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秋游说课稿

时间:2019-05-12 18:31: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四年级上册数学秋游说课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四年级上册数学秋游说课稿》。

第一篇:四年级上册数学秋游说课稿

北师大四年级《秋游》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仁们: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68-70页的《秋游》,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五个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秋游》是北师大版数学第七册第六单元除法的第三个知识点。探索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竖式笔算的过程,教科书设计了买文具、参观花圃、秋游三个主题情境。贯穿着一条“定位——试商——调商的思维主线。《秋游》重点探索把除数看成整十数进行试商时对商的数值产生什么影响,理解怎样调商。这节课继续学习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竖式笔算,相对于前两节课,计算步骤和方法相同,但试商的难度加大。第一次试商后需要再调商,要经历多次计算和比较,过程也比较复杂,所以,本节课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也是学习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竖式笔算的难点本课由秋游搭车的事件引出计算:每个年级各需几辆车?先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计算,发现不是所有的除法计算一次试商就能成功,需要对所估得的商进行调试,从而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笔算。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四舍五入法试商后进行调商的探索过程,理解试商后调商的原因。并能正确地进行除数是两位数(商是一位数)的笔算。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主动探索、互相合作的学习习惯;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是:

重点:通过具体生活情景,体验调商的过程。难点: 能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二.说教法和学法

我在教学中抓住“秋游”这一个主题,创设情境,以情导航,引导学生参与算一算、估一估、议一议等教学活动。在学法指导上,我采取迁移、点拨、渗透、对比、反馈等多种指导方法,突出:问题让学生提出;疑难让学生研讨;规律让学生发现;评价让学生参与。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将本课分为四个环节: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探索方法,体验成功;

3.练习巩固,解决问题; 4.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通过学生的发言,引出“租车”这一情境。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看录像和交流秋游的准备,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学习新知识作铺垫。)

二 探索方法,体验成功

1、我先出示课本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图并说说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大客车限乘客46人,小客车限乘客34人。

三年级师生共272人,四年级师生共230人,五年级共有师生368人 2.学生根据情景图,提出有关除法的数学问题。

3、解决问题

(1):三年级师生共272人都坐小客车,需要租几辆? ①引导学生列出算式272÷34=,并让学生估一估需要几辆车?有的学生根据“四舍五入”的方法,将34看成30,30×9=270,估计要9辆;也有的学生将272看成300,将34看成30,300÷30=10,估计10辆;还有的用34×10=340人估计,应该比10辆少。对于学生合理的估计,我都会给予肯定。

②学生试着独立计算,我会让一名学生进行板演

③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除数与商的积比被除数还大,说明什么?该怎么办? 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

④全班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明确把除数“34”看作“30”来试商,初商“9”大了,改商“8”的原因。

(2):四年级师生共184人都坐大客车,需要租几辆? 我让学生列出算式184÷46并估一估,然后学生独立计算,计算后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的计算方法,及计算中出现的问题,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发现:余数等于除数,商3小了,要把商改成4,最后全班交流,明确把除数“46”看作“50”来试商,初商“3”小了,改商“4”的原因。

(设计意图:从情景图入手,让学生估一估,算一算,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问题由学生提,方法让学生找,还学生学习主人的地位.)

4、启发学生想一想,我们用了哪些方法试商?你发现了什么?。(1)积大了说明什么?商为什么会大呢?

(2)余数大于或等于除数说明什么?商为什么会小呢?

通过互相交流,师生评价,使学生明确在除法计算中怎样确定商

(3)最后共同小结,我指出:我们在试商的过程中遇到商大了就调小,商小了就调大,这就叫做“调商”(板书“调商”)也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四舍法,商偏大,要改小;五入法,商偏小,须调大。

(设计意图:规律由学生总结,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三、练习巩固,解决问题

1、完成“试一试”

第1题:计算下列各题.先让学生说一说商的大小情况。什么情况下商可能小了?什么情况下商可能大了?然后再计算:361÷54 342÷43 272÷26 448÷89 第2题:认真观察,小组内说一说,解决五年级学生如果都坐大客车,需要几辆车?

2、完成“练一练”

第1题:不用计算,在○里填入“>”、“<”或“=”.263÷27○10 602÷31○20 487÷18○30 第2题(提高题):先估算,再计算.233÷34= 351÷58= 840÷35= 630÷31=

3、帮帮老师。

五年级师生都坐大客车,需要几辆车?(设计意图:让学生感知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对于本节课的知识你还有什么问题吗?今天你有什么收获?老师送给大家一首“试商歌”,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多动脑,更快更好地掌握试商规律。(设计意图:试商歌朗朗上口,有利于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试商规律)

(四)、课堂小结,升华情感

引导学生回忆总结:(出示课件)同学们!经过这短暂的四十分钟我们的共同探索,这你收获什么?这节课你表现得怎样?通过这样的小结,有利于学生巩固本节课的重点,大大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励他们更好地学好数学知识。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抓住教学重点,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活泼、兴奋的状态,让学生有自己的空间去探究、合作、体验、创造,完成各种教学活动。注重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发现和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合作意识。每一节课上完都有许多遗憾和不足,我这节课也是存在许多问题,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还望各位同仁多提宝贵意见。我曾经在这个学校支教一年,看到了老师的敬业精神,也学到了许多教学方法和特色教学,感受过这个学校的教学氛围。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我真诚的希望我们能共同切磋,提高教学质量。

五.说板书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它展示了本课的学习内容,又突出本课的重难点。

回顾本课,我在教学中从情景入手,让学生说一说,估一估,算一算,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在组内交流、讨论试商的过程时,我尽量多的给学生自主的空间,让学生在自我感悟中掌握不同的试商方法,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秋游》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发展数感;另一方面使学生对有关数概念的各方面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融会贯通,为学生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分数及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做好铺垫。因此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目标〗

1会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调商)、商一位数的除法。

2、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小组交流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调商的方法。

3、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在试商、调商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和乐趣。

《秋游》教学设计 掌握“改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改商”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同学们你们喜欢去郊游吗?告诉老师你们到哪里秋游.实验小学举行了一次秋游三四五年级都参加了。出示图。

二、新课:

1、你从图上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公交车站有两种车可供大家住租用大客车限乘客46人,小客车限乘客34人。实验小学三年级师生共192人,四年级师生共184人,五年级共有师生230人.。

2、根据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与除法有关的数学问题。(1)出示:三年级都坐小客车,需要几辆车?

怎么列式呢?学生:192÷24= 因为····所以···· 师:估一估,商是几位数。学生回答

师:在练习本上用竖式算一算。与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3、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除数与商的积大了,说明什么?该怎么办? 明确把除数“24”看作“20”来试商,初商“9”大了,改商“8”的原因。(2):四年级师生共184人都坐大客车,需要租几辆? ①引导学生列出算式184÷46= ②请你算一算等于几?

③学生试着独立计算,(一名学生板演)④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余数等于除数,说明什么?该怎么办?⑥全班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明确把除数“46”看作“50”来试商,初商“4”小了,改商“5”的原因。

(设计意图:从情景图入手,让学生猜数,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问题由学生提,方法让学生找,还学生学习主人的地位.)

4、想一想试商时遇到了哪些困惑?是如何解决的?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3)、小结, 师引导学生说出:我们在试商的过程中遇到商大了就调小,商小了就调大,这就叫做“调商”(板书“调商”)也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四舍法,商偏大,要改小;五入法,商偏小,须调大.翻倍法,积要接近被除数.(设计意图:规律由学生总结,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三、应用拓展。

2、完成“练一练”

第1题:不用计算,在○里填入“>”、“<”或“=”.263÷27○10

602÷31○20

487÷18○30 第2题:森林医生。

第三题:竖式:361÷54

216÷27

第四题:练一练:73页第2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知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学生质疑

对于本节课的知识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课堂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篇: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精选1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简单的周期》是苏教版课程标准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课的重点难点是根据物体的排列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什么图形。

教学目标是:

1、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让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3、让学生在探索规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教法与学法:

1、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情境,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理解不同的解题策略。

2、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鼓励他们互相合作,共同提高。

3、结合生活,让学生在应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意义。

三、教学思路

根据教材特点,我设计了六个主要的教学程序:第一部分通过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卡通动物导入新课;第二部分在现实情境中,独立探索规律;第三部分通过不同的习题和方法,使学生对解决这类习题的方法得到提升;第四部分是运用规律,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巩固和深化学生对规律的认识。第五部分是总结评价,延伸规律,欣赏介绍生活中存在的一些规律。第六部分是游戏,拓展学生思维。

1、创设情境,引出规律。

在课的一开始,我先出示了学生熟悉的串珠活动,先串绿色,再串黄、蓝、红色的珠子,并按顺序又出示了一组,让学生猜接下来我会串什么颜色?其实这时学生已经体会到我是按一定的顺序串的,也就是有一定的规律,所以很快地能猜出我接下来要串的颜色。然后指出,今天我们要一起来找规律。使学生先初步明确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利用串珠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我出示了2组后,学生脑海中已经建立了有规律排列的表象,因此学生都能猜对,进一步感知物体的排列是有规律的。从而把这样的感知运用于例题图中,让学生找出规律。]

出示了例题图,让学生观察,说说场景中有些什么,初步感受彩灯、彩旗、盆花这些物体,观察这些物体的摆放说说你发现了什么?从对这些物体的观察中发现,这些物体的摆放是有规律的。正因为这些物体摆放整齐有规律,才会这么赏心悦目,使学生体会数学美,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索规律的积极性。[在这里,我原先让只学生说一说他们摆放的规律是什么,但我觉得应该在课件中演示出来这样的规律,于是我加上了一些圈来表示,达成统一的认识。]

2、自主探究,理解规律

这一环节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首先多媒体出示问题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9盆是什么颜色的花?理解题意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把自己的想法表示出来。

在这一过程中,我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由于不同的学生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学生想出了多种办法,有的学生用画一画的方法画出是蓝花。这些方法都能解答这一题。但重点我讨论了学生提出的计算的方法。用19÷3=6(组)……1(盆)。根据这个算式,先让学生具体地说一说19、3、6和余数1各表示什么。学生很清晰地进行了表达:一共有19盆花,以一盆蓝花、一盆黄花、一盆红花为一组,共分成了6组还多一盆。我紧着提问,根据这个算式你又是怎样判断出是蓝花呢,把学生的重心引到余数上。体会到第19盆花就是第7组的第1盆,因为每组的花都是相同的,所以只要看每组的第一盆是什么颜色就可以了。[在讲解的过程中,我还利用课件用圈表示出这19盆花,每3盆为一组,分成了6组,让学生一看就知道剩下的一盆是第7组的第一盆。]

[在探究盆花的摆放规律时,给予了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了创新意识。通过充分的交流,展示了多样的解决问题策略。并注意引导学生不断地优化解决问题的策略。]

3、独立尝试,选择方法

接下来我让学生先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继续探索解决彩灯的第1个问题。在交流中,学生有的还是用了画图的方法,有的用了计算的方法,随即我提问,为什么不用推想的办法呢?从而让学生理解推想的方法只适用于两个物体为一组的规律排列。于是排除了都用推想这个办法的简便性。接着问学生那第20盏是什么颜色的灯呢?这回大多数学生都体会到用画图的办法非常麻烦,于是顺理成章地把学生引到用计算的方法上来,体会到计算的简便。其中求第23盏彩灯是什么颜色的算式中没有余数,这里就要让学生重点理解说一说没有余数表示了什么,让学生总体地了解有余数时及没有余数时的判断方法。[在这里,本来课件中显示出来的是用不同颜色的圈代替彩灯体现它的规律,现在我觉得直接在这个图上表示出来更清晰,学生更容易理解]这一小题着重是让学生判断体会出用算式计算的简便。接着我就直接提出要求让学生用算式计算彩旗的题目,让学生做完后观察这几个算式,发现得数的规律,当得数是几时就是每组中第几面旗的颜色。在这里我也觉得在彩旗的图上用圈把它呈现的规律体现出来比较明显。因为这里我发现有少数学生还是以为这是两面旗为一组的,这样比较清晰。

接下来我通过三题的排列规律出示定义:像上面这样同一事物依次重复出现叫做周期现象。接着我让学生你能举例说说生活中的周期现象吗?

学生口答后,教师出示图片欣赏(生活中的周期现象)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总结全课中,让学生说说你有什么感想与收获,有什么想说的,告诉学生今天学习的规律都是周期性规律,在碰到这样的规律时可用计算来解决问题。然后再让学生欣赏一些生活中的规律,体会它的美及在生活中运用,同时也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学生兴趣很高,但重点是让学生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2

说教材:

今天和大家研讨的是《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的内容, 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是在学习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基础上,对平行四边形面积进行了深入探究,在为后续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打下基础,教材内容不仅有广泛的应用,还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教材内容思路是把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进行对比研究,在研究中找出图形的不同,利于学生观察比较发现图形的本质特征,建立概念。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及思维理解能力、概括能力。本节课,通过情景教学模式,与授课内容与学生自身经历结合,渗透数学思想,结合数学的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观察比较,归纳总结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本质属性和特征。

说学情: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是数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课题首要是研究,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特征及本质区别;并且将数学概念里的“图形与空间”传达给学生。本节课程,利用学生已学图形知识延续,通过观察、争辩、动手实践、探究掌握平行四边形与梯形、一般四边形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图形,彼此是完全独立的同时也相互有联系、有渗透。让学生充分体会“学数学”“做数学”的魅力。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生接收知识的情况,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掌握他们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观察比较、争论思辨、抽象概括能力,解析几何图形。

情感目标:使学生在思考分辨过程中,体会数学的探索发现的乐趣,学会从数学角度发现问题。

教学重点:梯形和平行四边形的本质区别。

教学难点:学生自主探索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课件、信封

说教法、学法

为了能更好地凸显“在操作观察比较中建立概念”这一主题,落实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及认知能力,我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类、比较”等形式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

组织学生开展有意识的反思思辨交流学习。

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让学生理解重点知识。

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提出平行线问题,引出平行线与梯形课题)→新课教学(辨析特征,分类思想→了解本质,宗旨思想→逻辑联系,集合思想→拓展应用,转化思想)→反馈发展(联结知识,极限思想→贯穿模型思想)

教学设计:

此次采用思考实践,自主探索与分析辩解的方式进行。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创设情境、趣味导入:

从已知 “平行线”入手,巩固前面所学知识,同时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当中来。引导学生提出课题,“平行四边形与梯形”同时板书课题,明确学习目标。让同学对不同四边形进行分类,了解学生对四边形的认知,分析平行四边形与梯形不同,突破原有对梯形的固有认识。

这个环节设计,让学生面对四边形进行分类思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不同之处,突破对原有梯形的固有认识,了解他们的本质区别。体会分类思想能够增强思维的缜密性。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从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上感悟分类思想。

演示操作、构建概念:

以点子图引导学生绘制图形,确认学生对四边形的基础认识。通过旋转绘制的梯形,让学生理解,不管梯形的位置怎么变换,他的本质属性是没有变的,它依然还是梯形。

这个环节设计,通过画抽象图形梯形的特征,在直观形象与抽象概括之间架起数学模型桥梁,将具体的实物结合起来,把抽象的图形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老师给出“特殊”梯形,引发学生争辩,但没有给予学生观念干预,而是引导学生触摸概念本质,从图形的本质去思辨,了解发现图形的特征与区别,让学生感悟“万变不离其宗的”的道理。

3、探究新知、明确概念:

学生通过两组平行线特征,快速联想到图形平行四边形,老师却拿出的是长方形。学生迷茫时候,层层追问,逐步点拨,学生抓住平行四边形的本质属性,在思辨中深刻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梯形属于四边形不属于平行四边形,使得学生的知识结构在争论辨别中得到升华。这个环节设计,让学生归纳四边形图形的本质区别,并进行归类处理。在思辨中深刻理解,丰满了学生对思辨性概念的认识,对四边形图形的知识结构形成完整的系统,对集合思想的感悟就成功了。

4、图形观察,理解特征:

导入趣味故事,“女儿给的信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通过信封的形状,得到直角三角形、直角梯形图形,让学生用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直角梯形分别拼成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或梯形。这个设计,给学生造成悬念,在动手与动脑的过程中发展想象力,了解图形之间的转换,理解图形之间的变化过程,相互之间的关联,使学生对转化思想有所感悟,为今后学习几何图形的面积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给学生思维提供成长的空间,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验证结论,归纳概念:

通过让学生观察钉子板上三个点移动,让学生深刻体会图形转化中的对立与统一,体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与四边形的联系与沟通,再次凸显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之间的本质区别。

这个设计,有助于学生在归纳所学知识内容的时候,清楚数学系统的逻辑,相互之间的关联性,与所学的知识结合起来。在简单的挑战中体会极限思想,串联上下知识的逻辑结构,发现数学知识的发散与严谨性,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思想渗透,贯穿课堂:

通过画图、猜图形的活动,引导学生辨析图形之间的特征,了解之间的关联,学会分类思想;通过图形之间的关联,了解其中的本质联系,明白图形之间的数学宗旨,清楚数学模型概念;明白图形之间本质联系,让学生分辨四边形集合之间的关联;集合里图形转化之间的应用,使得学生学会图形转化,清楚数学的转化思想;关联所学知识,让学生明白数学系统性,数学的内容是相互之间的关联思想,并非相互独立的; 将学生原先写不关联的知识概念联系起来,从而建立系统的“结构性认识”,使模型结构更加明晰,从而使得分辨思想方法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课堂。数学思想方法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之间有联系、有渗透的,同一问题可用多个思想方法解决。

教学亮点:

分类归纳,发现本质

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构建新的知识,分类归纳知识本质区别,让学生去自主思考,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从而建立概念,更加自然的得到有效地学习,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体会数学思维逻辑系统性与解决问题的方法缜密性,为学生以后学习数学建立系统性的认知结构。

逻辑联结,引导探究

创设情境,设置信封悬念道具,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习兴趣,萌发求知欲望。通过学生对信封的了解,从而使已知信封形状与其新的图形产生联结,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图形之间的本质属性的关联性,在验证中去总结归纳,将抽象的数学语言用图形的特征解释。让学生清楚认知数学知识的关联性,从而为以后的教学打下基础。

利用故事,激发探究

针对学生对有趣未知的奇闻轶事好奇的心理特点,在课堂中导入女儿给的信封,帮助学生开展思维,丰富联想,使学生兴兴致勃勃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情景中,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生动有趣内容,引导的新知识点。激励学生自主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发现数学就在身边的乐趣。

教学反思:

应该充分重视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几何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更紧密结合学生身边的实物去创造情景,从而认识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更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更全面、深刻地认识概念,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存在数学的秘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思考习惯。

应该更加重视操作实践,创造教学情境,让学生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获得知识,培养自主、探索思考的学习能力,使学生更能自主的去观察、发现、探索,并且总结归纳。

在教学课堂中应该多借助教学道具,设计更适合学生观察、讨论交流的教学环节,通过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引导学生获取知识。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3

1、说课内容:

江苏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8页的例题,以及相关的练习题。

2、教材分析:

“探索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化数”领域的部分。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接触过直观、简单的“找规律”方面的内容,但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出现在教材中还是第一次。其内容是让学生探索两种物体间隔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并进行简单应用,教材以有趣的童话场景为素材,引导学生探索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学习这样的内容,可以使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学习方法和经验,发现数学规律,感受数学的探索性,以及数学的价值,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3、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角色,依据学生的特点,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猜测、试验、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为了做到这一点,在教学时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摆一摆等实践活动中,了解“规律”,初步建立“规律”的概念。

4、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会和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关系间的规律,初步学会联系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初步发展分析、比较、综合与归纳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观点分析生活现象的初步意识初步能力,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逐步形成与人合作的意识和学习的自信心。

5、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找”出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之间的规律,通过“找”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学习数学的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

6、教具准备

教具:主题挂图、教学课件。

学具:每位学生准备小棒和石子。

二、说教法

1、在教学思想上,以学生为主,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始终参与在教学活动中。

2、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直观法、游戏法、动手操作、引探等方法,从扶到放,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尝试、探索、练习、实践操作过程中悟出规律和创造规律的方法。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引导学生,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等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交流,操作的过程中找出规律。

四、说教学程序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咱们来做个游戏好吗?游戏名字叫“猜一猜”,请看:

1、出示:

你们猜一猜,下一个气球是什么颜色?

2、出示:

请你们猜一猜,中间应该摆上什么水果才能使它们的排列有顺序,且更美呢?

师:你们真棒!能准确地猜出问题的答案。谁来说说,你们刚才在猜的过程中,是根据找什么而猜出来的呢?

生:找规律。

师:对!你们找到了它们的排列规律。

板书课题:找规律

师:像这样有规律的排列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很多,只要找到规律,就能解决很多疑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体的排列规律。

(二)创设情景、认识规律

出示教学主题图:小兔乐园

师:老师带领同学们参观一下:小兔乐园!

1、提出问题,小组讨论

师:请你们把在小兔乐园里看到的和想到的跟小组里的同学说说。

2、观察数数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每行物体有多少个,它们的排列有什么特点?

教师依次提出教科书上的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按三部分分别数一数,分别得出两种物体的个数,然后按问题顺序,根据学生数的结果,分别板书三行,显现出各是多少。

3、比较发现

(1)师:比较每行两种物体,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先和你的同桌说说。

(2)组织全班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发现了什么规律,教师帮助学生把话说通顺,清楚。

4、归纳规律

(1)师:通过观察、比较、交流从、我们发现“小兔乐园”的情景中有怎样的规律?

(2)学生归纳规律。

(三)理解规律

摆一摆,比一比,谁能发现其中的规律

(1)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学具,用几根小棒,在桌上摆成一排,再在每根小棒中间摆一个石子。数数小棒的根数和石子的个数,看看有什么发现?把你们的发现告诉同桌,并与前面发现的规律比一比,一样吗?

(2)组织全班交流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是新知再现,对新知起到检查、巩固、提高的作用,对规律有着更深的理解,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

(四)实际举例,体验规律美

1、生活处处有规律

师:你能在生活中找到有这样规律的例子吗?仔细想想,先跟同学说一说,再告诉全班同学。

2、欣赏生活中的规律美

展示生活中规律美的画面

(设计理念: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也打开了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五)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为了巩固新知识,发展学生思维,我设计了以下几道题:

1、小明放学回家经过一段马路,他发现马路的一边有10根电线杆,且还发现每两根电线杆中间有一个广告牌,你能帮他算算共有多少各广告牌吗?

2、河坝的一边了75棵柳树,每俩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栽桃树多少棵?

3、沿圆形池塘的一周栽了25棵柳树,每俩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可以栽桃树多少棵?

(设计理念:前两题是基础巩固题,最后一题是拓展延伸题。这样的设计既有层次,又有坡度,对所学知识起到检查、巩固的作用,同时也发现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创造规律

同学们可真行!能够找到了规律,还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现在老师考考你们:谁能以我们班的一部分男同学和一部分女同学进行排列,并使他们排列有规律可寻?

(设计理念:运用现在的学习资源,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七)总结归纳

师:你能告诉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学生举手发言)在生活中,在数学王国里,还有更奇妙的规律等着你去探索。只要同学们用心观察,认真思考,定能发现其中的奥妙!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4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理解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平行两种。

(2)能借助直尺和三角板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3)体会平行公理及其推论。

2、解决问题。

让学生在探索平行公理的过程中,体会从数学的角度理解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3、情感态度。

(1)通过对生活中平行线的认识,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促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培养学生的良好情感和主动参与意识。

(3)学生经历观察、动手操作、发现讨论等数学活动,感受数学活动充满探索性与创造性,促进学生乐于探究。

教材分析:

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空间与图形”所要研究的基本问题。这些内容学生在前两个学段已经有所接触,本节课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探究平面内两条直线平行的位置关系,平行公理及其推论。这些知识是空间和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在以后的学习中经常要用到。同时,本节课充分利用现实世界中的实物模型,让学生直观感受,通过设置“观察”、“讨论”等活动来鼓励学生勤思考、多交流,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应用意识以及创新能力都有很好的作用。

教法学法:

1、动:教师利用多媒体设计动画情景,鼓励学生动手做,动笔画,动脑想,动口说,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2、探:教师引导学生操作模型,动手画图与合作讨论,共同探索出平行公理及推论。同时,通过设置拓广探索等练习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

3、乐:本节课的设计力求做到“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得紧一点,直观的多一点,动手实验的多一点,使学生的兴趣高一点,自信心强一点”,促使学生乐于学习,乐于思考,乐于探索,乐于创新。

4、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渗透观察、猜想、归纳、类比等数学思维方法,同时,通过平行公理推论的教学,向学生初步渗透反证思想,让学生尝试“说点儿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让学生感受一组画面,从而引出本节课题:平行线(板书课题)

(意图:通过熟悉的画面,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几何图形无处不在,也为后面的探究活动作好了情感准备。)

二、合作交流

1、建立模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模型,并思考问题:在木条转动的过程中,有没有直线a与直线b不相交的位置呢?

(意图:利用这个模型引入,可以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平行线的概念。同时,通过学生主动的活动,让学生亲眼目睹数学过程形象而生动的性质,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从中感受到数学的力量,促使学生乐于学习。)

2、平行线的概念。

(1)学生讨论得到:在木条转动过程中存在一个直线a与直线b不相交的位置,这时直线a与b互相平行(parallel),记作a∥b,读作a平行于b。

(2)平行线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你还能举出其他一些例子吗?

(3)动手画一画,分小组讨论: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几种?

(4)动画演示空间图形:这样的两条直线会相交吗?那么它们平行吗?

3、平行线的画法。

(1)过直线AB外一点P,你能画出直线AB的平行线吗?能画出几条?

(2)动画演示平行线的画法。

(3)练习:过点P画直线MN的平行线。

4、平行公理。

(1)讨论:在前面转动木条a的过程中,有几个位置使得a与b平行?如图过点B画直线a的平行线,能画出几条?

(2)类比前面我们学过的“垂线的性质”,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3)归纳平行公理。

5、平行公理的推论。

(1)讨论:过点B、C分别画直线a的平行线b和c,那么b和c平行吗?由此你又能得出什么结论?

(2)归纳平行公理的推论。

(3)平行公理推论的说理。

三、反馈练习

1、巩固练习。

判断正误

(1)两条不相交的直线叫平行线。()

(2)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必平行。()

(3)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必把这个平面分为四部分。()

(意图:通过练习,巩固平行线的概念及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落实基础知识。)

2、综合运用:P13、练习。

说明:(1)学生画图、小组讨论、交流。

(2)教师巡回指导、集体讲评、示范。

(意图:这组练习是“基础练习”与“复习巩固”的综合。让学生通过画图进一步巩固平行线的画法及平行公理,使学生能将文字语言转化为图形语言。)

落实新知

3、拓广探索。

小红的妈妈是舞蹈教师,有一次快到六一儿童节了,需要编排一个舞蹈,规定排成三行,然后变换各种队形。小红一听,高兴地对妈妈说:“这是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让我来替您参谋参谋。”小红利用我们刚学过的知识:平面内三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设计出了四种队形。小红的妈妈一看,果然好办法,队形变化多端。

你知道小红是怎样设计的吗?

说明: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并在全班交流,然后教师利用动画展示。

(意图:通过拓广探索,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服务于生活。同时,通过学生设计不同的队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小结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说明:学生分组小结,各组代表发言交流体验,教师及时给予肯定、赞扬。

(意图:让学生自己小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使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布置作业

1、让学生利用平行线设计一些图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体验平行线的美学价值。

2、让学生利用相交线和平行线画出自己家住房的平面图,自己设计一个户型,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板书设计:

5.2.1平行线

1、平行线的概念练习书P132、平行线的画法

3、平行公理

4、平行公理的推论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5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本单元我将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三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课标

本单元的课程目标分为四个层次:

知识与技能:

1、认识亿以内及以上的数,掌握计数的基本方法。

2、会改写整万、整亿的数,会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万或亿后面的尾数。

3、认识计算工具,掌握计数器的使用方法。

数学思考:

1、在生活中解释数,用数解决问题。

2、能归纳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迁移类推的方法。

解决问题:

1、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能借助计算器解决问题。

情感与态度:

1、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感悟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说教材

我将通过教材的编写特点、单元编写特点、单元内容结构、知识的立体式整合四个方面来进行介绍。

教材的编写特点:

单元编写特点:

单元内容结构:

知识的立体式整合:

三、说建议

这里我将其分成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三个方面。教学建议:

1、创设具体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

2、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同时为学生留有自主探索的空间。

3、要培养学生收集生活中大数的习惯和能力。

4、密切大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评价建议:

1、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能力评价、课堂表现、作用评价)

2、情感评价(学习爱好、学习兴趣、自信心)

3、评价方式多样化(教师评价、同伴评价、家长评价)

资源开发与利用:

1、合理开发教材资源

2、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学生身边的数学、网络教学和多媒体教学。

3、开发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

4、开发利用课外资源与教学配套资源

5、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成绩。

下面我将就本单元的第一课时《亿以内数的认识》进行具体说课。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亿以内数的认识》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节第一课时。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的。本册教材先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再教学亿以上数的读法和写法,在两部分认识数的教学中安排十进制计数法,知道数位、数级,对亿以上数的认识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认识亿以内的数,知道亿是一个大数,掌握大数的读法和写法,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操作等方式获得探究学习的体验,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体 会数学学习的方法。结合现实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内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情感态度: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亿以内数的读法

难点:每级中间或末 尾有零的数的读法

二、学情分析

心理特点:思维比较活跃,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知识结构:学习了万以内的数,对万以内的数有了较深的感性认识。

三、教法学法

教法:引导发现法、观察实验法

学法:分组讨论、自主探究

教学模式:先试后导,当堂训练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2、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3、反馈练习,加深理解

4、课堂小结,反思评价

5、分层作业,巩固提高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PPT展示20xx年人口普查的人数,提供认识大数的现实背景,意在通过具体实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认识到学习比万大的数的必要性。让学生尝试读一读画面上呈现的大数。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借助计数器数数,引出新的计数单位,形象揭示“千”“万”“十万”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活动一说明用数字表示数的方法,由此引出活动二的数位顺序表。

呈现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介绍“数级”,让学生利用数位顺序表说出每个数位上的数表示多少,理解“位值”意义。

活动三是教材例2、例3的教学,例2重在让学生体会读数的本质就是读出每个计数单位的个数,整万数则可以按照个级数的读法去读,然后在加一个“万”字即可,例3重在让学生掌握含两级的读法,特别是含0的数的读法是难点。让学生尝试读数,集体讨论并总结读数的法则。

(三)反馈练习,加深理解

本环节我共设计了三组不同的练习。基础练习考察整万数和含两级数的读法,巩固练习意在区别万以内和万以上数的读法和拓展练习探索含0的数的读法。不同层次的考察学生的掌握情况。

【设计意图:一是让学生对新知识起到加深和巩固的作用;二是注重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做到了课内向课外的延伸。】

(四)课堂小结,反思评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再次回顾新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本节课我通过以上四个环节的设计,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我通过游戏引入、动手操作、交流感受、互动合作和课外延伸等手段最大化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过程中获得美的感受得到美的熏陶。

(五)分层作业,巩固提高

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对本节课只是的巩固和复习。

五、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精简明了,突出重点,体现本课时的内在联系,更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亿以内数的读法认识。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6

一、教材

1.教学内容: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第三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第三课时:“小数的性质”(课本第64-6 5页,例1—例4)包括:

(1)小数的性质;

(2)小数性质的应用(六年制第八册第四单元)。

2.教材所处地位:本节是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为后面学习小数四则计算做了必要的准备,起铺垫作用。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对小数的性质这一概念的理解是本节的难点,小数性质的应用是本节的重点。

4.教学目标:(1)识记理解小数的性质;(2)根据需要把小数化简或是把整数改写成指定数位的小数。

二、教法

1.通过直观、推理让学生充分感知,然后经过比较归纳,最后概括小数的性质,从而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 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2.采用快乐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和敢于质疑,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 口、动眼以及采用对口令抢答等多种形式的巩固练习,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把数学课上得有趣、有益、有效。

三、学法

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学会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理解掌握新知识,学会有顺序地观察问题、对比分析问题、概括知识及联想的方法。

四、教学程序

(一)谈话法导入新课

在商店里,经常把商品的标价写成这样的小数:手套每双2.50元,毛巾每条3.00元。这里的2.50元、3.00 元分别是多少钱?(2.50元是2元5角,3.00元是3元)为什么能这样写呢?这是小数的一个重要性质,是我们今 天要学习的内容,并板书“小数的性质”。

(二)讲授新课

1.研究小数的性质

(1)出示例1,比较0.1米,0.10米和0.100米的大小。

首先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米尺(10厘米以上),在米尺上找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是同一点,说 明: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板书)。

请同学们看米尺想,1分米是1/10米,可写成怎样的小数?(0.1米);10厘米是10个1/100米,可写成怎样 的小数?(0.10米),100毫米是100个1/1000米可写成怎样的小数?(0.100米)

板书: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所以0.1米=0.10米=0.100米

在这里应用直观演示法,变抽象为具体。然后板书准备比较,观察上下两个等式,说明0.1、0.10、0.100 相等,再添上“因为”、“所以”、“=”。

A.从左往右看,是什么情况?(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大小不变)

B.从右往左看是什么情况?(小数的末尾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

C.由此,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在这里应用了比较法,便于发现规律,揭示规律,总结性质。

(2)为了进一步证明小数性质的可靠性出示例2:比较0.30和0.3的大小。(图略)

教师指导学生自学例2。

教师指示,学生思考:

①左图是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100份)阴影部分占几分之几?(30/100)用小数怎样表示?(0.30)

②右图是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10份)阴影部分占几分之几?(3/10)用小数怎样表示?(0.3)

③引导学生小结从图上可以看出:0.30是30个1/100,也是3个1/10。0.3是3个1/10。所以得出:0.30=0.3。

④由此,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师生共同小结、板书如下:

例2:0.30=0.3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小数的性质。

为了帮助学生对小数性质的理解,教师强调指出:为什么在小数的末尾添“0”或去“0”,小数的大小就不变 呢?(因为这样做,其余的数所在数位不变,所以小数的大小也就不变。举例说明)小数中间的零能不能去掉 ?能不能在小数中间添零?(都不能,因为这样做,其余的数所在数位都变了,所以小数大小也就变了。举例 说明)整数是否具有这个性质?(没有,理由同上第二点)

2.小数性质的应用

教师谈话:根据这个性质,遇到小数末尾有“0”的时候,一般地可以去掉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

(1)化简小数出示例3:把0.70和105.0900化简。

提问: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小数的大小不变)弄清题意后,学生回答,教师板 书:0.70=0.7;105.0900=105.09。通过这组练习巩固新知,为以后小数作结果要化简作准备。

口答:课本“做一做”第1题。

(2)把整数或小数改写成指定数位的小数

教师谈话:有时根据需要,可以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还可以在整数的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上“ 0”,把整数写成小数的形式。

如:2.5元=2.50元 3元=3.00元

出示例4:不改变小数的大小,把0.2、4.08、3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小组讨论后,2人板演,其余学生齐练,订正,表扬。

0.2=0.200 4.08=4.080 3=3.00

练习:口答课本第65页的“做一做”第2题。

讨论小结:改写小数时一定要注意下面三点:

A.不改变原数的大小;

B.只能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

C.把整数改写成小数时,一定要先在整数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后再添“0”。(想一想为什么)

3.学生仔细阅读课本第64页的例1、例2,记住并理解小数的性质;阅读课本第65页例3、例4掌握小数性质 的应用。

五、巩固练习

1.练习十三第1题:下面的数,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指名同桌对口令,其余学生当小评委。

第2题:把相等的数用线连起来,先在书上填好后,再提问找朋友。一个同学在第一栏里按顺序报数,其他 同学准备当朋友。

第3题:下面的数如果末尾添“0”哪些数的大小不变,哪些数的大小变化?小组讨论,提问订正,找规律(小数的末尾添“0”大小不变,整数的末尾添“0”大小变了)。

第4题:化简下面小数,采取抢答来完成。

第5题:先填书上再口答订正。

2.练习十三第6题:用元作单位,把下面的钱数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两位的小数。2人板演,其余学生齐练,评价鼓励。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7

各位评委,你们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有趣的算式》,我准备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三个部分完成说课。

一、说教材。

《有趣的算式》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探索与发现(一)》中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会运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简单的四则运算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学生学了这部分内容,能为以后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发现乘法的结合律和分配率打下基础。为了更好地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发展,使学生在面临各种问题时,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能够发现其中所存在的数学现象并并运用数学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意义。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理解与内容的分析,按照新课程标准4~6学段数与代数中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有趣的探索活动,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探索的方法。

3、情感与态度目标:感受数学的奇妙,养成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习惯。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鼓励学生对算式及其结果的特点进行比较,从中发现一些有趣的数学规律。

教学难点定为:培养学生探究发现的能力和推理能力。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及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我准备采用以下几种教法和学法:

1、教学中,我将通过谈话来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思维的动机,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

2、观察分析、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数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的过程。

3、通过灵活多样的练习,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提高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

4、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的问题,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我力求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首先创设有趣的情境——挖掘宝藏。这一环节的设计,可以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再根据小学生好动、好玩的特点把整个教学过程设计成有趣的闯关游戏活动,让他们积极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通过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获得探索规律的体验,懂得应用规律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环节:活动探究,获取新知。

通过四次闯关,在每一关中经历“计算、观察、思考、交流、归纳”这一过程,主动获取知识,探索规律。

第一关:奇妙的宝塔。在每个同学都想一想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议一议、全班交流、老师板书等启发引导。

第二关:奇怪的142857。通过计算,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疑问,进行讨论总结出规律。

第三关:神奇的9。通过设置“9999999×9999999=?”的难题,经历解决问题的挫折,激发寻找新办法的探索欲望。

第四关:寻找神秘的数。通过“卖关子计算得到的最后结果如果是6174的就是

好孩子,否则就不是好孩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一环节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探究与合作的学习的空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第三环节:联系生活,深化应用。让学生学以致用,从山脚到山顶有2222222层,每一层有5555555级台阶,要走多少级台阶才能到达山顶?解决22222222×5555555=?

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用学到的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促进理论同实践的结合。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8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四年级数学:笔算除法我将从以下四方面来阐述我对教材的理解和对本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1.首先,我来说说教材。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节,教科书第81、82页的内容。

2.本节课是学生已经学习了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和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首先呈现图书室的情景,并借此场景引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分别通过估算、摆小棒、圈划方格图,来帮助学生理解笔算除法的算理以及试商的方法,然后再引导学生学习除法算式的写法及意义。之后,教材还安排了一些相应的练习题,其意图在于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算理,并能够熟练的进行计算。

为了帮助学生顺利掌握本节课内容,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我对原教材进行灵活的处理:用选拔配音员的情景导入新课,力求让学生把枯燥的计算学的兴趣盎然!。

3.对于本节课来说:一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笔算除法的基本方法,本节课试商的难度加大,计算的过程更加复杂;另一方面,我校地处偏远农村,学生的.接受能力较低,而且,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都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因此,学生在试商方法的掌握会上存在一些困难.

4.综合各种实际情况,我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利用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知识自主探索笔算时试商的一般方法,并会确定商的一般位置;

(2)使学生会用估算的方法计算除数是整十数、商一位数的除法,养成估算的习惯。

(3)使学生感受除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4)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书写整洁、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

5.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掌握笔算除法的算理,和正确的书写格式,能正确笔算。

教学难点是:试商的方法及商的位置的确定。

6.为了顺利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作为教具,此外,我还为学生准备了小棒和方格纸作为学具。

二、说教法、学法。

接下来来说说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基于上述的教育理念,在本节课的设计上,我突出了以下三点

(一)是把数学与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

让学生深深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处处是生活。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放手,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用数学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

此外,数学教学应该让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三、说教学程序

以下是我的教学设计。共分为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在本环节,我首先要对学生说:同学

们,你们喜欢看《喜洋洋与灰太狼》吗?今天老师就为大家带来了其中的一个片段,请看(播放)。播放动画片的同时,我会说:怎么没有声音呢?你们能给这个动画片配音吗?那老师就要进行一个小小的面试,看哪些同学能当上这个动画片的配音员。这样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起到了课未始,趣已生的效果。这时,我再出示条件,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的良好习惯。这时,学生的学习进入了第二个环节。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建立模型。

本环节中,我一共设计了三个层次。

1、.教学两位数除以整十数。

在这个层次的教学中,我大胆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重点研讨、反馈练习来体会试商的方法和除法算式的意义,把探索的时间交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

这时,我要对学生说:为了尽快选出动画片的配音员,这三个问题中,哪个问题的解决可以达到目的?当学生说出是第一个问题时,我就让每位学生自己解答“要多少天才能面试完”的问题,并且提示学生:可以联系旧知、也可以利用学具摆一摆、圈一圈来帮助自己解决问题。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我进行巡视,当我发现学生能能够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时,我要及时给以鼓励,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之后,我再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解决方法。这样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之后的交流,让学生感受到别人的思维方法和过程,改变自己认知上的单一性。这时,学生对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笔算的算理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

接下来,我会告诉学生,本题的计算还可以用竖式表示,这就是我们本节课学习的内容:笔算除法,并且板书课题。接着,我放手让学生把旧知迁移到本题中来。学生列竖式的过程中,我进行巡视,掌握学生的竖式写法和学生知

识迁移的水平。我发现学生能正确列示时,就及时给予鼓励,并请他将自己的算式进行板书。接着,我引导学生重点研讨:商应该写在什么位置上?商不为0时,余数怎么写?商和余数的单位各是什么?在集体研讨时,将竖式与学生的口算过程进行对比,使学生明白3必须写在各位上的道理。这时,我再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在订正时重点检查商的位置。这样,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就更加彻底了。

2.教学三位数除以整十数。在本层次的教学中,我首先要对学生刚才表现出来的积极性给予鼓励,增强学生继续学习的自信心和决心。

这个层次中,我主要让学生通过知识迁移、重点研讨、算式对比、回归生活来达到教学目的。我会对学生说:如果要求当配音员的同学增加到了140人,每天还只是面试30人,要多少天才能面试完呢?你能列出竖式来计算一下吗?这样设计,是放手让学生把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算式的写法进行迁移。在学生独立探究的过程中,我进行巡视,对于书写正确的学生,我首先要给予鼓励,并让他板书自己的算式。这时,再引导学生进行合作研讨:说说自己是如何试商的?并解释商写在个位上的理由。我还要根据教材上的示意图帮助有困难的学生理解算理。这样设计,使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对试商的方法和商的位置有了更加透彻的理解。利用直观图形来帮助学生理解,也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和身心规律。接下来,引导学生对两个除法算式进行对比,找出两个算式的异同,并且重点引导学生说说:三位数除以整十数,当前两位不够除时,应该怎么办?用来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和记忆。最后再引导学生思考:要用几天才能面试完?使学生明白:需要5天才能面试完,因为余下的20人,大约还需要一天。这样的设计,是数学与生活实际紧密的联系起来。

3.看书质疑,解答疑问。爱因斯塔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因此,我十分重视学生在学习中提出来的每个问题,由此来了解他们在认知中的疑点,及时给予解决。这样,不仅使学生在课堂上消化理解教学难点,更重要的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第三个环节:内化应用,形成能力。

为了让学生增长智力,形成技能,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设计了一下几组练习题。

第四个环节:总结全课,交流评价。

课堂总结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为此,我设计了一张评价表:“课堂闪亮星”.这张评价表是要求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最后再数一数自己得了几颗星。这张评价表既是对本节课掌握了多少知识进行了解,也是对自己的情感态度进行评价。

四、说教学随想

最后,我来说说教学随想.多年来的教学生涯,使我深深体会到:教学是一门艺术,在这门艺术中,老师应该是一个出色的导演,学生才是真正的演员,因此,我在设计本节课时,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着眼于学生的持续发展,积极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索的舞台,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上认真思考、主动探索、积极讨论,而教师,只在关键处恰到好处的引导和艺术的点拨,从而使学生获得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情感体验,因此,课堂才会闪现出思维的火花,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9

一、说教材

圆的初步认识是学生直观认识圆和已经较系统地认识平面上直线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他是曲线图形的开始,所以正确树立圆的表象。掌握园的特征,是本课的首要任务。

二、说教学目标

1、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认识圆的特征,初步学会画圆。

2、在认识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享受思维的乐趣。

教学重点: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学会画圆。

三、说教学设计

1、情景中创造圆

课的开始,创设情景:“正确答案离小胖右脚3米处”以右脚为点,3米长的范围上去寻找,这一环节,让学生独立去思考,并在不完整的交流中,引出各个点,逐步形成圆。

2、比较中初步圆

出示已认识的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等平面直线图形,让学生去比较直线图形与曲线图形慢慢地引出圆是由一条围成的平面图形。

3、紧紧扣住圆的特征

通过正三角形、正方形、正六边形中的中心点到各个顶点之间的距离相等,让学生去寻找相等距离的条数,慢慢演变成,圆的中心到圆上各点的距离处处相等,并且有无数条这一圆的本质特征,引用墨子的一中同长,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一中同长是圆的本质特征,这一教学重点。

4、画圆中感受圆

让学生尝试画圆,处处感受画圆的困惑,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感受到画圆的步骤,定点,定长,绕一圈,正确掌握圆的画法。

5、解释生活中的圆

汽车轮胎为什么设计成圆的?再一次让学生感受到圆的一中同长本质特征

6、回归情景问题,延伸突破圆

回归情景问题,并出示篮球与圆,让学生比较认识到圆是平面图形,而篮球是立体图形,他们的共同特征是一中同长,从而完整正确答案在以右脚为圆心,3米长为半径的球体上,圆的认识又有以重大突破。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0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找规律》。

(一)说教材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找规律》的第一课时。苏教版教材从四年级开始,安排“找规律”的单元,引导学生探索现实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并应用规律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本课是让学生探索两种物体间隔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并进行简单应用。学习“找规律”后,可以使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学习方法和经验,发现数学规律,感受数学的探索性,以及数学的价值与奇妙,进一步体验学习数学需要运用观察、分析、综合、归纳和抽象、概括等方法,提高学习数学的能力,并通过发现规律体验成功,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所以,学好本课是比较重要的,是为以后学习其他的“规律”打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本人将该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1)通过观察,初步认识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2)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两个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少1”这一规律。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3)在学习中,体会数学的抽象性与概括性。(4)培养学生努力钻研的学习精神以及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在于经历间隔现象中简单规律的探索过程,得出这种规律中的两种物体的数量关系;难点是用恰当的方式描述这一规律,并利用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四)教法和学法

因为这一节内容是小学数学中比较适宜让学生探究的课题,因此我主要采取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提供自主探究的素材,让学生通过小组成员间的合作、交流、讨论,得到自己的思考途径和学习成果。

(五)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重点来介绍这堂课的教学过程。本节课我将分为四大环节进行。第一部分通过游戏,导入新课,引出规律的特点;第二部分通过主题图的观察以及填写表格,探索规律;第三部分通过练习,使学生对这类规律的认识得到提升,并联系生活寻找规律,体会规律的广泛性,巩固和深化学生对规律的认识;第四部分是总结评价,延伸规律。

一、游戏引入新知

在课的一开始,我经过拍手动作引领学生注意观察,激发其学习兴趣并提出疑问:这里有一个秘密,是什么呢?(师再次拍手)能跟老师一起学吗?再次提问:能不能再拍一组跟老师的不一样的?

通过提问,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引入课题:规律。

[在这里,我从简单的生活现象中,初步感受生活中规律的存在,为找规律奠定心理基础。]

接着经过摆小棒和小圆片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究这种规律,亲身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二、观察学习

在这环节中分为四小步骤展开。

1、认识概念

师:间隔排列的规律其实还有很多很多,今天我们只来学习其中的一种。哪一种呢?像这个,一根小棒一个圆片一根小棒一个圆片排列的。

师生同读,师板书:|○|○|○|○|○|○|○|○|

师:一直这么画下去,我们会看到最后是?(生:直线)那我们注意看这组中首尾都是什么?(小棒)它们都是一样的,我们给它起一个名字,叫什么呢?两端物体(师生同读师板书)

出示|○|

师:像这个呢?也叫两端物体。那夹在中间的是什么?(生:圆片)我们也给它起个名字,叫什么呢?(师生同读:中间物体)

师板书

2、观察学习

师:我们刚学习了间隔排列的规律,知道了什么是中间物体和两端物体。像这种规律在我们的书本上还有很多很多。好,请翻开课本第48页,看看你能不能找到。

板书:找

课件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思考。

师:看看,图中画了哪些事物?哪两个事物间是有联系的?你发现他们之间有什么规律吗?

师:这幅图中有这样三组排列。这些排列都蕴涵着同一种规律。你找到了吗?

学生汇报,师出示表格。

组 别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1

各位评委,大家好:

《角的认识》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苏教版第七册长八单元的第一课时,其主要内容包括线段、射线、直线和角的概念。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线段、角和直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这部分知识,不仅为本单元学习角的度量、角的分类和角的画法做准备,还为后面学习三角形的分类打下了基础。不但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可以发展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1、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遵循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和原有的知识水平出发,结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新理念,拟订以下教学目标:在线段的基础上,认识射线、直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联系与区别;认识角,知道角的大小。

2、利用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让学生加深对图形的认识,通过比较、判断、概括等数学活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3、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体验数学的价值,增强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和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知道它们的联系与区别以及对角的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

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为了有效的达到教学目标,科学合理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节课计划利用教具的直观演示,学具的实际操作,引导学生采用小组学习的形式,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从而实现知识的“再创造”。

基于上述设想,故设计以下的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经验出发,变抽象为直观。学生在低提级已经视频认识了线段。这节课的教学就是在认识线段的基础上学习射线和直线,重点放在射线知识的构建上。知识不能靠传递,只能靠学习者在原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积极的构建。新知的构建必须有效的联系旧知,找到新知的“生长点”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开始用一根绳子,引出线段,进一步认识线段的特点,教学射线相对比较抽象,没有多媒体的直观形象的演示,此时,我用学生常玩的激光灯,先投射到墙壁上出现一个亮点,这个亮点与灯泡之间此时是一条什么线?接着慢慢将亮点移到了窗户上,投射到窗外,这时射出的光线还是一条线段吗?发挥学生想象,那个亮点已经无限的处延长了,学生通过看亮点移动,想象可以射的很远很远,从而发现射线的特点是只有一个端点,无限长。再让学生找到生活中的射线,画射线,加深对射线的理解,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角”做好铺垫。学习直线直接从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体会直线的特点,由于有了射线做基础,学生对学习直线自然轻松了许多。

二、质疑讨论,深化理解。“学习了三种线,你还有什么问题吗?”让学生提出心中的疑惑,充分的尊重学生,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质疑。“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在质疑时,思维处于亢奋状态,所有学生的思维都被调动起来,给学生较大的自权和独立性。学生提出问题,学生经过讨论自己解决,教师选取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去讨论。学生在讨论的同时,增强了合作的意识,产生了“我要学”的欲望,产生了积极的数学情感。

三、民主平等,激发学习的动机。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同主平等、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学习这样学生学的将更会主动、积极,更富有创造力。学完三种线的联系与区别后,我让学生在五秒钟内过一点画直线,比一比能画多少条?从一点出发画射线,看谁画的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通过画射线,从无数条中选区出其中的两条,组成角,引入本课的重点内容教学过程,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通过找“角”、画“角”,你还想学习角的哪些知识?不同的学生会提出不同的问题,筛选出其中有价值的两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明确学习目标,自觉地投入到新知的学习中去。

四、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做中感悟。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对于“角”有关的知识,让学生利用活动角,分组讨论、交流,通过实验、操作、观察、交流、概括等数学活动,积极构建新知。汇报时,学会质疑,学会分享,学会反思,达成共识。根据活动角的操作,发现“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紧接着比较边长短不同的角,先让学生猜猜,然后验证猜想,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在做中感悟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五、精心设计。逐层提高。学数学就是要学以致用,就是要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体验数学价值。本课计划安排不同层次的练习,一方面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另一方面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实现不同的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第一层次,找线段、直线、射线和角,在比较中强化对特点的理解。第二层次,判断练习,通过辨析比较,进一步强化新知的理解和掌握。第三层次是提高开放练习,通过数“线”、数角,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新知的能力,注重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

我说课的主要内容结束了,相信我的教学设想,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构建成新知,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谢谢!我的说课完了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2

一、教材分析:

关于角,学生在二年级《角的初步认识》里已有了初步的接触,对于直角已经有了一些了解,但是大多是属于直观的描述。本册是在二年级的基础上恰当抽象出图形的特征。《角的分类》是本单元的第三课时,是在学生已初步认识直线、线段、射线、角,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平角、周角,根据角的度数,区分直角、平角、锐角、钝角和周角。

二、学情分析:

从学生认知的角度看,学生已初步认识角,知道直角、锐角和钝角,测量了直角90度。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很多的大小不同的角,对角有了许多感性认识,尤其是直角,见到的很多,但缺乏理性的认识。小学四年级的学生的抽象思维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依然以形象具体思维为主,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较弱,有待进一步培养。对于平角和周角这两个概念,学生认识起来比较困难,有时会产生困惑,认为平角是一条直线,周角是一条射线。对于钝角这一概念——大于90°小于180°,对后一个要素容易忽略。同时,学生已有了一定计算机操作基础。针对这节课的特点,制定了相应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转动活动角感受角的形成过程,认识平角、周角。进一步加深对几种常见角的认识,掌握角与角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探索数学奥秘的兴趣,渗透事物间是变化的,联系的思想。

四、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认识几种常见的角,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认识平角和周角。这两种角比较特殊,学生容易产生困惑,平角是一条直线,周角是一条射线。

五、设计思路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凸现教学效果,这节课我采用动手操作、亲自体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模式,采取让学生主动探究,教师适时点拨的方法来学习,使学生在探究与体验的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学会分析、归纳等数学方法,形成学习数学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为终身可持续性学习素养的形成打下基础。这节课的设计主要体现以下几个面特点:

1.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感受数学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该从小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因此本节课从找生活中的角入题,到课末让学生找身边的各种类型的角,使学生把所学知识进一步内化,思维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激发学生到生活中找角的欲望和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积极性,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2.以动手操作为主,感知各类角

心理学家皮来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角,在生活中学生已接触了很多的角,为此,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机会,提供了展示的平台。我让学生利用活动角找到很多的角,平角、周角是怎样的角,概念在操作中产生,角的概念逐步完善,这时一种学习数学的新境界。转活动角、量角、找角、折角等等,让学生充分感知与体验,来主动建立各种角的表象,概括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特别是通过转动活动角感知平角和周角,通过学具,让学生探讨直角、平角和周角之间的关系,重点是要引导学生依据角的度数加以区分,通过这个活动的设计来突破难点。

3.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体验角的分类。

这节课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设计了3次小组活动,为学生合作学习搭建了平台。其一转动活动角,感悟各种角,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利用学具(三角板、量角器等)操作量角,对比比较,交流辩论,探究得出结论:直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理解并掌握1周角=2平角=4直角。突出学生的学习体验、探究活动,重视课堂的开放对话与动态生成。其二在学生认识了平角和周角后,把角家族中的角分类,重新整理,小组研究得出锐角和钝角的度数范围,特别是对于钝角的界定,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其三是在最后一个练习上,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也可能有学生生成的问题)“两个锐角能拼成什么角?”学生通过举例,小组交流得出结论。总之,这3个小组活动的设计,尊重学生的体验,关注了学生的学习活动。

4、重视信息技术的科学应用,体现学科整合。

尝试着把计算机作为数学学习的探究工具。人机交互,改变了只是教师演示,学生看的形式,使每个学生都能亲自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使用课件,转活动角,得出各类角,用学具来研究平角、周角的度数及直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提升学生的认知与思维层次。总之:整个设计整合多种资源,拓展空间,凸现数学的探究活动。既为突出学生的学,也注意体现教师的导学功能。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1.内容简析

直线、射线和角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角的度量中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本课内容是本册第二单元角的度量起始课,这节课的内容是在第一学段的基础上进行复习、扩展和提高。有关线段、角,在第一学段已经学过了,二年级时,学生已初步认识了线段和角,但当时的学习是初步的,属于直观的认识,本课内容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对这些内容加以概括和提高,加深对图形本质特征的认识,对图形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本节课在内容编排上,注重了数学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从直观过渡到抽象,既让学生借助直观,引入射线和直线的概念,并让学生讨论线段、射线、直线的联系与区别,在此基础上教学角的概念和角的表示符号。这节课的重点应该放在教学直线和射线的认识上,关键是要让学生弄清楚直线、射线和线段的联系与区别。对于角,则着重在射线概念的基础上说明角的含义,至于角的表示法,它是一种规定,可以直接告诉学生。

2.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进一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含义,能用角的符号表示角。

(2)通过画一画、数一数等活动,初步感悟射线、直线的特性。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比较以及抽象、概括的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直线、线段、射线的区别与联系。掌握角的特征。

教学难点:直线、线段、射线之间的联系、角的形成。

4.突破方法

首先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来认识射线、直线、线段和角,通过比较,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通过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形成对图形的理性认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课标指出:数学的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活动中去,本课教学设计了以学生自学为主,伴以小组合作为辅的教学模式,为了使学生更好的进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教师还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乐于合作,以达到开拓思路,取长补短的功效。

二、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去探究发现、分析比较地构建和获取,与人合作交流才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我主要从构建主义理论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出发,选择合适的教法来体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 1、猜想发现法2、分析比较法3、合作探究法4、多媒体演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主动。

在学法方面,我注重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学生在组内合作交流,互相可以得到启发,共同理清思路,运用这种方法,便于培养学生参与合作的精神。

三、说学生

这部分教学内容是学生对图形的基础认识,内容比较形象直观、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比较,认识掌握比较容易。学生具有一定的操作能力,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获得直观的感性体验,再在小组交流中形成知识技能。3几何知识与日常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教学中要积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加强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说教学实施过程。

基于上述认识与理解,我对本课的教学流程作了如下设计: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出示毛线,引出线的三兄弟

2.复习线段的特点(两个端点,直的)

3.引导学生回顾线段的量法

4.画线段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的线引入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而放手让学生用线表示自己身边的一些事物的简单特征。根据学生画出的各种线,按直的、曲的分成两类,巧妙的引入了本节学习的内容是认识直的一类线。

(二)认知射线,从生活中引入

1.观察激光笔

教师打开激光灯,光线射向教室对面的墙壁上。

提问:在墙上你看到了什么?(一个光点)这个光点是从哪里发出的?

再问:如果把激光灯的发射点和墙上的光点看作两个端点,那么中间的一条光线可以看作什么?

提问:如果把激光灯射出的红色光线射向天空,你还能找到光线尽头的那个光点吗?(不能)这条光线会怎样?(这条光线会射得很远很远,看不到尽头。)

追问:这条光线还能用线段表示吗?为什么?

讲解:对!我们可以把这样的光线看作是射线。(板书:射线)

提问:这幅美丽的夜景图中,那五光十色的灯光都可以看作是射线吗?为什么?

2.学生动手画射线

谈话:但图上只能看到这些光线的一部分,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清楚地画出这些射线呢?请大家在自己的练习本上试着画一画。

反馈时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比较,明确: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端无限延长。

提问:你还能举出生活中有关射线的例子吗?

【设计意图】:揭示了线段的概念后,通过光线射向天空,射得很远很远,看不到尽头,让学生初步感受无限。同时,让学生在尝试画射线的活动中理解和体会无限延长的含义,感受并理解射线的特点。]

(三)认识直线在操作中体会

1.谈话:想象一下,如果把线段的两端都无限延长,会得到怎样的一条线呢?你会画一画吗?

2.学生动手画

3.师生共同评价,并通过讨论明确:直线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

4.讲解:(指学生画出的直线)我们把这样的线叫做直线。(板书:直线)

5.讨论:那你会把一条射线变成一条直线吗?

指名在实物投影上把射线的一端无限延长,得到一条直线。

6.小结:直线有哪些特点?

7.创造三兄弟的肢体语言

【设计意图】:在对射线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大胆想象,自己画直线,使学生对直线的认识建立在实际操作和想象的基础上。同时,要求学生将射线变成直线,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体会射线与直线的联系与区别。]

(四)形成概念在比较中整理

1谈话:我们在认识了线段的基础上,又认识了射线和直线,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线段、射线、直线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以在小组内互相讨论。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我选择的说课内容是人教版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第一课时亿以内数的认识。

2、教材地位与作用: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学习了万以内的数的读写认,而本单元则是在以前学习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亿以内的数的读写并了解其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这一单元是在小学阶段对整数学习的最后一课。对以后学生在学习中接触大数,并计算大数奠定了知识基础,而且初步感知大的数目。

3、教材的编排特点:a.结合实际情境,让学生感受大数,产生学习需要。b.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经验自主探索。

本节课的学习,不仅是学生对数认识的一次扩展,也进一步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学习,能加强学生对数据实际意义的理解,会用数学的眼光分析身边一些数据的意义,这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一般具有接触面广、独立性增强、善于观察和发现、乐于动手操作等特点,而且学生在三年级的时候已经系统的学习过万以内的整数。结合学生的这些特点,我会做一些课前准备,一是准备了《亿以内数的认识》的教学课件;二是准备计数器、游戏卡片等教具。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和内容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使学生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学习较大数的必要性,使学生体会较大数的实际意义,感受亿以上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我评价和善于合作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1、学会读、写亿以内的数;

2、掌握亿内数的数位顺序表,了解十进制计数法。

3、认识数级个级、万级、亿级,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亿以内的数。

教学亿以上数的读法与写法。

难点:1、读写数位较大的数目。

2、理解“十进制”计数方法。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方法方面,我会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趣的情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大数对于学生读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应充分利用好教材文本,创设具体教学情境,让学生对大数获得丰富感受,注意放手让学生探索,理解大数的读法后,通过独立练习,小组合作交流训练,达到熟练程度。

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给学生留有自主探索的空间,对于数位、数级,十进关系等知识,应该让学生牢固掌握,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去发现,去体会,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达到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密切了大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收集大数的习惯和能力,数的产生与发展都是生活实践的需要,认识数是为了用它来交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数学意识。

学法:学生主体参与;动手操作;多向交流;教学游戏

五、教学理念: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打基础。遵循儿童心理规律和认知规律。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生必须获得有价值的数学,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师精心组织下充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亿以内数的规律,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有学习成功的体验。

数学教学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教师应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得新知识能力,培养学生敢于自主学习、尝试新知的研究学习。小学生已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为其独立解决数学问题提供了可能。为此,在教学“延伸性、迁移性知识”时,我直接让学生自己自主尝试、积极探索,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通过操作、观察、分析、比较、推理、发现和总结,给学生自主探索新知的空间、时间,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得发展。

六、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学前准备:口答:一千里面有10个百,一万里面有10个千;口述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个位 十位 百位 千位 万位)

2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中,还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利用课件出示20xx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图片)你们会读这些数吗? 瞧,这些数比以前学习的万以内的数更大,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更大的数,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请学生拿出计数器,一千一千地数,当数到10个一千时问: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多少?(一万)强调:千位上的10个珠子怎么办?

2、请学生10个10个地数,当数到10个一万时问:是多少?利用计数器问:怎么表示10个一万?

3、照这样继续数下去。10个十万是多少?10个一百万是多少?10个一千万是多少?。师:一、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都是计数单位。想一想: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是什么关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即十进关系)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5

课程标准:

1.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从现实生活或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初步形成模型思想。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能够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速度、时间与路程,知道速度的单位,会正确读写速度单位。

2、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构建速度×时间=路程的数学模型,理解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

3、运用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熟悉和掌握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对速度,速度单位的熟悉和掌握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具备了除数是整十数除法的计算能力,能独立解答求每分钟行多少米的应用题,在已有的生活实践中,经历过路程、时间与速度,能模糊地感觉到它们之间可能存在一定关系,这些知识、能力及经验为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建构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模型,解决相应的应用题提供了前提条件。

教学策略:

1)助学单先行,以学定教,教师的教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学生对这个课题已经知道多少、存在哪些障碍?如何做能协助学生轻松、有效的实现目标?这些是我进行教学方法设计的出发点与着力点。

2)体现“五主一辅”原则。本节课我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思维训练为主线,以教材素材为主载,以学生情感的升华为主旨,以趣味性的故事情节和多媒体资源的声像图为辅的原则,创设问题情境,启迪学生的抽象思维,促进学生主动、和谐的发展,最后达到建模。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和你的家人从网上买过东西吗?

师:那你们知道我们买过的东西是怎样交到我们的手里的吗?

师:其实快递也是物流,关于物流,老师这里有一段视频,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学生观看视频)

师:正是因为物流中心有着这么多的作用,所以每天那都是车来车往,你看摩托车、大货车,小货车都在赶着往物理中心送货呢。

师:你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

师:根据这两条信息你能提出一个什么数学问题?

生1:车站与物流中心相距多少米?

师:经过观察,咱们发现并提出了数学问题,下面咱们就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活动促思

1.探究速度时间与路程

师:同学们,这是助学单的第一个问题,先请大家回忆一下,你昨天是怎么想的?现在请大家在组内交流你的想法。

师:哪个小组愿意交流一下你们的想法?

学生小组展示,并且进行互动

师:同学们讨论的非常热烈,刚才大家提到一个非常关键的几个词(板书速度、时间、路程),请大家结合实例想一想什么是速度?什么是路程?

同学们紧互动交流。

总结:这样我们把每分钟、每小时等等这样的时间可以叫做单位时间 单位时间行驶的米数或千米数就可以叫做(速度)

师:那速度单位应该怎么写呢?哪位同学愿意当小老师给大家讲一讲?

学生讲解

师:学会了吗?那老师可要考考大家。

课件出示:李老师骑自行车走了9千米,这里的9千米表示的是李老师骑自行车的速度。

师:看来表示速度的时候,一定要表示清楚那个单位时间行驶的速度

课件出示:刘翔的速度是9米/秒,蜗牛的速度是9米/时,两个速度相等

师:哪里错了?

师:我们如果让刘翔和蜗牛比赛,滴答一声谁出去了?谁还在后面慢慢的爬呀?

2.探究三者之间的关系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了速度、时间和路程,想一想老师接下来会提问什么问题?

学生猜测

师:没错,我们开始解决助学单的第三个问题,结合实例说一说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现在先想一想,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一下。

学生互动交流

师:同学们经过互动交流,我们理清了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师:现在请同桌两人再互相说一说。

三、拓展延趣

师:看大家学的这么认真,老师奖励大家去玩一个闯关游戏,看谁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可是可爱的熊大熊二被光头强绑架了,你们愿意参与营救活动吗?

四、巩固练习

1、第一关:先说说路程、速度、时间的关系再填写下表(课本100页的1)

师:这是三种交通工具的形式情况,仔细观察,解决第一个你打算用到了什么关系式?

生:因为路程÷时间=速度,所以用30÷2=15

师:第二个有关摩托车的,你能解决吗?第三个呢?

师:恭喜大家顺利闯过第一关,下面进入第二关

2、第二关:甲地离乙地有240千米,一辆汽车的行驶速度是60千米/时,从甲地到乙地行驶了4小时,(1)60×4=240米

(2)240÷4=60千米/时

(3)240÷60=4小时

师:请问第一个表示什么意思?第二个?第三个?

师:同学们真厉害,这两道题都没难住大家,接下来我们接受更大的挑战,请看

3、第三关:平均每小时可以做纸花25朵,3小时可以做纸花多少朵?

生:25×3=75朵

师:说说你的想法

师:每小时做得朵数×时间=一共的朵数

小明打作文,平均每分钟打100个字,5分钟可以打完,他的作文有多少个字?

生:100×5=500(个)

师:你能像上个题一样说说这个题的关系式吗?

生:每分钟打的字数×时间=一共打字个数

师:恭喜同学们成功营救出熊大熊二,老师为你们点赞。

师:仔细观察刚才解决的这两个问题,然后回忆下刚上课时我们解决的这个问题,你发现他们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师:老师等等你,仔细考虑一下

师:在数学上能用联系的眼光看待问题,这对我们的数学学习非常的重要。

师:这么多不同的数学问题,都可以归结到一个关系式上。希望你带着发现的眼睛继续去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五、总结回顾

师:这节课马上要结束了,回一下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少,课下请把本节课知识整理在思维导图本上,善于总结的孩子才会有更大的进步。

第三篇: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关于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关于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本单元我将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三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课标

本单元的课程目标分为四个层次:

知识与技能:

1、认识亿以内及以上的数,掌握计数的基本方法。

2、会改写整万、整亿的数,会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万或亿后面的尾数。

3、认识计算工具,掌握计数器的使用方法。

数学思考:

1、在生活中解释数,用数解决问题。

2、能归纳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迁移类推的方法。

解决问题:

1、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能借助计算器解决问题。

情感与态度:

1、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感悟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说教材

我将通过教材的编写特点、单元编写特点、单元内容结构、知识的立体式整合四个方面来进行介绍。

教材的编写特点:

单元编写特点:

单元内容结构:

知识的立体式整合:

三、说建议

这里我将其分成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三个方面。教学建议:

1、创设具体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

2、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同时为学生留有自主探索的空间。

3、要培养学生收集生活中大数的习惯和能力。

4、密切大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评价建议:

1、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能力评价、课堂表现、作用评价)

2、情感评价(学习爱好、学习兴趣、自信心)

3、评价方式多样化(教师评价、同伴评价、家长评价)

资源开发与利用:

1、合理开发教材资源

2、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学生身边的数学、网络教学和多媒体教学。

3、开发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

4、开发利用课外资源与教学配套资源

5、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成绩。

下面我将就本单元的第一课时《亿以内数的认识》进行具体说课。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亿以内数的认识》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节第一课时。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的。本册教材先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再教学亿以上数的读法和写法,在两部分认识数的教学中安排十进制计数法,知道数位、数级,对亿以上数的认识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认识亿以内的数,知道亿是一个大数,掌握大数的读法和写法,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操作等方式获得探究学习的体验,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体会数学学习的方法。结合现实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内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情感态度: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亿以内数的读法

难点:每级中间或末尾有零的数的读法

二、学情分析

心理特点:思维比较活跃,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知识结构:学习了万以内的数,对万以内的数有了较深的感性认识。

三、教法学法

教法:引导发现法、观察实验法

学法:分组讨论、自主探究

教学模式:先试后导,当堂训练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2、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3、反馈练习,加深理解

4、课堂小结,反思评价

5、分层作业,巩固提高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PPT展示20xx年人口普查的人数,提供认识大数的现实背景,意在通过具体实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认识到学习比万大的数的必要性。让学生尝试读一读画面上呈现的大数。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借助计数器数数,引出新的计数单位,形象揭示“千”“万”“十万”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活动一说明用数字表示数的方法,由此引出活动二的数位顺序表。

呈现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介绍“数级”,让学生利用数位顺序表说出每个数位上的数表示多少,理解“位值”意义。

活动三是教材例2、例3的教学,例2重在让学生体会读数的本质就是读出每个计数单位的个数,整万数则可以按照个级数的读法去读,然后在加一个“万”字即可,例3重在让学生掌握含两级的读法,特别是含0的数的读法是难点。让学生尝试读数,集体讨论并总结读数的法则。

(三)反馈练习,加深理解

本环节我共设计了三组不同的练习。基础练习考察整万数和含两级数的读法,巩固练习意在区别万以内和万以上数的读法和拓展练习探索含0的数的读法。不同层次的考察学生的掌握情况。

【设计意图:一是让学生对新知识起到加深和巩固的作用;二是注重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做到了课内向课外的延伸。】

(四)课堂小结,反思评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再次回顾新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本节课我通过以上四个环节的设计,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我通过游戏引入、动手操作、交流感受、互动合作和课外延伸等手段最大化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过程中获得美的感受得到美的熏陶。

(五)分层作业,巩固提高

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对本节课只是的巩固和复习。

五、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精简明了,突出重点,体现本课时的内在联系,更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亿以内数的读法认识。

关于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2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角的度量》第一课时。教材的主要内容学习角的度量方法,能正确度量角的大小。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学生已学习过角的认识,有了一定的基础,本节课以学生的好奇心为突破口,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质疑、解疑过程,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索角的度量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努力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二、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标提出: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索得出的,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本节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注意贯彻启发性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角色。依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

1、通过学生的自主观察认识量角器,知道角的度量单位,会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并知道它的度数。

2、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学会正确使用量角器量角,并读出度数。

3、通过一系列的观察、操作活动,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4、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主动参与学习、勇于探究的能力。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量角器,并正确使用量角器。

教学难点是:正确使用量角器量角以及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我将设计五个环节达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1、创设情境、激趣引入;2、合作交流,观察研究;3、尝试量角,探求方法;4、趣味练习,拓展延伸;5、归纳小结,升华认识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出示简笔画并提问:大家从这两幅简笔画中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图形是由线段、圆、角组成的,从而教师提出问题:你了解哪些关于角的知识?简单的问题,促使学生动脑回忆所学过的知识,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总结,为学习新知做好准备,也为能力较弱的学生提供了一次回答问题的机会,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在此环节根据小学生喜欢简笔画的特点,通过简洁生动的简笔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顺利导入新课的学习。

(二)合作交流,观察研究

首先出示量角器,让学生观察量角器的组成,师问,仔细观察量角器上有什么?小组合作,比一比谁找得多?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并亲自将自己的发现通过小组的形式表达出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并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乐趣,认知和情感得到同步发展。学生认识了量角器的结构和计量单位,并观察1度角的大小,观察量角器的刻度,重点认识内圈和外圈。通直观演示,使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形成1°角的表象,这样也符合学生认识规律;接着让学生动手在量角器上找找几个比较特殊的角,在此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量角器上有两个刻度30 °、150 °你认为应该读哪个才正确,为什么?根据学生已掌握的知识:锐角小于90°,钝角大于90°,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同时使这几个特殊的角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表象;再通过学生找一找刻度线,读一读大小不同的角的度数,来突破内外圈刻度容易读错的难点,为后一环节做了充分的准备。

(三)尝试量角,探求方法

这一环节一开始,教师提出:试着量一量,边量边想,你们是怎样量的?有什么好办法?学生带着问题,亲自动手量角,并与同学讨论如何量这个角的度数;在学生开始介绍时,引导学生严格运用数学语言,并及时纠正,针对难点,设计两个问题:1。量角器的边和角的一边对齐,正确吗?应该怎么办?2。看度数时,有两个数,应该怎么看?什么时候看内圈,什么时候看外圈?,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概括总结,有助于知识的积累和深化,是发展学生记忆力、思维力的重要手段。最后,教师在学生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方法,并电脑课件重现量角的过程,既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巩固,又能对一些学有困难的学生给予释疑。

整个环节,学生带着问题,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问题,掌握量角的方法,并充分利用

(四)趣味练习,拓展延伸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必要手段。本节课的练习我设计了以下三个层次:

(1)量一量,排排队

动手用量角器量一量下面各个角的度数,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为这些角排排队,不仅能巩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又能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

(2)量一量,摆摆图

量出一幅三角板每个角的度数,并摆出75 120 135 180

(3)剪一剪,量一量

动手剪个五角星,小组合作,量出五角星每个角的度数

整个练习环节,让学生通过比角、拼角、找角、量角等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给学生创设一个运用新知充分发散思维的空间,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造,不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让学生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

(五)归纳小结,升华认识

首先让学生自己说说,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学会了什么?学生自己小结,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既能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又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教师及时给予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增强学习的信心。

关于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3

一、说教材

画角是在学生直观认识锐角,直角,钝角以及掌握角的度量的基础上教学的,学习这些内容,对于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图形的认识以及发展空间观念,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学习“画角”之前,学生对于角已有一定的认识,已能对角进行分类。

根据对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分析,并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小组讨论等活动,使学生明确各种角的特征。

技能目标:能够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尺画30度,45度,60度和90度的角。

情感目标: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形成各类不同的角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4.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怎样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是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准确画出指定度数的角。

二、说教学过程。

为了突出重点,分散难点,营造独立,自主的学习氛围,在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中,我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设计了五个环节。

(一)复习旧知,激发兴趣。

1、把下列各角填入适当的括号内。

锐角钝角直角平角周角

2、量出下列各角。

3、思考:我们已经学过画角的方法,如果知道一个角的度数,怎样画出这个角呢?

【在旧知的复习中引起学生的求知兴趣,为学习新课做铺垫。】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教师明确研究任务:画一个65°的角。

2、利用活动角,渗透角的画法。

引导学生活动:

教学角的画法。

(1)利用活动角和量角器,想办法摆一个65°的角。

(2)同学之间互相利用量角器检验。

(3)请摆得比较准确的同学介绍摆角的方法。

(4)尝试摆不同的角。

3、引导学生学习角的画法:

要求:利用量角器画一个65°的角,画完之后再用量角器量一量。

引导学生活动:

⑴尝试并体验画一个65°的角。

⑵质疑,提出自己画角时遇到的问题。

⑶请学生介绍自己画角的技巧。

【动手操作,参与探索。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以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实践性】

4、教师演示角的画法。

5、讨论画角的步骤。(重合、找点、连线)

(三)归纳小结,质疑问难

1、引导学生小结“角的画法”

2、让学生质疑问难。师:大家有什么需要请教或者提醒别人注意的问题吗?

㈣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用量角器画出30°的角。

集体订正。提问:如果不用量角器,你能准确地画出30°的角吗?(提醒学生利用手中现有工具——三角板)soft/

2、让学生画60°的角,由学生代表展示这两种方法。

3、提问:用一副三角板可以画出哪些角?

我们常用的一副三角板有两个,每个角的度数如下:

下面我们来画一画。

⑴动手尝试:分别用一块三角板画角。

⑵使用两个三角板用加或减的方法画角。

⑶合作交流,按照同样的画法还可以画出哪些角?

【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完成了知识的学习,直观,有趣。在小组的共同活动中,学生也体会到合作的愉悦。】

4、让学生用量角器画出20°、70°、95°、135°和165°的角,比较与三角板的画法,发现问题:

用三角板那不容易画出的角,而用量角器能准确地画出,三角板在画角时是有局限性的,所以,在画角时应该根据角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来画。

5、提问:你还有其他不同的画法吗?

【问题是开放的,目标是明确的,思维是发散的,操作是自由的,结论是待定的,学生始终是积极主动的,其思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被深化。】

五、发挥想象,培养创新。

1、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下面度数的角。

45°135°75°

演示并指导学生折角。

2、利用手中的学具画135°的角,看谁的画法最多?

90°+45°,180°-45°,60°+30°+45°,用半圆仪、三角板)

【学会灵活运用特殊角画角,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画角

1、用量角器画角:

重合、找点、连线。

直接画30、45、60、90度

2、用三角板画角:加一加75、105、120、135、150度

减一减15度等

合理选择画角方法。

如果您觉得好的话,请告诉您身边的朋友,您的支持才是我们的动力!

关于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4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课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以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为基础,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和算法都将直接迁徙到三位数乘两位数中来,因此,学生对算理和算法的明白和探索关不会感触困难。但是,由于因数数位的增长,盘算的难度也会相应的增长,盘算中就会出现种种差别和环境。因此,这一课的学习对学生来说也黑白常须要的。课本在摆设这一部门内容时,有如许一些特点:(1)建立与教学内容相融的学习情境,在办理题目标历程中教学盘算,并在生存中找到它的原型。(2)注意学生的自主探索,造就学生迁徙类推能力。(3)适当加大练习量,同时体现弹性要求。

2、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过程,掌握笔算的方法。

2)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及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经历与他人交流笔算的过程,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习惯。

3、教学重难点:

重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难点:乘数是两位数乘法的积的定位。

二、说教法、学法

针对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在教法上,我个人认为,在教学中应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启发、引导、设疑等教学手段及方法进行教学。

在学法指导上,让学生掌握观察、比较、发现、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

三、说教学设想

我这节课是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合作学习,探究方法、实践与应用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以“同学们,你们爱不爱旅游”问题出发,引入本课例题教学。出示例题,让学生寻找数学信息,直接列出算式,然后引出课题。

(二)合作学习,探究方法:

在这个环节中,进行以下四个层次的教学: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145×12

在这个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并且允许小组间可以互相讨论。

2、交流算法,让学生自己说说自己的想法和思考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充分让学生说,只要学生说的是对的,不管是复杂还是简单,教师到给予肯定,这也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

3、师生共同探究笔算方法

重点让学生明白: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样写积?最后算什么?

4、师生共同总结计算方法。

(三)实践与应用

1、计算:124×35

改错关键:这个关键计同等个数学医院的改错训练,通过改错又一次的夸大了细致点,而这细致点正是本课的难点。

2、改错关键:这个关键计同等个数学医院的改错训练,通过改错又一次的夸大了细致点,而这细致点正是本课的难点。

(四)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本节课你学到了那些知识?三位数呈两位数的算法是怎样的?。

教学无定法,还请老师在教学中因材施教,使学生的成绩早些提高。

关于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5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大数的认识》,我说课的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说教材

《大数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第七册第一单元2-5页的内容。这部分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个级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高一级的数,让学生明白生活中较大的数用个级来计数是不能满足的,从而理解学习亿以内数的必要性。同时也为学习亿以上的数打下基础。

二、说学生

四年级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正处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抓住了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在教学中,要有效引导学生亲历知识的生成过程,有效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训练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新课标指出,通过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重要的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结合教材特点及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跟心理特点,认知规律,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技能目标: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

能力目标:理解多位数的读法,在具体情景中能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多位数,体会并阐述多位数读法的规律。

情感目标:1、结合实际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内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2、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我评价和善于合作的能力。

根据本节课在本单元的地位和作用,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我确定了本课的重点、难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正确读、写亿以内的数。

难点:各数级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五、说教法学法

本课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观察法和发现法以及小组合作交流,探究研讨法,以自主探究式学习方法为主。之所以采用这种教法学法,是针对学生以前在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懂得了个级数读法而设置的,用原有的经验和方法来解决本课的问题。

最后,我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设计

根据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以及本课的教学内容步步逼进的特点,我认为本课教学应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一)复习旧知,先立后破

在这一环节中先以复习旧知为基础,先唤起学生对个级的印象,为达到这个目标,我设置了复习练习,让学生读万以内的数,然后让学生总结回顾关于万以内数的知识,为下面学习亿以内的数做好铺垫。

(二)设置问题,巧妙导入

在这一环节我设置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知道20xx年我们国家发生了哪些大事?”当学生回答“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引入课题:亿以内数的认识。这样设计主要是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然后顺理成章地引入新的内容。

(三)实际操作,自主学习

A、亿以内数的认识

1.计数单位与数位名称:在这一环节我用计数器拨珠,一千一千地拨,一直数到九千,再拨一千,问学生:九千再加上一千是多少?千位满“十”怎么办?学生根据以前的知识回答出:千位满十向万位进一,也就是“十个一千是一万”时,再问学生:一万一万地数,一直数到九万,再加上一万是多少?在此环节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拨、想、说,小组讨论后,然后全班交流。主要采用小组合作交流,探究研讨法,使学生认识10个一万是十万,认识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接着我又设置了这样的问题:大家知道万、十万、百万、千万、亿是什么吗?当学生根据以前的学习经验回答:计数单位时,我告诉学生计数单位是要按一定顺序排列的,计数单位所占的位置就叫做数位。这一环节我主要引导学生发现新旧知识的统一性,理解亿以内数与万以内数的联系,从而更容易的接受下面的知识。

2.计数方法:通过第一环节的拨珠,我设置了这样的问题:你发现这些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吗?要求学生在小组里拨珠数一数,然后请学生代表在全班进行示范。由此得出: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3.分级方法:由于数位如何分级是一种统一规定,所以可直接告诉学生:从个位起每四个数位就是一级。个位、十位、百位、千位是个级,表示的是多少个一。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是万级,表示的是多少个万。亿位和亿位以上的数位是亿级,表示的是多少个亿。

4.数的组成:课件出示13819000让学生根据以前的学习经验,说一说每一个数字的含义。

5.总结:让学生说一说所学到的新知识。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找出学生的错误,并加以纠正,巩固对亿以内数的认识。

6.练一练:是课本第四页的做一做,前三个练习是数数练习,目的让学生熟悉刚刚接触的新数位的知识。第四个练习是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万以上的数,课件展示身边的大数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现实的,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让学生体会到身边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借助生活经验,学会探索解决数学问题。

B 、亿以内数的读法

在这一环节我由浅入深设计了三个习题,引导学生牢固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法。例1课本第八页练习一中的第二题,采用这个练习作为例1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照,发现万以内数与亿以内数在读法上的相似点,学会简单的亿以内数的读法。例2除去旧知识的对照,让学生能够熟知简单亿以内数的读法。为例3打下基础。 总结在例1、例2结束后,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读这些亿以内的数。目的是通过以上两个例题的学习,让学生明白亿以内数的读法:先读万级,再读个级;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不管每级未尾有几个0,都不读,其它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例3板书出示90080760首先让学生回顾在学习“亿以内数的认识”这一环节的知识,让学生说一说数位名称,数的组成,哪些数是个级的数、哪些是万级的数,最后引导学生读较复杂的亿以内的数。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既复习了第一环节的知识,同时学习第二环节的知识:弄清在如何读中间有0或未尾有0的数。

(四)加深理解,巧设习题

例4课本第5页例2,进一步掌握如何读中间有0或未尾有0的数。

例5通过例3、例4引导学生使用分级的方法快速读出亿以内的数。

例6、例7是来自身边的大数,使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感受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例8根据学生的好胜心强、喜欢竞争的心理特点,采用竞赛的方式巩固新知。

(五)全课总结,巩固新知

小组交流,让学生谈谈自己学习到了哪些知识。在这一环节里,让学生自己说说本节课的收获,既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回顾与整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表达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安排作业:1、做一个数位顺序表;

2、完成课本第9页第4题。

在作业中及时巩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七、板书设计:

为了突出本课的重点、难点,我设计了这样的板书:

关于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6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画一个角。在学之前请同学们先拿出复习资料。

1.把下面各角填入适当的括号内.

40° 135° 180° 91° 360° 90° 127° 4°

锐角钝角()直角()平角()周角()

2.量出下面各角的度数.

师:第一题是复习什么?生:角的度数!

师:角的分类!好下面做一下第一题。

师巡视、指导。发现有的同学没有填全。

师:这里面可不是只有一个锐角,有的可是有两个三个呐!

订正

师:锐角。生:4°、40°

师:有填一个的吗?

生:我填的是4°。注意,这里面可不是只有一个锐角。

师:钝角。生:91°、127°。

师:什么叫钝角?生:大于九十度小于一百八十度的角。

师:刚才那个锐角,什么叫做锐角?生:小于九十度的角...师:叫做...生:锐角。

师:直角。生:90°

师:平角。生:180°

师:周角。生:360°

师:下面看第二题。量出下面的角。

生量。师巡视指导。

师订正角1多少度?;角2多少度?角三呢?学生一一说出。这里一边说开口方向一边说度数多好!

师:量一个角我们要遵循哪些步骤?

生说师板书:1、找准开口方向(开口向左用外刻度,开口向右用内刻度。)

2、重合(1)中心——端电(2)0刻度——射线

3、看另一条射线经过哪一刻度。

师:量一个角我们会了,如果我们知道一个角的度数怎么画出这个角呢?好!现在看老师给大家作示范。

师边说边作示范:1、先画一条射线。

2、重合(1)中心——端电(2)0刻度——射线

3、画另一条射线。

师:看明白了吗?好下面打开书在看一下书上是怎么画的。这一环节没有必要。

师:看完了吗?刚才咱们画的是开口向哪一方的?生:右!师:好,能不能画一个开口向左的?生:能!师:好,现在你们画一个开口向左的55°角。

生画师巡视。

师:画完后,同桌交换检查一下。

生交换检查。

师:画完了吗?再画两个怎么样?生:好!

师:画65°、110°的角,开口方向随意!

生画。

师:我们画了4个角了,那你能不能总结一下画一个角应有哪些步骤呢?

生回忆刚才老师画角的步骤。举手。

师根据学生的总结,边说边板书:1、先画一条射线。

2、重合(1)中心——端电(2)0刻度——射线

3、画另一条射线。

师:好,再画一个角怎么样?生:好。师:用量角器画一个45°角。生画。

师:画完了吗?生座正以示画完。能不能不用量角器画?生:能!用三角板!

师:好,拿出你的两个三角板。两个三角板中六个角各是多少度?指两名学生回答。

师:好,现在用三角板画出45°角。

师:用三角板还能画多少度的角?(30°、60°、90°)

师:好了,我们学会了用量角器,三角板画角了,下面我们拿出一张纸来,用纸来折出角来。

师:用纸折出45°角。生折然后订正。

师:再折出各135°角来,折完就下课。

关于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7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路程、时间与速度”是在学生学习了“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这一运算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解释与运用,由以往第一学段的图画情境应用题的数模学习过渡到现在第二学段的文字应用题的数模学习。通过教材这种概括的、单列的数量关系向学生提供一种新的数学模型(即数量关系式),这种数学模型将应用到以后文字应用题的学习中去。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学生知识的基础和心理发展的规律,我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并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结合实际情况,根据路程、时间、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的问题。

(3)树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

(1)重点: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难点: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并运用这些数量关系分析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关键: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情境,让学生感知与形成“路程、时间、速度”这三个概念,并切身体会每个物体的快慢与路程和时间都有关系。

4、教学准备:

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形式,再向抽象思维转化。为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本节课我借助下面的教具帮助教学:

(1)多媒体教学课件。

(2)皮尺、秒表。

二、说教法:

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我用演示法、情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多媒体电教法、尝试教学法、反馈法等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这三个概念。并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理解和掌握时间与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整节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三、说学法:

因为“速度”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故而教师创设一个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经历一系列的观察、实践、探索、分析、思考、交流的过程,逐步让学生理解“路程、时间、速度”这三个概念,并建立这个问题的数学模型(数量关系式),然后运用这个模型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材提供的练习和教师补充的习题)。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标准》所提出:展现知识的产生和应用过程,形成“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基本叙述模式,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个环节进行。

关于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8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平行四边形是在学习了平行线和三角形之后编排的,是平行线和三角形知识的应用和深化。同时又是为了后面学习矩形、菱形、正方形、圆,甚至高中立体几何打基础的,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平行四边形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应用也很广泛,学习他可以把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更好地为实现科技现代化服务。

在前一章《三角形》的学习中,学生对几何“证明”开始入门,通过本章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的推理论证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有一定的帮助。

为此,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编写教材的意图,结合学生认知规律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如下:

2. 教学目标:

(1) 双基目标: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和性质,理解平行线间距离,并会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解决简单的问题。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猜想、归纳知识的自学能力和培养学生联想、类比、转化、推导、论证、演绎、抽象知识的数学思维品质。

(3) 非智力目标(思想目标):渗透从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未知到已知的数学思想以及事物之间互相转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3.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性质以及性质的应用。

4. 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性质的灵活应用。

二、教法(说教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行之有效的教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按教学论中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教师的任务是制定目标,组织教学活动,控制教学活动的进程,并随机应变、排除障碍,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了适应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能力,本节课采用“五点”教学法。具体如下:

1. 以“问题”为学生学习?“起点”;

2. 以“范式”为学生学习的“焦点”;

3.以“变式”为学生学习的“重点”;

4.以“创新”为学生学习的“难点”;

5.以“评价”为学生学习的“疑点”;

三、学法(说学法)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相互促进的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科学的方法,真正做到课堂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针对本课内容和以上教法,采用的学法如下:

四、教学程序(说过程)。

1. 设问激趣,导入新课(起点):

首先复习四边形的概念、明确四边形的性质,然后用特殊化方法设计一问题:若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则该四边形是什么样的四边形?这样导入新课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去探索数学发展的规律,达到用问题创设数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并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让学生敢于探索和猜想。

2. 诱导思维,以诱达思(焦点):

其次通过设问、质疑,进一步引导学生区分平行四边形与一般四边形,进而猜想出平行四边形的特殊性质。同时教师整理出一种推导平行四边形性质的范式,再让学生联想范式,演绎其他推导模式,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去 观察、猜想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在教师的范式的有诱导下,达到演绎数学论证过程的能力。

3. 变式问题,突出“重点”:

通过具体问题的观察、猜想、演绎出一些不同于一般四边形的性质,进一步由学生归纳总结得到平行四边形的性质。通过投影不同层次的典型习题给不同层次的学生练习,让学生自己去掌握“重点”。

4. 引导创新,化解“难点”:

设计“无图形”和“无结论”问题,引导学生读题、审题、画图、观分析、猜想、归纳,然后把问题中所有可能的结论推导出来,通过这种开放式问题的解决,既达到突出“重点”,又化解“难点”的目的。

5. 反馈补缺,消除“疑点”:

在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过程中,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时,教师做适当的评价和提示,以弥补学习不足之处,从而达到消除“难点”的目的。

6. 总观全课,找到收获:

教师对此课学生的表现作一小结、评价,特别是对“两头”的学生予以表扬,告诉学生本节是本章及以后学习的基础,要求他们在以后学习中会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去解决实际问题。

7.板书设计:

4.3平行四边形性质及应用

1、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2、平行四边形表示方法:

3、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1)从边看;

(2)从角看;

(3)从对角线看;

4、平行线间的距离

关于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9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四年级第二单元《平移与平行》,我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三个方面进行说课,恳请在座的各位专家、同仁多提宝贵意见。

一、说教材

《平移与平行》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线的有关知识后,来认识一组线之间的关系的第一课。在这以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物体的运动方式:平移和旋转。教材突破以往仅仅依靠直接观察得出平行线概念的做法,将平移的操作方法移植到平行线的认识上。学生画平行线也变得容易,有利于学生把运动的物体与静止的图形结合在一起,给学生认识图形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教材在编写上与以往最大不同的是加强了操作活动,所以本课平行线的认识主要是让学生感知、体会平行线。是在具体的情景中和实际的操作中认识平行线,变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的有趣的数学活动。

平移是过程,平行是结果。让学生充分经历“具体、抽象、概括、表示”的概念学习过程,学习用整体认识的眼光来观察一组线,体会两条直线间的距离相等的共同特征。在日常生活中能用是否平行来判断线与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组认为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平行线

2.能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2、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探究过程,认识平行线,学会借助工具画平行线。

3、情感与态度:感受数学活动充满了探索性与创造性,促进学生乐于探究。

借助实际情景和操作活动认识平行线,是本节课教学重点。平行线的概念,从直观上进行定义的描述,侧重放在学生能够意会,能够认识。这样的学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教材处理

1、主题图、练一练1处理,课本在主题图下抽象平行线,学生已有线的认识,已有一些实际生活例子。这节课安排在课件2铅笔平移后,结合练一练

1,进行学生操作活动。这样组织,给学生提供了上下平移和斜的平移训练,丰富学生的感知,学生通过自己尝试,正确建立起两条直线的内在关系,又为后续教学埋下伏笔。

2、对练一练2处理,主要是整个图形的平移,关键是找斜的一组平行线。这个练习还是强调平移得到平行,考虑到学生已有这样的认识,因此删除了这个练习。

3、对学生实践活动处理:找立体图形中找平行线,从立体图形上寻找平行线比在平面上找平行线要困难得多,这里有从面上找的,比较容易,也有隐藏在面的对角线上的平行线,学生找这样的平行线就非常困难,而且学生不易理解。这个内容可以安排在数学实践活动课进行探究比较合适。因此本节课不利用这个实践活动。

四、说教学过程

1、认识“平行线”

2、判断平行线

3、折一折创造平行线

4、找平行线、欣赏生活中的平行线、

5、画平行线

设计意图:以下三个方面努力在教学达成

1、精心预设,关注数学问题的动态发展

为什么你移动的这么慢,而且这么小心?(认知的关键处)

你觉得画平行线最应该注意什么地方?(问题的难点处)

2、驾驭教材,关注数学知识的动态生成

活动1:学生小棒移一移,体验平移过程。

活动2:折一折创造平行线,拓宽、加深对平行线的认识,不管是窄窄的,还是宽宽的,不管是斜的,还是正的。只要两条直线间的距离相等,它们就是平行线。)

活动3:欣赏生活中的平行线、找平行线。(学生对平行线的认识提升一个新高度,关注学生知识的动态生成。在棋盘中横着的都是互相平行的,竖着的也是,这两组斜的也是)

3、感受数学,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和渗透。

移平行线、折平行线、画平行线、检验平行线等一系列操作活动,教师进行引导渗透,学生主动参与到有效学习的全过程中,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从中感悟数学思想,努力做到学生有体验,有启发,有发展。

关于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0

简析教材:

本单元《亿以内数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材第七册的起始单元,是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的。生活中大数广泛存在,对大数的认识既是万以内数的读写巩固和扩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之一。

本单元将亿以内数的认识分为两段教学:亿以内数的认识和亿以上数的认识。从万以内数的认识到亿以内数、亿以上数的认识,是学生数概念的又一次扩充。读写大数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同时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也是不容易掌握的。学生在读、写大数时常常出现错误,这往往与数的概念不清楚、数的感受不丰富有关。本册教材在调整教材编排的同时,提供了第五次人口普查这一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为学生认识大数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也为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提供了好素材。最重要的一点,读、写数的法则教材上不给出现成的结论,而是以问题的形式,让学生通过讨论得到,教学内容的呈现留给学生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

经过第一学段数的认识教学,学生已经具备了大量的关于数的认识的直接经验,尤其对万以内数的组成和计数单位等有了较深的了解,这就为将数的知识扩充到万级、亿级做好了铺垫。本课时《亿以内数的读法》是本单元第2课时,是对万以内数读法的扩展,是学习亿以内写法的前提,更是将数的读、写知识扩充到亿级的基础。本课时的知识将为后面学习提供直接经验、奠定良好的基础,本课时的学习方法将为后面学习提供迁移类推的思路。

教法学法:

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大数对于学生读起来比较困难,充分利用好教材文本,创设具体教学情境,让学生对大数获得丰富感受。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发现万级数与个级数读法的联系与区别,并迁移类推掌握万级数的读法,再放手让学生探索,理解大数的读法后,通过独立练习,小组合作交流训练,达到熟练程度。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经过观察对比、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巩固练习等过程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

为新课学习奠定基础,特别注意万以内数中0的读法。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景:当播音员播报第五次人口普查中的数据,从中感受数太大,不易读出、读准,设置悬念。

2、学习读数:这是本节课的重点环节。在此环节分两层进行教学。

(1)学习读整万数。教授时在数位顺序表下将数1925、407、460变成19250000、4070000、4600000,试读后让学生说一说与原来的数相比①现在的数有何变化?②在读法上有何不同?通过对比观察从而沟通万级数的读法与个级数的读法的联系与区别,突破万级数该如何读这一教学关键。再提出:怎样读者几个数又快又准。让学生自然地想到先分级再读数比较方便,并巩固练习了读整万数,为下一层次的学习作好铺垫。

(2)学习读含有两级的数。①先试读不含零的数,学生独立或在同伴互助的情况下读出这一组数,使学生再一次体验到成功的喜悦。②再让学生试读85003000、85000300,读后思考:①数位上出现0又该怎么读?通过学生结合读书的体会,探讨这个问题,掌握0在什么位置上要读,在什么位置上不读。

在教学这两个环节时,对教材中所给的数据进行了适当补充,并分层教学目的就是要突破两点①万级数如何读②分清大数中的0哪些该读,哪些不读。学生掌握了这两点,也就学会了读亿以内的数。万级数如何读,通过读整万数、沟通万级数的读法与个级数的读法的联系与区别来实现,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万级数按照个级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接着通过让学生试读两级数、争辩。划一划、思考并回答问题等一系列自主活动,使学生探究得出在读大数时,每级末尾的0不读,其他数位上的0要读,并且连续几个0只读一个0。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探索新旧知识联系,找到知识生长点,运用知识正迁移掌握新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乐于探究、善于总结的好习惯。

3、反馈巩固:第5页做一做:先观察数的特点再读。

三、思维拓展

用8、5、3、0、0、0、0、0按要求组数,通过组数将本节课推向**,进一步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数位上有0该如何读?

四、全堂总结

运用歌谣帮助理解记忆。

关于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1

尊敬的各位评委,你们好!我说课的题目是《你寄过贺卡吗?》。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10,111页,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来谈对这节课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节课安排在第六单元统计的最后一节课,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数据的收集、整理之后,教材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安排了你寄过贺卡吗? 这一实践活动课。这节课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资料、运用统计和估算等数学知识,发现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同时付诸实施,使学生体验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另一方面,通过整个活动,使学生从身边的小事中,发现它背后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敏锐眼光,增强学生环保的意识,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整个这节实践活动课,我把它大体分为三部分,在这三个部分中,通过课本中的阅读材料,要求学生能够感受到寄贺卡与环保之间的联系,即发现问题;通过小组学生调查,利用身边的数据,运用统计和估算等方法得出结论,即分析问题;最后一部分是解决问题,这部分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发现了问题,分析问题之后,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据此,我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阅读材料和进行调查,使学生体验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从身边的小事中发现它背后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敏锐眼光。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环保意识,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重点难点:

通过学生对课本阅读材料中内容的阅读,和对调查统计的数据进行分析,最后达到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法和学法

教法和学法是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本节课的教法和学法体现如下特点:

1、以学生的观察、调查、讨论为主,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运用多媒体等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和兴趣,组织学生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

2、切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操作、归纳,提高学生对统计结果和估算等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观察讨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得到获得新知识的成功感受,从而激发学生钻研新知识的欲望。

三、教学程序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学生对身边事物的观察以及学生的动手、动脑等方面,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心理,教学程序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境 发现问题

1、问题引入,你寄过贺卡吗?、你知道你们平时寄贺卡与环保有什么联系吗?(演示)这样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好奇心与求知欲。

2、然后播放一段造纸动画片(演示)。这个动画直观、形象,学生一看便知道纸是用什么造出来的,这主要是为学生进一步理解后面阅读材料中的数据打下基础,减轻学生的理解。因为我怀疑,如果没有此动画片,学生对纸是由树木造出来的不太相信,播放此动画片能直接打消学生的疑虑,进入乐学状态。

3、继续播放影片(演示),出示阅读材料,通过学生的阅读、思考和教师的引导,使学生理解平时寄贺卡的行为消耗了大量的木材,对废纸的有效回收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分析问题 感知教材

分析问题的过程就是根据阅读材料中的内容,以及对调查统计结果数据分析的过程。这部分内容,贯穿了对统计结果和估算等数学知识的运用,需要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对这部分的教学,我是这样安排的:

1、将我个人的调查结果公布(演示),再根据学生已掌握的方法,引导学生分别求出它们的总数和平均数。

2、全班同学每五人为一小组讨论五个问题(演示),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人人参与的效果。每个小组还可以把讨论的结果拿到全班交流,进一步引发学生对现有的统计数据进行思考,合作探索解决问题。我相信,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探索,他们能得到样一个结论:为保护森林,应该少寄贺卡。在这些讨论问题中,第五个问题,谁能说说少寄贺卡,除了能保护森林之外,还有什么好处吗?这一问题可以引发学生多方面、多角度思考,达到拓展的目的。

(三)解决问题 升华提高

这部分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分析问题之后的又一讨论活动,主要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这部分的教学内容,我再次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每组讨论出节约用纸、拯救森林的具体措施。对讨论中出现的情况可采取互评、互议的形式,在互评互议中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我采取全班讨论的形式予以解决,以此突出教学重点。为此我选择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结论做成动画(演示),充分肯定学生的讨论结果,另外,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我还特意制作了一个调皮学生,他说他知道,就是不说。这样设计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其它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在学生讨论的时候,根据这部分的教学特点,我制作了一首《高山流水》背景音乐放在里面,可根据教学的需要适当播放。这首音乐听上去本身就有一种让人回归大自然的感受。

(四)归纳总结 练习反馈

引导学生对知识要点进行总结,梳理学习思路(演示)。并布置学生课后练习:仿照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做一张你喜欢的贺卡送给同学。(如生日贺卡、新年贺卡等)

本节课意在创设愉悦和谐的乐学气氛,优化教学手段,借助电教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间的合作,营造一种学生敢想、敢说、敢问的课堂气氛,让全体学生都能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

第四篇: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内容简析

直线、射线和角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角的度量中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本课内容是本册第二单元角的度量起始课,这节课的内容是在第一学段的基础上进行复习、扩展和提高。有关线段、角,在第一学段已经学过了,二年级时,学生已初步认识了线段和角,但当时的学习是初步的,属于直观的认识,本课内容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对这些内容加以概括和提高,加深对图形本质特征的认识,对图形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本节课在内容编排上,注重了数学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从直观过渡到抽象,既让学生借助直观,引入射线和直线的概念,并让学生讨论线段、射线、直线的联系与区别,在此基础上教学角的概念和角的表示符号。这节课的重点应该放在教学直线和射线的认识上,关键是要让学生弄清楚直线、射线和线段的联系与区别。对于角,则着重在射线概念的基础上说明角的含义,至于角的表示法,它是一种规定,可以直接告诉学生。

2.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进一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含义,能用角的符号表示角。

(2)通过画一画、数一数等活动,初步感悟射线、直线的特性。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比较以及抽象、概括的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直线、线段、射线的区别与联系。掌握角的特征。

教学难点:直线、线段、射线之间的联系、角的形成。

4.突破方法

首先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来认识射线、直线、线段和角,通过比较,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通过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形成对图形的理性认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课标指出:数学的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活动中去,本课教学设计了以学生自学为主,伴以小组合作为辅的教学模式,为了使学生更好的进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教师还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乐于合作,以达到开拓思路,取长补短的功效。

二、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去探究发现、分析比较地构建和获取,与人合作交流才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我主要从构建主义理论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出发,选择合适的教法来体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 1、猜想发现法2、分析比较法3、合作探究法4、多媒体演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主动。

在学法方面,我注重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学生在组内合作交流,互相可以得到启发,共同理清思路,运用这种方法,便于培养学生参与合作的精神。

三、说学生

这部分教学内容是学生对图形的基础认识,内容比较形象直观、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比较,认识掌握比较容易。学生具有一定的操作能力,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获得直观的感性体验,再在小组交流中形成知识技能。3几何知识与日常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教学中要积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加强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说教学实施过程。

基于上述认识与理解,我对本课的教学流程作了如下设计: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出示毛线,引出线的三兄弟

2.复习线段的特点(两个端点,直的)

3.引导学生回顾线段的量法

4.画线段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的线引入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而放手让学生用线表示自己身边的一些事物的简单特征。根据学生画出的各种线,按直的、曲的分成两类,巧妙的引入了本节学习的内容是认识直的一类线。

(二)认知射线,从生活中引入

1.观察激光笔

教师打开激光灯,光线射向教室对面的墙壁上。

提问:在墙上你看到了什么?(一个光点)这个光点是从哪里发出的?

再问:如果把激光灯的发射点和墙上的光点看作两个端点,那么中间的一条光线可以看作什么?

提问:如果把激光灯射出的红色光线射向天空,你还能找到光线尽头的那个光点吗?(不能)这条光线会怎样?(这条光线会射得很远很远,看不到尽头。)

追问:这条光线还能用线段表示吗?为什么?

讲解:对!我们可以把这样的光线看作是射线。(板书:射线)

提问:这幅美丽的夜景图中,那五光十色的灯光都可以看作是射线吗?为什么?

2.学生动手画射线

谈话:但图上只能看到这些光线的一部分,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清楚地画出这些射线呢?请大家在自己的练习本上试着画一画。

反馈时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比较,明确: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端无限延长。

提问:你还能举出生活中有关射线的例子吗?

【设计意图】:揭示了线段的概念后,通过光线射向天空,射得很远很远,看不到尽头,让学生初步感受无限。同时,让学生在尝试画射线的活动中理解和体会无限延长的含义,感受并理解射线的特点。]

(三)认识直线在操作中体会

1.谈话:想象一下,如果把线段的两端都无限延长,会得到怎样的一条线呢?你会画一画吗?

2.学生动手画

3.师生共同评价,并通过讨论明确:直线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

4.讲解:(指学生画出的直线)我们把这样的线叫做直线。(板书:直线)

5.讨论:那你会把一条射线变成一条直线吗?

指名在实物投影上把射线的一端无限延长,得到一条直线。

6.小结:直线有哪些特点?

7.创造三兄弟的肢体语言

【设计意图】:在对射线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大胆想象,自己画直线,使学生对直线的认识建立在实际操作和想象的基础上。同时,要求学生将射线变成直线,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体会射线与直线的联系与区别。]

(四)形成概念在比较中整理

1谈话:我们在认识了线段的基础上,又认识了射线和直线,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线段、射线、直线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以在小组内互相讨论。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2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大数的认识》,我说课的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说教材

《大数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第七册第一单元2-5页的内容。这部分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个级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高一级的数,让学生明白生活中较大的数用个级来计数是不能满足的,从而理解学习亿以内数的必要性。同时也为学习亿以上的数打下基础。

二、说学生

四年级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正处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抓住了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在教学中,要有效引导学生亲历知识的生成过程,有效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训练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新课标指出,通过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重要的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结合教材特点及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跟心理特点,认知规律,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技能目标: 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

能力目标: 理解多位数的读法,在具体情景中能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多位数,体会并阐述多位数读法的规律。

情感目标: 1、结合实际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内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2、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我评价和善于合作的能力。

根据本节课在本单元的地位和作用,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我确定了本课的重点、难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正确读、写亿以内的数。

难点:各数级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五、说教法学法

本课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观察法和发现法以及小组合作交流,探究研讨法,以自主探究式学习方法为主。之所以采用这种教法学法,是针对学生以前在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懂得了个级数读法而设置的,用原有的经验和方法来解决本课的问题。

最后,我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设计

根据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以及本课的教学内容步步逼进的特点,我认为本课教学应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一)复习旧知,先立后破

在这一环节中先以复习旧知为基础,先唤起学生对个级的印象,为达到这个目标,我设置了复习练习,让学生读万以内的数,然后让学生总结回顾关于万以内数的知识,为下面学习亿以内的数做好铺垫。

(二)设置问题,巧妙导入

在这一环节我设置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知道20xx年我们国家发生了哪些大事?” 当学生回答“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引入课题:亿以内数的认识。这样设计主要是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然后顺理成章地引入新的内容。

(三)实际操作,自主学习

A、亿以内数的认识

1.计数单位与数位名称:在这一环节我用计数器拨珠,一千一千地拨,一直数到九千,再拨一千,问学生:九千再加上一千是多少?千位满“十”怎么办?学生根据以前的知识回答出:千位满十向万位进一,也就是“十个一千是一万” 时,再问学生:一万一万地数,一直数到九万,再加上一万是多少?在此环节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拨、想、说,小组讨论后,然后全班交流。主要采用小组合作交流,探究研讨法,使学生认识10个一万是十万,认识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接着我又设置了这样的问题:大家知道万、十万、百万、千万、亿是什么吗?当学生根据以前的学习经验回答:计数单位时,我告诉学生计数单位是要按一定顺序排列的,计数单位所占的位置就叫做数位。这一环节我主要引导学生发现新旧知识的统一性,理解亿以内数与万以内数的联系,从而更容易的接受下面的知识。

2.计数方法:通过第一环节的拨珠,我设置了这样的问题:你发现这些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吗?要求学生在小组里拨珠数一数,然后请学生代表在全班进行示范。由此得出: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3.分级方法:由于数位如何分级是一种统一规定,所以可直接告诉学生:从个位起每四个数位就是一级。个位、十位、百位、千位是个级,表示的是多少个一。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是万级,表示的是多少个万。亿位和亿位以上的数位是亿级,表示的是多少个亿。

4.数的组成:课件出示13819000让学生根据以前的学习经验,说一说每一个数字的含义。

5.总结:让学生说一说所学到的新知识。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找出学生的错误,并加以纠正,巩固对亿以内数的认识。

6.练一练:是课本第四页的做一做,前三个练习是数数练习,目的让学生熟悉刚刚接触的新数位的知识。第四个练习是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万以上的数,课件展示身边的大数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现实的,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让学生体会到身边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借助生活经验,学会探索解决数学问题。

B、亿以内数的读法

在这一环节我由浅入深设计了三个习题,引导学生牢固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法。例1 课本第八页练习一中的第二题,采用这个练习作为例1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照,发现万以内数与亿以内数在读法上的相似点,学会简单的亿以内数的读法。例2 除去旧知识的对照,让学生能够熟知简单亿以内数的读法。为例3打下基础。总结 在例1、例2结束后,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读这些亿以内的数。目的是通过以上两个例题的学习,让学生明白亿以内数的读法:先读万级,再读个级;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不管每级未尾有几个0,都不读,其它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例3 板书出示90080760首先让学生回顾在学习“亿以内数的认识”这一环节的知识,让学生说一说数位名称,数的组成,哪些数是个级的数、哪些是万级的数,最后引导学生读较复杂的亿以内的数。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既复习了第一环节的知识,同时学习第二环节的知识:弄清在如何读中间有0或未尾有0的数。

(四)加深理解,巧设习题

例4 课本第5页例2,进一步掌握如何读中间有0或未尾有0的数。

例5 通过例3、例4引导学生使用分级的方法快速读出亿以内的数。

例6、例7 是来自身边的大数,使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感受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例8 根据学生的好胜心强、喜欢竞争的心理特点,采用竞赛的方式巩固新知。

(五)全课总结,巩固新知

小组交流,让学生谈谈自己学习到了哪些知识。在这一环节里,让学生自己说说本节课的收获,既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回顾与整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表达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安排作业:1、做一个数位顺序表;

2、完成课本第9页第4题。

在作业中及时巩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七、板书设计:

为了突出本课的重点、难点,我设计了这样的板书: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路程、时间与速度”是在学生学习了“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这一运算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解释与运用,由以往第一学段的图画情境应用题的数模学习过渡到现在第二学段的文字应用题的数模学习。通过教材这种概括的、单列的数量关系向学生提供一种新的数学模型(即数量关系式),这种数学模型将应用到以后文字应用题的学习中去。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学生知识的基础和心理发展的规律,我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并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结合实际情况,根据路程、时间、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的问题。

(3)树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

(1)重点: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难点: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并运用这些数量关系分析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关键: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情境,让学生感知与形成“路程、时间、速度”这三个概念,并切身体会每个物体的快慢与路程和时间都有关系。

4、教学准备:

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形式,再向抽象思维转化。为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本节课我借助下面的教具帮助教学:

(1)多媒体教学课件。

(2)皮尺、秒表。

二、说教法:

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我用演示法、情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多媒体电教法、尝试教学法、反馈法等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这三个概念。并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理解和掌握时间与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整节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三、说学法:

因为“速度”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故而教师创设一个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经历一系列的观察、实践、探索、分析、思考、交流的过程,逐步让学生理解“路程、时间、速度”这三个概念,并建立这个问题的数学模型(数量关系式),然后运用这个模型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材提供的练习和教师补充的习题)。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标准》所提出:展现知识的产生和应用过程,形成“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基本叙述模式,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个环节进行。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4

一、说教材

《认识整万数》是国标本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的数,并能正确读、写和比较万以内的数的大小的基础上,教学整万数,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大数目,认识万级和个级的数位顺序及计数单位,会读写整万数。教材分为三段安排教学内容。

第一段,教学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和“千万”。教材通过呈现生活的实例,使学生感受到生活和生产中经常会出现较大的数,引发学生求知欲,再以“10个一千是一万”为基础,借助计数器,引出“十万”“百万”“千万”这些计数单位。

第二段,教学整万数的含义及读写。这里将写数和读数结合起来学习,让学生体会数的实际意义。

第三段,教学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确定各数位所对应的名称。教材介绍了我国的计数习惯,根据已有知识,给出各级各数位的名称和顺序,让学生联系读写的体验,通过类比,推出万级各数位的名称和顺序。

教学目标:

1、凭借学生的生活和知识经验,使学生在认识个级数的基础上,认识万级的数,认识记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确定各数位所对应的名称;掌握整万数的含义和读写。

2、通过操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大数目的意义,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

3、感受大数目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价值,培养学生学习学习大数目的兴趣和认识大数目的自信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正确读、写整万数。

教学难点:读整万数,了解整万数的含义,感受大数目的数值。

二、说教法和学法

借助计数器,帮助学生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理解每个数位上的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结合多媒体,展示生活中这样的大数目,让学生感受整万数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价值,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说设计理念

1、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身边的数据出发引出大数,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大数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

2、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去读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3、借助于直观教具计数器拨一拨、数一数,由计数器上对计数单位的认识直接切入数位的认识,逐步完善对数位顺序表的认识,进而让学生发现每个数级的数位的排列规律。

4、通过师生共同合作、探讨认识比万更大的计数单位及相关数学顺序表,充分体现了知识的一个逐步形成过程,使学生容易接受,从而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三、巩固应用、深化新知;四、总结归纳、课外延伸。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新课导入时,选择我国20xx年茶叶、甘蔗和油菜籽的总产量的有关数据,通过阅读这些有意义的数据,既让学生感受到大数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同时也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了爱家乡,爱祖国的教育。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

学生对于相邻数位间的进率已有了初步的了解,和学生一起回忆万以内的计数单位及数位顺序表。理解10个一千是一万。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一万一万地数,从一万数到十一万,理解10个一万是十万;十万十万地数,从十万数到一百万,理解10个十万是一百万;一百万一百万地数,理解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通过师生共同合作、探讨,认识更大的计数单位及相关顺序表,充分体现了知识的一个逐步形成过程,使学生容易接受,从而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认识数位顺序表

让学生根据已有的万以内的数位顺序表的经验,完成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掌握各个计数单位所对应的数位。由计数器上对计数单位的认识直接切入数位的认识,逐步完善对数位顺序表的认识,进而让学生发现每个数级的数位的'排列规律。这样安排可以为理解“读万级上的数的方法与个级相似”做准备。

3、了解整万数的含义,学习写数、读数。

学生借助计数器,认识了新的计数单位和数位顺序表,在此基础上,我又通过在计数器上拨一拨整万数,帮助学生理解,多少万就是多少个万,因此需要在万级上拨出多少,拨好后再读一读,写一写并交流读、写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充分的感悟整万数的写法和读法。

三、巩固应用、深化新知

整万数究竟有多大,对学生而言比较抽象,也较难理解,通过读写生活中的大数目,不仅可以让学生巩固数的读法和写法,也初步体会到了整万数究竟有多大,如:******有400000平方米相当于有40个教学楼那么大。

四、总结归纳、课外延伸

引导学生进行小结,使学生互相补充,共同完善,有助于知识的积累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课堂中的自我评价更能激励学生自我发展。同时让学生写数学日记,进行课后调查,看看哪些地方用到了整万数,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学数学的目的也是为生活服务的。

五、说板书设计

我在设计板书时,安排了数位顺序表,再根据数位顺序表写整万数,并用红笔突出万级的写法,突破写书整个难点,也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一目了然。充分体现了板书的概括性,指导性。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5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时《角的度量》。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线段、直线与射线的认识,平角、周角的认识,以及用量角器量角与画角。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后面学习画角、角的分类的基础。教材注重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会量角的必要性,认识量角的工具量角器的特征,在自主探索中体会、总结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二、说学生

学生对于角的有关知识已有了初步的体验,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一部分学生对量角器有初步了解,但多数学生几乎没有用量角器测量角的体验,量角器虽然被拿在学生的手中,但学生对它的认识是陌生的,一条条放射状的线,不同的刻度,会使学生找不到量角器上的角,至于怎样用它测量角的大小,就更显得无从下手了。而且,在实际中,学生似乎没有度量角的需要,他们所掌握的完全是抽象的数学知识,很少能应用到生活中。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的实际,我制定本节课的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量角器和角的度量单位;会用量角器量角;

能力目标:在测量角大小的活动中,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思考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情感目标:1、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大胆尝试,积极表达,使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

2、应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学生的应用意识得到培养。

教学重点: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

教学难点:在自主探索中逐步体会、总结量角的方法。

三、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就是量角,是一种知识与技能的学习。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

“事情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

因此,本节课我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体会量角的意义和量角的方法,形成度量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说教学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先设计了一个角的三兄弟比大小,怎样判断哪个角大的问题情境,即复习了二年级所学的内容,同时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进而展开新知的学习,然后设计几个适合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即找角和量角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量角的意义,探索、总结量角的方法,逐渐掌握量角的技能。最后,在研究生活中的有关现象中,来体会角的大小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下面我分别说一说。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首先,与学生谈话,你知道怎么比较角的大小吗?现在有三个角的兄弟,你知道它们中那个最大吗?

这样,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

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三个角兄弟比大小的视频,怎么办呢?你们能确定哪个角大吗?

引导学生在交流中明确,要知道谁最大,只要看它们两边张开的大小就可以了,在一条边及顶点重合的情况下,另外一条边张的越大,所成的角越大,同时让学生认识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我们通过移动角的方法帮助了角兄弟,但是老师带来的除了这三个叫兄弟还有两个角,他们也是争论个不停,∠1说他大,∠2说他大。同学们看一看,你们猜一猜,哪个大?

这时候出示的两个角开口方向相对,同时大小相差不多,学生们用肉眼猜测的同时会产

同学们的意见不一致,那么究竟哪个角大些?具体又大多少呢?这一句追问,进一步激活思维,学生会积极参与讨论,知道角大小的方法,从而引出本课要学习的内容,《角的度量》

在这里运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形成抽象思维的能力。

同时,这样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激活思维,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学习本节课的知识。

二自主探究量角的方法

1、体会用量角器的必要性

同学们,我们怎样才能知道角的大小呢?

在交流中,引出量角器,同时使学生产生学习用量角器量角的愿望,为学习量角奠定情感的基础。当学生有了学习的需要时,才能投入更多的精力参与学习活动。

2、认识量角器

请拿出准备的量角器,仔细观察,量角器是什么形状的?

这个问题使学生对量角器有了一个整体的印象

那量角器中隐藏了很多秘密,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只有认真观察的同学才能发现!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观察,然后让学生把自己的发现在小组里面自由交流。

然后让同学到黑板上指出观察到得秘密!

老师总结认识量角器上的中心、0°刻度线、内外圈刻度、18个大格,180个小格。老师在屏幕上指,学生说出名称并在自己的量角器中指出。以此来巩固记忆。

学生拿到量角器后看到的就是这些,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看到的,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熟悉量角器,同时可以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这里,我先引导学生自由汇报,然后运用多媒体演示量角器量角的原理及各部分的名称。帮助学生形成较完整的认识。

同时根据同学指出的180个小格子,每一小格所对的角的大小就是1°。知道度是量角时用的单位,用符号“°”标在数字的右上角

1°的角是怎样规定的呢?请同学们翻开书37页,自学巩固中间的一段。之后合上书,自己说一说1°的含义

一份格子所对的角是1°,那30份所对的角是多少度呢?

请同学们伸出手,用大拇指和食指比一下30°的角有多大?60°呢?90°呢?大家知道90°的角又叫做什么角吗?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6

各位评委,你们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有趣的算式》,我准备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三个部分完成说课。

一、说教材。

《有趣的算式》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探索与发现(一)》中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会运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简单的四则运算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学生学了这部分内容,能为以后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发现乘法的结合律和分配率打下基础。为了更好地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发展,使学生在面临各种问题时,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能够发现其中所存在的数学现象并并运用数学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意义。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理解与内容的分析,按照新课程标准4~6学段数与代数中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有趣的探索活动,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探索的方法。

3、情感与态度目标:感受数学的奇妙,养成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习惯。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鼓励学生对算式及其结果的特点进行比较,从中发现一些有趣的数学规律。

教学难点定为:培养学生探究发现的能力和推理能力。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及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我准备采用以下几种教法和学法:

1、教学中,我将通过谈话来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思维的动机,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

2、观察分析、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数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的过程。

3、通过灵活多样的练习,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提高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

4、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的问题,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我力求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首先创设有趣的情境——挖掘宝藏。这一环节的设计,可以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再根据小学生好动、好玩的特点把整个教学过程设计成有趣的闯关游戏活动,让他们积极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通过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获得探索规律的体验,懂得应用规律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环节:活动探究,获取新知。

通过四次闯关,在每一关中经历“计算、观察、思考、交流、归纳”这一过程,主动获取知识,探索规律。

第一关:奇妙的宝塔。在每个同学都想一想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议一议、全班交流、老师板书等启发引导。

第二关:奇怪的142857。通过计算,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疑问,进行讨论总结出规律。

第三关:神奇的9。通过设置“9999999×9999999=?”的难题,经历解决问题的挫折,激发寻找新办法的探索欲望。

第四关:寻找神秘的数。通过“卖关子计算得到的最后结果如果是6174的就是

好孩子,否则就不是好孩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一环节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探究与合作的学习的空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第三环节:联系生活,深化应用。让学生学以致用,从山脚到山顶有2222222层,每一层有5555555级台阶,要走多少级台阶才能到达山顶?解决22222222×5555555=?

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用学到的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促进理论同实践的结合。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7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四年级数学:笔算除法我将从以下四方面来阐述我对教材的理解和对本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1.首先,我来说说教材。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节,教科书第81、82页的内容。

2.本节课是学生已经学习了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和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首先呈现图书室的情景,并借此场景引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分别通过估算、摆小棒、圈划方格图,来帮助学生理解笔算除法的算理以及试商的方法,然后再引导学生学习除法算式的写法及意义。之后,教材还安排了一些相应的练习题,其意图在于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算理,并能够熟练的进行计算。

为了帮助学生顺利掌握本节课内容,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我对原教材进行灵活的处理:用选拔配音员的情景导入新课,力求让学生把枯燥的计算学的兴趣盎然!。

3.对于本节课来说:一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笔算除法的基本方法,本节课试商的难度加大,计算的过程更加复杂;另一方面,我校地处偏远农村,学生的接受能力较低,而且,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都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因此,学生在试商方法的掌握会上存在一些困难.

4.综合各种实际情况,我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利用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知识自主探索笔算时试商的一般方法,并会确定商的一般位置;

(2)使学生会用估算的方法计算除数是整十数、商一位数的除法,养成估算的习惯。

(3)使学生感受除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4)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书写整洁、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

5.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掌握笔算除法的算理,和正确的书写格式,能正确笔算。

教学难点是:试商的方法及商的位置的确定。

6.为了顺利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作为教具,此外,我还为学生准备了小棒和方格纸作为学具。

二、说教法、学法。

接下来来说说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基于上述的教育理念,在本节课的设计上,我突出了以下三点

(一)是把数学与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

让学生深深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处处是生活。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放手,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用数学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

此外,数学教学应该让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三、说教学程序

以下是我的教学设计。共分为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在本环节,我首先要对学生说:同学

们,你们喜欢看《喜洋洋与灰太狼》吗?今天老师就为大家带来了其中的一个片段,请看(播放)。播放动画片的同时,我会说:怎么没有声音呢?你们能给这个动画片配音吗?那老师就要进行一个小小的面试,看哪些同学能当上这个动画片的配音员。这样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起到了课未始,趣已生的效果。这时,我再出示条件,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的良好习惯。这时,学生的学习进入了第二个环节。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建立模型。

本环节中,我一共设计了三个层次。

1、.教学两位数除以整十数。

在这个层次的教学中,我大胆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重点研讨、反馈练习来体会试商的方法和除法算式的意义,把探索的时间交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

这时,我要对学生说:为了尽快选出动画片的配音员,这三个问题中,哪个问题的解决可以达到目的?当学生说出是第一个问题时,我就让每位学生自己解答“要多少天才能面试完”的问题,并且提示学生:可以联系旧知、也可以利用学具摆一摆、圈一圈来帮助自己解决问题。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我进行巡视,当我发现学生能能够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时,我要及时给以鼓励,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之后,我再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解决方法。这样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之后的交流,让学生感受到别人的思维方法和过程,改变自己认知上的单一性。这时,学生对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笔算的算理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

接下来,我会告诉学生,本题的计算还可以用竖式表示,这就是我们本节课学习的内容:笔算除法,并且板书课题。接着,我放手让学生把旧知迁移到本题中来。学生列竖式的过程中,我进行巡视,掌握学生的竖式写法和学生知

识迁移的水平。我发现学生能正确列示时,就及时给予鼓励,并请他将自己的算式进行板书。接着,我引导学生重点研讨:商应该写在什么位置上?商不为0时,余数怎么写?商和余数的单位各是什么?在集体研讨时,将竖式与学生的口算过程进行对比,使学生明白3必须写在各位上的道理。这时,我再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在订正时重点检查商的位置。这样,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就更加彻底了。

2.教学三位数除以整十数。在本层次的教学中,我首先要对学生刚才表现出来的积极性给予鼓励,增强学生继续学习的自信心和决心。

这个层次中,我主要让学生通过知识迁移、重点研讨、算式对比、回归生活来达到教学目的。我会对学生说:如果要求当配音员的同学增加到了140人,每天还只是面试30人,要多少天才能面试完呢?你能列出竖式来计算一下吗?这样设计,是放手让学生把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算式的写法进行迁移。在学生独立探究的过程中,我进行巡视,对于书写正确的学生,我首先要给予鼓励,并让他板书自己的算式。这时,再引导学生进行合作研讨:说说自己是如何试商的?并解释商写在个位上的理由。我还要根据教材上的示意图帮助有困难的学生理解算理。这样设计,使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对试商的方法和商的位置有了更加透彻的理解。利用直观图形来帮助学生理解,也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和身心规律。接下来,引导学生对两个除法算式进行对比,找出两个算式的异同,并且重点引导学生说说:三位数除以整十数,当前两位不够除时,应该怎么办?用来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和记忆。最后再引导学生思考:要用几天才能面试完?使学生明白:需要5天才能面试完,因为余下的20人,大约还需要一天。这样的设计,是数学与生活实际紧密的联系起来。

3.看书质疑,解答疑问。爱因斯塔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因此,我十分重视学生在学习中提出来的每个问题,由此来了解他们在认知中的疑点,及时给予解决。这样,不仅使学生在课堂上消化理解教学难点,更重要的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第三个环节:内化应用,形成能力。

为了让学生增长智力,形成技能,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设计了一下几组练习题。

第四个环节:总结全课,交流评价。

课堂总结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为此,我设计了一张评价表:“课堂闪亮星”.这张评价表是要求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最后再数一数自己得了几颗星。这张评价表既是对本节课掌握了多少知识进行了解,也是对自己的情感态度进行评价。

四、说教学随想

最后,我来说说教学随想.多年来的教学生涯,使我深深体会到:教学是一门艺术,在这门艺术中,老师应该是一个出色的导演,学生才是真正的演员,因此,我在设计本节课时,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着眼于学生的持续发展,积极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索的舞台,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上认真思考、主动探索、积极讨论,而教师,只在关键处恰到好处的引导和艺术的点拨,从而使学生获得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情感体验,因此,课堂才会闪现出思维的火花,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8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课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以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为基础,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和算法都将直接迁徙到三位数乘两位数中来,因此,学生对算理和算法的明白和探索关不会感触困难。但是,由于因数数位的增长,盘算的难度也会相应的增长,盘算中就会出现种种差别和环境。因此,这一课的学习对学生来说也黑白常须要的。课本在摆设这一部门内容时,有如许一些特点:(1)建立与教学内容相融的学习情境,在办理题目标历程中教学盘算,并在生存中找到它的原型。(2)注意学生的自主探索,造就学生迁徙类推能力。(3)适当加大练习量,同时体现弹性要求。

2、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过程,掌握笔算的方法。

2)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及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经历与他人交流笔算的过程,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习惯。

3、教学重难点:

重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难点:乘数是两位数乘法的积的定位。

二、说教法、学法

针对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在教法上,我个人认为,在教学中应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启发、引导、设疑等教学手段及方法进行教学。

在学法指导上,让学生掌握观察、比较、发现、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

三、说教学设想

我这节课是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合作学习,探究方法、实践与应用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以“同学们,你们爱不爱旅游”问题出发,引入本课例题教学。出示例题,让学生寻找数学信息,直接列出算式,然后引出课题。

(二)合作学习,探究方法:

在这个环节中,进行以下四个层次的教学: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145×12

在这个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并且允许小组间可以互相讨论。

2、交流算法,让学生自己说说自己的想法和思考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充分让学生说,只要学生说的是对的,不管是复杂还是简单,教师到给予肯定,这也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

3、师生共同探究笔算方法

重点让学生明白: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样写积?最后算什么?

4、师生共同总结计算方法。

(三)实践与应用

1、计算:124×35

改错关键:这个关键计同等个数学医院的改错训练,通过改错又一次的夸大了细致点,而这细致点正是本课的难点。

2、改错关键:这个关键计同等个数学医院的改错训练,通过改错又一次的夸大了细致点,而这细致点正是本课的难点。

(四)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本节课你学到了那些知识?三位数呈两位数的算法是怎样的?。

教学无定法,还请老师在教学中因材施教,使学生的成绩早些提高。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9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来自刘伏庄小学,我叫徐士锋。从教十多年来,一直担任小学数学的教学任务。今天非常荣幸的在这里,向各位领导、同行汇报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深感欣慰。我说课的题目是《平移与平行》。

一、说教学理念

1、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2、今天的学习,不仅是为了解决今天的问题,同时也是为了学生学习上的后续发展。

二、说教材

1、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

2、教材分析:

新《数学课程标准》中将“空间与图形”安排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强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的想象能力。本单元正是向学生介绍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这一空间知识,同时为学生将来学习几何学奠定一定的基础。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二课时,主要解决平行和平移的概念问题及“做”平行线的问题。基于这点认识,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知识目标: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感知同一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认识平行线。

能力目标: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学会用合适的方法做出一组平行线,能借助工具做一组任意平行线;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空间想象力和创造性。

情感目标:

①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平行线的过程,培养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兴趣。

②能根据现实生活中平行所散发出来的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教学重点为:

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感知在同一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认识平行线。

难点是:

能借助工具做一组任意平行线;“同一平面”的理解和延伸。

三、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教学理念,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情境、实践探索与合作等要素,形成本课的教学策略。运用学具和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创设情境回归生活,使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学习生活化;在实践活动中,通过合作探索,使学生能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形成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初步认识;在拓展的过程中,使学生形成对数学特质的初步抽象化的认识。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一新课程理念和小学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分成三大版块:

㈠创设情境,理解平行;

㈡利用平行,发现创造;

㈢拓展探究,总结提高

㈠中我将其分成三步:

1、创设情境,初步发现;

2、教具演示,拓展概念;

3、分类比较,升华理解。

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将两根小棒随意扔在桌面上,同时提出要求:观察这两根小棒会形成哪些不同的样子?根据学生实际场景的描述和比划有选择性的画在黑板上,初步发现同一平面内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同时根据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根在桌面上,一根掉在地上”这一现象强调“同一平面”,并利用教具拓展平面概念:请生观察长方体上的红线和绿线(两条看似不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长),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发现这两条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揭示今天研究的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四年级的孩子正处在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在建立了大量表象的基础上,让孩子们做这一空间想象,既是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又为学生在知识学习上的后续发展做了铺垫。接着学生观察画在黑板上的6组线,让他们在小组内进行比较和分类,说说自己的理由,通过合作初步探究平行和平移的本质。在反馈阶段让学生闭眼想象平行线是由一根慢慢沿同一方向平移得来的,逐步引导出平移与平行,并课件展示图上看同一平面内的两线情况,揭示平行和平移的概念,总结并完成板书: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

㈡实际是一个知识的运用和再创造,我将其分成4步:

1、出示图片,发现平行和相交的线;

2、小组交流:在生活中见到的平行或相交的线;

3、说出已学过的哪些图形里有平行线?并指出各有几组?

4、动手操作,做一组平行线

在这个大环节中,主要是让学生充分利用各种感官:眼看(看图片)、嘴说、脑想(联想平时见到的平行线等)、手动(运用手中的材料做平行线),进一步理解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关系;同时尽量创造一个使学生积极参与的氛围:小组内的说,集体的做,给了每个孩子交流参与的机会,既满足了他们交流交往的感情需要,又是一个练习语言表达的时机;在这一过程中,还考虑到了层次安排:由有表象的运用层次,到脱离表象进行想象(回忆平时生活中见到的平行线和已学过的图形中是否有平行线)的层次,再到创造的层次(运用工具材料做一组平行线实际是一个知识的再创造)。

㈢中我出了这样一道习题:

在这一题中既拓展了平面的概念,空间中的平面;又隐含着三条直线两两平行这一初中几何学中的理念,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奠定一个良好基础。

以上即是本人说课内容,不当之处,敬请不吝赐教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角的度量》第一课时。教材的主要内容学习角的度量方法,能正确度量角的大小。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学生已学习过角的认识,有了一定的基础,本节课以学生的好奇心为突破口,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质疑、解疑过程,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索角的度量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努力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二、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标提出: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索得出的,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本节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注意贯彻启发性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角色。依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

1、通过学生的自主观察认识量角器,知道角的度量单位,会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并知道它的度数。

2、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学会正确使用量角器量角,并读出度数。

3、通过一系列的观察、操作活动,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4、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主动参与学习、勇于探究的能力。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量角器,并正确使用量角器。

教学难点是:正确使用量角器量角以及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我将设计五个环节达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1、创设情境、激趣引入;2、合作交流,观察研究;3、尝试量角,探求方法;4、趣味练习,拓展延伸;5、归纳小结,升华认识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出示简笔画并提问:大家从这两幅简笔画中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图形是由线段、圆、角组成的,从而教师提出问题:你了解哪些关于角的知识?简单的问题,促使学生动脑回忆所学过的知识,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总结,为学习新知做好准备,也为能力较弱的学生提供了一次回答问题的机会,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在此环节根据小学生喜欢简笔画的特点,通过简洁生动的简笔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顺利导入新课的学习。

(二)合作交流,观察研究

首先出示量角器,让学生观察量角器的组成,师问,仔细观察量角器上有什么?小组合作,比一比谁找得多?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并亲自将自己的发现通过小组的形式表达出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并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乐趣,认知和情感得到同步发展。学生认识了量角器的结构和计量单位,并观察1度角的大小,观察量角器的刻度,重点认识内圈和外圈。通直观演示,使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形成1°角的表象,这样也符合学生认识规律;接着让学生动手在量角器上找找几个比较特殊的角,在此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量角器上有两个刻度30 °、150 ° 你认为应该读哪个才正确,为什么? 根据学生已掌握的知识:锐角小于90°,钝角大于90°,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同时使这几个特殊的角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表象;再通过学生找一找刻度线,读一读大小不同的角的度数,来突破内外圈刻度容易读错的难点,为后一环节做了充分的准备。

(三)尝试量角,探求方法

这一环节一开始,教师提出:试着量一量,边量边想,你们是怎样量的?有什么好办法?学生带着问题,亲自动手量角,并与同学讨论如何量这个角的度数;在学生开始介绍时,引导学生严格运用数学语言,并及时纠正,针对难点,设计两个问题:1。量角器的边和角的一边对齐,正确吗?应该怎么办? 2。看度数时,有两个数,应该怎么看?什么时候看内圈,什么时候看外圈?,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概括总结,有助于知识的积累和深化,是发展学生记忆力、思维力的重要手段。最后,教师在学生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方法,并电脑课件重现量角的过程,既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巩固,又能对一些学有困难的学生给予释疑。

整个环节,学生带着问题,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问题,掌握量角的方法,并充分利用

(四)趣味练习,拓展延伸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必要手段。本节课的练习我设计了以下三个层次:

(1)量一量,排排队

动手用量角器量一量下面各个角的度数,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为这些角排排队,不仅能巩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又能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

(2)量一量,摆摆图

量出一幅三角板每个角的度数,并摆出75 120 135 180

(3)剪一剪,量一量

动手剪个五角星,小组合作,量出五角星每个角的度数

整个练习环节,让学生通过比角、拼角、找角、量角等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给学生创设一个运用新知充分发散思维的空间,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造,不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让学生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

(五)归纳小结,升华认识

首先让学生自己说说,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学会了什么?学生自己小结,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既能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又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教师及时给予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增强学习的信心。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1

一、教材分析:

关于角,学生在二年级《角的初步认识》里已有了初步的接触,对于直角已经有了一些了解,但是大多是属于直观的描述。本册是在二年级的基础上恰当抽象出图形的特征。《角的分类》是本单元的第三课时,是在学生已初步认识直线、线段、射线、角,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平角、周角,根据角的度数,区分直角、平角、锐角、钝角和周角。

二、学情分析:

从学生认知的角度看,学生已初步认识角,知道直角、锐角和钝角,测量了直角90度。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很多的大小不同的角,对角有了许多感性认识,尤其是直角,见到的很多,但缺乏理性的认识。小学四年级的学生的抽象思维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依然以形象具体思维为主,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较弱,有待进一步培养。对于平角和周角这两个概念,学生认识起来比较困难,有时会产生困惑,认为平角是一条直线,周角是一条射线。对于钝角这一概念——大于90°小于180°,对后一个要素容易忽略。同时,学生已有了一定计算机操作基础。针对这节课的特点,制定了相应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转动活动角感受角的形成过程,认识平角、周角。进一步加深对几种常见角的认识,掌握角与角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探索数学奥秘的兴趣,渗透事物间是变化的,联系的思想。

四、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认识几种常见的角,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认识平角和周角。这两种角比较特殊,学生容易产生困惑,平角是一条直线,周角是一条射线。

五、设计思路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凸现教学效果,这节课我采用动手操作、亲自体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模式,采取让学生主动探究,教师适时点拨的方法来学习,使学生在探究与体验的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学会分析、归纳等数学方法,形成学习数学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为终身可持续性学习素养的形成打下基础。这节课的设计主要体现以下几个面特点:

1.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感受数学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该从小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因此本节课从找生活中的角入题,到课末让学生找身边的各种类型的角,使学生把所学知识进一步内化,思维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激发学生到生活中找角的欲望和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积极性,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2.以动手操作为主,感知各类角

心理学家皮来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角,在生活中学生已接触了很多的角,为此,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机会,提供了展示的平台。我让学生利用活动角找到很多的角,平角、周角是怎样的角,概念在操作中产生,角的概念逐步完善,这时一种学习数学的新境界。转活动角、量角、找角、折角等等,让学生充分感知与体验,来主动建立各种角的表象,概括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特别是通过转动活动角感知平角和周角,通过学具,让学生探讨直角、平角和周角之间的关系,重点是要引导学生依据角的度数加以区分,通过这个活动的设计来突破难点。

3.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体验角的分类。

这节课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设计了3次小组活动,为学生合作学习搭建了平台。其一转动活动角,感悟各种角,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利用学具(三角板、量角器等)操作量角,对比比较,交流辩论,探究得出结论:直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理解并掌握1周角=2平角=4直角。突出学生的学习体验、探究活动,重视课堂的开放对话与动态生成。其二在学生认识了平角和周角后,把角家族中的角分类,重新整理,小组研究得出锐角和钝角的度数范围,特别是对于钝角的界定,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其三是在最后一个练习上,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也可能有学生生成的问题)“两个锐角能拼成什么角?”学生通过举例,小组交流得出结论。总之,这3个小组活动的设计,尊重学生的体验,关注了学生的学习活动。

4、重视信息技术的科学应用,体现学科整合。

尝试着把计算机作为数学学习的探究工具。人机交互,改变了只是教师演示,学生看的形式,使每个学生都能亲自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使用课件,转活动角,得出各类角,用学具来研究平角、周角的度数及直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提升学生的认知与思维层次。总之:整个设计整合多种资源,拓展空间,凸现数学的探究活动。既为突出学生的学,也注意体现教师的导学功能。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2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理解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平行两种。

(2)能借助直尺和三角板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3)体会平行公理及其推论。

2、解决问题。

让学生在探索平行公理的过程中,体会从数学的角度理解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3、情感态度。

(1)通过对生活中平行线的认识,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促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培养学生的良好情感和主动参与意识。

(3)学生经历观察、动手操作、发现讨论等数学活动,感受数学活动充满探索性与创造性,促进学生乐于探究。

教材分析:

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空间与图形”所要研究的基本问题。这些内容学生在前两个学段已经有所接触,本节课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探究平面内两条直线平行的位置关系,平行公理及其推论。这些知识是空间和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在以后的学习中经常要用到。同时,本节课充分利用现实世界中的实物模型,让学生直观感受,通过设置“观察”、“讨论”等活动来鼓励学生勤思考、多交流,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应用意识以及创新能力都有很好的作用。

教法学法:

1、动:教师利用多媒体设计动画情景,鼓励学生动手做,动笔画,动脑想,动口说,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2、探:教师引导学生操作模型,动手画图与合作讨论,共同探索出平行公理及推论。同时,通过设置拓广探索等练习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

3、乐:本节课的设计力求做到“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得紧一点,直观的多一点,动手实验的多一点,使学生的兴趣高一点,自信心强一点”,促使学生乐于学习,乐于思考,乐于探索,乐于创新。

4、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渗透观察、猜想、归纳、类比等数学思维方法,同时,通过平行公理推论的教学,向学生初步渗透反证思想,让学生尝试“说点儿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让学生感受一组画面,从而引出本节课题:平行线(板书课题)

(意图:通过熟悉的画面,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几何图形无处不在,也为后面的探究活动作好了情感准备。)

二、合作交流

1、建立模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模型,并思考问题:在木条转动的过程中,有没有直线a与直线b不相交的位置呢?

(意图:利用这个模型引入,可以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平行线的概念。同时,通过学生主动的活动,让学生亲眼目睹数学过程形象而生动的性质,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从中感受到数学的力量,促使学生乐于学习。)

2、平行线的概念。

(1)学生讨论得到:在木条转动过程中存在一个直线a与直线b不相交的位置,这时直线a与b互相平行(parallel),记作a∥b,读作a平行于b。

(2)平行线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你还能举出其他一些例子吗?

(3)动手画一画,分小组讨论: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几种?

(4)动画演示空间图形:这样的两条直线会相交吗?那么它们平行吗?

3、平行线的画法。

(1)过直线AB外一点P,你能画出直线AB的平行线吗?能画出几条?

(2)动画演示平行线的画法。

(3)练习:过点P画直线MN的平行线。

4、平行公理。

(1)讨论:在前面转动木条a的过程中,有几个位置使得a与b平行?如图过点B画直线a的平行线,能画出几条?

(2)类比前面我们学过的“垂线的性质”,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3)归纳平行公理。

5、平行公理的推论。

(1)讨论:过点B、C分别画直线a的平行线b和c,那么b和c平行吗?由此你又能得出什么结论?

(2)归纳平行公理的推论。

(3)平行公理推论的说理。

三、反馈练习

1、巩固练习。

判断正误

(1)两条不相交的直线叫平行线。()

(2)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必平行。()

(3)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必把这个平面分为四部分。()

(意图:通过练习,巩固平行线的概念及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落实基础知识。)

2、综合运用:P13、练习。

说明:(1)学生画图、小组讨论、交流。

(2)教师巡回指导、集体讲评、示范。

(意图:这组练习是“基础练习”与“复习巩固”的综合。让学生通过画图进一步巩固平行线的画法及平行公理,使学生能将文字语言转化为图形语言。)

落实新知

3、拓广探索。

小红的妈妈是舞蹈教师,有一次快到六一儿童节了,需要编排一个舞蹈,规定排成三行,然后变换各种队形。小红一听,高兴地对妈妈说:“这是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让我来替您参谋参谋。”小红利用我们刚学过的知识:平面内三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设计出了四种队形。小红的妈妈一看,果然好办法,队形变化多端。

你知道小红是怎样设计的吗?

说明: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并在全班交流,然后教师利用动画展示。

(意图:通过拓广探索,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服务于生活。同时,通过学生设计不同的队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小结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说明:学生分组小结,各组代表发言交流体验,教师及时给予肯定、赞扬。

(意图:让学生自己小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使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布置作业

1、让学生利用平行线设计一些图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体验平行线的美学价值。

2、让学生利用相交线和平行线画出自己家住房的平面图,自己设计一个户型,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板书设计:

5.2.1平行线

1、平行线的概念练习书P132、平行线的画法

3、平行公理

4、平行公理的推论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3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确定位置》。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起始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用前后、上下、左右来表示物体的具体位置。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能准确地用“数对”表示出物体的位置。因此本单元的学习既是对前段学习内容的发展,又为学生进一步认识物体在空间的具体位置打下基础。由此,我确定了以下3个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体会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必要性和在方格图上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数对”的表示方法以及运用数对解决问题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确定位置的丰富现实背景,体会数学的价值,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三、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方格图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四、教法和学法: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本节课,我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运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引导学生在“玩”中感知数学;在“动”中体验数学。

五、教学过程:

下面我想通过我的教学流程图谈谈信息技术及媒体在我这节课中的运用及效果。本课的第一个环节是:

1、创设情境,激趣引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一开始,我首先为学生播放了“嫦娥奔月”的录象(课件展示)。嫦娥一号绕月卫星之所以能够成功发射,是因为科学家通过精密件计算,让卫星在规定的时间到达准确的位置,进入到与地球同步轨道,一旦错过准确位置,卫星就有可能飞往茫茫太空。课件确定位置是多么重要,由此揭示课题《确定位置》

(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现卫星发射壮观而令人激动的场面,一下就吸引学生的目光,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确定位置在科学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为后面的教学作好了铺垫,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2、探索新知,活动体验

我运用课件模拟本班的学生上课的情形,班长站起来正在回答老师的问题(演示课件)。面对课件,正面观察,班长的位置在第几排,第几个一目了然。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表示,逐步引导学生用数对来表示位置。信息技术将现实的生活情景带入课堂,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方便,便于学生观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数对的意义。

紧接着设计了三个有趣的活动,说一说我在哪、猜一猜他是谁、找一找他坐哪。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展了游戏活动,感觉数学真好玩。

然后,我再运用多媒体技术把教室中的位置抽象为方格图(演示课件)。我们把一个组用一条竖线表示,一个横排用一条横线表示,那么每个同学的位置就成了一个点,可以抽象成这样的图形,让学生在图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课件动态演示,从具体到抽象,学生一目了然,在图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也就水到渠成。此处的学习也为学生到中学学习坐标图打下了基础。

“数学来源于生活”。接着,我用课件展示了门牌号、火车票的座位号、电影票的座位号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把生活中的情景带入了课堂,从而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运用知识,内化提升。

在这个环节,我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创设了3个有趣的练习:对号入座;火眼金睛;破译密码。(边放课件边说)这几个习题的设计形式新颖,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把知识应用与爱国主义融合在一起,具有趣味性,挑战性。

4、总结学习,拓展延伸。

最后一个环节是本课学习内容的拓展,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北京在地球的位置。从火箭发射到茫茫宇宙,信息技术跨越了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把天文、地理与数学知识有机的整合在一起。将书本上没有介绍的信息呈现给学生,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维。珍惜现在,展望未来,放飞理想,把学生的思维带到了更广阔的宇宙空间。至此,本课也划上一个圆美的句号。

六、教学创新点

本节课,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的资源,使得本课“视听交融,动静交错”。动:一是“生动”,集文字、声音、图像和动画为一体的现代教育技术,使抽象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使得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就如观看一部精彩的动画片,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是“主动”,多姿多彩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学习由“被动”变“主动”,让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积极亢奋状态,提高了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深刻性。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恳请各位领导和同行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我选择的说课内容是人教版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第一课时亿以内数的认识。

2、教材地位与作用: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学习了万以内的数的读写认,而本单元则是在以前学习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亿以内的数的读写并了解其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这一单元是在小学阶段对整数学习的最后一课。对以后学生在学习中接触大数,并计算大数奠定了知识基础,而且初步感知大的数目。

3、教材的编排特点:a.结合实际情境,让学生感受大数,产生学习需要。b.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经验自主探索。

本节课的学习,不仅是学生对数认识的一次扩展,也进一步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学习,能加强学生对数据实际意义的理解,会用数学的眼光分析身边一些数据的意义,这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一般具有接触面广、独立性增强、善于观察和发现、乐于动手操作等特点,而且学生在三年级的时候已经系统的学习过万以内的整数。结合学生的这些特点,我会做一些课前准备,一是准备了《亿以内数的认识》的教学课件;二是准备计数器、游戏卡片等教具。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和内容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使学生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学习较大数的必要性,使学生体会较大数的实际意义,感受亿以上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我评价和善于合作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1、学会读、写亿以内的数;

2、掌握亿内数的数位顺序表,了解十进制计数法。

3、认识数级个级、万级、亿级,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亿以内的数。

教学亿以上数的读法与写法。

难点:1、读写数位较大的数目。

2、理解“十进制”计数方法。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方法方面,我会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趣的情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大数对于学生读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应充分利用好教材文本,创设具体教学情境,让学生对大数获得丰富感受,注意放手让学生探索,理解大数的读法后,通过独立练习,小组合作交流训练,达到熟练程度。

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给学生留有自主探索的空间,对于数位、数级,十进关系等知识,应该让学生牢固掌握,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去发现,去体会,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达到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密切了大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收集大数的习惯和能力,数的产生与发展都是生活实践的需要,认识数是为了用它来交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数学意识。

学法:学生主体参与;动手操作;多向交流;教学游戏

五、教学理念: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打基础。遵循儿童心理规律和认知规律。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生必须获得有价值的数学,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师精心组织下充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亿以内数的规律,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有学习成功的体验。

数学教学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教师应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得新知识能力,培养学生敢于自主学习、尝试新知的研究学习。小学生已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为其独立解决数学问题提供了可能。为此,在教学“延伸性、迁移性知识”时,我直接让学生自己自主尝试、积极探索,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通过操作、观察、分析、比较、推理、发现和总结,给学生自主探索新知的空间、时间,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得发展。

六、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学前准备:口答:一千里面有10个百,一万里面有10个千;口述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个位 十位 百位 千位 万位)

2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中,还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利用课件出示20xx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图片)你们会读这些数吗? 瞧,这些数比以前学习的万以内的数更大,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更大的数,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请学生拿出计数器,一千一千地数,当数到10个一千时问: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多少?(一万)强调:千位上的10个珠子怎么办?

2、请学生10个10个地数,当数到10个一万时问:是多少?利用计数器问:怎么表示10个一万?

3、照这样继续数下去。10个十万是多少?10个一百万是多少?10个一千万是多少?。师:一、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都是计数单位。想一想: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是什么关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即十进关系)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5

教材内容:

这部分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个级的所有计数单位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高一级数的读法,教材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数级的学习,让学生明白生活中较大的数用个级来计数是不能满足的,从而理解学习亿以内数的必要性。

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懂得如何正确读亿以内数的读法,并且弄清楚中间有0和未尾有0的数的读法。为学习亿以内数的写法和亿以内数的加减法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主要是引导学生正确读亿以内较大的数,特别要注意纠正学生在读中间有0和未尾有0的数时所出现的错误。

教学难点:

本课的教学法难点主要表现在各数级中间或未尾有0的数的读法。必须让学生明白哪些情况下读0,哪些情况下不读0。

教学教法:

1、本课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观察法和发现法,让学生从观察中发现数的读法原则。

2、本课在提问方式上,应多用启发式提问,首先让学生质疑,然后让学生经过自身的经验寻找解决的方法。

教学学法:

我认为本课的学法,应该是以自主探究式学习方法为主,学生通过观察以及总结来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以及本课的教学内容步步逼进的特点,我认为本课教学应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一、复习旧知,先立后破。

在这一环节中先以复习旧知为基础,唤起学生对个级(千位、百位、十位、个位)的印象。

二、设置问题,巧妙导入。

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课前调查20xx年和20xx年山西省、兴县人口分别是多少,从而引出课题(人口普查——万以上数的读写)。

三、通过观察,找出规律

通过独立解决给定数的读法,由一般数到特殊数(中间有“0”)的读法探究读数的方法。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先小组解决,然后组内汇报,最后集体找出错误并改正!

通过发现错误,找出错误,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亿以内数读数的方法。

(读数时,先分级,再从高位读起,亿、万级按照个级的读法读,再在后面加“亿”或“万”字。不管每级未尾有几个0,都不读,其它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四、加深理解,巧设习题

适量完课后的习题,以加深理解,巩固新知。

第五篇:新四年级上册数学《秋游》教学设计

《秋游》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发展数感;另一方面使学生对有关数概念的各方面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融会贯通,为学生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分数及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做好铺垫。因此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目标〗

1会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调商)、商一位数的除法。

2、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小组交流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调商的方法。

3、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在试商、调商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和乐趣。〖教学重点〗 掌握“改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改商”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同学们你们喜欢去郊游吗?告诉老师你们到哪里秋游.实验小学举行了一次秋游三四五年级都参加了。出示图。

二、新课:

1、你从图上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公交车站有两种车可供大家住租用大客车限乘客46人,小客车限乘客34人。实验小学三年级师生共192人,四年级师生共184人,五年级共有师生230人.。

2、根据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与除法有关的数学问题。(1)出示:三年级都坐小客车,需要几辆车?

怎么列式呢?学生:192÷24= 因为····所以···· 师:估一估,商是几位数。学生回答

师:在练习本上用竖式算一算。与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3、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除数与商的积大了,说明什么?该怎么办? 明确把除数“24”看作“20”来试商,初商“9”大了,改商“8”的原因。(2):四年级师生共184人都坐大客车,需要租几辆? ①引导学生列出算式184÷46= ②请你算一算等于几?

③学生试着独立计算,(一名学生板演)④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余数等于除数,说明什么?该怎么办?⑥全班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明确把除数“46”看作“50”来试商,初商“4”小了,改商“5”的原因。

(设计意图:从情景图入手,让学生猜数,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问题由学生提,方法让学生找,还学生学习主人的地位.)

4、想一想试商时遇到了哪些困惑?是如何解决的?在小组里交流一下。(3)、小结, 师引导学生说出:我们在试商的过程中遇到商大了就调小,商小了就调大,这就叫做“调商”(板书“调商”)也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四舍法,商偏大,要改小;五入法,商偏小,须调大.翻倍法,积要接近被除数.(设计意图:规律由学生总结,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三、应用拓展。

2、完成“练一练”

第1题:不用计算,在○里填入“>”、“<”或“=”.263÷27○10

602÷31○20 487÷18○30 第2题:森林医生。

第三题:竖式:361÷54

216÷27

第四题:练一练:73页第2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知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学生质疑

对于本节课的知识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课堂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下载四年级上册数学秋游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四年级上册数学秋游说课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集锦(5篇范例)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集锦15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欢迎大家分......

    四年级数学上册《画角》说课稿

    《画角》说课稿 一、说教材: 《画角》这一课是在认识了射线、角和量角器、掌握了量角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一堂动作技能操作课。教材把《画角》安排在这一单元的第四课时......

    四年级数学上册-《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四年级数学上册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你们好!我是水北小学的贺慧平,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乘法分配律》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作一些分析:一、说课内容 北师......

    小学数学北师版四年级上册《秋游》教案

    小学数学北师版四年级上册 《秋游》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具体的情境,体验“改商”的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 能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

    四年级上册说课稿

    四年级上册说课稿 四年级上册说课稿1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十七课《长城》。我将从教材、教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五个方面......

    四年级上册说课稿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说课稿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说课稿1 一、说教材我说的课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观察物体》本单元主要教学从前面、右面和上面观察物体。我将教学第一课......

    四年级上册说课稿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说课稿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说课稿1 一、教材1.教学内容: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第三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第三课时:“小数的性质”(课本第64-6 5页,例1—例4)包括:(1)小......

    《秋游》说课稿

    《秋游》说课稿 《秋游》说课稿1 一、说教材这次口语交际是进行秋游的前期准备,主要是讨论去哪,干什么,做哪些准备,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旨在让学生通过口语交际活动,既提高口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