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海河中心校 荣琴华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兴高采烈”“扶老携幼”“思绪万千”“天各一方”等词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并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体会诗人身居外地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3课,(课件1)生读课题。上节课,我们读了课文,了解了重阳节,了解了王维,还认识了一些生字词,下面请同学们看两组词语,出示:(课件2)
重阳 佳节 扶老携幼 兴高采烈
异乡 异客 天各一方 思绪万千
指名读。每一个文字都有它的感情,有的读来让人高兴、兴奋,心里暖暖的,有的让人很伤感、忧愁,心里凉凉的。细心的孩子一定发现这两组词分别表达了不同的感情,指名说。读一读这两组词语,你感觉怎样?读得真好,让我们一起读好它.2.你能用这些词语联系课文内容说一句话吗?你说的既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也正是王维写的一首非常有名的诗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件3:古诗),生齐读 3.这堂课就让我们借助《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篇美文,共同走进遥远的唐代,走进少年王维的心灵,去感受他的诗情诗意。二.品读课文,感悟诗意,体验诗情 1.揭示品读之中心问题
(1)从古诗中知道,这里的“佳节”是指什么节日?(九月九日重阳节)(2)简要回顾重阳节习俗。(课件5—8)
(3)提出问题:在这样一个美好的节日里,王维为何发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叹呢?
2.品“思乡思亲”之孤独伤感
师过渡:重阳节这天,王维人在哪里?(1)(课件9语段):“唐代有个大诗人,名叫王维。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1)指名读句,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交流,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课件点红:15岁 就 两年)*紧扣“15岁”,“就”体会年纪之小;*抓住“两年”感受离家时间漫长。
(2)老师考考大家,王维的家乡在哪?(板书:家乡 长安)
师作简介:王维的家乡在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而京城长安就是现在的陕西省西安市。两地直线距离是1300里,中间还隔着高高的华山,(版画书华山)王维在华山的西面,亲人在华山的东面,真是:(板书)天各一方。将诗题中的“山东”与现在的山东省加以区分。*结合简笔画,体会路途遥远,理解“山东”含义(华山的东面);初步理解“天各一方”。
(3)体验说话,感情朗读:小小年纪的少年王维孤身一人在相隔千里之外的京城求学,整整两年,700多个日日夜夜哪。他不能够聆听到父亲的教诲,他不能„„他不能„„他也不能„„他想念父母兄弟却无法相见,他思念家乡却不能回家,王维和亲人真是“天各一方,孤独寂寞——指板书”。感情齐读语段。(5)齐读语段,结合理解诗句:难以排解的孤独和寂寞使诗人情不自禁吟诵出了这样的诗句——(课件9):“独在异乡为异客”!指导诵读:诗歌的诵读要特别注意两点,一是节奏的把握,二是读出诗歌的情感。这里的节奏应该怎样读?
指导学生读好节奏:独在/异乡/为/异客
王维独自一人,孤孤单单地在他乡生活,你觉得他一定会感到——生:孤独,寂寞,忧伤„„
诗人以一个“独”字写出了当时客居他乡孤独冷寂的心情,下缀两个“异”更加深了那种孤独感。谁再来读一读诗句,想象自己就是王维,孤孤单单一个人,在异乡做客。(课件点红:独 异)指导读出这样的情感。
2、品“重阳佳节”之“热闹快乐”
过渡:是啊!王维一个人在外是多么孤独啊!恰逢,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看
(1)、播放音乐与画面(课件10)。学生观赏,用学过的词语来描述看到的情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人流如潮、热闹非凡、车水马龙。读屏幕词语)
(2)、课文中哪些句子也写出了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
(课件11):“一年一度„„登高游玩”,指名读,齐读。
(3)点红:“扶老携幼”)是什么意思?你们有过全家人扶老携幼外出的时候吗?当时你的心情怎样?
(点红: “兴高采烈”)能换个词吗?(眉开眼笑、笑容满面、喜上眉梢、兴致勃勃
欣喜若狂
欢天喜地
喜笑颜开)
(4)除了课文中写的以外,你能联系重阳节的风俗习惯想象一下大街上人们还在干什么呢?(课件12):句式练习:节日的长安街头可真热闹呀!人们有的(),有的(),还有的(),真是()。
(5)是呀,这重阳佳节的大街上可真热闹呀,谁能通过朗读把咱们也带到热闹的大街上去?指名读,齐读。(课件13)
(6)重阳佳节,家家户户欢度节日是那么热闹,那么开心,王维看到这一切,会有怎样的感受呢?(课件14):“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佳节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结合生活实际,读出情感。(7)、此时的王维真是触景生情,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就是——出示诗句:(课件14)“每逢佳节倍思亲”(齐读)(8)王维是不是就今年的重阳节倍思亲?他还会在什么时候倍思亲?
端午节到了,王维看到家家户户插艾草,吃粽子,会吟诵—— 中秋节到了,王维看到家家团圆,吃月饼赏月,会吟诵——
春节到了,王维看到家家放鞭炮,贴春联,喜迎新年,又会吟诵——
这些节日就是诗中的“佳节”(9)、理解诗句意思:王维看到这些,更加思念家乡亲人,现在你们知道“倍思亲”的“倍”是什么意思了吗?你能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10)、引导学生读出诗句的情感。
3、品王维之“思绪万千”
过渡:“每逢佳节倍思亲”,越是到佳节之时,越是激发起王维思念家乡的心情。可独在异乡的他,只能沉浸在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忆之中。王维主要思念了哪些亲人?又想起了哪些事?自由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同桌交流交流。
2、交流。(课件15)出示: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1)“手挽着手”(和兄弟们感情很好)
指导读出高兴的语气:读这一段的时候,你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啊!重阳佳节,王维和兄弟们登高远眺,是多们开心啊!齐读
3、快乐的时光总是令人难以忘怀。然而如今,王维只身一人身处长安,他在山的这头,而家乡和亲人却在山的那头,那么遥远,不能相会,这就是——天各一方。(课件16)出示句子: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
(1)王维想到了过去和兄弟登高的欢乐,想到了现在独自一人的孤独,内心是百感交集。*补白省略号。这省略号好似一声长叹,叹今日重阳佳节不能和兄弟们相会,不能„„不能„„也不能„„(想象说话)从省略号里你读出了什么?(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感情)(再读课题(课件17:“每逢佳节倍思亲”)
(2)能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指两名学生读。过渡:王维还想了些什么呢?(课件18)出示句子
▲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3)看,(课件19:兄弟图)王维的兄弟们真的插上了茱萸,正登高西望呢,却发现身边少了一个人。是谁呀?——王维。(点击课件)这就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你觉得王维的兄弟们遥望长安,心情会怎样?他们也有千言万语要对王维诉说——他们会对王维说些什么呢?(点课件:想象说话)“王维,-----------------------。”
*是呀,他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是——(课件20:再读课题 “每逢佳节倍思亲”)(4)多好的兄弟,多深的情谊。这是兄弟们在思念王维,更是王维在思念兄弟们。让我们再次走进王维的内心深处,感受那刻骨铭心的思亲之情。(课件21:出示整节文字)配乐齐读。
四、情感涌现,吟诗抒情
1、王维独自一人在他乡求学,又到了重阳佳节,目睹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王维想了很多很多:想到了过去,想到了现在,想到了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王维此时的心情可以用书上哪个词来表达呢?(课件22:思绪万千)指导感情读词。
2、王维将无限的思念,凝聚笔端,挥笔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流传千古的名诗。(课件23;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让我们用我们的心,用我们的情来吟诵这首诗。齐读。
4、多么动情啊,这就是王维忆山东兄弟的情。一个“忆”字(课件点红:题目中的“忆”),就浓缩了王维对亲人的深切思念。让我们再次感受王维“倍思亲”的深情吧!(学生配乐齐诵古诗。)
4、此时此刻,你就是王维,站在庭院里,沐浴着轻柔的晨风,你情不自禁地吟诵着。(女生)
此时此刻,你就是王维,站在山坡上,眺望着遥远的家乡,你无限深情地吟诵着。(男生)
此时此刻,你就是王维,站在窗户前,仰望着皎洁的圆月,你心潮澎湃地吟诵着。(全体)
5、多么深切地思念,多么美好地情感,千言万语汇成了这句诗,指题(课件24),齐读。
五、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再次指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感叹的又何止王维一人。身在海外的游子,思念故乡时,会吟诵“每逢佳节倍思亲”;外出工作的亲人,思念家乡时,会吟诵每逢佳节倍思亲;像这种表达思念之情的诗还有很多,你还知道哪些?
1、学生交流。
2、老师出示: ▲李白的《静夜思》(生读: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宋代大诗人王安石《泊船瓜洲》(生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总结语:(思念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无论亲人离得有多远,思念的情丝就会有多长。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在这饱含浓浓思乡情的乐曲声中,我们也即将结束这堂课了,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吟诵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吧!
六、课后作业:
1.搜集一些思念家乡的古诗。
2.小练笔:你有过思念亲人的感受吗?请写一段话或一首小诗,来表达你对亲人的思念。.七、板书:
每逢佳节倍思亲
异乡
重阳节
思念家乡
第二篇:每逢佳节倍思亲 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细读课文 课时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并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过程:
一、细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分自然段讲读。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两句)说了什么?
板书:王维
(3)小结
(4)齐读第一自然段。
过渡:“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呢?请读: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2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四句)
前三句说了什么?
板书:重阳
登高
重阳节这一天大街上很热闹,他们扶着老人,搀着孩子,你可以从那个词语看出来(扶老携幼)。
从哪里可以看出,重阳节是个“佳节”?(大街上很热闹,人们老老小小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可以看出人们把重阳节看做是个佳节)
这种情况使王维看了有什么感受?(第四句: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王维为什么逢到重阳节,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和第一段的第二句有联系,那句话说明王维15岁离开家,来到长安已经有两年,他年纪轻,长期离开自己的家乡,看到重阳佳节京城长安家家欢庆的情景,自然会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3)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看到了重阳节家家欢度节日的景象,更加思念亲人。点名题目。
(4)齐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王维主要想念哪些亲人?具体想了哪些事?请读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五句话)第一句话和第二句话说了什么?
板书:插茱萸
教师讲述:茱萸是一种有着强烈香气的植物。古人重阳节登高,把茱萸插在头上,据说可以辟邪。这两句话是王维回忆以前重阳节和兄弟们头插茱萸登高远眺的情况。王维除了想到这一层,还想到了什么?读第三到第五句。什么叫“天各一方”(指各人在不同的地方)
这三句话里有两个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呢?(表示有的意思省略不说)
第一个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省略不说了?(表示王维思念兄弟们有些想法省略不说了)
第二个省略号表示什么?(表示王维猜想兄弟们思念自己时有些话省略了)
你们看,诗人王维思念兄弟们多么深切,既想到了过去,又想到了现在;既想到了自己对兄弟们的思念,也想到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的确体现了“倍思亲”的思想感情。
(3)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思念兄弟们的具体内容。
(4)齐读第三自然段。
过渡:王维是怎样来表达自己这种思想感情的?我们一起来看第四段。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说了什么?“思绪万千”是什么意思?(思绪万千就是想头很多,想法很多)这一句话同上面哪个自然段意思有密切的联系?(这一句话和第三自然段关系密切)
下面第二句话说了什么?
板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点名了什么?(点名了重阳节)
“忆”是什么意思?(指思念)
这个诗歌的意思是:重阳节思念家乡的兄弟们。
(3)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板书:异乡 客
(4)看图,加深体会诗句意思。
(5)指名讲读诗句的意思。
(6)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写诗表达了思念亲人的感情。
(7)齐读第四自然段。
二、总结课文。
(1)这篇课文写了唐代大诗人王维年轻时客居京城长安,在重阳节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表达了他思念家乡亲人的无限深情。
(2)指名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
(3)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业设计:
搜集思念故乡和亲人的古诗。
第三篇:《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一首“文包诗”,文辞优美,简洁,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家乡的思念。然而在教学时并不能如一般的阅读教学,停留在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上。在小学阶段,让学生背诵古诗也许并不难,但是要求学生理解古诗字里行间的意思,以及写作背景就比较困难。“文包诗”中的“文”就是用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而随着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以后就几乎不在出现“文包诗”这样的题材。那么在教学时要明确一点:“文”是为“诗”服务的,对“文”的所有理解最后都要回到“诗”中。【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从一年级就开始诵读古诗,三(1)年级学生没上这课前基本已经会背这首诗了,但是仅仅停留在背诵和明白这是一首思乡诗的层次上,并不能感受到诗中字里行间融入的思乡思亲之情。三年级孩子在初读“文”时能大致感受到“文”和“诗”之间的联系,但是这种感受只是浮在表面的初步感知,只有通过教师的引导能够由文及诗,由诗入文感悟文中的思乡思亲之情。根据三(1)班学生学习水平较为整齐但上课发言、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弱于同年级其他班级的特点,本节课设计的内容紧扣“思亲”二字,抓牢教学目标、教参要求的内容,指导学生会造句,会背诵,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人思乡思亲之情即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可而止地进行拓展或不拓展。
根据教材特点和三(1)班学情,本节课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会用“兴高采烈”造句。
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设计思想】
一、立足语文实践,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重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本课教学过程中,我希望自己在引导学生阅读、感悟文本的过程中重点突出语文实践在阅读理解过程中的作用,通过读、说、写、演等多种有效的训练形式,进行语文实践,在实践中训练,在训练中理解、感悟文本。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二、以生为本,读中感悟。
中年级阅读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教学生学会读书,教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和帮助学生实实在在地读好课文。因此,这一课时的教学中,我要充分重视学生读的主体地位,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读书。在整节课中,我设计了自由读、齐读、指名读、引读、轻声读、边读边想等多种方式,指导全班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最后达到有感情地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从而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三、角色转换,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例如,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假如你就是王维的兄弟,此时想对王维说什么呢?”“你想对你思念的远方亲人说些什么?”等开放性话题,引导学生进入课文角色,进行角色体验,使教材描写的客观世界成为学生自己的主观感受。为此,我在本节课中打算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
2、以读代讲法。
3、自主学习法。【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有关节日的知识竞赛。(课件出示)
二、导入课题,板书课题。
1、指导写“逢、佳”,生书空,师让学生就课题质疑。师画问号,板书王维、重阳节
2、师:王维是唐代一位大诗人,他写了一首有名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齐读这首诗)。课文用最脍炙人口的一句作为课题。
3、齐读课题,找出课文围绕课题的哪个词来写的。(思亲)板书:思念亲人
4、师过渡:为什么王维此时思念起家乡的亲人?他思念的是谁呢?)
三、诗文对照,读中解疑。
(一)细读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思考问题:为什么王维思念起自己的亲人?读后讨论。(因为诗人独自一人,少小离家,离家之远—在长安离家之久—已两年,所以思亲之情油然而生。)
2、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诗文对照,说说诗句的意思。
3、指导感情朗读第一段。你觉得离开家乡两年的王维心情怎样?你离开过你的爸爸妈妈一段时间吗?你的心情如何呢?你能把王维此时的心情读出来吗?(“不知不觉已经两年了”读得稍缓,带些伤感。)齐读。
(二)、细读第二自然段(10分)
1、师引读:这时,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重阳节是个怎样的景象呢:默读第二自然段,画出描写重阳节景象的句子。指名读。边出示句子。
2、大家知道重阳节是怎么样一个节日吗?生说(师适当补充:人们会登高、赏菊、吃重阳糕、吃团圆饭、插茱萸等)课件演示。其间配上欢快热烈的中华民族音乐。
3、师:我们可以感觉到重阳节是一个欢乐、美好、团圆的节日,难怪大家要称重阳节这样的节日为“佳节”了。
4、你能读出这种热闹的情景吗?出示句子,指名读。齐读。通过你们的朗读,让大家都仿佛沉浸在这热闹的“佳节”气氛中了。
5、是啊!到了重阳节这一天人们都兴高采烈的,非常高兴。出示“兴高采烈” 指名解释“兴高采烈”的意思。读文中例句
出示例句:重阳节到了,小孩子们兴高采烈地划船(做游戏)。根据提示造句:
(谁)兴高采烈地(做什么)。(谁)玩(什么)玩得兴高采烈。指名造句。
6、但就在大家在大街感受热闹的节日气氛的同时,一位少年,孤独一个人,站在这热闹的街市中,他便是15岁就离开家乡和父母的王维。
课件出示“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自由读,体会王维此刻的心情
7、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比进行说话
出示:在热闹非凡的长安街上,王维却孤身一人,所以他——
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王维却孤立街头,所以他—— 在家家户户合家团聚之时,王维却形单影只,所以他—— 这正是,师引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8、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 诗文对照,说说诗句的意思。
9、预设(根据时间安排):
出示卡片:(一年一度、扶老携幼、兴高采烈、登高游玩、家家户户、欢度节日)
用上这些词说说诗人为什么“倍思亲”,比一比谁用的好词多。
10、指导感情朗读。齐读段二(一、二、三句读出人们欢度佳节的热闹、愉快气氛;第四句声音放低,速度放缓,读出王维的孤独与寂寞,深深的思念之情。)
过渡:人们欢度佳节,多么热闹、多么高兴,可是王维此时却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了?他会想起谁?想起哪些事呢?
(三)、细读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让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出示。
2、自由读,同桌讨论问题:王维想起了哪些人?哪些事?指名说。教师讲述(出示)茱萸: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古人在重阳节登高时,将茱萸插在头上,据说可以消灾避邪。
预设(根据时间):假如此时你就是王维的兄弟,想对远方求学的王维说什么呢?
3、师:其实王维还想了很多很多,但书上没有全部写出来,而是用了一个标点符号——省略号来表示的。王维还会想些什么?指名说说看。师扮演王维引导学生说:
我不由得想起了每逢重阳节——母亲要给我们做香甜可口的桂花糕 每逢重阳节——兄弟们要给爷爷奶奶送寿桃 每逢重阳节——小伙伴们要结伴出去赏菊、游玩
王维还想到,师引读: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这就是:师引读出示: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齐读第三段
(四)、细读第四自然段
1、此时王维想起了很多人、很多事,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可用书上的哪个词表达?(板书:思绪万千)他提起笔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2、文诗对照,引导后或小组讨论后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3、出示古诗,配上乐曲,让学生扮演诗人诵读古诗。
师小结:以后,人们离开家乡,漂流在外地,每逢节日总会特别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时,便会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啊。这首诗成为了千古绝唱,而这句话便成为万千游子口中的千
古绝句。
4、其实,据老师所知,有很多同学的亲人都不在自己身边,你想他们吗?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以课前采访的三(2)班王政莛、常文星小朋友为例(出示图片)引导学生拿出带来的远方亲人照片练习说话。指名说。
5、你们愿意把这首诗送给远方的亲人,古筝音乐起,课件出示古诗,全班齐读。
四、拓展诗句,感情升华。
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感叹的又何止王维一人啊!课件出示:
看,思念,在李白笔下,就是那: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思念,在张籍的眼中,又是那: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思念,在王安石的笔下,又是那: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思念,在苏轼的笔下,又是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生齐读诗句。
思念,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感情,那么,它在我们同学的眼中又是什么呢?好好酝酿酝酿,给你最想念的亲人写下你最想说的话吧!
五、解疑质疑。
本节课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师擦去黑板上问号。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下节课我们共同探讨。
六、布置作业。
1、用“兴高采烈”书面造句,写到本子上。
2、结合课文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选做题:给你最想念的远方亲人写下你最想说的话。
板书设计:
23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 重阳节 思念亲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异乡异客 思绪万千
课后反思:
《每逢佳节倍思亲》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的一篇课文。它采用 “文包诗”的形式,以叙述故事来再现《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千古名诗的创作情景。文章由两部分组
成。第一部分通过一个通俗易懂的故事,简要介绍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写作的背景和缘由,明白如话的语句,贴近生活的故事,拉近了学生与诗人的距离,为学生理解诗句、感悟情境、体验情感,作好了铺垫。第二部分则是王维真情流露而写下的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股浓浓的亲情溢于纸表。“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的一个创举,诗中有文,文中藏诗,诗文浑然一体,别具一格,是一种古诗教学的新课型。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质疑、解疑的学习活动,我努力从文与诗的融合上着眼,学文,以诗为线索,学诗,以文为参照,将诗文有效结合,在感悟古诗的时候,不仅仅停留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是还体会了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同时通过诵读文本和诗句,理解并体会诗人王维的思乡情感,使学生展开与文本的对话,将思维的触角深入文本,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颗心、那种味。
一、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由以前的关注教材转变为关注学生,由“以教定学”转变为“以学定教”,以教促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情况和实际需要,灵活调整教学思路。在教学中,我把初读课文的目标变换一种方式呈现给学生,也就是在导入结束时通过读题质疑,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问题,带着自己的问题自由朗读课文。通过读书,了解课文内容,知道了“每逢佳节倍思亲”作者写诗前发生的故事。这样设计的目的之一,是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着力体现自主与探究式学习,增强学生读书的目的性,使他们更有兴趣,更积极主动。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及时地去梳理,整理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初读课文之后,交流解决问题。这样由老师的思路转化成学生的学路,做到顺学而导。在引导学生用“兴高采烈”造句时,考虑到三(2)班学生平时课堂上遇到稍有点难度的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就不太积极的特点,我采取了由扶到放的方法,先让学生读读例句:重阳节到了,小孩子们兴高采烈地划船(做游戏)。等学生找到句子的感觉之后再出示填空句((谁)兴高采烈地(做什么)。(谁)玩(什么)玩得兴高采烈。)来让学生练习口头造句,结果发现大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而且指名起来造句的学生都能从不同角度来正确使用“兴高采烈”进行口头造句。
二、联系生活,展开想象,体验诗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重在抒情,所以引领学生真正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和诗人的情感息息相通,是学生能动情诵读诗文,理解诗句含义的前提。在教学中,我采用了联系生活的方式,来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了引导学生入境地体会王维孤独在外的寂寞,我就问学生:“你离开过父母一段时间吗?谈一谈你的感受。”“有很多同学的亲人都不在自己身边,你想他们吗?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通过这样的提问能唤醒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自然而然地移情入境,读出了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帮助学生体验诗情、走入诗人内心的另一个好方法就是引导他们展开想象,让学生想得更远,悟得更深。为了使学生体会王维的“思亲”之情,我还创设了几种特定的情境:如“时间过得可真快呀,一晃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大街上……”让学生想象大街上热闹的情景,而王维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通过这样的想象,学生对王维的思亲之情便有了更鲜活形象的感受。
三、创设情境,动情诵诗,品味诗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因此,语文教学就应激发学生对中华古文化的兴趣,通过诵读和积累,让精美的语言和古人质朴的情怀在孩子们的心中积淀起来,陶冶其性情,提升其文化素养。中国的文化是非常丰厚的,要让我们的孩子觉得语文有吸引力的,那老师首先应该设计好教学语言。整堂课,我的语言也尽可能体现语文味,以此来吸引学生。通过由浅入深,由字、词、句梯次推进,诗文结合,并充分、熟练地利用多媒体这一教学平台,引领学生自由出入于古诗词与现代文两个不同的文化殿堂。同时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诵读,如:“假如此时你就是王维的兄弟,想对远方求学的王维说什么呢。”学生总喜欢把自己假想成某一兴趣的角色,他们有着很强的角色表演热情,加上有学文时丰富的情感积淀,学生的动情诵读水到渠成,朗读成了他们表达情感的内心需要,从而一步步品出了诗韵。
但这一课之所以失败也存在着很多不太好的环节,浪费了课堂教学时间,没有使学生获得最大的发展:
1、课前学生经典诵读时虽然已经会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所以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没有把“背诵课文”的要求落到实处,使一些听课教师可能会认为本节课背诵古诗的要求没有被落实,课后想一想背诵这个环节是不能省略的,即使学生课前已经会背了,但课堂上如果让学生在理解文本内容后再背一背,或者边表演动作边背,学生对诗人王维写这首诗时的情感领悟的会更深,课堂教学就更加有效果。
2、整节课我想尽可能多的体现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突出语文课要上得有语文味的特点,忽视了语文课应该体现出常态课的特点,导致课堂安排的内容太多,训练太细,反而使整节课不够连贯,整节课因为密度大,加上多媒体课件内容设计较多,没有恰当的有效的使用多媒体,所以这节课中我无法很好地驾御课堂,引领学生,对凸显学生主体地位不利。但这节课中我受到很深的启发:小学语文姓“语”,更姓“小”,要想实现有效课堂教学,教学设计的每个环节都应该以学生为主体。
3、在整节课中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方面指导不够到位,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没有有效地展开,学生合作、交流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发展。在这节课中我安排了小组合作探究的环节,即让学生把自己最想念的亲人照片带来,在小组内相互说说你最想对亲人说的话,但三(2)班学生好象过于腼腆,也有可能是此设计不够科学,加上课堂教学密度大,我和学生匆匆走过这个环节,学生的合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都没有很好的训练、发展。
其实,这节课之所以失败,现在回过头来想一想最主要的原因不是备课不
充分,也不是备学生不充分,而是在上课前没有进行有效的备课,结果把一大段宝贵的时间用在浏览与此课相关的教学资料和做课件上。另外,我也感觉到自己课堂教学水平浮躁、不扎实,尽管一再提醒自己要上出扎实、平实的语文课来,但还因为自己的教学水平不高而导致自己又走过去的老路,课虽然预设的还好,但真正上起来这节课给人的感觉又是浮起来的。备这节课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但没有备出高效的、实用的、有利于师生共同成长的有效教学设计,这是一种时间的浪费,更是一种遗憾。反思这节课,如果想上好,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要进行有效备课:即、一、有效备课的目标要简单明了,要重实效。新“课标”要求教师备课的有效目标必须既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又强调师生双边、多边活动的过程。
二、有效备课的形式要合实际。课前我把上课的每个过程,每句话都写出来,这样的“备课”实际上成了“背课”,有点“演戏”的性质。这样的备课形式与“课改”促进教师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之宗旨是相悖的,只能使我们教师吃力不讨好。
三、有效备课的研究要花气力。众所周知,备课是教学的重要行为之一,是教师上好课的关键,如果备课无效,教学就必然无效。我们花气力研究备课实际上是“磨刀不误砍柴工”。所以我认为在今后的专业学习方面备课的研究应比教学其他环节的研究更为重要,要大力提倡和实施有效备课。
总之,一节课就是一次历练,对我来说就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能促进我更好地成长,今后我会从每节课中找出不足,反思过程,使自己每节课都能朝着有效、优质的课堂方向努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成为我们广大教师的共同追求!
6、最佳路径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内容生动、意蕴深远的课文。文章记叙了迪斯尼乐园临近开放之际,世界建筑大师格罗培斯为其景点之间的路径设计焦躁不已时,却由法国南部农民卖葡萄的做法获得启示,采取提前开放,按游人踩出的痕迹铺设人行道的做法,获得了世界最佳设计的荣誉。故事给人以启示:尊重他人,相信他人,给人自由与选择的机会,其本身就是一种最佳选择。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识1个多音字。理解并积累“漫山遍野、微不足道、启发、优雅”等词语。
3、懂得尊重他人,相信他人,给人自由与选择的机会,其中蕴涵着巨大的价值。【重点难点】
感悟迪斯尼乐园的最佳路径设计与法国南部农民卖葡萄之间的联系,从而理解课文蕴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
挂图、光盘、生字卡片若干;搜集有关迪斯尼乐园、沃尔特〃迪斯尼、格罗培斯以及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建筑及他的设计者的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么?大家一定对“米老鼠”“唐老鸭”这样的动画人物不陌生。知道他们是谁创造的吗?(美国动画片大师沃尔特〃迪斯尼)
2、迪斯尼公司的创始人不但创造出了这么多个性鲜明、活泼可爱的动画人物,对于全世界热爱动画片的人来说,他还有一个巨大的贡献,那就是迪斯尼乐园。迪斯尼乐园是一座现代化的游乐园,它有着“探险世界”“未来世界”“幻想世界”“开拓之城”等主题乐园,把严肃的教育内容寓于娱乐形式之中,丰富而且有趣。迪斯尼乐园备受全世界男女老少的喜爱,这里可以说是每个人梦的故乡,好像来到了用梦和幻想编织的殿堂。
3、揭示课题,质疑。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和迪斯尼乐园有关的。板书课题:
6、最佳路径(最佳路径:就是最好的路线。)看到这个题目,你们脑中产生了哪些问题?
(为什么迪斯尼乐园的路径是最佳路径?这条最佳路径是谁、如何设计出来的?)格罗培斯:美国哈佛大学建筑学院院长,现代主义大师和景观建筑方面的专家,他从事建筑研究40多年,攻克过无数个建筑方面的难题,在世界各地留下70多处精美的杰作。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检查读书情况。指名分节通读全文,正音:滨、窄、踩,多音字:吆喝(he)、看(kān)管、调转(diào zhuǎn)。
3、理解词语。
微不足道: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漫山遍野:遍布山野,形容很多。
吆喝:大声叫喊(多指叫卖东西、赶牲口、呼喊等)。
4、交流初步阅读后能解答的问题,也可提出新的问题。
5、能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世界建筑大师格罗培斯为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大伤脑筋,后来从一位年老的葡萄园主卖葡萄的方法上受到启发,最终他设计的路径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
6、理清课文层次。
你能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高潮、结果来给课文分分段吗? 提示:遇到难题——获得启示——完成设计——获得最佳
第一段(1—2)写格罗培斯为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大伤脑筋,前往地中海海滨清理思绪。
第二段(3—4)写一位年迈的葡萄园主卖葡萄的办法让格罗培斯从中受到启发。第三段(5—6)写格罗培斯设计迪斯尼乐园路径的方案和过程。第四段(7)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最终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
三、学习生字
1、读字组词,说说各生字书写时的注意点。
2、正确、匀称、美观地书写生字。
3、完成习字册。
四、作业设计
1、熟读课文。
2、了解迪斯尼乐园、沃尔特〃迪斯尼、格罗培斯以及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建筑及他的设计者。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讲解上节课作业。
2、听写重点词语。
二、学习第一部分:遇到难题
一座现代化的游乐园,经过3年的精心施工,马上就要对外开放了,可是世界建筑大师格罗培斯却遇到了一个难题,是什么呢?
1、自读课文的1、2自然段
2、时间这么紧迫,催促电报已经打到了巴黎,方案已经改了五十多次,如果是你,你该怎么办呢?格罗培斯?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指导学生抓住重词语,读出时间紧迫和格罗培斯的焦急。
4、抽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1、2自然段。
三、学习第二部分:获得启示
1、内心焦躁的格罗培斯离开巴黎,来到地中海海滨,汽车再法国南部的乡间公路上行驶。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看看格罗培斯在法国南部看到了什么?
2、他看到了葡萄园主的哪两种做法?两种做法带来了哪两种不同的结果?
3、默读课文,如果你是过客,你会选择买谁的?为什么?(板书:给人自由 任其选择)
四、学习第三部分:完成设计
1、格罗培斯从老太太“给人自由 任其选择”的做法中得到启示后,立即返回了巴黎,设计了怎么样的方案,他是怎么想的?
2、小组合作学习5、6自然段。(1)课件展示:
步骤一:撒下草种,提前开放 步骤二:按照足迹,铺设道路 思考:他是怎么想的?
(2)格罗培斯的设计理念是什么?(3)请你评价一下格罗培斯的设计。
3、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方案的高明。
五、学习第四部分:获得最佳
1、最佳路径的设计与法国南部农民卖葡萄有什么联系?
2、你认为格罗培斯获得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3、此时,你想对格罗培斯数说些什么?
六、再读全文,领会重点。
格罗培斯从老太太的做法中深受启发,获得成功。你们从格罗培斯身上得到了什么启发呢?联系生活,寻找生活中的“最佳路径”。
七、作业
小练笔:为“最佳路径”撰写颁奖辞。【板书设计】 6 最佳设计
时间紧迫———获得启示———完成设计———取得最佳 尊重他人、相信他人 撒下草种 提前开放 给人自由、任其选择 按照足迹 铺设道路 【课后反思】
第四篇:《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二课时 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板书课题。
1、师:王维是唐代一位大诗人,他写了一首有名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齐读这首诗)。课文用最脍炙人口的一句作为课题。
3、齐读课题,找出课文围绕课题的哪个词来写的。(思亲)板书:思念亲人
4、师过渡:为什么王维此时思念起家乡的亲人?他思念的是谁呢?)
二、诗文对照,读中解疑。
(一)细读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思考问题:为什么王维思念起自己的亲人?读后讨论。
(因为诗人独自一人,少小离家,离家之远—在长安离家之久—已两年,所以思亲之情油然而生。)
2、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诗文对照,说说诗句的意思。
3、指导感情朗读第一段。你觉得离开家乡两年的王维心情怎样?你离开过你的爸爸妈妈一段时间吗?你的心情如何呢?你能把王维此时的心情读出来吗?(“不知不觉已经两年了”读得稍缓,带些伤感。)齐读。
(二)、细读第二自然段(10分)
1、师引读:这时,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重阳节是个怎样的景象呢:默读第二自然段,画出描写重阳节景象的句子。指名读。边出示句子。
2、大家知道重阳节是怎么样一个节日吗?生说(师适当补充:人们会登高、赏菊、吃重阳糕、吃团圆饭、插茱萸等)课件演示。其间配上欢快热烈的中华民族音乐。
3、师:我们可以感觉到重阳节是一个欢乐、美好、团圆的节日,难怪大家要称重阳节这样的节日为“佳节”了。
4、你能读出这种热闹的情景吗?出示句子,指名读。齐读。通过你们的朗读,让大家都仿佛沉浸在这热闹的“佳节”气氛中了。
5、是啊!到了重阳节这一天人们都兴高采烈的,非常高兴。出示“兴高采烈” 指名解释“兴高采烈”的意思。读文中例句 出示例句:端午节到了,孩子们兴高采烈地划船。根据提示造句:
(谁)兴高采烈地(做什么)。(谁)玩(什么)玩得兴高采烈。指名造句。
6、但就在大家在大街感受热闹的节日气氛的同时,一位少年,孤独一个人,站在这热闹的街市中,他便是15岁就离开家乡和父母的王维。
课件出示“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自由读,体会王维此刻的心情
7、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比进行说话
出示:在热闹非凡的长安街上,王维却孤身一人,所以他——
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王维却孤立街头,所以他—— 在家家户户合家团聚之时,王维却形单影只,所以他—— 这正是,师引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8、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 诗文对照,说说诗句的意思。
9、预设(根据时间安排):
出示卡片:(一年一度、扶老携幼、兴高采烈、登高游玩、家家户户、欢度节日)
用上这些词说说诗人为什么“倍思亲”,比一比谁用的好词多。
10、指导感情朗读。齐读段二(一、二、三句读出人们欢度佳节的热闹、愉快气氛;第四句声音放低,速度放缓,读出王维的孤独与寂寞,深深的思念之情。)
过渡:人们欢度佳节,多么热闹、多么高兴,可是王维此时却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了?他会想起谁?想起哪些事呢?
(三)、细读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让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出示。
2、自由读,同桌讨论问题:王维想起了哪些人?哪些事?指名说。教师讲述(出示)茱萸: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古人在重阳节登高时,将茱萸插在头上,据说可以消灾避邪。
预设(根据时间):假如此时你就是王维的兄弟,想对远方求学的王维说什么呢?
3、师:其实王维还想了很多很多,但书上没有全部写出来,而是用了一个标点符号——省略号来表示的。王维还会想些什么?指名说说看。师扮演王维引导学生说:
我不由得想起了每逢重阳节——母亲要给我们做香甜可口的桂花糕 每逢重阳节——兄弟们要给爷爷奶奶送寿桃 每逢重阳节——小伙伴们要结伴出去赏菊、游玩
王维还想到,师引读: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这就是:师引读出示: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齐读第三段
(四)、细读第四自然段
1、此时王维想起了很多人、很多事,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可用书上的哪个词表达?(板书:思绪万千)
他提起笔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2、出示古诗,配上乐曲,让学生扮演诗人诵读古诗。
师小结:以后,人们离开家乡,漂流在外地,每逢节日总会特别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时,便会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啊。这首诗成为了千古绝唱,而这句话便成为万千游子口中的千古绝句。
4、你们愿意把这首诗送给远方的亲人,课件出示古诗,全班齐读。
三、拓展诗句,感情升华。
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感叹的又何止王维一人啊!课件出示:
看,思念,在李白笔下,就是那: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思念,在张籍的眼中,又是那: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思念,在王安石的笔下,又是那: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思念,在苏轼的笔下,又是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生齐读诗句。
思念,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感情,那么,它在我们同学的眼中又是什么呢?好好酝酿酝酿,给你最想念的亲人写下你最想说的话吧!
四、解疑质疑。
本节课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师擦去黑板上问号。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下节课我们共同探讨。
五、布置作业。
1、用“兴高采烈”书面造句,写到本子上。
2、结合课文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选做题:给你最想念的远方亲人写下你最想说的话。
板书设计:
23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 重阳节 思念亲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异乡异客 思绪万千
第五篇:《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大体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难点:体验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课前准备:
创设情境,师生谈话交流:同学们,你们喜欢过节吗?最喜欢什么节?怎么过的?心情怎样?选择一个说一说。(了解节日,回顾过节的欢乐氛围。)
五、教学流程:
一、感情调动,导入课题。
1、同学们,课前我们交流了过节的情景。我们常把这些让人开心的美好的节日叫作佳节。伸出你们的小手,跟老师一起写这个词好吗?(板书:“佳节”),你知道佳节是什么意思?在这里佳节指的是什么?(重阳节)指导重。在这里读chong后鼻音,那它除了读chong还可以读zhong,你能给它组个词么?
2、每当佳节来临,我们总会和亲朋好友相聚一堂,度过难忘的快乐时光。但是,唐代有位诗人在某一个佳节来临时,却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出示媒体)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我们知道了是美好的节日,那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说说看。
3、其实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出自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一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你了解王维么?你来说说看,谁还愿意来补充一下?出示王维资料
这么有名的大诗人,你想读读他的诗吗?(媒体出示古诗)
谁愿意来做一做小诗人,读读看?你来,你再来。能读懂吗?(还不能),那怎么办?
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每逢佳节倍思亲》,课文里就藏着关于这首古诗的故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王维少年时的故事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读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
2、同学们读的都很认真,那老师要来考考大家词语掌握得怎么样了? A出示词语: 单独 异乡 回忆 思念 兄弟
挽着 指读(2-3)独指导书写
异乡这个词,你能给它找个近义词么?你能用同样的方法来解释一下思念么,也给它找个近义词吧!挽着谁能做个动作
看来这些词大家都理解了,让我们带着理解再来读一读这些词语。
(过度)读得真响亮,刚刚那组词难不倒大家,下面一组词可就要增加难度喽。B扶老携幼 兴高采烈 头插茱萸 登高远眺 天各一方 思绪万千 谁愿意来挑战高难度,读一读。(指读2-3人)
这里面有一个多音字,你发现了么?指导(这里读。。还可以读。。你能给。。组个词么?)词语会读了,那你理解这些四字词语了么?谁来说说看,你理解了哪个?(对于生字词的理解,主要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理解词语。如:兴高采烈:喜笑颜开、欣喜若狂、兴致勃勃 头插茱萸“偏旁、插图”;眺:从高处往远处看,然后拓展举出表示看的词语:“俯视、注视、仰望、紧盯、瞧”)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一)、1这么难的四字词语我们都解决了,那接下来我们把这些词语放到课文里,相信你们也能把它读好,谁愿意来试试读一读第一小节
2出示第一自然段,你觉得哪句诗就是写的这一小节的内容,是呀,王维15岁就独自异乡为异客,你离开过你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心情如何?
3是啊!与亲人分离,哪怕是几天都会很思念,王维那么小就离家两年了,怎能不感到孤独呢?所以诗中说:“独在异乡为异客”。一个“独”字写出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让我们齐读第1小节,读出诗人的孤独寂寞。
(二)1谁愿意来读读第二小节,出示第二自然段,那这一小节又是写的哪句诗的内容呢?
2、你看,重阳节到了,人们都在干嘛呀?他们玩得怎么样?(开心、热闹)而王维呢,他怎么样?(孤单寂寞)那你能读出大街的热闹情景以及王维心中的寂寞、孤独的情感么?指读(2)齐读
(三)1王维又是怎么思念亲人的呢?他想到了什么?谁来读读第三小节。出示第三自然段 2那这一小节对应的又是哪句诗呢?
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兄弟们啊都在登高聚会,头插茱萸,这时候却少了一个人,少的是谁呢?
4是呀,看着别人欢欢喜喜地过重阳,此时此刻,你觉得他会想些什么呢?
5、文中的“„„”,更让我们知道王维还想了很多很多,第四自然段有个词语就是这个意思,是哪个词?(思绪万千)
(四)引读第四自然段,以读代讲。
1、王维也想与亲人们团聚呀,所以王维在九月初九这一天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感悟诗人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2、一首诗就是一幅画,一首诗就是一片情。千言万语汇成这样一句诗:每逢佳节倍思亲。如今,这句诗已经成为许多身处他乡的“游子”表达思乡之情的千古名句。让我们用我们的真情再次吟诵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吧!会背的同学可以大声地背出来(机动:背诵)。
3、从同学们的朗读中,我感受到了浓浓的思乡情,下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走进王维的古诗,体验他的内心,去感受他对家乡、亲人浓浓的思念之情。
五、作业。
必做题:
1、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练写课后生字词语。
选做题:
1、收集1-2首反映思念之情的古诗,理解诗意,试着背一背。
2、现在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请你调查一下现在的人们怎样过这个节的,与同学交流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