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18:27: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

第一篇:《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

体会语言文字中的温度

——《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无锡市天一实验小学 沈燕琴

教材浅析: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苏教版小语国标本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它采用 “文包诗”的形式,以叙述故事的形式再现《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千古名诗的创作情景。“文包诗”诗中有文,文中藏诗,诗文浑然一体,别具一格,是一种古诗教学的新课型。课文以这首诗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使一股浓浓的亲情溢于纸面。设计理念:

运用多媒体和联系生活实际等手段,创设民主开放的情境,激活学生内心情感,让他们展开想象,体验诗情,拉进学生与诗人与文本间的距离。在对课文的感悟过程中,尊重学生个性化感悟,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读、说、写等多种语言训练实践,内化语言文字,把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效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对于中年级学生来说,识字写字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根据学生学龄段的特点,我采取了随文识字的方法来进行识字教学。教学目标:

1、运用已有的识字策略学会写好本课的10个生字;懂得用略微低沉的语调有感情地读出文章所透露的诗人内心的孤寂。

2、能抓住关键词如:“15岁”、“已经两年了”、“热闹”、“扶老携幼”、“兴高采烈”等理解课文内容,增强对文本的自主感悟能力。

3、通过创设的情境,想象当时画面,丰富课文语言,感受强烈的对比,走进人物内心,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思念家乡亲人的心情。

4、初步了解“文包诗”这种体裁的写作特点,为接下来古诗文的研究报告打下写作基础。

教学重难点:

能通过关键字和情境的创设感悟课文内容,想象课文中的场景,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人物孤独的心境和思乡之情,从而有感情地进行朗读。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渲染课题情感

1、同学们,我们中国有很多传统节日,谁来说说有哪些呢?

2、那你们知道农历的九月初九是什么节日吗?

3、在重阳节那天,人们一般都会做些什么呢?

4、是啊,多么令人高兴的节日啊,但是唐代大诗人王维却在重阳节这天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板书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指名学生读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该在师生平等的对话中进行。课前谈话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传统节日的有关知识在二年级下册《识字1》有所渗透,通过这个话题可以唤起旧知,启发新知,引导学生体验传统节日的欢庆气氛。紧接着话锋一转,让学生从情感瞬间由起转落,迅速地被带入文本之中】

二、诵读全诗,引导质疑

1、同学们再好好读读这句诗,熟悉吗?想想这是出自哪位诗人的哪首古诗呢?

2、指名回答。(幻灯片出示《九日九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独在异乡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这首诗是全文的教学重点,再加上学生这个学期已经通过《经典诗文诵读》对这首诗倒背如流,一开始读好这首诗,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也给课文的朗读做好铺垫。】

3、同学们读得又准确又响亮,但古诗光会读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理解它的意思。对于这首诗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吗?(学生针对古诗提出质疑)

4、刚才大家提出了许多问题,看来你们都是好思上进的好孩子。其实这些问题的答案不用老师告诉你,读一读这首诗背后的这个小故事,那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了。【设计意图: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质疑,能够培养学生好问善思的好习惯,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请大家把书翻到23课,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这篇课文一共有几个小节?同桌相互谈论后交流

【设计意图:“文包诗”的体裁学生第一次碰到,对文与诗的结构特点还不能清楚地认识,通过交流讨论,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也让学生明确了文包诗的大体结构。】

3、指名学生逐节读课文,随文识字

(1)生读第一小节(第一小节没有生字词,学生没有阅读障碍。可以对学生正确的朗读送上这样的评价语:了不起,丝毫未差)

(2)谁接着往下读。生读第二小节。这里有两个词语特别要注意(出示生字卡片:扶老携幼兴高采烈)指名读,借机追问词语的意思。齐读(3)第三段很长,谁来读好它?生读第三小节。(出示生词卡片:插茱萸;手挽着手)指名读;齐读。追问:茱萸是什么?(让学生通过收集的资料说说,幻灯片相机出示茱萸的图片)“手挽着手”中的“着”应该是轻声。范读,指名读,齐读。(4)齐读最后一段

【设计意图:三年级是识字的数量是最多的一个年级。因此识字自然是学习的重点。根据中年级学龄段的特点,我采取了让学生随文识字的策略。随文识字是从文入手的,学生面对的生字都不是孤立的,有一定的语言环境。在这语言环境中读准字音,相机理解词义,使整个教学流程自然顺畅,学生也就能较自然轻松地学习生字词,达到达到现学现记的效果。】

四、入情入境、精读感悟

过渡:同学们真了不起,一下子就把课文读通顺了,但要走入诗人的心,我们就要更细地品读课文了。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生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从这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讨论交流,老师归纳总结: A、王维是唐代的一位大诗人。(相机让学生借助课前收集到的资料介绍王维,教师相机补充)B、15岁那年,王维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有两年了。(幻灯片出示这句话)老师告诉你们一个秘密:文字是有温度的。有些句子,我们一读,就感到心里热乎乎的,有些句子读后,我们感到很难过,心里就有一种凉凉的感觉,这就是文字的温度。谁来说说这句话的温度是热的还是凉的?(凉的)为什么是凉的呢?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呢?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用一种新颖的方式——体会文字的温度,来让学生自主体会课文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既能使学生产生一种新鲜感,也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感悟的习惯和能力。】 C、学生互相交流讨论:

(1)王维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自己的家乡了。几岁?(15岁)现在我们十五岁的孩子正在自己家这边上初中呢,而王维却已经去外地求学了,确实有点背井离乡的凄凉!

(2)王维离开家乡已经两年了。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想象:同学们我们来做一道数学题:一年是365天,两年就是365*2=730天,一天有24小时,那就是730*24=17520小时,两年就是整整17520个小时啊,说明王维离开家乡的时间怎么样?(很长)

【设计意图:“两年”这个时间概念可能学生各有各的理解,通过用数学公式换算的方法,从视觉上扩大了数字,学生一下子就直观地感受到了数值的“增大”,自然而然体会到了两年时间之长。】

(3)联系实际,对照比较: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离开自己的亲人一段时间过?你离开过多久?当时你的心情怎么样?当时你是怎么想怎么做的?(日思夜想归心似箭)而王维离开家乡整整两年,他肯定也和小朋友们的心情一样,归心似箭,但王维的家乡在华山以东的蒲州,长安在华山以西,长安对于王维来说就是“异乡”,他对于长安来说就是“异客”(简笔画画出华山,并在华山东板书华家乡,西边板书长安)别看在黑板上只有短短的几厘米,实际上却是相隔万里啊!当时有没有汽车?有没有火车?有没有飞机?(没有)王维能不能马上回家?(不能)可见王维当时心中一定有种有家归不得的难过之情。

【设计意图:通过简笔画这种直观的方式,创设情境,给了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体会出长安与王维家乡相隔万水千山,从而更真切的感受到诗人身在异乡的苦楚。】

(4)老师还想问你们:你们离开时是一个人吗?还有谁陪在身边?而王维呢?(独自一个人)你从诗句中的哪个字可以看出来?(独)独自一个人面对陌生的地方,你觉得此时王维的心情怎样?(孤独寂寞)是啊,王维背井离乡一个人独自在外真的是孤独难熬啊,所以这句话是——(生:凉的。)

【设计意图:语文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学习语文的方法是从生活中获取真实的情感体验,再用这种情感体验来激活语言文字。通过联系实际生活,使学生感受到了强烈的对比,从而更能深切体会到王维独自一人在外的孤独凄凉、思乡心切的心境。】

3、指导朗读

(1)指名学生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不觉已经两年了”速度要稍慢一点,读出诗人心中的悲凉)

(2)根据学生朗读情况,老师适当地加上范读。范读后:谁愿意再来试试?指名生再读?(评价语可设为:有进步!果然是凉凉的啊!)

(3)就让我们一起用朗读来品一品诗人作客他乡的孤独凄凉感受吧!齐读。

(4)果然有阵阵凉意啊,这真是——(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刚才同学们已经读出了这句话的温度,你能读出这句诗的温度吗?生读。(5)什么温度?(凉凉的)哪些字最能表现这种温度?(“独”、“异”)(6)(显红独、异)请你再读给大家听。(生再读)是啊,诗人王维孤独一人,漂泊他乡,举目无亲,内心多么凄凉,多么想家啊。

(7)再指3名学生读,第2个学生读得稍快,教师指导应该读慢些,再次范读。齐读。)

师:文字真的是有温度的,你们的感觉非常正确。在以下的学习中,同学们也可以时时去感受这种文字的温度。【设计意图:激发学生情感的最终目的,就是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即让学生切实感受语言的温度。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除了用好带有激励性的评价语之外,一定不可忽略了教师范读的重要性,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有效地范读,抵过引导中的“千言万语”。】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在这样的思念中,王维度过了一天又一天,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到了,这一天人们是怎样庆祝的呢?王维又是怎样度过的呢?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1、人们是怎么庆祝重阳节的?(指名学生说,相机出示: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2、学生自由读句子。你读了这个句子后,感到这句话的温度又是怎样的呢?(热的)你从这句话中的哪个词语最能看出?(热闹)

3、大街上这么热闹,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你这时正在当时的长安大街,你会看见哪些热闹的场景呢?(学生自由想象,练习说话)

【设计意图:课文中只用了只言片语写出了长安大街的热闹场景,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学生在自己的语言实践中去理解、体验、感悟过节的热闹气氛,及时抓住课文内容的空白处,让学生进行合理想象,这样不仅能够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说”的语文素养。一举两得。】

4、文中用了一个词语写出了当时人们的心情,是哪个呢?(兴高采烈)(在此出示词卡,指名读,指导学生读出高兴的心情)我们还有什么时候也是“兴高采烈”的?你能用“兴高采烈”说句话吗?(指名学生用“兴高采烈”口头造句)【设计意图:成功的语文课堂就是抓住每个机会,通过举一反三,让学生活学活用,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

5、是啊,在重阳节这天家家户户团团圆圆,扶老携幼,登高望远,多么高兴啊,(课件演示各幅重阳节热闹、欢快、团圆的照片。其间配上欢快热烈的中华民族音乐。)这句话的字里行间都充满了热热的温度,谁能用自己的朗读来把这种温度表现出来?(再次出示: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丰富的图象和音响效果,把学生带入一种充满欢快、热闹、团圆情境中,渲染了气氛、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了过“佳节”的气氛。所营造的这种气氛与王维当时的孤单、寂寞、思亲的内心形成强烈的对比,也为下文更好的体会到王维当时孤单、寂寞、思念亲人埋下伏笔。】

6、看着大街上喜气洋洋的热闹气氛,孤身一人的王维又是怎样的心情?(孤独寂寞难过)此时此刻,他会做些什么?(引导学生充分想象自由练说)(相机板书:孤独 思亲)

7、是啊,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王维——引读: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谁能来感受一下这句话的温度。(凉凉的)指名学生读(注意把“更加思念”重读)齐读。

8、师:正是有了这种强烈的对比,此时的王维真是触景生情,不由叹道——(课件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一生读)。结合课文理解:“佳节”“倍思亲”的意思。指名读出这句诗的温度(凉凉的,冷冷的)齐读。【设计意图:回扣课题,让学生理解到“倍”的含义,就是“更加”的意思。同时紧扣本课教学目标读中想象,丰富课文的语言,锻炼学生的说话能力。】

9、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分享长安城人们欢度重阳佳节的喜悦,同时分担王维身在异乡思乡情切的心情。(生齐读)

10、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结合课文读懂了这首诗的前两句:引读——(幻灯片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让我们连起来读一读课文的1、2小节,体会一下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吧。(齐读1、2自然段)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结构顺序,初步体验“文包诗”的特点。为下节课的继续学习打下基础。】

五、生字指导:

1、出示生字词,指名读

2、重点指导:重、幼

3、教师范写

4、学生描红

六、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收集关于王维的诗歌。

附板书:

23.每逢佳节倍思亲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孤独 思亲)

}

第二篇:《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题,板书课题。

1、同学们,前一段时间我们全校刚刚进行了古诗文检测的活动,你们还记得这句诗吗?(——记得)。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诗里有三个生字,注意把字音读准。(——齐读)

2、谁记得它的出处?(——这句诗出自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板书王维】

3、师:让我们先来认识王维。

王维是唐代一位大诗人,他写了这首千古流传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齐读这首诗)。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23课就用这首诗中最脍炙人口的一句作为课题。让我们一起读课题。(——齐读课题)【板书课题】

4、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样的疑问?(——生质疑:

1、佳节是什么意思?(谁来解释?——佳节指美好的节日。在这首诗中指哪一个节日?——重阳节。你从哪儿看出来的?——九月九日。农历的九月九日就是重阳节。)

2、王维为什么要写这首诗?)【板书:重阳节】

5、师:每当佳节来临,我们总会和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度过难忘的欢乐时光,可是王维却在重阳佳节的时候,发出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叹,写下了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走近王维,了解这首诗背后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

1、提要求:读课文时,请同学们注意把字音读准,词儿连读;句子读通,不错不断。

2、要想读好课文,我们先得把词语读准确。

【出示字词:自己读相互提醒指名读齐读】

3、读准词语,我们再来读好课文。同学们昨天已经预习过了课文,这篇课文总共几个自然段?

【学生有不同意见:为什么是四小节而不是五小节?那第四小节为什么会这样排版?学生自己说原因。——古诗这样排版比较美观。】

4、请四个孩子读课文,开火车读课文。

三、诗文对照,读中解疑。

过渡:读完了课文,请同学们想一想,这篇课文是围绕课题中的哪个词来写的?

(思亲)【板书:思念亲人】

(一)细读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第一小节,思考问题:为什么王维思念起自己的亲人?读后讨论。

(因为诗人独自一人,少小离家,离家之远;在长安离家之久;离家时间已经两年之久,所以思亲之情油然而生。)

(补充:王维是山西蒲州人,15岁的时候,他离开了自己的家乡,离开了自己的亲人,独自一人来到了华山西面、当时的京城长安求学。那时候,交通不便,华山十分险峻,他没有办法回到家乡,不知不觉间已经度过了两年的时间。)

2、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诗文对照,说说诗句的意思。

3、指导感情朗读第一段。你觉得离开家乡两年的王维心情怎样?同学们,你离开过你的爸爸妈妈一段时间吗?你的心情如何呢?你能把王维此时的心情读出来吗?(“不知不觉已经两年了”读得稍缓,带些伤感。)齐读。

(二)、细读第二自然段(10分)

1、师引读:这时,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重阳节是个怎样的景象呢?请你默读第二自然段,画出描写重阳节景象的句子。(指名读)。边出示句子。

2、大家知道重阳节是怎么样一个节日吗?昨天预习时,我们已经查过了资料。生说(师适当补充:人们会登高、赏菊、吃重阳糕、吃团圆饭、插茱萸等)。

3、说话练习:是啊,重阳节到了,在这样一个节日里,我们开心极了!(练习说话)

4、我们可以感觉到重阳节是一个欢乐、美好、团圆的节日,难怪大家要称重阳节这样的节日为“佳节”了。

5、你能读出这种热闹的情景吗?出示句子,指名读。齐读。通过你们的朗读,让大家都仿佛沉浸在这热闹的“佳节”气氛中了。

6、可是,当每一个人在大街上感受着热闹的节日气氛,在家里合家团聚的时候,一个少年,孤独一个人,在渐凉的秋风中,站在这热闹的街市中,他,便是15岁就离开家乡和亲人的王维。

课件出示“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自由读,体会王维此刻的心情

7、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比进行说话

出示:在热闹非凡的长安街上,王维却孤身一人,所以他——

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王维却孤立街头,所以他——

在家家户户合家团聚之时,王维却形单影只,所以他——

这正是,师引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8、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 诗文对照,说说诗句的意思。

9、预设(根据时间安排):

出示卡片:(一年一度、扶老携幼、兴高采烈、登高游玩、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用上这些词说说诗人为什么“倍思亲”,比一比谁用的好词多。

10、指导感情朗读。齐读段二(一、二、三句读出人们欢度佳节的热闹、愉快气氛;第四句声音放低,速度放缓,读出王维的孤独与寂寞,深深的思念之情。)

过渡:人们欢度佳节,多么热闹、多么高兴,可是王维此时却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了?他会想起谁?想起哪些事呢?

(三)、细读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让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出示。

2、自由读,同桌讨论问题:王维想起了哪些人?哪些事?指名说。教师讲述(出示)茱萸: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古人在重阳节登高时,将茱萸插在头上,据说可以消灾避邪。

预设(根据时间):假如此时你就是王维的兄弟,想对远方求学的王维说什么呢?

3、师:其实王维还想了很多很多,但书上没有全部写出来,而是用了一个标点符号——省略号来表示的。王维还会想些什么?指名说说看。

师扮演王维引导学生说:

我不由得想起了每逢重阳节——母亲要给我们做香甜可口的桂花糕

每逢重阳节——兄弟们要给爷爷奶奶送寿桃

每逢重阳节——小伙伴们要结伴出去赏菊、游玩

王维还想到,师引读: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这就是:师引读出示: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齐读第三段

(四)、细读第四自然段

1、此时王维想起了很多人、很多事,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可用书上的哪个词表达?(板书:思绪万千)他提起笔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2、文诗对照,引导后或小组讨论后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3、出示古诗,配上乐曲,让学生扮演诗人诵读古诗。

师小结:以后,人们离开家乡,漂流在外地,每逢节日总会特别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时,便会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啊。这首诗成为了千古绝唱,而这句话便成为万千游子口中的千古绝句。

4、其实,据老师所知,有很多人都没有办法在美好的节日里回到家乡,远在祖国边疆的战士们,因为要保卫祖国不能回家,他们会满含深情地朗诵这首古诗(齐读古诗);正在千里之外的南极考察的科考队员们,为了科学研究的工作需要,不能回到家乡与亲人团聚,他们也会饱含热泪地朗诵这首古诗(齐读古诗);千里迢迢赶赴非洲的医生们,因为医疗救治不能回到亲人的身边,他们正思念着自己的妻子儿女,他们会说(齐读古诗)。

四、拓展诗句,感情升华。

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感叹的又何止王维一人啊!

课件出示:

看,思念,在李白笔下,就是那: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思念,在张籍的眼中,又是那: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思念,在王安石的笔下,又是那: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思念,在苏轼的笔下,又是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生齐读诗句。

思念,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感情,那么,它在我们同学的眼中又是什么呢?好好酝酿酝酿,给你最想念的亲人写下你最想说的话吧!

板书设计:

23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重阳节思念亲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异乡异客思绪万千

第三篇: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

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大体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读通课文,会写生字,理解“佳节、倍思亲、忆、独”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验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展示目标 同学们,你们喜欢过节吗?你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的节日吗?我们常把美好的节日称为佳节。(板书:佳节,并学习讲解)我们经常见到“欢度佳节”的标语,每当佳节来临,你最希望的是什么呢?

但是,有位诗人在佳节来临时,却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每逢佳节倍思亲(板书课题)读题。

二、初读古诗,走近文本

1、课题是一句千古绝唱,它出自哪首诗?出示整首诗。

2、这里的九月九日指的就是——(重阳节)。这里的“山”指的是华山,山东就是华山的东面。王维的家乡和亲人就在华山的东面。“忆”是什么意思?(回忆、想念)

3、谁来读这首诗?

4、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读读全诗。

5、孩子们,以往我们是怎么学习古诗的呢?(交流学习古诗方法:查字典、读课文理解)说得好,这是一篇文包诗,诗句的意思就藏在课文中。(2)介绍作者 要读懂一首诗,就要先了解作者,那你知道诗人王维吗?你以前背过他的什么诗呢?(鹿柴、送元二使安西)是啊,王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人们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3)、认识文包诗

读了课文,你发现这一篇课文的结构跟以前学过的什么课文有点类似呢?(《咏华山》《母亲的恩情》)像课文这样,先写故事再引出和这个故事有关的诗句,叫文包诗。

二读课文,通文解字

1、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听清老师的要求:(1)、读准字音,注意生字词的读音(2)、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在旁边打上小问号。(3)、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

出示词语:你标出的词语在这里面出现了吗? 佳节

一年一度

重阳节

情景

扶老携幼

兴高采烈

家家户户 兄弟

头插茱萸

手挽着手

登高望眺

异乡

天各一方

思绪万千

3、指读,正音,兴:高兴,读第四声 质疑:有哪些词语是你不理解的?

(对于生字词的理解,主要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理解词语。如:兴高采烈:喜笑颜开、欣喜若狂、兴致勃勃。头插茱萸:偏旁、插图。眺:从高处向远处看,列举一些表示看的词语)

4、把这些词语放到课文里,相信你们也能把它读好,自己读一读。在小组里选择你们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哪个小组愿意读给大家听。三读课文,体会思乡之情

1、谈话:课文里讲的这个故事,就是诗人王维写诗的原因,你能感受到他当时的心情吗?(思念家乡)

2、让我们第三次读课文,请你找出能够表达诗人思念家乡的语句,用线画出来,再读流利,让人感受到诗人浓浓的情感。

3、指名交流,重在生生交流

4、全班齐读古诗

四、指导写字

1、这节课同学们读书读的挺不错,那么字写的怎么样呢?下面,我们就要学习写字了。

2、写字指导

哪些生字要注意什么?师范写,学生把书上的字描一下

《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

2、借助课文内容,结合诗句的理解,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

2、尊重学生个性感悟,并通过学生的个性感悟,使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更多元化,从而达到读文悟情的目的。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3课《每逢佳节倍思亲》(学生齐读课题)。这句话出自哪首诗?出示古诗,指名读诗,齐读。

2、王维在诗中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思乡)他为什么会思念家乡呢?

二、学习课文。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画出相关的句子。

根据回答,相机出示:

★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1)指名读。(2)这句话中有两个数字,你发现了吗?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3)王维的家乡在华山东面的蒲州,而长安却在华山的西面(板书),路途遥远,交通不便。两年没有见到亲人,没有通讯工具,多么想念啊!谁再来读读这句话?

(4)你离开过家人吗?多久?心情怎样?(指名说)

(5)你们才离开过几天就那么思念了,而王维已经离开两年了,七百多个日日夜夜,当他(课件出示)生病时,王维多么想要,悲伤时,王维多么渴望,高兴时,王维多么希望。

你会用哪个词语来形容这个时候的王维呢? 老师也找了几个,谁来读一读?(出示拓展词语)指导读出寂寞冷清的感觉。这真是(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这里的异乡指的就是京城长安。

2、俗话说:文章有温度,字词知冷暖。王维的思想之情就流露在这字里行间。课文第二自然段有一句话写出了王维思念家乡。能找到吗?(1)学生自读第二自然段。回答。

(2)出示:★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家家户户在欢度什么节日?(重阳节)他们是怎么欢度的呢?

(3)出示:★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指名读。哪些词让你感受到大街上的热闹?这是一幅怎样热闹的画面啊!你能读出人们高兴的感觉吗?

你能具体地说说吗?师引导:重阳节这天,人们有的,有的,还有的。

(4)此时的长安街上处处张灯结彩,人们合家团圆,家家户户都在享受着天伦之乐。只有王维孤单一人。(配乐渲染)

当别人一家团圆,围在一起吃团圆饭时,王维却站在庭院前,对着一弯明月,他想:__________。

当别人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登高望远时,王维却__________,他想:__________。这真是(引读:每逢佳节倍思亲)(5)仅仅重阳节倍思亲吗?

当一年一度的春节来临,家家户户贴春联,放鞭炮,只有王维独自一人,这真是(引读:每逢佳节倍思亲)重新板书“倍”。

当八月十五中秋节到来的时候,家家户户围坐庭院中吃月饼赏月时,只有王维独守一杯清茶,这真是(引读,板书)

每每遇到美好的节日,王维就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真是(引读,板书)每过一次节,王维的思乡之情就浓一点。一个简单的“倍”,凝聚了他多少的思念啊!(板书:思念)

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二自然段,男生读写别人的句子,女生读写王维的句子。

3、此时王维的心情是复杂的。重阳节的快乐不属于他,他只能沉浸在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忆中,谁来读读这段话?(指名读)

(1)出示: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那时王维的心情怎样?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王维和兄弟登高时的喜悦吧!齐读。)

(2)出示: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师:(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不能,不能 „„)这时王维的心情又怎样?这里的省略号就像是一声长长的叹息,又像王维抑制不住的泪水!

指名说,模仿叹气的声音读。他们依旧在登高望远,可这群人中少了我一个!这真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与兄弟之间深厚的感情使得他更加思念故乡,你能读好这一段吗?(指名读)

4、在重阳节这样一个美好团圆的日子,王维想到了和兄弟登高远眺的快乐,也想到了独自一人的孤独,想了很多很多,这就叫——思绪万千。所以他提笔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佳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件出示古诗)

指明读,生齐读。三 课外拓展,体验思乡。

孩子们,其实“想家”是人人会有的一种心情,这种心情会伴随人的一生。所以,古今中外,写思乡之情的诗歌成千上万、数不胜数,在我们中国的诗歌中更是比比皆是。大家看——(大屏幕出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元】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余光中《乡愁》

就在王维写下这首诗的八年后,因为想家,大诗人李白这样写道——(生齐读)

四十一年后,因为想家,大诗人杜甫这样写道—— 三百多年后,因为想家,王安石这样写道—— 五百多年后,因为想家,马致远这样写道——

一千三百多年后,因为想家,台湾诗人余光中这样写道—— 现在你们还小,可多年以后,你们总要离开自己的父母,独自一人在外求学、工作,这时,你们孤单在外,每逢佳节,就会想起故乡,想起亲人,你还会想起唐代曾经有个跟你一样经历的人,他就是——王维。于是,你看着窗外人们的欢度节日的场景,你一定会忍不住充满深情地背诵一首诗,那就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生齐背

四 书写名句,传承文化。

请同学们任选两句印象深刻的思乡名句,用你那方方正正的汉字把流传千年的思乡文化一笔一画地写下来。

第四篇: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尊重学生个性感悟,并通过学生的个性感悟,使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更多元化,从而达到读文悟情的目的。

2、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感情调动,导入课题:

1、板书“佳节”

师:同学们喜欢过节吗?为什么呢?

2、师:看来,大家在过节时都是开开心心的,不过,唐朝有位诗人(课件诗人背影)在重阳佳节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课件“每逢佳节倍思亲”)熟悉吗?哪儿见过?(课件古诗)

二、初读古诗。

1、想读吗?那就大声地读吧!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顺。

2、生自由读。

3、指名读,正音。

4、还想怎么读?(按学生设想读)

5、同学们真不错,字音读得准,诗句也读顺了。这首诗读了这么多遍,你读明白了什么吗?

6、生交流。(茱萸介绍)

7、明明是合家欢聚的重阳佳节,诗人为何会有如此的感叹呢?让我们走进这首诗背后的一段故事中,你可能会有新的感受。

三、读文悟情。

1、生读文,师巡视。

2、读了故事,是不是又有了新的感受了?生交流,师相机板书。

3、你们都有了自己的感受,课文中的哪些句子给了你这样的感受,一边默读课文,一边画出这些句子,试着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4、交流:谁想第一个把自己的感受和大家分享?

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1、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的是什么?

2、(谈不出)你离开过你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多久?心情如何?

(谈得出)是啊!王维小小年纪就远离家乡到外求学(板书华山东边是家乡,西边是长安)它的家乡在华山以东的蒲州,长安在华山以西,他这一别就有两年了。你离开过你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多久?心情如何?而王维是整整两年没有与亲人相见啊!你还想再读读这句话吗?相信你现在一定能读出自己的感受。(指名读)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1、这样的情景,你有过类似的印象吗?扶老携幼、兴高采烈,能和你身边的同学配合着演演吗?

2、我看到你们兴高采烈的模样了,重阳佳节的大街上可真热闹呀,谁能通过朗读把咱们也带到热闹的大街上去?

3、这就是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诗人看到这一切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4、(课件句子)带着你的这种感受,来读这句话。

(如果不动情)结合生活实际调动情感再读。

5、此时的王维真是触景生情啊!

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1、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会是怎样的呢?(学生想象)

2、课文中哪些句子能让你感受到这种欢度节日的场面?(指名读)

3、(课件出示句子)扶老携幼、兴高采烈,能和你身边的同学配合着演演吗?

4、我看到你们兴高采烈的模样了,重阳佳节的大街上可真热闹呀,谁能通过朗读把咱们也带到热闹的大街上去?

5、这就是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诗人看到这一切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4、(课件句子)带着你的这种感受,来读这句话。

(如果不动情)结合生活实际调动情感再读。

5、此时的王维真是触景生情啊!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1、从这段中,你感受到的什么?

2、课件出示句子还有同学想读这段话吗?

3、(读得不好)读这段时你想到了什么?

(读得好)(课件欢快音乐)是啊!重阳佳节,王维和兄弟们登高远眺,是多么开心啊!看你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生交流)

4、从你们的言语和神态中我已经感受到了这份喜悦!来,咱们再来读读这段。(生齐读)

5、(切换音乐思念)欢乐的时光总是令人难以忘怀(指板书)而今,王维只身一人身处长安,他在山的这头,而家在山的那头;身在山的这一边,而心却早已飞到山的那一边了,(课件出示句子)王维的这种思乡之情,你能体会到吗?想读这句话吗?(指名读)

6、你是这样读的:……天各一方……;省略号停了一下;……一定也在……

你想表达什么呢?

7、他表达出了自己的感受,有哪位同学也能像他这样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指名读)

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1、以前王维和兄弟们是怎样过重阳节的呢?

2、(用自己的话说)你说的正是这样的一种情景(课件出示句子)你愿意读读吗?

(用书上句子)回到上段

三、情感涌现,吟诗抒情。

1、师导:王维独自一人在他乡求学,重阳佳节这天,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想起了在家乡时和兄弟们欢聚的情景,思乡之情愈发浓了,思绪万千之时,就将这浓浓的思念融进了四行诗句中……(课件出示古诗,教师范读整首诗)

2、刚才,老师在诵读这首诗时,把自己当作了王维,借这首诗来表达我对家乡的思念,老师相信你们也一定也体会到了诗人的心情,那就来吟诵这首诗吧!

3、指名读。两名学生读后,对比评价,体现个性化朗读。

请同学们也像这两位同学一样,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指名读)

四、情感延伸,课外拓展:

1、“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感叹的又岂止王维一人呢?我国历代就有不少诗人借诗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情感。老师从其中选取了隋代诗人薛道衡和宋代诗人王安石的诗文给大家赏读,请同学们根据注释来读读诗,体会同样的思乡之情,选择你喜欢的一首读给大家听。

2、学生自由练读《入日思归》、《泊船瓜洲》。

3、指名读。

五、情感升华,再次吟诵。

1、在这饱含浓浓思乡情的乐曲声中,我们也即将结束这堂课了,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吟诵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吧!

2、配乐齐诵诗文。

板书:

佳节 倍 思亲

(西)长安 家乡(东)

第五篇:每逢佳节倍思亲完整教学设计讲解

每逢佳节倍思亲 第一课时

一、感情调动,导入课题

1.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许多传统佳节,(板书:佳节)“佳节”什么意思?(美好的节日)

像这样美好的节日有哪些?你喜欢这些佳节吗?选择一个说说。

2.每当佳节来临,我们总会和自己的亲朋好友相聚一堂,度过令人难忘的快乐时光。在大家看来,过节总是开开心心的,可有一位著名的诗人:王维。却在重阳佳节的时候,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板书:“每逢佳节倍思亲”)(引读课题)3.对于王维,你们了解吗?(补充:他的“山水田园”诗尤其出色。九岁时开始写作,被称为“神童”,15岁便离开家乡,离开亲人,到长安求学。)(设计意图:从“佳节”入手,回忆学生欢度佳节的情景,然后,笔锋一转,揭示王维在重阳佳节的感叹,引出课题,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今天就让我们乘坐历史的列车,跨越时空,一起走进王维少年时的故事。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语文书,自由朗读课文,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注意生字词的读音,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在旁边打个小问号。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

3.出示词语: 单独 异乡 回忆 思念 兄弟 挽着 扶老携幼 兴高采烈 头插茱萸 登高远眺 天各一方 思绪万千(文中理解)

开火车读:每人读一行、齐读(适时正音:兴,在这指“高兴”,所以读第四声。)

黑板上的这些词语中有没有你刚才打小问号的?(对于生字词的理解,主要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理解词语。如:兴高采烈:喜笑颜开、欣喜若狂、兴致勃勃、头插茱萸 , 眺:从高处往远处看,然后拓展举出表示看的词语:“俯视、注视、仰望、紧盯、瞧”)

4.把这些词语放到课文里,相信你们也能把它读好,谁愿意来试试,其他同学的任务也很艰巨,老师想请你们当小评委。(指导朗读古诗:指名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5.一首饱含深情的古诗道出了离家两年的王维的心声,千言万语汇成这样一句诗: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在这指什么节?(重阳节)现在,你理解课题的意思了吗?(每当遇到美好的节日就会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

(设计意图: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走进课本,自由、充分地朗读课文、自主学习。以读为主,通过个别读、评读、想象读等不同的形式不断激发学生情感,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词语,在读中积累词语和句子,并在读中加深体验,受到美的熏陶。扫清阅读障碍,为接下来的精读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精读课文,情感涌现

1.王维为什么会在重阳佳节如此思念亲人呢?读读课文1-3小节,你可以抓住一些关键词,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2.组织交流。

A:“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15岁”说明王维很小便离开了家乡,离开了亲人。(你们几岁了?15岁,正需要父母的关心与照顾。而王维却远离了家乡,而且这一走就是两年。)

你离开过你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心情如何?(是啊!与亲人分离,哪怕是几天都会很思念,王维小小年纪就远离家乡到外求学,它的家乡在华山东边的太原,长安在华山西面,他这一别就有两年了。七百多个日日夜夜,叫王维怎能不思念亲人呢?)让我们齐读第1小节。

(过渡:小小年纪,离家两年,思乡情切。还有原因吗?)

B:“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1)重阳佳节、合家团聚的日子,王维漫步街头,看到了什么?(人们扶老携幼,……)王维还可能会看到什么呢? 重阳佳节的大街上可真热闹呀,谁能通过朗读把咱们也带到热闹的大街上去?(出示句子)谁来读?(指名读)(2)别人欢度重阳都喜气洋洋,非常热闹,而王维却独自一人,当他看着(引读下一句)

平时常想家的王维,此时更加思念亲人,谁来把王维此时的心情读出来(再读)。

他触景生情,怎能不思念亲人呢?谁再读?

你情真意切的朗读打动了我们,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齐读)

(3)重阳佳节,家家户户欢度节日,而王维此刻却孤身一人,独在异乡,怎能不思念家乡、亲人呢?让我们齐读第2自然段。

C:看着别人欢欢喜喜地过重阳,此时此刻,他在想些什么呢?

(想起了以前在家乡时和亲人过重阳节的快乐情景;由过去的快乐想到了现在的天各一方;既想到了自己对兄弟们的思念,也想到了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面对此情此景,王维浮想联翩,以前的一幕幕情景浮现在眼前:(以前在家乡时……引读第1、2句)而如今……(引读第3句)王维思念着他的亲人,他的兄弟们一定也在思念着他。(引读第4句)

文中的……,更让我们知道王维还想了很多很多,文中有个词语就是这个意思,是哪个词?(思绪万千)你理解了思绪万千,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个词。

思绪万千时,就将这浓浓的思念融进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3.本课总结:下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走进王维的古诗,体验他的内心,去感受他对家乡、亲人浓浓的思念之情。

四、布置作业

每逢佳节倍思亲 第二课时

一、调动感情,导入课题。

1、(出示望月图,音乐)

故乡是每个人心中最美好的地方,故人是每个人心中最亲的人。每见月圆,远在异乡的人们总会对故乡对亲人思念不已。同学们还记得李白的《静夜思》吗?齐背。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李白的乡愁。“每逢佳节倍思亲”又是谁的乡愁呢?今天我们继续走进《每逢佳节倍思亲》。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王维是唐代一位大诗人。他写了一首有名的诗,叫《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文用人们最熟悉的一句诗作为课题,读:(指板书:每逢佳节倍思亲,学生齐读。)

3、你们知道哪些节日是“佳节”?(指名让学生说,老师评点)

4、师:“每逢佳节倍思亲”(突出)课文中的“佳节”指什么节?这个佳节人们是如何过的呢?过渡:人们常说:“读书百遍,其意自现。”下面请同学们仔细听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划下来,这是很好的学习方法。相信你们定能找到答案。

二、情景同现,读文悟情。

㈠、读读想想,体验节日快乐。

1、学生自读。老师巡视。

2、交流:

(1).题目中所写的佳节是指什么节呢?(指名读句子。)(从“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知道这个节是重阳节)(2)介绍重阳节(出示资料)

(3)在重阳节里,人们是怎么过的?(指名读句)A.长安的人怎么过重阳节?

▲(出示: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了。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同学们,用心去读,用心去想,多读几遍,读后再想想。待会儿老师请你来读。你读了这段话,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读文,教师巡视交流。)

▲什么是“扶老携幼”?读词。谁给“兴高采烈”换个意思相同的词(神采奕奕、喜气洋洋)。

引说情景(配图片):师:节日的长安街头可真热闹呀!人们有的搀扶着老人去赏菊,有的 抱着小孩去买冰糖葫芦,有的骑着毛驴去赶庙会,还有的 全家带着重阳糕外出郊游 ……真是热闹呀!

这就是重阳节热闹的场景,此时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抽生说)

▲谁能把这欢快的场面通过读书告诉大家?指名读。(评价:听了你的读,我仿佛就站在热闹的大街上了;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你认为怎么读才更热闹呢?)

这就是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啊!人们都在开开心心过重阳节啊!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节日,难怪王维会称它为“佳节”。这段话该怎么读呢?你再试试。(老师点评:你读的真欢快。你读的真热闹。你读的真喜气洋洋。)

B 诗人家乡重阳节是怎样过的?

▲(出示: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同学们再用心来读读这段话,看看后面的插图,找找答案。以前在家乡时,他与兄弟们是怎样欢度重阳节的呢?(学生读思)

▲交流: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兄弟们头戴茱萸登高远眺;他们喝着菊花酒,吃着重阳糕,他们聚在一起吟诗弹唱……)(相机指导:茱萸:又名越椒,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据说可祛邪避灾。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京杂记》中就有记载了。到唐代就已经很普遍了。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手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

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他们的欢笑声、喝彩声、祝福声……)你想到了什么?(他们在重阳节里真是开心呀!

▲朗读体会。(师:你们看到了兄弟手挽手,头插茱萸去登高游玩,听到了兄弟们的笑声,多么高兴啊,用你的语言将这欢快情景表达出来。

a、指名读

b、点评:这欢乐多吗?从哪里看出?“每逢”“总要”应该突出。D、师:让我们与诗人一起走进那个充满欢乐的重阳节吧!(齐读两段话——家乡过重阳节与长安过重阳节的场面)

㈡回归古诗,品悟诗情

1、过渡:在这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日子里,王维开心吗?出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请同学们边默读边思考,从诗文中找到答案。▲学生默读诗,教师巡视。▲交流体会王维的心情。

(1)独在异乡为异客(理解“异乡“异客”“独”——他一人在长安,外出求学,当兄弟们在家乡“山东”(简笔画出长安至蒲州示意图,帮助理解“山”指“华山”“山东指什么?)他的家在华山以东的蒲州,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市;长安则在华山以西,是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山东指华山的东面,长安在华山的西面。此时他和亲人天各一方。一人在外,离开家乡的日子里,最想的是什么?(想念爸爸妈妈、兄弟姐妹、自己的同伴)他的内心怎样?(孤独、寂寞、)独在异乡他在“思亲”;

(2)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理解:当兄弟们重阳节等高欢聚时,他却孤孤单单,只能是静静思念着兄弟们,他在“思亲”,他“佳节倍思亲”。)

(3)他仅仅是在重阳节思亲吗?(王维与他家人一别已有两年。“已有两年”两年啊,多少天?算一算。这七百多个日日夜夜,他每时每刻都在想念着亲人啊!两地相距有近1000里。那时交通不发达,人们通行最快是骑马,或者步行。千里迢迢来往,谈何容易?

口头练习:

春节之时,外面鞭炮声声,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春节)倍思亲;

端午节了,到处粽子飘香,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端午)倍思亲; 中秋来临,对着空中的圆月,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中秋)倍思亲;

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异乡的诗人,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除夕)倍思亲;

是啊,对家乡朝思暮想的王维是——每逢佳节倍思亲。

▲在这全家团圆的日子里,王维的心情是——(难过的、痛苦的、寂寞的),在每一个幸福的节日里,王维是——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把浓浓的思念溶进了短短的四行28个字里,提笔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引读古诗。

▲你就是王维,你能读王维的难过吗?(指名二-三名读诗,用缓慢、低沉的语调朗读诗文。)老师给你配上音乐。(打开音乐《思念》)

▲谁能面朝大家,把王维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说给大家听。

▲小结:多么深切地思念,多么美好的情感,千言万语汇成了这首诗(齐读)

三、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师:(1)“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身处外地的游子们的共同心声!(板书:游子)外出打工的父母,思念儿女,这是——“每逢佳节倍思亲”;边疆的战士观看联欢晚会,想起父母,这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同学们,重阳节,爷爷奶奶不和我们在一起,我们给他们打个温情电话,这是: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节时,每个中国人都期盼着团团圆圆。这就是:每逢佳节倍思亲。(板书:亲人)

2、同学们,这种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已经融进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之中,从古至今,亘古不变。我们还知道哪些写思念亲人的诗吗?

▲李白的《静夜思》(生读: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老师向你们推荐两句:(出示卡片)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生读: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宋代大诗人王安石《泊船瓜洲》(生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3、总结:(指着板书)今天我们欣赏了王维因为身处长安和家人天各一方写下的脍炙人口的思乡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无论亲人离得有多远,思念的情丝就会有多远。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同学们,让我们记住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共同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四、作业:

(1)小练笔:你有过思念亲人的感受吗?请写一段话或一首小诗,来表达你对亲人的思念。

(2)收集、诵读王维的诗或反映思乡的诗,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板书设计: 每逢佳节倍思亲

天各一方 孤独忧伤 思绪万千 思念家乡、亲人

下载《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海河中心校 荣琴华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兴高采烈”“扶老携幼”“思绪万千”“天各一方”等词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

    《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精选合集)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教......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范文)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 王欢 师:王维15岁就离开了自己的爸爸妈妈,你有离开过自己的爸爸妈妈吗? 生:有过,现在在学校上学就是离开爸爸妈妈。 „„ 师:看到了这样的情景,王维怎......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篇课文采用“文包诗”的形式,它以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使一股浓浓的亲情溢于纸面......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1 这篇课文不仅呈现了王维的旷世之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而且通过一个故事的形式来形象地解释王维的这首诗,融入......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是一篇 “文包诗”。在课文中不仅呈现了王维的旷世之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而且通过一个故事的形式来形象地解释王维的这首诗,故事融入了作者年少离......

    每逢佳节倍思亲 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合集五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细读课文 课时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并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过程: 一、细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2.分自然段讲读。(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