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第七章 教学

时间:2019-05-12 18:02: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第七章 教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第七章 教学》。

第一篇: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第七章 教学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第七章 教学(下)题库

一、选择题 1.《学记》中提出的“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的主张对应的教学原则应是()。A.因材施教原则

B.循序渐进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启发性原则

2.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是()。

A.讲授法

B.讨论法

C.谈话法

D.指导法 3.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渐进,这是因为()。

A.学生只有机械记忆的能力B.教师的知识、能力是不一样的

C.教育活动中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D.教育活动完全受到人的遗传素质的制约 4.由于学生身心发展存在着个别差异,因此要()。

A.坚持教师为中心

B.坚持教材为中心C.实施因材施教

D.实施标准化考试

5、孔子要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是说在教学中药贯彻()A.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B.循序渐进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巩固性原则

6、在下列教学组织形式中,有利于高效率、大面积培养学生得是()A.个别教学

B.班级授课

C.分组教学

D.道尔顿制 7.帕克赫斯特创立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A.班级授课

B.设计教学法

C.道尔顿制

D.分组教学 8.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备课

B.上课C.作业的检查与批改

D.课外辅导

9.把课划分为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检查课的依据是()。A.教学任务

B.教学内容

C.教学规律

D.教学原则 10.教师上课必要的补充主要是通过()。

A.布置作业

B.检查作业

C.课外辅导

D.课后练习

11.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称为测量的()。A.信度

B.难度

C.区分度

D.效度

12.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的结果的一致性程度,称为测验的()。A.信度

B.效度

C.区分度

D.难度 13.古代中国、埃及和希腊的学校大多采用()。

A.分组教学

B.个别教学

C.道尔顿制

D.班级上课制 14.最早在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进行阐述的教育家是()。A.斯宾塞

B.卢梭

C.洛克

D.夸美纽斯 15.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是在()。

A.1856年

B.1860年

C.1862年

D.1866年 16.外部分组按照学生的()来编班。

A.年龄

B.发展水平

C.知识经验

D.学习能力或学习成绩 17.设计教学法的提出者是()o A.杜威

B.华虚朋

C.帕克赫斯特

D.克伯屈 18.《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是要求教学中贯彻()。A.启发性原则

B.循序渐进原则C.直观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19.()是教师备课和上课的主要依据。

A.教学大纲

B.教科书

C.参考书

D.教学进度计划 20.一节课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

A.组织教学

B.讲授新教材

C.巩固新教材

D.检查复习

21.如果高水平学生在测验项目上能得高分,而低水平学生只能得低分,那么就说明下列哪种质量指标高?()A.效度

B.信度

C.难度

D.区分度 22.关于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说法错误的是()。

A.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 B.教学方式是构成教学方法的细节,是教师和学生进行的个别智力活动或操作活动 C.教学方式可以被运用于方法,它本身也能独立完成一项教学任务 D.教学方法是一连串的有目的的活动,它能独立完成某项教学任务

23.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地探索,创造性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是()。

A.讨论法

B.实验法

C.实习作业法

D.研究法

24.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或实验使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是()。A.练习法

B.演示法

C.实验法

D.实习作业法 25.我国学校的教学以()为基本组织形式。

A.个别授课

B.个别辅导

C.班级上课

D.讲座 26.我国中小学的考试制度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

A.考查和考试

B.考核和考试

C.考查和考核

D.检查和评价

二、填空题

1.()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2.()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3、钻研教材包括钻研()、教科书和阅读有关参考书。

4、课的结构是指课的()及各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

5、作业是结合教学内容,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的()。

6、课题类型可分为供答型和()两大类。

7、测验的难度是指测验包含的试题()。8.个别教学制最显著的优点在于教师()。

9.为了解决班级上课不易照顾学生个别差异的弊病,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一些国家开始出现。

10.直观教具一般可分为两类:实物直观和()。

11.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是()。12.备课的内容包括:()、()和制定教学进度计划。13.教学进度计划,包括(,)、()和()。

14.考试命题的质量指标主要有()、()、区分度和难度。15.常用的记分法有()和()两种。

16.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上课制、分组教学和()。

17.根据教学任务划分,课分为新授课、()、()、技能课。18.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包括()、()、()和()。

19.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成一个班,由一名教师使用不同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

20.一堂好课的标准有:()、()、()、()、()。21.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方法有:()、()、()和()。22.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方式主要有()。

三、简答题

1.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2.教师应如何备课? 3.教师编写课时计划(教案)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4.教师布置作业应注意什么? 5.学生学业评价的方法主要有哪些? 6.运用讨论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7.如何贯彻启发性原则? 8.“传授一接受教学”和“问题一发现教学”各有何长处与局限性?

四、论述题

1.论述我国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以及贯彻这些原则的基本要求。2.教师怎样才能上好一堂课? 3.试述设计教学法。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解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的意思是:杂乱施教而无合理的顺序,其效果将适得其反。说明教学要遵循一定的顺序,也就是循序渐进的原则。因此,答案为B。2.C

解析:此题考查谈话法的定义。谈话法又叫问答法,它是指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1ti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因此,答案选C。

3.C

解析:儿童从出生到成人,他们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这一发展过程是有一定顺序的。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答案选C。

4.C

解析:在个体的身心发展中,由于遗传、环境、教育和自身主观能动性的不同,存在着个别差异。教育工作者不仅要认识学生发展的共同特征,还应充分重视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能够发挥每个人的潜力和积极因素,选择最有效的教育途径,使每个学生都能各得其所地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因此,答案选C。5.D

解析:“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的意思是:学习过程中经常加以复习,不仅可以回顾已经学过的知识,还可以从已有知识中得到新的收获。这句话强调了复习的重要性,说明了教学中要坚持巩固性原则。因此,答案选D。

6.B

解析: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它最大的优点在于效率高,一个教师可以同时教授几十个学生。因此,答案选B。

7.C

解析:道尔顿制是指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完成作业,自定学习进度。学生有疑难问题才请教老师。道尔顿制的创立者是美国教育学家帕克赫斯特。因此,答案为C。

8.B

解析: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思想、发展能力的关键。因此,答案选B。

9.A

解析:根据上课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不同,课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如新授课和巩固课等。因此,答案为A。

10.C

解析:课外辅导主要包括:给学生解答疑难问题;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或缺课的学生补习;对尖子生作提高性指导;开展课外辅助教学活动等等。课外辅导是对课的补充和延伸,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之一。因此,答案为C。

11.D

解析:此题考察测验的效度的定义。效度是指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即是否测出了它所要测出的东西。测验的效度总是对一定的测验目标而言的。因此,答案为D。

12.A

解析:此题考察对测验的信度的理解。信度是指测验结果的可靠程度,如果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的结果大致相同,那么这个测验的信度就比较高。因此,该题选A。13.B

解析:古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教学中主要采取个别教学法。在古代中国、埃及和希腊的学校中都是如此。因此,答案为B。

14.D

解析:昆体良在《雄辩术原理》中最早提到了班级授课制,但并未形成理论,而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从理论上为班级授课制奠定了基础。因此,答案为D。

15.C

解析:我国在1862年设立的京师同文馆中最早实施了班级授课制。因此,答案为C。

16.D

解析:外部分组按学生的学习能力或学习成绩来进行,打破了传统的按年龄分组的方法。因此,答案为D。

17.D我国在1862年设立的京师同文馆中最早实施了班级授课制。因此,答案为C。外部分组按学生的学习能力或学习成绩来进行,打破了传统的按年龄分组的方答案为D。

解析:设计教学法是美国教育家克伯屈于1918年创立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设计教学法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在自己设计、自己负责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的知识和能力。因此,答案选D。

18.A

解析:“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意思是:要引导学生,但决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要严格要求学生,但决不使学生感到压抑;要启发开导学生思考,但决不把最终结果端给学生。这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因此,答案选A。

19.B

解析:钻研教材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包括钻研大纲、教科书、参考书,其中教科书是教师备课上课的主要依据。因此,答案为B。

20.B

解析:学习新教材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新知识,一节课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讲授新教材,通过新教材的讲授来达到教学的目的。因此,答案为B。

21.D

解析:区分度是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如果高水平学生在测验项目上能得高分,而低水平学生只能得低分,那么该测验的区分度就比较高。因此,答案为D。

22.C

解析: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教学方式是构成教学方法的细节,是教师和学生进行的个别智力活动或操作活动。教学方法是一连串的有目的的活动,它能独立完成某项教学任务。而教学方式只被运用于方法,并为完成教学方法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服务,它本身不能独立完成一项教学任务。因此,C的说法是错误的,答案选C。

23.D

解析:研究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地探索,创造性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实验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观察事物和过程的发生和变化,探求事物的规律,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实习作业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方法。根据定义,答案选D。24.B

解析: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或实验使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反复完成一定的操作以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实验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观察事物和过程的发生和变化,探求事物的规律,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实习作业法是学生在教师地指导下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方法。根据定义,答案选B。

25.C

解析:班级上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它是我国学校教学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因此,答案选C。

26.A

解析:我国中小学的考试制度主要由考查和考试两个部分组成。考查一般是指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成绩进行的一种经常的小规模或个别的检查与评定。考试一般是指对学生学业成绩进行的阶段性或总结性的检查与评定。因此,答案选A。

二、填空题

1.教学组织形式2.备课3.教学大纲4.基本组成部分5.各种类型练习

6.选答题7.难易程度8.能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9.分组教学10.模象直观 11.讲授法12.钻研教材;了解学生13.学年教学进度计划;单元计划;课时计划 14.信度;效度15.百分制;等级制16.道尔顿制17.巩固课;检查课 18.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19.复式教学 20.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新;气氛热烈 21.测验法;观察法;调查法;自我评价法22.考查和考试

三、简答题

1.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答: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它既有优点,也有缺点,具体分析如下:(1)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①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和达到一定质量。它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严格制度:如按年龄、知识编班分级制度;学年、学期和学周制度;招生、考试和毕业制度;作息制度;课堂纪律与常规等,使教学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保证教学活动正常运转并获得一定质量。

②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由于以班级作为单位来培养人才,一个教师能同时教几十个学生,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大面积地培养人才。③有利于系统知识的传授。班级授课制能以周课表方式科学地安排各科教学,使之有条不紊地交错进行,确保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和掌握各学科的系统科学知识,完成预定的教学计划。④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各国的教学实践都反复证明,迄今为止最能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的仍是班级授课这种教学形式。实际上,它就是为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最大限度提高教师工作效率和使各科教师协调一致对学生教学而形成起来的,并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

(2)班级授课制的缺点

①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学生比较多的是接受教师传授的现成知识。

②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③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性学习,探索性学习的机会比较缺乏,不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④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形式比较固定,缺少灵活性。

2.教师应如何备课? 答:上好一堂课首先要备好课,这是先决条件,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教师备课的要求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①钻研教材。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包括钻研教学大纲、教科书和阅读有关的参考书。教师掌握教材有一个深化的过程,一般要经过懂、透、化三个阶段。

②了解学生。包括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与思想状况,他们的方法和习惯等,在此基础上,还应对学生学习新知识会有哪些困难,可能产生哪些问题,要采取哪些预防措施,对于这些问题教师都应有预见,才能使教学卓有成效。

③设计教法。要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的问题。它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确定课的类型,如何安排每一节课的活动,如何运用各种方法开展教学活动。此外,也要考虑学生的学法,包括预习、课堂学习活动与课外作业。(2)写好三种计划

①学年教学进度计划。这是对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所作的总的准备和制定的总计划。它应在学期开始前编制出来,其内容包括:学生情况的简要分析,学期教学的总要求,根据教学大纲、教科书列出一学期教学内容的章节或课题,每一课题的教学时数,需要用的教具,参观、实验等重要的联系实际活动的安排,提出教学改革的设想等。

②单元计划。一个课题教学开始前,教师必须对这个课题的教学作全面的考虑和准备,并制定出课题计划。它的内容包括:课题名称、课题教学目的、课时划分、每一课时的教学任务与内容、课的类型与主要方法。

③课时计划,即教案。教师一定要写好并熟悉教案。教案是在课题备课基础上,对每一节课进行的深入细致的准备,教案的内容包括:班级、学科名称、授课时间、教学内容、教学目的、课的类型、主要教学方法、教具、教学进程等。

3.教师编写课时计划(教案)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答:教案是在课题备课基础上,对每一节课进行的深入细致的准备,教案的内容包括:班级、学科名称、授课时间、教学内容、教学目的、课的类型、主要教学方法、教具、教学进程等。教师编写课时计划(教案)的一般步骤是:

(1)进一步研究教材,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包括钻研教学大纲、教科书和阅读有关参考书。教师掌握教材有一个深化的过程,一般要经过懂、透、化三个阶段。(2)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的。教学目的的确定要根据具体的授课内容而定,不可过分拔高,亦不能太过简单。

(3)考虑课的进行步骤,确定课的结构,分配教学进程中各个步骤的时间。(4)考虑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具的准备和使用方法及板书设计。

(5)写出课时计划。将设计好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文字的形式写出来,做到心中有数。4.教师布置作业应注意什么? 答:作业是结合教学内容,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的各种类型练习。作业对于巩固上课所讲内容,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布置作业时应注意以下方面:(1)作业的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并要有代表性。

(2)作业量要适当,难度要适度。作业过难或过多,会导致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造成学生的畏难心理,从而不利于学生的发展。(3)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

(4)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作业批改后要注意讲评,讲评应包括:对作业总的优缺点,尤其是倾向性问题、典型问题的分析;对作业的典型错误以及产生的原因,对有关作业规格的鉴定,提出恰当的意见,等等。

5.学生学业评价的方法主要有哪些? 答:学业评价是指以国家的教育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恰当的、有效的工具和途径,系统地收集学生在各门学科教学和自学的影响下认知行为上的变化信息和证据,并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学生学业评价的方法主要有:(1)观察法

观察是直接认知被评价者的最好方法。它适用于在教学中评价那些不易量化的行为表现(如兴趣、爱好、态度、习惯、性格)和技能性的成绩(如兴趣、绘画、体育技巧和手工制成品)。(2)测验法

测验主要以笔试进行,是考核、测定学生成绩的基本方法。测验的质量指标主要有信度、效度、难度与区分度。常用的测验种类有:论文式测验、客观性测验、问题情境测验和标准化测验。(3)调查法

调查法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进行学生成绩评定收集资料的一种方法。它一般通过问卷、交谈进行。问卷是通过预先设计好的调查题要求学生笔答以获取有关评价资料的方法;交谈是了解学生学习的兴趣、需要、态度和课后学习情况的一个重要方法。(4)自我评价法

自我评价法就是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它的主要方法有:运用标准答案,运用核对表,运用录音机、录像机等对自己做出评价。

6.运用讨论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运用讨论法的基本要求是:(1)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

抓好问题是讨论的前提,问题要有吸引力,能激起他们的兴趣,有讨论、钻研的价值。(2)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 要启发他们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把大家的注意力集中到讨论的主题和争论的焦点上,引导讨论向纵深发展,研究关键问题,以便使问题得到解决。教师不要暗示问题的结论。

(3)做好讨论小结

讨论结束前,教师要简要概括讨论情况,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观点和系统的知识,纠正错误、片面或模糊的认识。

7.如何贯彻启发性原则? 答: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这是要解决学生在学习上的内在动力问题。如果学生的学习只靠外力来强迫命令,而没有内在的动力,则很难持久。所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启发的首要问题。(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向纵深发展,这是启发的关键。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教师要注意提问、激疑,以启发他们的思维,使学生茅塞顿开。其次,教师要因势利导,使学生的认识步步深入以获取新知。教学就应当是这样一个不断启发、引导学生去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的过程。

(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启发不仅要引导学生动脑,还要引导他们动手。学生掌握知识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动了不一定会做,会做了还不一定有创造性。所以,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将知识创造性地用于实际,向他们布置由易到难的各种作业,或提供素材、情境、条件和提出要求,让他们去独立探索,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独出心裁的完成作业,以便发展创造才能。

(4)发扬教学民主

这是启发教学的重要条件。它包括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允许学生向教师提问质疑等。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心情舒畅,敢于并热衷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积极参与教学中提出的问题的讨论与争辩。这样,学生的聪明才智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受到最大的锻炼和提高。

8.“传授一接受教学“和“问题一发现教学”各有何长处与局限性? 答:传授一接受教学是指教师通过语言传授和示范操作使学生接受、掌握系统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它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组合形式。问题一发现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对问题的独立研究来发现、获取知识的教学。它们各自的长处和局限性分析如下:

(1)“传授一接受教学”的长处与局限性

①长处。第一,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也能很好地调动学生个人的积极性;第二,能按学科知识的逻辑系统循序渐进地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与技能;第三,能在单位时间内培养更多的学生以提高教学的功效;第四,能使学生简捷有效地掌握知识。

②局限性。第一,不易正确地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往往因缺乏教学民主、启发诱导而强迫命令,压抑学生的主动性;第二,往往教师讲的多而学生活动少;第三,注重面向集体而忽视个别指导,不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很好理解与掌握;第四,容易出现注入式教学和学生死记硬背。

(2)“问题一发现教学”的长处与局限性

①长处。第一,从问题人手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第二,进行独立研究需要学生自己去计划和探索,有助于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通过研究获得的知识,理解得更深,记得更牢;第四,由于多半采取个人或小组形式进行,也便于因材施教。

②局限性。第一,因重视学生独立作业难免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第二,学生主要靠自己探索获取知识则所学知识费时过多;第三,若无高水平的教师及时指导,学生的独立研究也易产生盲目性,失去自觉的主动性、积极性。

四、论述题

1.论述我国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以及贯彻这些原则的基本要求。

答: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对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教学原则贯穿于各项教学活动之中,它的正确和灵活运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我国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以及贯彻要求分别如下:

(1)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②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③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2)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教师要注意提问、激疑、启发他们的思维。

③启发学生将知识创造性地用于实际。

(3)巩固性原则

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贯彻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①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②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③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4)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①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②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5)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①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②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①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②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③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④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2.教师怎样才能上好一堂课?

答: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思想、发展能力的关键,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上好课。具体来说,上好一堂课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点:

(1)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

既要包括德智体美各方面,又要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使教学目的全面、正确、切实、可行。教师要明白这堂课应使学生掌握些什么知识和技能,要养成什么行为方式和品格,要有怎样的态度,要学会什么方法等。正确的教学内容,要保证教材的科学性和思想性,正确处理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

(2)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学目的的全面性,教学内容和学生认识的复杂性,决定了应用方法的多样性,方法得当就能使学生举一反三。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善于选择方法,创造性地加以运用,力求使教学取得较好效果。

(3)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和整洁的板书

教师要表达清晰,坚持用普通话,声音要响亮。言语要流畅、生动、明白易懂,板书要规范、准确、清楚。

(4)有严密组织的教学过程

教师要合理安排整个课时,前后衔接。课的进程次序分明、有条不紊,进行紧凑,不同任务变换时过渡自然,课堂秩序良好。

(5)正确的教学内容

要保证教材的科学性和思想性,正确处理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

3.试述设计教学法。

答:设计教学法是美国教育家克伯屈于1918年创立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设计教学法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在自己设计、自己负责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的知识和能力。教师的任务只是帮助学生把活动中牵涉到的多种学科的知识集中起来,提供设计的需要。

(1)设计教学法的类型

根据不同的目的,克伯屈将设计教学法分为四种类型:

①生产者的设计。生产者的设计也称建造设计,以生产某物为目的,用物质的形式去体现一个思想或观念。

②消费者的设计。消费者的设计又称欣赏设计,以消费为目的。克伯屈认为儿童“非常活跃地消费、吸收和享用别人所生产的东西“。如欣赏别人的画、演出或文学作品等。

③问题的设计。问题的设计目的在于解决一个问题,澄清某种理性的困难,如阳光对植物的影响,鸟儿为什么会飞等等。

④练习的设计,或称具体学习设计。它的目的在于获得某一种或某一程度的技能或知识,如学习读、写、算等。

在上述四种设计中,以生产者的设计为重点,它最能体现教育的社会化。同时,这四种设计的分类不是固定的,一个具体的学习单元经常可以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设计。设计不仅是个人的,也可以是集体的。

(2)设计教学法的步骤

根据杜威的”思维五步法”,克伯屈提出了设计教学法的四个步骤:决定目的、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和评判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他强调教师的指导和决定作用,必须使目的具有教育的价值。而四个步骤的实行则以学生为主,由他们自己找材料,自己研究,并且这四个步骤只是逻辑上的,而非次序上的。

(3)对设计教学法的评价

设计教学法在美国得到迅速传播。到20世纪30年代,对英语国家的学校产生广泛的影响。它不仅在西欧和苏联被采用,对中国、印度和埃及等国的教育也有较大影响。

设计教学法充分发挥了儿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儿童成为学习的主人;并力求使教学符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以提高学习效率。它注重培养儿童的合作精神,加强了教学与儿童实际生活的联系。

但是,设计教学法的四个步骤主要是针对生产者设计而言的,克伯屈本人也承认没有为学习知识的设计教学确定明确的步骤。由于强调根据儿童的经验组织教学,设计教学法实施的结果,必然导致系统知识学习的削弱。

第二篇: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学知识点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乘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1、前制度化教育

2、制度化教育

3、非制度化教育思潮 现代化教育制度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20世纪以后的世界教育的特征:

1、教育的终生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教育学的概念和目的: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目的是深化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更新人们的教育观念,并为教育的发展和改进提供依据,为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教育水平提供理论选择和指导等。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卢梭--《爱弥尔》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洛克--《教育漫画》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始于夸美纽斯。从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说,通常以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为标志。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全世界的传播,是近世纪人类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事件。

2、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编写《教育学》的目的。

3、社会的发展,文化的交流,使得世界越来越呈现多元化的格局。第二章 小学教育 小学教育的概念:通常是指一个国家学制中第一个阶段的教育,也称初等教育,教育对象一般为6-12岁的儿童。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是对全体公民实施的基本的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是培养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我国的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1878年,张焕纶所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内附设的小班,是近代小学的开端。1897年,盛宣杯创办的南洋公学,分为四院,其中的外院即为小学,他是我国最早的公立小学堂。义务教育的概念: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的意义:

1、义务教育既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又会不断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2、义务教育既体现着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水平,又会促使现代文明的提高。

3、义务教育既可以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又可以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义务教育的法律保障:

1、《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86年4月)是实施义务教育的法律保证。

2、《义务教育法》的立法依据与宗旨。立法依据:①我国《宪法》中有关公民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以及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原则的规定是制定《义务教育法》的法律依据②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实际需要、现阶段发展教育的现实条件是制定《义务教育法》的现实依据。立法宗旨:①发展基础教育②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③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义务教育法》的基本内容:

1、关于义务教育的指导思想

2、关于义务教育的实施对象及年龄

3、关于义务教育的学制

4、关于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

5、关于义务教育的办学条件 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

1、普及性

2、基础性

3、强制性 小学教育目的的意义:

1、小学教育目的具有导向作用

2、小学教育目的具有激励作用

3、小学教育目的具有评价作用 制定小学教育目的的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3、人们的教育思想 小学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

1、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2、智育:是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3、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4、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的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5、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素质教育的理论要点: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身心发展的概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身高体重的增加,骨骼构造的变化,神经组织的变化等。二是心理的发展,包括认知和意向两个方面的发展,认知的发展指感知、记忆、思维等方面的发展;意向发展,指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的发展。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2、~阶段性

3、~不平衡性

4、~互补性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影响身心发展的因素:遗传素质、社会生活条件、教育及个体的实践活动 遗传的概念: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上的特点,这些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遗传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前提。遗传的作用:

1、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2、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3、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4、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环境的概念: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环境对人的作用:

1、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

2、环境决定人的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学校教育为什么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

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童年期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1、观察

2、注意

3、记忆

4、思维

5、感情

6、自我意识 童年期儿童的学习特征:

1、低年级儿童难以深刻理解学习的意义

2、学习动机是希望得到老师的称赞、父母的夸奖

3、学习兴趣与习惯

4、对学习结果的重视随年龄而增 第四章 学生与教师 学生的本质属性:(1)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和发展需要的人①学生是人A、学生是能动的主体B、学生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C、学生具有独特的创造价值②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发展的需要A、学生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身心特点B、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C、学生是具有发展需要的人(2)学生是教育的对象①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②学生在教育指导下学习③学生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教师职业的性质:

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教师职业的特点:

1、传道者角色

2、授业、解惑者角色

3、示范者角色

4、管理者角色

5、父母与朋友角色

6、研究者角色 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1、教师的学科知识素养

2、教师广泛的文化素养

3、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①敬业②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A、要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观B、要具有时代特征的学生观C、要具有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③掌握教育理论和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A、对所教知识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B、向学生传授知识、施加影响的能力④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教师的人格特征:

1、情绪稳定,性格开朗,兴趣广泛

2、坚定的意志和积极的进取精神

3、心胸开阔,兼容并包 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1、教学上的授受关系A、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B、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C、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2、人格上的平等关系A、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平等的B、严格要求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 的关系

3、社会道德上的互相促进关系 第五章 课程 课程的概念:是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极其进程的总和,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学科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极其可接受性

4、课程理论 课程类型:

1、根据课程的任务,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2、根据课程的制定者,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课程设计的概念:是指课程结构的编制,既包括课程体系结构整体的编制,也包括具体课程的编制。课程计划的概念: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课程计划制定的依据: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制定的。课程计划的构成:

1、教学科目的设置

2、学科顺序

3、课时分配

4、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 课程计划编制的原则:

1、是保证实现教育目的与任务,体现课程结构的完整性

2、是依据科学的课程理论,处理好课程系统内部范畴的几个基本关系,体现基础性和多样性。

3、是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精简课程,加强基础和有利于发展学生特长;知识体系相对完整,保证学科间的合理关系;统一性与灵活性、稳定与变革相结合。课程计划对小学教师的指导意义:

1、认真学习和熟悉课程计划,了解小学教学和其他活动的全面安排和要求

2、了解自己认教学科开设的年级、顺序、教学时数;了解自己任教学科在整个课程计划中的地位与作用

3、了解自己任教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与衔接

4、综观学校教学、教育全局,明确自己的任务与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好自己的教学、教育工作。教学大纲的概念:即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个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教学大纲的构成:

1、说明部分

2、本文部分

3、其他 教学大纲对学校和教师的指导意义:

1、教学大纲是国家对各门科学的教学提出的统一要求和具体规格,是国家对学校教学实行领导的一种重要工具,有了统一的教学大纲就是可能统一各个学校各门学科的教学水平,加强教学的计划性,保证教学的质量。

2、教学大纲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学大纲规定了本学科的目的要求,内容的广度、深度,教材编写的顺序,教学的进度和方法。

3、学校和教师应全面彻底地领会课程标准的内容、体系和精神实质,按照教学大纲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

4、教学大纲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教科书的概念:又称课本,它是根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制的、体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科书的作用:

1、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教学的主要材料,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所学学科的内容;同时也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作业。

2、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为教师的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

3、根据课程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

4、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基本途径和最佳方式,确定本学科的主要教学活动、课外活动、实践活动或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对整个教学阶段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作出统筹安排。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在内容上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

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

3、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材还要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展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适用性

4、在教材的编排上,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5、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6、教科书的编排要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小学阶段课程的性质: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我国小学课程设计的原则:

1、高度的科学性和高度的思想性的统一

2、要以实现教育的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为最终目的3、要适合小学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4、除此以外,还有贯彻幼儿、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衔接的原则,贯彻因地制宜原则 我国小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1、加强综合性,突出课程的整体教育功能

2、加强实践性,突出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

3、加强弹性,体现课程的适应性 第六章 教学(上)教学的概念: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它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是通过系统知识技能的传授和掌握,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教学与智商是两个互相关联又有区别的概念

2、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教学双方在活动中相互作用,失去任何一方教学活动便不存在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教学的意义:

1、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3、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小学教学的任务: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4、培养小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基础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教学过程的概念: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过程。教学过程的特点: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A、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B、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2、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A、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B、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

3、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A、学生思想的提高以知识为基础B、学生思想的提高又推动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C、在教学中要防止两种偏向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A、承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B、承认学生作

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能动性C、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教学过程的结构: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不同阶段

1、引起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第七章 教学(下)教学原则的概念: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对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我国目前小学教育原则及运用:

1、直观性原则(A、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B、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C、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2、启发性原则(A、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B、启发学生独立思考C、启发学生将知识创造性地用于运用)

3、巩固性原则(A、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B、重视组织各种复习C、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4、循序渐进原则(A、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B、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C、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烦)

5、因材施教原则(A、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B、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A、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B、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C、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D、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教学方法的概念: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1、是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2、是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3、是学生特点

4、是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5、是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及要求:

1、讲授法(A、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B、注意启发C、讲究语言艺术)

2、谈话法(A、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B、提出的问题要明确,能引起思想兴奋,即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问题的难易要因人而异C、要善于启发诱导D、要做好归纳、小结,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科学化,并注意纠正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帮助他们准确地掌握知识)

3、讨论法(A、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B、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C、做好讨论小结)

4、演示法(A、做好演示前的准备B、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主动、积极、自觉地投入观察与思考C、通过演示,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清楚、准确地感知演示对象,并引导他们在感知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

5、练习法(A、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与要求,掌握练习的原理和方法B、精选练习材料,适当分配分量、次数和时间,练习的方式要多样化,循序渐进,逐步提高C、严格要求)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班级授课制是我国现行的教学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1、是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和达到一定质量

2、是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

3、是有利于系统知识的传授

4、是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

2、上课

3、课外作业的布置和批改

4、课外辅导 备课的意义:上好一堂课首先要备好课,这是先决条件,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因为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来完成教学任务,如果教师对自己所担任的学科没有深入钻研、熟练掌握,是不可能顺利完成任务的。备课的要求:

1、做好三方面的工作A、钻研教材B、了解学生C、设计教法

2、写好三种计划A、学年教学进度计划B、单元计划C、课时计划,即教案 上课的意义: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思想、发展能力的关键,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上好课。上好一堂课的标准:

1、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2、正确的教学内容

3、恰当的教学方法

4、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和整洁的板书 学生学业的评价的概念:是指以国家的教育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恰当的、有效的工具和途径,系统地收集学生在各门学科教学和自学的影响下认知行为上的变化信息和证据,并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学生学业评价的方法:

1、观察法

2、测验法

3、调查法

4、自我评价法 学生血液评价的方式:

1、考查

2、考试

3、考查与考试的结果 第八章 德育 德育的概念: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则专指学校德育,即教育者在特定的时、空内对青少年学生在政治、思想与道德方面所施加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影响。小学德育的特点:

1、小学德育的基础性

2、小学德育的奠基性 小学德育的构成:

1、德育教育

2、政治教育

3、思想教育 小学德育的意义:

1、小学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

2、小学德育是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小学德育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奠基工程和未来保证 小学德育目标:

1、培养儿童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意识

2、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和道德评价能力

3、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的能力 小学德育的内容:

1、爱国主义教育

2、思想教育

3、集体主义教育

4、劳动教育

5、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 小学德育过程的概念:是教育者按小学德育目标对儿童在品德发展上所提出的要求,借助于相应的德育内容和方法,对儿童的政治意识、思想观点和道德品质等方面施加影响,并引导儿童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儿童品德发展的过程。小学德育过程的要素:

1、教育者

2、受教育者

3、教育内容

4、德育方法 小学德育过程的特点:

1、德育过程是一个促使儿童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

2、德育过程是一个促使儿童品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一个多种因素互动、反复且长期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儿童自我教育能力逐步提高的过程 我国小学德育的主要原则:

1、导向性原则

2、疏导原则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德育的途径:

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3、劳动

4、少先队活动

5、班主任工作 德育方法的概念: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相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它包括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修养方式 德育方法:

1、说服法

2、榜样法

3、锻炼法

4、陶冶法

5、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第九章 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的作用:

1、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

2、班主任是校长、教导主任的有利助手

3、班主任是各任课老师的协调者

4、班主任是学校、家庭、社会的沟通者 班主任的职责与任务:

1、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2、教育学生努力学习

3、指导学生课外、校外生活和活动

4、管理班集体、指导少先队工作

5、协调各任课教师的工作 小学班主任的常规工作:

1、了解学生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3、建立学生档案

4、个别教育

5、班会活动

6、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7、操行评定

8、班主任工作

计划与总结 先进生的心理特征:自尊好强,充满自信,强烈的荣誉感;教强的超群愿望与竞争意识 先进生的教育:

1、严格要求,防止自满

2、不断激励,弥补挫折

3、消除嫉妒,公平竞争

4、发挥优势,全体进步 后进生的心理特征:

1、不适度的自尊心

2、学习动机不强

3、意志力薄弱 后进生的教育:

1、关心爱护后进生,尊重他们的人格

2、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班会的概念:是以班级为单位,在班主任指导下,一般由学生干部主持进行的全班性会务活动。班会的特点:集体性、自主性、针对性 班会的种类:常规班会、生活会和主题班会 班级体的基本特征:

1、明确的共同目标

2、一定的组织结构

3、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

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

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第十章 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的含义:是指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它是学生课余生活的良好形式。课外活动的特点:

1、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自愿选择性

2、课外活动内容和形式的灵活多样性

3、学生在课外活动组织上的自主性 课外活动的任务与作用:

1、充实学生的生活,扩大学生活动领域,密切学生与社会的联系

2、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特长

3、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探索意识和创造才能 课外活动的内容:

1、科技活动

2、学科活动

3、文学艺术活动

4、体育活动

5、社会活动

6、传统的节假日活动 课外活动的形式:

1、群众性活动A、报告和讲座B、各种集会C、各种比赛D、参观、访问、调查、旅行E、社会公益活动

2、小组活动A、学科小组B、技术小组C、艺术小组D、体育小组

3、个人活动 开展好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

1、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2、活动要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

3、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和创造精神 小学课外活动计划的制定:制定小学课外活动计划,既要考虑小学课外活动的一般规律与特点,又要考虑上级机关有关的指示建议和本校的实际情况。计划确定的目标要有实现的可能,活动内容要具体而不空泛,采取的措施要有针对性和可行性 小学课外活动计划的实施:

1、做好计划实施的发动工作

2、加强计划实施中的检查与指导

3、搞好计划实施的总结工作

第三篇: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第九章 班主任工作题库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第九章 班主任工作题库

一、选择题

1.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B.建立学生档案.C.了解学生

D.操行评定 2.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是()。

A.共青团组织

B.教导处

C.总务处

D.班级 3.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著名教育家()。A.埃拉斯莫斯

B.夸美纽斯

C.洛克

D.卢梭 4.班级管理的主要对象是()。

A.班级公共财产

B.班级信息

C.学生

D.班级资料

5.班主任以教育目的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守则“为基本依据,对学生一个学期内在学习、劳动,生活、品行等方面进行小结与评价。这项工作是()。

A.建立学生档案

B.班主任工作总结

C.班主任工作计划

D.操行评定

6、班级建设设计以()为最重要。

A.实现目标的途径

B.实现目标的具体方法

C.实现目标的工作程序

D.班级建设目标的制定

7、班级人际关系形成和发展的手段是()A.交往

B.学习

C.课堂

D.课外活动

8、班集体在育人方面突出价值的实现是通过()

A.班主任

B.班干部

C.男女学生

D.集体教育

9.训练班级成员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主开展活动的最好载体是()。A.班主任

B.兴趣小组

C.少先队

D.班集体 10.班会的特点主要有集体性、针对性和()。

A.自主性

B.开放性

C.时效性

D.教育性 11.在学生集体形成的初始阶段,主要任务是()。

A.组织和团结集体

B.建设学生干部队伍 C.提出共同目标

D.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 12.关于班集体的概念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班集体就是班群体

B.集体是群体发展的高级阶段

C.纪律松弛、涣散的群体算不了集体

D.不是任何一个班都能称得上班集体

二、填空题

1.()是学校中开展各类活动的最基本的基层组织。

2.在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教学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与生活等工作的教师通常称之为()。

3.班主任产生于()。

4.班集体的正常秩序包括必要的规章制度,共同的()以及一定的活动节律。

5.()是以班级为单位,在班主任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主持进行的全班性会务活动。6.班主任了解学生包括对()和对()两部分。7.班会一般有三类:常规班会、生活班会和()。

8.()班会的形式包括:主题报告会、主题汇报会、主题讨论会、科技小制作成果展评会、主题竞赛、主题晚会等。

9.主题班会的组织包括()、()、具体实施、效果深化等几个阶段。10.组织主题班会注意的问题包括主题不能过杂;要有的放矢;班主任要做好“()”而不是“演员”。

11.班主任领导方式一般可以分为权威的、()、民主的三种。12.规章制度是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它具有管理、控制和()作用。

13.班主任建立学生档案一般分四个环节:收集、()、()和保管。14.操行评定一般包括学生自评、小组评议、()和()等四个步骤。

三、简答题

1、简述小学班主任的作用

2、小学班主任的常规工作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3、简述先进生的心理特点和教育要求。

4、何谓主题班会?主题班会的形式主要有哪些?

5、简述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新机制的要求。

6、何谓操行评定?操行评定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7、班主任的学期工作计划主要包括哪些方面?(填空)

四、论述题

1.班主任应怎样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2.论述班集体的基本特征和教育作用。

3.张老师是一位青年教师,工作热情非常高,他对学生的要求十分严格,他经常要求学生不要讲脏话;不要乱扔废纸„„而这位教师讲课情急时常常“笨猪”、“死脑子”不绝于耳。吸烟后,随手将烟蒂抛在课桌下面„„教育后的班级会怎样呢?虽然张老师没少磨嘴皮子,没少用各种惩罚手段。但是班上说脏话、粗话连篇,纸屑杂物随处可见。张老师百思不得其解。

问题:请你帮助分析一下,张老师教育的班级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后果,做一名班主任应怎样教育学生才能有良好的效果?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解析: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在班级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班主任开展工作的中心环节便是组织和培养一个比较完整的班集体,确立班级目标,建立班级领导。因此,该题选A。

2.D

解析:班级通常由老师、学生以及环境组成,通过师生交互影响的过程实施教育教学活动,以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班级是一个复杂的小社会体系,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因此,答案为D。

3.A

解析:班级组织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因此,答案选A。

4.C

解析:学生是构成班集体的基本单位,班级管理的主要对象就是学生。因此,答案为C。

5.D

解析:操行评定,是以教育目的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守则”为基本依据,对学生一个学期内在学习、劳动、生活、品行等方面的小结与评价,主要由班主任负责。因此,答案为D。

6.D

解析:目标是集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一个班集体只有具有共同的目标,才能使班 级成员在认识上和行动上保持统一,才能推动班集体的发展。因此,班级建设设计以班级建设目标的制定最为重要。因此,答案为D。

7.A

解析:班级人际关系形成和发展是在交往中完成的,因此答案为A。

8.D

解析:班集体有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这些要通过集体教育来实现。因此,班集体在育人方面突出价值的实现是通过集体教育。因此,答案选D。

9.D

解析:此题考察班集体的内涵。班集体是班主任训练班级成员自己管理、教育自己,开展自主活动,从而达到教育目的的最佳载体。因此,答案为D。

10.A

解析:班会是以班级为单位,在班主任指导下,一般由学生干部主持进行的全班性会务活动。班会有三个特点:集体性、针对性和自主性。因此,答案选A。

11.A

解析:在集体形成的初始阶段,还没有形成集体的核心和集体舆论,集体成员之间也还没有形成正常的相互关系。这时,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各种要求具有特殊的意义,这种外在的要求是组织和团结集体的必要手段。所以,在这个阶段,主要任务是组织和团结集体。因此,答案选A。

12.A 解析:由班群体发展为班集体有一个培育和提高的过程,集体是群体发展的高级阶段。因此,答案选A。

二、填空题

1.班级

2.班主任

3.20世纪前期

4.生活准则

5.班会

6.学生个体的了解;学生群体的了解

7.主题班会

8.主题 9.确定主题;精心准备 10.导演

11.放任的 12.教育

13.整理;鉴定

14.班主任评价;信息反馈

三、简答题

1.简述小学班主任的作用。

答: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扮演着多重角色,担负着多种责任,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小学班主任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 每个人都属于一个群体,几十个学生分在一个班里就形成了一个学生群体。通过班主任的努力,全班学生逐步从松散群体发展成一个健全的班集体。班主任在学生个体的发展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对全班学生的情况十分了解,在德、智、体等方面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素质。

(2)班主任是校长、教导主任的有力助手 班主任受校长聘任、委托负责组织班集体,一方面班主任执行和落实校长对学生的教育工作目标,另一方面班主任要将班级情况随时反馈给校长,为他们正确决策提供依据。(3)班主任是各任课老师的协调者

一个教学班总是有几个教师任教。由于各人的思想观念、学术修养、个性教育方法等不同,加上学科性质的差异,往往会导致各执一端的情况。为了充分发挥各科教师的作用,班主任就必须对各任课教师进行协调以形成教育合力、提高教育效果。(4)班主任是学校、家庭、社会的沟通者

教育下一代是全社会的责任,所以不能把责任完全推向学校,而应由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承担,于是就必须协调这三者间的关系,保持信息沟通、保持家庭、社会支持学校的工作。

2.小学班主任的常规工作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答: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内容非常多,其常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了解学生

班主任了解学生包括对学生个体的了解和对学生群体的了解两部分。班主任对学生个体的了解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个体的思想品德、个体的学习、个体的身体状况、个体的心理、个体的家庭。对群体的了解包括对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了解。(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包括确立班集体的发展目标,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3)建立学生档案

班主任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掌握的材料进行分析处理,并将整理结果分类存放起来,即建立学生的档案。建立学生档案一般分四个环节:收集——整理——鉴定——保管。(4)个别教育

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因而思想品德、个性特征、智力水平、生活方式、兴趣爱好、身体素质各不相同。班主任要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就必须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根据学生的个别特点进行教育。(5)班会活动

班会活动是班主任进行教育活动的重要手段,是培养优良班集体的重要方法,也是养成学生活动能力的基本途径,所以它成为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6)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个体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家庭、社会、学校等都对学生的发展产生各自的影响。班主任应协调校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7)操行评定

小学生的操行评定在低年级一般由班主任来做,到高年级可以先由学生小组互相讨论,然后由班主任写出评语。操行评定的目的在于教育儿童奋发向上,肯定优点,找出缺点,指出努力的方向,鼓励儿童上进;帮助家长全面了解子女在学校的情况,以便与老师密切配合、共同教育儿童;帮助班主任总结工作经验,找出问题,改进工作。(8)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班主任工作计划一般分为学期计划、月或周计划以及具体的活动计划。班主任工作总结,是对整个班主任工作过程、状况和结局做出全面的、恰如其分的评估,进行质的评议和量的估计。

3.简述先进生的心理特点和教育要求。答:(1)先进生的心理特点

在一个班中那些思想好、学习好、纪律好、劳动好、身体好的学生一般被称作先进生。他们一般有如下心理特点:自尊好强,充满自信;强烈的荣誉感;较强的超群愿望与竞争意识。(2)先进生的教育要求

①严格要求,防止自满。先进生由于学习成绩优良,品行端正,工作积极肯干,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班主任喜欢这样的学生是理所当然的。但先进生也有缺点,也会犯错。因此,班主任对他们不能偏爱,而要严格要求,对其缺点和所犯的错误不能轻易放过,要及时批评,以防止先进生产生自满心理。

②不断激励,弥补挫折。一般而言,每个学生都会遇到挫折,会产生沮丧、失意、不满、焦虑等不良感觉。先进生对挫折的感觉犹为强烈,如果班主任不及时为他们创造、提供良好的补偿机会,他们也许从此一蹶不振,所以班主任应努力满足先进生的补偿心理,使先进生沿着“偶然失败一再次表现一表现成功一自信心增强一不懈努力”的良性循环轨道前进。

③消除嫉妒,公平竞争。先进生有较强的超群愿望,一旦有人比他优越就会产生嫉妒。班主任要引导小学生正确理解自己与他人的差距,并尽力去缩短这种差距,赶上甚至超过他们,这才是一个先进生应有的心理品质。竞争无所不在,先进生由于其各方面的表现,往往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与其他同学进行不公平竞争。班主任应营造一种团结互助、你争我赶的良性竞争意识,让学生在公平的前提下进行竞争。

④发挥优势,全班进步。先进生有诸多优势:学习成绩好,热爱班集体,关心班集体;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威信,善于团结同学等。班主任可利用先进生的优点,让全班学生模仿,即发挥先进生的榜样作用,让全班同学都取得进步。

4.何谓主题班会?主题班会的形式主要有哪些? 答:(1)主题班会的定义

主题班会是班主任依据教育目标,指导学生围绕一定主题,由学生自己主持、组织进行的班会活动。主题班会是班级活动的主要形式。(2)主题班会的形式 ①主题报告会。选定一个主题,请人作专题报告。这种形式听者处于被动地位,具有灌输性。②主题汇报会。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活动(如参观、读一本书、访问等)以后,班主任组织学生将所见、所闻、所思在班上交流汇报。这种形式具有交流性。③主题讨论会。为解决某一问题或达成某种共识而进行的讨论会。这种形式具有广泛的民主性。

④科技小制作成果展评会。这种形式具有明显的竞技性。

⑤主题竞赛。如智力竞赛、演讲比赛、跳棋比赛等,这种形式具有很强的趣味性。⑥主题晚会。如诗歌朗诵会、野营晚会等,这种形式具有很大的娱乐性。

5.简述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新机制的要求。

答: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新机制是新课程下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体现,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新机制的要求如下:(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

学生的发展是班级管理的核心。纪律、秩序、控制、服从是传统班级管理所追求的目标。在现代学校教育中,班级活动完全是一种培养人的实践活动,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既是班级活动的出发点,又是班级活动的最终归宿。(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

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学校管理的宗旨。在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下,学生在某种程度上是教师的“附属物“,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本无法保障。现代教育的发展,从根本上促进了新型班级的建立,从而为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提供了保证。(3)有目的地训练学生进行班级管理的能力

实行班级干部的轮流执政制,让每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并学会与人合作。以训练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为主的班级管理制度改革的重点是:把以教师为中心的班级教育活动转变为学生的自我教育,即把班级集体作为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

6.何谓操行评定?操行评定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答:(1)操行评定的定义

操行评定是以教育目的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守则”为基本依据,对学生一个学期内在学习、劳动、生活、品行等方面的小结与评价。它主要由班主任负责。小学生的操行评定在低年级一般由班主任来做,到高年级可以先由学生小组互相讨论,然后由班主任写出评语。

5(2)操行评定的一般步骤

①学生自评。根据《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设计编写测试题,内容包括思想品德、文化学习、遵守纪律、劳动态度、体育锻炼等方面。学生对照自己的表现进行自评,填好测试题。这一阶段,小学生可以发现自己的优劣得失,找到今后努力的方向。

②小组评议。自我评价难免有对自己的评价过低或过高之处,因此需要加以纠正,班主任可以组织一个评议小组对每个学生的自评结果进行复议。评议小组必须有一些严肃认真、责任心强的学生及班组长构成。通过复议找出偏差,并计算总分,写出评语。

③班主任评价。小组评议后,班主任根据小组评议和班级工作记录(平时对学生的了解和观察记录及伺任课教师与家长的调查情况),综合分析,给每个学生写出切合实际的评语,并给定等级。等级一般分优、良、中、差四个级别,但“差”等应慎用。

④信息反馈。班主任把评定的结果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告诉学生,必要时,做出解释。

7.班主任的学期工作计划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答:班主任的工作计划一般分为学期工作计划(总)和具体的组织计划。学期计划比较完整,一般包括以下三部分内容:(1)基本情况

这部分应言简意赅,统帅全局,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班主任对班级基本情况的分析和估价,班级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基本要求等。(2)班级工作的内容、要求和措施

这部分是整个计划的中心,主干,包括明确班级工作的各项内容;明确规定采取什么措施、方法完成这些内容。

(3)本学期的主要活动安排

这部分是把计划中的工作和活动,按月、周加以落实,以便有序的完成工作计划。

四、论述题

1.班主任应怎样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答:组织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任何一个班集体的形成,都会经历组建、形成、发展的过程。班主任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目标是集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一个班集体只有具有共同的目标,才能使班级成员在认识上和行动上保持统一,才能推动班集体的发展。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班级发展的目标。班集体的发展目标一般可分为近期的、中期的、远期的三种;目标的提出由易到难、由近到远、逐步提高。在实现班集体的目标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班级成员的积极性,使实现目标的过程成为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过程。(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都会有一批团结在教师周围的积极分子,他们是带动全班同学实现集体发展目标的核心。因此,建立一支核心队伍是培养班集体的一项重要工作。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应注意:首先,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培养积极分子。这就需要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及时发现在班级活动中涌现出来的积极分子,并从中选拔出能热心为集体服务、能团结同学、且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的学生干部。其次,教师应把对积极分子的使用与培养结合起来。既要鼓励他们独立开展工作,又要耐心帮助他们提高工作能力;既要维护他们的威信,又要对他们严格要求;既要肯定他们的工作成绩,又要指出他们工作中的不足。(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班集体的正常秩序是维持和控制学生在校生活的基本条件,是教师开展工作的重要保证。班 6 集体的正常秩序包括必要的规章制度、共同的生活准则以及一定的活动节律。教师在班集体的组建阶段,就应着手正常秩序的建立工作,特别是当接到一个教育基础较差的班级时,首先就要做好这项工作。在建立正常秩序的过程中,教师要依靠班干部的力量,由他们来带动全班同学。一旦初步形成了班级秩序,不要轻易去改变它,不断让学生体验到正常的秩序对他们的学习、生活所带来的便利与成效。(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班集体是在全班同学参加各种教育活动中逐步成长起来的,而各种教育活动又可使每个人都有机会为集体出力并显示自己的才能。设计并开展班级教育活动是教师的经常性工作之一。根据班级教育活动的时间分布,主要由日常性的教育活动与阶段性的教育活动两大部分组成,所涉及的内容有主题教育、文艺体育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教师在组织各种教育活动时,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要精心设计活动内容,注意形式的适龄化,力争把活动的开展过程变成教育学生的过程。(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班集体舆论是班集体生活与成员意愿的反映。正确的班集体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班集体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感染、同化、激励的作用,是形成、巩固班集体和教育集体成员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注意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善于引导学生对班集体的一些现象与行为进行评议,要努力把舆论中心引导至正确的方向。良好的班风是一个班集体舆论持久作用而形成的风气,是班集体大多数成员精神状态的共同倾向与表现。良好的班风一旦形成,就会无形地支配着集体成员的行为,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教师可通过讲清道理、树立榜样、严格要求、反复实践等培养与树立良好的班风。

2.论述班集体的基本特征和教育作用。(一个好的班集体的标准是什么?)共同的目标和行动准则,平等和谐的关系,积极向上的班风和学风;

答:班级是学校中开展各类活动的最基本的行政组织,是按一定的教育目的、教学计划和教育要求组织起来的学生群体。(1)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①明确的共同目标。当班级成员具有共同的目标定向时,群体成员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便会在认识上、行动上保持一致,相互之间形成了一定的依存性。这是班集体形成的基础。②一定的组织结构。班级中的每个成员都是通过一定的班级机构组织起来的。按照组织结构建立相应的机构,维持和控制着班级成员之间的关系,从而完成共同的任务和实现共同的目标。一定的组织结构是一个班集体所不可缺的。③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健全的集体不仅要有一定的组织结构,而且受到相应的规章制度的约束,并把取得集体成员认同的、为大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作为完成共同任务和实现共同目标的保证。在一个班集体中,准则可以是明文规定的,也可以是无形的。

④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在集体中,成员之间在人格上应处于平等的地位,在思想感情和观点信念上是比较一致的;成员个体对集体有自豪感、依恋感、荣誉感等肯定的情感体验。

(2)班集体的教育作用(如果某学生违纪犯错,你将如何做?)老师的教育引导;班集体的团结教育(环境影响的作用和集体的帮助);自我认识与反思; 在学校教育中,良好的班集体对学生健康成长是非常重要的。班集体的教育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每个学生都是集体中的一员,学生的发展与集体的发展密切相关。在一个良好的班集体中,学生会感受到集体对他们的关心与尊重,体会到能从集体生活中获得知识、友谊和实现他们的某种心愿,这时,学生往往也会努力使自己成为对集体有所贡献的一员。在良好班集体的形成过程中,学生的群体意识、集体荣誉感会得到大大的强 7 化。

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班集体是学生活动与交往的基本场所,通过班级的集体活动和学生群体之间的交往。可使学生积累集体生活的经验,学会交往与合作,学会对环境的适应。

③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班集体是学生自己的集体,每个学生在所属的班集体中都拥有一定的权利和义务,都能找到适合于自己的角色与活动。因此,班集体是训练班级成员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主开展活动的最好载体。

3.张老师是一位青年教师,工作热情非常高,他对学生的要求十分严格,他经常要求学生不要讲脏话;不要乱扔废纸„„而这位教师讲课情急时常常“笨猪”、“死脑子“不绝于耳。吸烟后,随手将烟蒂抛在课桌下面„„教育后的班级会怎样呢?虽然张老师没少磨嘴皮子,没少用各种惩罚手段。但是班上说脏话、粗话连篇,纸屑杂物随处可见。张老师百思不得其解。

问题:请你帮助分析一下,张老师教育的班级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后果,做一名班主任应怎样教育学生才能有良好的效果?

答:(1)张老师教育的班级产生这样的后果的原因

①“身教”不利。没有“身教“,“言教”就显得苍白无力。“身教”既可以增加“言教“的可信性和感染力,还能像春雨润物一样起着细微的、不易觉察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张老师教育学生不要说脏话,不要乱扔废纸,自己却说脏话、粗话,乱扔烟头。口头上的教育没有起到正面教育的效果,反到坏的“身教”对学生起到了明显的负面影响。

②言教不服。“言教”必须以理服人,否则无教育可言。学生中出现问题,一味的“管、卡、压“,显然不行,只有言之有理,以理服人,才能达到教育效果,否则一切教育都是徒劳的。

③心教不诚。教育不过是为了让学生弄清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错在什么地方,怎样去改正。如果心不诚会使学生产生对立情绪,对教师产生戒备和反感,甚至会“背道而驰”。张老师自己口头上教育学生,自己却做不到,在教育学生方面没有付出自己的真心诚意,因而起到了相反的作用。

(2)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正确方法

①身体力行。班主任只有严格要求自己,随时把自己置身于“榜样”和“镜子”的位置,事事从我做起,才能顺利地“内化”为学生的需要。

②说理教育。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教育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让学生明白自己的行为是不对的,应该如何去改正。用事实说话,用道理说话比苍白无力的说辞更具有说服力。

③真诚教育。班主任在教育学生时,必须抱着关心、帮助、谅解、鼓励的态度,用“心’’去爱学生,让学生明白“老师是爱你才教育你",让学生感到你的“爱心”和“诚意”,乐于接受你的教育,才会有效果。

4、尊重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

第四篇:2017年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核心考点9

上大学,就上中国大学网!

http://snnu.shangdaxue.cc/

2017年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核心考点9 第九章 班主任工作

1.班主任的历史

班主任是指全面负责一个教学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与生活等工作的教师。班主任产生于班级授课制。我国1862年在北京的京师同文馆首先采用这一形式。20世纪初,全国普遍采用班级授课制。

2.班主任的作用

(1)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

(2)班主任是学校领导进行教导工作的得力助手;

(3)班主任是各任课老师的协调者;

(4)班主任是学校、家庭、社会的沟通者。

3.班主任的职责与任务

小学班主任的职责是对全班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的发展全面负责。具体任务包括: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教育学生努力学习;指导学生课外、校外生活和活动;管理班集体,指导少先队工作;协调各任课教师的工作。

4.小学班主任的主要工作

上大学,就上中国大学网!

http://snnu.shangdaxue.cc/

(1)小学班主任的常规工作

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内容非常多,主要有八方面的工作:了解学生、组织 和培养班集体、建立学生档案、个别教育、班会活动、协调各种教育影响、操 行评定、写好工作计划与总结。

(2)个别教育工作

①先进生工作

在一个班中,思想好、学习好、纪律好、劳动好、身体好的学生一般被称作先进生。他们一般有如下心理特点:自尊好强,充满自信;强烈的荣誉 感;较强的超群愿望与竞争意识。先进生的教育,应做到:

1.严格要求,防止咱满;Ⅱ.不断激励,弥补挫折;Ⅲ.消除嫉妒,公平竞争;Ⅳ.发挥优势,全班进步。

②后进生工作

后进生通常指那些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成绩暂时落后、不太守纪律的学生。后进生是一个相对概念。后进生一般具有如下心理特征:不适度的自尊心、学习动机不强、意志力薄弱。

做好后进生工作,在班主任的个别教育工作中处于首要地位。班主任 应注意关心爱护后进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培养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上大学,就上中国大学网!

http://snnu.shangdaxue.cc/

(3)班会活动的组织

班会,是以班级为单位,在班主任指导之下,一般由学生干部主持进行 的全班性会务活动。班会有三个特点:集体性、自主性、针对性。班会一般 有三类:常规班会、生活会和主题班会。

(4)班集体的培养

①班集体的特征

班集体必须具备四个基本特征:明确的共同目标,一定的组织结构,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②班集体的教育作用在学校教育中,良好的班集体对学生健康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它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③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任何一个班集体的形成,都会经历组建、形成、发展的过程,这样一个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教育培养与类化的过程。

I.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II.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Ⅲ.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1V.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V.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第五篇: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

教育学资料节选自中国教考论坛

一、概念、单选、判断、多选

1、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2、欧洲中世纪大学作为近代高等教育的开

端。不是整个高等教育的开端,之前有带有高等性质的大学。

3、在中世纪,大学主要是围绕文、法、医、神四科来组织教育和教学活动,属于专业教育机构4、1998年8月29日通过并公布的《中华人民共

18、威斯康星大学在任校长范。海斯提出的“威

斯康星思想”而著名。威斯康星思想明确把服务社会作为大学的重要职能。大学为社会服务的基

本途径:

1、传播知识、推广技术、提供信息;

2、专家服务。

19、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的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20、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教育的培养目标;实施的途径。

21、1995年3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对我国教育方针作了规定。

34、高等教育两种价值观的主要观点代表人物:

个人本位观可溯源与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理论;近代代表人物18世纪法国启蒙学家卢梭;20世纪初永恒主义代表人物之一赫钦斯再次弘扬自由教育理念。

35、社会本位观在西方可溯源于柏拉图的哲学家

教育和军人教育。

36、在现实社会背景下寻求两种价值选择相互间的协调与整合:美国20世纪教育家杜威他主张教育应使“个人特征与社会的目的的价值协调起来”

49、我国成人高等学校从形式分

1、职工大学和

职工业余大学;

2、广播电视大学;

3、函授学院和普通高校的函授部;

4、普通高等学校的夜大学;

5、其他(包括教育学院和中小教师进修学院、管理干部学院等);

6、除了以上由具体机构承担的成人教育以外,我国还建立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又称之为“没有围墙的学校“。

50、现代学位制度主要起源于一些西欧的中世纪

大学;现代学位制度确立的标志是德国柏林大学创设的哲学博士学位。

37、在我国殷商、西周时期,教育内容以“六艺”,51、我国目前的学位制度确立的标志是1980年

即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古希腊教育内容包括文法、修辞学、辩证法,音乐,《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颁布。

52、《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

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二条对高等教育概念的表述是:本法所称高等教育,是指完成高级中学教育基础上实施的教育。

5、(多选题)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有四个方面:

一、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

二、政治决定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三、政治制约着高等

教育体制

四、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方针、目的。

6、高等教育的领导权由谁来掌握取决于政权的性质。

7、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

1、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教育;

2、培养政治、法律等专门人才;

3、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

8、(单选题)经济结构中的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对应高等教育科类结构;经济结构中的技术结构对应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经济结构中的消费和分配结构对应高等教育形式结构;经济结构中的国民经济的区域结构对应高等教育地区结构。

9、苏联学者斯特鲁米林的研究:运用受教育年限的长短来确定劳动简化率的方法计算出因教育程度的提高所产生的价值占国民收入的比率为30%。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的研究:根据人力资本理论的观点,通过教育资本储量分析的方法来推算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为33%

10、美国丹尼森的研究:应用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的方法研究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35%。

11、科学技术发展对高等教育有着广泛的影响,其中最为直接的和最明显的是对高等教育内容和手段的影响。

12、文化对高着等教育的影响四个方面:文化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内容;文化系统与文化设施影响高等教育的实施;文化传统影响着高等教育特色的形式;高等教育的校园文化作为社会的亚文化更受到社会文化的深刻影响。

13、人才培养职能肇始于古代,发展和完善于欧洲中世纪大学,也是现代高等学校最基本的职能。

14、最早产生的中世纪大学有五所:意大利的萨莱诺大学;意大利的波隆那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英国的剑桥大学。

15、近代中国最早建立的新式大学有四所:天津中西学堂;南洋公学;京师大学堂;山西大学堂16、19世纪初德国大学确立了发展科学的职能,发展科学职能产生的背景是1810年洪堡柏林大学的创办,这是大学现代化的开端。柏林大学创办的基本原则:“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

17、19世纪末美国大学确立了社会服务的职能,社会服务的职能产生的背景是1862年美国 《莫里尔法案》的颁布,引发了美国赠地学院运动,以康乃尔大学、威斯康星大学为代表的部分赠地学院开创大学直接为社会服务的办学思想。

22、1998年8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一章第四条又重申高等教育必

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23、1999年6月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就素质

教育的实施,对教育方针的内涵作了具体的阐述: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24、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

所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所要培养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

25、无论是教育政策的制定,教育制度的建立,还是教育内容的确定,教学效果的评价等,都必须受教育目的的制约。

26、教育目的的性质体现为两个方面,1、教育

目的是一种教育理想。

2、教育目的又具有客观性。

27、高等教育的目的可表述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高级专门人才”。

28、(多选题)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1、高等教

育目的具有导向作用,2、高等教育目的具有调控作用,3、高等教育目的具有评价作用,4、高等教育目的具有激励作用。

29、制定培养目标应确定的几个关系,1、德与

才的关系、2、身与心的关系、3、专业素质与文化素质的关系。

30、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三个方面,首先,从人作为生产力的主要因素———劳动力来考察认人的发展,人的体力和智利是构成劳动能力的两个对立统一的要素,它们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其次,人的发展还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第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

31、高等学校德育工作是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

性质的体现。2高校智育是以系统的科学理论和技能武装学生,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教育。

32、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途经主要有三个方面:

1、教学工作,2、科学研究,3、社会实践。

33、高等教育价值的两种选择:以个人为中心的个人本位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作为个人的个性和理性发展,即培养全面和谐的人;以社会为中心的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的目的是直接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

算术,几何学,天文学,这些内容被称为“七艺”。

38、通才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他实行的是一种博雅教育,注重理智的培养和情感的陶冶。

39、专才教育是指培养比较狭窄专业人才的教

育,教育内容主要涉及某一学科、专业的系统化知识,注重专门知识的传授和专门技能的训练。

40、课程体系应该“一维”、“深井型”向“二维”、“T型”转变。

41、英才高等教育和大众高等教育是指教育发展的两个阶段,最初由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提出:他认为,当一国高等教育入学人数低于适龄入学人口的15%时,其高等教育发展属于英才教育阶段;当该比例达到15%——50%时,属于大众高等教育发展阶段;50%以上属于普及高等教育阶段。

42、英才高等教育阶段体现了传统高等教育特

征,注重少数治国人才和专家的培养;大众高等教育阶段反映了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对高级人才数量需求的扩大,也是高等教育民主化的结果。

43、英才阶段向大众化转变的两种模式:以公立

高等教育系统的扩张为主的美国模式和以私立大学规模扩张为主的日本模式。中国走日本模式。

44、瑞典著名教育家胡森认为,教育平等包括起

点、连续的过程和最后目标(结果)三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高等教育平等是一个发展的概念。

45、高等教育的效率反映了教育内部的投入与产

出的关系

46、学制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学制的建立受制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学制的建立要受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

47、举办者角度将高等教育概括为四种基本类

型:

1、单一公立系统,单一管理部门(代表国家意大利);

2、单一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代表国家法国);

3、多重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代表国家澳大利亚);

4、私立和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代表国家日本和美国)

48、国外大多数国家的高等学校分为三个层次:

1、初级学院和短期大学;

2、大学和专门学院;

3、研究生院。中国分高等专科学校(含部分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大学和专门学院、研究生院。

规定:学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授予;硕士、博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授予。授予学位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及其可以授予学位的学科名单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提出,经国务院批准公布。

53、各国招生制度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统一的入学考试形式(统一考试的组织者既可以是国家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也可以是社会中的民间组织。在亚洲,统一考试普遍被采用)2.有高校单独组织入学考试的形式(美国)3.统一考试和单独考试相结合的形式(日本)

54、1998年我国决定将实行‘3+X’方案,‘3’

为语文、数学、外语三门科目,‘X’为综合科目考试,有文理大综合和文科综合、理科综合小综合两类。

55、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实行多渠道的招生制度,逐步推行了定向生制度、保送生制度、委培生和自费生制度。

56、在我国,高校教师的职务资格认定和职务设

置包括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四级。

57、高校教师岗位设置应遵循以下4个原则:第一,系统原则,第二,整体效应原则,第三,最低岗位数量原则,第四,动态性原则。

58、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指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

有关的组织制度体系,它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组织机构的设置、组织机构间的隶属关系,以及相互间的职责、权限的划分等。

59、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模式及代表国家:

1.中央集权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欧洲大陆的一些国家,如法国、意大利和瑞典。其中以法国尤为典型)2.权利分散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美国)3.集权与分权结合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德国、日本、英国)

60、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即‘两极管理,以省级统筹为主’的体制。

61、高等学校的管理模式:1.欧洲大陆模式(以

学术权力为主,高校内部权力重心明显倾向于基层教学和研究单位,并深刻体现了学术权威影响的高等管理模式)2.美国模式(行政权力相对强大,强调规范,实行相对严格的等级制度,下级对上级负责的高校管理模式)3.英国模式(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相对平衡,两者相互制约的高校管理模式)。62、我国高等学校的领导体制是1989年后实行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63、高等教育结构的概念(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见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它是1个多维、多层次的复杂的综合结构,大

致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两大部分。宏观结构

主要包括:层次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域结构、管理体制结构等。微观结构包括: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队伍结构等。

64、影响高等教育结构的因素有四个:1.经济因

素(经济因素往往是高等教育结构形成、发展以及调整过程中的决定性要素)2.文化、传统因素 3.科学、技术因素(科学技术因素对高等教育影响主要体现在层次结构和科类结构上)4.教育因素

65、层次结构(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又称水

85、教学原则:是依据已发现的教学规律和一定的教育目的,对教师和教学工作者提出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86、大学教学原则:

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2、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的原则

3、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

4、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5、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87、课程的定义:狭义的课程是指被列入教学计

划的各门学科,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合。广义的课程则是指学校教育中对实现教育目的的发生作用的一切文上的短学程化;

3、教学活动的场所呈非课堂化

和多样化。

99、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后总

结和学业成绩评价等

100、多选题教师指导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的原则:

1、教育性原则

2、科学性原则

3、因材施教原则。

101、教学方法就是在教学中为实现一定的教学

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所采取的教学途径或教学程序,是以解决教学任务为目的的师生间共同进行认识和实践的方法体系。

六、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原则。114、科研程序:科研准备阶段(一、选题

二、申请课题); 科学实验阶段; 研究成果评审、报奖和推广应用

115、大学的科研成果分六类:

一、理论性成果

二、应用性成果

三、发展性成果

四、阶段性成果

五、教学研究成果

六、科学专著和较高水平的教科书。

116、凡属于发明的科技成果及重大理论性的研

究成果,在上报成果的同时,可以向国家科委申请发明奖与自然科学奖。

102、(多选题)高校教学方法的主要特点:1、117、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种以实践的方式实现

平结构,指高等教育内部由于教育程度和水平的高低不同而划分的层次及其相互关系)。

66、科类、专业结构(不同学科领域的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一般以高等教育机构所授学位、文凭与证书的科类划分为准)67、形式结构(指不同办学形式的高等教育构成状态)。

68、能级结构(指具有不同办学条件、不同办学

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各类高等学校间的比列关系。我国目前分三个能级:1.设研究生院,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教学和科研兼顾的重点院校。2.以本科教育为主的一般院校。3.以培养应用性、技艺性为主的专科学校)。

69、地区结构(高等教育结构在地区分布上的构

成状态。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的布局形成的较为突出的模式有两种。1.梯度结构模式2.中心城市模式)

70、高校教师的任务有三点:1.培养高级专门人

才,即教书育人2开展科学研究3为社会服务。

71、高等学校教师的劳动特点:1高校教师劳动的复杂性2高校教师劳动的创造性3高校老师劳动的个体性与群体性。

72、高等学校教师的结构:1职务结构2学历结

构3年龄结构4专业结构。

73、高校学生生理发展特征:处于人体生长发育的‘第2个生长高峰期’的后期。74、高校学生的记忆以逻辑记忆为主,思维能力

尤其是辨证思维能力得到高度发展。75、按专业组织教学,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现代

高等学校的主要特点之一。

76、专业的概念(狭义的专业是指高等学校的专业,即高等学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教育单位,由特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和 相应的课程体系组成77、专业的出现以一定的社会分工为前提,又与

一定的学科基础相对应,专业设置与调整既要遵循现代科技发展的特点,又要依据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

78、高等学校对学生政治思想教育最基本的途径

是教学

79、教学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80、自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是学生能力发展的 2

个重要方面

81、教学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82、大学生学习的特点:1独立性的增强2学习的自主性增强3学习的探索性增强 84、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中间过渡性特征:高校

教学是学校这一特定环境下的认识过程转入社会实践认识过程的中间过渡阶段。

化与经验、活动。

88、(单选多选判断)按课程的侧重点放在认识的主体上还是客体上来构建课程,可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从分科型或综合型的观点来看,可分学科并列课程和核心课程;从层次构成上看,可分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从选课形式(课程要求)上看,可分必修课程、限选课程和选修课程;根据课程课时数的多少将课程划分为大、中、小、微型课程;根据课程内容主要是传授科学知识还是操作技能,划分为理论型课程和实践型课程;根据课程有否明确的计划和目的,将课程划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89、隐性课程贯穿于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学生

从学校的组织和制度的特征中习得规范和生活态度,学校在无形中亦完成了社会化训练、阶级结构的维持等功能。

90、高校专业教学计划是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指导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它体现了社会对某一种专门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91、多选题教学计划的组成:

1、专业培养目

标和基本规格

2、课程设置

3、主要教学活动

4、时间分配

5、学年编制(简称校历)。92、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的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

93、多选题编制教学大纲的原则(具体要

求):

1、明确的目的性2前沿性3思想性4启迪性5教学适用性。

94、教材,也称教科书,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教

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是进行教学工作、稳定教学秩序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95、班级授课制(班级教学制)是将学生按照大

致相同的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班级,教师面对由一定数量学生组成的班级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96班级授课制最先由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

〈大教学论〉中作了理论上的系统阐述。在我国,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开始采用班级授课制;1901年清政府宣布废科举、兴学堂,班级授课制逐渐在我国各级学校中普遍推行。

97、散班级授课教学组织形式:

1、19世纪末美

国出现的巴达维教学法;

2、欧洲出现的曼格依木教学法;

3、20世纪30年代英国出现的“开放教学“;

4、50年代初英、美等国的”协作教学“。

98、多选题(单一条易出单选题)班级授课制发展变化趋势主要有:

1、教学活动展开的小规模化;

2、教学活动展开的时间间隔

由教师直接控制转变为师生共同控制信息的传递;

2、教师教的成分逐渐减少,学生自学的成分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递增;

3、教学方法与研究方法的相互渗透和结合。103、(单、多选题)大学教学方法分类:

1、教

师和学生主要运用语言来传授、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如讲授法、问讨论法等;

2、是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直观感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如实验实习法、演示法、参观法等;3是指教师指导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如自学指导法、练习法等。104、选择题(二者概念和区别)讲授法是通过

教师的口头语言表述、讲解、讲演等形式,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也称课堂讲授法;讨论法是指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认识、辩明是非或获得新的结论为目的,把学生组织起来,激发思维,各抒己见以取得共识和交流,分享不同见解的教学方法。讲授法是单向的,讨论法是双向的。

105、(多选题)近代直观性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包括看图、演示模型、标本、参观等各种教学手段

106、(多选题)教育技术的领域包括四个方面:

1、学习者

2、学习资源

3、教育开发职能4教育管理职能。

107、多选题教育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作用:

1、对教育决策的影响

2、对教学模式的影响

3、对高等教育、高校教学发展的影响。108、计算机辅助教学就是将计算机用做媒体,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多媒体技术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并逐渐与通讯技术、大众传播技术等融为一体,具有交互处理、传输和管理文本、图像、动画和声音等信息的功能这样一种技术组合。

109、1999年6月,教育部制定〈关于发展我国

现代远程教育的意见〉,提出“统筹规划、需求推动、扩大开放、提高质量”的十六字方针。

110、教师教学活动的评价准则包括:教学素质、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的安排,以及教学的实际效果。

111、自1982年中国科学院面向全国设立国家级

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112、科学的学业评价有六个步骤:

一、确定和

表述待考课程的教学目标;

二、编审试题;

三、建立试题题库;

四、实施考试,取得信息;

五、阅卷评分;

六、考试结果的统计分析与对策;

113、高等学校科研应遵循的原则:

一、社会经济效益与学术水平相统一的原则;

二、正确处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关系的原则;

三、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的原则;

四、遵循项目指南与尊重自由选题相结合的原则;

五、支持青年研究人员,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的原则;

高等学校教育目标的教育形式,是高等学校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深入现实社会,参与具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以了解社会、增长知识技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活动过程。

118、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主要在于培养学生 119、几种主要的社会实践活动:

一、军事训练

二、专业实习

三、生产劳动

四、社会调查

五、智力扶贫

六、参观考察。

120、思想政治教育三个特点:

一、鲜明的阶级

二、广泛的群众性

三、很强的实践性 121、(多选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五个原则:

一、方向性原则;

二、疏导性原则;

三、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四、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五、统一要求与个性化结合原则 122、思想政治教育的六种方法:

一、调查研究

法;

二、说理启迪法;

三、情感交流法;

四、榜样教育法;

五、参观访问法;

六、品德评价法

123、(概念掌握)说理启迪法就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启发引导教育对象,以理服人的教育方法;榜样教育法是用他人的良好行为作为榜样来启发、激励青年学生的方法。124、(多选题)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途径:

一、思想政治教育课活动;

二、教职员工的“三育人”;

三、党、团、学生会组织活动;

四、校园文化;

五、社会实践;

六、各课教学

125、(多选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分三类:

一、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1、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

2、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世界观教育

3、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教育

4、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教育

5、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教育);

二、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1、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和形势任务教育

2、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的教育

3、劳动态度和纪律教育

4、革命传统教育);

三、按阶段安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1、新生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2、二、三年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3、高年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126、(多选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

1、教育者对大学生施加影响的过程

2、促进学生思想矛盾运动和转化的过程

3、思想政治教育是不断运动、发展、深化的过程。127、(简答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1、用

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教育学生,确保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2、用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启发和教育学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调动和激发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下载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第七章 教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第七章 教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4年江苏省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学心理学

    2014年江苏省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学心理学 题型及分数教育学选择题40分20个2分一题 填空题20分10个2分一题 简答题20分4个5分一题 论述题10分1个 案例题10分1个心理学选择题2......

    2010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重要考点

    教师资格网络培训视频免费试听:http://edu.21cn.com/kcnet2580/ 第四章 学生与教师 复习提要 本章介绍了学生的本质属性、社会地位以及教师的人格特征、职业性质与特点、教师......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判断题及答案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判断题及答案 1.阶段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

    2010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讲义:第四章

    教师资格网络培训视频免费试听:http://edu.21cn.com/kcnet2580/第二节 教师素质 一、文化素质:“通才”和“专才”——一专多能 小学教师担负着全面朋友小学生的认为,因此,小学......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试题及答

    《小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是( )。A.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B.促进新旧知识联系C.促进新知识长期保存D.促进短时记忆2.负有中小学生受教育......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论文

    浅谈素质教育下的班主任工作管理 实施素质教育是迎接21世纪挑战,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素质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旋律,而班主任管理工作是学校......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论文

    教师资格培训教育学论文——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在中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在中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作者 (学校 学院,地址) 摘要:师生关系是在教育过程......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试题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40分) 1.教育史上两大对立学派—传统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