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花的勇气评课
《花的勇气》评课稿
《花的勇气》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质兼美的略读课文,课文细致而生动地记述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关于略读课文,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略读和精读一样重要。王燕骅老师也说过:“略读课文应当是“教”略,而“学”要丰。本节课,胡老师在研讨课《花的勇气》教学过程中,留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整堂课的教学条理清楚、过渡自然、一气呵成,体现了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做得特别好:
第一,教学设计独具匠心——利用抓主线+关键词的方法进行教学有特色。
胡老师在教学这篇略读课文时,她的教学设计可以说是独具匠心。中段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是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教师根据这一学段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大胆地对课文的词语进行了巧妙的处理,首先她通过一组词语“失望、遗憾、惊奇、心头怦然一震”抓住作者的心情变化让学生明确本文的这条线索,接着引导学生交流引发作者心情变化的原因,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感受课文所描绘的“花藏草下、雨中冒花、拔地而起”等画面,最后再通过板书指导学生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了这个板书上的提纲,学生在概括的时候有了一定的方向性。通过教师的教学逐步培养学生学会抓主线+关键词的这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第二,朗读指导特别用心——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胡老师带领孩子层层深入地品读句子。一读花的色彩花的亮丽;二读花的魅力;三读,通过想象,感悟花的勇气。“我用手拨开草一看,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胡老师对这个句子的朗读指导特别耐心细心。引导学生从标点符号中读懂花的颜色、样子、多的特点。在朗读指导上,我们都有目共睹,胡老师特别用心!而老师的评价语也是非常地精炼、精彩。每一次学生的朗读老师总能给予适当的激励性的评价语。
第三,立足文本,训练写话。
写话训练要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如果只在习作课上训练写作,那学生的作文基本功往往得不到练习。在教学中胡老师充分利用文本,首先让学生学习课文所用的“移情”的表达方法,一片风景就是一种心境,接着带领学生欣赏出示的名家名作中的精美片段,进一步感受“移情”在写作中的精妙之处,最后出示雄鹰翱翔蓝天图让学生当堂练习,学习运用表达方法。读写结合,学会表达。
总之,胡老师在本课教学时确定可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选取得当,教学过程简捷流畅,扎实有效,最终实现了本课主要目标。
第二篇:《花的勇气》评课稿
《花的勇气》评课稿
一、版块清晰,突出训练
老师的整堂课通过三组词语,分成三个版块组织教学,每个版块力求体现一个训练点:
1、训练概括的能力
第一组词语体现作者的心情变化“失望、遗憾、惊奇、心头怦然一震”,通过口头填空练习“作者在四月的维也纳看不到(),因而感到失望;当他快要离开维也纳时,因为()而感到遗憾;看见()时,感到惊奇;体会到()时,心头怦然一震。”既梳理了文路,又让学生明白了:抓住作者的心情变化这条线索,可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掌握朗读的技巧
第二组词语表现花的魅力“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拔地而起”学生先划找关于描写花的句子,通过朗读感受花的多、密、辽阔,借用着重符号、手势范读等手段,指导学生朗读时应掌握轻重缓急的技巧。
3、激发想象的能力
第三组词语突出花的勇气“冷雨伴着凉风、凉凉的雨点、冷风冷雨” 通过说话练习:“读着冷雨冷风中的小花,你有什么想说的?”来感受自己对花的佩服之情;通过移情朗读:“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朵小花,冷雨击打着你娇嫩的花瓣,你怕吗?(生读)冷风刮着你柔嫩的身躯,你怕吗?(生读)”来感悟文中蕴含的道理。整个教学过程无不在激发着学生的想象力。如何利用“想象”将文字读成脑中的画面,或将画面用文字来表达,这项能力可不是凭一朝一夕的功夫,但就体现在一字一句的渗透中。
4、渗透写话的能力
最后,老师还设计了一个写话训练:“勇气是赛场上的(),勇气是地震中的(),勇气是病床上的(),勇气是()。” 学生的回答精彩纷呈:勇气是病床上的坚强。勇气是赛场上的动力。勇气是地震中战胜困难的力量。……
学生在精彩的练写中让勇气的意义得到进一步升华。
二、语言简洁,注重细节
老师虽说踏上讲台时日不久,但整堂课却显得从容淡定,从而使她的课堂更加大气:没有繁琐的分析,没有做作的表演,只有清晰的教学思路,明快的教学环节,简洁的教学语言。这与她在细节上的处理是分不开的。蒋老师精炼的评价语同时又是恰当的过渡语。学生在朗读“我用手拨开才一看,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
辽阔!”一句时,好几个学生读得不太好,一名学生读得一字一顿的,显然是不符合老师的要求的,可蒋老师没有打击这位学生的自信心,而是以一句“你读得很有节奏感,老师来读一读,你来找一找读书的秘诀。”既指出了学生的不足之处,又引入下一环节朗读技巧的教学。这在语言上又给了学生很好的示范。
个人想法:
在教学“我用手拨开花一看,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一句时,老师为了让学生能更深入理解句子,特地设计了一个句子训练:“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像纯洁的(),像娇小的(),像鲜亮的()。”学生回答:像纯洁的白云,纯洁的雪,像娇小的石头,像鲜亮的颜料……将花比作颜料、石头等,是不恰当的,这样的训练不仅起不到理解文本的作用,更甚者还会起误导作用。如果出示几幅图片,在音乐声中教师配以诗意些的讲述,是否更易将学生带入那时那景呢?
第三篇:《花的勇气》评课稿
关注学生,关注学情
———《花的勇气》评课稿
丽岙二小
王和秋
教育是什么?教育不是完成教案,也不是读懂课文万事休,而是唤醒人。一个生命唤醒另一个生命,一个思想点燃另一个思想,一个智慧激活另一个智慧。教育的着眼点永远是人。换句话说,教育就是要关注学生,关注学情。
今天王晓珍教师的课堂上也看到教师在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初始学习能力。其中就有一个环节特别精彩。在学习导读时,教师就问学生,你们以前是怎样学习略读课文的。这就关注了学生的学习基础,在这个基础之上,教师又加以点拨,提醒学生再去读导语,将导语部分分成知识要求和学习方法两部分。而后,再抓住导语中提问题“课文主要写一件什么事,作者为什么心情由失望,遗憾到怦然一震?”来学习课文。这样的教学十分真实,没有公开课做秀的痕迹,相信也是师生最爱的。
这堂课关注学生的地方还有很多,如教师猜测学生对冷风冷雨的认识不够时,教师就补充了资料,让学生通过资料中“脸都冻得发麻了”感受天气之冷。此时教师是在关注学生对词语认识有可能不够透彻的情况下,肯于花时间去让学生体会。这就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关注到了“课堂应是以学生为本位”的教学观点。
但是,美中不足的是,这节课关注学生的地方还有欠考虑的。
一、定位偏离学生的实际。
《花的勇气》是冯冀才在维也纳看到了在冷风冷雨中绽放的花,突然心头一震,感受到花的勇气。这种感悟,这对于生命的体验对于一个作家特别敏感,对于成人而言,也会有一定的感触。但是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要体会到这点,是有点超于学生的年龄特点的。因此,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就定位过高。致使课堂上,教师很吃力地把学生往“生命的勇气”上拉,但结果这种勇气并未深入骨髓地震憾学生。
二、想放手,但不舍得放手
教师已经关注到《花的勇气》是一篇略读课文,应该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感受。但是,课堂上,教师几乎没有让学生多读几篇课文,而第一遍读课文时,也是快速读。教师舍不得把宝贵的四十分钟分给学生一些。在后面的教学中,也是如此,教师不停地追问学生,花的勇气是什么?为什么作者会心头怦然一震?而没有让学生静静思考半分钟。
第四篇:花的勇气评课稿
《花的勇气》评课稿
《花的勇气》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质兼美的略读课文。关于略读课文,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略读和精读一样重要。许多老师可能思考过这句话:“略读课文”中的“略”到底指哪一方面的“略”呢?联系到目前小学语文的教学现状,我个人认为:“略读课文”中的“略”代表的不是教学时间的减少、教师讲解的简略,它的内涵更多更多的应指向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阅读能力的培养和阅读面的拓展。略读课文应当是“教”略,而“学”要丰。下面就周校长《花的勇气》一课的教学做一下分析,与各位老师交流:
《花的勇气>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略读课文,课文细致而生地记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 感受,周校长整堂课的教学条理清楚,过渡自然、一气呵成,体现了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在两方面做得尤为成功:
一、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读自悟
略读课文教学最大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周校长在这一课的教学中,给了学生相对充足的时间自读自悟。在谈话导入课文后,老师多次布置学生读书,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把握大意、理清作者情感变化的线索;在教学重点句段时,比如两次看到花的景象的句段,又安排学生自由读。然后师生合作读,每次读书前,教师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学生读有所思,才能读有所获。整个读书过程就像是上楼梯,随着阅读层面的提高,学生的理解感悟不断深化,阅读能力也在逐渐攀升。
二、教学中渗透阅读方法的指导
熟练地掌握并运用阅读方法有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阅读的方法有很多,纵观本节课的教学,我对这节课教学中体现出的方法做了如下概括:
1、理清思路抓线索、明主旨。文章的思路是作者谋篇布局的蓝图,体现了作者情感
变化的历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较快的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明确文章的中心主旨。周校长教学时,从整体入手,在引导学生概述大意时理清了冯老先生两次看花这条明线,又通过词语填空牵出了作者情感的变化这条暗线,疏通了学生的思维,为后面的重点研读做好了铺垫。
2、读中体会抓词语,悟情感,阅读是需要悟性的,悟什么?悟人物的情感、悟文本的思想内涵,悟语言的表现力。词语是有感情的,但对小学生来讲,他们沉睡的情感体验不是一接触马上就会被激活一文中有许多精妙传神的词语,周校长教学中抓住“凭然心动”“改天换地”“冷风冷雨”“拔地而起”等关键词语,在反复朗读对比中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小花努力绽放的勇气,顺势引导学生今后该怎样面对生活。对于重点句子:“我用手拨开草一看,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周校长对这个句子的朗读指导特别耐心。告诉学生有顿号的地方要读的短促些,分号的地方要喘一口气。这种由词入句,由句入段、由段入文的做法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突出了教学重点;显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为本节课的教学抹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最后,周校长对课文的拓展延伸方面也做得很好。一是说的训练“由千万朵小花的勇气联想到梅花、小草、竹子、菊花等其他生命的勇气。二是写的训练,用一段通顺的话写出自己对生命、勇气的感悟。配乐朗读诗《勇气》。总之,这是一堂成功的略读课文教学展示课。内容很充实,亮点也很多,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深思和探讨。
第五篇:《花钟》评课稿
《花钟》评课稿
马
硕
《花钟》是一篇很美的文章,第一自然段介绍了不同的花卉开放的时间也不同,第二自然段介绍了不同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植物学家利用花的这种特点制作了有趣的花钟。回顾唐老师整个教学过程,以下意图基本得到体现:
一、把“品味和发展语言”作为切入点。
要让学生在语文素养上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丛老师根据学生兴趣及文章特点,把“品味和发展语言”作为切入点。学习的重点放到第一自然段,设计了四大环节:
(一)、自读圈点,初步感悟;
(二)、比较句子,品味语言;
(三)、自悟自得,积累语言;
(四)、仿写延伸,发展语言。这些教学环节,既有前后关联,又有层次推进,层层内化地将学生引领进入“花钟”的奇妙世界之中,学习课文是如何借助语言对花开进行丰富精妙的表达的,体会汉语言文字的丰富,从而扎实学生语文功底,体现了语文学科特点。如,进行句子对比,学生通过听、读、演,自己发现问题,发现了改过的句子是那样单调、枯燥乏味,激起了学生去寻求、去感受,去体验丰富、生动有趣的语言美的欲望,体现了新课标自主探究的精神。同样是写“花开了”,课文里却用了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方式,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语言的丰富和精妙。其间,学生对 “吹起小喇叭”、“欣然怒放”“含笑一现”的理解与感悟是那么独到又富有想象!这样的语言活动,培养、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二、让“信息技术手段”直接指向语文学习。
语文课姓“语”,有着自己的学科特点,“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必须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确,恰如其分的情境布置、生动的多媒体课件、丰富的网络信息知识„„ 构成了一个美仑美奂的语文课堂,而这一切都应从课堂需要出发,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要让“信息技术手段”直接指向语文学习。本节课上几处运用多媒体手段,如,各种鲜花的图片与文中的美言相结合,实现了图文并茂;出示花钟图进行欣赏。这样的教学设计,使课堂流露出一种自然的美,生趣盎然,而且与教材情境浑然一体,水乳交融。
三、给学生提供“自由的学习空间”。
学文以后安排了让学生动手制作花钟的活动。这个活动不是形式上让学生“热闹起来”,而是以课文学习为基础的真正的语文活动,学生在活动中运用和巩固学到的知识,进而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课堂结束时“进一步完善花钟”和“再上网查一查花儿的信息”,让学生带着探究的欲望走出课堂,使课堂走向开放让短短的40分钟串起无限时空,让课堂走向家庭,走向生活,走向社会。这样,学生可以获取更多学习的信息,通过查资料、自主探究、调查研究、搜集积累等让学习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从而提高学习的质量,将40分钟作用发挥最大,使学生具有更大的学习空间,真正学会学习。