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动人的北平》教学设计终极版(推荐5篇)

时间:2019-05-12 18:19: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选修《动人的北平》教学设计终极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选修《动人的北平》教学设计终极版》。

第一篇:选修《动人的北平》教学设计终极版

选修《动人的北平》教案

江门市台山华侨中学 教师:陈莹莹 邮箱:yingying5782@163.com

(一)作家研究

1.生平事迹

林语堂(1895.10.3—1976.3.2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笔名毛驴、宰予、岂青等。中国现当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

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

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在香港逝世。

2.思想精神

林语堂把在台北阳明山家中的书房,命名为“有不为斋”。他受儒家“有为”的思想影响,也欣赏道家的“无为”;生活态度是以“有为”为中心,但也往往有“不为”的事。

3.作品创作

代表作品有: 《翦拂集》、《京华烟云》、《孔子的智慧》、语录《我的话》、《吾国吾民》、《一夕话》、《金圣叹之生理学》、《苏东坡传》、《生活的艺术》、《人生不过如此》、《论解嘲》等文化著作。

他是一个生长在牧师家庭里的宗教革命家,是一个受外国教育过度的中国主义者,反对道德因袭以及一切传统的拘谨自由人;他的性格上的矛盾,思想上的前进,行为上的合理,混和起来,就造成了他的幽默的文章。

他的散文一篇有一篇的格式,一篇有一篇的写法,千姿百态。结构大多很随便,也找不出起伏、勾色、呼应等的痕迹,只流动着自然的韵律,散发出粗朴的气息。这是属于林语堂自己的气息。它以真情和独见,构成了林语堂的“个人笔调”。作文应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得不止,这是苏东坡的话,林语堂衷心认同。他的闲谈散文虽无章法的讲

究,在艺术表现上却常常有动人之笔。那也出于自然天成,如蚁蛀木偶尔成文罢了。其闲谈散文思想独异,发论近情,且涉及广泛,知识丰富,大到文学、哲学、宗教、艺术,小到抽烟、喝茶、买东西,真是无所不包,笔触贯通中外,纵横古今。具体到一篇文章,则放开手脚,上下勾连,集中起一个高密度的材料群,知识群。他那些闲谈文化的散文,知识量更大。语言上朴实无华,不堆砌,不追新,干净质朴,口语化程度很高。

(二)课文研究

1.课文内容 主旨

本文描写的是作者眼中的北平,既描写了当时北平种种自然的、文化的和生活的各种景象,又写出了北平的独特“性格”和它的“动人”之处,表达了作者对北平的深厚感情。

文章概括性语句很多,结构清晰。

开篇一段很重要,总体上写北平的特点,作者以“品格”名之:“老成”“豪爽”“宽大”“包容”。与这些“品格”相配的是它的“魁梧”的形象。如果说本文在结构上采用总—分的形式,那么这一段就是全文的一个总起。

第二段以下的几段就集中表达这两种特点:新与旧、雅与俗相杂共容,体现“包容”;“一株古木老树”之喻,体现“老成”。也就是说这几段恰当地表现北平“老成”和“包容”的特点。

从“北平是一个‘珠玉之城’”开始,文章从多个方面展现北平古都的形象和性格。描写的方面有:宫殿亭园楼榭湖水、街市、院落住家、杂色人等、建城布局、紫禁城、道路、市民生活、休闲方式等。

“使北平成为理想的居住城市的原由,可列举下列三点加以说明。”这一段是文章的分水岭,把文章划为两部分。1—10自然段为第一部分,多角度描写北平的动人之处;11—22为第二部分,详细介绍北平成为理想的居住城市的原因。

2.结构特点 艺术

看似松散,却紧密相连。首先,它采用总—分的结构方式,以第一段为全文总起,提纲挈领,统领全篇,余下各段是第一段的展开分述;其次,文章围绕北平的“性格”──老成、豪爽、包容、守旧融新等来写,尽管撒得开,但在精神上聚得拢,这正好体现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最后,围绕北平成为理想的居住城市展开描写。

3.表现手法 技巧

作者意在写尽故都北平的全貌,各种景象、各色人等尽收眼底,可见文章采取一种全景式的描写角度。不过文章又避免了粗线条的抽象勾勒,而是采取类似中国传统绘画的散点透视,即把一个个具体而微的小景小物尽情地

描绘出来。从一个个局部看,是微观的,但合在一起就是整体描绘。所以全文的描写所取角度是总与分的结合、大与小的结合、粗与精的结合。

4.语言运用 特色

林语堂是现代散文大家,从本文看他的语言运用,极其娴熟而自由,情味、神韵流动其间,甚至感觉不到“语言”本身的存在,眼前闪现故都北平城市和市民生活的一幕幕景象。

形象化的语言,创造浓厚的诗意。开篇一句:“北平好像一个魁梧的老人,具有一种老成的品格。”以人物写地方,以品格写城市特点,是非常文学化的表述,充满诗意。“并且北平有蓝天洁月,雨夏凉秋,与高爽的冬日气候。”虽是散文语句,却像诗的语句一样有韵味。

抒情的语句。前面提到的语句“北平好像一个魁梧的老人,具有一种老成的品格”,既是叙述,又是抒情;更富有诗意的是“清晨在花园中拔出白菜的时候,抬头可以看到西山的雄姿”这样的话,看似不经意地轻描淡写一句,却表达了一种优雅的审美情怀,令人想起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另外,文中多处以“你”称呼读者,仿佛引领读者进入文章的意境之中,拉近了作者与读者、读者与本文之间的距离。

多种变化的句式。如开篇是几个短句,接下来是一些一气呵成的长句;还有一些对称句(开篇几句即是);有排比句,连在一起增强了表达的气势;有设问句,加重表达的语气,提示读者的注意。

5.作者情感 评价

感受那个年代经受新旧两种文化熏染陶冶的知识分子的优雅情怀、高尚品格,从文章中可以读出作者对故都的自然地理、人文风物的热爱,读出对平民生活的热爱,读出作者的一种“泛美主义”的倾向(以审美的眼光和态度看待生活中的一切,无处不有美的内蕴、美的灵光)。感受到林语堂平民意识、平民倾向,因为他的眼光更加全面一些,看到的是北平的整体形象、整体生活,各色人等的生活。作者虽是文化人,可是心底对劳苦大众非常尊重、非常亲近。

(三)教学目标

1.欣赏大师笔下的北平独特的“性格”和“动人”之处

2.品味鉴赏北平的动人之处,体会其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3.感受林语堂优雅的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四)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鉴赏北平的动人之处,理解作者情感

(五)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作者简介

1.问:用一个形容词来修饰你心中的北京。学生发言。

教师引出:林语堂先生用的是“动人”—— “打动人心,令人神往”,那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下大作家笔下的北平,看其究竟如何让作者动心的。

2.作者简介:

林语堂——现代散文家,文学家,语言学家。代表作品: 《翦拂集》、《京华烟云》、《孔子的智慧》、《生活的艺术》 林语堂的最大价值是:幽默大师、都市中的隐者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并解释字义(投影字)

kuí·wú xiá ài yù pì shān guān 魁梧 狭隘 老妪 媲美 杉树 堂倌 ........ yuán fǎng qú shì lán lǚ 墙垣 画舫 街衢 嗜好 褴 褛 ......zuî jiān fàn kē

作奸犯科(奸:坏事;科:法律条文。为非作歹,触犯法令。)

2.快速阅读,你能找出文中概括老北平特点的语句吗? 明确:北平好像是一个魁梧的老人,具有一种老成的品格。

北平又像是是一株古木老树,根脉深入地中,藉之得畅茂。北平是一个珠玉之城,一个人眼从未见过的珠玉之城。北平像是一个国王的梦境。北平像是一个饮食专家的乐园。北平是贫富共居的地方。北平是采购者的天堂。

北平是清静的,它是一个住家的城市。它是一个理想的城市。北平有多样性——多样的人。北平有五颜六色旧的与新的色彩。使北平成为理想的居住城市的原由。结构:1—10,北平的性格

11—22,理想居住城市

三、细读课文,北平动人之处表现在哪里呢?(找出有关语句描写或者画面)。明确: 自然风光 城市景象

寻常百姓的街巷院落风光 整个城市的文化气息

平民百姓形象和他们的生活景象)

(板书)动人之处

有形:景色—自然、城市、街巷、院落

人—平民百姓及其生活

无形:历史文化气息

四、品味语言。

语言特点:形象化、诗意;抒情语句、变化句式。“那里的街道排列恰当,清晨在花园中拔白菜的时候,抬头可以看到西山的雄姿——”

富有诗意,看似不经意的轻描淡写一句,表达了一种优雅的审美情怀,令人想起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

五、读罢此文你有何收获?

六、作业

以“动人的 ——”为题写一篇散文。

六、板书设计

动人的北平林语堂

主旨:北平的动人之处 深厚热爱 表达:1—10 北平的性格

11—22 理想的居住城市 结构特点:总—分、全景式

评价:观点:繁荣都市中的田园生活

态度:悠闲自在

附:个人简介

陈莹莹,女,1987年11月出生于广东台山,中共党员,2009年6月毕业于五邑大学中文系。本人性格开朗,热衷于教学,乐于与学生打交道。平时喜欢运动,看书。2009年8月回来台山侨中工作,连续两年做班主任,曾教高一语文,现教高二语文,教学成绩优良。曾参加科组、校内公开课、班主任技能大赛、师德征文及演讲等大赛,曾获得2010年江门市高中“规范阅读教学”语文课堂教学录像课评比二等奖。

第二篇:动人的北平教学设想(推荐)

动人的北平教学设计

导语:每个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符号,看到始皇兵马俑(西安)、东方明珠电视塔(上海)、金紫荆广场(香港)、天马广场(养马岛)等图片。提起东北,我们会想到二人转、长白山、大兴安岭、东北人都是活雷锋,提起江南,我们会想到苏杭、西湖、水乡、刺绣、吴侬软语、温婉的女子„„这个符号可能是建筑,可能是人物,也可能是品质。每个城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拥有着不同的符号,今天,就让时光倒流,我们一起穿越到七十年前,看看林语堂先生眼中北平的动人符号(板书题目、作者)

下面看屏幕,了解学习目标,这三个目标概括起来也就是(板书“梳理、品读、体悟”)

探究:题目是“动人的北平”,可以说“动人”是本文的文眼了,下面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看作者眼中北平的“动人”之处表现在哪些地方。老师板书,环形图案,把第一段的交流内容放在最左上,方便修改)对她所找的这些动人之处,有没有同学有补充或不同的看法?

(预设:谈第一段的作用,下面的所有画面都是围绕第一段来展开的,读第一段,你能从这段中找出几个关键词来形容北平吗?很好,请坐。问“既然是老人,为什么又是魁梧的?”侧重于体现北平的品质。学生齐读,老师把第一段的关键词进行修改,放在板书的中间位置)方法小结:XX,我想再问一下,文本这么长,你是如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快速理清文章思路的?(交流关键句)关键句都有哪些?

探究: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鲜活的生活场景,个人感觉选材有点多,会不会显得乱呢?

(:作者围绕人物可爱、风光动人两方面来选材,来表现北平的动人特点,表达作者对北平的喜爱之情。)

林语堂先生曾在《京华烟云》里这样写„„可以说,因为动情,所以动人。作者并没有选取我们印象中古都的标志,而是选取了打动他的最普通、最平常的一幕幕场景,这种选材方法让我想到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一幅画——《清明上河图》,这幅画长五米多,共绘了五百多个人物,形态各异,却是集中体现着京城汴梁的繁华。

小结:本文有异曲同工之妙,虽然篇幅长,内容多,却注重选材角度和北平品质的突显,用一条主线,将一颗颗散落的珍珠串成一条美丽的项链。而这也正体现着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板书“形散神聚”在黑板中央)品读:对这些品质,作者并未平均用墨,结合文本来看,作者重点体现的或者说最打动作者的是哪种品质?——包容

你能从文中找出体现北平“包容”的句子或画面起来给大家读读并赏析一下吗?(①第二段,并请她读读,读的时候应注意哪些词语或句子;——新式与旧派的交融②第9段;——各种各样的人③分析第8段;——城市与乡村的融合④分析第17段——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

小结:非常好,作者从不同角度,用自然闲适的语言,为我们描摹出北平的包容之处,正如一位学者所说,读林语堂的文章如同„„,下面咱们再齐读一下5段,品味这种特点。

探究:要写北平,是怎么也写不尽的,我们可以写它的古老,可以写它的开放,也可以写它的繁华,但为什么在北平的众多“符号”里,林语堂却心心念念着它的“自由包容”呢?

引导:每个人读北平都会有不同的眼光和情怀,为什么在老舍笔下,它是魂牵梦萦的 “想北平”,在郁达夫笔下,它是清静悲凉的“故都的秋”呢?(以此引导到“知人论世”)

结合预习学案中的作者简介来看,林语堂先生确实可以称得上学贯中西,郁达夫曾评价说„„他自己也曾这样说„„

小结:林语堂本是福建龙溪人,一生旅居过许多国家和城市,年迈之时,他选择了归国并定居台湾。走过地方越多的人越想家,因为离开过,所以才懂得家的温暖与意义。正是北平这种“让每一个人都有呼吸之地”的包容精神,让林语堂顿生一种故土家园的亲切感,因而在写北平时就像写自己的家乡一样,从细微之处着手,如数家珍,观察细致、用情真切、心境平和,无不彰显出一种大家风范。同时,作者用英语写小说《京华烟云》,向外国人介绍中国,也体现出他本身具有的“包容”精神。

天堂与地狱是并存于人间的,也如兼容并包的大都市的气质,七十年前的北平,“每个人都有呼吸之地”,今天,大都市的这种气质是否还在呢?请同学们看屏幕,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是如何看待一个城市“包容”的品质的。

拓展:北京毕竟是文化生态环境最好的城市。它很像一个自然形成、得天独厚的大森林,乔木、灌木、奇花、野草,共生于其间,层次分明而又相得益彰,错落有致而又浑然一体。它是帝王之都,也是文人之乡和民众之乐土。如果说,雍容华贵的皇家气派,勇敢自尊的学人风范,敦厚朴实的民俗风情,曾经共同形成了老北京那种既“典丽堂皇”又“幽闲清妙”的文化品格;那么,高瞻远瞩的改革开放,居高临下的兼收并容,独一无二的文化优势,便构成了新北京的非凡气象。(易中天《读城记》)

小结:对于一座城市来讲,包容是必不可少的气质,无旧不出新,无新旧亦亡,我们正应该在保留原有精华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和变革。包容品质不仅仅体现在歌曲中,更体现在北平的态度上,包容不仅仅是一个城市的品质,更应该是一个人、一个民族的品质,它可以是你对朋友的原谅,可以是柏林墙的拆除,也可以是一国总理对受害国的真情一跪。

北平早已更名为北京,随着经济的发达,老北京的许多符号正在一点点消失,林语堂用文字为后人重建了一座城市——在他的文字里,时光倒流,枯木逢春,蓝天洁月,消失的气味儿、声音、和各色人等一一鲜活起来,带着一颗“包容”的心,动人的北平正打开城门,欢迎四海漂泊的游子,欢迎天下所有好奇的客人们„„

让我们齐读这段文字,再次体悟包容的独特魅力。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哪些内容呢?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因为包容,所以博大,北平如此,中国如此,同学们也应如此,请你反省,你是否吝惜了一抹微笑、一个眼神、一句安抚呢?

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第三篇:《动人的北平》 教案

《动人的北平》 教案

【学习目标】:

1、整体阅读,筛选重要语句,品味鉴赏北平的动人之处,体会其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2、找出作者抒情的语句,体会作者对北平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感觉。

3、结合文中语句,体会作者语言的特点。

4、通过细读,探究散文形与神的关系。【重点难点】:品味鉴赏北平的动人之处,理解作者情感 【学习方法】:品读、鉴赏、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数】:2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准备:播放音乐《北京 北京》或者献歌一首(因时而异)

1、导入新课

有那样一个地方,夏天里胡同的槐花,秋天里胡同口烤白薯的香气,还有初冬时悬挂在树梢上仿佛咸鸭蛋黄似的红红的日头。依稀听见小贩的叫卖声,风车的嗡嗡声,茶馆的说书声„„这个地方就是今天的北京,过去的北平。说起北平的往事啊,真是绵长而悠远,那你知道“北平”这一称呼的由来以及变迁么?

元大都-----北平府(1369朱元璋)---北京(1399朱棣)---北平(1928南京国民政府)---北京(1937日伪政府)---北平(1945日寇投降后)---北京(1949中国人民政协)

1369年6月,常遇春荡平了大都附近元的残余军队。战报送达朝庭,朱元璋便以“蓟北悉平”为名,将元大都改为“北平府”。这也就是北京也称北平的来历。1399年,燕王朱棣在北平发动“靖难之变”,历经近三年的征战,攻占了南京,从其侄子手中抢得了皇帝的宝座。并在1403年(即永乐元年)将北平府改为了“北京”,后又迁都北京。北京这个称谓也就是从那时开始了。

1928年6月4日,张作霖由北京退回沈阳,南京国民党政府任命阎锡山为京津卫戍总司令,6月20日宣布改直隶省为河北省,改北京为北平。

1937年7月29日,北平被日本侵略者占领,日伪政府于1937年10月12日,将北平又改为北京。1945 年日寇投降后,又改为北平。

北平和平解放后,1949年9月21日,召开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9月27日,政协会议全体决议定都北平。自即日起改北平为北京,并确定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播放北京景点图片)

看完了我们印象中的北京,再来看看林语堂笔下的北平。

2、走近作者:(检查预习收集的资料)

林语堂,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 《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

二、读文入境:

1、教师范读1——3自然段;

2、指定一学生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3、同学们自由朗读中间段落。

三、结构理解:

(一)文章的第一段写了北平的什么特点?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特点:老成、豪爽、宽大、包容、守旧融新

作用:是全文的总起段,概括介绍了北平的特点,具有总领全文的作用。

(二)文章二三段写了北平的什么特点?是如何写的?

特点:北平新与旧、雅与俗共存,体现北平包容新旧、宽怀大量。手法:作者采用对比的方法,呈现了北平特有的各色共存的城市景象。例如:“穿高跟鞋的摩登女郎与着木屐的东北老妪并肩而行”,“新式汽车与洋车、驴车媲美”,“在高耸的北京饭店后面,一条小路上的人过着一千年来未变的生活”,“离协和医院一箭之地,有些旧式的古玩铺,古玩商人抽着水烟袋,仍然沿用旧法去营业”等

(三)在第四段结尾,作者为什么说“一个北平居民如何能形容老大的北平呢?” 第四段将北平比喻成“一株古木老树”,它“根脉深入地中”,树干枝叶“藉之得畅茂”。把生活在此地的人(也包括作者自己)比喻为“在它的树荫下与枝躯上寄生的”“数百万的昆虫”。昆虫之于枝繁叶茂的大树,实在是难以看得全,认得清的。同样,一个生活在古老而深厚的北平的居民,是很难将北平形容得全面而恰当的。作者这样说,是在突出北平历史古老、内涵丰富的特点。

四、内容赏析:

(一)概括北平成为理想的居住城市的几个原因。

“北平成为理想的居住城市”是文章的最后一部分内容,虽然作者说“可列举下列三点来加以说明”,但这部分内容实际上比较“散”,没有鲜明的结构特征或高度概括的语句,要引导学生仔细品读,学会归纳概括。大致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道路极其宽阔; 第二,生活“舒适可爱”; 第三,老百姓善良、淳朴。

(二)找出文章中对北平进行细致描写的句子,细细品味,体会作者的情感。此题不做统一答案,重在引导学生品味内容,言之成理即可。例如: 1.第七段有这样一段话:“北平像是一个饮食专家的乐园。它有数百年的饭馆,招牌被烟熏得破旧不堪,还有肩上搭上毛巾的光头堂倌,他们的招待是十足和蔼的,因为他们在满清政府服侍过高官大吏,曾受了传统的特别训练。” 这段文字着眼于饮食内容,落笔于饭馆的历史、招牌、堂倌等细节。由这些细节可以看出饭馆里的氛围很是浓郁,堂倌的形象、声音、动作等都生动有趣,仿佛呼之欲出,北平饭馆那种特有的让人亲切、热情的感觉跃然纸上,作者对它的赞赏之情溢于言表。2.第八段有这样的话:“北平是清静的,它是一个住家的城市,每家都有一个院落,每院都有一个金鱼缸和一株梧桐或石榴树;那里的果蔬新鲜;桃就是桃,柿就是柿。”

这段话写了居民院落的细节,由院落写到院内的陈设,院内栽培的树木;又由树木写到院里种植的果木蔬菜。不仅写出了居民院落的清静明亮,而且表现了它的丰富闲适,突出北平宜居的种种好处。总之,处处流露出对北平的喜爱欣赏。

3.第十三段细说了北平建筑布局。以紫禁城为中心,写了城壕、墙垣、亭台、中轴路、鼓楼等,内容具体而繁多,如数家珍,似有不嫌啰唆之意,其实是作者自豪、赞美之情的真实表露。

五、现场演练:想想,自己的家乡有什么特点?能用平实的语言写出来吗?

六、作业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知识

二、结合文中语句,体会作者语言的特点。(提示:形象化、抒情性、句式等)作者对北平的感情显而易见,但通篇几乎没有直白的评价,而读者的感受又很鲜明。这与语言表达的高妙有直接关系。

第一段:北平好像一个魁梧的老人,具有一种老成的品格。开篇第一句,以人物写地方,以品格写城市特点,是非常文学化的表述,充满诗意。并且用宽怀大量,豪爽达观写城,开篇就将读者领进了一个独具魅力的城市。第三段:比如写北平的包容宽大。“穿衣尽可随便,吃饭任择餐馆,随意乐其所好,畅情欣赏美善──谁来理你?”前四句都是六个字,结构还一致,节奏鲜明,琅琅上口。“尽”和“任”两个词,尽显随意、惬意、满意,最后一个反问句,更是透着无比的欢愉之情。

第四段:北平又像是一株古木老树,根脉深入地中,藉之得畅茂。形象性强,画面感很强,语言节奏感也很强,如果分行排列就近似于诗了。第六段:“并且北平有蓝天洁月,雨夏凉秋,与高爽的冬日气候。”虽是散文语句,内在情感丰富,词句很工稳,像诗的语句一样有韵味。

第八段:此外写北平院落里的果蔬新鲜。作者不具体写是怎么新鲜的,而是说“桃就是桃,柿就是柿”。两个“就是”,让读者在尽想这种水果的独特形、色、味的同时,也为作者的强烈情绪所感染。第八段:“那里的街道排列恰当,清晨在花园中拔白菜的时候,抬头可以看到西山的雄姿——”更富有诗意,看似不经意的轻描淡写一句,表达了一种优雅的审美情怀,令人想起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

总之:全文都是形象化的语言,创设一种浓厚的诗意;全文都是抒情的句子,充满诗意;细致入微的描写,自然地流露情感;多种变化的句式,文章摇曳多姿,长短句,对称句,排比句。

三、深度探究:

总述:感受到林语堂笔下的北平的动人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作者通过一幅幅小画面介绍北平,看看作者从哪些方面描绘的画面?

在作者看来,古老而时新的北平无处不动人:

1、北平好像是一个魁梧的老人,宽大的,包容着新旧两派——摩登女郎与木屐老妪、画家与大学生对住、汽车与洋车驴车并行、高耸的北京饭店与一千年不变的生活、协和医院与古玩铺同在、驼背的老人、可爱的老画家、踢毽子的老人、一个刀手、一个太太、一个人力车夫、一个前朝县太爷;

2、北平又像是一株古木老树——

3、北平是个珠玉之城——紫金的御色屋顶、宫殿庭园楼榭、西山、玉泉、公园杉树、天坛、先农坛、九个公园、三个御湖(中南北“三海”)、蓝天洁月、雨夏凉秋、高爽的冬日;

4、北平是个国王的梦境——宫殿、御苑、宽道、艺术博物院、专校、大学、医院、庙塔、艺商、旧书摊林立;

5、北平是饮食家的乐园——数百年的饭馆、受过训练的堂倌;

6、北平是贫富共居的地方——

7、北平是采购者的天堂——

8、北平是个住家的城市——农村幽静与城市舒适媲美;

9、北平有多样的人——;

10、北平有五颜六色旧的与新的色彩——有历史的,有现实的;

11、北平是个理想的居住城市——建筑有皇室的华贵,雅适而且宽阔,适于居民生活;自由自在,随心所欲,或追求学问、娱乐、嗜好,或赌博、搞政治,或游玩、品茶等;城外多是村庄麦田,可见裸体的儿童,还可去游览颐和园、逛西山;

12、北平最迷人的是住在那里的常人——人力车夫,朴实、乐观、真诚。可以概括为: a、自然风光动人

b、城市景象动人(珠玉之城)c、寻常百姓的街巷院落风光动人

d、平民百姓形象和他们的生活景象动人。

e、整个北平的文化气息(包括新旧共融的文化气息)动人 以上是本文的形,那么读出这篇散文的“神”是?

作者对古老而时新的北平城和北平古都文化的爱之深,感之切

(二)、为什么在当时千万人眼中在也寻常不过的北平城市和百姓生活,在本文中就变得如此的美丽动人呢?(学生讨论作答,教师总结)

一方面当时当地的社会确有美丽动人之所在,另一方面作者带有审美的眼光,他看见最平常的人、最平常的物、最平常的事都觉得是审美的对象。说到底,作者写的不只是客观外物,而是写自己的内在感受,写一种审美的心境,写一种心灵的镜像。

3、文章描写“动人的北平”采用了什么角度? 作者意在写尽故都北平的全貌,各种景象、各色人等尽收眼底,可见文章采取一种全景式的描写角度。不过文章又避免了粗线条的抽象勾勒,而是采取类似中国传统绘画的散点透视,即把一个个具体而微的小景小物尽情地描绘出来。从一个个局部看,是微观的,但合在一起就是整体描绘。所以全文的描写所取角度是总与分的结合、大与小的结合、粗与精的结合。

4、我们在生活中是不是也能发现美呢?懂得美呢?

将文学与生活融合在一起,引发思考,表现文学的教育、认识的作用。

(三)文章看似“散”,它是怎样整合起来的呢? 初读本文确实会产生散而无序的感觉,好像面面俱到,什么都说到了,可是又什么都没有说充分。其实深思细察,会发现文章的一些内在肌理,即组织成文的特殊方式。

首先,它采用总一分的结构方式,以第一段为全文总起,提纲挈领,统领全篇,余下各段是第一段的展开分述;

其次,文章围绕北平的“性格”——老成、豪爽、包容、守旧融新等来写,尽管撒得开,但在精神上聚得拢,这正好体现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六、作业

完成《学案》联系

第四篇:《动人的北平》教案

《动人的北平》教案

一、导入新课

(PPT显示现在北京的图片)现在北京作为我们中国的首都,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一座国际化的现代大都市,这里景色迷人,这里高楼林立,这里是万千中国人向往的地方。(显示老北京的图片)看着这些古朴的照片,时光倒流到七十年,北平在林语堂的心里是怎样的呢? 今天,我们就跟随散文名家林语堂,走进这座古城——北平。感受一下北平的动人之处。

二、首先我们来找一找文中概括北平特点的句子,透过这些句子一起初步感受一下北平的动人之处。(同学一边回答,教师一边板书关键词)

珠玉之城 梦境 贫富共居 清静 住家的城市

魁梧的老人 老成古木老树,多样性 五颜六色旧的与新的色彩 理想的居住城市

三、文章第一段写了北平的什么特点?它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特点:老成、豪爽、宽大、包容、守旧融新

作用:是全文的总起段,概括介绍了北平的特点,具有总领全文的作用

四、同学们发现了吗?找到第11段后就不太找到“北平是”“北平像”“北平有“之类的概括性句子了。(带领学生齐读11段)使北平成为理想的居住城市的原由,可列举下列三点加以说明。这三点是什么呢? 文章虽然篇幅很长,只要我们找到这些关键句子,就能拎起思路的“牛鼻子”(多媒体展示文章结构)

五、读到这儿,呈现在我们脑海中的并不是我们印象中的古都的标志,而是一幕幕普通场景,一个个平常镜头,这些最普通,最平常的人与事为什么会深深打动林语堂呢?接下来,我们就深入到这个城市生活的细枝末节中去,请自由朗读你觉得最“动人”的段落或细节,选一处城市的深入评析文字背后蕴涵着的北平“动人”品格和文化内涵。

(教师多媒体展示交流“看点”:语言特点,作者情感,城市文化,个人感悟。学生朗读思考,小组交流5分钟,然后自主回答)

六、学生交流

1、第8段。这些话充分体现了作者追求闲适幽静的生活,这里不仅有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也有现代生活的便利,这种农村幽静生活和城市舒适生活的结合、理想生活和现实生活的结合,不得不让我们对北平油然而生一种向往之情。

(你点评得很好,读得也好,读出了作者身处繁华都市却获得了宁静自在的心境。大家还有喜欢这段话的吗?请再补充自己的感受。)

2、“桃就是桃,柿就是柿”这句话让我联想到现代社会中消费者的权益经常被侵犯,我们吃的食品都会产生一种不安全感,是不是新鲜?是不是对身体有益?北平果蔬的新鲜,让我想到北平人的淳朴真诚的人性美。教师板书:悠闲 自然

3、我想说说第5自然段,这是对北平古老悠久的特点的描写,很富有跳跃性,从驼背老人到老画家,到踢毽子的老人,这些人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体现了北平是不同角色的人的古老和包容。师:你怎么看出这些老人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呢?生:“后悔没有早日遇见他” 师:这么一个不起眼的驼背老人,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心情呢?你能体会这种心情吗? 生:(略加思考)相见恨晚!师:嗯,好词!能再详细说说吗?

生:驼背老人,踢毽子老人,大肚皮的可爱画家,这一个个看上去普通平凡的老人,他们有着怎样辉煌的过去,不凡的经历?他们有可能就是一个高手——一个在某方面不同凡响的高手!师:嗯,太精彩啦!这里我给大家讲一段小故事,一位从外地来求学的年轻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北大校园,他实在太累了,就把包裹放在路边。这时正好有一位衣着简朴的老人走来,年轻学子看老人像是位老工友,年轻学子说:“您能不能帮我看一下包裹?”老人爽快地答应了。一个多小时学子办完入学手续回来,谢过老人。几天后,北大开学典礼,这位年轻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座的北大副校长正是那天帮自己看行李的老人。你们知道这位老人是谁吗?季羡林

师:这位国学大师,2006年感动中国人物就是这样一位简朴、随和的老人。北平久远的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让人看不透,品不尽,北平也正是这样一位有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底蕴的老人。(教师板书:博大深厚)

4、第2、3两段,“穿高跟鞋的摩登女郎与着木屐的东北老妪并肩而行,北平却不理这回事。胡须苍白的画家,住在大学生公寓的对面,北平也不理这回事。新式汽车与洋车、驴车媲美,北平也不理这回事。”在这里,现代的年轻的文化和古旧的文化相互的对照,碰撞出的却是非常和谐的共存,体现了北平兼容并包的文化内涵。

师:非常精辟的点评。那么北平的兼容并包的特点,文章中在哪些段落还涉及到了呢?

5、我找到的是第4段。把北平比喻成“古木老树”,把生活在北平的人比作是“数百万的昆虫”(激情朗读这一段)这里不仅写出了北平的古老,像一个圣贤,也看出北平是包容的。

师:你读得很有激情,我想问你一个小问题,这里怎么不把居民比作树上的鸟儿呢?不是更贴切吗? 生:鸟儿喜欢飞翔,昆虫安于世代生活在古树上,靠这棵大树的滋养繁衍生息。

师:理由很充分。我想再补充一点,一棵老树上,这里一只昆虫,那里一只昆虫,他们谁也不了解谁,它们有生存的矛盾,但它们又是相安无事的共存关系。

6、说到北平的包容,你能从文章中概括出包容的具体内容吗?比如说新与旧等等。雅与俗,贫与富,善与恶。

7、作者还提到了北平的多样的人,请齐读课文第9段。(齐读)北平的多样的人你看出北平的包容了吗? 生:多种职业,多种阶层,多种文化

师:对,北平不仅是一个幽静与舒适的田园城市,还是一个自由包容的世界城市!(教师板书:自由包容)

8、第21段,这里写北平最迷人的一道风景,不是圣贤,不是高官,却是底层的人力车夫。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他们在胡同里巷穿梭的身影,这些使北平弥漫着一种质朴的气息,和前面您提到的北平的古老包容有一种相印生辉的感觉。

9、太好了,你能从整体上理解文字背后的内涵。同学们,他从文字中读出了北平人力车夫的质朴,你还能从哪段中发现人力车夫身上的怎样品质?

10、我找到22段,这里写一位自食其力的老年人力车夫,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年人力车夫,这可见他人生经历的丰富和晚年经济的落魄,他在向你讲述他的遭遇时口吻却是“诙谐清雅”,不俗陋,不钻营,不急功近利,不带妄自菲薄的情绪,也不带任何夸耀,这是一种有着文化传统中“中庸”的成分,我觉得,这与其说是一种热情友善、乐观质朴,倒不如说这是一种洗尽铅华的返璞归真!(全场鼓掌)师:你的语言真优美。请同学们齐读这两段描写北平之魂的文字。(学生齐读21、22段)

11、我不太理解你们读到“看着车夫们沿途取乐,笑论别人的不幸遭遇,你会有莫名其妙之感”中的“莫名其妙”这个词,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在我们看来,这些人力车夫生活在都市的最底层,他们应该是背负着生存的压力的,但是他们不沉闷消沉,他们有自己的生存方式,对生活带着一份满足之情,这份满足使他们变得更加可爱,使整个北平变得更加可爱。

师:是啊,正是这种常人看来不理解的底层人的心态,让我们看到一座城市的人情美,人性美。这种常人的生活、常人的心态,不正折射出一座城市的包容吗?不正体现了一座城市对普通民众的人文关怀吗?(教师板书:质朴平和)

六、师:我想常人心态的自由是来自这个城市的包容,也来自自己诗意的眼光,一座城市的最动人之处,恐怕不是那标志性的建筑,日益攀升的数据曲线,而是弥漫在城市中的文化气息,深植于居民心中的文化心理,生活方式等。那么读到这里,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在当时千万人眼中在寻常不过的北平城市和百姓生活,在作者眼中就变得如此美丽动人呢?

(作者独特的审美眼光:最平常的人与物、最平常的事都是审美的对象、心灵的镜像。北平自由、包容、博大深厚的文化内涵。对北平的热爱)

七、师:要写北平,是怎么也写不尽的,每个人读北平都会有不同的眼光和情怀,它可以是老舍魂牵梦萦的《想北平》,也可以是郁达夫流连伤感的《故都的秋》,为什么却是林语堂心中自由包容的《动人的北平》呢?请大家一起来了解这位散文名家的个性风格,齐读(多媒体展示)

师:(小结)繁华诚可贵,清静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这是一个追求自由的作家,他拥有孩童般的眼光和自由独立的心态。对一朵花微笑,为一片草驻足,这种优雅的审美情怀,自由的文人心态,造就了他闲谈体的散文风格。林语堂一生周游了大半个世界,在北平生活过,而后来再也没有回来过,北平成了他心中最动情、最温暖、最留恋的地方。字里行间我们读出的是他对故都文化的眷恋热爱!

八、北平那一幅幅动人画面犹如一粒粒散落的珍珠,是散文的“形”,串起这些珍珠的正是令林语堂心动的故都文化,是林语堂对北平的热爱,是林语堂的优雅的审美情怀。这些正是散文“神”,文章虽内容繁复,却形神相依,形散神聚。

九、师:选择一座城市,就是投奔一种生活;规划一座城市,就是设计一种生活。每座城市都有他独特的 内涵,打开一扇窗希望我们看到的是整个世界!走出“动人的北平”,相信大家对城市多了一份思考,多了一种经验,能更好地去读懂城市的文化;我也相信在未来的生活中,你们会用心地诗意地构筑属于自己的“动人的人间天堂”!

第五篇:《动人的北平》读后感

动人的北平

(一)

的《动人的北平》,对于这篇文章的结构,我是按照总分式来解读的。即,先总说北平的特点,像魁梧老人一样包容,它新旧并包,雅俗共容;像古木老树一样老大、宽大、老成,让人如何形容,不敢说了解。再具体的从宫殿亭园楼榭、街市、住家院落、多样的人、城市布局、紫禁城、大道、市民生活、休闲方式,乃至人力车夫等方面来描绘北平的形象的,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具体的画面,使得抽象的北平变得具体可感了。在把握了文章结构的同时,我向学生着重提出,写文章要学会化抽象为具体。如何去写一些抽象的东西,比如一座城市,一种情感,一些哲理……我们可以写这座城市里的小到具体的人、事、景、物,大到这座城市的文化、历史,政治,甚至精神等等。通过文章的以及我的着重提出,同学们都很有收获和感悟。我趁热打铁,便让他们写了一篇三百字左右的《动人的家乡》小短文。

对于这篇文章的解读我还有一个收获,那就是,在写文章的时候,最重要的不是材料的组织,而是一种情感的酝酿和注入,只有情感酝酿成熟并注入了,这样的文章才是感人的,动人的。对于这个问题,我又带着学生走进语段,比如,第6、12、13、14、15段,这几个段落都是写北平的宫殿亭台楼阁、建筑布局、大道中轴等,北平在我们脑海里便有了线条轮廓。除此之外,我引导学生去品味林语堂字里行间里流露出的他的那种对北平的赞美和来自自身血脉里的自豪感。这种情愫隐藏在“有一条绵延五英里的中轴,它穿经依次相连的每一道城门,直抵皇宫正殿”“那里是皇室的画舫遨游之地”“那里是皇帝祈年风调雨顺之处”“所以到处都显得极其宽阔”……所以,并不是因为他是林语堂,我们才学习他的文章。而是因为林语堂文章感情的流露都在字里行间里,而荡漾在我们心中。通过品读和咀嚼品味,同学们都点头称是、若有所思。

进一步的,那么感情是什么呢?感情有哪些呢?在一篇文章中应该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感情可以有很多种,比如,喜悦的、的、豪放的、激越的、悲苦的、悲愤的、高亢的、激昂的,活泼可爱的、美丽动人的等等等等,可以是浓墨重彩,也可以是清新淡雅,可以高贵,可以平民,可以脱俗,可以市侩……比如,你可以表达《窦娥冤》一样的悲愤,也可以表达《报任安书》那样的坚忍,还可以写出《归园田居》那田园的闲适,也可以写出《雷雨》那时空的纠错,还有《荷塘月色》一样的破不宁静……感情是丰富多彩的,看你想表达哪一种,一切发自内心的,都可将其好好酝酿,注入字里行间去。确定好要表达的情感,再组织好材料,我想离“一篇好文章”就不远了。

动人的北平读后感

(二)《动人的北平》正是如此一篇平淡现实中带着激烈振奋的文章,不同于《天狗》的气势吞人,不可一世,似乎也不是《井》的深沉哲理,默默无闻,它以一种看似温和、淡淡的语调细细数着北平这座古老城市的风物景象,刻画出一个底蕴深厚、兼收并蓄的历史名城。

虽然作者笔下似乎想要,也只想极力描写只属于那个时代北平生活的剪影,我却在不知觉中读出了一点同样适用于其他时代、其他城市的共性。记得在赏析这篇文章时,有同学提出,那个时代的北平是否适用于现在的北平呢?我想是的,不只这样,它同样适用于更多。作者之所以把北平放在一个新旧交替的多元时代并着重突出他多元包容性的文化,除了恰好符合其时代特征和生活方式外,还或多或少的希望让不同的读者都能在字里行间找到一些属于自己的共鸣和熟悉感吧。因为一篇文章只有在不同背景、不同环境下读到,都有所感触才会是一片流传百世、经典的文章吧。

此外,整篇文章从细小之处入手,不同视野不同角度的选择来表达和展示北平的动人之处:其间所凸显的人文美是令我最为感触丰富的。他们大致可分为两种人:一种是前清遗民。他们大多因这地位的贬失和年龄的衰老而不同程度的保有对过去的怀念;另一种则是因新时代的到来而更自在快活的生活着,其中那些率性自然的人力车夫更是令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两种人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恰好反映了在新旧世代交替的过程中,我们适应留恋过去抑或是期待未来,不同的生活态度或许会影响我们今后的人生。

北平这座城市所蕴含的性格,正如作者所说,是一种人的性格。他不骄不躁,不温不火,自他的身上,你会发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两种背道而驰的态度,也是有可能共存的。

另外,在文章的结尾处,那一群谈笑风生的人力车夫,是在北平厚重沉郁的历史感下一丝丝诙谐的成分。那是属于作者内心深处的期许,期许着在阴霾过后的北平能够迅速的脱离这种沉郁,而选择一种积极自在的生活方式与态度继续发展下去。

动人的北平读后感

(三)在读《动人的北平》时,脑海中浮现的是一幅幅画面:各式各样的人不同时代的人、不同国度的人、不同职业的人、不同年龄的人……很不同的包容;美妙的建筑:有皇朝时的宫殿、饭馆等,还有住人的院落,汽车与驴车共行的大道、博物馆、宿舍……;精致的物品、美丽的自然风光。这就是那时的北平。

动人的北平是作者对旧时旧情的怀念,()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虽没见过那样的北平,但是这样美好的怀念全包涵在了这言语的灵动中,灵动的滋味在脑海中凝结成一幅幅北平景象,不由得沉醉在了北平的气韵中。

有人问过我:“既然那已经是了旧时逝去的北平,我们为什么还要去怀念呢?读这篇文章有什么意义呢?”我想,正是因为北平已然不见,这篇文章才更有意义吧!无论我们恢复修建多少古建筑,历史永远向前,我们从此以后再也没有机会体会那时北平的热闹、繁华、厚重——专属于那个代的气韵,专属于那个时代的文化积淀。但是,我应该庆幸,还有这样一些文字,让我们可以了解到那个北平的时代,没有亲身体会,但胜似。当然,不仅仅是北平,还有很多城市、文化积淀沉积在文字里,等待我们去阅读。这是一份别样的经历。

但是,现在我很害怕。因为在重庆这座城市,年年日日都在翻修改建。或许,当我外出读4年大学后再回来,我会对这座城市的一切都感到陌生。或许,几十年后,这个时代的一切都会消失,但是却没有记录这个时代的文字,因为它变得太快,没有人抓它,它就早已溜走。

一座城市的样貌,并不是由它的新旧程度来说的,一座城市的样貌藏在它长久的积淀中:时间痕迹的积淀、人们感情的积淀、生活的积淀……

下载选修《动人的北平》教学设计终极版(推荐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选修《动人的北平》教学设计终极版(推荐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动人的北平[推荐五篇]

    《动人的北平》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艺术特性; 培养学生整体感知,筛选信息和语言运用的能力. 学生通过合作探......

    动人的北平教案

    《动人的北平》是《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单元第一篇,是一篇精读课。为了更好领悟课文,提供了动人的北平的教案设计给大家,欢迎大家参考!一、教学目标:1、梳理课文作者写作......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系列《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动人的北平》教学设计

    《动人的北平》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能够准确找出文中的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章内容。2、深入阅读,能够通过细节分析,用准确的词语概括北平的动人之处,体会作者情......

    《想北平》教学设计

    《想北平》教学设计 固城中学 史素丽 主题:“讲练议”课堂的有效组织 分题:语文课堂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 教会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学......

    《想北平》教学设计

    四、教学过程 (一)教师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一起用心倾听一首思乡的歌曲。 【播放满文军演唱的的《望乡》】 几度芳草绿几度霜叶红,他乡山也绿他乡水也清。身在他乡的游子依然忍......

    《想北平》教学设计

    《想北平》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一)、通过反复研读,与文本、编者对话,能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思乡之情; (二)、通过学习能了解散文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

    《想北平》教学设计

    《想北平》教学设计 执教者:单琦娜 【教学目标】 一、通过品味语言,感受老舍在《想北平》一文中所展现的一颗强烈的赤子之心,并且体味老舍语言风格中最突出的特点——京味。 二......

    想北平教学设计

    《想北平》教案 一、教学目标1.把握关于老舍的文学常识,记忆重点生字词; 2.立足文本,与作者和编者展开对话,深入体会作者对家乡北平真挚、深刻的思念之情。 3.赏析本文比较和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