⒈感知课文,积累字词句;
⒉理清作者的情绪变化历程。
教学过程:
1.作者介绍
苏轼――“浑涵光芒,雄视百代”
2.介绍文体及写作背景
⑴赋――体物写志
⑵介绍写作背景
⒈诵读课文,初步感知
⑴听录音,注意诵读的停顿、延长,体会其中的节奏。
⑵自由朗读,找出每段中押韵的韵脚(12个)。
⒉齐读课文。
⒊对照注解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⒋质疑解难,师生共同小结文言知识。
⒉思考:
⑴“赋”的特点是“体物写志”,贯穿全文的“物”是什么?
⑵理清作者的情感变化历程。
明确:①贯穿全文的“物”是“清风”、“明月”,“风”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辅之,全文就是紧扣“风”“月”展开描写和议论的。
②情感变化线索:乐-→悲-→喜
第二教时
明确目标:
1.理解文中对人生意义的议论,揣摩体味作者旷达乐观的情怀。
2.体会本文的感情变化和景、情、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析“乐”【第一段和第二段的第一层】
⒈齐读,思考:
作者和客人夜游赤壁,他们的心情很“乐”,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渲染他们此时那种快乐心情的?
明确:
景物:“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活动:“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饮酒…扣舷而歌…”
感觉:“浩浩乎…飘飘乎…”
⒉第1段展示了一个怎样的意境?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明确:展示了一个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吟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意境。
⒊第2段写作者放声高歌,歌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明确:说明作者在遭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著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二)析“悲”【第二段的第二层和第三段】
1)析第2段
⒈共赏清风明月,泛舟万顷秋江,此乃人生一大乐事,此时的氛围却发生逆转――由“乐”转“悲”,“悲”从什么地方体现出来?这个变化突然吗?
明确:从“客”悲凉的箫声体现。
⒉作者是怎样描写箫声之悲的?(朗读)
明确:借助比喻、想象和夸张,形象地写出了箫声的幽怨悲凉。使人如闻其声,几要流泪。
⒊第2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转折过渡
2)析第3段
⒈“客”产生悲凉情感的原因是什么呢?(朗读)
明确:触景生情,怀古伤时
⒉“客”是怎样阐发当时的情怀的?
明确:古今人物对比
对比人生须臾和宇宙无穷人生短暂
理想和现实矛盾
⒊你是怎样看待和评价“客”的这种情怀?
明确: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的思想。对于封建社会的文人士大夫来说,当他们政治失意或生活遇到挫折的时候,往往就陷入这样的苦闷与迷茫之中。虽为客语,实际反映了作者本人思想中的消极面。
(三)析“喜”【第四段和第五段】
1)析第4段
⒈针对“客”的悲情,作者是怎样阐发自己的人生感悟的?(朗读)
明确:①以“水”“月”作比,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有“变”和“不变”两方面,无须“羡长江之无穷”、“抱明月而长终”;
②从“取”与“不取”角度说明“物各有主”,丢开个人愁怀,尽情享受“清风”“明月”就行。
⒉怎样理解作者在官场失意之时的“喜”?
明确:作者积极入仕,抱负远大,但却人生失意,在激烈竞争之中屡遭贬斥,又因“乌台诗案”下狱,险遭杀身之祸。后谪居黄州,备感苦闷,但对生活却从未失去信心,常借游赏山水之机,力求排遣郁闷心情。作者先由清风明月之美写自己的游赏之乐,后又借主客问答之式写出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的苦闷之悲,再通过哲理地审视一切后辨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求解脱,表明豁达乐观的态度。
⒊你是如何评价作者观点的?
明确:他的人生观是乐观的,但也有负面因素,一是关于“变”与“不变”的解释是相对主义而非真正意义上的辩证法;二是主张随遇而安也可能导致斗志的削减。但苏轼是在走出监狱到达流放地而几乎丧失自由的情况下说这番话的,反映了他的坦荡、旷达和强烈的生活信念,值得肯定的方面是主流。
2)析第5段
⒈客人在苏子哲理地阐明世间变与不变的道理后有何反应?
明确:“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说明客人被苏子说服了,满面春风,换去愁颜。
⒉此“喜”和前“乐”有何不同?
明确:前者是欣赏美景而“乐”,后者是忘怀一切而“喜”。
⒊作者这样结尾有何深刻含义?
明确:向政敌暗示:虽然遭受迫害,但日子不错,既不寂寞也不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⒋结合全文,应如何认识文中的“主”与“客”?
明确:“主”与“客”实为一体,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积极何消极的心态。
春去秋来不萦于怀,成功失败不系于心,人生起落不碍于眼,于自然中获取人生的乐趣与力量,这就是苏轼的旷达与乐观。“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赤壁赋》教学设计2【教学目的】
1、了解赋这种文体的特征,鉴赏音韵美和意境美。
2、培养学生鉴赏古代散文的能力,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
3、结合作者的处境,体验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感悟作者的情感变化,品味语言之美。
2、体会景、情、理的交融,品鉴技巧之美。
【教学方法】
1、诵读和鉴赏。
2、运用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在日本的千叶,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立着这样一块石碑,上面写着这样两个字:虫二。许多人到此不解其意,后郭沫若作了妙解,他说这两个字应分别加上两个边框,读为风月无边,是盛赞此地之美的。
而我们今天要鉴赏的《赤壁赋》,就是借咏无边风月而抒怀的。文章的作者是苏轼。
1、感悟作者的情感变化,品味语言之美。
2、体会景、情、理的交融,品鉴技巧之美。
1、目标:订正字、词的读音。
2、关注作者感情的变化。
(重点、难点)
1、整体感知:
学生默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琢磨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理清本文的线索。
2、解读赏析:
(重点:第一、三、四段。)
第一段:
景:
(以学生的活动为主。)
逐层设疑:
第一段作者写的是什么内容?
(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是什么样的景?
(景:月出东山 徘徊斗牛 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看到这样的景会有什么样的心情?
教师点拨:
写得真美!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幽雅而宁静,苍茫而朦胧,果然秋景如画,风月无边,一路乐景。看了这样的文字,我们真的很佩服苏轼:除却诗酒何所癖,独于山水不能廉。
正是这美景激发了作者的心旷神怡之情。此一乐也:山水之乐,诗酒之乐。再来欣赏一遍。
(全体女生读。)
3、知人论世:
(以第二段〈过渡段〉为契机介绍苏轼的人生经历,重点是政治上的坎坷遭遇,为三、四段的情理理解作必要的铺垫。)
第三段:
情:
⑴ 歌声和箫声引发了悲情悲意。悲什么呢?悲的内容是什么呢?
⑵ 学生齐读、体会。
⑶ 学生自己看书思考、分类。
⑷ 相互借鉴、争辩、质疑。
⑸ 教师点拨、师生共同总结:
无枝可依
情 英雄安在 悲
人生无常
第四段:
理:
(在诵读中理解、品味语言)
⑴ 他怎样来排遣这种悲苦郁闷之情呢?
盈虚有数 物我无尽
理
清风明月 与子共适
⑵ 这样深奥的道理,远隔千年的描述,今天我们读来并不感到晦涩难懂,为什么?
引导学生品味语言。
补充《定**》(帮助理解):
定**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潇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⑶ 你认为当时真的有这样一场主客答问吗?
学生畅谈感受、认知。
教师明确:
主客答问是赋的传统手法;苏轼借此抒怀,有无并不重要。
教师强调:
正是用这种观点看待万事万物,作者的悲怨也就得到了思想上的解脱。回归自然,融于自然,在恬淡幽静、气氛清新的清风明月中找到了精神的寄托。可以说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随遇而安的慰藉,但又何尝不是一种苦难后深悟的旷达。思想矛盾解决了,心胸也随之旷达超脱起来。因此,客喜而笑,感情也一扫悲伤而变得开朗乐观──主客畅饮,酣睡达旦。
⑷ 总评苏轼:展现其人格魅力,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重点:景、情、理的关系。
教师明确:
常言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本文作者先写月夜泛舟大江,饮酒赋诗,使人沉浸在美好的景物之中而忘怀了世俗的欢乐心情;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申述人类和万物同样是永久地存在,表达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那么,前后两乐相同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
如下图:
景(乐──山水之乐)
理(乐──达观之乐)
情(悲)
情因景生 景以情显 移情于理
风月不老 先生未亡
教师强调:
全文融景、情、理于一炉。景则水月流光,情则哀乐相生,理则物我相适。其间杂以呜呜箫音,悠悠古事。体物写志,不离眼前景;议论、抒情又不囿于眼前景。真的是:情因景生,景以情显,移情于理。
今天我们重读此篇佳作,无论是作者的文学才华,还是他的人格品质,都让我们感到:
风月不老,先生未亡。
比较阅读:苏轼《后赤壁赋》
《念奴娇·赤壁怀古》
《记承天寺夜游》
参考篇目:林语堂《苏东坡传》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板书设计】
赤壁赋
苏 轼
景(乐──山水之乐)
理(乐──达观之乐)
情(悲)
情因景生 景以情显 移情于理
风月不老 先生未亡
《赤壁赋》教学设计3一、教学目标和意图:
《短歌行》、《赤壁赋》文质兼美,音韵和谐,而且都饱含了诗人对人生、理想和自身处境的清醒而深刻的理解和认识,遂成传世名篇。因此,而今的我们很有必要跟学生一起,诵读、品味、鉴赏《短歌行》、《赤壁赋》精美的语言,体悟的精美高妙,深入地探讨他们对待人生、理想和生死的深沉、悲凉而又历久弥新的思想观念,从而在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的同时,引导和增强他们看待人生、世界的理解能力和选择判断的能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
高一的学生有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能够牵线地理解文言文基本文理。但对文言文整体阅读和感悟任然需要加强引导,要把学生机械枯燥地积累文言文的语言知识的困扰和负担中解脱出来,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过程中,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他们欣赏《短歌行》、《赤壁赋》的深沉高雅的美感的同时,对曹操和苏轼产生人格魅力和思想观念认知上的共鸣,从而带着美好的情感体验去形成对于自身理想和价值的独特而深刻的认识。
三、学习难点和重点:
1.诵读、品味、鉴赏课文精美的语言
2.体会景、情、理交融的特点,感受诗人独特的思想情怀。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提问发、讨论法、情境体验法
五、教学手段:
多媒体
六、课时安排:
三课时
七、教学过程与内容
1.给学生提出诵读指导建议,让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并争取背诵课文
⑴读出韵律。赋体押韵如“望﹑章﹑江”,“焉﹑间﹑天﹑然﹑仙”等
⑵读出重音。如“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动词重读;“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韵字重读;“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羡乎”疑问词重读。
⑶读出节奏。如: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⑷读出气势。如“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停顿较小,语速较快)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节奏一致,语速舒缓)固一世之雄也,(停顿较大,气势豪迈)而今安在哉?(情感急转,缓慢低沉)”。
⑸读出情感。如:“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乐)“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悲)“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而吾与子所共适”。(旷达)“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洒脱)
⑹根据文赋对仗特点背诵相关句子。
⑺根据文赋押韵特点背诵句子。
⑻理清层次﹑情感变化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如明确客之三悲﹑苏子二论及议论层次的转换。)
2.诗文导入:
(1)林语堂曾这样评价过一位古人:“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教育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苏东坡传·序》(这里描述的历史人物是谁?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就是苏轼,一个曾自嘲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人。然而,恰恰是黄州成就了他,使他在文学上“成熟”了。在这里,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等名篇光耀千古。
(2):
3.《短歌行》及《赤壁赋》的创作的背景
(1)曹操统一北方之后,挥师南下,意在一统天下,而得天下必先得人心,特别是贤才之心,故有求贤若渴之慷概悲切之情灌注于《短歌行》之中。
(2)苏轼在“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这是苏轼人生遭遇中的一个莫大打击,然则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这“赤壁三绝”流芳于世,可对中国文艺来说实在是一件很大的幸事。
《赤壁赋》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苏轼,了解苏轼的人生感悟,倡导积极的人生态度;
2、体会本文诗情、画意、理趣完美融合的艺术特色;
3、探讨本文中的人生哲理,从中得到启发。
教学重点:
1、学习和积累有关的文学常识,掌握本文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及特殊句式等;
2、指导学生体味其用词的精练准确和生动形象,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的语言的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诗情、画意、理趣的完美融合教学方法:
串讲+探究、鉴赏
课时:2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1)利用学习小组搜集相关资料,了解作者苏轼的生平,着重了解被贬赤壁这段经历及与之有关的材料,了解赤壁的历史,关于赋的简单知识等。
(2)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籍解决字词问题,并归纳文章的字词。
2、教师准备(1)若用多媒体教学,收集资料,制作好多媒体教学课件。
(2)准备好相关的巩固练习课前课中课后的资料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人生是由不连续的幸与不幸组接而成的。当不幸降临时,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呢?是自怨自艾,消极的躲避还是乐观豁达的积极面对呢?其实所谓幸与不幸,是与非,只是看问题角度不一样而已。当我们学会珍惜不幸的价值时,它就是我们人生的财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赤壁赋》,是一篇面对人生不幸的文章,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处于人生底谷的苏轼是如何去面对的。
二、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画家,书法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21岁中进士,一生仕途坎坷。正是人生的苦难造就了这位“古今第一才子”的文学成就,而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涉及到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创了豪放派词风,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我们今天要学的《赤壁赋》,就是他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三、写作背景
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作诗讽刺王安石新法(“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黄州团练副使。在这里,为排遣内心郁闷,他经常来赤壁矶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他先后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些名篇。《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四、关于赋这种文体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赋”。赋体出现于战国后期,到了汉代才形成确定的体制,这是赋的渊源。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各个阶段。
关于赋的特点:赋在艺术表现上注重铺陈、形容事物的外象和内理。在语言上使用新奇美丽的辞藻。另外赋也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
五、解读课文
(一)听录音朗诵或齐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思路,注意字词的读音与朗读的节奏。
(二)理清思路,学生讨论回答
全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洞萧吹奏的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间的问答,文章重点转到关于人生态度的论辩上。全文有诗情、画意,哲理,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处世态度上。全文共分五段。
第一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在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从而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悠扬和谐的基调。
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箫声起,悲意生。哀怨,爱慕,哭泣,申诉,潜龙舞,新妇泣,六个比喻,渲染萧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凉,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
第三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客人从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烟云,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散尽。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
第四段,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和豁达开朗的心情,(“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写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界的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不变的,用不着羡慕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
第五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这个结尾意味深长,既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又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无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教师点拨:第一节——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节——悲凉箫声的伤感
第三节——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节——随缘而安的态度
第五节——忘情尘世的洒脱
感情的变化是;乐——悲——乐
1、具体品读课文
(1)、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段,根据第一段文字,描摹秋江月夜图景。
①扫除这段文中的疑难字句;
既望:十六日,既,已经,望,农历每月的十五日
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句,应为:于赤壁之下游.于,介词,在.下,方位名词
兴:起,同风雨兴焉
属:zhǔ,通嘱,意思是劝,请
②师生讨论
师:作者在这段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图画,现在我们要给这幅图卷命名,应该叫什么?
生讨论;泛舟赤壁图、月夜江水图、秋江风月图等
总结选用(秋江风月图—板书),那这副图中有那些景物?看看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生:清风、水波、月 师板书
问:文章第一段的景物描写美在何处?为什么写得赛似仙境?
生讨论,师总结:作者的这一段描写蕴涵着一种深沉隽永的诗意,一下子把人带进了诗的国土,沉醉在山水风月之中,同作者一起去领略那深蕴的人生意义。这种境界和意蕴是过去的赋从来没有表现的。
(一写夜游之乐。作者以传神的笔墨,描述了秋夜赤壁的美丽、静谧以及与客人夜游的逸兴。本段写赤壁夜景,突出了月出前的“清风”、“水波”和月出后的“白露”、“水光”,既烘托了游人自由愉悦的心绪,又为后文对“水”、“月 ”的变与不变的议论作了铺垫。)
(2)全班齐读第二段。
讲解疑难字词句,分析。
这段作者描写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的箫声。箫,素来是忧伤的代言人,酒,一向是苦闷的牺牲品。文章第二段作者的感情从乐到悲变化是否太突兀?悲从何来?(师生讨论)
师:我们先来理作者情感的变化线索。作者从乐字引出歌来,“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是指《诗经陈风月出》诗的第一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为什么苏轼在船中诵读“明月之诗”里的“窈窕之章”?
从扣舷而歌的歌词看,显然是从《月出》诗里生发出来。“流光”指江面上闪烁荡漾的月光,不就是“月出佼兮”么?“美人”即心上漂亮的人儿,不正是“佼人僚兮,舒窈纠兮”么?“渺渺兮予怀”表现临风怅惘,思绪黯然,不就是“劳心悄兮”么?但这歌词与单纯的民间情歌有所不同,这里的“美人”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表现的是政治的感慨。悲从何处来,来自作者遭受贬谪后的苦闷,看到江水之阔,面对宇宙之大,难免产生知音何处,而发出天各一方之叹,在游赏之“乐”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了,这“乐”本就属于苦中作乐,借山水而暂时排遣其内心的郁闷。所以从“望美人兮天一方”的失望心情中进一步引出忧患 整个人生的哀思来。这是由乐到悲的第一层心境。由乐到悲的第二层心境是通过什么来写呢? 生:客人的洞箫声。师:如何写箫声? 生:“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连用了四个比喻,形象地写出了箫声的幽怨悲凉。使人如闻其声,几乎 也要流泪。
师:经过吟诗与吹箫的描写,使“泛舟”的快乐气氛向悲哀转化,完成了 两段之间的过渡。这一过渡自然圆转,不露一丝圭角,使读者不知不觉地为这种感情的抑扬起伏所吸引,迫不及待地去倾听下面的对话。
六、课后作业布置;
1、巩固课上所学的知识,2、预习课文后三段,思考教师留下的思考题。,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体会文章景情理交融的特点,理解作者豪放达观的心态。
一、复习第一课时所讲内容,串起课文。
二、分析文中第三、四、五段。
1、面对美景,客却借箫声奏出了不和谐的音响,并使“苏子愀然”。那么客人因何而悲呢?(生讨论)
明确:悲的原因有三,一由古(一世之雄)今(安在)历史对比生悲;一由人生短暂感触生悲,一由理想(挟飞仙,抱明月)现实(不可骤得)矛盾生悲。
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有感与人生短暂。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这么个一世之雄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有为者尚如此,更何况我们这些生命短暂,有志无为者,惟有羡长江之无穷,哀人生短暂,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注意思想。
通过客曰由眼前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谕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在由他们的“今安在”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引出曹周二人。更见已身渺小,自然生出感慨,是抒情。
师总结过渡:作者因景而乐,因情伤悲,那么作者又是如何由悲转喜?
生讨论,师点拨:作者从眼前的自然景物出发,得出了自己观于天地人生的认识。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和不变的一面。
水 月 人
变 逝者如斯 盈虚如彼 生老病死
不变 未尝往也 卒莫消长 代代相承
师总结:悲和喜其实只是一念之间的情感,关键在于对问题如何看待。
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所以苏轼认为人对自然万物,不该取的不取,该取的就取。不必因吾生须臾而羡其无穷,而要使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这样议论最后又回到乐上来了。
2、延伸思考讨论
(1)、苏轼这种听任自然,力求豁达的心境却让人有消极感,他是否有陶渊明归园田的心境?(生讨论:他与陶渊明的心境还是有区别的,陶渊明是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他是真正厌世。苏轼的思想从本质看是很矛盾的,在《念奴娇》中拿周瑜比,现在与曹操比,都是感叹人生短暂而不能像古代英雄那样有所作为。清人李扶九在《古文笔法百篇》中说:“篇中所言,不过随时行乐,惟“美人”二字,则公真意所在。”)
(2)、在同学们的讨论中,从现实出发来思考,对这一段还可还有许多问题:(苏子听任自然的观点,在现代竞争激烈的社会是否可取?“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在今天却是应该争取的;声色是大自然固有的,不以听、看而存在,此处是否反映了苏轼唯心主义观点?“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也是不对的。)
3、教学小结
课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箫吹奏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一场问答,转移到关于认识态度问题的论辩上,写出历史任务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求解脱,最后归于豁达乐观。表现出作者“乐-悲-乐”的感情变化,这也是课文的感情线索。文章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中,满腔悲愤寄寓旷达的风貌之下。
《赤壁赋》教学设计5【说教材】
大凡在写景叙事中注入作家浓郁的主观情思的文章,语言才能神情飞动,意趣横生,倘若在情和景交融之外,更能从物我之间抒发哲理意蕴的则更是达到化境的上乘之作。苏轼的《赤壁赋》就是这样一篇独具特色的“以文为赋“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将纯理念的对社会人生的抽象认识通过欣赏风月,凭吊古人的方式来完成,在主客观的契合间发出哲理的意蕴。文章“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唐代散文重在意境和情感,而宋代散文则重在情感和理趣。但无论是意境、情感或是理趣,都应该注重对文章语言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这也就是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因此,在对《赤壁赋》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大纲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鉴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确立如下的三个教学目标:
1、“以文为赋”──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
2、“以意逆志”──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
3、“知人论世”──了解诗人儒道兼济的思想。
1、欣赏分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2、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内涵。
从诵读──研读、从整体感知──深层评价、从感性──理性的原则。
【说教法】
1、中学生应诵读一定量的浅显的文言文,《赤壁赋》是骈散结合的文赋,声韵和美,节奏富于变化,第一课时应运用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多听、多看,同时让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重在整体感知,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第二课时重在研究性的讨论学习,方法是教师设计问题,学生课外搜集资料,写好发言稿,课堂上以交流、讨论的形式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
2、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黄州的苏轼:
苏轼人生中最无用世机会的三处贬所:黄州、惠州、儋州。
赤壁赋的写作正是苏轼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时。简单的介绍苏轼躬耕东坡、黄州夜醉及两赋一词。有助于学生对欣赏作品时恰当的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
2、解题:
⑴赤壁的有关话题:三国时的赤壁和黄州的赤壁。
⑵赋的特点的演变:骚赋──大赋──小赋──骈赋──律赋──文赋。
教师点明五段文字的五次换韵。
(请四位学生分别朗读,其余同学根据注解疏通文意)
学生提出疑问。
教师提示重要知识,举例:
词类活用──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
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
名词作动词: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句式──定语后置:客有吹洞箫者。
宾语前置:何为其然也。
(学生默读)
教师点拨:第一节──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节──悲凉箫声的伤感
第三节──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节──随缘而安的态度
第五节──忘情尘世的洒脱
〖板书设计〗
游景乐(以景动人)
“水月”歌情悲(以情感人)
问理喜(以理警人)
1、欣赏文中的“水月”的意象,并谈谈古人的山水意识。
2、分析主客的形象,体悟主客问答中的理性思想。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本课时围绕上一节课的两个问题展开,以学生发言──讨论──总结的形式,教师适时的引导。
〖教学步骤〗
教师点拨:现实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赏风月(实)
历史中的“水月”──苍凉之意──凭吊古人(虚)
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须臾──体悟人生(虚)
苏轼采取的是一种政治性的退避,“宁固穷以济意,不委屈而累己”,他找到了生活的快乐和心灵安慰的较为现实的途径。无论人生的感叹或政治的忧伤,都在对自然和对山水的爱恋中得到了安息。于是他的山水意识提到了一个远远超出同时代人的高度。从而,自然山水在他的笔下,不再是象魏晋诗人那样只是作为哲理思辩或徒供观赏的客体,而融入苏轼的生活、兴趣、情感中。秋风秋月、平畴旷野,极其普通的景色在这里都充满了生命和情意。而且一种浑化无际、物我两忘的风格在苏轼的笔下流淌出来,这是平凡而不可起企及的美。
答: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
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缘于诗人痛苦的人生际遇,畅达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种豁达的情怀。
1、文章有赋的情韵,散文的笔调,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上的束缚,用比较自由的句式构成带韵的散文,兼具诗的情韵和散文的理意,体现了韵文的优美、绵长的特色。
2、《赤壁赋》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的幽美景致,都给政治上失意的苏轼带去了莫大的慰藉,于是他用那传神的妙笔,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他描写了秋夜泛舟大江的情景,抒发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感慨,并以水月为喻,畅达宇宙万事万物变与不变的辨证关系,使惆怅的心情在享受清风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诗意的消解,表现了一种豁达乐观的襟怀。
1、将文中的第一节改写成一段散文化的抒情文字。
2、比较《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的异同。
《赤壁赋》教学设计6一.教学内容:
《前赤壁赋》
二.学习目标:
通过讲解《前赤壁赋》,达到三个教学目标:
1、了解文中苏轼情感变化的过程。
2、体验苏轼如何在逆境困苦中运用理性思辨使自己走出悲情,从而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
3、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三.知识归纳总结:
苏轼(1037~1101)
(1)少年得志
他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第二名。
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苏轼几年不在京城,朝里已发生了天大的变化。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相国王安石意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的,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2)乌台诗案前后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1079年7月,苏轼在湖州任上三个月,就因为他的牢骚诗“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又联系他在《上神宗皇帝》书里说王安石“招来新进勇锐之人,以图一切速成之效”,结果是“近来朴拙之人愈少,而巧进之士益多”。后来正是曾拥护过王安石的“巧进之士”把王安石出卖了,使其罢相。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仕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次年元月,被流放至黄州。诗案之前,其诗词作品在整体风格上是大漠长天挥洒自如,内容上则多指向仕宦人生以抒政治豪情。渴望有朝一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他探问:“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他轻狂:“老夫聊发少年狂”。
而诗案之后,虽然有一段时间官至翰林学士,但其作品中却少有致君尧舜的豪放超逸,相反却越来越转向大自然、转向人生体悟。至于晚年谪居惠州儋州,其淡泊旷达的心境就更加显露出来,一承黄州时期作品的风格,收敛平常心,我运物自闲,以达豁然恬淡之境。以乌台诗案为界,苏轼的诗词作品在创作上有继承也有明显的差异。在贯穿始终的“归去”情结背后,我们看到诗人的笔触由少年般的无端喟叹,渐渐转向中年的无奈和老年的旷达——渐老渐熟,乃造平淡。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3)晚年
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新党势力倒台,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轼于是年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
俗话说:“京官不好当。”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元佑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被外放颖州。再贬为儋州(今海南省儋县)别驾、昌化军安置。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享年六十六岁。
四.课文分析:
(1)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壬戌: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既望:农历每月十六。
赤壁:湖北黄冈赤壁,与湖北嘉鱼赤壁同被作为周瑜破80万曹军之壁战场故迹。
属(zhǔ):请,让,说。
译文: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荡着船儿,在赤壁下游玩。清风缓缓吹来,水面波浪不兴。举起酒杯,劝客人同饮,朗诵《月出》诗,吟唱“窈窕”一章。一会儿,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间。白蒙蒙的雾气笼罩江面,水光一片,与天相连。任凭水船儿自由漂流,越过一望无际白茫茫的江面。江实在旷远啊,船儿像凌空驾风而行,不知道将停留到什么地方;飘飘然,又像脱离尘世,无牵无挂,变成飞升上天的神仙。
(2)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余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溯(sù):逆流而上。袅袅(niǎo):细长,形容声音婉转悠长。嫠(lí)妇:寡妇。
译文:
这时候,喝着酒儿,心里十分快乐,便敲着船舷唱起歌来。唱道:“桂木做的棹啊兰木做的桨,拍击着澄明的水波啊,在月光浮动的江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瞻望心中的美人啊,在天边遥远的地方。”客人中有会吹洞箫的,随着歌声吹箫伴奏,箫声呜咽,像含怨,像怀恋,像抽泣,像低诉。吹完后,余音悠长,像细长的丝缕延绵不断。这声音,能使深渊里潜藏的蛟龙起舞,使孤独小船上的寡妇悲泣。
(3)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愀(qiǎo)然:忧愁的样子。缪(liáo):盘绕。舳(zhú):船尾;舻(lú):船头。酾(shī):斟。槊(shuò):长矛。须臾(yú):片刻。
译文:
我有些忧伤,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那客人说:“为什么奏出这样悲凉的声音呢?”客人回答说:“‘月光明亮星星稀少,一只只乌鸦向南飞翔’,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句吗?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这儿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不就是曹操被周瑜打败的地方吗?当他占取荆州,攻下江陵,顺江东下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临江饮酒,横握着长矛吟诗,本是一时的豪杰,如今在哪里呢?何况我和你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驾着一只小船,举杯互相劝酒;寄托蜉蝣一般短暂生命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里的一粒小米。哀叹我们生命的短促,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愿与神仙相伴而遨游,同明月一道永世长存。知道这种愿望是不能屡次实现的,只好把这种无可奈何的心情寄托于曲调之中,在悲凉的秋风中吹奏出来。”
(4)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5)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藏(zàng)。肴(yáo):荤菜。适:享用 枕藉:叠枕挤睡。
译文:
我对客人说:“你也知道那水和月的道理吗?水像这样不断流去,但它实际上不曾流去;月亮时圆时缺,但它始终没有消损和增长。原来,要是从那变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时间都不曾保持过原状;从不变的方面去看它,那么事物和我们本身都没有穷尽,我们又羡慕什么呢?再说那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如果不是我应有的东西,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拿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与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它,听到的便是声音,眼睛看它,看到的便是色彩,得到它没有人禁止,享用它没有竭尽,这是大自然的无穷宝藏,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
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
分析:
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有怎样的变化?
饮酒乐甚——→愀然——→喜而笑
(乐)——→(悲)——→(乐)
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为何而乐?
乐:清风明月、水天一色
(景美)朦胧迷离、羽化登仙
苏轼的悲又从何而来?
从歌声中来(政治失意)
从箫声中来(箫声幽怨)
从历史人物中来(人生无常)
从个人境遇中来(生命短暂)
苏轼又是如何从悲情中走出来的?
探究第四段的思路、说明分层理由;分别用一对表示矛盾关系的词语来概括层意。
可分为两个层次:
一:变与不变
二:取与不取
变 不变
逝者如斯(水)未尝往也(水)
盈虚者如彼(月)卒莫消长也(月)
时刻在变(人)无尽也(我)
(水、月、人都是既变又不变的)
1、比较客与苏轼关于物和人在“变与不变”的问题上,观点有何不同?并加以分析。
物 人
2、客:无穷 须臾 变化(片面)(悲)
苏轼:物与人都是既变又不变(全面)(喜)
(用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分析问题,这是一种理性的思辨。)
分析“取与不取”
取 不取
清风明月 非吾之所有
(大自然是一部抚慰人心灵、开阔人胸襟、陶冶人情操、启迪人智慧的百科全书。)
小结:苏轼的悲情从哲学思辨中、从自然美景中解脱了出来,这种理性的思辨使他乐观旷达。
苏轼是如何得到了永恒的?
人格魅力:辩证处世、正直进取、旷达乐观、真纯淳朴、胸怀天下等
总结文学成就:
文: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苏黄”(苏轼、黄庭坚)
词: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辛”(苏轼、辛弃疾)
《赤壁赋》教学设计7【课程分析】
本文是苏轼写的一篇赋,它不是纯粹的散文,却也不能看作一般的诗歌来看待,而且它更不等于今天的散文诗。它是比较自由的句式来构成的带有韵脚的散文,却又饱含着浓厚的诗意,作者在本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问答最后文章的主题又转移到关于人生态度辩论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同时也反映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文章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所以在设计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体味文章的语言特点,表达特色,以及理解文章的内容,作者的感情上。
【学情分析】
所教两班为学生基础较弱,对于课文的理解首先是一个难题,但是我们又不能完全的包办,不能代替学生去逐字逐句的翻译。但是如果不翻译文章大多数学生理解文章就会产生障碍。所以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翻译课文交给学生自己课前预习时进行。这样在学习课文内容时学生就会提前理解课文内容。对于基础较弱班级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自主预习基础知识也是预习的首要任务。让学生在自主预习学习中自己先发现问题,然后通过课堂的合作交流解决问题,最终使学生全面的,自主的掌握知识,真正的理解了接受知识。
【学习目标】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知识。
2、鉴赏本文景、情、理的交融特色,以及理解作者的情怀。
3、会“主客矛盾”所体现的处世哲理。
4、学习古人身处困境仍然乐观的精神、感悟生命的意义。
【设计理念】
老师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陶冶品德。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往往忽视手段的运用,使得我们的教学变得枯燥,乏味,而学生的积极性也没有得到发挥,因而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做为一个新时期的教师,那么必须要从传统中走出来,让自己的课堂变成学生的学堂,让学生去自主的学习,而不是被动的被填充。老师只作为一个路标,去帮助学生自己正确的前进。为了帮助学生能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层面上拓展知识面,提高认识,所以设置拓展延伸,让学生结合自身实践谈苏轼的处世哲学,带动学生思考自己的人生。学生可以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和看法,老师必须尊重学生的见解和看法,这样会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更大的发展,也会活跃课堂气氛,学生也会在一种相对宽松的环境中得到自身的提高。
【教学媒体设计】
制作 powerpont 课件,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节约课堂时间,增大课堂容量。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师: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元丰五年,漫步长江岸边的苏东坡,望着奔腾不息的长江水,看着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情难自已,于是把酒临风,挥毫醉书,《念奴娇·赤壁怀古》诞生了,震烁千古。后来在这里,他还写下了《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前赤壁赋》。
(点评:学生学习过的古代山水记游散文很多,但学生没有做一个系统的归纳,所以先通过这一段简短的导语简单的归纳了学生以前学过的著名的山水游记,让学生在大脑中能够回顾一下以前所学知识。)
实录:学生认真的听,仔细的思考。尤其是背诵时,有的学生闭上眼睛,好像是被赤壁的景象所感染。
师:学习一篇文章必须要了解作者及背景,作者及背景的了解更有助于深刻的领会文章。本文的作者是苏轼,苏轼的文章我们已经学习过许多,苏轼的相关知识我们更是耳熟能详,就请同学们各抒己见吧!
(点评:让学生自己回顾作者,有助于加深对作者的了解,对旧有知识的回顾,也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兴趣。)
胡玉茹:1037年~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宋代大文豪。
丁凯航:和苏洵、苏辙合称“三苏”。
叶先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在文学上称为“唐宋八大家”。
张勇:和辛弃疾合称“苏辛”。
罗阳:在书法上也很有造诣,和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苏黄米蔡”。
(点评:对于作者的情况,学生是比较熟悉的,老师不必再去做详细的讲解。讲回顾知识交给学生自己,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师:以上几位同学的发言使我们比较全面的了解了作者,有那位同学能够结合以前所学知识为我们讲一下本文的创作背景?
余存存: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在这里,他经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报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年七月十六日和七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为以后的戏曲、绘画、雕塑等提供了创作的题材。宋代画家李公麟、明代画家唐寅都画过苏轼舟游赤壁的画。
苏轼在赤壁的创作活动,给赤壁增添了光彩,清人就干脆把黄州赤壁命名为“东坡赤壁”,并镌刻在建筑物的门额上,由此名满天下。直到今天,在黄冈东坡赤壁,仍有“二赋常”“酹江亭”“坡仙亭”等名胜。
实录:余存存同学看来是在课前已经很好的预习了课文,因此在谈到本文背景时显得很有条理,很自信,其余同学都流露出赞赏和钦佩的目光。之后多媒体显示这一部分知识,有些同学赶快记下笔记。
师:同学们,本文的标题是《赤壁赋》,从标题上看是属于赋体文,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曾经都了解过哪些赋体文,希望大家各抒己见。
学生甲:《登楼赋》。
学生乙:《二京赋》,还有江淹的《别赋》。
师:二位同学说的很好,可见二位同学的阅读面很广,其他同学要向这二位同学学习呀。那么关于赋体谁能够给我们一个全面的概括?
学生乙:是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它从先秦诗歌派生出来,到汉代形成了一种特定的体制,讲究文采、韵律,兼有散文与诗歌的性质。其常采用主客问答的手法来展开描写。
散文赋,也叫文赋,是中唐之后出现的一种文体。它兼有诗歌和散文的特点,较多地吸收散文的笔调和手法,形成了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本篇就是这种文体的典型。
(点评:一篇文章的文体必须要明确,否则,会直接影响对文章的理解的。通过这个问题的设置让同学们了解了本文的文体,也有助于下面的知识的学习,让同学自己去解决这个问题,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这个问题,那么就会加深理解,这正体现了诱思探究理论中的三维教学理念,效果很好。)
实录:多媒体放本文配音朗读,优雅的音乐加上鲍国安洪亮的嗓音,让学生沉浸在美妙的世界中,有些同学闭目享受,有些同学拿出笔在书上划出生字的读音,有些同学悄悄跟读。同学们都很认真。
师:那位同学给我们谈谈对这篇文章的感受?
实录:同学们都争先恐后的举手,由于时间关系叫一位同学谈,以下是简要内容:本文写景状物非常独特,采用灵活的形式行文,骈散结合,以散为主,抒发了作者的旷达的胸襟。
其他学生还想说,但是由于时间原因,不能再谈。
(点评:让学生自己谈对文章的感受,有助于学生全面的把握好文章,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1、归纳本文的文言知识点。
2、熟读课文。
3、自主翻译,并写成书面形式。
第二课时
上一节课我们共同了解了《赤壁赋》的一些简单的文体,这一节课我们解读文章。
首先我们请三位同学有感情的分角色朗读课文,请同学们毛遂自荐。
实录:三位同学分角色朗读,一位读苏子,一位读客,一位读旁白,由于学生课下认真的朗读,三位学生读的都很好。
(解读课文的把握方法:熟读课文)
1、学生读自己翻译的课文,其他学生找出翻译不准确的部分,相互探讨。
2、学生归纳本文闻言知识点。
3、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点评:扫除文言文字障碍,整体把握文章思想内容,这事文言文学习的重要环节,这个工作可以交给学生在课前预习和可下复习中完成,不需要老师越俎代庖。)
实录:教师在学生自主翻译的基础上,安排学生合作交流,最后统一了意见,完成了文章的翻译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讨论很激烈,课堂气氛很活跃。
第二步工作,老师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展示多媒体课件,补充了一些遗漏的知识,学生们认真的记下了这些知识点。
第三步工作,学生在自主探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很快的解决了文章的思路,得出如下结论:
全文共五段:
第一自然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
第二自然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
第三自然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第四自然段: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的美妙风光的豁达心情。
第五自然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
1、学习一篇文章,我们应该从多个方面考虑:一是思想内容的把握,二是艺术特色的鉴赏。一言以蔽之,即“写了什么?怎样写的?”这样我们才会领会一篇文章的精髓,才能在我们日常的写作中借鉴,那么这一课到底写了什么?
(点评:虽然学生能够整体上把握文章,读懂文章的内容,但是在概括能力上还是比较薄弱,语言罗嗦,不准确,概括不全面是最明显的表现。)
实录:学生再次读课文,提炼文章主旨,把握作者感情。2分钟后,学生交出结果,只是大部分学生回答了表现了作者喜悦的心情和旷达的胸怀,答不出消极情绪这一点。所以利用多媒体加以补充,如下:本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回答,文章的重点便转移到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同时也反映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
2、这篇文章之所以能够成为千古名篇,自然在写法上有其独到之处,那么请大家鉴赏一下。
把握文章的写作特点是一项即简单又复杂的工作,大多数同学找到了一两点,但是有个别同学说的特点本文没有体现。大多数同学能结合文章内容说出,有个别同学找不到相关内容。所以教师加以补充,多媒体显示,如下:
1、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
2、“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3、优美形象,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
教师解说1: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也“不变”的哲理。
教师解说2: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有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勃郁顿挫,如“万斛泉源”,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整齐对偶不同,它的抒写更为自由。如开头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逍舟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却有整饬之致;心下直到篇末,虽都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全文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宜于诵读,极富声韵之美,体现出韵文文学的长处。
教师解说3: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润孤舟之嫠妇。”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俱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如何理解文章中客人的“悲”和作者的“乐”?
(点评:苏轼的诗、词往往是表现一种豪迈的感情,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振奋,这篇文章也表现了这种感情,但是从文章的浅层次来看文章中的主客对于人生有两种不同的感受,主为“乐”,客为“悲”,结合文章背景,这种浅层次的感情是值得商榷的。)
实录:学生在经过重读课文,深思熟虑以后在随笔本上写了一段文字,时间:5分钟。然后教师找几名学生朗读,其余的由课代表收起教师课下批阅。
以下是几位学生的发言摘录:
生甲:1080年的7月16日夜晚,苏轼确实在几位客人的陪同下游览了赤壁,文中的客确有其人,而客人的“悲凉”心情是在看到历史苍苍巨变,人生变幻无穷后产生的,我们知道古人大凡游历大山名川都会产生这种情怀,孔子“逝者如斯”,就是一个明证。那么面对如此美好的夜景,加上苏轼拥有一颗超出常人的博大心胸,于是乎便沉浸在一片大自然的快乐之中了,所以我认为,文中的“悲”和“乐”反映了苏轼和客人的不同的胸襟,是实实在在的两个人的感情。
生乙:我认为文中的主客的“悲”和“乐”是合为一体的,也许历史上就没有苏轼携友夜游赤壁的事情,完全有可能是苏轼杜撰的,理由如下:从文章的背景看这篇文章是作者被贬黄州之后所写,当时苏轼的心情我们完全是可以揣摩到的,那是一种矛盾的心情,一方面苏轼会因被贬而内心悲戚,这是正常的,另一方面作者又想排遣这种心情,于是想到寄情山水,那么作者杜撰此文就是要反映自己当时的这种心情。
自读《后赤壁赋》,与本文进行对比。
【课后反思】
这篇文章虽然进行完毕,但学生还是意犹未尽,沉浸在愉悦的讨论中,他们从课堂中找回了自我的价值和学习的乐趣。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而教师的引导地位也体现了出来。尤其是在文章的思想内容的把握中,学生的表现非常突出,看得出他们真正的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真正的得到了苏轼这位哲人的深刻思想的熏陶。在这一课的学习中他们真正的找回了自信,找准了自己在学习中的位置。这一课的设计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思维为主攻,体验为红线的”诱思教学理念。
不足之处:在探讨过程中发现一些同学表现的还是不够大胆,想说不敢说。有些同学语言组织能力较差,再有,就是教学设计上不够完善,以至于课堂时间稍显紧张,讨论不够充分。
总之,我们在利用“诱思探究教学论”的新教学理念上才迈开第一步,我们应该继续继续努力,是自己的课堂成为真正的学生的学堂。
《赤壁赋》教学设计8【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的相关文化常识。
2、了解“赋”体的特征,鉴赏音韵美和意境美,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理解作者豪放达观的心态,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掌握本文的通假字、活用词、多义词、特殊句式。
2、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指导学生体味其用词的精练准确和生动形象,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法,文本研习法。
【教学安排】二教时
【布置预习】
1、熟读《赤壁赋》全文,初步了解文章的写作内容;
2、了解赋体文章的特点,初步体会感悟作者抒发的情感;
3、分组研读课文,从文章的词语句子、情感哲理、写作特色等方面提出问题。
【教学过程】
以林语堂先生《苏东坡传》中对苏轼的评价导入。
“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假道学的憎恨者,一位瑜珈术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心肠慈悲的法官,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他认为苏东坡比中国其他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正如耶酥所说“具有蟒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厚敦柔。”这无疑是对于苏东坡的最为精妙的概括。
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美食家,豪放派词人代表。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全才之一。少时即通博经史,善写文章。他多才多艺,诗词、散文、书法皆有卓越成就,其散文代表北宋古文的最高成就,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父苏洵,弟苏辙均以文名著称,而以苏轼成就最大,文坛历史上称他们父子为“三苏”。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中进士,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
苏轼的文章如波澜迭出,变化无穷,无论什么样的题材,在他的笔下都表达得新鲜贴切而又明白晓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赤壁赋》用古代散文的笔调写赋,叙事,写景,抒情,说理浑然一体,想象丰富,哲理深邃,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
赋是一种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讲究文采,注重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句式多以四言六言为主。盛行于汉魏六朝。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象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
作者摆脱了过去一些怀古赋和问答赋的写作方法,而把写游记散文的方法运用到赋中来了。借用这种方法,作者把情与景主观与客观,古与今,幻想与现实很好地结合起来了。这在《前赤壁赋》表现尤为突出。它先由眼前景引出遗世独立的感情,忽而由客的吹箫,转到乐极生悲,产生对英雄业迹的感叹和人生短暂的悲哀,又由此推宕开去,以达观的态度自我宽慰,具有行云流水之妙。
乌台诗案:苏轼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中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遭到李定、舒亶(dǎn)、何正臣弹劾,被扣以莫须有的罪名抓进乌台,一关就是4个月,每天被逼要交代他以前写的诗的由来和词句中典故的出处。在当时苏轼已是认定自己必死无疑。因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以及众人的营救,使得苏轼免于一死,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乌台诗案”,是一个有名的文字狱,也是一个冤狱。(注: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是专任弹劾百官的中央机关。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
元封三年正月到黄州,苏轼一住就是五年,在这里他生计困难,在友人的帮助下,开了几十亩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号“东坡居士”。苏轼在黄州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受到这样残酷的打击感到愤懑、痛苦;另一方面,时时想从老庄佛学求得解脱。同时,在他躬耕农事与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温暖,增强了信心,他一方面表现了旷达自适的性格,一方面也使他的思想更接近现实。他的前后《赤壁赋》正反映了这时的思想情感。
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在这里,他经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报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后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为以后的戏曲、绘画、雕塑等提供了创作的题材。宋代画家李公麟、明代画家唐寅都画过苏轼舟游赤壁的画。
苏轼在赤壁的创作活动,给赤壁增添了光彩,清人就干脆把黄州赤壁命名为“东坡赤壁”,并镌刻在建筑物的门额上,由此名满天下。直到今天,在黄冈东坡赤壁,仍有“二赋常”“酹江亭”“坡仙亭”等名胜。
壬戌(rénxū)之秋举酒属(zhǔ)客歌窈窕(yǎotiǎo)之章
徘徊于斗(dǒu)牛之间如冯(píng)虚御风桂棹(zhào)兮兰桨
击空明兮泝(sù)流光倚歌而和(hè)之余音袅袅(niǎo)
泣孤舟之嫠(lí)妇苏子愀(qiǎo)然山川相缪(liáo)
舳舻(zhúlú)千里酾(shī)酒临江横槊(shuò)赋诗
渔樵于江渚(zhǔ)之上驾一叶之扁(piān)舟举匏(páo)尊以相属
寄蜉蝣(fúyóu)于天地无尽藏(zàng)也相与枕藉(jiè)乎舟中
1:苏轼与客游赤壁时心情是如何变化的?试从文中找出关键词。
乐甚——愀然——喜而笑
第一段:
1、第一节描绘了怎样的景?此时作者心情如何?
景:皓月当空,碧水万顷,月光朦胧,清风徐徐,景象澄沏,如梦境一般。
情:“乐”。舒畅飘逸,飘飘欲仙,超然物外,陶醉于良辰美景。
乐在何处?一、良辰:七月既望
B.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C.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D.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本段展示了一个怎样的境界?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本段展示了一个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在黄州,苏轼过的实际上是一种囚犯生活,处境相当困难,居然有如此雅兴,夜游赤壁,表现了他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反映了他超然物外、洒脱不羁的道家思想。
第二段:
1.文章第二段作者的感情从乐到悲,悲从何来?
(1)来自作者遭受贬谪后的苦闷,触景生情,见茫茫月色江水,产生知音天各一方之叹,在“扣舷而歌”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
(2)来自客人幽怨悲凉催人泪下的洞箫声。
香草美人
最早出自屈原《离骚》
香草美人:1、高洁的品质
2、圣明的君主
3、美好的理想
(2)词中的“美人”指什么?歌词表达主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它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着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3)作者是怎样描写萧声之悲的?
明确:作者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徊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感受鉴赏
第三段
1.本段感情色彩如何?主要写了什么?客是如何阐发当时的情怀的?
本段写“客”的回答,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感情色彩甚为悲伤。
为何悲?
英雄业绩今安在何况吾辈渔樵者
天地阔远而自身渺小
长江无穷而人生短暂
情怀阐发
对比:古今人物——曹操,吾与子
赤壁江山触发他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当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何况吾辈渔樵江渚之上!
比喻:人生短暂,感触生悲
蜉蝣(天地)粟(沧海)哀(吾生)羡(长江)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理想: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现实:不可乎骤得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面对宇宙和历史时都感到短暂悲哀。
A.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B.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C.许浑: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D.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E.杨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2.第三段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
主问古人事迹孟德遗诗孟德遗迹安在哉?悲的缘由
客答现实人生渔樵江渚蜉蝣天地平凡渺小人生苦短
第三段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引出曹操、周瑜,更加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
第四段:
1.本段感情色彩如何?本段主要写什么内容?
主要写苏子批评客的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本段的感情变为喜悦。
水月人
变逝者如斯盈虚如彼生老病死
不变未尝往也卒莫消长代代相承
2.讨论: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谈谈对自己的启示。
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的,作者表明的观点是希望一个人不要发无病之呻吟,不要去追求那种看似超脱尘世其实却并不现实的幻想世界,而应适应现实,在目前这种宁静恬适的环境中不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但也有负面因素,主张随遇而安也可能导致斗志的消减。
但苏轼是在走出监狱到达流放地而几乎丧失自由的情况下说这番话的,反映了他的坦荡、旷达和强烈的生活信念,值得肯定的方面是主流。
启示:
积极进取,直面人生穷则独善其身
听任天命,随遇而安达则兼济天下
没有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没有经过苦难的超脱是轻佻的。
——傅雷
启示:面对逆境,要把眼光放长远一些,胸怀放宽广一些。
第五段
1.本段感情色彩如何?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本段感情色彩为“喜”,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主要写客人听了苏子的话,身心释然,主客开怀畅饮,兴尽酣睡。
2.这样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
这样结尾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滴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差,既不寂寞也不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合作探究:
你认为当时真有这样一场主客问答吗?他们所表现的人生态度有什么不同?
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
A、主——作为道者的苏轼
——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B、客——作为儒者的苏轼
——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本文的艺术特色
1.多次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是行文结构波澜起伏,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因之得以层层展现、深层揭示。
2.写景、议论、抒情的紧密结合。
结构情
一层:夜游之乐
①泛舟赤壁,襟怀开朗(乐)
二层:乐极悲来
②饮酒放歌,箫音怨慕(转悲)
③慨叹人生,苦短失意(悲)
三层:因悲生悟
④苏子作答,妙语解颐(转喜)
⑤主客尽欢,忘情尘世(乐)
寂寞让苏轼如此美丽,寂寞让苏轼如此成熟。与其说是苏轼成全了赤壁,不如说是赤壁成全了苏轼。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刺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卜算子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成语归纳:
1、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物体非常渺小。
2、正襟危坐:形容人物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3、遗世独立:脱离社会,独自生活,不跟别人往来。
4、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就断了。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5、杯盘狼藉:形容宴饮后桌上凌乱的样子。
《赤壁赋》教学设计9一、教学目的:
1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感悟语言运用的妙处。
二、教学重难点:
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
三、教学设计
1.解题:文体、背景、后人评价
2.听第一种录音,疏通词句
3、分析内容:明线,泛舟宴乐;暗线,心境变化
4、听第二种诵读及其中的赏析,总结
四、教学过程
一.文体简介
赋,始于两汉魏晋,“赋者铺也,铺采搞文(舒展散布),体物写志也。”例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贾谊的《鹏鸟赋》,张衡的《两京赋》等。
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铺陈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虽然笔墨不多,但是意境创造真切情新,景物描写优美自然,抒发情感也真挚朴实。在创作风格达到炉火纯青程度,成了千古不朽的名作。
二.创作背景
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尤其是在父亲苏洵由发奋读书而入仕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苏轼中进土,年方21岁。
北宋王朝积贫积弱,内忧外患,危机重重,一大批有政治抱负和社会责任感的文人士大夫要求变法改革,青年苏轼也积极参与其中,多次上书。
宋神宗初年王安石推行新法时,苏轼倾向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反对新法,从而卷入了上层政治斗争的旋涡,成为统治集团内部权利更迭的受害者。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其实是谏官李定、舒擅、何正臣三人断章取义地摘出他讽刺新法的诗句进行诬陷。“乌台”即御使府),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满黄州团练副使。
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访惶,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佛道和山水之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苏轼,是上帝赐给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奇迹,他是书法家,画家,诗人,词作家,散文家,他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全才奇才。无数的宦海**和人生挫折铸炼了诗人宏大旷达胸怀。
三.课文导入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投影以下文字):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四.配乐朗诵全文,要求听准字音,听出节奏,听对文章感情变化的处理。
五.朗读课文,疏通字词
1、通假字:
①举酒属客属——嘱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凭
③山川相缪缪——缭
④举匏樽以相属属——嘱
2、活用词:
①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舞、泣:使……跳舞,使……哭泣(使动用法)
②顺流而东也东:东去(名作动)
③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友:以……为伴侣,以……为朋友(意动用法)
3、特殊句式:
①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
②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
③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
④寄(如)蜉蝣于天地,渺(如)沧海之一粟。(谓语省略,省略句)
⑤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
⑥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句)
4、成语:
遗世独立、羽化登仙、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正襟危坐、月明星稀、横槊赋诗、一世之雄、沧海一粟、逝者如斯、杯盘狼藉
六、文章内容:
第一节,写作者和朋友泛游长江,尽情尽兴。(“乐”)
第二节,写箫声哀怨,使客人的情感骤转。(由“乐”而“悲”)
第三节,吹箫客人论述了曲调哀怨的原因:
1、当年舳舻千里横槊赋诗的英雄现在在哪里?有为者尚且如此。
2、更何况我们生命短暂、有志无为者。
3、哀叹人生短暂,羡慕长江永恒。
第四节,作者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1、天地万物变与不变,只是两种不同的认识而已。
2、人与天地万物一样,都是永存的,对天地没有什么可羡慕的。
3、江上清风,山间明月,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这无穷无尽的宝藏,我们可以共同享用。
三层意思表达了作者乐观豁达的情怀。尽管政治失意,被贬黄州,但作者能以一种超脱的心境对待它,找到自己心理平衡的支撑点。
第五节,客人转悲为喜。(由“悲”而“喜”)
七、写作特点——情景结合景中有情:“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山,徘徊于斗牛之间”。按照魏晋
南北朝的一些文人写作的风格,就得将这四句话繁衍成一段或几段,极尽优美辞藻之能事。苏轼的四句则不然,他不是为写景而写景,而是用了极为简练的笔墨,却饱含了丰富的情意。清风轻拂人面,江上风平浪静。这两句话创造了一个宁静优美的环境,为下文写“乐”奠定了基础。“月出”两句,又活画出天上的情景。这“徘徊”真是神来之笔!从东山升起的月亮,似乎很理解人意,它慢慢升起,又不愿意离去,只在斗牛之间“徘徊”,好象愿意让人们尽情欣赏这美景;当然人们也希望月亮不要离去,他们需要这样一个优美的环境!写景带上了感情色彩,抒情又借助了景物的描写,真是情景交融。
情中有景:“纵一叶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那个“纵”字“凌”字,多么传神!多么尽兴!这都非常真切地表现了苏轼泛游长江时的愉快心情。但同时又是写景,长江水平如镜,碧波万顷,一叶小舟在水上纵情飞驰,作者完全兴致勃勃,放飞心灵,忘情自然,飘飘欲仙。通过作者的想象,描绘出作者欲飞升成仙的情景,情中有景。
八、全文总结
春去秋来不萦于怀,成功失败不系于心,人生起落不碍于眼,于自然中获取人生的乐趣与力量,这就是苏轼的旷达与乐观。“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观照人生,回首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前赤壁赋》译文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荡着船儿,在赤壁下游玩。清风缓缓吹来,水面波浪不兴。举起酒杯,劝客人同饮,朗颂《月出》诗,吟唱“窈窕”一章。一会儿,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间。白濛濛的雾气笼罩江面,水光一片,与天相连。任凭水船儿自由漂流,浮动在那茫茫无边的江面上。江在旷远啊,船儿象凌空驾风而行,不知道将停留到什么地方;飘飘然,又象脱离尘世,无牵无挂,变成飞升仙果的神仙。
这时候,喝着酒儿,心里十分快乐,便敲着船舷唱起歌来。唱道:“桂木做的棹啊兰木做的桨,拍击着澄明的水波啊,在月光浮动的江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瞻望心中的美人啊,在天边遥远的地方。”客人中有会吹洞箫的,随着歌声吹箫伴奏,箫声呜咽,象含怨,象怀恋,象抽泣,象低诉。吹完后,余音悠长,象细长的丝缕延绵不断。这声音,能使深渊里潜藏的蛟龙起舞,使孤独小船上的寡妇悲泣。
我有些忧伤,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那客人说:“为什么奏出这样悲凉的声音呢?”客人回答说:“’月光明亮星星稀少,一只只乌鸦向南飞翔’,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句吗?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这儿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不就是曹操被周瑜打败的地方吗?当他占取荆州,攻下江陵,顺江东下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临江饮酒,横握着长矛吟诗,本是一时的豪杰,如今在哪里呢?何况我和你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驾着一只小船,举杯互相劝酒;寄托蜉蝣一般短暂生命在天地之间,渺小得象大海里的一粒小米。哀叹我们生命的短促,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愿与神仙相伴而遨游,同明月一道永世长存。知道这种愿望是不能突然实现的,只好把这种无可奈何的心情寄托于曲调之中,在悲凉的秋风中吹奏出来。
我对客人说:”你也知道那水和月的道理吗?水象这样不断流去,但它实际上不曾流去;月亮时圆缺,但它终于没有消损和增长。原来,要是从那变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时间都不曾保持过原状;从容不那不变的方面去看它,那么事物和我们本身都没有穷尽,我们又羡慕什么呢?再说那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如果不是我应有的东西,虽说是一丝一毫也不拿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与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它,听到的便是声音,眼睛看它,看到的便是色彩,得到它没有人禁止,享用它没有竭尽,这是大自然的无穷宝藏,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
《前赤壁赋》赏析
无端受屈、含冤入狱的苏轼,在“乌台诗案”结案后不久,就被贬谪为黄州团练副使,所幸的是黄州地方官吏钦慕他的为人与俊才,非但不加管束,还常常任他在管区内纵情游山观水,而情豪兴逸的苏东坡则每游一地必有诗文纪盛,《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就是这一时期留下的不朽名篇。
赋是介乎韵文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从战国时荀卿的《赋篇》创其名开始,先后出现了宏篇巨制的汉赋、骈偶讲究的骈文。这篇《前赤壁赋》是韵文,从头至尾换了十二次韵;像汉赋一样,采用主客答问的方式来阐述作者的思想、认识;又似骈赋和律赋,行文之中常使用排比与对偶,具备了“赋”的基本特征,但它又不为“赋”这种文体所拘泥,多处运用散文笔法,句式有时长短、有时整齐,参差错落,可以称得上是散韵巧妙结合、诗文和谐统一的佳篇,对辞赋体的发展与突破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以往的游记散文,大多以纪游写景或于纪游中借景抒情为主,而东坡的不少散文,却开创了一种新的写法。在这些文章中,作者并不着意写景,而是以阐明哲理,发表议论为主。借题发挥,借景立论的独特风貌贯串于字里行间。《前赤壁赋》就是这种新型游记的一篇代表作。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也就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年初秋,他与朋友驾一叶小舟,来到黄冈赤壁下的长江中赏月游玩,明月一轮映于波平浪静的江面,送爽的清风徐徐吹来,茫茫白露布满大江,水光山色与中天夜月相辉映,主客对酌于舟中,酒酣耳热后和着凄怆的洞箫声扣舷而歌,然后又从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中引出客人思古之幽伤和对人生如寄的慨叹,文章也就此由情入理,由感情的抒发到哲理的畅达,进而以苏子的对答把全文的主旨表露出来,“变”与“不变”的理论和“物各有主”的观点好似一剂“愀然”的灵丹妙药,使客人终于“喜而笑”。
《前赤壁赋》通篇以景来贯串,“风”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辅之,全文紧扣风、月来展开描写与议论。以风、月之景开卷,又于文中反复再现风、月形象。歌中的“击空明兮泝流光”则是由景入论的转折。客的伤感起于曹操的“月明星稀”,终于“抱明月而长终”、“托遗响于悲风”的悲哀,仍然不离“风”、“月”二字。苏子的对答,亦从清风、明月入论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景物的连贯,不仅在结构上使全文俨然一体,精湛缜密,而且还沟通了全篇的感情脉络,起伏变化。起始时写景,是作者旷达、乐观情状的外观;“扣舷而歌之”则是因“空明”、“流光”之景而生,由“乐甚”向“愀然”的过渡;客人寄悲哀于风月,情绪转入低沉消极;最后仍是从眼前的明月、清风引出对万物变异、人生哲理的议论,从而消释了心中的感伤。景物的反复穿插,丝毫没有给人以重复拖沓的感觉,反而在表现人物悲与喜的消长的同时再现了作者矛盾心理的变化过程,最终达到了全文诗情画意与议论理趣的完美统一。
之所以说《前赤壁赋》是苏轼散文的代表作,是因为这篇文章几乎包揽了苏文的主要风格特点。宋元明清以来,不少文人纷纷指出,苏文的风格是“如潮”、是“博”,也有的说是“汗漫”,是“畅达”,是“一泻千里、纯以气胜”,确实都很有道理,但又都不够全面、确切。从《前赤壁赋》来看,苏文的风格乃是一种自由豪放,恣肆雄健的阳刚之美。文中无论说理,还是叙事、抒情,都能“随物赋形”、穷形尽相,写欢快时可以羽化登仙、飘然世外;述哀伤时,又能拿动蛟龙、泣嫠妇作比;而苏文的舒卷自如、活泼流畅,在《前赤壁赋》中也不难发现,像“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这样的句子真是一气呵成,如同“行云流水”,挥洒自如。至于语言的精练生动、词简情真,就更是可以在文章中信手举来,毫不费力。“徘徊于斗牛之间”的“徘徊”;“渺沧海之一粟”的“渺”,都是一字千钧,读来似铿锵作金石声。《前赤壁赋》一文还充分体现了苏轼散文自然本色、平易明畅的特色,那种纯真自然之美给古往今来的无数读者带来了多么难忘的艺术享受。
《赤壁赋》教学设计10一、概述
《赤壁赋》是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②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它上承《兰亭集序》后接《游褒禅山记》。这三篇都是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它们与第一单元的现代抒情散文遥相呼应,互为补充,共同为“表达交流”部分的“写景要抓住特征”“学习描写”“学习抒情”提供基础和范例。这三篇虽都是山水游记类散文但作者却不仅仅停留于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上,而是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个人的情感和志趣,真正做到了“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赤壁赋》更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合的典范,学习本文,在准确把握文言现象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还应该注重对文章语言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这也就是本单元要学习的一个重点。因此,在《赤壁赋》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本课安排三课时。
二、教学目标分析
1、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4、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
5、培养对精品诗文的整体把握能力,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法,辨别高下优劣。
6、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高中起点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文言基础,对于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已经有了一些直观经验的积累,也具有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因此,现阶段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由继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逐渐将重点转移到“鉴赏”的层面并尝试文言文阅读研究性学习。
另外,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都渴望长大,但成长过程中总会遇到困惑、碰到挫折,又难以释怀,心中充满了迷茫。文章中苏轼面对挫折的那种坦然、达观的态度,恰恰使他们久旱逢春雨,起到了良好的教育和启发意义。我以《赤壁赋》为载体,引导学生,培养他们的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帮助他们快速成长为品性之人。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第一课时,先诵读全文,把握全文大意;体会景、事、情交融的艺术境界,把握课文情感发展的脉络。
2、第二课时,重点诵读主客问答部分,深思其中蕴涵的情感与哲理;比较阅读。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一课时应运用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多听、多看、多记,同时让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重在整体感知,在梳理字、词、句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第二课时重在研究性的讨论学习,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即合作探究,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美读成诵
(一)导入课文
东坡仕宦一生,沉浮一生,漂泊一生。他因乌台诗案,因政治迫害被贬黄州。从政治生涯看,黄州是他的谪居之所,是他生命的低谷;而从文学创作看,黄州又是他的“洞天福地”,是生命的巅峰。最负盛名的“赤壁三咏”就创作于此。同学们,让我们品读其三咏之一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走近失意飘泊中的苏东坡。(伴随多媒体录音,展示《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在词的大江里真是激起了滔天巨浪,从此一个声音悠远地响了起来——豪放派。那穿空卷雪的壮景仿佛还在我们面前,那人生如梦的浩叹仿佛还在我们耳边,让我们带着这些温馨的记忆走进他的散文杰作《赤壁赋》。
(新旧联系,激情导入。老师带有感情的解说,既使学生了解了文学常识,又引发了其阅读的欲望。)
(二)疏通文句,通读全文
1、针对预习自读的情况,学生质疑。
学生将完成学案时遇到的困难,包括字音、句读、难解的词义及句意等,提出来集体讨论,仍不能解决的,由教师引导点播。
2、初读课文,学生互相读给对方听,纠正错误。完成检测练习。
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练习,包括实词的含义,虚词的用法及意义,文言句式等,检测学生掌握的情况,帮助学生作好积累。
3、再读课文,试理解文意。
(三)美读指导
(①朗读时,韵脚要交代明白,要响亮到位,使之同声相应,一贯而下。②整句是靠内容上的互补,形式上的反复来强化表达效果的,朗读时不能将文气读断,要读得前者呼后者应,似断实连。③层次内部读紧凑,层次之间停顿要适度。④体会作者感情,避免造作,畸轻畸重,暴高暴底。)
(四)、熟读全文,把握文章的情感脉络教师点拨:
第一段写苏子的乐,乐由何来?——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段苏子愀然,缘何而然?——悲凉箫声的伤感
第三段客诉悲情,悲自何生?——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段以水月做比,讲何道理?——随缘而安的态度
第五段杯盘狼藉,为何如此?——忘情尘世的洒脱
文章由景生情,缘情入理,由景而生乐情,乐极而生悲,由悲而生理,至豁达胸襟的展示,正是苏轼在厄运中努力坚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的艰苦思想斗争的缩影。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深刻把握,水到渠成。
以上三个环节,循序渐进,完成第一层次的教学目标,耗时控制在30分钟左右。
(五)重点阅读“客曰”“苏子曰”两段,体会“客”之情与“苏子”之理,并对此作出评价
1、学生自读体会,并分小组自由讨论,发表见解。
2、每组学生选派代表发言。
以上环节耗时控制在10分钟左右,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身思维优势,言之成理即可。
(六)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并介绍下一节学案的侧重点。
问题:有人认为,文中“主”、“客”实为一体,你怎么看待?
提示:1、紧扣课文内容分析,切忌空发议论。
2、从苏轼人生际遇入手,查阅有关资料,“知人论世”。
3、形成书面材料,准备下节课讨论。
(七)布置作业
1、诵读课文。
2、完成第二节学案。(读《渔父》,借助注解和释文读通材料。)
第二课时理解背诵
人生不如意事很多,不同的人对待挫折的方法却大不相同。好赌者借赌消愁,好酒者一醉方休;音乐家借音符抒发胸中的愤懑,文学家则借悲愤成就千古鸿文。苏轼的《赤壁赋》就是在其人生的大悲愤大苦痛时写就的“以文为赋”的不朽经典,它文质兼美,情理并茂。“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今天我们就试图走进作者的内心,感受哪一个在矛盾痛苦中完成升华的灵魂。
(一)检查巩固1、检查诵读。
2、展示学案。
(二)围绕学案上的疑难问题,展开讨论研究
1、主客是否为两个人?面对眼前的景物,他们有怎样的看法?从中看出他们对人生有什么不同的看法?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思想。
答: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方法:
(比较阅读,深入理解文本的内涵,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师生互动,互相交流,通过理解探究走进作者的心灵。)
结合《创新设计》上相关背景资料、《念奴娇赤壁怀古》(1082年4月)《后赤壁赋》(写于1082年10月15而课文写于1082年7月16)进一步了解苏轼这一时期的思想状况。
2、如何正确评价苏轼随遇而安,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
明确:这缘于诗人痛苦的人生际遇,能畅达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种豁达的情怀。
3、三组学生分角色朗诵全文。一读旁白,一读苏子,一读客。读出课文情感的变化。
说明:利用小组讨论,减少任务量,加大课堂的容量。这一部分重在提高学生研究分析能力,通过对比阅读、研究性学习,在搜集材料、分析材料上得以锻炼,并且通过提供解读的平台,培养学生“知人论文”、“知人论世”的能力。
(三)再读课文,鉴赏艺术特色感受思想内涵,然后请学生给本课做个结语(5——10分钟)
(小组交流总结,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点播提示并对学生提到的别具特色部分反复诵读品味。)
1.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
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蕴涵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历史陈迹、抒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
2.形象优美、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
如描写萧声的幽咽哀婉:“其声鸣鸣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具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3.“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使全篇文情勃郁顿挫,如“万科泉源”,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整齐对仗不同,它的书写更为自由。如开头一段“壬成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平白如话;以下直至文末,虽都押韵,但换的较快,而且换的处往往就是文义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易于诵读,极富声韵之美,体现出韵文文学的长处。
4.面对逆境,要把眼光放长远一些,胸怀放宽广一些。缘于诗人痛苦的人生际遇,畅达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种豁达的情怀。
说明:回头再次审视这篇文章,同时也是对课堂的总结。
(四)拓展探究(作业)
将《赤壁赋》与《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作比较,寻找思想内容上的异同,然后交流。
(参考:大致有“四同”:都是吟咏赤壁夜景,都联想三国英雄的豪迈,都与他们自身比照,都有人生短暂之叹。大致有“三异”:词写壮美之景,文写静美之景;词写成功的英雄,文写失败的英雄;词仅限于“江月永恒,人生如梦”的浩叹,而文有“物与我皆无尽”的超越,文更达观、更乐观。当然,同与异,只是相对而言或大致说来,其实往往同中有异,或者似异实同。如:写周郎,志满意得,写曹操,落荒而逃,看起来不同,但两者传递的信息是一样的——是非成败转头空,只有大江永恒,江月永恒,自然永恒。)
(五)板书设计
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指标权重指标要求优秀良好合格一般
学习目标10知识与能力目标准确具体适度,符合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实际4322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与教学内容联系密切4322
学习目标贯穿始终2211
自主学习30学习指导具体,方法科学有效7643
导学练习具体,方法科学有效7643
小组合作学习机制健全,伙伴互助有效8653
注意培养探究能力,勤学好问,及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8653
展示交流20展示形式多样,参与面广,效率高10864
课堂资源意识强,动态生成,体验成功10864
点拨升华20善于捕捉动态学习资源,营造学生积极发问的机会,点拨简洁、透彻、明了10864
教师示范能力强,有良好的专业素养10864
达标反馈20创新达标作业设计,精编、精选作业题7643
多形式检测课堂达标情况7643
反馈矫正及时,学生达标率高4322
评价结果学习目标自主学习展示交流点拨升华达标反馈
优、良、中、差
优点或特点
本节课教学评价设计尽量体现素质教育要求,把评价的侧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上,围绕学生主动学习来评价;评价按“学习目标”、“自主学习”、“展示交流”、“点拨升华”、“达标反馈”五个递进式的教学评价细目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消息的评价,评价具有客观性和可操作性。在评价结果中还体现出本节课施教之后的优点和特点,有助于教师的进步。
在本次课的设计中,本着“教师启蒙,学生学习”的原则,由师生共同完成《赤壁赋》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参与知识的构建,做学习的主人。
教是为了不教,教的是学习方法,是学习思路。教材是一个例子,教师通过教一篇、几篇课文,让学生学会一类文章的欣赏,起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赤壁赋》教学设计11教学设想
《赤壁赋》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美文,在必修②第四单元的几篇文章之中《赤壁赋》文学色彩最为浓厚,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这篇名赋应该是本文学习的重点。本文句式骈散夹杂,参差错落之中见整齐之美、声韵之美,适于美读。全赋4段,537字,背诵有一定的难度,死记硬背之后往往容易忘记,这就需要教师进行背诵指导。在抓重点的基础上,化整为零,将较长的文章分成一小块一小块进行记忆,将内容一点点“吃”下。这篇赋文质兼美,在景、情、理交融之中蕴含着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结合文本深入探讨,以交流、讨论的形式将学生对作者人生态度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增加文言积累,积淀文言语感。
2、品味如散文诗一般精练优美的语言。
3、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4、了解苏轼的人生感悟,倡导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文章。难点:研讨苏轼的人生感悟,感受其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竞赛法、诵读法、讨论法
媒体准备: 背景音乐、ppt。课件
教学过程与内容
(一)学生课前预习
1、阅读《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浅谈苏轼逆境中旷达的人生态度》。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的字词句。
(二)情景设置:配乐,展示苏子泛赤壁的画面;学生朗读课文。
(说明:将学生的思维带进泛舟游赤壁的优美意境之中)
(三)字词句积累复习板块
课前将学生分成组,布置复习任务,要求学生将本课中的文言实词、常用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找出来,分类整理在笔记本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赛。
(说明:用竞赛的形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其掌握字词句的知识。)
(四)诵读背诵指导板块
1、导入:《赤壁赋》给人潇洒神奇、出尘绝俗的纯净的美感。(著名作家巴金)
2、文章第一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副优美的秋江月夜图景。
(1)学生找出写景的句子并朗读。
写景的三组对偶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2)四人讨论,形成一个整体画面,用优美的语言将这个画面描述出来。可以打腹稿,也可以拟简单的提纲,目的在于通过想象再现此时此地此景。请一个学生描述。
(3)展示一幅风水月的画面。学生通过画面尝试背诵写景句子。(出尘绝俗之美)
(4)这样的美景使泛舟者产生了怎样的心理感受?
心理感受: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5)教师指导学生运用抓重点句子法和想象画面法背诵第一段。
3、面对同样的明月清风、良宵美景,主与客的感情有何不同?(主乐客悲。)
(1)找出表现苏子快乐的句子,朗读并背诵。
乐——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2)客之悲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洞箫声。)展示客吹洞箫的画面。
(3)作者是如何描绘洞箫声的?朗读并背诵。
洞箫声——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4)在欢快的音乐声中,女生背诵“苏子乐”的内容,之后哀怨伤感的洞箫声响起,男生背诵“客悲”的内容。
4、在哀怨、忧伤的音乐中全班齐声诵读第三段。
客面对明月清风、良宵美景,奏出充满悲哀的音乐,他之所以要“托遗响于悲风”,其缘由是什么?(用文中的句子回答,再加以概括)
归纳:①生命平庸。②人生短暂。
5、在优美的音乐中全班齐声诵读第四段。
(1)针对“客”所发出的人生悲叹,苏子是如何说服“客”的?(用文中的句子回答,再加以概括)(潇洒神奇之理)
归纳:①针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悲叹,从“变与不变”的角度来阐发观点。从“不变”的角度来看,人生是可以永恒存在的。②从“物各有主”来提出要顺其自然。(说明:锻炼学生筛选信息和归纳概括的能力。学生找出相应的句子并不难,难点是归纳概括主客各自的观点。教师要适时加以点拨。)
(2)这是一种怎样的人生观?(乐观旷达的人生观。)
(3)①全班分成两组,各读一段,要求一组读时另一组默读。②分男女生读,要求一组读时另一组丢开课本试背。
(五)延伸拓展板块
1、主客这一场辩论中,你认为对你人生启迪最大的是哪些句子?请朗读出来,说说为什么?(小组讨论,组内交流,代表发言)(说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扮演组织者的角色,对学生的讨论和回答做些适时的点拨和引导。)
2、教师总结。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把延伸拓展板块中的“人生启迪”整理写成读书笔记。
《赤壁赋》教学设计12【设计说明】
本单元学习的是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这类文章借对山水风物的描绘,往往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本文是苏轼的代表作,在语言和思想情感上都是上上之作。对这类作品的解读往往是多层次,多角度的。我的设计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体会为主,让学生了解本文诞生的背景,了解苏轼这位“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人物;重在启发、引导,让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来表达蕴含在文字里的感情,从喜欢这篇文章开始,喜欢苏轼。思考苦难、坎坷给生命带来的价值;思考当有一天世界以痛吻我时,我该以何相报。
因此,在本课的设计中,我很注重学生自主的学习,合作的探究,独立的表现,课后的延伸,我想把一颗种子埋进学生的心里,可能现在看不见他们的不同,但也许在他们成长的路上,这颗种子就会生出根,发出芽,甚至长出一棵参天的大树。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了解文体知识,督促学生读懂本文的字词句含义,并自主对内容进行梳理。
2、启发、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并表现本文的情感变化和思想意蕴。
3、让学生在读懂本文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了解苏轼的人生经历和他面对人生风雨时的达观态度,从而对自己的成长有所启示。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诵读 合作探究 延伸阅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投影仪
【教学过程】
根据你课前的学习和阅读,说说这三个词之间的关系:黄州 赤壁 苏轼
由于“乌台诗案”苏轼才与黄州结下了不解之缘,谁能根据我们自学方案中的资料,点出这个案子的关键。
冤案,文字狱
余秋雨说:“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于是,在苏轼来到黄州的第三年,当他再一次泛舟于赤壁之下的时候,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太过平静,他却突然之间把自己化作了千古绝唱。
二、逐段品读文章,梳理情感变化,理解作者思想,并用声音传达自己的理解。
1、学习读第一段,展示自学成果
梳理内容:
说说第一段写了哪些画面和人物活动?
明确:画面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活动 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举酒属客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面对此情此景,你可以用哪些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从容、洒脱、自由、高雅……
作者也写了他置身此境的感受,那就是——遗世独立,羽化登仙
诵读实践:
请试着用自己的声音来表现我们对文本的感受。
提示:注意重音、节奏,读出意境。
点评:随堂
2、学习第二段 展示自学成果
梳理内容:
“饮酒乐甚”是对第一段的概括,那第二段作者的情感是否发生变化了?
明确:由乐到悲。
什么触发了作者情感的变化?
诵读实践:
请试着读出这种感情上变化。
提示:注意停顿、声调变化。
点评:随堂
3、展示自学成果,学习第三段
梳理内容:
解释“愀”的含义。
容色改变。
苏子容色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扣舷而歌——正襟危坐。
“客”的这段话联想到了历史人物曹孟德,主要想到他的哪些事迹?
文治、武功
与赤壁相关的失意和得意的经历
这个联想的目的是什么?
和现实的自己形成对比
合作探究:
对比曹孟德的一生,“客”对自身的生存状态可以用一个悲字来概括,这个悲有几层含义?
曹操“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可谓既有“武功”又有“文治”,“固一世之雄”。这样一个功业卓著、名垂千古的英雄,又能怎样呢?“而今安在哉”,早已消失在了历史的滚滚烟尘之中。而作为“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自己,只不过是一个等闲之辈、戴“罪”之臣,功业全无,理想旁落,这样的人生又有何意义呢?
生命短暂、平凡、渺小而宇宙江月无穷,岂不悲乎?
愿望与现实相左之悲。试图“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却“不可乎骤得”。愿望与现实之间存在矛盾,只能“托遗响于悲风”了。
这样的悲,用 李泽厚先生的话说,就是一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
诵读实践::我们怎样才能读出英雄与凡人的对比?我们的人生也是短短的几十年,平凡而渺小,能读出共鸣吗?
提示:注意内容和情感的关系:铺垫——转折——悲凉、深沉
诵读与理解是相互促进的,诵读别人的文字,往往也能得到内心的共鸣。
4、学习第四段
梳理内容:苏子也觉得宇宙的无穷值得羡慕吗?他的观点你理解吗?
而又何羡乎?
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
水与月自变化的角度来看,不能有一刻的永恒,这一刻的水已经不是上一刻的水了,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月自然也不是上一刻的月了。
如果从不变的角度来看,则物无尽,我也无尽。
永远流逝,永不消失,盈虚有变,皓月长明。我如何无尽?
我价值的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跳出个人小我的局限,人类的大我是生生不息,与万物同在的。
请问同学们,苏轼是以何种方式、何种路径感悟宇宙人生,化解郁结,超越人生困厄?
此时的苏子已处在不辨水天,无尽空明之中,全然不受时空局限。人们常说,心有郁结,必须要找到一个散郁化结的出口与通道,亦即要有一个合适的路径,方能走出心灵的阴霾。一般而言,这样的路径有两种,一种是“外释”,通过融合于外物以转移注意力,消除怨悱;另一种是“内释”,通过内在的心灵审视、通变,在自我观照中达到超越“旧我”走向“新我”的圆通之境。
“而又何羡乎?”一句该怎样来读,轻而易举又重若千钧。
这一段话里还有怎样的胸怀?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共适清风明月。
不祈祸福、忘怀荣辱、超脱死生、旷达自适,与清风明月融为一体,实现了人生的圆融。最难得的是此刻的苏子被记录了下来,成为后世莫大的一笔财富。清代古文家方苞曾经这样评价《赤壁赋》:“所见无绝殊者,而文境邈不可攀,良由身闲地旷,胸无杂物,触处流露,斟酌饱满,不知其所以然而然。岂惟他人不能模仿,即使子瞻更为之,亦不能如此适调而畅遂也。”
诵读实践:谁能为我们读一读苏轼实现了人生超越后坦荡的襟怀。
提示:诵读是一种有声的成长。
5、学习第五段
客喜而笑,宾主尽欢,洗盏更酌,相与枕藉,东方既白。
时间:月出——东方既白
情感变化:乐——悲——喜
诵读心得:注意重音、节奏。
注意停顿、声调变化。
诵读与理解是相互促进的,诵读别人的文字,往往也能得到内心的共鸣。
诵读是一种有声的成长。
我给大家找到了几篇跟苏子相关的文章,“思想最深刻者,热爱生机盎然。”希望我们能将对苏轼的品读延伸下去,延伸到自己的生命中去。
1、本文由“乐”而起,极“乐”而收,两次乐的内涵是否相同?
2、你在本文中能读出“乌台诗案”与被贬黄州之事对苏轼的影响吗?
3、有人说苏轼去的地方叫赤鼻矶,跟赤壁远着呢,他犯了常识性错误,你认为呢?
4、“客”是真有其人吗?他在文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苏子与客本质的不同在哪里?
5、理解苏轼的胸怀对你有影响吗?老师提供的相关文本,你会选读哪一个?
《赤壁赋》教学反思
我在选课参赛的时候,决定选《赤壁赋》一文,是个艰难的决定。本文是经典中的经典,有过无数次的被解读;本文由景入情,由情悟理,思想深刻,背景广阔;本文以赋为体,主课问答,应突出诵读;本文又是以文言文为载体,应强化理解。一时间,千头万绪,不知从何入手,畏首畏尾,总怕设计漏洞百出,割裂了学生与文本,但又不愿调换内容。
我考虑到本文文体特征,先定下了诵读这条主线,为帮助学生诵读,我将课前自主学习的设计精细化,更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逐层深入理解文本。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展示小组交流成果,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熟悉理解,也增强学生的信心。课堂主要以引导,帮助为主,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的景、情、事、理。课后延伸阅读是我的另一个设想,读懂本文是本课的目标之一,读苏轼是我设计的更高目标。作为文化经典,苏轼不可复制,如果在语文课堂上不能引起学生对苏轼的阅读兴趣,那我总觉得是一种遗憾。
我的这一节课,完全是一节生成课,学生不是我所带的学生,尽管彼此有些陌生,但他们一次又一次给了我惊喜。我对学生的表现是满意的,我自己对学生的评价和引导还有遗憾和不足之处,希望各位专家予以指导。
《赤壁赋》教学设计13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章中文言字词,如通假字“属”,状语后置句式如“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给文章划分段落,明确每个部分的大意。
2.学生通过诵读法、以读促悟法品味艺术手法和语言特点,自主理解与交流合作相结合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体会本文中情、景、理交融的写作手法。
3.感受文中逝者如斯的哲学理念,体会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学习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有关知识,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及语言运用的妙处,体会作者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运用的妙处,感受作者文笔背后的人生态度和哲学理念。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指导阅读、点拨法、圈点勾画法。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自行预习
1.利用学习小组交流合作,搜集相关资料,了解作者苏轼的生平,着重看被贬谪黄州这段经历,了解赤壁的历史常识,以及赋的相关知识。
2.熟读课外,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难点,配合文章注释归纳新知识点。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人生的组成的苦乐参半的,面对人生中的挫折,有的人一蹶不振,有的人豁然开朗,其实所谓的挫折痛苦,只是一个人角度的不同。今天我们要学习课文《赤壁赋》的作者苏轼在面对“乌台诗案”的低谷,贬谪黄州的不幸时,夜游赤壁,与友人畅谈人生,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在这篇课文当中作者是怎样面对人生不幸的呢?
(三)初读课文,以读促悟
1.听录音朗诵,并齐读课文,练习朗诵。
(1)主要注意字词的读音和朗读的节奏并梳理生字词。如:兴:兴起的意思;属:通“嘱”,意思是劝,请;
(2)了解句式,如状语后置句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2.本文主要描写了月夜美好,泛舟江上的所见所感,通过客人吹起萧声的苍凉之感,引起了主客之间对于人生感受的对话,全文既有诗情画意,又有人生哲理,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来交流: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讲了什么内容?
第一段:描写夜游赤壁的画面,展示了诗情画意的美好境界。
第二段:作者饮酒放歌,心情欢乐;客人吹箫,倍感悲凉,画面形成鲜明的对比。
第三段:客人感悟人生短促,情绪悲观。
第四段:作者畅谈人生感悟,豁然开朗。
第五段: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谈,兴尽入睡。
(四)研读问题,深入讨论
1.以变化和不变化作为探讨,主要写了哪几个方面?找出表明变化和不变化的词语。
明确:水的变化是逝者如斯,不变是未尝往也;月的变化是盈虚如彼,不变是卒莫消长;人的变化是生老病死,不变的是代代相乘;由物及人,情景交融,2.文中人物的情感又是如何随着变化?
第一段感受美好的画面,主客二人以喜悦为主,接着客人吹箫,喜悦的感情慢慢被冲淡,感叹到人生短暂,怀古伤今,情绪悲观,接着作者畅谈对人生的感悟,乐观旷达,让客人豁然开朗,最后转悲为喜,兴尽而睡。
3.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说一说自己体会到的作者的语言特色和写作手法。
(1)形象优美,善用修辞。
文章之美在于语言运用之美,文章语言隽永,形象优美。
老师提问:本文语言美在哪里?引导学生使用圈点勾画法,找出一些语句,如在描写客人吹箫的时候中对萧声的描述“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继续提问他使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让你觉得文段优美,使人动容。
学生回答出连用六个比喻,充分的渲染了箫声悲凉,抽象的笛声变得若隐若现,如在眼前,在江上与寒夜中显得更加凄凉动容。
(2)“情、景、理”融合的写作手法。
写作手法的合理运用让文章读起来“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诗有情但却理,词有景却多情,在赋当中,由于对客观事物的描述,使文章显得不会太过强说愁;而景色的描绘,又让整篇课文氛围优美,整体和谐,在文中最后,又加入了说理的成分,可以发现说理的成分并不是强加上的,而是有逻辑,有层次的将说理部分层层托出。
不管是抒情,还是述理,全文都离不开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形成了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
(3)结合本篇文章,谈谈你对作者的人生态度的理解。
教师在黑板上书写“人生、失败、感受”几字,让同学们用黑板上几个关键词进行造句,其中需要包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并提问学生,你认为的失败是什么?失败以后你会怎么做?在今天学完了《赤壁赋》之后,你认为苏轼是一个失败后如何看待自己看待人生的人呢?并随机请同学起来作答,让他们对苏轼进行一个深入的理解,并说出自己和苏轼在面对失败后有何不同。
(五)拓展延伸,小结作业
1.回顾本文的艺术手法,学会运用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整理归纳课文中归纳的实词,把握文章整体的脉络,任选一画面进行拓展描绘。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着重引导学生以读促悟、和朗诵法,知识点涵盖多,内容丰富,应当注意后期的教学反馈,督促学生理解掌握。上课时应多引导学生去了解作者的生平等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做到知人论世。
《赤壁赋》教学设计14教材分析:
《赤壁赋》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后,处在事业和人生的低谷,闲暇与朋友月夜泛舟游赤壁,借以排遣内心苦闷忧愤而写的一篇游记。文章虽然采用赋体的形式,但文中对景物的描写,及由景物引发思想情感的复杂变化和最后作者旷达人生境界的呈现,使文章具有了独特的审美价值。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学习体会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3、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旷达胸怀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体会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2、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旷达胸怀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设想:立足文本以朗读为依托,抓住关键问题师生研究探讨。
教学法:朗读法,研讨法,圈点法
教学过程:
导语设计:读到“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时,我们看到了一位享受闲适的苏轼;读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时,我们认识了一位充满理趣的苏轼;读到“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时,我们读出了重情而伤痛的苏轼;而读到“大江东去,浪淘尽”时,我们更能感受到一位豪迈而旷达的苏轼。不同的人生阶段,不同的人生经历,同一个创作个体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不同的生命特质,那么通过《赤壁赋》的学习,我们从中又能品出一个什么样的苏轼呢?(板书课题)
文体介绍:“赋”以楚辞为源头,到了荀况才有定名。它出现在战国后期,到了汉代才形成确定的体制。这种文体一般描绘客观事物,极尽夸张铺排之能事,形象绚丽,规模壮阔动人,多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行文。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赋者,铺也;铺采摛(chī)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铺采摛文,指赋的形貌。赋在艺术表现上注重铺陈形容事物的外象和内理。
1、泛读课文,解决句读。2、设置问题,学生参照课文注释自由朗读课文。
圈点法勾画文中写景、议论和抒情的语句;文章写作的主要内容;文章感情变化的脉络,梳理文章结构。
明确:文章采用明暗线结合的方式,即明写泛舟宴乐,暗写自己心境由“乐-悲-喜-笑”的变化过程。通过夜游时的所见所感来抒发人生的感慨。按照这样的思路,本文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月下泛舟(1),凭吊古今(2-3),阐述哲理(4-5)。
3、提示重要的文言知识
(1)通假字:①举酒属客(属-嘱)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凭)③山川相缪(缪-缭)④举匏樽以相属(属-嘱)
(2)活用词:①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舞、泣:使……跳舞,使……哭泣(使动用法)②顺流而东也 东:东去(名作动)③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友:以……为伴侣,以……为朋友(意动用法)
(3)特殊句式:①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②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
③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④寄(如)蜉蝣于天地,渺(如)沧海之一粟。(谓语省略,省略句)⑤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⑥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句)
(说明:文言文的学习重点在于积累,以此储备一定的知识,借以提高文言文阅读的能力。当然一篇文章中的知识点很多,这里提列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知识点,对学生起到一种学习引领的作用。)
三、品味课文,突破重难点 品味景色之美,体味景中之情:
1、齐读第一段,画出写景的句子。2、研讨:作者笔下的月夜赤壁景色如何?试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月夜泛舟赤壁,一袭月光泻在这万顷碧水之上,如烟雾般笼罩在江面,清风徐徐吹来,波光粼粼。茫茫月色,茫茫江水,境界开阔而空明,意境澄沏而朦胧,如梦似幻,真可谓清风与明月交织,露珠与水色辉映,幽雅而宁静,苍茫而朦胧,真是风月无边,秋景如画。
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情画意总关情”。在这清幽朦胧的景色中,主人公可以“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从而表现出作者泛舟秋江欣赏美景的愉悦心情;作者在辽阔江面上泛舟,仿佛凌空乘风而行,简直就要脱离人世,升入仙境。如此之美景令人心旷神怡,而在这良辰美景中又可以饮酒赋诗,真是“除却诗酒何所癖,独于山水不能廉”。美景、美事,带来美的感受,此乃“山水之乐、诗酒之乐”。
3、学生自由朗读第二段,品读情感的变化,研讨以下问题:
(1)主客各自是怎样表现的?(2)作者对主客的思想倾向如何?
明确:面对良辰美景主人是“饮酒乐甚,扣弦而歌”且美梦随之而至;而客人似有不解风情之味,在良辰美景之中,他却以哀婉的啸声传达出悲凉和凄清之音。而文章的感情正是由此发生逆转,由乐过渡到下文的悲。
4、个人朗读第三段,品味文中之“悲”。(1)指导学生朗读本段,注意情感的把握。(2)介绍文章写作的背景,为品味文中之“悲”做准备。(3)结合文章具体语句看看作者在悲叹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悲情?
明确:从文章的内容看,作者之“悲”由三个方面的感触引发:
江山风物触发苏轼联想到历史人物——曹操——当年何等英雄,而一句“今安在哉?”笔锋陡然一转,就是这么个一世之雄,随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情感跌入谷底,此一悲也――英雄安在;英雄人物尚且如此,那么被贬谪黄州的苏轼情况又是怎样呢?“渔樵江渚,侣鱼虾友麇鹿;驾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而“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以蜉蝣与天地,沧海与一粟对比,说明人的渺小;“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以吾生之须臾和长江之无穷对比,说明人生短暂。作为有着独步古今才华、远大抱负和政治才干的苏轼,却报国无门,又怎能不悲,怎能不哀,此二悲也――人生短暂,事业无成;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现实的无奈,他是多么想使自己同大自然融为一体,让人生永驻,岁月常在,甚至获得永恒:“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然而,“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这是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悲哀,此三悲也。(此处结合当时背景来谈作者何以会产生这种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哀之叹。)
《赤壁赋》教学设计15教学目标:
1、积累生字新词和壮语后置等特殊句式。
2、欣赏作者描绘的赤壁夜景;品析作者的情感变化;领会作者的人生感悟。
3、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欣赏作者描绘的赤壁夜景;品析作者的情感变化;领会作者的人生感悟;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准确理解作者的情感是怎样由喜而悲、由悲而向豁达转变的。
课前准备:
引导学生课前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苏轼生平资料,思考他的人生遭际和自然感悟之间的关系。教师制作教学课件。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赏赤壁夜景 品作者深情
有道是:(PPT)“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对此你怎么理解?
结合学生的理解,老师作简要补充分析:上述话语是唐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PPT)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分析略)
这节课,我们开始学习第二板块“感悟自然”之第一篇——苏轼的《赤壁赋》。看看在东坡居士笔下赤壁的山水是山是水还是非山非水?
1、听老师范读,把握下例字词准确读音,思考哪些段落是写赤壁的山水?哪些不是?(PPT)
壬戌(rénxū)属(zhǔ)窈窕(yǎo tiǎo)斗(dǒu)牛 苇(wěi)冯(píng)
舷(xián)桂棹(zhào)袅袅(niǎo)壑(hè)嫠(lí)妇 愀(qiǎo)缪(liáo)舳舻(zhú lú)旌旗(jīng qí)酾(shī)酒 横槊(shuò)渔樵(qiáo)
江渚(zhǔ)麋(mí)鹿 扁(piān)舟 匏(páo)尊 蜉蝣(fúyóu)一粟(sù)须臾(yú)挟(xié)飞仙 一瞬(shùn)无尽藏(zàng)洗盏(zhǎn)
更酌(zhuó)肴(yáo)核 枕藉(jiè)
明确:一二段主要描绘赤壁的山水。
2、自由朗读全文,体会文章的音韵节奏。
(一)研习第一段
1、“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是什么意思?交代了什么内容?
请一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解释“壬戌”“既望”以及状语后置句“于……上”。
这第一句简要交待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2、作者月夜泛舟赤壁看到了什么?请用原文话回答。
明确:先是看到了“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接着看到“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以及“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教师相机点拨“徐”“兴”“横”等词的意思和状语后置句“于……上”和“于……间”等。
3、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叙述:
“清凉的秋风徐徐吹来,江面上荡起漾漾的微波”,一会儿,“一轮皎洁的明月从东山之上冉冉升起,而后又似乎在斗牛二星宿之间左右徘徊”,此时,放眼大江,“白茫茫的水雾笼罩在整条江面,水光与月光交相辉映,分不清哪是天哪是水”。
有什么感受?请述说刚才的感受。然后请学生背诵这几句美景。
4、面对此情此景,作者又有什么举动和感受呢?
明确:月亮还没有出来时,他就“举酒属客”——向客人劝酒了,并且还唱起了“情歌”——“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即吟诵《诗经》中的(PPT)“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jiǎo)兮,劳心悄兮”。
月亮出来后,“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他的感受是:“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准确理解上述诗句的含义。
5、再次闭上眼睛,听老师诵读第一段,并想象我们就在这奇妙的画境中。
6、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第一自然段,感受意境美。
(二)研习第二段
1、于月夜泛舟赤壁之下,是那么令人陶醉。接下去主与客还会怎么样呢?请齐读第二自然段。
明确:“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老师强调“于是”的古今义和“乐甚”“扣舷”“倚”“和”等词的意味。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此时的“情”,并板书“乐”字。
2、苏子此时所歌的内容是什么?与首段所诵歌内容有相同处吗?
明确:所歌内容:“桂棹兮兰浆,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各一方。”这里主要化用了《楚辞》相关篇目的句子,如《湘夫人》中的句子:(PPT)“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它的大意是“公主啊快快降临北岛,我望眼欲穿何等心焦!阵阵秋风轻轻吹过,洞庭波涌啊落叶萧萧”。《湘君》中的(PPT)“桂棹兮兰枻(枻音 yì,船舷,)”。以及《少司命》中的:(PPT)“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怳(huǎng)兮浩歌。”它的大意是“期待的美人啊迟迟未来,临风悲歌啊心思恍惚”。歌词可能是作者化用这些典故,临时现编的。它与作者在首段直接吟诵《诗经》中的诗句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这些诗句都有“美人”这个意象。
3、作者此时一再吟唱“美人”,这是为什么呢?他为什么不吟唱其它而非吟唱“美人”不可呢?这其中有什么深意?
明确: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生平资料理解:“美人”这个意象在《诗经》和《楚辞》等古典文学作品中是“贤主”和“美政”的象征,作者于此反复吟唱“美人”,显然透露出这么一个信息:今天虽然因“乌台诗案”遭受贬谪于偏僻的黄州,但屈原般“致君尧舜上”的社会理想却一直萦绕心头,内心深处并没有忘记国家社稷。
4、“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是谁“和”谁?洞箫声有什么特点?歌声有什么特点?
明确:从前文看“扣舷而歌”在先,这里应该是客的洞箫声“和”苏子的“歌”,某种意义上说是“歌声”触发了客吹“洞箫”。“洞箫声”的特点是“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嫠妇”,一言以蔽之:“悲”。作者没有直接写歌声的特点,但从伴奏的“洞箫声”可以推知,一定也是“悲怆”的。
引导注意“舞”和“泣”的使动用法。
(三)品作者深情
1、自由读一二段,思考:作者月夜泛舟赤壁之下,仅仅看到“清风、明月”“白露、水光”吗?为什么不写其它内容?
明确:“一切景语皆情语”,进入作者文章的景,都是能够传情达意的,反之则不取。也就是说,写入作者文章的景都是经过作者情感过滤的。
2、经作者情感过滤的景有什么特点?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
明确:经作者过滤的景色调偏冷,显得非常纯净淡雅,有一种道家仙境般的意境。传达了作者恬静怡然的心境。但由于这个意境整体色调是偏冷的,所以作者信口所吟唱的歌声也是悲的,再加之“洞箫声”的应和,作者内心深处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的悲情与之产生共鸣,所以表面的“乐甚”也难以掩盖那内心深处的悲痛。
因此,这两段作者的情感先是面对令人陶醉的美景,暂时得到感官的陶冶,似乎忘却内心的悲痛,怡然自乐;但随着自己不经意的“歌声”和客的“洞箫声”,“乐”却不堪一击,立即又被“悲”所替代。板书:乐→悲
3、齐读一二自然段。
4、小结:作者通过对月夜赤壁清风明月、白露水光和洞箫声的描绘,传达了作者淡淡的欢乐和深深的悲痛。
第五篇:Unit 2 Whats the matter- 第四课时教学设计
Unit 2 Whats the matter? 第四课时教
学设计
DIV.myFav_1207807806011P.msoNormal{FoNT-SIZE:9pt;mARGIN:0cm0cm0pt;FoNT-FAmILy:“TimesNewRoman”}DIV.myFav_1207807806011LI.msoNormal{FoNT-SIZE:9pt;mARGIN:0cm0cm0pt;FoNT-FAmILy:“TimesNewRoman”}DIV.myFav_1207807806011DIV.msoNormal{FoNT-SIZE:9pt;mARGIN:0cm0cm0pt;FoNT-FAmILy:“TimesNewRoman”}DIV.myFav_1207807806011DIV.Section1{page:Section1}DIV.myFav_1207807806011oL{mARGIN-BoTTom:0cm}DIV.myFav_1207807806011UL{mARGIN-BoTTom:0cm}
单元 名称
Unit2what'sthematter? 课时安排 第四课时 教学 目标
1.了解祖国医学文化,能够谈论关于饮食结构的话题。2.学习完成任务所需要的语言: 1)
词汇:way
traditional
believe
balancebalanced
weak
angry
medicine
western
important
diet
yin/yangfood
herb
everybody
stay
afew
gettired/angry 2)
句
子
:It'seasytohaveahealthylifestyle,andit'simportanttoeatabalanceddiet.Everybodygetstired.whenyouaretired,youshouldn'tgooutatnight.youshouldgotobedearly.3.完成课本第11页3a,3b和3c的教学任务。教学 环节 突出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
回顾
1.Hello,boysandgirls.Nicetoseeyouagain.couldyougivemesomeadvice? Idon'tfeelwell.同学们,你们能给我提供一些建议吗?我感觉不太好。
2.Ifeeltired.whatshouldIdo? Iamhungry.Iamthirsty.Iamstressedout.Ihaveasorethroat.Ihaveaheadache.welldone!
1.ofcourse.2.S1:youshouldgotobedearly.S2:youshouldeatanapple.S3:youshoulddrinksomewater.S4:youshouldlistentolightmusic.S5:youshoulddrinksomehotteawithhoney.S6:youshouldliedownandhavearest.进入新课 板书:
traditionaladj.传统的 medicinen.医药,药物
herbn.草本植物,药草 way
n.方法,道路 balanced
adj.平衡的,协调的 diet
n.饮食,节食 balance
n.平衡状态 yin阴 yang阳 believe
v.相信 weak
adj.虚弱
angryadj.生气的,愤怒的westernadj.西方的 importantadj.重要的1.ok.whatdoyouknowaboutchinesetraditionalmedicine?(手指新单词)
2.yes,haveyoueverheardofDangshenandHuangqiherbs?
Theyarealsochinesemedicine.Andthechinesewaytokeephealthyiseatingabalanceddiet.what'sabalanceddiet?That'sabalanceofyinandyang.Traditionalchinesedoctorsbelieveweneedabalanceofyinandyangtobehealthy.Ifyouhavetoomuchyin,youmayfeelweakandtired.whatshouldyoudoifso?
3.Right.Beefisakindofyangfoods.Butifyouareoftenangryandstressedout,itmeansthatyouhavetoomuchyang.whatshouldyoudo? Doyouknowwhatareyinfoods? Iknowmostofthefruitsuchasorangesandgrapesareyinfoods.Nowchinesemedicineisnowmoreandmorepopularintheworld,especiallyinwesterncountries.mostpeopleknowit'simportanttoeatabalanceddiet.4.Nowpleasereadthenewwordsafterme.5.Trytoreadthenewwordsontheboard.6.whocanreadallthenewwordsforus? Good.1.
renshen,danggui
2.yes.S1:Ishouldeatmuchyangfoods.3.Ishouldeatmoreyinfoods.No.4.跟读单词。
5.学生自读单词
6.S3读黑板上所有的单词 3a
1.openyourbooksandturntopage11.Lookat3a.whocantellmewhatthepicturemeans?yes,andmaybeitmeans“阴阳调和”
2.Let'slistentothetapesofthearticle.3.
whowouldliketoreadthearticleforus?
4.Payattentiontothesentence:Butpeoplewhoaretoostressedoutandangrymayhavetoomuchyang.Itmeanssomepeoplearetoostressedoutandangry,andthiskindofpeoplemayhavetoomuchyang.Don'ttranslate“who”into谁.Nowpleaseanswermyquestionswithoutlookingatyourbooks.Questions1: whatdochinesedoctorsthinkifwewanttokeephealthy/? Q2:whatdowefeelifwehavetoomuchyin? Q3:whatshouldwedoifwehavetoomuchyin?
Q4:whatdowefeelifwehavetoomuchyang? Q5:whatshouldwedoifwehavetooyang? Quitegood.Soyoucansee,it'seasytohaveahealthylifestyle,andit'simportanttoeatabalanceddiet.1.
Itmeans“太极,八卦”
2.学生听录音。
3.S4readsthearticle..4.
S5:weshouldhaveabalanceofyinandyang.S6:wefeelweakandtired.S1:weshouldeatmuchyangfoodslikebeef,orsomechinesemedicinelikeDangshenandHuangqiherbs.S2:weareoftenstressedoutandangry.S3:weshouldeatmoreyinfoodsliketofu.3b
板书:
everybody:everyonegettired/angry afew:some stayhealthy:keephealthy
1.Buteverybodygetstiredsometimes.Haveyouevergottired?
2.Thenwhatshouldwedoandwhatshouldn'twedo?
3.welldone.youreallyhavemanygoodwaystokeepawayfromtiredness.Nowlet'slookat3bandfillintheblanks.4.who'dliketoreadyouranswerstous?
5.Good.Ithinkotheranswersmayberighttoo.6.Herewehavesomewordsandphrasesthatweshouldknow.1.ofcourse.2.S4:weshouldn'tstudy.S5:weshouldgotobedearly.S6:weshouldeathealthyfoods.S1:weshouldn'tgooutatnight.S2:weshoulddosomeexercisetokeephealthy.3.学生填写表格。
4.S4.Readstheanswers.gooutatnight
gotobedearly
exercise fruitstudy
3c
Boysandgirls.Ifyouhaveacold,whatshouldyoudoandshouldn'tdo?
youreallyhavemanyways.S1:weshoulddrinkalotofwater.S2:weshouldn'tmakeustootired.S3:weshouldgotoseeadoctorandeatmedicineontime.S4:weshouldn'tgotoschool.othersmaycatchacoldtoo.S5:weshouldn'ttakeashower.S6:weshouldhaveenoughsleep.Sum-mary 板书
welearnedmanynewwordstoday.Let'sreadthemtogether.学生朗读单词。Hom-ework
yourhomeworktodayis3c.writeanarticlecalled“oyouhaveacold?” ItwasniceleaningEnglishwithyou.Goodbye,everyone.D
Bye-bye!板书设计
Unit2what'sthematter?
traditional
adj.传统的 medicine
n.医药,药物
everybody,everyone每个人 herb
n.草本植物,药草
way
n.方法,道路
gettired/angry变得劳累/生气 balanced
adj.平衡的,协调的
diet
n.饮食,节食
afew:some几个,一些 balance
n.平衡状态
yin阴
yang阳
stayhealthy:keephealthy保持健康 believe
v.相信
weak
adj.虚弱 angry
adj.生气的,愤怒的 western
adj.西方的 important
adj.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