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3(精选5篇)

时间:2019-05-14 04:55: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3》,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3》。

第一篇: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3

%因材施教——孔子、教学相长——学记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困惑,老师指导怎样想,学生不会表达,老师指导表达

%学记中“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教师诱导而不是牵着学生走,教师要激励意志而不是强迫他们顺从,教师要给于学生启发但又要保留余地让学生自己思考

%直观不是目的,仅仅是一种手段

%对专业中的某一点懂一切,对专业外的一切懂一点 %演示法开始于夸美纽斯 %案例法是哈佛大学首创 %发现教学是布鲁纳首先提出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永远正确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包括:认识对象、认识条件形式和认识过程

1.在西方文明古国,”博物馆”和”图书馆”是古代从事高等教育的重要场所

2.中国古代高等教育早在3000年前就出现 3.西周大学要学六艺:礼,乐,射,书,御,?

4.齐国的稷下学宫是中国封建教育史上第一所高等学府 5.太学的建立,标识着中国封建社会官立大学制度的确立 6.中世纪大学的特点:行会性,自治性,国际性(选择题)7.中世纪大学实行的是:专业教育:文学,法学,医学,神学。文学学科在当时具有基础学科的性质

8.19世纪,洪堡(德国著名的哲学家,语言学家)开创了高等教育史上的”洪堡时代”

9.洪堡提出了高等教育的两条最基本的原则:教学与科学相统一的原则;学术自由的原则

10.从洪堡开始,出现了两个新词:”教自由”和”学自由”。前者是指教师教什么和怎么教的自由,后者是指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的自由 11.1861年在国会众,参两院通过由林肯总统签署在1862年生效,称为著名的”莫利尔法案”

12.赠地学院:康乃尔大学(纽约州),威斯康辛大学

13.威斯康辛思想:1912年, 威斯康辛州公共图书馆管理员查尔斯。麦肯锡首次使用”威斯康辛思想”,而这一思想是对校长查理斯。范海辛提出的高等学校的基本任务的概括(1904年提出的)。”威斯康辛思想”遂成为高等学校三大职能确立的标志。

14.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是一所外国语学校)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具有高等性质与功能的学校,也是中国最早提出班级授课制的学校 15.1903年”葵卯学制”在高等教育阶段分为三级:第一级是高等学堂,第二级是大学堂,第三级是通儒院。通儒院开了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先河。

16.教学方法就是教师施教活动的方式的总和(错)17.教育有法,但无定法(对)

18.科学研究的起点是发现问题,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对)

19.五部法律——学位条例80年;教师法93年;教育法95年——基本法;职业教育法96年;高等教育法98年

20.高等学校组织具有两重性,即高等学校兼有教育性和学术性的组织属性

21.高等教育管理制度大致上可分为三大模式:集权模式,分权模式,并重模式

22.高等学校享有办学自主权和法人资格

23.高等教育实践的内容:研究教育对象,研究教学内容,研究教学组织形式,研究教学方法,研究教学管理制度

23.学历是一个什么术语:它是指教育者在具备法定条件的教育机构中的学习经历

24.1973年,美国学者马丁特罗在世界经合组织的一次学术会议上,八高等教育发展划分为:精英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和普及高等教育阶段(对):精英教育15‰以下,大众化教育15-50‰,普及高等教育-超过50‰

25.标准:国家适龄青年(18-22岁)中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的比例,又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26.马丁.特罗提出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量化标准,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显性条件,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并不只是意味着接收高等教育的人数的大量增加(对)

27.教学认识活动不是学生独立的发现活动(对)28.智力的核心就是思维力(对)

29.判断题:知识与能力成不成正比(不成正比)30.判断题:直观不是目的,仅仅是一种手段(对)31.启发式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对)

32.高等学校教学评估,是对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一种价值判断活动(判断题)

33.发现教学法是布鲁纳提出的34.科学研究是衡量高等学校水平的重要标志 35.真正具有科学性的高校科研,从19世纪初开始 36.科研作为高校职能的提出者:德国人-洪堡 37.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38.(选择)教师的角色特征:传授者的角色 管理者的角色 代理人的角色

1、“启发教学,因材施教”——孔子(“有教无类”——孔子)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

2、“教学相长、长善救失”原则——出自《学记》,中国古代第一部教学文献。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记 3、“文以载道”——体现了: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4、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5、夸美纽斯(捷克):著作《大教学论》,提出“教学原则体系”的概念。

演示法——始于17世纪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班级授课制——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创立(中国,始于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

6、直观不是目的,仅仅是一种手段。(√)

7、对专业中的某一点懂一切,对专业外的一切懂一点。

8、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19世纪初,洪堡(德国)

9、教学方法是教师施教活动方式的组合。(×)

10、常用的基本的教学方法:P150

a、运用语言传递为主教学内容的方法,如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等; b、通过直观感知为主传递教学内容的方法,如演示法、参观法等; c、通过教师指导下学生的独立活动获取知识技能的方法,如练习法、自觉指导法等。

11、案例法——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研究生院于1918年首创的。学分制——起源于19世纪7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P11912、发现教学法——20世纪50年代末由美国教育家布鲁纳首先提出。

13、程序教学法——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所创。

14、个体通过整理文化材料可以获得相应的分析、转换和迁移能力,促进其心理能力的发展。(智力、能力等)——瑞士 心理学家皮亚杰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皮亚杰

15、远程授课——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

16、上课——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

17、课程——英国的斯宾塞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最早用“课程”一词18、1985年我国设立了“教师节”,以促进社会对“尊师重教”风气的形成。

19、“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20、“向师性”——决定了教师劳动的“示范性”。

21、“我是林中木”、“独木不成林”——体现了教师劳动的“群体性”。22、19世纪中后期之前,世界高等教育属于英才模式。

23、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24、高校教师资格是对高校教师资格任职条件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25、高校教育实践研究的内容:a.研究教育对象b.研究教学内容c.研究教学方法。

26、科学研究的起点是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27、高校科研管理的方法:激励法、计量法。P18428、据舒尔茨计算,美国1929~1957年间国民经济增长额中,有33%应归因于教育。P7229、高等教育再生产着社会政治关系。30、1973年,(美)马丁.特罗 /高等教育大众化指一个国家适龄青年(18~22岁)中接受高等教育人数的比例,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至50%之间。(注:比例在15%以下——精英教育阶段;比例超过50%——普及高等教育阶段。)P248

从2002年开始,我国高等教育在数量上已经跨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门槛。

31、在西方文明古国博物馆和图书馆也是古代从事高等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

带有高等教育性质的教育活动,早在3000年前就已出现。

32、西周学校教育的内容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大学也不例外。

稷下学宫是中国封建教育史上第一所高等学府。

太学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官立大学制度的确立。35、1862年“莫利尔法案”:联邦政府在每州至少资助建立一所从事农业和机械工艺教育的学院,即农工学院、资助办法是,按照1860年规定的名额,每州凡有国会议员一人,可由联邦政府分得三成英亩的公用土地或相等的土地期票,通过出售土地获取建校资金。——赠地学院(两所著名大学:康乃尔大学、威斯康辛大学)

36、范海斯提出高等学校的基本任务包括:(1)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能工作的公民(2)进行科学研究,发展科学与文化(3)把知识传播给广大民众,直接为全州社会与经济服务。

37、1903年“癸卯学制”,纵向将教育机构划分为初、中、高三个阶段、在高等教育阶段又分为三级:(1)高等学堂(2)大学堂(3)通儒院 39、1998年国家以法律的形式(《高等教育法》)确立了高等学校的领导体制: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41、学历,是指受教育者在具备法定条件的教育机构中的学习经历。(√)/我国学位制度分为三级:学士、硕士、博士。1.近代高教开端是:欧洲中世纪大学

2.中世纪大学主要围绕:文、法、医、神四科教学

3.七艺:拉丁文和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4.资产阶级革命后,工业革命初期,中等教育开始和高等教育衔接起来 5.19世纪后半期高教的扩展和丰富表现:高教层次多样化、高教形式多样化、英才教育转为大众教育

6.1998.年8月29日公布高等教育法:高等教育:完成高级中等教育基础上

实施的教育

7.高等教育:在完全的中等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

才的社会活动

8.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1.决定领导权2.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3.制约高等

教育体制4.制约高等教育的方针和目的9.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1.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教育2.培养政治法律专门

人才3.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4

10.经济发展对高教的决定作用:1.是高教发展的物质基础2.经济体制的变革

旧额定乐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3.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高教发展的速度和规模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高教的结构

11.高教的经济高能:1.高教促进经济增长2.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3.提高人们收入

12.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体现:通过改善教育对象的知识素养和能力

结构,拉提高其从事社会生产和管理活动的能力;通过知识创新和知识应用,推动科学技术在申汇生产和管理活动中的应用,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水平

13.斯特鲁密林研究:老董简化率 14.舒尔茨研究:通过教育资本储量分析的方法来推算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

15.丹尼森的研究:美国 16.科学技术对高教的影响:1.内容2.手段 17.高教的科技功能:1.高教通过传递和积累科学技术二发挥再生产科学技术

功能2.通过创造、发明新的科学技术来发展科学技术的功能

18.文化对高教的影响:1.内容2.高教的实施3高教特色的形成.19.高教的文化功能:1.具有选择、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2.具有创新和发展

文化的功能

20.高等学校的社会功能:通过教学培养专门人才、通过科研发展科学和直接

为社会提供服务

21.18世纪前确立了大学培养人才的功能:1.人才培养职能始于古代,发展和

完善与欧洲中世纪,是现代教育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2.高校出现在西方追溯到古希腊的学园,柏拉图在公元前387年创立学院。我国追溯到西周时期……..22.19世纪初德国大学确立了发展科学的功能:1810年洪堡柏林大学“大学

自治和学术自由”“教学和科研相统一”的原则

23.19世纪末美国大学确立了社会服务的功能:1862年莫理尔法案,范。海

斯的维斯康恩思想,把服务社会作为大学的重要职能。

24.教育方针: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法长的需要和基本

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25.构成: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教育的培养目标、实施途径(教学、科研、社会实践)

26.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

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接班人

27.99年阐述: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

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8.教育目的: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它规定

了所要培养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

29.教育目的性质:是一种理想教育、具有客观性 30.高等教育目的;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高级专门人才 31.高等教育目的作用:导向、调控、评价、激励 32.1961年高校六十条,1998年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具

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高等教育应当是学生比较系统的庄我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

33.制定培养目标确立的关系:1.德与才2.身与心3.专业素质和文化素质 3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见31页)

35.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见32-35页)35.全面教育的实施途径:教学工作、科学研究、社会实践 36.高教价值的两种选择: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开始于古希腊。个人本位源

于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理论;老子的道。社会本位源于柏拉图的哲学家教育和军人教育;孔子理论。

37.如何看待两者:1.从不同的社会背景角度来考察不同的价值选择,揭示各

自的由来和各种教育价值取向的实质2.两种价值选择都有其合理性,同时也各有其片面性和局限性,在现实社会背景下寻求两种价值选择相互间的协调与整合。

38.通才和专才:六艺:礼、乐、射、书、数、御。结论:两者在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以及社会政治制度等因素的作用下,各有不同的体现;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两者的内涵和外延有较大的区别。

39.通才:一种同时教育,棋迷是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特征;1.传授知识侧重基础性和经典性2.教育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3.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40.专才:配有比较狭窄专业人才教育,教育内容主要涉及某一 学科、专业的系统化知识,注重专门的传授和专门技能的训练。特征:1.针对具体岗位和行业需要来进行,培养的人才短期内具有不可替代性2.教育内容和社会生产及生活需要之间有明显而直接针对性,偏重于应用

41.通才专才的结合:1.当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学科交叉整合的趋势,2.人的和谐发展与完整人格形成3.是社会发展对现代人才提出的要求

42.马丁。特罗:15% 43.英才高教阶段体现了传统高教的特征,注重少数治国人才和专家德培养,大众高教反映了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对高级人才数量需求的扩大,44.高等教育应遵循的原则:1.在可承受能力范围内适当加快发展速度。2.在注重规模扩大的同时提高质量和效益3.探索建立多元化的筹体系和多样化的办学形式4.发展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45.学制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包括:哪些学校?主办管理单

位,性质和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的关系。

46.依据:1受制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 水平。2.受到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3.适应教育者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

47.办学体制特征:单一公立系统,单一管理部门(意大利);单一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法国);多重公立和管理系统(加拿大和德国);私立和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日本和美国)

48.成教的类型:1.职工大学和职工业余大学2.广播电视大学3.函授.4.夜大5.其他

49.现代学位制度主要起源于西欧的中世纪 大学,确立是19世纪德国洪堡 50.高教职位设置的原则:系统、整体效应、最低岗位数量、动态性原则 51.改革重点和方向:1.保证学校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实行固定和流动的教师

编制相结合;2.利用市场调节机制来优化教师的资源配置3.适当下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审权,建立科学的高校评聘工作的评价和监督制度4.教师的和嘎权益要得到有效的保证,监视高校教师权益的仲裁机构,在涉及解聘或缓聘等事物时,要体现学术管理中专家团体的权威性特点。

52.高等教育攻关管理体制的模式:1.中央集权型(法国),权力分散型(美

国);既权和分权相结合(德国、日本)

53.体制改革:1.高等教育管理权力下放,扩大省级部门对丹蒂高效的统筹权;

2.建立一个广泛的社会参与的高等教育管理机制3.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增强活力,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54.管理模式:欧洲大陆模式(学术权力,法国、意大利)美国模式(行政权

力);英国模(两者结合),1989年后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特点:实行党委领导,体现民主集中制;/校长是最高行政长官,全权负责行政

事务;/实行党政分开,各行其职。行政管理层次:校、学院、系

55.行政管理改革方向:1.调整权力机构,下移权力中心,扩大自主权,权责统一2.精简机构,提高办事效率,规范化管理,转变职能,提高服务意识3.建立富有竞争力的高校人事制度,包括职称评定、人事聘用、分配制度绩考核4.高校后勤社会化,56.影响教育结构的因素:经济、文化传统、科技、教育因素

57.结构状况:1.层次结构(水平结构)2.科类专业结构(12个专业)3.形式结构4.能级结构(比例关系)5.地区结构(梯度/中心城市结构模式)58.高校教师的作用:传承文化、培养人才,服务社会 59.任务: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社会服务

60.劳动特点:复杂性、创造性、个体性和群体性

61.培养和提高:1.切实加强2.选拔培养学术带头人和骨干3.加强职业教育 62.教师结构:1.职务结构(职称比例,倒金字/科研;卵型/并重;金字塔型/教学)2.学历结构3.年龄结构4.专业结构

63.结构优化:1.完善教师聘任制2.引导教师在不同地区、不同高校合理流动3.克服近亲繁殖

64.高校学生的基本社会特征:1.感受时代精神的敏锐性2.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3.群体成员的互动性3.内部结构层次的复杂性

65.高校师生的特点|:1.主体性和互动性增强2.独立性增强。希望平等的交流知识,建立融洽的感情

66.改善途径:1.加强理解和沟通2.教师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权威,以学以德服人3.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人格,学会宽容

67.专业设置和调整的指导思想;1.尊循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的规律2适应学科专业本身发展变化的需要3.从实际出发,随时调整专业结构3.专业范围覆盖面宽广5.专业设置布局合理6.适合学校的办学条件 68.专业调整:.基本要求:1.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公民个人需要为出发点;2.积极复制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新兴专业3.保持专业设置和教学的内容的相对稳定性。具体做法;1.拓宽专业面2.改变培养方式3.避免几种倾向:一哄而上、盲目扩大招生,缺乏社会需求预测

69.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1.较高的认为素质和道德风貌2.优化的知识和能力结构3.具有现代意识4.具有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

70.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原则:1.与国家的教育方针、高教的总体目标一致2.与社会需要一致3.个人发展一致4.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规格的国际性 71.社会实践的特征:1.目的在于培养学生2.有定向选择内容3.通过先斯参与的方式实施4.与高校其他教学环节具有互补并进的效果

72.作用:1.促进知识的转化和知识的拓展2.增强大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3.发展大学生的创造才能和组织能力4.提高大学生修养,完善个性品质

73.活动形式:军事训练、专业实习、生产劳动、社会调查、智力扶贫、参观考察。

74.一些关系:1.出人才和出成果2.社会实践活动和教学科研3.学生自主性和教师指导4.深入性和广泛性5.集体活动与个体活动的关系

75.思想政治教育:人在私营自然、改造自然,适应社会、改造社会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教育人、塑造人的意识观念的教育活动 76.特点:鲜明的阶级性、广泛的群众性、很强的实践性

77.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遵循规律:1.遵循大学生思想活动、思想发展规律2.遵循高等教育规律3.遵循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规律,它包括:它有各种教育因素组成;按照一定的规律运动;在矛盾中进行;大学生政治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矛盾运动的过程

78.过程:1.教育者对大学生施加影响2.促进学生思想矛盾运动和转化3.思想政治教育是不断运动、发展、深化的过程

79.内容:1.系统的马克思基本理论2.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世界观3.马克思主义道德观4.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5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治

80.原则:方向性、疏导性、理论联系实际、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统一要求和个性化相结合的原则

81.方法:1.调查教育2.说理启迪3.情感交流4.榜样教育5.参观访问

82.基本途径:1.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马列主义课、思想品德课教学)2.教职员工的三育人3.党、团、学生会组织活动4.校园文化5.社会实践

83.高教科研的地位和作用:1.是高等教育法真的客观要求2.科研是提高师资水平的基本途径3.科研是提高学生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水短4.科研是发展新学科的基础5.科研是学下直接为社会服务的重要渠道

84.特点:1.高校多门类、多层次的学科结构,有利于科学技术领域的相互渗透,宜进行重大、综合性强的研究课题2.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学术思想活跃,研究后备力量充足3.高校是开展基础研究的重要基地4.信息资源丰富。信息系统发达。能比快的掌握和集中各种有关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和经济建设对科技需求的信息5.重视教育科学的研究室高校科研的特色之一 85.遵循原则:1.社会经济效益和学术水平相统一2.正确处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关系3.科研和教学相互促进4.项目指南和尊重自由选题相结合5.支持青年人元。开拓新的研究领域6.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 86.科研方法论原则:1.理论联系实际2.注意理论的层次性3.加强综合研究 87.教学过程的特殊属性:1.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2.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是系统的学习间接知识的过程3.它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递过程,也是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品质观、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88.教学的任务:1.促进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知识结构的油画2.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3.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社会主义道德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89.地位和作用:它是中心工作,是实现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90.特点:独立性/学习的自主性/学习的探索性增强 91.课程分类:1.认识的主体或客体上分,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2.从分科型或综合型分,并列课程和核心课程3.层次结构上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4.选课形式分,必修课、限选课、选修课

92.教学计划的组成:1.专业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2.课程设置3.主要教学活动4.时间分配5.学年编制

93.编制教学大纲的原则:1.明确的目的性2.前沿性3.思想性4.启迪性5.教育实用性

94.大学教材的特点:1.专门为教学服务2.是一部学科思想发展史3.能够反映与学科有关的实际问题。有一定的创建性、针对性和科学性4具体、生动、图文并茂,便于学习5.统筹安排、综合平衡

95.编制教学大纲的意义:它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张节、客体和条目叙述该学科的主要内容教学指导文件。按照教学计划,规定每个学是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实际技能和基本技能,也规定了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

96.形式:说明、正文和附录。说明部分阐明本门学科的教学目的、要求,以及教材编选的依据,教学方法的提示。正文部分安排教材的主要课题、要目或章节,规定每个课题的讲授内容、基本论点和教学时数。附录列举参考书目

97.课程建设的意义:1.建立各门课程的规范2.从整体上认识课程建设与其他工作的相互联系3.推动教学管理制度化4.转变教育教学思想,建立合理、适当的教学质量标准

98.内容:1.课程教学的内容、体系的改革2.教学设施的建设3.教学方法、手段的研究与装备4.教学组织与管理

99.要求:1.富有特色2.教材合适3.教学资料完整4.考核手段科学5.有效的教学方法6.拥有能满足教学要求的教学设施

100.教学组织形式的分类:个别教学制,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但教学效率低;班机授课制(捷克夸美纽斯最早提出),它有利于扩大规模。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同学之间结成团结的集体。但他强调统一,忽视个性差别,不利于因材施教

101.教学组织形式的趋势:1.教学活动展开的小规模化2.时间间隔上的短学程化3.场所的非课堂化和多样化

102.主要环节:课堂教学、实验课教学、实习、科研和毕业设计

103.备课的要求:1.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2.广泛阅读和积累有关材料3.了解学生,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理解能力进行备课

104.组织讨论课的要求:1.避免讨论课的无计划性2.善于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3.善于控制讨论进程4.及时总结

105.教学方法的共同趋势:1.以启发式代替注入试2.由交给学生知识相教会学生学习、发展转变3.强调灵活的、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及各种教学方法相互配合106.教育技术的作用:1.对教育决策的影响2.对教学模式的影响3.对高等教育、高校教学发展影响(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效率、有利于扩大规模、能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有利于因材施教)

107.学业评价的步骤:1.确定和表述待考课程的教学目标2.编审试题3.建立试题库4.实施考试、取得信息5.阅卷评分6.考试结果的统计分析与对策

第二篇: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

教育学资料节选自中国教考论坛

一、概念、单选、判断、多选

1、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2、欧洲中世纪大学作为近代高等教育的开

端。不是整个高等教育的开端,之前有带有高等性质的大学。

3、在中世纪,大学主要是围绕文、法、医、神四科来组织教育和教学活动,属于专业教育机构4、1998年8月29日通过并公布的《中华人民共

18、威斯康星大学在任校长范。海斯提出的“威

斯康星思想”而著名。威斯康星思想明确把服务社会作为大学的重要职能。大学为社会服务的基

本途径:

1、传播知识、推广技术、提供信息;

2、专家服务。

19、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的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20、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教育的培养目标;实施的途径。

21、1995年3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对我国教育方针作了规定。

34、高等教育两种价值观的主要观点代表人物:

个人本位观可溯源与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理论;近代代表人物18世纪法国启蒙学家卢梭;20世纪初永恒主义代表人物之一赫钦斯再次弘扬自由教育理念。

35、社会本位观在西方可溯源于柏拉图的哲学家

教育和军人教育。

36、在现实社会背景下寻求两种价值选择相互间的协调与整合:美国20世纪教育家杜威他主张教育应使“个人特征与社会的目的的价值协调起来”

49、我国成人高等学校从形式分

1、职工大学和

职工业余大学;

2、广播电视大学;

3、函授学院和普通高校的函授部;

4、普通高等学校的夜大学;

5、其他(包括教育学院和中小教师进修学院、管理干部学院等);

6、除了以上由具体机构承担的成人教育以外,我国还建立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又称之为“没有围墙的学校“。

50、现代学位制度主要起源于一些西欧的中世纪

大学;现代学位制度确立的标志是德国柏林大学创设的哲学博士学位。

37、在我国殷商、西周时期,教育内容以“六艺”,51、我国目前的学位制度确立的标志是1980年

即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古希腊教育内容包括文法、修辞学、辩证法,音乐,《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颁布。

52、《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

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二条对高等教育概念的表述是:本法所称高等教育,是指完成高级中学教育基础上实施的教育。

5、(多选题)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有四个方面:

一、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

二、政治决定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三、政治制约着高等

教育体制

四、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方针、目的。

6、高等教育的领导权由谁来掌握取决于政权的性质。

7、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

1、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教育;

2、培养政治、法律等专门人才;

3、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

8、(单选题)经济结构中的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对应高等教育科类结构;经济结构中的技术结构对应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经济结构中的消费和分配结构对应高等教育形式结构;经济结构中的国民经济的区域结构对应高等教育地区结构。

9、苏联学者斯特鲁米林的研究:运用受教育年限的长短来确定劳动简化率的方法计算出因教育程度的提高所产生的价值占国民收入的比率为30%。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的研究:根据人力资本理论的观点,通过教育资本储量分析的方法来推算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为33%

10、美国丹尼森的研究:应用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的方法研究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35%。

11、科学技术发展对高等教育有着广泛的影响,其中最为直接的和最明显的是对高等教育内容和手段的影响。

12、文化对高着等教育的影响四个方面:文化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内容;文化系统与文化设施影响高等教育的实施;文化传统影响着高等教育特色的形式;高等教育的校园文化作为社会的亚文化更受到社会文化的深刻影响。

13、人才培养职能肇始于古代,发展和完善于欧洲中世纪大学,也是现代高等学校最基本的职能。

14、最早产生的中世纪大学有五所:意大利的萨莱诺大学;意大利的波隆那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英国的剑桥大学。

15、近代中国最早建立的新式大学有四所:天津中西学堂;南洋公学;京师大学堂;山西大学堂16、19世纪初德国大学确立了发展科学的职能,发展科学职能产生的背景是1810年洪堡柏林大学的创办,这是大学现代化的开端。柏林大学创办的基本原则:“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

17、19世纪末美国大学确立了社会服务的职能,社会服务的职能产生的背景是1862年美国 《莫里尔法案》的颁布,引发了美国赠地学院运动,以康乃尔大学、威斯康星大学为代表的部分赠地学院开创大学直接为社会服务的办学思想。

22、1998年8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一章第四条又重申高等教育必

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23、1999年6月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就素质

教育的实施,对教育方针的内涵作了具体的阐述: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24、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

所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所要培养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

25、无论是教育政策的制定,教育制度的建立,还是教育内容的确定,教学效果的评价等,都必须受教育目的的制约。

26、教育目的的性质体现为两个方面,1、教育

目的是一种教育理想。

2、教育目的又具有客观性。

27、高等教育的目的可表述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高级专门人才”。

28、(多选题)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1、高等教

育目的具有导向作用,2、高等教育目的具有调控作用,3、高等教育目的具有评价作用,4、高等教育目的具有激励作用。

29、制定培养目标应确定的几个关系,1、德与

才的关系、2、身与心的关系、3、专业素质与文化素质的关系。

30、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三个方面,首先,从人作为生产力的主要因素———劳动力来考察认人的发展,人的体力和智利是构成劳动能力的两个对立统一的要素,它们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其次,人的发展还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第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

31、高等学校德育工作是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

性质的体现。2高校智育是以系统的科学理论和技能武装学生,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教育。

32、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途经主要有三个方面:

1、教学工作,2、科学研究,3、社会实践。

33、高等教育价值的两种选择:以个人为中心的个人本位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作为个人的个性和理性发展,即培养全面和谐的人;以社会为中心的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的目的是直接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

算术,几何学,天文学,这些内容被称为“七艺”。

38、通才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他实行的是一种博雅教育,注重理智的培养和情感的陶冶。

39、专才教育是指培养比较狭窄专业人才的教

育,教育内容主要涉及某一学科、专业的系统化知识,注重专门知识的传授和专门技能的训练。

40、课程体系应该“一维”、“深井型”向“二维”、“T型”转变。

41、英才高等教育和大众高等教育是指教育发展的两个阶段,最初由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提出:他认为,当一国高等教育入学人数低于适龄入学人口的15%时,其高等教育发展属于英才教育阶段;当该比例达到15%——50%时,属于大众高等教育发展阶段;50%以上属于普及高等教育阶段。

42、英才高等教育阶段体现了传统高等教育特

征,注重少数治国人才和专家的培养;大众高等教育阶段反映了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对高级人才数量需求的扩大,也是高等教育民主化的结果。

43、英才阶段向大众化转变的两种模式:以公立

高等教育系统的扩张为主的美国模式和以私立大学规模扩张为主的日本模式。中国走日本模式。

44、瑞典著名教育家胡森认为,教育平等包括起

点、连续的过程和最后目标(结果)三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高等教育平等是一个发展的概念。

45、高等教育的效率反映了教育内部的投入与产

出的关系

46、学制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学制的建立受制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学制的建立要受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

47、举办者角度将高等教育概括为四种基本类

型:

1、单一公立系统,单一管理部门(代表国家意大利);

2、单一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代表国家法国);

3、多重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代表国家澳大利亚);

4、私立和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代表国家日本和美国)

48、国外大多数国家的高等学校分为三个层次:

1、初级学院和短期大学;

2、大学和专门学院;

3、研究生院。中国分高等专科学校(含部分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大学和专门学院、研究生院。

规定:学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授予;硕士、博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授予。授予学位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及其可以授予学位的学科名单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提出,经国务院批准公布。

53、各国招生制度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统一的入学考试形式(统一考试的组织者既可以是国家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也可以是社会中的民间组织。在亚洲,统一考试普遍被采用)2.有高校单独组织入学考试的形式(美国)3.统一考试和单独考试相结合的形式(日本)

54、1998年我国决定将实行‘3+X’方案,‘3’

为语文、数学、外语三门科目,‘X’为综合科目考试,有文理大综合和文科综合、理科综合小综合两类。

55、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实行多渠道的招生制度,逐步推行了定向生制度、保送生制度、委培生和自费生制度。

56、在我国,高校教师的职务资格认定和职务设

置包括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四级。

57、高校教师岗位设置应遵循以下4个原则:第一,系统原则,第二,整体效应原则,第三,最低岗位数量原则,第四,动态性原则。

58、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指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

有关的组织制度体系,它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组织机构的设置、组织机构间的隶属关系,以及相互间的职责、权限的划分等。

59、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模式及代表国家:

1.中央集权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欧洲大陆的一些国家,如法国、意大利和瑞典。其中以法国尤为典型)2.权利分散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美国)3.集权与分权结合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德国、日本、英国)

60、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即‘两极管理,以省级统筹为主’的体制。

61、高等学校的管理模式:1.欧洲大陆模式(以

学术权力为主,高校内部权力重心明显倾向于基层教学和研究单位,并深刻体现了学术权威影响的高等管理模式)2.美国模式(行政权力相对强大,强调规范,实行相对严格的等级制度,下级对上级负责的高校管理模式)3.英国模式(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相对平衡,两者相互制约的高校管理模式)。62、我国高等学校的领导体制是1989年后实行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63、高等教育结构的概念(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见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它是1个多维、多层次的复杂的综合结构,大

致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两大部分。宏观结构

主要包括:层次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域结构、管理体制结构等。微观结构包括: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队伍结构等。

64、影响高等教育结构的因素有四个:1.经济因

素(经济因素往往是高等教育结构形成、发展以及调整过程中的决定性要素)2.文化、传统因素 3.科学、技术因素(科学技术因素对高等教育影响主要体现在层次结构和科类结构上)4.教育因素

65、层次结构(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又称水

85、教学原则:是依据已发现的教学规律和一定的教育目的,对教师和教学工作者提出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86、大学教学原则:

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2、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的原则

3、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

4、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5、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87、课程的定义:狭义的课程是指被列入教学计

划的各门学科,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合。广义的课程则是指学校教育中对实现教育目的的发生作用的一切文上的短学程化;

3、教学活动的场所呈非课堂化

和多样化。

99、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后总

结和学业成绩评价等

100、多选题教师指导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的原则:

1、教育性原则

2、科学性原则

3、因材施教原则。

101、教学方法就是在教学中为实现一定的教学

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所采取的教学途径或教学程序,是以解决教学任务为目的的师生间共同进行认识和实践的方法体系。

六、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原则。114、科研程序:科研准备阶段(一、选题

二、申请课题); 科学实验阶段; 研究成果评审、报奖和推广应用

115、大学的科研成果分六类:

一、理论性成果

二、应用性成果

三、发展性成果

四、阶段性成果

五、教学研究成果

六、科学专著和较高水平的教科书。

116、凡属于发明的科技成果及重大理论性的研

究成果,在上报成果的同时,可以向国家科委申请发明奖与自然科学奖。

102、(多选题)高校教学方法的主要特点:1、117、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种以实践的方式实现

平结构,指高等教育内部由于教育程度和水平的高低不同而划分的层次及其相互关系)。

66、科类、专业结构(不同学科领域的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一般以高等教育机构所授学位、文凭与证书的科类划分为准)67、形式结构(指不同办学形式的高等教育构成状态)。

68、能级结构(指具有不同办学条件、不同办学

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各类高等学校间的比列关系。我国目前分三个能级:1.设研究生院,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教学和科研兼顾的重点院校。2.以本科教育为主的一般院校。3.以培养应用性、技艺性为主的专科学校)。

69、地区结构(高等教育结构在地区分布上的构

成状态。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的布局形成的较为突出的模式有两种。1.梯度结构模式2.中心城市模式)

70、高校教师的任务有三点:1.培养高级专门人

才,即教书育人2开展科学研究3为社会服务。

71、高等学校教师的劳动特点:1高校教师劳动的复杂性2高校教师劳动的创造性3高校老师劳动的个体性与群体性。

72、高等学校教师的结构:1职务结构2学历结

构3年龄结构4专业结构。

73、高校学生生理发展特征:处于人体生长发育的‘第2个生长高峰期’的后期。74、高校学生的记忆以逻辑记忆为主,思维能力

尤其是辨证思维能力得到高度发展。75、按专业组织教学,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现代

高等学校的主要特点之一。

76、专业的概念(狭义的专业是指高等学校的专业,即高等学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教育单位,由特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和 相应的课程体系组成77、专业的出现以一定的社会分工为前提,又与

一定的学科基础相对应,专业设置与调整既要遵循现代科技发展的特点,又要依据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

78、高等学校对学生政治思想教育最基本的途径

是教学

79、教学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80、自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是学生能力发展的 2

个重要方面

81、教学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82、大学生学习的特点:1独立性的增强2学习的自主性增强3学习的探索性增强 84、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中间过渡性特征:高校

教学是学校这一特定环境下的认识过程转入社会实践认识过程的中间过渡阶段。

化与经验、活动。

88、(单选多选判断)按课程的侧重点放在认识的主体上还是客体上来构建课程,可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从分科型或综合型的观点来看,可分学科并列课程和核心课程;从层次构成上看,可分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从选课形式(课程要求)上看,可分必修课程、限选课程和选修课程;根据课程课时数的多少将课程划分为大、中、小、微型课程;根据课程内容主要是传授科学知识还是操作技能,划分为理论型课程和实践型课程;根据课程有否明确的计划和目的,将课程划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89、隐性课程贯穿于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学生

从学校的组织和制度的特征中习得规范和生活态度,学校在无形中亦完成了社会化训练、阶级结构的维持等功能。

90、高校专业教学计划是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指导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它体现了社会对某一种专门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91、多选题教学计划的组成:

1、专业培养目

标和基本规格

2、课程设置

3、主要教学活动

4、时间分配

5、学年编制(简称校历)。92、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的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

93、多选题编制教学大纲的原则(具体要

求):

1、明确的目的性2前沿性3思想性4启迪性5教学适用性。

94、教材,也称教科书,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教

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是进行教学工作、稳定教学秩序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95、班级授课制(班级教学制)是将学生按照大

致相同的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班级,教师面对由一定数量学生组成的班级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96班级授课制最先由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

〈大教学论〉中作了理论上的系统阐述。在我国,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开始采用班级授课制;1901年清政府宣布废科举、兴学堂,班级授课制逐渐在我国各级学校中普遍推行。

97、散班级授课教学组织形式:

1、19世纪末美

国出现的巴达维教学法;

2、欧洲出现的曼格依木教学法;

3、20世纪30年代英国出现的“开放教学“;

4、50年代初英、美等国的”协作教学“。

98、多选题(单一条易出单选题)班级授课制发展变化趋势主要有:

1、教学活动展开的小规模化;

2、教学活动展开的时间间隔

由教师直接控制转变为师生共同控制信息的传递;

2、教师教的成分逐渐减少,学生自学的成分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递增;

3、教学方法与研究方法的相互渗透和结合。103、(单、多选题)大学教学方法分类:

1、教

师和学生主要运用语言来传授、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如讲授法、问讨论法等;

2、是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直观感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如实验实习法、演示法、参观法等;3是指教师指导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如自学指导法、练习法等。104、选择题(二者概念和区别)讲授法是通过

教师的口头语言表述、讲解、讲演等形式,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也称课堂讲授法;讨论法是指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认识、辩明是非或获得新的结论为目的,把学生组织起来,激发思维,各抒己见以取得共识和交流,分享不同见解的教学方法。讲授法是单向的,讨论法是双向的。

105、(多选题)近代直观性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包括看图、演示模型、标本、参观等各种教学手段

106、(多选题)教育技术的领域包括四个方面:

1、学习者

2、学习资源

3、教育开发职能4教育管理职能。

107、多选题教育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作用:

1、对教育决策的影响

2、对教学模式的影响

3、对高等教育、高校教学发展的影响。108、计算机辅助教学就是将计算机用做媒体,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多媒体技术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并逐渐与通讯技术、大众传播技术等融为一体,具有交互处理、传输和管理文本、图像、动画和声音等信息的功能这样一种技术组合。

109、1999年6月,教育部制定〈关于发展我国

现代远程教育的意见〉,提出“统筹规划、需求推动、扩大开放、提高质量”的十六字方针。

110、教师教学活动的评价准则包括:教学素质、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的安排,以及教学的实际效果。

111、自1982年中国科学院面向全国设立国家级

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112、科学的学业评价有六个步骤:

一、确定和

表述待考课程的教学目标;

二、编审试题;

三、建立试题题库;

四、实施考试,取得信息;

五、阅卷评分;

六、考试结果的统计分析与对策;

113、高等学校科研应遵循的原则:

一、社会经济效益与学术水平相统一的原则;

二、正确处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关系的原则;

三、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的原则;

四、遵循项目指南与尊重自由选题相结合的原则;

五、支持青年研究人员,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的原则;

高等学校教育目标的教育形式,是高等学校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深入现实社会,参与具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以了解社会、增长知识技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活动过程。

118、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主要在于培养学生 119、几种主要的社会实践活动:

一、军事训练

二、专业实习

三、生产劳动

四、社会调查

五、智力扶贫

六、参观考察。

120、思想政治教育三个特点:

一、鲜明的阶级

二、广泛的群众性

三、很强的实践性 121、(多选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五个原则:

一、方向性原则;

二、疏导性原则;

三、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四、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五、统一要求与个性化结合原则 122、思想政治教育的六种方法:

一、调查研究

法;

二、说理启迪法;

三、情感交流法;

四、榜样教育法;

五、参观访问法;

六、品德评价法

123、(概念掌握)说理启迪法就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启发引导教育对象,以理服人的教育方法;榜样教育法是用他人的良好行为作为榜样来启发、激励青年学生的方法。124、(多选题)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途径:

一、思想政治教育课活动;

二、教职员工的“三育人”;

三、党、团、学生会组织活动;

四、校园文化;

五、社会实践;

六、各课教学

125、(多选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分三类:

一、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1、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

2、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世界观教育

3、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教育

4、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教育

5、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教育);

二、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1、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和形势任务教育

2、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的教育

3、劳动态度和纪律教育

4、革命传统教育);

三、按阶段安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1、新生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2、二、三年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3、高年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126、(多选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

1、教育者对大学生施加影响的过程

2、促进学生思想矛盾运动和转化的过程

3、思想政治教育是不断运动、发展、深化的过程。127、(简答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1、用

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教育学生,确保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2、用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启发和教育学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调动和激发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三篇: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论文

浅谈素质教育下的班主任工作管理

实施素质教育是迎接21世纪挑战,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素质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旋律,而班主任管理工作是学校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和关键手段,是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这一宏伟工程的根基所在。作为班主任,应该积极更新观念,勇于探索,力图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取得突破性进展。班级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土壤,而班主任则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是班级教育的主帅。他既是学生的长者,又是学生的朋友。在教育过程中,班主任要扮演好这双重角色,做到深入情理,促使学生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的养成。班主任的教育观念、协调能力、教育艺术、工作方法等,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那么班主任在素质教育中,如何更好的实施素质教育呢?本人就这个问题谈以下看法。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班主任在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遇到的最主要的问题一是应试教育问题,二是中差生的学习成绩问题,这就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学生观。

应试教育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退出历史舞台,所以班主任要勇于战胜自我,尽快突破应试教育的藩篱。班主任就应该因人、因材、分层施教,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使之成长为社会有用的人才。特别是如何对待中差生的问题,促进中差生学习成

绩的提高,关系到能否更好的实施素质教育。如何提高中差生的学习成绩,关键在于班主任要通过自己的教育和教学工作,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的自尊心。班主任要把学生当成教育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从而形成教育教学的生动活泼局面,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这是许多优秀班主任的成功经验。不论是讲课,还是谈话,都不能刺伤学生的自尊心。学生有过失,不能体罚,而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要给学生以鼓励性期待性的评价。这样做,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某一优点,而且能使学生智力潜能得到发挥。协调好科任教师的关系,共同管理教育目标

班主任是班级各方面教育力量的组织协调者。为了更好的发挥各方面教育力量的作用,就需要班主任的组织协调。一方面班主任需要把本班的任课教师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团结、合作的教育集体,使其目标一致地共同教育影响学生。班主任科任老师的关系是否协调,直接影响到班级的建设。班主任只有发挥自身的核心、纽带作用,虚心听取各科教师关于班集体建设、教育、教学的建议和意见,主动与各科教师协调教育教学立场、策略,求得各科教师广泛认同。这样全体科任教师自觉参与班级管理的风气就会形成,教育目标的实现将指日可待。多设参谋助手,组建优秀班干部队伍

班级是一个小社会,在这个小社会里,要发挥每个社会成员的作用,努力实现班级管理科学化,制度化,既是班级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进行素质教育的组织保证。因此,班主任不仅要重视强化教师的管理职能,而且要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密切联系学生家庭,搞好家访工作

访问学生家庭是班主任班级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家校合作的重要形式。班主任通过家访能使家长及时,全面地了解孩子在校表现情况,学习情况等,调动家长教育子女的积极性,取得他们的协助,统一步调,共同把学生教育好。

班主任在家访前要对被家访的学生有很全面的了解,包括各科学习,纪律,性格脾气等,不至于在家访的过程中手足无措,使学生父母产生教师对自己的孩子关心太少的感觉。家访时教师应力求语言朴实诚恳,介绍学生在校情况要事实求是;要先讲学生的优点,再讲缺点,即先肯定学生的长处,再指出他们的不足,同时还要分析学生能够克服缺点、毛病的有利因素,与家长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家访后,要及时对学生加以督导,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深化教育,这是家访

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开展丰富的班级活动,活跃班级文化生活,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具体地讲,班主任可以发动学生开展课外兴趣小组,举行班级知识竞赛、演讲,学习操作微机等各项活动,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组织演唱会、艺术品欣赏等活动,培养学生高雅的情操。开展田径、球类、棋类等体育竞赛活动,使学生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培养竞争意识,拼搏精神和合作精神,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正确看待和理性评价学生

学生们往往很在乎老师的评价,在意老师能否公平、公正,实事求是,一视同仁。有鉴于此,班主任必须正确看待和理性评价学生。①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从学生所处的角度、位置、环境去看待、理解和处理事情,领悟学生的所思所感所为,给与学生同等的关注;②学会欣赏和信任学生,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每一个想法、每一次发现,发现他们的可爱之处和闪光点,尽量给与鼓励和热切的期待;③不吝惜爱心的投入,多与学生交心谈心,使之觉得老师在乎他、关心他和

信任他,确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变学生被动接受管理为主动自我管理;④因势利导、以情动人,用真诚和鼓励,唤起学生的自信,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长、感受进步,走出自卑的阴影,去品味自身价值得以实现的愉悦和幸福。

总之,作为一名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首先要做好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这篇文章,其次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密切联系学生家庭,搞好家访工作;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当然,作为班主任管理班级是一门艺术,它需要不断用科学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丰富我们的认知,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只有如此会更好地做好班主任工作,体现素质教育。

第四篇: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论文

教师资格培训教育学论文——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在中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在中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作者

(学校 学院,地址)

摘要:师生关系是在教育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教师与学生之间所形成的特定的关系。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的建立,一定会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的大幅度提高,对于学生思想的发展、成绩的提高、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将具有极大的裨益。关键字:和谐民主;师生关系;中学生;重要性

Abstract: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re in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to achieve a common education tasks, formed by a specif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The establishment of a democra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will promote the teaching quality and teaching efficiency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udents thought, improving performance and ability, etc, will be of great help.Key words: Democratic;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Middle school students;role 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基本人际关系,也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社会关系之一,贯穿于整个教育的始终,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许多研究表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发展和减少学生问题行为的关键因素,它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学业的提高、智力的培养,以及身心的全面发展,如亲密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儿童形成对学校的积极情感态度,积极参与班级学校活动,与同学形成积极的情感关系,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和较高的社会适应能力;不良的师生关系,可能使学生产生孤独感和对学校的消极情感,在学校环境中与老师同学关系疏远,表现出退缩、攻击等行为,从而影响其学业行为和成就,进而造成辍学、心理障碍等。以往关于师生关系的研究主要关注师生关系质量的影响因素,而且主要从教师知觉的角度来考察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在教育活动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而在这个起基础作用的教育系统内,最核心的将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没有其他东西能代替这种师生关系。在社会转型时期,传统的师生关系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尊重的教育理念为现代师生关系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和理论依据。

师生关系的本质可以有以下几种理解:(1)师生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它反映和包含了社会、政治、经济、道德、文化等关系,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与其他有关人员发生关系的一种最基本、最主要的关系。(2)师生关系是一种人际关系。师生关系就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形成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个概念有两层含义:一是师生关系是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二是师生关系是在教育过程中形成的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特殊人际关系。(3)师生关系是一种心理关系。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以情感、认知和行为交往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心理关系。

师生关系在实践中是错综复杂的,不免受价值观的影响,有注重社会价值取向的师生关系实践观和注重个人价值取向的师生关系实践观。注重社会价值取向的师生关系实践观在教育中表现出来就是:(1)教师重视教育的整体目标,注重以统一的标准要求每一个学生,忽视学生个体的不同特点和不同需要,教师是社会的代言人;追求外在于人的目标,以考试、1 / 3

教师资格培训教育学论文——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在中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分数等外在的形式代替了教师、学生的内在需求。(2)教师与学生形成了“你教我学”的局面,完全按照教师的思路和培养方式来培养学生,教师替代学生个性发展,学生完全没有主动性和创造性可言,教师俨然成了学生的代言人。(3)采用专制的方式管理学生。表现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组织一切由教师决定,学生不参与并要绝对服从。注重个人价值取向的师生关系实践观在教育中表现出来就是:考虑到了教师与学生的需求,个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得到了发挥。但是,注重个人价值取向的师生关系很容易走向极端:教师和学生都从自身出发,教师把学生当成控制的对象;学生把教师当成自己的对立面。考虑自身地位的同时又是以牺牲他人的地位为基础的,实际上,教师与学生的地位都没有得到保障。这两种实践观各有利弊,因此,我们应该扬长避短,避免走向极端。

任何一种理论观点都需要以一定的价值观为基础或标准。一般认为,评判或者说构建科学合理的师生关系理论的基本价值尺度主要有五个:

1、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首先,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故一切教育关系的认识和处理都必须以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作为基础。其次,学生的学习是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结构的过程,这要求以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为主要出发点来建立师生关系。

2、从教育教学的实际特点出发。师生关系首先是人与人的关系,但不能把师生关系等同于一般的人际关系,因为师生关系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特殊关系:其一,教育教学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以传承文化、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受过系统训练的专业人员作为教师,学生是专门到学校来接受教育的,这就使得师生关系与其他的人际关系有重要区别;其二,教师与学生主要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这也决定了师生之间不可能是绝对的平等与一般的合作关系。因此,构建师生关系必须从教育教学的实际特点出发。

3、有效、充分地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作用。由于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角色和任务不同,他们的作用也就不同。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是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引导者与管理者,是学生发展的设计者与促进者。总之,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起着领导者或引导者的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作用是继承并创新文化。能够最有效、充分地发挥教师和学生各自作用的师生关系,就是最合理的师生关系。

4、有利于师生双方、特别是学生的发展。教育的本体功能是培养人,所以衡量教育好坏的根本价值尺度就是看是否有利于师生双方特别是学生的发展;二是全体学生的发展,而不是少数精英的发展;三是学生个性的发展,让今天所受的教育成为学生明天发展的基础。只有有助于学生各方面和谐发展的师生关系,才是合理的师生关系。

5、符合时代的要求。师生关系是时代的产物,又是时代精神的反映。随着时代的进步,民主、平等观念的深入人心,反映在师生关系上,就是主张师生之间人格上的民主、平等。这是与现代伦理学上主张的人格平等和现代法学主张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相一致的。所以,师生人格上是否民主、平等,也就成了衡量当代师生关系合理与否的一个重要价值尺度。

因此教师对学生应当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把自己的爱倾注到每个学生身上,并不偏爱任何一个。在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维系到学生的整个成长过程之中,教师充分关注学生不同阶段的发展情况,在教学活动中,建立一种平等、自由、宽容、关心、鼓励、合作的关系。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共同向往的境界,要达到这种境界,首先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不仅需要教师的教育和引导,需要学生的配合。教师要全面关注学生,关心全体学生,平等接纳每一位学生,对每一个学生有始终如一的热爱与关怀。在民主的师生关系中,师生间在人格上是平等和民主的。教师对学生只有尊重理解和真挚的爱,才能产生真正的爱生之情,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此外,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重视家庭教育,改革教育教学评价制度,通过科学的评价制度也可以推动和谐师生关系的建设。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更是学生健康发展的前提。影响构建师生和谐关系的因素很多,教师是首要因素,也是关键因素。教师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力量,2 / 3

教师资格培训教育学论文——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在中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未成年人灵魂的塑造者和健康成长引路人,必须树立崇高的师德形象,承担起时代赋予教师职业的神圣使命。但是,由于现在教育,尚未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一些教师“目中无人”,急功近利;还有的教师理想信念不坚定,教育思想不厚端正;在师生关系方面,有的教师对学生不尊重,存在惩罚、训斥、讽刺、挖苦学生的现象;在廉洁从教方面,有的教师仍接受学生或家长的宴请和馈赠,以教谋私;在优质轻负方面,学生的课业负担仍然很重等等。所以,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必须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规范教师的教育行为,树立正确的教育信念,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造就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在学校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就学生而言,与老师相处的情况如何常常会影响他的整个学校生活。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必要保证。在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会从内心感到来自老师的诚挚关怀,由衷的爱护和帮助,就会有一种受到依赖、鼓舞与激励的内心情感体验,从而从内心升腾起对老师的信任和爱戴,由喜欢老师而喜欢他所任的学科,从而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并努力将教诲转为行为,实现老师的期望。

参考文献:

[1]范士龙.和谐师生关系的促进策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25-30.[2]蒋天策.理解型师生关系及其构建方略[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38-59 [3]江芳、查啸虎.理解型师生关系及其构建[J].教师教育研究,2006,18(1):46-49.[4]张蕾.论和谐的师生关系[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1:9-22.[5]邵晓枫,廖其发.论和谐师生关系的内涵[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4(3):137-141.[6]丛立新.平等与主导:师生关系的两个视角[J].教育学报,2005.1(1):27-31.[7]张丽华、张索玲、宁徽.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影响青少年自尊的路径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11):1378-1380.[8]陈燕山.师生关系对高中教学效果的影响案例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1:9-12.[9]李志锋.家庭背景对学业成绩的影响研究-以济南市为例[D].苏州:山东师范大学,2013:24-49.[10]王俊菊、朱耀云.师生关系情境中的教师学习[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08,40(4):287-291.[11]鲍聪.师生关系研究述评[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19(6):32-35.[12]闵容,罗嘉文.师生关系研究综述[J].教学研究,2006,29(1):26-29.[13]邵晓枫,廖其发.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师生关系-对我国当代师生关系理论构建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7(10):47-50.[14]胡晓.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师生关系现状分析及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D].杭州师范大学,2012:13-26.[15]王守纪,杨兆山.以尊重为核心的现代师生关系及其建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30(9):34-37.[16]邹泓,屈智勇,叶苑.中小学生的师生关系与其学校适应[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77-81.[17]付玉.中小学生师生关系、学业自我概念与学业求助的关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22-26.[18]温文娟.中学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5-11.3 / 3

第五篇: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试题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40分)

1.教育史上两大对立学派—传统教育派与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C)。A.凯洛夫和赫尔巴特 B.杜威和赫尔巴特 C.赫尔巴特和杜威 D.夸美纽斯和杜威

2.“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可一到人手里,就全变坏了。”这句话出自哪本教育名著?(A)A.《爱弥儿》 B.《教育漫话》 C.《普通教育学》 D.《人的教育》

3.中小学智育的根本任务是(B)。A.传授知识 B.发展学生的智力 C.形成技能 D.培养个性

4.强调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的典型表现形式是(B)。A.综合课程 B.活动课程 C.学科课程 D.潜在课程

5.(C)阶段是儿童道德发展的关键年龄。A.初中 B.婴儿 C.小学 D.幼儿园

6.教育教学要求的“一刀切”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C)。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7.决定教师劳动创造性的是(C)。A.劳动任务 B.工作性质 C.劳动对象的特点 D.劳动手段的特殊性 8.个人活动包括(D)。A.体育竞赛 B.学科小组 C.科普讲座 D.写日记

9.依据课外活动的机能可将课外活动分为接受性活动、创造性活动和(C)。A.探究性活动 B.发现性活动 C.训练性活动 D.社会性活动

10.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是(A)。A.讲授法 B.谈话法 C.讨论法 D.演示法

11.我国倡导启发式教学的第一人是古代教育家(A)。A.孔子 B.墨翟 C.董仲舒 D.朱熹

12.师范学校的出现,与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从时间上来说,(C)。A.是同时的 B.师范学校出现得早

C.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的时间早 D.说不清楚

13.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良好的发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C)。A.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B.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C.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D.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不能起到主导作用的 14.小学阶段是发展学生个性(B)。A.并不重要的时期 B.非常重要的奠基时期 C.没有效果的时期

D.最不会受外界影响的时期 15.基础垂课程是(B)。A.广域课程 B.必修的课程 C.相关课程 D.选修的课程

16.提出非学校化观念的是(B)。A.赫尔巴特 B.伊里奇 C.怀特海 D.克伯屈

17.在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问题上,应坚持的是(C)。A.坚持人文教育为主 B.坚持科学教育为主

C.坚持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携手并进 D.要看情况而定

18.教育内容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认识的(B)。A.主体 B.客体 C.教的主体 D.学的主体

19.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这是(B)。A.遗传决定论的观点 B.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C.家庭决定论的观点 D.儿童决定论的观点

20.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是(C)。A.杜威 B.怀特海 C.布鲁纳 D.克伯屈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21.素质教育的核心是___培养创新能力_______。

22.西欧中世纪早期的教会学校主要学习神学和七艺,七艺包括文法、___修辞_______、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23.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理的发展,二是____心理的______发展。24.课外小组活动主体可分为学科小组、______技术小组____、艺术小组和体育小组。25.学生是课外活动的主体,教师在课外活动中主要起____辅助______作用。26.课外辅导是对___课_______的补充和延伸。

27.练习按学生掌握技能的进程可分为模仿性练习、独立性练习和___创造性练习_______。28.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不是精英教育和______专业____教育。

29.对整个班主任工作过程、状况和结局做出的全面的、恰如其分的评估,包括质的评和量的估计。这项工作被称为______班主任工作总结____。30.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_____促进_____的关系。

三、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31.小学生的有意注意不断发展,但无意注意仍起着作用。低年级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及时提示和提出要求。(T)

32.战前学前教育很少被纳入国家教育系统,但现在很多国家都将学前教育纳入了国家教育系统,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T)

33.学习问题的理论是教学的基本理论,历代中外教育家曾以不同观点、从不同角度对教学过程作过种种的探索,提出了各自的见解。(F)

34.人们的思想观点和世界观的形成都离不开人们的认识,都需要以一定的感觉为基础。(F)

35.终身教育是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的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T)

36.任课老师在学生个体的发展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对全班学生的情况十分了解,在德、智、体等方面全方位地养成学生的素质。(F)

37.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包括工艺、设备、程序、手段等)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T)

38.教学中的启发不是让学生自发地看,而是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地观察,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把握事物的特征。(F)

39.培养小学生有目的有顺序地进行观察,引导儿童从知觉事物表面特征发展到知觉事物的本质特征。(T)

40.小学生的学习是无目的、无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不用遵循一定的教育制度以及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的。(F)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41.为什么说环境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其

原因在于:第一,人接受环境的影响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一个积极、能动的过程。这种能动性一方面表现在,人是通过实践活动接受环境的影响并获得发展的。人在实践过程中既接受环境的影响,也改造着环境,并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改造着自己。另一方面表现在人是按照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在这些知识、经验基础上产生的需要和兴趣等接受环境影响的,因此,同样的环境在不同人身上可以产生不同的作用。第二,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广泛的、潜移默化的,也是自发的、零星的、无计划的、无目的的、不系统的,有时甚至是相互矛盾的。环境影响的这种特点,往往使人的发展具有两极性:既可以使人向好的方向发展,也可以使人向不好的方向发展。因此,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环境的作用是有限的。

42.根据课程的任务和课程的制定者,课程的类型有哪些? 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1)从课程任务的角度,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三种类型。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能力培养的课程。拓展型课程高度重视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拓展,关注学生知识视野的开拓,全方位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2)从课程制定者的角度,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种类型。国家课程是指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属一级课程,管理权属中央级教育机关。地方课程是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编制的课程,属二级课程。学校课程是学校自身研究开发的课程,又称校本课程。

43.我国小学课程设计的原则是什么?(1)高度的科学性和高度的思想性统一。(2)要以实现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为最终目的。(3)要适合小学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44.简述设计教学法。

设计教学法是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在自己设计、自己负责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的知识和能力。

45.简述课外活动的特点。(1)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自愿选择性。课外活动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选择、自愿参加的活动。(2)课外活动内容和形式的灵活多样性。从内容和组织形式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3)学生在课外活动组织上的自主性。与课堂教学相比,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具有更大的自主性。

五、论述题(本大题10分)

46.试分析义务教育的意义。

第一,义务教育既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又会不断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各国制定义务教育的制度,规定义务教育的实施年限,基本上是由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教育水平所决定的,可以说,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实行义务教育的根本条件。

第二,义务教育既体现着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水平,又会促进现代文明的提高,一个国家公民的民主生活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公民的这种民主生活就是要建立在教育机会均等、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的民主基础之上,并通过法律形式来加以保障的。义务教育是建立一个国家民主生活的基础和工具。

第三,义务教育既可以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又可以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作为国家的公民必须接受一定年限的教育,这种思想不是所有的人都认识清楚的,尤其在经济落后的地区,由于主观与客观的因素,儿童与少年的受教育的权利时常会受到侵犯。实施义务教育从法律上维护了公民受教育的基本权利,也要求公民履行自己作为国家公民的应尽义务。

一、单项选择题

1.C2.A3.B4.B5.C6.C7.C8.D9.C10.A11.A 12.C13.C14.B15.B16.B17.C18.B19.B20.C

二、填空题 21.培养创新能力 22.修辞 23.心理 24.技术小组 25.辅助 26.课

27.创造性练习28.专业

29.班主任工作总结 30.促进

三、判断题

31.√32.√33.×34.×35.√36.×37.√38.×39.√40.×

四、简答题

41.【答案要点】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其

原因在于:第一,人接受环境的影响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一个积极、能动的过程。这种能动性一方面表现在,人是通过实践活动接受环境的影响并获得发展的。人在实践过程中既接受环境的影响,也改造着环境,并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改造着自己。另一方面表现在人是按照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在这些知识、经验基础上产生的需要和兴趣等接受环境影响的,因此,同样的环境在不同人身上可以产生不同的作用。第二,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广泛的、潜移默化的,也是自发的、零星的、无计划的、无目的的、不系统的,有时甚至是相互矛盾的。环境影响的这种特点,往往使人的发展具有两极性:既可以使人向好的方向发展,也可以使人向不好的方向发展。因此,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环境的作用是有限的。

42.【答案要点】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1)从课程任务的角度,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三种类型。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能力培养的课程。拓展型课程高度重视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拓展,关注学生知识视野的开拓,全方位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2)从课程制定者的角度,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种类型。国家课程是指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属一级课程,管理权属中央级教育机关。地方课程是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编制的课程,属二级课程。学校课程是学校自身研究开发的课程,又称校本课程。

43.【答案要点】(1)高度的科学性和高度的思想性统一。(2)要以实现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为最终目的。(3)要适合小学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44.【答案要点】设计教学法是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在自己设计、自己负责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的知识和能力。

45.【答案要点】课外活动具有如下特点:(1)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自愿选择性。课外活动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选择、自愿参加的活动。(2)课外活动内容和形式的灵活多样性。从内容和组织形式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3)学生在课外活动组织上的自主性。与课堂教学相比,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具有更大的自主性。

五、论述题 46.【答案要点】 义务教育的意义是:

第一,义务教育既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又会不断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各国制定义务教育的制度,规定义务教育的实施年限,基本上是由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教育水平所决定的,可以说,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实行义务教育的根本条件。

第二,义务教育既体现着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水平,又会促进现代文明的提高一个国家公民的民主生活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公民的这种民主生活就是要建立在教育机会均等、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的民主基础之上,并通过法律形式来加以保障的。义务教育是建立一个国家民主生活的基础和工具。

第三,义务教育既可以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又可以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作为国家的公民必须接受一定年限的教育,这种思想不是所有的人都认识清楚的,尤其在经济落后的地区,由于主观与客观的因素,儿童与少年的受教育的权利时常会受到侵犯。实施义务教育从法律上维护了公民受教育的基本权利,也要求公民履行自己作为国家公民的应尽义务。

下载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3(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3(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总结

    教 育 学 一、 名词 1、 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指有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试模拟题

    2011年辽宁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试模拟题(一)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教育国际化即教育要面向世界。也就是说现代教育从______、教育制度、______到教育管理都要面向世界。......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题库(本站推荐)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题库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的发展 1、狭义的教育是指以_影响人的身心发展___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_学校教育___。(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学校教......

    2011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同步训练答案3

    2011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同步训练答案3 一、单项选择题 1.c[解析]健康归结为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方面的内容。 2.D[解析]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和过程,不仅......

    湖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简答题

    简答: 1. 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 第一,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 第二,学校教育为统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森严的等级性. 第三,学校的教......

    2011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笔记

    2011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笔记 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考点: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的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考点广义:凡是增进......

    中学教育学大纲, 教师资格证考试[推荐]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的发展 1、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

    教师资格证考试幼儿教育学1

    先行教育*教师资格证幼儿教育学练习 教师资格证: 幼儿教育学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国家教委正式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规定:“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