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
浅谈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
江西省萍乡市经济开发区光丰小学
朱丽晴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也是新课程改革中学习方式变革的一个明显特征。合作学习适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他们喜欢在一起交流和讨论问题,用共同的视角观察事物,用共同的方式探究新知。知识和技能在合作中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合作中培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它促使教学走向民主,走向开放。让师生、生生多边互动,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小组合作学习是合作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以4—6人为一组,将同一班级的学生按成绩、能力、性格诸方面的差异组建成若干个最优化的“同组异质,组间同质”的合作学习小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呢?
一、创造小组合作学习的机会
合作学习是学习的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有的内容适合于合作学习;有的内容则适合于实践体验;或者适合于自主探索、教师讲解、引导等。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有价值的内容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
1、首先要有明确的目的
2、创设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境
一个好的语文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那么在什么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效果比较好呢?
(1)新旧知识衔接时进行合作学习。
(2)靠个人力量不够时进行合作。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里靠个人完成不了的,需要依靠团体成员的力量,这时就需要组织合作学习,集思广益,挖掘集体潜能。事实证明,通过团体成员间交流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动能,对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其作用不可忽视。
(3)复习阶段时进行合作学习。如六年级总复习,只有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合作,互相帮助,互相学习,补缺补漏,才能使复习知识提纲化、系统化,形成重点突出、条理清晰、简明扼要的知识网络。同时又可以解决学生之间的差异问题。(4)解答“开放性”问题时合作学习。
二、小组合作交流,取长补短
1、限定时间
这就要求老师要对讨论的难度有充分的把握,对学生的认知能力有充分了解,对合作学习的时间要有比较精确的预算。如果对合作学习的时间估计不足,怕超出预定的时间,完不成预定的教案,一再催促学生,学生无法从容进行实验、探索,最后的研究结果误差往往比较大,偏离了预设的教学期望,造成合作“虎头蛇尾”的现象。相反,如果对合作学习时间估计过多,又会出现学生交头接耳、窃窃私语、东张西望等不良行为。所以在合作学习时,教师要明确给出时限,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也有利于学生高度专注,积极参与。
在我们每一节课当中,都要尽量做到不该浪费的时间一分钟也不要浪费,该用的时间再多也不要吝啬,尽可能保证学生在合作时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探究。
2、合作学习的形式
一般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习的任务而定。(1)同桌合作,适合于小问题讨论(2)4人小组学习,适用于难度较大的讨论(3)还可以是分工协作,每人承担其中一部分任务(4)还可以是共同学习,共同完成某一任务,每一小组共同交一份作业等等。
3、教会学生掌握一些合作学习的方法
(1)组内每一个学生都要乐于陈述自己的想法,乐于修正他人的观点。
(2)对于讲的学生,要把自己的想法尽可能地表达清楚,要讲得有条理。
(3)对于听的学生,要学会倾听,努力掌握别人的发言要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出评价,听不懂、听不清楚时可以提问。
(4)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对小组的合作学习成果,作总结性发言。
(5)在合作学习中,要求学生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互相欣赏,讨论时,如果有的同学出现差错(特别是害羞的学生),同学之间不要相互取笑,应给予理解和鼓励,共同找出问题所在,解决学习上的困难,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第二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什么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和机械学习而言的,是指学生在明确学习任务的基础上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并努力使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自主学习首先要求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不是盲目地学习,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以小组或团队的方式组合起来,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动性学习。
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适时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学习活动。同传统的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更加注重问题的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
二、为什么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标”规定,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教育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的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语文教学在丰富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方面有所欠缺,传统的教学以师传生受为基本模式,以知识的传承与知识的获得为主要内容,以记忆的保存为中心,以间接知识为主,学生是被动学习。不可否认,讲授法有其自身的优点,如传授知识的系统性、示范性、高效性,但讲授的教学方式缺乏民主思想,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不能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又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教学方式上,传统的讲授法教学往往采用一本大纲、一套教材、一本教参,传达一种观念,通过一次考试,只有一个标准答案。这违反了语文和教学的规律,忽略了学生个体差异和身心发展的需要,也不符合语文作为人文学科教学的求异性、互动性、多元性、开放性、创造性的特点。教学程序上,讲授过程不免呆板:作者简介—时代背景—朗读课文—正音释词—划分段落—分析课文—归纳中心—总结特点。如此教学带来的必然后果就是满堂灌,其弊端显露无疑:课堂缺乏趣味性和生动性,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确立,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无法提高。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够有效地弥补讲授法的不足,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不意味着要彻底抛弃讲授法,讲授法一直沿用至今有着其他教学方法无可比拟的优势和生命力。语文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能力,选取合适的教学方式。
三、实施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时,一些教师忽略了教材的地位,注重表面形式,过分淡化教师的作用。在组织合作学习时,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存在着放任自流、缺乏控制的现象:老师布置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分组合作学习,老师站在一角估计时间差不多了就开始请学生发言。这样使学生参与度不平衡,学生之间的合作不够主动,小组合作形式化。在组织探究性学习时,很多老师提前布置好问题让学生提前查阅,在课堂上汇报自己所搜集来的资料进行发言,结果花费了很多时间。这种查阅资料的本质不是探究。新课标指出,引导探究性学习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这种形式热闹的“资料回放”根本达不到探究的目的。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自学、小组讨论和查资料,教师在课堂上应发挥引导启发的作用。在合作学习中,“小组讨论”是被老师普遍采用的形式,这种形式也应受到注意。小组学习时,学生的思路很容易受到组内其他成员的影响,使一些同学放弃一些创造性的观点而造成人云亦云的情况;由于组内成员层次有别,那些反应稍快的同学总是较先提出自己的看法,稍迟钝的同学只能听完“恍然大悟”,这就使一些写生丧失了思考和研究问题的机会。
四、合理化建议
概括地说,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做到:
首先,树立正确的知识观和学生观。语文知识是人文性的不应该被僵化,学生是具有内在价值的独立存在,是不应当被人塑造和控制的。
其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要求教师发挥引导作用,能够控制课堂局面,走下讲台深入课堂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运用恰当的语文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有必要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时就应该采用。“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适时采取小组合作学习,不能只追求热闹的形式。
再次,在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时,要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渴求解答的欲望,还可以创设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注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信心,大胆质疑大胆探索。“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最后,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求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尊重,同时激发竞争意识。课堂讨论之前先要求独立思考,不准发言,将各自的疑惑或观点作简要记录之后在小组内进行讨论,确保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话可说。教师也可以在课前布置任务,学生准备之后带到课堂上交流,这要求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具有启发性和探索性。
除此之外,培养教师和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该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这一方面规定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另一方面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师生平等对话”就是师生在交流中解决问题,而不是单纯的师传生
受,所以老师必须要有基本的教学能力和探索精神。对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重中之重,可以要求学生充分预习后提出疑问,以书面的形式上交,从中选取一些有讨论价值和启发功能的问题进行讨论。当学生不易从文本中发现问题时,教师应指出文章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做引导和提示。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可以将定论式的陈述性材料转换成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的问题,具体做法是将定论型的知识按其逻辑关系分成一系列的问题,然后将这些问题串联起来,使学生在逐一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掌握方法。
总之,课程改革在教学上的变化,不在于知识点的增减或教学形式的更换,而在于教育理念、培养要求和教学定位的变化,这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在目前的语文教学活动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被程式化的倾向,这样的形式变化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意义不大。教师只有真正从理念上得到转变,才能带动语文课堂教学形式的改革。
第三篇:关于“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体会
关于“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体会
大家好!这两年我校举办的新任教师岗前培训中,我讲授了《语文课程标准》,通过两次的授课,我对《语文课程标准》有了较全面的领会和深入的学习,自身也因而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今天我在此就“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讲几点体会: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即从被动的接受性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性学习,以适应未来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为此,《语文课程标准》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为什么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怎样理解“自主、合作、探究”的含义?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呢?我们试对这些问题作一番探讨,下面我简要讲几点我的初浅体会,望能与各位同事们更多地探讨、交流,若有不当和不足请各位多指正和补充,并提出宝贵意见。
一、自主学习就是从“被动”到“主动”
“自主学习”是相对于“他主学习”或“被动学习”而言的。在以往的课堂里,教师处于中心地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出题学生做。学生围着教师转,完全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
“自主学习”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想学”、“会学”、“能学”。如果我们进一步分析,“自主学习”具有以下一些表征。
(一)学生具有学习的内在动力,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
(二)学生参与学习目标的制定,自主确定学习进度。
(三)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上有选择的权利。
(四)学生
能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监控,并及时做出调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教师不是学生学习的旁观者,更不能放任自流,撒手不管。老师应当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地提出建设性意见。
二、合作学习就是从“个体”到“团队”
“学会合作”已经成为现代人生存的必要条件,也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今日世界,从人造卫星上天到人类基因图谱解密,没有一项重大科技成果不是科研人员通力合作的结果。“团队精神”也是一种时代精神。在现在我国家庭独生子女多的情况下,更需要对学生加强合作精神的教育。
小组合作学习是语文教学中经常被采用的形式。但目前小组合作学习效益高的较少,有的只是流于形式。有的研究者认为,小组学习有独立型、竞争型、依赖型、依存型等几种类型。目前我们用得较多的是学生独立学习后相互交流,真正意义上的合作——相互依存地来研究或者共同解决一个问题还太少。下面一些做法也许有助于改变这种状况,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益:
1.小组成员分工。如在根据不同合作项目而在小组中设召集人、主持人或项目推行者、采访员或提问题人、记录员、分析总结者、汇报人、计时员(兼控制员)等,分工明确,人人有事做。小组成员可以轮流担任以上角色。
2.小组成员按基础编号。把学习任务按难易切分排列,如1号任务最易,2、3、4号难度逐步递增。每位同学“对号入座”,完成一项任务,然
后全组“组装”和交流。
我在讲第一课时,分组进行了调研:“爱学习语文吗?为什么?具体表现有哪些?”第二节课讲完主要的语文课程的性质目标功能及基本的理念后,我又分组做了调研,各小组组内讨论并总结“如何能让学生们爱学习语文且能持久、变成爱好和习惯”,然后在各组交流汇总汇报。学生们都很积极踊跃地去思考、发言,总结了很多点,也很实际很有道理,因前面讲了语文的基本理念等内容,这样也能检验学生对这部分内容设否理解了,从而促使巩固和掌握。
3.学习任务从不同角度切分,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一项,完成任务后相互交流。
例如,我出一个题目《我们的家园——地球》,让喜欢做导游的学生发挥其专长,可以写出带领大家了解和观光的游记;喜欢文学的则写出富有情感和文采的文章;喜欢做记者可以写出报道或采访或纪实式的文章;喜欢历史的则写出追溯性人类演变进步和发展历程类的文章;喜欢天文的则从宇宙角度阐述地球的形成发展及运行轨迹等;喜欢生物的则从生态平衡和保护角度写出阐述其重要性和呼吁及倡议式的文章,还可用音乐、绘画等形式表现......等等。
至于全班同学的合作学习,特别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相互欣赏——欣赏同学的学习成果,为别人的成功由衷地高兴,并以此激励自己。现在我们的作文讲评,一位同学的习作一出现,就有很多同学争着提意见。提意见固然也需要,但我们要引导学生先看到这位同学在习作中倾注了心血,多看看他的习作好在哪里,这样于人于己,帮助会更大。认识自我,欣赏
别人,是现代人基本的立身处世之道。
三、探究学习就是从“接受”到“建构”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改变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接受学习不仅是人类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
小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有它的特殊性。探究的对象不是人类认识的未知领域,绝大多数是对人类已有知识、包括课本中预知结论的再探索。语文学科的探究性学习又有它自身的学科特征。比如,探究的内容是人文内涵和语言文字的结合;在探究过程中,更注重情感的投入和发展;由于语文审美的整体性,有些内容只能是一种感悟而不是精确的结论;
例如,我在讲到这部分时可让不同的同学分别读同一个句子,体会每句话的意境,试着用不同语气和情感来读,来仔细感受分析,投入不同的情感会有什么样的效果,探究的结果往往是多元的、个性化的,而不是惟一的。
男人戒烟就跟女人减肥一样,永远都有明天。使我们不快乐的,都是一些芝麻小事,我们可以躲闪一头大象,却躲不开一只苍蝇。不吃饱饭我哪有力气减肥啊!
在小学语文学科中实施“探究性学习”,一般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一)进入问题情境阶段 在这个阶段,学生进入情境,发现问题,产生解决问题的心向,自主确定探究的方向,在问题和任务的驱动下,准备进入探究性
活动。在这个阶段,教师要帮助学生发现、提出和梳理问题,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方法的指导。
(二)尝试体验实践阶段 在这个阶段,学生要多读多思考,自己动手尝试,亲历体验,从中有所感悟,有所发现。对于语文学习来说,或通过阅读进入作品特定的情境,使自己的情感与作品发生共鸣;或收集课文内外的多种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得出结论。在这个阶段,教师作要做点拨提示,向学生提供有关的材料,以利于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重点要引导学生发现语文的规律——关于语言的、关于文学的、关于人文的规律,认识它们的价值。在方法的指导上,教师不是自己来讲解,而是善于发现学生中好的做法,适时推广,使学生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尝试、体验、实践应力求充分,避免匆匆忙忙走过场。
(三)表达交流小结阶段 学生探究的结果,要通过表达外显化,通过交流合作互补。这个阶段学生的活动有形成结论,用书面、口头、图表等形式展示,并做交流,如演示、宣读研究结果,进行答辩等。教师要组织好讨论,鼓励学生的创见,帮助把结论扩展和深化,有的问题一时不能得出答案,可以存疑,引导学生继续探索。对于探索的过程、方法、结论,师生共同小结。通过“探究性学习”,学生不仅实现了认知结构的重组和改造,获得知识,形成了能力,掌握了方法,还亲自体验了失败的挫折和成功的欢乐,有助于他们态度、情感的发展和价值观的形成。
提倡“探究性学习”,并不是一概排斥其他学习方式。对处于人生起步阶段的小学生来说,有些内容还需要用其他方式来学习,包括必要的接受性学习。
需要说明的是,上面我们把自主、合作、探究三方面分开来讨论,只
是为了便于说明问题,事实上,这三方面组成一种整体的学习方式,相互作用。要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学习是基础。合作、探究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自主宜与合作互补;而提倡自主和合作,是为了更好有效进行探究活动。
关于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在今年暑期幼教继教培训中又得到一些启发,那是市研修院音乐教研员张殿坤老师运用了奥尔夫教学法讲的课,非常生动活泼,令每一位学员感触很深,收获很大。我认为:其他科目都可以运用和借鉴,尤其在语文学习中大部分环节都可运用奥尔夫教学法,并可以完美地融到一起,那么,奥尔夫教学法是怎样的教学法呢?我简要说一下:
奥尔夫----德国著名作曲家、指挥家、音乐教育家,生于1895年,逝于1982年,他用毕生精力钻研于音乐及音乐教育,从而创立了当代最先进的、科学的儿童音乐教学方法。奥尔夫教学法目的:通过音乐这个手段培养人的素质,一个健全的人格。
“奥尔夫” 的教学原则
1、综合性
奥尔夫音乐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教育整体。在奥尔夫课堂中,孩子有机会进入丰富的艺术世界,音乐不再仅仅是旋律和节奏,而是与儿歌说白、律动、舞蹈、戏剧表演甚至是绘画、雕塑等视觉艺术相联系。他们可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去关注特定的一个声源,去倾听,辨别,想象来自生活和自然界的不同的声音。如小鸟的呢喃,和风的呼吸,汽车的抱怨,然后试着用自己的嗓音模拟,用自己的肢体去表现,用生活中一切可以发声的物品去表达,并用戏剧的形式来综合。
我们完全可以将语文课程的内容都融进去,如诗歌、文学作品、朗诵、记忆等等。
在奥尔夫音乐活动中还培养了“团队”的意识,它需要孩子们互相配合协作,学会领导与被领导,这与语文教学的理念完全一致。
2、以节奏为基础
音乐是旋律加节奏同时运用,所以比较难。特别音高不好掌握,奥尔夫把音高抽出来了,以节奏为基础。节奏像骨架一样。没有音高。音高放在哪里了,音高放在音条乐器上了,就是木琴,钢片琴。所以每节课不管什么课型,都是以节奏为基础。
我们可以拍着节奏或在游戏中去学习记忆等,如学生词时:立下曰是声音的“音”,木上加是书架的“架”等。
3、以身体的动作感受音乐
动作是一切动物本性的体现,一切物质也离不开运动。所以,动作与音乐结合,是人性本能体现和最自然的体现。奥尔夫认为,音乐的感觉是动起来的,用动作感受音乐。这是非常伟大的一点。
4、即兴创造性。
即兴性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最核心、最吸引人的构成部分。在奥尔夫的课堂里,每个人都不是静坐着的,孩子们的思维和肢体都在积极地运转着。老师会经常地问:想一想,还有没有跟别人不一样的办法。。你可以拍手来表现节奏,也可以跺脚,可以拍肩膀,甚至拍小肚子拍屁股。即兴创造的根本目的就是去让孩子用自己全身心去表现自己,表现音乐,与用语言一样得好!想象一下,有着这样的创造体验的孩子对他(她)的一生有着多么深刻的意义
5、本土性
奥尔夫教学法不是一种固定的、封闭性的、一成不变的教学理念,是一种充满开放性的、充满活力的教育理念。
诞生于德国,并没有因为是德国的教育观念,而不为世人所流传,正因为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广阔的吸纳性、开放性,使得奥尔夫教学法成为世界的、民族的音乐教育思想
6、面向全体
奥尔夫不同与传统音乐教育的很明显的一点是参与性。在它的课堂里,没有旁观者,人人都在老师的带动下通过说、唱、动、奏。。来体验音乐,而不是老师的说教、传授、和示范。奥尔夫说过:尝试和做在这里意味着一切,因为所有语言文字的解释,只有经过自己的体验,才能真正理解。奥尔夫音乐教室里不需要技能技巧的反复训练’ 需要的只是你一颗全身心投入的心。
所以,我认为应很好地借鉴奥尔夫教学法,若能有效地把它融入和运用,则对语文学科及其他学科的教学效果会有很大的提升和飞跃的。以上这些是我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初浅体会,希望大家给予指正和补充,并多提宝贵意见。
第四篇: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
三年级小组合作学习经验交流
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并通过学生的各种有效学习合作,引导学生互相启发、共同探究。也就是说,在三种学习方式中,自主学习是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基础和前提,探究学习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目的,而合作学习是促进学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有效途径。基于此点,小组合作学习就自然成为新课程教学中应用的最多的教学组织形式。小组合作学习实质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小组合作学习的重点在于小组合作是否有效,也只有有效的小组合作,才能使课堂达到高效。我们的做法如下:
一 合理构建小组,打下交流基础。
科技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呼唤人与人之间合作意识、团队精神。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也为大多数学生所喜爱,成为老师们最常用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要使学习小组真正达到和谐互助的目的,就必须重视班级小组的构建。组建学习小组,教师要对学生的分组进行认真研究设计,使各个小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以保证各小组之间开展公平竞争。
二、选拔培养组长,提升交流质量。
在小组学习中,我们越来越发现组长的重要性,组长在各小组中扮演基本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小老师,是老师的得力助手,其作用或职责发挥得怎样直接影响着小组合作,甚至整个课堂合作的氛围和质量。所以,选择小组组长时一定要慎重。
小组长必须具有多方面的素质,如:
1、学习比较优秀,责任心要强。
2、同学之间要具有较高的威信。
3、能管住自己,有助人为乐的精神。
4、善于倾听自己小组成员的发言,听取其他组成员的意见。、5要懂得怎样组织自己小组成员进行学习,鼓励同学多发言。但事实上,这一类的孩子在班里是少之又少,因此,我们必须对组长进行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有序进行。
根据我们三年的情况,主要采取以下方面进行培养:
(一)定期召开小组组长会议,教给小组长管理学生的方法。如:教给他对组员进行合理而简单的分工;不同层次的问题要指定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
(二)发挥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为了让组长对组员的评价具有针对性,老师在课堂上要重视自己的评价。孩子们是善于学习的。一段时间的示范之后,有一部分组长就能学会老师的评价方式,并尝试在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去使用。
(三)培养组长处理不同意见的能力。在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不同的意见。在这个时候,要指导组长在交流过程中进行灵活协调,如对于回答正确的同学报以掌声,当出现意见分歧时,请组员说出理由,善于收集组员在交流中对同一问题所做出的不同解答,全面地归纳,并及时准确地汇报,促进合作交流的有效进行。
总之,对合作学习中小组长的培养,我们注意了从平时一点一滴中慢慢地积累,各班的小组长都有不同程度的成长。
三、注意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1、当好合作学习的设计者。
设计好合作学习任务及其流程,是开展好合作学习的前提。新课程理念强调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共同参与、平等互动。这是一个灵动的、变化的过程。学生的“主权”、“回归”必然会打破教师预先设计的看似有序的、缜密,实则机械呆板的教学流程。因此合作学习任务的设计要充分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了解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深入挖掘教材,设计出适合学生合作探究的问题。
2、努力创设学习情境。
我校智慧课堂教学模流程的第一个环节就是“情景导思”。这是在在为学生创设一种“需要合作”的学习情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喜欢完成合作学习任务。
3、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指导者。
在学生展开合作学习时,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进去,倾听学生的意见,引发他们的质疑,对他们的学习实践给予帮助,并在学生需要时承担一份任务,同时对学生的合作意识,学习策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探究精神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教师努力做到“引而不发,导儿不露”,充分相信学生,注意到个体与整体的差异。这要求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学生的合作学习中,认真倾听,并及时作出反应。
4、教师要掌控、调整好课堂
教师要有序把握好课堂的节奏,张弛自如,在交流时要有效的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有价值的问题,达到“控而不死,放而不乱”,要及时激活“冷场”,控制“过热场面”,灵活的运用教学机智和激励措施,发现学生的思维碰撞,合作的激情,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
这四点我们四位教师做的还很不够,但我们找准了目标,会不断学习,努力朝着这个方向前进。
四、小组合作学习与管理中存在的困惑
对于小组的合作学习与管理,在试行中虽然取得了一点收获,但是由于经验不足,管理不到位,离实现学生自主,自制管理还差距很远,并且也遇到很多困难与困惑。具体表现在:
1、合作学习的时机把握不当。
例如:为了追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不知如何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一节课中安排了多次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由于时机不当,收效甚微。
2、课堂上小组合作时间把握不好。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往往是呈现问题后未留给学生片刻思考的时间就宣布“合作学习开始”,由于时间比较紧,不到两三分钟就叫“停止”。这时,有的小组还未真正进入合作学习主题,有的小组才刚刚开始。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且可能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我们都知道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要把课堂变成学堂,不能再滔滔不绝地讲解,不能占用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就变成了形式主义,但是如何把课堂都交给学生,教学任务无法及时完成,影响教学效果怎么办,这些问题都有待去思考与解决。
3、如何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
如何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在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的教学形式不是替代的关系,而是互补的关系,但这种关系如何恰当的运用,还需不断的探讨;
4、处理好形式和目标的关系 合作学习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不能把小组合作学习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关注很多深层次的问题,不能光注重形式,还要处理好形式和目标的关系。不能让好学生一个人代替小组汇报交流,或者让组长做小老师,而要培养小组成员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互助的关系,使之对小组的学习任务建立一种责任感,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不放任自流或流于形式,具体操作还在探索之中。
五、未来展望
经过一学期的实践,对于小组合作学习与管理的模式的探索与应用还刚起步,应该说,成绩与问题并存。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还将积极的思考,勇于探索,解决问题,不断进步,不断完善,使小组合作学习与管理这种学习与管理模式趋于科学化与可行化。我也深信小组合作学习与管理这种方法,很适合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和推进,它必将受到更多教育者的关注。
第五篇:小组合作学习是数学新课标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
小组合作学习是数学新课标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如何在低年级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构建小组,划分职责
构建小组可以有很多种方式,例如,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性别、学习强项等进行混合编组。可以随机地分派学生进组,或使学生进入你所希望的小组。在小学低年级阶段,由于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不大,学生积极性一般较高,过分强调差异性反倒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因此,我在实践中采取按座位分配的方法把全班学生编成多个四人小组。这样学生之间的距离较近,有利于进行充分的交流。在划分职责时,我要求小组成员自己推选出本组的组长、记录员、操作员和汇报员。角色一旦确定,一段时间内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小组中就承担自己相应的任务。一般一个月左右对小组成员的任务进行一次调整。这样做可以保证每个小组成员都有完成整个学习任务的一个具体职责,对所要完成的任务能积极参与;还可以让每个学生体验不同的职责特点,从而更加理解别人的工作,使合作更易进行,也更利于发现并发挥学生的特长。
二、讲清评价标准
教师必须对学生讲清你所希望的具体行为,这样学生才有可能出现你所期待的行为。因为我的学生现在是在低年级,所以我在小组合作之初就告诉学生,我特别希望他们在小组活动时能够轮流发言,让每一个成员都有发言的机会;当有人发表见解时,其他成员应该认真地倾听;如果对别人的看法有不同意见,应该等别人说完自己的意见之后再提出;为了避免影响其他小组的活动,小组内交流时应该尽量压低声音;我提醒学生,如果小组成员在完成自己的职责时有困难,应该热情地去帮助他。通过具体的实践我发现,学生确实能够按照教师的希望尽量去做,小组成员之间还形成了互相监督、互相促进的气氛。同时我也发现,我的要求讲得越具体、越细致,学生活动的过程中就越容易出现我所希望的行为。比如,在要求轻声细语时,我建议每个小组设立一名“噪声控制员”,监督自己小组的活动。但是我发现学生大多不了解怎样才算是小声说话,于是我告诉他们“应该让自己说话的声音小到只有自己小组的成员能听见为止”。学生有了具体的标准,知道怎样控制自己发出的声音,讨论效果就好多了。
三、创建小组成员之间互相依存的教学结构
要保证学生在小组合作教学中主体性的发挥,必须让学生认识到他们是一个“荣辱与共”的集体,只有每个人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通力合作才能完成小组的学习任务。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来促进学生的这种认识。(1)经常地随机点出一个小组成员进行口头回答,这样做可以避免有的学生“滥竽充数”,不积极参与思考。(2)实行共同奖励,当某个小组所有成员的成绩超出某个预定的百分数,每个成员都可以得到奖励分数,这种方式可以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学,激励小组中优秀成员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同学。(3)用小组成员中最优秀的成绩代表小组的成绩。因为自己的成绩可以代表整个小组,学生会产生莫大的荣誉感,从而努力争取优秀。(4)小组成员之间分享信息,资源的共享使得小组成员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同时“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学习的效果会达到更佳的状态。
四、讲究教师参与的艺术,通过评价完善小组功能
教师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并不是一个旁观者,而应该是一名积极的参与者,但这种参与要讲究艺术。在学生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我会在小组之间巡视,及时了解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学习任务和教材内容,如果发现有的小组遇到困难,我会立刻对他们需要知道的事情进行讲述;我也会在合作方式上给他们一些建议,例如,我发现有的小组在进行实验活动时,常常因为互相等待而浪费时间,我就提醒他们在记录员记录本次实验结果时,操作员就可以同时进行下一次操作,而无需等到记录员完成记录之后再进行下一次操作。除此之外,我还常常“充满了好奇心”去参加他们的活动。例如,在学习“猜测”一课时,学生要通过从装有不同颜色乒乓球的袋子里多次摸球、记录颜色,最终推测出袋子里有哪些颜色的乒乓球。有一个小组得出结论后,觉得自己的任务已经完成,有些“无所事事”。于是我十分“疑惑”地说:“真的是这样吗?赶快让我看看!”在我证实了他们的推测之后,我由衷地发出了赞叹:“你们怎么这么厉害?你们是怎么知道结果的?”学生探究规律的积极性在我的赞美声中被调动起来,又一次投入到小组讨论中去。
为了提高小组合作的效率,取得更好的效果,对于小组合作完成任务的情况应该进行适当的评价。在小学一年级学生刚入校时,小组合作的评价是由我来完
成的,采取的形式有“摘星星”“插红旗”等等。在学生渐渐熟悉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下,我也偶尔会引导学生模仿我的方式对其他同学的答案或表现进行评价。例如,在计算教学中,我会把某一个小组完成的练习放到大屏幕上,请其他各组的同学进行评价。由于我曾经做过类似的评价,所以学生都能够模仿进行,诸如某个数字写得不够规范、画线没有使用直尺、进位点的位置不够准确等问题,学生都会提到。在发现别人问题的同时,自己良好的书写习惯也得到了强化。更多的时候,学生会由衷地赞美别人的作业:“他写得可真好!”虽然只是简单的一句赞扬,却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别人长处的好习惯,受到赞美的学生也会大受鼓舞。
随着小组合作学习的进一步深化,评价工作应该更多地交给学生来完成,尤其要加强小组成员的自我评价。可以请小组成员分析当天小组活动完成的情况怎么样,例如“举出本组今天在合作过程中做得不错的几件事、明天合作中要改进的一件事”,然后在全班进行综合讲评。这样做在初期虽然会花费一些时间,但是长期坚持,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一定会大大增强。
学习心得: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三大学习之一。自课改以来,已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有明确责任分工的相互性学习。21世纪的人才,必须具有合作的能力,在合作中取得成功。目前,我国低年级段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庭生活中缺少与他人相处和合作的机会,容易造成孤僻、偏激的性格,不利于形成友好合作的品质。因此,与人合作是小学生步入学校和适应社会所面临和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使用的时间还不够长,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也经常使用小组合作学习,效果不是很好,还有很多问题一直困绕着我,比如,小组合作学习如果处理不当,容易出现优生独霸课堂的现象,学生的两级分化会越来越严重,怎样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等等,学习了这篇文章,使我受益非浅,给我指明了一些方法。但是这些问题都有待于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去消化,不断去研究、改进,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出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