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题库(本站推荐)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题库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的发展
1、狭义的教育是指以_影响人的身心发展___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_学校教育___。(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学校教育)
2、教育随着_人类_的产生而产生,随着_社会_的发展而发展。(人类,社会)
3、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_学校系统___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_制度化教育___。以制度化教育为参照,之前的非正式、非正规教育都可归为__前制度化教育__,而之后的非正式、非正规化教育都归为_非制度化教育___。因此,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__前制度化教育__,到_制度化教育___再到_非制度化教育___的过程。(学校系统,制度化教育,前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
4、定型的教育组织形式包括了古代的_前学校与前教育机构_、近代的_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___。(前学校与前社会教育机构,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
5、_学校教育系统___的形成,即意味着教育制度化的形成。(学校教育系统)
6、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_正规教育_,也就是指_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_。(正规教育,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7、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_清朝末年___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_1902_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_壬寅_学制)以及_1903_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_癸卯_学制)。(清朝末年,1902,壬寅,1903,癸卯)
8、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_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围墙之内_。”提出_构建学习化社会_的理想正是非制度化教育的重要体现。(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构建学习化社会)
9、_19_世纪末,欧美一些国家开始实行初等义务教育并逐步延长义务教育年限。(19)
10、普通教育主要以__升学__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职业教育是以_就业_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升学,就业)
11、二战后,综合中学的比例逐渐增加,出现了普通教育_职业_化、职业中学_普通_化的趋势。(职业,普通)
1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13、六艺:_礼、乐、射、御、书、数_。(礼、乐、射、御、书、数)
14、春秋战国时期_私学_的发展是我国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促进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私学)
15、汉武帝以后,采纳了董仲舒的“_罢黜百家_、_独尊儒术_”的建议,实行了思想专制主义的文化教育和选士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6、隋唐以后盛行的_科举_制度使得政治、思想、教育的联系更加制度化。(科举)
17、宋代以后,_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_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四书(《大
学》、《中庸》、《论语》、《孟子》))
18、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_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_,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也比较灵活。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_培养终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__,强调_军事体育训练___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也比较严厉。(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军事体育训练)
19、罗马帝国灭亡之后,西欧最受重视和尊重的教育是_培养僧侣人才的教育___,其次是_骑士教育___。(培养僧侣人才的教育,骑士教育)
20、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_阶级性_,_道统性__,_专制性_,_刻板性_,_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_。(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21、二战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特点:(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第二节 教育学的发展
1、教育学是_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_______。(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2、孔子的教育思想言论记载在《_论语_》中,如“有教无类”、“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论语)
3、战国后期,《礼记》中的《_学记_》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理论和经验,成为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教育思想如“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师严然后道尊”、“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不躐等”等。(学记)
4、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这种问答分三步:第一步称为_苏格拉底讽刺_;第二步叫__定义__;第三步叫__助产术__。(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
5、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_理想国_》中。(理想国)
6、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_亚里斯多德__秉承了柏拉图的理性说,认为__追求理性__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亚里斯多德,追求理性)
亚里斯多德注意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_自然_特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_分阶段_教育,提倡对学生进行_和谐的全面发展__的教育。这些成为后来强调教育中注重_人的发展__的思想渊源。亚里斯多德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著作《_政治学__》中有大量反映。(自然,分阶段,和谐的全面发展,人的发展,政治学)
7、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_夸美纽斯___的《_大教学论___》。(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8、法国启蒙思想家_卢梭__宣扬自然主义教育理想的作品是《_爱弥儿__》。(卢梭,爱弥尔)
9、德国哲学家_康德___认为人的所有禀赋都有待于发展,才能生存,“人是惟一需要教育的动物”。(康德)
10、瑞士教育家_裴斯泰洛齐___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裴斯泰洛齐)
11、英国哲学家_洛克_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并得出结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洛克)
1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通常以德国_赫尔巴特___的《_普通教育学___》为标志,美国_杜威___的《_民本主义与教育___》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13、_赫尔巴特___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_伦理学和心理学___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他的贡献在于把教学理论建立在_心理学___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_伦理学___基础上,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赫尔巴特,伦理学和心理学,心理学,伦理学)
14、_赫尔巴特___的教育思想对19世纪以后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_杜威___被认为是现代教育的代言人。(赫尔巴特,杜威)
15、杜威的教育思想与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针锋相对,其教育思想有:_教育即生活___,__在做中学__等。(教育即生活,在做中学)
杜威强调__儿童__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_学生的发展___为目的,围绕_学生的需要和活动___组织教学,以_儿童中心主义___著称,形成了一个完整的_实用主义__教育思想体系。(儿童,学生的发展,学生的需要和活动,儿童中心主义,实用主义)16、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_凯洛夫___明确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编写《教育学》的目标。(凯洛夫)
_教育再生产劳动力___,_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__。(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6、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_人力资本___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_人力资本___”。(人力资本,人力资本)
第三节 教育与科学技术
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表现在:(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3)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2、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3、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有多种途径,_学校教育___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学校教育)
4、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表现在:(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第四节 教育与文化
1、教育是一种_特殊__的文化现象。(特殊)
2、教育与文化是_相互依存、相互制约___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3、学校文化是指_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__。(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4、学校文化的核心是_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___,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_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___。(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
5、学校文化的特性表现在:(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4)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
6、按照不同的层次和标准,学校文化可分成_学校物质文化___、_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___、_学校精神文化___等等。(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
7、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主要的表达方式:_组织形态___,_规章制度___,_角色规范___。(组织形态,规章制度,角色规范)
8、_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___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
9、_校风___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校风)
10、学生文化的成因有:(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2)同伴群体的影响;(3)师生的交互作用;(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5)社区的影响。
11、_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活动___是学校生活中一个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活动)
12、学生文化的特征有:(1)过渡性;(2)非正式性;(3)多样性;(4)互补性。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第一节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表现在:(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2、教育的根本任务是_培养人___。(培养人)
3、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表现在:(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4、通过_培养人才___实现对政治经济的影响,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的主要途径。(培养人才)
5、_政治经济制度___直接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教育又对一定的政治经济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政治经济制度)
第二节 教育与生产力
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表现在:(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__生产力水平__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与一定生产力相适应的要求。(生产力水平)
3、从世界教育发展的历程看,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_初等教育___的要求;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_初级中等教育___的要求;第三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_高等中级教育___的要求;信息革命后,提出了_高等教育大众化___的要求。(初等教育,初级中等教育,高等中级教育,高等教育大众化)
4、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_基础教育__、_职业技术教育___、__高等教育__、_成人教育___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
5、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
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第一节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__促进人的身心发展__是教育的直接目的。_
_能否遵循人的身心发展__是教育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促进人的身心发展,能否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
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_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_____。(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3、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1)人的身心发展是在_社会实践___过程中实现的。(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_能动性___。(社会实践,能动性)
4、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论有:_内发论___,_外铄论___,_多因素相互作用论___。(内发论,外铄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5、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__人自身的内在需要__,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_孟子___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_弗洛伊德___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美国心理学家_格塞尔___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人自身的内在需要,孟子,弗洛伊德,格塞尔)
6、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_外在的力量___,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中国古代代表人物是__荀子__。英国哲学家洛克的“_白板说___”是一个典型代表。另一个典型代表是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_华生___,他甚至说:给他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他可以任意把他们社会烟草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外在的力量,荀子,白板说,华生)
7、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_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___的结果。(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
8、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_顺序性___,_阶段性___,_不平衡性___,_互补性___,个别差异性____。(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9、皮亚杰关于发生认识论的揭示了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即按照_感知运算水平___、_前运算水平___、_具体运算水平___、_形式运算水平___顺序发展的特征。(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
10、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认为人的道德认知遵循着从__前世俗水平__到_世俗水平___,再到_后世俗水平___的发展过程。(前世俗水平、世俗水平、后世俗水平)
11、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_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或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__。(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
第二节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1、个体身心发展的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受到_遗传素质___、_成熟___、__环境__和__个体实践活动__的影响,_学校教育___是一种特殊成熟的环境,它对个体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遗传素质、成熟、环境、个体实践活动,学校教育)
2、遗传是指_从上到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_。(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3、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_前提_,为个体的身
心发展提供了_可能性__。但遗传素质不能预定或决定人的发展,不能夸大遗传的作用。(前提,可能性)
4、成熟是指________。(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已由儿童成长发育为成人。其主要标志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5、环境泛指________。(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按环境的性质来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按环境的范围分,可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
6、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表现在:(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夸大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特别是环境决定论的观点,也是错误的。
7、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表现在:(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8、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_个体主观能动性___,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个体主观能动性从活动水平的角度看,由_生理___、_心理___和__社会__三种不同层次和内容的活动构成。(个体主观能动性,生理、心理、社会)
第三节 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
1、所谓人的价值,是指________。(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
2、潜能是________。(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能够把未成熟的人培养为成熟的人,把平凡的人培养成出色的人的可能性或前提条件。)
3、人的力量是________。(人的身体与精神力量的综合。)
4、个性是________。(个性亦称人格,指个体特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个性又是人的共同性与差别性在每个个体身上的具体统一。)
第四节 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特殊任务
1、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____”或“____”。(危险期,心理断乳期)
2、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是:________。(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惊喜,独立精神的加强。)
3、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____”是青年期最重要的概念。(未来)
4、青年期的年龄特征: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人的社会化在青年期也基本完成。青年期结束时,大多数青年对世界、事业、人生和自己都可能有较清晰和深入的思考,形成相对系统和稳定的见解,并对自己的未来做出自由重要的选择。“未来”是青年期最重要的概念。随着心理能力的成熟,他们形成了对外部世界和自己内部世界的较清晰和较深入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在两种世界间建起了具有个人发展意义的桥梁。
第四章 教育目的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念和层次结构
1、教育目的________。(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
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2、_教育目的___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_教育目的___的实现则教育活动的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教育目的,教育目的)
3、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有:_导向作用_,_激励作用___,_评价作用___。(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4、_教育目的___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它明确了教育对象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预定的发展结果,指导着整个教育活动的开展,支配着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无论是教育政策的制定,教育制度的建立,还是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方法的选择及效果的评价等,都受到_教育目的___的制约。(教育目的,教育目的)
5、教育目的的层次包括:(1)国家的教育目的;(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3)教师的教学目标。
6、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_培养目标___。(培养目标)
7、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_普遍与特殊___的关系。_教育目的___是针对所有所教育者提出的,而_培养目标___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的。(普遍与特殊,教育目的,培养目标)
8、教学目标是_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的任务时,希望受教育者所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______。(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9、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是_具体与抽象___的关系。(具体与抽象)
第二节 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1、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_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___。(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_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___是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3、_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___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1、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基本精神: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育要“________”。(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素质教育是_全面发展___的教育;素质教育是_ 面向全体学生___的教育;素质教育是_促进学生个性发展___的教育;素质教育是_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___的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
3、德育是________。(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4、普通中学德育方面的要求:(1)帮助学生初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2)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热爱科学;(3)建立民主和法制的意识,养成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独立思考、勇于开拓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精神;(4)形成社会主义的现代文明意识和道德观念;(5)养成适应不断改革开放形势的开放心态和应变能力。
_。(课程的组织方式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
5、从课程制定者和管理制度角度,可分为_国家课程___、_地方课程___、_学校课程___;以课程任务为依据可分为_基础性课程___、_拓展型课程___、_研究型课程___;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分为_工具性课程___、_知识性课程___、_技能型课程___、_实践性课程___;从教育阶段角度可分为_幼儿园课程___、_小学课程___、_中学课程___、_高中课程___;从课程的组织核心来看可分为_学科中心课程___、_学生中心课程___、_社会中心课程___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幼儿园课程、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学科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
6、_基础型课程___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基础课程是必修的、共同的课程。(基础型课程)
7、_拓展型课程___注重拓展学生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并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拓展型课程常常以_选修课___的形式出现。(拓展型课程,选修课)
8、_基础型课程___的教学是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基础,_拓展型课程___的教学是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基础。(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
9、所谓国家课程,是________。(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中央级教育机关。国家级课程是一级课程。)
10、所谓地方课程,是________。(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编订的课程,属二级课程。可安排必修课,也可开设选修课。)
11、所谓学校课程,是________。(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
12、_社会__、_知识___和_儿童___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社会、知识、儿童)
第二节 课程目标
1、_教育目的___是指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是根据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确定的。它反映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制定教育目标、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教育目的)
2、我国学校教育的目的:________。(我国现行宪法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3、从国家或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教育目的只能是__总体性__的、_高度概括性___的,而不可能是_具体___的。(总体性的、高度概括性的、具体的)
4、_培养目标___是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它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自己学校的性质及任务,对培养对象提出的特定要求。(培养目标)
5、_教育目的___是整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遵循的统一的质量要求;_培养目标___则是某级或某类学校的具体要求,后者是前者的_具体化___。两者的关系可以说是_一般与个别___的关系,或_整体与局部___的关系。(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具体化,一般与个别,整体与局部)
6、课程目标是________。(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它有四个方面的规定性: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操作性。)
7、教学目标是________。(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标准。其特征有:教学目标具有可操作指标体系;教学目标体现学生学习行为及其变化;教学目标具有灵活性,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 行调整。)
8、课程目标的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_对学生的研究___,_对社会的研究___,_对社会的研究___。(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
9、对学生的研究通常包括三个方面:(1)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现状,并把它与理想的常模加以比较,确认其中存在的差距;(2)了解学生个体的需要;(3)了解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差异。
第三节 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是________。(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其中,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也是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
2、教学计划是________。(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
3、_教学计划___是否合情合理并具备较强的科学性,直接关系到课程设计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教学计划)
4、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应当具备三个基本特征:__强制性__,_基础型___,_普遍性___。(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5、教学计划主要由_教学计划设计的指导思想___、_培养目标___、_课程设置及其说明___、_课时安排___、_课程开设顺序及时间分配___、_考试考查制度和实施___几部分构成。(教学计划设计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设臵及其说明、课时安排、课程开设顺序和时间分配、考试考查制度和实施要求)
6、_开设哪些科目___是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开设哪些科目)
7、教学大纲是________。(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8、_学科课程标准___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它体现了国家对每门学科教学的统一要求,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它有利于保证教学的计划性和质量。(学科课程标准)
9、教材是________。(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
10、教科书的作用:(1)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它可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同时也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做作业。(2)教科书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3)根据教学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4)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四节 课程实施
1、课程实施是指________。(把课程计划付诸
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2、课程实施的结构:(1)安排课程表;(2)分析教学任务;(3)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6)组织教学活动;(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3、教学任务通常包括三个方面:(1)学生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学生所要形成和发展的智力、能力和体力。(3)学生所要养成的情感、态度、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
4、学生的学习特点有:_独特性___,_稳定性___,_发展性___,_灵活性___。(独特性,稳定性,发展性,灵活性)
5、学生的学习特点受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_基础因素___,__内部因素__,_外部因素___。(基础因素,内部因素,外部因素)
6、教学模式是指________。(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教学任务,实现预期的课程目标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教学活动的基本范型。)
第五节 课程评价
1、_课程评价___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做出改进课程的决策。(课程评价)
2、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____,____,____。(目标评价模式,目的游离评价模式,背景、输入、过程、成果(CIPP)评价模式)
3、____是在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目标评价模式)
4、____是由美国学者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病而提出来的。(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5、CIPP评价模式包括____,____,____,____。(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
6、课程评价的基本阶段:(1)把焦点集中在所要研究的课程现象上;(2)搜集信息;(3)组织材料;(4)分析资料;(5)报告结果。
第七章 教学(上)
第一节 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
1、教学是________。(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2、_教学___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
3、教学,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它包括:(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4、_教学___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不仅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德育、体育、美育等的基本途径,在学校整个教育系统中居于中心地位。(教学)
5、教学的主要作用:(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3)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6、学校工作应坚持以_教学___为主。(教学)
7、教学任务的决定,要受____、____、____以及____等因素制约。(教育目的、学生年龄特征、学科的特性、教学的时空条件)
8、教学以_培养全面发展的人__为根本目的。(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9、教学的一般任务有:(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
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10、一般来说,__知识__的掌握是形成技能、技巧的基础,而技能、技巧的形成又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和掌握___知识_。(知识,知识)
11、所谓智力,是________。(一般指人们的认识的能力,即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是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那些稳定的心理特征。)
12、智力主要包括注意力、想像力、记忆力、思维力、观察力等,其中_思维力___是核心。(思维力)
第二节 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是________。(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2、_夸美纽斯___认为,“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_赫尔巴特___认为教学过程是新旧观念的联系和系统化的过程。__杜威__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直接经验的不断改造和增大意义的过程,是“从做中学”的过程。_凯洛夫_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杜威,凯洛夫)
3、在我国,长期通行的看法是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种__特殊__的认识活动,是实现_学生身心发展___的过程。(特殊,学生身心发展)
4、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在于,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是由教师领导未成熟的主体通过学习知识去间接认识世界。其目的在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把社会历史经验变为学生个体的精神财富,不仅使学生获得关于客观的映象即知识,也使学生个体获得发展。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认识的间接性、交往性、教育性、有领导的认识)
5、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
6、学生以学习____经验为主,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____为基础。(间接,直接经验)
7、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表现在:____是发展智力的基础,____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可相互转化。(掌握知识,发展智力)
8、知识与智力的相互转化,应注意的是:(1)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2)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3)重视教学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4)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9、教学具有教育性,这是由____率先明确提出的观点。(赫尔巴特)
10、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表现在:教师的指导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起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教师的教还影响着学生学习方式以及学生学习主动积极性的发挥,影响着学生的个性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
1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能动性具体表现在:受学生本人兴趣、需要以及所接受的外部要求的推动和支配,学生对外部信息选择的能动性、自觉性;受学生原有知识经验、思维方式、情感意志、价值观等制约,学生对外部信息进行内部加工的独立性、创造性。
12、教学过程的结构:____,____,____,____,____。(引起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13、_学习动机___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学习动机)
14、____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包括使学生____和____。(领会知识,感知,理解教材)
第三节 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1、教学原则是________。(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教学原则贯穿于各项教学活动之中,它的正确和灵活运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2、我国中学教学原则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3、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4、直观教具可分为:____ 和____。(实物直观,模象直观)
5、启发性原则,是指________。(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____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启发”一词的来源。《____》提出了“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要求。____提出著名的“产婆术”。_第斯多惠___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整理。”(孔子,学记,苏格拉底,第斯多惠)
7、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4)发扬教学民主。
8、____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巩固性原则)
9、____要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____认为,复习是学习之母。(孔子,乌申斯基)
10、贯彻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3)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11、____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循序渐进原则)
12、《____》要求“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提出“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____进一步提出“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明确提出了循序渐进的教学要求。____主张“应当循序渐进地来学习一切,在一个时间内只应当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学记,朱熹,夸美纽斯)
13、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14、____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因材施教原则)
15、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2)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16、____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7、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18、教学方法是________。(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19、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3)学生特点;(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20、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
21、____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讲授法)
22、讲授法包括__讲述__、_讲解___、_讲演___三种方式。(讲述、讲解、讲演)
23、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1)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2)注意启发。(3)讲究语言艺术。
24、__谈话法__也叫问答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谈话法)
25、谈话法可_复习谈话___和__启发谈话__两种。(复习谈话、启发谈话)
26、谈话法的基本要求是:(1)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2)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3)要善于启发诱导。(4)要做好归纳、小结。
27、_讨论法___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讨论法)
28、讨论法的基本要求是:(1)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2)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3)做好讨论小结。
29、_演示法___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演示法)
30、演示的特点在于加强教学的_直观性___。(直观性)
31、演示法的基本要求是:(1)做好演示前的准备。(2)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主动积极自觉地投入观察与思考。(3)引导学生在感知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
32、__练习法__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练习法)
33、练习的基本要求是:(1)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与要求,掌握练习的原理和方法。(2)精选练习材料。(3)严格要求
34、_实验法___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的方法。(实验法)
35、实验法的基本要求是:(1)明确目的,精选内容,制定详细的实验计划,提出具体的操作步骤和实验要求。(2)重视语言指导,重视教师示范的作用。(3)要求学生独立操作;及时检查结果,写出实验报告。
第八章 教学(下)
第一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
1、教学工作以____为中心环节。(上课)
2、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3、____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备课)
4、备课内容包括:____、____和____。(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5、钻研教材包括钻研____、____和____。(教学大纲、教科书、阅读有关的参考书)
6、了解学生包括了解____、____、____、____等。(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兴趣需要、思想状况、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7、制定教学进度计划包括____、____、____。(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
8、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____,____是教学工作诸环节中的中心环节。(上好课,上课)
9、课的类型是指根据教学任务划分课的种类。根据教学任务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根据一节课所完成任务的类型数,可分为____和____。根据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分,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传授新知识课(新授课)、巩固新知识课(巩固课)、培养技能技巧课(技能课)、检查知识课(检查课);单一课、综合课;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
10、课的结构是指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一般来说,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臵课外作业)
11、上好课的具体要求是: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课堂气氛热烈。
12、教师布置作业的要求:(1)作业的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并要有代表性。(2)作业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3)布臵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4)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
13、____是上课必要的补充。(课外辅导)
14、试题类型大体有____和____两大类。(供答型、选答型)
15、供答型试题又分____和____两种。简答式试题的最简便形式是____。陈述式试题或称____。(简答式试题、陈述式试题;填充题,论文式试题)
16、选答型试题可分为____、____与____三种。(是非题、多项选择题、组配式试题)
17、测验的____,是指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测验的____,又称测验的可靠度,是指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以及一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测验的____是指测验包含的试题难易程度。测验的____是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效度、信度、难度、区分度)
第二节 教学组织形式
1、教学组织形式是指________。(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2、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____、____、____和____等。(个别教学制、班级上课制、分组教学制、道尔顿制)
3、古代中国、埃及和希腊的学校大都采用____形式。(个别教学)
4、个别教学最显著的优点在于教师能根据学生的特点____,使教学内容、进度适合于每一个学生的接受能力。(因材施教)
5、____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班级授课制)
6、夸美纽斯的《____》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作了阐述,为班级授课制奠定了理论基础。(大教学论)
7、班级授课制在____中叶已成为西方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19世纪)
8、我国最早常用班级授课制的是____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____。____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后,班级授课制在全国广泛推行。(1862,京师同文馆,1902)
9、班级授课制的优点:(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
缺点:强调系统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10、所谓分组教学,就是________。(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
11、分组教学也是集体教学的一种形式,可分为:____和____。(外部分组、内部分组)
12、____是指打乱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而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班。外部分组有两种形式:____和____。(外部分组,学科能力分组,跨学科能力分组)
13、____是指在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班级内,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等编组。(内部分组)
14、____就是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在自己设计、自己负责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的知识和能力。(设计教学法)
15、____是指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道尔顿制)
第三节 教学策略
1、____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有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教学策略)
2、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____,____,____。(综合性,可操作性,灵活性)
3、教学策略的主要类型:____,____,____,____。(内容型、形式型、方法型、综合型)
4、教学过程中_如何有效地提供学习内容___是教学策略的核心内容。(如何有效地提供学习内容)
第九章 德育
第一节 德育意义、目标和内容
1、德育是________。(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2、德育是相当于体育、智育而言,是____、____和____的总称,而不是道德教育的简称或政治教育的代名词。(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
3、德育包括____、____、____等形式。(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
4、德育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民族性、继承
性)
5、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6、____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德育目标)
7、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是: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8、1988年,《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提出了我国中小学的德育总目标:“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9、____是指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和主体设计,是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它关系到用什么道德规范、政治观、人生观、世界观来教育学生的重大问题。(德育内容)
10、选择德育内容的依据:(1)德育目标。(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征。(3)德育所面对的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实际。
11、我国学校德育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12、我国的政治教育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阶级教育、世界观教育、社会科学教育)
13、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是:(1)针对大多数心理健康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促进学生心理机能、人格的发展与完善。(2)就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3)针对少数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
14、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分为三个方面:____、____和____。(学习辅导、生活辅导、择业辅导)
第二节 德育过程
1、____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进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德育过程)
2、德育要素:____、____、____、____。(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3、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________。这是德育过程中最一般、最普遍的矛盾,也是决定德育过程本质的特殊矛盾。(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4、德育过程的规律有:(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5、____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知即____,情即____,意即____,行即____。(知、情、意、行;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6、____是人的内在的道德认识和情感的外部行为外部表现,是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道德行为)
7、班主任德育工作经验可概括为:____、___
_、____、____。(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8、知、情、意、行四要素是相互作用的,其中,____是基础,____是关键。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____,即不一定遵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知、行,多种开端)
第三节 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1、____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德育原则)
2、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____,____,____,____,____。(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3、前苏联教育家____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马卡连柯)
4、我国德育的途径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共青团活动,班主任工作)
5、____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6、班主任的基本任务是____,____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职责和任务。(带好班级,教好学生;对学生进行教育)
7、德育方法是________。(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8、德育方法包括教育者的____和受教育者的____。(施教传道方式,受教修养方式)
9、我国德育的基本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说服法,榜样法,锻炼法,陶冶法,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第四节 德育模式
1、当代最具影响的德育模式有____、____、____等。(认知模式、体谅模式、社会模仿模式)
2、道德教育的____是当代德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它是由____提出,后由____进一步深化的。(认知模式,皮亚杰,科尔伯格)
3、认知模式是:(1)理论假设:a道德发展论;b道德教育论。(2)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a道德两难问题及其设计;b道德讨论中的引入性提问;c道德讨论中的深入性提问。(3)简要的评论:a认知模式的缺陷;b认知模式的特色及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启示。
4、体谅模式是英国学校德育学家_彼得。麦克菲尔___和他的同事所创,风靡于英国和北美。与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强调道德认知发展不同,体谅模式把_道德情感___置于中心地位。(彼得〃麦克费尔,道德情感的培养)
4、体谅模式是:(1)理论假设:a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帮助学生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职责。b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c鼓励处于社会试验期的青少年试验各种不同的角色和身份。d教育即学会关心。(2)围绕人际-社会情境问题的道德教育:a设身处地。b证明规则。c付诸行动。(3)简要评论:a体谅模式在理论上的缺陷。b体谅模式的特色及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启示。
5、社会模仿模式主要是____创立的。(班杜拉)
6、社会模仿模式是:(1)理论假设。(2)围绕社会学习论的道德教育:a人类学习必须有个体品德参与才能完成。b道德判断取决于社会学习而没有固定发展阶段。c道德教育应从人的人格形成出发。d榜样对品德的作用。e提出环境、行为和人的交互作用论。(3)简要的评论:a社会
模仿模式在理论上的缺陷。b社会模仿模式的特色及对我国
学校德育发展改革的启示。
第十章 班级管理 第一节 班级管理的意义
1、____是一个复杂的小社会体系,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从事集体活动、结交好友的场所。(班级)
2、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____。(埃拉斯莫斯)
3、夸美纽斯的《____》对班级组织进行了论证,从而奠定了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大教学论)4、19世纪初,英国学校中出现了“____”,这对班级组织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导生制)
5、中国采用班级组织形式,最早的雏形始于1862年清政府开办的____。(京师同文馆)
6、班级管理是________。(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7、班级管理的功能:(1)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第二节 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
1、班级管理的模式有:____、____、____、____。(常规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目标管理)
2、班级____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常规管理)
3、开展以____为核心的常规管理,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班级规章制度)
4、班级____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平行管理)
5、班级平行管理的理论源于____的“平行影响”的教育思想。(马卡连柯)
6、班级平行管理要实施对班集体和个别学生____、____的管理。(双管齐下、互相渗透)
7、班级____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民主管理)
8、班级民主管理的实质是在班级管理的全过程中,调动学生____的力量,发挥每一个学生的____精神,使人人都积极主动地参与班级事务,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班级的____。(自我教育,主人翁,主人)
9、实施班级民主管理主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____;二是____。(组织全体学生参加班级全程管理;建立班级民主管理制度)
10、班级____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目标管理)
11、目标管理是由美国管理学家____提出的,其理论的核心是将传统的他控式的管理方式转变为强调自我、自控的管理方式,是一种以____为中心的管理。(德鲁克,自我管理)
第三节 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当前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1)由于受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
2、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3)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第四节 班集体的形成
1、班集体必须具备四个基本特征:(1)明确的共同目标;(2)一定的组织结构;(3)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2、班集体的教育作用:(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3、_明确的共同目标___是班集体形成的基础。(明确的共同目标)
4、_班集体___是训练班级成员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主开展活动的最好载体。(班集体)
5、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6、班集体的正常秩序包括____、____以及____。(必要的规章制度、共同的生活准则、一定的活动节律)
7、班集体教育活动根据班级教育活动的时间分布,主要由____和____两大部分组成,所涉及的内容有____、____、____等。(日常性的教育活动、阶段性的教育活动,主题教育、文艺体育活动、社会公益活动)
8、____是一个班集体舆论持久作用而形成的风气,是班集体大多数成员的精神状态的共同倾向与表现。(良好的班风)
第五节 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1、班主任是班级的____、____和____,是学校办学思想的____,是联系班级任课教师和学生团队组织的____,是沟通学校、家长和社会的____。(组织者、领导者、教育者,贯彻者,纽带,桥梁)
2、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1)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2)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3)班主任是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3、班级建设的设计以____为最重要。(班级建设目标的制定)
4、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领导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班主任的权威、地位、职权,这些构成了班主任的____;二是班主任的个性条件,构成了班主任的____。(职权影响力,个性影响力)
5、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分为:____、____、____。(权威的、民主的、放任的)
6、在当前班级管理实践中,有两种领导方式运用得比较多:一是“____”的领导方式,二是“____”的领导方式。“____”的领导方式是目前采用得比较多的一种领导方式,这与我国学校教育对班主任工作考评的标准不无关系。(教学中心,集体中心)
7、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与方法:(1)了解学生,研究学生;(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第二篇: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题库 教育学
填空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现象)
2、教育现象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3、教育学是一种综合性的学科,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
4、完备的教师知识结构是(学科基础知识)(教育学科基础知识)和广泛的文化科学知识。
5、孔子对我国教育的贡献有三个方面(创立私学)(创立儒学)(删订六经)
6、孔子流传于事的著作是(论语)
7、启发式教学的渊源是(不愤不启)(不排不发),是孔子提出的。
8、孔子之后儒豪代表是(孟子、荀子)
9、从(性善论)阐述他的观点是(孟子):从(性恶论)阐述他的观点是(荀子)
10、后期称墨家为(功利主义者):称道家为(自然主义者)
11、曾子所著,专讲古代大学教育的是(大学)
12、曾子的学生子思的著作是(中庸)
13、(学记)是根据今人的考证是战国末期(乐正刻)的作品,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经典巨著。
14、乐正真考证是(郭沫若)完成的。
15、(大学)是《学记》的教育政治学基础。
16、(中庸)是《学记》的教育哲学学基础。
17、系统总结先秦时代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教育学专著是(学记),被认为……
18、西方启发式教育思想的渊源是(苏格拉底的多婆术)。
19、西方教育学传统始于古代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20、古希腊著名教育家柏拉图的著作是(理想国)。这部著作是后世公共教育思想的源头)。
21、亚里斯多德历史性贡献是他(首次系统阐述了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22、昆体良的代表著作是(雄判术原理)
23、夸美纽斯是17世纪的捷克教育家,所著作是(大教育学)
24、洛克是(绅士教育)的代表著作是(教育漫画)
25、卢俊是(自然主义)的代表,著作是(爱弥儿)
26、裴斯泰洛齐是(要素教育)的代表。被成为19世纪中期以后到20世纪世界新教育运动的开创人。
27、赫尔巴特独立化时期的代表作是(普通教育学),是1860年出版的。
28、福禄贝尔被称为(幼儿园之父)
29、杜威是(进步主义教育学派)的代表。
30、历史研究法的工作是(史料真伪的鉴别),鉴别包括(外部考证)和(内部考证)
31、调查研究法可分为(确定课题)(搜集资料)(做出结论)
32、调查研究法包括(调查、研究、访问)。
33、教育实验可分为(前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真实验设计)。
34、教育一词最早可以在《孟子,尽心上》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35、古代教育包括(奴隶制社会教育)(封建制社会教育)
36、古代教育发展的首要事件是作为教育的专门机关--(学校的产生)
37、教师的来源是我国夏、商、周时代的(师氏、保氏、大司乐、大司徒)
38、我国最早的学校是在夏代,是时称为(校、庠、序)
39、埃及古代最早的学校是前21世纪的(宫廷学校)40、中国古代社会教育发展有两个典型时期(西周教育)(唐代教育),外国的典型代表则有(古代希腊教育)(欧洲中世纪教育)
41、学习的内容是(礼、乐、射、御、书、数)
42、(西周)代表了我国奴隶社会时期教育的发展水平,西周形成了完备的教育制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分为(国学)和(张学教育)
43、希腊6世纪形成了著名的(雅典)(斯巴达)教育体系
44、从雅典教育的课程内容看,他们非常重视体育、智育、和美育,史称”和谐“发展的教育”称他们开设的主要学科一一(文法、修辞、辨证法、几何、天文、音乐、算术)为自由七艺。唐代教育有(言学)(么学)。言学分为(中央官司学)和(地方言学)。
45、中国封建社会的三大学校典型(言学)(私学)(书院)。
46、(唐代)教育是封建时代世界上最发达的教育。
47、五世纪后欧洲的教育掌握在教会手中,(教会学校)是教育制度的主题,称(骑士教育)
48、骑士教育的内容是“骑士七技”
49、“骑士教育”的内容为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称“骑士七技”。
50、有历史记载的我国最早的学业校(是夏朝)
5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一个((士)独立阶层是我国第一代教师群体.52、教师是学校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领导者)53、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荣的职业.54、俄国教育家(乌伸斯基)说:教师职业是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业。
55、(古之学者必有师)出自韩愈的师说《师说》
56、前苏联教育理论家(加里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57、1985年开始我国确定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
58、《中华人民铬镍钢和国教师法》又时教师的权利与义务做出了全面的规定。
59、教师的一般认识能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
60、教师的语言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体态语言)三种。
转贴于:中国教师资格证网
名词解释
六经:是西周时代流传下来的典籍,时称诗、书、礼、乐、易、春秋。
学记:是战国末期乐正克的作品。是学记的教育哲学基础,系统地总结先秦时代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教育学专著。
亚里斯多德:是古代希腊学术思想的集大成者,首次系统阐述了体育、道德、智育、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历史研究法:是通过已经发生的教育事件进行发掘和考察,认识教育现象机器发展规律的方法。
调查研究法:是借助样本分析,达到弄清教育现状、发展趋势和规律的方法。
实验研究法:是通过对实验对象施加新异实验变量,并对环境干扰因素加以控制,然后观察实验对象变化的方法。
广义教育:是泛指一切有意识地影响人、培养人的活动,这种活动的结果在不同程度上都可能使人增长知识才干或影响人的情感、个性的发展。
狭义教育:狭义的教育就是学校教育。所谓学校教育,是由社会专门组织的,对青少年一代身心成长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影响,以期把它们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师的体态语言:是指教师运用面部表情、身体姿势、眼神动作等表达某种思想感情,传递信息的一种特殊语言。
教师职业道德:是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须遵循的行动规范。
教育机智:教师在处理各种突发的教育问题时,要有能够迅速作出判断并进行快速反映的能力。
教师资格:是指教师任职所需要的学历与道德修养及能力标准。
《大教学理论》:被19世纪英国哲学家的约翰穆勒称作是“整个文化教育领域中古代思想的百科全书。文化(广义和狭义):广义: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精神文化,是各种社会意识形态的总和。
文化融合:将不同质,不同源的文化综合起来,从而形成新的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法则之一。
人的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人身体和心理等方面的发生、发展及变化过程。
年龄特征:是儿童发展过程中呈现的一般的、典型的、木质的共同特征。
遣传(遣传素质):指个体从先代那里继承下来的解剖的生理特点。
环境(广义和狭义):包括自然和社会环境两方面。是指个体生活在其中并受其影响的客观世界。
德育:是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
智育:是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教育。
美育:是对受教育者进行的审美观点。
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的学校体系,它规定了各级各类的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
双轨制:由纵向划分的学校系统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就是~
单轨制:由横向划分的学校阶段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是~。
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等表达某种思想感情,传递信息的一种特殊语言。
讲授法:是指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连贯地传授知识的方法,它包括讲解、讲读、讲演、讲评五种方式。
学前教育:是指社会和家庭对0~6岁儿童实施的教育。
智育: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的活动。
知识:是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现象发展规律的系统认识。
技能:指学生通过练习获得的能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行为方式 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人员运用一定的手段方法,组织协调学校办学资源,引诱师生员工以正确的方向,游戏地实现学校工作目标的组织活动。
法国管理实践家法约尔说过:”管理过程是管理的职能活动过程。“
学校管理过程有别于一般管理过程就在于它以育人为根本目的。
学校工作的总体目标包括教育工作目标和管理工作。
美国”PDCA循环说“(戴明)学校管理过程运行的基本环节包括计划决策、组织实施、督促检查、总结评价。
组织实施:按照计划决策的目标和任务要求,将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等各种管理要素组织运转起来,将计划决策付堵行动的活动。
组织实施环节包括:组织、指挥、协调、指导和极力等一系列管理活动。
学校管理原则:是开展学校管理工作应当遵循的基本要求和行为准则。它是学校管理规律的反映,是学校管理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也是教育管理思想的体现。
学校管理原则是知道学校管理工作的思想准绳。
民主性原则:是指学校管理工作要尊重、信任广大教职工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作风。激发他们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并为他们参与学校管理创造条件。
学校管理方法:是指为顺利开展管理活动、实现管理目标的手段和措施。
学校管理方法从层次上分为:学校管理哲学、一般方法、具体方法。
行政方法:是指学校管理者依照组织系统。运用行政命令对被管理对象实施管理方法。
行政方法是学校管理的基本方法,其实质是以学校组织中的行政关系为手段实施管理。
行政方法的特点:权威性、强制性、直线性。
法规方法:是指学校管理者运用国家机关指定的具有法律性质的有关驾御的规范性文件进行管理的方法。
法律方法包括法律、法令、条例、规定、规划、决议、命令等。法律方法在学校管理的运用有两方面:指定学校规章和依法治校,这两方面相辅组成,缺一不可。
法律方法的特点:权威性、规范性、严肃性。
经济方法:是指学校管理者运用工资、奖金等经济手段或措施进行管理的方法。
经济方法的手段主要包括:工资、奖金、补贴加薪、待遇、实物、罚款以及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等等。
经济方法的特点:利益性、公平性、即效性。
教育方法:是指学校管理老通过说服教育、启发觉悟使受教育提高认识,增强工作积极性和自觉性的方法。
教育方法是实施各种管理方法的先导,它为人们的工作行为提供了思想基础。
学校管理体制:是指学校内部实行领导和管理的组织体系和制度,它规定了学校领导和管理力量的地位、作用、职权范围、彼此关系,规定了组织机构。
校长负责制:是指学校工作有校长全面负责,党支部起保证监督作用,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的校内领导体制。
校长负责制度:是指学校工作由校长全面负责。党支部其保证监督作用,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的校内领导体制。
校长负责制的制约机智是党支部的保证监督以及职工参与民主管理。
学校组织机构系统:是指为了实现管理目标的学校各部门、各单位的有机组合,是将学校的职位任务、人员按照一定的原则组合去来的完善的结构体系。
教育立法:是指国家立法机关会依照法律程序制定有关教育法律的活动。
我国教育法规体系:以《教育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法规体系,《教育法》:即教育基本法,是依据宪法制定的调整教育内部、外部相互关系的其本法律准则,被称为”教育的宪法“或教育法规体系的”母法“,1995年3月18日由8届人大3次会议通过的《教育法》是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法。
《教育法》:确立了我国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
《教育法》规定了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国家教育考试制度是由国家授权或批准的,有实施教育考试机构承办的一种考试制度。学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授予。
《教育法》:第五十三条对教育投入的体制做了规定:”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
《教育法》对教育投入规定了“两个提高”“三个增长”的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师法》:(简称《教育法》)于1993年10月31日届入大常委会四次会议通过,1994年1月日起,实行。
它的颁布实施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人民教师的重视,对保证教师的合法权益、提高教师队伍的社会地位,造就一支具有较高的思想品德和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促进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教师聘任制:是学校与教师在道德双方地位平等的原则下,签定聘任合同,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的一种制度,它是当前为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而进行的教师任用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
教师考核内容包括:思想政治、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和工作成绩、即德、能、勤、绩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应当免收学费,省级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助学金的发放办法。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校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七周岁入学。
事实义务教育的阶段与步骤: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可分为初等教育和初级中等教育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实施初等义务教育;第二阶段,在实施初等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初级中等义务教育。
教育评价:是运用专门的技术手段对教育活动的价值作出平定的活动。
教育评价:就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标准,采取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教育工作中的活动、人员、管理和条件的状态和成效,进行质和量的价值判断。根据教育评价的对象范围可将教育评价分为宏观教育评价、中观教育评价和微观教育评价三种类型。
宏观教育评价是以教育的全领域为对象。
微观教育评价是以学生为对象。
根据教育评价的目的可将教育评价分为三种类型: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是指某项工作开始前,某一决策出台前或评价活动前所进行的准备性评价。其目的是为了了解评价对象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也包括对评价对象的各种优势、优点和特殊性的识别,为制定符合评价对象实际情况的工作方案和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学校各方面工作做准备。
形成性评价:是在学校工作方案、计划实施过程中进行的评价,是对照学校工作目标经常地检验学校工作状况和学生各方面发展水平关况而进行的评价,其目的是为了了解工作过程中的状况,以便及时 调节器整工作的状态,因而,这种评价将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对方案作出适当的调整。
总结性评价:是指在学校工作进行到一个阶段,或者说完成某一阶段性工作时进行的评价,其目的主要是肯定成绩,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明确方向。教育评价的价值取向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为社会发展服务,即社会本位思想;一种是为个人的生存和发燕尾服服务,即个人本位。
动态评价:是指对于评价对象的发展状态的评价,动态评价的特点是着重纵向比较,考察其历史情况,注意其发展的潜力和发展趋势。
定性分析:就是对教育过程和结果的性质进行分析,这种分析侧重与事物的质的分析;定量分析就是对教育过程和结果从数量方面进行分析,这种分析侧重与事物的量的方面。
指标权重:是指表示每项评价指标在指标体系中所占的重要程度,并赋予相应的值,这个数值叫做对应指标的权数,或叫权重。
专家意见平均法让一些具有教育理论基础和教育实际经验的专家门,分别给评价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分配权数,然后求出各个指标所的权数的算术平均数,以这一平均数作为该指标的真正权数
通过观察法收集信息的方法:实验观察和自然观察
客观性试题的常见的形式有:是非题、选择题、填空题
统计分析法:如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有平分数、众数、中位数:反映数据资料离散趋势的有标准差、方差、平均差等特征值。
相对评价:是在被评价对象的集合中选取一个和若干个作为基准,然后把各个评价对象与基准进行比较,或者是用某种方法排比成顺序。
个体内差异评价的结论表示方式有数值和评语两种。纵向评价主要采用评语方式指出个体的有时和不足。纵向评价多采用数值方式来反映个体发展的趋势和进步程度。学生思想品德评价是德育评价的重点和难点。
论述题
1、论述教育的起源?
答:
(一)本义教育起源论,本义教育起源论有四种代表性观点:
1)生物起源论:认为教育是物种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人类和动物共有的本能行为。2)心理起源论:教育最初起源于原始人类的那种具有教育意味的无意识模仿。
3)劳动起源论:劳动创造了人类和社会:劳动过程的复杂性要求通过教育把人类积累的经验传授给下一代,考古学和人类学研究证明:人类原始时代教育活动已经存在了,教育是一种永恒的社会现象。4)社会实践起源论;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人的社会实践或社会实际生活需要。
(二)科学教育起源论:学校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初期的“男女儿童、少年和老人群”的共同活动。
(三)民族文化起源论:教育就是起源于民族文化的。
总之,心理起源论把教育的发生归因于人的心理原因,不妥当,劳动起源论和社会实践起源论这两种观点实质并没有根本的分歧。给予肯定的:学校教育和民族文化起源论只是把它们作为研究教育起源问题的存案即可。
2、论述当今教育的发展趋势?
答:1)走向国际化,在当今这种各国经济形成了相互依赖,共生共存,共同发展的趋势下,各国必须实行开放性教育,开展国际间教育合作和交流;实行人才交*培养;开设各种程度的国际政治、经贸、文化、外交、经济技术合作、风俗与礼仪教育课程,加强外国语教育等等,这些都是教育的国际化。总之,当今和未来世界的主流仍然是和平、合作与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国教育走向国际化,将是不可避免的趋势。2)世纪是信息社会时代,各种信息系统和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现代社会运转的神经中枢,计算机极其软件系统走进家庭、学校、教室,各级学校的课程软件将会开发出来,家庭、社会、学校教育将会通过计算机系统连成网络。3)科学成为主导课程;21世纪世界竞争将是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更新速度的竞争,因此科学课程将成为主导课程。4)体现新人文精神:是指60年代以来形成的人类生存环境意识和平与民主及人伦道德等等。各国课程内容增加了环境科学和环境保护,国际文化交流课程、新的道德哲学和伦理教育课程,个性发展与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在未来的社会这些课程将会开设的更普遍,内容更丰富。
3、论述教师的合理知识结构? 答:1)粗深的专业知识:对本专业知识要达到精深的境地,还要站在学科发展的新成果、新成就,用最新的知识武装和丰富自己,成为该学科领域的专家。2)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教师不能将自己禁锢在专业知识的狭小天地,必须不断拓宽知识面,掌握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有利于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也有助于发燕尾服自己的专业知识。3)多方面的教师理论知识:作为21世纪学校的教师必须了解和掌握心理学、教育学、教学法、发展心理学、教育管理学,学校卫生学等方面的知识是十分必要的。4)科学的方法论知识:教师具备方法的知识,不仅有助于个人的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的完成,也有利于指导学生。
4、论述教师的最佳智能结构?
答:教师的智能结构是指为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必须具备的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表述如下:1)一般知识的能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2)语言表达能力:包括三种即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体态语言。3)组织管理能和:教师只有具备计划、组织、决策、协调、监督、指导、激励等方面的能力,才具备了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4)教育能力:(见简述题)5)教育科研能力:包括本专业领域的专门研究、学术讨论,教育教学方面的研究与探讨。6)信息处理能力:信息选择与加工能力7)创新能力8)人际交往能力。
5、试结合当今素质教育的含义及意义?
答:含义:1)培养与提高受教育者全面的、优良的素质,而不是片面的不良的或低劣的素质。2)素质教育是在现代社会中出现的,以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为背景的现代教育。3)素质教育必须面向社会全体学生,致力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意义:(1)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途径。2)素质教育是当代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特征,是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战略举措。3)素质教育是儿童身必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克服“应试教育”弊端,促进儿童个性全面健康发展的必要手段。
6、试运用教育与文化的关系,谈谈多元化文化中教育发展?
答:
(一)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文化影响教育思想、教育观点的产生。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发展。
(二)教育文化的影响作用1)教育影响文化的传递2)教育影响文化的选择3)教育影响文化的融合4)教育对文化的创造,师生共同搞科研是教育对文化的创造。
7、全面发展的五育是什么?五育关系?
是指教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关系:是统一的整体,各部分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各自相对独立,不可替代,缺一不可。
8、试比较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不同? 答: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是以学校为中心设计的课程,有:
一、科目本位课程,其特点是,强调知识的炎夏别性和安排学校的计划性,注重学科的不同价值,主张以不同学生的要求,强调区分和适应学社感的个别差异。
二、艺术性学科课程:特点是科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客观世界,培养学生符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符合小学,中学认识发展的特点。
三、学术性学科课程:特点是精选传统的学科内容,更新教材,引进现代化的成果以培养升大学的学生为目的,突出基本概念和事物的内部联系;学科的划分更细,内容更抽象。
活动课程是以活动为主设置的课程,影响深远而广泛的社威,其特点是,以儿童为“生活”或经验为课程的中心,课,课程内容的选择取决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局限于儿童日常的生活经验,变分科的组织形式为综合作业的组织形式,强调儿童学习的主动性,特别重视儿童能力的培养。
9、论述发展性教学理论?
答:
一、基本观点:发燕尾服性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 前苏联的教育家赞科夫,其发展性教学理论的基本内容如下:1)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他主张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应推动学生的发展,认为“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才是好的教学”。2)学生学习的内部诱因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必须把教学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和安排,不能满足于仅仅改革各学科的教学方法或教学过程中的个别方面,要把各个教学科目、教学方法,教学原则作为一个教学整体,共同作用于学生的发展。
二、教学原则:1)高难度原则2)高速度原则3)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4)使学生理解学生过程的原则5)使全班所有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10、试论教学组织形式和历史发展趋势?
答:
一、古代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1)个别教学:是古代最基本的教学形式。2)班组教学。
二、现代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以班级授课为主还有:班级授课制与个别教学或班组教学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具有高效、快速、大量、经济、规范、程序等优点,更有利于学生个体社会化,因而适应社会需要。
三、当代学校的教学组织朝着两个相反的方向发展:苏联坚持并完善了班级教学,西方则在教学个别化方面大胆尝试,双方均力图多快好省的最佳教学组织形式,都取得了成绩,表现在:分组教学、不分级制;特朗普制;开放教学;小队教学;程序教学;复式教学;现场教学。在当代,伴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也呈现了多样化,综合化,个别化等趋势。随着高新技术在教学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以及人们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学组织还会出现一些新的变化。
11、论述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几个关系? 答:
1、校长要正确处理好与上级领导的关系,2、校长要正确处理好与学校党组织的关系(论述校长书记的关系)
3、校长要正确处理好与学校领导班子的关系。
4、校长要正确处理好与教职工的关系。
12、教育立法的意义?P279
答:
1、教育立法是现代教育普及化,大众化的要求,2、教育立法是教育权社会化、国家化的要求。
3、教育立法是现代学校活动日趋复杂化的要求。
4、教育立法是现代国家法制化的要求。
13、论述教育评价的功能?P312
答:
1、鉴定功能。
2、改进功能。
3、激励功能。
4、管理功能。
5、研究功能
14、论述教育评价的原则?
答:
1、方向性原则:教育评价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通过教育评价的监督、调控来保证社会主义办学的方向。应以社会主义方向为总原则。方向性原则还以为替教育评价应体正确的教育价值取向,即教育评价的服务方向。教育评价的价值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为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服务,即个人本位。教育评价必须把为社会和个人相结合的服务方向作为基本的价值取向。
2、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是指在教育评价时必须采取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有能主观臆断或搀杂个人感情,要做到以下几点:1)客观地确定指标和价值标准。2)评价方法要客观。3)信息收集与评价舆论要客观。
3、一致性原则:一致性原则是指在教育评价时,必须有一致的标准,无论是对集体还是对个人的评价必须使用同一的标准。一致性原则一方面是指教育目标是一致的。另一方面是指在同一范围内,对旬同的对旬必须用同一的标准。
4、全面性原则:创面性原则是指教育评价标准的制定以及评价的过程应当具有全面性,评价的标准不能只突出一个项目,评价的过程也要尽可能地收集各个方面的信息,不能偏听偏信,在没有搜集到有关的信息时就进行判断。全面性原则不是让我们在评价时对标准中的各个项目不分主次,等量齐观,要赋予主要项目一定的权重。但也不能忽视非主要项目。
5、目的性原则:教育评价实际上是一种管理手段,也是有目的的活动,只有确定了相应的评价目的后,才能选择有效。适当的方法来进行。
6、教育性原则:教育性原则是指在教育评价中必须促进被评价者积极上进,从而发握手优点改正缺点。应做到以下几点:1)充分尊重和信任评价对象。2)要正确处理评价结果,成绩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对于问题以解决问题为主,不要过多地斥现和批评。
7、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结合的原则:单项评价是指对评价对象从某个侧面进进行的评价,综合评价是指对评价对象进行完整的系统的分析。单项评价是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或手段,综合评价并有是单项评价结果的简单相加。
8、静态与动态评价相结合:静态评价就是对评价对象已经达到的水平或已经具备的备件进行判断。动态评价是指对于评价对象的发展状态的评价。
9、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定性分析就是对教育过程和结果的性质进行分析,这种分析侧重与事物的质的分析。定量分析就是对教育过程的结果从数量方面进行分析,这种分析侧重与事物的量的方面。
15、试论中学教育目标的三次提出?
答:建国以来,国家对中学教育目标有三次正式表述:第一次1951年规定,普通中学的宗旨和教育目标是使年轻一代在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各方面获得全面发展,使之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自觉的、积极的成员。第二次1963年规定,中学教育的任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劳动后备力量和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的新生。第三次1978年教育部发布通知,试行《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对1963年《条例》修改而成。
三点认识:1)中学教育目标的规定总是与我国的政治、经济发展的大背景紧密联系2)有两点没有变,一点是使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获得全面发展,二点是培养的人才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新人3)对人才的质量规格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提高。
转贴于:中国教师资格证网
简述题
1、简述教育学功能?
答:1)可以帮助人们深刻地认识教育现象。2)可以使教师上有完备的知识结构3)可以为进一上学习教育学理论打下基础4)可以形成规范化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可以提高实践工作的理性水平。
2、教育学的研究经历那些阶段?
答:1)古代:教育学的萌芽2)近代,教育学的形成3)现代,教育学的繁荣发展4)20世纪50年代后教育走向成熟。
3、学习教育学的方法?
答:1)了解教育学的知识特点2)一功夫读书3)善于独立思考4)坚持用于实践。
4、简述原始教育的特点?
答:主要是教劳结合1)是同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密切结合的教育2)是普及平等的教育3)教育的内容是社会的生产、生活需要要适应的4)教育的形式,方法和手段极为简单。
5、简述中外古代教育的特点?
答:1)具有鲜明的阶段性和等级性2)与生产劳动要脱离3)个别施教与师生关系的不平等。
6、简述现代教育的特点? 答:1)反映生产发展的需要2)与生产劳动日益结合3)教育得到普及和发燕尾服4)教育形式多样化
7、简述教师职业的功能?
答:1)教师是人类文化知识的继承者、传播者和创造者,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推动者。2)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领导者3)教师是社会所需人才的造就者,是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发展的引路人。
8、简述教师应具备那些教育能力?
答:1)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能力,对教材、大纲的分析、理解、运用能力2)组织学生活动的能力3课堂监控能力和处理突发事件的教育机智4)板书能力5)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6)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和反馈的能力。
9、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答:教师的劳动具有师范性、复杂性、创造性、长期性和迟效性。
10、简述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日常教学工作中的创造性2)教育改革中的3)思想品德教育中拭)教师的劳动虽然是创造性的,但教师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却不是一蹴而就的。
11、简述我国教师的职后教育?
答:是指已经取得教师资格的教师或因某种原因承担了教师工作任务的教师,但没有达到新的岗位要求,因工作或进一步发展需要而必须进行的教育与训练,又称教师培训,又三种形式,在职学习,脱产进修和岗位锻炼。
12、简述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答:1)经济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2)经济决定着教育权利,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和手段3)经济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4)经济决定教育发展的体系和结构。
13、简述教育对经济的影响?
答:1)教育是实现国家现代化战略目标的保障2)教育推动经济增长3)教育通过与人口的关系促进经济的发展。
14、简述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答:1)政治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决定受教育的权利3)决定着教育目的性质和德育的内容。
15、教育对政治的影响作用?
答:1)教育通过培养政治人才来影响政治的稳定和发展。2)、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借古舆论,影响政治的稳定发展。
16、论教育必须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儿童身心发展的协调统一性;儿童身心发展的统一性要求工作必须注意教育的整体性,系统性,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影响,开展和谐的全面的教育。2)儿童身心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儿童身心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要求教育者必须循序渐进地开展教育工作,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儿童身心发展上的年龄特征开展教育工作。3)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儿童身心的阶段,顺序和每一阶段的变化过程及速度大体相同但又是可变的,它表现在同一年龄的儿童,其发展水平是有差异的,同时又是可为的,另外,教育还应该重视儿童身心迅速,健康地发展。4)发展速度的不均衡性,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求教育者必须了解成熟期,抓住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以期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地发展。5)发展内容和程度的差异性:儿童身心发展的差异性规律,要求教育者必须学生实示,观察,了解其身心方面不同的兴趣,爱好、特长、能力倾向,进行因材施教,有的放失地开展教育工作。
17、环境在儿童身心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但不起决定作用,为什么?
答 :1)环境因素是对儿童的影响是广泛的,但常常是偶然的,片断的,分散的,它没有既定的目标,也不能按着一一的方向持续,系统地产生影响。2)环境因素对儿童的影响是其发的,盲目的,既有利的,积极的影响,也有不利的消极的影响。3)随着儿童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其接受环境的影响不是被动的、消极的,而常常是积极的,能动的过程。
18、实践活动的身心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为什么?
答 :
一、实践活动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根本活动。
二、儿童在改造周围环境的实践过程中发展自己,认识自己,丰富自己。
19、简述教育目的的含义及其意义?
答 :
一、教育目的能规范教育者的行为,指导教育者按既定的目标开展教育实践活动。
二、教育目的能激励受教育者,强化其成就动机和学习动力,满足其身心发展方向的客观要求。
三、客观的,切实可行的教育目的,能协调各种教育影响,形成教育合力。四、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是国家管理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国家政权意志在教育中的具体体现。
20、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本观点有? 答:1)个人片面发展是旧式分工造的,个人全面发展是历史的必然,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燕尾服提供了可能性和条件2)个人片面发展是同共产主义任务相一致的,也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个人的全面发展才能真正实现3)改变旧的生产方式,消灭旧式的社会分工,努力缩短劳动时间和减轻劳动强度,使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21、我国当前教育盲目的内容及其精神实质?
答:内容: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确立教育目的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美、体等方面全世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2、简述教育在儿童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的必要条件?
答:教育在儿童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但这种作用并不是自发、自然而然而出现的,而是继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努力和教育活动的开展应与社会发展的方向一致。2)学校教育活动必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能满足个体生存和发展的需要。3)学校教育应与家庭、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协调一致,并同开展对儿童的教育工作。4)学校教育必须适应成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23、简述我国学制改革的基本趋势?
答:1)重视学前教育的普及以及初等教育的衔接2)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提前入学年龄3)构建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立交桥4)发展多类型、多层次的高等教育5)建立立体开放的学校教育系统
24、简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答:1)在课程政策上,“谋求”国家课程开发与技术课程的开发和统一2)内容上加经科学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引进符合信息时代要求的高科技知识3)课程结构上注重设置综合性课程4)在课程类型上强化全国统一设置的必修课和核心课程5)注重课程实施研究,动员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改革6)注重提高课程改革的科学水平,设立课程改革的专家咨询机构。
第三篇: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
教育学资料节选自中国教考论坛
一、概念、单选、判断、多选
1、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2、欧洲中世纪大学作为近代高等教育的开
端。不是整个高等教育的开端,之前有带有高等性质的大学。
3、在中世纪,大学主要是围绕文、法、医、神四科来组织教育和教学活动,属于专业教育机构4、1998年8月29日通过并公布的《中华人民共
18、威斯康星大学在任校长范。海斯提出的“威
斯康星思想”而著名。威斯康星思想明确把服务社会作为大学的重要职能。大学为社会服务的基
本途径:
1、传播知识、推广技术、提供信息;
2、专家服务。
19、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的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20、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教育的培养目标;实施的途径。
21、1995年3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对我国教育方针作了规定。
34、高等教育两种价值观的主要观点代表人物:
个人本位观可溯源与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理论;近代代表人物18世纪法国启蒙学家卢梭;20世纪初永恒主义代表人物之一赫钦斯再次弘扬自由教育理念。
35、社会本位观在西方可溯源于柏拉图的哲学家
教育和军人教育。
36、在现实社会背景下寻求两种价值选择相互间的协调与整合:美国20世纪教育家杜威他主张教育应使“个人特征与社会的目的的价值协调起来”
49、我国成人高等学校从形式分
1、职工大学和
职工业余大学;
2、广播电视大学;
3、函授学院和普通高校的函授部;
4、普通高等学校的夜大学;
5、其他(包括教育学院和中小教师进修学院、管理干部学院等);
6、除了以上由具体机构承担的成人教育以外,我国还建立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又称之为“没有围墙的学校“。
50、现代学位制度主要起源于一些西欧的中世纪
大学;现代学位制度确立的标志是德国柏林大学创设的哲学博士学位。
37、在我国殷商、西周时期,教育内容以“六艺”,51、我国目前的学位制度确立的标志是1980年
即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古希腊教育内容包括文法、修辞学、辩证法,音乐,《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颁布。
52、《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
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二条对高等教育概念的表述是:本法所称高等教育,是指完成高级中学教育基础上实施的教育。
5、(多选题)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有四个方面:
一、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
二、政治决定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三、政治制约着高等
教育体制
四、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方针、目的。
6、高等教育的领导权由谁来掌握取决于政权的性质。
7、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
1、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教育;
2、培养政治、法律等专门人才;
3、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
8、(单选题)经济结构中的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对应高等教育科类结构;经济结构中的技术结构对应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经济结构中的消费和分配结构对应高等教育形式结构;经济结构中的国民经济的区域结构对应高等教育地区结构。
9、苏联学者斯特鲁米林的研究:运用受教育年限的长短来确定劳动简化率的方法计算出因教育程度的提高所产生的价值占国民收入的比率为30%。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的研究:根据人力资本理论的观点,通过教育资本储量分析的方法来推算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为33%
10、美国丹尼森的研究:应用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的方法研究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35%。
11、科学技术发展对高等教育有着广泛的影响,其中最为直接的和最明显的是对高等教育内容和手段的影响。
12、文化对高着等教育的影响四个方面:文化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内容;文化系统与文化设施影响高等教育的实施;文化传统影响着高等教育特色的形式;高等教育的校园文化作为社会的亚文化更受到社会文化的深刻影响。
13、人才培养职能肇始于古代,发展和完善于欧洲中世纪大学,也是现代高等学校最基本的职能。
14、最早产生的中世纪大学有五所:意大利的萨莱诺大学;意大利的波隆那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英国的剑桥大学。
15、近代中国最早建立的新式大学有四所:天津中西学堂;南洋公学;京师大学堂;山西大学堂16、19世纪初德国大学确立了发展科学的职能,发展科学职能产生的背景是1810年洪堡柏林大学的创办,这是大学现代化的开端。柏林大学创办的基本原则:“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
17、19世纪末美国大学确立了社会服务的职能,社会服务的职能产生的背景是1862年美国 《莫里尔法案》的颁布,引发了美国赠地学院运动,以康乃尔大学、威斯康星大学为代表的部分赠地学院开创大学直接为社会服务的办学思想。
22、1998年8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一章第四条又重申高等教育必
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23、1999年6月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就素质
教育的实施,对教育方针的内涵作了具体的阐述: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24、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
所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所要培养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
25、无论是教育政策的制定,教育制度的建立,还是教育内容的确定,教学效果的评价等,都必须受教育目的的制约。
26、教育目的的性质体现为两个方面,1、教育
目的是一种教育理想。
2、教育目的又具有客观性。
27、高等教育的目的可表述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高级专门人才”。
28、(多选题)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1、高等教
育目的具有导向作用,2、高等教育目的具有调控作用,3、高等教育目的具有评价作用,4、高等教育目的具有激励作用。
29、制定培养目标应确定的几个关系,1、德与
才的关系、2、身与心的关系、3、专业素质与文化素质的关系。
30、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三个方面,首先,从人作为生产力的主要因素———劳动力来考察认人的发展,人的体力和智利是构成劳动能力的两个对立统一的要素,它们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其次,人的发展还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第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
31、高等学校德育工作是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
性质的体现。2高校智育是以系统的科学理论和技能武装学生,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教育。
32、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途经主要有三个方面:
1、教学工作,2、科学研究,3、社会实践。
33、高等教育价值的两种选择:以个人为中心的个人本位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作为个人的个性和理性发展,即培养全面和谐的人;以社会为中心的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的目的是直接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
算术,几何学,天文学,这些内容被称为“七艺”。
38、通才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他实行的是一种博雅教育,注重理智的培养和情感的陶冶。
39、专才教育是指培养比较狭窄专业人才的教
育,教育内容主要涉及某一学科、专业的系统化知识,注重专门知识的传授和专门技能的训练。
40、课程体系应该“一维”、“深井型”向“二维”、“T型”转变。
41、英才高等教育和大众高等教育是指教育发展的两个阶段,最初由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提出:他认为,当一国高等教育入学人数低于适龄入学人口的15%时,其高等教育发展属于英才教育阶段;当该比例达到15%——50%时,属于大众高等教育发展阶段;50%以上属于普及高等教育阶段。
42、英才高等教育阶段体现了传统高等教育特
征,注重少数治国人才和专家的培养;大众高等教育阶段反映了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对高级人才数量需求的扩大,也是高等教育民主化的结果。
43、英才阶段向大众化转变的两种模式:以公立
高等教育系统的扩张为主的美国模式和以私立大学规模扩张为主的日本模式。中国走日本模式。
44、瑞典著名教育家胡森认为,教育平等包括起
点、连续的过程和最后目标(结果)三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高等教育平等是一个发展的概念。
45、高等教育的效率反映了教育内部的投入与产
出的关系
46、学制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学制的建立受制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学制的建立要受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
47、举办者角度将高等教育概括为四种基本类
型:
1、单一公立系统,单一管理部门(代表国家意大利);
2、单一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代表国家法国);
3、多重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代表国家澳大利亚);
4、私立和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代表国家日本和美国)
48、国外大多数国家的高等学校分为三个层次:
1、初级学院和短期大学;
2、大学和专门学院;
3、研究生院。中国分高等专科学校(含部分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大学和专门学院、研究生院。
规定:学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授予;硕士、博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授予。授予学位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及其可以授予学位的学科名单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提出,经国务院批准公布。
53、各国招生制度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统一的入学考试形式(统一考试的组织者既可以是国家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也可以是社会中的民间组织。在亚洲,统一考试普遍被采用)2.有高校单独组织入学考试的形式(美国)3.统一考试和单独考试相结合的形式(日本)
54、1998年我国决定将实行‘3+X’方案,‘3’
为语文、数学、外语三门科目,‘X’为综合科目考试,有文理大综合和文科综合、理科综合小综合两类。
55、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实行多渠道的招生制度,逐步推行了定向生制度、保送生制度、委培生和自费生制度。
56、在我国,高校教师的职务资格认定和职务设
置包括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四级。
57、高校教师岗位设置应遵循以下4个原则:第一,系统原则,第二,整体效应原则,第三,最低岗位数量原则,第四,动态性原则。
58、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指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
有关的组织制度体系,它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组织机构的设置、组织机构间的隶属关系,以及相互间的职责、权限的划分等。
59、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模式及代表国家:
1.中央集权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欧洲大陆的一些国家,如法国、意大利和瑞典。其中以法国尤为典型)2.权利分散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美国)3.集权与分权结合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德国、日本、英国)
60、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即‘两极管理,以省级统筹为主’的体制。
61、高等学校的管理模式:1.欧洲大陆模式(以
学术权力为主,高校内部权力重心明显倾向于基层教学和研究单位,并深刻体现了学术权威影响的高等管理模式)2.美国模式(行政权力相对强大,强调规范,实行相对严格的等级制度,下级对上级负责的高校管理模式)3.英国模式(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相对平衡,两者相互制约的高校管理模式)。62、我国高等学校的领导体制是1989年后实行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63、高等教育结构的概念(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见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它是1个多维、多层次的复杂的综合结构,大
致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两大部分。宏观结构
主要包括:层次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域结构、管理体制结构等。微观结构包括: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队伍结构等。
64、影响高等教育结构的因素有四个:1.经济因
素(经济因素往往是高等教育结构形成、发展以及调整过程中的决定性要素)2.文化、传统因素 3.科学、技术因素(科学技术因素对高等教育影响主要体现在层次结构和科类结构上)4.教育因素
65、层次结构(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又称水
85、教学原则:是依据已发现的教学规律和一定的教育目的,对教师和教学工作者提出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86、大学教学原则:
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2、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的原则
3、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
4、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5、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87、课程的定义:狭义的课程是指被列入教学计
划的各门学科,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合。广义的课程则是指学校教育中对实现教育目的的发生作用的一切文上的短学程化;
3、教学活动的场所呈非课堂化
和多样化。
99、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后总
结和学业成绩评价等
100、多选题教师指导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的原则:
1、教育性原则
2、科学性原则
3、因材施教原则。
101、教学方法就是在教学中为实现一定的教学
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所采取的教学途径或教学程序,是以解决教学任务为目的的师生间共同进行认识和实践的方法体系。
六、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原则。114、科研程序:科研准备阶段(一、选题
二、申请课题); 科学实验阶段; 研究成果评审、报奖和推广应用
115、大学的科研成果分六类:
一、理论性成果
二、应用性成果
三、发展性成果
四、阶段性成果
五、教学研究成果
六、科学专著和较高水平的教科书。
116、凡属于发明的科技成果及重大理论性的研
究成果,在上报成果的同时,可以向国家科委申请发明奖与自然科学奖。
102、(多选题)高校教学方法的主要特点:1、117、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种以实践的方式实现
平结构,指高等教育内部由于教育程度和水平的高低不同而划分的层次及其相互关系)。
66、科类、专业结构(不同学科领域的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一般以高等教育机构所授学位、文凭与证书的科类划分为准)67、形式结构(指不同办学形式的高等教育构成状态)。
68、能级结构(指具有不同办学条件、不同办学
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各类高等学校间的比列关系。我国目前分三个能级:1.设研究生院,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教学和科研兼顾的重点院校。2.以本科教育为主的一般院校。3.以培养应用性、技艺性为主的专科学校)。
69、地区结构(高等教育结构在地区分布上的构
成状态。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的布局形成的较为突出的模式有两种。1.梯度结构模式2.中心城市模式)
70、高校教师的任务有三点:1.培养高级专门人
才,即教书育人2开展科学研究3为社会服务。
71、高等学校教师的劳动特点:1高校教师劳动的复杂性2高校教师劳动的创造性3高校老师劳动的个体性与群体性。
72、高等学校教师的结构:1职务结构2学历结
构3年龄结构4专业结构。
73、高校学生生理发展特征:处于人体生长发育的‘第2个生长高峰期’的后期。74、高校学生的记忆以逻辑记忆为主,思维能力
尤其是辨证思维能力得到高度发展。75、按专业组织教学,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现代
高等学校的主要特点之一。
76、专业的概念(狭义的专业是指高等学校的专业,即高等学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教育单位,由特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和 相应的课程体系组成77、专业的出现以一定的社会分工为前提,又与
一定的学科基础相对应,专业设置与调整既要遵循现代科技发展的特点,又要依据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
78、高等学校对学生政治思想教育最基本的途径
是教学
79、教学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80、自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是学生能力发展的 2
个重要方面
81、教学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82、大学生学习的特点:1独立性的增强2学习的自主性增强3学习的探索性增强 84、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中间过渡性特征:高校
教学是学校这一特定环境下的认识过程转入社会实践认识过程的中间过渡阶段。
化与经验、活动。
88、(单选多选判断)按课程的侧重点放在认识的主体上还是客体上来构建课程,可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从分科型或综合型的观点来看,可分学科并列课程和核心课程;从层次构成上看,可分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从选课形式(课程要求)上看,可分必修课程、限选课程和选修课程;根据课程课时数的多少将课程划分为大、中、小、微型课程;根据课程内容主要是传授科学知识还是操作技能,划分为理论型课程和实践型课程;根据课程有否明确的计划和目的,将课程划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89、隐性课程贯穿于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学生
从学校的组织和制度的特征中习得规范和生活态度,学校在无形中亦完成了社会化训练、阶级结构的维持等功能。
90、高校专业教学计划是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指导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它体现了社会对某一种专门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91、多选题教学计划的组成:
1、专业培养目
标和基本规格
2、课程设置
3、主要教学活动
4、时间分配
5、学年编制(简称校历)。92、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的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
93、多选题编制教学大纲的原则(具体要
求):
1、明确的目的性2前沿性3思想性4启迪性5教学适用性。
94、教材,也称教科书,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教
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是进行教学工作、稳定教学秩序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95、班级授课制(班级教学制)是将学生按照大
致相同的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班级,教师面对由一定数量学生组成的班级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96班级授课制最先由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
〈大教学论〉中作了理论上的系统阐述。在我国,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开始采用班级授课制;1901年清政府宣布废科举、兴学堂,班级授课制逐渐在我国各级学校中普遍推行。
97、散班级授课教学组织形式:
1、19世纪末美
国出现的巴达维教学法;
2、欧洲出现的曼格依木教学法;
3、20世纪30年代英国出现的“开放教学“;
4、50年代初英、美等国的”协作教学“。
98、多选题(单一条易出单选题)班级授课制发展变化趋势主要有:
1、教学活动展开的小规模化;
2、教学活动展开的时间间隔
由教师直接控制转变为师生共同控制信息的传递;
2、教师教的成分逐渐减少,学生自学的成分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递增;
3、教学方法与研究方法的相互渗透和结合。103、(单、多选题)大学教学方法分类:
1、教
师和学生主要运用语言来传授、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如讲授法、问讨论法等;
2、是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直观感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如实验实习法、演示法、参观法等;3是指教师指导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如自学指导法、练习法等。104、选择题(二者概念和区别)讲授法是通过
教师的口头语言表述、讲解、讲演等形式,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也称课堂讲授法;讨论法是指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认识、辩明是非或获得新的结论为目的,把学生组织起来,激发思维,各抒己见以取得共识和交流,分享不同见解的教学方法。讲授法是单向的,讨论法是双向的。
105、(多选题)近代直观性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包括看图、演示模型、标本、参观等各种教学手段
106、(多选题)教育技术的领域包括四个方面:
1、学习者
2、学习资源
3、教育开发职能4教育管理职能。
107、多选题教育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作用:
1、对教育决策的影响
2、对教学模式的影响
3、对高等教育、高校教学发展的影响。108、计算机辅助教学就是将计算机用做媒体,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多媒体技术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并逐渐与通讯技术、大众传播技术等融为一体,具有交互处理、传输和管理文本、图像、动画和声音等信息的功能这样一种技术组合。
109、1999年6月,教育部制定〈关于发展我国
现代远程教育的意见〉,提出“统筹规划、需求推动、扩大开放、提高质量”的十六字方针。
110、教师教学活动的评价准则包括:教学素质、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的安排,以及教学的实际效果。
111、自1982年中国科学院面向全国设立国家级
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112、科学的学业评价有六个步骤:
一、确定和
表述待考课程的教学目标;
二、编审试题;
三、建立试题题库;
四、实施考试,取得信息;
五、阅卷评分;
六、考试结果的统计分析与对策;
113、高等学校科研应遵循的原则:
一、社会经济效益与学术水平相统一的原则;
二、正确处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关系的原则;
三、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的原则;
四、遵循项目指南与尊重自由选题相结合的原则;
五、支持青年研究人员,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的原则;
高等学校教育目标的教育形式,是高等学校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深入现实社会,参与具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以了解社会、增长知识技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活动过程。
118、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主要在于培养学生 119、几种主要的社会实践活动:
一、军事训练
二、专业实习
三、生产劳动
四、社会调查
五、智力扶贫
六、参观考察。
120、思想政治教育三个特点:
一、鲜明的阶级
性
二、广泛的群众性
三、很强的实践性 121、(多选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五个原则:
一、方向性原则;
二、疏导性原则;
三、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四、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五、统一要求与个性化结合原则 122、思想政治教育的六种方法:
一、调查研究
法;
二、说理启迪法;
三、情感交流法;
四、榜样教育法;
五、参观访问法;
六、品德评价法
123、(概念掌握)说理启迪法就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启发引导教育对象,以理服人的教育方法;榜样教育法是用他人的良好行为作为榜样来启发、激励青年学生的方法。124、(多选题)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途径:
一、思想政治教育课活动;
二、教职员工的“三育人”;
三、党、团、学生会组织活动;
四、校园文化;
五、社会实践;
六、各课教学
125、(多选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分三类:
一、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1、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
2、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世界观教育
3、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教育
4、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教育
5、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教育);
二、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1、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和形势任务教育
2、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的教育
3、劳动态度和纪律教育
4、革命传统教育);
三、按阶段安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1、新生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2、二、三年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3、高年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126、(多选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
1、教育者对大学生施加影响的过程
2、促进学生思想矛盾运动和转化的过程
3、思想政治教育是不断运动、发展、深化的过程。127、(简答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1、用
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教育学生,确保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2、用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启发和教育学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调动和激发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四篇: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题库2--6至10章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题库
2011-12-
4第六章 课程 第一节 课程概述
1、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____。(斯宾塞)
2、课程是________。(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3、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____、____和____。(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
4、课程类型是指________。(课程的组织方式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
5、从课程制定者和管理制度角度,可分为____、____、____;以课程任务为依据可分为____、____、____;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从教育阶段角度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从课程的组织核心来看可分为____、____、____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幼儿园课程、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学科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
6、____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基础课程是必修的、共同的课程。(基础型课程)
7、____注重拓展学生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并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拓展型课程常常以____的形式出现。(拓展型课程,选修课)
8、____的教学是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基础,____的教学是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基础。(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
9、所谓国家课程,是________。(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中央级教育机关。国家级课程是一级课程。)
10、所谓地方课程,是________。(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编订的课程,属二级课程。可安排必修课,也可开设选修课。)
11、所谓学校课程,是________。(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
12、____、____和____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社会、知识、儿童)
第二节 课程目标
1、____是指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是根据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确定的。它反映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制定教育目标、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教育目的)
2、我国学校教育的目的:________。(我国现行宪法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3、从国家或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教育目的只能是____的、____的,而不可能是____的。(总体性的、高度概括性的、具体的)
4、____是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它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自己学校的性质及任务,对培养对象提出的特定要求。(培养目标)
5、____是整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遵循的统一的质量要求;____则是某级或某类学校的具体要求,后者是前者的____。两者的关系可以说是____的关系,或____的关系。(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具体化,一般与个别,整体与局部)
6、课程目标是________。(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它有四个方面的规定性: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操作性。)
7、教学目标是________。(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标准。其特征有:教学目标具有可操作指标体系;教学目标体现学生学习行为及其变化;教学目标具有灵活性,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8、课程目标的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____,____,____。(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
9、对学生的研究通常包括三个方面:(1)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现状,并把它与理想的常模加以比较,确认其中存在的差距;(2)了解学生个体的需要;(3)了解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差异。
第三节 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是________。(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其中,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也是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
2、教学计划是________。(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
3、____是否合情合理并具备较强的科学性,直接关系到课程设计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教学计划)
4、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应当具备三个基本特征:____,____,____。(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5、教学计划主要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几部分构成。(教学计划设计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其说明、课时安排、课程开设顺序和时间分配、考试考查制度和实施要求)
6、____是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开设哪些科目)
7、教学大纲是________。(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8、____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它体现了国家对每门学科教学的统一要求,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它有利于保证教学的计划性和质量。(学科课程标准)
9、教材是________。(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
10、教科书的作用:(1)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它可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同时也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做作业。(2)教科书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3)根据教学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4)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四节 课程实施
1、课程实施是指________。(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2、课程实施的结构:(1)安排课程表;(2)分析教学任务;(3)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6)组织教学活动;(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3、教学任务通常包括三个方面:(1)学生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学生所要形成和发展的智力、能力和体力。(3)学生所要养成的情感、态度、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
4、学生的学习特点有:____,____,____,____。(独特性,稳定性,发展性,灵活性)
5、学生的学习特点受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____,____,____。(基础因素,内部因素,外部因素)
6、教学模式是指________。(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教学任务,实现预期的课程目标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教学活动的基本范型。)
第五节 课程评价
1、____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做出改进课程的决策。(课程评价)
2、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____,____,____。(目标评价模式,目的游离评价模式,背景、输入、过程、成果(CIPP)评价模式)
3、____是在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目标评价模式)
4、____是由美国学者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病而提出来的。(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5、CIPP评价模式包括____,____,____,____。(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
6、课程评价的基本阶段:(1)把焦点集中在所要研究的课程现象上;(2)搜集信息;(3)组织材料;(4)分析资料;(5)报告结果。
第七章 教学(上)
第一节 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
1、教学是________。(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2、____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
3、教学,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它包括:(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4、____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不仅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德育、体育、美育等的基本途径,在学校整个教育系统中居于中心地位。(教学)
5、教学的主要作用:(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3)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6、学校工作应坚持以____为主。(教学)
7、教学任务的决定,要受____、____、____以及____等因素制约。(教育目的、学生年龄特征、学科的特性、教学的时空条件)
8、教学以____为根本目的。(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9、教学的一般任务有:(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10、一般来说,____的掌握是形成技能、技巧的基础,而技能、技巧的形成又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和掌握____。(知识,知识)
11、所谓智力,是________。(一般指人们的认识的能力,即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是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那些稳定的心理特征。)
12、智力主要包括注意力、想像力、记忆力、思维力、观察力等,其中____是核心。(思维力)
第二节 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是________。(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2、____认为,“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____认为教学过程是新旧观念的联系和系统化的过程。____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直接经验的不断改造和增大意义的过程,是“从做中学”的过程。____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杜威,凯洛夫)
3、在我国,长期通行的看法是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种____的认识活动,是实现____的过程。(特殊,学生身心发展)
4、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在于,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是由教师领导未成熟的主体通过学习知识去间接认识世界。其目的在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把社会历史经验变为学生个体的精神财富,不仅使学生获得关于客观的映象即知识,也使学生个体获得发展。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认识的间接性、交往性、教育性、有领导的认识)
5、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
6、学生以学习____经验为主,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____为基础。(间接,直接经验)
7、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表现在:____是发展智力的基础,____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可相互转化。(掌握知识,发展智力)
8、知识与智力的相互转化,应注意的是:(1)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2)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3)重视教学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4)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9、教学具有教育性,这是由____率先明确提出的观点。(赫尔巴特)
10、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表现在:教师的指导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起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教师的教还影响着学生学习方式以及学生学习主动积极性的发挥,影响着学生的个性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
1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能动性具体表现在:受学生本人兴趣、需要以及所接受的外部要求的推动和支配,学生对外部信息选择的能动性、自觉性;受学生原有知识经验、思维方式、情感意志、价值观等制约,学生对外部信息进行内部加工的独立性、创造性。
12、教学过程的结构:____,____,____,____,____。(引起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13、____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学习动机)
14、____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包括使学生____和____。(领会知识,感知,理解教材)
第三节 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1、教学原则是________。(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教学原则贯穿于各项教学活动之中,它的正确和灵活运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2、我国中学教学原则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3、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4、直观教具可分为:____ 和____。(实物直观,模象直观)
5、启发性原则,是指________。(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____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启发”一词的来源。《____》提出了“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要求。____提出著名的“产婆术”。____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整理。”(孔子,学记,苏格拉底,第斯多惠)
7、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4)发扬教学民主。
8、____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巩固性原则)
9、____要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____认为,复习是学习之母。(孔子,乌申斯基)
10、贯彻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3)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11、____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循序渐进原则)
12、《____》要求“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提出“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____进一步提出“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明确提出了循序渐进的教学要求。____主张“应当循序渐进地来学习一切,在一个时间内只应当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学记,朱熹,夸美纽斯)
13、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14、____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因材施教原则)
15、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2)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16、____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7、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18、教学方法是________。(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19、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3)学生特点;(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20、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
21、____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讲授法)
22、讲授法包括____、____、____三种方式。(讲述、讲解、讲演)
23、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1)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2)注意启发。(3)讲究语言艺术。
24、____也叫问答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谈话法)
25、谈话法可____和____两种。(复习谈话、启发谈话)
26、谈话法的基本要求是:(1)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2)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3)要善于启发诱导。(4)要做好归纳、小结。
27、____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讨论法)
28、讨论法的基本要求是:(1)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2)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3)做好讨论小结。
29、____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演示法)
30、演示的特点在于加强教学的____。(直观性)
31、演示法的基本要求是:(1)做好演示前的准备。(2)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主动积极自觉地投入观察与思考。(3)引导学生在感知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
32、____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练习法)
33、练习的基本要求是:(1)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与要求,掌握练习的原理和方法。(2)精选练习材料。(3)严格要求。
34、____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的方法。(实验法)
35、实验法的基本要求是:(1)明确目的,精选内容,制定详细的实验计划,提出具体的操作步骤和实验要求。(2)重视语言指导,重视教师示范的作用。(3)要求学生独立操作;及时检查结果,写出实验报告。
第八章 教学(下)
第一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
1、教学工作以____为中心环节。(上课)
2、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是____、___
_、____、____、____。(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3、____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备课)
4、备课内容包括:____、____和____。(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5、钻研教材包括钻研____、____和____。(教学大纲、教科书、阅读有关的参考书)
6、了解学生包括了解____、____、____、____等。(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兴趣需要、思想状况、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7、制定教学进度计划包括____、____、____。(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
8、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____,____是教学工作诸环节中的中心环节。(上好课,上课)
9、课的类型是指根据教学任务划分课的种类。根据教学任务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根据一节课所完成任务的类型数,可分为____和____。根据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分,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传授新知识课(新授课)、巩固新知识课(巩固课)、培养技能技巧课(技能课)、检查知识课(检查课);单一课、综合课;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
10、课的结构是指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一般来说,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
11、上好课的具体要求是: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课堂气氛热烈。
12、教师布置作业的要求:(1)作业的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并要有代表性。(2)作业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3)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4)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
13、____是上课必要的补充。(课外辅导)
14、试题类型大体有____和____两大类。(供答型、选答型)
15、供答型试题又分____和____两种。简答式试题的最简便形式是____。陈述式试题或称____。(简答式试题、陈述式试题;填充题,论文式试题)
16、选答型试题可分为____、____与____三种。(是非题、多项选择题、组配式试题)
17、测验的____,是指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测验的____,又称测验的可靠度,是指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以及一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测验的____是指测验包含的试题难易程度。测验的____是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效度、信度、难度、区分度)
第二节 教学组织形式
1、教学组织形式是指________。(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2、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____、____、____和____等。(个别教学制、班级上课制、分组教学制、道尔顿制)
3、古代中国、埃及和希腊的学校大都采用____形式。(个别教学)
4、个别教学最显著的优点在于教师能根据学生的特点____,使教学内容、进度适合于每一个学生的接受能力。
(因材施教)
5、____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班级授课制)
6、夸美纽斯的《____》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作了阐述,为班级授课制奠定了理论基础。(大教学论)
7、班级授课制在____中叶已成为西方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19世纪)
8、我国最早常用班级授课制的是____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____。____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后,班级授课制在全国广泛推行。(1862,京师同文馆,1902)
9、班级授课制的优点:(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
缺点:强调系统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10、所谓分组教学,就是________。(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
11、分组教学也是集体教学的一种形式,可分为:____和____。(外部分组、内部分组)
12、____是指打乱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而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班。外部分组有两种形式:____和____。(外部分组,学科能力分组,跨学科能力分组)
13、____是指在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班级内,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等编组。(内部分组)
14、____就是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在自己设计、自己负责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的知识和能力。(设计教学法)
15、____是指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道尔顿制)
第三节 教学策略
1、____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有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教学策略)
2、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____,____,____。(综合性,可操作性,灵活性)
3、教学策略的主要类型:____,____,____,____。(内容型、形式型、方法型、综合型)
4、教学过程中____是教学策略的核心内容。(如何有效地提供学习内容)
第九章 德育
第一节 德育意义、目标和内容
1、德育是________。(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2、德育是相当于体育、智育而言,是____、____和____的总称,而不是道德教育的简称或政治教育的代名词。(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
3、德育包括____、____、____等形式。(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
4、德育具有____、____、____、___
_、____。(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民族性、继承性)
5、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6、____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德育目标)
7、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是: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8、1988年,《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提出了我国中小学的德育总目标:“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9、____是指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和主体设计,是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它关系到用什么道德规范、政治观、人生观、世界观来教育学生的重大问题。(德育内容)
10、选择德育内容的依据:(1)德育目标。(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征。(3)德育所面对的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实际。
11、我国学校德育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12、我国的政治教育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阶级教育、世界观教育、社会科学教育)
13、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是:(1)针对大多数心理健康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促进学生心理机能、人格的发展与完善。(2)就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3)针对少数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
14、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分为三个方面:____、____和____。(学习辅导、生活辅导、择业辅导)
第二节 德育过程
1、____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进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德育过程)
2、德育要素:____、____、____、____。(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3、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________。这是德育过程中最一般、最普遍的矛盾,也是决定德育过程本质的特殊矛盾。(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4、德育过程的规律有:(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5、____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知即____,情即____,意即____,行即____。(知、情、意、行;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6、____是人的内在的道德认识和情感的外部行为外部表现,是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道德行为)
7、班主任德育工作经验可概括为:____、___
_、____、____。(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8、知、情、意、行四要素是相互作用的,其中,____是基础,____是关键。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____,即不一定遵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知、行,多种开端)
第三节 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1、____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德育原则)
2、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____,____,____,____,____。(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3、前苏联教育家____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马卡连柯)
4、我国德育的途径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共青团活动,班主任工作)
5、____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6、班主任的基本任务是____,____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职责和任务。(带好班级,教好学生;对学生进行教育)
7、德育方法是________。(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8、德育方法包括教育者的____和受教育者的____。(施教传道方式,受教修养方式)
9、我国德育的基本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说服法,榜样法,锻炼法,陶冶法,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第四节 德育模式
1、当代最具影响的德育模式有____、____、____等。(认知模式、体谅模式、社会模仿模式)
2、道德教育的____是当代德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它是由____提出,后由____进一步深化的。(认知模式,皮亚杰,科尔伯格)
3、认知模式是:(1)理论假设:a道德发展论;b道德教育论。(2)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a道德两难问题及其设计;b道德讨论中的引入性提问;c道德讨论中的深入性提问。(3)简要的评论:a认知模式的缺陷;b认知模式的特色及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启示。
4、体谅模式是英国学校德育学家____和他的同事所创,风靡于英国和北美。与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强调道德认知发展不同,体谅模式把____置于中心地位。(彼得〃麦克费尔,道德情感的培养)
4、体谅模式是:(1)理论假设:a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帮助学生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职责。b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c鼓励处于社会试验期的青少年试验各种不同的角色和身份。d教育即学会关心。(2)围绕人际-社会情境问题的道德教育:a设身处地。b证明规则。c付诸行动。(3)简要评论:a体谅模式在理论上的缺陷。b体谅模式的特色及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启示。
5、社会模仿模式主要是____创立的。(班杜拉)
6、社会模仿模式是:(1)理论假设。(2)围绕社会学习论的道德教育:a人类学习必须有个体品德参与才能完成。b道德判断取决于社会学习而没有固定发展阶段。c道德教育应从人的人格形成出发。d榜样对品德的作用。e提
出环境、行为和人的交互作用论。(3)简要的评论:a社会模仿模式在理论上的缺陷。b社会模仿模式的特色及对我国学校德育发展改革的启示。
第十章 班级管理 第一节 班级管理的意义
1、____是一个复杂的小社会体系,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从事集体活动、结交好友的场所。(班级)
2、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____。(埃拉斯莫斯)
3、夸美纽斯的《____》对班级组织进行了论证,从而奠定了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大教学论)
4、19世纪初,英国学校中出现了“____”,这对班级组织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导生制)
5、中国采用班级组织形式,最早的雏形始于1862年清政府开办的____。(京师同文馆)
6、班级管理是________。(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7、班级管理的功能:(1)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第二节 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
1、班级管理的模式有:____、____、____、____。(常规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目标管理)
2、班级____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常规管理)
3、开展以____为核心的常规管理,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班级规章制度)
4、班级____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平行管理)
5、班级平行管理的理论源于____的“平行影响”的教育思想。(马卡连柯)
6、班级平行管理要实施对班集体和个别学生____、____的管理。(双管齐下、互相渗透)
7、班级____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民主管理)
8、班级民主管理的实质是在班级管理的全过程中,调动学生____的力量,发挥每一个学生的____精神,使人人都积极主动地参与班级事务,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班级的____。(自我教育,主人翁,主人)
9、实施班级民主管理主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____;二是____。(组织全体学生参加班级全程管理;建立班级民主管理制度)
10、班级____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目标管理)
11、目标管理是由美国管理学家____提出的,其理论的核心是将传统的他控式的管理方式转变为强调自我、自控的管理方式,是一种以____为中心的管理。(德鲁克,自我管理)
第三节 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当前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1)由于受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
断型。(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
度较低。
2、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3)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第四节 班集体的形成1、班集体必须具备四个基本特征:(1)明确的共同目标;(2)一定的组织结构;(3)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2、班集体的教育作用:(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3、____是班集体形成的基础。(明确的共同目标)
4、____是训练班级成员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主开展活动的最好载体。(班集体)
5、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6、班集体的正常秩序包括____、____以及____。(必要的规章制度、共同的生活准则、一定的活动节律)
7、班集体教育活动根据班级教育活动的时间分布,主要由____和____两大部分组成,所涉及的内容有____、____、____等。(日常性的教育活动、阶段性的教育活动,主题教育、文艺体育活动、社会公益活动)
8、____是一个班集体舆论持久作用而形成的风气,是班集体大多数成员的精神状态的共同倾向与表现。(良好的班风)
第五节 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1、班主任是班级的____、____和____,是学校办学思想的____,是联系班级任课教师和学生团队组织的____,是沟通学校、家长和社会的____。(组织者、领导者、教育者,贯彻者,纽带,桥梁)
2、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1)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2)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3)班主任是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3、班级建设的设计以____为最重要。(班级建设目标的制定)
4、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领导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班主任的权威、地位、职权,这些构成了班主任的____;二是班主任的个性条件,构成了班主任的____。(职权影响力,个性影响力)
5、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分为:____、____、____。(权威的、民主的、放任的)
6、在当前班级管理实践中,有两种领导方式运用得比较多:一是“____”的领导方式,二是“____”的领导方式。“____”的领导方式是目前采用得比较多的一种领导方式,这与我国学校教育对班主任工作考评的标准不无关系。(教学中心,集体中心)
7、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与方法:(1)了解学生,研究学生;(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第五篇: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论文
浅谈素质教育下的班主任工作管理
实施素质教育是迎接21世纪挑战,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素质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旋律,而班主任管理工作是学校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和关键手段,是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这一宏伟工程的根基所在。作为班主任,应该积极更新观念,勇于探索,力图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取得突破性进展。班级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土壤,而班主任则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是班级教育的主帅。他既是学生的长者,又是学生的朋友。在教育过程中,班主任要扮演好这双重角色,做到深入情理,促使学生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的养成。班主任的教育观念、协调能力、教育艺术、工作方法等,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那么班主任在素质教育中,如何更好的实施素质教育呢?本人就这个问题谈以下看法。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班主任在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遇到的最主要的问题一是应试教育问题,二是中差生的学习成绩问题,这就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学生观。
应试教育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退出历史舞台,所以班主任要勇于战胜自我,尽快突破应试教育的藩篱。班主任就应该因人、因材、分层施教,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使之成长为社会有用的人才。特别是如何对待中差生的问题,促进中差生学习成
绩的提高,关系到能否更好的实施素质教育。如何提高中差生的学习成绩,关键在于班主任要通过自己的教育和教学工作,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的自尊心。班主任要把学生当成教育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从而形成教育教学的生动活泼局面,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这是许多优秀班主任的成功经验。不论是讲课,还是谈话,都不能刺伤学生的自尊心。学生有过失,不能体罚,而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要给学生以鼓励性期待性的评价。这样做,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某一优点,而且能使学生智力潜能得到发挥。协调好科任教师的关系,共同管理教育目标
班主任是班级各方面教育力量的组织协调者。为了更好的发挥各方面教育力量的作用,就需要班主任的组织协调。一方面班主任需要把本班的任课教师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团结、合作的教育集体,使其目标一致地共同教育影响学生。班主任科任老师的关系是否协调,直接影响到班级的建设。班主任只有发挥自身的核心、纽带作用,虚心听取各科教师关于班集体建设、教育、教学的建议和意见,主动与各科教师协调教育教学立场、策略,求得各科教师广泛认同。这样全体科任教师自觉参与班级管理的风气就会形成,教育目标的实现将指日可待。多设参谋助手,组建优秀班干部队伍
班级是一个小社会,在这个小社会里,要发挥每个社会成员的作用,努力实现班级管理科学化,制度化,既是班级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进行素质教育的组织保证。因此,班主任不仅要重视强化教师的管理职能,而且要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密切联系学生家庭,搞好家访工作
访问学生家庭是班主任班级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家校合作的重要形式。班主任通过家访能使家长及时,全面地了解孩子在校表现情况,学习情况等,调动家长教育子女的积极性,取得他们的协助,统一步调,共同把学生教育好。
班主任在家访前要对被家访的学生有很全面的了解,包括各科学习,纪律,性格脾气等,不至于在家访的过程中手足无措,使学生父母产生教师对自己的孩子关心太少的感觉。家访时教师应力求语言朴实诚恳,介绍学生在校情况要事实求是;要先讲学生的优点,再讲缺点,即先肯定学生的长处,再指出他们的不足,同时还要分析学生能够克服缺点、毛病的有利因素,与家长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家访后,要及时对学生加以督导,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深化教育,这是家访
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开展丰富的班级活动,活跃班级文化生活,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具体地讲,班主任可以发动学生开展课外兴趣小组,举行班级知识竞赛、演讲,学习操作微机等各项活动,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组织演唱会、艺术品欣赏等活动,培养学生高雅的情操。开展田径、球类、棋类等体育竞赛活动,使学生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培养竞争意识,拼搏精神和合作精神,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正确看待和理性评价学生
学生们往往很在乎老师的评价,在意老师能否公平、公正,实事求是,一视同仁。有鉴于此,班主任必须正确看待和理性评价学生。①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从学生所处的角度、位置、环境去看待、理解和处理事情,领悟学生的所思所感所为,给与学生同等的关注;②学会欣赏和信任学生,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每一个想法、每一次发现,发现他们的可爱之处和闪光点,尽量给与鼓励和热切的期待;③不吝惜爱心的投入,多与学生交心谈心,使之觉得老师在乎他、关心他和
信任他,确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变学生被动接受管理为主动自我管理;④因势利导、以情动人,用真诚和鼓励,唤起学生的自信,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长、感受进步,走出自卑的阴影,去品味自身价值得以实现的愉悦和幸福。
总之,作为一名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首先要做好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这篇文章,其次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密切联系学生家庭,搞好家访工作;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当然,作为班主任管理班级是一门艺术,它需要不断用科学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丰富我们的认知,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只有如此会更好地做好班主任工作,体现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