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华东师大二附中规划设计说明
华东师大二附中迁建工程规划及建筑设计说明
一、工程概况
华东师大二附中创建于1958年,是华东师范大学的教育改革实验基地。1963年被定为上海市重点中学,1978年被定为国家教育部的直属重点中学。她是上海市首批通过示范型、实验型高中规划评审的学校,有招收全国理科班和上海理科班的任务,并附属有国际部,是一所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形成了优良校风和办学传统的名校。
为了推动华东师大二附中持续、稳定的发展,也为了提高浦东新区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新区管委会与华东师大认真协商后,决定把新校址定位于张江高科技园区内。新校园基地北面为祖冲之路,西面为科苑路,南面为晨晖路,占地面积100,000平方米(折合150亩)。新校预计规模为30班,是一所寄宿制高级中学。
二、设计理念
华东师大二附中是一所知名度很高的学校,这次迁址于张江高科技园区内,是为了充分依托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充满创新活动的环境氛围,充分展示二附中“勇攀高峰、面向世界、追求一流、追求卓越”的办学目标。因此,在二附中新校园的设计中,我们在总体布局、功能定位和建筑设计中力图展现新颖的创意和独特的风格,创造具有高品位、时代感、个性化的校园环境。总体说来,我们在设计中提出并始终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传统与创新相结合
华东师大二附中在上海乃至全国范围内都有着的良好声誉是和其优良的传统分不开的,这种优良的传统也是该校继续发展、续写辉煌的有力保证,所以在设计中应该有传统的延续,使师生们深深感受到传统的氛围。同时,师大二附中的迁校工程正值世纪之交,她将要培养的是二十一世纪的新人才,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必须面对未来的挑战,必须使师生都有一种创新的精神,这也是我们在设计中希望着力体现的。
2、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相结合
在全面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不仅仅要让学生掌握现代科技理论的基础知识,更要强调培养学生获取科技发展最新成果的智力、心力和学习方法,强调科学和人文并重,强调培养复合型人才。作为举国注目的教育场所,师大二附中理应体现出校园充满理性、富有逻辑的精神特质,又充满浪漫的人文精神。
3、建筑与城市相结合
当代的建筑设计,非常注重建筑与城市的关系。城市建筑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应该成为整体城市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同的城市环境要求有不同的城市建筑。建筑只有完全融合到城市中去,才更能彰显其独特个性,它因特定的环境而生,环境因素的改变,亦将导致建筑形态的改变。
4、生态的原则
优良的生态环境是高品质的教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中体现为力求使自然环境同人工环境融为一体,使绿化、水面等生态环境要素真正融入校园的总体环境和校园生活之中,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绿化率等抽象规划指标的满足。这一观念具体落实在颇受重视的院落(Court and Garden)上,同时将绿化设计、雕塑小品、山石庭园、花坛喷泉和名人名言题刻巧妙的构思、精细的组合成一个风景如画、环境优美的校园,为师生创造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意境,让美丽、丰富的校园环境空间成为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乐园。
5、整体和全天候的设计概念
在充分满足日照通风和动静隔离的前提下,将校园建筑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不同功能建筑物之间以风雨廊连接,使得师生在校园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更加方便,并且不受天气的影响。
三、总体布局
华东师大二附中的总体规划布局考虑把教学区和行政办公区和生活服务区布置在基地的西侧,沿城市道路祖冲之路和科苑路形成相对完整和连续的建筑界面和城市景观。其中教学区和行政办公区靠近晨晖路,以入口礼仪广场为中心布置科学楼、教学楼、信息楼、办公楼等主要的公共建筑。生活服务区靠近祖冲之路,以休闲性的开敞空间为中心布置学生宿舍、单身教工宿舍、食堂以及相应的后勤服务设施。基地东侧为体育运动区。
在对各建筑单体的不同属性、功能和各单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几个功能区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在华东师大二附中的总体规划布局上,进行了较为清晰的动静分区,在保证实际使用中关系密切的建筑单体之间便捷联系的同时,又使各个功能区相对独立,避免相互干扰。
具体地说,教学楼、科学楼和信息楼三者之间必须保持紧密的联系。同时根据中学教学活动的特点,教学楼同体育运动区和食堂之间也应该存在较为便捷的联系。在动静分区上教学行政区为安静区,生活服务区为次安静区,两者之间以大片的集中绿化相对隔离。体育运动场馆区为动区,相对独立。考虑到来自主要城市道路的噪声干扰,在教学行政区、生活服务区同城市道路之间设置绿化隔离带,隔绝噪声。
四、功能分区
华东师大二附中校园的功能区主要划分为三个部分:教学行政区、生活服务区和体育运动区。教学行政区包括科学楼、教学楼、信息楼(内设国际部)、艺术楼以及行政办公楼,形成校前公共建筑群。生活服务区包括学生宿舍、单身教工宿舍、食堂、锅炉房以及理发室、小卖部等服务设施。食堂位于生活服务区的最北端,夏季不会对宿舍带来油烟污染。体育运动区内设400米标准田径场、体育馆及一定数量的球类运动场地。体育馆的位置靠近校园北入口,并相对独立,为体育设施对外开放时的管理工作带来方便。体育馆北面设有为全校服务的变配电间。垃圾收集点设于整个校园的东北角,使夏季主导风向所带来的异味不会影响校园。
五、交通组织
华东师大二附中的交通组织包括校园出入口的设置、内部车行流线和步行流线的组织,以及机动车、自行车停车位置的设置。
校园的主要出入口位于相对次要的道路晨晖路,主要是为了避免大量人流对城市交通流畅和安全的不利影响。但该出入口距离科苑路并不很远,在交通的便捷性上不受影响。校园的两个次入口分别位于科苑路和祖冲之路,主要为生活后勤服务部分提供服务。内部车行流线沿教学行政区和生活服务区外围环通,相对独立,避免对校园活动的干扰。考虑到消防技术规范的具体要求,紧急情况下消防车可以在建筑之间或建筑局部底层架空部分穿行。
在校园的三个出入口附近皆设置了机动车停车场,体育场南侧一角亦设置一处机动车停车场,满足了校内车辆和一部分外来车辆的停车要求。自行车停车主要通过宿舍楼地面层架空2.2米来解决,使用方便,同时还避免了大量自行车的停放对校园环境的不利影响。
步行流线与车行流线互相独立,不受干扰。各建筑单体之间通过风雨廊以及一系列室内、半室内转换空间的设置,形成完整的步行体系,使步行行为便捷、连续,避免日晒雨淋。
六、空间结构
华东师大二附中校园规划设计空间结构的主要特征体现为一系列不同属性的开敞、半开敞公共空间以及串联这些开敞空间的两条空间轴线的交织,在空间结构上体现与科学精神相对应的严谨秩序和与人文精神相对应的浪漫与变化。
轴线之一是公共空间序列轴。该空间轴线始于校园主入口,贯穿校园南北,串联主要的建筑群体和开敞公共空间,是校园整体空间结构的主轴。沿公共空间序列轴从南到北,首先是校园入口广场。该广场由科学楼、教学楼、信息楼和行政办公楼围合而成,是校园内最为重要的礼仪性公共空间,对于华东师大二附中校园环境氛围和整体建筑形象的塑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该广场周边建筑形体变化丰富、错落有致,建筑形象特色鲜明。位于广场一侧的钟楼是整个校园的制高点,是广场整体空间构成的重要控制要素。入口广场往北通过一系列跌落的台阶、绿化和水景完成从地面层到信息楼二层半室外的灰空间的转换。该空间在垂直方向上是贯通六层的共享空间,是公共空间序列轴向北延伸的转换节点,也是把周边建筑聚合为一个整体的重要环节建筑,同时是各种活动和人群交往和交流的场所。公共空间序列轴北段以休闲性的公共空间为中心,由生活服务区的建筑群体围合而成。公共空间序列轴的北端收头为食堂,在建筑造型上做特别的处理。公共空间序列轴主体现了校园空间结构的有序性。
公共空间序列轴的两侧是一系列的庭园式公共空间,空间尺度宜人,它们成为教学和生活中师生的日常交往场所。
轴线之二是主题节点序列轴。该轴线是始于艺术楼,穿过校园主要建筑和公共空间,并结束于体育馆的一条自由曲线。这条轴线的连续性体现在具有同一鲜明主体的空间意象上,而非连续的物质实体。在这条轴线上,主要设立名人塑像、名人题刻等激励中学生奋发学习、认真做人的景观节点,它不受物质空间的限制,可以出现在庭园、广场、绿化和建筑物内,使学生时时刻刻能够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氛围。主题节点序列轴是校园空间结构的活跃要素。
考虑到建筑群体与城市的关系,校园建筑和环境的平面布局建构于两个方向上。其一是与晨晖路平行的方向。由于主入口设置在晨晖路上,因此这一方向是平面布局的主导方向,校园的公共空间序列轴垂直于晨晖路,由南向北延伸。校园的主要建筑物大都平行于晨晖路布置,形成连续叠进的建筑群体和空间序列。另一方向是与科苑路平行。这一方向一方面是校园建筑和环境构图的活跃元素,形成富有变化的另一空间序列,同时使得校园与科苑路的关系更为密切。
七、绿化组织
华东师大二附中的校园绿化体系主要由集中绿化、庭院绿化、硬地广场、水面等几部分构成。
校园内的集中绿化主要分布在入口广场的西侧、教学行政区与生活服务区之间以及食堂的东侧,以大片的草地和乔木种植为主,是校园生态环境营造的基础。庭院绿化布置在教学楼、科学楼以及宿舍之间,结合硬地、花坛、坐凳等的布置,形成交往和休憩的场所。硬地广场主要位于学校主入口区,符合其作为礼仪广场的空间属性和使用特征,并通过铺地的变化和地面标高的处理,丰富了其平面构图和空间层次。水面主要分成两部分,首先是结合入口广场布置的跌水和喷泉,尺度较小,变化较多,使礼仪性的广场不乏趣味。其次使位于生活服务区内休闲性公共空间的大片水面,能够起到调节校园生态环境的作用。
在运动场地的南侧布置暖棚和苗圃,也是校园绿化体系的组成部分。沿科苑路、祖冲之路的隔离绿化其隔离城市噪声,起优化校园环境的作用。
八、环境景观设计
学生在校园的学习生活场所除了教室、图书馆、宿舍等室内建筑空间外,就是公共开敞和半开敞空间了。在华东师大二附中的环境设计把一系列这样的空间作为环境景观的节点来处理,结合相关建筑性质和校园活动,形成一个个各具特色又组成完整环境景观体系的活动场所,使它们同校园整体空间环境和丰富的校园生活融为一体,不但创造高质量的量校园物质环境,更提升了校园的整体文化品质,使学生在享有优美的校园环境的同时,时时受到文化的熏陶。
校园入口广场是最为重要的环境景观节点。该广场以硬地铺装为主,尺度较大,构图较为严谨,位于该广场的钟楼上悬挂“金钥匙”标志,并在行政办公楼南立面的适当位置布置校名和校标,体现其礼仪特征。同时组合布置了跌水、喷泉、灯柱等丰富的环境景观要素。广场地面标高的变化使室内外空间融为一体,避免大程度的室外空间可能出现的单调感。入口广场通过周边建筑界面围合而成,其围合的方式考虑了同城市空间的关系和校园主入口的主要人流方向。
信息楼内垂直贯通六层的共享空间内的正对主要入口的位置布置江泽民同志为华东师大二附中校庆三十周年题写的“尊师重教”题字,突出其重要意义。
生活服务区内休闲性公共空间以大片水面为主,水中放置“腾飞”雕塑。水面西侧为通通透风雨廊,紧靠水边,设置宜人的亲水台阶,体现江南水乡的传统环境特质。东侧为封闭风雨廊,与水面之间有一定距离,形成亲水平台。一东一西的对比形成空间尺度和环境氛围的丰富变化。
科学楼和教学楼之间以及两栋教学楼之间的庭院以硬质铺装为主,结合花坛、休息坐凳等设施,为师生创造良好的课间休憩、交往空间。现代教育强调沟通与交流,所以在教学区内这样的空间是必不可少的。其中科学楼和教学楼之间的庭院可以布置科学家雕像、生平铭刻等景观设立物,突出其科学教育特征。两栋教学楼之间的庭院可以在适当位置悬挂杰出校友画像、励志名言等,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奋发向上。靠近艺术楼的室外场地和室内公共空间可以设置艺术家雕像、主题雕塑等,营造艺术氛围。
宿舍楼之间的庭院设计成环境优美、尺度宜人的园林式空间,为学生和老师在紧张的学习和工作之余提供良好的休息环境。
教学行政区、生活服务区和体育运动区之间的大面积集中绿化可以有局部的起伏变化,使之连续而不单调。
体育运动区内靠近体育馆可以布置体育运动浮雕以及充满动感和活力的现代雕塑,形成又一主题空间。
九、建筑设计
华东师大校园的建筑设计充分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设计理念以及建筑与城市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建筑群体的构成上体现了一种传统的空间序列,并与城市道路获得方向的一致性。建筑单体的形体塑造手法极具现代感,主要以比较完整的体块进行组织,并在既定的平面构成方向上,以连接、穿插、切割、镂刻等造型手段塑造出既统一又丰富多变的建筑形体和建筑空间。建筑强调虚实对比,大面积的玻璃和实墙凸现现代的风格。建筑色彩以砖红色为基调,延续师大二附中传统建筑的色彩,在此基础上,使用了白色构件和透明玻璃与砖墙并置、组合,体现出强烈的时代感,从而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建筑装饰材料的使用上,除了面砖之外,有比较多的金属构件和透明玻璃。大块面的墙面上不作过多的装饰,保持其连续性,而建筑细部力图体现现代工业化所具有的精巧的特征,特别是对建筑形体塑造的特殊构成要素,如阳台、楼梯、风雨廊、附加屋顶以及立柱和梁柱交接等部位精雕细刻,这一手法同样体现出传统与现代的对比和和谐。建筑的形体强调本身体块的丰富变化,所以屋面以平顶为主,只在重要部位,如沿街建筑、周边场地比较空旷的建筑以及作为空间序列尽端的建筑上设置拱形屋面,使建筑群体的天际轮廓和第五立面更加丰富和完整。
建筑单体的使用功能均以设计任务书所提出的要求为依据,合理组织,充分满足全校师生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需要。
1、信息楼(含国际部)
信息楼是校园的主体建筑,它正对学校正门,具有较大的体量和高度。信息楼主体由三个主要体块构成。南部为高五层的园弧形建筑,它对入口礼仪性广场形成围合,并对科苑路和晨晖路的交叉口有一定的朝向性,在保证广场的完整的同时,达成与城市环境的完美契合。钟楼与弧形建筑体块在东南角相互咬合,并成为广场乃至整个校园的制高点,也成为校园在城市环境中的突出标志和视觉导向。信息楼的主入口随着礼仪性广场地面的抬高设在二层,入口大厅直接与其北部体块贯通。北部矩形体块高六层,内设通高中庭,并以江泽民总书记在华东师大二附中三十周年校庆之际的“尊师重教”题词为主题。该体块底层架空,成为整个校园步行交通的枢纽和转换节点,一层和二层均与通向北部生活服务区的两条风雨廊相连接。顶部玻璃天棚升高,使得信息楼的建筑形象更加突出,成为整个校园的中心。在两个主要体块交接部位的西端,嵌入由报告厅、天象馆和天文台组成的第三个体块,它是整个信息楼的最活跃构成元素,使校园主体建筑更为丰富。用作报告厅、天象馆和天文台疏散的室外楼梯向北伸展,其下形成由西进入信息楼中庭的门户,同时大大丰富了建筑朝向科苑路的立面。信息楼园弧形体块外墙以透明玻璃为主,形成面向入口广场的空间和视觉交流,丰富建筑内外空间的层次感。信息楼周边通过连廊分别与行政楼、教学楼和科学楼向连接,使之成为一个整体。
2、行政楼
行政楼位于信息楼西南方向,处于南面和西面两个入口之间,使得外来办事人员进出行政楼的活动与校园的其它主要活动保持相对的独立,避免互相干扰。行政楼在建筑形体上是信息楼向西伸展的一翼,高度四层,风格比较朴实,体现一种谦逊和为师生服务的品质。行政楼南设矮墙,并与跌落式花坛相结合,矮墙上镌刻校名和校标。
3、教学楼
教学楼位于信息楼东侧,是学校师生使用频率最高的建筑。教学楼分为两幢四层建筑,其间东侧的连接部位设置有特殊要求的选课教室和阶梯教室,也增加建筑形体的变化。整个建筑群体形成向西开口的U字形,并与信息楼共同围合出教学内院,两楼之间足够的间距充分满足日照与通风的要求,形成良好的内部小环境。为避免阳光直射,教学楼采用南外廊形式,教室北向采光。教学楼的建筑风格规整而严谨,与其使用功能相一致,体现认真严谨的教学风格。
4、科学楼
科学楼位于信息楼东南,靠近晨晖路,但与晨晖路之间又有绿化隔离带,因此不会受到城市噪声的干扰。科学楼的设立使入口广场的界面围合更加完整,并使广场向科苑路和晨晖路的交叉口开敞,形成城市空间和校园空间的意象联系和自然过渡。科学楼的使用频率相对教学楼较低,因此对日照要求相对减弱,所以采用实验室南北向围绕中廊的布置形式。为了丰富室内空间,中廊放宽为狭长的中庭,中央设直跑楼梯,产生错落有致的平台。由于科学楼距离晨晖路比较近,为避免对城市道路产生压迫感,科学楼设计成南部三层,北部四层的体形,并利用前后屋面高差,覆盖以拱形屋面,形体较为相对丰富,有利于美化城市街景。
5、艺术楼
艺术楼坐落在科学楼以东,与科学楼有二层平台相联系。艺术楼内的美术教室利用北向高窗采光,朝东面向体育场设琴房,避免音乐声对教学楼和科学楼的干扰。艺术楼的主要建筑体量是音乐演示厅,采用小剧场形式,可满足多种使用功能。艺术楼以自身独特的建筑造型成为教学区建筑群东端的收头,并符合其建筑性格特征。位于东侧的二层平台上和曲墙除了丰富建筑造型以外,也是整个校园主题景观节点轴的起点。
6、体育馆
体育馆设在校园的东北角,和室外运动场地相结合。由于体育馆的使用功能比较独立,并考虑可以对外开放,所以没有与教学、生活服务等主体建筑群直接相连,如确有使用上的连接必要,可以和宿舍楼之间架设连廊。体育馆共两层,下层为25米室内游泳池、乒乓馆、体操馆以及附属设施,二层为综合性室内球场,可进行手球、网球、篮球、排球、室内足球等运动项目的比赛,球场四周设看台。体育馆形体比较独立和完整,并以顶部的变化、较小体块的穿插以及细部的设计削弱其体量感。体育馆北部附属房内设有整个校园的变配电间。
7、食堂
食堂位于校园空间序列轴线的北端,两条风雨廊均与其相连。作为空间序列的尽端,食堂在形体上必然应该与轴线存在对应关系,同时,处在相对规整的宿舍楼之间,其形体又应该有所变化,丰富群体建筑造型,食堂的形体组合正是遵照上述原则进行设计的。具体说是整个建筑位于轴线上,建筑二、三层通过立面的大片玻璃与轴线形成明确的对位关系,但并不是绝对对称,这样在对空间序列轴线有所对应的同时,不影响丰富形体的塑造。
8、学生宿舍
学生宿舍分为男生宿舍和女生宿舍东西两个区域,分别与两条风雨廊相连,便于管理。考虑到上海的气候夏季炎热,冬季湿冷,所以,从学生的生活条件出发,宿舍设计为北侧走廊,宿舍全部朝南的形式,间距满足日照通风的要求,这样即使不设置空调系统,也能使学生拥有良好的生活环境。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宿舍的住宿标准也相应提高。每间宿舍住宿四人,有阳台,并设独立卫生设施,每室两个盥洗盆,一个蹲式便器,一间淋浴,所有卫生设施可分别独立使用,满足高峰时间的需求。学生宿舍楼之间均有走廊相连,围合成生活区休闲和交往的内院。西部学生宿舍中间一栋底层架空,使两个庭院相互贯通,形成空间的交融,并且在底层局部设理发、小卖等生活服务设施。由于这一部分宿舍邻近科苑路,从城市景观角度出发,应对宿舍进行适当遮挡,故在宿舍西侧连廊以外设连续的前面,在学生活动室处开洞。部分宿舍下设2.2米自行车停车库。宿舍的造型设计以满足使用要求为基础,而对楼梯间、屋面和阳台进行形体和细部的雕琢,富有生活气息。
9、单身教工宿舍
单身教工宿舍与东部学生宿舍连接为一个整体,建筑形式处理与学生宿舍相接近。宿舍平面采用宾馆标准间形式,方便生活和管理,教工宿舍与学生宿舍间设门加以隔离。
10、风雨连廊
风雨连廊是体现设计整体性和实现校园全天候步行的关键。设计连廊为钢结构,构件小巧,节点精致,体现工艺美感。东部连廊高四层,为封闭式,以玻璃围合。西部连廊高两层,为开敞式。为避免连廊过长而产生单调感,设计中将宿舍楼梯间与连廊咬合,而且连廊每隔一定长度稍作变化,使之富有韵律。
十、消防设计
本方案采用全天侯设计,给消防带来一定的难度。
1、室外消防
在学校周边设7米宽环形消防通道,为解决建筑沿道路过长的问题,在北侧靠食堂的三栋学生宿舍楼底层及科学楼和国际部交接处底层局部架空,各设高4米,宽4米的消防通道,与环行消防通道接通。沿消防通道每隔100米设室外消火栓一个。
2、室内消防
本方案耐火等级采用一级或二级,防火分区为2500平方米,各防火分区间采用防火墙或防火卷帘分隔,各建筑单体均满足国家和上海市有关的消防要求。
各建筑单体均设室内消火栓,体育馆、艺术楼、信息楼和国际部设自动火灾报警系统,其中,信息楼的计算机多媒体教室、书库、图书资料室及电子阅览设气体灭火装置,其他设水喷淋灭火装置。
十一、结构设计
所有建筑单体根据其建筑功能和空间的大小,拟设计成钢砼框架结构,平面构件均按现浇考虑。
本工程采用有梁条形基础,下设微型桩,按沉降复合桩基设计,详细的结构方案待具体的现场勘察资料具备以后确定。
十二、经济技术指标
总用地面积
100000平方米 教学用地面积
64790平方米 体育用地面积
35210平方米 绿化用地面积
23310平方米
集中绿地
9930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
49932平方米
其中
教学楼
5170平方米
信息楼
5203平方米
学生宿舍楼
18049平方米
科学楼(实验楼)
5740平方米
食堂
3430平方米
国际部
1700平方米
办公楼
3418平方米
艺术楼
2412平方米
体育馆
4810平方米 建筑占地面积
16191平方米 容积率
0.77
建筑密度
24.99% 绿化率
35.9% 集中绿地率
15.3%
十三、工程投标相关说明
本设计院在承担项目设计任务后将根据业主的各项要求和工程建设的实际需要,合理计划工程设计进度,密切配合工程建设,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各个阶段的设计任务。
本院将以院长牵头,组织本院各工种具有长期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参与项目的设计任务,根据国家及上海市的相关规范和规程,配合完善的质量控制和管理保证体系,完成从方案深化调整、扩初设计到施工图各阶段的工作。项目的设计费用将参照国家和上海市的有关标准,本着平等协商的原则来确定。工程设计按照设计任务书中提出的投资规模,控制工程造价。
十四、工程设计进度
具体的工程设计进度将按照“关于华师大二附中迁建张江高科技园区项目前期、设计等筹建工作年内进度计划安排”的要求,11月16日—11月20日对方案进行调整修改,11月21日—12月15日完成扩初设计(含桩基图)送城建局审批,12月20日完成桩基施工图送计划发展局规划处审批。
十五、补充说明
本设计学生宿舍部分面向未来,采用标准较高,所有房间朝南,每间宿舍设单独卫生设施,宿舍内交通和卫生设施面积较大,因此宿舍部分建筑面积和占地面积比较大。如果降低宿舍标准,采用内廊和南北向布置房间,或者采用公共卫生设施,则宿舍的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在不影响校园总体布局的情况下,均可有较大程度的下降。
设计中在教学楼与体育场之间留有空地,可以增建教学用房。另外,东部宿舍区南面的小型活动室的设置是为了使整个校园的建筑群体更加完整,并作为宿舍南面的大片绿地的空间控制点,使大片绿地形成有意义的空间场所,可根据实际需要确定是否建造。这一空地可用作加建学生宿舍或兴建专家楼。
第二篇:华东师大二附中教师校本培训方案
华东师大二附中教师校本培训方案
(十五教师继续教育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二、管理机构
三、培训对象
四、师资队伍
五、具体方案
六、学分管理与激励机制
七、补充说明
一、指导思想
我校教师继续教育开展校本自培工作,坚持从寄宿制重点高中教育教学工作与学生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出发的原则,以寄宿制重点高中学校教师的应有素质要求为依据,通过校本自培工作,使我校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与学生管理工作的业务能力有长足的提高,以提高教育、教学与学生管理的成效,推进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
二、管理机构
为切实抓好校本培训工作,特成立我校校本培训领导小组,下设校本培训办公室,具体负责校本培训组织,即确定培训科目.延聘讲师,以及考核工作。
领导小组由以下人员组成:
组长:何晓文
副组长:李志聪、张大同
组员:陈胜庆、蒋建国、陈康煊、袁军、张伟平、潘慧娣。
三、培训对象
华东师大二附中校本自培的对象为全体教职员工。我们将全体教职员工分为以下几类:
1、管理层;
2、专职教师;
3、教辅人员;
4、职员;
5、职工。
原则上这些人都需要培训。本方案主要是针对教师,对其他教辅人员及职工,学校将另行制定培训计划。对教师的培训,也根据不同的对象,提出不同的培训目标。比如:(1)青年教师:22~35岁;(2)中年教师:35~50岁;(3)高年资教师:50岁以上。由于各年龄段教师的工作年限不同,所积累的经验也不一样,所以对培训的需求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就有所区别。具体地说,青年教师侧重于基本教育思想、基本教育理
论、基本教学原则的培训;对中年教师,要求在已有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学会提炼,即对经验加以去伪存真,将经验与理论加以对照,使经验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使之更具有实践价值;对高年资教师,他们教学经验十分丰富,但还需要理论充实,对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进行分析、提高,还需要有所积累,写一些文章,比如从教回忆等等。回顾和阐述自己的教学经验是十分有益和有价值的。
我们将根据教师的特点设置适应各种教师的培训课程。
四、师资队伍
本着以能者为师的原则,从本校及上海市普教系统中具有执教资格和能力的领导与教师中选聘组成讲师团,本校已确立选聘的师资有:
魏国良(语文特级教师、语文首席教师)
肖家芸(语文特级教师)
滕永康(数学特级教师)
陈双双(数学特级教师、数学首席教师)
刘砚(外语首席教师)
凌德生(物理首席教师)
张大同(物理特级教师、物理奥赛教练)
范小辉(物理特级教师、奥赛指导首席教师)
叶佩玉(化学特级教师、化学首席教师、化学奥赛教练)
周靖(历史特级教师、历史首席教师)
陈胜庆(地理特级教师)
邹淑君(生物特级教师、生物奥赛教练)
外校讲师待聘
袁运开、江铭、吴铎、孙大文、陈玉琨、张奠宙、丁钢、巢宗祺、张民伦、宣桂鑫、钮泽富、范国睿
五、具体方案
1、实施时间
从2002年9月至2005年2月完成此方案。2005年2月以后进行扫尾,力争2005年7月前完成培训任务。
2、整个课程设置分为必修、选修、研修课程。三大模块既有区别,又有所整合,做到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先进性与实效性相统一,精心开发课程、精心组织实施。
(1)必修课程,共开设四门,需完成12学分;
A、《师德修养》2学分
进修方法:听讲座,学员完成作业。
B、《现代教育理论》2学分
重点是现代课程理论和现代教学理论。
进修方法:听讲座,学员完成作业。
C、《计算机应用技术》6学分
1.计算机应用针对不同年龄教师有不同要求。根据市有关规定,我校教师在2001年期间有77名老师已经完成市计算机四大模块的全部或部分的培训及考核,学分有普陀区教育学院转入浦东新区。2002年9月以后调入二
附中的老师“十五”师训按校本自培计划实施.计算机应用要解决“校校通”工程实施以后,如何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并结合素质教育要求,发挥其功能。
进修方法:本校自培,学员参加全国统考,获得合格证书计6分。如有部分教师已获得市初级证书和办公自动化证书,可免区统考部分内容,但所缺学分从选修课中补足。
D、《心理健康教育》2学分
进修方法:听讲座,学员完成分析案例。
(2)选修课程,需完成14至18学分。
根据课时及容量大小,我们又分为常规课程、微型课程以及系列讲座。选修课内容主要包括:
A、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反思;
B、课程教材研究与实践实施策略;
C、教学案例的分析与技能训练;
D、学科知识更新与扩展整合;
E、教育教学研究与成果推广。
争取每学期引进和自主开发4~6门,供本校教师学习。
(3)研修课程,需完成4~36学分。
以教师研修为基本培训手段,主要形式采取区方案的四种类型。
A、读书自修:
教师自主选择与自己学科有关的书籍,并认真自学,写出1,500字以上的读书笔记。于每年10月交校本培训领导小组,请区教师继续教育学术委员会认定学分。
B、教学展示:
凡是要求展示的教师,必须提前一周提出申请,按规定办理手续,由校本培训领导小组聘请有关人员来鉴定,可否获得学分,听课教师不得少于10人。
C、课题研究;
校本培训领导小组,要组织和鼓励教师参加课题研究,帮助教师完成课题。每课题前三名承担人在每年10月底前把课题报告送校本培训领导小组,交区教师继续教育学术委员会认定学分。
D、文章撰写:
由出版社正式出版的著作在市级以上刊物上公开发表的文章,在《浦东教育》上发表的文章,须由本人在每年10月底前提出申请,由校本培训领导小组送交区教师教育继续教育学术委员会认定学分。
六、学分管理与激励机制
1、要取得学分必须通过考核。考核通常有三种形式:(1)考试、(2)考查、(3)撰写论文。具体考核形式由担任培训主讲的教师根据本课程的内容特点确定并由主讲教师根据考核结果评定成绩,报校本培训指导委员会认定。
2、学分的申报:由培训主讲教师填写学分申报表,连同教学进度表、学习情况表,考勤记录表和学员意见反馈调查表报校本培训指导委员会审核。
3、校本自培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研修课”三个板块,各级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所需完成的学分标准如下表:
中、初级职称教师
中学高级教师 必修课程 选修课程 研修课程 12 12 14 18 4 36 需完成学分 30 664、本校所设置的选修课中,教师可自行选择,但中初级教师必须达10学分、中学高级教师必须达14学分,参加教育学院及学区的学科教学类选修课程的培训不得少于4学分。
5、建立和完善校本培训的保障和激励机制。把培训中的成绩,纳入对教师的表彰和奖励范围,对积极参加培训并取得较好成绩的,要予以鼓励。如对于积极开发培训课程的教师予以奖励,该教师所获得学分是该类课程应得学分的两倍(浦东新区规定)。
6、无正当理由拒不参加或无故中断培训致使考核不合格者,将责令其赔偿教师培训经费,并取消其教师聘任资格。
七、补充说明
关于校本培训工作的若干说明:
1、除必修课外,每8课时为1学分。不计0.5学分。
2、各类课程的学分,一般不可互相替代。
3、校本培训必须严肃考勤制度,杜绝弄虚作假现象,凡缺勤超过四分之一,则该课程进修不计学分。
4、“十五”期间在读本专业或其他教育类学历班满三年,以及在读研究生课程班取得结业证书者,可免除选修课程及研修课程,但必须参加必修课程的培训,并取得相应的学分;不满三年或未取得证书的,可按比例免除选修课程及研修课程。
5、2001年及以后参加教育工作的新教师,按规定完成新任教师培训合格后的第二年起至2005年期间,必须完成选修课程及研修课程的相应学分。
6、参加区级骨干教师后备队伍培训并结业,可获10学分(选修课程6学分,研修课程4学分)。
7、在2003年6月30前取得中学高级教师职称的教师,必须完成“十五”中学高级教师所需完成的学分。
8、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的连续二年或以上病假者(须出示病史及医院长期病假证明)可免于参加“十五”期间的教师培训。
9、2003年7月1日以后从本市外系统或外省市引进的教师可免于参加“十五”期间的教师培训。
第三篇:华东师大一附中实验小学
华东师大一附中实验小学
华东师大一附中实验小学是一所全日制公办小学,共有20个教学班,现有教工60名,其中中学高级教师3名,小学高级教师38名,小学一级教师9名。目前拥有学生582名。学校是虹口区文明单位,上海市行为规范示范校。
学校新校舍,它占地5000多平米,拥有建筑面积7000多平米,20个标准教室和10多个辅助教室,配备了一流的现代化教学器材和校园网,是虹口区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典范。
第四篇:规划设计说明(范文)
一、项目概况
1、本项目的案名:西雅图
西雅图是美国西北部最大的城市,被誉为“全美最适合居住的城市”。本项目以“西雅图”为名,不但点明了项目在大郑州的区位,并且通过西雅图的品牌捆绑来提升项目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西雅图,郑州西部最美丽的城市版图。
2、区位分析
一期启动区项目基地位于基地北边。用地西接河南工业大学用地、南靠小学用地、东临牡丹路、北连主干道新龙路,规划总用地面积为4.42公顷。
二、规划设计依据
本次规划设计遵从设计任务要求及各类国家和地方政府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
1、甲方提供的“西雅图”住宅区规划方案设计任务书和基地红线图。
2、《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4、《住宅设计规范》
5、国家和地方相关技术标准、规范和规定
三、规划设计原则
本居住区定位为生态居住区,生态小区是通过调整人居环境生态系统内生态因子和生态关系,使小区成为具有自然生态和人类生 态、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统一、可持续发展的理想城市住区。生态小区空间结构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生态建筑、智能建筑和生命建筑广 泛应用,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融合。它符合城市规划和区域规划,是生态城市的一部分,体现了所在城市的风貌和特质。
生态小区与传统小区相比有本质的不同,主要有以下特点:
1、和谐性: 生态小区内自然与人共生,人类回归自然,亲近自然,自然融于小区,小区融于自然;同时,能营造满足人类自身发展需求的环境,富有人情味,充满浓厚的文化气息,拥有强有力的互帮互助的群体,呈现出繁荣、生机与活力。
2、可持续性: 生态小区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的,因而它能实现小区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能够在取得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同时推动经济发展,实现经济快速高质增长;能把小区自然环境作为小区公共资源得到永续利用。
3、整体性: 生态小区不是单单追求环境优美或自身的繁荣,而是兼顾了社会、经济、环境三者的整体协调发展,小区生态化也不是某一方面的生态化,而是小区整体上的生态化,实现整体上的生态文明。因此,生 态小区的建设将会逐渐改变目前我国城市建设中环境污染、缺乏有效环境保护的不合理现状,实现节能、节地、节水、低污染以及物业等的有效管理,为城市和小区 自身环境改善带来强大动力。
由此可见生态居住区必须遵循一下原则:
3.1、联系性原则(全局观)
从整个城市全局高度对本居住进行规划定性,将本区作为城市中有机的“组成元素”进行设计,充分考虑小区与周边城市在空间、功能、交通上的相互关联,有效地整合周边的城市空间资源,最大限度提升区域内部的开发价值。3.2、舒居性原则(生态观)
贯彻“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综合分析区位条件及与周边环境的关系,以建设生态型居住空间环境为规划目标,做到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协调、和谐统一,以满足住宅的居住性、舒适性、安全性、耐久性和经济性。3.3、独特性原则(形象观)
塑造根植于当地传统而又富于个性、特色鲜明的城市形象,在空间组织,景观塑造,建筑单体到环境细部设计等全方面地贯彻“高水平、高标准、高起点”的原则,体现设计一定的超前性和先导性,强调小区的个性化、识别性。
3.4、市场化原则(经济观)
本区采用统一规划,灵活实施的策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与实际开发相互结合,这样有利于起步与滚动发展。同时正确处理规划中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超前性与操作性之间的关系。
四、设计理念
本规划引入生态住区的概念,以人为中心,以研究人的居住行为为出发点,以整体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三者统一为基准点,着意刻画优质居住与绿化环境结合这样一种格局。强调人工与自然环境的相互融合,营造居住、游憩两相宜的环境,为居民塑造都市中舒适便捷、卫生安全、高效和谐的居住地。为了达到高容积率与高绿地率之间的和谐;车行交通与居住绿地之间的和谐;居住的室内空间与室外绿化环境之间的相互渗透。
设计者在内部方案比较与论述的基础上使用仿生设计(有机疏散理论),改良四合院,等手法结合当今流行的规划设计理论,较好的解决了以上问题,并且独具匠心的设计也形成本规划的特色:
4.1中国传统民居组合-四合院的改良
四合院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布局上,四周设有围墙,内部有通道,和隐蔽的花园,构成一个与外界隔绝别有洞天的世界,住宅内的屋宇均朝向内花园,从每个房间观赏的院内景色各不相同。巧妙的实现了公共空间向私密空间的过渡。而代表着封建礼教的四合院并不适应现今生活,所以我们对四合院进行改良成为,半围合的院落,既保留了四合院的生态性,与宜居性的有点,又适应了当今生活与交往的方式。
这种围合所形成的院落绿地有几个好处
1、住宅的遮挡,使人的视线并不是一望到底,从而形成的院落为半私密空间,为居民间交往,于休息提供了空间
2、形成一进一进的院落,增加了空间的丰富性的同时,也形成了小的气候环境,即风水学中的藏风聚气。
3、步行空间内的布局使人流并非直线运动,而是折线运动,形成了有趣的角落空间,可以放置室外家具(遮阳伞,茶桌)以此来避免单调,增加空间的趣味性,同时为人群活动的多样性提供场所。
4.2可观赏性与可参与性结合的绿地系统 运用人的行为学原理,采用点,线,面成景的方式,设置不同的绿化节点我们认为绿地系统是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的增长而逐渐增长的,它是由城市人们的生活需要对自然美好环境的向往而产生的,所以人的景观的感受是居住区景观设计的一个重点,本规划通过可观赏性核心水景+可参与的院落组团绿地共同组成整个小区的绿化空间。设计了休闲步行道,观景平台,跌水,喷泉等可观赏性景观,同时考虑到,住区景观的实用性,也为了避免居住区景观的平直单调与枯燥的问题,本规划特意通过建筑的围合来营造院落空间使人停留,供人们游乐。
4.3智能小区和生态小区的结合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以住宅智能化程度为标志的现代生活观念,逐渐成为人们追求的新目标。本区以高科技的手段为住户提供智能化服务和管理。另外从水环境,气环境,声环境,节能,环保等方面进行了生态的考虑。
五、总体规划
1、规划结构:一环两片,根据用地分析将小区40%用地划分为保障区用地,60%用地为开发区用地,即“两片”,通过区内环路(即“一环”)的方式,将其两区有机区分开,形成若干院落,并运用“十字型”带状中心绿化将其有机的连系。
考虑到居民生活购物的需求,以及牡丹路的商业价值,沿牡丹路主入口处向区内延伸设置底层商业服务带,商业上设计多层住宅,将其商业价值最大化。而“十字型”景观带,则是划分内部三个居住组团,根据有机分散理论设计的核心绿化带,是小区的主要的公共绿化空间,承担改善环境,美化空间,观景的职能。
基地内住宅以四合院的形式进行布局,并用绿化带将他们自然分隔开来,通过建筑的半围合,形成一进一进的院落。从而组成院落绿地。
2、道路系统
居住区内道路设计依据居住区道路简单便捷的原则,以内环路的道路组织模式解决小区的车行交通,使区内交通拥堵情况减少至最低,社区中心则结合小区的景观,设置步行道。
出入口设计:
沿牡丹路开设小区出入口,通过内部商业街和景观大道与小区内部的核心绿地空间相接。小区南边预留两个出入口,将来二期开发与其连接。
道路分级:
主环路宽6米,入户路宽4米,小区步行景观道路宽1.5-3米。
停车:
停车部分,机动车以地面停车为主,结合部分地下停车。
3、绿化景观
本规划在居住区内部分为若干组团,组团的布局形式采用前面所提到的四合院的布局仿生布局方式,而院落之间的空隙则构成了居住区的“十字型”公共绿地,公共绿地在空间上划分为开放空间,并且通过各种景观轴线和景观节点广场,使社区的景观从中心向周边延伸,形成完整的景观绿化体系。公共绿地的设计中,我们考虑一条极富特色的水系景观休闲带,将适当的引入水元素,水景社区将成为这两个社区的独特亮点
同时每个组团内部的布局形式,采用改良四合院的布局方式,又围合成一进一进的院落,使每个居住组团都是各自的院落并与中心景观形成对景关系。这种院落在空间上为半开放与半私密空间,这样就形成居住区公共绿地,组团绿地,宅前绿地,分级有序的绿化系统,从空间上讲形成了开放空间,半开放半私密空间到私密空间这样一种过渡。
而在绿地的功能上讲,开放空间为观赏性绿化,就是说他的主要职能是提升小区的品质,美化空间环境,同时,院落绿地为居民提供了,交流,休息的这样一种可参与的绿化空间,即观赏性景观与参与性景观的结合。
所以通过这种分级有序的绿地空间,将小区将设成为都市中的一片绿洲,一片宁静之土,为居民提供一个交往与休息的室外活动场所,增加小区的归属感,与适居性。
第五篇:规划设计说明
新城项目说明 第一章项目概况
一、地区概况
山西省汾阳市位于山西省腹地偏西,太原盆地西缘,吕梁山东麓。东及北部与文水县相邻,东南与平遥县、介休市相交,西南为孝义市,西与中阳县、离石区相连。市境总面积1179平方公里。山西杏花村是汾酒、竹叶青酒的产地,全国最大的名白酒生产基地。杏花村新石器遗址出土的酒具表明,汾酒已有6000年的历史。源远流长,长盛不衰。民国4年(1915),杏花村“义泉泳”的老白汾酒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一举夺甲等金质大奖。新中国建立后,汾酒多次列为名酒之先。经过五十年的发展,而今的杏花村汾酒集团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白酒生产基地。2010年9月28日,山西省汾阳市杏花村镇迎来大喜事——杏花村酒业集中发展区奠基仪式在这里隆重举行。杏花村酒业集中发展区是以汾酒集团为龙头,以做强做大汾酒等杏花村酒业为目标,建设集生产、营销、文化、旅游为一体,相关产业协调发展的集中发展区。近期计划为“35511”工程,即:用三年时间投资50亿元,建成5平方公里酒业集中发展区,新增白酒产量10万吨,增加销售收入100亿元,建成后可吸纳3万劳动力就业,带动20万户高粱、豌豆、大麦种植农户致富。远期规划为“22155”工程,即2020年白酒产量达到20万吨,销售收入达到200亿元,带动酿酒高粱种植面积100万亩,吸纳5万人就业,实现利税50亿元。该项目将按照 “民营资金投资建设,汾酒集团托管经营”两权分离的基本模式运行。该项目是“三四三”重点工程项目的重中之重,是山西省转型发展的示范工程。
二、工程概况
(一)项目名称:“新城”
(二)建设规模:总用地面积:164亩,总建筑面积:38.076万平米
(三)建设地点: 汾酒工业园区内
三、区域位置
“新城”用地位于阳泉市义井镇义井村义井砖厂地块,该项目地块位于义井村东至泉东南路、西至鸿龙路、南至义井河、北至燕竹小区,规划占地260亩。“新城”位于城区范围内,市政基础设施齐全:供水、供电、供气和污水、雨水市政管网干线均可引入。小区周边配套设施齐全,交通十分方便。
四、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
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4.《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5.《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6.《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00)7.《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CJJ34-2002)8.《城市电力规划规范》(GB50293-1999)9.《城市居住区设计规范》(GB50180-93)10.给水排水标准图集
11.规划区1:500地形图
第二章区位分析及现状概况
一、周围关系
从大范围来看,该用地地处新城中心地区,便利的交通设施为规划区的开发提供了有利的保障,公共服务设施和城市配套的日益完善为规划区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二、项目建设的自然条件
三、对环境的影响及其评价
(一)环境评价
居住区内的景观水体水质,地块内河道水质达到GB3838-2002中的Ⅳ类和Ⅴ类。
小区实行雨污分流的排水体系,生活废污水、汽车库洗车冲洗废水直接排入小区东侧的城市排污干道,通往污水处理厂,排污条件很好,不会对该区域造成水质污染。
(二)固态环境评价
小区内全面实行生活垃圾袋装化,配置压缩式垃圾中转站,经压缩后,送往垃圾处理厂处理,生活垃圾处理率达100%。同时,小区实施全面环卫措施,及时处理,无堆放,对小区内空气、地下水、景观都不会造成污染。
(三)噪声污染评价
小区内部声环境达到GB3096-93中的4类和2类标准要求。另外,住宅外
墙采用新型墙体保温隔热材料进行分隔,门窗进行隔音处理,不会造成噪声污染。
(四)大气环境评价
小区内土壤完全采用绿化覆盖,无裸露明土,可以对汽车尾气、人流、车流扬尘等起到净化作用。住宅的室内外空气质量达到GB3095-1996中的二级标准。
(五)景观评价
环境设计强调营造绿意葱茏、步移景移的花园式园林意境,为使更多的住户可以观赏水景的需要,东西两个住宅区域的中心绿地空间敞开,景观内容丰富。中心绿地引入的水流和中部穿越的假山,结合商业步行街进行景观设计,形成了具有活力的空间环境。
整个小区的环境设计本着生态的原则,以绿为主,结合场地水系的利用,配以现代人文气息的铺地、座桥、灯饰、雕塑等构成精致生活空间的艺术配置,在自然神韵的映衬下,构筑现代高品位生活社区的人居氛围。
第三章设计思路与开放策略
一、总体设计思路
本次规划为小区级住宅区,总用地面积为10.9187万平米,建设规模为
38.076万平米。
小区总体设计思路主要有以下几点:
1.创建健康生态,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区域环境 2.配置合理、高效人性化的功能布局结构 3.组织顺畅便捷的道路交通系统 4.保证开发建设便利有序,分阶段实施
二、工程开发策略
集团办公楼及会议接待中心位于区域入口处,打造一个完整有特色的新形象。为形成统一的城市面貌和提升地块价值,利用现有道路的良好开发条件,将靠近酒都大道和南部市政路一侧建设为专业品牌卖场等商业场所。内侧用地建设住宅小区,使小区离城市主要道路有相当的距离,保证了小区内部功能的统一和环境的安静。
第四章规划指导思想目标与原则
一、指导思想
(一)以人为本
以人的需求作为规划设计的核心,体现人文关怀和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
(二)可持续发展
合理而有效的利用土地资源,减少对能源的消耗,在保证环境及居住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三)环境优先
随着科技进步,住宅与环境的交融更加密切,以环境为中心的规划理念强调环境的生态性、艺术性和实用性,实现人、住宅和环境的共生与共融。
二、规划目标
构建一个办公高效、居住舒适、环境友好、配套完善、生活便利、特色鲜明的和谐现代时尚办公生活居住社区。
三、规划原则
(一)以居住为本的原则
住宅布置充分考虑朝向与通风,采用小高层板式交错排列,形成大园林景观环境,使住户能充分享受自然的气息,塑造舒适的居住环境。
(二)土地价值提升原则
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结合周边环境特点,合理分区、定位住宅产品和建筑规划形态,提升土地利用价值。
(三)景观均好性原则
建筑与环境布置因用地制宜,合理均衡,尽量让办公及每户住宅都有良好的朝向和景观视野。
(四)人车分流原则
通过合理的交通组织与规划布局,解决好人流、车流和物流,做到功能合理,使用方便,技术先进,满足住户的使用要求。
(五)生态保护和利用原则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利用地块特点和地形变化,因势利导划分不同景观空间。
第五章规划设计内容
一、规划结构与布局
小区整体沿酒都大道由西向东分为6个区域,其中西区设有集团办公楼和会议接待中心,楼座环抱公园,环境优美。东区以布置住宅小区为主,主入口分别设置在南北两个方向,方便出入。
二、道路系统规划
(一)道路结构 1.小区外围道路
南侧为城市道路,配有绿化隔离带,红线宽度15米 东侧、北侧为城市次干道:规划道路,红线宽度12米 西侧为城市次干道:规划道路,红线宽度8米 2.小区内部道路
小区内部道路分为车行和步行两个系统,分别依托不同道路等级设置。道路等级分为三级;小区主路、组团路和宅间小路。
1.小区主路是由外部进入小区内部的主要车行、人行道路,设于小区边缘及出入口处,共规划3条,分别为:
各出入口道路:位于地块东侧和西侧和西北侧,道路宽度为6米,与地下
车库出入口衔接,道路断面形式为一块板,单侧1.5米人行道。
2.组团级道路:道路宽度为6米,与地下车库出入口连接,道路断面形式为一块板,单侧1.5米人行道。
小区设有内部紧急消防车行道路,均可直达各栋楼前扑救。
3.宅间小路是由小区次路进入住宅单元的步行道路,路面宽度为4米,道
路线型自由而灵活,更多的考虑步行者的需求和小区环境的塑造。
(二)停车系统
为满足日益增长的汽车停车需求,故小区停车在现有规范基础上略有提高,停车位按照0.5辆∕户设置。地下车库出入口分别设于小区入口附近,共规划4处,满足地下停车场各个方向的疏散要求,从而实现了人车分流的交通规划原则。
自行车停放采用分散布置的方式设于住宅建筑地下室内。
(三)交通组织 1.对外交通道路
小区四周都规划有城市道路,交通便捷。2.内部交通组织
在小区出入口处设置地下车库出入口,在小区楼间设置停车设施,既方便居民在合理的步行半径内使用汽车,又充分保证了内部步行系统的安全性。
根据居民出行习惯和规划用地布局,小区交通流可分为以下三种: ①小区车流
小区车流集中在小区主干道上,规划在小区出入口附近设置地下车库出入口。
②小区人流
小区人流通过人行主要入口、内部环路、庭院小径、住宅入户大厅。
(四)消防车道设置
消防车道与小区内部道路结合设置,小区内部的环道,作为消防主通道。小区内部庭院路通达各住宅单元,即可作为消防通道,满足消防车通行要求,又能保证步行系统的完整和院落空间的丰富。
三、绿地景观系统规划
绿地系统以发展移步换景的丰富空间景观的园林环境为目标,营造亲和、共享、和谐、可感知和具有最大景观效益的绿化生态体系。
本次规划绿地系统由道路绿地、小区集中绿地、节点绿地和庭院绿地组成,采用点、线、面结合的原则分层次离开,均衡分布于小区的每部分,使住户充分享受与自然亲近的乐趣。小区入口绿化、绿化节点广场是绿化的点要素,沿路绿地是绿化的线要素,由此形成点线面完整结合的绿化系统,强调了全区的空间序列,使人与自然更加亲近和谐。
小区集中绿地:规划结合中心区域集中绿地,设置达面积的绿化,将绿化与广场等要素相结合,浑然一体,从视觉心里和空间上都达到完美的效果。
庭院绿地:庭院绿地贯穿于住宅之间居民使用频率最高,是小区内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绿化空间,本次规划均衡庭院绿地的设置,使住户更好地亲近绿化,享受绿化,构筑城景交融的景观。庭院绿地内已绿化为主,局部少量点缀水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绿地结合宜人尺度布置小广场、座椅、小品、花架、运动器械等,并形成儿童游戏、运动健身、老年休闲、亲情交流等不同主题空间,成为居民休闲、运动、交往的公共空间。
节点绿地:规划在小区入口上设置若干绿化景观节点,形成恰当的节奏感,各节点配合不同的铺装和绿化,使整个绿化系统丰富而又具有特色。
道路绿地:规划沿小区步道形成道路绿环景观走廊,串联各景观节点,形成穿行于绿化体系中的游览路径。
本次规划公共绿地面积为3.9万㎡
四、其它配套设施小区居委会、综合管理处、卫生室等管理配套用房设置在住宅底层。小区内利用现状6班幼儿园一座,垃圾中转站设置在小区东北侧,临车行道及停车场布置,既不影响生活,又便于中转清运。
根据环卫、市政要求、小区设置了、煤气加压站、变配电室、水泵房等市政公用设施。
五、办公楼及会议接待中心规划
为提升集团形象,打造新时期集团品质,在区域入口处新建集团办公楼及会议接待中心。西侧办公主楼主要是集团办公功能,一层功能为通高三层的入楼大厅、休息厅、配套办公为主,二层以上主要是开放式景观办公空间和一些配套设施房间。东侧的会议接待中心主要是以会议为主,一层功能为大会议室及接待、展厅和配套办公,二层主要是小会议空间,三层主要是活动空间,四层以上主要是休息室等功能。
在形式方面,结构外皮力图表现与中国传统图案的形式以及编织物的形式的结合,使建筑在视觉上达到文化内涵的一种延续。建筑形体简洁完整,风格明快,厚重的体量体现了建筑的雄厚壮丽,大面积的后退广场,既可以满足停
车绿化,又可以形成视觉中心.把广场作大的同时,再把广场延伸至个地块内,保证每户至少有一个南向居室在大寒日有效日照时间内满窗日照时间不少于2通过各个地块相邻的广场把各个地块联系起来,形成一条“景观带”,并在地块内连接成多个院落空间形成多个景观节点。以此增加了地块的公共空间,在此基础上辅以绿化和景观小品以及城市家具。西侧的办公楼裙房与东侧的会议中心呼应,与南北两侧哦自然景观与园林渗透交融,形成壮观的景象。提升了地块的景观价值和环境质量。办公楼、会议接待中心、南部广场和北部公园四个地块有机的成为一体,主次分明,能够体验到丰富的空间形态。
五、住宅规划
(一)住宅类型
规划住宅排列形式为2-3个单元的经典组合,既利于采光通风,又可减轻高层住宅的体谅感,兼顾人的心里感受。同时,住宅朝向为南北向,能满足自然通风南北对流以及面向园林景观的要求。
高层区以一梯两户板式为主,层数为18-25层。住宅户型以100平方米左右到150平方米左右户型为主,局部少量设置180平方米户型。
(二)造型风格
立面构成和色彩搭配兼具时代点及环境特色,以简约、清新时尚的风格形成独特的小区形象。该小区的建成,必将成为离石新区的一座标志性建筑群
(三)日照分析
小区所有住宅均能满足《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规定的日照要求,既
小时,小区公共绿地及空地也能满足冬至日3小时日照要求。具体详见日照分析图。
(四)建筑防火
本工程与周围建筑距离满足防火间距,详见总平面图;本住宅的耐火等级均为二级;所有管井均在各层楼层处用与楼板相同的材料封堵 ,井壁上的检查门为丙级防火门并在门下做150高门坎;所有被各种管道穿越的隔墙、楼板及防火分区处的缝隙均用防火封堵材料封堵。
六,人防设施规划
规划在住宅及公建地下室设置六级人防设施,按照平战结合的原则,战时可作为地下人防设施,从而满足让人防主管部门对小区人防设置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