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园区域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茌平县实验幼儿园
董玉芳 区域活动的幼儿阶段很重要的学习方式 什么是区域活动?
区域活动是幼儿在教师准备的环境中进行的自由、自助、自选的活动。因此,区域活动是教师根据教育的目标和幼儿发展的水平有目的的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的
区域活动从活动性质上分三个类型:学习型区域活动、游戏性区域、综合性区域
特点:自由、自主、游戏、教育、实践、开放
第二篇: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有效设计与实施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有效设计与实施
【摘要】区域活动越来越受重视,但不可否认在很多幼儿园所开展的区域活动中存在许多问题,我们应树立正确的区域活动观念,并不断地学习、实践、反思,才能使我们对区域活动的认识逐渐深化。本文将根据如何使区域活动进行有效的设计与实施提供一些建议,希望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区域活动的价值,能更正确全面地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关键词】区域活动设计与实施学前儿童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5-0153-01
一 区域活动的概念
区域活动也称“区角活动”或“活动区活动”,是20世纪70年代从美国引进中国教育界的新名词,是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综合性的教育活动,是让幼儿在活动区角中通过自主选择,与材料和其他积极互动,在自己的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探索的一类教育活动。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是区域活动的主要理论支持。而学前儿童正处于前运算阶段,他们通过作用于环境而获得经验是思维发展的关键。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游戏学习无疑是很有效的途径。
二 区域活动合理的设计
1.有计划的区域活动设计
目前,很多幼儿园对区域活动的开展没有足够的重视,许多幼儿园里区域活动只充当幼儿园的一部分游戏设施,而不是幼儿园课程中的一部分,而是单纯让幼儿游戏的“小型游乐园”,虽为区域活动,实际上却是幼儿自由游戏的地方。教师在组织区域活动时,并不考虑区域活动的有效性。这些情况使区域活动真正的教育功能得不到发挥,失去了区域活动的意义。我们应正确认识重视区域活动,让幼儿不仅仅在“小型游乐园”中玩,而是在“小型幼儿园”中学习。这样就需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区域活动计划,才能让区域活动不失去它真正的意义。
2.区域活动与其他活动相结合
区域活动展现了顺应幼儿自然发展方面的突出功能,但同时也体现了将幼儿发展成社会所需的样子的局限性,由于区域活动是以幼儿经验为基础而展开的活动,在一定程度降低了幼儿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效率。这正是许多幼儿园走进的误区,即区域活动过于独立性。应将区域活动与其他主题活动相结合才能发挥其更大的作用。
区域活动往往是幼儿自发的,根据自己的兴趣,主动进行的活动。若在区域活动中大多数幼儿对某一活动感兴趣,教师就可以考虑将这一活动形成运用到全班幼儿参与的主题活动。同时,区域活动还可以作为主题活动的延续而持续地发挥其重要的功能。作为其他主题活动的延伸活动,可以更好地巩固其他主题活动,活动因为良好的传授会引发幼儿强烈的学习与模仿兴趣,从而延伸到区角继续进行感受和分享,进行有经验的交流,这有助于幼儿的进一步巩固、自主学习、探索与发现。
三 区域活动恰当的实施
1.区域活动材料充足的投放
实际上,在许多幼儿园由于某些客观因素的影响,根本没有区角,有的也很简陋,幼儿园里的教师经常给幼儿提供一些简单、成品的活动材料,既浪费资源,使用率又低。对此,可利用自然物品和废旧物品这样会比成品活动材料更具有探究性、可操作性,还会节省资源,更环保。活动区域的材料决不能长期毫无变化,只有短期、定期进行更换才能吸引幼儿主动参与活动并不使幼儿渐渐失去游戏的兴趣,材料的投放还应注重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需要、层次性,满足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需要。
2.教师正确的指导
一些教师在活动中的指导只是表面,并没有深入了解幼儿的活动情况,只是让幼儿按老师规定的方法去“玩”,虽有指导单并不明显。
要做到有用的指导就需清楚区域活动不同于集体活动的地方,即教师可以很好地观察到幼儿不同的个体差异,了解其个体水平。指导能力较强的幼儿时,不要过于具体,进行间接指导,给他们自己充分发挥的机会,而对于能力一般的幼儿,在遇到困难寻求帮助时通过言语提示;对于能力较弱的幼儿,则采用示范法或直接给予帮助。幼儿之间的差异是一种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幼儿的主体性不仅表现为教学过程中“学”的主体,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还可以成为“教”的主体。其次,也可以根据活动内容及每个幼儿的特长,有效地引导幼儿学习与他人合作和共同活动,让能力较弱的幼儿在能力较强的幼儿的帮助和带动下进行活动,达到提高和进步。
儿童是用更多种“语言”来表达、表现的,这也许是儿童的天性。一百种语言与一种语言,反映了幼儿的主体性,他们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等待成人去理解、尊重。而我们能做的就是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尊重幼儿的特点,通过区域活动合理的设计从而进行恰当的实施去发展幼儿的能力,让幼儿在一个真正“有准备的环境”中学习,并通过语言点拨、通过行动进行直接或间接地指导。让幼儿充分运用自己的语言去学习、去适应世界,不断提升区域活动的有效性,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朱家雄.幼儿园课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03
[2]张晓琳、赵春梅、杨东玲.浅论幼儿与区域活动材料的有效互动[J].学前教育研究,2007(1)
[4]张燕.活动区教育质疑[J].学前教育研究,(6)
〔责任编辑:李锦雯〕
1996
第三篇:幼儿园区域活动的设置与实施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设置与实施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等应有利于引导、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陈鹤琴先生:“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皮亚杰认知理论:“幼儿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发展起来的。”因此,我们把如何更好的开展幼儿园区域活动放在了工作的首位。
一、区域活动的含义:
区域活动,也称活动区活动、区角活动等。它以幼儿的需要、兴趣为主要依据,并考虑教育目标、正在进行的其他教育活动等因素,它把活动室划分出相关的区域,并投放相应活动材料。制定相关活动规则,让幼儿通过自由选择区域,与材料、同伴等积极互动,获得个性化学习与发展。它的实践意义表现在:有助于幼儿自主学习。幼儿在操作区域中自己探索、发现、思考。有助于真正落实个别化教育。利用自由区域活动时间,在相关活动区域对有需要幼儿进行个别辅导。有助于幼儿教育的系统性与可持续性。集体教学后将操作材料投放相关区域,让幼儿轮流操作,以更好的落实活动目标。
二、区域活动与其他活动的关系:
区域活动:幼儿同一个时间里,根据兴趣选择进行不同的活动,通过与环境、材料、同伴的互动积累个体经验;按自己的方式自主发现新问题;解决问题。顾及幼儿发展的个别需求。集体活动:同一时间进行同一内容,主要是分享个体经验;激活思维,引导发现新问题;通过与老师同伴的互动获得经验。无法真正满足每个幼儿的需求。
区域活动和集中教育活动是实施主题教育的两种组织形式,它都是为达到幼儿发展目标而采取的手段、途径或是载体。老师必须根据孩子的活动需要确定适当的形式,要牢牢把握幼儿经验的连续性、获得经验的有效性,因时、因地、因教育资源而灵活运用,用最适合的和有效的组织形式来达到预期的活动目标,推进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因此,我们在设置区域的时候,可以依托或结合主题中集中教育活动内容,实现集中教学和个别教育的优势互补。如:绘本教育活动《胡椒生长在哪里?》中集体活动和区域活动。
集体活动功能分析:《胡椒生长在哪里》这本图书的内容呈现的方式是以问
题的形式出现,而且幼儿在揣摩中引起探究的兴趣。老师认为引发幼儿自主提出
问题,分析问题、自己判断与选择,这一质疑的能力与学习方式有必要让每一个
幼儿去提高与学习。因此老师利用集体活动的形式,激活孩子的思维,提出自己的问题的同时也分享到别人的问题,这就是集体活动最能体现的功能。
目标:能围绕图书内容,乐于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提出质疑,并与同伴分享。
一、观看哑巴戏。教师将图书内容用放无声电影的方式呈现给幼儿阅读。
二、寻找最喜欢的画面,并提出疑问。
1、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画面讲述。
2、幼儿各自对自己感兴趣的图书内容提出质疑。
3、同伴互动想办法解决
幼儿在各自阅读中产生的很多关于绵羊的问题(实录):为什么他们身上都
有卷卷的东西?为什么后面会着火?后面灰沉沉的是什么?为什么他们用的夹
子夹在身上看不清楚,落在地上的看得很清楚?(对于这些问题,老师进行了分
析与解读)。
个别区域活动放在图书角中。
环境与材料准备:
1、《胡椒生长在哪里?》若干本放于图书角中。
2、新增有关“孩子提出的相关问题的”一类图书。
玩法:
1、“推荐一本图书”,将《胡椒生长在哪里?》作为推荐书让幼儿继
续阅读。延续孩子的需要。
2、让不同孩子提出的问题自己去图书角寻求答案。
集体活动中尽管老师给孩子有自己阅读的空间,让每个孩子提出自己的问
题,但是,有限的集体活动时间无法让每个孩子得到满足与发挥。因此老师在给
部分有共同问题的孩子进行小组合作探索的同时,不忘还有一些孩子需要根据自
己的问题进行个别学习,因为每个孩子的阅读速度与阅读理解能力都各不相同,要在同样的时间内,做同样的事情,并达成同样的目标来满足不同孩子的需要这
是不太可能的。老师创设的图书角个别活动区,体现了既延续孩子的活动又充分
考虑孩子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孩子的发展需要。
三、区域活动的类型:
常规区域: 活动室常设区角,如:阅读区、沙水区、种植角、表演区、建
构区等。
角色游戏区域:娃娃家、理发店、超市、商店、医院、餐馆、等。
特色区域:可以结合乡土特色,也可以是园本、班本特色的体现。如:美工
区、表演区、运动区等。
主题区域:根据主题内容创设相应的区域,如:科学区、益智区等。区域设置以幼儿的需要、兴趣为主要依据。
四、科学合理设置班级区域的要点:
①、根据幼儿的需要和兴趣;②、考虑教育目标、正在进行的其他教育,根
据课程具体目标内容,拟定活动区的种类; ③、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对活动的性质定位,学习和游戏两者相结合; ④、注意动静分开,避免区与区之间的干
扰; ⑤、注意空间上的挖掘,规划教室的布局桌椅橱等的摆放,空间的布局等;
⑥、安全性。各区域布局要力求畅通,避免绕道,行走时冲撞、推挤,比如教室
门口不应该设置活动区。活动区中材料与活动区内容匹配,易于幼儿取拿方便。
避免出现死角,尽量设置在教师视线范围之内。⑦、区域之间要有适当的界限。
教师根据活动性质不同,材料的提供不同,利用玩具柜、地毯、书架等现有设备,作为分界线,将教室分割成几个块面。
五、区域活动材料投放要点:
1、围绕教育目标、内容投放活动材料。
2、活动材料设计要针对年龄特点。
3、投放多用性和开发性的材料。
4、活动区提供的材料要丰富,足够幼儿选择和操作。
5、材料要具有趣味性。
6、活动材料具有层次性。(材料的投放要有一个由易到难的过程。)第一阶
段,提供对应图;第二阶段,直接拼凑。
7、挖掘可以废物利用的材料,多研究开发一些半成品材料或原始材料。
8、鼓励幼儿、家长参与活动材料的准备。
9、利用好现有的幼儿操作材料。
10、结合玩教具制作类活动,丰富幼儿园操作材料。
总之,教师在材料的投放中,要看幼儿与环境材料的互动质量,教师在投放
后的行为观察,与分析行为背后的所蕴含的发展,在这样的基础上的推动与适时支持是很重要的。
六、区域常规建立具体步骤;
1、选区:A、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区域进入,开始活动。B、鼓励幼儿选择不同的区域,尝试不同的活动。C、选区时如遇到自己想玩的那个区域人数已满,则先选别的区,等人数空缺时再去玩。D、鼓励幼儿遇到困难自己想办法解决,实在解决不了在向老师救助。
2、换区:A、幼儿需要换区时,先观察目标区域人数是否已满,如是,则轻声与哪个区的人商量,进行更换。B、在换区前应先整理好正玩的区域材料,并摆放整齐。C、建议幼儿在某个区域中的一项活动没有完成是不能换区,避免养成半途而废的习惯。
3、活动进程中:A、幼儿在进区活动需要安静操作。遇到需要讨论的问题时轻声与同伴讨论。B、在未换区前不随便离开所在的区域,不将操作材料带到其他区域。C、当活动中产生一些垃圾时(如美工区的剪纸),统一放到一个地方,不随意乱放。D、活动中遇到困难先与同伴商量,实在无法解决可救助老师。
4、活动结束时:A、将完成的作品放在指定的地方,以便老师评价作品及其他幼儿观察、学习和欣赏。B、每次活动后要坚持进行活动情况小结。1)新的材料投放中,幼儿独特的发现。2)幼儿操作时出现的观点,方法和不同结果。
3)合作活动的结果,需要怎么改进。4)活动时发生的问题与解决不了的困难5)活动规则与操作发生矛盾需要修改的。C、活动结束后,幼儿将操作材料分类整理,收拾材料时注意看对应的标记。(五常法)
七、区域活动的方式:
方式一:专门的区域活动,即每周要求两个下午的活动时间,教师必须设置五个区域以上,并为幼儿提供相应的活动材料。这个时段要求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在活动区域主动与环境相互作用,在探索、操作材料中获得经验和发展,教师以观察为主,并根据观察情况随时调整适宜于幼儿的区域材料。
方式二:区角自由活动,即:幼儿在入园和离园时间,利用设置的3---4个常规区域,进行自由选择、自主开展的活动。
八、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方式:
目前区域活动中教师的存在的几种指导方式有:被动反应,教师处于旁观状态,幼儿主动发起交往,教师仅仅以简单的话语应答,或是简单的肢体反应,没有做进一步的回应。权威控制,规定活动的内容主题;分配角色,替代幼儿选择活动区;制止限制;一般指导:(询问、讲解、提要求);深入指导:(协商建议、启发提问)
教师什么时间,是否要介入呢?
假设是重复行为:可以等待、可以挑战、可以引导转移;假设是是探索行为:可以欣赏、可以提供帮助,也可以与之互动。假设是是单纯的动作技能性行为,有时应该允许幼儿的独自性练习;假设是是社会性的想象性行为,尽量给幼儿体验与人交往和合作的机会,给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空间。
实例:帮助犹豫不决的幼儿进行活动。首先要了解他犹豫不决的原因,是害羞,还是唯恐活动区的小朋友不欢迎、他是不是想看看别人到底在什么?指导方法建议:了解他想干什么? 如何找到他需要的材料,主动和他一起找要用的东西。直接介入,你说要玩拼搭啊,这里有,让我们一起玩吧。如果他发现别人已经在活动了,自己不好意思走进去。教师可以跟他一起进区,然后他就可以自己去玩。
教师不管采用哪一种指导方式,都必须建立在“观察先行”的基础上,耐心等待幼儿的游戏结果,根据幼儿游戏情节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指导对策,其实这样一个过程,我们并不仅仅是选择“等”与“引”,而是表达我们对儿童的一种尊重,对儿童发展的关注。
让我们还孩子游戏的权利,让孩子做游戏的主人,让每一个孩子在快乐的自主性游戏中健康、富有个性的成长!
王素平
2014-4-25
第四篇:如何有效地实施幼儿园的区域活动
如何有效地实施幼儿园的区域活动
摘要:近年来,“区域活动”是幼儿园普遍采用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是为幼儿自由选择、自发探索、操作摆弄的自由活动开启的另一扇门。经验证明:实施有效的区域活动既能满足幼儿个性化发展;又能满足幼儿爱玩爱探索的心理需求。那么,教师如何有效地实施幼儿园的区域活动呢?本文着重地从材料的投放、教师的观察、介入与支持、交流分享这四方面来阐述如何有效地实施幼儿园的区域活动。关键词: 有效 实施 幼儿园 区域活动
区域活动也称区角活动,它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在幼儿活动的场所内,投放可以进行各种探索的材料,让幼儿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自主的选择活动内容和合作伙伴,主动的进行探索与学习的非正规活动。是当前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推动幼教改革的一种重要的教育活动形式。
一、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
区域活动中的材料就像不会说话的老师,它为孩子和知识之间搭起了桥梁,是孩子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工具,是幼儿进行各类学习活动的有效载体。但是不是所有的材料都是拿来就可以投放的,我们应注重材料投放的计划性,使每个孩子能在活动中获得发展与提高。1.材料投放具有目的性
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与主题内容紧密相关,将教育目的隐性地体现在材料之中,是区域活动的一大特点,也就是说投放的材料应有目的性。比如:我们在大班主题“玩沙玩水真快乐”中结合主题的目标投放:在科学区投放装有沙子的盒子,让幼儿感知沙子的多种特点;在美工区投放沙子和水、橡皮泥模具等,供幼儿制作“沙雕”。又如在大班主题“神秘的海底”中结合主题内容投放:在数学区投放大小不同的香螺壳、辣螺壳、芝麻螺壳,引导幼儿随意抓一把同种螺进行估算;在科学区投放各种贝壳,让幼儿根据大小、颜色、厚薄进行分类。这样根据教育内容有目的投放,可以促使主题活动开展的更加成功。2.材料投放具有层次性
教师在选择投放前能够预先思考,将所要投放的材料逐一与幼儿通过操作该材料可能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浅入深,有易到难的目标投入。比如在中班的“美
工区”中,我们先投放大小不同的沙哈壳(顶处已钻有小孔)与记号笔,让幼儿学习在沙哈壳上绘画各种简单线条或图形;然后投放各色颜料与棉签,让幼儿进行色彩装饰;最后再投放棉线或塑料线,引导幼儿给这些打扮好的沙哈串成一串美丽的项链。这样有层次性投放既能不断的积累各种经验又能不断地提高幼儿自身发展的能力。3.材料投放具有丰富性
材料的丰富性主要是指教师为幼儿提供可选性具有多样,材料的数量要比较充足,能够丰富幼儿自由选择的需要。比如,我们在小班美工区投放各种拳螺壳、扇贝壳、鲍鱼壳、螃蟹壳等,供幼儿自由选择在喜欢的贝壳上棉签点画。这样根据幼儿的意愿进行选择,体现了活动区的自主特征。
二、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观察
观察是游戏准备工作的基础,是介入幼儿游戏的前提。在区域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的观察对象有材料和幼儿这两者。1.观察从材料出发
观察材料对幼儿兴趣的激发。作为一种新材料的投入前期,最为关注的就是这一材料在与幼儿间的一个兴趣是如何引发,寻找到幼儿与材料两者之间的兴趣碰撞点,观察到材料能与幼儿良好互动,能让大部分幼儿自我参与其中,这就是适宜的材料。2.观察从幼儿出发(1)要有目的地观察。
观察总是带有一定的目的,落实在一个具体的观察中,我们需要很清楚地知道“我想了解什么”有了清晰的意向,才有可能在幼儿活动的过程中看到你的观察对象或目标,才能有效地观察到期望的有意义的行为和经验。(2)要有重点的观察
教师做重点观察的计划可能是多方面和多层面的。对个体幼儿来说,根据其目前的状况,你想了解的是什么呢?从班级的整体情况来说,你又想重点观察哪一方面呢?两者综合起来非常复杂,任重道远。因此,确定观察的重点尤为重要。
三、区域活动中教师的介入与支持
陶行知先生主张要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在区域活动中,要增强幼儿学习的自主性,教师则需要因地制宜,恰到好处地给予介入与支持。
1.对于幼儿的主动求助,教师应予以支持。
在区域活动中,虽然游戏内容是幼儿自己选择的,但是他们在活动中经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时会有幼儿依照他们的问题直接找到教师寻求帮助:“老师,请帮我把这双面胶撕开好吗?”“老师,请给我一个记号笔”。面对这样的问题,教师的指导是行动的直接支持。有时,对于幼儿的直接求助教师的指导是语言上的暗示。例如:一天,美美选择在美工区拓印鱼,在涂色时,她跑到老师跟前说:“我用可以涂彩色的鱼吗?”我说:“你见过的鱼都是什么颜色的呢?”美美想了一下:“我见过的热带鱼就是彩色的呀,那我就用彩色的吧!”我对她笑了笑,认可了她的发现。美美对边上的小伙伴说:“你见过的鱼是什么颜色的,就可以用什么颜色涂色呦„„。”
2.当幼儿即将放弃游戏时,教师应及时介入
幼儿在区域游戏中常会遇到困难,为了使游戏继续进行,他们会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这是他们获得经验的过程。但是当幼儿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往往会因此而放弃原来的游戏行为,结果会导致失去一次经验提升的机会,使得游戏的意愿不能实现,而且经常终止游戏情节不利于游戏水平的提高,因此,教师的及时介入是必要的。例如:一次泽泽在美工区里用扭扭棒做花,小朋友们都期待着快点做成。他一边做一边说:“马上就做好了。”可是还没等他插在瓶子里,支撑花朵的扭扭棒查收不了花朵的重量弯了下去,泽泽一脸懊恼,低头看了半天,不一会儿马上说道:“有办法了,我把它变粗点不就行了吗?”只见泽泽又用了一根扭扭棒和之前的花枝重叠在一起,就这样花枝变粗了。可在瓶子里没插一会儿又有点倒下了。这次泽泽哭丧着脸自言自语:“怎么搞的!我不玩了。”见他要放弃游戏,我轻轻地说:“你的花枝下端没倒,你用的什么好办法?再试试也许就成了。”泽泽眼睛一亮说:“老师,我有办法了。”只见他把两条扭扭棒像花枝的下端一样绞在了一起,这样两条扭扭棒完全“抱”在了一起。花朵终于做好了,泽泽兴奋地拉着老师和同伴,请大家一起欣赏他的作品。当幼儿在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后,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有的幼儿开始愿意自己想办法,然后一次、两次„„面临几次失败后,他们就容易放弃游戏了,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及时观察到幼儿的行为表现,给予适时的支持。3.当幼儿间发生冲突时,教师应及时介入
游戏中伙伴间常常因为意见不一致而发生冲突,这是因为幼儿处于自我中心阶段,只会从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而不理解他人,这时教师要介入并引导幼
儿找到能够协商的办法,促进幼儿间的交往。记得一次玩娃娃家时,圆圆和朵朵扮娃娃的爸爸妈妈抱着娃娃去逛街,看到照相馆就把娃娃放在一边椅子上自顾自的“拍照”去了,从餐厅出来的的琪琪就把娃娃抱给了我,朵朵顿时大叫“圆圆,琪琪把我们的娃娃抱去了。”眼看着他们马上就要吵架了。我赶紧说:“哎呀!这是谁家的娃娃啊,怎么没人领啊?这要是碰到坏人可怎么办啊?”他们俩听了以后马上意识到自己的错,不好意思地抱起了娃娃说:“我们是要给娃娃拍一张照片呀!”这样他们的游戏又开始了。
4.当幼儿无目的的摆弄游戏材料时,教师应及时介入和支持
对幼儿来说,游戏并非完全是自发的活动,同样需要模仿和学习。特别对于年龄小的幼儿和不会选择的幼儿他们更多的表现是无目的地摆弄材料。这就更需要教师适宜指导去激发孩子运用材料丰富游戏的内容和情节,使幼儿的游戏行为变为有意行为。涵涵很喜欢在游戏中摆弄材料,这天他选择“泥工区”做糖葫芦。只做了三个不同颜色的糖葫芦就开始用手乱搓橡皮泥和小棍,眼睛向着别处张望,我凑过去问:“涵涵,你做的是什么呀?”他看了我一眼,想了半天说:“是..是糖葫芦。”我又问:“那为什么要串成这些颜色?”他看看我,没吱声。我想了想问他:“那你的糖葫芦是什么口味的?”涵涵依次指着小球说:“这是香蕉味的(黄色的),这是桔子味的(橘红色的),这是西瓜味的(红色的)。”我又高兴地说:“原来你的糖葫芦有这么多口味,一定很好吃吧!”轩轩点点头,又接着串了好几串糖葫芦,一边串一边说:“我再串一个草莓味的,再串一个苹果味的,再串一个奶油味的„„”这是他根据自己吃过的颜色来选择球的颜色,涵涵小朋友玩得很投入。此时的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游戏内容,这是教师观察到他的行为及时参与指导的结果。
四、区域活动中交流与分享
交流与分享是区域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整个活动中非常关键的环节,教师要组织幼儿交流体验与收获,分享快乐与成功,并把有些关键性经验加以提升。在交流中应以幼儿的说为主,引导幼儿说自己是怎样玩的,结果是怎样的。通过交流与分享,让幼儿有成就感,增强其自信心。互相交流可以让幼儿在玩时不是孤立的,而同别人交流,要去注意别人是怎么玩的,无形中既增加了自己的经验又促进了交往,同时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发展。教师应抓住幼儿的闪光点,加以讲评。要注重活动过程,而不是结果,为下一次活动作好铺垫。对那些具有发展价值,而一时尚未引起幼儿兴趣的活动(受冷落的区域),可通过老
师启发,激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有时,则是对那些能力、兴趣有偏颇的孩子进行引导。有的孩子好拼搭操作类活动,教师就可以适当点拨,使孩子兴趣指向更广泛些。
总之,区域活动的实施是否有效,很大一部分需要看教师如何创设区域活动,教师要从幼儿的视角出发,无论是材料的投放、观察与介入,还是最后的交流分享都要以幼儿作为主体来考虑,使区域活动适宜并促进幼儿的有效学习。
主要参考文献:
1.《挖掘材料的多用性》 《幼儿教育》2004年第 10期A版 2.《给幼儿园教师的101条建议.游戏指导》 邱学青主编 3.《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 江苏教育出版社 4.《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 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五篇:幼儿园区域设计与布置
如何优化幼儿园区域设计与布置
《如何优化幼儿园区域设计与布置》摘要:间、幼儿认知、年龄段等条件设计。区域的主题一般可设置为以下几类:
1、自然主题区 以自然为主题的区域是以养殖、种植动植物为主要内容的幼儿活动区。其教育目的是让幼儿通过观察生物生长规律了解自然知识。在自然...一、区域设计要有明确的主题
目前,我国大部分幼儿园的教育活动组织形式,仍主要以上课或集体活动为主,孩子们缺乏自由活动的区域,即使在自由、分散活动时,也因缺乏一定的材料和场所及有效的指导,而存在着“放羊”现象,这样既增加了老师的精神负担,又不利于幼儿的发展,要改变这种状况,设置活动区域势在必行。因为,没有一定的场所和材料,孩子便没有活动的机会与条件,而他们又必须通过具体的操作、体验去获得经验,发展认知能力,可以说活动区域是幼儿园的一个必备的“硬件”。尽管有的幼儿园设置了活动区域,但是由于区域的主题含糊,幼儿在活动中易产生混乱。因此区域的设计与划分必须在一个明确的主题下进行,区域设置应涵盖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各个方面,满足幼儿各项活动的需要。各个主题的分配要依据实际空间、幼儿认知、年龄段等条件设计。区域的主题一般可设置为以下几类:
1、自然主题区
以自然为主题的区域是以养殖、种植动植物为主要内容的幼儿活动区。其教育目的是让幼儿通过观察生物生长规律了解自然知识。在自然区内可以根据季节性性要求种植一些植物,让幼儿观察植物的生长规律,也可以养殖一些小动物,让幼儿观察小动物的习性。在教室内,还可以利用花盆种植反季节的植物,用鱼缸、笼子饲养鱼、鸟等小动物,使幼儿有机会了解更多的生物知识。区域内可放置隔断架,将动植物按类摆放整齐。教师可绘制观察表,贴在墙上,让幼儿进行记录。
2、手工主题区
手工区是为了锻炼幼儿的小肌肉活动能力和创造能力所设计以幼儿手工创造活动为主的教育区域。手工区内进行的构造活动,可以锻炼幼儿小肌肉的发育。在手工活动区内,要为幼儿准备一些用于构造活动的材料,如废旧纸板、小木块、针、线、布头,纽扣等等,手工区的材料要经常更换,并按材质不同分类摆放,以便于幼儿利用不同材料进行不同的构造活动。
3、语言主题区
语言区是幼儿进行语言锻炼的活动区域,语言主题区域设计一般应有启发幼儿说话的景物。如:利用玩具柜的背面挂一块布,画上美丽的景物,组织幼儿把旧图书里的人物、动物剪下来做成贴绒教具,进行桌面表演和讲故事等,可以有效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4、科学主题区
以科学知识为主题的区域设计中一般以幼儿园常识教学所涉及的知识内容为主,把一些能够培养幼儿科学素质的物品集中在科学区内,并定期更换区域内景物设计,以启发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区域内放有水箱、木块、小木船、磁铁、蜡烛、塑料袋、小瓶子等不同材料,幼儿可以利用这些材料进行不同的探索,以了解科学的奥秘,培养对科学的兴趣,以及观察事物变化的能力和动手制作能力。材料的摆访应是开放式的,能供幼儿自由选择和取放。
5、阅读主题区
设立图书阅读区的主要目的是让幼儿自己阅读儿童读物,幼儿能够读懂或看懂的读物是启发幼儿智力的重要工具,从小培养幼儿认真阅读的习惯是使其形成学习能力的基础,因此设立图书阅读区是非常重要的。在图书阅读区还应备有浆糊、纸条、剪刀等物品,供幼儿随时修补图书使用。
6、社会活动主题区
所谓的社会活动区是指根据幼儿渴望参加社会活动的心理需要,按照社会生活实际设计的某种场景,让幼儿在活动区域内模仿社会实践活动。如娃娃家、儿童医院、小商店等,在这些区域设计中不仅有一定的场景,还要准备一些仿真玩具,以便于幼儿利用这些场景和玩具进行不同角色的创造性游戏。我们在设计幼儿的主题活动区域时要着重体现出环境的教育性,让幼儿有充分的条件和更多时间在活动区域内学习。各区域间采用平面、立体、悬挂张贴式的整体结构形式为界限布局,体现学习环境美观、有序的效果,在吸引幼儿进行活动的同时也便于教师的管理。要注意的是,各个主题区域之间彼此是相互开放的,虽然,表面看来是各自相对独立,有矮柜和隔离栏或桌子相隔,但在需要时可以随时拆除,各区域之间形成一个形散神聚的活的有机体。幼儿园区域设计要有不同的层次,要注意动静交替,突显各区域教育的主题。
二、区域设计要力求合理、美观
区域作为个别活动教育或教育教学活动的前期准备的场所,能够充分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操作、探索欲望。因此,区域设计要牢牢把握住合理、有效、美观的原则。有些教师片面的认为只要搞好班级活动室内的墙面装饰,把幼儿的桌椅和玩具摆放好就已经达到了区域布置地目的,甚至认为在墙面上画一些卡通形象、挂几幅或手工作品就可以了。这种做法忽视了幼儿园整体环境对幼儿产生的影响和作用,由于幼儿缺乏鉴别力和思考能力,自主性和独立性都很差,所以,他们将被动地接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在进行设计和布局时要考虑到室内陈设造型、空间环境、墙饰、色彩和户外绿化、路径、设施、景点等,园内各类区域都要符合儿童的审美需求。
在进行区域划分的时候要遵循合理性和有效性原则,选择的造型要富有童趣性,室内陈设要形象可爱、线条优美且富有亲切感。可以对形象进行拟人化处理,夸张与变形处理,稚拙与优美处理,动态诙谐处理。为形象添加相应的道具空间,层次要丰富,多摆放幼儿喜欢的玩具。幼儿园的教室里都有墙面和墙角,它是区域设计中不可忽视的园地。可以根据墙角与墙面不同的特点,利用旧毛线、废电线、草辫子等废旧材料,进行了多种风格、形式的布置美化,这样不仅可以较好地表现出了层次感、立体感,增加了室内美化景点,而且随着季节变化、知识更新的需要,便于增减更换内容。另外还要注意,墙饰要鲜明、生动,富有趣味,故事性强,色彩明快,美观大方,设计中要同时考虑合理性和艺术性。如:某幼儿园教室后墙面有根大水管,这是个安全隐患,小朋友活动时稍不留神就会碰伤。我建议老师们先用海绵将水管层层包裹起来,然后做出长颈鹿的造型,长长的水管正好做了长颈鹿的脖子,上面还画上标尺和刻度。小朋友们看到后非常感兴趣,都被吸引过来,要和长颈鹿做朋友还给它起好听的名字,老师利用长颈鹿脖子上的标尺教会了小朋友认识刻度,学会用它量身高,大家都很喜欢这只长颈鹿,小朋友每天都要跑过去量量,看自己长高了没有。这样的设计合理利用了资源和废旧物重新创设了美好的环境。现在,这根水管但不会带来危险相反它生动有趣的造型使得整个区域充满生机。
三、区域设计要与幼儿实际发展相契合
在区域设计中,环境布置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与环境互动对话,环境能暗示引导、协调并控制幼儿的行为。因此区域内容的设计要与幼儿实际发展相契合,区域的规则与名称,要以幼儿能理解的形式呈现。如,在小班“阅读区”的墙面上贴上两个娃娃看书的图片,暗示幼儿在这个区域内要安静阅读,协调同伴,材料共享;“手工区”地面上贴着四只小脚丫的标志,表示这个区域要控制幼儿的人数,这些形象的图形使小班幼儿在区分辨认不同区域的同时规范了他们的行为。根据小幼儿发展水平,在区域投放的材料上要力求突出个性化,赋予幼儿极大的选择和自由度,提供不同层次的操作材料,符合每个幼儿的兴趣爱好,使他们结合自己的认知水平自由地选择。
另外,根据幼儿的实际需要,固定的区域要设计在教室采光较好的地方,如:科学主题区较为固定且相对独立,需要安静,同时可以使用立体或透明的界面进行隔断,这样能暗示幼儿集中注意力;社会生活区可相对集中在平面界限的活动区内,使用不同颜色的塑料地毯,便于幼儿进行区域的区分;手工制作区域相应设置在盥洗间附近,便于幼儿取水和洗手;走廊和楼梯拐角可设置成运动娱乐区,易于幼儿开展活动。区域内物品的摆放要满足幼儿视觉美的需求,陈设品本身的造型应具有童趣美,要与环境相互协调。可将色彩对比、调和、构成和比例等方法运用到摆放中去。不能把器物摆放在与它自身色彩相近的区域,致使幼儿不易识别,狭窄区域不能摆放大件玩具,这样不利与幼儿取放。区域要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灵活地创设与调整。
区域活动空间是幼儿教育的重要资源,应该对幼儿园的各个区域进行科学化、艺术化的创设。这种优化后的区域环境将更加适合幼儿身心成长的需要,使幼儿在自由,轻松、快乐、和谐的环境中成长,让他们乐于与人沟通、交往、合作,学会尊重和宽容,养成良好的性格和行为习惯,优秀的区域设计将是幼儿快乐童年中最难忘的风景。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明显的,人类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同环境密切相关。《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地把“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作为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原则。同时强调指出“要充分利用周围环境的有利条件,以积极利用观感为原则,为幼儿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可见,布置好幼儿园的区域活动环境,对幼儿的成长与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在幼儿园要创设与幼儿年龄特征、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活动区域,是为了满足幼儿自己的意愿和兴趣,去从事快乐的活动,在操作表演中自主观察、阅览、和体验,使幼儿获得更多的能力和素养,促进身心和谐健康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