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怀化市木溪乡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科学计划与教案
怀化市木溪乡小学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计划与教案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2011-9-1 教师:白去洪
指导思想: 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究性活动。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教材分析:
(一)、全册内容情况: 苏教版国标本《科学》五年级下册是在五年级上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作为上一线索的延续,本册的主题确定为对“周围的和自身的观察、实践”,在这一册中共安排了“神奇的机械”、“形状与结构”、“它们是怎样延续后代的”、“岩石与矿物”、“人体的司令部”“交流与质疑”六个单元。
各单元课时情况:
第一单元 神奇的机械 1,什么叫机械 1课时
2,怎样移动重物 1课时
3,斜坡的启示 1课时
4,拧螺丝钉的学问 1课时
5,国旗怎样升上去 1课时
6,自行车车轮转动的奥秘 1课时 第二单元 形状与结构
1,折形状 1课时
2,搭支架 1课时
3,建桥梁 1课时
4,造房子 2课时
第三单元 它们是怎样延续后代的1,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 1课时
2,动物怎样繁殖后代 1课时
3,我是怎样出生的 1课时
第四单元 岩石与矿物
1,认识常见岩石 2课时
2,认识矿物的性质 2课时
3,日益减少的矿物资源 1课时
第五单元 人体的“司令部”
1,大脑 1课时
2,神经 1课时
3,感觉 1课时
第六单元 交流与质疑
基本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8、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第一单元:神奇的机械
一、什么叫机械: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分析、判断那些物品属于机械。
2、能够通过对比,知道机械可以降低工作难度或省力。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复杂机械是由简单机械组成的,复杂机械又叫做机器。
2、知道人类很早就开始制造和使用机械,科学在不断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机械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关系。
2、愿意合作与交流。
二、教学准备:教学准备各种简单的工具。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谈话:如果院子里有一块几个人都搬不动、很大、很重的石头,想把它移动一下,怎么办?通过学生说出的方法引出本课课题:什么是机械。
(二)学习新课
1、认识机械
(1)当你第一次看到“机械”这个词时,你首先想到了什么?(2)请同学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说一说,你认为的机械有那些?(3)学生汇报,其他同学可以给予补充。(4)教师出示简单工具的实物图片,请学生判断这些工具是否属于机械。
2、指导学生认识机械的含义
(1)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予肯定。明确以上出示简单的工具都是机械。(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感兴趣的简单工作讨论:这些工具主要是用那些部分在工作,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方便,并记录汇报。(3)揭示机械的概念,说明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区别与联系。
3、指导学生认识机械的作用。
(1)用手搬不动的大石头,用木辊能撬动,这说明机械的什么作用?(2)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教师提供的工具,做使用与不使用机械能对比实验,集合机械给人类带来的益处。(教师要提醒学生操作时注意安全,防止发生意外)
讨论:要是没有下面这些机械帮助人们工作,将会出现什么情况?
四、介绍古代机械
(1)们看书中几组古代简单机械图片,讲解人类制造、使用机械的悠久历史。(2)生分析古代工具如何降低工作难度或省力的,感受先人的智慧。
五、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察或者调查生活中还有那些物品也属于简单机械,它们怎样方便了我们的生活。
二.怎样移动重物
过程与方法:能够搜集生活中应用杠杆原理的事例说明杠杆的作用。会做杠杆原理的探究实验,并依据数据对杠杆原理进行解释。
科学知识:知道杠杆是可以围绕固定点转动并提升重物的撬棒。知道使用杠杆时的三种情况:省力、方便、平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留心周围事物,关注有关机械的使用和研究。
教学重难点:做杠杆原理的探究实验,并依据数据对杠杆原理进行解释。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简单机械实验盒、杠杆尺、铁架台、钩码、弹簧秤等。
2、学生准备:铅笔、硬币、尺子,生活中常用的各种工具(剪刀、钳子、镊子、开瓶器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研究主题
1、谈话:老师需要你们帮我解决一个问题,现在我打不开罐头。你们谁能帮助我?【说明】起先不提供任何工具,让学生直接用手开;如果打不开,再问学生是否需要什么工具来帮忙。
2、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3、提问:如果现在要你移动的不是罐头的盖子而是一块你根本搬不动的大石头,你怎么办?(学生讨论并发表意见)
4、操作演示后揭示:这种用来撬开或者提升物体的工具叫杠杆,是人们最早使用的最为简单的机械之一。相传古埃及人就是用这种“棒”搬动巨石,建造了金字塔。
5、谈话:这些“棍”、“棒”有什么特点?它们为什么能产生如此大的力?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种能撬动大石头的装置——杠杆。
二、认识杠杆的结构,探究杠杆的功能
1、谈话:在力的作用下能够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所以要构成一个杠杆,必须有哪些材料?(一个支点和一根能绕支点转动的硬棒。)
2、教师画杠杆的示意图,引导学生结合示意图分析,认识杠杆的支点、动力和阻力等。
3、分组实践操作活动。⑴要求每个小组有一把尺子、一支铅笔和一些硬币。⑵把铅笔(支点)放在尺子的中间刻度下方。⑶在尺子两端各放一枚硬币,观察发现了什么。⑷指导学生记录他们的观察结果。⑸预测:如果在尺子一端的一枚硬币上再加一枚,会发生什么?⑹做测试,并记录结果。⑺找出一种方法,在尺子的一端放两枚硬币而使尺子仍然保持平衡,实验并记录他们的答案。⑻在尺子两端放不同枚硬币的前进下,寻找到多种使尺子平衡的方法。
4、分析讨论实验数据。通过实验你有什么收获?
5、讨论:⑴杠杆是否都省力?⑵杠杆在什么情况下省力?在什么情况下费力?在什
么情况下不省力也不费力?(作简单示意图表示。)
三、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1、认一认大家带来的工具,你知道是怎么使用的吗?
2、说说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⑴生活中有哪些省力的杠杆?(剪刀、起钉锤、开瓶器、撬棒、老虎钳、手推车、夹壳器、园艺剪刀等。)⑵生活中用到哪些费力的杠杆?为什么费力还要用它?它还有什么作用?(铁锹、扫帚、镊子、钓鱼杆等,因为使用它们可以使操作活动变得更加方便。)⑶生活中哪种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天平、跷跷板)
3、观察课本插图:哪些是省力的?哪些是费力的?
4、讨论:阿基米德曾经说过,如果能找到一个支点,就能把整个地球撬起来。他说得有道理吗?你觉得是否可行?
四、课后小结:
三.斜坡的启示
过程与方法:1.能够通过观察,描述斜面构造上的要素;2.能够就斜面要素与用力大小的关系提出疑问,了解问题的需要,探究可能的答案;3.能通过实验验证斜面省力的原理。
知识与技能:1.知道斜面是简单机械之一,了解它的结构特征及组成;2.知道斜面及其变形——螺旋的功能及作用;3.了解斜面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科学实验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2.关注身边的简单机械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难点:能够就斜面要素与用力大小的关系提出疑问,了解问题的需要,探究可能的答案;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⑴演示材料:盘山公路、桥梁的引桥等图片、斧子、葡萄酒开瓶器、瓶子上的盖子、水龙头、螺丝钉、一段圆木等。⑵分组实验器材:一个封闭的重盒子、长短不同的木板、铁架台或其他支架、弹簧秤、滑轮组、书、各种螺钉、各种楔形或螺旋的工具、三角形纸片。
2、学生准备:拉链、带盖子的塑料瓶等实物。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引入斜面。
1、提问:我们已经学过了哪几种简单机械?这些简单机械各有什么作用?
2、谈话:假如有一个沉重的机器要你 从低处搬到高处,你会怎么做?小组讨论,并利用身边的现有材料操作演示搬运活动。
3、交流,比较:哪一种方法搬运起来更容易些呢?
4、小结:利用斜坡,搬运工作会简单许多。用了斜坡,将沉重的机器用手推车推到高一点的地方就不是很困难了。(画示意图)
二、观察斜面,分析斜面要素
1、出示盘山公路、桥梁的引桥、楼梯等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这些事物有什么共
同的特点?
2、交流、归纳总结:都可以将物体提升到一个高度;都具有一个倾斜面。
3、揭示:像盘山公路、桥梁引桥这样的斜坡或倾斜面叫斜面。斜面是与水平面成一角度的平面。(板书:斜面)
4、讨论:影响斜面倾斜度的因素有哪些?你如何来调整斜面的倾斜度?(影响斜面倾斜度的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斜面的长度,二是斜面的高度。这也是斜面的两个要素。)
三、实践操作,研究斜面要素对力的影响
1、出示问题:一个斜坡的坡度大小(斜面的长短)到底是如何影响小车运动时拉力的大小的呢?
2、学生提出假设。
3、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小组讨论,设计实验。
4、交流:你是如何设计实验的?需要什么材料?(鼓励学生尽量使用身边现有的材料来做简单的实验)。
5、评点学生的实验设计,并作指导。可以分别从影响斜面倾斜度的两个因素去考虑并实验操作:斜面的长度和斜面的长度。各组同学在实验操作时要保持其中一个量的不变。
6、学生按假设的不同分组实验,收集相关数据,填写活动记录。
7、汇报实验现象,交流实验收获。
8、提问:比较全班同学测得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9、小结:如果斜坡的长度不变,斜坡的坡度越大,小车运动所需的拉力也越大;如果保持斜面的高度不变,增加斜面的长度,斜坡越长,小车运动时所需的拉力越小。
10、出示盘山公路的图片,提问:通往山顶的公路为什么不修成滑梯一样的斜面?公路绕着山盘旋而上,与直上直下的道路相比哪些方面有了改变?盘山公路为什么要修成这样呢?
四、认识变形的斜面
1、实践操作活动:从纸上剪下一个直角三角形,将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贴在一支铅笔上,然后将纸围着铅笔绕起来。你发现了什么?
2、出示螺钉,组织观察并讨论:螺钉上的螺纹与斜面有什么关系?
3、小结:螺旋是一种变形的斜面。斜面的斜坡越长,绕在圆柱形物体上的螺纹就越密。
4、讨论:使用斜面可省力,使用螺旋也可以省力吗?为什么要把钉子做成螺旋状的?
5、出示一段圆木,你可以把它掰开吗?借助于什么工具可以把这段圆木分开?(出示:斧子)观察斧子的剖面结构。我们把这种形状叫做“楔形”。楔形是两个背对背的斜面。
6、指导一学生操作实践,利用斧子的楔形结构将圆木劈开。说说感受。
7、还有哪些工具也是楔形的?
8、组织学生观察拉链:你是否尝试过用手把拉链的两边扣到一起?怎么样把拉链的两边分开或者合上呢?实践操作,体验拉锁的重要作用。
9、小结:螺旋、楔形等都是斜面的变形。
五、学习应用,迁移拓展
1、出示多幅图片,解释一下它们是如何省力的?
2、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斜面和螺旋,它们的作用各是什么?板书:斜坡的启示
斜面的高度长度不变,坡度越大→拉力越大
影响斜面倾斜度的因素:{}
斜面的长度高度不变增加长度→拉力越小
斜面省力
四.拧螺丝钉的学问
过程与方法:1.能够通过观察,描述轮轴构造上的特点;2.能够就轮轴的作用提出疑问;3.会做轮轴省力的实验。
知识与技能:1.知道轮轴的结构特征及组成;2.知道轮轴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科学实验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2.留心观察和研究身边的简单机械。
教学重难点:能够就轮轴的作用提出疑问;会做轮轴省力的实验。
教学准备:演示器材:汽车资料课件、汽车模型、扳手、螺丝刀、打蛋器、钥匙、辘轳、游船图片及简单运动示意图。
分组实验器材:简单机械实验盒、弹簧秤、钩码、细圆木棒、大小不同的塑料饮料瓶、螺丝钉、木块、扳手、实验记录表等。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引入课题
1、操作竞赛:选择合适的工具,松又迅速地把螺丝钉拧进木头里。
2、交流:获奖小组交流操作方法并试着解释其中的道理。⑴自己是怎么样做的?⑵为什么要这样做?
二、观察实物,认识轮轴
1、谈话:谁对汽车方向盘比较熟悉,请给大家介绍一下。
2、出示汽车方向盘的图片,观察分析:汽车方向盘可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是怎么连接的?
3、观看录像:驾驶员是如何操纵方向盘改变运动方向的?
4、交流观察收获。
5、小结:汽车方向盘分为两部分,一个大轮子和一根长轴;轮固定在长轴的一端;当我们转动轮时,长轴也跟着转动,并将运动传递给其他机械。
6、讲解:像汽车方向盘这样,由一个轮固定在可以转动的轴上的机械叫做轮轴。
三、制作轮轴,研究作用
1、学习使用简易材料制作一个轮轴。方法1:利用工具箱提供的材料,由大滑轮盘、小滑轮盘组装而成方法2:根据教材提供的方法。
2、演示各组制作的轮轴并设疑:使用轮轴能够省力吗?
3、提出假设,设计实验。
4、分组实验,研究轮轴的作用。⑴将轮轴悬挂在铁架台上,将细绳穿过轮和轴;⑵用弹簧秤在轮轴上提起两个钩码,观察读数;⑶换更大的轮盘,重新测量所需要的力;⑷换钩码数量,测需要的力。
5、教师巡视指导,督促学生作好实验记录。
6、汇报实验现象,交流实验收获。
7、小结:轮轴能省力。省力的多少,和轮与轴的大小比例有关。
8、讨论研究:为什么使用轮轴能够省力?
⑴如果把轮轴比作一个杠杆,它的支点在哪里?动力点在哪里?阻力点在哪里?
⑵根据杠杆原理,解释一下使用轮轴为什么能够省力。
9、小结:轮轴相当于一个杠杆,轮和轴的中心点是支点,作用在轮上的力是动力,动力作用的点在轮的边缘上,叫动力点;作用在轴上的力是阻力,阻力作用的点在轴的圆盘边缘上,叫阻力点。因为轮的半径总是大于轴的半径,所以作用在轮上的力总是小于轴所负荷的力,所以使用轮轴能够省力。轮与轴的半径大小比例越大,就越省力。
10、解释:为什么再大的汽车,只要驾驶员轻轻地转动方向盘就能改变它的方向?
四、实践操作,迁移扩展
(观察课P9插图,小组讨论,大组汇报)⑴这个器械的轮是什么?轴是什么?⑵这个器械如何使用更省力?板书:拧螺丝钉的学问
轮轴的作用:
1、省力。
2、轮与轴的半径大小比例越大,就越省力。
五、国旗怎样升上去
教学目标:能够通过观察,描述滑轮构造上的特点。能够识别动滑轮和定滑轮。能够就两种滑轮的不同作用提出假设并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会做滑轮的实验,并通过数据分析,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
知识与技能:知道滑轮的结构特征及其分类。知道两种滑轮的作用以及一些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数据的重要意义。建立一种物体可以有多种用途的意识。
教学准备:滑轮、铁架台、钩码、线、测力计 教学过程:
一、集中话题:
1、有谁做过升旗手。
2、能告诉我,你升旗的时候是向下用力还是向上用力的呢?
3、为什么向下用里,国旗却会向上走呢?
4、讲解滑轮的概念。
二、探索和调查:
1、你认为一个滑轮应该有哪些部分构成?
2、出示滑轮,讲解各部分名称。
3、讲解动滑轮和定滑轮的特点。
4、定滑轮除了可以帮助我们改变用力的方向,还能帮我们省力吗?
5、动滑轮又有什么用呢?
6、学生选择研究动滑轮还是定滑轮。
7、讨论实验。
8、交流、改善实验。
9、实验、记录、交流、小结。
10、要想做到既省力,又改变用力方向,可以怎样做呢?
11、讨论。
12、实验验证。
三、回顾和解释
1、生活中如果想应用滑轮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你觉得必须要有哪些条件,才能比较方便地使用滑轮?
六、自行车车轮转动的奥秘
教学目标:能够在比较现代自行车与过去自行车的差别中发现自行车的传动方式。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一些传动装置的结构和作用。能够对两种传动方式进行比较。会组装链条传动和齿轮传动的方式。
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传动装置及传动装置的作用。知道链条传动和齿轮传动的结构和功能。了解自行车是怎样传动的。认识玩具和常见机械的传动装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乐于进行有关传动的研究活动。能够留心观察所见到的机械传动方式。
教学准备:自行车、齿轮、链条、皮尺 教学过程:
一、集中话题
1、你们知道自行车为什么会向前进吗?
2、交流。
3、比较两种自行车的差别。
4、重点观察现代自行车。
5、让学生交流使自行车向前进的动力来源。
6、教师讲解部分结构,齿轮、链条。
二、探索和调查
1、自行车是如何利用齿轮和链条行进的,请学生画出示意图。
2、展示、交流示意图。
3、制作链条传动的模型。
4、展示制作的模型。
5、讲解链条传动的概念。
6、让学生解释,链条传动需要哪些基本构件。
7、让学生说,链条传动的作用。
8、如果没有了条,两个齿轮之间可以构成简单机械吗?
9、出示齿轮传动装置。
10、讲解齿轮传动的构成和名称。
11、比较齿轮传动和链条传动的区别。
12、观察传动装置的正转和反转。(大轮带小轮和小轮带大轮的区别)
13、齿轮传动和链条传动在生活中分别适用于什么地方。
三、回顾和解释:
1、研究自行车蹬一脚踏板,后轮转几周。
2、量量自行车车轮转一圈,在地上行进多长距离。
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
一.折形状
教学目标:1.能够识别复杂形状由哪些基本形状构成。2.能够将自然界的生物形状与人使用的物品进行形状比较。3.能够开展实验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科学知识:1.知道复杂形状是由简单形状构成的,认识一些简单形状。2.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也会改变。3.了解一些不易变形的物体承受力。4.知道改变形状以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应用很广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欣赏自然界生物奇妙的形状和结构,感叹它给人们带来的启示。2.体验与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乐趣。3.意识到科学技术在解决生产,生活问题中的作用。难点:使蛋壳的切口尽量平直。
教学准备:老师准备模型:圆锥体、圆柱体、立方体、球体、蛋壳8个半圆,纸筒24个,两块板(师提前必须预做实验P18)教学过程:
一、认识四种基本图形
1.(出示各种图片或实物)
谈话:自然界里有各种各样的物体,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形状,你能说出下列物体是有那些形状构成的吗?2.讲述:物体有各种形状,但大多数物体是由圆锥体、圆柱体、立方体、球体四种基本形状构成的。
二、探究不同形状的纸的承受力。
1.谈话:纸是我们最常见的材料之一,你能想办法给纸张改变一下形状托起一本书吗?2.学生分组讨论。3.老师让学生拿出提前做的各种筒形纸。4.谈话:我们怎么来比较这几种不同形状的纸,谁的承受力大呢?5.学生讲述方法。提醒:比较的时候在哪些方面应该保持相同的呢?如何比较结果?6.谈话:我们用书本检测承受力,因为书本可以一本一本地放,测试时,要轻拿轻放,尽量减少书本对纸筒的撞击力,放书本是要对准纸筒中心,以防倾倒,一个纸筒只能做一次实验,不可重复使用,因为纸筒被重物压皱后,承受力大幅度下降,会影响测试数据的准确性。7.学生实验,并做好记录。8.小结:
三、了解各种形状在生活中的应用。
1.P18图,提问:下面物体是根据什么原理做成的。为什么要这样设计2.讨论: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物体也是有牢固的形状?
四、拓展:看了刚才两个实验,你有什么想法?
二、搭支架
教学目标:
1、能够分析稳固性结构的特点;
2、能够比较不同结构的稳固性,能设计并制作立体支架;
3、知道不同的形状结构稳固性不同,知道三角形结构不容易变形;
4、了解三角形结构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5、体验自主设计,自主发现的乐趣,意识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认识这个建筑物吗?(师手拿上海东方明珠塔的模型)(介绍有关东方明珠塔的知识)看到东方明珠塔你有什么感想?想知道这样美丽、雄伟、坚固的高塔是怎样建成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搭支架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探究三角形的稳定性①老师这里有几个平面支架,请你猜测一下:哪种形状的稳定性最强?②学生活动:a、小组成员分工把搭好的支架摇一摇,晃一晃,比较哪种形状的支架最不容易变形,省材料。③汇报看和自己的猜测是否一致,小结:三角形最稳固最省材料
2、解决前面开课问题: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东方明珠塔的结构,说一说它如此坚固的秘密吧!
3、加固其它平面支架:你能想办法使其它的支架变得稳固吗?(学生动手实验)汇报(此处注意多鼓励学生)
4、拓展为后继学习准备
三、全课小结: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
三、建桥梁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搭建几种桥梁。
2、能够收集有关桥梁的图片和资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建桥梁的过程,体验造桥的艰辛与快乐。
2、意识到科学技术在桥梁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搭建三种类型的桥并比较桥的坚固程度。
教学准备:有关搭建桥梁的材料、绳子、纸张、木棒、透明胶带等;有关各种桥梁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桥梁分类:
1、想了解更多的桥梁么?
2、分发桥梁的卡片
3、介绍你最喜欢的桥梁
4、给这些桥梁分类,说说标准
(三)搭建桥梁并研究:观察,想一想,怎样建桥梁?
演示,搭建不同类型的桥梁归纳,把这三种不同的桥梁画下来。(指导画简图,认识桥墩、桥面等)
这三座桥梁中,那一座桥梁会是最牢固的?
讨论、预测、填写
关于桥梁的强度:
1、我们怎样来比较他们的牢固程度?
2、我们可以把重物放在桥梁的哪个部位呢?是最牢固的部位?还是最薄弱的环节?(讨论)在图中,用向下的箭头表示出来。
3、我们今天是用瓶装清水来作为重物,测量桥梁的强度。(简单介绍矿泉水瓶子的容水的重量)
分组活动过程:
1、学生活动(约15分钟)
2、指导及时记录数据
3、汇报结果
(四)总结分析研究结果
通过大家的测试,你对这几座桥怎样的评价?
1、最牢固的是哪一种桥?
2、简介斜拉桥:这是目前世界上最为先进的一种桥梁,省料,牢固。正在广泛地被世界各地应用。
(五)总结研究过程
1、大家觉得今天研究了几种桥?一座种还是三种?
2、这三种桥有什么相同之处?板写:材料、跨度、宽度„„
3、这些条件都不变的情况下,我们改变了其中的一个特点进行研究,这样的实验叫做对比实验。
4、控制好了相同的条件,另一个因素才有了可比性。
(六)拓展:通过今天的活动,我们对桥梁有了不少新的认识,课后还想继续搭建和研究桥梁么?古代劳动人民建了许多拱桥,那些石料是怎样搭建成拱形的呢?
四、造房子
教学目标:
1、能够与小组同学一起,参与设计房子,会计算房子的用料。
2、能够与组内同学密切合作,建造房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造房子的艰辛和快乐。
2、体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满足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享受。教学重点:设计并建造房子
教学准备:有关建造房子的材料、绳子、纸张、木棒、透明胶带等有各种房子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人们居住离不开房子,你知道房子有哪些不同的类型么?
2、欣赏一些不同类型的房子,说说它们都有哪些优点和不足。
3、如果让你来建造一幢房子,你会建成什么样子。板书:造房子。
(二)学习新课:
1、初步总结房子类型,看书上的图片,分析。思考问题:古代房子和现代的房子有什么不同?学生谈论,汇报
2、探究造房子的原理(1)谈话:刚才我们比较出现代的房子在高度、功能等方面远远优于古代的房子,在建造的时候要考虑到哪些因素呢?(2)学生谈论,罗列,汇报(3)引导:根据已经学过的《折形状》和《搭支架》,怎样建造既省材料有牢固的房子,你们有些怎样的建议?
3、造房子活动。学生讨论,汇报。
4、动手操作分小组自由搭建,教师巡视指导(提示:模型不宜过大)
5、评比,总结。
(三)总结:总结全篇活动欣赏各种建筑
第三单元
它们是怎么延续后代的
一、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需要查阅资料,选择合适的方式搜集有关信息
2、能用植物的根、茎、叶进行营养繁殖。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到营养繁殖中栽种一种植物的乐趣对栽种的植物感兴趣、愿意照顾栽种的植物
一、导入新课
1、提问:植物怎样繁殖后代的,你能举几个例子说一说吗?你在家看到过父母种菜或是种花吗?他们又是怎样繁殖这些植物的?
2、学生小组内交流。
3、提出问题:植物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出示课题)
4、学生先写下自己了解的知识,然后再小组讨论交流。
5、全班交流师生共同归纳:有些植物用种子繁殖后代,如白菜、萝卜、油菜、向日葵等,还有些植物不用种子繁殖,例如天竺葵、吊兰、马铃薯、生姜、菊花、落地生根、水仙等,这些植物分别是用植物的根、茎、叶来繁殖的。
二、研究营养繁殖的方式
1、教师用大屏幕展示课文中的五种植物:落地生根、马铃薯、吊兰、生姜和水仙球。还可以展示更多营养繁殖的例子。带领学生一一分析:落地生根的边缘向下会长出一些不定根,向上会萌发出一些小叶子,摘下带有不定根的小叶子,直接插入土中就可以成活。马铃薯切块繁殖,只要上面有一个芽,就会长出一个新的植株来。吊兰的茎上会结出小苗,小苗下部带有不定根,所以落在土中就能繁殖。生姜是块茎,在他的茎节上向上能“冒出”小芽向下能长出不定根,所以不用种子也能繁殖。水仙鳞茎旁边会长出小的鳞茎,植入土中又可以发育成一株新的水仙,所以水仙用鳞茎繁殖。
2、根据大家的讨论和刚才的展示,你能整理出植物繁殖的类别吗?
3、小组讨论后汇报:植物除了用种子繁殖,还可以用茎、叶、或根来繁殖后代,这种营养繁殖或是无性繁殖(克隆)。
三、指导学生用营养繁殖的方式栽种植物
谈话: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一些植物怎样用营养繁殖方式进行繁殖了,你想自己用营养繁殖方式来繁殖一种只物吗?说一说如何繁殖。
1、小组交流扦插、压枝、分株等技术方法和注意事项。
2、指导学生亲自动手繁殖自己喜欢的植物。
3、小组之间互相参观、评价栽种的效果。
4、师生共同小结活动。
二、动物怎样繁殖后代
过程与方法:
1、积极参与讨论交流
2、学会从书刊杂志或网络等途径查阅资料
3、会整理筛选有用的资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动物的繁殖方式是多种多样的2、认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我们知道植物不但可以用种子繁殖,有的还可以用营养繁殖的方式繁殖后代。动物也有很多繁殖方式,你知道动物是怎样繁殖后代的吗?
2、学生讨论回答
3、教师总结:在自然条件下,我们看到的大多数动物都是雌雄结合产生后代的,动物有性繁殖时,会有一系列复杂的行为,包扩雌雄动物的识别、交配,雌雄动物的产卵或直接生小动物,“父母”对“孩子”的哺育等。
4、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动物是怎样繁殖后代的。
二、了解动物的主要繁殖方式:
1、学生动手操作,在热带鱼、乌龟、蛇、鳄鱼、鸟、老鼠和马这七种动物中找出那
些动物是靠产卵或下蛋方式进行繁殖的,把他们用红笔圈出来
2、学生辨认圈画
3、师生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出卵生的概念
4、提问:31页下半部图中的卵或蛋分别是谁的?猜想并说出理由
5、播放多媒体资料
6、谈话:动物在繁殖方式上有那些不同。
7、学生讨论、汇报。
8、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出动物繁殖的两种方式——卵生和胎生
9、活动:猜一猜32页下面图中的两种刚出生的小动物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认为?
三、讨论卵生动物和胎生动物后代数量的区别,对各自延续后代的意义
1、谈话:为什么鱼类一次要产大量的鱼卵,而猫、狗、养等哺乳动物的孩子就没有那么多?
2、学生讨论汇报(注意引导学生思考)
3、小结
四、科学交流会
1、谈话:动物繁殖是相当有趣的自然现象,你们每个人可能都知道一些,请同学们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
2、科学交流会:有趣的动物繁殖方式。学生利用课前准备的资料,如小报或影像资料在全班交流。
五、拓展:学生在课下收集更多的有关动物是如何关心爱护自己的宝宝的资料。
三.我是怎样出生的
教学目标:1.运用交流的方法,获取需要的信息。
2.整理信息,会运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收集到的资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生命的珍贵。2.体会与父母的亲情,体验父母养育的辛苦。
教学准备: 1.学生回家向父母询问自己刚出生时的一些情况。2.学生带好自己刚出生时的照片,小脚印拓片和胎毛制成的毛笔等(如果有的话),还要准备好与父母交流时的问题和答案。3.学生准备“沙袋”等重物。4.教师准备一套胎儿生长发育的图片或音像资料。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教师亲切地对学生:“我们已经知道动物、植物都可以繁殖他们的后代。我们人类也在一代一代地繁衍着。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的,我们长大后也会有自己的宝宝,下面就请你向同学们介绍你的出生情况。
(二)进行新课
1.交流自己的出生情况,并把交流的结果写在活动记录上。在小组交流收集到的自己在妈妈“肚子”里的情况,自己刚出生时的情况和妈妈怀孕时的情况,妈妈生下我之后的情况。
2.了解人生命的孕育过程,体验母亲怀孕时的辛苦和不容易。(1)了解人生命的孕育过程。a.教师展示自己准备的一套胎儿生长发育的图片或音像资料。b.排序。P36页五副图是我们在妈妈子宫里不同时期的生长发育图。
请将它们按照从小到大的发育时期排个序。
(2)体验母亲怀孕时的辛苦和不容易。讲述:孕妇临产前,胎儿、胎盘及羊水的总重量约为5.5公斤,我们来体验一下妈妈怀孕时的负担。(要把重物在身上绑上一天。)讨论、交流、思考、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话题:“我们应该怎样珍爱生命,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三)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四)板书设计:
第四单元 岩石与矿物
一、认识常见岩石
教学目的:
1、在观察中发现岩石的特征。
2、引领学生用分类的方法对岩石进行分类。
3、在知道岩石的基本特征后,了解几种岩石的名称及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4、初步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形成的过程。教学重点:认识岩石的特征。教学难点:鉴别身边的岩石。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并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学校准备:配套光盘,《科学材料袋》、岩石标本、滴管、挂图、盐酸、放大镜、锥子、小刀、钉子„„。教学过程:
一、师述:大家看一看实验桌上的岩石,谁知道是哪里找到的?
2、学生观察,教师巡视引导,相互交流。
3、板书课题:略
(二)认识岩石
1、师述:岩石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用途,你知道吗?给大家说一说。
2、教师指名学生发言,交流,(引导学生观察岩石标本和解读说明)
3、问题:实验桌上的物体哪些是岩石?哪些不是岩石?
4、师生共同研讨,(学生相互交流,教师巡视引导)
5、学生归纳,教师小结:略
(三)观察岩石,认识特征:
1、师述:各小组商量研究哪几种岩石?选择什么工具?使用什么方法?
2、学生分组讨论,研究分组实验方案。
3、安全教育:师述“盐酸”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并亲自演示讲解)
4、学生观察,实验、记录、交流(教师巡视引导)
5、学生分组汇报观察实验的方法和新的发现,其他小组代表补充。
6、在教师引导下填表:(1)我对岩石的了解:(2)观察岩石标本的记录:(1)岩石的作用(2)在哪儿可以找到岩石
(一)观察岩石并分类:
1、师问:通过我们的观察和研究,现在按小组给岩石分类,邻组的同学可以互相交流,并做好记录。
2、学生分组实验(按自定的分类标准对岩石进行分类),教师巡视引导。
3、分组汇报岩石分类方法。
标本名称
我的发现(1)
(2)
(3)
4、教师归纳学生发言。
5、学生阅读文本(或看光盘、挂图)
6、教师引导学生按科学范畴把岩石重新分类。
7、学生分组研讨,教师巡视引导,对有争议的问题加以解决。
(二)全课总结和拓展
1、教师向学生介绍三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2、课处兴趣探究:A、上网查阅“岩石”资料;B、查找有关“岩石”的科普书籍,并在课后和同学交流。C、制作岩石标本并写上解说词和教师,家长互相交流。
二、认识矿物的性质
教学目的:
1、认识常见的矿物。
2、认识一些矿物对矿物分类。
3、按一定的分类标准对矿物分类。
4、知道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
5、知道矿物在颜色、透明度、光泽、形状、硬度等方面的特征。
教学重点:认识矿物的性质。
教学难点:区分透明与半透明的矿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用科学眼光和探究精神了解发现我们大自然中的矿物。教学准备:花岗岩、放大镜、《科学材料袋》、纸、彩笔、矿物、食盐、挂图、岩石标本、小刀、铜钥匙、玻璃。教学过程:
(一)观察花岗岩的矿物组成。
1、提出问题:通过观察谁能说一说,花岗岩有什么特点?
2、学生观察,教师引导。
3、提出要求:A、用放大镜观察花岗岩。B、把你新的发现用彩笔绘出来。
4、学生分组观察(画图描述花岗岩颜色,颗粒等方面的特点)
5、学生代表发言,师生共同交流。
6、归纳:花岗岩中有白色、肉红色、黑色的颗粒。
7、教师用科学术语解读:“花岗岩”
(二)认识常见的矿物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矿物岩石标本,学生分组观察。
2、问题:你们看到的是什么矿物?
3、学生回答,教师引导补充。
4、教师巡视引导学生再次观察矿物标本。
5、教师发问:“你知道哪些矿物?”
6、学生发言,教师归纳。
(一)观察研究矿物的特征
1、师述:现在各小组讨论,还想从哪些方面来认识矿物?各组拿出方案。
2、学生分组制定观察矿物性质的方案,教师巡视引导并参与讨论。
3、学生代表介绍本组探究方法。
4、教师评价并引导,修改造作细则。
5、教师巡视,学生向由探究并及时交流。
6、教师提示(安全教育);如何用铜钥匙,小刀刃,玻璃的硬度来判别矿物的硬度。
(二)交流矿物的性质。
1、分小组汇报各自的探究成果。
2、组织学生互相和补充。
3、教师评价和小结。
(三)了解矿物的用途。
1、教师提问:A、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矿物?B、工农业
生产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矿物?
2、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参与。
3、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内容介绍。
(四)总结
1、学生代表(以小组为单位)谈学习收获和对自己的评价。
2、作业:查阅有关“矿物岩石”的科普资料。
三、日益减少的矿物资源
教学目标:
1、知道保护矿物资源的重要性。
2、明白矿物资源随着人类的开采和利用正在逐减减少。
3、理解保护矿物资料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认识到矿物资源正在日益减少。
教学难点:调查家庭,学校的资源消费情况。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教师准备:教学挂图(文本插图)、影象资料、笔、纸„„。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导入:
1、师述:通过两节课的观察研究,我们认识了很多的矿物。
2、提出问题:举例说明矿物岩石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3、先分小组交流,再全班师生共同交流。
4、教师归纳学生发言,并对学生进行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二)认识矿物开采,了解矿物资源的紧缺。
1、讨论题:矿物是怎样被开采出来的?
2、分组讨论,教师参与(师生互动研讨)。
3、教师介绍矿物的开采过程(学生补充)。
4、继续讨论:如果矿物资源开采用完,将给我们的生活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5、学生讨论,汇报,教师归纳小结。
6、分组讨论:我们能为保护矿物资源做些什么?(学生相互交流意见,教师巡视倾听)
7、教师归纳小结。
(四)拓展延伸:
1、继续查阅有关矿物岩石的科普资料。
2、将有关“矿物岩石”标本的知识和教师,家长及同学课后交流。
第五单元 人体的司令部
一、大脑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观察活动,了解大脑的大小、形状和结构。
2、能够通过查阅书籍和同伴的交流,了解有关大脑的知识。
3、能够按要求测试自己的记忆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到大脑对人体活动的神奇指挥作用,产生进一步的探究欲望。
2、意识到人类对大脑的认识是随着科学的进步正逐步加深。
重点:初步了解人体大脑的形态和结构,知道左右大脑半球具有不同的功能。难点:体验到大脑对人体各种活动的神奇指挥作用。
教学准备:有关大脑的视频资料、图片、课件、核桃、水豆腐、七巧板等
一、导入新课
1、游戏活动:看谁反应快
师:同学们,我们下面做一个简单的游戏——看谁反应快。听口令做相反的动作,例如:师说“上”,同学们说“下”。老师说“前”,同学们说“后”„„下面游戏开始。(上——下,前——后,抬头——低头,开眼睛——闭眼睛)师:在游戏中,同学们所做的这些游戏动作是谁在指挥着你?(大脑)(听、想、做„„)
2、板书:大脑(板书课题)
二、引入新课
引入: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人类神秘大脑的模样和功能。
(一)用各种方法认识大脑
1、教师用台秤称出1400克(2斤8两)的物品(水果)。让学生拎一拎,掂一掂,感受大脑的重量。师:我请六名同学拎一拎老师手里的苹果,猜一猜它有多重?生:学生猜测并汇报。师:这一重量相当于一个成年人大脑的重量,同学们猜一猜你自己的大脑有多重?生:学生猜测并汇报。师:我们每个人的大脑重量是不同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会不断的变重,到了成年以后逐渐成形就没有什么变化了,那么我们的大脑有多大呢?
2、认识大脑的大小。引入:我们的大脑有多大呢?师:请同学们伸出你的双手,把两只手握成拳头并拢在一起,并放在额头前,你大脑的大小就相当于你两只拳头并拢在一起时的大小。师:我请四名同学(四名同学个头大小都有显著差异)分别上台给大家展示一下它们大脑的大力。生:学生上台进行展示。师:由于每个学生个体的差异,从而造成大脑大小的差别,刚才我们观察仍是大脑的重量和大小,同学们你知道我们大脑的表面是什么样的?
3、认识大脑的形状。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观察核桃仁的表面,其实我们人的大脑表面与核桃仁表面相似,有许多凹陷的沟和隆起的回,这样的外形有什么作用呢?师:从刚才的实验中,我们能够清楚明白这些凹陷的沟和隆起的回能增大大脑表面皮层的面积,帮助我们存储大量的知识。
4、大脑分为左右大脑半球,左大脑半球负责管理右侧身体,右大脑半球负责管理左侧身体。
5、认识大脑的软硬和颜色。师: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有一小块鲜豆腐,同学们可以用手按一按它,然后说一说你的感受。
二、了解大脑的管理范围。
师:同学们在回答老师问题的时候,想一想你的大脑是怎样指挥你的?学生先讨论,再进行汇报。
师小结:大脑就像司令部一样,指挥着我们的每一个动作,下节课我们就通过几个游戏我们就会对大脑的作用将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一、测试大脑的记忆力和创造力
(一)记忆力测试
谈话:大脑可以帮助我们记忆很多事情,下面我们来做一些有趣的测试游戏。
1、游戏1——猜数字
师:介绍游戏规则(出示幻灯)
利用10秒时间仔细观察屏幕中出现的15个数字,看谁最快发现屏幕中缺少了哪几个
数字。
①学生汇报②提问:你有什么好办法又快又准确的记住这些数字?③在你猜数字游戏时你们的大脑又是怎样指挥你的?
2、游戏2——拼图案
师介绍游戏规则和要求(出示幻灯)
用七巧板拼出一个图案,观察这一图案10秒钟,把图案弄乱后重新拼回原来的图案,并且图案大小和颜色不变。师小结:我们的记忆力是可以通过训练提高的,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帮助记忆,如,联想记忆、编顺口溜、理解记忆等,以提高我们的记忆力。
(二)创造力测试
①七巧板②既拼图要求,利用七巧板拼出各种图案,并给图起一个恰当的名字。③学生进行汇报并展示你拼的图形。④为什么同学们所拼出的图形都不一样呢?⑤学生进行汇报。
师小结:由于每位同学的大脑在存储的知识不一样,思维方式也不同,所以拼出的图案也不同,同学们在学习中要勤于用脑,否则大脑的反应就会慢慢地变得迟钝,影响同学们的学习和生活。
(三)了解左脑右脑的差别,并认识到保护大脑的意义。
1、投影——观察大脑的左半球和右半球。
2、谈话,左右脑分别控制人体不同的活动,左脑控制人体右侧的活动,右脑控制人体左侧的活动,一般情况下,人的各种动作需要左右两半球协同工作才能完成,大脑两个半球分别管不同领域的工作,它们互为补充,紧密协调,共同实现了大脑的整体性功能。
师小结:①首先要消除相应的疲劳,恢复脑的功能;主要是同学们要按时休息,保证每天晚8-10个小时;②加强体育锻炼,锻炼可以提高学习与记忆能力;③要加强营养膳食,保证身体所需的能量;④每天保持欢快的心情和积极向上的情绪;⑤禁止吸烟、酗酒等不良嗜好对大脑的发育都有好处。另外在任何时候,任何活动中都要保护好头部,使大脑不受伤害。
二、介绍机器人考格,总结全课。
三、总结拓展
1、谈话: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与研究,你有哪些收获,对大脑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2、讨论,在运动时,我们还有哪些好方法保护大脑?
四、课外延伸:查找资料,看营养与大脑有什么关系。
五、课后反思:
二、神经和感觉
教学目标:
1、知道大脑、脊髓和神经是协同工作的,其中大脑和脊髓是人体的神经中枢。
2、知道人体活动中神经传导的线路
3、能够做不同部位,不同个体之间的神经反应速度实验并进行解释。
4、能够解释人的神经反应过程。
教学重点:知道人进行各种活动时,神经的反射线路(即反射弧)教学难点:能说出人体进行不同的活动时,神经传导的线路。
教学准备:人体神经系统挂图,两支削好的铅笔(每人),一块橡皮。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1、同学们,我们同桌同学之间来做一个游戏,看看谁被打到手的次数多,谁被打到的次数少,每位同学实验五次。
2、讲明游戏的规则和要注意的事项。
3、开始测试。
4、学生汇报实验的结论,并讨论分析原因。
5、共同讨论分析原因后,得出实验的结论。每个人的反应速度是不相同的,反应快的人不易被打到手,反应慢的同学则被打到手的次数比较多。
6、质疑:我们大家所说的反应快慢是怎么一回事。
二、探究人体内的神经是怎样分布和传递信息的。
1、谈话引入: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已知:人对外界的刺激会做出各种各样的反应,那么外界刺激的信号是通过谁来帮助传递的?我们大脑发出的命令又是通过谁帮助传向身体各处的?
2、学生讨论、汇报。
3、提问:请大家分析一下,向大脑输送信号的神经和传递大脑发出命令的神经会不会是一种神经呢?
4、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5、小结:把信号从感官或身体的其他部分传入大脑(或神经中枢)的神经称之为传入神经,因为这种神经的作用是传递感知的,所以又称为感觉神经,把大脑发出的信号(命令)传递到肌肉等处的神经,称之为传出神经。因为这种神经传递的命令大多是分布到肌肉上去的,指挥身体的运动,所以又被称之为运动神经。
6、谈话:神经在身体各部位的分布是否均匀呢?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探究一下吧!
7、学生实验:测测皮肤里神经的敏感性,通过实验探测到身体的不同部位感觉有很大的差异,说明神经末梢在身体的各部位分布是不相同的,有些部位分布多,有些部位分布少。
三、了解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相同。
1、谈话: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它分管人类的感觉、运动、语言、思维、记忆和情绪等功能,它是人的高级神经中枢,人类的绝大多数活动都要经过它的思考并做出判断。和脑相连的是脊髓,它位于椎管里,它和大脑共同组成了人体的神经中枢,只不过它是低级的神经中枢,只能分管一些简单的反射活动,如膝跳反射,排便、排尿反射等。
2、学生活动
3、讨论: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作用①从脑发出的神经叫做脑神经,它主要分布在人体的头部和内脏,相关的反射活动是不经过脊髓的,如人“看到红灯停、绿灯行”,相对应的反射活动过程是这样的:(反射弧)大脑眼传入神经↓作出反应 接受红、绿灯信号)(视神经)脊髓→传出神经→腿部肌肉 ②从脊髓发出的神经叫脊神经,它主要分布在人体的躯干和四肢,相关的反射活动是要经过脊髓的传递的,如人的手触摸到仙人掌后,会很快地缩回来,相对应的反射活动过程是这样的。(反射弧)
大脑:上传信号↑↓作出反应
手上感应器→传入神经→脊髓→传出神经→效应器
四、总结: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六单元
交流与质疑
教学目标:能够参与辩论活动,能写出一篇辩论稿。能够正确理解统计图表。
知识与技能:了解科学家采用的多种交流活动,理解交流的含义。知道选择交流方式的标
准是符合科学事实、方便别人理解。知道用文字、图表、模型和进行辩论是常见的科学辩论方法。知道怎样辩论和写辩论稿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向科学家学习。愿意就科学问题展开辩论。以中立的客观立场倾听和记录正反两方的意见。教学过程:
一、交流
集中话题:
1、将学生分为两个组,课前布置学生准备辩论的资料,辩论的题目是:对于已经确诊的“植物人”,我们是否可以选择放弃救治。
二、探索和调查
1、对于“对于已经确诊的“植物人”,我们是否可以选择放弃救治。”这个题目进行辩论。
2、让每组都选择学生做记录。
3、结束辩论,双方各自整理辩论的资料。
4、教师讲怎样写辩论稿。
5、小组完成辩论稿。
6、科学家也经常为了一些话题进行辩论。这是他们交流自己想法的一个重要途径。
7、科学家为了进行想法的交流,还有其他的交流方法。还有哪些呢?
8、讲解几种图表的注意事项。
三、回顾和解释:课后尝试再利用其他的方式和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二、质疑
教学目标:能够对不合理的问题、推理过程、结实、取证方法做出分析。能够尝试设计合乎探究规则的取证方法。
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质疑。知道质疑的内容有哪些。知道科学不能弄虚作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敢于质疑别人,勇于接受别人的质疑。形成注重真实的科学品质。乐于发现问题,进行质疑。教学过程:
一、集中话题
1、我们在以前的课中,当我们同学在进行实验计划的汇报时,和实验结论的汇报时,都有很多同学能够对汇报的同学提出问题,在科学上,我们称之为质疑。
二、探索和调查
1、质疑是一种和重要的科学素质,那什么是值得我们去质疑的呢?
2、教师逐条讲解,有哪些值得质疑。
3、如果要调查我们学校6个年级一个星期能喝多少水,应该怎样做?
4、请同学设计方案。
5、汇报方案。
6、在同学们互相质疑的基础上,完善调查方案。
三、回顾和解释: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调查。
第二篇: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课:什么叫机械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分析、判断那些物品属于机械。
2、能够通过对比,知道机械可以降低工作难度或省力。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复杂机械是由简单机械组成的,复杂机械又叫做机器。
2、知道人类很早就开始制造和使用机械,科学在不断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机械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关系。
2、愿意合作与交流。
二、教学准备:教学准备各种简单的工具。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 如果院子里有一块几个人都搬不动、很大、很重的石头,想把它移动一下,怎么办?通过学生说出的方法引出本课课题:什么是机械。
(二)学习新课
1、认识机械
(1)当你第一次看到“机械”这个词时,你首先想到了什么?(2)请同学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说一说,你认为的机械有那些?(3)学生汇报,其他同学可以给予补充。(4)教师出示简单工具的实物图片,请学生判断这些工具是否属于机械。
2、指导学生认识机械的含义
(1)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予肯定。明确以上出示简单的工具都是机械。(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感兴趣的简单工作讨论:这些工具主要是用那些部分在工作,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方便,并记录汇报。(3)揭示机械的概念,说明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区别与联系。
机械名称 工作部分 带来的方便
3、指导学生认识机械的作用。
(1)用手搬不动的大石头,用木辊能撬动,这说明机械的什么作用?(2)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教师提供的工具,做使用与不使用机械能对比实验,集合机械给人类带来的益处。(教师要提醒学生操作时注意安全,防止发生意外)讨论:要是没有下面这些机械帮助人们工作,将会出现什么情况?
四、介绍古代机械
(1)们看书中几组古代简单机械图片,讲解人类制造、使用机械的悠久历史。(2)生分析古代工具如何降低工作难度或省力的,感受先人的智慧。
五、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察或者调查生活中还有那些物品也属于简单机械,它 们怎样方便了我们的生活。
【课后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能够通过分析、判断那些物品属于机械,知道人 类很早就开始制造和使用机械,科学在不断发展。知道复杂机械是由简单机械组成的,复杂机械又叫做机器。
第二课:怎样移动重物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搜集生活中应用杠杆原理的事例说明杠杆的作用。2〃会做杠杆原理的探究实验,并依据数据对杠杆原理进行解释。
科学知识: 1〃知道杠杆是可以围绕固定点转动并提升重物的撬棒。2〃知道使用杠杆时的三种情况:省力、方便、平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2〃留心周围事物,关注有关机械的使用和研究。
教学重难点:
做杠杆原理的探究实验,并依据数据对杠杆原理进行解释。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演示实验器材:果糖罐头、螺丝刀、一根比较结实且长的木棍、支撑用的木墩; 分组实验器材:简单机械实验盒、杠杆尺、铁架台、钩码、弹簧秤等。
2、学生准备:
铅笔、硬币、尺子,生活中常用的各种工具(剪刀、钳子、镊子、开瓶器等)。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研究主题
1、谈话:老师需要你们帮我解决一个问题,现在我打不开罐头。你们谁能帮助 我?【说明】起先不提供任何工具,让学生直接用手开;如果打不开,再问学生是否 需要什么工具来帮忙。
2、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3、提问: 如果现在要你移动的不是罐头的盖子而是一块你根本搬不动的大石头,你怎么办?(学生讨论并发表意见)
4、操作演示后揭示:这种用来撬开或者提升物体的工具叫杠杆,是人们最早使用的最为简单的机械之一。相传古埃及人就是用这种“棒”搬动巨石,建造了金字塔。
5、谈话:这些“棍”、“棒”有什么特点?它们为什么能产生如此大的力?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种能撬动大石头的装置—— 杠杆。
二、认识杠杆的结构,探究杠杆的功能
1、谈话: 在力的作用下能够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所以要构成一个杠杆,必须有哪些材料?(一个支点和一根能绕支点转动的硬棒。)
2、教师画杠杆的示意图,引导学生结合示意图分析,认识杠杆的支点、动力和阻力等。
3、分组实践操作活动。
⑴要求每个小组有一把尺子、一支铅笔和一些硬币。⑵把铅笔(支点)放在尺子的中间刻度下方。⑶在尺子两端各放一枚硬币,观察发现了什么。⑷指导学生记录他们的观察结果。⑸预测:如果在尺子一端的一枚硬币上再加一枚,会发生什么?⑹做测试,并记录结果。⑺找出一种方法,在尺子的一端放两枚硬币而使尺子仍然保持平衡,实验并记录他们的答案。⑻在尺子两端放不同枚硬币的前进下,寻找到多种使尺子平衡的方法。
4、分析讨论实验数据。通过实验你有什么收获?
5、讨论:
⑴杠杆是否都省力?⑵杠杆在什么情况下省力?在什么情况下费力?在什么情况下不省力也不费力?(作简单示意图表示。)
三、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1、认一认大家带来的工具,你知道是怎么使用的吗?
2、说说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⑴生活中有哪些省力的杠杆?(剪刀、起钉锤、开瓶器、撬棒、老虎钳、手推车、夹壳器、园艺剪刀等。)⑵生活中用到哪些费力的杠杆?为什么费力还要用它?它还有什么作用?(铁锹、扫帚、镊子、钓鱼杆等,因为使用它们可以使操作活动变得更加方便。)⑶生活中哪种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天平、跷跷板)
3、观察课本插图:哪些是省力的?哪些是费力的?
4、讨论:阿基米德曾经说过,如果能找到一个支点,就能把整个地球撬起来。他说得有道理吗?你觉得是否可行?
四、课后小结:
【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知道杠杆是可以围绕固定点转动并提升重物的撬棒,知道使用杠杆时的三种情况:省力、方便、平衡。
第三课:斜坡的启示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观察,描述斜面构造上的要素;2.能够就斜面要素与用力大小的关系提出疑问,了解问题的需要,探究可能的答案;3.能通过实验验证斜面省力的原理。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斜面是简单机械之一,了解它的结构特征及组成;2.知道斜面及其变形—— 螺旋的功能及作用;3.了解斜面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科学实验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2.关注身边的简单机械的应用。教学重难点难点:
能够就斜面要素与用力大小的关系提出疑问,了解问题的需要,探究可能的答案;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⑴演示材料:盘山公路、桥梁的引桥等图片、斧子、葡萄酒开瓶器、瓶子上的盖
子、水龙头、螺丝钉、一段圆木等。⑵分组实验器材:一个封闭的重盒子、长短不同的木板、铁架台或其他支架、弹簧秤、滑轮组、书、各种螺钉、各种楔形或螺旋的工具、三角形纸片。
2、学生准备:拉链、带盖子的塑料瓶等实物。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一、设置情景,引入斜面。
1、提问:我们已经学过了哪几种简单机械?这些简单机械各有什么作用?
2、谈话: 假如有一个沉重的机器要你从低处搬到高处,你会怎么做?小组讨论,并利用身边的现有材料操作演示搬运活动。
3、交流,比较:哪一种方法搬运起来更容易些呢?
4、小结:利用斜坡,搬运工作会简单许多。用了斜坡,将沉重的机器用手推车 推到高一点的地方就不是很困难了。(画示意图)
二、观察斜面,分析斜面要素
1、出示盘山公路、桥梁的引桥、楼梯等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这些事物有什 么共同的特点?
2、交流、归纳总结:都可以将物体提升到一个高度;都具有一个倾斜面。
3、揭示:像盘山公路、桥梁引桥这样的斜坡或倾斜面叫斜面。斜面是与水平面 成一角度的平面。(板书:斜面)
4、讨论:影响斜面倾斜度的因素有哪些?你如何来调整斜面的倾斜度?(影响 斜面倾斜度的因素有两个方面: 一是斜面的长度,二是斜面的高度。这也是斜面的两 个要素。)
三、实践操作,研究斜面要素对力的影响
1、出示问题:一个斜坡的坡度大小(斜面的长短)到底是如何影响小车运动时拉力的大小的呢?
2、学生提出假设。
3、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小组讨论,设计实验。
4、交流:你是如何设计实验的?需要什么材料?(鼓励学生尽量使用身边现有的材料来做简单的实验)。
5、评点学生的实验设计,并作指导。
可以分别从影响斜面倾斜度的两个因素去考虑并实验操作: 斜面的长度和斜面的长度。各组同学在实验操作时要保持其中一个量的不变。
6、学生按假设的不同分组实验,收集相关数据,填写活动记录。
7、汇报实验现象,交流实验收获。
8、提问:比较全班同学测得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9、小结:如果斜坡的长度不变,斜坡的坡度越大,小车运动所需的拉力也越大;如果保持斜面的高度不变,增加斜面的长度,斜坡越长,小车运动时所需的拉力越小。
10、出示盘山公路的图片,提问:通往山顶的公路为什么不修成滑梯一样的斜面?公路绕着山盘旋而上,与直上直下的道路相比哪些方面有了改变?盘山公路为什么要修成这样呢?
四、认识变形的斜面
1、实践操作活动:从纸上剪下一个直角三角形,将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贴在一支铅笔上,然后将纸围着铅笔绕起来。你发现了什么?
2、出示螺钉,组织观察并讨论:螺钉上的螺纹与斜面有什么关系?
3、小结:螺旋是一种变形的斜面。斜面的斜坡越长,绕在圆柱形物体上的螺纹就越密。
4、讨论:使用斜面可省力,使用螺旋也可以省力吗?为什么要把钉子做成螺旋状的?
5、出示一段圆木,你可以把它掰开吗?借助于什么工具可以把这段圆木分开?(出示:斧子)观察斧子的剖面结构。我们把这种形状叫做“楔形”。楔形是两个背对背的斜面。
6、指导一学生操作实践,利用斧子的楔形结构将圆木劈开。说说感受。
7、还有哪些工具也是楔形的?
8、组织学生观察拉链:你是否尝试过用手把拉链的两边扣到一起?怎么样把拉链的两边分开或者合上呢?实践操作,体验拉锁的重要作用。
9、小结:螺旋、楔形等都是斜面的变形。
五、学习应用,迁移拓展
1、出示多幅图片,解释一下它们是如何省力的?
2、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斜面和螺旋,它们的作用各是什么?
【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知道斜面是简单机械之一,了解它的结构特征及组成知道斜面及其变形—— 螺旋的功能及作用。
第四课:拧螺丝钉的学问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观察,描述轮轴构造上的特点;2.能够就轮轴的作用提出疑问;3.会做轮轴省力的实验。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轮轴的结构特征及组成;2.知道轮轴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科学实验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2.留心观察和研究身边的简单机械。
教学重难点:
能够就轮轴的作用提出疑问;会做轮轴省力的实验。教学准备:
演示器材: 汽车资料课件、汽车模型、扳手、螺丝刀、打蛋器、钥匙、辘轳、游船图片及简单运动示意图。
分组实验器材:简单机械实验盒、弹簧秤、钩码、细圆木棒、大小不同的塑料饮料瓶、螺丝钉、木块、扳手、实验记录表等。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一、设置情景,引入课题
1、操作竞赛:选择合适的工具,比一比哪个小组可以又轻松又迅速地把螺丝钉拧进木头里。
2、交流:获奖小组交流操作方法并试着解释其中的道理。⑴自己是怎么样做的?⑵为什么要这样做?
二、观察实物,认识轮轴
1、谈话:谁对汽车方向盘比较熟悉,请给大家介绍一下。
2、出示汽车方向盘的图片,观察分析:汽车方向盘可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是怎么连接的?
3、观看录像:驾驶员是如何操纵方向盘改变运动方向的?
4、交流观察收获。
5、小结:汽车方向盘分为两部分,一个大轮子和一根长轴;轮固定在长轴的一端;当我们转动轮时,长轴也跟着转动,并将运动传递给其他机械。
6、讲解: 像汽车方向盘这样,由一个轮固定在可以转动的轴上的机械叫做轮轴。
三、制作轮轴,研究作用
1、学习使用简易材料制作一个轮轴。方法1:利用工具箱提供的材料,由大滑轮盘、小滑轮盘组装而成。方法2:根据教材提供的方法。
2、演示各组制作的轮轴并设疑:使用轮轴能够省力吗?
3、提出假设,设计实验。
4、分组实验,研究轮轴的作用。⑴将轮轴悬挂在铁架台上,将细绳穿过轮和轴;⑵用弹簧秤在轮轴上提起两个钩码,观察读数;⑶换更大的轮盘,重新测量所需要的力;⑷换钩
5、教师巡视指导,督促学生作好实验记录。
6、汇报实验现象,交流实验收获。
7、小结:轮轴能省力。省力的多少,和轮与轴的大小比例有关。
8、讨论研究:为什么使用轮轴能够省力?⑴如果把轮轴比作一个杠杆,它的支点在哪里?动力点在哪里?阻力点在哪里?⑵根据杠杆原理,解释一下使用轮轴为什么能够省力。
9、小结:轮轴相当于一个杠杆,轮和轴的中心点是支点,作用在轮上的力是动力,力作用的点在轮的边缘上,叫动力点;作用在轴上的力是阻力,阻力作用的点在轴的圆盘边缘上,叫阻力点。因为轮的半径总是大于轴的半径,所以作用在轮上的力总是小于轴所负荷的力,所以使用轮轴能够省力。轮与轴的半径大小比例越大,就越省力。
10、解释:为什么再大的汽车,只要驾驶员轻轻地转动方向盘就能改变它的方向?
四、实践操作,迁移扩展
(观察课P9 插图,小组讨论,大组汇报)⑴这个器械的轮是什么?轴是什么?⑵这个器械如何使用更省力?
【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描述轮轴构造上的特点,能够就轮轴的作用提出疑问,知道轮轴的结构特征及组成,知道轮轴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第五课:国旗怎样升上去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观察,描述滑轮构造上的特点。能够识别动滑轮和定滑轮。能够就两种滑轮的不同作用提出假设并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会做滑轮的实验,并通过数据分析,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
2、知识与技能:
知道滑轮的结构特征及其分类。知道两种滑轮的作用以及一些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数据的重要意义。建立一种物体可以有多种用途的意识。
教学准备:滑轮、铁架台、钩码、线、测力计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集中话题
1、有谁做过升旗手。
2、能告诉我,你升旗的时候是向下用力还是向上用力的呢?
3、为什么向下用里,国旗却会向上走呢?
4、讲解滑轮的概念。
二、探索和调查
1、你认为一个滑轮应该有哪些部分构成?
2、出示滑轮,讲解各部分名称。
3、讲解动滑轮和定滑轮的特点。
4、定滑轮除了可以帮助我们改变用力的方向,还能帮我们省力吗?
5、动滑轮又有什么用呢?
6、学生选择研究动滑轮还是定滑轮。
7、讨论实验。
8、交流、改善实验。
9、实验、记录、交流、小结。
10、要想做到既省力,又改变用力方向,可以怎样做呢?
11、讨论。
12、实验验证。
三、回顾和解释
1、生活中如果想应用滑轮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你觉得必须要有哪些条件,才 能比较方便地使用滑轮?
【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知道滑轮的结构特征及其分类。能够就两种滑轮 的不同作用提出假设并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会做滑轮的实验,并通过数据分析,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
第六课:自行车车轮转动的奥秘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在比较现代自行车与过去自行车的差别中发现自行车的传动方式。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一些传动装置的结构和作用。能够对两种传动方式进行比较。会组装链条传动和齿轮传动的方式。
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传动装置及传动装置的作用。知道链条传动和齿轮传动的结构和功能。了解自行车是怎样传动的。认识玩具和常见机械的传动装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乐于进行有关传动的研究活动。能够留心观察所见到的机械传动方式。教学准备:
自行车、齿轮、链条、皮尺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集中话题
1、你们知道自行车为什么会向前进吗?
2、交流。
3、比较两种自行车的差别。
4、重点观察现代自行车。
5、让学生交流使自行车向前进的动力来源。
6、教师讲解部分结构,齿轮、链条。
二、探索和调查
1、自行车是如何利用齿轮和链条行进的,请学生画出示意图。
2、展示、交流示意图。
3、制作链条传动的模型。
4、展示制作的模型。
5、讲解链条传动的概念。
6、让学生解释,链条传动需要哪些基本构件。
7、让学生说,链条传动的作用。
8、如果没有了条,两个齿轮之间可以构成简单机械吗?
9、出示齿轮传动装置。
10、讲解齿轮传动的构成和名称。
11、比较齿轮传动和链条传动的区别。
12、观察传动装置的正转和反转。(大轮带小轮和小轮带大轮的区别)
13、齿轮传动和链条传动在生活中分别适用于什么地方。
三、回顾和解释
1、研究自行车蹬一脚踏板,后轮转几周。
2、量量自行车车轮转一圈,在地上行进多长距离。
【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知道什么是传动装置及传动装置的作用。知道链条传动和齿轮传动的结构和功能。
第七课:折形状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识别复杂形状由哪些基本形状构成。2.能够将自然界的生物形状与人使用的物品进行形状比较。3.能够开展实验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科学知识:
1.知道复杂形状是由简单形状构成的,认识一些简单形状。2.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也会改变。3.了解一些不易变形的物体承受力。4.知道改变形状以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应用很广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欣赏自然界生物奇妙的形状和结构,感叹它给人们带来的启示。2.体验与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乐趣。3.意识到科学技术在解决生产,生活问题中的作用。
一、预期学习结果
1.认识常见的四种形状。2.能够通过实验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3.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会改变。16 4.能识别一些物体的主要形式。
5.知道改变形状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二、重点: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难点:使蛋壳的切口尽量平直。
教学准备:老师准备模型:圆锥体、圆柱体、立方体、球体、蛋壳8 个半圆,纸 筒24 个,两块板(师提前必须预做实验P18)
生准备(1)三角形纸筒、四边形纸筒、六边形纸筒、圆柱形纸筒(高度一样,底部周长一样,纸张一样,图画纸好)(2)带几张纸。教学过程:
一、认识四种基本图形
1.(出示各种图片或实物)
谈话: 自然界里有各种各样的物体,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形状,你能说出下列物 体是有那些形状构成的吗?
2.讲述:物体有各种形状,但大多数物体是由圆锥体、圆柱体、立方体、球体 四种基本形状构成的。
二、探究不同形状的纸的承受力。
1.谈话:纸是我们最常见的材料之一,你能想办法给纸张改变一下形状托起一 本书吗?
2.学生分组讨论。
3.老师让学生拿出提前做的各种筒形纸。
4.谈话:我们怎么来比较这几种不同形状的纸,谁的承受力大呢? [ 5.学生讲述方法。
提醒:比较的时候在哪些方面应该保持相同的呢?如何比较结果?
6.谈话:我们用书本检测承受力,因为书本可以一本一本地放,测试时,要轻 拿轻放,尽量减少书本对纸筒的撞击力,放书本是要对准纸筒中心,以防倾倒,一个 17 纸筒只能做一次实验,不可重复使用,因为纸筒被重物压皱后,承受力大幅度下降,会影响测试数据的准确性。7.学生实验,并做好记录。纸筒形状 承受力 纸筒形状 预测 实际 三角形 正方形 六边形 圆筒形 8.小结:
三、了解各种形状在生活中的应用。
1.P18 图,提问:下面物体是根据什么原理做成的。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2.讨论: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物体也是有牢固的形状?
四、拓展。
1.演示(出示蛋壳)薄薄的鸡蛋壳好像弱不经风,猜猜多少本子能将它压塌呢? 2.演示,P18 圆筒实验,人站在上面。(两个演示实验都是先预测老师再演示)3.看了刚才两个实验,你有什么想法?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留心观察身边各式各样的物体,运用我 们今天所学的知识改进它们的缺点?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知道复杂形状是由简单形状构成的,认识一些简 单形状。18 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也会改变。了解一些不易变形的物体承受力。.知道改 变形状以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应用很广泛。
2、搭支架
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下)19 页~20 页 教学目标:
1、能够分析稳固性结构的特点;
2、能够比较不同结构的稳固性,能设计并制作立体支架;
3、知道不同的形状结构稳固性不同,知道三角形结构不容易变形;
4、了解三角形结构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5、体验自主设计,自主发现的乐趣,意识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认识这个建筑物吗?(师手拿上海东方明珠塔的模型)(介绍有关东方明珠塔的 知识)看到东方明珠塔你有什么感想?想知道这样美丽、雄伟、坚固的高塔是怎样建 成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搭支架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探究三角形的稳定性
①老师这里有几个平面支架,请你猜测一下:哪种形状的稳定性最强?
②学生活动: a、小组成员分工把搭好的支架摇一摇,晃一晃,比较哪种形状的 支架最不容易变形,省材料。
③汇报看和自己的猜测是否一致,小结:三角形最稳固最省材料
2、解决前面开课问题
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东方明珠塔的结构,说一说它如此坚固的秘密吧!
3、加固其它平面支架
你能想办法使其它的支架变得稳固吗?(学生动手实验)汇报(此处注意多鼓励学生)
4、拓展为后继学习准备 19 正因为东方明珠塔如此坚固美丽才使众多到上海的游人前往观赏,你也想搭一座 这样的高塔吗?那怎样的高塔才算好呢?(高、稳、省材料)请同学们先在你的小组 内设计一份高塔的图纸,咱们下节课进行一场建塔比赛好吗?
三、全课小结: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
3、建桥梁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搭建几种桥梁。
2、能够收集有关桥梁的图片和资料。科学知识:
1、知道桥梁是由桥面和桥墩组成。
2、知道拱形桥、吊桥是承受力大而又结实的桥梁。
3、了解常见的桥的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建桥梁的过程,体验造桥的艰辛与快乐。
2、意识到科学技术在桥梁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
搭建三种类型的桥并比较桥的坚固程度。
三、教学准备
有关搭建桥梁的材料、绳子、纸张、木棒、透明胶带等 有关各种桥梁的图片
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一)导入
1、读报导 20
2、这是一则关于什么的报道?(板写:桥梁)
3、你见过哪些桥梁?
(二)桥梁分类
1、想了解更多的桥梁么?
2、分发桥梁的卡片
3、介绍你最喜欢的桥梁
4、给这些桥梁分类,说说标准
(三)搭建桥梁并研究 我们来建自己的桥梁研究:
2、展示材料:
观察,想一想,怎样建桥梁? 演示,搭建不同类型的桥梁
归纳,把这三种不同的桥梁画下来。(指导画简图,认识桥墩、桥面等)
3、这三座桥梁中,那一座桥梁会是最牢固的?
4、讨论、预测、填写 关于桥梁的强度:
1、我们怎样来比较他们的牢固程度?
2、我们可以把重物放在桥梁的哪个部位呢?是最牢固的部位?还是最薄弱的环 节?(讨论)
在图中,用向下的箭头表示出来。
3、我们今天是用瓶装清水来作为重物,测量桥梁的强度。(简单介绍矿泉水瓶子 的容水的重量)分组活动过程:
1、学生活动(约15 分钟)
2、指导及时记录数据__
第三篇: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1课
地
球
教学目的:
1、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2、基本了解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和面积的大小。
3、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4、了解地球内部的基本结构。
教学重点
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知道地球表面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的。
教学难点
地球内部的结构。
教具准备
地球仪、小船模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常常看到船只进港出港。为什么从远处驶来进港的船只总是先看见桅杆,再逐渐看见船身,而出港向远方驶去的船只总是先不见船身,然后桅杆才逐渐隐没在海平线下?
出现这种现象是什么原因?与地球的形状有关吗?
二、新课
(一)地球的形状 实验
模拟实验:将小船模形贴着地球仪表面来回移动,从另一侧观察小船模型。
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能够说明地球是一个圆形的球体。
月食的时候地球的阴影是条曲线。是谁最早证实了地球的形状?
指导阅读p4 《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漫长历程》 简介 麦哲伦环绕地球的航行
第二课时
一、复习
地球是什么形状?
是谁最早证实了地球的形状?
二、新课
(一)地球有多大?
地球的直径约为12800千米
(二)海洋和陆地
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表面海陆的分布情况,估算海洋和陆地的面积,使学生对地球表面海陆的分布情况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
海洋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0
陆地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3/10
(三)拓展
平原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多少?
平原面积占陆地面积的1/4
(四)地球内部有什么(a)、介绍地球内部概况(b)、指导阅读p8的“地球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三、作业:
1、查找、收集人类近代探索地球形状的历史和数据。
2、查找资料,了解更多有关地球内部结构和物质组成的知识。板书设计:
第1课
地
球
一、地球的形状
是谁最早证实了地球的形状? 麦哲伦环绕地球的航行
二、地球有多大?
地球的直径约为12800千米
三、海洋和陆地
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的7/10平原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1/4 陆地约占地球表面的3/10 其他地形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3/4
四、地球内部有什么
第2课
太
阳
教学目的
1、认识到太阳对地球万物的重要作用。
2、了解人类对太阳能的利用。
教学重点
太阳对地球万物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有关太阳的一些知识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万物生长靠太阳吗?
二、新课
(一)太阳给地球带来了什么?
1、太阳直接给地球提供了光和热;
2、太阳辐射维持了地表的温度,成为大气、水运动及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来源;
3、煤炭、石油等矿产的能量是古代生物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4、太阳能还可以被太阳灶、太阳能电池等装置被人们利用。
(二)讨论
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万物会怎么样?
(三)拓展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太阳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学习内容
二、教学新课
(一)能量巨大的太阳
太阳从中心向外可分为核反应区、辐射区、对流层和大气层。核反应区半径约是太阳半径的1/4,其间进行的氢核聚变提供了太阳经久不衰的巨大辐射的能源。在辐射区内,通过光子的多次吸收、再发射过程把核反应区发射的高能γ射线变成低能的可见光和其他形式向外传送到对流层。对流层里物质的对流、湍流(及湍流产生的噪声)和大尺度的环流把太阳内部的能量传输到太阳表面,并通过光球辐射出去。
太阳每分钟发出的总能量约为每分钟2.273×1028焦。而地球上仅接收到这些能量的22亿分之一。太阳每年送给地球的能量相当于100亿亿度电的能量。太阳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又无污染,是最理想的能源。
三、作业:
调查周围的人们怎样利用太阳能。
板书设计
第2课
太
阳
万物生长靠太阳吗?
一、太阳给地球带来了什么?
1、太阳直接给地球提供了光和热;
2、太阳辐射维持了地表的温度,成为大气、水运动及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来源;
3、煤炭、石油等矿产的能量是古代生物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4、太阳能还可以被太阳灶、太阳能电池等装置被人们直接利用。
二、能量巨大的太阳
太阳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又无污染,是最理想的能源。第3课
月
球
教学目的
1、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2、知道月球每天、每月的运动模式。
3、了解更多的有关月球的知识。
教学重点
月球每天、每月的运动模式
教学难点
月相变化的规律
教具准备
三球仪、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农历二月初一晚上,某牛棚的的牛被偷走了。第二天,探长把某嫌疑犯捉回来审问。疑犯对探长说:“我昨晚借着月光,看见张三从牛棚中偷走了牛”。探长马上断定疑犯在撒谎。
为什么探长说他在撒谎?是不是牛被偷的晚上根本没有月光?每个月的初一是否有月光?怎样能知道呢?
二、新课
(一)观察月相的变化
教师在教室制作一张大的观察记录表,让学生把每天观察的记录画到表中。
同学们对月相进行了一个月的观察,大家有什么发现? 分析观察记录表,找出月相变化的规律。
(二)月相变化的原因
做一做模拟实验,思考产生月相变化的原因。出示月球模型。
月球黑和白的一面分别代表什么?月球绕地球转一圈大约要多长时间?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二、新课
教师:月球黑的一面是太阳照不到的一面,从地球上看就是黑色的。月球绕地球转一圈需要29.5天,代表一个月相变化周期。演示三球仪
(一)观察三球仪三球间的相互运动,思考月相变化的原因。
(二)对月相变化的原因进行解释。
(三)登陆月球
出示美国宇航员成功登陆月球的图片。
假如你是宇航员,即将登陆月球,应该做哪些准备呢? 地球和月球的环境有哪些差异?
说说登陆月球应该作的准备,并说明为什么?
三、作业:
搜集更多有关月球的资料,制作月球知识手抄报。
板书设计
第3课
月 球
一、观察月相的变化
二、月相变化的原因
三、登陆月球
第4课
白天与黑夜
教学目的
1、知道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自转一周为一天,约24小时。
2、知道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造成的。
3、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与哥白尼的贡献。
4、探究昼夜变化对动植物行为的影响。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自转一周为一天,约24小时。知道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造成的。
教学难点
昼夜变化对动植物行为的影响。
教具准备
地球仪、手电筒。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把白天简称为昼,黑夜简称为夜,昼夜交替一次为一天。想想看,是什么原因使昼夜不停地交替出现呢?
二、新课
(一)、昼夜交替是怎样产生的?
1、我们用手电筒表示太阳,地球仪表示地球,做一个昼夜交替的模拟实验。
2、出示地球自转示意图。
小结:地球是围绕太阳运转的一颗行星,地球在围绕太阳运转的同时也在自转。地球自转一周约需24小时,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一天。在地球的某一个地方,在一天当中,正对太阳时就是白天,绕到背向太阳的一面时就是黑夜。
(二)、古人是怎样认识昼夜变化的? 指导阅读P21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昼夜交替是怎样产生的?
2、古人是怎样认识昼夜变化的?
二、新课
(一)、世界各地的昼与夜
在同一时刻,北京的太阳刚刚从东方升起,纽约的太阳已经向西落下,世界各地的昼夜变化存在着差异。
由于世界各地的昼夜存在着差异,同学们可以借助网上交流了解在同一时刻各地的时间、昼夜状态是不同的,体会世界各地昼夜的差异,进一步理解昼夜变化是由于地球自转造成的。
(二)、昼夜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昼夜变化也会对动植物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指导阅读P23 哪几种动植物的生长活动受昼夜变化的影响较明显? 小结:
大多数动植物的生长活动都受昼夜变化的影响。
三、作业: 查找资料,了解更多有关动植物生长活动受昼夜变化影响的知识。
板书设计
第4课
白天与黑夜
一、昼夜交替是怎样产生的
二、古人是怎样认识昼夜变化的?
三、世界各地的昼与夜
四、昼夜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第5课
春夏与秋冬
教学目的
1、了解四季的变化与地球的公转有关。
2、认识四季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教学重点
通过阳光直射与斜射的对比实验,观察并了解阳光的直射与斜射不同的效果。
教学难点
四季形成的原因。
教具准备
两块大小一样的金属片,每块的背面粘贴一支温度计、大镜子、手电筒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为什么夏天的太阳火辣辣的,冬天的太阳暖洋洋的?
二、新课
(一)、直射与斜射有什么差异?
出示一个手电筒,分别在黑板上演示直射和斜射,引导学生观察直射和斜射时光束有什么不同。
(直射时光线集中,照射面积小;斜射时光线不集中,照射面积大。)
直着照和斜着照,得到的光束有什么不同?被照射区域的温度有什么区别?
直射和斜射是否会形成不同的温度呢? 做书上的实验,边实验边记录。
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阳光在同样的高度直射与斜射会形成明显不同的温度。
(二)、四季的成因
我们已经知道,阳光在同样的高度直射与斜射会形成明显不同的温度,地球以一年为周期围绕太阳公转,由于地球始终是倾斜着身子在公转,所以对某一地区来说,每年夏季和冬季太阳光照射地表的角度就出现了明显差异,也就形成了明显不同的温度。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太阳直射与斜射有什么差异?
2、四季是怎样形成的?
二、新课
(一)、四季变化与我们的生活
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四季气候不同。有的地区冬天特别冷,夏天比较凉爽;有的地区冬天比较温和,夏天特别酷热。我们所在的地区属于哪一种呢?
我们通常是如何躲避严寒酷暑的呢?
(二)、动植物怎样抵御严寒酷暑?
动植物寒冬没有棉衣,酷暑没有空调。他们是如何抵御严寒酷暑的呢?
介绍动植物抵御严寒酷暑的典型方式。
三、作业
查找资料,了解更多动植物抵御严寒酷暑的方式。
板书设计
第5课
春夏与秋冬
一、直射与斜射有什么差异? 二、四季的成因 三、四季变化与我们的生活
四、动植物怎样抵御严寒酷暑? 第6课
祖国各地的春天
教学目的
1、认识四季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2、通过网络课堂了解祖国各地春天的差异,认识祖国各地春天的特征。
教学重点
四季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教学难点
祖国各地春天的差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春天有什么特征?春天从一年之中的什么时候开始?今天,我们就通过网络课堂来探究、了解祖国各地春天的差异,认识祖国各地美丽的春天!
二、新课
指导阅读P30-31.关于春天的研究内容是很多的,如气温升高、降水、花开、蛙鸣、小草返青、大树发芽等等,我们首先要“提出研究内容”,然后“完成各项研究内容”,再“讨论与交流”,最后“综合分析得出研究成果”。
(一)、现在,我们就选定一个研究内容:如“一周气温变化”。
1、研究内容:一周气温的变化
2、完成各项研究内容;记录本地一周每天的平均气温
3、讨论与交流:通过网络课堂与全国各地小朋友讨论、交流
4、综合分析得出研究成果:得出祖国各地春天有哪些差异,并把研究成果发表在“小学科学网”上,和其他小朋友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春天有什么特征?
2、春天从一年之中的什么时候开始?
二、新课
(一)我们也可以选定另一个研究内容:如“油菜开花的研究”。
1、研究内容:油菜开花的研究
2、完成各项研究内容;记录本地油菜开花始期、开花盛期、开花末期。
3、讨论与交流:通过网络课堂与全国各地的小朋友讨论、交流
4、综合分析得出研究成果:得出祖国各地春天有哪些差异,并把研究成果发表在“小学科学网”上,和其他小朋友交流。
第7课
种子和幼苗
教学目的
1、了解种子的基本结构。
2、知道种子萌发需要的一些外界条件。
3、了解种子萌发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教学重点
知道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外界条件
教学难点
了解种子萌发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平时见到的植物,大部分都是由种子萌发生长而成的。是不是每一颗种子都可以发芽呢?什么样子的种子能发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七课《种子和幼苗》(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什么样的种子能发芽?
出示两组菜豆种子(被虫蛀过的菜豆种子和未被虫蛀的菜豆种子)以及提前几天用两组菜豆种子(被虫蛀过的菜豆种子和未被虫蛀的菜豆种子)做的发芽情况的实验。
解剖一颗完整的菜豆种子,观察其内部结构。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对比,然后说说什么样的种子才能发芽。得出:结构完整的种子才能发芽。
(二)、唤醒种子里的生命
同样的种子,为什么在仓库中不发芽,种到地里就会发芽? 种子萌发需要什么样的外部条件?
出示一组(三个杯子)发芽情况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 三个杯子里分别放了相同数量的种子和土壤,只是1号杯空气充足,无水;2号杯水和空气均适量;3号杯水较多,缺乏空气。
观察不同情况下种子的萌发情况,思考种子萌发需要什么样的环境条件? 得出:
种子萌发所不可缺少的外界条件是充足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足够的氧气。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什么样的种子能发芽?
2、种子萌发需要什么样的环境条件?
二、新课
(一)、观察种子萌发的过程
观察种子萌发的过程,并用简单的文字或图画记录下来。
1、种子从外界吸收足够的水分后,原来干燥、坚硬的种皮逐渐变软,整个种子因吸水而呈现膨胀,终于将种皮撑破。
2.、种子吸水后,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贮存在胚乳或子叶里的不溶性大分子化合物,分解成简单的可溶性物质。
3.、种子的胚根、胚芽、胚轴很快地生长起来。
4.、种子里胚根首先突破柔软的种皮,向下生长,形成主根。5.、胚根伸出不久,胚轴的细胞也相应生长和伸长,把胚芽或胚芽连同子叶一起推出土面。)
(二)、拓展:子叶的作用
子叶在幼苗生长的过程中有什么作用呢?
幼苗萌发后的子叶为什么不会慢慢长大,反而慢慢枯萎呢? 你认为子叶对幼苗的生长有什么作用呢? 同学们可以课后做个实验来验证子叶的作用:
选用两株刚出土且差不多大小的幼苗,一株去除子叶,另一株不去除,然后把两株幼苗种在一个盆里,过几天观察看看实验的结果是什么样的。
三、作业 网上学:各种各样的种子
1、请同学们上网了解更多植物种子的特点和用途。
2、请同学们观察和收集自己周围一些植物种子方面的资料并和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第7课
种子和幼苗
一、什么样的种子能发芽? 结构完整的种子才能发芽。
二、唤醒种子里的生命
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充足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足够的氧气。
三、观察种子萌发的过程
四、子叶的作用
第8课
植物长大了
教学目的
1、通过栽培植物,了解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一些规律。
2、了解植物的生长是有周期性的。
教学重点
1.了解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一些规律。
2.了解植物生长的四个主要阶段:种子、幼苗、开花、结果。
教学难点
收集植物生长过程的数据,分析数据并找出规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一株植物萌发以后生长很迅速,但它会一直这样快速地生长吗?
植物的生长过程中会有哪些变化?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八课《植物长大了》(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探究植物生长的规律
1、数据记录
植物生长过程中会有很多变化,比如植株长高、叶子变多等,我们可以用测量、统计等方法记录这些变化。
定期观察一株植物的生长过程,并把收集的数据记录下来,例如绿豆可以采用记录高度变化的方法、黄瓜则可以记录新增叶片的数量等等,请同学们选定一株植物进行观察,然后把观察的结果记录在P43的记录表里。
想一想,植物生长过程中还会发生哪些变化?
2、数据处理
用图表把数据列出来,有助于对数据进行分析。
第二课时
一、复习
植物生长的规律?
二、新课
(一)、分析结果
分析植物生长高度变化记录表可以发现哪些规律?
(二)、植物生长有哪几个阶段?
植物一生的四个阶段是:种子、幼苗、开花、结果,根据你的记录填写P45的图表。
不同种类的植物生长周期是不是都一样呢?
三、作业
查找资料,探究不同植物其生长过程的规律一样吗?
板书设计
第8课
植物长大了
一、探究植物生长的规律
1、数据记录
2、数据处理
3、结果分析
二、植物生长有哪几个阶段?
植物一生的四个阶段是:种子、幼苗、开花、结果
第9课
养
蚕
教学目的
1、了解蚕一生的不同阶段的特点。
2、了解蚕幼虫期生长过程中的一些规律。
3、经历饲养小动物的过程,描述动物生长的大致过程。
教学重点
蚕一生的生长和变化。
教学难点
观察、比较蚕不同阶段的特点,研究蚕幼虫期生长过程中的规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蚕宝宝多可爱啊,它长大以后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让我们一起进入蚕宝宝的世界,看看它的一生是怎样变化的。板书课题:
二、新课
蚕和很多动物一样,生命都是从卵开始的。
(一)观察蚕卵
刚生出来的蚕卵是淡黄色椭圆形的,长1.2~1.3毫米。
(二)蚕卵是怎样孵化的?
适合的温度下蚕卵会逐渐变成紫黑色,两个星期左右即可孵化出蚁蚕。
蚁蚕把卵壳咬破后,先露出头部,然后爬出卵壳。
(三)蚕宝宝怎样长大?
1、蚕宝宝刚孵化出来时,小小黑黑的,头部和身体也是黑黑的颜色,大约只有3毫米,要用放大镜才看得清楚,身体全部都是毛,看起来很像小蚂蚁,所以叫做“蚁蚕”。因为蚁蚕的身体很小,所以要移动蚁蚕时,不要用手去抓,最好用毛笔驱赶蚁蚕到纸片上再将其移走。
2、要注意养蚕的注意事项(P48)。
3、观察蚕在幼虫阶段体长的变化,记录观察数据,并将数据用图表表示出来。
4、分析图表,蚕的幼虫在生长过程中体长变化有什么规律?
(四)观察蚕的幼虫
蚕幼虫的身体结构:蚕的身体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共13节。头部有口和六对单眼,胸部有三对尾端尖突的足(胸足)。腹部有四对圆形肉质的足(腹足)及一对尾足。腹足可以帮助蚕在桑叶上四处爬行。蚕的身体两侧有黑色的小点,称为“气孔”,是蚕的呼吸器官。
蚁蚕生长几天后就要脱皮。脱皮后,蚁蚕就变成了二龄蚕。蚕幼虫在生长过程中要脱四次皮,最后变成五龄蚕。
蚁蚕和五龄蚕的异同点: 不同点
蚁
蚕:头部较大、身体发黑、全身都长毛。
五龄蚕:头部很小、身体白色、全身无毛、外形有差异。相同点
蚁
蚕:身体都分为头部、胸部、腹部
五龄蚕:身体都具有三对胸足,四对腹足及一对尾足,身体结构相同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蚕卵是怎样孵化的?
2、蚕宝宝怎样长大?
二、新课
(一)、蚕茧里有什么?
五龄蚕后,蚕的身体变黄且呈透明状,皮肤紧绷,且不爱吃桑叶,这时蚕就准备结茧吐丝了,蚕先向周围吐丝,以固定茧的位置,然后再吐丝将自己包围起来。一只蚕所吐的丝,其长度可达1000~1500米。
蚕茧内还有一套蚕皮,那是化蛹时,蚕蜕下来的。刚开始,蚕蛹是白色柔软的,不久就渐渐变色,最后呈褐色变硬。蚕蛹的身体的正面是一节一节的,蚕蛹的腹部可以隐约看到翅膀的纹路和触须及三对足,蛹的侧面有气孔。
(二)、观察蚕蛾的外形
经过10~15天,蛹会蜕去蛹壳而羽化成蛾。
蚕蛾头部上有发达的复眼、梳状的触角,口器退化。胸部三节,有三对足,两对翅。腹部雌性7节、雄性8节,7对气门。腹部末端有发达的外生殖器,雄蚕蛾身体较小,触角稍大;雌蛾身体较大,但触角稍小。蚕蛾虽然有嘴巴,却不再吃任何东西。雌蛾尾端散发气味引诱雄蛾前来交配,交配后不久雄蛾死去,雌蛾开始产卵。雌蛾一般可以产五百个左右的卵。产完卵后不久,雌蛾也会死去。
(三)、蚕的生长阶段
蚕的一生可分为四个阶段:蚕卵、幼虫、蚕蛹、蚕蛾。
三、作业
网上学:动物的一生
1.比较蝴蝶和青蛙的一生与蚕的一生有什么相同和不同。2.了解其他一些常见的动物的一生。
板书设计
第9课
养
蚕
一、观察蚕卵
二、蚕卵是怎样孵化的?
三、蚕宝宝怎样长大?
四、观察蚕的幼虫
五、蚕茧里有什么?
六、观察蚕蛾的外形
七、蚕的生长阶段
蚕的一生可分为四个阶段:蚕卵、幼虫、蚕蛹、蚕蛾。第10课
我们在成长
教学目的
1、了解自己成长过程中外貌发生的变化。
2、知道一些青少年身体发育的特点。
3、了解青春期的主要身心变化的特点,以及一些青春期保健知识。
教学重点
了解人在成长过程中外貌发生的变化,知道一些青少年身体发育的特点。
教学难点
青春期的主要身心变化的特点,以及一些青春期保健知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最近彬彬的声音怎么变得沙哑了?
彬彬要长大了吗?从哪些方面能够说明人在不断生长着?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十课《我们在成长》(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相册里记录的变化
搜集一些自己不同年龄的照片,仔细研究一下,看看自己从小到大的外貌是怎样变化的,描述自己的外貌变化情况,把它记录在P55里。
(二)、研究身高、体重的变化
少年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不但外貌发生了变化,身高和体重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怎样才能知道近几年自己在身高和体重等方面的变化情况呢?
1、到校医室查一查自己几年来的身高和体重的记录,并将收集到的数据设计成表格记录下来。
2、分析数据,发现身高和体重的变化规律。
3、你的身高和体重每年增加的情况都一样吗?在哪一年增加得最快?(男生的身高和体重从12、13岁开始增长较快,女生的身高和体重从11、12岁开始增长较快)。
第二课时
一、复习
复习上讲课学习内容
二、新课
(一)、我们长大了
除了身高、体重增加之外,我们的身体还出现了哪些变化? 在长大的过程中,少年儿童的身体会悄悄地发生变化。男生开始长胡须,颈部开始出现突起的喉结,声音变得很低沉;女生的乳房开始渐渐地发育,月经也开始出现,无论男女都开始出现“青春痘”。这些变化是进入青春期的重要标志。
(二)、健康成长 指导阅读P58资料
小结:青春期是人一生中很重要的时期。发育得好,能给一生的健康打下很好的基础;发育得不好,往往会影响一生的健康。所以,我们要特别注意青春期的保健。由于人在青春期各方面生长发育很快,所以这个时期特别需要增加营养。另外,还要注意保证睡眠,加强锻炼,预防疾病。
三、作业
查找资料,了解更多的青春期保健知识。
板书设计
第10课
我们在成长
一、相册里记录的变化
二、研究身高、体重的变化
男生的身高和体重从12、13岁开始增长较快。女生的身高和体重从11、12岁开始增长较快。
三、我们长大了
四、健康成长 第11课
植物生长靠什么
教学目的
1、认识植物生长不仅需要水分,还需要养分。
2、知道砂土、黏土、壤土的不同特性对植物生长会产生影响。
3、知道影响植物生长因素有水、养分、空气、阳光、温度等。
教学重点
知道影响植物生长因素包括水、养分、空气、阳光、温度等。
教学难点
砂土、壤土、黏土的特征与作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波波、妍妍、琪琪三个好朋友走到一个墙角边,发现墙角边的两株植物长得大小不同。
为什么生长在相邻位置的两株植物的生长状况有很大不同呢?植物的生长需要什么条件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十一课《植物生长靠什么》(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植物只“喝水”就够了吗?
观察书上的一组对比实验,得出植物的生长不仅需要水分还需要营养。
(二)、土壤浸制液里有什么?
土壤里有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成分,这些养分溶解在水中,能被植物吸收。
(三)、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有什么影响?
1、壤土能保水保肥,养分丰富,最适合植物生长。
2、黏土能保水保肥,养分较丰富,但透气透水性差。
3、砂土保水保肥能力差,养分较少。
根据三种土壤的特点,把你的预测填写在P64“我的预测”里。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植物只“喝水”就够了吗?
2、土壤浸制液里有什么?
3、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有什么影响?
二、新课
(一)、各种因素对植物生长有什么影响?
我们知道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分和营养,除此以外,还有哪些因素对植物的生长有较大的影响?
阳光、空气、温度会对植物产生什么影响呢?
1、如果植物的生长缺少了阳光,植物会有什么变化?
2、如果植物的生长缺少了空气,植物会有什么变化?
3、如果植物的生长没有适宜的温度,植物会有什么变化? 得出:阳光、空气、温度等因素对植物的生长有较大的影响。
(二)、拓展:制作豆苗迷宫 指导阅读P67
三、作业
制作豆苗迷宫
板书设计
第11课
植物生长靠什么
一、植物只“喝水”就够了吗?
二、土壤浸制液里有什么?
三、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有什么影响? 1.壤土:保水保肥、养分丰富
2.黏土:能保水保肥、养分较丰富,但透气透水性差 3.砂土:保水保肥能力差、养分较少
四、各种因素对植物生长有什么影响? 1.、阳光
2.、空气
3、温度
五、制作豆苗迷宫
第12课
动物为什么要吃东西
教学目的
1、了解不同的动物吃不同的食物,能够按照动物的食性不同进行正确的分类。
2、知道动物要维持生命,就要消耗食物来补充能量。
教学重点
知道动物要维持生命,就要消耗食物来补充能量。
教学难点
按照动物的食性不同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刺猬冬眠后真的不需要吃东西吗?冬眠的动物可以几个月不吃不喝,它真的不需要吃东西吗?
今天,我们学习第十二课《动物为什么要吃东西》(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动物吃什么?
动物都要吃食物吗?这些动物要吃些什么东西?
1、植食动物:以植物为食物的动物叫做植食性动物。
2、肉食动物:以其他动物为食物的动物叫做肉食性动物。
3、杂食动物:以植物和其他动物为食物的动物叫杂食性动物。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刺猬冬眠后真的不需要吃东西吗?
2、动物都要吃食物吗?这些动物要吃些什么东西?
二、新课
(一)、动物为什么要吃东西?
动物运动需要能量,生长需要营养,所以动物必须吃食物。食物在动物的身体里会转化成身体需要的物质和能量,支持动物的生长、运动和维持体温等作用。
(二)、资料:小动物,大食量
指导阅读P71资料“小动物,大食量”。
三、作业
网上学:四大家鱼和它们的食性
板书设计
第12课
动物为什么要吃东西
(一)、动物吃什么?
1、植食动物:以植物为食物的动物叫做植食性动物。
2、肉食动物:以其他动物为食物的动物叫做肉食性动物。
3、杂食动物:以植物和其他动物为食物的动物叫做杂食性动物。
(二)、动物为什么要吃东西? 动物运动需要能量,生长需要营养
(三)、小动物,大食量
第13课
植物繁殖的奥秘
教学目的
1、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
2、了解植物可用不同的器官繁殖。
3、关注和了解植物繁殖的新技术。
教学重点
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了解花的多种传粉方式、种子的多种传播方式。
教学难点
植物繁殖的多种方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彬彬、妍妍、波波、琪琪一起去瓜园参观,发现了有的花已经结了果才凋谢,而有的花凋谢了但却没有结果。
为什么有些花会结果,有些花不会结果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十三课《植物繁殖的奥秘》(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探究植物结果的奥秘
出示刚开放就摘除了雌蕊的花和保留了雌蕊的花的图片。如果摘除了花的雌蕊,花还能不能结果呢?
讨论得出:有雌蕊的花可以结果,摘除雌蕊的花不能结果。
(二)、给植物传粉
出示一个结籽不饱满的玉米和一个结籽饱满的玉米。是什么原因令这两个玉米棒结籽饱满的程度不同?
植物雄蕊的花粉要通过不同的传粉方式到达雌蕊上才能使植物结果。所以在农业生产上,利用人工授粉可以使植物结出更多、更饱满的果实。
指导阅读P78的资料:虫媒花、风媒花
小结:花粉传播的方式有:依靠昆虫传粉、依靠风力传粉以及人工传粉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如果摘除了花的雌蕊,花还能不能结果?
2、花粉传播有哪些方式?
二、新课
(一)、了解种子的传播
植物结果后,是怎样将果实和种子传播出去的? 种子的传播有哪些方式?
鬼针草种子粘着力很强,它是怎样传播的呢? 椰子树生活在水边,它用怎样的方式传播种子? 蒲公英的种子很轻,它是怎样传播的呢? 你还见过或者听说过种子传播还有哪些方式?
小结:果实和种子的散布,主要依靠风力、水力、动物和人类的携带,以及通过果实本身所产生的机械力量。
归纳:为了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植物的种子形成了不同的结构特征,以便完成延续生命的任务。
(二)、不用种子可以繁殖吗? 植物只能用种子进行繁殖吗?
像香蕉、甘蔗,这些植物一般不容易结出种子,没有办法通过传播种子来完成延续生命的任务。它们是通过什么方式进行繁殖的呢?
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等营养器官进行繁殖。
人们为了优化一些植物品种,常利用植物的营养器官进行嫁接、扦插、压条等技术方式进行繁殖。
三、作业:
网上学:了解植物繁殖的新技术。板书设计
第13课
植物繁殖的奥秘
一、探究植物结果的奥秘
二、给植物传粉
昆虫传粉、风力传粉、人工传粉
三、了解种子的传播
主要依靠风力、水力、动物和人类的携带。
四、不用种子可以繁殖吗?
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等营养器官进行繁殖。
第四篇: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文章
来源 莲山课 件 w w w.5 Y K j.Co M 1.地球 教学目的:
1.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2.基本了解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和面积的大小。3.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4.了解地球内部的基本结构。重点
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知道地球表面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的。难点
地球内部的结构。教具
地球仪、小船模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常常看到船只进港出港。为什么从远处驶来进港的船只总是先看见桅杆,再逐渐看见船身,而出港向远方驶去的船只总是先不见船身,然后桅杆才逐渐隐没在海平线下?
出现这种现象是什么原因?与地球的形状有关吗?
二、新课
(一)地球的形状 实验
模拟实验:将小船模形贴着地球仪表面来回移动,从另一侧观察小船模型。
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能够说明地球是一个圆形的球体。
月食的时候地球的阴影是条曲线。是谁最早证实了地球的形状?
指导阅读p4 《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漫长历程》 简介 麦哲伦环绕地球的航行
(二)地球有多大?
地球的直径约为12800千米
(三)海洋和陆地
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表面海陆的分布情况,估算海洋和陆地的面积,使学生对地球表面海陆的分布情况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
海洋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0
陆地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3/10 拓展
平原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多少?
平原面积占陆地面积的1/4
(四)地球内部有什么
a)
介绍地球内部概况
b)
指导阅读p8的“地球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作业:1.查找、收集人类近代探索地球形状的历史和数据。
2.查找资料,了解更多有关地球内部结构和物质组成的知识。
板书设计: 1.地球
一、地球的形状
是谁最早证实了地球的形状? 麦哲伦环绕地球的航行
二、地球有多大?
地球的直径约为12800千米
三、海洋和陆地
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的7/10
平原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1/4 陆地约占地球表面的3/10
其他地形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3/4
四、地球内部有什么 2.太阳 教学目的:
1.认识到太阳对地球万物的重要作用。2.了解人类对太阳能的利用。重点
太阳对地球万物的重要作用 难点
有关太阳的一些知识 教具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万物生长靠太阳吗?
二、新课
一)太阳给地球带来了什么? 1.太阳直接给地球提供了光和热;
2.太阳辐射维持了地表的温度,成为大气、水运动及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来源; 3.煤炭、石油等矿产的能量是古代生物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4.太阳能还可以被太阳灶、太阳能电池等装置被人们直接利用。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万物会怎么样? 二)能量巨大的太阳
太阳从中心向外可分为核反应区、辐射区、对流层和大气层。核反应区半径约是太阳半径的1/4,其间进行的氢核聚变提供了太阳经久不衰的巨大辐射的能源。在辐射区内,通过光子的多次吸收、再发射过程把核反应区发射的高能γ射线变成低能的可见光和其他形式向外传送到对流层。对流层里物质的对流、湍流(及湍流产生的噪声)和大尺度的环流把太阳内部的能量传输到太阳表面,并通过光球辐射出去。
太阳每分钟发出的总能量约为每分钟2.273×1028焦。而地球上仅接收到这些能量的22亿分之一。太阳每年送给地球的能量相当于100亿亿度电的能量。太阳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又无污染,是最理想的能源。
三、作业:调查周围的人们怎样利用太阳能。
板书设计 2.太阳
万物生长靠太阳吗?
一、太阳给地球带来了什么? 1.太阳直接给地球提供了光和热;
2.太阳辐射维持了地表的温度,成为大气、水运动及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来源; 3.煤炭、石油等矿产的能量是古代生物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4.太阳能还可以被太阳灶、太阳能电池等装置被人们直接利用。
二、能量巨大的太阳
太阳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又无污染,是最理想的能源。3.月球 教学目的
1.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2.知道月球每天、每月的运动模式。3.了解更多的有关月球的知识。重点
月球每天、每月的运动模式 难点
月相变化的规律 教具
三球仪、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农历二月初一晚上,某牛棚的的牛被偷走了。第二天,探长把某嫌疑犯捉回来审问。疑犯对探长说:“我昨晚借着月光,看见张三从牛棚中偷走了牛”。探长马上断定疑犯在撒谎。为什么探长说他在撒谎?是不是牛被偷的晚上根本没有月光?每个月的初一是否有月光?怎样能知道呢?
二、新课
一)观察月相的变化
教师在教室制作一张大的观察记录表,让学生把每天观察的记录画到表中。同学们对月相进行了一个月的观察,大家有什么发现? 分析观察记录表,找出月相变化的规律。二)月相变化的原因
做一做模拟实验,思考产生月相变化的原因。出示月球模型。
月球黑和白的一面分别代表什么?月球绕地球转一圈大约要多长时间? 教师:
月球黑的一面是太阳照不到的一面,从地球上看就是黑色的。月球绕地球转一圈需要29.5天,代表一个月相变化周期。演示三球仪
观察三球仪三球间的相互运动,思考月相变化的原因。
对月相变化的原因进行解释。三)登陆月球
出示美国宇航员成功登陆月球的图片。
假如你是宇航员,即将登陆月球,应该做哪些准备呢? 地球和月球的环境有哪些差异?
说说登陆月球应该作的准备,并说明为什么。
三、作业:搜集更多有关月球的资料,制作月球知识手抄报。
板书设计 3.月球
一、观察月相的变化
二、月相变化的原因
三、登陆月球 4.白天与黑夜
教学目的 1.知道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自转一周为一天,约24小时。2.知道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造成的。3.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与哥白尼的贡献。4.探究昼夜变化对动植物行为的影响。重点
使学生知道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自转一周为一天,约24小时。知道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造成的。难点
昼夜变化对动植物行为的影响。教具
地球仪、手电筒。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把白天简称为昼,黑夜简称为夜,昼夜交替一次为一天。想想看,是什么原因使昼夜不停地交替出现呢?
二、新课
一)昼夜交替是怎样产生的
1.我们用手电筒表示太阳,地球仪表示地球,做一个昼夜交替的模拟实验。2.出示地球自转示意图。
小结:
地球是围绕太阳运转的一颗行星,地球在围绕太阳运转的同时也在自转。地球自转一周约需24小时,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一天。在地球的某一个地方,在一天当中,正对太阳时就是白天,绕到背向太阳的一面时就是黑夜。二)古人是怎样认识昼夜变化的? 指导阅读P21 三)世界各地的昼与夜
在同一时刻,北京的太阳刚刚从东方升起,纽约的太阳已经向西落下,世界各地的昼夜变化存在着差异。
由于世界各地的昼夜存在着差异,同学们可以借助网上交流了解在同一时刻各地的时间、昼夜状态是不同的,体会世界各地昼夜的差异,进一步理解昼夜变化是由于地球自转造成的。四)昼夜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昼夜变化也会对动植物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指导阅读P23 哪几种动植物的生长活动受昼夜变化的影响较明显? 小结:
大多数动植物的生长活动都受昼夜变化的影响。
三、作业: 查找资料,了解更多有关动植物生长活动受昼夜变化影响的知识。
板书设计 4.白天与黑夜
一、昼夜交替是怎样产生的
二、古人是怎样认识昼夜变化的?
三、世界各地的昼与夜
四、昼夜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5.春夏与秋冬
教学目的 1.了解四季的变化与地球的公转有关。2.认识四季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重点
通过阳光直射与斜射的对比实验,观察并了解阳光的直射与斜射不同的效果。难点
四季形成的原因。教具
两块大小一样的金属片,每块的背面粘贴一支温度计、大镜子、手电筒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为什么夏天的太阳火辣辣的,冬天的太阳暖洋洋的?
二、新课
一)直射与斜射有什么差异? 出示一个手电筒,分别在黑板上演示直射和斜射,引导学生观察直射和斜射时光束有什么不同。(直射时光线集中,照射面积小;斜射时光线不集中,照射面积大。)
直着照和斜着照,得到的光束有什么不同?被照射区域的温度有什么区别? 直射和斜射是否会形成不同的温度呢? 做书上的实验,边实验边记录。小结 :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阳光在同样的高度直射与斜射会形成明显不同的温度。二)四季的成因 我们已经知道,阳光在同样的高度直射与斜射会形成明显不同的温度,地球以一年为周期围绕太阳公转,由于地球始终是倾斜着身子在公转,所以对某一地区来说,每年夏季和冬季太阳光照射地表的角度就出现了明显的差异,也就形成了明显不同的温度。三)四季变化与我们的生活
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四季气候不同。有的地区冬天特别冷,夏天比较凉爽;有的地区冬天比较温和,夏天特别酷热。我们所在的地区属于哪一种呢? 我们通常是如何躲避严寒酷暑的呢? 四)动植物怎样抵御严寒酷暑?
动植物寒冬没有棉衣,酷暑没有空调。他们是如何抵御严寒酷暑的呢? 介绍动植物抵御严寒酷暑的典型方式。
三、作业
查找资料,了解更多动植物抵御严寒酷暑的方式。
板书设计 5.春夏与秋冬
一、直射与斜射有什么差异? 二、四季的成因 三、四季变化与我们的生活
四、动植物怎样抵御严寒酷暑? 6.祖国各地的春天
教学目的 1.认识四季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2.通过网络课堂了解祖国各地春天的差异,认识祖国各地春天的特征。重点
四季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难点
祖国各地春天的差异。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春天有什么特征?春天从一年之中的什么时候开始?今天,我们就通过网络课堂来探究、了解祖国各地春天的差异,认识祖国各地美丽的春天!
二、新课 指导阅读P30-31.关于春天的研究内容是很多的,如气温升高、降水、花开、蛙鸣、小草返青、大树发芽等等,我们首先要“提出研究内容”,然后“完成各项研究内容”,再“讨论与交流”,最后“综合分析得出研究成果”。
(一)现在,我们就选定一个研究内容:如“一周气温的变化”。1.研究内容:一周气温的变化 2.完成各项研究内容;记录本地一周每天的平均气温 3.讨论与交流:通过网络课堂与全国各地的小朋友讨论、交流 4.综合分析得出研究成果:得出祖国各地春天有哪些差异,并把研究成果发表在“小学科学网”上,和其他小朋友交流。
(二)我们也可以选定另一个研究内容:如“油菜开花的研究”。1.研究内容:油菜开花的研究
2.完成各项研究内容;记录本地油菜开花始期、开花盛期、开花末期。3.讨论与交流:通过网络课堂与全国各地的小朋友讨论、交流
4.综合分析得出研究成果:得出祖国各地春天有哪些差异,并把研究成果发表在“小学科学网”上,和其他小朋友交流。7.种子和幼苗
教学目的 1.了解种子的基本结构。2.知道种子萌发需要的一些外界条件。3.了解种子萌发过程中发生的变化。重点
知道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外界条件 难点
了解种子萌发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平时见到的植物,大部分都是由种子萌发生长而成的。是不是每一颗种子都可以发芽呢?什么样子的种子能发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七课《种子和幼苗》(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什么样的种子能发芽? 出示两组菜豆种子(被虫蛀过的菜豆种子和未被虫蛀的菜豆种子)以及提前几天用两组菜豆种子(被虫蛀过的菜豆种子和未被虫蛀的菜豆种子)做的发芽情况的实验。解剖一颗完整的菜豆种子,观察其内部结构。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对比,然后说说什么样的种子才能发芽。得出:结构完整的种子才能发芽。二)唤醒种子里的生命
同样的种子,为什么在仓库中不发芽,种到地里就会发芽? 种子萌发需要什么样的外部条件?
出示一组(三个杯子)发芽情况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
三个杯子里分别放了相同数量的种子和土壤,只是1号杯空气充足,无水;2号杯水和空气均适量;3号杯水较多,缺乏空气。
观察不同情况下种子的萌发情况,思考种子萌发需要什么样的环境条件? 得出:
种子萌发所不可缺少的外界条件是充足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足够的氧气。三)观察种子萌发的过程,并用简单的文字或图画记录下来。
(1.种子从外界吸收足够的水分后,原来干燥、坚硬的种皮逐渐变软,整个种子因吸水而呈现膨胀,终于将种皮撑破。
2.种子吸水后,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贮存在胚乳或子叶里的不溶性大分子化合物,分解成简单的可溶性物质。
3.种子的胚根、胚芽、胚轴很快地生长起来。
4.种子里胚根首先突破柔软的种皮,向下生长,形成主根。
5.胚根伸出不久,胚轴的细胞也相应生长和伸长,把胚芽或胚芽连同子叶一起推出土面。)四)拓展:子叶的作用
子叶在幼苗生长的过程中有什么作用呢?
幼苗萌发后的子叶为什么不会慢慢长大,反而慢慢枯萎了呢? 你认为子叶对幼苗的生长有什么作用呢? 同学们可以课后做个实验来验证子叶的作用:
选用两株刚出土且差不多大小的幼苗,一株去除子叶,另一株不去除,然后把两株幼苗种在一个盆里,过几天观察看看实验的结果是什么样的。
三、作业
网上学:各种各样的种子
1.请同学们上网了解更多植物种子的特点和用途。
2.请同学们观察和收集自己周围一些植物种子方面的资料并和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7.种子和幼苗
一、什么样的种子能发芽? 结构完整的种子才能发芽。
二、唤醒种子里的生命
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充足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足够的氧气。
三、观察种子萌发的过程
四、子叶的作用 8.植物长大了
教学目的 1.通过栽培植物,了解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一些规律。2.了解植物的生长是有周期性的。重点
1.了解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一些规律。
2.了解植物生长的四个主要阶段:种子、幼苗、开花、结果。难点
收集植物生长过程的数据,分析数据并找出规律。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株植物萌发以后生长很迅速,但它会一直这样快速地生长吗? 植物的生长过程中会有哪些变化?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八课《植物长大了》(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探究植物生长的规律 1.数据记录
植物生长过程中会有很多变化,比如植株长高、叶子变多等,我们可以用测量、统计等方法记录这些变化。
定期观察一株植物的生长过程,并把收集的数据记录下来,例如绿豆可以采用记录高度变化的方法、黄瓜则可以记录新增叶片的数量等等,请同学们选定一株植物进行观察,然后把观察的结果记录在P43的记录表里。
想一想,植物生长过程中还会发生哪些变化? 2.数据处理
用图表把数据列出来,有助于对数据进行分析。3.结果分析
分析植物生长高度变化记录表可以发现哪些规律? 二)植物生长有哪几个阶段?
植物一生的四个阶段是:种子、幼苗、开花、结果,根据你的记录填写P45的图表。不同种类的植物生长周期是不是都一样呢?
三、作业
查找资料,探究不同植物其生长过程的规律一样吗? 板书设计 8.植物长大了
一、探究植物生长的规律 1.数据记录 2.数据处理 3.结果分析
二、植物生长有哪几个阶段?
植物一生的四个阶段是:种子、幼苗、开花、结果 9.养蚕
教学目的 1.了解蚕一生的不同阶段的特点。2.了解蚕幼虫期生长过程中的一些规律。3.经历饲养小动物的过程,描述动物生长的大致过程。重点
蚕一生的生长和变化。难点
观察、比较蚕不同阶段的特点,研究蚕幼虫期生长过程中的规律。教学过程
一、导入
蚕宝宝多可爱啊,它长大以后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让我们一起进入蚕宝宝的世界,看看它的一生是怎样变化的(板书课题)。
二、新课
蚕和很多动物一样,生命都是从卵开始的。一)观察蚕卵
刚生出来的蚕卵是淡黄色椭圆形的,长1.2~1.3毫米。二)蚕卵是怎样孵化的?
适合的温度下蚕卵会逐渐变成紫黑色,两个星期左右即可孵化出蚁蚕。蚁蚕把卵壳咬破后,先露出头部,然后爬出卵壳。三)蚕宝宝怎样长大?
1.蚕宝宝刚孵化出来时,小小黑黑的,头部和身体也是黑黑的颜色,大约只有3毫米,要用放大镜才看得清楚,身体全部都是毛,看起来很像小蚂蚁,所以叫做“蚁蚕”。因为蚁蚕的身体很小,所以要移动蚁蚕时,不要用手去抓,最好用毛笔驱赶蚁蚕到纸片上再将其移走。2.要注意养蚕的注意事项(P48)。
3.观察蚕在幼虫阶段体长的变化,记录观察数据,并将数据用图表表示出来。4.分析图表,蚕的幼虫在生长过程中体长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四)观察蚕的幼虫
蚕幼虫的身体结构:蚕的身体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共13节。头部有口和六对单眼,胸部有三对尾端尖突的足(胸足)。腹部有四对圆形肉质的足(腹足)及一对尾足。腹足可以帮助蚕在桑叶上四处爬行。蚕的身体两侧有黑色的小点,称为“气孔”,是蚕的呼吸器官。蚁蚕生长几天后就要脱皮。脱皮后,蚁蚕就变成了二龄蚕。蚕幼虫在生长过程中要脱四次皮,最后变成五龄蚕。
蚁蚕和五龄蚕的异同点:
蚁
蚕 五龄蚕 小 结
不同点 头部较大 身体发黑
全身都长毛 头部很小 身体白色
全身无毛 外形有差异
相同点 身体都分为头部、胸部、腹部 身体都具有三对胸足,四对腹足及一对尾足 身体结构相同
五)蚕茧里有什么? 五龄蚕后,蚕的身体变黄且呈透明状,皮肤紧绷,且不爱吃桑叶,这时蚕就准备结茧吐丝了,蚕先向周围吐丝,以固定茧的位置,然后再吐丝将自己包围起来。一只蚕所吐的丝,其长度可达1000~1500米。
蚕茧内还有一套蚕皮,那是化蛹时,蚕蜕下来的。刚开始,蚕蛹是白色柔软的,不久就渐渐变色,最后呈褐色变硬。蚕蛹的身体的正面是一节一节的,蚕蛹的腹部可以隐约看到翅膀的纹路和触须及三对足,蛹的侧面有气孔。六)观察蚕蛾的外形
经过10~15天,蛹会蜕去蛹壳而羽化成蛾。
蚕蛾头部上有发达的复眼、梳状的触角,口器退化。胸部三节,有三对足,两对翅。腹部雌性7节、雄性8节,7对气门。腹部末端有发达的外生殖器,雄蚕蛾身体较小,触角稍大;雌蛾身体较大,但触角稍小。蚕蛾虽然有嘴巴,却不再吃任何东西。
雌蛾尾端散发气味引诱雄蛾前来交配,交配后不久雄蛾死去,雌蛾开始产卵。雌蛾一般可以产五百个左右的卵。产完卵后不久,雌蛾也会死去。七)蚕的生长阶段
蚕的一生可分为四个阶段:蚕卵、幼虫、蚕蛹、蚕蛾。
三、作业
网上学:动物的一生
1.比较蝴蝶和青蛙的一生与蚕的一生有什么相同和不同。2.了解其他一些常见的动物的一生。板书设计 9.养蚕
一、观察蚕卵
二、蚕卵是怎样孵化的?
三、蚕宝宝怎样长大?
四、观察蚕的幼虫
五、蚕茧里有什么?
六、观察蚕蛾的外形
七、蚕的生长阶段
蚕的一生可分为四个阶段:蚕卵、幼虫、蚕蛹、蚕蛾。10.我们在成长
教学目的 1.了解自己成长过程中外貌发生的变化。2.知道一些青少年身体发育的特点。3.了解青春期的主要身心变化的特点,以及一些青春期保健知识。重点
了解人在成长过程中外貌发生的变化,知道一些青少年身体发育的特点。难点 青春期的主要身心变化的特点,以及一些青春期保健知识。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最近彬彬的声音怎么变得沙哑了?
彬彬要长大了吗?从哪些方面能够说明人在不断生长着?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十课《我们在成长》(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相册里记录的变化
搜集一些自己不同年龄的照片,仔细研究一下,看看自己从小到大的外貌是怎样变化的,描述自己的外貌变化情况,把它记录在P55里。二)研究身高、体重的变化
少年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不但外貌发生了变化,身高和体重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怎样才能知道近几年自己在身高和体重等方面的变化情况呢?
1.到校医室查一查自己几年来的身高和体重的记录,并将收集到的数据设计成表格记录下来。
2.分析数据,发现身高和体重的变化规律。
3.你的身高和体重每年增加的情况都一样吗?在哪一年增加得最快?(男生的身高和体重从12、13岁开始增长较快,女生的身高和体重从11、12岁开始增长较快)。三)我们长大了
除了身高、体重增加之外,我们的身体还出现了哪些变化?
在长大的过程中,少年儿童的身体会悄悄地发生变化。男生开始长胡须,颈部开始出现突起的喉结,声音变得很低沉;女生的乳房开始渐渐地发育,月经也开始出现,无论男女都开始出现“青春痘”。这些变化是进入青春期的重要标志。四)健康成长
指导阅读P58资料 小结:
青春期是人一生中很重要的时期。发育得好,能给一生的健康打下很好的基础;发育得不好,往往会影响一生的健康。所以,我们要特别注意青春期的保健。由于人在青春期各方面生长发育很快,所以这个时期特别需要增加营养。另外,还要注意保证睡眠,加强锻炼,预防疾病。
三、作业
查找资料,了解更多的青春期保健知识。
板书设计
10.我们在成长
一、相册里记录的变化
二、研究身高、体重的变化
男生的身高和体重从12、13岁开始增长较快。女生的身高和体重从11、12岁开始增长较快。
三、我们长大了
四、健康成长
11.植物生长靠什么
教学目的
1.认识植物生长不仅需要水分,还需要养分。
2.知道砂土、黏土、壤土的不同特性对植物生长会产生影响。3.知道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有水、养分、空气、阳光、温度等。重点
知道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包括水、养分、空气、阳光、温度等。难点
砂土、壤土、黏土的特征与作用。教学过程
一、导入
波波、妍妍、琪琪三个好朋友走到一个墙角边,发现墙角边的两株植物长得大小不同。为什么生长在相邻位置的两株植物的生长状况有很大不同呢? 植物的生长需要什么条件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十一课《植物生长靠什么》(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植物只“喝水”就够了吗?
观察书上的一组对比实验,得出植物的生长不仅需要水分还需要营养。二)土壤浸制液里有什么?
土壤里有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成分,这些养分溶解在水中,能被植物吸收。三)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有什么影响?
1.壤土能保水保肥,养分丰富,最适合植物生长。2.黏土能保水保肥,养分较丰富,但透气透水性差。3.砂土保水保肥能力差,养分较少。
根据三种土壤的特点,把你的预测填写在P64“我的预测”里。四)各种因素对植物生长有什么影响?
我们知道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分和营养,除此以外,还有哪些因素对植物的生长有较大的影响?
阳光、空气、温度会对植物产生什么影响呢?
1.如果植物的生长缺少了阳光,植物会有什么变化? 2.如果植物的生长缺少了空气,植物会有什么变化? 3.如果植物的生长没有适宜的温度,植物会有什么变化?
得出:阳光、空气、温度等因素对植物的生长有较大的影响。五)拓展:制作豆苗迷宫 指导阅读P67
三、作业 制作豆苗迷宫
板书设计
11.植物生长靠什么
一、植物只“喝水”就够了吗?
二、土壤浸制液里有什么?
三、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有什么影响? 1.壤土
保水保肥、养分丰富 2.黏土
能保水保肥、养分较丰富,但透气透水性差 3.砂土
保水保肥能力差、养分较少
四、各种因素对植物生长有什么影响? 1.阳光 2.空气 3.温度
五、制作豆苗迷宫
《动物为什么要吃东西》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学生能通过课文的学习,明白动物为什么要吃东西的原因。
2、通过课文中小组活动的观察和记录,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以及小组合作精神。
3、学生能通过查资料了解一些动物的食量,并能自觉保护动物,保护大自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新课了。(播放多媒体课件,琪琪和波波去动物园玩,看到许多动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新课的主角是动物。你们喜欢动物吗?
生:喜欢!
师:你们喜欢什么动物?为什么呢? 生1:我喜欢大熊猫。它是我们的国宝。
生2:我喜欢猴子,蹦蹦跳跳的,聪明又伶俐。
生3:老师,我喜欢小鸟,因为它们可以在天空中自由飞翔,多好啊!而且它们还是农民伯伯的好朋友呢!
生4:„„(学生们都很积极发言。)
师:是啊!动物们真的很可爱,而且有很多还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呢!所以大家一定要好好保护它们啊!(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板书:动物)那动物要吃东西吗? 生:当然要啊!师(边说边板书):“动物为什么要吃东西?”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那么我们下面分小组来讨论一下:动物为什么要吃东西?
二、引导学生讨论问题,小结。
1、师:如果你们感到饥饿的时候,你们会怎么做? 生1:我会找零食吃。生2:我会去吃饭。
师:对了,我们人类饥饿时会找东西吃。原因是什么? 生3:吃了东西,我的小肚子就不会咕噜咕噜响了。(笑)生4:吃饱了就不会饿坏了。饿坏了就会死的。生5:如果人要生活下去,就应该吃东西。
师:嗯,同学们都讨论得很好,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到一个结论:人要生存,必须吃东西。动物也一样。(师生共同小结)。
教师小结:通常情况下,动物和我们一样,一段时间不吃东西就会感到饥饿。我们在饥饿的时候会感到乏力。这是因为食物在我们的身体里会转化成身体需要的物质和力量。这些物质会被身体所吸收,它所产生的能量可以提供运动的力量,并维持体温。其他动物也是这样,它们要生长、运动和维持体温就要不断地进食。
2、师(播放多媒体课件:各种动物在开心地吃东西)同学们,看画面。刚才我们讨论完动物为什么要吃东西外,现在再来想一想“动物所吃的食物能起到哪些具体的作用呢?” 生1:老师,我想兔子吃了红萝卜以后,更会蹦蹦跳跳,而且它天天吃得好的话,会很快地从小白兔变成大白兔。
生2:我想豹子吃了肉以后,会更有力气,跑得更快。
生3:小鸡吃了东西后会慢慢长大,母鸡吃了东西后,会继续下蛋,孵小鸡。生4:„„ 师:同学们的意见还不错,这也是动物维持生命的目的。但是不同的动物吃的食物可能不同。(出示“我的记录”)
动物 蚯蚓 麻雀 蚂蚁 青蛙 食物
(多媒体播放:蚯蚓、麻雀、蚂蚁、青蛙在野外觅食的片断。)同学们仔细观察,看小动物们吃什么东西,然后记录在表格里。①抽
一、两位同学的记录表检查。②学生发表意见。(学生们发现了多种答案:麻雀除了吃害虫外,也会吃一些果实;蚂蚁除了吃饼干外,也会吃一些甜的食物;青蛙除了吃虫子外,也会吃飞蛾。)
(教师小结:同学们发表的意见都很好,也非常正确,说明大家平时都有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
3、师:(投影出示课本中的彩图)同学们,根据动物刚才的食性,我们可以把动物来分分类: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
动物 甲虫 蝙蝠
喜鹊
蛇 老鼠 食物 树叶 昆虫
种子、昆虫 小动物 种子 动物 兔子 松鼠
狐狸
鹿 食物 草 果实、昆虫 果实、小动物 草
①植食性动物:
②肉食性动物:
③杂食性动物:
<1>让学生观察,小组讨论。<2>分类、检查答案。
三、知识拓展:小动物,大食量(让学生根据资料提示进行阅读,丰富课外知识。)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除了学习到动物为什么吃东西和吃什么东西外,也知道部分动物的食性和食量,大家一定还想知道更多有关动物方面的知识,那么自己就利用课余时间去图书馆或上网查阅资料,看谁搜集得最多、最好。另外大家也要明白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和我们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大家一定要保护动物,保护大自然。(小结并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教学评价:
1、这是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的一篇课文,它主要是围绕“动物为什么要吃东西”和“动物吃什么”这两个话题展开。课文中出现的动物很多是学生们平时见过的和常接触的,所以知识方面都挺丰富,生活常识不错。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后基本上都能作出一个小结。
2、在这节课的设计上运用了多媒体去创设情境,更容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用课件创设本册书的主题人物琪琪、波波去动物园玩的情景,通过看动物而引出新课中的一些问题和内容。
3、知识拓展方面:从课文中学到的内容再延伸到课外,让学生通过上网或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收集相关内容,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并进行了保护动物,保护大自然的环境保护意识教育。
第十三课《植物繁殖的奥秘》 内容标准:
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2.了解植物可用不同的器官繁殖。3.关注和了解植物繁殖的新技术。能力培养
1.能对开花结果现象提出自己的解释,并能用实验找到答案。
2.能认真仔细地观察实验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现象,并对实验现象做出科学的分析。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现生物繁殖的规律,体会自然界的奥秘。2.保持探究科学的兴趣。
3.通过对繁殖新技术的了解,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设计意图
“生命怎样延续”这一单元是继“生物的生长”、“生物的需求”之后又一以探究生物为主题的单元,本单元仍然明显延续了前两个单元的布局,按照先学植物,再学动物的顺序进行教学。教材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学习的方法,在观察比较能结果和不能结果的花的异同以及胎生和卵生动物的不同类别,从而知道生物进行繁殖的多种方式。“植物繁殖的奥秘”是“生命怎样延续”单元的第一课。本课主要阐述了植物的繁殖器官和繁殖方式,先从植物的繁殖器官——花入手,探究花的多种传粉方式和种子的传播方式,了解植物的繁殖方式。在本课中,教材并没有对某一种典型植物进行研究,而是通过一系列观察、比较、搜集信息、分析归纳的活动,让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在该课中共有4个活动。通过第一个活动,让学生能够温故而知新,了解植物的繁殖器官——花各部分的主要作用。活动2和活动3则主要是培养学生运用搜集信息、分析归纳的方法,认识植物的多种传粉方式和多种传播种子的方式。在活动4中,通过扦插、压条等人工繁殖方式的学习,了解植物的营养繁殖方式。在教材的驱动页中,利用卡通主题人物提出了一个问题:“这几朵花都凋谢了,怎么还没有结果呢?”这一类问题是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问的真实问题,孩子们往往会对能结果的花和不能结果的花的结构产生探究的欲望。所以教材安排了第一个活动:探究植物结果的奥秘,让学生在做比较实验后发现有无雌蕊是植物能否结果的关键。据此,又自然地引出一些新问题,如:“只有雌蕊就能结果吗”、“雄蕊的作用是什么呢”等等。教材接着安排了一个可以体现雄蕊在结果过程的重要作用的活动:给植物进行人工授粉。经历这个活动,学生不但了解了“雄蕊的作用”,还温习了上学期曾经学习的果实和种子的有关知识。教材安排的第三个活动就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果实里的种子怎样才能传播出去完成延续生命的任务呢?在这个活动里,学生通过搜集资料进行分析,了解种子传播的多种方式。但是,如果植物没有种子,还能不能繁殖呢?在生活中,像香蕉等许多果实里的种子发育不良,并不能承担延续生命的任务。那么这些植物如何繁殖下一代呢?教材安排了第四个活动:不用种子可以繁殖吗?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植物的多种繁殖方式。
教学流程
思考讨论——实验观察——搜集信息——分析交流
重点难点
运用对比实验、搜集信息、分析归纳等方法进行研究,了解花的多种传粉方式、种子的多种传播方式和植物繁殖的多种方式。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媒体:出示课本图片。
问题:为什么这几朵花都凋谢了还没有结果呢? 目的:再现生活中的现象,引出探究主题。
二、活动一:探究植物结果的奥秘
导入:植物为什么要开花后才能结果?是不是只要开花就会结果? 讨论:学生结合学过的知识进行讨论和猜想。
任务:观察植物开花结果的过程。选两朵刚开放的、有雌蕊的花,把其中一朵的雌蕊摘去,对比观察。
观察:两朵花在生长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并做好记录。交流:各小组进行汇报和交流。
媒体:播放“开花结果” 视频,观察花变成果实的过程。
讨论:讨论花在结果过程中的变化。想一想,这些变化与结果有什么联系。
目的: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和记录、汇报和交流,知道植物必须要有雌蕊才能结出果实。
三、活动二:给植物传粉
媒体:出示玉米人工授粉的图片。
问题:为什么要给植物进行人工授粉呢?
引导:如果是像玉米这类种子较多又密集的农作物,可以采取人工授粉的方法提高产量。活动:尝试进行玉米人工授粉。收集玉米花粉,为玉米雌蕊传粉。
观察:如有可能,进行为期两个月左右的观察,比较经人工传粉和没有经人工传粉的玉米棒在结籽饱满程度方面有什么不同。交流:各小组根据观察结果进行汇报和交流。拓展:人工传粉的方法也适用虫媒花吗?
四、活动三:了解种子的传播
媒体:播放“种子的传播” 视频。
导入:植物结果后,是怎样将果实和种子传播出去的? 问题:种子的传播有哪些方式?
讨论: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有关资料,了解种子传播的方式。交流:将搜集的资料与其他同学交流、讨论和分享。
归纳:为了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植物的种子形成了不同的结构特征,以便完成延续生命的任务。
五、活动四:不用种子可以繁殖吗? 导入:植物只能用种子进行繁殖吗? 媒体:播放“植物的营养繁殖” 视频。
问题:像香蕉、甘蔗,这些植物一般不容易结出种子,没有办法通过传播种子来完成延续生命的任务。它们是通过什么方式进行繁殖的呢?
引导: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等营养器官进行繁殖。搜集: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营养繁殖的有关资料。交流:将搜集的资料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和分享。
引导:人们为了优化一些植物品种,常利用植物的营养器官进行嫁接、扦插、压条等技术方式进行繁殖。
拓展:利用网络,了解植物繁殖的新技术。
六、课堂小结。
14.卵生和胎生
教学目的
1.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2.知道几类动物的不同生殖方式。3.了解生物繁殖有关的技术问题。重点
认识卵生动物和胎生动物 难点
了解卵生动物和胎生动物两者之间的差异。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鸡蛋。
鸡为什么要下蛋?小鸡是从鸡蛋里孵出来的吗?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十四课《卵生和胎生》(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哪些动物是卵生的? 还有哪些动物也生蛋呢?
小结:大多数低等的无脊椎动物是通过产卵繁殖后代的。脊椎动物里的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也是通过产卵繁殖后代的。产在水中的卵,通常软而无壳。产在陆上的卵,通常较硬甚至有壳。
二)哪些动物是胎生的? 什么是胎生?
胎生和卵生有什么不同?
哪些动物通过胎生方式繁殖后代?
小结:绝大多数哺乳动物是通过胎生方式繁殖后代的。三)特殊的繁殖方式:
1.产卵的哺乳动物——鸭嘴兽 2.“胎生”的鲨鱼
3.卵胎生动物:它是介于卵生和胎生之间的情况。锥齿鲨、星鲨、某些毒蛇(如蝮蛇、海蛇)、某些热带鱼和胎生蜥、铜石龙蜥等均为卵胎生动物。四)资料:动物的克隆技术
指导阅读P86“动物的克隆技术”
三、作业: 查找资料,了解更多动物繁殖后代的方式。
板书设计
14.卵生和胎生
一、哪些动物是卵生的?
大多数低等的无脊椎动物是通过产卵繁殖后代的。
脊椎动物里的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也是通过产卵繁殖后代的。
二、哪些动物是胎生的?
绝大多数哺乳动物是通过胎生方式繁殖后代的。
三、特殊的繁殖方式:
1.产卵的哺乳动物——鸭嘴兽 2.“胎生”的鲨鱼 3.卵胎生动物:
四、动物的克隆技术 附:
科学五年级下册期末考试试卷
班级
姓名
一、填空:50% 1.陆地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10。2.地球内部由、和 三个部分组成。3.植物生长的四个主要阶段:、、、。
4.蚕的一生可分为四个阶段:、、、。5.以植物为食物的动物叫做 动物。6.以其他动物为食物的动物叫做 动物。
7.以植物和其他动物为食物的动物叫做
动物。8.花粉传播的方式有:传粉、传粉和
传粉。9.有些植物可以用
、、等营养器官进行繁殖。10.绝大多数哺乳动物是通过
生方式繁殖后代的。
二、简答题:20% 1.种子萌发需要什么样的外部条件?
2.动植物怎样抵御严寒酷暑?
三、问答题:30% 假如你是宇航员,即将登陆月球,应该做哪些准备呢?
莲山课件
原文地址:http://
第五篇:湘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1课制作电磁铁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所给的材料制作一个电磁铁;
2.知道电磁铁的组成部分,通电后产生磁性,断电磁性消失; 教学过程:
1.引入。介绍科学家奥斯特。2.学习新课。、模仿奥斯特的发现
问:奥斯特的发现是什么呢?猜一猜?
从而知道了奥斯特的猜想可能是:电流对磁针的作用力可能是横向的。
二、制作电磁铁
三、初步分析电磁铁的磁力
1.比一比,你们的电磁铁,谁的磁铁吸引铁的本领比较强呢? 3.总结并且板书学生意见:导线、电池、铁钉规格
四、探究实践磁力大小
五、了解电磁铁两极的变化:
六、全文总结 板书设计: 1.制作电磁铁 教学后记: 第2课电磁铁的磁力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所给的材料制作一个电磁铁;
2.能够在探究过程中比较永久磁铁和电磁铁的异同; 教学重难点:
知道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串联电池的数量、线圈匝数有关系。教学准备:导线、钉子、电池盒、大头针、回形针、指南针、资料图片。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自行发现问题:
一、游戏
二、学生游戏,评选优胜者。
三、讲述:
1、讲述:
为什么有的电磁铁吸起的大头针较多,有的电磁铁吸起的大头针较少。说明什么?
2、师生小结:
实验说明,电磁铁的磁力大小是不同的。
二、研究电磁铁磁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系
三、认识电磁铁的应用
学生汇报查找结果:(电磁起重机、电铃、电话等)教学后记: 第3课电磁铁的磁极
教学目标:
1、知道电磁铁的磁性。
2、知道电磁铁的磁性是可以改变的。
3、知道电磁铁的磁性改变的方法。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认识电磁铁的性质。、演示实验:
这个装置有时有磁性,有时没有磁性。你认为这与什么有关系?
3、学生分组实验、观察:
二、认识电磁铁也有两极
汇报结果:
(1)钉帽一端是南极、钉尖一端是北极。
(2)钉帽一端是北极、钉尖一端是南极。
6、师生小结: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电磁铁也有南、北极之分。(板书有两极)
三、认识电磁铁的两极是可以变化 改变线圈绕向 改变电流方向 教学后记: 第4课生活中的电磁铁
教学目标:
了解电磁继电器和电磁阀车门、磁浮列车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教学重难点:
知道电磁继电器、电磁阀车门、磁浮列车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教学准备:
电磁继电器工作原理挂图,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1.什么是电磁铁?它有哪些性质? 2.电磁铁有哪些应用?
二、新课教学 1.电磁继电器的结构。
出示电磁继电器工作原理挂图和示教板,介绍它的结构:主要由电磁铁、弹簧、衔铁和触点组成。2.结合挂图介绍它的工作原理: 3.认识电磁阀车门 4.认识磁浮列车
三、布置作业。教学后记:
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 第1课时太阳与影子
教学目标:
1.观察阳光下物体的影子;
2.认识到影子的方向和长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并知道这种变化是太阳(视)运动造成的。教学重难点:
1.认识到影子的方向和长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教学过程:
一、激起导入
1.你能在室内画出自己的影子吗?
二、探究太阳下影子的特点: 1.学生独自想像画自己的影子
2.小组交流讨论:各自画的影子可能有哪些错误? 3.来到室外,观察阳光下物体的影子 4.画下自己的影子
5.比较阳光下自己的影子和自己画的影子的什么不同? 6.组织讨论:
(1)影子会移动吗?
(2)猜一猜,你的影子再过20分钟会移多远?
三、总结延伸,指导课外实践活动 教学后记: 第2课昼夜交替
教学目标:
1.能对昼夜交替作出自己的解 2.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教学重难点:
1.会解释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教学准备: 小球、手电筒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我们知道地球上有白天和黑夜,而且白天和黑夜是交替出现的。
二、探究过程
1.作出我们的解释。地面上太阳影子的变化
我们发现有四种情况都可能出现昼夜交替: 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③地球自转。
④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
问:“哪一种解释是真实的情况?我们怎样知道哪种解释是正确的呢?” 2.实验证明 3.整理、小结。第3课昼夜是怎样形成的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使用地球仪、手电筒、蜡烛,纸人,遮光窗帘等模拟昼夜的形成,形成直观地球昼夜现象。教学重难点:
观察地球仪,弄清楚地球自转方向、周期、昼夜形成过程。教学准备:地球仪电筒纸人; 教学过程:
1.复习上节课已学过的地球知识,开门见山让学生明白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2.根据课题,学生分组研究探索,教师发研究记录卡,教师到各小组辅导实验研究,从而为学生动手操作和理解“昼夜的变化”作好铺垫,小组长记录研究成果。
3.各小组上台展示研究成果,台下学生补充评价优缺点,教师注意点评。
4.教师示范实验,重点解释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5.再次让学生按教师实验过程摸拟实验,注意思考理解方向、周期、速度。
6.质疑问难,课堂小结。
第4课一年四季
教学目标:
1.用阅读资料和观察的方法来研究四季对动、植物的影响。2.能坚持较长时期的观察季节变化对动物、植物的影响。教学重难点:四季变化对动物、植物的影响。教学方法:自主阅读法、讨论交流法。教学过程: 1.导入。
问:一年有哪四季,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 2.合理安排作息。
说一说:季节变化对我们生活还有哪些影响? 3.四季中的动物与植物。
看一看:观书29页插图内容,四季中的动物与植物。说一说:通过看图知道了什么。4.季节变化对动物、植物行为的影响。教学后记:
第4课四季是怎样形成的 教学目标
1、尝试探究地球上四季的成因,知道四季是在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形成的。
2、通过探究,对四季的成因有正确认识。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知道地球上四季的成因。
2、通过观察理解四季的形成。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地球在绕太阳转动时,总是倾斜的方向、角度不变。这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二、探究过程1、2、猜想。观察。
(1)用手电筒的光代替太阳光,让“太阳光”照射在地球仪上。(2)观察当地球运行到不同位置时,太阳的光芒分别直射在“地球”的位置是南半球、北半球、还是赤道?
4、5、比较斜射和直射。总结:
出示图片——地球公转及四季成因。
教学后记: 第三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 第1课时解开生物结构的秘密
教学目标:
发现并提出有关生命世界的问题,产生对生命世界更多了解的愿望。教学重难点:
1、发现并提出有关生命世界的问题,产生对生命世界更多了解的愿望。教学准备: 教学方法:
观察法、对比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
1、引入
对话:詹森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显微镜只看到了跳蚤,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什么?
2、提出问题
我们对生命世界有哪些问题呢?可以从自己的家、校园、我们的身体等方面好好想想。自学课文第 12 页
3、教师指导学生使用显微镜和准备观察材料
说明显微镜下观察的要求,讲解观察标本的制作和培养。出示显微镜,讲解显微镜的使用方法。进行安全教育和环境教育。
5、布置课外观察任务 第2课时无处不在的生物
教学目标:
1、体会由于观察工具的改进,扩大了人类的观察范围,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微小世界的欲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师课前组织学生收集资料——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就先一起来交流关于人类探索微小世界取得成果的资料。
二、资料交流会
教师组织学生按序分组汇报交流课外收集的有关人类探索微小世界取得成果的资料
——及时结合学生所谈到的内容进行德育渗透,如学生谈到: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培育工程时,可以激发学生为祖国有这样的科学家的自豪之情,也可适时激发学生好好学习,将来向袁隆平一样为祖国的建设做出贡献的欲望。
三、尝试用酵母菌发面
四、小结 教学后记:
第3课时微生物怎样生活
教学目标:
1、培养探索微小世界的兴趣,增强合作探究的意识。
2、发现并提出关于生命世界的问题,获得关于生命世界的更多了解。教学重难点: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统计法。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哪些内容?
二、交流会前的准备
在交流会中,请大家把自己小组研究的情况介绍给大家,既向大家展示自己组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向大家征求对自己组的研究情况的意见。同时,我们也要互相评一评,看看哪组的研究更好?
三、召开“在显微镜下我们发现了什么”科学展示会 学生汇报。
四、课堂小结
第4课时微生物的功与过
教学目标:
1、能够初步应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测微生物。知道微生物是个体微小、分布极广的生命体,绝大多数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懂得科学技术是在不断发展的。教学重难 教学过程:
(一)通过观察水样,进一步培养学生用感官和放大镜 进行较细致观测的能力,引出用显微镜观察的活动。
(二)通过显微镜观测水样,知道水只有微小生物。
教师提出问题:你观察到了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它是否在运动?
(三)了解微生物的发现,引出微生物的概念,进行科学史教育。
1、介绍列文虎克的资料。
2、由学生自主学习,体会显微镜下的神奇世界。
(四)初步认识到微生物的相关知识。
(五)了解细菌的一些基本特征。
1、展示有关细菌的图片资料或视频资料。
2、通过资料知道细菌有什么特点。
(六)了解细菌的功与过
第四单元遗传与变异
第1课时从种瓜得瓜说起 教学目标:
1、能仔细观察并描述图片中三个孩子及其父母所具有的相似点;
2、能对自己与家人的外型特征进行比较,并作合理解释;
3、知道人的很多特征是可以遗传的,如头发、双眼皮、肤色等; 教学重难点:
能对动物的遗传现象作出合理的推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以前我们已经学过克隆技术,克隆出来的动物和本身是一模一样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生物的遗传现象。(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人类的遗传现象
2、动物间的遗传现象
3、植物间的遗传现象
4、总结
不仅人类每代间有遗传现象,动植物也存在同样的遗传现象 你还知道哪些描述遗传现象的谚语吗? 例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三、遗传现象的推测 第2课时找遗传规律,育良种 教学内容:第58-59页。教学目标:
1、会查阅和收集有关遗传和变异的图片和资料,并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
2、知道人类利用遗传学知识,改善了人类生活并促进了生产; 教学重难点:
1、对于“遗传和变异”的探索过程
2、采用人工进行变异的好与坏 教学过程:
一、调动学生已有经验,导入新课
1、我们一起来探索遗传和变异的秘密吧!(板书课题)
二、了解孟德尔的故事
教师小结:孟德尔的研究理论只解释了生物间的遗传现象,并没有提到生物自己也可能会产生变异的现象。
三、了解袁隆平的故事
我们国家有一位水稻专家,他解决了世界农业科研难题,他就是我国著名的水稻专家袁隆平。
四、小结
第五单元青春活力 第1课时我们在成长
教学目标:
1、能够收集从出生到现在的成长证据;
2、能够测量身高和体重; 教学重难点:
绘制曲线图来整理有关资料, 能够根据图表对生长发育情况做出解释。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二、合作探究
(一)交流自己成长的证据
1、谈话:你从哪些方面发现自己长大了?谈谈你自己的感受。
2、学生汇报并展示自己收集到的成长的证据。
小结:同学们刚才通过观察相片,感觉自己的身高、体重变化了;比较了衣服、鞋子的大小,知道自己在长大。
(二)测量自己的身高、体重等
(1)如果测量身高、体重,应该注意什么?
(2)除了身高、体重,你还喜欢测量什么项目,准备怎样测量?
三、绘制身高、体重的曲线图
四、总结 第2课时我们的成长曲线
教学目标:
1、能够选择适当的方式表达和交流自己对青春期知识的了解。
2、知道青少年青春期身心发展特点;
3、知道怎样正确对待青春期变化。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二、了解青春期的变化
说说进入青春期,我们的身体有哪些明显的变化?(可以结合自己说,也可观察其它同学说)教师针对性小结。
青春期是我们由儿童向成人过度的时期,女孩大约从10岁开始进入青春期,相比之下男孩要晚些。这个时期我们的身体形态、心理方面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三、讨论如何对待青春期变化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穿戴合适的衣物保持良好的情绪
四、总结延伸 教学后记:
3、男孩和女孩
教学目标
1、关注自己青春期的身体、心理健康。
2、了解青春期的主要身心发展特点。
3、初步掌握一般的青春期保健常识。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课外调查了青春期的有关知识,你知道青春期是怎么回事吗?
二、阅读:了解青春期的生理变化特征。
进入了请春期我们的生理变化有哪些主要变化呢?请同学们阅读71面的资料。
2、学生自由阅读书上的资料。
3、通过阅读,你对青春期有什么新的认识?
4、老师进行小结,并说明青春期发育有早有晚,存在个体之间的差异,进入和没进入青春期的学生都不要紧张。
三、活动:要有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 青春期是我们发展成成人的重要时期
第二课时
一、引入课题
1:进入青春期后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自己?
2、自尊、自强、自信、自爱的人能更好地保护自己。
二、辨析:行为对青春期健康的影响
好的行为可以让我们拥有一个健康的青春期,不良的行为则会对青春期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三、我的青春期健康计划
1、我们同学有的已经进入青春期,有的即将进入青春期。我们可以制定一个青春期健康计划,保证自己拥有一个健康的青春期
2、学生独立制定青春期健康计划。
四、拓展活动
课外知心的同学之间可以相互交流计划,相互提出修改意见。
教学后记
第六单元我们怎样做计划
1、我们怎样做计划
教学目标
1、阅读琴纳征服天花的故事,能说出他研究计划的周密性和可行性具体体现在哪里。
2、知道需要根据主要研究方法的不同而制定相应的研究计划。教学过程
一、了解天花被征服的史实,明确制定计划的重要性。
1、简介天花背景资料。
据不完全统计,十八世纪有1.5亿人死于天花。天花是一种由天花病毒所引起的强烈传染病,英国医生琴纳希望对天花这种疾病的防治做出贡献。那么他怎样征服天花病毒的呢?下面请同学们观看课件。
2、了解征服天花的过程。
3、分析琴纳计划的周密性和可行性。
4、明确制定计划的重要性
二、反思已做的计划,讨论我们应该怎样制定研究计划。
三、总结 教学后记
科学自己做,我也能成功
教学目标
1、能从阿基米德鉴别真假王冠的故事中获得启示,并尝试制定用水测量物体体积的研究计划。
2、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能及时修改、完善研究计划 教学过程
一、阅读阿基米德鉴别真假王冠的故事。
1、“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推动地球”你们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阿基米德)(观察74页插图)
这位希腊最伟大的科学家遇到了一个难题,是什么样的问题难倒了这位科学家呢?
2、怎样在不破坏皇冠的情况下鉴别真假?你们有什么好办法?
3、阅读阿基米德鉴别真假王冠的故事。
4、小结
二、制定计划并用水测量物体的体积。制定研究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