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课《诗两首》

时间:2019-05-12 18:16: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课《诗两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课《诗两首》》。

第一篇: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课《诗两首》

浙江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多媒体教案

诗两首

初中语文七年级(人教版)下册

一、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了解诗人,理解诗意。2.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感受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蕴涵的哲理;2.学习诗歌艺术表现手法——象征手法。

三、教学难点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作者觉得生活会欺骗人的内涵。2.《未选择的路》中诗人重点写那条未选择的路的原因。

3、诗歌的象征手法。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诗两首.ppt诗人简介:他是俄国诗人(1799~1837),他的创作对俄国文学和语言的发展影响很大。他的一生创作了近800首优秀的抒情诗篇。他的诗歌,像太阳一样,照耀着19世纪的文坛,他被誉为“诗歌的太阳”。他的说理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问世后,成为许多人激励自已的座右铭。

(二)朗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假如生活欺骗了你.mp3 2.学生自由朗读,相信一定读得比录音更好。

3.请一位学生朗读。要求:注意节奏停顿,初步读出感情。方法:生读,其他同学点评,师指点。4.全班齐读。

(三)赏析诗歌

1.你读完诗歌后有和感受或想法? 2. 生活怎么会欺骗人?生谈自己的理解。

师穿插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浙江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多媒体教案

泊娃的女儿的纪念册上的。那时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茶,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解,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四)探究主题

1.诗人通过这首诗想表达怎样的生活态度?

明确:诗人通过对心爱的孩子的谆谆叮嘱,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同时也表现了坚强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2.为什么“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生谈自己的理解。

3.师引用沈慕的话语:只要我们坚强地活下去,乐观地对待每一件事,坚持不懈,那他总将渡过去。他将得到锻炼,获得经验,当他回想起来,是多么美好!

——沈慕

(五)再读诗歌

(六)拓展延伸

引汪国真的诗歌《假如你不够快乐》,全班齐读,简要理解,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假如你不够快乐,也不要把眉头深锁,人生本来短暂,为什么还要栽培苦涩?

打开尘封的门窗,让阳光雨露洒遍每个角落。走向生命的原野,让风儿熨平前额!

博大可以稀释忧愁,深色能够覆盖浅色。

(七)我来写诗

其实呀,人生就像是一场旅途,重要的是路上的风景与看风景的心情。只要做到这点,困难与挫折又算得了什么呢?

请你也来写一写。

假如,不要,不要!要需。相信吧。

第二课时 浙江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多媒体教案

(一)导入新课

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的叮咛与嘱咐使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而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漫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还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那该怎么办?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在《未选择的路》这首诗中表达了他对人生之路的思考。

诗人简介:罗伯特·弗罗斯特,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他当过纺织工人、教员、记者、经营过农场,办过私立学校,并开始写诗。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他的诗朴实无华,却又细致含蓄,耐人寻味。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诗歌。2.组读,齐读,范读。

3.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

自由议论,交流看法。教师适当引导。教师最后总结发言。教师:诗分四节。

第一节写诗人伫立思索何去何从。站在林间交岔路口,久久踌躇,他对两条路不能同时都走,必须选择一条,显得无奈又无助。这样,很自然使人联想到人生之路:自然之路是可以回头的,只是浪费时间,但人生之路如射出的箭,无法收回,因为时光不会倒流。所以诗人望着那一条消失在丛林深处的小路,陷入了深思。在这沉思的过程中,他心里也许已经作出了决定。

第二节,诗人决定选择一条道路。选择了其中的一条“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的路,诗人选择的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而不是像大多数人一样,选择那种留下很多旅人足迹的路。

第三节,诗人踏上了自己选择的小路显得有些惆怅。可这时候诗人心中对于另一条路也是非常留恋的,他知道只能选择一条路,却舍不下另一条路,因为他虽然作出了选择,但心中仍有踌躇,万一这一次的选择是一个错误,将“难以再返回”了。这里诗人写出了常人都有的一种心理。

最后一节,诗人遥想将来对往事的回顾。在一个小树林中,选择了其中一条路,从此决定了自己一生的路。这里,诗人并没有沿着第三节的诗意写下去,没有告诉读者他选择的那条路结果怎样,而是写未选择的路,留下想像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体会。是的,人生的道路,结果谁料得到呢?诗人带着一丝惆怅。但这样写似乎更接近生活本真状态,更能打动读者的心。

(三)研读诗歌

1.作者为什么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

明确: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正是生活中许多人对于选择的不满,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所以这首诗中诗人念念不忘的是那一条未选择的路,而不是已经选择的路。这也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

2.说说“路”包含了什么深刻的含义,你从中悟出什么人生的哲理。

明确:诗人表面上似乎是在写自然界的道路,但实际上暗示的却是人生之路。悟出的道理是: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浙江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多媒体教案

3.这里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象征手法

明(表面)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例子有:《在山的那边》《行道树》 《纸船》

(四)总结

人只能选择一条人生之路,必须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愿大家在人生道路上慎重选择,并一路走好!

第二篇:七年级语文郭沫若诗两首教学案

学习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了解这首诗的写法和风格。

3.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4.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

重点:朗读训练;品味诗歌语言,理解内容,把握情感。

难点:通过想象和联想去品味诗歌的意境。

学习过程

一、预习

导学

.注音:

缥缈()灯笼()笼罩()()

2.释义:

(1)缥缈:

(2)定然:

(3)珍奇:

(4)甚:

(5)闲游:

(6)笼罩:

(7)疏星(shū):

鲛人(jiāo):

★请学生用楷书把“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抄写三遍,要工整、规范、力求美观。

3学生查阅资料与工具书,了解作者相关知识,写下来。

4用普通话朗读课文三遍,要求读音正确、流利。想一想,这两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二、指导学习

研讨

(一)导入

(二)介绍郭沫若及时代背景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号尚武,沫若是笔名,四川乐山人,现代诗人、者。192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女神》,成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一生主要文学著作有:诗集《女神》《星空》《瓶》《前茅》等;散文《我的幼年》《创造十年》等;戏剧:《三个叛逆的女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高渐离》《蔡文姬》《武则天》等;另有《沫若诗词选》及翻译歌德的《浮士德》等。

《天上的街市》选自诗人第二部诗集《星空》。1921-1923年,郭沫若三次从日本回国。这时,“五四”运动高潮已过,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时期。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那“冷酷如铁!黑暗如漆!腥秽如血!”的黑暗现实,郭沫若感到极大的愤怒,苦闷感伤,但他并没有悲观失望,依然不倦的探索和追求。就是这一时期,1921年10月24日,作者写下了《天上的街市》。

(三)学习《天上的街市》

(一)读出诗歌的音乐美。

注意朗读的节奏,标出朗读的重音

(二)读出诗歌的画面美。

.请闭上眼睛用心听,想象诗中有哪些美好的事物或画面?

2.师生研讨,形成板书。

3.理解诗中联想与想像运用的作用。

没有想像就没有诗。诗人最重要的才能就是运用想像。

——艾青

理解诗中联想的作用。

①“远远的街灯明了”告诉了我们一些什么信息?

②诗人面对黑夜看到了什么呢?

③那么“街灯”与“明星”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呢?

这种自然而然地把“街灯”与“明星”联系起来的表现手法,我们称为“联想”。

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由当前的事物回忆起有关的另一事物,或由想起的一件事物又想到另一事物,都是联想。事物之间有某种联系就可以构成联想。

诗作开头这种由街灯到明星带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联想,吸引着读者的视线从人间转到天上,为下文具体描绘“天上的街市”作好铺垫。

理解诗中想像运用的作用。

①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那么本诗是怎样逐步展开想象的?

(三)读出诗的情感美。

.课文中有很多词语表现出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下面请同学们把这些词找出来,用“

表现了牛郎织女的生活

”这一句式说一句话。

2.这首诗的语言很好。下面请同学们用“这首诗的语言好在

”这一句式说话。

3.小结。

(四)、背诵

《静夜》学案

学习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了解这首诗的写法和风格。

3.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继续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4.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

重点:朗读训练;品味诗歌语言,理解内容,把握情感。

难点:通过想象和联想去品味诗歌的意境。

学习过程:

一、导语:

二、学习、研讨

(一)读出诗歌的音乐美。

提示:这首诗和前一首的感情基调差不多,也是美好、恬静、自在、清新而略带一丝忧郁。朗读这首诗时节奏也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要做到柔和、舒缓。

教师和学生互动互感,明确节拍和重音

静夜

月光/淡淡,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

远远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

(二)读出诗歌的画面美。

诵读并思考:

.哪些是写实的诗句?写出景物的什么特征?

2.哪些是联想或想象的诗句?诗人是怎样展开联想与想象的?

3.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三)读出诗歌的情感美。

诵读并思考:

作者通过本诗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四)小结。

(五)全诗齐读这首诗。

(六)试着背诵这首诗。

三、拓展阅读。

比较两首诗在结构及写景上的相似之处。

.两首诗结构上的相似之处:

2.两首诗写景上的相似之处: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2.用自己的话描述《静夜》里的想象世界。

第三篇: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郭沫若诗两首》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郭沫若诗两首》

安义县石鼻中学刘敦榆

【教学目的】

1、体会诗歌想象力丰富的写作特点;

2、通过美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意境美;

3、通过背诵,积淀优秀文化,培养对诗歌的爱好;

4、通过对诗歌的仿写、改写,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1、背诵;

2、体会作者向往理想世界的感情,以及想象力丰富的特点。

【教学课时】

二课时

【课前准备】

1、走进作者(收集文本资料或上网查询):①了解郭沫若生平;②了解《女神》与《星空》。

2、简介课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①创作背景;②描述两首诗里的理想世界。

3、布置预习:①诵读两首诗(注重节奏,念准重音,体会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天上的街市》

创意说明

这首诗意境优美,节奏舒缓,有着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趣。本课时旨在通过美读,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会意境美。通过背诵,让学生积累美文。在教材处理上采用“教读+自读式”。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启发:夏夜乘凉,遥望星空,每易引起无数遐想,也曾流传

过不少美丽的神话、故事。你们过去看到星空,想到过些什么呢?(学生饶有兴趣地回忆,教师也倾听一分钟)。

二、朗读

1、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朗读这首诗总的原则是要把握美好、恬静、自在、清新而略带一些忧郁的感情基调;朗读时节奏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要做到轻松、柔和、舒缓。

2、学生齐读

第一遍读:分清节奏;第二遍读:念准重意;第三遍读:突出韵脚;(第一至第三遍可由教师带读或随着录音跟读)第四遍读:读出情感;第五遍读:读出自己的感受、见解(指名学生读)

三、读讲

1、介绍作者

“郭沫若同志不仅是革命的科学家和文学家,而且是革命的思想家、政治家和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他在科学文化方面作出的贡献、在革命实践中立下的功绩,赢得了全中国人民和世界进步人士的尊敬。”(邓小平同志在郭沫若同志追悼会上的悼词)

2、简介作品的时代背景

本诗写于1921年10月24日,当时的中国虽然已经受“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洗礼,但仍处于北洋军阀的统治之下,仍然是一座“屠场、囚牢、坟墓、地狱”,所谓“冷酷如铁!黑暗如漆!腥秽如血!”当时,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如李大钊、毛泽东等人,创立了中国共产党。作者也渴望有一个自由、幸福、美好的环境,一度甚为兴奋、激动,但在现实面前又感到不无失望,觉得人间难找。因此想象了天上的自由、幸福、美好的环境,写下了这首诗,充满了对理想世界迫切向往的真挚情感和坚定信心。

3、探究

教师先出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教师小结。出示问题:①本诗是怎样逐步展开想象的?诗人想象的目的是什么?

②诗的后3节连用了四个“定然”和一个“定”字,说明了什么?

③传统神话故事中牛郎织女的生活是一个悲剧,可诗人心中牛郎织女的生活是那样的幸福美好,这表明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教师小结:

① 逐步展开想象的过程是:

街灯

明星市上陈列的物品 ② “定然”、“定”都表示断定的语气。所描绘的事物明明都是出自于想象的,作者却以斩钉截铁的语气加以肯定,这表明了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使我们读后也同样受到鼓舞和感染。

③ 诗人想象牛郎织女在天上过着幸福的生活,表达了他对理想的向往,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为我们创造出了“骑牛图”和“闲游图”令人心醉的图画。(上述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答案不要求统一)

四、背诵

1、教师:诗人运用联想和想象手法,用优美而又亲切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美丽的天街,创造了牛郎织女自由幸福的生活图景。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特色,让我们有感情地来背诵这首诗,感受诗人的美好情怀吧。

2、美。

五、课后学习

学生用同样的步骤自学《静夜》

板书设计

明星——街市——珍奇美丽

天河——来往(骑牛图)

流星——闲游、灯笼(闲游图)

自由、幸福 学生背诵,同桌对背,后齐背。在背诵中去感受诗的语言美,想象诗的画面美,领悟诗的情感美,体会诗的意境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比较阅读品析两首诗,仿写

创意说明

在学习第一首诗的基础上,比较阅读品析,进一步让两首诗的画面、语言、意境、写法在品读中融入学生心田,通过听说读写整合,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指名背诵《天上的街市》

二、范读:《静夜》

三、仿读:《静夜》,学生仿读3~5遍,要求读出本诗的音韵美、环境美、想象美。

四、品味

1、这首诗的语言很好。下面请同学们用“这首诗的语言好在____”这一句式说话。

这首诗的语言好在押韵、和谐。例第一节的韵脚“淡”、“团”,或好有用词准确,如“淡淡”、“团团”、“疏星”,极力突出静谧的环境。

2、本诗上片、下片分别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上片:现实主义的手法

下片:浪漫主义的手法

3、小结:这首诗想象丰富,联想自然,写出思念者

在静静的月夜对美好境地的向往之情。

五、比较

这两首诗很相似,下面我们从它们写法风格等方面来对这两首诗进行比较。

1、结构相似《天上的街市》和《静夜》在结构上有相似之处:都是在前面写景的基础上转而进入想象的世界,收尾出人意料,让人产生无尽的回味和神往!

2、意境相似这两首诗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夜空明净的世界,极空灵、美丽、优雅,带有浪漫主义的全新色彩,真切、新美,更能有力地鞭挞现实,引人向上。

3、音律和谐这两首诗短小,上口,有韵律美,有着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趣,适合朗读。

六、仿写1、2、子。

例:天上有明星现了,好象点着无数的街灯。

① 牵牛花开放了……

② 笼中的小鹦鹉……

③ 月光照在地上……

④ 我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

(答案不求统一,可鼓励学生围绕一个联想,写出多种相似联想。)

七、课后学习

参考学过的诗,展开想象和联想,写一首小诗,字数不限。资料整合平台

1、朗读基本技巧:如果说作品是世界微缩、心灵摄影的话,朗读的使命就是唤醒文字,复活语言,作品的无穷意蕴往往不是用苍白的语言能够理解清楚的,而读者对作品的感情有时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朗读,有感情的朗读,是读者学习语言,表达自己对作品理解程度的最好方式。要朗读好一篇作品,首先要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并且要能根据感情线索的发展变化恰当地运用一些朗读技巧。

停顿停顿的一般规律是一句话说完要有较小的停顿,一个意思说完要有较大的停顿。诗歌的停顿表现为节奏,诗歌之节奏犹如音乐之节拍,现代诗歌的节奏主要从意义去考虑,要读清节奏,使诗行各音节之间的长短、舒缓匀称。

重音重音包括词重音和语句重音。词重音指多音节里那些简介联想和想象 仿照示例,发挥你的想象和联想,读写下边的句

应重读的音节;语句重音是指在朗读时需要强调或突出的词,短语甚至某个音节的重音、语句重音可分语法重音和情感重音。语法重音的特点是偏正关系的重读修饰,主谓关系的重读谓语部分,补充关系的重读补语部分。但重音的处理最重要、最常见的还是着眼于情感。

第四篇:七年级语文上册郭沫若诗两首教案

发挥联想与想象,续写句子。牵牛花开放了„„

我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

这个练习很简单,是学生学习联想和想象手法的基础性练习,学生说的答案合理即可。

六、小结

多么奇妙的想象,多么美好的诗歌,请大家课外阅读〈星空〉,诗歌能让你更加领略生活的美好!

六、布置作业

第五篇:人教七年级上册语文《散文诗两首》教案-word文档

人教七年级上册语文《散文诗两首》教案

《散文诗两首》教案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以物喻人的写法。

3、培养学生通过咀嚼诗歌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人间挚爱亲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品味诗歌的语言,领会诗歌美好的母子深情。

教学难点:

把握诗歌情感基调,通过诵读揣摩逐步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首三分钟说话训练

一、导入

二、研读《金色花》

1、介绍作者、金色花

泰戈尔[1861—1941]是印度著名的诗人、小说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一生创作了五十多部诗集,十二部中、长篇小说,一百多篇短篇小说,二十多个剧本,一千五百多幅画,以及大量的歌曲和文学、哲学、政治方面的论著。一九一三年十一月,泰戈尔的《吉檀迦利》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金色花:印度圣树,木兰花属植物,金黄色花。

2、初读感知

1)、一首诗就像一幅画,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呢?

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我”想像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与妈妈嬉戏的画面。

2)、我从诗中读到了一个____的孩子。

我从诗中读到了一个_______的妈妈。

3、品读诗歌

仔细品读课文再结合语句与小组同学谈一谈。

文中的母子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4、写法研讨

这首诗诗人想像“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来表达纯真的母子之爱,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来抒发感情是本文一个巧妙的手法。即是托物寄情的写法

5、小结

三、共同学习《荷叶母亲》

1、导入

2、作者介绍、文体

冰心(1900—2019)原名谢婉莹,福建人,我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儿童文学家,代表作有诗集《繁星》、《春水》,她的诗以抒写纯真的童心和圣洁的母爱为主,影响很大。

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体,一般篇幅短小,具有诗的意境和散文的表现力。

3、检测字词

4、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后的直接感受是什么?

5、合作研讨

文中写了几次看红莲,当时的环境、心情、红莲的样子?

6、品读文章

找出诗中感受最深或自己比较喜欢的一个语段,分析体会其中的情感!

7、拓展练习

发挥你的想象,仿照文中的语言写一段献给母亲的诗句。

例如:母亲啊!您是_________,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小结

四、作业

借助一种形象写一段话或一首诗,表现对父母的爱。

板书设计:

散文诗两首

金色花

泰戈尔

三次嬉戏——————————母子情

荷叶母亲

冰心

《散文诗两首》教案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提高朗读和鉴赏能力。

2、学习和借鉴诗中借助一种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写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金色花》)

一、预习课文:

1、学生课前诵读课文,借助工具书为生字新词注音释义。

匿(nì)笑:偷偷地笑。匿:隐藏,不让人知道。

祷(dǎo):祷告,向神祈求保佑。

并蒂(bìngdì):指两朵花并排地长在同一个茎上。

花瑞(huāruì):瑞雪;花中的祥瑞;指特异而不常见的奇花。

菡萏(hàndàn):荷花。

攲斜(qīxié):倾斜、歪斜。

慈怜(cílián):爱怜。

荫蔽(yīnbì):(荫今读yīn)遮蔽、隐蔽;庇荫。

2、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入课文:

1、导语设计:

有人说:世界上只有一种最动听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声音;世界上只有一个最美丽的身影,那就是母亲的身影。母爱是一个人类吟咏不绝的主题。同学们,你们和母亲朝夕相处,是否感受到母亲那细微的点点滴滴的爱?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散文诗两首》中的第一首《金色花》就是一首歌咏母子之情的散文。

2、作家简介:

泰戈尔,(1861年5月7日—1941年8月7日)是一位印度著名诗人、文学家、作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生于加尔各答市一个有深厚文化教养的家庭,属于婆罗门种姓。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有《沉船》、《戈拉》、《家庭与世界》、《两姐妹》等。1913年凭借宗教抒情诗《吉檀迦利》获诺贝尔文学奖。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

他与黎巴嫩诗人纪哈纪伯伦齐名,并称为“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的两位巨人”。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播放音乐配音),学生仿读。(教师的朗读一定要有示范作用,在朗读中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

2、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一个调皮的孩子的口吻来读。

教师指导朗读:注意重音、语速、节奏、感情(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舒缓、温馨、深情的。但不同的地方,朗读处理方法不同。如果学生读不好,可一句一句地教。)

例:“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妈妈不见了孩子,多么着急,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这句应读出妈妈惊喜的语气。

“我不告诉你,妈妈。”孩子撒起娇来了,为自己能给妈妈做些好事而高兴,还要对妈妈保密,让她莫名其妙。这句应读出孩子撒娇、调皮的语气。

3、思考:

(1)这首诗写了什么事?表现了什么?

(这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爱。在这首表现母子情深的散文诗中,作者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中心人物是“我”,“我”想象变成一朵金色花,在一天的时间里与妈妈三次嬉戏。)

(2)为什么“我”那么快乐,那么天真,那么活泼,那么可爱?“我”是怎样回报母爱的呢?(因为孩子沐浴着母爱)(想到变成一朵金色花。)

四、赏读课文,品味探究:

1、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2、三次嬉戏具体指什么?

(三个场景:妈妈祷告时,孩子变成的花散发香气;读书,投影书页;拿灯去牛棚,恢复原形。)

3、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

4、为什么妈妈见了面,说“你这坏孩子”?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参与交流。

五、体验反思:

1、母爱就在我们身边,它像一股涓涓的溪流时时刻刻地滋润着我们。学习这首诗,你从中感悟到什么?请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

(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感受,教师给予评价和鼓励。)

2、诗人以其新奇而美妙的想象,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母子情深的故事,现在请同学们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课堂小结:

《金色花》的篇幅短小,意蕴丰富。写的是一个假想,“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由此生发想象——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构成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表现了家庭之爱和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我们要在体味诗歌感情基调上,控制好语速、节奏和重音,提高朗读质量。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提高感悟诗的能力,还要注意体会联想和想象在诗歌中的作用。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进行朗诵比赛。

2、抄写课文词语。

3、选作基础训练作业。

第二课时(《荷叶母亲》)

一、复习检查:

背诵课文。

二、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代诗人孟郊的这首诗,道尽了天下儿女回报母恩的真切心声,可以说是古人对母爱赞美的千古绝唱了。从古至今,歌咏母爱的作品实在太多,因为我们都生活在母亲用“爱”作支架撑起的翅膀下。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荷叶母亲》,是又一曲儿女发自肺腑的心声。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作家冰心对母亲的深情倾诉吧……

冰心(1900年10月5日─2019年2月28日)享年99岁,籍贯福建福州长乐横岭村人,原名为谢婉莹,笔名为冰心。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为意,被称为“世纪老人”。现代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等职。她崇尚“爱的哲学”,母爱、童真自然是其作品的主旋律。她非常爱小孩,把小孩看作“最神圣的人”,深受人民的敬仰。她的作品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代表作有《繁星》、《春水》(诗集),《超人》(小说、散文集),《寄小读者》(散文集)等。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配乐范读,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生自由朗读或仿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要求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要读得深情、低沉。教师引导学生划分节奏、重音等。)

3、思考: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怎样的一幅图画呢?这幅图画中包含了哪些内容?由此你联想到了什么?

(风雨中荷叶为红莲遮挡风雨的图画——荷叶护莲图;图画中包含了莲花、荷叶;联想到了为我们遮风挡雨的母亲,联想到了母爱。因此,要读出感情,语速要稍慢,读出温馨和深情。)

四、赏读课文,品味探究:

1、课文围绕“红莲”作者描写了哪几个情景?体会一下弥漫在这首诗中的情绪的变化。

(三看红莲:雷雨到来之前的红莲——雨打红莲——荷叶覆盖的红莲;三种情绪:烦闷——不适意——不宁的心绪散尽;用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对母爱的赞美之情:荷叶因有保护红莲这一伟大的举动,形象更美更高大了,像荷叶一样的母亲。这样文章由景生出对母亲的赞美之情——由景及情,情景交融。)

2、红莲是作者描写的重点,作者又为什么要写九年前与祖父在一起赏莲的情景呢?请说说自己读后的理解。

(把花与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下文以花喻人埋下伏笔。)

3、“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心中的雨点”指什么?体会这句思想感情。

(“心中的雨”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是保护自己度过人生路上坎坷与磨难的人。母爱是伟大的,可以使我在痛苦的时候得到安慰,在孤独中的到欢乐,在失望中得到希望,在冷落时得到幸福。)

五、体验反思:

在大自然的风雨中,那一朵白莲早早凋谢了,而这一朵红莲因有了荷叶的荫蔽必将开得愈加灿烂。同学们,联系你们的生活实践,说说这场暴风雨让你们联想到了什么?

(人生的风雨——挫折、困难;红莲——因为有母亲的时刻关怀和安慰。)

六、课堂小结:

这篇文章所描给的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场景,十分温馨感人,既充满了浓浓的爱意,又让人顺理成章的联想到母亲的呵护及关爱,从而使荷叶母亲的形象美好又伟大。的确,母爱是纯洁的,总在你遇到风雨时悄然而至,给你慰藉和力童;母爱是无私的,她将永远保护着你,伴你一生。作者通过对荷花的细腻观察,得出人生感悟,这正是我们学习写作的最好蓝本。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请以具体的形象作喻,来完成下列句子。

母亲,如果我是_____,你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

母亲,如果我是_____,你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

3、仿课文写法(借助具体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写一篇随笔。

4、课外阅读冰心的《繁星》和《春水》,了解冰心对母爱、童真和大自然的歌颂,同时也体会寄情于物写法的妙处。

板书设计:

《金色花》

泰戈尔

在妈妈身边幸福、快乐

孩子的纯洁、可爱

母爱的光辉

对母亲的爱

温馨、快乐

妈妈祷告时孩子变成的花散发香气

读书投影书页

拿灯去牛棚恢复原形

《荷叶母亲》

冰心

借景抒情

景情

情景交融

雷雨到来之前的红莲烦闷

雨打红莲不适意

荷叶遮蔽红莲不宁的心绪散尽

联想

母亲无私爱护子女

《散文诗两首》教案三

知识与技能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

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中遇到疑难语句或意蕴丰富的形象,可以采用质疑讨论的方法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诵读中,体会文中浓浓的母子情。

重点

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难点

体会散文诗的写作特色。

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1.歌曲《烛光里的妈妈》。

2.作者冰心的简介。

3.课文录音。

4.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

5.制成PPT演示文稿。

2课时

唐朝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一首母爱的颂歌。母爱是世上最伟大、最崇高、最美好的情感。它不会因为时空的流转而改变。同学们,当你沐浴着母爱的光辉时,你是否想过应该用什么方式来回报母亲的爱呢?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来欣赏一首表达母子间亲密感情的散文诗——《金色花》。

泰戈尔(1861~1941),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生于加尔各答市的一个富有哲学和文学艺术修养的家庭,13岁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泰戈尔是具有巨大世界影响的作家。他共写了50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代表作有《新月集》和《飞鸟集》等。

1.学生自由朗读,先确定一下这首诗的感情基调,用自己的朗读来表达母爱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

例句:

(1)“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孩子的调皮、快乐)

(2)“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母亲的焦急惦念)

(3)“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母亲的嗔怪、担忧、焦虑和欣喜)

(4)“‘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孩子的淘气、撒娇和对母亲的爱恋)

2.小组赛读,每组代表选择自己喜爱的段落朗读。

3.齐读,再次感受语言美。

1.《金色花》写了“我”和妈妈的哪几次嬉戏?

三次嬉戏:

母亲做祷告时,“我”开放花瓣散发香气。

母亲读书时,“我”将影子投在书页上。

母亲去牛棚时,“我”和她开玩笑,恢复原形。

2.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和一个怎样的妈妈?

孩子:天真可爱、活泼淘气、孝顺机灵、天性善良。

母亲:关爱孩子、沉静安详、善良慈爱、有修养,有生活情调、有虔诚的信仰。

3.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

孩子总想为妈妈做点事,变成一朵金色花,可以看着妈妈工作,可以让妈妈嗅到花香,可以投影在妈妈读书读到的地方。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就是为了瞒着妈妈。

4.为什么妈妈见了面,说“你这坏孩子”?

当妈妈一整天都找不到儿子,那种惶急的心情肯定与时俱增,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责怪孩子,但责怪中透出的是至真的母爱。

5.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一是印度人喜欢用花比喻儿童;二是泰戈尔借美丽的圣树上的金色花赞美孩子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总写“我”想变成金色花的愿望及目的。

第二部分(第4~9自然段):三次嬉戏场面。

母亲祷告时,悄悄开花散发香气。

母亲读书时,将影子投在书页上。

母亲寻找时,恢复原形跳到母亲面前。

《金色花》用充满童真的想象,细腻地刻画了孩子天真可爱又稍带顽皮的心理,含蓄巧妙地表达了他与妈妈难舍难分的感情,表现了家庭之爱以及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1.富有童趣。

《金色花》是以一个活泼、调皮可爱的孩子的口吻来写的。一开始,这个孩子想象自己变成了一朵金色花,长在树的高枝上。为什么要长在树的高枝上呢?“为了好玩”,这样的回答就完全是儿童的逻辑了。当妈妈寻找他时,他“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顿时,一个调皮、狡黠的孩子形象便跃然纸上。最后一句又将孩子的调皮描写得淋漓尽致。

2.清新隽永。

纵观全诗,没有华丽刻意的辞藻,所用都只是平常语句,但却丝毫没有给读者苍白贫乏之感。相反,这些简单清新的语句,更好地表现了作品的主旨。

3.意蕴深刻。

《金色花》可说是一首雅俗共赏的好诗,作为读者,我们既可以从我们平常的生活经验出发,认为这是一首表现母子之爱的散文诗。也可以结合诗人的一贯风格,从宗教感情、宗教思想的角度来分析本诗,把本诗的主题理解为敬颂神灵。

三次嬉戏母亲孩子(金色花——圣树)祷告散发香气读书投影书页拿灯(去牛棚)恢复原形纯真的母子之爱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一种感情,也最能集中地体现亲情,在中外文学史上,母爱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泰戈尔的《金色花》,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篇关于母爱的文章,看看作家冰心是如何表达自己对母亲的依恋的。

冰心(1900~2019),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冰心的著作丰富,小说有《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等,散文集有《寄小读者》、《往事》等,诗集有《繁星》《春水》等。

1.老师示范朗读,学生圈点勾画,把握文章大意。

这是一篇借景写人、托荷赞母的散文。写荷花是为了写“我”,写荷叶是为了写母亲,达到“我”是雨打风摆的荷花,而母亲则是替荷花抵挡风雨的荷叶的境界。

2.理清结构层次。

文章从自家院子里的莲花写起,重点写雨中的莲花,在雨中作者发现荷叶掩盖起莲花,触动了自己,于是产生了联想,想起了母亲,想起了母亲爱护儿女的情景,于是借此景抒发自己对母亲保护儿女成长的感情。

1.园里莲花有很多,作者选择了其中两朵来写,这里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衬托两朵莲花,一白一红,一谢一安然,以白衬红,更突出表现了红莲在勇敢慈怜的荷叶的庇荫下的幸福。

2.文章写莲,先作平平淡淡的叙述,“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红莲是全文着力用墨的重点。作者先作平平淡淡的铺垫,接着把花放在人的背景中认识,花瑞人祥,三蒂莲的开放展示出吉祥的征兆,把花与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下文的以花喻人埋下伏笔。由父亲的朋友送的莲花引出下文九年前在家中院子看到的红莲,引入自然。有八年未看到莲花,但却对九年前看到的莲花记忆犹新,说明莲花给自己的印象深刻。

3.作者在风雨中几看红莲,当时的环境是怎样的?红莲呢?作者的心境又是如何变化的呢?

一看红莲

心情:烦闷

环境:繁杂的雨声浓阴的天

红莲:开满亭亭

“一切景语皆情语”,写白莲的凋谢,恰是自己心境的刻画。写红莲由菡萏到盛开,观察细腻。红莲首次登场。

二看红莲

心情:不适意徘徊

环境:雷声作了雨愈下愈大

红莲:左右攲斜无依无靠

三看红莲

心情:不宁的心绪散尽感动

环境:雨肆意地下着

红莲:在大荷叶的覆盖下不摇动

由荷叶保护荷花自然联想到母亲对女儿的爱护,联想丰富,文章结尾,升华主题。

4.这一朵红莲正是在这勇敢慈怜的荷叶的庇护之下,安全地成长着,如果没有了荷叶的荫蔽,红莲会怎样呢?

学生回答(花瓣凋零、枯萎;被风吹倒了,压断了)

是啊,如果没有荷叶的庇护,红莲可能会像文中写到的那朵白莲一样凋谢。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描写白莲的句子。

品读课文描写白莲的部分,指导学生朗读时融入作者的情感。

5.你能找出文中表达作者心灵感悟、点明题旨的句子吗?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6.文章结尾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全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运用比喻,把子女比作红莲,把母亲比作荷叶。抒发了对伟大无私的母爱的赞美之情。点明主旨,深化情感。

“心中的雨”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是保护自己度过人生路上坎坷与磨难的人。母爱是伟大的,可以使我在痛苦的时候得到安慰,在孤独中得到欢乐,在失望中得到希望,在冷落时得到幸福。文章结尾卒章显志,升华主题。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父亲的朋友送我们两缸莲花,引起“我”对往事的回忆。

第二部分(第3~7自然段):描绘雨中荷叶护红莲的动人情景。

第三部分(第8、9自然段):点明主旨,表达作者对母亲由衷的感激与爱恋。

《荷叶母亲》通过描写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场景,联想到母亲的呵护及关爱,从而使荷叶母亲的形象美好又伟大,抒发了对母爱由衷的感激和赞美之情。

荷叶母亲

寄寓→

荷叶―→母亲

(无畏遮蔽)联想(无私爱护)

红莲―→“我”

象征→

心中的雨―→人生路上的坎坷磨难

本课教学,由于两首散文诗都有很强的抒情成分,因此我加强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表现力、熟悉文章内容。这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诗歌的赏析上升到一定的审美层次。

下载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课《诗两首》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课《诗两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七年级语文上册《郭沫若诗两首》同步练习1 人教新课标版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郭沫若诗两首》同步练习1 人教新课标版 郭沫若诗两首同步练习[学法引导] 学习这两首诗,首......

    七年级语文郭沫若诗两首

    郭沫若诗两首 【教学目标】 一、领悟诗情,理解诗意。 二、学习理解联想和想像在诗中的作用。三、学习理解诗歌的节奏和押韵常识。 四、培养学生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激发学生......

    七年级语文郭沫若诗两首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语文第27课《郭沫若诗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2、理解诗中联想和想象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想......

    七年级语文下册 《诗两首》教学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

    掌握阅读现代诗歌的技巧 品味诗歌,感悟诗歌的意蕴和哲理 背诵诗歌 我们应该怎样阅读诗歌呢? 诗歌的“四步”阅读法: 一 读 二 品 三 诵 四 背 走近作者 他的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

    七年级上册语文《郭沫若诗两首》教案设计[全文5篇]

    夜晚的星空特别美丽,带着白天没有的静谧,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 七年级上册语文《郭沫若诗两首》(天上的街市、静夜)教案设计范文,供大家阅读。七年级上册语文《郭沫若诗两首......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之诗两首

    诗两首 教学目标1. 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体会这两首诗所蕴含的哲理。2. 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诗两首》-文档资料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诗两首》 教师在写说课稿时,应该分块写清,分步阐述教学内容,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诗两首》,供大家......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7郭沫若诗两首

    27.郭沫若诗两首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诗歌的意象和作者感情。 3.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重点难点 1.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