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 第三次作业参考答案(合集)

时间:2019-05-12 18:18: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课程与教学论 第三次作业参考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课程与教学论 第三次作业参考答案》。

第一篇:课程与教学论 第三次作业参考答案

作业3

一、填空题:

1、交往过程。教学过程认识说、教学过程发展说、教学过程实践说;

2、教学过程的内部动力、教学过程的外部动力;

3、直观手段、认识能力、理论思维;

4、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5、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教与学的方法;

6、传递---接受;

7、学生自学;

8、演示法、参观法;

9、教学组织形式;

10、班级授课制、集体教学形式;

11、自然、社会;

12、复式教学、年级;

13、人与事 时间与空间;

14、课堂时间管理、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15、积极的、消极的。

二、选择题:

1、B

2、A

3、A

4、A

5、C

6、A

7、A

三、简答题:

1、简述教学过程认识说都基本观点与意义。

答:这种观点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把教学过程看作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是一个通过传授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识世界,接受前人积累的知识经验。

2、简述间接知识与直接经验结合规律的主要观点。

答:学生获得知识有两种来源: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学生以学习书本知识等间接经验为主。学生学习书本知识是把前人的认识变成自己的知识的过程,但不能从书本到书本,脱离实际地学习必须要以一定的直接经验为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结合起来,以间接经验为主,直接经验是学好间接经验的重要基础和必要的条件。要在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作用、相互联系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3、简述教学过程的主要特点和主要矛盾。

答:教学过程的特点:(1)双边性;(2)认知性;(3)实践性。主要矛盾:(1)学生与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2)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矛盾;(3)教师与教材之间的矛盾。

4、简述情境—陶冶式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操作程序。

答:教学目标:通过情感和认知多次交互作用,使学生的情感不断得到陶冶、升华,个性得健康发展,同时又学到科学知识。操作程序:创设情境---情境体验---总结转化。

5、当前教学模式改革呈现哪种趋势?

答:(1)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趋向多样化;(2)由以“教”为主向“学教并重”转化;(3)注重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4)教学模式的目标趋向情意化。

6、简述道尔顿制的主要内容。

答:道尔顿制出现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它是由美国道尔顿城的教育家柏克赫斯特提出并行。这是一种典型的辅导式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每周进行有限的集体教学,然后指定学习内容,学生接受学习任务后,在各专业课堂自学,独立完成作业,接受教师考查,然后又接受新的学习任务。

7、简述班级授课制的特点及优缺点。

答:基本特征:(1)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将学生编班;(2)把教学内容按照学科和学年分解为小的教学单元---课;(3)教学在规定的课时内进行;(4)教学场所较为固定。优点:(1)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扩大教学规模,提高教学效率;(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优势,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促进学生个性健康的发展和学生的社会化进程;(4)有利于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确保学生获得系统的、连贯的知识,保证教学质量;(5)有利于进行教育管理和教学检查。缺点:(1)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受到很大限制;(2)学生主要是接受性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3)教学内容固定化、程序化,不能反映学生的实际需要,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4)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预先设计,不能及时吸纳一些新的必要的科学成果;(5)不能很好地照顾学生个性的发展。

8、简述课堂问题行为管理策略的主要内容。

答:(1)运用先行控制策略,事先预防问题行为。包括:明确的行为标准,建设性的课堂环境,良好的教学策划,和谐的师生关系;(2)运用建设性的课堂环境;(3)运用行为矫正策略,有效转变问题行为。如:掌握课堂行为矫正的内容、遵守课堂问题行为矫正的原则、应用问题行为矫正的有效步骤等。

四、论述题:

1、参考观点:知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智力是人反映客观世界的能力,是顺利完成反映的主观条件,智力发展得好,才能深入地掌握知识。智力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掌握知识的进程、广度和深度。二者在教 3 学过程中是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的。智力在是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的,但并不是只要传授了知识,学生的智慧就会自然地发展起来。实际上,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有的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有的非但不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甚至会阻碍学生的智力的发展。这里关键在于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只有把握好二者的联系,合理地组织教学过程,才能把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统一起来。

2、参考观点: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应该考虑以下几个主要原则:(1)坚持启发式教学,反对注入式教学;(2)与教学目的和任务相适应;(3)与教学内容相适应;(4)与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水平相适应;(5)与教师特点相适应;(6)与教学环境及教学条件相适应。

3、参考观点:(1)缩小班级规模;(2)综合运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3)座位排列多样化,加强课堂教学的交往互动;(4)探索现代化、个别化教学。(适当举例)

4、参考观点:(1)多陈述性语言,少评价性语言;(2)与学生平等相处;(3)设置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注意物理环境的布置;(5)加强师生互动。(适当举例)

5、参考观点:(举例并从以下观点中选择部分内容展开论述)

可参考的的教学规律有:(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规律;(2)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规律;(3)教与学相互影响、辩证统一的规律;(4)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受制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价值观念的规律。

可参考的教学原则有:(1)理论联系实际原则;(2)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3)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4)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5)系统性与循序渐进相统一的原则;(6)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统一的原则。)s q#n-m r d 课堂时间的优化策略:(1)坚持时间效益观,最大限度地减少时间的损耗;(2)把握最佳时域,优化教学过程;(3)保持适度信息,提高知识的有效性;(4)提高学生的专注率,增强学生的学术学习时间。

优化课堂气氛的基本策略:(1)教师具备较高的业务素养,以优化的态度对待教学工作;(2)讲求教学艺术,启发和调动学生主动参与;(3)注重情感投资;(4)及时挽救不良的教学气氛。具体方法:(1)多陈述性语言,少评价性语言;(2)与学生平等相处;(3)设置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注意物理环境的布置;(5)加强师生互动

恰当课堂问题的策略:(1)运用先行控制策略,事先预防问题行为。包括:明确的行为标准,建设性的课堂环境,良好的教学策划,和谐的师生关系;(2)运用建设性的课堂环境;(3)运用行为矫正策略,有效转变问题行为。如:掌握课堂行为矫正的内容、遵守课堂问题行为矫正的原则、应用问题行为矫正的有效步骤等。

6、参考观点:(举例后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展开论述)

国内的主要的教学方法有:(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2)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3)以实 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练习法;(4)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讨论法、研究法。

国外的主要的教学方法有:发现式教学法、范例式教学法、“掌握学习”教学法等

开发校本课程首先要求具有民主、开放的国家政策的背景,只有通过政策使校本课程开发在社会大环境下合法化、合理化,才能放开手脚有所作为。

在政策背景的大环境下,学校领导和学校文化的小环境对校本课程开发又起着具体的重要促进作用和制约作用。(1)学校文化对校本课程开发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效果。包括学校的管理特色、教风、学风、师生关系特点、学校变革的历史传统、学校员工的协作意识与奉献精神、学校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些习惯性传统特色、学校的物质建筑体现的文化与价值观念等。(2)学校领导者个人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二篇:电大课程与教学论作业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形考作业3

(第9—11章)

一、填空题

1.教学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发展过程、交往过程的统一。我国学者对教学过程本质问题作了一些研究,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教学过程认识说、教学过程发展说和教学过程实践说”。

2.教学过程的两种动力包括“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

3.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教学中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直观手段”,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的事物的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获得生动表象的基础上,对学习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和理论思维”。

4.系统性与循序渐进相统一的原则,是指教学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的认识发展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5.教学方法是为了达到—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和;它包括了“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教与学的方法”。6.“传递--接受”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为:激发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知识——巩固运用——检查评价。

7.自学一指导教学模式是指教学活动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的指导贯穿于学生自学始终的教学模式。8.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演示法 和 参观法”。

9.“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或者说,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

10.“班级授课制”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上课的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我国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11.学校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要让学生通过自然或社会实践获得必要的直接经验,验证或运用理论知识,借以开阔眼界,扩大知识,激发学习热情,培养独立工作能力,陶冶品德。、这种在“自然和社会现实活动”中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便是现场教学。

12.“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交替的办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13.课堂管理是指教师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秩序和效益,协调课堂中“人与事、时间与空间”等各种因素及其关系的过程。

14.课堂管理包括“课堂时间管理、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和恰当处理课堂问题行为的策略。15.一般情况下,课堂气氛可以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三种类型。

二、单项选择题

1.教学过程的功能包括探索知识、形成技能、(B)。

A.培养智能、发展思维 B.培养智能、发展情感与态度

C.培养技能、发展思维 D.发展技能、培养感情

2.教学动力不是无规则动力,而是有方向的,教师引发的教学动力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这说明教学动力具有(B)特征。

A.动力性 B.方向性 C.动态性 D.转化性

3.引导—发现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为(A)——()——拟定计册——验证假设——总结提高。

A.提出问题、建立假设 B.提出问题、寻找答案 C.给出概念、建立假设 D.给出概念、理解概念

4.(D)就是非操纵的教学,教师不是直接地教学生,而仅仅是促进他们学习。

A.程序教学 B.自学 C.个别教学 D.非指导性教学

5.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讨论法和(C)。

A.实验法 B.实践法 C.研究法 D.练习法

6.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A)和环境因素。

A.教师的因素、学生身心的因素 B.教师的因素、教材的因素 C.教材的因素、学生身心的因素 D.教材的因素、同伴压力

7.分组教学制中对学生的分组主要有(C)、外部分组、内部分组等形式。

A.作业分组、年级分组 B.年级分组、能力分组 C.能力分组、作业分组 D.能力分组、差异分组

三、简答题

1、简述教学过程认识说的基本观点与意义。P205 答:教学过程认识说的基本观点: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识世界的过程,是接受前人积累的知识经验的过程。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是一个通过传授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学习内容从不知到知,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认识、探索世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任务,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技巧,使学生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从而发展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

2、简述间接知识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的主要观点。P221

答;间接知识和直接经验相结合,这是一条重要的教学规律。它的主要观点是:

学生获得知识有两种来源: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一般说来,学生以学习书本知识等间接经验为主。但学生要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深刻理解和运用的知识必须要以一定的直接经验为基础。因此教学过程中必须把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结合起来。除了让学生利用好已有的经验外,教学中要用各种不同方法,引导学生获得一定的感性经验,增加一定的直接经验,引导学生把间接经验运用到实践中去,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要以间接经验为主,直接经验是学好间接知识的重要基础和必要条件。教学就是在直接经验的基础上,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知识的过程。要在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3、述教学过程的主要特点、主要矛盾。P208-209

答:教学过程的主要特点有(1)双边性,即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教和学的双边活动过程。(2)认知性,即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的特殊的认识过程。(3)实践性,即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学习实践活动。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有(1)学生与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2)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矛盾。(3)教师与教材之间的矛盾。

4、简述情境——陶冶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操作程序。P236 答:情境——陶冶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一种情感和认知相结合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获得知识,同时得到情感陶冶的一种教学模式。它的教学目标:通过情感和认知多次交互作用,学生情感不断得到陶冶、升华,个性得到健康发展,同时又学到科学的知识。它的操作程序的步骤包括:创设情境——情境体验-——总结转化。

5、当前教学模式的改革呈现哪些趋势?P241

答:当前教学模式的改革呈现的主要趋势:(1)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趋向多样化。在教育学、心理学、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管理学、工艺学等学科上呈融合化趋势。(2)由以“教”为主向“学教并重”转化。当代教学模式研究既非单一的“教的模式”,也非单一的“学的模式”,而趋向两者的辩证统一。(3)注重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当代教学模式研究越来越重视能力的培养。(4)教学模式的目标趋向情意化。当代教学模式研究强调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

6。简述道尔顿制的主要内容。P259 答:“道尔顿制”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兴起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潮的一种表现形式。“道尔顿制”是由美国道尔顿城的教育家柏克赫斯特提出并试行的。它是一种典型的自学辅导式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每周进行有限的集体教学,然后指定学习内容,学生接受学习任务后,在各专业课堂自学,独立完成作业,接受教师考查,然后又接受新的学习任务。

7。简述班级授课制的特征及优缺点。P261-264

答:班级授课制的特征有(1)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将学生编班。(2)把教学内容按照学科和学年分解为小的教学单元——课。(3)教学在规定的课时内进行。(4)教学场所较为固定。班级授课制的优点:(1)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扩大教学规模,提高教学效率。(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优势,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促进学生个性健康的发展和学生的社会化进程。(4)有利于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确保学生获得系统的、连贯的知识,保证教学质量。(5)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班级授课制的缺点:(1)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受到很大限制。(2)学生主要是接受性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教学内容固定化、程序化,不能反映学生的实际需要,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4)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预先设计,不能及时吸纳一些新的必要的科学成果。(5)不能很好地照顾学生个性的发展。

8。简述课堂问题行为管理策略的主要内容。p276

答:对课堂问题行为管理策略主要有(1)运用先行控制策略,事先预防问题行为。其中包括确立学生的行为标准;促成学生的成功经验,降低挫折水平;保持建设性的课堂环境。(2)运用行为控制策略,及时终止问题行为。其中包括采用社会强化,活动强化和榜样强化等方式;选择有效方法,及时终止问题行为。(3)运用行为矫正策略,有效转变问题行为。其中包括掌握课堂行为矫正的内容;遵守课堂问题行为矫正的原则;应用问题行为矫正的有效步骤。

四、论述题

1、试论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的规律的主要观点及现实意义p221

答,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是教学的一条规律。—般地说,知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智力是人反映客观世界的能力,是顺利完成反映的主观条件,智力发展得好,才能深入地掌握知识。智力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掌握知识的进程、广度和深度。二者在教学过程中是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的。

智力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的,但并不是只要传授了知识,学生的智力就会自然地发展起来。实际上,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有的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有的非但不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甚至会阻碍学生的智力发展。就是说并不是任何知识的教学都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得到较好发展。当代教学越来越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关键在于正确处理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的二者关系,只有把握好二者的联系,合理地组织教学过程,才能把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统一起来。这在当前教学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论选择与应用教学方法的原则。249--250 答: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原则主要是:

(1)坚持启发式教学,反对注入式教学。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应用各种方式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独立性、主动性和能动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积极的学习活动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和促进个性健康发展。启发式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智力,是一种科学、民主的教学方法。注入式教学把学生置于被动地位,忽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把学生看成是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片面注重知识传授。注入式教学方式既不利于学生真正领会掌握知识,又不利于其智慧的发展,是一种不科学不民主的教学方法。

(2)要与教学目的和任务相适应。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具体体现教学目的和任务。每节课的教学目的和任务,依据实际条件,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防止教法格式化。

(3)与教学内容相适应。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适合教学内容特征,如概念性内容可选用讲授法,自然现象的规律揭示可选用演示法等。

(4)与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水平相适应。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考虑学生的具体性和特殊性,要依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

5)与教师特点相适应。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充分利用自己的长处和经验,具有自己的教学风格特征。(6)与教学环境及教学条件相适应。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充分考虑和利用有利的教学设备,努力自制教具,为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创设条件。

3、结合实践分析当前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重点。P269-270 答:目前中小学班额人数过多,学生座位古板老套,教室设备落后。作为基础教育第一线的老师深感当前现行的教学组织形式必须改革,学习课程与教学论后,了解到当前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重点主要是:。(1)缩小班级规模。班级规模大小影响课堂教学管理。针对班级规模过大的问题,世界各国都在适当缩小班级规模,以加强人际情感交流。如美国教育部1998年规定在全国范围内把每班人数控制为18人,法国改革班级授课形式的目标是每班学生不得超过25人。(2)综合运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例如,特朗普制就是大班、小组、个别教学三种教学组织形式相结合的产物。近年来我国沿海省市的一些中小学进行了“分层递进教学”的研究与试验,是一种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策略。(3)座位排列多样化,加强课堂教学的交往互动。如,不超过20——25个学生,可采用马蹄形、圆形;25名以上学生可采取双矩形、同心圆形和双马蹄形;小组活动或个别学习的座位安排,可采取模块型。根据特殊的需要座位还可设计为弧型、辩论型。(4)探索现代化、个别化教学。欧美等国试验并推行许多以个别化教学为标志的组织形式。其特点是:第一,在采用师生一对一的关系时选择了相应的学习内容和教材,如程序教材、自学参考资料等;第二,由学生在自己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自定学习进程,安排学习活动;第三,采用了新的教学技术手段,如教学机器、音箱设备等。

4、试论优化课堂气氛的具体方法。P273-274 答;优化课堂气氛的具体方法有(1)多陈述性语言,少评价性语言。一般地说学生不喜欢对自己行为加以评价,特别是消极性评价。教师拟多用客观的陈述性语言,不包含评价,学生能较为客观地对待。(2)与学生平等相处。教师视自己与学生平等,会产生一种积极的交往氛围,促进合作和积极的反馈。(3)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价值的问题情境能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师创设与学生现实生活和现有学习能力相适应的问题情境,可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4)注意物理环境的布置。良好的课堂氛围的形成高不开整洁、舒适的课堂物理环境。教师应该组织同学有特色地布置本班教室,注意座位、光线等对课堂的影响。(5)加强师生互动。教师要对学生的反映做出反馈,尤其要关注学生提出的反对意见和“异想天开”的看法。让学生感到教师关注自己,以形成进—步探究的兴趣。

5,举课堂教举实例,分析其中所运用的教学原则或所体现的教学规律,说明教学实践中遵循教学规律或教学原则的重要意义。P223-225

答:案例:小学语文第三册《美丽的丹顶鹅》中第二自然段:“丹顶鹤有一身洁白的羽毛,而脖子的翅膀边儿却是黑的。它的头顶就像嵌着一颗红宝石,鲜红鲜红的,怪不得人们都叫它丹顶鹤。”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丹顶鹤的底稿,请你根据课文第二自然段介绍的内容,给它填上合适的颜色。完成后,各小组内互相介绍一下自己画的丹顶鹤,大家评一评,把你们这组认为最美的画推荐出来,贴到黑板上,让同学们—起与你欣赏。

在这一片段中,教师运用了“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教学中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直观手段,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的事物的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表象的基础上,对学习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和理论思维。在这里,为了让学生理解抽象的文意,采用画一画的形式,使学生对丹顶鹤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刺激了他们的感官。

6、分析某一课堂教学片断,找出其中所运用的教学方法。245—248 答:语文《雨点》的教学片断:

师:雨点从天空落下来,落进了池塘里。你们看,池塘里的水很平静,一动不动。书上用了哪个词语? 生:睡觉。

师:小雨点落进了池塘里,它闭上了眼睛,舒舒服服地躺在池塘里睡觉。小雨点会想到什么呀? 生:„„

师:小雨点睡得多香多甜哪,我们千万别打扰它。谁能读好这个词? 生练读“睡觉”。

师:读好了词,你能读好第一句话吗? 生练读。

师小结学法:刚才我们通过看看图,读读词,已经读懂了第一句话,请小朋友用这样的方法自己来读第二句,看看能不能读懂。

这一片断的教学,主要运用了谈话法和读书指导法。谈话法是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片断中,师生通过谈话法理解了课文的语言,感受了雨点在池塘里睡觉的轻柔。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以获取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教师通过读书指导法,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组织学生交流心得,让他们学会自己按照方法来读懂课文,感受语言。

第三篇:课程与教学论作业及答案

1、阐述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理解。

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素养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所谓的核心素养指在特定情境中,利用和调动心理社会资源,以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合作交往、道德修养、信息素养、文化技能、公民素养等都属于核心素养的范畴,是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核心素养的提出,既回答了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根本性提问,又回应了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既培养21世纪中国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素养的养成既是个人的勤奋、天赋、悟性发挥作用的结果,也是接受外界教育、训练的结果。因此,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素养,特别是人文学科的素养,是分内之事和不可推卸的职责。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核心素养培育是素质教育的又一次升华。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教育领域各种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核心素养成为当今课堂教育的首要目标。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可以提升综合能力,转变教学现状,对于构建和和谐课堂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而且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帮助学生积累经验。形成和发展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2、简述有价值的教学情境的特征。

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创设教学情境也是教师的一项常规教学工作,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则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有价值的教学情境要体现以下几个特征:

(1)基于生活

强调情境创设的生活性,其实质是要解决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关系,新课程呼唤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为此,创设教学情境,第一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其中的问题应当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遭遇的一些问题,只有在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才能切实弄明白知识的价值。第二要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陶行知先生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接知如接枝。”他说:“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部分。”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包括认知经验和生活经验。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可以说这段话语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这样一个教学理念。

(2)注重形象性

强调情境创设的形象性,其实质是要解决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为此,我们所创设的教学情境,首先,应该是感性的、可见的、摸得着的,它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促进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和升化;其次,应该是形象的、具体的,它能有效地刺激和激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使学生能够超越个人狭隘的经验范围和时间、空间的限制,即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事物,又能促使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互动发展。

(3)体现学科特点

情境创设要体现学科特色,紧扣教学内容,凸现学习重点,当然,教学情境应是能够体现学科知识发现的过程、应用的条件以及学科知识在生活的意义与价值的一个事物或场景。只有这样的情境才能有效地阐明学科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学科知识的内涵,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学科性是教学情境的本质属性。例如,在教学“平均分”时,我们可以创设一个“春游”的现实情境,让学生准备及分发各种食品和水果,但教学重点应该尽快地落到“总数是多少”、“怎么分的”、“分成几分,每份是多少”、“还有没有多余的”、“不同食物的分法中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等数学问题上来,而不是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讨论“春游应该准备什么食物和水果”、“春游应该注意什么”等与数学内容无关的生活问题上。[1]强调学科性,还意味着要挖掘学科自身的魅力,利用学科自身的内容和特征来生发情境,如利用数学的严密性、抽象性来创设数学教学情境,利用语文的人文性、言语性创设语文教学情境。

(4)内含问题

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内含问题的情境,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思考。情境中的问题要具备目的性、适应性和新颖性。目的性指问题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而提出来的,目标是设问的方向、依据,也是问题的价值所在;适应性指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合全班同学的实际水平,以保证使大多数学生的课堂上都处于思维状态;新异性指问题的设计和表述具有新颖性、奇特性和生动性,以使问题有真正吸引学生的力量。这样的问题才会成为感知的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实际上也就是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5)溶入情感

情感性指教学情境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功效。第斯多惠说得好:“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赞科夫也强调指出:“教学法一旦能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一次,一位语文教师教《凡卡》一文时,讲到凡卡给爷爷投出求助信后,满怀希望进入了幸福的美梦之中,然而这位天真的孩子却不知爷爷是收不到这封信的,因为他连地址也没写上。即使收到了,这位穷苦的守夜人也不可能让凡卡跳出火坑。对于这位九岁的孩子来说,属于他的幸福只有在梦中!讲到这儿,这位教师再也控制不了自己了,眼泪涌了出来,甚至无法讲下去,全班学生竟然在寂静中伴坐了很久,连平时管不住自己的学生,也在这无意创设的情境中被无声的语言“管住了”。教师入境入情,带来了学生的心动情发,起到了见作者之所见,思作者之所思,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心灵共鸣的作用。

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素养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我是这样理解的:

一、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要使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形成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能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能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具体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形成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有理性思维,崇尚真知,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批判质疑,具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勇于探究,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能不畏困难,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能大胆尝试,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

二、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自主发展,要求学生能够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选择有效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对自己的学习进程和结果进行评估和调控。乐学善学,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的价值,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能自主学习,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勤于反思,具有对自己的学习状态进行审视的意识和习惯,善于总结经验;能够根据不同情境和自身实际,选择或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能自觉、有效地获取、评估、鉴别、使用信息;具有数字化生存能力,主动适应“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具有网络伦理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珍爱生命,理解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具有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掌握适合自身的运动方法和技能,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人格健全,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自信自爱,坚韧乐观;有自制力,能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具有抗挫折能力。认识自我、身心健康,具有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能正确认识与评估自我;依据自身个性和潜质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合理分配和使用时间与精力;具有达成目标的持续行动力。

三、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使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有社会责任,自尊自律,文明礼貌,诚信友善,宽和待人;孝亲敬长,有感恩之心;热心公益和志愿服务,敬业奉献,具有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能主动作为,履职尽责,对自我和他人负责;能明辨是非,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积极履行公民义务,理性行使公民权利;崇尚自由平等,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热爱并尊重自然,具有绿色生活方式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及行动等等这些都是每个公民应该而且必须具备的品质,有国家认同,具有国家意识,了解国情历史,认同国民身份,能自觉捍卫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具有文化自信,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能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光荣传统,具有热爱党、拥护党的意识和行动;理解、接受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行动。有国际理解,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的心态,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能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

四、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新世纪人才素质要求的核心之一。多开发学生的思维,多让学生动脑筋,满足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的创新和发展。这个时候就需要多鼓励学生,不会去批评或者苛责学生的“调皮捣蛋”行为,反而会鼓励一些创新活动,让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实践创新的核心素养。使学生尊重劳动,具有积极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具有动手操作能力,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在主动参与的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具有改进和创新劳动方式、提高劳动效率的意识;具有通过诚实合法劳动创造成功生活的意识和行动。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能依据特定情境和具体条件,选择制定合理的解决方案;具有在复杂环境中行动的能力。理解技术与人类文明的有机联系,具有学习掌握技术的兴趣和意愿;具有工程思维,能将创意和方案转化为有形物品或对已有物品进行改进和优化。

1.(100.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3题,计30分)

1、课程

2、“教教材”与“用教材教”

3、学习方式

二、简答(每题10分,共3题,计30分)

1、简述有效教学的三个考量指标。

2、如何处理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3、如何建立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

三、材料分析(每题40分,共1题,计40分)

阅读“第十名现象”,谈谈什么样的教育是成功的教育,什么样的学生是好学生……

周武是杭州市天长小学多年的班主任。在一次学生毕业20周年的聚会中,他惊异地发现,一些业绩较为突出的同学,在小学时期大都是学习成绩不够显眼的学生;相反,当年老师们很喜欢的几个尖子生却大都业绩平平。这种反差让周武陷入了久久的深思:为什么尖子生没有按照当初的预想发展下去,而一些不起眼的学生长大后竟能脱颖而出呢?于是,他开始了一项关于该校小学毕业生成长经历的跟踪调查。十年的调查中他发现了这样的规律:在实行百分制的情况下,在小学期间前几名的“尖子”在升入初中、高中、大学(乃至工作之后)有相当一部分会“淡出”优秀行列,而许多名列第十名左右的学生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竟很出人意料地表现出色。周武将这一现象称为“第十名现象”。

这是为什么呢?

周武在充分跟踪调查的基础上,发现:在过去,学校的老师和家长往往很单纯地用语文、数学成绩给孩子们排名。而家长们则督促、强迫孩子挤进前几,搞得他们压力很大。这使他们在培养兴趣爱好、拓宽知识面、发展个性等方面受到了很大的约制,反而束缚了他们智力的发展。又因为他们都是听话的“好孩子”,一些好的个性也会被束缚。另外,老师们“抓两头,带中间”的教学方法,使这些尖子生在学习上很容易得到老师的“关照”,从而削弱了他们的学习上的独立性。因此后来就不适应中学相对较为“松散”的教学方法,从而“淡出”优秀行列。与此相反,第十名左右的学生虽然成绩不是最优秀的,但是较活泼,灵活性强,学得较为轻松,兴趣广泛,老师不大注意这些学生,因此其学习的独立能力较强,有很大的潜力。另外,这些学生没有保住“前三名”的心理压力,使他们在健康的心态中学习。这是他们有“后劲”,进步和成才概率较高的主要原因。

周武说:“这种尖子生与‘第十名’的差别,实际上就是用10分力气得了9分收获与用5分力气得了8分收获的差别。相比之下,后者分数低,但论潜力和能力,自然要胜过前者„„”

一、名词解释

1、课程:(1)课程作为学科。定义:课程是指所有学科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2)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定义:课程是教学过程要达到的目标、教学的预期结果或教学的预先计划。(3)课程作为学习者的经验或是体验。定义:课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得的经验或体验,以及学生自发获得的经验或体验。

2、“教教材”与“用教材教”:“教教材”和“用教材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材观。“教”教材,考虑的出发点是传授,是强调如何把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是以知识为本位的;用教材“教”,立足点是放在学习对象身上,注重教学行为与学习行为的同步相谐,注重知识传授中的能力培养。前者是教书,后者是教人。

3、学习方式: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它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

二、简答

1、简述有效教学的三个考量指标。

答:根据学生学习有效性的三个考量指标。学习速度: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学习结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或取得的成绩;学习体验:所伴随或发生的心理感受。主要是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2、如何处理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答:(1)以预设为基础,提高生成的质量和水平。(2)以生成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开放性、可变性 ①以生成的主体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②以生成的随机性(不可预知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开放性;③以生成的动态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可变性。(3)让预设与生成共同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3、如何建立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

(一)考虑学生的感受和发展

1、立足课堂,让每一个学生都充分参与到学习中去目前,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仍是课堂.为了在课堂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充分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和创设真实数学的情境, 并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必要的帮助。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使学生能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学习新知识.同时,对学生进行数学史方面的教学,“学史可以明智”。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他们今天探讨的课题就是当年困扰千万人的问题,这样可以增进学生的求知欲,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当同学们还完成了大数学家完成的工作,这就给他们带来心理上的成功与成就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不怕困难,永攀高峰的信心。

2、创新评价激励学生全面发展

(二)注重教师的转变,促进教师成长

1、改进数学课堂教学,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加强听课和评课活动,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做出定量分析,在评课时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提出合理化建议,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教学能力的迅速提高。教师经常性地开展业务学习、教学研究和交流活动,有计划得组织课题研究和专题研讨。教师的观念得到更新后,才会在数学课程的实施中有积极、自觉的行动,只有教师对数学有深刻的理解,才能期望在教学中有创新的设计并获得较大的成功,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不断的变化,不断得到完善。

2、加强教学研究,促进教师间的交流互动、共同发展 每位数学教师都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为保证新课标的落实,课堂教学可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在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作为教师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数学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而在实践教学中的分合协作的教学模式,既能照顾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又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可整体提高教学水平,也可使教师的群体智慧得到充分发挥.另外,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使学生的智慧、能力、情感和信念相互交融,心理得到满足,灵魂受到震撼。学生成了学习主人,学习成了需求,在合作交流和操作实践中,使学生获得多元的学习机会和体验。

三、材料分析

答:这种现象也说明了一个观点:一个人能否成功不取决于学习成绩的高低。再反思一下学校的教育,往往把分数、排名判断为学生好坏的标准。故而教师、家长都在督促、强迫学生拼命的往前挤名次。使得学生本身的兴趣爱好受到制约,从而影响了智力的发展,又因为他们是大家眼中的好孩子,在个性方面也会被束缚。

对于学习好的学生普遍得到老师的关照,从而也削弱了他们学习的独立性,以至于不太适应大学较为松散的教育模式,而淡出了优秀行列。而第十名至二十名的学生,他们成绩不是很优秀,但相对比较活泼、灵活性强,学习比较轻松,兴趣比较广泛,由于没有前十名那样的学习压力,他们在兴趣爱好上得到很好的发挥。这一类的学生不会引起老师太多的注意,因此有着较独立的学习能力和健康的学习态度,这也使得他 们在之后的学习中后劲很足,而且有着很好的创作能力、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著名心理学家斯腾伯格用成功智力来解释:他把学业上表现出来的智力称为“惰性智力”,而成功智力是达到人生中主要目标的智力,它包括:创造性能力、分析性能力、实践性能力。

成功智力在现实生活中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可以不断修正和发展的。我们在孩子的教育上要使 孩子在学业智力和成功智力上保持协调、平衡,要发展孩子的人际沟通能力、管理领导能力、艺术创作能力、动手能力。具有成功智力的人会努力寻找一种不仅可以胜任的工作,而且还能干得与众不同的工作环境。他们创造着自己的机会,而不是让机会受他们自身所处环境的制约。

如今好学生突然成绩下降的例子不少见了。家长和教师在苦恼寻找原因时,是否会想过这可能 是学生对分数教育的不满和反抗。我们总是一味地注重排名和分数而忽略了学生自身的心理想法和兴趣爱好的发挥。

学前教育一直在提倡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从而有助于孩子的智力开发。面对着应试教育,我们将孩子的智力束缚在了课本上。对如今活泼好动的 学生而言,沉重的分数压力以及呆板地课本学习让他们感到厌烦。最终导致了他们厌学、弃学。

教育所要培养的人,是社会需要的人,还是教师喜欢的人?社会所要选择的人,是能做事的人,还是能背知识点的人?我们将孩子的兴趣收起,把他们束缚在课本上,最终做了应试教育的傀儡。

社会需要的是灵活而又富有创造力的头脑,兴趣是不断提高创造力的最好的老师。家长和老师收起的不仅是孩子的玩物,还有创造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分析能力。最终孩子只有两种结果,要么厌学弃学、要么成了空有理论木讷的书呆子。这是社会喜欢的人才吗?很明显,这不是!所以,成功的教育应该是关注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培养每一个学生道德素质,锻炼他们的 生活本领,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广泛的兴趣,而不是一味的读课本的书,追究成绩!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自然就是好学生。

第四篇:课程与教学论作业

摘要:地理课程一直强调对学生生活和终身发展有用,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还是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简要从地理教材在教学中如何更好地使用、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的现状和一种新媒介形式、地理学习评价的现实问题和改革三个方面进行了略微浅薄的论述。关键词:地理教材课程资源开发地理学习评价改革

地理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十年有余,建立在三维目标基础上的地理课程目标相较于之前的课程目标,体现了新世纪教育目标的转变与突破。不久,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新的地理课程目标要开始实行了,它能否解决当前地理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还是个未知。在此,结合阅读过的地理课程与教学论方面的相关书籍以及一些浅薄的体验与观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谈关于地理教学实践中一些问题与改革的思考。1.地理教材

教材是社会的产物,教材的生成受到多种因素的的影响和制约。无论是课程改革,还是社会的发展变化,亦或是地理科学的发展。社会生活、经济建设总在发展和前进。可以说,今天的地理教材,也主要是对昨天的地理现象的概括和描述。从这个意义上讲,地理教材很难适应国内外政治经济的发展。翻开国内高中的地理教材,可以发现许多地理数据和地理信息都已经陈旧,没有及时更新。人教版必修三中介绍地理信息系统一节内容,选用的实例是1999年通亭湖及荆江地区的遥感影像。这种泛着年代感又缺乏时效性的案例,并不能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在高中地理教材分析和运用中,教师应该要“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注意紧密联系现实的生活、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更新教材,补充新内容,做到地理与实际生活联系。美国地理课程标准中提出这样一种观点“geography for life(为了生活的地理)”,就是强调地理教育教学应该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地理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学。高中地理教材内容与相关学科如历史、物理、化学等学科也有密切联系。如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运动、气温的变化等内容既是地理现象又是物理现象。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往往要引导学生适当运用物理知识来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勇于跨出学科的界限,注重学科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多角度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教材观念就是把地理教材作为地理教学的唯一依据,“教材唯上”、“教材本位”、“教”教材就是教学的一切。把地理教学过程仅仅局限在地理教材之中的观念是片面的。“地理教材应该遵循地理教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也应该涵盖标准规定的知识内容,但不是简单照搬、复制,而要在编排程序与方式、知识内容方面适当扩充,在作业与活动设计方面体现出创新特色。”1这说明,地理教材在客观上就与标准存在着一定“差距”。因此,“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依据,更不是考试与评价的依据,而真正的依据是地理课程标准”。2地理教材是地理教材编写者依据地理课程标准的理解而编写的适合学生进行地理学习的材料,仅仅是一种重要的地理学习资源。陈昌文老师曾经这样说过:“不要教教材,要用教材教。”新的教材观要求教师把教材作为一种工具一种媒介,关键在于引起学生认知、分析、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批判和建构。2.课程资源开发

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就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和教学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与教学的直接因素来源。许多地理教师对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做的还不够多、不够好。在自然地理中,许多地理现象和原理都需要进行相应的模型展示或者动手实践,然而现实是很多教师知识一味地讲解灌输,要求学生抽象地想象。人文地理中,无论是人口问题还是区位分析,这些知识都可以做成比较有实践意义的社 12李家清.新理念地理教学论(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67 夏志芳.地理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172 会调查活动,可以让学生进入社区或者商业区进行调查考察。

课程资源的划分方式有多种,其中一种是将课程资源分为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校内资源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便于获得,而校外资源形式多种多样但是并不便于使用。随着信息技术网络科技的迅猛发展,一种兼具校内外资源的课程资源开发形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MOOC(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使用教育技术手段在社会化媒介和移动设备中逐渐变得便捷,MOOC很适合于当今网络化的学习潮流。

MOOC课程有三个核心要素非常关键:涵盖内容的材料质量、教师的投入度,以及与学生的互动程度,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并且愿意去接受挑战式的学习。而这一点恰恰击中了传统教育中标准化教学不考虑学生感受的弊端。虽然一直有批判观点的出现,指出慕课只是形式新颖,课外过多的准备只会增加学生和教师的负担,并且慕课没有明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作用,将其推广又存在着技术和现实阻力等等因素。但是作为国内教育技术上的革新,作为一种有开发潜力的课程资源,这不仅是对于传统课堂的挑战,也是对于教师的巨大挑战。教师在开发MOOC的过程中,将不再是灌输知识的传授者,而兼具四种角色——专家、教练、设计者和学习者。在MOOC里教师之间的观摩、学习、合作,都将提升教师的能力与素质。所以说,地理学科应该多多尝试开发MOOC这种形式的课程资源。

3.地理学习评价方式

现代教学评价论认为教学评价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地理教师与学生共同建构意义的过程。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的过程,但这种价值是多元化的。在评价情境中,不论评价者还是被评价者,不论地理教师还是学生,都是平等的主体。这种评价取向认为地理教师作为教学情境的“内部人员”在评价中具有主体性,而不是被动地、供“外部人员”评价的对象;学生也是评价的主体,是意义建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地理教师与学生在评价过程中是一种“交互主体”的关系,评价过程是一种民主参与、协商和交往的过程,所以价值多元、尊重差异就成为主体取向评价的基本特征。但是教学实践中,地理学习评价过程存在诸多问题。(1)考试形式方面

地理学习评价方式主要是学校组织的单元测试、学期考试,或有教育主管部门统一命题、统一时间、统一组织的一次结业性质的标准化考试形式,其评价的功能也只是作为学校地理学习质量检查和学生毕业资格的证明。考试所要求的评分明确,试题设计注重知识的考查,评价结果标准统一,评价重视地理学业成绩。这种强调地理知识规范性、格式化训练与测试,轻视地理学习创造性思维水平的考查,使学习评价过于固定化,限制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忽视了学生终身学习的发展效益。(2)学生学习方面

传统的地理教学评价模式往往受“知识本位”论的影响,机械地依据教学大纲中的“知识点”来衡量教与学的效果,评价焦点集中在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读图填图能力的提高上,强调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记忆,忽视对地理知识的深刻理解和运用。学生只是机械地听老师讲,记笔记划重点,而积极提问努力思考不够;体现在学习态度上,则认为学习就是看书、做练习题,从书本上寻找试题的答案;反映在应试准备上,则是为了提高分数而在复习时猜题目押题目,忽视了对知识系统的掌握。(3)教师方面

由于传统评价重心偏向于学习结果的“终结性”评价,忽略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教师在教学中重结果轻过程,在学习评价中扮演课程分数的评判者,忽略学生日常地理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甚至把学生生动活泼的个性也抽象成一组组僵硬的数字,很难真正的检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度和思维的敏捷程度。(4)重表面课程分数而轻内在主体性人格思维培养

学生在学习中有意识地训练应试能力,忽视了一些体验性、过程性和发展性的评价目标,忽视了情意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评价,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全面发展,因而,泯灭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欲望和成功亮点,遏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和创造性才能的发挥,扭曲了评价的意义,违背了教育的初衷。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在参阅了相关地理课程与教学论书籍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地理学习评价的改革应该从以下几点进行深化:(1)评级目标多元化

地理课程把评价目标定位在一下几个方面:第一,诊断学生的学习质量,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第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第三,检验地理教师的教学成果,调节地理教师的教学。3尤其针对于学生而言,他们是学习的能动主体,在生理、心理以及各自的生活经验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决定了学生在地理学习需求上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才能让每个学生有持续发展的可能性。(2)评级过程动态化

地理课程评价不仅应该关注地理学习结果,重视对学生地理基础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的现实状况进行评价,更应该关注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注重对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状态、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等进行评价,将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有机的结合起来。鼓励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地理教学教育行为中,对学生随时进行评价,使评价实施日常化、通俗化,入口头评价、作业评价、档案袋评价等。同时给予学生多次评价机会,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3)评价内容全面化

地理课程的三维目标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不仅关注学业成绩,而且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心理素质、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发展,对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地理审美情趣和鉴赏力、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态度、对环境和社会的责任感等进行关注,力求评价内容全面化。(4)评价主体多元化

地理新课程评价观提倡评价主体间的双向选择、沟通和协商,关注评价结果的认同问题,即如何使评价对象最大限度的接受评价结果而不是结果本身的正确性;加强自评、互评,使评价成为地理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5)评价方法多元化

地理课程可以将把评价渗透到地理教学过程的所有环节,不同的目标领域要选用不同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考察评价。除了书面考试、口头表达、读图分析等常见的评价形式,还要注意通过观察学生在讨论、探究等活动中的表现来评价学生的学习。同时,还要根据需要采用访谈法、作业法、档案袋评价等评价方式。强调将考试与其他方式结合起来,实现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相对评价、绝对评价与个人内差异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激励性评价相结合。(6)着眼评价的激励功能

地理课程要强化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弱化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倡导在地理教学活动和学习评价中“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培养学生自信心”,让学生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态,为学生的学习成功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学生都可以在地理学习中发现自己的强项与弱项,地理教师应该善于发现与挖掘,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发挥到最大。把评价活动和过程当作被评价者个人自我展示的平台,鼓励被评价者展示自己。学生从评价中 3陈澄,樊杰.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200 得到成功的体验,就会激发学习动力,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民.地理新课程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24 [2] 陈亚颦.现代地理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228 [3] 李家清.新理念地理教学论(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67 [4] 沈祖芸,赵中建.MOOCs热的冷思考[J].江苏教育宣传,2013,06:35-38.

第五篇:课程与教学论作业

1.第1题

课程与教学论的产生和发展可以分为

A.萌芽期、建立期和繁荣期 B.古代、近代和现代 C.原始、古代和现代

D.原始、封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答案:A

2.第2题

在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的萌芽时期,产生了一批论述课程与教学问题的专著,其中,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系统的教学论专著是 A.《理想国》 B.《论语》 C.《学记》

D.《雄辩术原理》 答案:D

3.第3题

“三要素说”认为,教学系统由下面三个要素构成的A.教师、学生、课程 B.教师、学生、教材 C.教师、教材、教学手段 D.教师、学生、环境 答案:A

4.第4题

以围绕儿童的发展需要和兴趣爱好为中心的、以活动为组织方式的课程形态是 A.分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整合课程 D.显性课程 答案:B

5.第5题

教师不再分科系统地按照教材传授知识,而是为学生创设学习环境,由学生根据自己的 兴趣在教室或其他场所自由活动或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A.开放课堂 B.个别教学 C.道尔顿制 D.分组教学 答案:A

6.第6题

在课程研制、课程与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中对课程编制、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动态进行的系统性评价,目的是及时了解活动进行的效果,及时反馈信息、修正、调节和强化的评价方式是

A.终结性评价 B.相对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形成性评价 答案:D

7.第11题

教学过程的“新三中心”是

A.教师、课本、课堂 B.学生、经验、活动 C.教师、学生、课程

D.教师、教材、教学手段 答案:B

8.第12题

冲突理论所反映的课程与教学论基础是属于其 A.哲学基础 B.社会学基础 C.心理学基础 D.自然科学基础 答案:B

9.第13题

采用各种有机整合的形式,是教育系统中分化了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之间形成有机联系的课程形态是

A.分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整合课程 D.显性课程 答案:C

10.第14题

下列课程设计模式中,属于历史最古老,并被广泛使用的课程设计模式是 A.学科设计 B.问题中心设计 C.科目设计

D.学习者中心设计 答案:C

11.第15题

萌芽于古巴比伦学校和古希腊的学校,成型于近代学校,以夸美纽斯的百科全书式课程 为代表,经赫尔巴特而模式化的课程类型是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必修课 D.正规课程 答案:A

12.第25题

为了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和被称为 A.教学内容 B.教学媒体 C.教学形式 D.教学方法 答案:D

13.第26题

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A.现场教学 B.个别教学 C.分组教学 D.班级授课 答案:D

14.第27题

20世纪,独立于教学论的课程论知识体系形成,课程理论成了一门独立的教 育学分支学科。在这个时期,一批专门的课程研究著作出现,其中美国教育 家波比特发表的著作是 A.《儿童与课程》 B.《课程论》 C.《教育过程》 D.《教学与发展》 答案:B

15.第28题

学校教育应该为儿童提供什么样的学习内容是教育领域的永恒话题。20世纪以来,许多 教育家对此问题提出来很多不同主张。其中,以巴格莱为代表的要素主义教育流派提出,学校教育内容的应该是 A.“文化要素” B.经验为核心 C.社会问题为中心

D.有理智训练价值的永恒学科 答案:A

16.第29题

学生中心说的代表人物是 A.杜威 B.赫尔巴特 C.洛克

D.夸美纽斯 答案:A

17.第7题

现代有影响的课程研制模式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目标模式、自然模式、过程模式、情景模式、研究模式、实践折衷模式、批判模式等七 种模式中任选三种。

18.第8题

课程研制由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三个阶段构成。答案:规划、实施、评价

19.第9题

现代教学内容构成观的内涵包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答案:客观基础、价值观念、功能观念

20.第10题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答案:发展性、科学性、客观性

21.第16题

课程设计的功能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等几个方面。答案:中介作用、平衡作用、总摄作用。

22.第17题

教学过程是指教学活动的启动、发展、变化和结束在时间上联系展开的程序结构。一般 来说,教学过程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个性化等四个基本特征。答案:历史性、周期性、整体性

23.第18题

影响课程的三个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答案:知识或文化、社会、儿童

24.第19题

按照教学单位的规模大小,教学组织形式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类。答案:个别、小组、班级

25.第20题

关于课程与教学、课程论与教学论的相互关系问题,我国教育研究领域有三 种不同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

答案:教学论包含课程论、相互独立论、课程与教学整合论(或者大课程论)

26.第21题

课程整合的形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

答案:关联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科际课程、发生课程、超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等七种 中任选三种

27.第22题

课程决策是贯穿于整个课程研制过程的一个普遍现象,从决策主体来看,课程决策可以 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等三个层次。答案:社会级、学校级和学生级

28.第30题

科学美的评价标准主要包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答案: 简洁性、协调性、普遍性。

29.第31题

课程与教学论的主要流派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等几个。答案:赫尔巴特主义、儿童社会活动中心、发展主义、结构主义、范例教学论、社会改造主义、人本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其中任选三个

30.第32题

审美性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等。答案:以美启真、以美扬善、以美致雅

31.第33题

教学是学校实施教育的基本途径,是学校教育预期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教学过程 是由多个成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展开的动态过程,具体来看,教学过程包括了教学 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学方法和手段、_________、教学环境和教学 评价等七类组成部分。

答案:教师和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

32.第36题

课程与教学实践是人们有目的地改造以课程材料和以设施为载体的课程过程 与教学过程的特殊感性活动。课程与教学实践可以区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三种类型。

答案:课程与教学管理、课程研制、课程应用

33.第23题

简述人本主义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观点。答案:(1)教育的根本价值是实现人的潜能和满足人的需要;(2)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完整人”;(3)人本主义的平行课程和并行课程;(4)组织意义学习。

34.第24题

你认为一堂真正的好课具有哪些特点?为什么?

答案:从教学目标实现、教师方法变化得当且影响力强、学生专心学习并且集体学习成效好、课堂生态环境良好、学生主动参与过程和气氛活跃、信息传递清晰无误且生动有趣、等几方面谈都可以,能涉及到其中五个方面得5分。„„(P516-517)35.第34题

教学过程包括哪几个基本环节?为什么? 答案:(1)激发学习动机;(2)感知教学材料;(3)理解教学材料;(4)巩固知识经验;(5)运用知识经验;(6)教学效果测评。

36.第35题

简述儿童社会活动中心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主张

答案: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儿童发展;课程与教学的实质是经验;社会活动是课程与教学的中心;以活动为课程与教学的根本形态。

37.第37题

在发展主义课程与教学论中,赞科夫主张课程与教学设计的几个基本原理是什么? 答案:(1)教育教学的根本功能是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2)教学创造儿童的最近发展区;(3)以发展为目的的课程与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理有高难度、高速度、以理论知识为主、让学生理解教学过程、让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

1.第1题

教学过程的“新三中心”是

A.教师、课本、课堂 B.学生、经验、活动 C.教师、学生、课程

D.教师、教材、教学手段 答案:B

2.第2题

为实现教育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介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携带并传递着教学信息,影响师生信息相互交流与传递的工具被称为

A.教学内容 B.教学媒体 C.教学形式 D.教学方法 答案:B

3.第3题

根据波比特的观点,那些儿童需要掌握和形成的能力、态度、习惯、鉴赏和知识的形式 就是 A.培养目标 B.教学目标 C.教学目的 D.课程目标 答案:D

4.第4题

课程的各个组成成份或组成要素及其相对稳定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方式的总和是 A.课程类型 B.课程结构 C.课程平衡 D.课程组织 答案:B

5.第5题

采用各种有机整合的形式,是教育系统中分化了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之间形成有机联系的课程形态是

A.分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整合课程 D.显性课程 答案:C

6.第6题

学校教育应该为儿童提供什么样的学习内容是教育领域的永恒话题。20世纪以来,许多 教育家对此问题提出来很多不同主张。其中,以杜威为代表的经验自然主义流派提出,学校教育内容的应该是 A.“文化要素” B.经验为核心 C.社会问题为中心

D.有理智训练价值的永恒学科 答案:B

7.第7题

在某一教学思想和原理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主题,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 规范化教学程序和操作体系就是 A.教学内容 B.教学模式 C.教学形式 D.教学方法 答案:B

8.第8题

教学过程的“老三中心”是 A.教师、课本、课堂 B.学生、经验、活动 C.教师、学生、课程

D.教师、教材、教学手段 答案:A

9.第15题

“三要素说”认为,教学系统由下面三个要素构成的A.教师、学生、课程 B.教师、学生、教材 C.教师、教材、教学手段 D.教师、学生、环境 答案:A

10.第16题

为了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和被称为 A.教学内容 B.教学媒体 C.教学形式 D.教学方法 答案:D

11.第17题

冲突理论所反映的课程与教学论基础是属于其 A.哲学基础 B.社会学基础 C.心理学基础 D.自然科学基础 答案:B

12.第18题

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儿童的生长发展,主张在教学内容上以经验为中心,在教学组织上以活动为中心的学者是 A.杜威 B.赫尔巴特 C.布鲁纳 D.罗杰斯 答案:A

13.第19题

课程研制目标模式的奠基者是 A.波比特 B.泰勒 C.布卢姆 D.司滕浩斯 答案:A

14.第20题

意义学习教学模式的代表人物是 A.赫尔巴特 B.杜威 C.施瓦布 D.奥苏贝尔 答案:D

15.第21题

把教育的根本目的看作是培养社会精英的课程与教学论是 A.发展主义理论 B.结构主义理论 C.人本主义理论

D.社会改造主义理论 答案:B

16.第22题

在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的萌芽时期,产生了一批论述课程与教学问题的专著,其中,世界上已发现的最早的课程与教学论专著是 A.《理想国》 B.《论语》 C.《学记》

D.《雄辩术原理》 答案:C

17.第9题

课程与教学论心理学化的主要代表人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答案: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杜威。

18.第10题

课堂教学的具体形式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答案:全班上课、班内分组、班内个别教学

19.第11题

构成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三大课程与教学论流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答案:发展主义课程与教学论、结构主义课程与教学论、范例教学论

20.第12题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审美法则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等。答案:完整性、有序而波动、多样统一

21.第13题

按照教学单位的规模大小,教学组织形式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类。答案:个别、小组、班级

22.第14题

关于课程与教学、课程论与教学论的相互关系问题,我国教育研究领域有三 种不同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

答案:教学论包含课程论、相互独立论、课程与教学整合论(或者大课程论)

23.第23题

课程设计的功能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等几个方面。答案:中介作用、平衡作用、总摄作用。

24.第24题

根据目标模式的泰勒原理,课程研制的四个基本环节是分析课程资源,确定基本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答案: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评价学习结果。25.第25题

教学是学校实施教育的基本途径,是学校教育预期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教学过程 是由多个成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展开的动态过程,具体来看,教学过程包括了教学 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学方法和手段、_________、教学环境和教学 评价等七类组成部分。

答案:教师和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

26.第26题

课外教学的具体组织形式一般以___________为主,辅之以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

答案:分组活动、班级活动和个人活动

27.第27题

课程与教学美学的客观基础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等。答案:课程与教学的“真”、课程与教学的“善”和课程与教学的“美”

28.第28题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答案:发展性、科学性、客观性

29.第29题

范例教学,就是通过典型的事例和教材中关键性问题的教授和探索,带动学生理解普遍性的材料和问题。因此,选择范例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

答案: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

30.第30题

依据评价所起的主要作用的不同,课程与教学评价可以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

答案: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31.第31题

关于课程整合的理论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等三种。答案:科目中心整合论、儿童中心整合论、学科与儿童心理统一整合论

32.第32题

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答案:系统化、具体化和层次化

33.第33题

在发展主义课程与教学论中,赞科夫主张课程与教学设计的几个基本原理是什么? 答案:(1)教育教学的根本功能是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2)教学创造儿童的最近发展区;(3)以发展为目的的课程与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理有高难度、高速度、以理论知识为主、让学生理解教学过程、让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

34.第34题

试述学生中心说的主要观点。

答案:(1)它是一种主张以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为基础,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教育教学中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教学理论;(2)其理论基础包括“生长主义”的教育目的观、教育本体价值取向、发展的儿童观、社会改造的教育功能观和机能主义心理学;(3)其基本观点包括儿童是社会的未来,学生发展规律在教学中居于支配地位,教学过程的“新三中心”(学生、经验、活动),重视学生的认知需要和情感需要整合。

35.第35题

简述人本主义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观点。答案:(1)教育的根本价值是实现人的潜能和满足人的需要;(2)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完整人”;(3)人本主义的平行课程和并行课程;(4)组织意义学习。

36.第36题

你认为有效教学具有哪些特点?

答案:透过不同理性(技术、实践和解放)有不同的看法:教学目标的清晰性、内容安排的系统性、活动设计的巧妙性、教学过程的有效性、方略运用的恰当性、学生学习的专注性、教学评价的真实性和激励性、教师正面影响的深远性等;生动有趣、生命意识、熟练掌握、教育影响等;充满积极情感的、有效率、立足于发展、伦理、科学和艺术交融的教学„„

37.第37题

简述表意目标表述方法的内涵。

答案:(1)其理论根源包括四种不同的过程,即训练、教学、启蒙、导引;(2)表意目标的特性,不是指学习活动后获得的行为改变,而是描写学生教育上的经历——其工作情景、要处理的问题、要从事的工作;(3)其表述在于确立学生所经历的情景(尤其是工作的项目或问题);(4)注重内部过程和外显行为的结合(教育真正的目标不是具体行为的变化,而是内在能力或情感的变化,包括理解、欣赏、热爱、尊重等,这是不能直接观察和测量的;(5)将目标表述系统化(如确定的单元教学目标、统一的教学内容和考试、教学对象特点、教学条件等。

下载课程与教学论 第三次作业参考答案(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课程与教学论 第三次作业参考答案(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课程与教学论作业

    磨课,一种重要的教学研讨形式 ——《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 课堂回放: 师:小朋友们读书读得真认真,小稻秧还带来了一些词语,想要考考大家呢!(课件出示词语) 师:第一行谁来挑战? 生:杂......

    课程与教学论作业

    当前常用的教学模式 学科教学(物理) 王雅 201670110532 教学模式的研究是当代教学论中的一个综合性的课题,其核心是用系统、结构和功能等观点研究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方式方法,考......

    课程与教学论答案整理

    课程与教学论 一、简答题: 1、简述哲学对课程与教学的影响。P40 2、简述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类型。P77 3、简述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P159 4、简述新课程结构的特点。P145 5、简......

    2014秋《课程与教学论》作业

    2014秋《课程与教学论》作业1.第1题 在课程研制中以价值判断和选择为核心的、对理论指导、目标、内容或经验、组织与结构、活动样式或策略、评价等多种可能性和方案进行选择......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作业

    期末作业考核 《课程与教学论》 满分100分 一、辨析题(每题15分,共30分) 1、普瑞恩特(print)阐述了五种课程取向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这五种取向分别是学术理性主义取向、认......

    课程与教学论 专题4.2作业(范文模版)

    有效教学行为的内涵与特征 1、什么是有效教学行为?它的判断标准是什么? 答:有效教学行为是有助于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行为,是具有一定效果、效率、效益的教学行为。 2、有效教学......

    课程与教学论 专题3.1作业

    教学组织形式的含义 1、什么是教学组织形式? 2、教学组织形式的三个微观组成单元是什么? 答:1、什么是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是联系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纽带与方式,是根据......

    课程与教学论 专题4.1作业

    教学行为与有效教学行为 1、结合例子回答什么是课堂有效教学行为? 答:有效教学行为的界定 1、从行为目的的达成度上来分,教学行为可分为:有效教学行为与无效教学行为 (1)判断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