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资格证《教育学》材料分析
绪论
答案要点:
首先,它体现了当代教育学视野的不断扩大,教育研究视野在时间上将扩展到人的一生,在空间上将扩展到全社会;其次,它体现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全民终身教育理论的提出,为各国进行教育改革实践提供了指导和帮助,加强了理论和实践的联系。
第一章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答案要点: “大学公司化”产生与科学技术高度发展、各种劳动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的今天,社会生产的进一占发民要靠不断的知识创新和高素质人才的出现,这种要求直接影响到教育中来。从大学教育本身来看,大学教育要想获得发展,也必须为实现社会的需要,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要才做好准备,避免吕学的自我保守。发上材料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生产性。
第二章 学校
答案要点:
两个案例共同反映了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来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学校文化是指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研究、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如教育和管理观念、历史传统、行为规范、人际关系、风俗习惯、教育环境和制度以及由此而体现出来的所有成员,尤其是学生受其规范及影响。学校文化从其形式来看,可以分为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三类。精神文化包括学生文化和教师文化,主要是以人或人际关系为基础构成的文化形态。物质文化是指学校物质环境所构成的一种文化,比如学校的所处的物质环境,如校园面积、校园布局、学校建筑、教学设备、图书馆等等,都会构成一种独特的文化内涵。制度文化是指学校中的规范所构成的一种文化,学校规范是针对学校成员的,不同的规范体现了不同的价值的态度,因而构成不同的文化。案例一主要反映了深圳市南山中学通过营造绿色的高品位的教育物质环境文化来促进学生的发展。案列二主要反映了齐贤中学通过建设自身的学校制度文化来促进学生的发展。二者都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学校所处的物质环境,如学校建筑、校园布局、教学设备、图书馆等等,属于学校物质文化的范围。与前述的教师文化、学生文化以及管理者文化等非物质文化一样,学校物质文化对学校的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学校物质文化对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知识技能的掌握,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念的培养,以及创造性、主体性的养成等,都会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学校中的传统、仪式和规章,一般统称为学校制度文化。学校制度是学校组织对组织内部各类成员的一种行为规范规定,不同的出发点,会有不同的规定,从而形成不同的制度文化。一所学校要实现自己的培养目标,要进行复杂的教育教学活动,就要有合理的工作程序,要有成规可循,形成一个和谐有序的环境,很多工作就需要逐步制度化,从而形成学校的制度。学校制度从形式上看,则可以分为传统、仪式和规章三类。学校传统是一所学校在校长时间内形成的,影响所有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定势。学校传统的形成受学生文化的影响较大,一般不是通过强制性的要求实现的。因此,一个良好的学校传统可以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学校仪式是学校的某种固定化的活动程度和形式。一所学校中所存在的仪式表现在学业方面的,有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表现在体育运动方面的,有运动会、体育比赛的各种仪式;其他还有升旗仪式、周会、校训、校歌等等。一所学校中各类仪式的多寡及其所包括的内容常随学校的性质及目标而有别。学校仪式一般是在学校的要求下产生,受教师文化的影响较大,具有一定程度的强制性,是教师教育学生的一种有效的工具。学校规章是学校中的一种制度化了的行为规范。如学生守则、教学规范、学校工作常规等等。学校规章的制定者一般是办学者或教师,代表他们的意愿和办学理念。规范的对象不仅包括学生,也包括学校的教职业员工。一所学校的制度文化是在办学过程中逐步地形成的,是该学校特色的鲜明表现。独特的学校制度会对学生人格的养成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学校文化地学生的发展是潜移默化的和全方位的。因此,只有全方位的建设校轩文化的方方面面,从物质环境到精神风貌,以及传统规章制度,以外显的到内隐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健康健全的成长。
第三章 学生
答案要点:
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在教育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处理同外部世界关系时所表现出的功能特征,具体表现为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三明市第一中学实施的主体性教育改革中,主要体现了三个方面:第一,灵活多样、可供选择的课程体系;第二,分层次的教学管理,全方位的实施因材施教;第三,实施学年学分制,保证国家课时计划的同时,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科目,实施多样化的考试,并在基础上形成一个开放灵活的学生评价系统。该校的这项教育改革从课程、教学管理和学生学习管理三个方面,为学生个体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自主的、能动的、可选择的、创新的空间,体现了主体性的教育的基本原则。教育教学实践中要开展主体教育,就应该从这些基本的原则入手,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1、教学活动中,要给学生留有选择余地,并尊重学生选择。
三明市第一中学的课程体系和学年学分制充分体现了可选择性的特点。
对外界刺激的选择性反应是人的主体怀的本质特征之一。现代儿童发展理论,把儿童的发展看作是发展主体不断自我构建的过程。也就是说儿童的发展首先是一个动态的自我塑造的过程,而发展的结果,则取决于发展过程中主体在构建过程中对于反应什么和如何如应等做出的所有选择。儿童发展的差别与儿童发展的充分与否,都与发展主体的选择性相关联。教育活动中要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就是要给学生展现个性和按个性特点进行发展的机会。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从教材与课程的内容到实施教学的方法和组织形式方面,都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的长处,在学习的内容上有所偏重,在学习方法有自己特点。“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个人的自由发展,就是依据自身特点做出选择的发展。
2、教育中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
有了选择广阔空间,才会有更多创新的机会。严格地说,创造性也是一种选择,但它是一种与众不同、承前启后的选择。创造的实质,是人对自身行为可能性的新发现、新尝试。创造是人的潜在能力得以发挥的根本途径,也是个人发展与人类进步的根本算什么。
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活动,不只是接受教师传递的知识和服从教育要求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自主地探索世界、感受社会的过程;学习的结果,也不仅仅是掌握知识,还要形成科学精神和恰当的生活态度。否定学生创造性的教育,会造成学生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的僵化。“教育的首要作用之一是使人类有能力掌握自身的发展”。所以,我们应该从中小学开始,就鼓励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发挥。让他们能经常地体验到与众不同的想法或做法给自己带来的变化,看到自己反常规做法对所涉及事件的影响,从而体验到人存在的作用和意义,逐渐形成自我发展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挖掘自己发展的潜力。我们要警惕,抑制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将造成学生发展的潜力的浪费。而要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就需要在可选择的的基础上,通过多元的灵活的课程设置、教学模式与手法,丰富多彩有学习情景,以及相应的评估手段来为学习提供广阔的创新空间。
3、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要尊重学生的感受。
第四章 教师
答案要点:
我国,《教师法》规定,实行教师聘任制度。聘任双方依法签订的聘任合同具有法律效力。它以聘书的形式明确规定了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对于学校而言,有权对受聘教师的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工作成绩进行考核,并作为提职、实施奖惩的重要依据。同时有义务按照合同为教师提供教育教学、科研、进修等工作条件,并支付酬。对于教师来讲,按照合同,享有公利,承担义务,要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本案例中,(1)教师张某不履行
聘任合同中所规定的教师义务和职责,只顾经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杂货店且早晚又去载客,属于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并给学校的教学工作造成了损失。(2)张某忙于从事第二职业,经多次教育后仍不改正,按照《教师法》第三十七条的规定,“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学校有权解聘张某,是正当的合法的行为。
教委应该对张某在该学校的具体行为进行进一步的调查,如果纯属误人子弟,不思教学,未履行学校与之签订的合同中所规定的义务与责任,就可以维持学校对教师张某做出解聘的规定。
第五章 教育目的答案要点:
第一则材料属于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第二则材料属于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第三则材料为我国国家实施义务教育的教育目的。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和个人本位目的论既有联系又有冲突;我国的教育目的则是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有鲜明的政治方向,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的。
第六章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答案要点:
1、上述案例所谈的主要是我国中小学德育中存在的一些严重的问题,即德育的功能无法真正实现,中小学德育面临重大挑战。
2、学校德育的功能可以概括表述为德育的社会性功能、个体性功能和教育性功能三个主要的方面。
·德育的社会性功能。德育的社会性功能指的是学校德育能够在何种程度上对社会发挥何种性质的作用。具体说来,主要指学校德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学生影响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等。
·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德育的社会性功能是指德育对社会发展所能发挥的客观作用,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则是指德育对德育对象个体发展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可以描述为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发生影响的三个方面。其中享用性功能是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最高境界。
·德育的教育性功能。德育的教育性功能有两大含义。一是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二是指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
3、题在于:我国的德育长期以来主要强调德育的社会性功能,而忽视了个体性功能和教育性功能,造成德育的形式化、政治化,很难使社会公认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内化到学生的日常行为中。
4、建议:德育内容实际上就是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我们认为,从基本的道德教育开始,德育内容应当包括三个主要的层次:第一,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第二,公民道德与政治品质的教育;第三,较高层次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教育等。依据这一层次划分,我们认为,我国中小学德育的重点应当包括或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
基本道德是个体生活的基本性道德要求。基本道德往往是历史上传承下来为人类社会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德育的基本是要教学生学会做人。所以诸如公平、正直、诚实、勇敢、仁爱、热爱劳动、艰苦仆素等应当成为中小学德育的奠基性内容。
·公民道德与政治品质的教育。
公民道德与政治品质的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民主与法纪观念和其他政治常识的教育等项内容。·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的基础教育。
世界观、人生观、理想是人的精神内核。对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培育是德育的最高目标,同时也是德育工作的基础性工作。青少年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的形成、发展的关键时期,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的基础教育应当成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和根本任务。
第七章 课程
答案要点:
·课程改革是全世界都在面临的问题; ·课程改革应该在理论指导下进行; ·课程改革应当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知识与能力、分科与综合、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等问题;
·课程改革应该有科学的课程设计; ·课程改革应该关注各种现实问题和其他理论所带来的对课程的影响。
第八章 教学 上
答题要点
主要从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这一原则去考虑问题。
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指教学要在科学的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是为了将教学中科学知识的传授学习与思想品德教育一起来而提出的。
在教学活动中贯彻这一原则,对于教师在以下要求。
1、坚持正确的方向。小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分辨能力都有是有限的,教师要主动地、适时的、适当的加以引导,帮助他们形成和提高对于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
2、严格遵守职业道德。教师作为社会公民,享有思想和信抑自由,但是,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体现国家意志,按照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的教学,坚持和维护社会基本地政治观点和价值观念。不能用带有个人色彩的思想观点随意地影响学生。
3、实事求是。在教学中贯彻这一原则,特别要防止形而上学,不能穿凿附会,生拉硬扯。那种“穿靴戴帽式”的思想性,本身就是违背这一原则的,从长远效果更是适得其反。
4、讲究教学艺术。要善于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学任务的具体特点,自然地将,思想性与科学性结合起来,使得学生在知不觉中受到教育,达到“润物细夫声”的效果。许多教师在这方面创造了宝贵经验,教师应当善于从中学习。结合案件部分内容略。答案要点:
抓住性原则的基本内涵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师的基本要求即可。
启发性原则指在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以过成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为了将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统一起来而提出的。
在教学活动中贯彻启发性原则,对于教师有以下基本要求。
1、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教师的启发应当是能够激发起学生紧张、活泼的智力活动的,从而使得学生深刻地理解掌握知识,获得多方面的体验复杂的思维活动,但又是他们通过自觉积极的思考能够得到基本正确结果的问题进行。
2、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启发只有在切合学生实际时才可能避免盲目性,只有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研究和了解学生需要,教师的启发才可能是有针对性的和有效的。
3、建立民主平等地师生关系。在权威式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真理代言人和学术权威,学生很难真正做到自由、充分地提问和思考。只有当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师自己做到自由、充分地提问思考。只有当学生自觉性才能真正地调动起来。
第九章 教学 下
答案要点:
这个案例运用了谈话法的教学方法。谈话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借助启发性问题,通过口头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活动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谈话法的基本形式是学生在教师引导通过独立思考进行学习。
谈话法的优点在于能够比较充分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对于学生智力的发展有积极作用,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和提高。谈话法的缺点是,与讲授法相比,完成同样的教学任务,它需要较多的时间。此外,当学生人数较多时,很难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因此,谈话法经常与讲授法等其他方法配合使用。
教师运用谈话法,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做好充分的准备。围绕什么内容进行谈话、提出哪些问题、提问哪些学生,以及学生可能做出什么样的回答,怎样通过进一步的提问引导学生等等,教师都应当在事前周密考虑和安排。
2、谈话要面向全体学生。尽管谈话只能教师与个别学生之间进行,教师还是可以通过努力吸引所有的学生。首先,谈话的内容应当是能够引起全体学生注意的在教学中具有普遍性和重要性的问题。其次,教师应当尽可能使得谈话对象有代表性,比如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最后,在谈话时适时加以适当的解释、说明作为补充。
3、在谈话结束时进行总结。在谈话中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往往表达得不够准确精练,因此在谈话的最后阶段,教师应当规范和科学的表述对学生通过谈话所获得的知识加以概括总结,从而强化他们的收获。
第十章 学生集体与集体教育 答案要点:
学生集体主要起如下作用。
1、集体通过有机的组织对其成员施加教育影响,可以起到教师个人起不到的作用。
集体是一个有机的组织,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组织起来的。每个少年儿童都是集体中的一个成员,在集体内部有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相互之间有责任的依从和制约的关系。学生可以在集体里学习如何处理个人与集体和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在集体中,经常性的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集活动是形成集体主义思想的基础。集体的实践活动可以使集体主义思想认识变为个体的体验,多次肯定性的体验,有利于促进认识转化为信念,从而成为推动学生养成良好行为的内动力。
2、集体组织活动比教师个人对学生教育的范围在、内容丰富、方法多样灵活,学生易于接受。
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会从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教育感染学生。中小学生学生的集体活动包括学习活动、劳动活动、各种社会活动以及游戏活动等基本形式。集体活动是促使学生学习和掌握社会经验的主要手段。所有的学生都要学习,同时当好组织者和执行者的角色,为达到共同目的而进行有纪律、有组织的持续努力。在这种情况下,集体不是限制个人发展,而是实现着人个品质的多方面发展,因而成为教育的一个有效手段。
3、集体的教育影响是通过舆论实现的,集体舆论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舆论在教育上的作用靠的不是行政手段,而是人们内心的信念,是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健康的舆论在集体里对每个成员都具有无形的教育作用。必须强调指出的是,集体舆论的效果虽有重要的教育作用,但它并不是惟一的教育手段。集体舆论的效果和作用取决于集体的质量及其发展水平,如果没有形成真正的集体,也就不会有真正的集体舆论。
4、在集体中,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使得人人都成为教育者。
集体成员在不断交往的过程中,每个人的行动都会随时影响其他成员。从这个意义上说,集体的每一个成员都是教育者,每个人都是其他人的教育对象。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是集体绵教育对象,又都能教育和影响集体。当他们作为教育对象时,他们是教育的客体;当他们教育和影响集体时,他们又都是教育的主体。
第十一章 学校咨询与辅导
答案要点:
1、建立咨访关系。
在会谈开始阶段,建立好咨访关系是核心任务。咨询者应当努力营造温暖亲切、安全可靠的心理氛围,而其关键在于用心倾听。咨询者的基本素质就是愿听和会听,倾听可以说是咨询会谈的灵魂。
2、澄清和评估问题。
在随后的会谈中,重点任务是收集资料并进行分析,对来访学生的问题加以澄清作出评估。会谈是澄清问题的主要途径,咨询者应当特别注意和学生交流的方式方法。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提问。在会谈开始,应注意多用开放式提问,以尽可能广泛地收集信息。其次,咨询者要善于进行总结。在进行比较复杂的分析诊断时,可以选用适当的心理测验工具。
3、确定改变的目标。
澄清问题之后,就可以着手确定咨询的目标,即通过咨询应当使来访学生在哪些方面产生积极的改变,对目标的确定,要由咨访双方共同参与,尤其要充分听取来访学生自己的意见,只有经过学生自己的认同的目标和计划才能产生效果。
4、促成改变的实现。
目标确立后,就可以进入实施阶段,即采取各种咨询技术与措施,影响来访学生向着目标产生积极改变。一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要继续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其次,这一阶段也要对咨询过程本身经常评估,看看咨询方法和措施是否能有交待 推进目标,下一步需要如何调整。
5、结束咨询及追踪效果。
当咨询会谈目的基本达到,可以考虑如何顺利地结束咨询。咨询者应当记住咨询关系是一种有始也有终的阶段性的关系,提早开始为结束准备。在会谈结束以后,通常要追踪咨询的效果。咨询者要向学生本人及其周围的师生、家长了解情况获得关于咨询效果的评价。
第十三章 法制教育
答案要点:
性质:教师申诉制度是指教师对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及有关下政府部门做出的处理不服,或对侵犯其权益的行为,依照《教师法》的规定,向主管的行政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
特点:教师申诉制度是一项专为教师制定的与教师教育教学等权利有关的法律救济制度。它具有如下特点:首先,教师申诉制度是一项正式的法律救济制度;其次,教师申诉制度是一项专门性的申诉制度;再次,教师申诉制度是一种行政性的申诉制度。
申诉的内容、受理机关:教师申诉制度是依据1993年颁布的《教师法》而确立的。其具体内容为:《教师法》第三十九条规定:“教师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合法权益的,或者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做出的处理不服的,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教育行政部门应在接到申诉的三十日内,做出处理。”“教育认为当
地人民政府有关行政部门侵犯其根据本法
规定享有的权利的,可以向同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申诉,同级人民政府或者睛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做出处理。”
相应的法律保障:为了保障申诉权的行使,《教师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对依法提出申诉、控告、检举的教师进行打击报复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给予行政处分。”“国家工作人员对教师打击报复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第一百四十六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以上规定确立了教师申诉制度的法律地位,使其成为一项专门保护教师权益的法律制度。
第二篇: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
教育学资料节选自中国教考论坛
一、概念、单选、判断、多选
1、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2、欧洲中世纪大学作为近代高等教育的开
端。不是整个高等教育的开端,之前有带有高等性质的大学。
3、在中世纪,大学主要是围绕文、法、医、神四科来组织教育和教学活动,属于专业教育机构4、1998年8月29日通过并公布的《中华人民共
18、威斯康星大学在任校长范。海斯提出的“威
斯康星思想”而著名。威斯康星思想明确把服务社会作为大学的重要职能。大学为社会服务的基
本途径:
1、传播知识、推广技术、提供信息;
2、专家服务。
19、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的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20、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教育的培养目标;实施的途径。
21、1995年3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对我国教育方针作了规定。
34、高等教育两种价值观的主要观点代表人物:
个人本位观可溯源与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理论;近代代表人物18世纪法国启蒙学家卢梭;20世纪初永恒主义代表人物之一赫钦斯再次弘扬自由教育理念。
35、社会本位观在西方可溯源于柏拉图的哲学家
教育和军人教育。
36、在现实社会背景下寻求两种价值选择相互间的协调与整合:美国20世纪教育家杜威他主张教育应使“个人特征与社会的目的的价值协调起来”
49、我国成人高等学校从形式分
1、职工大学和
职工业余大学;
2、广播电视大学;
3、函授学院和普通高校的函授部;
4、普通高等学校的夜大学;
5、其他(包括教育学院和中小教师进修学院、管理干部学院等);
6、除了以上由具体机构承担的成人教育以外,我国还建立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又称之为“没有围墙的学校“。
50、现代学位制度主要起源于一些西欧的中世纪
大学;现代学位制度确立的标志是德国柏林大学创设的哲学博士学位。
37、在我国殷商、西周时期,教育内容以“六艺”,51、我国目前的学位制度确立的标志是1980年
即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古希腊教育内容包括文法、修辞学、辩证法,音乐,《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颁布。
52、《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
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二条对高等教育概念的表述是:本法所称高等教育,是指完成高级中学教育基础上实施的教育。
5、(多选题)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有四个方面:
一、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
二、政治决定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三、政治制约着高等
教育体制
四、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方针、目的。
6、高等教育的领导权由谁来掌握取决于政权的性质。
7、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
1、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教育;
2、培养政治、法律等专门人才;
3、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
8、(单选题)经济结构中的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对应高等教育科类结构;经济结构中的技术结构对应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经济结构中的消费和分配结构对应高等教育形式结构;经济结构中的国民经济的区域结构对应高等教育地区结构。
9、苏联学者斯特鲁米林的研究:运用受教育年限的长短来确定劳动简化率的方法计算出因教育程度的提高所产生的价值占国民收入的比率为30%。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的研究:根据人力资本理论的观点,通过教育资本储量分析的方法来推算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为33%
10、美国丹尼森的研究:应用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的方法研究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35%。
11、科学技术发展对高等教育有着广泛的影响,其中最为直接的和最明显的是对高等教育内容和手段的影响。
12、文化对高着等教育的影响四个方面:文化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内容;文化系统与文化设施影响高等教育的实施;文化传统影响着高等教育特色的形式;高等教育的校园文化作为社会的亚文化更受到社会文化的深刻影响。
13、人才培养职能肇始于古代,发展和完善于欧洲中世纪大学,也是现代高等学校最基本的职能。
14、最早产生的中世纪大学有五所:意大利的萨莱诺大学;意大利的波隆那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英国的剑桥大学。
15、近代中国最早建立的新式大学有四所:天津中西学堂;南洋公学;京师大学堂;山西大学堂16、19世纪初德国大学确立了发展科学的职能,发展科学职能产生的背景是1810年洪堡柏林大学的创办,这是大学现代化的开端。柏林大学创办的基本原则:“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
17、19世纪末美国大学确立了社会服务的职能,社会服务的职能产生的背景是1862年美国 《莫里尔法案》的颁布,引发了美国赠地学院运动,以康乃尔大学、威斯康星大学为代表的部分赠地学院开创大学直接为社会服务的办学思想。
22、1998年8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一章第四条又重申高等教育必
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23、1999年6月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就素质
教育的实施,对教育方针的内涵作了具体的阐述: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24、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
所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所要培养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
25、无论是教育政策的制定,教育制度的建立,还是教育内容的确定,教学效果的评价等,都必须受教育目的的制约。
26、教育目的的性质体现为两个方面,1、教育
目的是一种教育理想。
2、教育目的又具有客观性。
27、高等教育的目的可表述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高级专门人才”。
28、(多选题)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1、高等教
育目的具有导向作用,2、高等教育目的具有调控作用,3、高等教育目的具有评价作用,4、高等教育目的具有激励作用。
29、制定培养目标应确定的几个关系,1、德与
才的关系、2、身与心的关系、3、专业素质与文化素质的关系。
30、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三个方面,首先,从人作为生产力的主要因素———劳动力来考察认人的发展,人的体力和智利是构成劳动能力的两个对立统一的要素,它们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其次,人的发展还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第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
31、高等学校德育工作是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
性质的体现。2高校智育是以系统的科学理论和技能武装学生,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教育。
32、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途经主要有三个方面:
1、教学工作,2、科学研究,3、社会实践。
33、高等教育价值的两种选择:以个人为中心的个人本位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作为个人的个性和理性发展,即培养全面和谐的人;以社会为中心的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的目的是直接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
算术,几何学,天文学,这些内容被称为“七艺”。
38、通才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他实行的是一种博雅教育,注重理智的培养和情感的陶冶。
39、专才教育是指培养比较狭窄专业人才的教
育,教育内容主要涉及某一学科、专业的系统化知识,注重专门知识的传授和专门技能的训练。
40、课程体系应该“一维”、“深井型”向“二维”、“T型”转变。
41、英才高等教育和大众高等教育是指教育发展的两个阶段,最初由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提出:他认为,当一国高等教育入学人数低于适龄入学人口的15%时,其高等教育发展属于英才教育阶段;当该比例达到15%——50%时,属于大众高等教育发展阶段;50%以上属于普及高等教育阶段。
42、英才高等教育阶段体现了传统高等教育特
征,注重少数治国人才和专家的培养;大众高等教育阶段反映了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对高级人才数量需求的扩大,也是高等教育民主化的结果。
43、英才阶段向大众化转变的两种模式:以公立
高等教育系统的扩张为主的美国模式和以私立大学规模扩张为主的日本模式。中国走日本模式。
44、瑞典著名教育家胡森认为,教育平等包括起
点、连续的过程和最后目标(结果)三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高等教育平等是一个发展的概念。
45、高等教育的效率反映了教育内部的投入与产
出的关系
46、学制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学制的建立受制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学制的建立要受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
47、举办者角度将高等教育概括为四种基本类
型:
1、单一公立系统,单一管理部门(代表国家意大利);
2、单一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代表国家法国);
3、多重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代表国家澳大利亚);
4、私立和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代表国家日本和美国)
48、国外大多数国家的高等学校分为三个层次:
1、初级学院和短期大学;
2、大学和专门学院;
3、研究生院。中国分高等专科学校(含部分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大学和专门学院、研究生院。
规定:学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授予;硕士、博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授予。授予学位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及其可以授予学位的学科名单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提出,经国务院批准公布。
53、各国招生制度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统一的入学考试形式(统一考试的组织者既可以是国家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也可以是社会中的民间组织。在亚洲,统一考试普遍被采用)2.有高校单独组织入学考试的形式(美国)3.统一考试和单独考试相结合的形式(日本)
54、1998年我国决定将实行‘3+X’方案,‘3’
为语文、数学、外语三门科目,‘X’为综合科目考试,有文理大综合和文科综合、理科综合小综合两类。
55、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实行多渠道的招生制度,逐步推行了定向生制度、保送生制度、委培生和自费生制度。
56、在我国,高校教师的职务资格认定和职务设
置包括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四级。
57、高校教师岗位设置应遵循以下4个原则:第一,系统原则,第二,整体效应原则,第三,最低岗位数量原则,第四,动态性原则。
58、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指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
有关的组织制度体系,它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组织机构的设置、组织机构间的隶属关系,以及相互间的职责、权限的划分等。
59、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模式及代表国家:
1.中央集权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欧洲大陆的一些国家,如法国、意大利和瑞典。其中以法国尤为典型)2.权利分散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美国)3.集权与分权结合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德国、日本、英国)
60、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即‘两极管理,以省级统筹为主’的体制。
61、高等学校的管理模式:1.欧洲大陆模式(以
学术权力为主,高校内部权力重心明显倾向于基层教学和研究单位,并深刻体现了学术权威影响的高等管理模式)2.美国模式(行政权力相对强大,强调规范,实行相对严格的等级制度,下级对上级负责的高校管理模式)3.英国模式(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相对平衡,两者相互制约的高校管理模式)。62、我国高等学校的领导体制是1989年后实行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63、高等教育结构的概念(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见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它是1个多维、多层次的复杂的综合结构,大
致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两大部分。宏观结构
主要包括:层次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域结构、管理体制结构等。微观结构包括: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队伍结构等。
64、影响高等教育结构的因素有四个:1.经济因
素(经济因素往往是高等教育结构形成、发展以及调整过程中的决定性要素)2.文化、传统因素 3.科学、技术因素(科学技术因素对高等教育影响主要体现在层次结构和科类结构上)4.教育因素
65、层次结构(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又称水
85、教学原则:是依据已发现的教学规律和一定的教育目的,对教师和教学工作者提出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86、大学教学原则:
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2、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的原则
3、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
4、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5、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87、课程的定义:狭义的课程是指被列入教学计
划的各门学科,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合。广义的课程则是指学校教育中对实现教育目的的发生作用的一切文上的短学程化;
3、教学活动的场所呈非课堂化
和多样化。
99、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后总
结和学业成绩评价等
100、多选题教师指导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的原则:
1、教育性原则
2、科学性原则
3、因材施教原则。
101、教学方法就是在教学中为实现一定的教学
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所采取的教学途径或教学程序,是以解决教学任务为目的的师生间共同进行认识和实践的方法体系。
六、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原则。114、科研程序:科研准备阶段(一、选题
二、申请课题); 科学实验阶段; 研究成果评审、报奖和推广应用
115、大学的科研成果分六类:
一、理论性成果
二、应用性成果
三、发展性成果
四、阶段性成果
五、教学研究成果
六、科学专著和较高水平的教科书。
116、凡属于发明的科技成果及重大理论性的研
究成果,在上报成果的同时,可以向国家科委申请发明奖与自然科学奖。
102、(多选题)高校教学方法的主要特点:1、117、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种以实践的方式实现
平结构,指高等教育内部由于教育程度和水平的高低不同而划分的层次及其相互关系)。
66、科类、专业结构(不同学科领域的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一般以高等教育机构所授学位、文凭与证书的科类划分为准)67、形式结构(指不同办学形式的高等教育构成状态)。
68、能级结构(指具有不同办学条件、不同办学
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各类高等学校间的比列关系。我国目前分三个能级:1.设研究生院,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教学和科研兼顾的重点院校。2.以本科教育为主的一般院校。3.以培养应用性、技艺性为主的专科学校)。
69、地区结构(高等教育结构在地区分布上的构
成状态。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的布局形成的较为突出的模式有两种。1.梯度结构模式2.中心城市模式)
70、高校教师的任务有三点:1.培养高级专门人
才,即教书育人2开展科学研究3为社会服务。
71、高等学校教师的劳动特点:1高校教师劳动的复杂性2高校教师劳动的创造性3高校老师劳动的个体性与群体性。
72、高等学校教师的结构:1职务结构2学历结
构3年龄结构4专业结构。
73、高校学生生理发展特征:处于人体生长发育的‘第2个生长高峰期’的后期。74、高校学生的记忆以逻辑记忆为主,思维能力
尤其是辨证思维能力得到高度发展。75、按专业组织教学,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现代
高等学校的主要特点之一。
76、专业的概念(狭义的专业是指高等学校的专业,即高等学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教育单位,由特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和 相应的课程体系组成77、专业的出现以一定的社会分工为前提,又与
一定的学科基础相对应,专业设置与调整既要遵循现代科技发展的特点,又要依据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
78、高等学校对学生政治思想教育最基本的途径
是教学
79、教学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80、自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是学生能力发展的 2
个重要方面
81、教学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82、大学生学习的特点:1独立性的增强2学习的自主性增强3学习的探索性增强 84、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中间过渡性特征:高校
教学是学校这一特定环境下的认识过程转入社会实践认识过程的中间过渡阶段。
化与经验、活动。
88、(单选多选判断)按课程的侧重点放在认识的主体上还是客体上来构建课程,可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从分科型或综合型的观点来看,可分学科并列课程和核心课程;从层次构成上看,可分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从选课形式(课程要求)上看,可分必修课程、限选课程和选修课程;根据课程课时数的多少将课程划分为大、中、小、微型课程;根据课程内容主要是传授科学知识还是操作技能,划分为理论型课程和实践型课程;根据课程有否明确的计划和目的,将课程划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89、隐性课程贯穿于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学生
从学校的组织和制度的特征中习得规范和生活态度,学校在无形中亦完成了社会化训练、阶级结构的维持等功能。
90、高校专业教学计划是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指导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它体现了社会对某一种专门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91、多选题教学计划的组成:
1、专业培养目
标和基本规格
2、课程设置
3、主要教学活动
4、时间分配
5、学年编制(简称校历)。92、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的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
93、多选题编制教学大纲的原则(具体要
求):
1、明确的目的性2前沿性3思想性4启迪性5教学适用性。
94、教材,也称教科书,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教
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是进行教学工作、稳定教学秩序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95、班级授课制(班级教学制)是将学生按照大
致相同的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班级,教师面对由一定数量学生组成的班级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96班级授课制最先由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
〈大教学论〉中作了理论上的系统阐述。在我国,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开始采用班级授课制;1901年清政府宣布废科举、兴学堂,班级授课制逐渐在我国各级学校中普遍推行。
97、散班级授课教学组织形式:
1、19世纪末美
国出现的巴达维教学法;
2、欧洲出现的曼格依木教学法;
3、20世纪30年代英国出现的“开放教学“;
4、50年代初英、美等国的”协作教学“。
98、多选题(单一条易出单选题)班级授课制发展变化趋势主要有:
1、教学活动展开的小规模化;
2、教学活动展开的时间间隔
由教师直接控制转变为师生共同控制信息的传递;
2、教师教的成分逐渐减少,学生自学的成分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递增;
3、教学方法与研究方法的相互渗透和结合。103、(单、多选题)大学教学方法分类:
1、教
师和学生主要运用语言来传授、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如讲授法、问讨论法等;
2、是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直观感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如实验实习法、演示法、参观法等;3是指教师指导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如自学指导法、练习法等。104、选择题(二者概念和区别)讲授法是通过
教师的口头语言表述、讲解、讲演等形式,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也称课堂讲授法;讨论法是指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认识、辩明是非或获得新的结论为目的,把学生组织起来,激发思维,各抒己见以取得共识和交流,分享不同见解的教学方法。讲授法是单向的,讨论法是双向的。
105、(多选题)近代直观性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包括看图、演示模型、标本、参观等各种教学手段
106、(多选题)教育技术的领域包括四个方面:
1、学习者
2、学习资源
3、教育开发职能4教育管理职能。
107、多选题教育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作用:
1、对教育决策的影响
2、对教学模式的影响
3、对高等教育、高校教学发展的影响。108、计算机辅助教学就是将计算机用做媒体,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多媒体技术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并逐渐与通讯技术、大众传播技术等融为一体,具有交互处理、传输和管理文本、图像、动画和声音等信息的功能这样一种技术组合。
109、1999年6月,教育部制定〈关于发展我国
现代远程教育的意见〉,提出“统筹规划、需求推动、扩大开放、提高质量”的十六字方针。
110、教师教学活动的评价准则包括:教学素质、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的安排,以及教学的实际效果。
111、自1982年中国科学院面向全国设立国家级
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112、科学的学业评价有六个步骤:
一、确定和
表述待考课程的教学目标;
二、编审试题;
三、建立试题题库;
四、实施考试,取得信息;
五、阅卷评分;
六、考试结果的统计分析与对策;
113、高等学校科研应遵循的原则:
一、社会经济效益与学术水平相统一的原则;
二、正确处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关系的原则;
三、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的原则;
四、遵循项目指南与尊重自由选题相结合的原则;
五、支持青年研究人员,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的原则;
高等学校教育目标的教育形式,是高等学校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深入现实社会,参与具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以了解社会、增长知识技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活动过程。
118、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主要在于培养学生 119、几种主要的社会实践活动:
一、军事训练
二、专业实习
三、生产劳动
四、社会调查
五、智力扶贫
六、参观考察。
120、思想政治教育三个特点:
一、鲜明的阶级
性
二、广泛的群众性
三、很强的实践性 121、(多选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五个原则:
一、方向性原则;
二、疏导性原则;
三、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四、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五、统一要求与个性化结合原则 122、思想政治教育的六种方法:
一、调查研究
法;
二、说理启迪法;
三、情感交流法;
四、榜样教育法;
五、参观访问法;
六、品德评价法
123、(概念掌握)说理启迪法就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启发引导教育对象,以理服人的教育方法;榜样教育法是用他人的良好行为作为榜样来启发、激励青年学生的方法。124、(多选题)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途径:
一、思想政治教育课活动;
二、教职员工的“三育人”;
三、党、团、学生会组织活动;
四、校园文化;
五、社会实践;
六、各课教学
125、(多选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分三类:
一、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1、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
2、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世界观教育
3、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教育
4、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教育
5、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教育);
二、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1、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和形势任务教育
2、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的教育
3、劳动态度和纪律教育
4、革命传统教育);
三、按阶段安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1、新生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2、二、三年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3、高年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126、(多选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
1、教育者对大学生施加影响的过程
2、促进学生思想矛盾运动和转化的过程
3、思想政治教育是不断运动、发展、深化的过程。127、(简答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1、用
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教育学生,确保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2、用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启发和教育学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调动和激发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三篇:高等教育学论述题-教师资格证
1.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1高等教育普及化:当一个国家高等教育所接纳学生数与适龄青年的比率在15%以下时,属于精英高等教育阶段;在15%—50%之间时,为大众高等教育阶段,在50%以上时,为普及高等教育阶段。
2高等教育多样化:A、高等院校的层次多样化B、高等院校的规模多样化C、教学组织的多样化D、教育资金来源的多样化E学保障。大学自治理念的确立,是使大学免遭外界干扰而专注于自身学术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先决条件。
3教授治校理念
教授治校理念是大学自治理念的逻辑延伸。终身教授制是教授治校理念的高度体现,教授治校的具体形式是组织教授会、评议会、校务会及各种委员会。4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理念
教学与科研相统一,是大学职能得以具体展现的基本途径,也是4.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
1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根本使命
A、培养专门人才是大学产生之日起就具有的职能,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使命,也是高效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工作的中心,高校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培养专门人才这一使命来展开。
B、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需要一大批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高等学校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指导,人文教育要以科学教育来奠基,两者相互依存。高等教育只有坚持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统一,用人文教育引导科学教育,使科学造福于人类,实现真、善、美的完美统一,才能更好地完成时代赋予自己的历史使命。
二、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的渠道:
1强化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整合的教育观念,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同时纳入学校的总体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各专业培养目标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对我国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如招生权学科、专业的自主设置和调整权教学计划制定、教材选编和教学活动组织与实施的自主权等七个方面做出了较明确的规定,使我国高校的办学自主权自建国以来第一次得到了法律的保障。在当前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要建立起比较完善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并使之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必须从政府管理、社会民主参与和高校自主办学三是指当前必须把高校教学效率与
质量作为首要目标“兼顾公平”是指在保证教学效率与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实现教学参与者的利益。
3权力与权威相结合的原则 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者处理好权力与权威的关系,坚持权力与权威相统一,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管理中,管理者要加强自我修养,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增强人格魅力,树立威信。4分权与集权相统一的原则 生成分的多样化
3育的合作与交流将日益广泛、频高等教育国际化:各国高等教繁,国际性的或跨国建立的高等学校将成为普遍现象;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在教育目标上,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将成为重要内容
4具有教材多媒体化、高等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任务合作化、环境虚拟化、管理自动化的特点,教育信息化将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5立发展的、多样化的质量观,就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多元化:树是我们确立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基本出发点,高等教育质量和质量标准的多样化,最主要由市场竞争机制来决定。2.建构现代大学的基本理念及其时代:
大学理念就是大学的理想、大学的观念,它所回答的是大学是什么、应该是什么的根本性问题。大学精神是大学理念的核心。大学精神是大学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的人格化、个性化、典型化并富有凝聚力、感召力的一组精神特质。从总体上说,当代高等教育在形成大学理念的过程中,表现出一些具有共同特点或趋势的大学理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术自由理念是最古老的大学理学术自由理念
念,学术自由是大学充满活力的象征,是大学完成自身使命和履行社会职责的先决条件;学术自由是发展科学、探求真理、繁荣学术的基本保障。学术自由是大学赖以存在的前提,学术自由的丧失就是大学精神的萎缩。2大学自治理念是西方大学最具传大学自治理念
统特色的理念。大学自治理念是西方大圩最具传统特色的理念,大学自治既是维护学术自由的手段,又是确保大学独立性的根本现代大学的基本理念之一。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理念具有两方面的内涵:一是大学教师必须在科研活动中理解学科内容及其精髓,以更有效地进行教学;二是科学研究活动本身具有引导学生的研究兴趣、培养其创造性思维的教学功能。
3.追求: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目的的应然
1本的原则,将培养人视为高等教高等教育目的必须遵循以人为育活动的终极追求
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目的,就应把学生看作是目的而非手段,把学生素质的提高视为高等教育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破除一切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和工具化价值取向;把学生视为能动而非受动的人,把学生视为具体的而非抽象的人
2教育,加强智能的教育高等教育必须反对单纯的知识
理智的卓越应该成为高等教育的普遍追求,高等教育的目的不是教授单一的技能和造就某一方面的专家,学生从大学所获得的,不是零碎知识的供给,不是职业技术的贩售,而是心灵的刺激与拓展
3向的目的观,树立全面发展的目高等教育必须反对单纯就业取的观
祛除单纯以就业为取向的高等教育价值观,就应把塑造学生整全的素质、完备的能力、创造性的个性作为贯穿教育过程的核心目标,从而培养一批既符合时代需求又具有完整素质的高层次人才。
总而言之,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把培养人作为自身的最高目的,立足于提高人的整体素质,树立全面的人才观,引导受教育者全面发展,以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德智体美多方面生动活泼发展的、具有创造性的个性和健全人格的一代新人。面向未来,为造就一大批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不断努力。
2能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发展科学的职能体现在大学重要职的科学研究活动中,大学开展科学研究活动,既是培养科学人才不可缺少的途径,也是科技、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学术研究是大学的生命线,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是21世纪大学的历史使命之一。21世纪的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应该既是高水平的教学中心,又是高水平、有影响的研究中心。
3伸服务社会是当代高校
职能的延A义上讲,都是为社会服务,但高、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从广校还通过各种形式为社会提供直接的服务B、高效直接为社会服务是社会的客观需要C、高效直接为社会服务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现代高校的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三项职能,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共同构成了现代高校的职能体系。任何高效都应该根据自身特点,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处理好三者的关系。
5.整合的基础及渠道?如何理解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
一、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的基础
1教育的整合,是因为科学教育和之所以要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人文教育各自有其合理的内核与现实价值,也各有其自身局限性。2文教育的整合,是因为科学与人之所以能够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具有内在的关联,两者是相互渗透、相互支撑的,二者有整合的基础。首先,科学蕴含着人文精神与人文教育价值。其次,人文以科学为基础。
育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不可科学与人文、科学教育与人文教或缺。科学教育要以人文教育为2一体的课程体系:如开设综合性建立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为课程,兼顾人文与科学课程,打通文、理、工相互隔离的壁垒,强调知识的融合与方法的贯通 3实施者,因此,将人文教育与科教师是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学教育融于一体的首要条件是教师言行中自然彰显的人文与科学精神。
6.革: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
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围绕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我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改革,这些改革的重点和趋势是:
1动地方办学积极性,转换政府职为满足地方社会发展需要,调能,实行高等教育管理权力的下放,扩大省级部门对属地高校的统筹权。
高等教育管理权力下放的关键是首先要转变政府的职能,实现中央政府由过去的统一集中管理,向以规划、立法、财政资助、评估、监督和信息服务等为手段的宏观调控过渡,形成一个两级管理、分级负责、以省级统筹为主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实行条块有机结合、合理优化资源配置、调整高校布局结构是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2的管理运行机制,推动我国高等建立起一个社会广泛参与办学教育的合理、健康发展
实现政府高等教育决策活动的民主化,由中央政府组织建立一些由各界人士共同组成的高等教育决策咨询和审议机构;发挥社会中介组织在协调政府、高校和社会间关系的功能,协助政府实现高等教育管理的宏观指导和协调;更新大学由国家办的观念,形成新的办学体制。
3增强学校的活力,提高学校主动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适应社会的能力。个维度来综合考虑,全面规划和设计。
高校管理体制的核心是权力机构。西方一些学者通常将西方各国的高校权力结构划分为三种模式,即欧洲大陆模式——学术权力为主的管理体制模式、美国模式——行政权力为主和英国模式——教授行会与院校董事及行政管理人员的适度影响结合起来的模式
《高等教育法》规定: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目前我国高校现行的领导制:
1个人负责的关系实行党委领导,明确了领导和
23校长作为高校的最高行政长官高校教学管理的任务:实行党政分开、各行其职。
1致确保教学目的与教育目标相一
23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
性充分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
4科学化加强教学科研工作,促进教学
5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的原则:建立科学的教学工作体系1原则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相结合的高校教学管理实行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的结合,是由高校教学组织与管理的特殊性所决定的。这一原则要求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充分发挥教授等学者专家群体在管理中的作用,注重教学管理中的学术性内涵,做好行政管理工作,加强服务意识,在高校教学管理机构设置上,建立一些直接面向全校师生的服务性功能中心。
2从我国高校教育现实情况来看,公平与效率相统一原则
在教学管理中应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这既符合时代要求,同时又符合我国高校教育现实情况的选择。“效率优先”
高校分权需要强调横向分权和纵向分权两个方面,高校教学管理的层级性、复杂性、系统性要求高校教学管理实行分权,发挥基层组织的积极性,调动广大师生的参与意识,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
5的原则教学管理与科研要求相结合高校教学管理要切实加大教学管理力度,通过建立教学考核机制、设立教学优秀奖、设置教学岗位的高级职称等措施,改变教学疲软现象。
6的原则统一管理与学术自由相结合高校管理与学术自由是辩证统一的,好的管理,应当是把维护组织成员的行为自由与组织利益有机结合在一起,做到“既有规范,又有自由”
第四篇:天津教师资格证总结教育学
天津教师资格证总结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的发展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的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属于教育。狭义: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两种基本功能:教育具有影响社会发展的功能。教育具有影响个体发展的功能。教育的本质特点(填):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 社会功能表现在:(P1)
① 他是人类社会延续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工具。
② 还表现在沟通社会各方面与世界各国的横向联系上。
③ 在阶级社会中,教育有利于统治阶级地位的巩固与加强,即教育对于统治阶级具有政治功利性。
教育有正向功能,也有负向功能。且教育的负向功能不会消失,所以教育改革不会停止。教育对社会个体来说具有功利的价值。
正规教育的标志:制度化教育,近代以学习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制度化教育之前的非正式、非正规的教育为前制度化教育。
19世纪下半期学校教育系统形成,这也意味着教育制度化的形成。
△ 制度化教育主要是指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现代教育制度(二战以后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简,辨P4)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夏朝(奴隶制国家建立以后)产生学校。并已有庠、序、校三种教育机构。
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逐渐完备。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秦汉以后,教育制度进一步完善,出现了“太学”。
宋代以后,程朱理学称为国家的主流思想。儒家被缩减为《四书》、《五经》。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基本教程和科举考试的依据。五经:《书经》《诗经》《易经》《礼记》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光绪31年 1905年)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古印度的教育的活动主要是背诵经典和钻研经义。古埃及奴隶主阶级追求的目标为学为文士。古埃及教育的特征是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古希腊、罗马有两种教育:古代雅典教育(商人、政治家);古代斯巴达教育(军人); 罗马帝国灭亡后:学习神学和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诞生了骑士教育和教会学校。
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提倡的那种新的文化和世界观被称为人文主义。
近代教育的特征: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里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3.教育的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制教。
二战以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简答、辨析、论述)
a.教育的终身化 b.教育的全民化 c.教育的民主化 d.教育的多元化 e.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填、选)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于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他的教育思想集中 在论语中。(选择,填空)
孔子主张“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有教无类”“克己复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学而知之”“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朱熹说的“因材施教”
先秦时期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并称为“显学”。战过后期,《学记》系统的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是中国教育史上和世界教育史上一部最早、最完整的教育学专著。
《学记》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教学相长和严师然后道尊的教师观。
《学记》主张启发式教学,反对死记硬背。“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主张“学不足邋等”,即循序渐进。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哲学家和教育家。提出“知识即道德”、“产婆述”教学方法,倡导问答法,又称苏格拉底法或产婆术。苏格拉底问答法:第一步成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定义,第三步叫助产术。
柏拉图把可见的“现实世界”与抽象的“理念世界”区分开来。代表作《理想国》 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教育适应人的天性发展”,按年龄划分受教育阶段。(填选)
意大利复兴后的人文主义思想家:维多利诺、伊拉斯谟、拉伯雷、蒙田。教育理论的萌芽时期/前教育理论阶段的特点:
①教育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总结是教育思想、观点的主要来源。②出现了少数专门探讨教育问题的著作。
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培养》(《雄辩术原理》)的西方最早讨论教育问题的著作。教育理论形成:17世纪到19世纪上半叶。这一时期特点是教育学从哲学的母体中独立出来。1632年夸梅纽斯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脱离哲学。以“泛智教育”为追求。
1976年,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
教育理论形成时期的代表作:1806年,第一本以“教育学”命名的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他主张“教育学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学(伦理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填选)巴赫特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以他为代表的教育及其理论成为“传统教育派”,主张三个中心:教师、教材、课堂。
斯宾塞出版《教育论》,并制定了一个以科学为核心、注重实际应用、范围广泛的课程体系 德国心理学家、教育家梅伊曼1901年首次提出“实验教育学” 拉伊出版《实验教育学》
19世纪末,在欧洲和美国兴起了“新教育和”和“进步教育”运动(了解)杜威作为现代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是《民本主义与教育》,他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在做中学”。他强调儿童在教育中 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围绕学生的需要和活动组织教学,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针对赫尔巴特的三中心提出新的三 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以经验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第一本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学和教育史的专著:为克鲁普斯卡的《国民教育和民主主义》
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是一本在中国和苏联影响较大、结构完整的教育学理论著作,被誉为“当代第一本社会主义教育学”。
中国第一本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分析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 自然科学飞速发展,1879年诞生了实验心理学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简答)①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②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③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目的(辨析P20)④ 教育相对独立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不同,教育的目的也就不同。政治经济制度,特别是政治制度是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填选)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简答)① 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② 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例:五四运动 ③ 教育可以促进民主(辨析P21)第二节 教育与生产力
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简答)① 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②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③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④ 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教育结构:是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及比例构成。(名解)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做的“人力资本投资”的讲演,被成为“人力资本理论”的“宪章”。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第三节教育与科学技术
信息技术引起的教育观念的转变包括:P29 ① 能力比知识重要 ② 教育形式个别化 ③ 培养目标个性化更加受到关注 ④ 强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四节 学校文化: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学校文化从 3
其形态上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在文化的诸多因素中,价值观处于核心地位。
学校文化的特征:P33 a.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b.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c.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的传统为己任
d.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
学校的精神文化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学生文化的成因: ① 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 ② 同伴群体的影响 ③ 师生的交互作用 ④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⑤ 社区影响 ⑥ 学校文化 ⑦ 时代背景
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是教育的直接目的。(填选)
能否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是教育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填选)个体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① 个体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 ② 个体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对教育的启示/价值/意义(简单/论述P43)①顺序性,要循序渐进;
②阶段性,要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选择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 ③不平衡性,要关注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期 ④互补性,要注意培养学生自信和努力的品质 ⑤个别差异性,要因材施教
个体身心发展的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受到遗传素质(辨析),成熟环境和个体实践活动的影响,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它对个体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
第四章 教育的目的 学校教育的独特功能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教育目的: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教育意义和作用
考点: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填选)教育目的的作用:(简答)① 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② 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③ 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
教育目的的基本层次:教育目的(国家)——培养目标(学校)——教学目标(教师)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确定我国教育目的是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基本理论: ①人的全面发展是相对于人的片面发展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自由发展的人。
②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什么条件。③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
④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出全面发展的可能性。⑤马克思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1995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了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填选)86年——义务教育法 93年——教师法 95 ——教育法(填选)素质教育的内涵:(简答)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第五章 学生与教师(论述P73)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的发展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的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属于教育。狭义: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两种基本功能:教育具有影响社会发展的功能。教育具有影响个体发展的功能。教育的本质特点(填):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 社会功能表现在:(P1)
④ 他是人类社会延续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工具。
⑤ 还表现在沟通社会各方面与世界各国的横向联系上。
⑥ 在阶级社会中,教育有利于统治阶级地位的巩固与加强,即教育对于统治阶级具有政治功利性。
教育有正向功能,也有负向功能。且教育的负向功能不会消失,所以教育改革不会停止。教育对社会个体来说具有功利的价值。
正规教育的标志:制度化教育,近代以学习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制度化教育之前的非正式、非正规的教育为前制度化教育。
19世纪下半期学校教育系统形成,这也意味着教育制度化的形成。
△ 制度化教育主要是指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现代教育制度(二战以后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简,辨P4)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夏朝(奴隶制国家建立以后)产生学校。并已有庠、序、校三种教育机构。
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逐渐完备。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秦汉以后,教育制度进一步完善,出现了“太学”。
宋代以后,程朱理学称为国家的主流思想。儒家被缩减为《四书》、《五经》。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基本教程和科举考试的依据。五经:《书经》《诗经》《易经》《礼记》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光绪31年 1905年)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古印度的教育的活动主要是背诵经典和钻研经义。古埃及奴隶主阶级追求的目标为学为文士。古埃及教育的特征是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古希腊、罗马有两种教育:古代雅典教育(商人、政治家);古代斯巴达教育(军人); 罗马帝国灭亡后:学习神学和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诞生了骑士教育和教会学校。
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提倡的那种新的文化和世界观被称为人文主义。
近代教育的特征: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里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3.教育的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制教。
二战以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简答、辨析、论述)
a.教育的终身化 b.教育的全民化 c.教育的民主化 d.教育的多元化 e.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填、选)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于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他的教育思想集中 在论语中。(选择,填空)
孔子主张“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有教无类”“克己复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学而知之”“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朱熹说的“因材施教”
先秦时期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并称为“显学”。战过后期,《学记》系统的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是中国教育史上和世界教育史上一部最早、最完整的教育学专著。
《学记》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教学相长和严师然后道尊的教师观。
《学记》主张启发式教学,反对死记硬背。“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主张“学不足邋等”,即循序渐进。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哲学家和教育家。提出“知识即道德”、“产婆述”教学方法,倡导问答法,又称苏格拉底法或产婆术。苏格拉底问答法:第一步成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定义,第三步叫助产术。
柏拉图把可见的“现实世界”与抽象的“理念世界”区分开来。代表作《理想国》
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教育适应人的天性发展”,按年龄划分受教育阶段。(填选)
意大利复兴后的人文主义思想家:维多利诺、伊拉斯谟、拉伯雷、蒙田。教育理论的萌芽时期/前教育理论阶段的特点:
①教育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总结是教育思想、观点的主要来源。②出现了少数专门探讨教育问题的著作。
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培养》(《雄辩术原理》)的西方最早讨论教育问题的著作。教育理论形成:17世纪到19世纪上半叶。这一时期特点是教育学从哲学的母体中独立出来。1632年夸梅纽斯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脱离哲学。以“泛智教育”为追求。
1976年,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
教育理论形成时期的代表作:1806年,第一本以“教育学”命名的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他主张“教育学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学(伦理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填选)巴赫特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以他为代表的教育及其理论成为“传统教育派”,主张三个中心:教师、教材、课堂。斯宾塞出版《教育论》,并制定了一个以科学为核心、注重实际应用、范围广泛的课程体系 德国心理学家、教育家梅伊曼1901年首次提出“实验教育学” 拉伊出版《实验教育学》
19世纪末,在欧洲和美国兴起了“新教育和”和“进步教育”运动(了解)杜威作为现代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是《民本主义与教育》,他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在做中学”。他强调儿童在教育中 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围绕学生的需要和活动组织教学,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针对赫尔巴特的三中心提出新的三 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以经验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第一本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学和教育史的专著:为克鲁普斯卡的《国民教育和民主主义》
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是一本在中国和苏联影响较大、结构完整的教育学理论著作,被誉为“当代第一本社会主义教育学”。
中国第一本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分析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 自然科学飞速发展,1879年诞生了实验心理学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简答)⑤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⑥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⑦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目的(辨析P20)⑧ 教育相对独立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不同,教育的目的也就不同。政治经济制度,特别是政治制度是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填选)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简答)④ 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⑤ 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例:五四运动 ⑥ 教育可以促进民主(辨析P21)第二节 教育与生产力
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简答)⑤ 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⑥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⑦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⑧ 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教育结构:是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及比例构成。(名解)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做的“人力资本投资”的讲演,被成为“人力资本理论”的“宪章”。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第三节教育与科学技术
信息技术引起的教育观念的转变包括:P29 ⑤ 能力比知识重要 ⑥ 教育形式个别化 ⑦ 培养目标个性化更加受到关注 ⑧ 强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四节 学校文化: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学校文化从其形态上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在文化的诸多因素中,价值观处于核心地位。
学校文化的特征:P33 a.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b.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c.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的传统为己任
d.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
学校的精神文化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学生文化的成因: ⑧ 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 ⑨ 同伴群体的影响 ⑩ 师生的交互作用 ⑪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⑫ 社区影响 ⑬ 学校文化 ⑭ 时代背景
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是教育的直接目的。(填选)
能否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是教育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填选)个体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④ 个体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 ⑤ 个体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对教育的启示/价值/意义(简单/论述P43)①顺序性,要循序渐进;
②阶段性,要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选择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 ③不平衡性,要关注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期 ④互补性,要注意培养学生自信和努力的品质 ⑤个别差异性,要因材施教
个体身心发展的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受到遗传素质(辨析),成熟环境和个体实践活动的影响,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它对个体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
第四章 教育的目的 学校教育的独特功能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教育目的: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教育意义和作用
考点: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填选)教育目的的作用:(简答)③ 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④ 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⑥ 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
教育目的的基本层次:教育目的(国家)——培养目标(学校)——教学目标(教师)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确定我国教育目的是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基本理论: ①人的全面发展是相对于人的片面发展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自由发展的人。
②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什么条件。③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
④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出全面发展的可能性。⑤马克思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1995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了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填选)86年——义务教育法 93年——教师法 95 ——教育法(填选)素质教育的内涵:(简答)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第五章 学生与教师(论述P73)
第五篇:2012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试题
2012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试题
(一)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的发展。
A.教育规律
B.教育价值
C.教育现象
D.教育问题
2.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A.培根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赞可夫
3.“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这一观点出自洛克的()
A.《大教学论》
B.《教育漫话》
C.《爱弥儿》
D.《普通教育学》
4.学校的中心工作是()
A.教学工作
B.公共关系
C.行政工作
D.总务工作
5.“活到老学到老”是现代教育()特点的要求。
A.大众性
B.公平性
C.终身性
D.未来性
6.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是()
A.经济收入
B.良好的公共关系
C.学校绩效
D.政治影响
7.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是()
A.教学活动
B.沟通
C.教劳结合 D.协调
8.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规律的反映。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9.()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A.教育方针
B.教育政策
C.教育目的 D.教育目标
10.学校德育对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影响的功能即指()
A.发展性功能
B.个体性功能
C.教育性功能
D.社会性功能
11.美国各门课程中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日本的综合活动时间反映出对()在课程中地位的重视。
A.知识
B.能力
C.直接经验
D.间接经验
12.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课程和工业革命后的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课程属于课程类别中的()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综合课程
D.融合课程
13.教学活动的本质是()
A.认识活动
B.实践活动
C.交往活动
D.课堂活动
14.“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某老师把学生的回答的分12个馒头的计算板书出来:12÷3=4(人)12÷2=6(人),12÷1=12(人),12÷0.5=24(人),这一做法体现了()
A.巩固性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15.布鲁纳认为,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
A.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
B.综合课程理论 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
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16.把两个及其两个年级以上的儿童编在一个班级,直接教学与布置、完成作业轮流交替进行,在一节课内由一位教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
A.分层教学
B.合作学习
C.小班教学
D.复式教学
17.罗杰斯的“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发学习”、“排除对学习者自身的威胁”的教学原则属于()
A.非指导教学模式 B.结构主义课程模式
C.发展性教学模式 D.最优化教学模式
18.最早在教学理论上提出班级授课制思想的是()
A.泰勒
B.夸美纽斯
C.裴斯塔洛齐
D.凯洛夫
19.“矮子里找高个”、“水涨船高”是一种()
A.相对评价
B.绝对评价
C.定性评价
D.定量评价
20.从评价的功能上区分,中小学教育评价的类型可分为()
A.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
B.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 C.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D.正确评价和错误评价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10分)
1.学校文化的内容有()
A.教育的理想和追求 B.对学校功能及社会责任的理解C.对个性的理解 D.对学习、工作的态度
E.对集体的看法
2.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的方法有()
A.互访
B.民主评议
C.家长会
D.家长委员会
E.校外指导
3.现代教育的特征主要有()
A.公共性和生产性
B.公益性和免费性 C.科学性
D.国际性
E.终身性和未来性
4.沟通对于学校管理来说,有如下功能()
A.作出判断评价
B.信息传递
C.控制
D.激励
E.情感交流
5.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措施有()
A.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重视学生自学能力培养B.重视学生主体参与课堂,获得体验
C.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针对性教育
D.教育目标要反映社会发展
E.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
6.聘任教师的形式有()
A.招聘
B.续聘
C.解聘
D.不聘
E.辞聘
7.教育目的的功能有()
A.导向功能
B.强制功能
C.调控功能
D.示范功能
E.评价功能
8.参观教学法可分为()
A.可行性参观
B.准备性参观
C.现实性参观
D.并行性参观
E.总结性参观
9.班级组织机构微观建制的形式有()
A.委员会制
B.直线式
C.参谋制 D.职能式
E.直线职能式
10.咨询活动的基本原则有()
A.改变现实、追踪效
B.积极关注和信任来访学生
C.注重来访学生的主动参与
D.充分支持和鼓励来访学生E.严格为来访学生保密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学校
2.儿童个体发展
3.教育目的 4.德育
5.讲授法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学习教育学有什么样的价值?
2.简述当代儿童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3.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
4.简述美育的任务。
5.我国教育法体系的几个基本层次。
四、简述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1)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
(2)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
(3)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
(4)提高教育实际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
(5)为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
2.(1)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
(2)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之中。
(3)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
3.泰勒,美国著名的课程理论家,1944年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即泰勒原理:
(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4.(1)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2)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3)培养和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4)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
5.(1)教育法(2)部门教育法(3)教育行政法规(4)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和教育行政规章。
五、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联系实际谈谈一个合格的教师的职业素质。2.试述决定课程的进步和发展的内部基本矛盾(基本关系)。
教育学试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D
2.B
3.B
4.A
5.C
6.C
7.B
8.B
9.C
10.D
11.C
12.A
13.A
14.C
15.D
16.D
17.A
18.B
19.A
20.C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ABCDE 2.ACD 3.ACDE 4.BCDE 5.ABC
6.ABCE 7.ACE 8.BDE 9.BDE 10.BCDE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组织形式。
2.指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与社会生活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心理和生理能力不断提高的变化过程。
3.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即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4.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5.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可分为讲述、讲读、讲解三种方式。
五、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1)文化素养与学科专业知识(2分)
①所教学科全面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②广博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
(2)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
①教育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②观察儿童能力和教研能力③教学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④教育机智
(3)职业道德素养 ①忠诚教育事业
②热爱学生
③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2.课程的进步和发展要受制于政治、经济因素和自身成长发展的特殊规律,其基本问题(关系):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2)知识与能力
(3)分科与综合(4)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