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资格证 教育学范围 幼儿园层次
1.教育(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阶级),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最新教育界定: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3.教育日常用法:作为一种过程中、方法、社会制度的教育。古代教育强调“学”。4..学前教育学主要研究:研究学前教育的现象、问题和规律;探索学前教育的原则和特点;掌握学前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增强教育者自身的素质;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
5.1981年11月联合国学前教育协会对学前教育做出这样解释:能够激起出生至进入小学的儿童的学习愿望,给他们学习体验,且有助于他们整体发展的活动总和。
6.学前教育的意义:促进生长发育,促进智力发育,促进人格健康,培育幼儿的美感。7.学前教育实施形式:学前家庭教育(长久性、单独性、随意性、随机性、隐形)
学前社会教育(阶段性、群体性、目标性、计划性、显性)学前教育学{名释}:是专门研究学前教育现象、问题,揭示学前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9 幼儿园发展历程:原始社会---古代社会---近现代社会 幼儿园的诞生:世界上最早的幼儿园:1840年;我国最早的幼教机构:1903年湖北武昌的幼稚园 学前教育思想: 萌芽阶段:(1)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代表作:《理想国》《法律篇》提出优生优育的问题,提出公共教育,提出课程。(2)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代表作:《政治学》《伦理学》提出学前教育分为三个阶段。(3)中国古代《学记》,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教育著作。(4)西方第一部教育专著:古罗马帝国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培养》这个阶段没有教育经验的描述,没形成思想体系。
初创阶段:(1)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代表作:《大教学论》1632年《世界图解》《母育学校》。《世界图解》是世界上第一本图文并茂的儿童读物。(2)德国赫尔巴特,代表作:《普通教育学》是第一本以教育学命名的教育专著。1806年(3)英国洛克,代表作《教育漫话》1693年主张白板说、教育万能论、绅士教育。(4)法国卢梭,代表作《爱弥儿》半论文体的教育小说,主张顺应儿童天性,在大自然中玩。(5)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代表作:《林哈德和葛多德》《贤伉俪》孤儿教育。
学科独立阶段:德国福禄培尔,代表作《人的教育》《幼儿园教育学》《慈母游戏和儿歌》。以“幼儿园”的建立和他的系列著作问世为独立标志。12 福禄培尔的学前教育思想:{简答}1学前教育要遵循儿童的自然本性。2学前教育要以儿童的自我活动为基础,儿童是通过自我活动实现内部发展的。教师首要任务是尊重并唤起儿童的主动性。3学前教育要注意游戏化。指出“游戏、学习和工作”这些活动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是未来“光明幸福生活的基础”,其中游戏是“儿童最纯洁的活动,是儿童活动的主题,是儿童最典型的生活”。他认为“儿童早期的各种游戏是一切未来生活的胚芽。”“尤其是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他可以发展儿童的自主性、创造性,培养幼儿的责任感、义务感和良好的品德。4要加强对学前儿童的指导。
理论多样化阶段:(1)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我的教育信条》《学校和社会》《儿童与课程》《民本主义与教育》提出教育应该以儿童为中心,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从做中学,他的教育思想对许多国家的学前教育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2)意大利蒙台梭利《儿童的发现》《蒙台梭利法》《蒙台梭利手册》《童年的秘密》,创办“儿童之家”。她认为儿童的心理主要有两个特点:
一、具有吸收力。
二、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敏感期。她还认为儿童有发展的需要。教育方法:环境(提供“有准备”的环境,教师要根据儿童不同阶段、身心发展的不同需要设计出一个能帮助儿童发展的“生 1
命的、活动的真实环境”)教师(教学任务做到三点:观察、指导、示范和准备)活动材料(指玩具,儿童活动主要通过教育执行,教师应根据儿童身心特点及其所需要的环境来设计活动材料。提供的活动包括生活活动和感官练习活动(3)瑞士心理学家、教育家皮亚杰提出,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儿童的动作和活动在其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儿童具有主动性,儿童通过与环境积极地相互作用而获得发展,儿童的发展是个持续的过程。(4)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创设乡村幼稚园宣言书》《如何使幼稚园教育普及》《幼稚园之新大陆》,创办我国第一部乡村幼稚园和劳工幼稚园。提出“六解放”即解放儿童头脑使其思、解放儿童双手使其干、解放儿童眼睛使其看、解放儿童嘴使其谈、解放儿童时间不逼迫他们去赶考、解放儿童空间使其能接触大自然和社会,扩大眼界。主张“教、学、做”合一。教学方法:1怎样做就要怎样学、怎样学就要怎样教、怎样教就要怎样训练教师。2在做中学,在做中教。3教育本质就是教人做事。“做”中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可见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是强调学以致用。(5)现代著名教育家陈鹤琴,1923年创办南京鼓楼幼稚园。在他为中国幼儿教育事业走向现代化而不懈努力一生。《儿童心理之研究》《家庭教育》《活教育理论实践》提出“一切为儿童,是我一生的志向。” 鹤琴的学前教育思想:{简答}1.强调幼稚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2.要求教师依据儿童特点,“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3.提出“整个教学法”{名释}即根据当时幼稚园各科教学相互孤立、相互脱节现象提出来,他指出“整个教学法”就是儿童所应该学的东西整个的、有系统的去教儿童学,这种教学法事把各科功课打成一片。4.制定幼稚园的教学内容:即“五指课程”指儿童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文学活动。学前教育学的方法:
一、调查法:是围绕某一教育现象,采用问卷、访谈等形式收集材料,并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定量、定性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
二、观察法:观察者是在自然条件下,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然发生的现象或行为进行考察、记录和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
三、实验法:是教师根据研究目的对某些条件加以控制,有计划地改变某种教育因素,从而考察该因素与随之产生的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四、个案研究法:是教师利用观察法、调查法、作品分析法等方法对班级个别儿童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以揭示儿童发展的普遍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1.教育目的{名词解释}: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2.教育目的意义:它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指导支配整个教育过程。3.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社会诸因素:生产力、国防、军事…自身发展需要:学生、幼儿…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劳结合、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4.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于1995年3月18日颁发,1995年9月1日实施的。明确规定: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5.各阶段的教育目的:1957年“反右派”毛泽东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1983年邓小平给景山学校题词“三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985年“四有新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改革开放”
6.我国学前教育目标:1996.3.9颁发、同年6.1实施《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幼儿园的保教目标是实行保育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7.幼儿园的性质:幼儿园时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阶段。8.学前教育总目标主要表现在:1.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2.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交往的基本能力,增进对环境的认识,培养有益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初步的动手能力。3.萌发幼儿爱家乡、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4.培养幼儿初步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加纲要中各领域的目标} 9.制定我国幼儿园教育目标的依据: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及要求。{同3} 10.中外学前教育目标的异同:相同点:各国都很重视使儿童在体力、认知、情感、社会性、语言、审美等方面得到和谐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儿童。追求发展的全面性、完整性是世界学前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不同点:1.我国幼儿教育较为关注丰富儿童的知识,培养儿童的能力,国外则更关注培养儿童的各种兴趣和积极态度。2.我国较为注重形成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而国外却更注重发展儿童的主动性、独立性。3.我国教重视培养儿童读写算的初步技能,为儿童进入小学做好准备,而国外更重视塑造儿童优良的性格。11.我国幼儿园的双重任务:
一、幼儿园对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育人)
二、幼儿园为家长工作、学习提供便利条件。(与生产关系密切相连)
12.幼儿园的教育原则:
一、热爱儿童:热爱儿童是儿童正常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教师应注意:
1.教师要热爱每一个儿童
2.教师要关心儿童,爱护儿童。
3.教师对儿童的爱要讲理智,而不应偏爱。
二、尊重儿童人格,维护其合法权益:
1.教师要信任儿童
2.教师要尊重儿童的隐私
3.教师要鼓励儿童,帮助儿童建立自信心,使每个儿童都能抬起头来走路。4..教师要保护儿童的自尊心 5.教师要杜绝变相体罚儿童。
三、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1.体育史儿童生长发展之本,重视学前儿童的体育,对德智美几方面的发展起物质保障作用。
2.学前儿童的体育和德育有密切关系,德育有利的推动和保证体育、智育任务的实施。
3.学前儿童的智育也和体育有着紧密的关系。4.学前儿童的美育和智育也有着密切的联系,知识和智力为德体美提供了认识基础。美育是德育和智育的催化剂,是发展儿童的形象思维、创意能力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四、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
1.教师要为儿童提供操作活动的机会,提供丰富的玩具材料,满足儿童动手操作需要。
2.教师要为儿童提供游戏活动的机会,游戏是学期儿童的基本活动,教师要为儿童创造良好的条件,合理安排充
足的时间和宽敞的空间,以满足幼儿渴望参与社会活动的需要。
3.教师要为儿童提供教学活动的机会,教师要注意开展五大领域的教学活动,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
品质。
4.教师要为儿童提供劳动活动的机会,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做的基础上学会帮助别人。
5.教师要为儿童提供观察、散步、娱乐等方面活动的机会。
五、教育要儿童化:
教师在选择教育内容时,应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入手,把一些浅显的知识技能传递给儿童。
教师在运用教育方法时,要尽量注意直观、生动,以激发儿童的兴趣。
六、多种教育形式结合:集体、小组、个人相互结合,相互补充。
七、面向全体,重视个别差异:
1.儿童学习积极性不同
2.儿童接受能力不同 强:启发诱导
弱:耐心指导
3.儿童动手能力不同 强:提供丰富材料
弱:手把手教简单技能
4.儿童兴趣爱好不同 激发幼儿群体广泛的兴趣爱好
八、充分利用教育资源
1.宣传学前教育法规精神,是家长正确理解学前教育
2.要利用儿童入所入园的时间,及时与家长沟通
3.要介绍一些卫生保健知识
4.要介绍一些教育知识
5.要帮助家长解决面临的谘商能力.张雪门 我国著名学前教育家“行为课程” 在北亭主办“香山慈幼院”
张宗麟 中国第一位男性幼儿园教师
康有为 “大同书” 提出在我国 学前社会教育
蔡元培 中国近代教育家
主张设立胎教院、乳儿院、幼稚园等教育机构
1.儿童观概念:指人们对儿童的认识、看法以及与此有关的一系列观念之总和。包括地位权利、特质能力、发展中的作用。
2.儿童观的四项基本权利: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3.儿童观的种类:21-22页,简单看看,可能考选择、判断。
4.儿童权利的扩大与保护:1924年国际联盟《日内瓦儿童权利宣言》,这是第一个主张儿童权利的国际性文件,重在救济、保护儿童,防止奴役、贩运童工迫使其卖淫等。
1959年联合国《联合国儿童权利宣言》+10点P23{看看} 1979年联合国发起“国际儿童节”
1989年11月20日第44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儿童权利公约》,其性质:国际性法律文书。
1990年9月2日正式生效。共有54项条款,副主席汉姆伯格指出:《公约》的四项基本:1.儿童优先考虑的原则2.尊重儿童人格的原则3.尊重儿童意见的原则4.一视同仁的原则
1990年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通过《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
5.现代儿童观{简答}:儿童具有一切基本权利和独立人格。
儿童是不断发展的“整体”人。
儿童发展具有个体差异性。
儿童有巨大发展潜能。
儿童具有主观能动性。
男女儿童平等。儿童权利的中国承诺:1990年政府正式签署《儿童权利公约》
1991年1月通过《禁止使用童工规定》 3月中国政府签署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通过《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 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1992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 3月《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
1993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公民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1996年3月9日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布《幼儿园工作规程》1996年6月1日实施 儿童权利的保障:1.儿童的生存权2.儿童的发展权3.儿童受保护权4.儿童参与权5.儿童受教育权6.儿童游戏、生活自理劳动等项权利
(五)灵活性:学前教育内容应具有区域性、经济性、民族性、机动灵活性。10.幼儿园课程的实施:教育教学的组织形式:集体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
{名词解释、填空、选择}教育教学的方法、手段和途径:方法:观察法{定义}:引导幼儿运 用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感官认识选定的观察对象,使之获得感性经验。运用:培养幼儿观察兴趣;教给幼儿观察方法;正确组织幼儿的观察活动。
谈话(讨论)法{定义}:师生双方围绕一个问题或者主题,作用:在活动中幼儿处于主体地位;幼儿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利于提高幼儿认识水平及解决问题能力;可避免说教过多产生的逆反心理。实验法:例如水的三态
游戏操作法 参观法 讲解讲述法
手段:实物、图书、挂图、幻灯片、自制教具。途径:教育教学环境:学习环境
日常活动与生活:家园合作
11.幼儿园课程的评价:一评价儿童的发展:(1)教师应采用多种形式来评价儿童
(2)教师应对儿童多进行纵向评价(自己跟自己比)
(3)教师应对儿童少进行横向评价(不拿自己和跟别人比)
二评价课程的所有环节
12.评价的目的:了解幼儿实际发展状况,了解课程整个实施过程是否符合教育目标和幼儿年龄特点和水平现状。
评价的作用:鉴定—诊断—改进—导向。
13.评价的原则:评价有利于改进和发展课程;评价中发挥教师的主体性;评价有利于幼儿的发展。
1.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依据:《规程》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
2.幼儿游戏的要义: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
游戏是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
游戏是幼儿的自发学习。学习目标:隐含
学习方式:潜移默化
学习动力:来自幼儿自身
3.幼儿游戏的特点:(1)游戏是幼儿的自主活动,是幼儿自愿发起的活动。
{有可能论述}
(2)游戏是无强制性的外在目的。幼儿为了玩而玩,为了好玩而玩。
通过幼儿自己选择活动,使他得到体能、情感、美感等各方面的发展,且是无意识得到的。幼儿在活动中关注的是过程且获得发展,不介意活动结果。
(3)游戏伴随愉悦的情绪体验。在游戏中幼儿总是高兴的,也会有
受到挫折或产生矛盾的体验,但很少且短暂,以高兴体验为主。幼儿以满足带来快乐。高兴情绪表现于哈哈大笑、手舞足蹈以及安静。
(4)游戏在假象的情景中发展。幼儿对游戏角色、游戏材料及动作
情景的假想。
4.幼儿游戏的种类:分为创造性游戏(其包含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体育游戏、智力游戏、音乐游戏、亲子游戏。
5.创造性游戏{名词解释}:是学前儿童主动地、创造性地反应现实生活中的游戏。是学前儿童特有的游戏。
6.亲子游戏{名词解释}:指父母与子女间的游戏行为,是以孩子为主体,父母为主导,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游戏,这是儿童游戏的重要形式之一。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7.从儿童认知的发展上,游戏可以分为机能游戏(0-2岁)、象征游戏(2-7岁)、规则游戏(7-11岁)。
8.标题9---11属于幼儿游戏的准备。
9.设定游戏的时间:游戏时间不要随意改变,全日制幼儿园每日不得少于2小时,寄宿制幼儿园每日不得少于3小时,其中包括1小时的户外体育活动。(1)巧妙利用各种时间进行游戏,善于捕捉零散时间。
(2)每次有较长的时间进行游戏。30-50分钟。
(3)室内游戏时间与室外游戏时间基本均等。(动静交替)
(4)合理安排集体游戏(规则意识)、小组游戏(差
异)和个人游戏(个性化)的时间。
9.布置游戏的空间:空间的密度要适中。室内每个幼儿2平方米,空间每个幼儿8立方米。
(1)维持适当的空间密度。
(2)开辟各种游戏区域。设立4-6个游戏区。
(3)游戏场地要有吸引力,开阔的空场地,设备。布置要新颖独特。
(4)保证游戏场地的安全。人身安全和场地卫生清洁。10.提供游戏的材料:(1)广泛收集废旧物品。
(2)交换游戏材料的陈列。打破游戏区材料一成不变的呆板气氛。
(3)形成超级组合游戏材料单元(3种以上)。
(4)鼓励幼儿自由使用游戏材料。11.丰富的知识经验:(1)发挥园内教育资源的作用。(课上、课下及一日生活中)
(2)利用园外教育资源的优势。(外出参观)
(3)调动家长参与教育的积极性。
12.幼儿游戏的指导:教师不仅是观察者、记录者,而且还是幼儿游戏的尊重者、支持者、参与者、引导者和干预者。
教师要根据需要适时适度的进行角色的转换。
(1)尊重幼儿游戏的自主性。体现在尊重幼儿游戏的倾向、选择和
创造三方面。
(2)支持幼儿的游戏。体现在以幼儿的眼光看待游戏,满足幼儿对
游戏材料的需求。满足幼儿充分游戏的心理需要。关心幼儿游戏的意愿。关心幼儿游戏的进程。
(3)合理参与幼儿的游戏。体现在教师是幼儿游戏的伙伴,应邀参
加或者主动参加。教师对游戏的参与要适当,适时适宜适当的参与并及时退出。
(4)恰当引导幼儿的游戏。体现在1教师要诱发幼儿的游戏。一方
面,放置新材料、新设备。另一方面,带领幼儿外出参观。2教师适时提出开放性、启发性问题。3教师要及时提出合理化建议。4教师要巧妙扮演游戏中的角色。首先,视幼儿的特点给予引导。对于不善交往、寡言少语的幼儿,通过其扮演某些角色,让其有较多的交往、谈话的机会。其次,据游戏的情节予以引导。通过扮演某些角色去明察秋毫,调停解决。
(5)干预幼儿的游戏。
13.幼儿游戏环境的评价:安全性、刺激性、协调性、教育性。
作用:反馈、强化、调节。P178表格
14.幼儿游戏活动的价值P158
1.幼儿园课程:名词解释 它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标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以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综合。2.不论从广义还是从狭义的角度来讲,学前教育课程都应能促进不同年龄、不同个性儿童的发展。一方面,发展性的课题。另一方面,个体化的课程。3.幼儿园课程要素:课程目标、内容、组织、评价。
4.幼儿园课程特点:1,它融合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中小学部强调生活环节和保育。
2.游戏是幼儿园课程的基本形式,中小学强调上课,课程教学是主渠道。
3.它以幼儿的直接经验为主,幼儿思维抽象不起来,幼儿只有通过感觉器官确切的学习理解直接经验。中小学间接学习经验。5.幼儿园课程的种类:隐蔽课程和公开课程。.公开课程(预成课程)主要特点1.涉及全体儿童,并有利于其全面发展。2考虑到每个儿童的知识,经验、技能、能力及个性倾向。3反应出相关机构、家庭、社区及社会的各种特征与要求。4承认人类的知识宝库来源于各种文化资源,并从中发展起来。(显在的、又准备的、精心设计的)
隐蔽课程(生成课程)主要特点潜在的、非正式的。包括:物质环境、文化物质、文化物质、人际环境。是一种无计划、无意识的学习活动,是儿童获取信息所不可缺少的形式,具有潜在性和非预期性的特点。5.学前课程的理论观点:(1)成熟社会化理论。哲学基础来自卢梭的思想,心理学的基础则是由埃里克森和格赛尔等人奠定的。这种理论的特点是重视儿童社会情感的发展,让儿童内在潜力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发展,尤其是要巧妙的布置角色游戏的情景,以促进儿童的情感和社会性的发展。这种理论要求学前教育课程要以儿童为中心,注意开放性。
(2)教育训练理论。也称行为主义理论,是以哲学家洛克、心里学家斯金纳和班杜拉等人的思想为基础。学前教育是为儿童以后的教育和未来的生活做准备,必须以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方法,把准备学习的知识、技能道德观念和社会规则教给儿童。教育者要为受教育者安排适宜的教育环境。
(3)认知发展理论。创始人是教育心里学家皮亚杰和布鲁纳,强调儿童认识、情感和社会性的教育应该贯穿于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之中。儿童发展的动力虽然来自于儿童的内部,但是儿童从一个阶段转化到另一个阶段,并不是自发进行的,而是依赖于儿童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性质。
7.幼儿园课程的目标:课程目标与教育(教学)目标的关系:后者是上位,一学期一季度一月一周一日。幼儿园课程目标的作用:它是制定教学计划的依据;它引导教育教学过程的方向;它是评价教育教学效果的标准。
8.选择幼儿园课程内容的原则:1,满足幼儿全面发展的整体需要,有效发挥各领域的教育作用;2,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3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体验与兴趣,具有时代性、丰富性;4适应幼儿能力发展的需要,具有挑战性5灵活性。
9.选择幼儿园课程内容:1.全面性2.启蒙性3社会性4.发展性 5灵活性
10.幼儿游戏环境的评价:安全性、刺激性、协调性、教育性。作用:反馈、强化、调节。11.幼儿游戏活动的价值: 1.促进幼儿体力的发展
2.促进幼儿智力、创造力的发展
3.促进幼儿情感、美感的发展,使幼儿的积极情感得到发扬,消极情感得到控制 4.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补充;游戏是幼儿产生美感的主要源泉,在游戏中,幼儿能自由自在的(1)感受美(2)欣赏美(3)表现美(4)创造美
12幼儿教师的特点;1幼稚性2全面性3时代性4复杂多样性5示范性
13.幼儿教师的权力和义务:{简答} 幼儿教师的权力主要是指教师依法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6条)(1)进行幼儿保育的教育活动,开展保育和教育改革和实验研究。
(2)从事幼儿教育的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幼儿教育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3)指导幼儿的学习和游戏,评定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
(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5)参与幼儿园的民主管理
(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幼儿教师的义务就是教师依法应尽的责任(6条)
(1)依据国家规定的幼儿园课程标准,结合本班幼儿具体情况,制定和执行教育工作计划,完成教育任务
(2)观察了解幼儿,记录、分析、评价幼儿的发展状况,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3)严格执行幼儿园安全,卫生保健制度,指导并配合保育员管理本班幼儿生活和做好卫生保健工作
(4)与家长保持经常联系,了解幼儿家庭的教育环境,商讨符合幼儿特点的教育措施,共同配合完成教育任务
(5)参加业务学习和幼儿教育研究活动(6)定期向园长汇报,接受其检查和指导
14.职业道德规范:1爱国守法2爱岗敬业3关爱学生4教书育人5为人师表6终身学习15.健康的身心素质:幼儿教师必备的心里素质有,1执着敬业,自尊自信,意志坚强,聪慧的认知,乐于接受新生事物,合作精神。16.教师的能力素质:
1观察能力 A教师要注意把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与随时随地的观察结合起来 B普遍观察与重点观察相结合 C全面观察与莫方面观察相结合
D利用多种形式,对已观察到的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记录,以全面、细致、准确的了解一切幼儿和幼儿的一切 2沟通、交往、表达能力
沟通能力A,认真倾听幼儿,用眼睛看着幼儿,表示关注,接受幼儿的表述,倾听的要有耐心,还要分析,揣摩和理解幼儿的意愿。
B巧用体态语言:比如、微笑、点头、手势等鼓励孩子,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C善于语言技巧,注意自己的声音和一些词语语气的准确表达 D表达自己的情绪,对幼儿心起积极暗示作用。
表达能力:语言:口语+书面 工作语言:手势,体态,面部表情 17.教师要发挥环境教育作用。环境教育:物质+精神
环境布置的作用:1创设的环境要有儿童的情趣,不宜成人化 2注意环境的可体验性,可参与性,可操作性,3要随时根据教育目标和儿童发展的需要来调整环境布置(如季节性调查)4为儿童提供熟悉的,利于开展想象与拟人化交往的环境
18.幼儿的发展 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
1,。生物因素(胜利基础)主要指遗传素质2社会因素(关键条件)主要指环境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儿童生活环境不同,其发展水品也不同 10
3个体因素与环境相互作用
19.皮亚杰认为幼儿活动分三总水平: 生理活动—心里活动—实践活动
20,幼儿的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接受学习是幼儿通过教师的言语讲授,演示,示范并获得知识、概念、掌握技能的学习方式
21.教师与幼儿的关系:地位平等、情感依赖、尊师爱生(现阶段)
第二篇:天津市教师资格证考试范围《教育学》
教育学
名词解释 1.狭义教育
狭义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的、有系统的、有组织的以影响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首要目标的社会活动。2.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3.个体身心发展
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4.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终点。5.教师
我国《教师法》对教师的概念作了全面、科学的界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6.教育体制
教育体制(教育机智)是指一种面对突发事件,能够迅速而正确地做出判断,随即应变地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7.学校课程
所谓学校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8.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育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9.教学
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与学生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10.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标准。11.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指为达到某种预测效果所采取的多种教学行动的综合方案,就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有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12.班级授课制
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定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13.德育目标
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即德
5.6.7.8.9.10.②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学校文化的特征
①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②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③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④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 个体发展的一般规律对教育的启示 ①顺序性,要循序渐进
②阶段性,要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选择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 ③不平衡性,要关注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期 ④互补性,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信和努力地品质 ⑤个别差异性,要因材施教 学校教育的独特功能
①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②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③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④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素质教育的含义
①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②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③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教育 ④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教师职业专业化条件(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论述 ㈠教师的学科知识素养
教师的学科知识素养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㈡教师广泛的文化素养
教师的任务不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学习、怎样做事、怎样健体,没有广泛的文化素养和宽厚的文化底蕴是不行的。㈢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①敬业。
热爱教育事业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本前提。
②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a要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观。
b要具有时代特征的学生观。
c要具有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关。
③掌握教育理论和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a了解学生的能力
b对所教知识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
c向学生传授知识、施加影响的能力。
④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学生的本质属性 ㈠学生是人
①学生是能动的主体。
②学生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
钻研教材包括钻研教学大纲、教科书和阅读有关的参考书。㈡了解学生
了解学生包括学生原有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兴趣、需要与思想状况、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
㈢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①教学进度计划
②课题计划
③课时计划 16.教师如何上好课
①目标明确 ②重点突出 ③内容正确 ④方法得当 ⑤表达清晰 ⑥组织严密 ⑦课堂气氛热烈
17.综合课的基本组成部分(论述)
构成综合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
①组织教学,目地在于使学生做好上课前的各种准备。如了解学生的出勤情况,学习用品准备情况,是不是已从下课时的兴奋状态中安静下来,期待新课的学习,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保证教学能够顺利进行。为做到这一点,许多教师常在上课前两三分钟进入教室,帮助学生做好上课前的心理准备。组织教学并不只限于在上课开始时进行,还应该贯穿在全部教学过程中,直到课的结束。
②检查复习,目的在于复习已学过的教材,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巩固和加深,了解学生的接受情况,加强新旧知识的练习,培养学生对学业责任感和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检查复习的内容,可以是上一次课学习的内容,也可以是以前学过并与即将学习的新知识有关的内容。检查复习的方式有口头回答、黑板演算、检查课外作业等。
③讲授新教材,目地在于使学生掌握新知识,这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部分。教师讲授新教材时,要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与使用。
④巩固新教材,目的在于使学生对所学教材当堂理解,当堂消化,当堂及时巩固,也包括让学生初步运用新知识进行课堂练习,为课外作业做好准备。巩固新教材的工作可以采取提问、重点复述、练习等方法进行。⑤布置课外作业,目的在于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独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教师在向学生布置课外作业时,应说明具体要求,对难度较大的作业可以适当提示完成作业的方法。教师对学生的课外作业,应当认真进行检查、批改和评定。17.德育过程的规律
①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②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
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
a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
b不脱离学生学习这一主导活动和作为主要交往对象的教师和同学;
c具有科学性的和有效性,它们是按照学生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组织的,因而能更加有效地影响学生品德的形成。
第三篇:2011年江苏省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察范围
2011教育学范围
1+2(1个制度,2个发展):学校教育制度、教育发展和教育学的发展
1.前制度化教育:
2.制度化教育:
标志:近代学校系统的形成,19世纪下半期
中国:清末“废科举,兴学校”
3.非制度化教育:“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构建学习化社会
4.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简答)
5.六艺(填空)私学(选择)
6.董仲舒(选择)四书(填空)
7.古代埃及(选择)
8.古代雅典VS古代斯巴达
9.20世纪以后的教育(问答)
10.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11.孔子:《论语》(选择)
12.《学记》(选择、填空)
13.苏格拉底(选择或填空)
14.夸美纽斯(选择、填空)
15.卢梭(选择、填空)康德(选择、填空)
16.洛克(选择、填空)
17.赫尔巴特VS杜威——传统VS现代(选择填空)
18.凯洛夫VS杨贤江
19.四个关系
20.教育VS政治经济关系
21.教育VS生产力
22.教育VS科学技术
23.教育VS文化
24.政治经济制度、生产力、科技对教育的影响(比较、视觉回忆策略)
25.教育的反作用
政治经济生产力科技
培养人才再生产劳动力科学知识再生产
影响舆论再生产科学知识科学体制化
促进民主科研功能
推进科研
26人力资本理论(简答)
27信息技术与教育(简答或论述)
28学校文化、校园文化的核心和校风(选择和填空)
29学生文化特点(填空)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三个动因,五个规律
四个因素
一个提升
两个任务
身心发展
实现:社会实践(填空)
三个动因:内发、外铄和多因素作用论(概念,人物)
五个规律(选择、简答)
顺序性:身体心理都有顺序。
阶段性:年龄表现出的总体特征和主要矛盾
不平衡性:两个方面(发展关键期,最佳期)
互补性:器官之间互补,生理心理互补
个别差异性:男女差异,身心差异
四个因素
遗传:前提,可能(选择、简答)
环境:可能转变为现实,决定人的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简答)
学校:主导作用(简答和填空)
个体主观能动性:决定作用(选择)
一个提升(可能的简答)
青少年期教育任务
少年期:心理断乳期、危险期(选择和填空)
帮助少年起飞(选择)
青年期:成熟,未来,定向时期(选择)
教育目的概念、层次结构(1+3+3)
制定依据(1个学说+1个方法)
现阶段教育目的和素质教育(1+1)
概念、层次结构(选择和填空)
一个概念
意义:出发点、归宿
三个作用:导向、激励和评价
三个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
依据(简答和填空)
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选择和填空)
一个学说: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一个方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现阶段教育目的和素质教育
简答:现阶段教育目的及其精神
简答:素质教育(全体,全面,个性,创新)
学生
本质属性(简答)
一个《公约》,两项权利(填空和选择,主要是填空)
教师
概念以及分析(填空)
专业
特点(填空、简答):多样化
专业化(简答)
人格特征(填空)
师生关系(填空和选择)
内容:授受
人格:平等(还未考过)
道德:相互促进
概述
1.两个分类
从任务和管理者分(选择、填空)
学校课程(简答)
2.三个制约因素(填空):社会、知识和儿童
3.四个目标关系(简答)
课程设计
三个层次文件(填空和选择):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教学计划特征(选择):强制,普遍和基础
教学大纲(选择):直接依据和标准
教科书(填空)教材
编写原则(简答)四个特性+两个顺序
实施与评价
7步实施(简答)【我对课表很有意见,教务员很骄横,对我说:七!(语气词,7步)我制定的课表好不好,任你去研磨(模),你没有发言权,最终归(规)组织来评价。】 三种评价(选择、填空、简答和论述)
选择:评价是起点也是终点、目标评价关键、目标游离提出者
填空:CIPP
简答和论述:目标评价模式
教学任务
一个概念:教学(填空)全面发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四项任务(简答)
教学过程
一个本质(简答)
两个特点:
知、情、意统一特点
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能动性相结合特点(简答)
五个阶段(结构)(选择或填空):
引起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检查知识
教学原则和方法
主要原则(简答)
直观原则(填空):直观教具
启发原则(填空和选择):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第斯多惠
循序渐进(选择和填空):学不躐等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教学方法(简答)
讲授法(填空),演示法(选择和填空)
教学工作的程序
选择和填空:教学工作以上课为中心环节
基本程序(填空):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备课(简答和填空)
课的类型(选择和填空)
课的组成部分(填空):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
课程实施 教学过程结构
七!(语气词,7步)我制定的课表好不好,任你去研磨(模),你没有发言权,最终归(规)组织来评价。引起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教学工作基本程序 课的结构
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
课的标准(填空和简答)目容(慕容)家的氛达(芬达)很好喝,因为方法好.信度和效度(选择和填空):其实就是概念
五种教学组织形式
概念(填空)
类型(填空)
个别教学制(选择和填空)
班级授课制(选择、填空、简答)
最基本形式(选择)夸美纽斯(选择和填空)1862(填空)
分组教学(选择、填空和简答)
设计教学法(选择):概念
四种教学策略
概念和特征(简答和选择)
类型(填空和选择)
以内容型和形式型策略重要
目标和内容
三个目标(填空):初高中目标包含思想政治方面、道德行为方面和()。四种教育:内容(选择、填空)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
过程
一个实质(选择)
个体社会化和社会规范个体化,品德形成过程
四个要素——结构(选择):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
一个矛盾(填空)
四个规律(填空和简答)
原则和方法
五个原则:
导向性原则
疏导原则(简答)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简答)
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选择)
德育途径
1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基本途径)
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3劳动
4共青团活动
5班主任工作(班主任的基本任务)
方法
说服法
榜样法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锻炼法
陶冶法
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认知模式+体谅模式+社会模仿模式
建立 科尔伯格 麦克费尔 班杜拉
理论
假设
1.道德发展论2道德教育论。
1.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2.提高学生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3.鼓励青少年试验各种不同身份;4.教育就是学会关心。
主张用替代性学习概念,建立观察学习的理论体系。
模式操作
1.道德两难问题及其设计;2.引入性提问;3.深入性提问。
1.设身处地;2.证明规则;3.付诸行动。
1.个体品德参与;2.道德判断没有固定阶段;3.从人格形成出发;4.榜样;5.环境、行为和人
交互作用。
简要 评价
1.缺陷;2.特色;3.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启示。
1.缺陷;2.特色;3.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启示。
1.缺陷;2.特色;3.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启示。
班级管理
班级
班级管理的模式
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班集体的形成班主任和班级管理
第四篇:2009年天津市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试复习范围
教育学
概念(名词解释,填空,单选)
1.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2.学校文化: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3.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4.教育目的: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5.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6.教育机智:是指一种面对突发事件,能够迅速而正确地做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
7.课程:广义的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狭义的是特指某一门学科。
学校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8.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有关学科教育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9.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10.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11.教学策略:是指为达到某种预测效果所采取的多种教学行动的综合方案,就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有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12.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13.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14.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是对制定德育大纲、确定德育内容、选择德育方法、运用德育组织形式等具有指导作用。
15.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16.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绪,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
简答或论述
1.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P4 ① 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②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③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④ 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⑤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⑥ 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2.20世纪以后的教育特征 P8 二战以后教育在发达国家被看成是增强竞争力的基础。生产力发展使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
3.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论)P20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的目的,教育相对独立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积极影响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总之,政治经济制度直接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教育又对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产生影响。这种影响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作为促进社会进步的力量,变得越来越重要。
4.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论)P23 社会发展,人类物质水平提高,教育与人类物质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一方面经济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的物质条件越来越好,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在两方面: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5.学校文化的特征 P33 ① 是一种组织文化 ② 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③ 以传递文化为己任 ④ 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
6.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对教育的启示 P45 ① 顺序性,要循序渐进;
② 阶段性,要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选择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 ③ 不平衡性,要关注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期 ④ 互补性,要注意培养学生自信和努力的品质 ⑤ 个别差异性,要因材施教
7.学校教育的独特功能 P48
(一)学校教育的特殊性。学校教育是由承担教育责任的教师和接受教育的学生共同参与完成的。学校教育的环境具有极大的人为性、明确的目的性,有指定的教育内容和活动计划,有系统的组织和特殊的教育条件。这些构成学校教育环境特殊性。学校的个体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区别在于有教师的指导,活动的结果还要接受检查。这使学校在影响人的发展上有特殊性。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
(二)学校教育的独特功能。○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对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和发展个性的功能。8.素质教育的含义 P66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智力特征、人格状态、精神状态、区别于传统教育)
9.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论)P78 教师能否真正具备从事教师的职业条件,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当代教育质量的集中体现。
(一)教师的学科知识素养。教师的学科知识素养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教师必须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熟悉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相关的知识,学科的发展动向和最新的研究成果,以及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二)教师广泛的文化素养。教师在具有一定的学科专业素养之外,还必须有比较广博的文化素养。
(三)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敬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时代特征的教育观、学生观、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观);掌握教育理论和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了解学生的能力,对所教知识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想学生传授知识、施加影响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10.学生的本质属性(论)P73
(一)学生是人。是能动的主体,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具有独特的创造价值
(二)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学生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身心特点,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是具有发展需要的人。
11.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P81 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教授关系。○从教育内容的角度看,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2师生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真正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
3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师生关系从本质上是一种人-人关系,是人与人之间思○想交流、情感沟通、教学相长的社会互动关系;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智力上的,更是思想上的、人格上的。教师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人格力量,他会对学生产生终生影响。
12.课程实施的结构 P100(课程实施的过程)
课程实施是一个动态的、序列化的实践过程,具有一定的运作结构。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至少要考虑七个方面的问题:
(一)安排课程表,明确各门课程的开设顺序和课时分配。
(二)确定并分析教学任务。
(三)研究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学习活动的特点,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
(四)选择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任务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五)对具体的教学单元和课的类型和结构进行规划,做出可行的计划
(六)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
(七)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即使提供反馈性信息。
13.教学的一般任务 P111 教学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教学一般任务如下:
①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②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③培养学生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④关注学生个体发展
14.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规律)P115 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有教学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它们互相依存、互相作用,形成了稳定的、必然的联系。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三)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四)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 15.教师如何备好课 P130
(一)钻研教材,包括钻研教学大纲、教科书和阅读有关的参考书。
(二)了解学生,包括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和技能的质量、兴趣、需要与思想状况、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
(三)制定教学进度计划。包括教学进度假话、课题计划和课时计划
16.教师如何上好课 P132 ①目标明确,是指教师明确一堂课的目的要求。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教学目标定的恰当,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二是师生的一切活动始终要围绕教学目的进行。
②重点突出,是指教师在一节课上要把主要精力放在重要内容的教学上。
③内容正确,是指要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思想性和系统性。只有内容正确,才能保证教学质量。
④方法得当,是指教学方法选择的合理性和教学方法运用的科学性。
⑤表达清晰,教学语言是一门艺术,它要求教师表达清晰,有感染力。教授要讲普通话,声音响亮,语速适中,语言流畅、生动、明白易懂。板书(或幻灯字幕)要规范、准确、清楚。
⑥组织严密,是指课的进程次序分明、有条不紊,课的进行紧凑,不同人物变幻时过渡自然,课堂秩序良好。
⑦气氛热烈,一堂好课,既应充分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导作用,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师生都处在积极的状态,双方配合协调,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
17.德育过程的规律 P154 ①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②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③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④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18.综合课的基本组成部分(论)P132 一般来说,构成综合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
①组织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做好上课前的各种准备。如了解学生的出勤情况,学习用品准备情况,是不是已从下课时的兴奋状态中安静下来,期待新课的学习,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保证教学能够顺利进行。
②检查复习,目的在于复习已学过的教材,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巩固和加深,了解学生的接受情况,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对学业责任感和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③讲授新教材,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新知识,这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部分。教师讲授新教材时,要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
④巩固新教材,目的在于使学生对所学教材当堂理解,当堂消化,当堂及时巩固,也包括让学生初步运用新知识进行课堂练习,为课外作业做好准备。
⑤布置课外作业,目的在于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独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教师在向学生布置课外作业时,应说明具体要求,对难度较大的作业可以适当提示完成作业的方法。对学生的课外作业应当认真检查、批改和评定。
19.我国德育的基本方法 P159 ①说服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注意:明确目的性,富有知识性趣味性,注意时机,以诚待人。
②榜样法。包括: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学生中的好榜样 ③锻炼法。包括:练习、制度、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等 ④陶冶法。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
⑤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法。注意公平公正,发扬民主,注重宣传教育
20.班级管理的功能 P173 ①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②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 ③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21.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班主任如何组织和培养班集体)P179 ①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目标是集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有共同的目标,才能使班级成员认知行动保持一致,推动班集体发展。班集体的发展目标一般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三种。
②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善于发现和培养积极分子,并对他们使用和培养结合起来。③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是维持和控制学生在校生活的基本条件,是教师开展工作的重要保证。
④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教育活动可使学生成长和展示自己的才能。⑤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22.教师的职业角色 P177 ①传道者角色 ②授业、解惑者 ③示范者角色 ④管理者角色 ⑤父母与朋友角色 ⑥ 研究者角色
23.教学过程的结构 P117 教学过程的结构是指教学进程的基本阶段。按照教师组织教学活动中所要求实现的不同认识任务,分出几个阶段:
①引起学习动机 ②领会知识(中心环节)③巩固知识 ④运用知识 ⑤检查知识
2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理论要点(填空)P63 ①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是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自由发展的人。
②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③从历史发展的进程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制约
④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 ⑤马克思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 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第五篇:2012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试题
2012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试题
(一)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的发展。
A.教育规律
B.教育价值
C.教育现象
D.教育问题
2.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A.培根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赞可夫
3.“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这一观点出自洛克的()
A.《大教学论》
B.《教育漫话》
C.《爱弥儿》
D.《普通教育学》
4.学校的中心工作是()
A.教学工作
B.公共关系
C.行政工作
D.总务工作
5.“活到老学到老”是现代教育()特点的要求。
A.大众性
B.公平性
C.终身性
D.未来性
6.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是()
A.经济收入
B.良好的公共关系
C.学校绩效
D.政治影响
7.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是()
A.教学活动
B.沟通
C.教劳结合 D.协调
8.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规律的反映。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9.()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A.教育方针
B.教育政策
C.教育目的 D.教育目标
10.学校德育对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影响的功能即指()
A.发展性功能
B.个体性功能
C.教育性功能
D.社会性功能
11.美国各门课程中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日本的综合活动时间反映出对()在课程中地位的重视。
A.知识
B.能力
C.直接经验
D.间接经验
12.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课程和工业革命后的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课程属于课程类别中的()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综合课程
D.融合课程
13.教学活动的本质是()
A.认识活动
B.实践活动
C.交往活动
D.课堂活动
14.“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某老师把学生的回答的分12个馒头的计算板书出来:12÷3=4(人)12÷2=6(人),12÷1=12(人),12÷0.5=24(人),这一做法体现了()
A.巩固性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15.布鲁纳认为,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
A.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
B.综合课程理论 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
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16.把两个及其两个年级以上的儿童编在一个班级,直接教学与布置、完成作业轮流交替进行,在一节课内由一位教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
A.分层教学
B.合作学习
C.小班教学
D.复式教学
17.罗杰斯的“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发学习”、“排除对学习者自身的威胁”的教学原则属于()
A.非指导教学模式 B.结构主义课程模式
C.发展性教学模式 D.最优化教学模式
18.最早在教学理论上提出班级授课制思想的是()
A.泰勒
B.夸美纽斯
C.裴斯塔洛齐
D.凯洛夫
19.“矮子里找高个”、“水涨船高”是一种()
A.相对评价
B.绝对评价
C.定性评价
D.定量评价
20.从评价的功能上区分,中小学教育评价的类型可分为()
A.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
B.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 C.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D.正确评价和错误评价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10分)
1.学校文化的内容有()
A.教育的理想和追求 B.对学校功能及社会责任的理解C.对个性的理解 D.对学习、工作的态度
E.对集体的看法
2.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的方法有()
A.互访
B.民主评议
C.家长会
D.家长委员会
E.校外指导
3.现代教育的特征主要有()
A.公共性和生产性
B.公益性和免费性 C.科学性
D.国际性
E.终身性和未来性
4.沟通对于学校管理来说,有如下功能()
A.作出判断评价
B.信息传递
C.控制
D.激励
E.情感交流
5.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措施有()
A.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重视学生自学能力培养B.重视学生主体参与课堂,获得体验
C.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针对性教育
D.教育目标要反映社会发展
E.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
6.聘任教师的形式有()
A.招聘
B.续聘
C.解聘
D.不聘
E.辞聘
7.教育目的的功能有()
A.导向功能
B.强制功能
C.调控功能
D.示范功能
E.评价功能
8.参观教学法可分为()
A.可行性参观
B.准备性参观
C.现实性参观
D.并行性参观
E.总结性参观
9.班级组织机构微观建制的形式有()
A.委员会制
B.直线式
C.参谋制 D.职能式
E.直线职能式
10.咨询活动的基本原则有()
A.改变现实、追踪效
B.积极关注和信任来访学生
C.注重来访学生的主动参与
D.充分支持和鼓励来访学生E.严格为来访学生保密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学校
2.儿童个体发展
3.教育目的 4.德育
5.讲授法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学习教育学有什么样的价值?
2.简述当代儿童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3.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
4.简述美育的任务。
5.我国教育法体系的几个基本层次。
四、简述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1)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
(2)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
(3)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
(4)提高教育实际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
(5)为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
2.(1)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
(2)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之中。
(3)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
3.泰勒,美国著名的课程理论家,1944年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即泰勒原理:
(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4.(1)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2)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3)培养和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4)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
5.(1)教育法(2)部门教育法(3)教育行政法规(4)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和教育行政规章。
五、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联系实际谈谈一个合格的教师的职业素质。2.试述决定课程的进步和发展的内部基本矛盾(基本关系)。
教育学试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D
2.B
3.B
4.A
5.C
6.C
7.B
8.B
9.C
10.D
11.C
12.A
13.A
14.C
15.D
16.D
17.A
18.B
19.A
20.C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ABCDE 2.ACD 3.ACDE 4.BCDE 5.ABC
6.ABCE 7.ACE 8.BDE 9.BDE 10.BCDE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组织形式。
2.指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与社会生活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心理和生理能力不断提高的变化过程。
3.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即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4.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5.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可分为讲述、讲读、讲解三种方式。
五、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1)文化素养与学科专业知识(2分)
①所教学科全面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②广博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
(2)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
①教育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②观察儿童能力和教研能力③教学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④教育机智
(3)职业道德素养 ①忠诚教育事业
②热爱学生
③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2.课程的进步和发展要受制于政治、经济因素和自身成长发展的特殊规律,其基本问题(关系):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2)知识与能力
(3)分科与综合(4)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